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11:23:01
导语:在大学体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现实问题
1.1体育公选课程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在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做调查分析中显示,有近30%的学生在体育公选课上不能自主选择。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是电子信息化、自动化教学。学生在体育公选课的选择上一律采用网上报名。但在报名时却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体育项目,原因不一,或是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导致无法登录网站,亦或是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名额已满,结果被挡在门外。但无论什么原因,最终学生只能是放弃个人爱好,为修学分,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杨坤的“无所谓”。如若不然,系统过期将自动关闭,不予受理。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主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只能是带着一种无奈,甚至是气愤的心理参与到大学体育团队中来。
1.2、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时过少在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时调查中显示,每学期有36学时的,有30或者26学时的。还有的24学时。而在24学时内,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其教学进度是:前2学时身体素质练习,然后每2学时(1次课)教授一段(6个动作),利用8学时讲授完全部课程,10学时复习所学内容,再利用2学时进行期末考核,最后2学时机动。从进度上看,无论是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在学生个性发展与主体地位的体现上,都失去了平衡,无法达到最终目的,致使学生在期末考核时不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甚至有的同学在考核中投机取巧、应付了事。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全国人民“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党和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为贯彻会议精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阳光体育”的浪潮,做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无论是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阳关体育”,都是在落实“健康第一”、“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指导思想。而对于我国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而言,仅仅24学时的体育课程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更加达不到党和国家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所提倡的“阳光体育”的指导思想。
1.3、期末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化由于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对期末考核的程序比较了解。仍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期末考核时,3人或5人一组同时进行,其间难免有的同学对所学内容没有完全掌握,这就出现那些没有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在模仿、跟随、照做等现象,进而蒙混过关、囤圈吞枣。
2、对策
2.1、拓宽学生体育公选课的自主选择渠道有关部门在制定网上报名系统程序时,应尽可能拓宽渠道。比如延长报名时期、增加所限人数等等。这样便使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即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大学体育公选课程。学生在上课时便会带着高涨的热情去学习,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怕勺心理态度,既满足了大学生自身的体育需求,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授课热情。此乃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2.2、适当增加大学体育课程学时“熟能生巧”、“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充分说明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是靠长时间、多次数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大学体育课上既要有充分的兴趣与爱好,同时又要存在个性发展与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因素。这些条件的具备,并不是朝夕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想要在校的大学生真正具备各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以及主体地位的体现,就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培养。因此,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要增加大学体育课程学时,以满足学校与每一名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2.3、建立大学体育期末考核制度与方案针对期末考核不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建议成立期末考核小组。如每3一5人(最好有一位相关领导)为一组,专门负责某一学科的期末考核。如条件许可,小组成员(除领导外)最好都是本学科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这样就会避免前面所提到的期末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督促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体育不是主要学科怕勺心理。
3结语
总之,未来我国体育发展必将紧跟世界潮流,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学习先进国家关于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体育人才,让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
作者:马健单位: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1大学体育教师是“文化人”
教育的功能在于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曾被视为“体育棒子”,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曾几何时,大学校园的其他工作者对体育教师的羡慕在于可以利用工作时间领着学生玩好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技术成分。其实不然,体育作为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本能的文化现象,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体育中看到不同的超越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真实反映。作为大学教师中的完善学生健康基础的体育教师,首先,他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他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锻炼方法的引领,使人类体育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延续。其次,他是人类文化人才身体基础的奠基者,通过体能增强、技能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文化的扬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他们成长为人类文化创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体育教师自身也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悟,从几万种甚至是几十万种锻炼方法中选择出适合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从几千种体育运动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从单个运动项目几十个技战术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技战术供学生掌握。这不仅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他人的创造转化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还通过自身的体育专业行为为人类体育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创造并更新着人类文化,怎能说体育教师不是“文化人”。
2大学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特点
2.1以大学体育特点为本质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要有两个维度的的理性认识:纵向维度,大学体育无论从大学教育的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应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有变化、有发展,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横向维度,大学的体育置身于大学的课程整体中,其作用和功能应服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完整,虽然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不大一样,甚至课程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应该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部分,在修课形式、教学形式上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这两种认识与把握做为体育教师自觉践行与主动追求大学体育发展的理性态度,以现实的人作为理性的尺度做出价值意义的探询,以理性的原则做出价值选择与判断,以理性的方式观察、思考并采取行动。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等方面在理性思维上加以确定。
2.2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体育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必须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实现。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到体质增强、技能掌握、人格完善、文化传播4个体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使体育文化的践行要均衡。在对体育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行动进行批判性的关注,并主动反思自身实践,并积极采取行动对其加以创造性改进。同时,关照社会现状,积极补充先进文化,取长补短,在理解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学习其他文化的先进经验,在自我与周围世界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达成自觉的体育教师文化。
2.3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种子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历史和传统就是体育文化延续下去的种子。传统和创造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体育文化自觉包含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及展望未来3个维度。大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与纽带,充分发掘和发挥体育文化中的健身、教育、美育、娱乐、情感发展等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融合,推动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体育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体育教师在自觉中成为“文化人”
文化自觉既是大学体育教师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更是以其对教育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践行,是体育教师自身走向解放、走向生命价值体现的动态过程。大学体育教师成为文化人”,其实践生成活动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在自主中开展学习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只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学体育教师要想改变在学校的边缘地位,必须在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努力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恒学”,将自身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做到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整合,让理论与实践在自己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发生点,逐步构建起属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增生与创新。
3.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系统和人际交往的系统。在教师自觉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人际互动。在与专家学者的交往对话中,获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在与同行的交往对话中,交流经验、互帮互助;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往对话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体育边缘科学,使体育学科的阵营不断加大;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了解学生学习需要,获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要充分表达,相互倾听、相互激发,在合作、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的群体超越。
3.3在反思中获得动力俗话说: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将体育教育教学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工具劳动的人就忽视了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用怀疑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实践,注重解读教学现象,从教学情境、学生学习、自身困境及人际互动中提炼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实施教学、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找到看待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
3.4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个性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创生新的文化样态,正是教师文化走向自觉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大学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改,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研究中创造文化。
4结语
“文化自觉”意味着人的发展是目的不是手段。在大学体育教育转型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主体,要牢记自己是“文化人”,以大学体育特点为本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体质、提升技能的同时注重传播体育精神,领悟精神,塑造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质提高、技能掌握、人格完善、文化传播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自主学习、对话交流、反思实践、研究创新中不断为体育创造新知识,开拓新学科,拓展新领域,形成新文化。更要使“文化自觉”成为新理念,以文化心态、文化观念、文化自信存在心灵深处,成为大学体育教师自身发展和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动力。
作者:吴俊琦吴俊涛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实验学校
一、分析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大学体育的硬件设施严重缺失。我国的大学体育硬件设施总体上来说,用于专业性教学的设备及厂房所占校区比例较大,使得学生的运动区域过小,无法正常施展体育教学,就拿足球和篮球来说,所需要的场地和专业设施较为严格,如果无法保证体育区域的面积,将极大影响相关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因此大学体育要从学生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出发,为学生的体育设施进行尽力改造,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中器材与场地的专业性,为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体育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大学体育的体育教学中,强行规定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这样强制的规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发作,引起学生对于强制体育教学的不满,所以,对于当前的情况,大学体育的领导应该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不同专业的体育需求,从而制定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这是我国大学体育,甚至是我国教育界未来发展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向。
二、探究在可持续理念下加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措施
(一)加强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聘用的专业性。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师聘用的严格与专业性,是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最根本方法,体育教师是带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媒介,专业能力强的体育老师能让学生学习到最根本的体育知识,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体育知识学习与体育能力锻炼。因此加强大学体育教师聘用与培养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学校应与我国各大体育教师培养学校进行沟通与签约,为大学学校提供源源不断专业体育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又保证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年轻性,能够与学生更好进行沟通,带动学生参与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来,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二)加强对大学体育的体育硬件设施的改革,逐步加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设施的专业性。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硬件器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现如今很多大学学习的体育设施与器材破旧老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逐步进行体育硬件条件的改造与优化,学校可以分步骤分年度进行慢性改造,毕竟一次性进行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需要相当一笔资金,所以学校可以委派专人进行分年度的体育器材改造更新,这样既能够为大学学校节省一定的资金,也能从实际上改变学校的体育设施专业性,需要得到大学学校领导层的注意。并且在进行学校体育器材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器材认识专业性过硬的老师跟紧,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体育设施专业性与安全性并存。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加教育机构中,现如今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身体素质大大降低,这样的制度可以在学生紧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对学生实行制度管理是学校各方面教学进行的基础,所以对体育教学也要进行制度的更新管理,可以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程度换算成成绩,加入到学生年度考核中,让学生认识到,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程度与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相同,这样才能彻底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深入认识与积极性,这样的制度可以广泛推广到我国不同的学习的同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我国未来人才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大学体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节,由于大学学生知识的专业性,更需要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来保证高强度的知识学习,因此重视大学体育教学是未来大学体育发展的大方向。
作者:郑博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1、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
随着时间的延伸,时代的进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2)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l)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J胜。(2)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统化。结合大学办学宗旨,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社会化。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提高课程设置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化。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境因素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理论定位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有机结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相关的课程设置,对大学体育进行合理的定位,以促进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黎红专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推行通识教育,国内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改革是否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指导着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高校推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试点更是凤毛麟角,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远远不能满足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展开试探性的研究。这不是某一个高校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高校圈子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亟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思想,在国外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推广与研究,我国限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一直很难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成果甚微。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最基础的身心健康保障性教育,其通识教育的推进更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在推行通识教育前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政府的重视与投入、高校的努力和民众的关注,通识教育的推广指日可待。
作者:于洪涛单位:长春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
一、体育教师应
当对田径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理解田径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学生的拼搏精神和自强精神。
二、合适的教学方法
能够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效果,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田径教学过于强调对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学习田径的热情,严重阻碍了田径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当在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减少教师枯燥的讲述,而是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参与田径锻炼,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田径教材
很多体育教师都忽视了对教材的重视,往往单单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田径教学。田径教材包含了最科学的教学方法、最有用的教学要点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顺利开展田径教学的有力工具。教师必须深人研究、有效运用这些教材的相关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田径教学效果的高低
也是田径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田径教学的教学效果极为重要。一方面,需要拥有较好的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专业的器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田径教学,并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田径教学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师应当坚持探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田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田径教学的教学效果,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曹春英李蕊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1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鼓励对方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学生通过合作后就会加深对该问题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务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合作教学通过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跟优点,通过集体讨论后得出最优方案,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平时学生分散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2引导学生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俨然已成为当代人必要的一份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则能很好的锻炼到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例如一些田径运动,通过接力赛等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够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优良品质。
1.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探讨来解决各自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不仅能够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写内容,还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友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应充分跟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上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还更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由于相对比较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而不只是以一个指导老师的身份去参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干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要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教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这样就能很好的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用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每一种体育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高,而且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3明确分工责任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职责内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制定各自的任务,明确责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进步。
3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组
合作教学模式与理论学习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合作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分工合作。仅仅把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几个学生凑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只能说这是对合作教学的误解。我们这里所讲的合作教学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我国许多高校当中一般上大课学生都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分组的学习方式,因为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是实际教学的基础。例如,足球项目分组时可以先对那些运球较好的分为一组,其他就可以相对少些,然后对那些运球较好的一组带相对较差的那组,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进行巩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分组,将那些学得稍微较好的与学得较差的分为一组,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更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2指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从以前的被动去学到现在的更加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多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如果过多的干预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学习当中起到作用,也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给每个小组制定任务时要确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3提出适当的问题,调整合作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跟学生确定基础锻炼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非常需要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学生积极恢复身体练习的一个手段。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跟内容,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里面,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交流经验与总结
合作教学模式强调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当完成一个小组任务后,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具体谈下在做这个作品时所取得的收获,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体会,防止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对每一组成员进行点评,做的比较好的那组给予鼓励跟支持,对那些做的还不够的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予更加深刻的指导,提升他们的信心,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不断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甄丽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1.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内涵说
体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虽不等同于身体的直接暴力,同时表面上看起来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没有伤害,但这种暴力实际上对大学生的情感、自尊和心灵伤害非常深,学生需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伤害对学生的危害程度与身体暴力产生的伤害可能更严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2.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类型
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隐性的语言暴力,虽其内容上未必涉及暴力方面的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强行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所以,课堂中隐性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在思维逻辑上玩的花样,因此更为隐蔽性,表面上难以察觉到。从而可看出,有时隐形语言暴力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谩骂更伤害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显性而言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言语在意义上暴力指向明确,言语多带有攻击性,如贬低压抑型、侮辱粉刺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等表现类型。
2.1贬低压抑型和威胁恐吓型
大学体育课堂中有的体育教师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教育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尤其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如“已经练习这么久了,还是老样子,你有没有带脑袋啊”、“笨手笨脚的,能做什么啊”等,这些贬低性言语通常会使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低能力的错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大学体育教师倘若对大学生一味固执贬低的态度,不但在精神上和心理伤害了学生,而且会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会降低大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威胁恐吓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威胁恐吓性的语言,这也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主观意识上产生恐惧情绪,不但在教学中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严重地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侮辱粉刺型和哀求抱怨型
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一种侮辱、蔑视、讽刺性的语言,其教师是想通过严厉的言语行为激起学生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改进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你的手怎么像猪脚一样,动作做得那么难看”“这么简单的动作你都不会,你吃的饭到哪去了”等等,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从本质上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轻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的情绪,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干扰正常的体育教学,重则使学生人格和心理上受到重创,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向极端。哀求抱怨型,大学体育课具有行为方式随意性大,学生的注意力易转移,行为控制力难控制等特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正常的课堂教学造成较大的阻碍。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处理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时,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哀求抱怨的心态。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暂时性的或许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尤其对一部分女生作用更明显些,但也只是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真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3.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影响和危害
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不管是哪种类型,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语言暴力,其结果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并造成一定的危害。首先会对大学生心理上造成难以修复的创伤。语言暴力的伤害虽不能直接并马上看出对学生的伤害程度,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对体育教师、对学校产生逆反心理,在性格上易形成自闭倾向,不利于大学生走上社会,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正常心理。其次,在体育课堂上会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大学体育课堂语言暴力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处于心理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内心尤其敏感,其本身自己想法比较多,如教师在课堂中不经意的眼神,或暗示性的言语、下意识的动作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内心潜在的回应。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一种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的,教师的不恰当言语会伤害到师生间的关系,课堂中会产生敌对的情绪,最终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开展。
4.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根源分析
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影响的根源,要分析原因需深究其根源。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存在,追根溯源背后折射出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现象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话语权主宰、言语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
4.1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尊卑有序”的观念下,极致的塑造出教师权威。在这种尊卑有序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服从成了无意识,且教学过程中惩罚成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过”,教师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成了学生成器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违背以人为本,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格上与师生应具有平等性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堂的教与学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坦诚讨论学习,是在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有些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语言暴力的行为,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受到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师生课堂上权益的平等性,教师教育学生不应该出现指责和辱骂学生,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毕竟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有错就改,教师应提出指正帮助改进。在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平等”、“尊严”等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4.2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
布迪厄在其符号暴力理论中指出:所有教育行动的实施都必须通过教育权威。教育权威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也就是说,教师以一种合法者的身份实施着语言暴力。在中国传统教育道德观念当中,师生间一直就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而学生的话语权被长期忽视。从全局来看,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快速发展的教育观念变化不相适应的。随着社会快速经济时代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变化使师生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落差。一些体育教师赶不上信息化时代步法,不能以新一代人平等的心态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依然沉溺于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而未考虑学生心灵上的需求,让学生在话语霸权上能取得应有权益。
4.3大学体育教师话语权绝对主宰
话语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思想的权力。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在教学中产生,就由不得学生主观意愿,它会强制性地迫使学生接受。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话语霸权,这就滋生了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语言暴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及对学生教育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体育教师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优势,教师“话语权优势”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单方面的主导性话语权,很容易成为话语权的主宰者,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当大学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强调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不接受批评意见就是不尊重教师,当起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时,很容易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如“怎么这么笨,不知道教你多少次了”等。
4.4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
研究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水平。从某种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在教育中是个全方位的工程。因而教师的言语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言语表达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增强言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并把握好针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采用巧妙的语言艺术,进行“语言暴力”的转换,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师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大学体育教师课堂中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教师自身言语技巧的欠缺是很普遍的原因。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往往表现为言语中充斥着粗犷的呵斥、尖锐的讽刺并伴随着冷漠的情绪等。现在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言语技巧,这就给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技巧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号召力,同时要掌握言语技巧中的幽默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使用挖苦刻薄的言语只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失去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意识。
5.结论
新课程标准把大学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不但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健康性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性。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曾经讲过:“语言的天真无邪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权利的手段。”其实,对于大学体育教师来讲,把好教育关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新生一代的高校体育培育者,教师不仅应该严格自身的知识系统,更应该规范其课堂语言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上进、健康的课堂环境。
作者:姜武成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一、设置大学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体育课程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身体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设置体育课程,促使学生进行定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过渡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任务、生活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沉重,长时间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使其精神状态处在昏沉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调节。体育锻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径,舒缓其心情,让久经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调节学习的状态,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充满活力。
(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仅仅围绕着学习的,缺乏体育意识,因此,在步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对锻炼缺乏热情———即便是能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在行动上无法迈出那一步。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体育锻炼课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并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思想精神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进行自我身体完善及与他人协作的同时,能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勇于坚持的勇气和毅力,做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规律
大学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阶段,也不同于大学之后的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处于转型期,一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艰巨的,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转型。
(一)基础理论和体育实践并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是极大的,因而造成了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由此造成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以实践为主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尚处在刚从高中走出来的阶段,对一些体育实践中的技能课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适应学生特殊时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续进行正常的实践工作做好铺垫。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概念、注意事项、基本常识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的重视度。同时,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学习之后,为了更有效的巩固理论知识,应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参与锻炼,对所学理论进行巩固,加深体育锻炼项目的印象,提高锻炼意识。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大学期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处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刚刚脱离高中“纯理论学习”的时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同时体育实践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阶段。大二阶段,学生已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践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应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开设一部分较容易的实践课程,如中长跑、跳、单双杠,等等。大三阶段,应该说学生已经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游泳、障碍、攀岩等。以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培养,以在体育教学上实现连贯性,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
大学阶段是个特殊时期,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理论和实践学习并重,在教学上实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做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建设储备尖端后备力量。
作者:陈艳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军体室
1社会体育指导实践的建议
1.1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1.2社会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实践环节的优化
2.1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1.1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功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2.1.2知识面要宽广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1.3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2.1.4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2.2加强基础建设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3结语
社会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大学生要在学习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动技能,养成科学合理的健身习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计划中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彭正文单位:文山学院体育学院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改善情绪
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能够判定体育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情绪状态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现实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减轻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调节人的心理情绪,消除人们的情绪障碍,减缓或是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的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绪。
1.2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重要保证,体育的学习与认知活动一样,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观察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促使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快速恢复大脑意识。开展良好的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可靠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比较大,并且潜力无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过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活泼、降低疲劳等。
1.3协调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人活得比较开心;而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而言,经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并且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和交流,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记烦恼和痛苦,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的社会需要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和协作,克服寂寞和孤独感,从而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2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2.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活动,加强在学生中的体育教育的宣传,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需要设置专门管理人员,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组织教学以及各项体育工作。将大学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有机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虽然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时,应该着重突“以强身、健康、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2.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进行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比如,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以及设疑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显著特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体育中出现消极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情绪,调整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延伸,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作者:杨天洋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现状
高等院校办学多把就业率、考研升学率等作为教育指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此种管理运作机制下,大学体育的发展空间更加狭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指标,对比5年前的数据均有明显下滑,尽早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改革措施
1.发展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将办学目标定位成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以办一流大学、高校强省等为目标口号。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同一院校的诸多学科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体育学科往往受到忽略。以往,体育学科培养目标一直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传授运动技能,目标并不明确。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走向和发展是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体育学科需要明确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身体素质和相应的体育技能,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明确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才能融入高等院校的发展轨道中去,才能在学科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大学体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粉笔加黑板,实践课讲解示范、分解练习、测试比赛,教学方法亦毫无新意。大学体育需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强身健体的思想观念;变换课外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将先进的科技仪器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改变班级小组的管理模式,以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方式开展体育锻炼。
3.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博士点、硕士点少的缘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学科不被重视,教师能立成的项目也很少。而随着高校强省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职称评聘的门槛越来越高,体育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大学体育教师失去了晋升进步的机会,队伍就会懈怠散漫下来,学生也会区别对待体育课。教师队伍的情绪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未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考虑到大学体育不同课程任务群的特殊性,进一步细化体育教师的评聘晋升制度,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不单单看重科研成果,更应该了解理论型与技能型教师、教练的不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正确引导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
4.资金建设问题。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与投入,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着多学科分配有限资金的建设困境,强势学科、亮点学科往往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些学科借助学校资助,可以申请众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基金,引来各种级别的实验室平台、创新平台,通过引进高学历、杰出人才等各种方式占据校内资源及名额,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大学体育学科因其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在申报项目时没有历史前期基础,年复一年,差距越来越大。大学体育学科应根据自身专业学科的建设规律,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身体素质需求为切入点,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学科亮点,掌握学科话语权。同时,高等院校领导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做实大学公共体育的实践工作,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力度。
5.转变学生体育观念。
近年来,高校军训、跑步测试中出现了学生猝死事件。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很多学校取消了原有的运动训练,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包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家务劳动的减少和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出现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丰富人们休闲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机会。有了空闲,学生更愿意宅在家里,面对着电视电脑手机,游戏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休闲方式。升入大学以前,学生一直以升学为目标,初高中经常取消体育课;进入大学后,学生仍没有树立起锻炼身体的意识,就业、考研的压力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心,大学生更加不够重视自身体质下降的问题。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议就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体育测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然而,这种仅靠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来改善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锻炼,自我锻炼,才是大学体育课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教育在于效果而非形式。大学生锻炼身体不能只靠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解决,而需要学校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想真正有效改变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高等院校应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推广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利用各类媒体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敏感度,为学生灌输体育健身的观念。同时,端正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大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运动、锻炼,真正有效地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
6.大学体育技能统考。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需要有大学体育技能统考的监督。利用体育技能统考来评价大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是对大学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鉴定。根据国家《计划纲要》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对全体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育测试,而大学体育课只在前两年开设,因此大学体育技能统考起着延续督促大学生运动锻炼的作用。统考中可设定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专项技能等模块,帮助学生认清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
作者:王稳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这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通常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把体育教育过分娱乐化,丝毫不关注体育技能的提升,体育知识的积累以及体育素养、体育精神的养成;而另一个极端则将体育教育纳入考试范畴,过分关注对于体育知识的死记硬背,衡量标准单一化。这些都不是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而今,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体育教育素质化的改革将增加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知识,养成规律良好的健身习惯,从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是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成功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推行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竞争力,增强高校知名度;再者,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减少医疗保健的社会支出,从而减轻国民经济的负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出符合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消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所以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向。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规范的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以及优美的体育场、游泳馆对学生造成的吸引力是直接的,所以必须完善各种场地建设、规范场地运营。其次,学校可以开设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将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必须课和体育选修课,放开选修课选择的自主权,学校要最大限度的丰富选修课的内容,比如设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在体育世界中徜徉。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地理环境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比如说笔者任职的学校位于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覆盖,极为适合推出滑冰、滑雪等特色体育项目;若学校有大片闲置空地则可开设定向越野等项目。
第二,树立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意识,转换单一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各科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为核心,为主导,学生处于参与者的地位,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学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潜移默化中学生被灌输了“我”无关紧要的思想,老师才是主体,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差强人意,上课走神的状况时有发生。所以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自己的主人翁观念,而老师则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困惑的解读者,规范体育动作的指引者。比如在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然后鼓励同学下水试验,教师对其动作规范作出合理指引,然后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动作。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体育课中积极地投入运动,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无所事事的走神中。
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测标准,将学生的体质水平纳入考核的范畴。
传统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往往是体育成绩,比如800米、1000米所用时间、跳远距离、跳高高度等等,这样的体育评测往往使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体育课而有所提升,所以这也就不能达到开设体育课的目标。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水平纳入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因为身体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突击并没有多大用处,这样的衡量标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敦促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第四,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贯通,培育高校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孤立的教学法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对各科老师的培训,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灌输与其相关的体育知识,使得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从而营造全方位的体育学习氛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人民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体育锻炼的意识尚未完全养成,而培养其体育意识、传授体育技能的体育课程差强人意,所以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问题的凸显,体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作为素质教育关键一环的体育教育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在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大学体育教育也应当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作者:关世范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一、分析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大学体育老师中,在教学理念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受到了传授竞技体育的影响,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方面,基本还是传授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程序式的讲解、示范和练习。对此,笔者认为我们要运用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体育学习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强化形式,弱化实效。现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的实质就是对以往体育课程实施进一步改革的结果,其重点和核心就是要求创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大学体育老师在教学上力求创新,将大量先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对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在这部分体育老师中也存在少数老师在实施自己的的教学行为时过于注重上课形式,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其行为成了华而不实。
(2)过于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习惯了“以教为中心,老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教学方式。当然,在很多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也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积极学等问题上也还是存在较大不足的。
(3)过于强化训练技能,弱化了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唯一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化的体育技能,体育老师设计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去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体育技能,这就是直线式的教学方法。就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来看,有很多老师过于追求所传授的运动技能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动作上的细节,忽视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及基本的运动知识,同时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自学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等等。体育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没有彰显出发现、探究和研究这样的认知行为,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其很难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训练,弱化了教育。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学生的自身身体,使学生通能够过一定的运动练习而实现一定的受教育目标。运动练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作为一种教法因素被很多体育老师太过重视。
(5)过于强化学生共性发展,弱化了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其心理能够和谐发展需要其个性健康发展,而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需要其个性健康发展。因此,体育老师要对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在面对班额大且器材、场地偏少的情况时,再加要做到合理的因材施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难度,往往重视的是学生共性发展。因此,有相当多的大学体育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上没有指导,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体育方面很难取得适合自身的发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要帮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浓厚的体育兴趣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必须要克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努力贯彻以下几点意见。
(1)努力帮助学生能够有机统一自己的意、情、智。对处于新世纪的大学体育老师来说,其教学行为必须要充分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使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学而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自己的希望。体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学生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念去对待,努力于帮助每个学生在适合各自特点的方面取得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有所提高。这就要求当前体育老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为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老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就必须要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等等,使之能够有机地统一这些能力。
(2)强化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实现有机结合。众所周知,教学行为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行为,只有老师积极地教而没有学生积极地学,可以说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当然其教学效果也是不好的。因此,作为新世纪合格的大学体育老师,必须要有效处理好老师、学生、教学要求、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克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新时代的体育老师必须要克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新颖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也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够保持高度地集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讲解与示范法、重复练习法、分析法以及比赛和游戏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注视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运动知识的灌输,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所以,体育老师要以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努力做好开发与重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每堂课都有多个负荷标准,每次考试都有多个尺度,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有益于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体育爱好和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体育老师要营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就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调整动作的技术难度和改进原有的竞赛机制等等,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促使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进一步地优化,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之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总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地展开以及不断地引入了大量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富有实效性且又十分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在这些体育教学方法中,每种方法对实现即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提升教学质量都有其本身的功效。但是,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处。解决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对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将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胡琳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一、高校体育必然作为德育的基础条件发生作用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在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对青年人寄予了殷切期望。因此,青年的整体素质高低决定着其社会作用大小的发挥,影响着中华民族繁荣复兴速度。这里的整体素质既包括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也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还包括个人身体素质强弱等,即我们熟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我们知道,我国高校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其中,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居首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因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制定高远的目标和追求,并在实现这些目标和追求时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唯有这样的人,才具备肩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重任的资格。可以说,德育在大学教育阶段甚至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青年学子成人成才的关键。而体育则体现的是基础保障作用。
同志曾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文中,在谈及体育之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时,他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3]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再好的人才作用发挥也会受到限制。近几年,因“过劳死”而英年早逝的行业精英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轻。有媒体对2004年至2011年国内16位“过劳死”的企业壮年高管作过统计,发现其中30-40岁的5人,40-50岁的5人,50岁以上的6人。而30-50岁正值壮年和盛年,是人生事业的高峰和鼎盛期。此外,因“过劳死”而逝的还有许多年轻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他们的辞世,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曾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而“80后”是主力。[4]除了工作压力过大外,其自身身体素质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健康意识,忽视运动锻炼对身体的强化作用,自身身体素质低,个人的抗压性也相对较弱。这与长期的体育教育地位低,国民运动保健观念淡薄,忽视体育的基础作用等因素是分不开。如果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支柱的“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由于身体原因过早衰亡,就谈不上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更无法为社会提供与其多年德育、智育教育成果相对称的社会价值,小则影响个人与家庭的和谐稳定,大则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发展,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德育和体育,从其关系上来看,体育是德育的基础,它既保障着大学德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保障着德育成果的充分实现。没有良好的体魄作保证,德育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充分理解大学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大学体育的地位,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二、高校体育有效弥补了德育的不足,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从物质的层面阐明了大学体育之于德育的重要基础作用,事实上,除为德育提供必要的身体条件外,体育在德育全过程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高校体育弥补了德育内容中关于人格修养的不足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德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但建国时,我国无论是治国方针还是教育模式都深受苏联影响,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在德育内容上,主要是强化社会主义教育和政治教育,忽视了对于人本身的人格修养教育。这种德育内容在建国初十分适用,一方面是因为新旧社会的交替需要强化国民的意识形态教育,将之作为德育的必需和必然内容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民众在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后,面对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时具有极强的自律意识和较高的修养觉悟;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除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单纯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要求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外,再无其他文化对人们能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人格修养的教育主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和纠正,这样就在有意无意间弱化了人格修养教育在德育中的比重。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思潮也变得多元和异化,这种多元和异化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冲击是迅速而且猛烈的。高校作为社会思潮激烈碰撞的前沿地域,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也正是在这种时候,传统的德育内容显示出了对新思潮的应对不足,传统德育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面前力不从心。意志薄弱、自律意识差的青年学生便会因此沦陷,出现道德失范。如逃课、舞弊等学习行为失范,沉迷网络、制造虚假信息、传播电脑病毒等网络行为失范,在教室、寝室等公共场合不遵守公共秩序甚至偷盗他人钱财等社会公德失范,以及个人至上、蔑视高尚的价值取向错位等。[5]更为严重的是还出现了因对社会和自身状况不满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学校恶性事件。如复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李刚事件等等,都是极端事例。事实上,由于德育失范,这类事件发生的越来越多。面对此困境,渗透着德育因素的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格方面显示出了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身体负荷和心理抗压能力而进行教学目标和难度的设置及持续不断地重复练习,培养了大学生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通过参与诸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走出人际冷漠困境,培养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配合意识以及利他利己思想;体育活动对各项规则的严格遵守,以及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战术意图的服从,培养了大学生服从组织安排、遵守纪律和社会规则的自律品格;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友好的道德品格;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依据个人喜好选择项目,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大学生自信、创新和独立的品格;积极且持续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提升抗压性,培养其豁达、宽容的品格,强化心理素质。这些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人格修养,在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思想的负面影响、体现大学德育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大学德育内容的重要补充。
(二)高校体育弥补了德育方法上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不足
清末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学东渐,我国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由此揭开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从此以后,受当时国家沦落、民族倍受压迫等社会现实的影响,救亡图存成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德育内容往往与政治教育内容直接等同,口头宣教鼓动成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这就天然地将德育变为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使近现代德育具备了较强的功利性。“由于德育的功利化目标定位,导致了把高校德育过程视为把社会统一要求的品德规范强加给学生的过程,德育方法也因而简单化为填鸭式、满堂灌的德育方法。”[6]而且,应试教育中的德育仅仅是教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必须学习任务的产物,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德育效果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此一来,学生对德育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也相应加大了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难度。针对此种现象,在提升了高校德育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德育实效,人们开始从如何改变德育工作方法入手,探讨德育工作方式创新。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媒体时代运用网络等开展德育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置心理学课程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户外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等。通过探讨,我们发现,无论哪种德育工作方式创新,目的都是将德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运用各种手段来拉近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心理距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达到德育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天然的具备德育方法期望达到的要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虽然德、智、体三者关系中,德育地位和实际德育教学力度远高于体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在教育客体之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影响力则远高于德育。在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下,体育活动作为难得的舒解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喜爱。这一点从高校体育场馆里随时可见的大学生身影得以印证。这种先天的受欢迎性,加之大学生能以自身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项目,使得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因喜欢体育课而接受体育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教育。而且,体育教学均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说教反而很少,这就给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条件。只要教师充分利用体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大学生就必然能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德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
(三)高校体育弥补了德育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不足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才能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相长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能针对教学问题产生互动。教师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位学生针对不足找差距,从而学有所得。而在德育中,受前面所说种种因素的影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极少,德育课程中,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这也是灌输式教育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德育主客体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而体育教学恰恰与此相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主要模式。无论是体育课程上对每一个动作的教授,还是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是以肢体演示为主,语言解释为辅。老师通过演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作要求和规范,而学生也只有通过展示才能让老师掌握其学习进度,从而为下一步教学目标的实现制定更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每位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互动,能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和学习程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最高境界。这一过程,既能奠定教师权威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信服程度,又能通过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减少学生对教学各环节的排斥和隔阂心理,使蕴含德育内容的体育教学能在大学生身上充分展开和实现,从而不断提升大学德育的教学效果。在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对德育内容的完善,对灌输式教育的补充,还是对互动式教育的天然优势,从根本上讲,都是从另外一个领域推动大学德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德育的实效性。这也说明体育对德育具有较强地促进和推动作用,是大学德育的重要补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从提升德育实效性的角度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不断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以确保大学体育顺利有序的开展。
作者:胡国华1胡小燕2工作单位:1.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