课外补习的有效性--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估计

摘要:课外补习能否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一直是研究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对课外补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总样本上,课外补习并不是提升学业成绩的“快车道”,甚至显著地降低了初中生的标准总成绩;与此同时,课外补习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地减少了初中生感到沮丧、悲伤、生活没有意思和不快乐等负性情绪的频率。进一步的分样本研究发现,“补习无效”主要存在于男性、农村和父母职业为非精英的弱势亚群体中,而“安慰剂效应”也常常在这些群体中同时出现。上述发现说明,对于优质教育机会不足的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参与课外补习的根本动力可能并不在于学业成绩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安慰。

关键词:
  • 课外补习  
  • 学业成绩  
  • 安慰剂效应  
作者:
孙伦轩; 唐晶晶
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300387;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 西安710119
刊名: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4848/G4。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2003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