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研论文

时间:2022-03-20 09:42:30

导语:在教研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校本教研的信息技术论文

1网上备课评课是引领教师成长的重要措施

授课老师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教案(或教学设计资料),付诸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教学风格进行加工调整,增加学情分析后再传至教研组指定的服务器文件夹中,让组内老师点评修改,整合多位老师意见后形成最终教案,这样就在网上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备课集体。此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多向研讨让教研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评课,将课堂教学进行微格、细化后就更容易发现过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使评课更具针对性,每个参与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进行点评,不需要留情面和搅稀泥,避免了评课的空泛、不着边际,发展完善后网上集体备课评课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

2完善研修步骤是催生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在目前的学校教研实践中,教师反思意识是落后的,其原因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但是从教师角色来看是被研究者、被评判的对象,从参与态度的程度上看是旁观旁听,过程上的分析也是一言堂或单向评价较多,即便课后的反思也只是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缺乏对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一直以来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教研可分为六步进行:第一步,备课组成员合作策划制定教学内容,一起完成背景材料的准备和教材分析;第二步,提供原生态的教学现场,即执教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不试教不听课),技术老师则负责录像并传网;第三步,注重强化执教者的反思,执教教师上好课以后自己看录像并写好课后反思;第四步,在教研组内进行常规教研之后,利用网络研讨的互补性开展网上论坛,继续深化研讨主题,利用网络论坛扩展了空间和延伸了时间,使论坛更具有实践方面的反馈;第五步,教师本人或组内同事再进行课后一课多上的重建(即学情不同的同课异构),让教学成为讲学之乐;第六步在论坛和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并最终完善研修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3多元化互动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的形式随着网络开放时代的到来,它不应是刻板、一成不变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区域性跨学科、跨年级、多元化互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普遍受教师们欢迎的。不难发现,每位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总希望能不间断地得到专家名师的伙伴式帮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网络教研中心,以沙龙论坛的形式开展校本活动,让参与者来“网络教研中心”听课,与执教者直接对话,交流心得、发表看法,这种新型“伙伴式”教研组的活动会更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让没有机会到现场听到课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文体资料,浏览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从而促进了各种教学资源的联动融合与再生。

4网络校本研修带给教师成长的一些问题

网络技术以其资源丰富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但网络校本教研也有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网络校本研修形式的运用,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法,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客观上要求加强教师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术的培训。第二,随着网络数字化校园网的不断增加,区域内的学校联动组织和机制需要及时建立,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教研机构,以进一步促进这个新生事物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现在有教育城域网,但利用效果不好)。第三,科学合理地建构起本校的网络教研论坛和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达到百家争鸣、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很不容易的。校本网络教研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教研课题,虽然为学科教研和教师培训带来了全新的形式,但它并不否定其它常规教研带给教师成长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大校本教研的内容,挖掘校内和校际资源,才能让教研活动更科学、更有实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研会不断完善,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作者:周坤泽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论文:教研室党支部建设论文

一、落实制度增党性

组织生活制度是部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基本依据与量化标准,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教研室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助力剂与发酵剂。一要加强平台建设。即要通过落实党日制度、会议制度和党课制度,为党支部书记搭建施纲理政的平台。党日制度提供了开展党务工作的时间保障,会议制度提供了开展党务工作的形式保障,党课制度提供了加强队伍建设的内化性保障,党支部书记要认识到制度平台的重要性,找准教学科研与党务工作的契合点,着眼大局,围绕中心,通过三个平台的有效运转,提高党内生活质量,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水平。二要理顺党内关系。组织生活制度中规定了报告工作制度和党员汇报制度,从而明确了普通党员、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之间的关系。支部书记要代表支部委员会定期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教学科研工作,接受监督和批评,每名党员、包括书记与副书记要定期向支部或党小组汇报思想。这两项制度科学准确地规定了党内的关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的体现。教研室党支部就是要结合教学科研工作,认真落实好党员汇报制度和报告工作制度,互相间及时交流思想,沟通业务信息,做到协同发展。三要落实监督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中规定了党内民主生活和民主评议制度,这两项制度从自律与他律两个方面提供了党员队伍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的制度保障。教研室党支部要通过认真落实监督制度,规范教员的言行。要通过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好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相互照镜子、扯袖子,增强党性修养;要通过落实好民主评议制度,给教研室负责人过一过筛子,让群众发一发牢骚,让党委量一量尺子,达到“发发汗、排排毒、治治病”的疗效。

二、严抓管理强队伍

在部队院校教研室党支部建设中,全体党员是维系党支部生命与活力的基础,在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与工作重心之后,党支部就要着力抓好普通党员、支委班子和支部书记这一塔字形队伍建设。一要抓好普通党员队伍管理,强化塔之基。部队院校教员分别来自于地方高校、部队院校或部队工作岗位,随着部队教育层次的提高,地方高校毕业后直接入伍的教员比例逐渐增多,其中多数要在教员岗位上加入党组织。所以,教研室党支部要确立发展、教育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建设机制,全面落实总政治部新近下发的军队发展党员的规定,严把“入口关”,增强教员加入党组织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好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制度等教育活动,深化党员对党的认识,对党的信赖,对制度的畏惧;严格落实党员的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党员的言行,在教书育人的圣地上体现出教员队伍的先进性。二要抓好支部班子队伍管理,强化塔之肋。教研室党支部委员会是教研室各项工作日常性的集体领导机构,其集体领导水平的高低是教研室教学科研水平优劣的晴雨表。加强党支部委员会建设,就要按照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结构要求,选强配齐支部一班人,形成教学科研的集体优势;严格落实党支部领导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党内生活的角色观念,提高重要事项的议决水平;坚持选举制度,严格选举程序,从而使每名支委成员能够真正认识到“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角色定位,提高履职尽能的主动意识,树立起全局观念。三要抓好书记队伍管理,强化塔之首。书记是党支部的“班长”,是教研室党支部建设水平高低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各类培训,为书记充电增容,提高书记队伍的活力与动力;要在实践中锻炼书记统大局、把方向、善协调、精管理的能力与素质,打造能担当、敢担当的带头人;要强化作风建设,架好高压线,筑牢防火墙,保障书记队伍的政治性与纯洁性。

三、正确议决防偏邪

正确议决就是党支部在讨论和决定大事中通过规范议事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这是发挥党内民主,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重要保障。一要重视定题,提高集体领导制度的质量。教研室党支部书记首先要明确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教研室行政会议的议事范围,正确确定议题,避免相互之间的混淆,确保党内会议的权威性与原则性。二要重视过程,提高集体领导的效率。要提前下发通知,让每名党员明确会议的主题、时间、要求、自己的任务,避免“临时动议”;要依据上级党委的指示要求,通过调研、征求意见、考核等方式,拟定基本方案,避免“言而无据”;要与每名党员、每名委员充分酝酿,虚心听取大家对方案的意见,了解大家的倾向性意见,及时修改完善方案,避免“心中无数”;在会议上要坚持委员、副书记、书记的发言顺序,营造宽松、和谐的议事氛围,避免“单弦独奏”;要善于归纳总结倾向性意见,运用科学的表决方式,避免“议而不决”;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尽可能地吸纳其中的合理成分,并及时做好持不同意见的思想工作,避免个别党员“渐趋边缘”。三要重视落实,提高集体领导制度的功效。落实支部决议既是集体领导制度功效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也是集体领导制度作用的起航点与增力点。在落实过程中,党支部书记及支部一班人既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行率人,又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总结研究,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决议得以顺利落实。

作者:赵凤柱赵天杰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教研论文:党校教研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党校教研档案主要是指党校在行政、科研以及教学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和党校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表格、声像为载体的记录,其不仅可以促进党校教育水平以及管理工作的提高,同时还为科学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提出相关优化对策,给予我国党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锦华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教研论文:高中物理Blog教研论文

1前言

自从1997年Weblog在教学中应用以来[1],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已经陆续建立起校园博客,为本校教师和学生开通博客服务。Blog(博客)教研以其平台的普及性、交互的便捷性、共享的广泛性,使许多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将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并取得很好的成绩。Blog在当前高中物理教研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有教育网志、教学反思、共享资料、师生交互及网络教研等。一方面将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延伸拓展,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跨时空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搭建教师之间互享教学成果、进行思想交流的网络教研平台,极大地方便和提高了本地区广大教师、教研员的工作效率和教研水平。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曾经的Blog教研也正经历新兴网络技术的冲击,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中日益暴露出各种问题。

2Blog在高中物理教研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重视和利用不足

由于习惯利用学校资源平台及大型公众资源平台(如数字图书馆、知网、维普资讯、中学学科网、高考资源网等),部分物理教师对Blog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依然处于观望、质疑状态,认为借助于已有的资源库足够自己日常教学,没必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另搞一套,最多在教学之余浏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很少加入Blog教学的研究之中,没有看到Blog对物理教学和对自身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实际上互联网上有许多介绍最新物理前沿知识的Blog,像科学博客圈、地球科学博客、博客大巴、果壳网等,都可以作为教材以外很好的补充。更新管理不到位有些教师只是一时兴起,申请注册Blog,但是对Blog在物理教研中的应用不明晰,其Blog内容庞杂而缺乏系统性,包括教育、军事、新闻、反思、随想等,以至于Blog只是自己在网上的一个电子收藏夹,不便于他人查阅;或是想起来了才写点儿东西,好几个月才更新一次,Blog内容不够新颖,转帖多、原创少,网友关注度不够。总之,由于缺乏定期维护的习惯,导致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很难做到及时交流。与Blog圈的联系不够目前,网上有许多做得很好的高中物理教师个人的Blog,也有大量以某一教研组、地区为单位的Blog圈,他们各自的设计都很有特色,但基本上定位于服务个人、本学科或本单位,公众关注度很有限,真正通过Blog交流的实际上并不多,真正把Blog应用于物理教研沟通的就更少了。CERSP网的物理课程Blog有数以万计的注册会员数,其海量的内容、超高的点击率足以令个人Blog相形见绌。引导学生利用Blog学习不到位Blog便捷、共享的特点可以弥补学生课上学习的不足,但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由于缺乏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氛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外界约束,学生仅凭自律很难取得像传统课堂那样的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设计Blog辅助教学时,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尽量改变纯Blog文章阅读思考的内容,插入相关的图片、视频,问题设计能结合社会热点、体育、军事等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加对Blog教学的意见反馈,并不定期加强考核与检查,才能逐步使学生喜欢上Blog学习。缺乏必要的考核和监管虽然有些地区和学校为了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Blog开展网络教研,但往往是开始阶段热情高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紧,教研热情就开始下降,Blog更新慢、质量差、原创少、转载多等问题就逐渐显现。如何持续调动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又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实现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提升,从而使教师利用Blog进行教学反思常态化,是推进网络教研要着力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中物理Blog教研实施策略Blog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3],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外聘教师赵感鹤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博客与黑板相结合,从教材中提炼精华,再配以个人原创文章和设计的考题,每周定期放至专用教学博客里,供学生复习与巩固,结果到该学期末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在学院“教师满意度”学期测评调查中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可见,随着当今学生对网络、手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变大,采用Blog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和一线课程整合•教师充分发挥Blog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整合,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针对当前学生特点,合理设计Blog内容,正确加以引导,积极投身实践,从而充分发挥Blog教学的优点。Blog教研与校本校际教研相融合Blog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限制,能够使更多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中就某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是传统教研方式的继承和创新,更是校本教研、校际教研乃至地市间教研的一种新发展趋势。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善于把个人的Blog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本校、本地区学校之间相互交流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广泛性,甚至可以借鉴Blog发展较早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教师博客的做法,充分发挥兼职物理教研员的作用,组建高中物理网络教研队伍及教研专业Blog群,跟踪指导网络教研活动,以加强专业引领力度,整体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截至目前,互联网上许多优秀物理教师借鉴网络资源创建个人教研博客(如金邦建的博客、张怀华名师工作室的博客、弹涂的博客等),交流教学心得,传播教育理念,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日常维护与专业指导相联合无论是利用网络提供的Blog空间,还是学校自己架构的博客平台,物理教师均需要定期对Blog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以增加关注度和影响力。而教师个人限于时间和技术瓶颈,要想充分发挥Blog在物理教研中的辅助教学作用,增强教育效果,就需要接受专业的技术指导。专业技术的获取可通过参加学校、地区的统一培训,也可通过互联网上影响力较大的Blog圈交流而获得帮助。比如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定期举办的有关Blog教学在物理学科应用方面的知识讲座,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也可以将Blog教研的优越性予以宣传,配合适当的激励措施和经费保障,就能不断保持和激发教师维护、更新Blog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Blog教研。个体教研与Blog圈相整合个人的Blog虽有利于强化自我反思意识,发展个人专业技能,但在信息传播日益迅捷的今天,仍不免有闭门造车之感。借助互联网,把各地区分散的个人Blog集中起来成立博客聚集地(即Blog圈),就是整合个体教研和群体教研的有效方式。像湖州市的教育博客基地,就在其主页设立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班级点滴、教育反思、理论天地、问题探究等众多栏目,整合了湖州地区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使本地区众多教育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借助校园网、手机,利用Blog圈这个平台,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分享经验和成果的目的,甚至本地区教育部门还可利用该平台举办教研活动、布置教研任务等。Blog圈形式的教研就比相对联系较少的个人Blog,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上要广泛得多。自我发展与外部监管相配合Blog教研由于教师个人能力和技术的制约以及观点素材的差异,开始阶段的发展必然参差不齐。中期的发展如果缺乏必要的鼓励机制和评价标准,就会在教师教研热情的逐步衰减下停滞于在个人实践层次,就很难提高教师个人、校本乃至地区整体的Blog教研水平。因此,学校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必要的评估、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促使大批专家级、骨干级的物理教师共同加入Blog教研,充分发挥Blog平台的优势,从仅关注数量(文章、评论点击)到关注数量与质量并举,从鼓励建立Blog、撰写日志、利用Blog开展物理教研到定期更新,再到作为基本要求列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基本指标。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学校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等措施上不断完善,促进网络教研持续深入地发挥作用。目前,各省进行的教育远程研修,就给省内各层次不同学科任课教师搭建了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教师不仅可以晒课、观课、评课,还可发表日志、在线交流、发表留言、与专家互动,更有研修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将个人的Blog教研整合到省级平台,成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研修的主流方式。

4Blog在高中物理教研中的应用前景

Blog为物理教研提供了丰富、广阔、便捷的交流平台,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在物理教研中依然被大量使用,很多著名物理教师、团体的Blog仍然吸引着众多读者。像致力于推动科学传播大众化的“科学松果会”,运用Blog群、线上线下活动、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手段让科学变得妙趣横生、简单实用,吸引着很多喜欢科普的高中生。并且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选课走班的推行,更让传统的集中培训学习及学科组集中教研应接不暇,要想短时间内使每位物理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必要的素质和技能,利用Blog平台及时研讨交流,就不失为一个迅速便捷的方式。

总之,从传统的Blog到现如今的微博客、微信,Blog教研依然不断激发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进着本校乃至本地区物理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着教师专业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物理素养的提升。只要更多的物理工作者能够继续重视和积极参与,相关机构部门作为重要推手继续保持引导和扶持,加上广大一线物理教师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整合,就能在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使Blog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高中物理教学服务。

作者:赵亚兵 单位:邹平县第一中学

教研论文:教研改革课程改革论文

一、对现行教学教研制度的反思

如果我们以新的课堂理念反思过去的教研工作的话,就不难看出重教轻研是当前许多学校教研工作中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一些教科研人员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观念不强,而许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淡薄,认为教研工作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2.教研工作多处于教而不研的状态。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局限于一些教学常规检查,或者是随意化的评课,以及抽象的理论学习等活动,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毫无帮助。而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作为教学研究主体的教师,无法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性,开发有个性的教学新思维,教师的成长过程极其缓慢,教学改革的进程随之放慢。因此,重建教学研究制度,刻不容缓。

3.教研工作的着眼点不明确。许多学校错误地把学校教研工作的重心放在教材和教师方面,着重强调对课堂标准和教材的诠释上,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忠诚地去执行教材、教学目标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上。教研工作只关注老师作用的发挥,却极少关注研究的关键领域——课堂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研制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注重对青年老师的培养。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新分配或调进十几位年轻老师,所以关注老师的个性成长,培养青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了我校教研工作的主旨。基于此,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计划”,即新分配的每位老师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师傅,一周至少要听师傅两节课,师傅也要听徒弟一节课,师傅不仅要对徒弟在教案书写、如何上课方面进行指导,还就如何与学生相处等各方面对青年老师进行帮助。此外,对于第一次送高三,初三的教师,学校也给予积极地帮助,安排同年级组学科“老”教师作为师傅,并要求新送高,初三教师当好徒弟,听一节师傅的课,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上一节自己的课,即“听一节,上一节”。

2.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力改革“备课-公开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模式。过去我们听课、评课时大多注重老师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突出重点并注重了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现在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对一堂课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1)改革备课。传统的备课,教师总把要上的课事先做一个预设,不仅预设了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话,学生的发言,而且还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连教学结果都事先做了预设,课堂上必定要求按照这样的预设进行发展,决不能偏离“预设”。这种死板的备课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千变万化的课堂。若是这样的备课方式不进行改革,教师的劳动显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再者知识点的讲解我们虽有统一的教案,但往往是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其他教师基本上不参与,对主讲教师主备内容照抄照搬,无自己的思考轨迹,生搬硬套,毫无二次,三次备课过程。针对于此,我校在“集体备课问题”上作出了改革。

(2)改革公开课教学评课制度。公开课本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提供了一个沙龙式的平台,不管是对教者,还是听者,都有益于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借班试教在所难免,原因就是怕出丑,不敢展露平日课堂,让课堂原生态展现,均在公开课进行虚假的表演。而公开课最重要的功能——研讨,在老师们看来,倒显得其次。因此,为了提升公开课的研讨性功能,我们学校重新确立“公开课”的定义,不总是在评课中“拍马屁”,就是要求参与听课的教师“挑刺”“刺”挑的越多越好,越多还有奖赏。相互之间比比看谁挑出的“刺”有水平,有深度,有意义。

3.构建教学总结制度。总结自己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性地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们学校就倡导教师写教后反思、教育随笔、教学日记、案例分析等,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困惑、体验、思考等写下来。基于教师实际的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度,对教师的帮助是相当大的,不仅教师时时感到有教学方面的“冲动”,有教育上的灵感,下笔更有话可说,文章更加鲜明、生动。

三、实施新理念下教研制度改革的体会

在我校进行教研制度改革以来,让我体会最深的是青年教师正迅速地成长,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也在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正慢慢地步入课程改革的新境界,相信在新理念下的教研制度的改革一定会使我校的教学教研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曹倩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教研论文:教研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教学质量评价是多方位的,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只有在课程特色、专业定位、教师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不会受教学评价因素左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基础课教育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创新教育的理念上来看,要求客观上能体现相应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教学技术考核评价指标

(一)在教研室建立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培养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的本科学校,理论应与实践并重,课内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已归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将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落实到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中去,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其中主要包括方法体系、制度体系、反馈调控体系。美术设计基础教学除了理论基础学习之外,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教研室为全面、科学、系统地评价教学实施过程,从教学信息反馈等若干方面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综合体系,细化到基础课程中去检验整个评估指标。在对教研室工作的评价中,应强化教研室的管理意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二)最终成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首先,要有指导性原则。要有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评估要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指导性和推动性。其次,要有可行性和可比性,教学质量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评价)和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的评价标准要易于掌握和可量化。最后,科学性原则。评估活动与现代科学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密切联系,抓住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客观、公正地评估科学性。

(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外因素

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艺术专业教学情况的技术考核指标。学生学习状态决定着教学质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艺术门类的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随意性较突出。随着教学评价与评估细则落实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和严谨起来。衡量课程教学质量,从内部因素来说,分为人和物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全过程的构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传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去完成大纲所赋予的任务。从外部因素来说,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科技的应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都有了更高要求。

三、教研室对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环节

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按照《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在了解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体系评估指标数据。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的听课、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工作,严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关,并落实到实际中去。

(一)教研室从技术层面上确立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跟踪中,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应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确定教案编写、课题设计、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作业讲评等原则及方法,并将作业质量分析、质量评价等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对高标准教学目标的追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促使教学评估标准内化,激发教师自尊及自我实现取得成功的愿望,进而产生教学的新需要,成为追求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动力。教研室是学校的一个缩影,抓好教研室教学工作,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建立定期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管控,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适合教研室教学工作实际情况,便于操作的定量排序指标体系。教研室对教学工作综合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了解并分析教学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认真查阅相关附件资料、教学资料,对教学工作评价汇总,并将评价意见和进一步整改建议反馈给教研室。

四、小结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在这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研室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随机抽测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得到了肯定,也反映了教研室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化,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价的理论对今后工作实践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邹红俞进福单位:闽江学院

教研论文:剖析学校网络教研的现状与反思论文

论文摘要: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资源

教研活动是中小学各学科都要组织的常规学术活动,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由教研组长或教研员组织.在一个约定的地点、时间将教师召集起来,讨论研究某些特定的题目。这种传统的集中式教研活动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如学科孤立、学校孤立、时空限制、资源保存限制、教师参与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教研能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因此很多地区都开展了网络教研,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研活动新的发展方向。

1网络教研的概念

网络教研是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它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开展的跨时空远程教研活动,从全新的视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化。网络教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推进课程实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中小学网络教研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后续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北碚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和亭湖区的中小学教师,共计175人。所涮查学校教师教龄30年以上的占5.88%、20一29年占38.24%、10—19年占20.59%、9年以下占35.29%

2.2调查数据收集与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份,实际回收170份,无效问卷9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14%,有效率为94.70%。对收集到的数据主要采用了频数统计法进行统计和分析。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内容、方式、交流工具和实际存在的困难等问题。

2.3调查数据分析

2.3.1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

网络教研的主体主要是来自于一线的广大教师。网络教研的跨时空性、多主体性、强交互性、高民主性使得网络教研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有一半的教师不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仅6.12%的教师经常参与网络教研活动.44.09%的教师也只是偶尔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且积极性不高、水平参差不齐。此外,绝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少数的“常客”.而更多的教师则喜欢做“潜水者”,仅仅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的意识。很多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时,理性的、学术的成分不够,“怨”、“愤”、“水”的成分偏重。有的教师只是将网络教研作为自己个人的行为,没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集体行为,没有形成合力。这些都表明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

2.3.2网络教研的形式

形式灵活多样是网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素。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这二者分别占有效样本的55.56%和50%,而专题研讨(15.00%)、案例研讨(10.23%)、课题研究(9.67%)等形式在问卷发放学校还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内容新颖、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是网络教研活动深入开展的前提。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网络教研的内容还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钻研教材教法、交流教学经验和讨论学生的学习问题这两方面,分别占有效样本的81.67%和59.44%,内容涉及新课改方面的样本只占有效样本的33.33%;从教师在网络教研中的第一交往对象可以看目,前广大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网络教研在同伴互助中的作用,却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教研在专家引领中的作用。61.34%的教师在开展网络教研时的第一交往对象是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24.49%的教师在开展网络教研时的第一交往对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和教育科研部门的理论工作者,14.17%的教师在开展网络教研时的第一交往对象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员。

2.3.3网络教研的机制

网络教研活动允许任何教师通过QQ,BBS,Blog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各方同一就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调查结果显示,广大教师倾向于使用电子邮件(75%)、BBS(52.08%)和QQ(45.83%)等单向、非实时的交流工具,较少使用博客、维客、Moodle等具有强交互性、开放性的通讯工具。这表明.网络教研还缺乏深入、有效的交流机制。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是网络教研持续开展的保障措施。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38.56%的教师认为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的缺乏是他们在开展网络教研时遇到的困难之一。

2.3.4网络教研平台的质量

高质量的网络教研平台是取得良好教研效果的基本保证。而平台的栏目设置是否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网络资源的数量、质量是否满足教师需要,平台本身是否便于教师使用是判断网络教研平台质量高低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网络教研网站上的信息比较杂乱、价值不高和网络教研网站存在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的教师分别占有效样本的51.02%和56.89%。问卷发放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该校的教研网站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栏目设置随意性大;在管理上“技术”与“业务”分工不明确;与上层教研网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不能根据教师的需要实现实时更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不高。目前网络教研普遍采用的交流平台是E—mail,BBS,QQ,NetMeeting,MSN,Blog,Wiki等。这些平台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研活动,例如:QQ,MSN适用于教师讨论,而Blog,Wiki适用于教师培训。众所周知,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等教研活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而各自分离的交流平台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教研的成效。

3解决问题的对策

(1)协调好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开展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网络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等。而传统教研中的教学沙龙、实地课堂教学观摩等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发挥其在“点”教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

(2)注重新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和应用网络教研平台的技术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年轻的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同度普遍高于老教师,这主要是由教师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精心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一带一”帮扶机制),既能发挥新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又能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得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能够在网络教研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此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在网络教研活动中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3)注重网络教研过程的实效,突出“教研”二字。在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研讨会上.马复教授认为:学科网站应基于研究,研究的成分少,对教师的帮助不大。同时要有针对热点问题的视频研讨,网站的定位是原创性、在线研讨、理论提高和解决问题。网络教研要注重实效,不能走形式主义,力争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先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个人反思的工具,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能够进行经验提升的实践素材,为后续的专业成长提供知识准备;②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载体,专家要引导教师对一些热点问题、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在研讨、思考中获得进步。教师也不能仅仅将教研网站作为信息、传递资料的一种途径;③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有效工具,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4)注重网络教研的专业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和网络教研理论研究是网络教研的两块基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两块基石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网络教研的理论研究,注重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将在网络教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善。这种“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操作模式无疑是充实网络教研理论的有效手段。

4结束语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进现有教研模式。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教研论文:综合实验课在教研道德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试验科研道德

论文摘要:指出了我校新开设的综合实验课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其危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综合实验课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研基础知识的讲解,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的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本课程的开设,为本科学员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存在问题

1.1学员的自律意识淡化

综合实验课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受到了本科学员的普遍欢迎。自从第一节课开始,大部分学员对其都是情有独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喜好,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要求的提高,部分学员开始放松要求,表现在:①撰写综述简单了事,抄袭现象严重,对于文献出处并不表明,或是简单引用别人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②实验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模仿和照搬的现象。部分学员为省时省力,简单地把别人的实验改头换面,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再贯以自己大名,于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便成为自己创新的杰作,这种现象在99级本科学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规模;③实验实施敷衍了事。部分学员抱着成败无所谓的态度,把不承担责任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从而助长了这种风气。在实验中,部分学员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有学员利用实验的机会打游戏等干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形成了一股歪风邪气。

1.2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实验设计把关不严

教员作为学员的指导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应有着高尚的科研道德,其一言一行均会对学员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99级的本科综合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员,尤其是进行课外科研的学员反映,部分教员为了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对学员的指导,名为指导老师,无非是挂个牌子而已,其余的事情包括实验中所需试剂,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均由学员自己解决,学员跑前跑后,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对实验的积极性,使学员对将来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

学生的实验设计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几乎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但参加实验答辩的大部分教员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学员实验设计中所包括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而有部分学员为了通过实验答辩,抱着侥幸心理,所选题目很偏,有难倒教员之意。因此,出现了滥竽充数的现象,滋生了部分学员的不良的科研心态。

1.3经费不足或分配不合理致使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在本次综合实验课中,所通过的实验设计共有72组,在答辩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经费一再压缩,所需常用试剂及一些其他用品不是帮学员去解决,而是让学员到各个教研室,科室及实验室去联系免费提供,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员的心理负担,表现在实验中就是粗制滥造,而不是精益求精。除此之外,在经费的分配上有的实验高达八千多元,而有的实验仅仅一百多元,巨大的反差给学员造成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加重了粗制滥造的砝码。

2危害

2.1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员健康的科研心态

在接触综合实验课以前,学员对科研道德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一个感性的认识之上,仅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科研道德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员的心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奢求,一种很神圣的美好的愿望。而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第一课,是培养学员正确的科研道德的前凑,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绘画,其所画效果会给学员形成很大的影响。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助长了学员不良的学术心态,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了隐患;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学员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对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偏见,甚至可能出现“谈虎色变”的情形,而教员把关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学员舞弊、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会给学员造成失衡的心态,加深了对科研、学术尊严的偏见。

2.2一定程度上给学员将来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伏笔

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启蒙课,直接影响着学员将来的科研工作,易在学员的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所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也就不言而喻。学员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正确的学术风气对其尤为重要。但是,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部分教员责任意识的淡化,对实验设计的把关不严以及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等均会给学员良好科研作风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时期的负面影响难免会给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蒙上一层阴影,加重了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的发生。

2.3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员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教员作为学员心中的楷模,有些学员会按照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员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教员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试想一个责任心不强的教员怎么能给学员带好头,怎么能以其人格魅力来感动和鼓舞学员呢?而且,这种心态反映在其科研工作中,也会给其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对策

3.1在综合实验课中应设置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

综合实验课偏重于科研知识、科研设计等方面。虽然有些教员在课堂中附带地讲了一点,但对于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所起作用甚微。开设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将科研道德提升到一个高度,引起学员的重视;②可使学员对科研道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⑧可为学员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也为学员实践科研道德的培养提供指导,即如何来培养自己的科研道德。

3.2应健全一个良好的本科学员学术体系

综合实验课的第一阶段包括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在四个部分中,一环扣一环,教员应分工合作,给学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并严格指出学员存在的问题,应当真正做到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应提倡专心致志,反对四顾谋求;提倡精品意识,反对浮泛攫取;提倡眼高手勤,反对盲目自大;提倡师生共进,反对庸俗往来;提倡与时俱进,反对虚玄浮华;提倡昂扬进取,反对疲塌惰怠;提倡团队精神,反对自我膨胀。

综合实验课的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这是学员提高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也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些实验课中,教师要做到时刻在位,悉心指导,给学员提出疑问。学员也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和受制于教条,从而在思考质疑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保持着创造、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3.3申请基金,合理分配

鉴于学员多基金少的特点,综合实验中心应当如实向学校反映情况,申请更多的基金,争取让每位学员都能参加课外实验,从中得到训练。在基金的分配上,尽量做到一致,不可使基金过于集中,也不可使基金过于分散,争取让每组实验都尽可能受益,鼓励学员联系实验赞助单位,尽可能有效利用基金,提高成本效益比(cost—benefit)。这样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对实验实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从而防止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综合实验课尽管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起启蒙作用,使学员意识到了科研道德对未来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相信,综合实验课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予以解决的。

教研论文:树立高尚师德师风建设一流教研队伍探讨论文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培养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师德师风不仅关系到广大院校教研人员自身建设的综合素质,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政治过硬,乐于奉献,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是院校队伍的先天优势,但由于受到错误思潮渗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一线教研人员在师德师风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也制约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如何摒弃错误的倾向,铸就有特色的高尚师德师风风范,建设一支能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教研队伍,成为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师风意义要求

一、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研队伍职业特点的内在要求。

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华民族素有崇尚师德,倡导师德的优良传统。师德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媛说的好:“治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者在教化。”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都会感染被教育者。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院校的教研人员即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引导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灵魂工程师,直接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其综合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同时还将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现实社会和教育领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其中心是发展经济,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根本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而发展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教师。美国专家指出:在对未来的高科技的挑战中,只有教师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设计的蓝图。要贯彻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时代呼唤具有更高素质、更高师德的教研队伍。同时,世界科技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变革,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的初见端倪,人才的逐渐提升,这都对广大教研人员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保持自身权威,承担更加丰富的职业角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师必不可缺的路径选择。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研人员肩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自奴隶社会以来与学校共始终的一种古老而永恒的职业。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在绵延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中,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他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科学发展、人才成长建立了不朽功勋。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上看来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教师的事业直接关系到个人和祖国、民族的未来,这必然要求教师是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时时处处能起表率作用的优秀人物。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院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它与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与特殊历史使命能否胜利实现都休戚相关。处在教育一线的教研队伍,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重大责任,是否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至关重要.

二、高等院校教研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教学科研方向。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对此,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过非常明确的论述。说:学校一定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更是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在1989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同志也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方向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根本,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政治意识淡漠,甚至政治倾向出现问题,那么知识储备越多,理论水平越深,产生的危害则越大。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学科研方向是对党忠诚,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强化政治意识就是要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清醒头脑,不犯政治性错误;要使个人言行和课堂授课都要与党中央合拍同调,不能出现“跑调”或“杂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

(二)要强化责任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加强教研队伍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核心。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广大教研人员要牢固树立"教学岗位神圣,教师岗位光荣”的责任意识,不要妄自菲薄,增强对教育科研事业的光荣感;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教研室当家来建,把教学当事业来干,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倾注满腔热情,实打实地埋头苦干;要崇尚气节,注重情操、谦虚谨慎、厚德载物,不尚空谈、知行合一;要发扬蜡烛精神和梅花风格,有鲁迅先生所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和负责精神,甘为师、乐为师,矢志为师,不为金钱、地位及其他优越条件所动摇,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要把做好本职工作和实现历史使命的大背景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进取是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也是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精华之一。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步伐,坚韧不拔,知难而进,分发有为。

(三)要强化师表意识,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研人员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在思想品德、作风情操,甚至在举止风度方面真正成为学习的榜样,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院校的教研人员,为人师表就是要时刻维护自身形象,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爱岗敬业,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不断强化团结协作,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在教育科研事业的大发展中寻求个人价值实现;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不能因暂时的利益缺失而与组织、与同僚为敌,更不能利用教学平台发泄不满,要持之以恒,言行一致。“行”能鉴别“言”的真伪,“行”能体现“言”的价值,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只有通过“行”,“言”才有生命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要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淡薄名利,谨言慎行,努力维护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

(四)要强化求实意识,争当教研领域的行家。

严谨求实,争创一流体现了教研队伍道德规范的职业原则。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尖锐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这就是要求广大教研人员要踏踏实实,深刻牢固地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不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要根据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动态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教育工作是长周期的超前劳动,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面向未来,孜孜不倦地探求新知,动态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到自己的知识观念与社会和时代同步,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挑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是文化人,在掌握专业理论这是的前提下,还要延伸自己专业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知识的整体效应做到治学严谨,探索真理,坚持真理,严肃对待教学工作或学术问题,真正体现科学精神;要更a新教育观念,确立超前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要敢于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对教学、教改,科研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以新的视角,以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用新的对策去回答和解决,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下功夫,教师作为天下特殊而又最伟大的职业,既要诲人不倦,也要当好良师益友,既要观念更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有序的传统美德。为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创造条件。为培养科学发展人才打下基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研论文:教研组长角色定位提高研究品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组长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的教研组长的角色与实际的教研要求还有差距。因此,立足教研实际,从知识管理的视野重新认识教研组长的角色,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使其在知识的产生、积累、共享、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研究品质。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研组长;角色

1学校知识管理和知识主管概述

1.1学校知识管理

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诠释。如:

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

萨拉维(Saravaryy)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成员经由创造与使用共有知识的程序,包括知识的获得、组织学习与知识的扩散。

卡尔·什维(KarlE.Sverby)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IBM公司认为,知识管理是对know—how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及应用,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应变力、工作职能及创造力。

从人们对知识管理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知识管理强调对组织的知识生产、创新、交流、共享及应用,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尽管学校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通过对组织的知识的积累、创新、共享和应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

1.2学校知识主管

CKO是“ChiefKnowledge0fficer”的缩写,通常称为“首席知识官”、“知识主管”。它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而在企业内部出现的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专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的规划与实施。知识主管是由首席执行官(CEO)直接任命的,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知识管理,营造一个学习、积累知识和共享信息的环境,促进知识集成、知识生产和知识共享的过程,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的。学校知识主管这一概念同样也是从企业引入的,学校知识主管是指在知识管理中,通过学校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挖掘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和提升知识的共享活动,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了使知识主管更为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学校知识主管可分为三层次:第一层,个人知识主管,也就是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的过程。第二层,教研组长兼知识主管,在教研组内组织活动,组织教师积累、分享成果。第三层,学校知识主管(CKO)。这三个层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权限和职责。教师个人知识主管是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教研组长是负责组织教研活动,学校知识主管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此外,教研组长作为知识主管并不是一个行政领导的角色,不是只负责上传下达,他在校本教研进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2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等制的学校组织推崇的是刚性管理,组织结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便于监控等。权力集中于上层,下层自主性差,参与决策的程度低,创造潜能难以释放,上下层之问相距甚远,不易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教师能力的发挥和利用。因此,教研组长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角色定位与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长所扮演的角色相对照,显得格格不入。

2.1学校组织信息传达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研组织并不被认为是学校中的一级行政组织,但又不是纯粹搞教研活动,教研组不仅负责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的安排与制定,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评课、听课,还得参与处理教师竞赛评比、教师进修、职称评定、教师人际关系等事务,越来越多的带有行政组织的特征。可是,教研组长即使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有些事情,也无权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教师的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组长潜意识地认为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传达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仅仅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教研组长很看重这种管理者的角色,总想以管理者的身份试图通过实施行政权力来影响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主观的判断或决定,而忽视了作为教研组长所应负的重要职责:组织引导教师们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分享成果等。久而久之使教研活动留于形式,教师对教研活动也失去了热情。

2.2教研活动包办者

由于学校特殊的校园文化,加上教研组长自身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理论素养不够,或者是由于事务缠身,现今的教研活动中,不少教研组长把教研活动视为一种负担,教研内容仅仅限于传达文件、教育理论和政策,解答教材、重难点和考试范围。教研活动过于形式化、模式化,教研组长在主持教研活动中,照本宣科,为了避免矛盾,无论是教研计划的制定,还是教研活动质量分析,再到听课、评课,完成总结,只需其他教师提供书面材料即可,自己一个人包办完成,缺少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享经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发言和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时间一长,教师也失去了发言的热情,以致于集体研究的活动成了个人的研究活动,也使大部分教师失去了促进发展的机会。

3知识管理视角下教研组长角色重新定位

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作为知识主管,根本的变化在于把过去完成任务式的自上而下的被动教研变成自中而上下的主动教研。教研组长作为各项研究活动中平等的首席,其职责是双方、乃至多向的。知识主管的工作主要是支持性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了解学校的环境和学校本身的特点,理解学校内的知识需求,建立和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共享信息的环境,保证知识的创新、流动,促进知识的生成、生产和知识共享的过程等。因此,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教研的设计师、咨询专家、组织环境专家、促进者和引领者。

3.1教研活动的“设计师”

教研组长不能只是做上传下达的桥梁,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一个“挂名”而已。教研组长似乎总能顺利地将上级的精神传达下来,其实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虽然教师们都参加了教研活动,也记了笔记,但教研活动周而复始的没有实效,其他教师排斥的心理也与日俱增,倘若教研组长只是召集其他教师来传达上级部门的精神,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对整个教研组织活动没有任何设想,那么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教研组长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充当教研组织的“设计师”,要勇于担当,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迷津”。教研组长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要制定好教研计划,以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围绕教改课题精心设计和策划好各类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搞形式主义。教研组长除了组织好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他们通常还应该是知识目录、知识基础设施、知识交流机制、知识共享空间和知识积累的“设计者”。教师们通过组内的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分享教育教学技巧、方法;或者是学术研讨活动的沙龙活动或教学反思。总之,教研组长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安排一些能促进经验共享的事件或能使经验显性化的方案,让教师从中不断受益,交流分享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使教研活动有质的飞跃。

3.2学术领域的“咨询专家”

教研组长要想成为专业领域的“咨询专家”首先应成为学术领域的先行者,他们必须不断引入新的有意义且符合知识管理理念的想法并对这些新想法进行培育,仔细地倾听其他人的想法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平时要身先士卒,勇于探索,潜心钻研,主动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做好课改的“龙头”。教研组长应有较好的学术功底,虽并不是什么都行,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他有着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素养,能为不同学科教师针对不同问题提供独特的建议,成为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其次要成为共同合作的典范。教研组长不具有行政职能,不是介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教研组长以较高的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赢得教师的认同,提倡教师的互助支援,避开上下级考评等的干扰,由教研包办转向教研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非行政力量的优势,积极影响其他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这将有利于教师摒弃“搞教研是专家和教研组长的事”的片面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交流中使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而不断的闪现出教学灵感,激发出教育智慧。为教师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吸纳同伴的经验提供信息渠道,从而全面发展自己。

3.3教研组织环境专家

作为教研组长还要特别重视对组内隐性知识的管理,无论是计划中安排的工作,还是偶然争论,又或是意外的事件或过程,只要能够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交换,都要努力刺激并促进它们的发生。因此,教研组长也要是组织环境专家,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包含着很多复杂的事情。首先是对空间进行设计,比如对教研组的办公环境进行设计,使这个地方成为静思的场所或是学习中心等,让组内的老师们来到这个地方感到很亲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其次,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果断的决策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把那些拥有共同兴趣但接触很少的群体集合在一起,以便互相交换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让他们感悟到,教学不仅是完成学校交付的任务,也不仅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它同时应该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与人生完美的结合。此外,教研组长还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测评系统,破除针对个人进行激励的做法,鼓励集体性的知识开发和共享,鼓励教师从对知识共享的风险的逃避中解脱出来。为此教研组长要在组内创造良好的环境,用良好的氛围感染人、影响人,强化校本教研的意识,增强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教研论文:小议常态的有效体育教研

本文作者:姜敏工作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教材选择:突出常态与技术

体育教研活动中的教材的选择一般以常态课中经常出现的,以常态的、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可以以田径类、球类、体操类项目为主,适当的增加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作为教材,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测试项目和体育中考的一些考试项目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材也要根据学校的场地与器材的情况,着重从有效的角度出发,不盲目追求过分的新颖而缺乏实用价值的器材,无论是城市初中,还是农村初中,在“四配套工程”下,都能达到常态课要求的场地器材即可。水平一、水平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教学内容的选择则侧重于学练相关项目的动作技术。以此促进体育教师在常态体育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练与掌握,充分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落实到一线的常态的体育教育中。建议教研员进一步组织与发动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际教研、片区教研等各种教研活动形式,加强对常态课中经常出现的教材进行教学研讨,形成多个“版本”适合各类学校、各地区的体育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二次备课”的研究。

教学设计:便于操作与合理

针对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不够规范、科学和合理,不便于常态下进行授课和操作,如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旧空泛,不明确、不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教学的过程设计不清晰、不流畅;对运动负荷、练习次数和密度没有明确要求,也不能很好的把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教学,有时还停留在技术动作的表面,没有深入进去,更不必说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因此,无论体育教研活动的形式怎么变化,体育教研员必须要指导好一线体育教师怎样去做好教学设计。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怎样将运动技术、运动体能与体育游戏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此时,教研员可以通过一些“反面”的课例向老师们进行叙述或者片段的展示,这样的课例是教研员根据多年的听评课而给体育教师进行讲解与剖析,这样的形式很好的保护了相关授课教师的“面子”,提高了体育教师参与授课和研讨的积极性。教研员可以描述在双手向前抛实心球中,当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后所设计的投准性游戏是不能为学生掌握该技术动作服务,这样的设计显然存在问题;教研员可以通过微型课的形式,给体育教师呈现出一节篮球课的教学,通过教学环节,体育教师能看出这样的课堂没有脱离竞技运动的束缚,只让学生一味地学练技术,而未能将体能练习、游戏活动融合到技术学练中。最后,通过诱导,体育教师应该能知道良好的体能储备是为一切技术动作的学练提供基础,而游戏则能激发兴趣、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此外,从整个教学设计上看,课的结构要清晰明了,各个部分与环节之间要有效的衔接,凸显自然流畅。建议教研员指导体育教师在有良好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教材,思考校情与学情,抓住常态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提炼出各种吸引学生的问题和运动技术之间的关联性,通过问题串、技术链等方法和手段,将教学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自然、经济并有深度内涵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注重有效与多样

在体育教研中,教研员有必要根据新课程和常态体育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体育教师。其中,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戏竞赛法的传授则是帮助体育教师巩固与复习。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的传授则是帮助体育教师学习和运用。最后,将这些教学方法怎样合理而灵活、准确而有效的运用传授给体育教师,这样使得常态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技术和体能练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体育教研员可以采用鲜活的事例来指导老师们怎样运用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说去,体育教研员要让体育教师明白常态课是脱离不了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练,并且在学练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有效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使得运动技术的学练变得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师生之间要经常互动,情感要多多交流,杜绝照本宣科。

教研论文:民校教师教研初探

本文作者:高馨工作单位: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差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教研现状不太理想,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院校和教师自身的缘故,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开展教研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难以有教研,教研成果和成效就不会理想。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真正开展的教研活动不多。有的教师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即使有听评课记录,仔细查阅,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甚至有照抄被听课人教案的现象。有的教师不愿意参加讨论学习,开展这样的活动时,有迟到、早退、缺失、闲谈等现象。这很不利于教研水平的提高。2促人反思、研究的文化氛围不浓199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民间办学活动再度亮起绿灯,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对民办高等教育第一次做出明确的肯定性表态。因此,与公办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历程较短,学校的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面,尚处在教师满足于教好、学生停留于考试通过这一阶段,所以促人反思、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探究、合作的文化氛围还不浓。这种原因是历史的、客观的,我们必须着手解决。制度环境对教师的教研有束缚性也许进行教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甚至,更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的事,但我们仍不能忽视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全校未形成反思、研究的文化氛围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激励教师进行教研。目前,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的科研经费不足,对教师给予的奖励不够。而且每周至少16节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无暇顾及教研。学校种种制度上的限制和激励的不足难以调动教师进行教研的积极性。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的建议

校本教研是基础教研不同于学术性专业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教研是基于学校教学,为了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教学,因此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的根本是立足于校本教研,更确切地说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研究。教师在教学前先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结束教学后及时进行反思,进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取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把这一过程中有价值的内容总结概括起来,甚至进行理论升华,则可以指导下一次教学或者为他人所借鉴。因此教师校本教研的必由之路是实践—理论—实践。教研室是主要载体教研室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教师个人无法解开教学中的迷惑时,教研室是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之处。因此各教研室应形成教研例会,即“学术沙龙”,按期举行研讨,每期确定一个主汇报人,按照“一、二、三”要求来开展教研活动,即明确“一个重点”: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确定“二个中心”:每周的教研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和一个中心主题;要求“三个深入”:要求每位教师深入课堂中去,深入学生中去,教研组长还要深入老师中去。在“学术沙龙”上,可以先由汇报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参与人员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汇报人可参考讨论意见重新思考、理清思路;参与人员也可能因为讨论激发出关于自己教学问题的一些想法。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因此,教研室学术沙龙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完善激励制度是催化剂激励制度是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教研积极性欠缺的民办高校教师来讲,尤其重要。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师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有的高校有相关制度,但形同摆设,在实际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多数教师对此颇有微词。因此,建立、完善并执行《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教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对于促进教师进行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正向与负向的各种激励因素。从而根据教师群体的职业文化特征和个体的个性差异,将物质激励、工作中的责任激励、决策中的参与奖励、成长中的目标奖励等各种激励方式灵活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激发并真正地调动所有教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欲望,以个人的成长促进事业的发展,实现激励的最高境地。高职教育研究所是助推剂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积极性不高、教研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成立高职教育研究所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剂。高职教育研究所可以及时课题申报的通知,组织、指导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研究,并对教师的课题申报及研究进行指导。在课题申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高职教育研究所对提高申报及研究的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组织、管理、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应成立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机构,以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

教研论文:校本教研研究论文

一、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摘要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以校为本的集体备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备教材多,备学生少;备讲法多,备学法少;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校本教研要着眼于学校长远的教学文化建设和学科教学特色的构建与发展,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教研论文:幼儿园园本教研研究论文

一、建立灵活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促进教师在积极、主动的行动中研究。

我们教研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乐于研究、善于研究、享受研究的老师。这是最理想化的状态,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依然尝试着,从教师感兴趣的方式入手,一路走来,也积累了一些有趣而便捷有效的策略。

1.游戏式的教研方式

教研并非一定是理性、单一和枯燥乏味的,也可以是实干、生动和充满情趣的。培训中如果注入了游戏的精神和诗性的智慧,教师就可以不断地保持研究的热情,充分地享受研究的快乐。如:我们设计了“角色大转换”的教研游戏:请一名老师组织活动,其他老师当小朋友,要求是一定要进入角色,展现真实。于是,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让人捧腹的事件:如,有的“小朋友”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嫌没意思坐不住;还有的“小朋友”因为“老师”让大家重复做的次数太多而“罢课”,自己玩儿去了……哄笑过后,带给老师们的却是不小的启示,使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需求的基础上来建构和确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我们还设计了“福尔摩斯”、“二人对抗赛”等教研游戏,帮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存在的“盲区”,进一步激发教师尊重孩子的独特思维,学习孩子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等等。

2.解决问题式的教研方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有些问题是集中性的。我们经常利用问题小纸条、教师教学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对于个别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教方式;对于集中性的问题,我们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解决。

3.自荐式上课与邀请式听课

改变以往指派式的方式安排教师组织观摩活动、展示活动等,教师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相互推荐。这样,既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避免了因领导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个别教师的进步。教师自荐式上课可以以现场观摩、说课、录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根据情况不同,请本年级组、教研组或者全体老师帮助、评议。

管理人员的听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种听课当成负担,当成压力,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应改变以往随机抽查听课的方式,请教师自己和管理人员约定时间、约定内容(前提是保证每人的听课量),拿自己认为比较自信的活动或者疑问颇多、难度颇大的活动来请管理人员听,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正确对待这种指导和管理方法,又能发现每个教师工作中的闪光点并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践以来,收获颇丰,深受老师们欢迎。

二、建立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向书本学习

(1)围绕思考题查阅书籍自学,例如:我们曾就“教师提问的艺术”、“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等问题,请教师查阅资料自学,并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教师担任主讲向全体教师介绍学习的心得。

(2)充分利用教师办公室、幼儿园网站创设学习园地,向教师推荐好的文章,并为教师搭建学习、互动的良好平台。在网站开辟交流论坛,定期更换交流主题,老师们可以在论坛里交流、发表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浓厚而友善的研究氛围在论坛的字里行间弥漫着。

2.同伴互助学习

(1)园内自选听课。教师根据自己所需,有选择地去听课,收益远胜于大规模的集体听课。

(2)自选教研组学习。我们把教师按特长划分组别。各教研组有充分的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形式的权利,并根据各教研组学期初计划安排,给予适当活动经费,使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灵活、有效而丰富多彩。

(3)教师集体交流研讨。改革传统业务园长、保教干事、教研组长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利用“头脑风暴式研讨”、“智慧树”等参与式培训的形式,交流、展示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共识,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与教师群体的互动中解决教学困惑,分享成功经验。

3.向其他园所学习

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参观学习,在参观环境、观摩活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在接待参观、培训中获得了学习的好时机,同行以专业人士及旁观者的角度提出意见。我们开放地接纳同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更客观地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4.专家引领的学习

在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主题活动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往往在园内的教研中无法解决,且在全区的试验园中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时,上级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很明显凸显出来。我们把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出现的集中性的问题,如:如何对幼儿进行更有效的观察、观察和评价的方式、如何通过反思性教学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中教师应如何备课、活动区的创设等提交给市、区教研部门,各位专家和领导不遗余力、耐心细致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教师开展了解决问题式的培训讲座、兄弟园经验介绍、与教师面对面研讨等形式的培训活动。这样的培训和研讨,来自于教师工作中的疑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疑难,并最终指导和服务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

5.在反思中学习

(1)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请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从教师的学历、理论水平、教育实际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入手,制定近期、远期目标。

(2)自我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撰写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和经验总结。为了调动教师写好笔记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每月一评”活动,即教师们每月自评一篇满意的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反思笔记或者观察记录,幼儿园将这些文章布置在宣传板上,向全园老师、家长展示。尝试半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的观察更细致了,思考更全面了,反思更深入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三、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保障教研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教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方法可以是多变的,但规范的教研制度的建立也是必要的,这是保证教研工作有序、规范、持续进行的前提。我们建立的教研制度如下:

1.每天一次班级例会。可以是10分钟的商讨,对主题活动如何进行、如何分工合作等进行讨论。

2.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是固定的,形式可以多变。可以组织集中教研,更可以在日常教学观摩中进行,还可以以书面的形式交流或者以论坛交流帖子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对本周主题活动中各领域的活动的分析和评议,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的研讨,也可以是以学期为限的教研组培训等内容。

3.每月一次交流活动。可以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的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的交流,还可以是对某个教学活动的观摩研讨。

4.每学期一次课题总结会。对一学期来教师教研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评议和对各教研组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两年的努力,感受是深刻的。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才能有骄人的业绩,这一切直接受管理者的管理艺术、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的影响。要知人善任,要懂得教师心理,要掌握教师需求,为教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氛围,这样才能培养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园本教研

教研论文: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

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准确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第一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③语言能力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最佳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教研论文:语文文科教研管理论文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七、建议来一次教材全民大调查。对现有教材由学生、教师、家长裁决好中差,并推荐新教材。

总之,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应该有它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完善自我、创造新生活的重大使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对待如此重要的大事,必须集国人之智慧,取世界之菁华,编就一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旷世之作,为完成千秋功业而添砖加瓦。

教研论文:教研教师常态研究论文

如果要问:“语文教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问吗,不就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吗?”<--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是的,这话一点没错。当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太多了,如果仍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去搞教学,简直寸步难行。因此,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就成了新课改的必需。

虽然以上道理非常简单,对此教师们也都耳熟能详,但令人尴尬的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真正肯在教研上花力气、下工夫,能够全身心地在教研中寻求教学出路的教师实在为数不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据我多年的经验与思考,问题仍然出在教研本身。这当然不是指教研的技术问题,也不是指教研的动因问题,而是指“教研文化”的问题。

“教研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们这里讲的“教研文化”,其核心是指教研的价值取向。如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教研当作解决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武器,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教研,去阐释教研,去解读教研,去推动教研,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教研应该是教师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在教学中碰到困难无法解决,常常被困惑所缠绕,甚至感到痛苦的教师,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手中缺少“教研”这一武器;凡是“教研型”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不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对教学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神往,在教学成功的通衢大道上横刀立马、纵横驰骋,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幸福的愉悦之感。

由此可见,同样是教师,由于所走的教学路径不一样,不但工作的结果会大相径庭,而且生存的状态也会迥然不同。因此,教研不仅仅是解决教学困难、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本质上还是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最佳选择。如果在这一点上教师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体验,教研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作为学校来讲,不能只是把教研作为改善教学的手段,也不能只让教师把教研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是要从建立学校“教研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教研,要从通过“教研文化”改变教师生存状态的高度来把握教研,要把通过“教研文化”改变教师生存状态当作让教师迈进幸福之门的大事来抓。作为教师来说,也要从改变生存状态的高度来认识教研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研的自主性。

其次,教研应该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生命价值的最佳途径

作为教师而言,生命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教学。教学的成功无疑是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时间,教学的效益不一样,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一样。显然,生命质量与生存状态也就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教研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助动器,更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生命价值,创造教师最佳生存状态的绝好途径。

第三,教与研应该是天然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教研”解决,这毋庸置疑。但教研却不是只有碰到问题时才能去找它,才需要它。事实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离不开教研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只有教,没有研,或者只有研,没有教,就是残缺的,就是不完全或者说是非常不完美的。

现在,不少教师抱怨教学难,教学语文更难,一些教师甚至产生了厌教心理,这种生存状态显然不佳。只有让教研成为教师自主、自觉、自为的要求,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教师实然的生存状态,教师才会生活在幸福之中,才能成为幸福状态中的人。

教研映照生存状态的美丽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作为一种“吃皇粮出公差”的任务,作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词语、背景、段落、主题、人物成为一种套路,行则行矣,可是与“我”的灵魂、“我”的生命,与“我”自己有何关系?渐有一种不是“我”的隔膜。语文教研成为研究学问的象牙塔,理论繁复、概念丛生,成为少数人的高级游戏,甚或成为晋职的敲门砖、升级的附加值,好则好矣,可是与“我”寻找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资源有何关系?总有阻隔“我”的面纱。这种“隔膜”和“面纱”使我们与语文教研渐行渐远,进入一种混沌的生存状态。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其实,无论是“吃皇粮出公差的任务”还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都缺少的是对单独的个人生命的撞击。缺少自己,缺少疑惑,缺少灵魂,当然也就缺少教研所应该拥有的那份美丽。因此,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应该是语文教研的另一种美丽追求。

特蕾莎修女在《活着就是爱》一书中说:“我们感到所做的不过是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总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唯一的一个人。”特蕾莎修女一方面强调个人“那一滴水”在“”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她更强调自己的个体生命面对另一个个体生命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社会文化,一般只重视“”,只强调“”。我们的语文教研自然也只会重视和强调那个“”,以为只要有那个“”就足够了,与我们自己这滴水,与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语文教研也就成了隔靴搔痒、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的事情,或者成了应景物和敲门砖;而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启迪和救赎,面对另一个体的热爱、启迪和救赎,又从何谈起呢?

因此语文教研的美丽首先在于对个人的尊重——对自己、对学生、对作者——尊重其生命的撞击和灵魂的相遇,尊重其生命的困惑和苦难,尊重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006年6月,我教了两年的学生毕业了。我从80次作文练习中,共选取254篇优秀作文(全班54人一个不少)编成一个集子,取名《问道·拾级》,作为礼物送给他们。27万字,厚厚的一本书,记录了两年来我和学生之间发生的生活故事,这是我们思想交锋、灵魂碰撞、生命提升的真实记录,分《作文》《杂感》《生活》《文化》《诗歌小说》《有这么一堂课》六个栏目。在这六个栏目中,我最看重的是《文化》,这一栏目里的几十篇文章是我和学生研读教材、研究作者、探讨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生存价值的产物,一改往日与大师并行、浅尝辄止的教材教学,力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去探望大师的内心世界,探望大师们提供的更开阔的空间。

在这本书编辑之初,我就力求站在背后,呈现学生的研究成果。2006年5月,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两年来写作进步较大的姚旺同学交给我一篇文章,叫《报未来书》。文章有四个小标题:“思想由写作表达”“生活由哲学掌舵”“发展由进取推动”“幸福由宽容开始”。我没有想到曲终人散的时候,我的教学追求由学生给我总结。教学研究成果由学生领会和总结,这是教研的深层收获。

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学生不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研究所折射出的美丽光芒应该有学生生命多彩的光束。语文教研生存状态的美丽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生活共同放射出生命的光辉。

正如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引子》中所表述的观点:我们追求美不是与美相比而自惭形秽,而是为了通过美来映照出自己的美。同样,我们追求语文教研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为了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美丽。

教研组是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常态的土壤

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就是指教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教研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教研组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教研组是教师教研生存常态产生的土壤,它能为教师教研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还需要有高品位的教研组文化熏陶教师,高水平的名师引导教师,科学的教研活动规范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

第一,教研组必须首先形成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和勇于自我超越的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是指教研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它是教研组发展的内驱动力。教研组文化应当表现为:它是坚持民主的文化,是贯穿人格独立、对话平等、教学相长理念的文化;它是追求发展的文化,是体现敢于扬弃、拒绝平庸、鼓励超越精神的文化;它是追求高品质教研修养的文化,是团结协作的文化,是充满个性特征的文化,是勇于创新和敢于失败的文化。教研组文化对教师教研生存常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的教研文化熏陶能够使制度建设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文化就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比如,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杂家也是行家;优秀的语文教师是个性鲜明、有人格魅力的人;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对语言充满崇拜和敬畏的人;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对教研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第二,教研组必须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

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常态的过程中,要充分放大名师引领的辐射作用。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现有语文特级教师3名,这3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参加省级以上课题3项,培养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玄武区学科带头人3名,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金陵文化研学中心、大塘文学社的《石山钟》成为语文新课改的重要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这3位名师的言传身教。

第三,教研组必须走规范化教学科研之路

让教研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是每一位真正热爱教师职业者的毕生追求。尽管教学是严谨与开放同在、规范与创新并存的工作,但是教学科研的规范性依然要放在第一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的问题必然要通过“教研”来解决。把教学问题科研化,这就要求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遵循教研规律的实践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规范性教研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教研的理念。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在自己的教研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的教研特色:从规范备课环节开始,抓教学常规,抓课堂结构,抓教学效率;从规范课题建设开始,抓课题筛选,抓过程管理,抓成果鉴定。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又保证个人的创造空间,因此,尽管语文组教师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但是教研规范严谨仍然是他们的共性。

第四,教研组必须为教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重要保证

教研状态下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和谐能产生凝聚力、高效率。和谐就是个性张扬与相互包容,和谐就是相互协作与优势互补,和谐就是自我超越与共同发展。南京十三中语文组人才济济、风格多元,有的酷爱创作,有的精于思辨,有的善于表达,有的长于抒情,正是这一个充满激情、个性互补而又志趣相投的群体不断产生新的智慧,使教研组充满朝气,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探索精神。这个教研组的超强凝聚力绝不是社会上庸俗人际关系的翻版,而是在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念和迎接时代挑战背景下的一种共同的理想追求,它既融入了传统读书人的儒雅气质,又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才形成了一个团结奋发、积极追求的群体,才形成了十三中“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鼓励创新”的语文教学特色。

要创设生态化的教研环境

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存的常态,就应该使教研生态化,创设生态化教研的环境。以往教学与教研常常是两张皮,教是教,研是研,而生态化教研则不同,它要求教研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

生态化教研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研究的课题,让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可研究的。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学生对语文的需求,也要研究教材的内容与处理;既要研究教与学的方法,也要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研究选修课的指导,也要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那么如何让教研生态化呢?

教研生态化首先要引导教师自觉地教研。要寻找贴近课堂生活的问题,寻找让教师感到亲切、能引起教师共鸣和思考的问题,寻找教师感到困惑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让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教研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教师拨开教学中的迷雾,搬走教学中的拦路石,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研的作用,切实感受到教研给自己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教研就会成为教师的必需,就会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如一册书有三十篇左右的课文,按规定却只能安排36学时,许多教师为此感到困惑。如果把这个困惑确定为研究的课题,就可组织教师讨论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如何高效地处理每一专题的学习内容,如何区分出精讲、略讲与自学的篇目,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与不同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拿出适应课程要求的整体教学方案,解除教师心中的困惑,让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魅力,进而提高教研的自觉性。

教研生态化还要求教研组、备课组营造教研的氛围,让教研组与备课组成为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备课组应该是一个把教研当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教师彼此之间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沟通、交流、研讨,攻克共存的问题,分享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该年级的教学任务。教研组是引领学科发展、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型组织。学校通过它提出明确的教研课题,引导、激励教师通过研究、实践,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因此,教研组和备课组要组织与引领教师开展教研,让备课组成为研究型的团体,教研组成为研究型的组织。由此,整个学科内就可以孵化和催生出浓郁的学科教研文化,形成教研“场”。在这个“场”内,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让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组内的每一个角落,吸引每一个语文教师参与教研。

教研“场”是教研生态化的重要标志,它让“场”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场”的引力。如围绕“语文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研究:或对手机短信进行研究,或对流行歌曲进行研究,或对广告进行研究,或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让这些东西成为语文课程的宝贵资源。这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这个课题,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生活的一个共同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就形成了一个教研“场”,形成了一个教研的共同体。

总之,语文教研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观念和行动促使语文教研更好地发展,就是使教研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生活中的有机体,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语文教师的成长。这不仅是新课程对语文教研活动的单方面要求,也是语文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研论文:校本教研思考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教研论文:校本教研方法管理论文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产生的真困惑。

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如与专家对话,以及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研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由此看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成果的一种方法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实验区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研论文: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