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 通勤圈  
  • 空间结构  
  • 空间绩效  
  • 优化  
  • lbs  
  • 武汉  
作者:
郭亮; 郑朝阳; 黄建中; 袁满; 马煜箫; 贺慧
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2378/TU。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7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