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10:47:45
导语:在农业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不能单一的依据扩大耕地,而是土地等生产要素都要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要一直替换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其主要是创造更大的经济剩余。是由在过去主要依据要素的投入,过渡到主要依赖提升生产要素的运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农业的贡献经济份额增长。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重视创新的技术和制度,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一定要充分注重调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结构性的影响,推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限制农业的发展的因素。
1.制度或政策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土地从制度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使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平均分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建设,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虽然土地按照国家或集体的基础上,可以对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转让,但因为没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匹配,合同权利的转让过程是非常慢的。再加上我国的户籍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户籍制度的性质,造成生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城市,因此农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的农村地区,农民把土地作为生产,生活的安全形势也难以打破。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过低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它是难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阻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阻碍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生产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很不适应,所以制约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市场因素。
因为中国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农村商品化的市场意识淡薄,再加上传统的农业产品结构无法适应,改变了现代人们的需求结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意识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农民不参与市场,不能共享成果。其次,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农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本外流,引起相对缺乏的资金现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知识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创新能力不高,进而引起“传统农业生产,生产的传统农产品”的情况不完善,不断限制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因为工农、城乡交流的“局部利益”,农村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始终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使农业和农业生产的盈利能力不对称,若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纠正来纠正工农、城乡的这种““局部利益”,农村在市场化过程中将被边缘化。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和收入,不像工业生产计算强劲的货币投入和产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计算的是非货币性的,所以往往被低估和高估,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成本投入并没有反映在总投资,而这可能是影响满足生活的需要,降低生产的产量和市场的支出。因此,由于这种非货币形式,让农民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了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因素,相应降低了农业生产,或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这是不利于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利于提高农民主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推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全面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1.要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固上升,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2.实现各种农产品优质的基本平衡,以满足市场需求。3.经由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4.完善农业的合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家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区域结构,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考虑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依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原则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
环绕市场,加快战略转型的实施,努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进而实现农业增效的目标。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着力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可以更好的完善产业体系,奠定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3.优化生产,实现了适度规模。
形成适度规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要完善领导,统一规划。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精心策划,稳步推进。要加强领导,制定总体规划,使经营规模一直稳步发展。要改变农业的经济增长,应积极引导,应因地制宜打造规模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包括农业、商业组织和其他形式的改革。
4.保护资源,走持续发展道路。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放弃错误过去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的发展的观念,要依赖科技的进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路线上。处理好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处理新的项目和现有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对现有企业改组改造。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走发展资源节约的道路,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经济效益。
四、结语
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不断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从传统到现代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受到一定的阻碍。农业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生产的现代农业方式,把农业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作者:魏凤霞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民政局
一、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产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农业科技区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以企业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解决了一批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始建于2001年,属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同年津南农业开发区被评为首批启动的中国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并命名为天津津南农业科技园区。津港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津晋、丹拉高速公路分居园区两侧。2003年开园即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转年即被评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天津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尽管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差异,但在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技术经济和财政较好的地区,已不满足于常规的生产方式,着手考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逐渐成为各地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4至2001年为初级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为成熟阶段,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到今天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己过经历了初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后我国科技园区步入它的成熟时期。成熟阶段时期我国科技园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建设的数量都是比较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己经不是怎么去建立一个科技园,而是怎么去管理一个科技园,建立一个怎样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农民等,这样就存在怎么来协调各方的功能,我国农业科技园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现在所项目区的概括预期定位进行分析,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在针对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加强培训,提升园区人力资本;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因此,项目区位定位来发展农业科技园,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论意义
农业科技园企业化经营是对我国农业经营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发展,是继天津市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理论的一次创新,而本文又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园的管理体系,为农业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2.实用价值
天津市出现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的作用。而对农业科技园定位探索研究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园效应更为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2.1.1国外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佛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Ok了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观国外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基本主体都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外农业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l)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这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早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办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如美国衣阿华的Allee示范农场,主要针对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问题而设置,使那些个体性的农场在一种互为关联的系统下发展,从而比他们原本的单个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研究、生产的成本。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负责示范计划,农业领导则来自州政府。(2)假日农场((Holidayfarm):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它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农事中享受休闲、观赏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③教育农园。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播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3)试验站(Experimentstatin):在美国,农业部属下有40个农业试验站是农业部属下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农学院,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其基本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土地,一般由当地的非赢利的农场协会与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试验站的田地供作试验或出租给试验站,试验站的部分研究成本来自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2.1.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基础理论的完善上,最近关于农业园区区委评价、指标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成功。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创治)和朱迪恩.K.拉森(zhuDean.KLarsen),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地理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区域理论之父约翰.冯.屠能(John.Thunen)从地理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屠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s)于1912年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他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跃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展极理论:1950年法国学者佩鲁(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把增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区域经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极在不同的点上带动经济增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技术的组装、集聚和孵化,作为发展极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美国曼库索(Mancuso)于1956年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在纽约(Batavia)成立。孵化器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优化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新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活动,使企业快速成长。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认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三是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价值链理论就是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纳什(Nash)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两个囚徒,a坦白b抵赖,b判10年,a判1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若两人均抵赖则都判2年。a,b面临抉择。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2.2.1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山东禹城科技农业园筹建为标志。禹城科技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地位而形成。早在1966年初,就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建立井灌井排、早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为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5月,山东省禹城县科技副县长程维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谈起在禹城建立科技农业园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建立河南省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设想。此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邀请多位专家进一步研讨,正式形成《黄淮海平原科技农业园建设与开发》(轮廓设想和项目建议书),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铺展开来。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以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标志。国家科技部为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科技和生产有一个带动全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首批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立167公顷技术示范核心区,667公顷应用示范区和6667公顷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选择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第三阶段:从2000年起,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买方市场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灵活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必须加强科技引导和示范。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组成),并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1年8月批准山东寿光、天津津南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科技部又组织专家对第二批申报的农业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批准了宁波慈溪等几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1996年以来,原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此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吴林海以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现有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高技术产业理论、区位论和创新理论为铺垫,提出了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并首次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国强、李友华为了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和作用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园区的发展起监督指导作用。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等3个二级子系统9个三级子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有序地运行。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复合系统的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使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运行方案,来解决具体系统问题,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园区设施工程,生产技术,政府、园区、企业、农户、市场以及多学科、多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园区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刘志民博士2004年提出。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它以技术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农业科技园区应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密集住所或活动基地。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高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当其成为拥有独特资源察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时,就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自1993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已有10多个年头。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1993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到1999年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再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1.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特色。
2.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现状,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3.对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4.综合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经营管理现状、不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的对策及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全面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查阅了学术界近十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政府部门、相关革位的有关文件资料百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2.系统分析法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部分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3.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是对此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做出阐述,然后在此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做了分析。在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项目区域规划布局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提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1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1.3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2.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及治理工作,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作者:闫丽华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局
1陆川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1发展生态循环种养生产模式在稻田、菜地广泛使用杀虫灯,推广野猪要沼要稻渊菜、果冤要灯要渔冶、野猪要沼要果蔗+冬瓜冶、稻鸭共栖等多项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
1.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民开展低碳、节能培训,每年发放技术资料、科技明白卡30万份,把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低碳增效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使86.8万农民受益。
2陆川县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较为分散,制约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节能、节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真正服务于农业科技的人员少、经费少,影响技术人员下乡蹲点指导农业生产,每个乡、镇仅2名技术人员,既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又要搞好农产品安全监测,还要搞好农资、种子供应服务,工多人手少,导致农业低碳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难度大。四是农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造成耕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五是目前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方面存在弊端。如推广的野猪要沼要稻渊菜、果冤要灯要渔冶等生态农业模式,虽然优越性显著,但这种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农户小规模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劳动强度大、人力物力跟不上、推广难度大。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推广的难题。
3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制定全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陆川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各项指标,明确投入渠道,提供政府补贴,保障低碳农业发展需求。
3.2选择适合当地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陆川县每年粮食总产量50万t左右。以水稻生产推算院稻谷产量7500kg/hm2,习惯施基肥碳铵37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尿素150kg/hm2、钾肥225kg/hm2。合计施化肥1125kg/hm2。生产50万t粮食,需要7.5万t化肥。根据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磷肥10%~20%,钾肥35%~50%,平均35%的利用率计算,7.5万t化肥中浪费掉48750t。其利用率之低,能源浪费现象之突出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应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建设野清洁田园冶示范带。
3.3强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动物防疫预警能力建设。加强乡镇测报站和村测报点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市和县区要加强对疫情的分析、预判和处置能力建设。二是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企业为主、项目扶持,财政补助、保险联动冶的原则,建立政府组织集中收集处理和屠宰场、养殖场自行处理相结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三是强化畜产品质量监控。从饲养、屠宰、贩运和经营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
3.4加快畜牧产业化升级以生猪、家禽和草食动物生产为重点。生猪生产以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杂交生产三元商品猪为主体,改善猪肉品质,提高出栏率。家禽生产要突出发展优良种禽及苗禽产业,增加种蛋禽、肉禽品种比重,扩大饲养出栏量;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动物要培育养殖基地,引进推广西门塔尔良种肉牛、波尔山羊和优质高产牧草良种,推广粮要经要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种草养畜,增加草食动物肉类比重。
3.5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从场房圈舍、疫病防控和粪污处理等方面引导养殖场户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逐步扩大标准化养殖覆盖面,通过3~5年的发展,全市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肉禽出栏10万羽以上、蛋禽存栏1万羽以上的养殖场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畜牧业生产优化升级。
作者:罗明泽 黄东贤 李朝勇 郑庆文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米场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陆川县农业环保站 陆川县温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陆川县珊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在林州发展的潜力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自发展以来,就被认为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特别是城市近郊和旅游区域开展开来。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休闲农业在林州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林州市本身也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①政府政策。国家和林州本地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全面支持,包括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②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且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③旅游业发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和以林虑山为主的蓝色滑翔游的“红绿蓝”三色品牌旅游特征。2014年“五一”3天假期林州市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④人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数达867597,且多数农民出身,给予休闲农业有力支持。
2休闲农业经济在林州发展策略
2.1目标明确,服务市场
2.1.1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大发展首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休闲农业的市场类型和服务对象,切忌不顾市场的需求,建设“面子工程”,或在建设中盲目发展,导致“供需不平衡”。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服务定位。①距离定位。休闲农业的服务距离标准为短距离、短时间。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初期,应该根据定位确定建设规格,在林州距离定位应该在立足本地市区居民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几个中小型城市,如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晋城、长治、邯郸,车程应该保证在2h左右。②时间定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和中小景点相结合,主要以节假日和小长假服务为主,保证在1~2d内可以完成农业的休闲体验。③客源定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年收入区间多数在3万~10万元,因此在建设的同时应保证建设规格和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和对象的平衡性。对林州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家庭自驾游市场、城市企业和机关职员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农业活动或体验市场、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市场等。
2.2品牌和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要求其应该体现旅游和农业协调的发展方针,即在休闲农业中体现出地方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农业特色,实现真正的特色发展。对林州市来讲,特别应该注重的是红旗渠文化的发展,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休闲农业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林州市“小推车”的文化气息,石板岩的“石板文化”等都是可以在休闲农业中加以利用和发展的。
2.3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建设,80年代的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工商业大发展,形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但就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而言,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服务场所环境有待提高。林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主要由当地农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和素质水平限制,虽然地方特色保留较好,但“脏乱差”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式”和“乡村式”的发展观念,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接待中仍是农民自有的待人接物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以如何提高或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③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发展。“采摘”文化深入人心,所以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参观体验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一些新项目,如“健康黑色园艺文化观光休闲园”,“红旗渠红色文化农业体验园”,“原始石板乡村体验园”等,实现地区自有特色。
3结语
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形式,是地方特色资源新的开发形式。林州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传承,加上新时期的红旗渠文化,这些将会极大地促进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地方生态做出一定贡献。
作者:张海凤 单位:林州市旅游局
一、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这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限制,也就是农业的运行方式缺乏管理,没有很好的运作方式,没有系统化的进行管理。还有就是技术上的落后一方面是国家缺少宣传,导致我国的几亿农民并没有很好的保护农业的环境,我国的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差,需要国家大力宣传才能有效果。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国家对一些企业缺乏管理,一些无良企业钻法律的漏洞,寻找更经济的地区建立工厂,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地价廉价的农村,导致工业的废气,废水等大量往农村排放,对农村的土地,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
(二)科技水平较低
农业一直是我国赖以生存的产业,它的出现也是在有了人类开始以后就开始有了农业,因此它的历史很悠久,所以农民心中有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农民也一直采取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很低,没有把高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在加上农民的认识能力缺乏,没有很好的管理农田,造成土地的流失,这对农村的发展都很不利。反观从2008年开始,总理开始减免农业税,这极其鼓励我国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缺乏,农民还是没有办法把农业纳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中来。
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发展的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用很少的土地养活很多的人。首先我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减少低质量人口的产出,然后就是发展循环型经济的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上采取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且珍惜农业资源,反复利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珍惜了农业资源。比如采取四节,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这样的措施,让农业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
(二)生产有机化的农业产品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农业产品的卫生和营养,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了农业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保护了环境,降低了对农业生产的支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副食品质量堪忧,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的宁愿少吃蔬菜也不愿意吃那些带有化学药品的蔬菜,导致农产品的售卖堪忧,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应该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保证人们吃的农副产品是健康的和营养的。
(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农村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农民要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生产过程中和生产过程后都是绿色的,纯天然的,这样一方面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进行参观旅游,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工作生活压力之余,来到农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
(四)用高科技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伟大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低碳经济的时候,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让农业经济发展的更好。我国要加大对从事农业人员的技能培养,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对农业机械的利用,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也可以让大学生回到基层,去发展农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宣传农业的技术,让农业有秩序的发展;完善对农业的技术推广,让农民进行标准化化生产,可以让更多的技术人员进行上山下乡,把高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产出;建立农业网站,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应该把它运用到农业中去,让农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促进农民和科研人员的交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来,就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民的增收,让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现肖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畜牧局
1、核桃的种植技术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核桃的生长种植不够重视,种植地点和品种选择等都根据以往经验进行选择,把核桃种植作为一项副业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核桃品质的提高,因此要使核桃种植产业化,首先要改良核桃种植技术。
1.1平整土地
根据现有种植经验发现,核桃树比较适宜生长在平整的地面上,因此在进行核桃树栽培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的方法有很多,在核桃种植地区比较实用的方法有抽糟换土和修筑梯田两种,同时为保持土壤肥力,需要在具体实施时适当施加有机肥。平整土地时,单位平整面积需要控制在80m2左右。在挖好核桃种植穴后,将表层土与有机肥料进行充分混合,之后将其放入种植穴底部。
1.2种植品种的选择
进行核桃栽培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对核桃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品种很重要。当前,各个农科院已经培养了很多优良品种,为种植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1.3苗木的选择
核桃苗的选择是影响核桃最终产量的关键因素。具体操作时,要选择两到三年长势良好的嫁接苗木,通过矮化和密植的种植模式,经过四到五年的时间就可以进入丰收期。
1.4苗木的定植
选择好苗木之后,就需要对苗木进行合理定植。根据核桃的生物学特点,每一个核桃园需要选择两到三个品种的核桃树进行合理种植。核桃雌花可以通过风媒完成传粉授粉,授粉范围不会超过50m,因此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种植的授粉树才能够充分授粉。同时也要适当控制密植范围,一般株距控制在35m左右,定植穴为60cm2同时在穴内施加有机肥。定植后,需灌入足量水以保证后期成活率。
2、田间管理技术
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核桃品质和产量。核桃园内需要及时除草松土,为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进行间种和套种。
2.1除草、松土
为减少养分流失、增加土壤空气含量需要对核桃园进行除草、松土作业。核桃处在幼龄时,每年需要除草3次左右,同时完成深度为13cm左右的松土作业。对于已经成年的核桃树,除此之外还要疏松树根周围的土壤,深度控制在0.5m左右。
2.2套作间种
由于核桃生长周期较长,仅在核桃园内种植核桃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因此现在很多核桃园在核桃生长期内会选择套种其他农业作物以实现增收。进行间种套种时,要对所种植的作物进行合理选择,不可种植植株较高或藤蔓类的作物,宜选择豆类等固氮类作物,或薯类、小麦等作物。在进行套种间种时,要注意加强核桃园内的水肥管理,满足各类作物生长需要。
3、病虫害防治
当核桃植株生长到四年时,需要特别注意病虫害防治。核桃树较容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黑斑病及白粉病。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加强日常管理,早发现,早治理;2)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施加不同的农药加以预防;3)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喷洒农药;4)通过合理的水肥控制、修剪枝叶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4、核桃种植技术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核桃种植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地区。因为当地村民知识水平有限,对核桃种植技术的了解不多,粗糙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提高核桃的产量和品质,也就不能实现经济增收。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将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种植技术、管理手段、注意事项传授给种植户,根据当地种植结构,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园内进行相关培训,解决农民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核桃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5、结束语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必须以土地为根本,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水平,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核桃种植,种植户要摒弃过去粗糙的种植模式,重视和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增产增收,最终才能脱贫致富。同时,政府还要设立专项基金,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扶持和资金帮助。
作者:段系云 单位:金沙县岩孔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问题
现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处于信息落后时代,很难适合新时期的需要,为此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够走出科学合理的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信息技术缺乏
因为农村实用网络技术的不多,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水平不高,因为信息产业公司就是面向农村发展了,但是使用的人太少甚至是无人使用,这些技术根本就没有必要。就因为信息技术缺乏了,根本就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的需要,不能满足农业的科研、生产、教学以及管理上的需要。
2计算机使用较少
计算机作为接受信息的重要方面,在农业上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总体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个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农村文化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学毕业,甚至还存在一些个字不识的文盲。
3信息人才缺乏
农村的信息网络欠发达,造成了信息交流落后。这样很多人都对信息化的东西不感兴趣,造成了专业人士比较缺乏。尤其是既要懂得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又要懂得农业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这样,就导致农业信息化得不到发展或者发展缓慢。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具体措施
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
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让涉农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这样才能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涉及到的农业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推广,让农户快速的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的农业宏观信息多以及微观信息少的情况,才能够改变生产性的信息多、市场性的信息少,全国性的信息多、区域性的信息少的现状。
2对信息化服务方式
创新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就必须要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这个方面就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来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阶段电话和电视采用的信息服务模式,来服务与信息化的需求。
3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数字农业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只有通过数字农业将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让农业经济得以真正提高。这方面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同时,还要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
4对应用系统的创新
对于创新来说,主要从农产品的预警、市场监管以及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实施全面的创新。首先是建立农产品的预警系统,要尽快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以及价格进行动态跟踪和检测,防止出现大批了生产出来之后却卖不出去的局面。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的预测和未来价格预测,避免出现跟风的现象。最近几年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很多人看西瓜卖的红火,就盲目跟风都去种植,结果等到出售的时候才发现西瓜已经过剩了,造成价低甚至卖不出去。只要建立了农产品预警系统,就能够正确引导农户统筹安排,合理种植。其次要建立全面的市场监管,对于生产的物品进一步监督,对于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和其他一些有隐患的药物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食品。这种实例很多,很多农户为了产品有个好卖相,就违规打了很多药物,确实改变了产品的卖相,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比如,西红柿卖之前打上崔红素。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最后,完善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这样可以让农户通过信息了解到全国的生产动向,能够全面了解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状况。
三总结
只有实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才能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全方位认识清楚农业经济信息化中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创新之路。
作者:贾树有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惠七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一、对策和建议
1.继续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继续让法律法规和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不仅要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调解仲裁人员熟练掌握和准确把握法律法规与政策,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要让农民群众理解和领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业主管部门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工作中,着眼于把群众上访问题化解在基层,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工作思路,变农民上访为干部下访,坚持排查和化解并重,使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问题
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属地管理责任制、案件包保责任制、领导信访接待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落实工作预案,按照“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矛盾纠纷问题的排查和整改,继续接待和协调处理好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而引发的上访工作。既要抓好一般性案件的处理工作,又要重点抓好越级访、群体访案件的督办工作和疑难案件的指导工作。对群众上访反映的一般性问题,按照工作制度,及时转交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对少数解决难度较大的上访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宣传,积极主动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能解决的尽快解决,对依法不能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尽量向群众解释清楚,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征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减少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发生。
3.积极建立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强调解仲裁体系建设,配齐配强调解仲裁员,搞好业务培训,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调解为基础、仲裁为依托、司法为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承包合同,健全土地资源台账,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和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土地承包规范化管理。
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保持相关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在巩固农村资源纠纷集中整治和作风建设涉农问题专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级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按照抓重点部位、抓关键环节、抓突出问题的原则,健全“排”、“调”、“防”、“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成员单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新机制、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责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做到劲不松、力不软,促进工作早安排、矛盾早排查、问题早解决。行跟踪,落实案件包保责任人,促进上访案件的有效解决。
二、结束语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化解人地矛盾,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黄丽华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双发乡
1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报账员素质有待提高
村中的报账人员多数情况下学历层次不高,报账员委任多数都是由村委会选定一位合适的人员,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由于村委三年一选举的制度,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报账人员随着选举的进行而不得不更换新人,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村集体中没有一个能够很好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报账人员。对于这个问题的出现其中出现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农村的待遇不高,而且还不是正式的编制,因此,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留不住。此外,有不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正确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的重要性不重视,对发展农业经济不积极、不主动,在工作过程中仅限于完成指定的任务,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2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执行不到位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逐渐的变得复杂多变起来,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制定更高的标准。农业经济的管理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很多种利益,尤其是在土地流转和承包过程中,其审计制度执行的严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给农业经济管理人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农村的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认识,在相应的法规执行过程中各种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十分的不到位,这就给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3乡镇财务监督管理到位
乡镇的村级会计一个人会好几个农村集体的账目也,其在办公工程中也只是在乡镇办公,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就不能做到事前、事中的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也只是做到事后的核算工作。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很难有效的做到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只是做到对账目进行必要的核算罢了。
2加强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途径分析
2.1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进行全面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大局,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做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自愿和有偿,符合法律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农民群众亲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强化监督力度,稳定好农民群众的不良情绪,防止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要明确监督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好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党中央的相关要求,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配备齐全工作人员,确保每一个地区都有专门承担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素和思想素质。及时的解决好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整个工作队伍的稳定。同时各级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行政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保证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2.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途径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是更好提供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全面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农民群众才会更加愿意相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于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来说,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群众对农业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在确保基本农业基本种植面积和总体粮食产量不变的基础上,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种植更多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并且还可以积极的发展深加工,推动地区整个向着产业化发展和进步,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发展信心,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2.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经费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农业经济管理机构运行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导致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十分的困难。因此,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具备充足的经费,是十分重要的。
3结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作者:龚开楠单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一农村经济管理所采用的形式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和缓解,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落实付出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是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这些管理形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切实落实
“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结合
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制约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都提出了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确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制度的保证、提供理论的引导、解决其制约问题,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在农业经济管理下,结合农村现有条件和经济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制度,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证。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使得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得到良好科学的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应用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有目的性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组成成分的农村经济,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三结语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农业经济管理都得到了相应有效的解决和缓解,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了制约问题,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陈利霞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在农村地区,多数农民、相关部门领导不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具体方法及其服务平台的服务制度,造成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局面。缺乏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的领导缺乏建设农业信息化的主动性。为改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应改变农民认为计算机上网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错误认知。
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议的工作人员多为非专业的编制内人员,其中大多数都是早其从事农业经管理的人员,他们普遍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较低,从事于信息化建设很吃力。由于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高效解决,进而造成信息化建设具有局限性,发展速度慢,严重阻碍着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质量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我国农民长期仅从事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对信息化建设认知不深刻。
3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浅
我国农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阻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刚起步,农民对此认识不足,管理机构需要逐步完善,工作人员需要专业化培训,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显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平台不够完善,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缺乏。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1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不少地区的农业开展仍然主要依靠人力,以及传统的运输类机械,而在播种、收货等作业环节的信息化机械装备并不完善。基础性的机械设施已很难为农业带来质的提升,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政府机关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调查分析,提供适合本地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建设信息化规范作业区,以及加大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的热情。
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
要想达到较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产生产效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并进行合理的规划,注意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研发。通情情况下,何种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都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优点,进行管理创新及信息技术创新。同时,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民,不仅仅只是相关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还包括种植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等诸多方面,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产业园来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速度。
3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
我国现阶段从事于农业生产的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十分的有限,严重缺乏即懂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使得农民的生产形式十分的被动,无法动态的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中的商机等掌握的十分有限,很多较好的农业项目都大量的流失,使得家业发展缓慢。因此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培养出具有高信息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实培养地区的实现情况及年龄结构等特点,对于文化根基较差的农民,要先从基础入手,逐渐递进;而对于年纪较轻,并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可重点培养。从而实现多层次,全面的农民信息化科学技术建设工作。
4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从而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要想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会落后于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及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展的节奏。而将信息化管理融入于农业经济管理之中,能够有效的完善农业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生机。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起到加强对相关农牧企业的管理,加深对不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了解,再结合本地区的农业发状况及农产品品种等,建立更加适合于本地区农业发展,能够实现更好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挖掘农业开发潜质,进而全方面的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作者:田春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国家经济发展更是聚焦三农问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逐步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模式,标志着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尤为重要。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农业都暴露出各类弊端,包括有:农业生产初期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物超标,农产品安全威胁人们身体健康;过量施肥导致土壤结块,地下有机质降低,使土地单位产量愈见低下,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浪费了自然资源。对此,本文就坏境污染、科技落后以及产能低下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加以阐述。
1.环境污染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相关知识教育,仅掌握了局限的农业知识,部分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方针没有及时有效地贯彻到农村中去,绝大多数地区农业发展仍沿用传统的粗犷式生产模式,不注重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率,有关于低碳经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问题更是不知为何。直到工业发展不断深入,工业污染从城市扩散到农村,面对农产品的重金属超标,使绿色食品不再绿色环保,部分农村人才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2.科技落后
我国农村大多出去中西部偏远区域,农民生活质量依旧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文化综合素养也不高,关于新型农业的科技更是两眼一抹黑,大多还处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从而,现行有效的农业科技很难在农村地区得到推广与实施,农业机械使用率不高,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滞留阶段,农业产率地下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水平。
3.产能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支撑工业发展的,从而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农村资产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落后阶段,导致土地单位生产能力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枢纽或设施,绝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中期修建的,功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损坏情况恶劣,极大地约束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可能性
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步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8000余元,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等国家行列,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与中等发达国家几近持平。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在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的份额降至37%以下,虽然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降低,但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城镇人口比例激增,从原有的18%到现今超过40%,非农业就业人口从约30%增长到比50%还要多。为满足日益激增的非农业人口的适量消费需求,以及应对耕地减少的状况,我国农业生产率以及产能都必须相应的提高,同时还要做好农产品的品质。根据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自身发展需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然具备先决基本条件,为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提供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三、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出行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同样的低碳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在于全面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限于篇幅本问就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农业两方面进行阐述。
1.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人地矛盾日益激化,面对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要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更多人对食量的需求,以保障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只有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循环再利用为基础原则,全面深化节能减排、节水保能的个人价值观,使有限的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完善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机制,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从而实现低投少耗、低排高效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农业资源农产品废物循环利用”的体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的,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能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农业资源短缺和土质退化的农业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2.开展生态农业
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在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结合生产技术来促进农业生产,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共存。开展生态农业能对农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中共中央在2005年提出的第11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落实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坚持优先保护、有序开发,对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进行控制,切实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等各类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发展生态农业满足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升,能为农民拓展新的就业选择,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结语
在现今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必须坚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鼓励并逐步推行低碳农业,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使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理念深入人心,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存。大力发展友好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开发并利用诸如沼气、太阳能等新能,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业收入得到显著增高,有利于全面推广城乡统筹工作,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
作者:李雪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一引导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量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的创新机制
1.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于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来说,其创新技术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在建立区域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于农业经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定强化财政性补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利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与开发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把科技成果传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在2014年7月末,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局就通过《关于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奖励的通知》,引导涉农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有机产品与绿色食品,提高区域内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区域循环性农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
1.2重视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建设力量
在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农业科技的利用,一定要积极加大对涉农领域的科技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野外基地建设与运营的投入,完善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上,积极推进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粮食产业的科技体系化建设,提高多部门有效联动的合作力度,提高多学科有效集成优化的提升力度,从而加强科技体系在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区域性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区域内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在遵从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培养在世界农业经济上的具有领先思想与技术的团队与科学人员,从而在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上占据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推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设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第一,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第三,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第四,对于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来说,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对农业科技进行亲身传授属于最为直接,也是最好用的办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高校、职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奖励力度,大力引导与鼓励新农业人才扎根到农村区域,从而为我国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第五,在推进创新科技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相关农技站的合作力度,为私营合法机构提供技术信息与支持,通过其中介作用促进创新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与农地的紧密联系关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遍地开花,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1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1.1政府要强化积极引导与职责规划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建立者,其在整个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上起着引导与职责规划的作用。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的条件下,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确保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得到保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人地关系,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态,在建立区域循环性经济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政策与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强化立法、基金扶助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完善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在改革土地流转形式与扩大农业经济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以往行政命令等粗暴方式的出现。在相关工作上,要充分参考农村居民的意愿,利用政府积极引导的手段,多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强化资本。另外,相关地方政府还要完善农地流转管理中心,在配套运转机制与体系的协助下,监督、引导与协调农村居民在农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矛盾纠纷的处理和仲裁等工作,从而构建符合本区域的农地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真实价值,保护农民的合法收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充足、高效的信贷支持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对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相关主体通过利率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尤其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根据其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往后在建立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对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进行浅谈。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引导农业科技的创新、构建生态文明的农业发展方式以及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对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作用较为明显,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作者:涂洪强单位: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
一、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
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水资源、农机、化肥、人均耕地和家庭国定资产等等。其中,所存在的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游负向影响。在现代化的今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提高,不仅仅是依靠增加经济投入,还要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农业内涵式增长,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以下笔者利用随机前沿技术对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
1.指标的选择与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就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应用随机前沿技术能够测度个体要素的同时,还能够分析作用于个体效率的相关因素。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指标的选择,应当就当前我国农业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农业生产方式、农田灌溉、农业产出的情况、存在的不足等,进而制定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的农业生产投入指标、水资源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为全面的、合理的、有效的、规范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创造条件。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有效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分析。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来进行具体的构建。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是对农业生产方面的生产要素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利用函数的随机前言模型来构建,即为: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了解影响农业经济的各种因素,需要利用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来构建技术无效率函数,即为:在此种情况下,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展开。
2.描述性统计利用上文中所确定的指标、农业经济相关的模型就可能影响农业经济的各个要素进行测度。再对所得的各个要素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处理,了解各个要素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以及标准值,进而有效的进行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和研究。利用描述统计法所进行的农业经济全要素测度统计,能够保证所统计的数据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可以为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和研究要想实现农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动农业经济的提升,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所进行的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分析和研究,能够确定影响农业经济的要素。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业生产和不同地区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高的原因。农业生产方面中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效果不佳、化肥未能有效使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业经济的提高受到影响。地区之间的存在差异主要是我国一些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耕地面积较多、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等,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提高。但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在农业方面较为了落后,这使得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有效措施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不佳的情况,应当结合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和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以此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合理、有效的应用科学技术来优化和创新农业生产,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为此,注重加强节约灌溉技术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能够给农田予以足够的水分,还能够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促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优化农用地结构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不断的发展,注重优化农用地结构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我国农用地结构进行改良,可以降低我国旱地比例,改变部分牧草地性质的土地。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三、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注重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中存在一些对农业经济负向影响的因素,使得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下降。为此,笔者在文中利用随机前沿技术对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农业生产效果不佳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水平。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农用地结构的优化等等,这能够大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
作者:张红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体现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出现较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问题如若不引起注意,则将会在发展之中进一步的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合理化,有其在整体布局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难以与当地实际发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栾川县的“面子工程”,从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尚未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铺浪费,花费了众多建设资金,这种资金的浪费,将会影响其他建设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进程中,出现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言,其建设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体现在贫困地区,受到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当地发展的制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上加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做好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引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国家投资建设中,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农业招商引资的困难,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顺,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形象,既浪费了国家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着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脱离政府扶持而独立进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导致农村建设无法进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造成农村基础建设无法发挥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四)机械化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规划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整体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机械化,以其为减轻农民负担,造福农民,但这种计划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些山区地区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机械化建设,当地政府投入众多,但这些机械化建设,在实际难以运行,至此造成经济运行缺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开垦农地,致使周边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耕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业收入,因此这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的不足体现,制约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统筹全局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革新创作更多的沟通机遇与条件,不断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二)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各地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区积极开展建设中,既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还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作,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本文认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导原则规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式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人员数量,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每个政府人员身上,明确规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按照责任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存在某一环节管理缺陷,可对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对管理人员作出处罚或严惩。最后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保护农村环境原则,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防止对耕地以及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汇集多方位建设力量,共同保障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三)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应切实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建设的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此外应重视非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并根据当地发展状况着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方向,如道贫困地区的路建设工程,饮水工程等,着重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促进的作用,保证当地农业各项活动稳定开展,从而调整其农业经济结构,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质量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其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的掌控,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定时进行监控与管理。此外这种质量监督不仅仅来自于建设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广大人民群众最具发表权益。因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动工、建设等各项目,要集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倾听群众意见,在政府干预下,大力扶助农村建设,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打破传统农村发展局限性,以其不断的提升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正在逐渐加快,农村城镇化突显建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直接关乎着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此的重视程度,不断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通过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质量监管,等方式来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加的积极作用,故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增加农业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艳 单位: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
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
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
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
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
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
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
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
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
作者:秦渝红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一、模型实证分析
(一)变量检验
将CD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模型,能够有效抵消时间序列数据自身的差异性和异方差,使数据更加平滑;同时凸显参数估计意义,使估计结果更准确。被解释变量和部分解释变量均为增长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这些数据属于非平稳,因此要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t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t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后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序列。同时,也表明解释变量即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至此,模型已经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
(二)模型确定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输入新疆1998-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算。拟合优度可决系数显著,说明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优度较好;DW值=1.635179,基本接近于2,而且变量转换为平稳的数据。因此,该模型是稳定而可靠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村公共产品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变化状况。
二、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对新疆1998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在文章研究的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素中,农用机械动力的影响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随后是化肥使用、农田水利和农村电力。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实质是反映农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已不能真实反映农村从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当前新疆农村地区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员的净流出,导致农村智力水平有效实际供给严重不足。
(2)以1998-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加大新疆农村机械化水平投入、加大化肥合理施用量和技术应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增加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要手段。
作者:张伟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一、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后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实际农业GDP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在时展过程中都有着其不平稳性,但是其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其四者之间的变动模式受对方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金融业的现实影响结构。也就是说农村人均GDP是否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过程中,其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了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其是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然而农村金融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不得不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积极促进影响。其二,与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效率有异,农村经济规模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脚步,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目前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商业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其职能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了金融体系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严重缺失。举例来说,中国农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与扶持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农业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落后性与弱质性,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机制产生问题,迫使其不得战略调整,最终减小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当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则偏向了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突出的是农村发展银行其建设初衷并未与现行状态达成一致,只进行农副产品放贷服务的发展银行,已经大大滞后了农村金融发展。当然,金融工具的缺失与服务手法的单调也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
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相对比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则是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另一诟病。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的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无法达到合理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东部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相对的,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的密度反而较小,这样与经济结构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机构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协助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二农村贷款的发放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契合度不够的现象产生。在普遍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农村经济这种封闭式的经济形势而言,其所建设的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封闭性。而正是这种封闭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不得不考虑农业经济的滞后性现象与弱质性特征,而将贷款形势发放到一些乡镇企业中,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现象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效益不高,也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农村金融运营环境而言,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贫困地区,贷款需求主体的居住环境就越为扩散,这种扩散性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而言,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地域性广带来的麻烦相比,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缺憾,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村信贷业务技能的失灵,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当然,农村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过差,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隐私。由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使很多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与开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预方法不科学
政府干预方法的不科学,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传统意义上来将,政府的有效促进与引导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建设将拥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控上尚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内。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调节的杠杆作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本变得调动不灵活,使整个金融资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与社会资本合流,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另外,政府对农村内部非正规性的金融资本管控的严格,也是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又一干预不科学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资本存在一定风险,而另一原因则是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干扰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来,非正规性资本的顽强生命力已经使其资源走入了“灰色”的误区,从而变成了更加危险,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发展滞后影响因素疏导办法
(一)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合理有效的疏导办法将可行之有效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并且推动整个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改善农村金融滞后的众多因素之中,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应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其是整个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得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环境才可以得到改观。所以,在构架金融体系之时,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有效应用政策、商业金融机构,规划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从而达到金融机制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保证了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创建全新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化农村金融工具,将信贷、信息等与网络系统结合,并退出小额贷款的多种新形势的农村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结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确保了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调节当前金融机构现状,使其与经济结构达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调节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扶持与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经济发展脚步。另外要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肯定与理解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推进性,通过正视与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国有金融资源主体的共同作用,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从而促进其金融结构合理,并与经济结构构建成良好关系,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彼此促进的结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地域性广这一物理性难题,如何有效的架设合理的监管、扶持网络,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农业经济之上,是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走访调查各地区形式,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信息网络,将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农业经济实际状况与农业需求,从而更快速高效的反应,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加强也是确保机构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实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其内部管理与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对于整个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
科学化干预政策,是以当前政策转型为主要依据,其看中的并非政府的强制干预,而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的适合性干预。要充分考虑目前干预政策弊端,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顺应形势发展,是干预政策变为扶助政策,将有效的提升整个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注意其控制力的减弱,使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机构中来,从而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才能反映出科学化干预政策的实际作用。当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在金融效率上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同时要在各方面规划与完善农业经济构架与相关内容,从而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存在价值,达到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作者:牟光宇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