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西北部科洛杂岩的岩石学与年代学

摘要:目前业内学者对于科洛杂岩的认识一致缺乏系统的年代学数据与之相匹配,且关于科洛杂岩原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也缺少年代学资料的约束,为查明小兴安岭西北部科洛杂岩的原岩组成和变质期次,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系统分析锆石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科洛杂岩中3种变质岩(弱片麻状角闪石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不同成因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岩浆型锆石年龄数据显示,碎屑锆石可分为古-中元古代、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早期和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3组,3个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86.3±3.6 Ma、284.3±3.1 Ma和345.3±4.8 Ma,而变质锆石年龄数据分为早-中三叠世(峰值年龄248.5 Ma)和早-中侏罗世(峰值年龄173.1 Ma)两期.结合区域资料和年龄数据分析,科洛杂岩中包含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碎屑沉积岩,物源可能分别来自于区域上的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和石炭统-二叠统岩浆岩,且在成岩之后至少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的变质作用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远程效应;晚期变质作用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和古太平洋西向俯冲的叠加作用控制.

关键词:
  • 小兴安岭  
  • 科洛杂岩  
  • 年代学  
  • 变质作用  
  • 岩石学  
作者:
那福超; 付俊彧; 宋维民; 刘英才; 汪岩; 葛锦涛; 孙巍; 杨帆; 张广宇; 钟辉
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辽宁沈阳110034
刊名:
地球科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42-1874/P。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7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