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03:04:41
导语:在生产运作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经济管理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保障煤矿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实现各方面的优化配置,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经济管理;煤矿企业;生产运作
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改革与更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加强运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让其逐渐适应时展,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采取一定措施来加强经济管理,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本文就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经济管理相关概述、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 经济管理相关概述
所谓经济管理,实际上是指对企业中的进、销、存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处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提高企业利润。经济管理往往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行流程当中,涉及供应商的选择、生产量的预算、原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通过财务的预算,以及对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
2 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
2.1 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首先,它能够促进监控的高效性,对一个工作流程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运行异常的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人员,充分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安全;其次,经济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安全情况也有一定作用,我们在对煤矿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时,必须根据运行特点制定相关经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井下施工全过程要进行有效检测,一旦发生意外,安全管理系统便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运行安全;最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人,赋予每个员工相应的职责,让他们去履行,明确责任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
2.2 促进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煤矿企业通过经济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有显著效果,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合理规划,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此外,还能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推算出销售量,为企业人员配置提供相关依据,为企业计划制度及生产策略的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助与配合,常常会导致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与管理思路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
3.2 发展资金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科学性、严谨性。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相对缓慢,存在明显滞后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
3.3 企业自身缺乏管理实力
尽管我国煤矿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比较迅速,但由于部分煤矿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没有足够实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去解决这些存在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加上各地煤矿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容易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 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模式,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资金大量浪费,对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断完善。
4.2 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流程
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将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各项收入、支出中,对每一项经济交易进行严格监督,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严谨有序,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
4.3 加强对管理人员相关培训
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促进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其次,加强对自身管理行为的监督,增加财务透明度。
4.4 加强预算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经济预测,对于每一笔开支都做好相关记录,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使经济管理手段更方便、简洁,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4.5 加强企业收支管理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工作重点,降低各种消耗,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各项收支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流失,对往来账目进行及时清理,促进资金有效使用,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结构,杜绝浪费。
4.6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拥有足够资金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企业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对小型煤矿企业进行引导,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之一。
4.7 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有机结合
为提高煤矿企业运行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系统监控对于生产流程能够进行全方位监控,包括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等,这也是人员监控无法做到的,另外,人员在进行监控管理时,难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疏漏,例如:身体不适、精神欠佳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带来的疏忽对于整个生产运行会起到严重影响。然而人员监控也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系统监控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难免会产生系统紊乱等状况,这些状况的产生会大大影响生产运行监控管理的高效性,据此,我们必须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充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运行安全最优化。
5 结 论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煤矿企业而言,不仅对财务管理有促进作用,还能对整个生产运行进行安全管理。尽管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但相信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相关人员的不断学习,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有效进展,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摘 要: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基本的MBA课程,里面着重强调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和再生,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笔记本电脑行业主要是大规模生产。以皮带流水线生产为主,以量取胜。市场大环境变化,特别对高端产品,价格比较贵而量的需求不大;且不同客户的需求不一样,客户的个性设计要求越来越多。大规模生产相对来说浪费比较严重,对传统的流水线进行改造和重组就显得迫切需要。Cell line(蜂巢)伴随着lean(精益生产)而生,已经在别的行业获得巨大成功。如最著名的丰田公司,又叫丰田模式,如何把cell line的理论和精华引用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上来,解决笔记本电脑越来越严峻的生产要求,是文章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笔记本电脑行业;cell line;生产运作管理
绪论
笔记本电脑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越来越低,进入微利时代,对成本控制要求越来越高。(2)终端用户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挑剔,市场更加分化,差异化越来越严重。(3)人员流动率越来越高,人员越来越不稳定。(4)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何面对单价高产量小是笔记本电脑行业没法回避的问题。
1 行业环境介绍
目前传统PC企业的行情越来越严峻,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日前最新报告称,继2015年,全球PC出货量萎缩8.7%,全球PC出货量2016年将下滑7.3%,较最初预计的更加严重,预计这种情况到2019年方能有所改观。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总量为6480万台,不及上年同期的7170万台,这也是全球PC单季出货量自2007年以来首次低于6500万台。五大PC厂商的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PC企业制造成本上同样面临严峻形势。如2015年昆山市基本工资是1680元/月,加上加班费,平均工资是4581元/月,再加上五险一金、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等,平均起来一个员工花费不会少于6000元/月。要想从中获得赢利,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就不得不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以节约成本从加工费中获得利润。
2 公司内部环境介绍
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化,高峰月份和低谷月份产量需求相差不止一倍,这就对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产能要非常有弹性,要在很快的时间内把因需求降低而流失的人员补充进来,并培训成熟练的员工以满足产量、交期、质量的需求。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新产品推出和上市的时间越来越短。季节性新产品井喷式推出,在新旧产品交替时刻,生产线的会面临产品种类多,产出低的状况,等待和频繁换线是常事。特别是新产品试产阶段,一条完整流水线一天可能就生产几台、几十台产品。
终端客户的需求不同,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机种繁多。每个机种的数量就相应变小,这样就会给原材料不管是价格还是质量水准都带来了挑战。而往往高端机种的产量就更小,客人对质量的要求期望更高。如果有低于质量期望水准的,客人会很不满意也会更容易抱怨。这样就得对生产制程控制更加严格,相应的要员配置,质量水准要求都更高,而又得保持相应的利润,必须对生产线进行改造。
3 cell line简介及导入
著名电脑供应商R公司就针对这种高单价低产量的产品生产线进行了改造,由传统的大量生产的流水线变成了cell line,下面介绍一下传统流水线及cell line的情况。
3.1 Cell line和传统流水线的优缺点分析(见表1)
3.2 CELL line关键点
(1)U形生产线的作业。
(2)多能工及一人多机操作人员。
(3)交叉培训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4)工作物料配送。
(5)使用小巧、灵活的设备。
(6)使用自动化设备(JIDOKA),减少人员查看设备的时间。
(7)团队合作思想建立。
(8)绩效考核制度配套。
3.3 Cell line相比传统流水线的改善成果
(1)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0天变成了4天半,同时库存下降45%,资金周转率提高一倍以上,仓库面积减少53%。
(2)WIP(在制品)下降50%,组装效率提升36%。首次通过良率由95%提升到98.5%。
(3)减少换线平均次数从3次/班次到0次/班次。
(4)减少了离线概率达50%,减少了搬运碰撞机会达80%以上,更好地对产品进行管控以及减少了碰刮伤不良,外观不良减少了90%以上。
后续研究:如减少何对90后、00后人员的管理、留才、以及激励。
摘要:生产系统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生产运作管理》已经成为工业工程各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主干课程。针对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特性,以及目前实验教学相对薄弱且不成体系的状况,通过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以工业工程学科为重点研究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架构的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撑。
关键词: 实验体系设计;生产运作管理;工业工程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其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1]。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工业工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工程界十大支柱学科之一,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1992年在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迄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尚属新兴的发展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大,使得工业工程的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形成了多层次(专科、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多种形式(电大、自考、高校、全日制、在职学习)、大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市)的格局[2]。工业工程教育正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系统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连续多年将生产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列为工业工程(IE)专题。作为一门研究如何将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变换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学科,生产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也已成为工业工程各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图1为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生产管理类的课程设置概况。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改进[3]。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系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熟悉生产运作系统的生产运作过程,增强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难点问题。
1 我国高校《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状况
十多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深入的探讨,在案例分析、录像播放、专家专题讲座、信息化模拟、企业参观、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起得了很好成效,为《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教授从生产管理的实践性出发,对经营模拟手段在生产管理计划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认为生产管理计划的实践性可以通过连续、动态的经营模拟,在以生产战略为龙头的纵向计划体系和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横向职能协调中得到充分体现,并提出教师在经营模拟中应扮演好“导演、导游、导师”三重角色[4]。冯根尧教授提出了运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VRS)组织《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设想,并就具体的实验项目设置进行了研究。认为运用虚拟现实仿真(VRS)进行实验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晶教授以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了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与学术研究同步的教材、知识转移和学术研究一体化的教学过程、精细化全程管理的综合创新课程建设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性教学的重要性[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兵博士对研究生ERP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7]。中山大学陈志祥[8,9]、厦门大学许志端[10]、华中科技大学张世超[11]等学者也针对工商管理硕士(MBA)分别从教学方法、企业参观和IT实验平台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引进沙盘、ERP软件、模拟仿真系统,建立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软硬件平台,开展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企业参观)相结合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12]。其他许多高校在ERP实验、沙盘模拟、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篇幅所限,在此恕不一一赘述。
从我国高校《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以上方法各具特点:
①案例分析:由教师选取实际企业案例,在课堂上剖析企业的实际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是目前主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要选取到合适的案例。
②播放录像:通过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介绍典型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情况,并结合录像进行适当解析,与案例分析相比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真实感”,但目前开放的、有针对性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录像资源还非常稀缺,同时这种方式的学生参与程度低。
③专家专题讲座:通过校友、联合办学单位,邀请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际做法。同样的问题,企业专家讲通常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这种方法的优点还在于沟通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但对于一些地区和学校,合适的专家资源还是少之又少。
④信息化模拟:利用ERP、仿真软件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化实验平台,供学生构建企业生产经营模拟环境,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这种方式其实应属于“实验教学”的范畴,如何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模拟环境(实验设计)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⑤企业参观:带领学生到一些典型的企业中去参观访问,可为学生提供非常珍贵而实用的学习经验。但这种方式在参观企业的联系甄选、带队参观教师的素质要求,甚至在参观时间安排、交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和要求。
⑥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和学校资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验证,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论―应用。这种方法具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等优点,是自然科学实践教学的主流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
总之,《生产运作管理》是我国工程类、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已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各个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生产运作管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一些高校《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实验安散乱、不成体系的状况,尤其是综合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操作性实验较为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生产运作管理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深入提高。学生自己设计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是中国高等工程实验教育努力的方向。
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
2.1 背景概述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于1999年开办,现已形成包括本科、工程硕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等多层次的工业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在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生产管理类的课程设置是:本科生以生产系统的运行为重点开设《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专业必修课,48学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以生产系统的运行基础,在生产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改善方面进行扩充,进行完整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32学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可根据学员情况有选择地开展《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专业必修课,32学时);博士研究生的则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教学(专业选修课,32学时)。由于学生缺乏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滞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无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在所难免,生产运作管理对工业工程学科的支撑作用也难以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生产运作管理实验开发”势在必行。
2.2 实验教学建设思路及架构
本着“形成几个常规实验,开展一些基础研究,建设一门精品课程,支撑一个学科方向”的思路,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立足于工业工程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兼顾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开展生产运作管理实验设计,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架构的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如图2所示。
验证型实验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其它相关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基础性实验。验证型也常被称为体验型实验。例如,仿真软件应用体验实验、减速器拆装及结构分析实验、ERP 系统操作实验、ERP系统操作实验、库存控制仿真实验、用Excel求解生产计划实验、牛鞭效应验证实验、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实验等。
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深人理解生产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各种工具对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例如,流水生产线仿真实验、需求预测实验、标准时间测定实验、生产线平衡分析实验、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实验、ERP沙盘模拟实训和质量管理分析实验等。综合型实验面向的主要对象本科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设计型实验是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型实验的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设施选址与布置实验、流程设计与分析实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实验、混流装配线投产顺序的仿真实验、ERP应用模拟实验、ERP集成开发实验、质量管理与控制实验、质量成本模型及其优化实验等。
3 实验开发与应用情况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利用“德国银行贷款”和“中央资金支持地方院校发展”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以物流与仓储实验系统、工业工程装配流水线、人因工程实验系统和IE模拟仿真与优化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以及以ERP、MES、PLM实验研究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加强实验开发的“软件”建设,我们组织了工业工程本科生、研究生围绕图2的实验架构开展了生产运作管理实验设计,现已开发各种实验21个如表1所示。其中,包括主要面向本科生、以认知为主的验证型实验7个,面向本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综合型实验6个,以及面向研究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设计型实验8个。各个验证型实验一般可在理论教学中利用2~3学时进行安排,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一般安排在课余,对有能力且有兴趣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复杂、大型的实验可扩展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实验的开发与应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对《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各种实践方式中,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在今后《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摘 要:本文就生产运作管理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先锋展开分析,详细叙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争取做到善于把握自身的生产优势,加强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及作用
引言
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技术日益革新,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变革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重视的焦点问题。由于企业是多层次资源和能源的综合体,那么企业的竞争构成要素也是多样性的。竞争的重点已经前移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关键步骤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应用,带动了企业高速发展。本文以包含生产设计、运作、维护的生产运作管理入手,探讨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企业的竞争力是整合的总体概念,具备“资源”“能力”两层面的基础内涵,同时意味竞争具备静态有效和动态持续性。企业竞争力要素重点集中在企业管理考察上,因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内部管理组织,比如管理者能力、企业内部机制、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生产运作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首先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漏洞,其次,在未来发展上可以为管理者预见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手段离不开管理为其提供的决策能力,也离不开企业滋生的资源整合能力[1]。企业竞争力要素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把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在不断演变,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对外应对能力,不断的完善产品优化内在,并且积极的对待市场变化,才能使企业在产品资源配置上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为企业推出制作时间短、质量对比高、使用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对应的就会占领大部分市场,所以说竞争要素选择对生产运作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以顾客需求为工作动力,以消灭库存为工作方向,促使企业最少投入成本实现最大化收益,对应的提升企业市场敏感反应速度。并且缩短了客户需求的反应周期,以快速方式短期内为企业增值[2]。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要高效、运作要灵活、时间要缩短。当然这一过程要避免浪费现象,在生产运作管理中浪费所代表的概念以较深刻和广泛,包括返修浪费、库存浪费、制造浪费等。生产运作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企业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以制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给客户提供需求服务。
在企业项目的生产运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产品更新、设施更新、产品变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布置产品运作,以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3]。目前,一些企业把生产运作管理当作常规理性流程,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载体就是生产运作,而且企业产品的自身特色要纳入产品生产过程,企业才能发挥产品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明确生产运作是企业后背力量的汇聚源泉,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为其创作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活动涉及的层面广泛,多是成本支出流程,但是生产运作一直是为企业营造经济价值的。而且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使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生产效率提高,才能为企业在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竞争空间。同时,生产运作消耗巨大,对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放都直接影响。另外,企业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间的竞争重点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产品的优质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运作效率,所以说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对企业的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虽然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在总体上是“和而不同”的,只有满足顾客需求,产品才具备市场发展前景[4]。产品设计创新和产品质量对产品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其制造的关键因素,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产品设计受欢迎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优质。当然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现实可行性,如果产品设计的难度过大就会促使产品脱离生产制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观设计直接反应的是产品外观与性能,好的设计可以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在外观上区分开,三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设计的理解是,设计也属于生产力,索尼、三星等都将设计作为企业的“第二核心技术”。产品创新的根本也是设计,设计被厂商看作摆脱同质的竞争,也是实施品牌策略的手段。据了解有些企业设计测算,在产生外观上投入1美元,预计可带来1500美元左右的收益,而且企业增加销售,都跟设计有关联。可以说在企业生产环节设计所占的比例为15%,还有优良的设计可以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接受率,属于变相的为产品增加了幅值,产品设计促进产品成长,企业在此流程中会增加自身战略价值。苹果公司核心价值之一是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人的产品形象,消费者自然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当然产品用途也与其密不可分,产品设计也要考虑使用价值和使用后期影响,使产品避免后续返修与材料浪费现象出现。同时也减少了产品总量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更加快速的投放到市场中。还有,近年来消费市场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升职价值与回收利用,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下产品材料的循环使用。
(二)注重技术流程
注重技术流程可以保障企业生产更加的高效稳定,并且帮助企业把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生产技术流程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企业要重视起来。企业一般生产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选择导向型流程,按照不同产品构造分批组织运作。运用专门设备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高度标准化,这样大批量生产可以缩短产品的制作时间,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生产计划总体流程会更加简便。同时技术流程也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特点运作。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生产运作活动对企业来讲是价值增值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就要向社会供给需求产品。那么生产的商品一定要具备使用价值,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功效。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优质生产环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维持生产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与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产品创新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技术支持,同时,改善生产运作管理,就必须根据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分析探究。还有企业生产管理,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运作计划,因为前期计划是组织、管理生产运作流程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运作计划,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公司发展决策做数据支撑。另外,生产运作计划还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行情预测,促使企业产品规划配置的更加合理。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只有重视生产运作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占据同行业经济市场,本文探究的生产运作管理较为浅显,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摘 要]文章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进一步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分析电力工业的基础。指出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和全面监测内容,最后提出了运营的策略。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电力企业职能管理
一、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简述及其发展轨迹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早期放任管理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生产运作管理仅仅处于萌芽期,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第二阶段起源于20世纪衬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泰勒的科学方法使生产与运作管理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束缚,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始由信息技术运作管理去考虑,如何利用新技术重新构建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快速获得外部资源,以加快市场响应速度;如何利用新技术改进企业与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研究热点,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形成。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要素
生产运作管理是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理查德・B・蔡斯认为,生产运作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生产资源是关系到企业战役发展而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生产运作管理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趋势。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全球化、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缩短时间、技术创新、人工参与、流程再造、环境问题、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投入极大的研究热情,其研究动态成为当今工商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对质量,基于时间的竞争、增值过程、环境保护及全球化竞争观念的需求,充分说明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三、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
电力工业的特点(一)是产、运销同时完成。电力工业集产、运、销于一身,从生产电能到送达用户使用是以光速进行,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即电能不能直接储存;(二)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现代电力企业是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骨架,以发电厂和用户联成电网同步运行的企业,以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为主体,以大量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设备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受控系统,复杂的电力系统必须以高度的自动化加以控制,并逐步发展到适时乃至超前控制;(三)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资产总额在美、日、法、英等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中占全国第一位。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名列全国各行业之首。
四、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是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发电厂一台发电机组主、辅设备及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超过120个。每一个指标都标志着某设备、某系统、某部分经济性能的优劣。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是指影响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备及其系统经济性能的全部技术经济指标。热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发电(供热)量、发电煤耗、发电(供热)厂用电率、供电(供热)煤耗。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工作。(2)是可靠性管理。发电厂可靠性管理是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管理和指挥生产、规划设计、设备更新改造的先进模式。根本上讲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潜力,提高可用率,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安全、低耗、稳发、满发的经济运作水平。并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基建安装、生产运行诸环节中制订并执行统一的可靠性规则,监察并分析发电厂系统运作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工作的重点。(3)是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发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装置工业,企业内部设备技术状态和组织状态的好坏,对企业本身及社会都有影响。设备管理就是围绕设备从选择购进直到报废全过程而开展的系统管理工作的一种新学科,也是对主要生产设备从设计、制造、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技术反馈到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4)是生产者队伍建设。电力企业是设备型企业,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技术装备率、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加大等,电力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不变资本在增加,相对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在减少。为了管理好用好发电设备,强调人机合一,加强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五、生产运营监测的功能内容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支撑管理等多种功能,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一)全面监测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可实现运营监测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情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管理五种类型业务进行全面的监测,通过在线24小时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并及时预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二)外部环境监测。在电力行业、外部环境监测主要是实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电力用户情况等信息的监测。
(三)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电网的分布情况、结构功能、电网设备水平以及电网运行情况的监测来反映电力企业电网的状况;(2)通过对发电服务,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服务水平;(3)通过成本、经营效益、工作效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4)通过对资产流通和偿债能力等的监测反映电力企业财务状况;(5)通过对市场前景、创新能力以及资金无保障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主要是监测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物资情况、营销状况等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可通过监测得到的信息及时掌握各部门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各部门的绩效与企业总绩效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所在。
(五)核心资源监测。电力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固定资产以及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其他资源,通过对这些核心资源的监测有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六)关键流程监测。企业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流程需要做好监测、重点是对跨部门流程节点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关键流程运行不流畅之处。
六、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质量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
(二)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
(三)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
(四)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方能更好地完成测试。
结束语
电力行业必将打破垄断,走向市场。发电企业全面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狠抓电力企业生营监测工作,增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发电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ZARA在快时尚界引进而实现了基于大规模定制的敏捷供应链,并且一举成为全球排名头列的零售商。这些要归功于有着良好客户关系(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沟通)以及在销售季及时快速配送新款服装的能力。这些其实是基于大规模定制的敏捷服装供应链是加强服装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ZARA给出的又一个启示是生产企业要能够平衡好自我生产和外包业务活动,这样可以缩短交货期并且能够提高市场份额。ZARA的基于大规模定制的敏捷供应链不是一个孤立的敏捷过程,但事实上整个组织既敏捷而又高效。通过快速反应ZARA旨在降低服装供应链的过度剩余内容和产品在配送到达并最终销售前存在的风险。从速度的角度来看,从ZARA的成功中可以得出的是快速反应有着可以同时获得更好的客户满意度和更多的市场机会并且降低总体风险的好处。
关键词:ZARA;大规模定制;服装供应链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装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服装企业内部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二是利用好外部资源,加以有效整合,与外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准确快速把握消费者需求,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ZARA公司之所以在其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和协调上获得如此的成功,是与较好地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一)ZARA公司实现其服装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服装产成品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
ZARA在其生产的面料仓库中有着通用化的面料,根据订单和设计师的要求适时生产,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生产速度。
(二)ZARA公司对于ERP系统的应用
ZARA公司将其所有业务流程都视为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企业内部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财务、进销存、生产、维护、服务等,它对其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控制、物流、财务等进行综合管理,不仅在范围上而且在深度上都为ZARA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
(三)ZARA的内部控制
生产由订单推动,ZARA为全球各门店经理配备PDA,由各经理根据自己对销售情况的把握和对当地市场的预测将消息反馈给总部,总部的设计人员、市场分析人员和采购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发出生产要求由生产工厂进行生产。物流配送上,所有服装产成品由位于总部拉科鲁尼亚的物流中心发出,从门店经理通过PDA反馈的信息到新服装产品配送到门店上架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二、整合外部资源
(一)ZARA将采购视为战略性行为
Bruce认为在快速时尚业的服装供应链下,采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操作性或者技术性的行为了,而必须得上升到战略性层面。采购对于ZARA公司至关重要,因为原材料即面料,全球市场和敏捷供应可以以不同的价格快速给ZARA公司的生产提供各类面料,这直接影响到ZARA最终上架的服装产品,可以使得其产品更具竞争力并且取得价格优势,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ZARA将采购原料视为一种战略性的行为,它不局限于持续的原料和服务的供应、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减少库存和投资损失的传统采购目标,而是统筹考虑采购的合适的地点、面料数量的质量、时间、价格和供应这样一个整体的层面。ZARA公司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有着充分的前期准备,它要先去收集面料供应商的信息,综合评估供应市场状况,从识别面料供应商之后再做出选择,选择之后还要进行跟踪评估,他追求的和优秀面料供应商的持久性战略性合作,而且更多采用的是电子采购。这样,ZARA将采购战略融入到整个公司的战略当中,而不仅仅是那么不重要和关键的纯粹操作性行为的采购了。
(二)ZARA生产业务的外包
虽然ZARA公司全球超过一半的服装是在欧洲本土生产的,而且几乎所有服装产品都是由位于拉科鲁尼亚的物流中心发往全球各门店的,但它也将很大程度上的生产业务外包,这在欧洲本土以外的市场体现比较明显。ZARA将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ZARA自身从事最核心的设计业务,生产由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生产工厂进行。
(三)ZARA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ZARA与基于大规模定制的服装供应链上其他合作商的合作中,ZARA有着相应地评价指标对供应商和合作商进行整体的评价。它的评价指标不单单涉及到自己发出的采购、生产要求是否达到或者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信誉之类的问题,而是能够恰当反映供应链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从供应商和合作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和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某种程度上ZARA也是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对供应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选择的,它收获的效果就是可以比较有效地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主管因素过多的现象,能为ZARA提供比较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
三、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ZARA强调客户参与
良好的供应商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能够保证更好的服装供应链的管理。大规模定制下的服装供应链是以客户中心论为指导理念的,不再是传统的产品中心论,“一对一”的营销、建立网络营销平台以及学习型客户关系都已经提上大规模定制下服装供应链管理的日程。而ZARA与客户的关系的良好保持,强调客户参与其服装产品的设计及其他业务流程一方面减少了客户关系管理上的难题,另一方面更好地整合了整条服装供应链,这是ZARA众所周知的。
(二)ZARA对于客户信息反馈的重视
ZARA的设计师每天收到各个门店经理反馈来的信息,包括销售和库存数据而且再反馈信息给门店经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观察原始数据,使得原始数据具有意义,测试假设性。当然,原始数据的获得来自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销售和补货报告由ZARA门店经理每小时检查一次。此外,各个门店的经理向总部发送订购或者补货这过程本身不是依靠从总部发送到各门店的信息,而是各门店经理预测的准确性影响到他们的业绩,这使得他们更加敬业和负责。定性数据的收集一部分是目标客户直接反馈给店员的,另一部分是在门店当天营业停止后,门店经理和助理根据当天销售库存状况,整理出信息并且反馈给设计团队。
(三)ZARA对于客户体验的重视
ZARA收集到的客户原始数据在ZARA总部进行。在那里,设计团队、快速成型团队、市场专家和买家坐在一起讨论。讨论的场所是三个有着开放布局和构造的大厅,分别属于男装、女装和童装。基于反馈过来的信息,设计团队做出新的设计、原型和数量及额度的限制,然后根据客户购买意愿的不同结果送到门店进行测试。为了测试新款式和整体的匹配度,从面料、色彩等方面都会进行测试。ZARA总部有一个称之为时尚街的大型地下设施。它是个类似于米兰、伦敦这样一些城市的街道的地下层。在那里,街道上的店铺建筑不仅外表很新,而且内部设施、灯光甚至背景音乐都是很新颖时尚、前沿的。这些都是由建筑师、视觉效果评测人员和设计师共同合作精心设计完成的。
摘 要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管理工程、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本文将针对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寻找到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生产运作管理 教学方法
0 引言
国内各高校的管理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物流专业都将生产运作管理作为核心课程对待,不管是高职技术类层次、本科生层次、研究生层次以及MBA都被列为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内容抽象而枯燥,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不容易展开,想要让学生能力水平与现有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而授课对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白领”工作,对于“蓝领”――跟生产运作有关的行业工作没有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生产课程不受重视,而且学生没有任何实践工作经验,进而对生产运作缺乏感性认识,要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作者想要找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力求发掘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生产运作管理是最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过程最多。①在本门课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比较普遍,下面将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目前缺少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教材。现在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陈荣秋先生所编写的为主,现在的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都是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针对服务业运作管理的较少,国内高校学生由于入学前没有实习经历,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导致进入象牙塔的学生对组织的生产运作过程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准确,所学知识与学生毕业后从事服务业工作不相适应,使所学知识与实际严重偏离,缺乏应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师欠缺企业从业经验。目前高校的教师多是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教师,更是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普遍缺少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或者即使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的实际经验 ,也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企业目前生产运营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枯燥不生动等问题,②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又很强,恰恰对授课教师的这方面要求较高,这也是目前各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普遍问题之一。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实践性很强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达不到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填鸭式”教学也有其优点,优点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很好,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课堂的把控较好。同时也存在弊端,这种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得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结果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所学和工作中所用完全脱离,教学效果较差。高校教学过程中基本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较之前的板书却有很多优点,但是同时也造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这种形式,教师往往偷懒,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4)实训基地欠缺或是实训基地的应用未落到实处。由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到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参观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学习本门课程,做到问题驱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要再次进入到企业生产实习,再对之前的问题进行验证,体会课堂上所学的生产管理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理论。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建立实训基地。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所有的知识的学习还主要是以听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空洞的理论,大大降低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现在很多高校的问题是实训基地太少,或者有些高校虽有实训基地,但是却未真正将实训基地的作用发挥至实处,徒有其名。
2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方法创新
2.1 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教材,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各高校使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编写的质量很高,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因此比较适合于学术型本科的教学,但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来讲,这些内容却显得偏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偏大,内容体系很完整,有些章节内容和教学计划中其他课程有冲突,所以运用这些教材来给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授课,难免出现讲授的内容与这一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合。
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外,更要时时关注市场需求,所以要求任课教师走进企业,与企业COO交流,了解掌握目前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完善授课内容,而且可增加教师的案例素材,据此去调整授课的侧重点。现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普遍偏重制造业轻服务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限制,要适时调整教材内容,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还要注意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现在学生的真正需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
2.2 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丰富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
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市场需求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本身缺乏企业的实战工作经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帮助我们的教师获得企业实战经验:一是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各高校应该对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给予充分的保证,采用各项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工作;二是教师应主动联系本地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既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也为教学过程搜集更多的素材,为授课内容的完善做更多调研;三是通过网络搜集企业实战性案例,使授课内容更贴合实际。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善多媒体教学的单一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笔者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模拟诊断等教学方法,强化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较传统的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等方式效果要好。案例讨论法要注意选取好的案例素材,优先选用本土企业案例,应用型本科教学应注重案例讨论法的实施效果,要控制小组人数,掌握案例讨论的节奏,恰当安排好案例阅读、讨论、发言、总结各环节的时间,可采取点名发言,经过笔者的试验,认为点名发言的效果要好于自愿发言,这样可以避免以下情况发生:有些学生较主动,造成发言次数较多,而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则缺少锻炼机会,任课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充当主裁判的角色,做好过程记录及最后的点评总结,力求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模拟诊断法是在上课之初由学习小组模拟企业,完成企业生产战略制定、选址、设施布置、计划制定、模拟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组诊断,然后让各组学生对诊断结果质疑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在生产决策、质量控制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对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判断,找到应对措施,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生产现场的视频播放,现在生产现场的视频播放以全英文讲解居多,这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笔者认为应跟更多的和本土企业合作,获取本地企业的视频资料,通过分析视频资料中的生产运作管理问题,来提高学习效果。
2.4 多角度全方位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一个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可考虑设置一套简单完整的车间工作流程平台,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自产自销,在学校范围内向学生销售产品,用学生学习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低价投入到学校市场,比如说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超市、一个面包房、或者建立复印店、快递公司、洗衣房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和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还能给学校师生创造经济效益。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可根据各学校情况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管理模块上机操作。在课外学生可自行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 进行 MRP 的制订等内容。通过上机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对软件有所熟悉,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作管理问题的方法。③
3 结语
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改编教材、增强教师实战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运作管理的课程教学效果。
[摘 要]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从整合教学内容入手,以“精、新、实”为原则,设计体现课程系统性、务实性和操作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法、工作任务导向法等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学法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会学”并“乐学”,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及实践和理论结合紧密的实操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特点无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学模式形成等三方面进行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期通过建立完善一套系统的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会学”并“乐学”,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材内容
目前对教材的选择,一部分高校直接使用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另有一部分高校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其中以陈荣秋教授和马士华教授编写的生产运作管理最具代表性。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传统制造业的运营管理为基本内容,体现对物的管理,技术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计算复杂,故要求课时量要多,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的风格相去甚远。
1.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由于大部分案例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范围,再加上课时量的限制,以及独立学院授课班级人数普遍较大,通过案例讨论来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度,其效果并不理想。
1.3 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有其自身特点,表现在:知识结构中数学知识缺失,凡涉及数学的内容由怕生烦;兴趣爱好上喜欢学习形象的课程,排斥抽象的内容;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较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就业观念中普遍轻生产、重营销财务,所接触的和就业意向多为服务业,认为生产管理与今后工作实践无关。
1.4 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第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意识欠缺、学习能力弱。
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其学习能力。
2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建立
2.1 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一增一减”,即适当减少有关制造业生产管理的内容,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二是“少重复重实用”,即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1 整合依据
第一,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比,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首位。
第二,当代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多集中在服务业。
第四,服务业贴近学生的衣食住行,服务运营管理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1.2 整合原则
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精、新、实”的特点。精: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筛选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经典理论和方法,进行精讲;新:追踪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新理论,补充到课程中;实:通过增加案例,布置工作任务等方式,体现课程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3 整合内容
第一,调整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对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重复知识进行分析后,精简内容,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并力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第二,编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手册、课程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集成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习题库。通过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强化实操性训练。
第三,承担企业全面管理沙盘模拟(ERP)实训课程,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计划、报表等形式加入到ERP实训课程中,编制企业管理模拟实训指导书,使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2.2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选取易操作、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选取贴近学生认知的真实案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讨论的积极性。为保证教学的时效性,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按以下过程展开。
首先,课前提前布置。针对课程的章节内容,选择对应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提示性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提前预习案例。
其次,课上分组讨论。课堂上限定时间,分组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意见。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和结论,鼓励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提炼。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和点评,中肯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把现实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和理论结合起来,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2.2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的难点在于选择适合学生操作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结合课程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任务选取。教师布置的任务以便于学生自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宜,比如以调查超市的设施布置、学校食堂的布局、校园旁常去小饭馆的服务流程等为任务。既便于实施,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次,实地调研。学生分组领取任务后,利用课外时间,选取调查对象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拍摄视频进行过程记录,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
再次,制订方案。对调研对象的有关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理论,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或解决方案。
最后,课堂展示。将领取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拍摄视频、自编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形式与制作PPT结合展示,再现真实环境和情景。最后教师讲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创新意识。
2.2.3 视频资料教学法
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在课堂上放映,一方面用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过程增加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3 形成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一本手册:通过完成学习手册(包括课堂笔记记录和课后练习作业),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一个任务和一次演讲:通过设置任务并进行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能力。
一个学习平台:通过建设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可以是学习网站,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互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 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及格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比之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
引导鼓励学生运用课程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教师指导下,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有关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申请获批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3.3 毕业论文选题拓宽
引导学生运用生产服务运营管理相关理论,结合实习单位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改变了过去大多以营销策略为内容的情况,增加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等内容,提高了论文质量,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
3.4 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结合
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生产计划管理、物料管理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设计流程,增加制订计划、完成报表等环节加以体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有机衔接。
4 结 语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课程。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工作任务导向法等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生产1运作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本文提出了生产运作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五种技能,并对如何培养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者;技能;能力培养
1、引言
从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日益明显,企业对运作战略、竞争战略、生产运作规划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生产运作管理是组织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是组织竞争力的源泉。生产运作管理所追逐的目标是: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或提供满意服务。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生产运作管理者运用了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组织生产运作活动,他们活动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效益的好坏,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生产运作管理者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2、文献综述
1955年罗伯特・卡茨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为管理者技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温习章《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通过对国内企业在管理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明了他认为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分析了当前现代管理者能力培养的现状,最终对管理者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2008年冯根尧发表了《从制造业信息化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对企业生产运作活动带来的变革,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生产运作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探讨了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2012年许超的《基于时间相关性的危机管理研究》一文,对于如何解决时间短暂性这一危机管理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改变人的主观认知和有效利用时间两个方面对危机管理问题提出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和解决问题框架。
上述文章多是对管理者进行研究,范围比较宽,对具体部门的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研究不够详细。生产运作管理者是管理者中的一部分,他应该具备管理者所必备的技能,但是又由于其专业技能的限制,而有别于一般的管理者。因此,本文对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技能及其培养进行研究。
3、理论分析
3.1有效管理者的三种基本技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界掀起了一场寻找“理想经 理人”的热潮。罗伯特卡茨认为,许多企业如此强烈地执着于寻找类型化的经理人,以至于它们只盯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或素质,反而忽视了真正应当关心的问题――这个人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情。因此,他提出了管理的“技能”说。
有效管理者的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首先是技术技能,即管理者对某项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其次是人际技能,即管理者作为团队的一员,高效的开展工作,以及促使大家团结协作的能力,主要是怎样“待人”。第三是概念技能,即管理者以整体视角看待企业的能力,即把企业视作一个整体的全局把握能力。
3.2生产运作管理者的分类及学习内容
正如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一样,生产运作管理者也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学习的内容也有分别。
对于生产现场控制的管理者应以生产过程分析为基础,加强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学习。对于生产资源配置的管理者,应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加强对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的学习。
对于生产运作决策者应对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加强产品市场和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学习。
3.3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具有时间短暂性、不确定性和价值威胁性等特征。危机管理的管理难度大,管理时间短,如果在发生危机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管理,那么,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十分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危机管理也是生产运作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对于危机管理而言,管理者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机制提前预知公共危机,从而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全面展开管理活动,针对危机问题进行决策、计划、积极进行资源准备。第二种是:缩短管理活动所需的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采用模式化管理。
4、建议
4.1生产运作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生产运作管理者应具备以下五种技能。
①专业技术技能。生产运作管理者对技术的深入掌握,会使得其在质量 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针对目前不断升级的信息化浪潮,掌握企业的信息化手段与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开阔的视野与发散性思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运作管理者在运作战略、运作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
③人际技能。生产运作管理者要组织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活动,他们必须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协调众人的活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使企业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更好地收益。
④学习技能。制造业生产运作活动包括新产品研发或已有产品的更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工艺流程的改进和革新等等。实现信息环境下这些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电动化、智能化,就需要对计算机控制,软件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有不断深入的学习与应用。这就要求生产运作管理者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⑤危机管理技能。在生产运作管理的过程中,难免有突发事件的出现。要求领导者立刻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领导者固然要有冒险精神,但也要倾向于选择稳妥的阶段性控制的决策方案,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要有循序渐进,准确预测事态发展的能力。因此危机管理技能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者而言是一项非常难但是又必不可少的技能。
4.2能力的培养
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对管理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主要的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讲授法。由专人对参加受训的人员讲课,其优点是时间集中,讲课不受干扰,传授知识较系统也较多。
②讨论法。业务讨论会有组织选派有关管理人员参加,每次研讨会可定一个专题作为主要内容。对参加培训得人员提出共同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案例研究法。把经营管理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摆在参加培训的人员面前,让他们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原因以及对策,或将一个有待加强管理的例子拿出来,让受训人找出对策。(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生产运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产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论述了新实践体系构成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的优点,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摘要: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指出了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WITNESS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设计了基于WITNESS仿真软件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方案,详细地介绍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实验教学实例。实践证明,基于WITNESS仿真软件的实验教学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WITNESS仿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与企业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具有鲜明的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世界各国大学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列为三大主要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产运作管理》具有实践性较强、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会比较容易理解,而缺乏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的大学生却常常视其为空洞的教条。传统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另外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显然仅仅通过课堂的理论介绍,学生很难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很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引入WITNESS仿真实验教学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基于WITNESS软件的实验教学设计
WITNESS是由总部位于英国奥克斯的Lanner公司开发的仿真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用于制造业、服务业仿真领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成功应用于3500多家企业的业务流程的仿真与优化,如大众汽车、壳牌石油、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国内的企业如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北汽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烟台通用东岳发动机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引进了WITNESS仿真软件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仿真与优化。与同类软件相比,WITNESS仿真软件的用户界面比较友好,且能够实时显示系统仿真的整个过程,用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能随时地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实现对系统的优化。
WITNESS软件为生产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元素,从而能够逼真地模拟实际的生产系统。利用WITNESS软件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涉及的各类生产系统制作成相应的WITNESS仿真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仿真模型可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生产系统的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因此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WITNESS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生产系统的运作规律,提高学习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可以使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规划生产系统的能力。目前国内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购买了WITNESS仿真软件用于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
为了使基于WITNESS仿真软件的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设计并完善了符合大学本科管理类专业培养要求的WITNESS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使用,具体的实验内容与要求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这些实验内容稍加调整之后也可以用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
二、WITNESS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实例
下面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实验为例来说明WITNESS仿真软件在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应用,该实例已用于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素材
有一个生产车间有5组机器组,加工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甲、乙、丙。第1、2、3、4、5组机器分别有3、2、4,3、1台相同的机器,三种待加工产品到达车间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35、25、45分钟的负指数分布。甲产品首先在第2组机器上加工,接着在第5组,然后在第3组机器上加工,最后在第1组机器上完成最后工序,加工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20、15、25、20分钟的二阶爱尔朗分布。乙产品首先在第4组机器上加工,接着在第5组,最后在第2组机器上完成最后工序,加工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48、34、31分钟的二阶爱尔朗分布。丙产品首先在第3组机器上加工,接着在第1组,最后在第4组机器上完成最后工序,加工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48、15、36分钟的二阶爱尔朗分布。
如果一项作业在特定时间到达车间,发现该组机器全都正在进行加工工作,该作业就在该组机器处进入一个先来先服务(First Come First Service,FCFS)规则的缓冲区队列等待加工。
要求建立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365个工作日的仿真,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当前生产系统的瓶颈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实验步骤
(1)建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模型
首先,在WITNESS仿真软件的布局窗口定义3个part元素分别表示三种产品、5个machine元素分别表示5组机器组和5个buffers元素分别表示机器组前的缓冲区,接着利用WITNESS系统元素ROUTE定义三种产品的加工过程,最后确定模型中各个元素的工作参数以及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的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
(2)仿真模型的运行及结果分析
运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模型365个工作日,使用WITNESS的report工具,得到关于各组机器的利用率,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的仿真结果可看出,目前生产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不平衡,第1组和第3组机器组的空闲率较高,生产能力过剩,而第2、4、5组机器组的空闲率较低,特别是第5组机器组的空闲率小于1%,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应适当调整各机器组中机器的数量使得各机器组的生产能力尽量一致。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的改进
通过前面的分析,为了使该生产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达到平衡,将第1、2、3、4、5组机器组的机器数量分别调整为1、2、2、3、2台。运行改进后的仿真模型,使用WITNESS的report工具,得到关于各机器组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如图3所示。
从图3中的统计报表可看出调整了机器数量之后,生产系统中各机器组的繁忙率均在87%~88%左右,从而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各机器组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致的平衡。
三、结束语
作者从2009年开始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基于WITNESS仿真软件的实验教学方案。实践证明,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WITNESS仿真软件开展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生产运作课程的兴趣,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机理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地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为符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引入了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搜集与制作、案例前的准备、案例课中的组织、案例课后的总结评价的全过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均有差异,如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峡大学从2011年开始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其中的一门学位必修课。该课程研究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以实现灵活、高效、准时、低耗地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的目的。[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生产运作的系统认识,了解当前先进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念,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中,分析了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与授课老师及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现有教学中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对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改善创新等阶段。其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产能规划、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系统设计等;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生产系统的改善创新包括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如精益生产、约束理论、大规模定制、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繁杂,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2]
第二,受教材编写特点所限,教材中各理论知识点往往自成章节,独立编写,每个章节后所附案例仅为所在章节的理论所服务。[3]而在实际的生产运作活动中,各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单一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面对的难点之一。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学习背景多样化,部分学生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中的部分基础理论在本科阶段学习过,部分学生本科不是工业工程专业的,缺乏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我专业这两类学生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点。
第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普遍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对来自生产实践的真实案例有兴趣,对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更感兴趣。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相比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和MBA学员,缺乏案例的背景知识,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逐渐推广到医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成为著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一种教学模式。[4]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讲授法中,案例处于配角的地位,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印证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之间的关系和结论是直接明确的,无论理论知识点还是案例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角的位置,所有的教学内容围绕案例展开,所有的理论知识点隐含在案例中,需要学生们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挖掘,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分析讨论,学生在主动的分析思考讨论过程中得到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去汲取知识和探索研究,培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但是案例教学也有其局限性,不断出现新案例使得不存在结构化的稳定的教材,围绕案例进行的讨论比较耗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都是其难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克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效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较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前三个问题,对第四个问题可以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予以重点关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的搜集制作、案例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组织和课后的总结评价四个步骤。
1.案例的搜集与制作
案例的质量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好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题材新颖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背景材料充足,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固定的解决方法,适合展开讨论等。
使用的案例有三类来源:借鉴教材上的经典案例;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工作经验编写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搜集制作案例,例如可以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等学术期刊上偏应用型的论文改编成教学用案例,可以根据跟随导师做项目的实际经验编写案例。有一名学生利用暑假去江苏一家手机厂实习的机会,搜集资料,编写了“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背景材料充足,容易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理解,编写的学生有成就感,其他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更强。
2.案例课前的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总的课程进度安排,对于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须告知课外需要自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案例课之前一至两周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仔细阅读案例细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后面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想法或解决方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档,为课堂上的汇报讨论做好准备。
3.案例课中的组织
首先各小组分别阐述对案例的分析和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对这些分析和方案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离开了理论支撑,尽管讨论很激烈,但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
(2)创新原则。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3)系统原则。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包括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解决实际的生产管理问题,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4)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重视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计算,运用用友ERP软件U8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运用witness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等。
例如在“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案例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在瓶颈工位增加机器和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有的提出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人降低成本,有的同学考虑到了流水线型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有的建议采用双边装配线,有的建议采用U型单元组织生产。为了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利用witness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的运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瓶颈的漂移,仿真运行参数对与仿真结果的影响等,在讨论中掌握了各种效率改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
4.案例课后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讨论课结束后,为了巩固课堂讨论的成果,学生需要对之前形成的初步解决方案进行修订,提交一份正式的案例报告,每位学生在课内的汇报讨论表现以及书面报告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要及时运用质量管理理念PDCA总结反思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案例本身是否有缺陷,教学过程是否完善,课堂组织是否松弛有度,内容把握是否得当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两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采用全案例教学,取得了一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增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同学们能自觉运用各种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除此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在与同学们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提出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意见,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因此在大学管理工程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都安排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如何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中不够合理。(1)教学内容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目前,国内关于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内容大多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制造业的生产车间,对生产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内容不易理解,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制造业生产的相关视频,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对于服务业,学生或多或少在生活中体验某些服务业的服务过程,在学习理解相关内容时相对容易许多。另据调查,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经管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也大多集中在服务业。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2)教学知识缺乏系统性。教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总结。本课程目前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分析,没有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让学生感觉到整个课程内容多而杂,不知从何学起,对整个课程缺乏系统性认识。二是缺乏对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连接。生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到管理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各门管理课程知识来解决。(3)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趋于一致。目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的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不同专业前修课程不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应根据学生已学习内容做相应调整,不同专业将来从业方向不同,对生产运作管理不同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应有所区别,但为了考查方便,目前教学内容趋于一致。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生产管理学教学方法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课的方式,但是教师一味地讲述并不能完全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而且在教学讲授的过程中其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加上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同学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和热情。
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改革的方法
1.调整教学内容。(1)增加服务业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国内关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材内容,大都偏于讲解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关于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涉及较少,而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管类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去向大多集中在服务业,因此,在生产运作课程教学中应增加服务业的教学内容,比如服务业选址与设施布置;服务业运作规划;服务业流程管理等。(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分别制定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如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要侧重于生产成本控制、盈利水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要系统掌握生产流程、生产线布局、库存控制以及物流需求计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市场营销专业也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同时对市场预测、需求管理、库存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部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3)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改变目前只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老师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成线,再把不同的线(各个章节)穿插形成面,建立关联,最后还要针对问题将各个知识面(各门管理课程)立体化。老师提出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管理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和软件计算求解,最终给出优化方案。
2.根据章节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运作管理每章节的内容不一样,特点不一样,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课程建立相关内容的案例库,每章通过简短的案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联,即将学习的知识会帮助我们解决企业中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讲到产品研发章节时,提到巧克力的案例,当巧克力市场饱和时,巧克力商家怎样挽救销售收入下滑的局面呢?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观点。进而介绍健达出奇蛋研发出巧克力包着精巧玩具的蛋形儿童糖果这样的一种产品,让其扭转市场局面,让学生意识到产品研发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了本章的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每章知识讲完以后,再通过案例分析回归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论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课堂讲授与教学视频结合法。生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很少接触过生产制造企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制造企业的教学录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比如讲解加工装配式生产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利用教学视频就非常清晰。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学生对对机床、生产线、生产车间、流水作业等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机床等相关概念的理解。(3)角色互换法。在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融入课堂,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赋予一定的角色。在综合计划章节,我们可以赋予学生生产经理的角色,你现在是位生产经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什么样的,现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如何,你如何分配生产能力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赋予角色让学生陷入思考,引出综合计划中的均衡策略、变动策略、折衷策略。让学生感受此章节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4)情景游戏法。在讲到供应链管理章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啤酒游戏,来加强学生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理解。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啤酒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三个个体之间,通过订单/订货来沟通,下游向上游下订单,上游则向下游供货。彼此只能通过订单、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但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在课堂模拟十周的产、配、销,学生会发现当消费者需求振动了一下,经由整个系统的乘数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通过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5)模拟生产法。在物料需求计划章节,学生对MRP的运算逻辑搞不清,不能充分理解产品结构树。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铝合金拼装玩具制造简易的生产线,学生5~6人一组,通过拆装拼装玩具,理解产品结构树的含义;玩具在拼装过程中有严格的拼装顺序,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拼装任务,构成一条生产线,每一位同学在拼装的时候用秒表记下拼装的时间,根据产品需求时间,我们就可以倒推每一个零部件的具体需求时间,再结合产品结构树,很容易就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学生在快乐操作中深刻地理解MRP的运算逻辑。(6)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结合法。在需求预测、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章节,都涉及到复杂而烦琐的计算,学生倍感枯燥和乏味。这时我们可以引入软件来帮助解决复杂问题。在库存管理章节,可以应用EXCEL巧妙解决随机型库存问题的订货量和订货点,摆脱烦琐的公式推导,既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办公自动化的使用能力,感受EXCEL的强大功能。在项目管理章节我们可以借助PROJECT软件帮助分解项目工作,跟进项目完成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内容在现实中都会用到,而且我们已有相应的软件工具帮我们解决、简化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7)课后实践法。只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了,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产运作理论相关内容讲授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章节,在课堂上先介绍选址的几种定量分析方法。假设学校要建一个超市,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帮助超市选址。作业布置后,学生开始积极地收集资料、市场调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库存管理章节,让学生出去调研学校附近的企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看看一些企业的库存策略是否合理,帮助企业优化库存,有的组的建议还得到了部分企业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热情。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实了教学内容。
三、结论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动向,结合运作管理课程的相关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
摘要: 论文首先对高校顾客进行识别,并对重要顾客加以分析,然后以QFD理论为指导,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顾客进行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利用亲和图方法对该课程顾客需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 QFD理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顾客需求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其质量,降低其成本。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建立在对用户意见的有效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这种分析要找到用户意见与产品特性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以下简称QFD)方法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被普遍接受的质量分析方法。
质量功能展开(QFD)是一个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的集合体系。这个体系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调查和分析顾客需求,并将其转换成为产品特征、零部件特征、工艺特征、质量与生产计划等技术需求信息,使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能真正地满足顾客需求。[1]
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承担着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但是高校中许多课程设置偏离了客户需求,往往使最终的培养效果无法达到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明确学生、社会对课程教育的需求就突显出特殊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将QFD理论引入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设计中,希望找到“顾客”需求与教学特性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 顾客识别与重要顾客
高校针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和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互相选择;在服务市场上,学生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方向,通过接受教育与高校发生联系,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便是高校教师;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外,还通过科技市场与企业发生联系,通过转化科研成果来服务社会。[2]
鉴于高等学校所拥有的顾客的多样性,它所面临的顾客需求则较之一般的企业更为复杂,一方面,高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学生这样一种特殊的产品;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在内部向学生提供教育这种产品。因此应用QFD理论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进行课程设计时,识别顾客并区分不同顾客的重要程度就成为“顾客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
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校面对的主要顾客如图1所示。其中,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是重要的三类客户,其中高校学生是最基本顾客,也是高校客户的主体。
2 顾客需求获取方法
顾客需求分析是质量功能展开成功应用的基础。为全面收集顾客的信息,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市场调查。通过调查问卷、顾客代表座谈会、顾客反馈信息等形式获得定性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和归纳顾客的需求。②进行相同种类产品的质量跟踪以及售后服务信息分析。了解现有产品中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满意的,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觉得一般的,哪些是顾客不满意的或者抱怨的,并将其转化为以顾客需求的形式。③制定硬性的约束条件。例如:将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纳入到顾客需求中。④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要体现公司的战略和策略,对顾客的需求要加以提炼,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⑤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有所了解,能够把握大局。通过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上述方式得出的顾客需求进行筛选与补充。
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在获取顾客需求过程当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顾客进行调查以获取全面的用户需求和期望。由于高校学生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顾客主体,数量较大,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已经学习过《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共收回45份有效问卷。
3 顾客需求分析
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顾客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每一项顾客需求都十分重要,但在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轻重之分。为了集中有限精力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以便使改进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有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让顾客对各项用户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打分(见表1),以弄清各项用户需求的相对重要度。调查表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共计十七个具体指标来调查分析顾客需求[3],并采用Likert Scale按从1到5的数字尺度进行重要度评判,具有实用、易操作、不易出错且能反应真实需求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回收问卷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各项顾客需求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采用亲和图法(KJ法)进行顾客需求识别。表2即为通过问卷获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及其重要度的调查结果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客对哪些方面的需求高,哪些需求低。
从反馈回来的结果同时结合向一些负责该门课程的专业人士及企业中的在职人员的访谈可以发现,我校该门课程中教学手段还显单一、教学缺乏实践性、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问题较为突出,在课程需求中的重要度较高,这几方面也是改进空间与改进可行性较大的几个方面,将此作为该门课程形成差异化与培养特色的重点。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希望能够控制班级容量、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讲授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等意见,都可以作为该课程差异化的策略。
4 结束语
QFD技术强调服务要以顾客需求为驱动,保证在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过程中,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始终保是一种客观的分析顾客需求,合理的设计质量特性,科学的开展质量改进,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的用户主导、面向顾客的质量改进技术。[4]本文以QFD技术为指导,对我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下一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措施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但是教学双方对课程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一开始对课程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和潜在的,随着教学的深入,才会逐步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并根据依此进行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监控和反馈改进机制,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文章从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探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如何将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用,以便高效地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职业教育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举,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性教学辅助理论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习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将活动目标确定为“参观企业的现场管理”,但没有进一步明确现场管理的构成,这种没有经过具体分解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缺乏具体指导性,因而也就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二是对活动的过程控制缺乏准备,对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缺乏思想准备。如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同接待人员交流,如何争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应该做好哪些提问准备,当遇到接待人员接待不热情甚至不耐烦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化解等。如果这些工作准备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事倍功半。三是实习企业的接待准备不足。例如一些企业临时随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学生,接待中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然后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转一圈就完事了,有的甚至没有基本情况介绍,只是纯粹的现场参观。四是实践过程和效果与学生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因此容易对实践活动全盘否定,进而对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持否定和不积极参与的态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主客观上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实习企业的较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与实习企业以及接待人员的深入沟通,接待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四是由于许多实习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存在着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的思想。它们之所以同意接待有的是出于人情面子考虑。有的是出于自身宣传所需。五是由于有的实习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观上对实践性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六是由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制定不合理,他们对实习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理想的期望。而事实上实践活动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会受到诸如时间、接待场地、规模和接待人员等多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和实际总会有差距。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虎头蛇尾
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顺利返校或学生上交一份活动报告为终结,教师没有安排活动总结,特别是缺乏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小结。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在主客观上的忽视。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总结对促进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对提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做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本身对实践性教学就是出于应付的态度。三是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总结缺乏制度管理。目前,学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而忽视了实验实习方案和活动小结等内容。
(三)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过于局限
主要表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局限于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参观教学组织局限于整班集体活动。教学时间局限于计划内的课堂时间时间安排非常随意,没有体现及时性原则。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践性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形式上多局限于现场参观,在教学场地上也局限于制造业生产一线。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性教学通常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因此它往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上,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教学安排,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就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迫使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和次数,教学内容也就会相应受到局限。三是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客观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提供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运作管理的条件,这客观上给实践性教学设计制造了局限。四是受学生安全管理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为避免校外课外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采取刻意回避校外课外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学习甚至于放弃理论学习,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不用学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相当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这客观上给他们的理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缺乏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就显得抽象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学好理论知识,而是采取了放弃理论学习的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深入社会,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性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表象化,以帮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理论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确定上应该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需要,要满足有效需求和及时性原则。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
其次,实践性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未上学而直接打工者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日后能得以较大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实践性教学思路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通常是指实习和实验等,新华词典中对实习和实验是这样解释
的: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其它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取得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工作能力,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按照这一解释,上岗操作、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各种操作或验证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如有关工厂设计布置、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践形式就可以设计为调查分析。将学生按兴趣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包括学校在内的附近单位为调查对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解这些单位的总体布置和现场管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只需规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具体安排由各小组自由灵活决定。而对生产计划、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定生产环境,由学生按照有关原理、步骤在课堂上模拟编制。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开展一次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等都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应该从宣传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保障。这里以参观实习为例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准备内容。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企业,三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前对参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学习交流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四是加强与参观企业接待人员之间的沟通,让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以此确定其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建议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五是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参观过程中看,问、听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六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准备。比如对参观企业因临时停电而没有正常生产、临时接待人员的不热情等的应对措施,七是做好交通安全准备,八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实习期望。如果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主要的感知目标,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它不足只是值得下次活动注意并改进的,并不对本次活动效果产生根本的影响,更不应全盘否定,所以活动前应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它的主要措施。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
对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实现学生思想升华的必要阶段。如果实践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实践性教学效果就会被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学生只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在于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却不能认识到实践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性教学中,他们往往很难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形成了理论和实际事实上相分离的局面,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总结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又一较好途径,也是对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的再一次巩固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角度对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再从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去认识理论的作用与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总结,这是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根本所在,二是在教学管理上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分析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正常有效开展,在总结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采取由教师拟定总结提纲,由学生分别开展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班级讨论等形式,并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以及教师的总结报告为依据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摘 要: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产业既提供无形的服务,又提供有形的产品,行业具有独特性,从而导致了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独特性。该文首先阐述了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接着讨论了体育产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了中国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应对方法,最后指明了中国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未来竞争方向。
关键词: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独特性
市场经济运行下的现代社会把体育与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育事业正在转变它的职能,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渗入到经济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和切实的措施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好坏,对于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息息相关。
一、体育产业生产概述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并不仅仅是指体育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包括与体育行业和部门相关的其它行业和部门。体育产业大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经纪业。除上述四大领域之外,体育产业还包括体育媒体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保险业及体育赞助、体育建筑、体育出版、体育纪念品销售等方面。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混合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活力和效益最好的产业。
(二)体育产业生产特征
与其他行业生产相比,体育产业生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体育产业生产是既无形又有形的
体育产业既提供无形的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训练等无形的服务,又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纪念品等有形的产品。其中无形的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生产的核心,体育服务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活动,难以为人感知,体育服务的最终产品不是物品,而是服务过程。
2.体育服务的过程必须有消费者参与
在体育产业生产中,体育消费者一般是参与在其中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是呈现在顾客眼前的,顾客会亲身感觉到体育服务的好坏。比如,体育健身服务,需要消费者亲身参与到健身体验当中。
3.体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育行业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比如,球迷一般在观看球赛的时候,需要在比赛进行的时间在现场观看比赛。
4.难以衡量产出,直接应对具有能动性的顾客
对体育服务的测评不能使用单一指标来评估业绩,对体育服务业绩较好的测评方法是测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顾客对服务质量优劣的感触,因此服务的评价一般较主观。
二、体育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一)需求被动性降低,但并不在于主动性必然在手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随机的,因此体育产业企业要想保持需求和能力的一致,难度是很大的。而且,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在不同的日子里、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段内,可能都会不同,这就使得短时间内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确定。
(二)体育服务与消费同步性,一旦出错难以挽回
体育服务不像制造业生产皮鞋那样可以间断,体育服务生产提供的是使顾客满意的过程,当体育服务的提供与顾客的消费不能同时进行,即需要顾客等待或者延迟,顾客的时间安排必须受到影响,必然使顾客的满意度降低很多。
(三)流程容易出现意外
体育服务作为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简单、清楚的描述。体育服务生产的操作过程和服务质量检查都必须在事前就设计好流程,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参与程度较高,使得服务现场会出现意外的情况,造成服务的中断。
三、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流程管理
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一样,体育产业企业在运作管理中,也应该针对体育服务的对象、功能、标准等问题,对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流程管理十分粗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运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体育产业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应该去除浪费,避免容易造成失误和危害的活动,缩短不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尽量改进能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
(二)持续质量改进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消费者在每接受一次体育服务后都对下一次接受相同服务者的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要使消费者感到满意,必须使服务质量满足甚至超出消费者期望。体育产业在生产运作管理中,要做好服务质量,就必须首先了解消费者满意,搜集大量的信息,从消费者信息、服务态度、服务过程等问题上,以服务项目与服务标准为依据,制定“服务调查表”,找出消费者满意的含义,做出明确的、有意义的服务保证,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观察结果,对服务质量管理进行标准化。
(三)关系营销服务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投向市场才能够获得利润,而产品和服务最大的不同点是服务的无形性,这导致了服务不能储存、服务不易展示等特点,使得服务营销面临挑战,传统的营销手段难以用于服务中。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中,营销可采用关系营销方法,从吸引新客户转向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从与顾客交往开始,就能够不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了解顾客的需要,改善其服务组合,达到建立和巩固顾客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来临,体育产业生产运作战略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持特色和优势,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使自己的服务在功能上强于对手、质量上高于对手、成本上低于对手和响应速度上快于对手等等。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规避金融风险的资金运作方式,是伴随着汇率、利率等一系统经济变动因素出现的,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温情况下,各外汇指定银行和客户群越来越多意识到在跨境外汇收支业务中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有利性,那么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在实际运作中的状况、特点如何,有何问题就成为作者探讨的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收支业务中良性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与外币金融衍生产品运作分析
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愈具弹性,其汇率风险也正在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为此,我们对近年来山西省国际收支中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对规避汇率风险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业务量还有待发展。
一、基本情况
金融衍生产品是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产生,为了转移金融风险而产生的,主要有远期、掉期,期权等几种产品。自1997年4月中国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以来,目前全国各银行基本都开办了此业务。近几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履约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远期结售汇履约额较2006年增长5.71倍,山西省2010年远期结售汇履约额较2006年增长20.75倍。
二、交易特点
(一)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运用衍生产品占比大
以山西省为例,其客户群主要集中在经常项目下有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境内企业范围内,2006年-2011年5月末,山西省远期结汇履约额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间的占比分别为99.78%和0.22%。运用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保值或提前锁定收汇成本主要体现在出口信用证、福费廷等结算方式下。
(二)衍生工具与融资产品相结合避险
各外汇指定银行不但单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还与银行的其他融资产品相结合,通过搭配合理期限、币种等在锁定汇率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减少企业成本支出。如一家企业需购汇100万欧元支付一笔3个月后的货款,某银行为这笔业务做远期售汇加海外代付融资的产品组合,为企业节约成本CNY32437.15。由此可见,如能利用国际国内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及即远期汇率的不同,即合理使用产品组合,会比使用单一衍生产品节约更多成本。
(三)锁定成本可能有盈有亏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成本支出,遇汇率正向变动,企业或有盈余,如遇汇率反向变动或企业违约或遇其不可抗拒情况,企业可能只是锁定成本,同时也有可能承担亏损。如一客户与某行签订远期购汇协议的平均交易价格为9.7元,但受2009年年末欧洲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兑人民币的汇价一路下跌,致使在交割到期时,欧元对人民币价格最低点达到了8.1―8.3区间,客户履约存在潜在风险。因此,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目的不仅仅是实现保值和增值,更有可能是进行成本锁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只要锁定汇率,达到固定成本,方便成本核算的目的即可,不能言盈亏。
三、存在问题
(一)门槛较高,中小企业涉足较少
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外汇收支最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因此,也是运用衍生工具的数据源。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处于震荡向上的趋势,山西省有外汇收支的客户运用衍生工具的绝对金额在逐年增大,但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金额量相比,却极显不足。2007年至今年5月末,山西省远期结汇额、远期售汇额与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外汇收入、支出的占比最高仅占30%左右,最低不足1%。各银行主要服务是信誉度、资金量都很高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很少涉足,其原因一是银行对客户信誉度的审核较严,拒绝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二是银行要求企业提供与交易金额相当的保证金,抑制了一批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加入。
(二)商业原则偏向于银行,违约使企业损失过高
客户办理衍生产品出现违约,银行与客户要按照“商业原则”处理,即损益协商担当。而实际交易中,如果企业预期的货款不能及时到位,极有可能出现企业违约,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在交割日强行平仓,如果产生汇差损失则由企业承担,致使企业不但要承担货款无法收回的损失,还要另外承担汇差损失,违约使企业损失过大。但若是违约形成的汇差收益则全部为银行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企业叙做衍生产品的积极性。
四、政策建议
(一)扩大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客户范围
在当前不断震荡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其衍生产品运用尚处起步阶段,其交易规模与流动性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各银行尽快培养一批熟知衍生产品的专业资深人士,认真研究企业需求,积极开展银企合作,引导企业合理有益地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提高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能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户范围,宣传至大中小型企业。
(二)合理分配汇差损益,提高企业运用衍生产品积极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锁定风险的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和银行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对其形成的损失,应在银行和企业之间运用“商业原则”合理分配。我们建议:如是由于非企业主观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造成的,对于违约形成的汇差损益,可考虑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按比例或协商解决。
(三)加大前瞻研究,促进产品组合创新
目前衍生产品运用单一,与融资产品或其他产品组合运用显单薄,我们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外汇管理政策,充分发挥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实施金融创新、产品创新,提供更加保值增值的降低资产风险的组合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汇率避险服务,从而实现银企双赢。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已成为大势所趋,原来依附于国企的后勤房产观理部门纷纷改制为物业公司,逐步走向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之路,参与到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之中。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经营性的服务行业。
关键词: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在我国物业管理尚未真正形成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格局。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着行业法制不健全、居民消费观念不强,以及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在生产运作管理上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
一、物业公司运作管理的特点
物业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其管理的物业类型有何不同。物业服务的内容大同小异,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两大类。公共服务有:清扫保洁、绿化、保安、维修等;专项服务有:商业、金融、家政、社会福利等。分析物业公司的服务内容有如下特点:
1.服务交付系统的特殊性。(1)生产与营销同时完成不可分离。所有的服务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产过程与营销过程同时进行。物业公司的服务也不例外。同时,物业服务又有自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服务在服务过程的结束与服务交付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例如维修与绿化就存在着时间上的不一致,绿化工作因植物生长的周期的原因要有一定时期的延长。(2)物业服务特征矩阵复杂。我们经常用服务特征矩阵来说明不同的服务交付系统的特点和需求。服务特征矩阵是按照服务复杂程度和顾客化程度把服务分为4种类型,服务复杂化程度是对顾客而言的,表示一种服务需要经过的训练和所需知识技能的程度。顾客化程度是指服务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程度,分析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各种服务会发现不同物业服务之间的差异十分大。(3)顾客参与的程度高。物业服务是受业主委托完成工作,与服务对象接触是其服务的基础,适当的顾客参与有利于服务过程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过高的顾客参与程度必然要降低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借鉴银行、餐饮业前台服务与后台操作相分离的经验,限制与顾客接触的程度,减少因服务需求的随机性所带来的等待成本和资源浪费,对一些物业服务项目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服务生产率和服务质量难以度量。这是服务业普遍存在的特点,在物业服务中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难以度量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物业服务的综合性,不仅包含不同专业的服务内容,而且每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二是物业服务的对象复杂,业主的差异很大,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观感受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3.物业服务的收入与管理费具有的特殊性。(1)物业维修基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又称储备金,俗称维修费。是业主购房时按照国家规定比例2%交纳的一笔费用,用于物业公共部位和设施的维修更新,本质上讲维修基金并不是物业公司的收入,其所有权归业主所有。对于维修基金的使用范围和程序国家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而言,维修基金增值部分足够支付日常大、中、修,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动用本金,要经过业主大会批准,使用后要及时向业主分摊收回。(2)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费是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标准服务和委托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主要由办公费、公共设施维护费、保洁费、绿化费等构成。物业管理费是物业公司完成物业管理的实际支出,对物业公司来讲是没有利润的,物业公司的利润来自管理者酬金,是业主根据物业公司管理水平、成效与物业公司共同商定一个比率(一般为8%-10%),用这一比率与物业管理费相乘作为对物业公司的酬金。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物业管理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泛,同时有社会公共服务和个性服务两种。因此,在考虑物业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时必须结合物业服务的特点,以解决制约服务效率的因素为重点进行设计和运行管理。
二、物业公司生产运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物业公司是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其生产运作的过程是对“物”的管理与“人”的服务的综合体现,在生产运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市场定位不清。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对不同的市场进行细分,也才会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别化战略。物业服务作为一种产品同样也存在市场定位问题,但很多物业公司却忽略了这点,单纯套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管理商住楼的方法管理企业内部的住宅型物业,在业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物业消费观念的内地,超前地向业主推出物业管理所具有的投资特性。从长期看,物业管理同时具有消费和投资两种特性,因为大多数业主购房的唯一目的是居住,并不会以出售为目的来进行投资,因此对于大多数业主物业的投资性根本不存在。这些错误的做法表明物业公司对本身市场定位不清,目前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上级公司的行政隶属关系,在接管的物业上没有选择权,多数物业是本企业内部的住宅区。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满足中低档物业需求为市场定位,开发适于中低档业主需求的服务项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对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从行政管理色彩十分浓厚的房管部门转制组建的物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仍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后勤管理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在管理上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物业公司是一个经营性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明确的、标准的主动式服务。如果依然和以前的后勤管理一样或者大包大揽,或着被动服务,那么物业公司就不是一个经营实体。物业公司的产品是服务,工作内容落实在物和人两个方面。对物的管理,我们可称之为硬件管理,包括构筑物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而对人的服务则是无形的。物业管理是有形管理加无形管理的综合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物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服务类型的服务,其服务和管理是合二为一的。就管理而言,物业公司既不是行政部门,亦不是执法机构;就服务而言,物业公司既不是市政公共机构,也不是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加上物业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服务标准千差万别,使得物业管理这一行业十分特殊。因此,物业公司必须明确自己作为服务者和经营者角色的定位,在生产运作管理上充分考虑行业的特殊性。
3.对服务产品的研发设计重视不够。物业公司的产品实际上就是提供给业主的服务,这种服务产品的构成主要由企业的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组合而成。但物业管理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一些物管企业设置有类似机构,但大多没有研发创新的职能,使得服务的模式、技能和方法没有创新发展,造成管理成本不断提
高,服务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4.经营意识薄弱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物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了60%~70%,服务效率的提高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原有经营模式和产权制度的原因,许多国有物业公司在机构设置上存在管理人员多、权力过分集中、办事程序复杂的问题,使得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极大,企业成本增加;同时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量不饱和、待遇低,造成人才流失、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下降,库存备用材料、低耗物料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造成流动资金沉淀。这一方面是由于物业公司经营意识薄弱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组织不科学,服务设计不合。使得物业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管理
无论是从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的特点出发,还是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系统的中心就是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对物业生产运作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时,要有质量和效率的观念,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率和业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塑造物业服务的价值链思想。物业公司要系统地把企业的价值、员工的服务、业主的利益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物业服务的价值链。按照价值链的理论,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可持续竞争来自于企业独有的,不断变革、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物业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是对业主的服务流程,其内容应该包括服务设计、服务传递、服务接触三个环节,物业公司只有在规定了其服务流程后,才能通过流程的不断重复与再造,来追求业主的忠诚并从产品的市场反映中实现企业的价值。物业公司的价值链体现的是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物业公司价值链的实现是业主对每一个价值链条上满意度的最终体现。在业主服务价值链中业主需求是价值链的第一环,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业主对公共服务、专项服务、特约服务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为业主服务;服务设计是企业对服务产品的策划过程,企业依据业主需求策划服务产品、服务标准和服务品牌,努力将自己设计为业主欢迎的服务供应商;服务交付是企业实施服务的过程,企业应将快捷、便利、优质的服务传递给业主,把握好物业服务的基本特征。服务接触是企业与业主间的交流与沟通。物业管理企业应让业主感受到诫信、温馨和亲情,努力使企业与业主间零距离。业主满意是企业推崇的服务理念,企业及其员工在企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满足业主已知的需求,同时研究业主潜在的需求,以争取超越业主的期望。业主忠诚是企业追求的服务效果,企业要策划自己的品牌战略,营运自己的服务品牌,使业主从认知到联想、乃至忠诚。企业价值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反映,企业服务品牌的形成证明企业的生存能力,带来企业发展的机遇,也积累着企业的无形资产。
2.加强目标成本管理费用管理。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和物业费收入是在业主人住之初,以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因此,运用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对物业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非常可行,而且意义重大,有利于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成本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物业服务体现在它不仅使业主享受到了超值服务,而且增加了物业的价值,但这种服务不能靠高额的成本费用支出做代价。因此,物业公司必须加强对成本的管理。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服务,这就是进行成本费用控制的目标。加强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准确的成本费用预算,进而科学地进行决策,形成公司的目标成本,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定期分析,不断改进。
3.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物业公司的服务应坚持:(1)“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只有树立这一思想,物业公司的经营才能持续长久。(2)“三效益并重”的原则。是指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三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3)系统管理原则。物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一个全方位管理的总体系,按照体系内在要求,实现系统化管理是保证物业管理整体系统快速、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
4.从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物业公司必须实现多元化经营,拓展企业经营资金渠道。因此,物业公司应在现行政策法规允许范弱日,加强内部造血机能,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源。要有过硬的内部管理和科学的服务流程和核算体系,形成良好的框架,使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物业公司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设备和卓越的管理,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这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物业公司必须逐步摆脱那种单纯依靠手工进行管理的思想和手段,及时将成熟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物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物业管理走上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之路。
摘 要: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目的在于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产企业物流运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物流;运作模式
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特点分析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客户和企业信息沟通、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运作有以下基本特点:
1.1 虚拟的客户市场和供应商市场
电子商务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紧密地联结起来就形成了企业的客户市场。企业和它的客户市场和供应商市场,可以毫无障碍地直接接触。
1.2 完备方便的业务处理
电子商务环境,一般依托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工作,各个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服务。
1.3 方便迅速地收集和汇总各类信息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和客户能够很方便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沟通。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收集客户信息,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客户管理。除此之外,还可以方便迅速地与供应商的联系,收集各个供应商的信息,进行供应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1.4 个人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网站指导顾客消费,提高销售额;另一方面,客户也可通过网站选择适合自已的产品和服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高效方便的运作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一套适合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从而提高响应速度,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2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从客户(个人或企业组织)承接业务合同,根据合同进行高级生产排程,根据需要组织物料采购、入库、储存保管、出库、运输配送、资金结算等。
2.1 要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电子商务网站
首先企业要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能够进入“网上社会”中去。企业必须建立起企业内部网Intranet,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然后建立开发基于internet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并联接到互联网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环境的有利条件进行网上运作,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服务。
2.2 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应当具有强有力的协同工作功能
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强有力地网上客户服务功能、网上客户业务处理功能、网上供应商管理功能、网上物资仓储管理功能、网上快速运输与配送功能、网上快速信息反馈功能。做到客户、企业、供应商信息共享、提高处理速度和处理效率,而且能够及时在网上进行数据更新,及时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反馈给客户,为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支持。
2.3 要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与企业内部网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企业内部的ERP或MRP软件应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无缝地衔接,与主要的供应商制定协作计划,订立进程表,并利用因特网技术,使所有供应商和客户数据建立电子连接,任一客户或任一供应商都能与企业交换信息。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客户、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协同工作,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
2.4 企业要把网上物流运作和网下物流运作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提供物流服务
电子商务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搞好网上物流运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要偏废,只重视网上物流运作而忽视网下物流运作,而要把网上物流运作和网下物流运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地共同实现企业物流的运作、获取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