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03-23 10:27:51

导语:在信息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论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会计信息化建设具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将传统的会计手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和完善,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从生活方式到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革新。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人们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以及财务管理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此,事业单位宜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此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并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更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将传统的会计手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使会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并使相关信息更加精准,更有价值,有助于无纸化财务信息管理的实现。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此,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事业单位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会计信息化建设列为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大力提供人才以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会计信息化建设事项能够顺利展开。此外,相关会计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致力于自身技能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掌握,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增进与同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经验和技能,以此适应会计信息化建设并促进其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为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件复杂的事项,要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同时满足两点要求:首先,要具备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硬件系统。此外,规范的软件管理制度也必不可少,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信息化建设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辅助。为此,事业单位宜综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致力于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此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并在会计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

为使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事业单位中切实发挥作用,促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管理方法也要适度改进,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体系,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精准。此外,还应致力于先进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四)强化会计信息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强化会计信息化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管理人员可在此基础之上建设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建设研讨中心,使会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应用和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在具体规划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从自身财务运行情况出发,使会计信息化建设逐渐融入到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中。

(五)强化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根本,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对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管理方法,使会计信息化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进而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事业单位宜重视对会计人员培训,使会计信息化人员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并就电子信息化知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理论知识,以此打造出一支高专业、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队伍。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应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会计信息化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以此使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在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其可以使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为事业单位提供更精准、更可靠的信息。为此,事业单位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此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使事业单位平稳较快地发展。

作者:孙加洪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信息化论文:试验室台架信息化管理论文

1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控制和管理对象的不同,分成以下两个部分:中央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是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将现场台架信息、设备信息以及图像、声音信息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人员、物料、计划、流程、文件、数据等信息的集中管理;以期形成自己的信息库,并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得这些数据能得到有效使用和方便查询。最后通过数据流转衔接,把两个平台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通常采用的方法。两个系统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将来功能扩展。符合现在系统生态链的要求。

2中央控制系统

2.1系统架构

中央控制系统主要由音视频采集系统、台架控制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组成。

2.2各组成作用

2.2.1音视频采集系统

音视频采集系统主要用来将试验台架现场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集中传送到中央控制室,并通过中央控制室内的显示屏、拼接屏进行显示。采用双绞线方式传输视频信号,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达到提升图像质量的目的。视频信号传输到中央控制室后通过视频分配器分成两路:一路给硬盘录像机录像;另一路接入视频矩阵。视频采集的主要技术要求为:录像和回放图像质量达D1水平。音频拾音位置设置在台架附近,每个台架设置一个有源拾音器。音频传输用模拟信号直接传输,避免数字采样压缩引起的音质下降。

2.2.2台架控制系统

因原有台架控制系统采用组态王软件,为方便集中控制功能实现,并能将所有台架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控制,故采用基于TCP/IP网络通信协议的组态王分布式网络结构,采用Socket直接进行数据通信。同时中央控制室的人机画面采用组态王软件根据台架数据的画面进行组态设定,并且根据集中监控人员的操作习惯,制定主画面。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有:

(1)采用Socket直接进行数据的同步,效率高,可以达到并超过0.1s的采用频率,并且能保证数据完整性,数据不会丢失。

(2)实验室所有台架的监控软件原先均采用组态王组态软件,因此远程控制亦采用组态王软件,可以保持上下游监控画面一致,数据集成性好。

(3)组态王分布式网络结构,是高效数据采集方案,可以保证中央控制室和各实验室监控画面同步变化。

(4)组态王提供丰富图形接口、报表功能和数据库编程接口,可以方便用户自定各种报表。

(5)组态王提供实时曲线控件,用户可以自定义实时曲线图。

2.2.3设备监控系统

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用来监控所有设备状态,如各类泵、风机的电流、电压,循环水进回水温度、压力以及消防设备状态等。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现。

(1)采用组态王软件作为系统监控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2)室内环境数据拟采用传感器加有线以太网采集方案。传感器输出的4~20mA的信号经以太网I/O模块转换后接入以太网。

(3)室外环境数据采用传感器加Zigbee无线传输采集方案。

(4)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采用变送器加485传输模块,通过485转换器上以太网。

(5)在每个实验室设置一个采集箱,内置24V和12V电源转换器各1个,2个10口以太网I/O采集模块,各个传感器的电源线和采集线(4~20mA)从该控制箱引出。

(6)另在每个实验室的控制室设置1个采集箱,内置24V电源转换器和485转换器及电流电压互感器。

(7)在每个室外采集点附近设置1个采集箱(IP67),内置24V电源转换器,ZigbeeI/O采集模块,各个传感器的电源线和采集线(4~20mA)从该控制箱引出。Zigbee网关根据现场情况设置1个或多个,将无线信号转换成有线以太网。

(8)所有信号的采样频率高于60Hz。

(9)集成原有的有害气体报警、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燃油液位报警系统。

3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来协同办公。无论是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等,信息、资产管理都基于一个工作流。管理大量的实验数据、文献资料并保证信息安全。基于上述管理系统的要求,在选择管理系统的软件上必须要符合这些要求:功能强劲的BPM引擎;功能强大的文档管理,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功能;强大的内容搜索引擎。工作流和文件流齐头并进,在工作流实施的每个环节,产生的文档可以自动保存到相应的目录中;强大的安全管理机制,可以按角色文件级安全级别。通过选择和对比,最终确定选用OpenText公司的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此软件具有以下特点:可定制个性化管理界面及BI的支持,可提供各自所需的决策数据;集成系统数据统一管理,为BI提供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来源;功能强大的文档管理和智能搜索;用户可以直接在页面上定义工作流,并根据业务需求重新定义流程;能与其它系统方便地实现集成。

4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扩展功能

中央控制系统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可通过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可以与实验室使用的E-Mail系统进行集成,可以自主地将数据分配给适当的用户。此管理软件可与单位原有门户系统、SAP系统做无缝集成。将来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项目管理模块,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管理运用,并且进行成本结算。本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试验室台架的扩展预留了数据接口,便于试验室台架数量和功能的扩展。同时对硬件接口进行标准化定义,便于各类型硬件通过现场台架控制系统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5结语

通过对各分系统内容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基本对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涉及的内容做了一番梳理和确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还有更具体和详尽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将不再展开。通过此次研究,确认了最终的实施方案,经繁杂的施工、确认和验收,发动机台架信息化管理平台在15个试验室和26个台架上得到了实现,且效果良好。

作者:刘建勇 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

信息化论文:条形码技术药物信息化管理论文

1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实用和方便共存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空和条组成特定一组相应的字符实体与空间交替空条规则。这种排列规则的编码数据可以读取条形码打印机,真空和数据编码机对应的字符是很容易提供译成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在相关的信息输入技术中,图形,自动识别,具有以下特点。

1.1准确性。

条形码符号识读的精确度高。

1.2信息的快速收集。

采用普通键盘输入速度约每185个字符的数据的实时输入字符,使用所输入的数据的条形码的读取率的20倍以上的速度。

1.3大量的信息收集。

使用条形码扫描,十几个字符,而可以选择不同的代码,可以增加密度的字符,输入的字符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1.4经济性。

该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

1.5使用方便。

可以单独使用,以提供一种识别手段;也可以与相关联的设备组成自动识别系统。

2条码的识读原理

条形码阅读器是根据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来完成光学特性的识读原理。光学特性的条形码符号,条形码是不同的宽度和反射部分,条、白按照一定的配置在编码规则的信息码元组合而成的一种信息符号。用扫描器扫描,由扫描仪的光源发射的光,用于准确地照射到条形码符号进行扫描,条形码反射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电转换,以产生一个模拟的强度成比例的电压和扫描点上,与两端的电压转换为矩形波,波信号的格式快速是一个二进制的脉冲信号,通过解码器的二进制脉冲信号,将解释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直接数字信号收集。在输液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二维条形码技术对患者身份识别,核对医嘱,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匹配的功能。实现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患者信息管理,省时高效地落实查对制度。进一步缓解了医院内部之间的不同部门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3工作原理

3.1条码技术在护理操作流程中运用

整个系统基于二维条形码的识别和验证了护理操作流程,而整个流程执行如下。患者就诊时,经医生开出医嘱后,到收费处缴费。凭缴费凭据到药房拿药。急诊输液室护士经过核对药品,确认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姓名、年龄、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等。通过核查疑问,并经过输液条形码管理系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滴注/注射,再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皮试等信息。如果有静脉滴注/注射的需要,则随着药品打印清单,就生成了患者就医静脉滴注的识别身份和药物条形码,得到核对和确认后再进行配药,配药中心在完成药品的发放和摆药工作后,同时将要发放的药品贴上带有条形码的标签,而条形码标签记录了该次使用药品的品名、系统流水号、剂量、姓名等信息。交给护士领药时,通过条形码设备系统进行核对,实现“三查七对”的工作,从而完成领药工作的过程,保证了工作正确性和高效性,从而打破了手工业操作的历史。实现了自动记录相关有用护理方面的信息,并存入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形成永久资料保存。

3.2条形码技术在药物配置中运用

患者所用的药物,系统能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需要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前是否需要做皮试,如果有上述方面的要求,则会进行药物配置中,就会打印成输液条形码。那么药物配置原理是建立在医院HIS管理基础上,要实现药物配置医嘱信息的传递和实施,必须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快速传递来实现的。操作流程:由医生下达用药医嘱→HIS系统发送至药剂科配置中心→药师进行打印药方→审方→配药→药师摆药且签字→护士“三查七对”准确无误后→进行打印输液条形码→从窗口传入→治疗间→护士配置药物→核对签字→传出窗口→配置好药物→护士再次核对、验收→输液室→给患者用药治疗。经过这个过程的诸多方面,理顺了核对配药的操作流程,缩短药物配置的时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因此,如果静脉注射药物的需要配置,可以应用条形码技术打印出所需的条形码,将其进行认真核对并粘贴在药瓶上,对经过粘贴在配置静脉注射药品上的条形码标签,以等待患者的使用,方便患者和护士,提高准确性及工作效率。配置室配置静脉药物条形码标签流程。在系统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每个输液袋的识别号码由系统进行信息分解生成对应的唯一的字符,此标签号码由患者的身份、静脉滴注的瓶数、静脉滴注的序列号组成的。对标签合理排列,并且在标签上充分利用特点有限空间,做到尽善尽美。将条形码阅读器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系统软件获得条形码标签号,进而进行系统的信息分析,得到患者身份编号、静脉滴注序列号和静脉滴注数目等,从而进行检索医嘱、计价、摆药等有关数据的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系统处理后,将其结果显示在系统的界面上,最后由操作者执行操作项目。

3.3打印机与条形码

可选手持式条形码扫描仪的设备,由于在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细节较多的操作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的发生。因且条形码技术的管理应用于配置复核中的多道手续被网络程序所操控,以确保手工操作的安全性。因此,差错的现象应杜绝。应用条形码技术的管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都有了详细的记录,医护人员动态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追踪护理问题、事件,查找历史记录,明确责任,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使用条形码技术,以改善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配置药物质量和患者静脉滴注的安全。

4条形码操作的实现过程

将条形码打印机打出的条形码给患者,护士手持式条形码扫描器,扫描患者所持有的条形码,能立即显示该患者的身份和其他信息。首先,尚未执行的医嘱项目,载到移动设备使用掌上电脑(PDA),由护士拿PDA到患者的床边,引导和记录特定的医疗建议的实施。其次,移动护理系统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三查七对”。能够用电子手段支持护理人员,尽可能地减少医疗差错可能发生在医嘱执行过程中,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该项目将会收到一条确认医生的电子记录订单的执行和性能信息的实时执行。再次,使用的药物,护士扫描患者条形码的标签,然后扫描输液袋。移动通信系统,以验证药物的准确性,以确保正确的剂量的药物和成分为每例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最后,完整和准确的确认患者应该使用的材料和产生的治疗费用。输入移动护理系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PDA移动设备的使用,将使用的材料和治疗的费用进行确认,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也保证了准确性数据。本文介绍的条形码技术是一种节省纸张、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实用便捷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条形码阅读器的原理是在光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以及运行软硬件环境开放应用的要求等。同时,简述了条形码技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其工作原理是在输液室HIS系统中,引入条形码技术进行患者有关的身份识别,医嘱的核对,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的唯一匹配,确保护理质量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提升静脉滴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准确度,这进一步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翁淑贞 赵丽芬 林晶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信息化论文: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1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1.1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迎接海洋21世纪,我国很早便提出构建“数字海洋”的战略设想,并将其列入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中,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下,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建设已经进入试点性节点部署阶段,各地区海事局也相应提出了“数字海事”的发展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海事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过去海事建设模式与当前海事业务发展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信息系统逐级推广虽然能够满足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需要,也便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数据的共享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受到这种“垂直体系”的限制,无法满足横向业务需求,并不利于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其次,海事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只有改变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海事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海事信息化管理缺少统一的行动准则和规范,因系统功能重叠,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管理效率低下;最后,海事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缺少专业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1.2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海事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海事通信仍存在一些不足,除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海事通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需要等海事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外,限制海事通信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技术设施建设仍很滞后,与世界上一些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事部门无论是在投入水平、发展程度还是设施覆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沿海各搜救站均配有独立的集成通信控制系统,海事通信技术设施覆盖率在90%以上,而且覆盖距离以及每年通信技术设施维护费用也远超过我国,这也使得我国水上安全信息的传播以及定位搜救反应时间远不及日本。二是应急和预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海事通信的应急反应存在很大的缺口,预控信息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的海上交通发展需求。

1.3海事通信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海事通信是水上运输的生命线,其在雷达导航、船舶避让、遇险搜救、港口调度、气象信息等方面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大量海上突发事件的经验证明,海事部门搜救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收发信息的准确性,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分秒必争,信息存在微小误差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会酿成很大的灾难,这也是将海事通信系统比作海事系统建设的神经枢纽系统的原因所在。海事通信不仅关系到水上运输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是实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海事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来源于海事通信,海事通信系统实际上构成了海事信息化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海事”为目标的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事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鉴于海事信息化管理面对的对象具有流动性特征,而海事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稳定、全面的信息,因此也成为了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海事通信也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被视为资源,其在利用过程中会发挥出很大的价值,但是前提是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可传播性,因此,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能够及时收集和监管信息外,还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处理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即要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转换。对于海事部门而言,海事通信的畅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海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2关于海事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

现行的与海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等,主要涉及的是人员登记、海难救助、船舶及设施管理、事故调查等内容,而对于海事通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却不够完善,很多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海事通信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其在水上运输中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完善海事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补充相关内容,并明确通信管理执行部门的权责范围,对存在的扰乱海事通信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推进海事通信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事部门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更新,不断引入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公众通信网络、3G通信技术以及今后可能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海事通信技术设施建设,包括水上交通安全电视监控系统、船舶管理交通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技术设施建设,提高这些系统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水域的布控,不断缩小盲区;同时还要提高技术设备的质量,确保在发生设备故障以及遭受外界环境干扰时仍能够正常通信,注重对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系统软件的实用性。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海事通信部门而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同步进行,其原因在于二者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性,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依靠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这二者的关系来看,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是并重的。首先,应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促使日常工作逐步实现责任化和制度化,可吸收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一些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引入绩效制度,实现绩效指标化,同时也要结合海事通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维护、岸台值守、设备使用保养等细节管理,从各环节的逐一优化来实现整个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信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也快,对相关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可通过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海事通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紧随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有所掌握,并通过实战演练及应急预演来增强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是要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目前海事通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所占引进人才的比重也比较少,还难以满足当前以及今后海事工作的发展需要,应拓宽通信人才的引入渠道,除了通过考试这一途径外,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工作的具体需求来选用一些政治合格、业务素养较高、专业过硬的人员,可通过聘用、借调以及特殊人才引入等多种方式来引进富有通信相关工作经验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并完善相关薪酬制度,应给予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待遇,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减少优秀人才的外流。对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3转变预算管理方式,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为确保信息化建设预算的准确性,应改变当前基建工程式的项目建设预算管理方式,同时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系统运行需求和维护情况来对系统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海事通信系统功能,牢牢掌握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海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不应盲目追逐新兴的通信技术,应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稳扎稳打推进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海事信息化建设虽然要依靠先进的海事通信技术来实现,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涉及到规划、组织、实施等多项工作,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像,因此并不是单纯引入通信技术便能够实现的,应有步骤的实施。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但是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追求新技术,但是在规划中又不能被技术所束缚,应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通信技术为支撑,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海事通信建设是“数字海事”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其在海事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海事通信建设,有助于提高海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从当前我国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相关人才的缺乏、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对海事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是导致我国海事通信建设水平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主要原因,鉴于海事通信建设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完成这些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唐相国 单位: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抚州分局

信息化论文: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论文

1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平台研究

1.1系统设置

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前提是要对公众要进行开放、对内部局域网进行连接的系统,系统的运行对于软件与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单单依靠一项技术是不能满足服务信息化系统的要求的。由于系统必须只能允许经过授权的设备进入系统,所以,这是服务系统必须存在内网与外网的物理切换与划分。内部局域网要使用服务器。这些设备需要挂在一些外设的网络设备,并需要连接如图书馆网络。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能工作,保证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一般来讲,在这些方面应当以软件为主,但由于一般情况下,这类软件由图书馆内部人员自己设计,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漏洞。所以一定要保证软件的安全性。

1.2自动化服务系统

作为读者来说,查阅文件与资料会浪费读者大量的时间,为了保证让读者可以快速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件与资料,自动化服务系统地建设与维护就显得必不可少。图书馆的服务信息化也必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入手,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体验服务。必须要对一些常用的业务模块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总动画管理。例如编目、流通阅览、书刊查询、期刊相关这些模块必须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然而对于采购单位来说为了要为读者提供读者喜欢阅读的书籍报刊等一系列资料,必须要运用数字信息化等技术提供参考,特别是近些年累提出的大数据技术,要优先使用在采购书籍的选定上。而要在平时的系统维护中要及时收集数据,确定近些时间段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喜好。将这些数据通过运用数据库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化采集,实施保证图书馆各个类别书籍以及资料的各个门类的规模适应当时读者的需要。

2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模块研究

为了保证图书馆在服务管理方面进行较好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一般情况下要将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主要分为几个模块。主要模块有:采访模块、编目模块、典藏模块、流通模块、连续出版物模块、统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

2.1采访模块

采访模块不许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化的文献采访系统,这个模块可以满足大型图书馆的多文中、多资料的采访业务要求。采访模块的主要工作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并且维护数据文档的征订;(2)征订数据的网上、订购、等功能;(3)相关文档的数据维护处理等。

2.2编目模块

编目模块主要用于编制与维护各种文献资料的记录。主要分为:数目记录、规范记录、馆藏记录。编目模块还可以提供回溯建库的功能,不但可以满足流通系统建库的功能,也可以在生成书目记录时生成同步的副本记录。

2.3典藏模块

典藏模块作为为读者服务的幕后模块,主要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有:新书分配、书籍修补、修补回验、书刊剔旧、读者异常注销、清点丢失列表等等一系列幕后服务功能。该模块作为图书馆幕后服务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有效地对所有馆藏进行动态管理;(2)该模块必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3)可以实现有效地二次清点,提供多种清点方式;(4)对于清点结果要有在此处理功能。

2.4流通模块

流通模块主要包括:读者证件管理、预约到期处理、读者数据处理、违章处理、超期罚款、预约调整、催还管理等等一些列的服务管理功能。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模块:流通借还模块、流通管理模块、流通委托模块、流通阅览模块。这些模块都需要支持主馆与各个分馆之间的流通管理。流通借还应当包含借阅书籍、归还书籍、续借书籍、预约书籍、超期罚款等功能;读者借还功能快捷切换功能;允许特权用户越权使用等一些功能。

2.5连续出版物模块

连续出版物模块可以为图书馆内的期刊杂志等进行追踪管理,这些资料必须包含多种载体。例如:纸质载体、磁带、音像制品等等。不但要实现在网上可以获得书目数据也要可以实现人工联机录入功能。必须要实现对期刊的全过程管理。

2.6统计模块

统计模块主要提供针对各项流通、订购、典藏、读者信息等各个指标的统计工作。不光只针对例如工作单位等的业务统计,也要对馆藏书目的分类、分布、是否外借以及是否热门进行相关统计。针对这一模块要结合先进的大数据技术,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自身馆藏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及时保证馆藏满足读者借阅需要。统计模块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便于及时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且输出结果尽量以图表等方式给出。尽量将结果按照二维、三维柱状图、线形图、饼状图等输出。

2.7系统管理模块

由于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要从软硬件上综合进行管理。所以对于以上几个系统模块必须要建设相应的系统化管理模块进行管理。系统化管理模块必须可以统筹以上几个模块的硬件使用率,并对以上几个模块进行集成化管理。

3前景与展望

作为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前沿的图书馆服务系统必须要进行跨越式的信息化改造。本文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设思想,但是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以下几点建设:(1)针对图书馆的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当建立相应的规范,使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2)大力实现文献资料数字化信息化。(3)统一建设图书馆网,集中力量研制设计图书馆集成系统,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供整体服务。(4)加大服务系统研制力度,大力建设高规格的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从硬件与软件方面整体突破。(5)加快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建立在大数据的技术基础上。(6)加强图书馆服务人员知识水平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7)加强对读者的宣传,要保证读者适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转变,适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作者:刘金凤 单位:安阳地区医院图书馆

信息化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成本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信息化管理具有远程传输功能,有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从而解决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处理缓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访,并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信息在传递受阻的可能性,增强人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机电安装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管理是施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透明,并增加了管理力度。信息化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和传输工程动态数据,并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显示施工成本管理的实时情况。这种做法能够使管理层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决策,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和资料的传输,简化施工成本决策过程。

二、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内容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在信息化管理下,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以会计信息系统为重要内容,对成本资源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和控制。通过对整体控制体系进行分为,可以分为总账处理体系、凭证及账表管理体系、出纳和资金管理体系等,相关人员可以从这些体系入手,利用会计信息,全面整合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确保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

(二)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

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是推动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在规范成本控制体系的同时,应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系统内的成本信息,能够有效预算机电安装各个环节的前期编制情况,并对工程后期的预算指标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机电安装工程能够与成本等部门更好的进行数据连接,从而确保系统内的成本数据和预算数据相一致,信息化管理更加准确且具有针对性。

(三)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施工成本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的利润,所以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人员要有效应用成本核算信息体系,充分整合机电安装工程的成本信息,对其进行管理和核算,及时对具体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调整。在成本核算体系中,相关人员应明确成本控制系统中的会计核算方面、资产管理方面、票据管理方面以及工资管理方面等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保证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更加顺畅,同步协调成本控制情况,达到成本核算的目文友红浙江通衢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324000的。

(四)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建立机电安装资产管理信息管理,并明确资产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库存管理。相关人员应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相互作用下,形成有机整体。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理者应利用资产信息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有效连接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方式,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从机电安装设备的出入库开始,全面管理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结算。

三、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应按照时间要求,提供高水平的施工图纸。一些单位若想要节省时间,可以先行提供系统图纸和主要设备清单,从而满足设备招标的基本要求,不影响正常工期;二是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工程单位在施工前,应针对所有图纸进行综合会审,并详细划分不同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并编制施工计划,其具体流程应符合工程进度;三是调试验收阶段,所有机电系统应基本功能进行调试,满足其质量验收标准。具体实施方法有:

1.成本管理人员应在月初将月计划消耗量与计划价格以月为单位,上传到服务器中。信息上传形式,应与BW特有格式保持一致。

2.在BW系统中,要建立成本上传和工序然后动力数据的信息来源,然后将数据上传给服务器。

3.在数据库中要建立ODS模型,由此更好的提取手工上传数据,降低数据在抽取时出现失误的几率,并及时覆盖。

4.建立机电安装工程的产量数据模型,针对SAP系统后期开发BW,提供标准的生产运行模式。

5.利用BW自带的查询分析器,对工序进行查询,制定工作薄,通过Excel展示出来。

6.整合SAP系统中获取的各项指标和信息,通过相关模型,将实际生产的信息、与成本订单有关的信息、与统计指标有关的数据,通过标准的关键指标和维度,整合在一起,模型中包含了分析维度和标准成本等指标。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单位的利润。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模型的建立是保证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相关人员还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明确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数段,这是施工单位提供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应做好施工成本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加快工程的实施进度,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达到增加工程效益的目的,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设备和服务。相关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作者:文友红 单位:浙江通衢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信息化论文: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称系统)是一款基于网络操作的规范化、集成化的项目综合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受试者管理、质量控制、药物管理、AE/SAE(AdverseEvent/SeriousAdverseEvent)管理、经费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模块。

1.2系统的应用

系统采用用户权限管理的模式,实现用户与权限的逻辑分离。系统管理员可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个性化设置,以解决试验中用户多样化和不定性(工作变迁等)问题,实现系统的通用性。系统支持不同IP地址的访问,可为机构办人员、研究者、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等用户提供经授权后的安全访问服务,防止数据的扩散,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解决临床试验中普遍遇到的协调困难、管理混乱、信息封闭和决策迟滞等问题,实现全面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2结果

2.1项目申报与基本信息填写

申办方/CRO在系统中申报项目时填写试验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既可以减少伦理办公室及机构办人员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又能有效降低数据多次录入而发生的错误率。申办方/CRO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到伦理审核的进度,便于后期工作的安排。项目启动后,申办方/CRO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将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与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稽查或监查时,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申办方/CRO无需翻阅大量资料,即可方便了解到相关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2.2项目审核

2.2.1伦理审核

在系统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申办者填写的伦理审查申请是否通过项目负责人(principalinvestigator,PI)的审核,以对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工作,减少了纸质版传递需要的时间,加快了伦理审核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实施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是否有发生SAE、项目中止等情况,以及以上情况是否及时在伦理管理模块填写相关的报告,保证了临床试验严格按照GCP的要求进行。

2.2.2机构审核

机构人员根据申办方/CRO填写的项目信息、伦理审核结果和试验前相关资料递交等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签署项目协议,完成项目启动前的项目审核工作。

2.3项目管理

2.3.1研究者

根据GCP法规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才可以由PI授权为项目研究者。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研究者在系统各模块及时补充项目信息使得试验数据得到实时更新,保证项目所有参与者可以及时了解受试者入组情况、AE/SAE、合并用药等项目的实时动向,避免了纸质化数据管理中出现的项目协调困难、管理混乱等情况,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项目方案、病例报告表(casereportform,CRF)和知情同意书等变更版本在系统中及时录入的管理,可以让研究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是否有最新版本的相关资料。研究者及时掌握其中变化的内容,可以避免违背方案或病人签署错误版本知情同意书等情况的发生。

2.3.2质控员

质控员的工作内容包括核查方案执行的符合率、知情同意书签署是否规范、药物使用和受试者入组等。根据系统管理权限中的项目人员分配设置,质控员可以查看到机构对本科室的每月质控安排,并能较快捷地查看到需要质控的内容,较快的完成质控表。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质控员不再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每个月的质控安排,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系统中设置的电子签名功能,质控员在完成质控表格后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再次验证即可实现电子签名,完成数据的审核。所有质控表都设有打印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存档。系统采用具有较好灵活性和通用性的审核管理功能,可以完成需要有多人(质控员、研究者、PI等)逐级审核的质控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能够查看审核的内容但不能对其进行删改,且只能看到正在审核的对象,确保提交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质控员查看伦理管理模块,可以督促研究者将项目受试者发生的SAE按照CFDA的规定及时上报给申办方、CFDA、伦理委员会等部门。

2.3.3药物管理员

药物管理员由符合GCP要求的医生或护士承担,并由PI授权。试验中,药物管理员要定时抽查试验用药物的情况以保证存储环境等符合GCP要求。根据研究者在系统受试者管理模块中已经输入的药物发放和回收数据,药物管理员填写试验用药物质控表时,只需要选择药物名称和批号即可自动生成药物接受、使用、剩余和回收数量,从而快速完成质控表,有效减少药物管理员清点药物的工作量和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药物管理员应当注意系统中的药物有效期和剩余药物数量,要求在药物到期前一个月或剩余药物量不足一个月使用时,应及时通知机构人员或临床监查员(clinicalre-searchassociate,CRA)准备提供新的药物,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保证受试者用药的有效与安全性。

2.3.4机构办人员

项目管理中,机构办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项目信息、受试者管理、质控工作、项目结题、人员管理、药物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管理、档案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分散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料的信息化控制和调配,优化临床试验的机构工作流程。机构办人员可以及时查看到项目的受试者入组情况,以确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在系统的试验药物管理模块可以查看试验用药物的接受、发放和回收情况,但药物的发放和回收只能够查看,不可以做随意修改,保证了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在AE/SAE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通知等模块,机构办人员可以快捷地查看到需要查询的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模块都设有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制表、制图,从而完成对试验项目中的相关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3讨论

本系统紧跟时展需求,严格按照GCP要求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各项工作,对药物临床试验各参与人员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管,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系统在我院已投入试运行,从运行情况看,系统的使用减少了临床试验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工作量,试验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初步实现了系统应用的预期目标。当然,系统还有很多模块需要改进,如建立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对接以实现检查数据的共享,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溯源性;建立稽查留痕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构成等。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的推行不仅能减少项目研究者的工作量,缩短研究周期,更重要的是能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个流程,提高临床试验的管理效率,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我国,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产品将更加规范化,实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时代。

作者:刘晓芳 张虹 李英 高成璐 李迎春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药理

信息化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是不相容职位分离。在这种原则的基础之上,事业单位在手工记账的各个环节都设立了相应的稽查制度。比如必须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等等,由此可见在手工会计的处理环境下,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的处理方面也有着比较好的牵制体系,这是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伴随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业务的处理被计算机所,而且进行集中化的处理,这使得原来由一个部门才能够完成的会计业务,现在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事业单位原本的内部牵制的措施也很难得到很好的执行,这大大的削弱了传统会计处理下的稽核机制,给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能会危及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手工会计的环境之下,人是所有会计数据的处理者,所以做好对于人的控制十分重要,所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围绕着人而开展的。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所面对的是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处理的多个环节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仅仅和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和计算机以及信息化软件有关,这给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从由人的控制转变为了对人和互联网的两层控制。

二、会计信息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市场上所发售的各种会计软件都有着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授权、身份识别以及操作权限等功能,科学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能够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起到一定的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存会计信息。但是一些单位在应用信息化软件的时候,软件的一些保护功能如同虚设,信息化系统的密码大多数员工都知道,这造成信息的被篡改和信息的丢失风险较高。还有一些单位违反规定,让一个员工既做账,又复核和结账,这使得会计信息化在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着比较高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如此,一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仅仅只是通过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录入等操作,而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则主要是依靠专业人员来开展。但是这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又缺少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没有办法利用信息化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深加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对于财务工作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内部部分会计人员对于计算机操作知识一知半解,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制约和监督的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一)强化对会计操作系统的控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的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出现的事故和差错,在强化会计操作系统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相应的制度,保障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例如非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未经允许不能操作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对各种凭证进行录入的过程中要有真实、完整的会计原始凭证;在工作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能向任何人提供财务资料和数据,也不能将硬盘等外来的存储工具带入到办公室之内。这些制度的制定是保障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的关键所在。当然,事业单位所制定的各种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当随着单位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只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而从源头上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职能控制

事业单位在实施了会计信息化之后,在工作过程中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以明确权责,开展必要的组织工作,这样有助于更好的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组织控制就是将整个系统上下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必要的分离,然后将系统中各类人员之间做好必要的分工,同时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的配套工作。进行组织控制的目的是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上可以分为操作、监督以及维护三个部分,以此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系统的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的安全控制是为了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好的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避免因为各种外部因素而导致系统出现错误。具体主要包含接触控制、环境控制等几个层面。接触控制主要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从而保障各项资源的准确性。同时要求操作人员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设置操作日志控制。环境保护则主要是指尽力减少外界因素所产生的各种计算机故障、病毒,从而保障计算机能够顺利的运行。主要包含了办公室环境的整洁干净、对计算机采取一些保护性的设备,同时还应该安装必要的安全供电系统、杀毒软件等等。比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办公室可以采取单独的供电系统,同时经常性的对电源进行检查,以确保办公室环境的安全可靠。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高标准,培养一批能够精通财务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提升会计信息化的水平,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现实需求。另外,事业单位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为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开展必要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开展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程序。在会计信息化下,内部监督不仅仅是要对人开展监督,同时也要对机器开展必要的管理,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事业单位的各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的审计,以《会计法》的相关要求来检验会计工作是否科学有效,同时要检查监督数据保存的方式是否合法、安全。总之,要对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开展审查,以减少可能存在的漏洞,促进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

作者:马玮 单位: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

信息化论文:云计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

1、大数据与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运行基础上逐渐被开发出来的一种运营交付模式,云只是一种比喻。其实质即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调用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的公共集。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程序以及服务)的公共集。这些资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同时最小化管理成本或服务供应商的干涉。它象征着计算功能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流通于互联网。按照服务模式的不同云计算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按照模型的不同云计算又可以分为私有云、公有云、社区云及混合云,云基础架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云通过特有的技术或一定的标准结合而成的,但它们唯一的实体仍旧保留。

2、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现状

2.1现状分析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以500多家中小企业的IT人员为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云计算模式知晓率达80%以上。其中60%的中小企业倾向于尝试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服务类型,52%的中小企业则偏好软件即服务的服务类型,但由于产品成熟度相对较低、网络宽带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采用平台即服务(PAAS),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未必不如IAAS和SAAS。根据金融业等一些行业的观察,他认为PAAS模式极有可能率先在互联网行业实现突破,并逐步实现平台专业化、服务全面化。云服务技术正日益发展,IAAS与SAAS已出现交融趋势,相信选择混合式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会日益增加。从产业特点来看,目前在国内云计算供应商呈现出SAAS“仍无巨头”、PAAS“逐步成长”、IAAS“群雄并起”的局面。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基础应用平台,其良好的弹性支撑能力在电子商务竞争中大显身手,并渗透到相关的垂直行业。

2.2应用优势分析

(1)云计算能够满足中小企业最小成本原则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成本费用主要有前期咨询与规划费用、相关软硬件的购买、网络建设费用及后期的维护升级费用等。由此可见在购买及开发、维护的整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及人力支持。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关软硬件运作平台、前期运行和后期维护等均由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提供,企业只需一次性购买项目实施费,在需要时租赁软件服务费就可以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下运作会计信息化系统,从而大大降低其实施成本。

(2)云计算能够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效率得以提高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人员权限等限制,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会计信息化系统只需借助互联网即可随时随处使用其所提供的服务。同时,只要网络连接,中小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可以进入系统进行各自职能的办公并实现职员间、业务间的交互功能,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会计人员可以同时进行协同操作,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化运作效率。

(3)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需求是日益变化的,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得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云计算模式具有迅速、富有弹性的提供服务的能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其灵活的自定制服务及在线开发平台(PAAS)按需定制相应软件以满足企业灵活的业务需求。

(4)云计算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云计算模式下,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大型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专业咨询及最新技术应用,使得中小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及会计管理效率得以提高。此外,云服务供应商在互联网开放性及共享性的作用下其行为受到大量用户的监督,这将会使其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打造更高的满意度和服务水平。

3、云计算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云计算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中小企业用户认知不足

首先,中小企业需要知道自己选择的云计算提供商能够提供什么,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使习惯于传统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他们适应在线会计软件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次,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偏少,管理层观念上通常具有控制欲,对于云计算模式下的在线共享平台较为排斥,尤其是在近期出现的各种“诚信危机”的背景下,许多企业不愿意在别人的网络服务器上存储本企业的财务数据等相关核心数据信息,而这却恰恰违背了云服务发展的初衷。

(2)云计算供应商的技术问题

由于云计算模式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因此云计算供应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与规模经济的效应降低其提供相关服务所需的成本,并通过大量用户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然而,供应商若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综合分析用户需求来提供一个真正符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云计算模式下供应商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定制模式,而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不同行业业务需求的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的系统服务产品。

(3)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安全性问题

云计算模式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而存在的,但云数据泄露问题近年来屡见不鲜,一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报告指出,目前87.5%的用户认为影响企业使用云服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其安全性。云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云计算模式下,应用程序和重要数据完全透明的呈现在用户面前,导致潜在的病毒或非法程序攻击风险;其次是在云计算环境下,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的中立态度和公信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能否放心交付自身核心信息资源。因此,云计算模式能否广泛应用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能否得以解决。

3.2云计算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应加大云计算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认识水平。

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二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就是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影响会计信息化,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会议中程平提出希望在大数据时代,能有更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发表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云服务供应商能开发更多展现自身优势的软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享受最优质的会计信息化服务。在会议精神下,许多企业逐渐接触到这一领域,相信在更多学者的研究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这个领域。

2)云服务供应商应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

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及不同业务需求,云服务供应商应加入快速的软件研发模块,为客户灵活运用相关服务提供保障,使中小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随时调整与之相符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和服务。

3)应重视云计算数据安全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尤其是像云计算这样目前尚有争议的模式要想得到广泛应用就需要中小企业、云服务供应商及政府等多方协同推行。政府部门除了对云服务行业进行统筹规划与调控外,还应尽快推动云计算领域开放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防止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从而促进云计算健康良性发展。此外,云服务提供商也需要逐步建立自主品牌与公信力,建立开放的服务标准,完善IT管理工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取得中小企业客户的信任。

作者:张亚蕾 张文军 单位:解放军451医院 西安财经学院

信息化论文:新制度医院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加强了医院会计工作质量。

在现代化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制度下医院工作的彻底落实。在更加注重效率和信息快速交换的时代中,信息化会计系统使得各项信息和工作变得异常快速和方便。对于需要采集的信息,能够全自动化的永久记录和存盘,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对于人力的专业要求更低,最大程度的解放了人的双手,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工作人员能够处理其他工作,提高了医院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大量重复的信息和流程化的步骤,实行综合处理和集中化加工的办法,加快了各种医疗和基础信息的流动性,使得医院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化,提高了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加强了医院管理水平。

医院的组织结构复杂,各个科室工资内容交叉性高,在采用了信息化会计管理系统后,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医院内大大小小的会计事宜。把各个科室、部门都笼罩在同一个管理体系中,针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把财、物、人、教、医等有层次地结合起来。医院管理层能够结合信息系统的信息,随时随地的根据医院政策进行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把控,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来说是效率和执行力的极大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和普及使用,能够从根源上杜绝信息反馈慢、管理工作执行力差的问题。

二、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2.1会计信息化系统应用面少。

在现有的各大医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未来规划的方向和内容很美好,但是实际应用的场景和面对的服务对象覆盖面还不够广,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停留在医疗药品的存放管理、设备信息登记、会计核算、门诊挂号、住院收费等小范围的内容。另一方面,各个信息小范围系统之间的共享率不是很高,以上的核算业务都存在各自的局域网中,不能完全互相共享资料和信息,信息化系统构建还不够完善。这对于不同局域网之间的信息录入也造成了困扰,无疑增加了各自的工作内容,而且人工的操作会带来人为的误差和修改,不利于医院统一的管理,当下医院会计信息化系统共享率不高,信息程度有待提高。

2.2医院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意识不足。

各医院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中,关于信息化系统的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尤其是医院管理层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加强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认识,对于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发展没有一个概念上的意识,不能把会计信息化系统放到战略性眼光上来看待,对于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毫不在意,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不愿做出改变。对于信息化发展意识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对于医院深化信息改革和创新工作模式极为不利。

2.3有关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专业队伍匮乏。

新的形势下对于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医院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岗位上找到符合新要求,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专业化队伍,来共同帮助构建一个制度合理、管理到位的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专业化的要求较高,既精通于计算机专业技术,在通信方面有着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熟知医院上上下下各项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知识,能够合理地在医院日常工作中结合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处理和维护。

三、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意识。

对于医院实行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和日常活动,要从医院管理层开始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意识,结合医院的决策安排,加强对于信息化社会的认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理解。科学合理的践行医院会计工作,把医院会计工作放到战略性思考上来。把会计信息化规划发展工作落实到人,强化个人责任制,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作为专项工作认真对待,同时要做好基层宣传工作,使得广大基层医护工作人员也能体会到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3.2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适用性。

针对每一个医院的特异性,需要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医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来,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化系统,根据医院的各种医疗资源和工作人员的分配,建立统一的数据库,针对每个医院的工作侧重点从各种数据中发掘出医院未来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总方向。

3.3加强医院信息化系统队伍建设。

针对医院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把医院内部的策略决策、目标落实、相互监督通过信息化系统合理的分散开来,形成三角或多角制约的管理模式,有效的促进中小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发展潜能,同时加强对于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证能够为医院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输送关键的人才,强化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内容,合理的降低信息化系统的工作风险。

作者:刘文芳 单位:同煤集团二医院财务科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论文

一、档案信息安全隐患的表现

(一)档案信息制度不健全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在档案信息化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相关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却未及时地建立起来,给别有用心的人窃取和不当利用档案信息以可乘之机,严重危害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比如,有的档案管理单位解答了档案利用者的问题,因为认为该问题具有代表性,就将该问题放入常见问题资讯库中。若该档案管理单位缺乏档案信息的保护制度和保密意识,没有对咨询人的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屏蔽和处理,可能会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侵犯档案利用者的隐私权。再比如,有的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网络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只需要输入公积金缴存人的姓名就可以查阅到其工资水平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而个人的收入状况属于个人不愿向外界透漏的的隐私,这就造成了个人档案信息的泄露。

(二)档案网络化管理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化管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利。但是,计算机感染木马病毒和遭受黑客恶意攻击的风险给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木马程序一旦侵入档案管理系统,很可能会破坏档案信息数据,甚至会采取篡改、盗窃、销毁档案数据的破坏手段,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给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带来致命损害。另外,以光盘、硬盘等存储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数据档案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如信息数据不够稳定、易于损坏和难以固定保存等,加之档案存储设备更新速度很快,若不对档案存储设备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时更新,解决数字档案的格式转换等问题,极易造成档案数据丢失、毁损或无法顺利读取等情况发生。

(三)档案管理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

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档案管理知识,还要精通互联网知识、计算机和相应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但是,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存在普遍偏大的状况。有些年龄较大的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能会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对档案管理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研究不够深入,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等原因,在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数据意外删除等丢失毁损情况,构成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的举措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意识

首先,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档案管理人员签订档案安全管理责任承诺书,安排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对所有档案信息进行保密管理,规范档案信息的保密审查程序和公开程序,确保做到公开的档案信息不涉密,涉密的档案信息不公开。同时,要完善档案信息安全防范机制,严格禁止其他计算机对档案管理系统网络的接入和访问,涉密的档案信息不允许与互联网联接,涉密的计算机要设置专用密码,在转为非涉密计算机时要按照《保密法》的规定对存储硬盘进行拆除。

(二)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技术,做好电子档案的异质备份工作

首先,提升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要定期对管理档案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杀毒软件的升级,及时对病毒进行扫描和查杀,避免木马程序和黑客恶意侵入档案管理系统。同时,定期对档案管理设备如计算机设备、打印机、复印设备等进行检查,确保各种档案管理设备的正常使用。其次,承载电子数据档案的存储设备有别于传统的档案载体文件,对它的读取必须依靠必要的硬件设备和阅读软件才能够实现,对这些电子文件档案同时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载体就成为必要。做好电子档案的异质备份工作,就可以防止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现有的电子档案因为缺乏相应的阅读设备和软件而不能顺利读取的尴尬局面。异质备份的常见方法主要有:将网络下载文件转变成纸质文档;将纸质文档通过扫描等手段转换成电子文档;将现有的电子照片通过拷贝等形式制作成多份备查等。

(三)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结构,提高档案安全防范意识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建立形成梯队的复合型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档案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档案管理法规,还要对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知识等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做到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流入流出等规定严格的程序,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违反规定造成档案安全信息不当泄露应承担的责任。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水平。

三、结语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应有之意。我们必须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和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让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黄程鹏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办公室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建设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运用先进的贮藏和加工手段,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为前提的,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保证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得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软的方面的支撑就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经营者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相关经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华素质,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在农业及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建设,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中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甚至是没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网点的覆盖都是不完善的,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农业活动的开展也是通过人力或者是一些机械设备来开展。信息的传播是很缓慢的,信息量也小,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2.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

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设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涉及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以及传输,这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这会使社会上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待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职位的期望,这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有走向农村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虽然高校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学者,但所做的研究一般都只限于发表文章。因此目前虽然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多,但真正在农村实践的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信息资源开发滞后。

虽然网络信息内容繁多,但是有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偏少;而且针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处于空白阶段,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善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专家诊断系统,这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4.信息化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以及一些基础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接触的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地方的政府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可以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有效的分析,处理和传播各类农业经济信息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才能将信息资源整合并利用与农业经济的决策。

2.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在加大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既要搞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也要着重农村当地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实施有力的措施,做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组织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团队。另一方,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唯有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3.创新信息化的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是从其主体的社会化、内容的多元化和载体的多样化来体现。首先,农业经济信息主体化是以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的建设为模式,有效并快速的推进农经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的。其次,提供内容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例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以是农业经济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传递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农业信息服务载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的的制约,在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新载体和传统载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4.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协调和组织职能。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其协调和职能,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提过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切实需要的。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促进信息高效、实时、便捷的传播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者:李平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

回归分析主要是指一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要素包括两种以上,且存在一定联系,按照其分析变量内容的多少,可以进行一元或者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明确变量,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自变量应确定为网站建设数量、图书馆、农村固话等。其次,选择因变量,结合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价值提升、人均收入等方面表现,由于农业自身具有特殊性,选择因变量时,将人均作为测度指标。最后,实证研究,选择研究样本,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发现,网站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比,网站数量越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加强网站建设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回归系数强度也日渐稳定。另外,图书、报纸等出版类回归系数偏低,说明这三个模型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除此之外,固定电话普及率和交通等方面的回归系数均呈现正向,说明农业经济发展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一)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社会认可,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讲解,促使公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培训,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以点盖面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二)加强农业设备制造,完善硬件设施

农业设备作为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农业设备制造,例如:无线电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以此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并将农业信息化设备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科技体系当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进而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除了需要企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受到农业自身局限性影响,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产业投资金融建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如:税收激励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不仅如此,政府财政也应适当调整和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有效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资源优化重组,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信息化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并将平台细化为多个模块,例如:存储、统计等,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各个分散信息化平台纳入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平台当中,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结果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大信息知识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并加强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马丽红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政府

信息化论文: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

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萌芽于20世纪初,以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作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工作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会计和管理结合起来,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是现代管理科学和方法运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步早,在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条件等种种原因,管理会计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作为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熊磊,2014)。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全覆盖,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共享服务,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有:Quinn(1998)的观点是把共享服务看作一项商业经营;Molle(r1997)指出,共享服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组织实体提供支持,这个实体就是共享服务中心;BryanBergeron(2003)则更多地把共享服务看作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合作战略,其实现途径是将各部分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升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则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流程和技术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将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集中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核心业务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战略支撑等目标(Andersen,1997;Lusk,1999;张瑞君,2010;何瑛、周访,2013)。张瑞君等(2010)认为:FSSC以业务伙伴的形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基于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笔者将财务共享服务总结为:企业(企业集团)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将分散在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一个新建的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统一处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共享服务的财务工作新模式。目前,有关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模式构建探讨、典型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展望,鲜有与会计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相结合研究。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会人员办公、建立高效率且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企业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战略决策等领域,从而加快企业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展。以中兴通讯集团为例,通过十余年在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与创新方面的成功探索,中兴通讯集团建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取消了内部单位的财务部门,选址西安,建立了集团直属、面向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与会计业务、再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不仅实现了会计人员集中化,还逐渐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深入一线业务单位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内部控制等服务,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为集团公司规划、决策支持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实现了大量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转变,集团管理会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计信息化在未来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服务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端(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分离,若要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实现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得依靠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核算业务,还是财务管理、管理决策,都得借助于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网上银行和银企互联系统,此外还包括会计基础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影像管理系统,以及财务辅助系统等。以报账为例,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电子凭证、电子影像)———核算处理(财务核算、电子审批)———资金处理(资金集中、银企直连)———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归档)的全覆盖,可见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报销、支付等重复性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与简单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规避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一)云计算

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自Google前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以来,凭借其具有的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尤其是相对低廉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互联网革命以来IT产业最深刻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将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信息技术再发达,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再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和网络依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和受到各种安全威胁。这些风险和威胁主要表现有: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可能遭到未经授权的查阅访问,甚至被泄露或被篡改,会计信息在客户端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等。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三)机构调整和人员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是对企业进行一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新建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或仍保留机构、但只保留少数会计人员从事对接工作,企业的财务机构将面临大的调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机构调整得当与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岗位的转型成功与否成为能否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能否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来,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着力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一是于2009年4月了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于2010年了基于XBRL国家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三是于2011年9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系统规划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四是于2013年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基础前提:全面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和开展,最终实现创造价值目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存储于电子化介质之上,借助网络往返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两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是要合理确定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企业而言,有的数据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而有些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或是其他保密原因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因此对于此类数据必须依据使用需要设定访问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用户操作不当或用户蓄意为之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泄露或被篡改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加强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加强对用户实时监控,减少人为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三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支持方要从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网络通讯等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二)关键环节: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应用

新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花费较大,鉴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现实,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盲目否定后再另起炉灶,而要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引导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信息整合。例如,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建成ERP系统,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借助ERP系统来收集经营数据并且获得业务支持服务(张庆龙、张春喜,2012)。对于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至少要做到互相兼容。

(三)重要保障: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核算型会计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如何应对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条必然路径。高等学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政府、企业、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协同体系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熊磊,2014),从而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有力支撑: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

企业在依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能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模式。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

(五)未来趋势:拓展云计算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

云计算运用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企业引入云计算平台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按需向云计算服务供应商购买服务,按实际使用量付费,云计算服务供应商全面负责软件的安装、系统的维护,相比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此类模式必将大大降低企业建设成本。二是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借助云计算平台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建立“核算共享服务、业务支持与战略决策支持”三方协同财务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业务高度协同,还可凭借云计算具备的广泛接入功能,使企业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与外部的银行、证券市场、客户、供应商的协同办公,从而实现企业的外部协同。三是云计算高效、准确、灵活等诸多优势必将进一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效率。在现今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实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再逐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引入至云计算平台,是一条科学可行的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作者:熊磊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信息化论文:三全育人信息化建设下学生管理论文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1.1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减轻高校学工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专职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和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即“五要求、八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在此。由于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的很多工作都是各个职能部门牵头,但直接工作落在辅导员的身上,如奖助评比、寝室建设、主题活动、党团建设、证件办理、考试通知、大学生入伍、学生请假、违纪教育等,这些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大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要工作无关。因此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将辅导员从常规事务压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规范高职院校中学生常规事务工作的流程,有利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职学生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奖助评比,调整寝室,调整专业等。这些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学工部(处)向各二级管理单位(院部)布置,然后再由二级院部转达给辅导员,再转到具体的学生。这些管理事务是有章可循的,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程序编码的方式,将各项学生常规工作的流程固定下来,通过分级管理,确保各项事务有序开展,特别是在有多校区、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能跨越空间的限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升合力。

(3)提供开放的信息管理平台

收集、整理、分析来自学校教育、服务、管理岗位的各项信息,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综合考评,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依据。高职学生学制短,学生普遍面临学习习惯差、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他们更迫切地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打好基础、练好技能、塑好品行、学有所成。这本身就给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着更残酷的招生压力,学校对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备加珍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希望能够提升教育能力,增强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确保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受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更需要通过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这个平台,收集来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学生社团、实践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1.2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不能高效协调各个职能部门。

随着高职院校慢慢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学校在一些需求比较迫切、实现成本相对较低的事务管理上,实现了信息化,如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但由于这些仅仅满足单个部门需求的系统缺少整体的规划,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变成了多个信息孤岛。

(2)软件产品缺乏教育管理理念,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不服”,缺少针对性,难以实际推广;另一个问题是软件的参与者对工作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水平不够,难以推广。

2“三全育人”的含义与价值

2.1含义

从广义上而言,“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并非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之内,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德育指导思想;从狭义上而言,“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从“全员、全程、全方位”3个方面来调动德育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构筑一个德育立体结构,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合力,发挥德育实效性。

(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人人育人,主要是从育人主体而言,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育人意识,树立起育人责任感,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挥育人的职能,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构成完整、全面、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这里的“全员”是指与学生相关的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个人。

(2)全程育人。

它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从高校入学,到高校毕业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全方位育人。

它强调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育人的过程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手段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

2.2意义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让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各种政治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时代下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各种思想思潮的传播和相互激荡等。“三全育人”模式作为一种体系开放、系统完整、运行严密的德育模式,它强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各种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合力,让德育贯穿、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追求人人重德育、时时讲德育、处处抓德育的良好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德育资源、挖掘了德育潜能、拓展了德育渠道,真正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基于“三全育人”的学生管理信息化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遍认可并正在推广使用的育人模式。但要将此模式真正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并最大地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也需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而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现,为“三全育人”提供了规范、高效的信息收集、整理、考评、分析机制。

3.1“三全育人”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1.1“全员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

在校园内外,各类人员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学生的育人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赋予他们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优良服务的权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将绝大多数功能放置在互联网上,教学、服务、管理岗位的授权者可以在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使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部门分级、分权限对自己本职工作内的、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从而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3.1.2“全方位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具备集成性

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由多个功能独立、信息共享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为具体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同时也分别对应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进取、社会实践、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信息管理子系统。另外,“全方位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备与常见网络媒体交互的能力。

3.1.3“全过程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完整地记录育人的实施过程

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要能够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从开学的第一次班会、每一门课的考试成绩、党校培训考核、社团活动,到毕业论文、工作、用人单位评价等。

3.2信息管理系统对“三全育人”模式的积极促进

在全员育人模式指导下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育人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提供了全员参与的平台。

管理信息系统增强了全员育人的意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育人氛围。

(2)提供了监控机制。

高校育人工作人人有责,建立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监控手段可以督促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按时保质完成各自的育人任务制度。

(3)提供了高效率的考评手段。

高校中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问题反馈等传统的纸质考评表,由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网上评价体系代替,可以更快地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考评。

(4)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具备数据输入、保存、分析的能力,这些分析能够为学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对照分析,可以找出哪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控管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学生寝室卫生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自我生活能力的变化,为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5)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综合各个部门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评价,思政工作者通过这些评价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

4结语

“三全育人”是解决当前高职育人工作面临挑战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要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压力,促进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三全育人”保驾护航,切实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作者:凡友福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SMN公司物流仓储管理论文

一、仓储管理理论概述

(一)仓储管理理论的发展简单式的仓储管理、复杂式的仓储管理和现代式的仓储管理是仓储管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仓储管理的这三个阶段是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趋向合理、先进和有效的三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是保管好库存物资储备,努力做到数量精准、质量无损、收发迅速、安全送达、服务周到、价格低廉。

(二)仓储管理理论基础

1.仓储管理的信息化理论仓储管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而且还是整个社会再生产和物质产品在整个社会的流通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形态,所以企业应高度重视。其次,仓储管理不仅保持了物资原有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是物流运输过程中各环节交接的中转点、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据中心地位。仓储活动将商品的区域转移,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故企业加强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迫切。现代管理的科学化要求现代管理的信息化,而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必然要求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这就必须通过计算机的实时操作与信息的输入输出来实现信息最大可能的共享。

2.物资编码理论物料编码是一种用数字或字符表示的代码。是计算机对物料的唯一识别代码。代码表示一种物料,且物料编码是唯一的。通常所用的编码方法有三种:一是现存编码,是现存于企业中的物资编码,但同一物料可能在企业中有多种编码。所以需要对不同种类的物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分段选取策略。二是顺序编码,也叫流水号编码。三是赋意编码,该种编码通常用的是属性码和层次码,属性码表达的是物料的配置要求,而层次码表达的是物料统计上的卷叠要求。

二、SMN公司仓储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SMN公司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备不合理从部门的结构上看,有些部门人员偏多,而有些部门又偏少。以负责物资储备工作的供销部为例,因其工作人员主要是负责催货、到货和制作凭证,故人员应减少。而仓储部门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公司大部分物料单价低、重量大,同样金额的物资要比其他部门的保管员工作量大。故应将调整好人员配备问题放在重要地位。

2.仓储信息化管理落后第一是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容易导致其与系统录入存在一段时间差。第二是员工工作量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基本岗位都是依靠手工处理单据,而相关岗位的资料还得重复创建完成,手工任务多,必须把时间耗费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上,影响了分析研究工作的进行,人工输入经常会容易出现错误。

3.物料编码混乱第一是编码应用的标准时有不一致。编码由编码人员创建,无人检验限制,所以经常发生信息编码等标识不明、过于复杂等情况。第二是物料编码遗失或处理不正确。编码人员在编码后只是写在本子上,没有进行计算机维护,时间久了便找不到了。

(二)SMN公司仓储管理需求分析

1.提高员工素质首先,能熟悉公司仓储设备。正确安排使用仓储设备,使设备发挥最大价值、达到最高的利用率。其次是能够应用好现代仓储管理技能。能熟悉并掌握好类似用友U8系统的仓储管理技术。最后能有分清工作轻重缓急的能力和妥善处理好岗位工作的能力。

2.改善仓储信息化水平第一是仓储管理的信息化。现阶段的仓库管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流动式的,另一种则是固定式的。比较而言,固定的管理方式和信息管理系统更适合SMN公司。第二是仓库内作业半机械化运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仓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都引进自动化作业,以达到快速作业和节省人工开支的目的。第三是由计算机来操作执行货物的定发货业务。

3.统一物料编码原则首先是通用性原则,同一编码原则能适用于所有物料,新增加的物料也要能适用;其次为可读性原则,要使编码易于识别和辨认,编码使用者要能在短时间内识别的出物料的种类,分得清物料的类型;最后可扩展性,要顺应未来5-10年物料的变化情况来制定物料编码。

三、SMN仓储优化管理

(一)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学习型企业

仓储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物料编码原则要想在企业中发挥它们本应发挥的作用,就必须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来支撑和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提出以下方案:

1.要定岗定位、使公司人力资源得到最大优化整合从公司经营的业务情况来看,公司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基本合理,但要对个别部门的工作量和人员配备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由于管理信息化的原因,供销部人员的手工工作量也得到普遍降低,所以应建议将人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仓储部门由于使用了新型机器设备,减少了人员手工工作量,缓解了员工工作压力,所以人员应减少两位。

2.加强培训以使员工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每年定期外派管理层以上人员到专门的行业培训点学习进修,聘请行业老师进行业务知识的讲解和培训,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比赛,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3.完善薪酬体系、公司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制定完善薪酬管理体系,根据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年度奖金及绩效奖金使部门负责人与与普通员工工资水平有所区别。要建立各岗位的责任担当制度,使各岗位员工都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

(二)深入推进仓储信息化管理

1.选用适合本公司当前状况的用友U8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两大优点:首先是先进性,该系统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的设计思路,最佳的业务流程。再是易用性,该系统符合国人的习惯和需求,操作快捷方便,简单易用,菜单和报表等都符合国人需求,全程支持键盘操作。

2.系统功能设计。通过对SMN公司当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用友U8系统设计了符合公司发展的理想系统,真正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该系统具有如下功能:第一是数据统计功能,该系统可以把物资按用途和用量的不同对物资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实现物资费用的库存临界点的控制和费用分析;第二是数据查询功能,可实时查询各种数据,提供物资数据动态,方便快捷;第三是数据转移功能,如对数据有纸质需求,可通过word、excel形式导出;最后是系统安全管理功能,可设置登录密码,以防非操作人员非法盗用数据信息,系统有记录工作时间和状态的功能,能及时压缩备份,防止断电或系统崩溃出现的数据丢失。

(三)统一制定物料编码

物资编码作为物料的唯一识别工具,在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处理物资编码问题:

1.企业管理层要高度关注物资编码问题,准备材料编码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所以要严格筛选编码人员,进行人事管理,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明确的监督制度,其中各部门经理是领头负责人,计划员为执行负责人,底层员工则是执行者的身份,且共同担当监督者的身份。

2.修订编制适用于本企业的物资编码程序,实现物资编码的成功有效性。

3.使用计算机来规范数据和物资编码。有效的计算机管理不仅能使数据更加规范,而且也能减少错码重码发生的概率。

作者:练伶利 屈佳佳 许左芹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