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1:24:21
导语:在生命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生命观蕴含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生命价值思想及生命教育等思想,可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仁爱、和谐的思想可以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氛围提供有益的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异常激烈,一些大学生受此影响,产生了功利主义倾向,自我意识逐渐膨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冷漠、自私等现象,甚至有学生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和谐思想以及仁爱观念,并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或者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仁爱思想,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先秦儒家主张将以诚相待,成己达人作为生命交往过程中的准则和原则。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还应充分挖掘、利用和谐的思想,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充分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自觉吸收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呵护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做到这些,还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供有益的资源。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等生命价值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培养自身的生命意识。儒家的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生命价值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内圣外王”、“和谐为贵”的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也是整个生命教育过程的育人目标。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这些生命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也能对德育生命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而“死生有命”、“生死俱善”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使之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并实现人生价值。
二、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生命教育不应只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应用,是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学派的理论学说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弘扬先秦儒家“知之不如行之”的思想,增强生命教育实践效果。先秦儒家认为“知之不如行之”,强调实践对于教育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可以弥补课堂生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例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奉献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救困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等场所,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等。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领悟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第二,开设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哲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生命教育不同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例如,举办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教育的知识讲座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通过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课程及活动环节组织学生阅读儒家经典时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阅读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指导计划。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应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而对较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可试着深入和扩展其关于生命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要指导学生做文字的翻译工作,使学生在理解了文字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教师在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中应起到桥梁作用,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自由言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先秦儒家生命观。对于学生阅读的评价可以从数量、效果等各个层面展开。在数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评价。在效果上,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来考察阅读效果。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数量,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和方法、阅读过程以及领悟情况等。第三,借鉴儒家学派的“讲会”形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规范性和互动性。“讲会”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形式[3],与现代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追求专门科学技术为主不同,“讲会”在形式上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在内容上以“求道”为主,是对“身心性命之学”的讨论,更多体现了师友之间对道德、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不足,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第四,借鉴先秦儒家的生命教育理念,将德育生命化理念作为生命教育活动的基础。德育生命化是以对学生的生命尊重为基础,把学生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和导向,在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各个方面融入道德教育的因素,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多元化途径,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真正融合,将德育过程贯穿于生命过程各个阶段[4]。首先,德育生命化理念的确立可以吸收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自强不息、和谐为贵等思想;其次,德育生命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借鉴先秦儒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思想,不仅要重视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软环境建设;再次,德育生命化的目标可以参照先秦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以及对至仁至圣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来设定,继而,德育生命化内容的构建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等生命智慧;最后,德育生命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找到标准,又将是否实现了人生的三不朽,是否在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等作为生命化的德育评价标准。
作者:徐洁 朱冬香 郝文辉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1课堂缺失生命教育
在教学课堂中学生主要是坐在自己的位置听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中很难获得深刻的生命感悟,对于生命的体验停留在非常浅层的表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难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生命价值.
2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生命教学策略
1)加强生命教育意识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度,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对于生命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意识上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物理教学的特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各个环节中.例如,高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生命教育理念.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万有引力这一知识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习万有引力时教师会为学生讲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万有引力形象化.笔会掉到地上,水龙头的水往下流等生活现象其实都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如果失去万有引力会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我国航天员在神舟飞船上工作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失重状态下生命的状态.让学生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获得重新的认识,保护地球环境与地球生命.
2)挖掘生命教学资源
随着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教学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对于生命教育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通过生活进入物理学习,运用物理理论解释生活现象与生命现象.高中物理教材中增加了一些物理学史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理解物理探究的历史,有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关注物理探索过程,通过物理学家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探究的坚持感化学生,提高学生对于生命探索的认识,对于科学研究认识也更加深入.例如,对于镭的发现以及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镭对人们生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与对于科学与自然探究的不懈精神也感动了很多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知识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
3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物理教学的特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学资源,关注生命与自然,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张少春
1教风
为人师表,体育教师在履行教学工作中其教风作风以、引导的教学风气以及对教学的质量和治学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不,亟待待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能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完全统一。
2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构
从以上现状得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突发性的意外情况时,体育教师不能全局控制。但是体育教师可以从细节点滴拾起,量变达质变,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的训练、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能全面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科学实施和指导体育运动锻炼,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能恰当地运用各种科学原理,制定适宜锻炼学生的教案计划;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优质的科学运动方法,同时还须摒弃落后的观念如:只重视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等。
2.1搭建生命的安全场地
体育运动首先应该布置安全的场地,这是作为体育教育对学生生命教育需提供的基本保障。拥有一个资源齐全、环境优美更具有安全性的场地能大大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系数,同时环境优美,资源齐全的场地还能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渐渐提高自我自主锻炼的自导意识。因此再次重申,体育教师应把学生安全放首位,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才能谈体育的生命教育,反之何谈生命的教育。
2.2运动损伤的防与治
运动损伤的防与治是防止运动损伤的手段,是生命教育有效进行的基础,更是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活动来增加体内温度,降低体内肌肉黏滞性带来的阻力,提高运动效果,减少损伤。运动时由小幅度运动向大幅度运动阶段性过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适应。运动结束后,体育教师应该教学生一些放松肌肉的方法,减少运动强度后带来的运动性劳累,如:按摩、针灸、热疗等。在运动过程中学生有损伤时教师应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合理的治疗。
2.3运动周期
合理保证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关键。人体的生理规律与季节是密切相关的,运动季节的不同,运动周期也不一样,体育教师要根据运动周期制定运动计划。同时教师需密切与学生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密度,老师可以从学生身上了解到学生身体的状况和学生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这有利于体育教学更趋于完善,促使学生利用教师合理的方法,便捷走上体育运动的健康之道。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虽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身体状况,但存在主观性和不足,这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定制间隔时期,定期定测为学生检测身体状况,并利用科学的设备直接检测学生身体状况。而定时定测的客观方法也存在找时间上的差异,因此,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两者互补。发挥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心灵默契,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师工作。
2.4运动节律
以上分析中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在运动时出现突发的意外情况如:运动性晕倒、脸色发白缺血缺氧严重现象,是由身体缺失平衡的营养物质和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身体的关心,也应该教授学生协调饮食以及在运动锻炼时应加强身体所需营养的摄入量来为体育运动提供能量的重要性。体育运动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挂钩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学生出现头脑发热等现象是正的,教师从应心理和生理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来解决该问题,这将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发散。体育教师还应利用运动的克制和规律,简称“运动节律”,来保障了学生运动发展的延续性。体育教师需具备全面的知识来掌握以上的方法,从学生的生命教育审视,加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砝码,保证了学生的身体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
3教师生命教育自我培养
教师应树立积极的人生心态和体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拥有良好的生命道德素养及形象,来对学生教育的发展做榜样。体育教师应用更多生命价值来引导学生弘扬生命的意义,完善自我的生命道德素养,为学生提供人生向往的绳索,全面的对生命教育开设了一条具体的道路导向。
3.1生命教育的取向
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作用意义分布广大,这需要体育教育者学会把握,为学生提供关于生命的教育。当然,掌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把握生命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延伸性。生命的意义是体育运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古代王朝中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却不愿同流合污,无论别人的指责或恶言相对,愿做一名为人民服务、伸张正义、不同流合污的清官,这就是伟大的人生命的意义。而如今,生命的意义不是“损人利己”,打着为人服务的旗帜,私底下结帮结派聚集财产贪赃枉法,变相地搜刮民脂民膏,而是为人民服务。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乏高校体育教师为获得某些利益,加长学生的锻炼时间,消耗学生的身体能力达到训练目的,甚至牺牲学生的生命代价换取运动会的奖牌、金钱和荣誉等。所以必须究其根、刨其底,彻底地曝光不为人知黑暗的事实真相,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创造更具有价值性的生命意义。作为一名以生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师,需有着高水平的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学生提倡正确的生命意义和取向,做学生的好榜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义。
3.2尊重生命
3月13号韩国学生因迟到遭到老师两次以头撞墙惩罚,而在身边也存在着因迟到或某件事便遭到老师的怒脸和严厉的惩罚的现象。以上类似事件中,教师借体罚的措施来使学生改正错误是违背人性的,这样会导致学生不思悔改并且变本加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尊严和平等,不分教师和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互相尊重、平等,教师应通过关怀和照顾来抚慰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着差异。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人体的差异性导致某些学生学习动作别扭,引起同学之间的嘲笑,这会使这学生自卑、无斗志且状态消极。这便需要教师积极强调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整体性,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嘲笑。并且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慢慢的学生就会和集体融洽。平等、尊重和理解是尊重生命的前提和师生之间的润滑剂,教师需要收起作为教师的强势一面,发扬平等和谐,共同铸就美好生命的教与学。
4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重构是一个在育人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从体育教师的业务重构、生命教育的自我培养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生命教育的重构进行改革,使其相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高校教师队伍。
作者:李娟 杜联鑫
一、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化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始终倡导的价值观是基于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从本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解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面向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追求温饱向多元化的精神层面发展,其中就包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基本要素,强调“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本人和个人,也包含他人和集体。因此,“以人为本”并不单纯是“以个人为本”。在此指导意义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生命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大学课堂的具体体现。
(二)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原理理论的灌输轻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3](p4-5)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发展,生命教育也不例外。除了要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种种新问题,也需要回过头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所以,及时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生命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让受众从情感深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延续生命,进而激发其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如是,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可以得到提升,还能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实效性方向发展。
(三)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完善个人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包括有生命的动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对人生信念的构建和追逐,从而实现人生的完整与幸福。尊重、敬畏、感恩、责任这四种特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态、原则和思想,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能使生命尊严得以体现,敬畏能使生命充盈踏实,感恩能使生命温暖甜蜜,责任能使生命自由从容,从而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而一个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抱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就能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满怀希望、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加强生命教育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先破后立,首先打破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的一元价值观,转而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多元价值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加强大学生命教育。[4](p3-4)应从工作体制、课程设置、特色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使生命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着眼于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环境教育上,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谓少之又少。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生命教育很有必要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单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总结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为促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辟出专门的章节甚至专门的课程来夯实生命教育的基础;其次,可以考虑吸纳部分对生命教育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辅导员充实到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他们更能以案说法,更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田;再次,还要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有关章节的部分内容需进一步强化;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中要更多体现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精神情怀的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加强富有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重要场所。一所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果能处处体现生命的特色,时时崇尚生命的特质,就能为该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时时都可释放生命的光彩,体验生命的美好。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品位,合理布局校园人文景观。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更易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真、善、美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美好追求。在校园精神文化“软件”建设中应凸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文化软实力,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化大学生,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大学生旺盛的生命力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利“环境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社团组织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延续生命的舞台。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不仅充分展现各方面的才能,也能在团结协作和欢声笑语中体验和享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缓解大学生生命的焦虑感,增加大学生生命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结语
大学生成长难免遇到生命之痛的困惑,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它又从生命的高度提升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着力加强生命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创造和提升生命价值。
作者:李小玲 单位:武汉商学院
白先勇先生探索期与发展期的分界线是其母亲的离世,在遵守回教的习俗在其母亲去世后的第41天,便飞去美国,刚去美国的时候,白先勇处于困惑与不安之中,感觉自己文字堵塞在一个角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与脑海中无法释放。而在某天,芝加哥的一个小旅馆里,白先勇突感灵感迸发,那种感觉令他是异常喜悦,文字是作家的灵,无灵有肉的日子是苦闷无助的。发展期的作品主要指《纽约客》,其中包括了七篇小说,《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一九六O》,《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吴汉魂,是《芝加哥之死》中的一个角色,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时间,六年对于吴汉魏来说,不是漫长的也不是心酸的,虽然他是靠着替代别人洗碗来赚取生活费来维持生活,在他心里面有一盏灯一直照亮着他前行的路。后来,和大多数美好的故事一样,他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摘取完这个胜利果实之后,好景便不长,是生活寂寞空虚了,还是没有希望与目标了。他与一个芝加哥的老妓女鬼混了一夜,满足了性欲的他在第二天,在阳光刺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他的心与身体进行了较量,灵魂与肉体进行了搏斗。最后的结局是,死。这个故事以死为结局,向我们告知了什么,是作家崇尚死亡,还是作家以死亡为讽刺,两者皆不是,作者企图表达的是在灵与肉的搏斗中,灵击败了肉,美好战胜了恶。所以说这个结局是个圆满的结局,死亡代表着灵的升华[2]。
一、成熟期
转向成熟期的代表作是《台北人》。这篇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丰富的社会历史、个性鲜明的人物、繁杂交错的主题,十四篇短篇小说都是作为独立而存在,又都相互联系,写作技巧更是一流。《永远的尹雪艳》里的尹雪艳有着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又那么丝毫地影响自身,曾经小时候的我觉得尹雪艳是多么高贵的人物,她一出现,貌似可以将时光凝固,只看看她,就觉得是时光了。这篇小说是通过描写尹雪艳这位作为上海百乐门的高级舞女的生活史,以一示百的勾勒出了台湾上层社会堕落的画面。悲剧性的结局似乎预示着是作者对这种阶级以及在这种阶级存在着的人们的讽刺。他们缺少行动,每每的沉迷于享受之中。他们没有抓住往日的影子,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从这点,也表达了作者有关人生无常的佛教思想[3]。
二、开拓期
开拓期的代表作品是众所周知的长篇小说《孽子》,这是作者在创造文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突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是一部不避讳地讲述同性题材的小说,但是它并不是单纯的讲的同性,而是反映出了很多现实社会的问题;二是在语言风格朴实,不同于在《台北人》中所使用的华丽技巧[4]。长篇小说《孽子》细致地描写了“青春鸟”,这是一个隐形的黑暗王国,包含着不能见光的传说,这些青春鸟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被常理所不容,被习俗所排斥,他们是一群同性恋的孩子,彷徨在街头,不仅身体没有地方落脚,心灵也是。但是就是这样处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还是怀有着最善良质朴的人质本性。这篇文章到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青春鸟”将人性最可爱的悲天悯人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这篇文章也表达了看人不仅要看一面,多角度的审视一个人总比局部片面的去看好得多。
三、白先勇创作的主旨格局
(一)、对传统的清醒继承
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深受传统影响,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清醒的进行继承与发扬的作家,它的作品中大多对传统的事物给予礼赞讴歌,比如人性的本质,揭露丑恶。有人曾经将白先勇与鲁迅先生做比较,说白先勇是鲁迅第二人,鲁迅的《阿Q正传》也是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弱点,而白先生的大多作品也都反映了这一主旨[5]。
(二)时间之如寄的虚无
在白先勇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现了时间给故事带来的变化与转折,关于时间如寄的虚无也表现在白先勇对死亡的态度上,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对待死亡是恐惧的,中期是过渡阶段,有一种天性悲悯的流露,到了后期,则如人到古稀,对事物有了彻底的全面的看法,白先勇对于死亡也有了由死入生的领悟,认识到死亡不是一个结束,往往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门。这三个阶段不是完全独立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三)人性中灵的推崇
灵在白先勇的世界中代表着什么,简而言之,它代表的是精神世界,是人们肉体需要的物质代表美好、爱情、真善美。相反的,肉代表着人性的欲望、贪念、现实主义[6]。在白先勇的小说作品中,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了灵与肉的对抗,灵往往在两者的决战中获得最终的胜利,虽然对精神世界白先勇先生有着的是无限的推崇之意,但是同他对传统文化一样,推崇但不代表盲目,反而是把握得恰到好处,又在恰到好处的一个点中融入了自己的精华思想。他始终以清醒审视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从容睿智地看待万物生灵。
四、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意义
(一)追求自我的生命
我们会发现,在白先勇的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大多不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是带着个性的标签,行走在各个不属于他们的年代,但是他们没有就此被世俗淹没。更过的是愈挫愈勇,活出自己的精彩,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在的大学生因为生活在诱惑满满的年代,大多随波逐流,对事物没有坚定力与鉴别力。白先勇先生通过他的作品已经告诉了我们,要追求自我,坚持理想,所有能走的路都是对的路,没有错这个概念,区别之处不过是风景不同罢了[7]。每一个人都是众不同的小太阳,需要在宇宙里尽可能散出光芒。
(二)积极应对无常的生命
白先勇的作品中大多体现出人生无常、命运无常的概念,但这绝不是消极的思想,而是更为豁达的生活态度,要出世,来看世。站在出于世间的冷静立场,看待世间的风波浪荡。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尽心尽力脚踏实地的做事,不去回避生活的困难,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选择退缩,在消极的态度面前往往退废下去,这是白先勇先生所反对的。
(三)拥有处世的生命情怀
以人为本的生命情怀是白先勇先生所推崇的,人类处于世间,都有生存之苦,这苦包含在白先勇的每一个人物角色中,因为大家都有这份苦,大家又都是作为同类的人而存在,那么,何不多一点爱心与善心,多一份关怀与爱护,当人们拥有关怀之心时,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这么的可爱。
五、结论
白先勇是赋有个人魅力的作家,他善于发掘苦厄,善于发现人性的闪光点,立足尘世,冷静思考,理解万物。他的作品具有穿透力,直达灵魂深处。其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生命意识的关怀、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无常生命的积极应对等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此有所领悟的。
作者:陈春霞 单位:扬州大学
活动一设计思想
利用身边真实的例子说明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非常脆弱,一旦结束便不能复生,它是一种承诺———无论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是一种美丽的承诺。人活着是为了所有爱自己的人,人活着也是为了自己,一定要学会爱与被爱。活动二:人的由来教育短片———生命的神圣说明:生活中,成年男女在学业有成、工作稳定并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才会考虑个人问题。男女朋友经过恋爱的温馨步入婚姻的殿堂,才有了精卵结合的可能。(播放短片)1.受精的过程女性每个月只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且只有48小时的活力;在此期间,若有性交,会有四亿多精子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最后有且仅有一个优胜者能和卵子在输卵管里结合,形成生命的起点———受精卵;2.受精卵的分裂:从一个细胞分裂出多个细胞,形成的胚泡由输卵管内的纤毛推向子宫,时间是2~7天;3.胚泡的着床:胚泡继续分裂、分化,形成胚胎,大概要两个月才有成形的胎儿,着床的成功率约为50%;4.母亲的妊娠:胚胎、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母亲担当繁重的生理负担,妊娠成功率约为75%;5.分娩:当母亲忍辱负重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产出体外。分娩是极其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诞生又是相当神圣美妙的,新生儿的成活率约为87%。显然,人的生命是那么来之不易!
活动二设计思想
我们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个受精卵,那是四亿多个精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用世间最伟大的爱将我们培养成人,我们不仅要将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更要将父母给我们的爱传承下来,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与其他生物共同创造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可贵的同时轻松接受新知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三畅所欲言(教师经历、学生经历)———生命的守护
1.我讲述自己女儿8岁时突发急性脑膜炎时我的无助(正常人脑脊液中只有8~12个白细胞,而我女儿经检验下来有800多个白细胞,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一个晚上只要用一支进口药剂,可我女儿用了两支还是高烧不退,那时的我急得手足无措,可表面还得异常冷静),女儿的坚强让我止不住泪如雨下(成年人做一次腰穿都痛得鬼哭狼嚎的,而我女儿连做两次腰穿都没有哼一声),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祈祷中女儿总算有惊无险,如今她已成为健康开朗的大学生了。2.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自己的压力、困惑、烦恼。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缓解及宣泄压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另外班上单亲家庭学生很多,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时,没有忽视这些孩子的感受。引导这些学生学会宽容、体谅、理解、坚强。活动三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揭开心灵深处的烦恼、伤痛、矛盾、感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晓之以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明白呵护生命的重要性。
活动四:师生感悟汇集———生命的绽放
善待生命,积极乐观,有一颗感恩之心。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只要你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你幸福的微笑,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光明大道,人生道路何尝不是如此?珍惜生命,活着就有希望和收获。只要不放弃生命,敢于面对现实,就一定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所收获。活动四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把活动中的感想写在黑板上,形成共勉和共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做个守护生命、努力为生命增光添彩的人。
对主题班会活动的反思
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以生命的名义呼唤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家庭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界应当紧密配合,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
作者:陈秀芬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一、懂得珍视生命,产生敬畏感
从认识细胞的结构到细胞构成了生物体,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机地渗透了生命的产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亲属的期待和微笑中,在自己的大声啼哭中,向世界宣誓一个新的生命体诞生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生命的孕育过程中,有父母亲百般的珍视,千般的呵护。因为一个小生命既是爱的结晶,父母生命的延续,又寄予着家庭的殷切希望。出生之后,我们的父母、家人不辞劳苦地照顾这个襁褓中弱小的生命,怕他冷,怕他热,怕他饿,怕他出危险……上学了,怕他被人欺负、怕他出现意外、怕他不安全……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所以,我们的父母,无私地无时无刻地为年幼的儿女撑起保护伞。生命的不循环性、不可再生性告诉我们,不仅是我们的父母对年幼、年少的我们倍加爱护,就是我们自己也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避免危险防止致伤、致残,甚至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没有权力危害或剥夺他人生的权力,包括动物。我们应该有爱心,善待亲人,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环境,调控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责任感、敬畏生命的人。
二、感受生命真爱,产生责任感
我们的生命承载着太多太多或深沉、或温暖、或细腻、或难以割舍的爱,我们在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一生中都伴着父母的关爱和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殷切母爱的写照。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赋予的,我们没有权力让自己的人生虚度,而不顾及父母望子成才的期盼,更没有权力轻生,造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彻心扉的遗憾。因此,我们要珍视生命,并体现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快乐,让自己的存在对周围的人或环境有所改变,并在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担负起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责任,担负起社会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相信生命潜能,产生自豪感
在讲到种子结构及萌发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种子吸水膨胀的力量有多大?”干大豆吸水膨胀后,能使玻璃瓶爆裂,解剖学家还曾利用种子膨胀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既把人的颅骨一块块骨片完整地分离开来。联系生活实际,有的学生说发现种子在石头、水泥缝中长成了植株,有的学生说看见一棒玉米的种子把大块石头给顶出了缝,有的学生说妈妈生的豆芽把盖帘顶了起来……同学们讨论得很开心。我接着话题说,是啊,种子的力量的确很神奇,能克服阻碍,长成一棵植株。我发现有的植株为了长得更高努力地向上攀爬,如婉豆;发现有的植株根长得特别发达,拼命地往深深的土壤里扎,来吸收养分及水分,如骆驼刺。它们都是在顽强地生存下去,为得到生存的空间在不懈地努力。同学们,你们想没想过,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很顽强的呢?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我们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大脑的最发达的区域苏醒或被激活,释放出生命的能力,创造奇迹。同学们听了,满怀骄傲和自信,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绚丽。
四、追求生命意义,产生使命感人们在创造
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或污染,对动物、植物和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造成了危害。我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的材料和实例,包括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等,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同学们为环境的变坏心生了忧虑,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非常担忧。我适时引导同学们懂得:作为社会人,要担负起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树立环保意识、节能意识、与生物界和谐相处的意识;积极从事公益性活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纸张,讲究环境卫生,倡导低碳生活;树立健康饮食观,保护自己,关注健康,提升综合素质,为创造美好的生活从思想、观念、身心健康、知识、能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崔冬梅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村实验中学
一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要关注生命
1.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我们要热爱地球上的生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就要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为何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面对各种人为的灾难:车祸、暴力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不可重复,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要珍爱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为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快乐,认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张扬个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要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通过个性展现使学生推出我自己,通过你帮我、我帮你,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求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三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禁毒馆,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参观消防中队,参加火灾逃生演练,训练学生面临危险的逃生本领,加强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真正意识到要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四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作交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念。现在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危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课前,将学生分为火灾自救组、地震自救组、燃气泄漏自救组、漏电自救组,让他们搜集自救方法的资料、图片,进行自救演习。课堂上交流经验体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把自救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
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人。
作者:庞善民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七中学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
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三、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卢 珊 何一澜 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二、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三、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意义的教育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选择生命问题作为作文的题材;第二,组织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文练习等;第三,写以观察生命现象为主题的日记。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一题材引入作文练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克服目前作文题材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让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生命进行比喻,如“生命是一条河”、“生命是一场奇迹”、“生命是一本书”等等,由此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文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内容开展,如在学习了《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爱生命》等课文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训练的形式可以是读后感、续写、仿写等。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生命意义的感受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对于提升作文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我们周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只有通过认真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丰富的生命的存在,如生机盎然的植物、活蹦乱跳的小猫小狗、自由游弋的鱼虾等。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而激发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究。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较为丰富,如进行课外阅读、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策略有待于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去实践与探索。关注和实施生命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真正的感悟和认识生命,才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对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让有限的生命充满快乐、幸福与丰盈,从而实现无限的人生价值。
作者:朱留娟
1.在教材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意义
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是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将教材中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会发现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是丰富学生精神层面的良好素材,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无疑是启发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体现生命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这一课为例,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阅历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切身感受到课文中父亲的浓浓深情,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事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父爱相关的视频、小故事、画作或者是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他们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父亲,说出内心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宝贵的亲情。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画一幅画,或者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等。又如《繁星》这一课文中,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身处绝境的淘金者。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情景方面的描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生命可贵”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在身处绝境时如何面对生死这一问题,从而使他们深刻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2.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实际的情景当中进行不断探索,更加深刻的领会各种人物的情感生命,从而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生命内涵。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课。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课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则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不同生命个体的内在涵义。其二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到人物的动态变化和整个故事情节,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将该课文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步教学。在教学开始的前五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该文章的节选部分。并在完成阅读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选择适合自己或喜欢的角色进行排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必须了解人物当时的语气和心情,并对其进行模仿,将课文中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各色人物的情感生命。当然,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有很多,诸如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等等。只要我们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就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是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更加深刻的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探究生命的氛围,在教材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质。
作者:王春琴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初级中学
1生命价值教育
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出生命自身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医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事,才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创造生命自身的价值。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4.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模式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之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其次,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墙报及校园网络等平台,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医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作者:鲍中义 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一、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
(一)自我意识强,亟须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不仅对外界事物感兴趣,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变化。对外面的世界,大学生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洋溢着激情和期盼,他们渴望认识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急切地体现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表现欲和参与欲。
(二)自主性强,亟须确立自主生活意识
与中学时代,凡事总要问父母,习惯于征求长者意见的做法迥然不同的是:进了大学,他们认为自己终于成为大人了,渴望自我做主,能够独立处理属于自己的事情,更好地完善自我,更好地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交往意识强,亟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特别是大学新生初涉人际交往,除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平等交往外,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知识和道理,当为必要。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圈,要以宽容心来悦纳对方,要善于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减少和有效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和误会,建立起广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性意识增强,亟须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两性关系的相处,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认识异性,有利于消除对异性抱有的神秘感,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我。但是,异性友谊不同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婚恋生活。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也要学会解决在两性相处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二、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一)生命价值感不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客体我与主体我的分化,学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一旦大学生面对情感、学业以及就业问题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感更加明显,极易产生人生无意义感,感到人生没有动力,空虚、无聊等。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思想颓废等现象,将自己的思想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恋爱以及逃课等方面。这充分反应出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的现状。
(二)生命意识淡薄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待生命以及死亡的态度出现了扭曲,认为死亡是摆脱生活痛苦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大学校园的暴力、自杀事件逐年增加,宿舍投毒等事件屡见不鲜。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花样年华生命的消失。这些事件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意识的淡薄。其不但给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给家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三)生存技能不足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学生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掌握生存、生活技能。但是,现在大学生的施救、自救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薄弱,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于疾病防护、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以及危机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生存技能低下的现状。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对人积极性格的培养和发掘。确保当人处于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有效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终促使人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一)培养积极的生命观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存在观。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所以,大学生应首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意识有效的保存外,对他人的生命也要学会爱好很珍惜。2.生命独特观。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的精神。因此,大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需要充分理解,对于生命要学会敬畏和尊重。3.生命质量观。一方面,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融入社会,生命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进而便得更加强大。4.生命超越观。大学生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力量,而后,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的超越,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提升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
当面对困难、挫折时,大学生要积极寻找有利要素,努力奋起,在努力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去改变困境,从而要更加敬畏、尊重生命。大学挫折教育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体内积极的因素,进而激发人的潜能。
(三)激发心理正能量
积极心理学提出六种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克制、超越,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看待生命,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践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进而激发他们的潜在能量。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每个个体都有其不同的思维方式、特长以及爱好。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也不相同。但是,追求幸福、渴望自我实现离不开人的一致向往。因此,高校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身上的优点要用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以及肯定,进而快速成长,激发更大的生命能量。
作者:曹十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已有调查表明,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情感、学业、就业等方面。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学生学习,但过于沉重的压力则容易使学生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近年来,在学生中频频发生的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事件不仅令人触目惊心,也折射出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究其原因,虽然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生命教育,这正是引起部分学生轻视甚至漠视自己、他人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生命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课题。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当前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生命教育的内容单一、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等。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为学校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进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可以在课外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和角色扮演,并配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习。学习国外的生命教育先进经验,例如,英国老师的做法:以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境,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困境和生活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保护自己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种仿真方法,能够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生命,一定程度地弥补我国小学生实践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还应为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生命教育教材,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制作生命教育的小短片等,辅助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编写有困难的学校也可以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作品作为或补充生命教育教材。
综上所述,可见,生命教育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今,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之一,引导、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生命教育照亮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旅程。
作者:乔虹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一再出现的漠视生命,甚至践踏、残害生命的事件,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也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挑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意义。比较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较早,已经体现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我国生命教育发展较晚,这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文化有关,同时国家和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足,造成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覆盖面不足,优质教师资源缺乏,国家重视智育和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明显。重视生命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但我国高校课程教育中没有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不明确;对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引进和有机整合。所以,必须加快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生命观教育。
(一)生命的困顿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做得卓有成效,而在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方面存在着缺失。当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多表现为严重的无聊、郁闷,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自闭、自残、互殴;再严重者到自杀、吸毒、伤害他人性命[1]。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由于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事件在高校也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教育者在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无疑越来越好,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却越来越少,导致其心理能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就相应薄弱,而来自学业、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减少,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的外部世界,陷入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疏离的境地,对生命也开始漠视。因此,当人生道路遇到波折、磨难,一些大学生轻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事件就极易发生。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和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几年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质量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敢、坚强的品格,同时,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2]。然而,在校20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如果对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群增多,学校难以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亲人们会因为失去至亲至爱的人而遗恨终生。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懂得珍惜他人生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大学生生命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信仰的健康发展,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自幼未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而现代教育又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一)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
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不过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尽管大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3]。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朋友群体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社会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置学生于教育的流水线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压力时,一些责任意识薄弱、生命观模糊的学生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外在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避而远之。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目前,虽然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关注,忽视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多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对于自己、家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反而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和反感。另外,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也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命价值思考,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尤其是网络游戏里,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轻而易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情感变得模糊和逐渐麻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探究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等途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增加人文关怀,使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在课堂上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对学生思想认识积极有益的信息;生命教育内容必须重视生命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不仅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生命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和生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远离喧嚣尘世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教育或讲座对学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挫折和磨难,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苦难同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恰恰是在战胜苦难和挫折、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的。2.生死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和认知,死是生的对立面,要积极对待生命就要坦然地面对死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和不可抗拒性,从中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可贵,从而培养学生保持理性的生死观。这也包括了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思考,去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伦理,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更加注重提高生命质量。3.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在学习、与人交往、就业等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学校应重点关注可能因家庭、情感、病史和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做好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减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发现和提早治疗。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预防大学生患抑郁症,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生命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熏陶,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保护生命和救助的技能,强化生命责任意识。例如:高校应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等灾难的应对方法,锻炼学生逃生本领与救助技能,提高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懂得感恩和奉献;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急诊室,体验生命可能会转瞬即逝,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可通过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情。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来见证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四)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整合校外资源,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校外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从而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外,为提高大学生家庭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父母对其子女生命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基础。对于家庭来说,父母不仅应做珍惜爱护生命的表率,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子女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培养子女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培养子女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5]。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多与父母交流,让父母了解其思想动向,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所以,由高校牵头积极有效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合适的心理干预,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避免生命教育工作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难奏效。培养他们乐观进取、品质高尚、珍惜自己、关怀他人。当下,生命教育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有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个人加入到生命教育的探索中,这标志着“人的时代”对于“物的时代”超越的努力性结果。但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在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多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的合力作用和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时,这既是高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全体人员持久的责任。
作者:孙建中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