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03:58:59
导语:在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到国际贸易的领域,正在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当今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处于很不均衡的状态,但是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必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文章通过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及作用,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及对策
全球的经济贸易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正以飞快的速度冲击着国际贸易市场,推动着整个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独特的方式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产业,给全球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这个全新的产业,我国和其它国家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都将迎来一次大的挑战和机遇。
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应用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其实是一种以依靠互联网为主,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全球的商业贸易,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洽谈、金融活动等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1.2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更加有助于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寻找优质的贸易伙伴。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有贸易伙伴,使用电子商务寻找贸易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更加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1]。第二方面是在网上进行洽谈。贸易洽谈是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的一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功能,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地域的进行交流。第三方面是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更加的直接,省略掉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2.1缩减了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流程,无纸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无纸化贸易已经实现远程、自动交易[2]。电子商务缩减了贸易流程,避免了重复的操作,大大节省了成本。
2.2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入国际贸易中,实现多元化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掌握全新的经营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减少企业支出成本,掌握大量市场信息资源。我国目前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很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缺乏大量的资金,没有突出的特色,很难和国际大品牌相抗衡。如何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中崭露头角,成为很多小型企业老板思考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引进,给这些企业家们全新的思维模式,电子商务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同时,能够使企业快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赢得市场的先机。
2.3电子商务引进了虚拟的市场,增加了交易的危机
国际贸易交易全球化,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进行交易。虚拟市场跨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全球的商品信息更加的公开、全面,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商品信息不符,进而增加了同类商品的竞争性,充分的发挥了市场价值规律;电子商务的运作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流,但是在虚拟的世界,很容易引起交易中的风险,网络黑客的侵袭,支付方式的信用安全以及交易商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4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我国很多贸易公司长时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电子商务方面。因此,在运行电子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3电子商务背景下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部署
3.1培养电子商务全方面的人才
对于电子商务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然而人才的缺乏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要改变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性人才[3]。
3.2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氛围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快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积极的参加到国际贸易当中,但是仍然处于非常弱势的群体,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给我国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使我国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竞争当中。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使电子商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进程,我国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掌握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从而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电子商务融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屹立于国际贸易的舞台。
4结语
作为新世纪最具有潜力的电子商务,必将影响全球的国际贸易。我国要想屹立于全球经济贸易当中,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来对待,利用电子商务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面带来的机遇,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
作者:薛宏浪 单位:邵阳学院
一、国际经济贸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多种办法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其在具体运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包含的内容众多,单靠理论或单靠实践都无法提升教学质量,目前职业院校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较弱,课程设置不科学。第二,课程实践性较差。实践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但是目前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在实践教学中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对其的重视度也较差,没有建立专门的实验基地,即便有实践训练,也无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基础设施和实习设备都较为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第三,教师的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经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都达不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扎实,且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无法结合实际,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完善教学。
二、对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实施改革的有效策略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职业院校在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提升我国的对外经贸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健全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各职业院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善实践教学,坚持突出“强实践、善务实、多创新”的教学口号,制定系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因材施教,以正确的方法实施教学。
(二)重视实际出发的原则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符合条件,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也要满足一定的规则。因此,在国际贸易形势和市场经济日趋变动的大背景下,各职业院校一定要重视市场的运行实际,坚持从根本出发,在教学前充分调研市场,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展望未来的经贸形式开展教学,并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突出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往的国际经济贸易课程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适合市场发展的新态势。针对这样的情况,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模拟课堂,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重视实训,展开竞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人,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经贸人才,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坚持学习,多了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国外先进的教学策略,并与学生多多沟通,找到有效教学的方法,切实提升自我。
总而言之,在世界大市场逐步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职业院校一定要改进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策略,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崛起。
作者:杨荣花单位:江苏省大丰中等专业学校
一、制约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际经济贸易。从世界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发展状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容我们乐观,所以一定要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规避世界经济贸易中带来的风险。
3.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如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没有一条持续性的道路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地明显,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而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
2.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想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位置,同时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才能发展,而且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跨国企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在上世纪末,跨国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趋势,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量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跨国企业来看,其中制造成品的跨国企业在众多的跨国企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占有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而利用技术进行贸易的跨国企业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佼佼者,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这些跨国企业中出现的。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看,跨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有的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半,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2.贸易自由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自从上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增强,这就在一些方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不仅仅是在技术,还包括第三产业的一些贸易。
3.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贸易形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联合国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得知,电子商务在一年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这也就说明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窘迫,因此,我国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2.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条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些条约要切实坚持和实施,坚决抵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创造有利的环境。
3.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政府要对我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指导,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走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4.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定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
5.鼓励我国企业朝着跨国企业发展。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地鼓励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朝着跨国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石雪晴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中三个主要的力量是美国、日本、欧洲,这三个部分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发达经济体由于在最初经济发展阶段起点比较高,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这些原因造成其经济一直处于低缓的状态,想要发展就需要外在因素刺激。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十年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将相对持平。
(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当代世界贸易已经逐渐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样还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针对两者之间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并没有停止。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仍就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农业问题等问题组织谈判,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立场,寻求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实现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博登条约开始。随着全球经济转型,近些年,在多边贸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途径就成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组织,诸如,欧洲、亚太以及北美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出口贸易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竞争力低、出口市场单一等。因此,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呈整体滞后的情况,竞争力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服务产业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可以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加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投入,制定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战略措施,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模式,提高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以及贸易管理机构。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的服务业应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人员素质,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主要的提升方式就是对外投资,实行跨国运营。二是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这类行业在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时,主要应该结合国家政策,通过联合、兼并的模式进行行业重组,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避免和禁止恶性竞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行业。该行业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水平。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及充分考虑和分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下国际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应该对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作者:陈曦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国际条约、公约中有关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规定,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法律对策等。
关键词: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1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补贴,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2)、在现行条件下,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2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3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1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应全面禁止;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2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1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2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1)单边主义,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并加以实施。(2)境外裁决权,即某一项法案,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4)多边环境措施,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对策和建议
51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2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超级秘书网
53尽早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4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一、有利于强化我国的企业管理
对于我国来讲,要想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给予企业科学化的管理,而国际贸易的发展正是强化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契机。在每一个企业中,其核心主导必定是企业的人才建设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我国企业在采用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管理时,往往希望通过价格取得优势,这样有可能会造成资本的浪费,无法真正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将着手点放在科技的投入以及人才的管理上,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局面,让我国的企业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竞争,这样的改变皆是由发展国际贸易带来的。除此之外,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品德意识,而且国际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我国的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适应新发展、新环境,强化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吸引外资存在困难发展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周转,而招商引资恰恰就是吸纳资金的必要基础,但是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以及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在对外引资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难题。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金融危机的蔓延,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多发达国家在对亚洲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时变得异常谨慎,而且流入的资本也在大幅度缩水,种种因素都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二,很多新兴的地区都加入到招商引资的队伍当中,这样更加加剧了我国在引资方面的压力,使得我国原有的资金很难支撑起本国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现如今,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密切,在如此不安的环境下,国际性的波动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这些不安的经济波动很容易影响到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我国,我国的市场在发展中尚不是十分成熟,如果遇到外部的冲击非常容易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去冲击,最终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出现分裂。
(三)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被逐渐显露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整体的贸易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今,信息密集型的服务化产业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并具有着占领市场的趋势,但是我国的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落后,如果缺乏科学的改革,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很难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四)国家在市场融合上存在着障碍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地减少了国与国之间投资的障碍,也减少了贸易壁垒的产生。但是,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文化差异,而且形成的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与国的发展、融合,无法真正形成规模化发展。
三、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立足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技术产业贸易我国应当及时抓住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实施的战略与技术,把握住资本本身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本国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应当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不断开拓市场,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从而立足于技术领域,实现技术性产业饿的出口贸易发展。
(二)积极拓展贸易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第一,我国应当积极落实并完善出口退税工作,完善出口信贷或者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从而保证出口退税的稳定性,有效地扩大信用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我国应当继续完善海关、质检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提高贸易的便捷化水平。同时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海外的新市场,坚持以质取胜,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利用贸易法对自身形成保护在现阶段的贸易发展中,我国应当重视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与损害,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积极地参与制定或修改贸易准则,从而更为有效地维护我国正当的贸易权利,以防一些贸易伙伴通过贸易规则的解释权或者制定权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我国应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性的贸易组织中,对整体的运行进行参与和管理,从而防止一些贸易方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造成我国贸易出现问题或者是不确定的隐藏式风险。
四、结语
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在,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上。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发起站相辅相成、交替发展,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我国既面临着挑战,又拥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全球化的环境中发展本国的贸易,通过贸易手段赚取更大的利润是我国当前发展中务必要系统分析的问题之一。相信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我国的经济水平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为日后成为世界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劭宸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1法律规制特有的价值
反垄断法这一范畴的法规规制,创设于美国。反垄断法预设的管控职能,是专职架构下的法规限制,它被划归成经济管控中的根本法律。反垄断法依循的规制目标,是确保经济互通中的民主特性,以及关联着的自由公平。很多国家预设了这种法规,大体涵盖了细分出来的三种层级:对限制特性的协议予以缩减;禁止随意特性的、支配地位特有的优势运用;集中及并购关涉的管控规制。反垄断法关联着优良竞争,能维持住竞争的接续性,保障惯常的秩序。立法实践说明,反垄断法架构之下的经济管控,被看成市场管控中的侧重方式。应当创设规范化的秩序,保护各个层级的国内市场。垄断附带着的不良竞争,威胁着正常的消费,带来市场管控特有的负面状态。经由反垄断规制,有序限缩了这种行为。跨国企业惯用的垄断行为,也能经由这样的规制,被管控和缩减。国外企业在既有的本地市场,会形成跨国态势下的垄断。反垄断关涉的法规,抑制了持续的垄断,形成长时间内的规制状态。其是依托预设的市场份额,来明晰本国市场架构之下的商品应拥有的位置。若企业利用预设的支配位置,随便限缩竞争,就会触犯拟定好的法规规则。乱用支配特性的地位,构成了范畴偏大的竞争限制。应当对如上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管控,保障核心范畴以内的消费权益。
2多层级的规制作用
2.1限制垄断的数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之下,知识经济特有的时段中,信息被快速拓展,跨国企业日常的经营面对着激烈竞争。如果经由自身努力,占据了有利的市场位置,那么类似特性的其他企业,就会抢着去占据这一市场,获取潜藏着的利润。规模偏大的集团,更会采取多样途径,抢占期待的最佳位置,如常见的兼并现象。调研得来的数值表征着,跨国企业特有的合并状态,在总体范畴内的交易量中会占到三成以上的比值。跨国企业经由投资,进入本地的各类市场,将会毁损原有的竞争秩序。这时,应当接纳反垄断法,予以必备干涉。知识产权根基之上的垄断,被划归成反垄断管控中的例外。若利用独有的知识产权,也应当接纳法规规制。国际经贸关涉的活动,可以分成多层级。垄断行为原有的频次增加,为此,反垄断架构内的法规管控,也会促动经贸的总进程。
2.2调和整体秩序
国际经贸涉及的领域,包含偏多的私人竞争。经贸领域以内的私人主体,通常预设限制特性的各类事宜。例如:割裂原本很完备的售卖市场,利用累积的支配优势,干扰正常的竞争。国家为维持原本的利益,经反垄断关联着的法规机制,对私人范畴的多样主体,予以有序管控及调和。这就调和了整体架构的秩序,缩减了频次偏高的垄断现象,促进了良好的竞争。例如:微软利用特有的优势位置,捆绑销售制备出来的某一视窗,被划归为垄断这一范畴。欧盟委员会判别了这一行为,并实施接续的制裁。这种调和秩序关联的措施,维护了预设的竞争公平。应被注重的是,反垄断涉及的规制,不应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对外来范畴的企业,也要审慎预设这种规范。反垄断法应带有更大的规范特性,维护企业的本源利益。为不同特性的各类市场添加公平的管控。
2.3明辨规制的界限国际经贸中,有着细化特性的某行为,通常涉及多区段的利益。国家为维持住既有的整体收益,会采纳自身制定的反垄断法,以便创建有序管控的状态。然而,若对方国家制定的法规,也考量了应有的自身利益,则会经由判决,形成相反态势下的判别结果。对同种特性的垄断行为,依循某国拟定好的规制,可能被划归成垄断行为;但依循另一国拟定的这种规制,可能予以许可。例如:出口方制定的关联规则中,为抬高既有的利润及成效,通常抬升既有的产品单价。这一行为,会增加原有的售卖价格,使出口方依凭这种规制,取得更高的收益。为此,这个范畴的关联行为,会获得出口国预设的法规支撑。然而,抬价的行为却损害了进口方特有的消费权益,对进口这一产品的国家,形成特有的反竞争机制。上述模式中,不同主体考量着自身的不同利益,会制定出差异特性的垄断规制。与此同时,本土累积的经济习俗、文化范畴的标准,都会带有差别,这也增加了垄断规制中的差别。差异架构下的垄断规制,缺失稳固的法制根基。若发现特有的违规状态,很难判别明晰的规制界限。应当有序整合带有差异的这类法规,从而管控混乱状态,明晰应有的规制界限,限制违规事件发生,促进正面影响。
3知识产权特有的规制
既有的国内企业,知识产权范畴内的保护认知,还是偏弱的。跨国公司常利用自主特性的独特产权,开展预设的价格之战。近几年,知识产权关涉的轰炸现象,震动着数目偏多的各类企业。例如:美国公司向既有的国内公司索要家电产品的专利费用;规模偏大的电信企业,要求偿付高数额态势下的许可费用。2013年,国外企业又发了律师函,对电脑产品的关联企业,发出特有的控诉,指控中国企业侵犯了带有知识产权特性的关联权益。实际上,国际范畴的这些企业,是依托着产权保护特有的外衣,限制预设的领域竞争,伤害到了多层级的专利权。各国拟定出来的规制中,知识产权附带着的垄断状态,被设定成垄断规制中的排除事宜。然而,若滥用如上的垄断地位,则也应接受管控和制约。可以由反垄断规制对国外特有的产权垄断妥善予以排除。例如:英国拟定的关联规则中明晰,技术许可特性的合同,带有限价这样的作用,应禁止采纳。欧盟制定的竞争法规,也涵盖着禁止特性的系列规制,防止常见的滥用。我国既有的立法,明辨了知识产权关涉的管控机制;与此同时,权利人依凭这样的权利,若限制了正常的竞争,也应受到管控。例如既有的合同法中明晰:非法范畴内的垄断技术,若阻碍了技术更替及进步,则被判定为无效;技术转让预设的合同,可以预设技术秘密特有的范畴,但不能依托这一条款来阻碍区域以内的技术变更。技术引进关涉的管控条例,也预设了不合理限制这样的条文。然而,比对体系架构中的细化规制,我们制定出来的零散规范仍旧没能表现出最优的操作特性。有必要整合这样的零星规则,确认系统架构的、明晰的细化条款。
4未来时段的立法走向
我国经由经贸的拓展,融入了规模偏大的世界浪潮。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范畴的依存度递增,进出口关涉的总体数额也体现出递增的倾向。国际经贸领域以内的竞争限制,会对某一架构中的国内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既有的法规中,还没能拟定出国际经贸依托的管控条款。中国加入WTO降低了原有的门槛,外国的产品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一些领域进口份额递呈增的趋势,形成常见的垄断态势,冲击着行业的根基。单独态势下的跨国公司,会超出国内这一范畴的总体规模。这种大公司的进入,会扮演着特有的垄断角色。若缺失明晰的规制,他们就会排挤掉民族工业,把原有的国内市场更替成廉价态势的供应市场。反垄断法体现出来的影响,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的时间内,应当借鉴先进特性的立法经验,考量现有的真实情形,制定出完整框架下的反垄断法。新兴产业特有的兴起流程,不能脱离立法这一架构下的保护。技术的更替及进展,也带有脆弱的、不稳固的特性。反垄断特有的法律,能维持长时间内的有序竞争。
5结语
外资协同下的跨国公司,不断进入既有市场,这样的公司,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潜藏着规模偏大的垄断倾向。这样的态势下,应当着力构建反垄断涉及的法律规制,维护应有的经济安全。反垄断法的更替及完善,应当采纳先进的国外经验,防止市场架构之下的各类垄断。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市场繁荣,创建稳步上升的局面。
作者:乔平平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一、大国垄断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期间,我国逐渐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而非强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仅2013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总额高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使得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名至实归。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依然不能摆脱“贸易大国、定价小国”的困扰,在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影响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一些高密地的劳动产业转移给我国,导致了我国高价进口原材料和低价输出产品,使得国际贸易中的利润转移,由此可见,这种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恶化了我国贸易条件,不利于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
同样的,从2013年国际贸易规模和份额来看,虽然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这种贸易大国地位不但没有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利润分配增长点,更甚者加重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所以,大国垄断的结果为表面上显示的是中国的顺差,实则是国外在享受着丰厚的贸易利润。以资源的进出口为例,我国的稀土出口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八十以上,具备了大国垄断的明显特征,但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稀土价格随着出口量的增加急剧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石油等产品是我国大量进口的贸易商品之一,价格却非降反升。
造成我国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国际贸易还受制于旧的经济秩序,缺乏有效竞争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依然具有优势地位;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沟通协调和国际贸易运作经验,比如行业混乱、交易缺乏诚信、企业之间互相拆台,这些都成为国际市场逐渐萎缩的重要原因。
二、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应对大国垄断现象的思考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植根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国际贸易已经让中国迈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因此,面对着我国贸易中的“大国”事实,更多的是要进行一种冷静理性的思考,从而为实现贸易强国开辟新的贸易通道,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大国垄断现象进行清晰准确地认识,这对于充分利用我国“大国”的身份开展国际贸易有着积极影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对于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还不具备对抗卖方大国垄断的能力,甚至还要受制于垄断势力的经济压迫,并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战略商品,还会引发一些政治问题。
其次,要完善我国的贸易体制机制。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国际贸易法律政策的制定与研究,为进行国际贸易营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依然要重视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各种不正当竞争问题,通过完善我国国际贸易的机制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克服国际贸易中审批难、税收重、成本高的缺陷。只有构建一套既符合中国特色,又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贸易投资体系,才可以为我国的“大国垄断”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
最后,要依靠创新来增加我国进行外贸竞争的砝码。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技术,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的科技含量,使得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样在反垄断、反倾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外加工模式方面要加以创新,取消一些对有悖于环保理念的外贸项目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对外加工业务的转型升级,保证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和活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今年我国商务部部署的贸易强国发展规划需求,培育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还需要从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多个角度进行努力,针对于我国贸易大国的身份地位,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贸易道路,把高科技制造业变成实现贸易强国的引领产业,这是我国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实现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和历史跨越的关键所在。
作者:杨龙陈恒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一、从基本需求出发,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制定政策让内外统一,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国际的存在是可以将这些变成无限的,所有的人文经济形成高度的统一,在配置的优化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经济如果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的话就算是一百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这种体系,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根据的,是在大发展下研究出来的细枝末节,用技术代替自然,把握好国际经济贸易的橄榄枝,顺着各个要点前进,从需求中获取利益。这些政治经济为一体的组织不断增多,经济一体化也突破了局限,市场上的交易逐渐完善,这全都源于人们的客观需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架不住不断的开发生产以及人员的需求,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保护了起来,但也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迎头赶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与国际的交流有多么重要,目前我国也积极发展国际交际,其实国与国之间才是最大的出口,只是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个环境中进行,让资本的流动更加迅速,给了中国经济上的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投资,使跨国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这样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才能广泛的流入各处,这也是一种手段,有力的手段,这样的吸引力无疑让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对我们拭目以待。
二、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体系,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如今,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在经济的大发展下,中国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首要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让我国的人口再继续膨胀下去,这对我们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点,我国顺应国际和本国经济需求在国内推行了计划生育,在相对应的政策的开展下,有效的抑制了人口膨胀的结果,以往一个家庭能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到现在的只能生产一个,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大大减轻了对家庭的负担,给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这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始。人一多,自然对物资的消耗也就更多更快,国外的人住的房子很多都是两层楼的独立房,而中国居住的则大多都是高楼大厦,这对人均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发展下,各个国家自然就互相体现出来彼此的优缺点,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民的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就显得很小了,在公路上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一些生态公园景观地点满地的垃圾等,这些由人口带来的危害都逐渐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对经济的拖累,要知晓其带来的后果,大量的人口带来的就是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不平衡,这就是人口的弊端。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人数,这种方式也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对世界的贡献,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各种物资的消耗,总体水平同时下降,拉开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牵制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人口减少的策略还没有应用的很彻底,人口只是被控制了发展,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让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完全的体现。
三、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从内部入手改善经济问题
眼看着抑制人口与促进本国经济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国家建设的因素,从七十年代开始,各政府就不断努力到如今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这项举措也是长远目光下的产物,开始的越早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思想觉悟。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旧思想,对本国的经济没有支持的思想,这是政策的落实没有下达到根本,很多人都还不懂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思想没有在年轻一辈的人心里形成,所以要将改革的春风送到基层,加强抑制人口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工作探讨需要领导的调查与研究,要分析好各层次人物的心理,做好相对的应对工作,保证好计划上的全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一股经济能力,而这种也大多体现在对学生以及青年的教育中,或是借助学校辅助进行一些加强教育,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的好,就要从小教,我国响应国际的号召,学习先进的事物对国内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年龄段教育,而在发展的异常开放的时代,这些学生往往比我们理解的还多得多,所以从小就要纠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能很直观的反映在未来经济的工作上。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经济相对平稳,而竞争力自然就提升了,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这是一项优势,我国的富余劳动力、生产资本等都可以使用,这对经济上来说是很好的起跳点。如今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各个区域之间的共通点慢慢增多,不仅积累了经验,还有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形成,在贸易自由化加强之后,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希望,而中国想要在经济上上一个台阶就要大胆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再进行作用分析,研究出更适合本国的经济方式。我国的经营方式有很多还是比较古老的,但是随着时间就显得有很多劣处了,所以还是要增强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是需要跟国际经济贸易学习吸收的,要鼓励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全球化打下基础,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下站稳脚跟,还是需要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作者:李文兵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一、从基本需求出发,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制定政策让内外统一,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国际的存在是可以将这些变成无限的,所有的人文经济形成高度的统一,在配置的优化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经济如果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的话就算是一百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这种体系,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根据的,是在大发展下研究出来的细枝末节,用技术代替自然,把握好国际经济贸易的橄榄枝,顺着各个要点前进,从需求中获取利益。这些政治经济为一体的组织不断增多,经济一体化也突破了局限,市场上的交易逐渐完善,这全都源于人们的客观需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架不住不断的开发生产以及人员的需求,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保护了起来,但也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迎头赶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与国际的交流有多么重要,目前我国也积极发展国际交际,其实国与国之间才是最大的出口,只是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个环境中进行,让资本的流动更加迅速,给了中国经济上的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投资,使跨国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这样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才能广泛的流入各处,这也是一种手段,有力的手段,这样的吸引力无疑让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对我们拭目以待。
二、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体系,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如今,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在经济的大发展下,中国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首要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让我国的人口再继续膨胀下去,这对我们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点,我国顺应国际和本国经济需求在国内推行了计划生育,在相对应的政策的开展下,有效的抑制了人口膨胀的结果,以往一个家庭能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到现在的只能生产一个,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大大减轻了对家庭的负担,给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这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始。人一多,自然对物资的消耗也就更多更快,国外的人住的房子很多都是两层楼的独立房,而中国居住的则大多都是高楼大厦,这对人均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发展下,各个国家自然就互相体现出来彼此的优缺点,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民的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就显得很小了,在公路上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一些生态公园景观地点满地的垃圾等,这些由人口带来的危害都逐渐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对经济的拖累,要知晓其带来的后果,大量的人口带来的就是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不平衡,这就是人口的弊端。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人数,这种方式也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对世界的贡献,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各种物资的消耗,总体水平同时下降,拉开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牵制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人口减少的策略还没有应用的很彻底,人口只是被控制了发展,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让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完全的体现。
三、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从内部入手改善经济问题
眼看着抑制人口与促进本国经济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国家建设的因素,从七十年代开始,各政府就不断努力到如今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这项举措也是长远目光下的产物,开始的越早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思想觉悟。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旧思想,对本国的经济没有支持的思想,这是政策的落实没有下达到根本,很多人都还不懂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思想没有在年轻一辈的人心里形成,所以要将改革的春风送到基层,加强抑制人口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工作探讨需要领导的调查与研究,要分析好各层次人物的心理,做好相对的应对工作,保证好计划上的全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一股经济能力,而这种也大多体现在对学生以及青年的教育中,或是借助学校辅助进行一些加强教育,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的好,就要从小教,我国响应国际的号召,学习先进的事物对国内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年龄段教育,而在发展的异常开放的时代,这些学生往往比我们理解的还多得多,所以从小就要纠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能很直观的反映在未来经济的工作上。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经济相对平稳,而竞争力自然就提升了,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这是一项优势,我国的富余劳动力、生产资本等都可以使用,这对经济上来说是很好的起跳点。如今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各个区域之间的共通点慢慢增多,不仅积累了经验,还有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形成,在贸易自由化加强之后,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希望,而中国想要在经济上上一个台阶就要大胆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再进行作用分析,研究出更适合本国的经济方式。我国的经营方式有很多还是比较古老的,但是随着时间就显得有很多劣处了,所以还是要增强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是需要跟国际经济贸易学习吸收的,要鼓励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全球化打下基础,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下站稳脚跟,还是需要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作者:李文兵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一、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作用
自从电子商务出现以来,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主要总结如下:
(一)在以前的国际贸易中,成本非常巨大,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成本,并且与此同时,效率还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如果贸易双方想要完成一个贸易,就要按照各种明文条款和规定,完成各种各样的认证和审查,经过非常复杂的手续,最终才可以进行贸易的正式工作。这就使得贸易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会使得贸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其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B2B和B2C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有效的缩短贸易在中间进行的各种步骤和工作,能让贸易双方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正式的贸易流程中来。正是因为这种高效率,使得电子商务得以飞速发展。
(二)正如上面所说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即B2B和B2C模式。这种模式十分大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依赖于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得贸易双方不会再因为地域的问题而收到限制,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将全球的商务都联系到了一起,这是对传统贸易的颠覆,为贸易的各方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利益。
(三)电子商务在激发全球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我国主要推送的是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在以前没有出现电子商务的时候,这种贸易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在电子商务出现以后,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好的平台,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效率,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得以立于强者的阵地。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电子商务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扰,总的来说,其作用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对电子商务进行深入的、理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为国家和人民造福。其不好的方面主要总结如下:
(一)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因为电子商务其与传统商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依赖于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性比较低,各种网络的高手和黑客在掌握一定技术的前提下,几乎可以获取到他们想要或取的任何数据和信息。有的不法商家就会以此作为他们兴风做浪的突破口。所以在电子商务中,一定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首位。
(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和物流的低速配送产生了矛盾。因为电子商务是依靠互联网的,而互联网上的用户非常多,同时访问一个商品并且下单的用户可能回答到成百上千人。所以,在这么多人都下单的情况下,如果物流的速度非常慢,就会造成非常恶劣的用户体验,人们就会因为商品太慢而逐渐对电子商务失去信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科技化之间产生矛盾。电子商务在依靠互联网的同时,还要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做后盾,能够从事电子商务这一块的员工,其学历都应该是非常高的,但是我国的情况并非如此,才的缺失,将会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改善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的对策
想要解决上述电子商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就应该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
(一)对电子商务的安全进行最严肃、最认真的分析,这点至关重要。电子商务贸易的制度要被建立起来,要规定相关的明文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贸易双方。与此同时,也要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防护机制,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严密的设计,开发出一套安全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我国来说,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加快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化的步伐。
(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提高国家电子商务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最根本在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要提高我们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创新能力。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科技人才团队,才能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孙惠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句容办学点
一、国际经济贸易中反垄断法实施必要性
反垄断法创立于美国,为确保经济民主性以及公平自由性,反对经济专职以及限制性竞争的一类有效经济宪法。当前,国际领域中较多国家均设置了反垄断法,虽不同国家执法体制包含区别,然而大多数均表现为三个共同方面。即杜绝限制性协议,严谨随意混乱应用支配地位优势的行为,管控集中以及购并。实施反垄断法对于保护良性竞争极为有利,可确保市场竞争的良好持续性,维护正常秩序。由发达地区国家反垄断法立法实践不难看出,其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的核心方式。只有营造正常规范的市场秩序方能确保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繁荣。由垄断导致的不当竞争,会对广大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形成严重损害,同时会对市场的正常发展秩序形成负面影响。通过反垄断法可对该类行为实施有效的管制,并可预防跨国企业非法垄断的野心,确保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以及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反垄断法可良好的抑制外国企业商品在我国本土市场中形成的垄断竞争,对于跨国企业从事的经营贸易活动将形成进一步的规范与制约。实施反垄断法利用市场份额的有关标准明确商品在本国经济市场之中的支配地位。倘若企业通过支配地位从事限制竞争,也就触犯了反垄断制度。针对随意乱用支配地位对市场竞争形成限制的做法应进行管制,进而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繁荣,保护消费者核心权益。
二、国际经济贸易中反垄断法核心作用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令跨国企业面临了越发激烈的竞争,一旦一个企业在一个方向上投资获得成功,则他类企业会争先恐后的抢占市场,赢取利润。为有效的获取优势,跨国企业集团会通过更多样丰富的手段应对,例如跨国兼并。2008年,跨国企业合并便占据了总体成交量的约百分之三十。倘若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进驻到本土市场中,对其原本市场竞争秩序形成了破坏影响,便需要反垄断法进行必要的干预。国际交往过程中,基于知识产权形成的垄断则属于一个反垄断法的例外,然而如果随意应用垄断特权,仍旧需要接受反垄断法的制裁。
当前经济环境下,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更加多样,频率更加快速,实施反垄断法在确保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也会在国际经济贸易进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包含较多的私人经济发展主体的限制竞争事项,例如进行销售市场的分割,随意使用市场支配优势地位,进而对国家本土市场的发展竞争秩序将形成不良影响。不同国家由维护自我经济利益的视角入手,通过反垄断法可针对私人之中的限制竞争事项做合理的调节,进而降低并规范整体领域中的垄断行为。还可有效的确保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公平良性竞争以及自由发展。例如,2004年对微软公司捆绑销售软件视窗系统的经营行为,欧盟委员会最终裁定为垄断行为,对其实施反垄断制裁,该有效措施对确保国际市场领域之中的公平合理竞争发挥了重要意义。
另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进程中,某一类活动通常涉及到较多国家地区的利益。有关国家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会采用反垄断法,做好限制竞争的有效管制。同样的,对方国家如果由自身利益入手,则会形成截然相反的结论。对相同行为事项积极的支持并鼓励。例如,国际贸易市场中,出口方为了获取较高利润效益,会提升出口产品价格,该类行为令商品价格大大增加,会令出口方赢得更多经济利益,因而势必出口国给予极大的鼓励以及支持。相应的,该类行为却对进口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了损害,对进口国家来讲,则为反竞争行为。该类经济关系模式下,不同国家出于对本土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则会编制差异化的反垄断法。国际贸易中应用不一致的经济标准,会令其欠缺可靠稳定的法律机制保障,进而在违规以及合理规范间无法清晰的划分界限,较易令国际竞争发展关系陷入混乱的局面,还有可能引发违法事件,对国际贸易的有序规范运行形成了负面影响。
再者,国家制定的反垄断法应用范畴不应局限在内部企业呈现的反竞争行为,针对外国企业也应做好制约管理,探寻反垄断法更大的规范性,令国内以及国外企业置于公平的法律地位之上,进而良好的维护自身利益。
三、结语
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更多的外资以及跨国公司不断涌入本土市场,在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构成了相当数量的垄断势力。为此,应有效的完善反垄断法建设与实施,全面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明确其核心地位作用,提升改革发展力度,汲取国外现代化技术以及工作理念,方能有效的预防跨国单位对本土市场非法垄断,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繁荣建设与稳步提升。
作者:窦晨迪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瓶颈
1、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产业的影响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一定会出现国际经济的区域化,因为国际贸易的持续自由化,增强了国家本身的国际经济竞争能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几个国家之间创建起相互协作的贸易关系,这样的区域化设置,会降低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阻碍,达成区域内相互互利的方针,可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进展的时候,有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应的经济行为也会使得经济贸易全球化的经济矛盾加剧。
2、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对可持续、生态化等问题
对于我国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里受到的限制惩罚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早已面对着可持续及生态化的问题。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国际贸易的发展属于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但是立国之根本,也是发展之根基。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形势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向当今的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法分离的,可是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作用的方式就是贸易,而国际贸易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2、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强化了企业的国际竞争理念
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一定会引发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本质上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潜能激发出来,从而使得企业的高素质技术团队以及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都会获得显著的提升,这样的良性竞争使得企业在困难中有了生存的力量。
3、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改革紧密相连
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向来看,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更有意义。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但可以展现出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加快企业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获得发展、国际贸易与经济之间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跨国企业的迅速崛起
跨国企业是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推助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时,跨国企业就见证过一个发展极为良好的阶段,内部的贸易是全球贸易总额的1/3,不同的跨国企业之间的贸易是全球贸易总额的1/3。对于制造成品的贸易企业来讲,跨国企业的比例越来越明显。通过技术贸易来看,跨国企业切断了70%至80%的国际技术创新以及90%的国际技术贸易。当前,全球的跨国企业,掌握了全球生产总值的40%到50%,90%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全球对外贸易总量的2/3,世界500强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总产值已经是全世界总产值的45%,并且,跨国企业的跨国联盟加快了过密贸易的进步。
2、贸易自由化的加强
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在某种程度来讲具有内在的驱动贸易自由化的特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逐渐深入,贸易的全球化不仅是就其参与的主体或者是承受的客体来讲,都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开阔很多。通过参与的主体可以发现,全球大多数国家,不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牵涉,都将经济的触角蔓延到全球各个地区,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不再只是货物贸易的范围,现在已发展到包含了金融、服务、技术乃至直接投资的贸易。
3、电子商务的崛起
电子商务作为目前全世界范围里流行的一种新颖的商务形式,正引发了国际贸易范围里的另一个革命。通过联合国评估来看,假如在全世界国际贸易里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加以,每年可以创造约1000亿美金的利益,所以,把这个称之为提升全球贸易速度的改革方式。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持续本着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金融危机过后,国际贸易面对着极为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所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要在持续坚持的状态下,深入掌握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格局,正确定位,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能力,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方面。
2、坚持反对以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切身感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之害,特别是一些另有目的的国家运用贸易来对我国的经济构成恶劣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解决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以及提升的质量
透过一系列的扶持计划对我国的服务贸易透过引导的方式,扩大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创造良性市场氛围,不断提升高新技术的产业,积极推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并将优良的技术及时引进回国。
4、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加快网络国际贸易的进步
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国际贸易里透过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只有将观念进行转变,提高国际网络贸易的认识,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条款,才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发展。
5、引领国内企业积极走向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属于国际贸易的关键主体,它的发展状态无法避免的会对国际贸易局势非常明朗。通过国家来看,要使用合理的政策调动起社会发展以及实现我国的经济主动性、积极性,扩大跨国经营范围,在全球的市场竞争里获得更加优化的配置,以及更佳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脱离不了一份稳定的市场环境,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才能确保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谷莹洪宸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1国际经济贸易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1.1国际经济发展背景
受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呈缓慢趋势。2013年直到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好有坏,经济逐渐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存在很多担忧,有很大的不确定,总体是尚在慢慢上升阶段。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如美国股市波动频繁、欧元汇率波动、东亚国家经济复苏、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
1.2我国经济发展背景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产生了量大至高的运输需求,迫使交通运输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全面融入了经济发展中。但我国经济发展也处在了一个不协调的状态,城镇与乡村贫富差距过大,是我国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1.3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地位及运输经济发展的现状
运输是我国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公路、航空、航海以及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管道运输也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运输方式之一。因为公路灵活性非常好,所以其在运输中占主要地位。公路运输这个行业很古老,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传统、最广泛的业务形式,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1%,铁路为4.3%;公路旅客周转率年平均增长率达12%。铁路为5.8%,因此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总发展。
2国际经济贸易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影响
2.1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体系的完善
公路运输经济在宏观上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运输体系的建立。公路运输为社会公共运输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平均每人增加一辆车就会给公路造成堵车,给其他车辆带来拥挤的困扰,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其次,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汽油价格的增加,票价也随之增加,这无疑是对公路运输的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对公路经济运输的未来发展目标做出分析,然后进行指导,进而完善公路经济运输体系。社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强调了公路经济运输建设的完善,而且逐步实现了公路运输的健全发展,例如高速公路的建立,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而且避免了堵车、红灯、交通事故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而建立综合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为我国交通运输逐步进入协调、优化、提升的新阶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减少堵车的现象,我国高速公路开始拓宽公路路道,提高了出行效率。这些举措避免了物流出现的资源浪费、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而且促使公路运输高效运输以及便捷转换,演变成一种衔接顺畅的交通布局。
2.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国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公路运输的发展,不仅使得交通枢纽得以优化,而且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向前发展,也使得公路运输网络逐渐完善。随着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在这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也带了生活的便利。例如,购买汽车票现在实行上网订票以及实名制购票实等政策,这种办法对公路运输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有效解决了排队烦、排队难的问题,也提高了购票的效率,对人们来说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公路网络的拓展使得市场流通与交换的步伐逐步加快,使得市场竞争以及市场选择淘汰的过程加快;使得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旅游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脚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步伐也加快,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演越烈。特别是2012年,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使得金融危险得以有效防范,我国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近年来一些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较大型的运输企业开始从单纯的“车轮”公司发展为能提供多种服务的物流服务公司,增加了“物流”意识。这些企业抓住机遇,聚合仓储、装卸、运输、流通加工等多项物流功能,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物流服务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效益,促进了经营的快速增长。
2.4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的运输业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的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我国运输业对于国外资金的引进越来越快,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就带动了我国运输业在吸取外来经验和技术上自我发展,促使了其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运输业的竞争意识,加强了竞争意识,有利于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国际贸易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大大增强。国内的许多地区的交通运输管道依然继续完善,加快建立管理体制,加强通运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运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3结语
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衰落与萧条,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的第三项措施就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等。由此可见,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巨大影响。在当前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迅速增加,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对公路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公路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路运输业,从而促进经济市场的扩大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月芝单位:东营高速公路管理处
一、产生税收筹划的原因
1.产生税收筹划的内部原因。企业的经营目的就在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运营者的核心目标。而对于人来说,其难免会产生减轻自身税收压力的方法来增加企业收入,这是一种主观的思想状态,符合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运营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企业的运营者就会想办法对税收进行规避。而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后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其所涉及到的税款较少,税收项目较为单一。而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税款额数远超于国内企业,同时由于其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经济交易,其税款项目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跨国企业来说税收筹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小赋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而这也就成为了国际税收筹划形成的内部原因。
2.产生税收筹划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相对应的,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外部原因,而外部原因主要就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质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八个主要方面:其一,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的差距。这个权利主要指的是各国政府在各自税收领域内所形式的法律权利,其是按照地域和人文特性所制定的,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就是该国家的主权领域范围。而不同的国家拥有自己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是需要在该国家主权领域内经营各类业务的企业所必须遵守的。
其二,税收范围差距。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标准,其税款征收的范围也不相同。例如,有一部分国家仅征收企业的所得税,对于企业资产或资产转移所产生的税费则不予征收,而有些国家则征收这部分税款。另外,就算是不同国家在同一税收项目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所收税款数额不同,税款起征点不同,进而导致了各国间税收的差异。
其三,税率的差距。在税款的征收工作中,税率的差别往往成为了各国间税收差别的主要因素。例如,当征收所得税时,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按比例的税率进行征收,如德国、巴西等,还有一部分国家是按照累进税率进行征收,例如美国等。就算是采用统一税率模式,其所制定的税款起征点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最高税率更是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德国的最大税率可以达到45%,而黎巴嫩则仅为10%,相差近4倍。同时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最高税率越高。
其四,税基的差距。税基值得是税收金额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各个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不同,可以将税基分为三种类型。其具体包括以纯总收入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企业财产价值总量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及以企业经营商品的流动量和金额作为基础的税收政策。通常情况下,当税率相同时,税基的大小对实际应缴纳的税额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五,税收优惠政策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对于外资的需求量也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急需外资的引入以达到活化国内经济的目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愿意接受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而且会推出更多,更具实惠性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跨国企业的进驻,其中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企业的实际收税额较小,更加受到各跨国企业的欢迎。
其六,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的差别。双重征税现象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应纳税人的同一税收款项进行了重叠式的征收,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家质检税收管理法规出现了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但由于各国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工作执行中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跨过企业启动国际税收筹划工作。
其七,反避税制度的差距。各国都会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原因,需要出台一系列反避税收的方案和制度,但这项制度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在各国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于违法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也不相同,这也就使得跨国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其八,管理水平的差距。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那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各国间对于税收的管理工作水平差异性较大,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较高,管理模式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其税收管理工作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各国之间差异增大。
二、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对于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直接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提高企业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力度有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设立常驻的税收筹划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法;其次是对各国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地分析,选择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第三是建立起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联系网,以保证各国间分公司的信息交流,实时更新当地税收政策数据。
三、结语
国际贸易中的税收筹划工作是各大跨国公司所必须要做的工作,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更加影响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认真了解各国的税法差距,建立其国际税收筹划部门,详细分析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公司发展的道路。
作者:沈定文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五、把信息技术与国际经济贸易课程结合起来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互联网络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国际贸易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组织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特性不但对实现了培养合作精神有利,还有利于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把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以上信息素养对育和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们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才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技术,教师、黑板和粉笔以及为数不多的简单实验和现场演示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重点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甚少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偏低,创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造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六、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虽好。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做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必须把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大实践教学次数;配备优秀的、专职的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教师;进而把模拟实验与网络操作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了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比如:体育、辩论赛、美术等各种竞赛;教师也可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与科技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组成课外活动小组,来统计学生获得的证书以及取得的成绩,根据统计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虽然近几年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是不能放松,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循序性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探索问题。在改革中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发展。为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高级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徐欣鹏单位:景德镇学院
一、外汇风险的类别
外汇风险是有多种类别的,对不同类别的外汇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是有帮助的。在国际贸易中三种外汇风险最为典型: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所谓交易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汇率的变化而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债务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汇率变动之后会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变小,这是外贸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的一种风险。会计风险本身又可以叫做账面风险、转换风险以及折算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指的是汇率变动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外汇项目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以外币来计算企业资产负债等财务情况时,在转换为本国货币的过程就有可能产生账面的变化,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会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防范这种风险。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汇率变化使得企业未来收益发生变化的风险。汇率发生变化之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会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也是不同的,汇率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经营风险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值得充分重视。以上三种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这三种风险各有特点:经营风险则是动态的,具有动态性和主观性,无法具体衡量,而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可以根据工具计算出来的,是有具体数字的;三种风险发生的阶段也是不同的,交易风险主要产生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会计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中,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收益的外汇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主要是在过去某一时点发生的风险,经营风险则是公司将来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三种风险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经营风险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它会对企业的真实收益产生影响,而会计风险通常只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损益的影响只是反映在于账面上的,交易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则主要从企业交易中来评估,同时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角度来判断它的损益结果。
二、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形势
(一)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形式,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汇率变动将会使跨国企业的财务预算变得十分困难,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将会明显增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持有的所在国的证券资产遇到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对跨国企业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汇率变动会产生折算风险和折算损益,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二是多种货币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企业内部经常是采用多种货币来经营,国际上货币比价的波动非常频繁,这会给跨国企业会计年度结算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企业策略的选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经营战略及策略造成一定影响,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流程工艺以及技术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二)进出口企业
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是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外汇风险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价格优势是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的主要优势,但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受汇率影响较大,汇率一旦发生变动,如本币升值之后会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而涨价之后企业就会丧失很大部分的市场,这是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采取专业措施来予以应对。
(三)境内经营企业
境内经营企业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境内经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风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生产产生间接影响,这也会最终影响到它的生产经营,有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
三、外汇风险的防范
(一)采取有效的短期策略
防范外汇风险的短期策略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前或者是推迟结算。在交易过程中一旦预期货币将会升值或者是贬值,企业就需要提前或者推迟相关账款的收付工作,通过改变外汇结汇时间来避免外汇风险的影响。二是对销售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对销售价格调整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外汇风险分摊到价格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减少外汇风险。交易双方可以专门设置价格调整条款,根据这一条款来调整基本价格,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弥补汇率造成的影响。三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才刚起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多空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组合,如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以及掉期交易等来规避外汇风险已经成为了企业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中长期策略
中长期策略更加侧重于从企业自身的根本发展来进行防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正确选择市场。出口企业在选择市场的时候要考虑到汇率变动和该国货币的变动趋势,在拓展市场时应该优先考虑货币升值国市场。二是要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上,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最为关键。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时间来推出新产品,通常情况下当地货币贬值的时候是推出新产品最为理想的时间。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要逐步提升产品的升级能力,增强产品的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企业在价格和市场份额上取得好成绩。最后就是要慎重选择生产规模或者转产,在当地货币贬值之后,公司要尽量扩大自身的生产线,来适应市场需求,反之则要缩小或者转产。三是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生产率,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生产效率是防范外汇风险的最为重要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汇率波动对企业产生的冲击。外汇风险是各类经济主体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可控制的。我国企业应加强重视和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外汇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外汇汇率变动趋势及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合理选择外汇风险控制方式,打造适合自身的外汇风险防范系统。
作者:丁超超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