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05:49:19
导语:在经济管理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当前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自此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和供应状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的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了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分析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2.198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3.2000年——2010年。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4.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三、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牵涉到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制度下开展的。本文通过多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校企合作、产业链接轨、创新模式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1.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作为突破口。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型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其教学体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校企合作获取的实际效益,且培养方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的方式达成培养目标。2.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而不仅仅依靠创业技术达成创业的目标,高校需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尤其是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经管类专业的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并且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通过教师的领导,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3.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根据目前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需要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4.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创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5.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人专业人才的就业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如何让企业专业性人才能够加入到高校教学模式制定过程中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核心点。“双师型”教师在聘任的制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设定专业性的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工作门槛,其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其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践,从而使得其具有培养学生获取行业职业证照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
四、结语
从文章分析的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真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者:唐徕红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摘要: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已经逐步完善,但是当前经济管理类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毕业以后对于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因此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就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本文就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
就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
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的办学方针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1]。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知识流于形式,根本无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当前大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合理的比例,而选修课更是占据很小的比例,对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兴趣方面没有重视。有的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高年级的课程,使学生相应的基础不牢固,从而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知识,更不能灵活应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连接也没有重视,从而使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和课时上。在课程设置汇总对市场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到,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对于岗位的要求不适应,而企业也嫌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实际的工作要求不符。
(二)缺乏教学资源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各方面都要与世界各高校相一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整合教学资源。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有一些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其具有较小的知识信息量,甚至有的直接将国外的教材资料编写到自己的教材中,与中国国情的发展不符合[2]。虽然当前科技技术快速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应用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从而使教学资源严重缺乏。
(三)不明确的培养目标
当前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出现每年都在增加的趋势,从而使就业越来越困难。所以留在顶端精英岗位的只有一小部分的毕业生,其中更多毕业生还是在大众化的岗位上。另外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占据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具有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渠道。当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是精英式的,其与社会实际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
(四)实践课时较少
几年来,高校对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从而严重压缩实践环节的课程,使其没有足够的实践课时,而且逐年增加的学生数量,加上有限的实验设施和场所,“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是毕业实习使用的方式,从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严重的影响,进而无法培训和训练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
二、改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要加大力度,其要坚持总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3]。
(二)广阔性课程的原则
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过程应用具有更广的渠道,而不是只有本专业,将学生的知识系统进行拓展,从而使他们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三)整合性课程的原则
学校要整合重复的课程,从而使课程设置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
(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以及自我表达和创新。
三、改革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
要增加公共课和专业课时,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为导向,对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通用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要十分重视。从而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中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其相符合,其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的成功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本地的实际与教学结合起来,从具有本校和本地特色的课程能够开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安排合理,避免重复出现。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动态教学模式
以行动为导向,对工学结合能够注重就是动态教学模式,其始终贯彻的教学原则是“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就是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组织、引导以及评估[4]。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剧本”进行编写,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引发出来;课堂中,让学生对“教学剧本”中的角色进行相应的扮演,从而使实际工作得以完胜;课后,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社会对经济管理高效毕业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将毕业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是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确立目标的前提,重点突出适应社会的实用性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对过去掌握学习能力和培养基本方法为主的思路进行改变,使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为新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要不断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家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习要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行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对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建立,从而将理论语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越来越加激烈的就业竞争趋势,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其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因此需要学校的领导和相关教师对其进行重视,对其投资力度要不断加大,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探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相符合,从而促进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帆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内容摘要】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广,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会计专业可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用人才。面对可预见的巨大人才需求,帮助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北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就业准备情况,最后为促进学生就业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就业问题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北京发展战略的调整,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有效帮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成为了重要课题。本文对北京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深入调查,从而摸清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意向,为北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可以为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二、北京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设计
为充分了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和准备,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时间。根据课题需要,并结合现有情况,本文随机选取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计110名学生。本次问卷于2016年6月发放,7月完成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就业意向和就业准备两个方面,分别向110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首先,本文就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和准备进行了深入调查,然后,将不同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和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调查和分析,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大学生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重点。
(三)北京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1.对学生未来毕业去向的宏观调查。本次调查首先着眼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计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步入社会寻找工作的占比最高,为52.73%,其次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占比为39.09%,选择自主创业和当兵入伍的占比较少,分别为4.55%及3.64%。可见,选择步入社会就业的学生比重非常高,毕业后直接择业仍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重要选择。
2.对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就业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对就业的焦虑和疑问显得十分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其余学生认为就业压力不大。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感到压力。
3.对就业基本准备的调查。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那么,学生们在校期间是否着手完成了一些就业基本准备工作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会计及相关行业最近政策的学生最多,占比为59%;有48%的学生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有47%的学生了解过求职礼仪及面试细节和职场经验;未做任何准备的学生仅占12%。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有就业意识,开始着手进行部分就业准备工作。
4.对专业证书资格取得情况的调查。为各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资格。成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准入资格,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应该说也是就业前所需要提前做好的“功课”。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前计划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比为91.38%;有74.14%的学生计划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有63.79%为初级会计职称证书。可见,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已认识到了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并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三、对北京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初步摸清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准备的相关情况。根据前述分析,对北京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相关建议。
1.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明确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才能提前为自身发展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本次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规划。很多学生明确选择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应以实务类课程学习为主,同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尽早做好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准备。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应以英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为重点,为以后的“专升本”等考试做好准备。所以,选择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学生们学习重点不同。只有尽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奋斗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2.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会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未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对于未来就业十分重要。目前,从事会计工作均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几乎所有单位的会计招聘中,都需要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夯实专业基础,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对未来就业帮助极大。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人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下的一个环节,仅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专业素养是根本,提高自身“软实力”是关键。这里所说的“软实力”即是指一种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软实力”包含了个人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人修养和气质等因素。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会计是一项需要长期经验积累、实务性强的工作。事实上,很多单位对于会计相关岗位的招聘,都要求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所以,学生们能够提前走向社会,尽可能积累实践相关的经验,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充分了解企业会计实践活动,真正认识会计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积累的相关工作经验将为以后求职增加自身的“砝码”。
(二)对高职学校的相关建议。
1.开设就业辅导课程,减轻学生就业压力。本次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就业压力。学校应该开设就业相关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比如通过设计简历、礼仪课程、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有关就业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对于就业信息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之后,心理压力也会逐渐减缓和释放。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前已述及,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很多单位的会计岗位招聘均要求有工作经验。如果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工作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相关理论,了解业务实际,也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部分优秀学生可能通过实习工作直接就业,另一部分学生则会为自身的履历表“加分”。
作者:贾心淼 王宏骁 连禹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摘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中俄之间的国际关系是影响黑河地区经济与金融的重要因素,只有贸易与金融专业的协同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合力,以战略思维为导向,立足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规划师资培训方案,就经济系国贸与金融专业对接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经济与金融专业;论证思路
1战略思维
1.1命运共同体
黑河学院经济系与管理系是命运共同体,经济系内的各位老师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政府、企业、银行、学校、经济系肩负着振兴黑河经济,服务中俄区域经济的时代使命,也是命运共同体。
1.2科学发展观,学科专业融合
科学的发展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专业之间的融合,众所周知,国贸与金融专业在经济大类中一向不分家,在学院现有系内课题研究层面,我们应该注重国贸与金融类别的融合和跨界渗透研究。
1.3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和专业储备
专业创新在专业设置名称上要慎重选择,以此体现差异性、特色性、创新性:差异性体现在专业与黑河地方对俄贸易要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于其他高校,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文化金融、产业金融的跨境应用,以此服务地方小微企业;创新性体现在名称上和地域服务性上。未来从创业角度、金融考证、经济师考证辅导等可成为教师挂职锻炼与社会对接的渠道与机会,同时侧面提升师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为就业打通任督二脉。
1.4与省情、市情的战略对接
黑龙江省在积极地寻找国家社科研究分院,提出了黑河金融创新试验区方案,此方案正在不断地完善论证中,黑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也在积极地推进落实中。同时,哈尔滨银行也期许在俄罗斯受到美欧制裁的当口,寻求中俄贸易的金融契机,力主在黑河建立分支机构,此项目也在调研论证当中。黑河市是中俄边境口岸城市,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振东北经济,要将黑河建成国际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具备开展绿色金融和试点的价值,对边贸小微企业的服务也将水到渠成。
1.5形成战略智库
黑河学院对俄经贸研究基地(中俄经贸战略智库)的战略探索:结合经济系、管理系两系教师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层次,以课题项目为依托,深入国家、省、市企业、银行、政府调研,搭建各层社会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战略,服务政府、企业、银行,形成黑河学院的特色智库。
2立足点
2.1微观层面———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从学生角度而言,不应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质、兴奋点,从而培养出高情商、高智商的学生,在态度上要敬业,应用上突出实践操作,动力上加强创新教育。从教师角度而言,教科研的学科专业融合渗透、国际国内高水平的特色课程、特色研究均充分体现了渗透性和融合性。
2.2中观层面———“学院+”“学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必要手段
专业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学校二级学院群的通力合作发展的产物和结晶。“学院+”是指要加强与数学、教育、俄语、英语、通识、俄罗斯研究所、俄罗斯流域所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原因如下:(1)+数学系:因为现代金融具有技术流前景,学生需要具备定量化的模型分析基础,具备SPSS、SAS、Eviees、Matlab、Excel软件的应用能力,在现有师资下要充分利用兄弟院系的师资,获取合力,形成长板效应,即汇通兄弟院系比较优势,交换我方比较优势,将我方比较劣势服务外包,实现合作共赢。(2)+教育学院:因为教育理念、方法、现代媒体技术的理论实践比较优势在教育学院,所以我院需要取其精华的“拿来主义”。(3)+通识学院:因为公共选修课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快车道,要深入调研,明确哪些课程能够有效辅助金融专业的学生更有效地提升专业素养。(4)+外语学院:因为语言是国际交流的工具,是学术和教科研提升的工具。(5)+校内研究所:是对俄金融问题的跨界交流融合的必然选择。“学校+”,要着重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为切入点,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口。学校+政府+企业+银行,着重从各级发改委、各城市人民银行支行、各城市商务局、工农中建银行分行、市政府、市委、各级党校、对俄贸易公司入手,打通学校外部圈层的社会关系,为我院所用。
2.3宏观层面———国家战略对接
目前国家有六个层面的战略,分别是“一带一路”“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监管、黑河金融试验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黑河市好比中国对俄棋局中的一粒棋子,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未来申报的金融专业好比下棋的棋手,有棋子说明有发展的机会,有棋手说明有金融人才布局的可能性,关键是如何让可能性成为现实。
3师资解决方案
3.1二级学院层面的内培外引
对内要集群式培养,要全方位地提升现有师资的能力,鼓励推进发展双师人才。对外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专业人才。总之,要有计算机的“软件”。
3.2学校层面的上层建筑
一是政策支持,要具有特殊引进人才的待遇;二是对内要加强访学、读博政策倾斜和优惠,正视教师人才的内外流动,敢于放,能够进,给予学术假和病休假,在教学安排上教务部门要能够灵活处理,尽可能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上两点是计算机“内存”;三是兑现各类职称,激发占学校7成以上的助教、讲师等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机会公平化、培训集群化、待遇福利化。这第三点可以说是计算机“缓存”;四是要与企业、银行、政府搭建合作关系,服务学院建设,这应该是学校各专业运转的“CPU”。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4.1公共课模块
经过长时间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公共课模块应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英语、经贸俄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心理学、计算机、数据库设计。
4.2专业基础课模块
经过调研,专业基础课模块应包括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管理学(侧重于企业管理)、统计学。
4.3专业课模块
经调研,综合考虑,专业课模块应开设: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期货投资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学、信托与租赁、运筹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金融工程、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
4.4选修课模块
经过长时间调研,选修课部分应包括以下课程:军事理论、公司个人理财、区域经济学、中俄经贸概论、电子商务、信息检索。
5经济系国贸与金融专业对接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建议
策动政府建立中俄跨境电商互动信息平台,鼓励中俄在校大学生从事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加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自媒体社会监管,建立黑河地区中俄跨境电商大数据公布制度,建立中俄大学生电商创业实践大赛奖励机制,定期聘请工农、中建、交通、邮储银行高层领导进行金融实战演讲与培训。
作者:于慧玲 成榕 单位:黑河学院
【摘要】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验证,有关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地位萎靡不振的迹象较为广泛,部分指导教师始终沿用鸭架式口语灌输方式,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力度不足,最终令此类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和现有市场经济结构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产生冲突。因此,笔者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应不断改良完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引导体系,使学生在合理的课程结构中习得应有的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引导策略;主体地位
前言
高等职业院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动机,都围绕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果出发。尤其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对于学生今后各项技能实践改造水准要求极为严格。为了顺利贯彻此类规范指标,相关教学主体需要围绕此类课程实践性教学引导方案加以不断优化完善,在合理范围内开辟校企合作机制;力图令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岗位的实践体验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相匹配,建立足够的面对就业挑战的自信心,最终朝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所期望的经管类人才结构模式,不断成长发展。
一、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经济管理类专业诸多教学不良状况的客观论述
(一)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规范指标设置得过于模糊
通过观察验证高职院校内现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引导体系架构,发现不管是在教材内容或是个体改造目标方面,都始终倾向于理论研究角度,涉及实践应用性辅助因素为数不多,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诉求产生冲突。在教学理念方面,大部分教师认定,只要将相关理论内容及时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为其今后经济管理实践工作提供合理的指导性建议。
(二)实践性教学引导环节无法深度覆盖落实
长期以来,涉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引导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的迹象,在高职院校内广泛分布,并且存在完全效仿普通高校做法的弊端迹象,如过分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效果,单纯地将学生个体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补充单元,包括淘汰经济管理类项目的深度研究活动等,无法紧跟时展步伐,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实工作处理得始终不够到位。
(三)指导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质量客观评价能度着实有限
随着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的日益剧增,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被直接聘请到对应院校任职,尽管此类群体专业知识积存丰厚,但往往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掌控潜质,导致能够指导监管学生实习训练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开始出现严重失衡危机。透过客观角度验证,各类高职院校目前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算完整,就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其无法联合各类生活状况进行经济管理类问题挖掘、分析和系统化解决,自身已有知识和实践技能衔接也出现深度脱节隐患,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工作造成的冲击效应也将空前巨大。
二、我国高职院校科学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解析
(一)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技能激活改造的关注度
社会基层大众一切知识、技能、素质训练成果,都源自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这类现象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想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贯彻实践教学规范指标,就必须针对学校既有办学特色和实践引导方案进行精确改良,杜绝过往课堂知识满堂灌行为弊端的重复上演。具体来讲,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期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主体适应地位的关注度,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时间,并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和外国人性化服务理念,进行多元化课堂引导情境搭建,令学生在趣味性实践操作单元中激活自主性长远研习意识,愿意在课后联合图书馆、网络渠道进行自我多角度完善,为今后特定岗位职责承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筑以技能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引导和规范质量客观评估体系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控制范畴之下,有关全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指标,正朝着兼具高度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诸多挑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迈进。其次,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指导教师可以联合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加以改良沿用,顺势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管评估体系,即借助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金融、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能使高职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辅相成地发展。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引导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相关指导教师全程发挥思维创新能效,定期参与各项技能实力拓展培训活动;同时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联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模拟单元,为学生今后适应特定经济管理岗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者:张果果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创业教育 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者:邹述霞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武警黄金指挥部教导大队
摘要:本文强调了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近几年来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了目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向瑞伦 叶文明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在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要从供给侧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高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供求脱节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技能型转型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在学生就业现状及实践教学理念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制定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真实案例教学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也要达到100%。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演进
在教育部的2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把以前的一知识传授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增强学生素质及能力传授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这也给未来的人才竞争提出了指导方针。特别是对于经管类人才,如何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本文认为应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抓手,打造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建国-80年代以前),背景是认为只有理工科才需要有实验室,文科以社会为工厂,以课内课程讲授、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二)第二阶段(80年代-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践的思想慢慢演变为文科也要建立实验室,也可建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习主要是毕业实习,通过按计划安排及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企业与学生对时间要求的不匹配及双方期望的错位导致企业并不真心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东西。在企业实习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开始借助综合实训软件,建立综合实习实训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校内模拟仿真实习,如用友公司的VBSE综合实训软件。但再真实的模拟也是仿真,并不能解决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问题。(四)第四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到来,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仅仅通过校内模拟仿真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体会到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质量,开始通过企业订单式培养等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从演变历程及目前教育领域的几个问题可以体会出未来人才培养的中心转变到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从趋势来看,未来的人才竞争需要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形成。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模式就会改变,重视应用技能培养的模式就会形成。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了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个性财经类高校定位从发展规模上,大部分高校在建设上追求一个“大”字,占地面积大,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从专业设置上,因教育部对专业申报和专业设置限制较严,财经类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从学科分类上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该分类方法没有凸显应用型,造成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不够。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该教学模式已严重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联系。(二)财经类大学课程设置需要按照教育部相关专业要求开设,教学模式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根据调研河南省30所设置经管类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30所高校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无一例外的是公共课程占据将近50%的课时,专业类课程占近50%,学生要想成为该专业人才,理论学习必不可少,要求有必须有25%的实践类课程,但事实上,此种课程设置不可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多数实践类课程无法将学生和地方产业进行对接学习培养,仅仅通过校内仿真模拟软件来实现。但校内仿真和真实企业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导致一直提倡的教学模式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三)财经类大学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讲授内容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目前,财经类大学教师在引进环节上:教师引进条件多以是否名牌院校博士,是否本硕博同专业,发表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承担多少国家级等相关重量级项目等考核是否符合引进标准。导致引进的教师自身属于理论研究型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此种矛盾是财经类高校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和社会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专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教授,需要引入“双师双能型”教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
三、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关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如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和构建。(一)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为突破口需要转型发展的高校要与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做好对接。需要设计一个共赢、多赢的体系让地方和企业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来,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如大连软件信息学校依托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构建了产学合作、面向应用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地、校企深化合作的经典范例。(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生既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又要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高校要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是设置经管类专业的高校要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并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如西安外事学院率先设立创业学院,开展普惠式创业教育,形成了三个层次(普适、提高、精英)、构建了三个模块(创业理论教学模块、创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创业实践锻炼模块)、形成创业孵化链的创业教育模式。(三)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按照地方产业或区域经济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提高复合型、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如黄淮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院校的典范,在经管类专业发展建设上,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四)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型技能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五)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专业人才就业90%流向企业,如何让企业专业型人才参与高校的教学设计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双师型”教师引进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可通过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方法引进双师型教师,也可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挂职培训和实践锻炼。如加拿大学院的教师很多既是教师又是行业技师和工程师。财经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也要争取达到该要求,如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所需要的中高级会计师,能培养学生取得行业职业证照,帮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作者:闫琰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摘要:受西方影响,课堂教学已不单单是老师“授”、学生“受”的形式,而是开始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为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理论基础与实践环境。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作者:彭晓辉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通过做学生和教师的多年体验,笔者认为,“满堂灌”、“填鸭式”等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弊端。
1.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注入教学方式讲课的教师,都把自己当成太阳,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淋漓尽致,对自己讲的内容自我陶醉,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生教硬灌,跟学生没有任何互动活动。不负责任的教师自负地认为,讲不讲是我教师的事,听不听是你学生的事,只要我努力讲了,就尽到职责了。
2.方式单一,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呆板地、照本宣科地读、念、写,学生一个劲地听、记、抄。在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以后,课堂围着教师预制的课件转,以课件代讲授,老师照着课件读标题、念概念,学生跟着老师记要点、听介绍。整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头大,记得手麻,一头雾水,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
3.教师教得了无生气,学生学得了无兴趣。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平铺直叙,从理论到理论,不举任何实例,更谈不上全面联系实际。教师讲课缺乏激情,教得没生气,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学得了无兴趣,学习氛围令人窒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二、教学方式变革中“教授”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必须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因人制宜,实施现代教学方式,使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共同体”,通过师生间心灵对接、思想碰撞、意见交流、合作探讨,实现知识互促共长和个性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后,笔者就把变革教学方式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重要研究课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实践和完善。在30多年讲授本专科、函授、自考和企业培训的《管理学》、《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及硕士研究生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践行了以下5种现代教学方式。
1.启发式。现代教学方式理念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强调转变“教”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为主动参与的方式。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师讲的艺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案例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口头或多媒体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如笔者给企业管理干训班讲授“新产品开发原则”时,采用了三原则案例启发式讲法:第一项原则,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笔者举例新密企业利用当地优势矿藏资源进行水泥耐火材料新产品开发,创造经济效益。第二项原则,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笔者举例巩义企业克服原材料的困难,开发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蜂窝煤机。第三项原则,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笔者举例长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出了烩面、刀削面、冷面等多功能生产机,畅销中原、西北和东北等地。笔者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先举实例后归纳理论;二是先介绍理论后举例加以说明;三是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举例加以说明。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使笔者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写得少、听得多,理解透、记得牢。
2.参与式。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做到脑动、心动、身动、人人动。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运用这种方式教学,笔者开始讲授每门课程时,都先开展“你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习。如讲授《管理学》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讲授《企业管理》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企业管理”;讲授《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当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参与讨论后,笔者再引导他们统一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上来,并举一些学习运用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校友或成功人士的实例,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他们进入角色有目的学习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总结点评“你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时明确指出,同学们学习《管理学》就是将来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有选择地当好行政、事业、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合格称职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充足,再苦再累心也甜。
3.互动式。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及媒体等多边的互动沟通,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师生、生生、多媒体及互联网等之间的互动形式表明,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交流,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四种互动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一是课堂显性互动。在前章讲完、后章开课前,给学生布置思考讨论题,下次上课前请学生先讲,然后笔者再点评,接着再开始讲课。这种使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听课,比不带问题无目的的听课,效果好得多。二是课堂隐性互动。隐性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思维活动的交流,如专注、共鸣甚至眼神等情感的交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非常重视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来判断其理解掌握的程度。如学生眼神专注且频频点头,就表明他们理解掌握了;若学生眼神迷茫且不断摇头,就判定讲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笔者转换方式细讲,直到得到他们肯定的行为回应为止。三是课余互动。在每次课前、课后和课间,笔者与学生交流学习知识、做人道德和做事原则。四是通过多媒体、邮箱和手机电话互动。只要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有问题咨询,笔者都会通过多媒体、邮箱、电话、面对面答疑,帮学生排忧解难。
4.讨论式。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在每学期开学和每章开讲时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外,还在教学进程中,因材适时采用这种方式。如在讲到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为了使学生对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层次需要有清晰准确的理解,笔者针对每层次需要都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并特别在上课前请学生们阅读了马加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联系马斯洛的尊重需要出了“你看了这封信后有哪些感受或得到哪些启示?”和“你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歧视或尊重你的人?”思考讨论题,上课时请学生们联系“尊重需要”谈感受和启示。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马加爵买电脑和打扑克为的是迎合歧视他的人,丧失了自尊,4位同学因为歧视不尊重马加爵被杀。该事件给大家的启示是:一定要尊重别人,否则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每个人都要做一个自尊感恩的人;对待歧视你的人,你要拿出百倍劲头,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取得佳绩,使那些过去歧视过你的人对自己以往的不当行为感到愧疚。通过讨论,学生们既加深了对马斯洛尊重需要理论的认识,又坚定了做一个自尊和尊重别人的人的信念。
5.研究式。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通过自学、探究、研讨和实践,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共同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创新”,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的研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每章课程讲授结束后给学生出一道研究性课题,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研究;二是请本科生或研究生结合学习内容撰写课程论文或研究性论文,笔者给予指导;三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课程设计,撰写个人和团队课程设计报告。如在讲完人力资源管理后,笔者安排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己大学、创业、维持、退休各阶段的奋斗目标及行动措施。又如在讲完计划职能后,笔者指导学生每班分成6个课题组,每组10人,进行6周的分工协作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个课题组交出一份完整的公司创业计划书。
三、教学方式变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学生角度看,现代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获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使学习方式由机械单一、僵化死板转变为多种多样、灵活高效的方式。在3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诱导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下5种现代“学习”方式。
1.主动式学习。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这要求教师的引导要体现智慧性和艺术性,要把学生主观为自己学和客观为国家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更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己将来当好管理者,创造财富,振兴中华,实现自我价值。学生们学习目的明确了,主动性也就高涨了,内在动力就变成了外在表现。
2.能动式学习。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动机需要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使学生在师生交往情境中,受到积极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欲望,形成学习动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学习法”和“情境模拟学习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在讲到“激励”问题时,笔者请同学们扮演总经理,请他们介绍如何采用“报酬奖励激励”、“需求目标激励”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又如笔者设置一种管理环境,请同学们扮演总经理来解决环境问题,在“集权式”、“民主式”等领导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变被动学习为能动学习。
3.快乐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根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兴趣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启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乐意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笔者为了保持课堂“教”的趣味性和“学”的兴趣性,一是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使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在快快乐乐中增长知识。如讲授管理理论产生形成过程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商界吴士宏奋斗成功的故事,同时阐述了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又讲了“打工妹”的故事,同时指出故事中的计件工资制起源于美国泰罗的《计件工资制》。二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制作课件,每一张幻灯片都载有与所讲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在课堂上演示时,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陶冶性情,快乐学习,使他们像看电影一样,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4.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诱导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留置研究性课题、鼓励撰写论文和进行课程设计等三种研究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启发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如个人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明确了人生各阶段奋斗目标及行动规划,对自己未来充满了坚定信心和美好憧憬,学习增添了无限激情。又如通过团队课程设计,各个实验团队都能分工合作,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分别撰写出诸如“远大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绿色地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报告。这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课程设计,都具有非常强的探究性。
5.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是指师生资源共享,通过互相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教学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学生获取的知识,既可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又可是教师个人的知识,还可以是师生互动的知识,更可以是生生互动的知识。两人行必有我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课、实验、交谈、做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完成合作探究式课程设计后都发出感叹:“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拓宽考试模式。针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文科学生,仅仅一张考卷定乾坤的考试方法显然是不太科学的,因为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决定了不能单纯以解题的逻辑严谨性、方法的灵活性或题目的难度来考查学生的水平。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首先,改革传统的试卷内容。考卷可以用概念的思想表达和计算的实际应用等比较适合文科学生的方式进行;其次,降低卷面成绩的比例,适当增加读书报告、专题论文、小组讨论和简单建模等考核形式。
四、结语
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大学数学教学之目的所在。如何提高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一项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重概念基础性与减少技巧性相结合,严谨性与直观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相结合,信息技术与应用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塑造高素质的文科创新人才。
作者:郭灿章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基于“认知学徒制”的高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应用
(一)教导教导(coaching)是指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醒与指正。运用实务导向教学策略旨在结合理论与实务,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培育学生具备有效管理者应有的学理知识、人际合作、产业理解与实务操作的能力。其实务做法有:教师以过往在产业界的实务经历作为课程范例,将商业实务经验及与厂商的互动学习应用在教学;课程内容结合过去相关计划的执行经验;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实务软件结合并增加操作机会;课堂中增加实务个案,了解实务运作模式;配合各单元主题收集产业相关的个案,借助个案分析、企业游戏、角色扮演、业界采访等教学活动;依据课程进度佐以商业活动的实际法律争议案例;在教学效果的考核上,通过模拟实务流程的方式,使学生身处其中,从而获得真实体验;定期研修掌握市场信息以配合课程内容,使其适合课程应有的要求,同时充实新知与实务现况;综合公司网站及政府商业资料库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公司及其经营内容,从而确保实务与理论结合;加强实务应用的指导,除了采用教科书外,还需辅以参考文献及作业练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结合新的时事,讨论相关议题,增进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二)结构辅助结构辅助(scaffolding)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逐渐提高问题的复杂度,以及降低所给予的协助,使学生逐步接近目标并独力完成该项任务。运用的教学策略有讨论式教学,其实务做法有:一是运用课内与课外讨论方式,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二是以实际个案讨论方式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问题,不断在讨论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论与实务的结合能力,进而增加教学效果。(三)阐明阐明(articula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厘清与表达个人的思路。运用阐明式教学策略旨在启发新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绪,其实务做法有:以“挑战式”的询问模式征求答案,带动学生的随时警惕与回馈;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所有的课程均由教师随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由学生思考后即席回答。(四)反省反省(reflection)是指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思考历程与教师及学生相比较,除可找出个人的思考缺点,也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self-correction)与自我检核(self-monitoring)的后天认知能力。运用的教学策略有个案教学及发表教学,其实务做法如下。一是个案教学。具体做法包括:通过对相关议题的个案讨论,让学生充分互动,训练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采用英文实务个案研讨,以期提升学习成效;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均给予作业或个案作为练习,在下次上课时发还批改后的作业;适度补充报纸杂志(如《中外企业家》中的实务个案;以欧美企业个案及我国个案作为教学教材并予以比较分析。二是发表教学。具体作法有:学生除上交书面作业之外,还应要求将书面作业制作成投影片;在检查作业时,抽点学生进行口头报告,训练其口语表达与临场答辩能力;落实小组教学。
二、搭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
(一)提供学生经济管理实践机会首先,高职应鼓励逐年扩大并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暑期或学期中一定期限,有弹性地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实习。另外,也可安排学生到产业基地实习,教师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辅导来提升学生进行经济管理实习的效果,也可以获取企业信息与经验。其次,扩展产学紧密结合的培育模式。这就要求调查产业缺工或新兴产业所需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类型,并且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等各种方式,通过产、学互动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精神培育务实致用的经济管理人才。经济管理实践课程开设应该贴近产业需求并逐年增加培育人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中心对教师加以指导首先,中心的企业管理实践专家应将自己定位于一线教师的“伙伴”而非“导师”。有了这样的定位,专家们既不以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的姿态对一线教师进行“攻击”,以显示自己的智力和实践优势,也不强行将自己的实践观念灌输给一线教师,强迫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转变;而是以和风细雨的态度,紧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即以指出问题或不足为起点,以给予合理化的改进方法为中介,以思想或行为的发展与变化为终点。其次,中心应该强调“切中实践”而非“疏离实践”。在某些实践培训部门,为了优化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通常对一线教师进行不科学的培训。总体而言,经济管理“认知学徒制”实践教学应合理应用的示范、教导、结构辅助等教学方式。当学生尚无法独立处理学习任务时,教师或学生协助该学生完成该任务;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逐渐提高之后,教师与学生给予的协助逐渐减少。当学生展示出能力的进步时,授课教师逐渐降低所给予的教导与结构辅助,最后学生可独立完成任务。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的互动,以及模拟商业的情境教育与职场体验的训练,将有效提升其就业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学得文字和表面的知识。为了提升高职商业管理课程的教育品质,配合职场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教师应摒弃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认知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方式。
作者:谭柯 单位:贵州省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一、自主实验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按专业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设置相关实验项目,由学生来完成,这种模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在被动的实验模式下,学生按固有的方法、途径、手段来完成实验,往往没有成就感!没有主管意识,其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不能较好地实现实验的效果。
自主实验是一种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在自主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发挥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对实验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自主实验前,学生可以针对在试验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老师提出疑问,老师的讲解只是针对本问题,这样在自主实验中,学生更能注意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原则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应以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为主体,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宜设置验证型实验项目,验证型只是对前人实践过程的某种重复,实验结果早以知道,没有挑战性、激励效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经济管理累专业的自主实验项目不应过多开设,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要设置均衡。原因是自主的实验项目,学生比较以偏重自己的爱好优先,开设太多的自主实验项目课程,只能会使得培训学生比较片面,会越来越背离全面发展。非自主的实验项目课程,可以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包括素质能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先获得非自主实验项目的基础知识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
(三)可以将同一实验项目设置为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由于自主实验和非自主实验的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实验。
(四)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设置,必须要配备有自主的实验平台。这其中包括实验室,物资设备,仪器等等一些资源。实验过程虽然是以学生自主的能力优先,但是也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更安全。自主的实验项目其实也是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这其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设置
(一)综合型自主实验项目
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类大型综合实验项目,其中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
(二)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完成实验过程,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目标、拟定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等工作。是完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四、结束语
在经济管理累专业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实验课程。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几个原则:让学生亲自调查实验中的信息,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独立来完成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试验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自主实验,就是教师旁边看,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自主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这些能力提高了,在非自主实验项目中才可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使非自主实验课得以有效的进行。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以改革创新、适应发展、增强学生“四种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在高等院校深入开展。从广义上说,大学教学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四种能力”的要求出发,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经济管理类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体为结构,系为联系,体系即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等特征。教学体系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而且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一种手段和机制[1]。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2]。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从过去单纯的学术教育向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从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总目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系统导向原则。根据高等教育规律、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防止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割裂;另一方面,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内容体系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
3•层次导向原则。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形成由大类阶段到专业阶段,由课程同步实验到独立实验,由校级平台实践教学到大类平台实践教学、再到专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同时,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4•规范导向原则。为保证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防止随意性,对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加以规范。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体系一同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管理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基本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等;同时,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5•实践导向原则。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具有应用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建立在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上,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效应。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学校的招生体制、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活动规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按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大学生课外活动规律,逐步形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阶段+模块+平台”的“两阶段、三模块、六形式、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二阶段”(大类阶段和专业阶段两个阶段)
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大学四年实际上可分为1•5学年的大类阶段和2•5学年的专业阶段两个阶段。在大类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专业阶段,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因此,按照大类和专业两个阶段分别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体现了实践教学层次性特点,又实现了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四年教育全过程的要求。
(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校级实践教学模块、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和分流后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三大模块)
校级实践教学模块是“通识的实践课程群”,旨在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一般素质和能力,因而面对学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开设,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实践课程,如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信息资料采集处理能力训练和社会调查等课程。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是“学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在大类阶段时开设的“大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大类专业属于不定式、宽口径培养,因而要求我们必须通盘考虑大类所涵盖的各个专业的共性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我校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按财政类实行大类招生,财政类大类阶段开设的《会计模拟实训》《财税一体化》就属于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是指大类分流后,针对具体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同步实验课程、独立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跨专业实践课程等,如我校税务专业开设的《纳税申报实训》《税务稽查实训》《网上税务局实训》和《税务实训》等课程都属于这一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三)“六形式”(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
1•实训。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模拟生产项目或模拟生产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3]。应用软件模拟训练是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软件模拟,以仿真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学会技能,熟悉应用的教学目的。实训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其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经济信息资料采集处理实训(如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等)和就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实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实训和专业软件操作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包括综合业务处理训练和综合软件操作训练。
2•实验。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它包括单项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单项性试验即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实验,所有这些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理解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3•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并将校内所学理论和技能转换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形式,专业实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综合实习也称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仿真实习按照“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原则,在实验室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增进学生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了解。
4•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其主要有学科知识竞赛、创新试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系列创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业论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通过创业前培训活动,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区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完成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通过“创业竞赛”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
5•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训练能力和提高素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受环境、经验、阅历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相对缺乏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因此,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另外,社会调查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就经济、管理、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系统搜集资料,进而提出完善和解决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
6•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也是为本科生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
(四)“四平台”(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第一实验场”,并主要通过实验(包括课程同步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实训和校内模拟实习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思想、体能、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如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同样,校内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各种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各种大型活动项目策划和组织等,都是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校外是对校内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校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就业与创业所需的各种实际业务员技能和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等,最终完成从理论向实际、从学生到员工、从学业向职业的转变。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而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加之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统一思想,纠正认识偏差,打破传统财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而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修订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和组织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一方面,突出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把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按计划执行。另一方面,编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计划”,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创新学分”形式在最高限额内充当选修课程学分,并给予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指导教学体系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到地方有关部门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经济管理部门、实验室工作;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4•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学校预算安排、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资金等多方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再次,建设一批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切实保障其高质量的运转。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系统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过程才能培养出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企业业务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涉及面广,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难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大,因此,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应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行分类管理,对每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和要求、成绩评定、质量监控都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7•改革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全校资源。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互通性强的特点,为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率,需要建立以校级管理为基础、系级管理为辅助的新型两级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对共用实验设备和跨专业实验设备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特定专业和特定课程的实验设备由系部和教研室管理、使用和调配。在人员配备上实行流动编制模式进行管理,即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实验技术人员通过临时调岗形式集中到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解决了系部忙时人手不足、闲时人力过剩的矛盾,又保证了在不增加学校总编制的前提下扩大学校专职实验技术队伍,满足全校性实验教学的需要。
一、商务谈判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商务谈判是一门科学,又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营销学、市场学、行为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于商务谈判活动的一门艺术。商务谈判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我们学院被列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又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生深爱的选修课之一。课程定位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商务谈判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谈判及商务谈判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对学生谈判能力的提升是很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54节课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既能掌握谈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又能提升学生的谈判技能,这一直是学生、教师探讨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同时为加强教学效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商务谈判课程中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尝试
基于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根据所讲授课程内容不同,把一个学期学习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两个阶段,对两阶段进行了两次不同方法的教学尝试。首先,前期主要讲授课程理论部分,采取讲授理论部分和礼仪相结合;其次,后期讲授商务谈判的实务,包括谈判准备、开局和磋商、签订协议完成交易等,采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电影,补充自己实战经验不足的缺陷。最后,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学生精力从书面知识的死记硬背转移到实际谈判素质和谈判能力的培养上。
(一)讲授理论部分和礼仪相结合
先进行了理论部分讲授。讲授前三章内容基本以教师为主,让学生掌握谈判以及商务谈判的概念、理论和原则。在掌握上述理论部分过程中再加上一些以文字为主的案例,加以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我发现这种以文字为主的案例教学显得不够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有限。为弥补这一不足,针对学生对商务礼仪学习热情高的特点,我及时改变了教学设计,把安排在最后一章的商务礼仪的内容放到前面,在讲授枯燥的理论部分时,每一次课留15~20分钟时间来讲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礼仪知识,从而起到活跃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学生反映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二)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电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商务谈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站在讲台上的谈判教师大多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老师。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为了弥补实战经验不足,我在讲授商务谈判课程实务部分,没有照本宣科,一味地讲理论,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谈判视频和电影,把一个鲜活的场景摆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单纯的语言文字灌输转变为同时调动视觉、听觉来感受谈判场景,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谈判策略技巧的记忆,学生学得愉快,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我院非常重视商务谈判课程,将其定位为学生必修课,这就必将商务谈判课程纳入到闭卷考试的范围。据了解,历年商务谈判课程一直采取这种方式,仅仅局限于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等书面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精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无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认为,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决定,其考核重点和方式应与其他课不同。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应要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实行模拟谈判方式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模拟谈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演练和体会过程。为了模拟谈判顺利进行,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协助学生组建商务谈判团队。针对模拟谈判要求和需要,老师开课初期协助学生组建自己的谈判团队。基于我院学生人数较多(一般100人左右),谈判时间又有限(限定在40分钟内完成)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按照男女搭配原则、自由组合原则、组数为偶数原则、每组人数4~6人原则进行分组,称之为小组,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进行恰当分工,明确了责任范围,从根上防止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主谈、辅谈、负责人、财会人员、法律人员、总指挥等谈判角色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做相应的准备。同时每组根据谈判内容需要和谈判大小来加减谈判中的角色。还有通过抽签形式确定谈判双方(买方和卖方),这样产生的组合被称为大组,形成了大团队。
2.确定谈判内容。随着组建谈判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大组还要选择谈判内容。商务谈判内容是指与产品交易有关的各项交易条件,包括商品贸易谈判、技术贸易谈判、劳务合作谈判。若谈判内容上出现遗漏,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学生可按照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作为自己这次模拟谈判的标的物。比如:xx学校购买全自动洗衣机、xx学校购买校服、xx学校在xx建立实习基地等。
3.制定谈判计划书。各谈判小组确定谈判内容以后,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可通过网络、访谈、问卷等途径收集资料。在各组长组织成员充分讨论双方优劣势基础上,制定出他们各自的谈判计划书,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文件,以提供本方谈判的奋斗目标和确保的最低目标、拟采用的谈判策略和技巧。
4.模拟谈判前的准备。谈判正式开始前还有一项准备工作———谈判场景布置,包括谈判室及室内用具的准备。由于我院没有专供模拟谈判的谈判室,所以这次谈判室设在教室。全体同学一起动手把书桌摆成谈判桌的样子,并相应做了一些修饰。各组长组织成员准备好了谈判可能用到的必要文件、文具、工具书、国旗标杆和公司标志物等。另外,要求男生穿西装,女生穿套裙化淡妆,言谈举止符合商务礼仪。
5.实施模拟谈判。完成一项具体交易的谈判应包括开局、磋商、签约(结束谈判)等环节。在谈判中,要求谈判双方在限定的40分钟内完成谈判。双方见面、介绍、寒暄、握手、笑谈等缓解了双方紧张情绪,建立了与谈判对方的良好关系,形成了舒适、开放、融洽和谐的谈判氛围之后进入谈判的实质性环节———报价、讨价还价的过程。首先确认谈判双方意见一致的问题,然后主要围绕彼此存在的异议的问题进行商讨,寻找一个双方利益的交叉点,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协议,完成交易。
6.成绩的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模拟谈判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出勤20%、作业20%)、模拟谈判表现60%。模拟谈判全过程由我和校内专家担任评委,并对学生在模拟谈判中的表现从商务礼仪、谈判过程、谈判效果、创新分、倒扣分等五个方面,20个子项目进行点评,然后打分。这个分数既是小组的分数也是整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分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谈判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合作的战果,成果属于大家,并不属于某一个人的道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考勤、作业完成情况来打分。可以说,模拟谈判表现中每小组所有成员分数没有差距,那么平时成绩是成员间拉开分数的主要因素,这也可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三、从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我做了上述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中总结下面几点,作为以后努力的方向。
1.建立专门的谈判室。由于模拟谈判地点选在教室。虽然学生对谈判环境做了相应的修饰,把桌椅摆成谈判桌的样子,但与专门的谈判室布局、功能等真实感上差得远,学生难以进入角色,很难形成正式的谈判氛围,影响学生的现场发挥。为了增强模拟谈判的真实性,建议学院建立专供学生进行模拟谈判的谈判室。
2.采取小班教学方式。商务谈判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讲授谈判的相关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实践,与老师保持沟通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如果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每位学生有充分的课程参与和有计划地组织一次成功的模拟谈判提供保障。
3.引进必要的教学软件。专业的商务谈判教学软件都是参照企业的实际谈判流程开发和设计的,仿真度很高,最接近真实的谈判。但由于其价钱昂贵,学院一直没有采购这类教学软件。学生缺乏真刀实枪实践的场所或情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战经验的积累和谈判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学院引进必要的教学软件来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使课程教学更上一层楼。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ERP管理软件在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与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ERP咨询、实施与应用的人才日益得到重视。为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众多高校纷纷建立ERP实验室,开设与ERP知识相关的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能创造实践环境展开企业实际运作模拟训练,为毕业生熟悉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机会。
然而在ERP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师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实践效果并不明显,教学流于形式。笔者经过多年的ERP实验建设实践与实验教学探讨,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提出ER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ERP实践课程背景与特色
ERP模拟实践课程包括《企业管理软件模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ERP沙盘模拟系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企业管理软件模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ERP沙盘模拟系统实验课程有其鲜明的特色,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适当辅导、操作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掌握ERP软件的操作技能。课程特色在于体现“体验、认识、反思与应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错误中学习,练中学,学后用,学生对培训内容具有很好的“长期保存效果”。沙盘模拟所具有的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是其他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ERP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
ERP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ERP也并不单是一门课程、一门专业,而是一个平台。ERP实习是将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结合,在仿真模拟企业实际环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模拟运作企业经营过程。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着实验内容单薄、实验模块单一、实验过程单调等问题,教师对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安排也存在着随意性。
(二)教学方法难以突破
案例教学法加上多媒体演示,这是传统的ERP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在ERP操作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软件功能的操作,无法真正体会到ERP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意义与作用,企业如何通过ERP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顺应多变的市场,作为管理者应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与经验,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缺乏认真分析、深入探讨的机会。虽然在学习上学生组成了团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难以让他们置身其中,更深层次理解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具备复杂性、连续性、战略性等特点,而传统ERP实验学时安排较为分散,也是影响ERP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师资队伍急需培育
ERP实践教学课程涉及企业运作的各职能部门,它的综合性决定了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精通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任教教师必须对企业的管理目标、运营模式、企业文化、管理策略、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有一定的研究。而目前在高校的教师中既熟悉经济管理学各方面知识,又能综合运用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使得当前高校ERP课程教师匮乏。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新的教学没有体会,因而对ERP沙盘模拟实验的兴趣不高。加上ERP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因而也会阻碍教师主动地承担该实验课程。
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一)以ERP系统为重点建设大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
相对于工科实验室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条件稍弱,实验项目也侧重于单课程、单科目类的实验为主,所学课程之间及专业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和相互联系,以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建立大管理学科综合模拟实验室有利于经济管理类单项与综合实验项目的整合研究,将学校管理类实验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全面规划与发展,以求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过ERP模拟综合实验平台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建立对企业资源及优化配置的整体意识,对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资源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企业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可以使学生了解ER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理论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拓宽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奠定基础。
(二)ERP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1.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ERP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ERP课程教学与实践加深学生对ERP理论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系统掌握ERP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及技巧,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拓展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2.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ERP课程从内容上应包括理论知识基础和ERP实训两部分,理论知识应体现为管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基础、ERP原理等课程;ERP实训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认知训练阶段(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专业实训阶段(财务管理实训、生产运作管理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客户关系管理实训等)、综合实践模拟阶段(企业经营对抗训练、行业模拟对抗训练等),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深化理论的途径。
通过理论和实训两个环节系统渗透ERP管理思想。认知训练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基本认识,在内容设计上重在仿真企业内部的经营,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学生已修完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ERP沙盘实训课程对企业有感性的认识,对企业管理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专业实训阶段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的专项实训内容,结合ERP软件系统(如金蝶ERP-K3、用友ERP-U8等),在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企业仿真资料进行软件操作实训,在内容设计上尽可能与物流沙盘模拟资料相结合,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阶段。通过ERP软件系统操作实践,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应用ERP系统的业务流程与业务处理特点,编制生产计划、分析财务报表、进行市场预测等具体业务的训练,为综合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模拟实践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企业管理、企业运作等相关理论课程以及经过专项实训以后综合实习ERP系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扩充,并整合其他实训资源,融入商贸、经管、金融及其他专项实训内容。首先,扩大教学的内容含量。让学生亲手编制一些简单的生产计划、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基础理论。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即实践教学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而且要适度超前发展。再次,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可充分利用ERP实训资源,进一步提高实训的综合效果。综合模拟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三第四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可以检验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为毕业前查漏补缺、明确学习方向提供参考。
(三)提高师资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师资水平是影响ERP实践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建议高校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机制:每年定期参加相关实践教学的培训学习;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工作,也聘请企业高层或业务经理来校讲授实践运作课程;定期组织对实践教学教师的现场经验交流,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现场示范讲授;学校设立专门教学奖项,对在ERP教学、科研等方面有成就的教师进行表彰。ERP实践教学本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也是以模拟真实企业运作的一种案例教学方式。在ERP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不是演示怎么做,而是要及时点评,针对在模拟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找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另外教师可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设计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主设计企业的运作流程、企业管理与经营的战略方案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相关的知识点,学习讨论与反馈各自的收获与体会。
ERP模拟实践是集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在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已突显出其优势与特点。ERP实践课程将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有效结合,在以ERP实验室为中心的大管理实验室里,学生利用仿真企业数据,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模拟演练,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体会企业业务流程的处理关系,体验经营的成功与失败,促进专业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增强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总人数逐年递增,各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却不尽如人意,相对于一些理工类专业的供不应求,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大多很庞杂,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会计等样样齐全,但又样样不很精通,如果实习实训环节跟不上,就业往往发生困难。本文力图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难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管理类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为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与难点分析
1.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经济管理类院校及综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就业市场需求扩大的速度,导致这一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作者本人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已经高达1500多人,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大系,2012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达到390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1%。
2.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首先,经济管理方面知识更新快、周期短,但部分学校所授知识相对陈旧,且课堂以外,学生不会主动接触新的知识,其次,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一些实用型的知识。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产生较大的距离,形成较大的距离,形成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一个尴尬局面。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目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缺少实践经验,眼高手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却难于发挥出来。虽然高校教育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4.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预期过高。许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是“热门专业”,毕业后能进入国企、银行等收入较高的行业工作,对于就业形势估计过好,心理期望值过高,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屡屡丧失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5-25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进行尝试和确定职业,这一阶段把握的好坏,将对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今后努力地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能力和技能,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做比较,在大学阶段厚积薄发,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大学一年级是适应期,应帮助他们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方面,只有在对自己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认清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工作要求的差距,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上,并且指导学生不断为自己进行评估和反馈,弥补自身不足;大学四年级是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规划,这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求职面试。
2.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职业目标建立的。在大学早期就将学生按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中期目标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区别管理。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为“考研类”、“就业类”、“考公务员类”、“创业类”,对于这四类学生分别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对于“考研类”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并积极为其提供巩固、提高课堂知识并拓展相关领域知识面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对于“就业类”学生,应该积极为其创造实践机会,重视经验积累。学校除了给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外,还应该在实习前和学习中调整心态,适应作为被管理者和学习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提升和培养出就职能力;对于“考公务员类”学生,学校应鼓励其提高政治素质、重视学生干部尽力,及早为考取公务员做准备;对于“创业类”学生,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借鉴经验,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3.利用实验室开放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实验室开放,学生往往要依附于课程来做实验,因此建立健全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实验课课程体系的关键是重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3.2针对各专业实验课,应深入研究哪些课程可以开设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如开放ERP沙盘实验室,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结合金融专业所开设的投资类课程,开放模拟股市厅,让学生模拟投资,这些都将对学生毕业后到该类企业就业甚至自主创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一、自主实验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按专业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设置相关实验项目,由学生来完成,这种模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在被动的实验模式下,学生按固有的方法、途径、手段来完成实验,往往没有成就感!没有主管意识,其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不能较好地实现实验的效果。
自主实验是一种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在自主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发挥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对实验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自主实验前,学生可以针对在试验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老师提出疑问,老师的讲解只是针对本问题,这样在自主实验中,学生更能注意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原则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应以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为主体,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宜设置验证型实验项目,验证型只是对前人实践过程的某种重复,实验结果早以知道,没有挑战性、激励效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经济管理累专业的自主实验项目不应过多开设,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要设置均衡。原因是自主的实验项目,学生比较以偏重自己的爱好优先,开设太多的自主实验项目课程,只能会使得培训学生比较片面,会越来越背离全面发展。非自主的实验项目课程,可以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包括素质能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先获得非自主实验项目的基础知识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
(三)可以将同一实验项目设置为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由于自主实验和非自主实验的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实验。
(四)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设置,必须要配备有自主的实验平台。这其中包括实验室,物资设备,仪器等等一些资源。实验过程虽然是以学生自主的能力优先,但是也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更安全。自主的实验项目其实也是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这其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设置
(一)综合型自主实验项目
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类大型综合实验项目,其中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
(二)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完成实验过程,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目标、拟定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等工作。是完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四、结束语
在经济管理累专业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实验课程。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几个原则:让学生亲自调查实验中的信息,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独立来完成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试验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自主实验,就是教师旁边看,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自主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这些能力提高了,在非自主实验项目中才可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使非自主实验课得以有效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