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4:10:58
导语:在金融保险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核心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近期面临的主要是专业学习和就业两大问题,因而对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更为明晰,综合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层次,思想和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和工作态度等内容。这些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生活工作质量的好坏。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心理上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处事心态。第二层次,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及专业技能,做到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具备在工作中应有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抗挫能力、职业迁徙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等。面对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这类素质显得尤为突出,它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得到自我提升。它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工作环境的变迁及工作内容的更新进行自我学习及自我调整,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捋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2.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
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金融保险人才,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保险人、理赔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等。在这种情况下,梳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容时必须考虑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引领作用。金融行业有别于其他领域,首先,金融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货币领域,因此金融行业具有经营高风险的特殊性质,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其次,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种类繁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各类机构业务专业性强;再次,金融机构的工作岗位涉猎宽泛,如商业银行的相关岗位从大类上分为柜面业务岗、国际结算岗、客户经理岗、理财业务岗、信用卡营销岗、客户服务岗等,每类岗位又会细分具体岗位;最后,随着金融创新自由化的发展,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更新快,就银行而言,从过去的存、贷、结算业务到随后的拆借、投资业务,发展到现在的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协议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业务国际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面对全球金融业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今后将更加需要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这些行业特点要求金融专业学生素质更加全面。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重心调研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对学生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在很多方面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升素质做了很多工作。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例如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比例的提高,部分学校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中增设实训课程,开设一些银行业务模拟、证券软件行情分析、保险业务流程操作等,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企业及学生自身到底哪些素质迫切要求提升直接关系着我们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心的偏转。通过调查研究,对金融企业及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从三个层次中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当前环境下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方向。调研中发现企业与学生对素质要求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从金融企业角度看,由于金融业经营的高风险及程序化,他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即第一层次素质;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自身认为面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的大环境,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即第三层次的素质。素质教育内涵的三层次说明对学生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多面化的,对当前素质提升重心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做到普遍化提升的基础上发现关注重点。
三、素质教育融入金融保险专业的载体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都在积极的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调研走访,总结了一些效果较好的融入载体,主要包括:
1.举办和参加金融技能大赛主要通过银行技能竞赛、证券模拟交易大赛、保险产品创意比赛、金融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来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这些比赛有校内赛、省赛、国赛,层次多样,有的还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以金融企业一线职员为裁判或评委来保证比赛的专业性和正规性。金融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目前,天津市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相关专业,其中金融保险专业有3所,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大多举办或参加过校内外金融相关技能大赛,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如国泰安、典阅等都在开发软件的同时借助所开发的软件举办一些金融专业技能大赛,如银行技能大赛、金融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金融建模大赛、保险技能大赛等。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可以根据这些大赛的特点,综合比较后选择适合的比赛参加,可以在各校师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与素质提升的融合。
2.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主要包括在了解金融保险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岗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情境教学的设计要以项目情境为导向,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设计案例及情境时可以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利用金融企业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职业准则,直至形成习惯。
(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拼图、小组合作、卡片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协作意识,例如角色扮演法在保险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扮演保险公司人、理赔员以及客户等,将保险产品的推销、保单的促成以及在出险后的审核理赔过程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了解保险中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又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学习保险专业知识。再如小组合作法在银行会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让学生针对每个实训情境在制定实施方案后,分工合作完成分录编制、审核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账页,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对账务处理的严谨性有了深切体会,同时还能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除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在实验实训类教学环节,通过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及指导,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3)从教学考核方面看,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学考核不应再简单的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而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只有从考核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日常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了更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将综合素质的三层次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实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及项目时要将计划评价考核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在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明确工作内容及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过程实施中随时以评价表的形式进行考核记录。由于金融专业的理论分析多于实践操作,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加强思维训练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水平,利用特定课程内容使专业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如金融案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货币,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金融案例分析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四、素质教育载体与专业融入的建议及尝试
1.实习实训环境的改善:实地实验感受实习实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多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实训项目都设置了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一般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实训室为主,普遍设置的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室,让学生完成银行柜面业务、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证券投资实训室,完成证券业务的开户、看盘、分析、交易等模拟操作;保险实训室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处理承保、核保、理赔等来实现。这些校内实训内容的实现主要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加强了对专业的认知。经过对新加坡职业院校的考察,切身体会到真实实习实训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厂”模式,邀请金融企业,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学校成立业务部门,分别在校内成立金融投资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将真实的项目带到学校,让学生接触并参与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模拟层面。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运作情况,不论从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还是创新等综合素质都可以在前辈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种环境下提升的素质是自然改变并形成的,而外界强加给学生的则往往收效甚微。
2.授课形式改善:翻转课堂与微课配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尝试,它是在萨尔曼·罕的微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结构,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使学生在课外利用视频、电子书等现代化信息媒体自主的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同学及老师的讨论分析,同时将课堂的时间解放出来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项目内容及互动环节。翻转课堂地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增进师生间的个性化沟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金融案例资料会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金融知识、经济问题通常比较抽象,利用微视频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可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现象建立独特的见解,从而多角度的看问题,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上方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目前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地参加全国微课比赛,在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共有1600多所高校的12000多名教师参加,其中高职院校参赛3955份,通过微课的录制,很多专业教师积累了视频教学经验。因此,可以此为契机,鼓励专业教师制作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视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获取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简单传授知识,从而推进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娅楠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调查研究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业的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分组统计和计量分析,本文发现:(1)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和学习情况对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2)在职业价值观上,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对“美感”和“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对“独立性”和“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对“成就感”和“轻松感”的偏好更高,对“美感”的偏好更低;(3)在人格特质上,外向型得分(相对于内向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直觉型得分(相对于感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判断型得分(相对于知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
[关键词]
房地产职业选择;金融保险专业;调查分析
一、引言
房地产业与金融保险业早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房产业的开发与经营、流通与消费都需要金融业的资金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在房地产领域安排资产业务等。房地产业与保险行业的合作包括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房地产销售介绍保险公司的产品,特别是房屋按揭贷款保险、屋主保险,甚至个人寿险等,并通过转介绍扩大保险公司的客户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外很多金融、房地产(不动产)和保险等专业都同在商学院,有的还开设在同一个系。鉴于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稳增长、调结构成为关键词,“追求有质量的发展”是两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具有金融投资理财背景与房地产销售经验的人才必将是两个行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以及影响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于高校改善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不同人格特性的大学生“因材施教”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中,Bleichetal.(2003,2012)对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金融和房地产专业的498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在15类金融相关职业中,房地产财务分析师、房地产销售和经纪人(住宅类)、房地产销售和经纪人(商用物业类)分别排在第8、9、10位。而据我们对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了解,本文是首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下文按如下顺序展开。第二节描述分析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第三节通过分组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学习情况、职业价值观(含13个维度)、人格特质(含4个尺度)是否影响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第四节总结全文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
我们调查了湖南省某保险专业院校282名一到三年级的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和另外12种金融保险相关职业的从业意愿。问卷中,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自己今后从事这些职业的可能性进行打分,分数为0到10的整数,0表示自己没有可能从事该职业,10表示自己将确定地从事该职业。为了剔除不同大学生自身标尺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我们对得分进行了变换。调查显示,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兴趣值的均值分别为4.37、4.71,分别排在14种职业的第7位和第6位;而兴趣值居14类职业首位(x′ij=10)的概率分别为13.12%、10.95%,分别排在14种职业的第11位和第4位。大学生对哪些职业的从业意愿与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有正相关或负相关?我们通过统计发现,与“房地产销售或经纪”从业意愿显著正相关的是“房地产估价和投资”、“商业银行信贷”、“投资银行”、“金融资产交易和管理”、“金融产品理财顾问”、“法律”,显著负相关的是“保险精算”。与“房地产估价和投资”从业意愿显著正相关的是“商业银行信贷”、“投资银行”、“金融资产交易和管理”、“金融产品理财顾问”、“法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显著负相关的是“保险销售”、“核保核赔”。因而,房地产职业与金融(不含保险)职业面临很强的人才竞争,而房地产与保险行业吸引的人才的交集相对少。这也同时反映出,房地产职业与金融(不含保险)职业的相似度很高,而与保险职业的相似度相对低。
三、影响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业从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表2显示,除了男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外,6项个人基本特征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
(二)预期薪酬的影响问卷中询问了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有五年工作经历后,自己的预期薪酬(单位:万/年)”。我们发现,大学生预期薪酬水平与“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从业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06、-0.0197,都不是显著的(在10%的水平下)。因此,“预期薪酬”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和“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相对于所调查的另外12类职业的从业意愿。
(三)学习情况的影响学习情况是否能解释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表3中,我们按照大学生回答的自己“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水平”和“学制”两个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分组①。我们发现,“靠前的1/3”的大学生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意愿显著高于“靠后的1/3”的大学生,不过,“中间的1/3”的大学生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意愿又高于“靠前的1/3”的大学生。因而,难以确定“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吸引到的是学习成绩更好的还是更差的大学生。
(四)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伦理学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职业价值观一词最早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塞普尔(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塞普尔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个人对于其工作赞同和尊重的渴望。宁维卫(1996)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从业的全过程,它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待职业择业的一种态度、认知和信念,是其对于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的总的看法,表现为其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程度的内心尺度,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需要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最初由塞普尔(1970)编制的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I)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将价值观分为13个尺度②。问卷共设计了52句描述,被调查者需要对每句描述给与1分到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同意该句描述,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再加总相关问题的得分,得到大学生在13个价值观尺度上的得分。得分的取值范围为[5,20]的整数。表4显示,在金融保险专业的大学生中,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有如下特点:(1)对“美感”的偏好更高;(2)对“独立性””的偏好更低;(3)对“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4)对“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有如下特点:(1)对“成就感”的偏好更高;(2)对“美感”的偏好更高;(3)对“轻松感”的偏好更低。
(五)人格特质的影响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表现出一致的反应。人的个性特征只有“差异”,没有“高低”之分。研究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对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与适应能力,而对用人单位而言,了解应聘者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竞争合力。同时,个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对教育者而言,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适度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也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我们选择Myers-BriggsTypeIndicator(MBTI)人格测试量表来衡量被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types)③。MBTI人格测试从4个维度定义人格:(1)注意力集中所在和精力的来源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2)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感觉型还是直觉型;(3)作决策的方式是思考型还是感情型;(4)对待外界和处世的方式是判断型还是知觉型。MBIT问卷对被调查询问了28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每7道题用来测量1个维度的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人格的得分都是[0,7]的整数。表5显示如下结果。(1)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更高的大学生更大程度地属于“外向型”人格。(2)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更高的大学生更大程度地属于“直觉型”人格,也更大程度地属于“判断型”人格。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除了男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高于女大学生外,其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和学习情况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从事房地产职业的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在13项职业价值观尺度中,更愿意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大学生对“美感”和“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对“独立性”和“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更愿意从事“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大学生对“成就感”、“美感”的偏好更高,对“轻松感”的偏好更低。在人格特质上,外向型得分(相对于内向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的从业意愿更高,直觉型得分(相对于感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的从业意愿更低,判断型得分(相对于知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的从业意愿更高。
为拓展和指导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在房地产业的职业选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在金融保险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考虑增加房地产评估与销售类的课程,聘请房地产公司人员以讲座或授课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房地产职业,扩大金融保险类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2)开展正确的房地产职业价值观教育。房地产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工作,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如诚信、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吃苦耐劳。在培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既不盲目追求高薪待遇,也不因自身条件不好而悲观消极。除在“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课堂及职业规划课上传授让大学生通过接受专门的职业知识和系统的职业教育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金融保险专业的大学生到房地产行业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参观访问、顶岗实习、科研实践等,让大学生初步体验社会职业状况,作为课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
(3)塑造房地产职业所需的健全的大学生人格。虽然上文分析将人格特征归为四个维度,然而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人的性格、兴趣是动态发展的,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人的个性特性也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衡量自己的优劣势,寻求个体与职业的最佳结合与匹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以注重培养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远的战略眼光、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心等综合素质。
作者:王锦霞 单位:保险职业学院 国际保险学院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江泰班”是由教育部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一批能满足保险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针对企业工作过程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江泰公司将学院选为首批入围8所合作试点院校中教学改革试点,期望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现从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保险经纪方向)教学改革设计思路着手来谈谈本专业教改实践的主要做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对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确定目标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在构建新教学模式前,深入江泰及其他25家金融保险行业企业、12所金融保险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开展系统化调研,通过考察、座谈、研讨等,确定金融保险(保险经纪方向)专业岗位群如下:保险经纪公司:市场开发、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销售、保险采购、客户服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主要职责任务包括:客户信息收集,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采购招投标,协助投保、出单,协助查勘定损、索赔,保险经纪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单证案件管理、风险管理咨询、保险经纪项目管理、理财规划);保险及保险中介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主要职责任务:相关专业岗位);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任务:社会保险基本业务开展)。
(二)保险经纪职业及工作过程描述。保险经纪是指受投保人委托,基于投保人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经纪的服务总流程及主要工作流程如下:走进客户,收集信息;风险管理,防灾防损;拟定投保方案,进行保险采购,协助办理投保手续;协助客户索赔。
1.保险安排工作流程。投保人委托保险经纪投保———保险经纪为投保人进行风险评估———设计保险方案———确认保险方案———保险经纪向保险人询价———投保。
2.协助索赔工作流程。投保人出险通知保险经纪———保险经纪迅速通知保险人———保险经纪协助保险人现场查勘———保险经纪索赔———保险人最终赔款。
3.保险经纪其他服务。调查分析风险———提出防灾防损建议———密切关注风险变化———风险转移、化解的建议。(三)根据保险经纪公司工作流程要求,提炼出保险经纪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保险经纪工作总流程同上;知识目标:保险基础知识,保险营销知识,客户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知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各险种知识———保险采购知识、保险理赔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保险基础知识,能进行客户开拓———掌握风险管理知识,能进行风险分析,提出保障方案;与客户沟通能力———掌握财产险、人身险各险种知识,能够制定投保方案并进行保险采购;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改实践
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江泰及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素质标准,融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设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导向、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整体改造;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实施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改。
(一)将提高职业技能定为金融保险教改核心,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将校企合作,教科研一体,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落到实处,提出与江泰公司目标共定、课程共建、学生共育、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就业共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针对学生特性,将关键专业技能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循环训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重点、难点、疑点;同时渗透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养的有关内容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协同江泰公司精选基于工作过程9门主干核心课程(《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解读》、《保险销售实务》、《保险采购实务》、《保险经纪服务》、《风险识别》、《合规与道德》、《保险经纪公司经营管理》、《保险项目管理》)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新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本专业课程体系。为拓展学生专业方向,特聘请校内外企业行业及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融于工作过程。
(三)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运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落到实处。为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任务驱动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间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兼咨询顾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师生角色转换有利于将职业课程核心知识转变为学生想要得到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内心强力学习动机,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激情和动手能力,增强青年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性强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一改传统满堂灌少互动的授课方式,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是“拉动”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机整合,目前效果较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采取“边用边学边练”的方式将核心理论融于实践教学,通过“展示项目任务”、“解构项目任务”、“练习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保险经纪服务”“保险安排”“协助索赔”等虚拟情境和任务项目中接受实训。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本专业核心知识点隐含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工作任务中,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分组讨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这里所指的任务是指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高度仿真工作环境下,通过运用金融保险专业的各种知识及操作技能来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特设金融保险学科带头人和双班主任(专职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为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奠定了基础。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园地设计、每月金融保险大厅展板设计、课后实训、校际交流、公司考察见习、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等,有效将学生课堂活动与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江泰班”涵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整体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将单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改为融综合测评、多方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方式;尝试推行以赛代考、强化实训实习考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运用全程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提升自信心。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修正的过程,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企业要求与学院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满足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实现校、业、生和社会多方共赢。
作者:徐诚 周玉芬 李海霞 单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就北京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保险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和现状,结合我国新经济新常态下本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特点,探讨分析本专业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与尚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科学整合传统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及扩延企业实习等实训实践教学,完善金融保险特色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实践;专业建设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保险工具,解决金融保险业务操作问题,在保险、保险中介、证券、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保险、风险管理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保险专业自2013年开设以来,与合作企业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创设了校企联合教科研团队,对该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融合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改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已建成具有实质性内涵的校外实训基地。自学院入围并获批首批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于2013年与江泰正式签署了为期5年的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具有师资培训、共编教材、联合教科研;企业考察、见习、专家讲座;学生岗前集训、顶岗实习、就业等实质性内涵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与江泰共建了融教科研为一体的本专业建设队伍。2012年学院携手江泰一线员工探索以本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获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市级课题。3年来,学院协同江泰及相关院校,大胆探索创新,有效推进“三对接”实践;制定了以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为核心的2014创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本行业最新竞争态势变化和江泰“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目标,修订成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通过新媒体投票,位居榜首;本专业教科研团队于2015年摘得了北京市民办教育“园丁奖”桂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了师资力量。通过与江泰及有关院校师资共享及对内培训深造培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在教学一线和科研领域均取得了瞩目成绩。在校内外说课微课比赛中,曾荣获2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若干。通过参编9本教材、编写校本实训指导书及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科研立项执行及校内外其他科研项目立项结项系列活动和企业实践培训,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鼓励中青年教师深造,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均为硕士生,1位教师为在读博士;富有教科研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均为双师双语国际化高端人才。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可行的教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现共取得市级科研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编写教材3本;参编教材9本。获院级奖励证书12件,市级奖励证书2件。这一切表明,本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历水平及教科研水准均大大提升,为学院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四)已建成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在30年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积累沉淀的基础上,经过近3年校企合作环境下的知识创新管理和乘数倍增式努力,特别是对本专业岗位群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调研及江泰工作任务岗位需求探讨后,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本专业建设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建设规划、教学标准、9门核心课程遴选和教材编写、相关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大纲还是微观层面的多媒体课件创新、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构建等专业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确保了本专业建设规划能落到实处。
(五)围绕本专业特色建设,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校企全程考核模式。本专业在专业特色建设实践过程中,着力推行因材施教,已形成基于工作流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以赛代考”,协同企业顶岗实习,全程考核。如每日学生课前5分钟专题演讲;每月专业主题班会例会等。充分利用学院系双师双语型教师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渗透工作流程和双语教学;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及江泰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践中,这一举措在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课内实训、企业考察见习、顶岗实习等专业建设方面在同行起到了领先辐射作用,促成本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3级本专业毕业生51人,除继续升本和创业成功的同学外,其余均已通过了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面试优选岗前专业汇报,自2016年4月份始奔赴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目前均获企业优评。
二、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训基地少,缺乏实训模拟操作软件。受制于实训基地有限以及尚缺少实训模拟操作软件、社会观念的误解曲解和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等方面的因素,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果难以规模化推进。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的课内实训软件亟待投资解决。
(二)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双证双语”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育是为培养本行业企业需求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现代新型教育。为配合江泰“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目标,本专业建设有必要深化校企合作,扩延人才共育长效机制的广度和深度;校企联手进行职业技能考证。
三、促进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实训室硬件设施,加大实训软件投资。学院继续协同行业企业加大对本专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尝试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学院作为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并不具备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优势。未来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可选择一些发展情况良好合作意愿较高的中小企业,寻求合作空间。在现有教科研软实力及实训室硬件设施基础上,积极申报本专业建设民办教育促进项目,力争取得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购置本专业实训软件,以利于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建设实力和水准。
(二)尝试构建以实训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的出路在于拓宽思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依存度,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建立吸引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动力和内涵。行业企业也应放长眼光,将学生培养、人才储备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生产必备资源投资。目前亟待江泰全方位参与构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标准的“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五个模块”(课内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见习、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双语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师在具体教学手段方法上开启理论实践混合实训模式、强化单元实训模式,增加全程实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融传统多元化教学与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为一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通过校企全程教学考核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战能力。要实现本专业人才校企无缝对接,亟待企业投入更多时间、人力、财力、物力。
(三)校企联手进行职业技能考证训练。本专业有两个主要职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人资格。考证内容分散在本专业课中。为协助学生顺利取证,除了将考试内容在现有课程中重点训练外,可尝试将江泰和行业培训师们请进来或与相关机构合作,让江泰班的学生应用模拟考证系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一切均需江泰和学院管理决策层重视并予政策倾斜和人、财、物上适当支持。
作者:周玉芬 杨欣鑫 单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理论课程开设太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习时间较短,适应能力不强,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即: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突出课程实践环节;丰富实践环节形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类型,以满足教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并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就近原则,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状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基地;新型培养模式
0 引言
在当前经济形势疲软、就业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在于,虽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学生的就业偏好不同,对行业认识的差异以及自身条件各异等,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不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程的设置,都应体现对学生岗位能力及相应素质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 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课程开设太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枯燥,如果学生不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认真的学习这些课程,更谈不上对这些课程产生兴趣了。而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且内容较深,实用性不强。这种现象也从往届毕业生反馈的情况可以得到验证。根据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学课程跟自己从事工作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得重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所学知识相对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简单了很多。虽然学生反馈的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在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工作实际,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核心,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的写课堂笔记,甚至来不及消化。在总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大量的理论课学时挤占了课内实践课程的开设,学生没有机会去动手并思考相关的问题,结果是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仍然什么都不会。其实在这一点上,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导致的。因为对于专科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基本不可能去做学术理论研究,就业面向以企业一线为主,这样一来,理论课程大量挤占实践课程就使得他们在寻找就业机会时非常尴尬。
1.3 实习时间较短,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兼顾学生社会实习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时间很短甚至没有,就会导致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和了解很少甚至没有,对企业相关工作流程更是一无所知。这种以纯理论学习为主的方式,带来了两个不良后果,一方面,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从头学起,导致他们的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差;另一方面,企业为培养新人需花费较高的人力成本,浪费了较多的资源。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突出课程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设置局限,调整理论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数,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从2002年到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四次系统性修订,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实践学时数。
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调整思路主要体现在:①删掉理论性很强或纯理论课程。如删减了《再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②增设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并加大开设学时。如增开了《保险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经营实务》;③实务性较强课程设置课内实践学时。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开设要求,充分考虑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学时,便于学生边学边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学、做”进行充分的融合,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 丰富实践环节形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较大调整,重在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来说,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环节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认知实习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并在实习结束后撰写认知实习报告;二是顶岗实习环节。该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最后四周,连同暑假共计三个月。在这个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到固定的工作岗位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撰写顶岗实习工作手册;三是校内模拟实训环节。该环节安排在第五学期,一般为8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指定的模拟软件,主要包括:保险教学模拟实习软件、商业银行教学模拟实习软件和证券投资模拟实习教学软件。在这个实习环节中,要求学生完成至少一个工作流程,并在适当的模拟环节中交换角色,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四是毕业前实习环节。该环节为第五学期剩余时间和第六学期。该环节是为学生拿到毕业证后真正就业做准备的。
2.3 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类型,以满足教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
校外实践基地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但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建立的实践基地不能服务于教学或学生的就业等。在淮南联合大学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有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按照就近原则,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引入一定的实训环节。这个环节既可以安排课内实训,也可以安排课外实训。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课内实训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因此应与当地公司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对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架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效果的作用。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状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很好的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相应时间的系统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与社会信誉高、人才需求数相对稳定的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学生通过相应时间的系统性实习,一方面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系统性的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同时,由于存在合作关系,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双方更加容易沟通和解决,也更加有利于校方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推动以后各届学生的实习工作,并不断提升学生实习的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的稀缺这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深入落实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在有效的配合区域内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下,积极的推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金融保险 人力资源 校企合作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政府职能服务不到位
由于校企合作是两个不同方面的协同发展,所以在利益共识以及合作的信息交流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的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充分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但是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中,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角色一直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所以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发展遭遇了瓶颈阶段。
2. 教学机制的落后
目前我国的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机制的还是比较落后的,一方面来说很多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机制很大一部分是参照的其他本科制下的教学模式,而另一方面很多的高职学校没有选定合适高职院校的学生适合的金融保险类课程教材,以及没有制定合适的金融保险专业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在这个教学机制的计划和形成中,作为校企合作的金融企业方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参与,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机制发展的形式呆板落后,严重的阻碍对于我国的优秀的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
3.合作制度化的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针对与校企合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有效的规范,再加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也没有将校企合作定位企业发展或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的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仅仅是依靠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上合作,其发展的前景必然是不长远的。所以积极的规范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是目前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重要工作之一。
4. 金融保险行业的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的发现在校企合作中,更多的高职院校热衷与银行等行业,对于证券等行业却不是很积极。这其中就牵涉到了学生的一个就业的问题,目前更多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学生对于高薪的银行的工作是比较青睐的。所以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的期间就有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进行银行方面的工作的定位,对于在银行工作需要考取的证书也是比较积极的,这就很大的程度的削弱了学生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知识的综合的掌握。
二、如何做好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校企合作的发展建议
1. 强化在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职能运用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有效的把控好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发展情况,并且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去规范我国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局面。其次,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模式的研究,我国的政府应当有效的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利用政府的政策鼓励进行金融保险教学的高职院校和金融保险企业做好校企合作,对于深入落实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支持,对于深入落实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等等的方式。政府可以有效引导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环境和机会,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发展技术研究工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共同促进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
2. 完善教学机制
想要做好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那么需要督促我国从事金融保险教学的高职院校要深入教学机制的改革,积极的引入学分制、绩点制的教学制定,对于教学计划的编写要最大程度的贴合区域内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完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职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最好的为区域内的金融保险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保险专业性、实践性的人才。深入落实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机制的改革是目前发展好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3. 积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合作机制
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学生的就业发展,这就非常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机制。首先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去规划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制度化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和金融保险企业之间应该寻求更加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不仅仅是局限在经济利益和合作层次上,积极倡导一种文化层面的合作,将企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将自己学院内的学生安排到金融保险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工作,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服务,而金融保险企业可以有效的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为自己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和员工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工作服务。有效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达到高职院校和金融保险企业之间的一个双赢的局面。
4. 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我国的金融类别的学生就业一直呈现一种比较杂乱无章的混合就业的模式,这与我国的金融教学计划的全面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银行和证券记忆金融保险行业方面的基础性的知识的相似的程度非常高,所以学生可以选择各式各样的就业方向。但是我们首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简单的将薪酬水平作为就业的主要影响的因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去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契合自己的职业观念和就业兴趣去进行选择,才能够更好的投入的以后的工作奋斗中去。其次,就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教学工作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保险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加强,积极的为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输入更多优质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资源,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摘 要: 金融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的稀缺对于我国高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要深入落实我国的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在有效的配合区域内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背景下,积极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建立我国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关键词: 金融保险 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
一、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金融保险行业方面的学生时因为还是遵循非常老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和现阶段的金融保险市场相配合。所以直接造成金融市场和学生之间的脱轨,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顺利就业,金融保险行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但是现阶段从事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的老师并没有机会真正接触保险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模式,对于目前保险行业最新的发展没有详细的了解,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发展。
(二)仅仅依附理论教学
金融保险行业的操作性质非常强,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保险专业对于学生的实战经验教学的缺乏是限制我国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事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机械化地进行保险行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工作,很少有聘请实践能力比较强的老师授课,但是保险这个行业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且从事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老师作为培养保险行业人才的引导者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主要的,同时是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正是因为缺少实践基地的培训,所以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弱,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与工作岗位相契合,对于理论知识不能深入地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空间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二、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一)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我们有效地建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相配合就要培养既富有理论知识又富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每个专业都会有其固定的培养方向,成功地为特定的行业输送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某些高职院出于一种更保险的做法,就是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采取复合的知识结构教法。例如仿照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为以后可以从事各式各类的金融工作做好准备。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发展是不利的,直接导致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执业技术能力不够。所以在以后的改革中,高校应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对于人才的稀缺。保险行业的销售和产品的创新是目前保险市场的重点发展问题,所以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加强市场营销、精算课程、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
(二)建立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构建我国高等学院金融保险行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专业教育的老师对于保险行业实践经验的缺乏,所以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从而加强保险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育,对于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对于金融内的课程有全面且有重点的覆盖。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理论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忽视。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不仅仅可以采用双师型教学的模式,还可以让老师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保险行业的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保险行业的实践发展。企业可以联合高校加强对于科研技术、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最后实现双赢。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老师教学观念是非常落后的。教学水平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效发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的金融保险行业老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本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双师战略进行教学,聘请优秀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专家为学生授课,对于在校的老师深化再培训再教育的工作。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金融保险行业的老师应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保证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符合时展的。深化学校之间的合作,有效地促进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经验。只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金融保险行业的老师队伍,才能促进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金融保险专业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颁布《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浙教高教【2014】102号)。根据文件精神,高职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学校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金融保险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要求非常高,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变革对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深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专家、教学工作者积极从事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总的来说,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在国内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化的理论。通过一年多的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本专业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与探析。
二、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一)金融保险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本专业首先进行了分层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生源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进行了改革,设立普高生、三校生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课程设置、选修课学分比例、课时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在2015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小班化教学课时占当期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1.05%;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占当期课程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4.48%,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50%,已经达到教育厅设定的要求。根据生源的差异,对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开设《基础会计》课程,对于三校生,开设《银行会计》课程,既考虑到学生学科基础的差异,又与后续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在专业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实训,不同的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二)金融保险专业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选择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核心项目进行了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具体改革情况如下:
1.《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小班化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任务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与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将部分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在“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策略”、“金融产品模拟营销”等项目中与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中国银行、平安人寿等金融机构合作,由企业派遣讲师过来给学生进行分项目指导,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项目。同时,根据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分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层次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通过分项目的方式,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
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体验式保险营销”项目的积极尝试,主要分为通关测试、增险销售、付费险销售这三个项目的实践,专业学生首先需要通过保险营销话术的通关测试,过了五个关卡之后,进行增险销售,对于能力突出的学生尝试付费险销售,再根据能力差异,从意外险到普通寿险、健康险、消费险进行差别化的“体验式营销”,既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营销的全部流程和业务特点,又差别化体验。
2.《保险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分组教学,模拟营销。保险实务是从本院学生就业职业特点出发,培养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门基础课,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保险销售方面的实战经验。基于此,在课上,学生分为3~4人一组,共分为12组,就不同的保险险种进行了模拟销售。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保险产品营销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在保险产品营销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总结一定的保险销售经验和营销技巧。每组学生表演完后,由其他组学生代表进行点评,并打分,取平均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演之后,再一起回顾总结相关险种的内容和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商业银行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在基本知识点的讲授环节采取了统一教学方式,在实训和作业环节部分采取了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的方式。
在该课程的实践时间操作中会用到一套“智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仿真实训平台”,包括个人储蓄系统模拟操作和对公会计系统模拟操作。教师采取了班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该项实训,全班学生均要求完成个人储蓄系统的全部案例操作,而对于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则进一步完成对公会计系统的案例操作,教师进行加分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部分作业的布置上采取小组模式,如商业银行信息简报、信用卡设计等小组作业。教师先进行情景引导、任务描述;学生自我思考讨论,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任务并展示。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们通过分工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之中。
4.《银行技能竞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分层选拔。由于银行技能竞赛的内容为典阅银行软件(对公业务和个人储蓄业务)、银行三项技能(点钞、字符输入、翻打传票),因此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初级选拔,通常来说,三校生的技能较为扎实,普高生的软件操作较为熟练,所以在备赛选手的遴选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源差异,优胜劣汰。对于进入初级选拔范围的学生,进一步通过竞赛(院级竞赛)的方式从中进行选拔,根据大赛的要求,选拔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竞赛。通过这样分层选拔的方式,通盘考虑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优势,并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参赛团队。二是小班化竞赛培训。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安排,在参赛前3个月开始组织训练,并从院级银行技能竞赛中选拔出一部分学生准备省级竞赛,最后选拔出三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采用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两种方式。第一阶段为分散式实训,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训室或者寝室进行银行软件和手工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为集中式训练,每天由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并监督参赛学生进行技能练习,并且每天考核一次。在最后集中训练阶段,采用全天停课的方式进行小班化培训,直到参赛前,小班化教学时间全部安排到实训室进行训练、模拟考核,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每天一位老师,每天一次测试”的方式加紧训练。
三、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的举措
一年多来的努力,本专业在执行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各班级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的比例均达到了浙江省教育厅课堂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部分专业课程也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析。接来下,将进一步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全面展开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校企合作,订立专业行政小班
由于本专业自2014级以来,只招收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生源主要为普高生及自主招生两种,接下来可以考虑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拆分成两个行政小班,同时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宣讲会的方式班级学生自主进行分班,并冠以“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的公司名。具体改革有两个步骤:
1.部分专业课程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计划先对2014级学生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小班化教学改革,从大二下开始,选择两门主要专业课程《保险团队运作与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实务》进行课程改革,在学期初,通过自主报名和企业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太平人寿”班和“中国人寿”两个课程班,在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指导老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块,由两家保险公司派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与指导,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充分体现公司的文化与特点,同时保险公司参与后续的顶岗实习管理关节。
2.行政小班化阶段。在上述分课程小班化教学方式运作比较成熟的情形下,考虑在16或者17级的学生中,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分班,从职业生涯导航、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教学内容等环节充分融入企业元素与小班特色,同时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开展实质性的行政小班化教学。
(二)分模块、分难度实施分层教学
在原有分层教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分层教学:深化课程的分层教学。以《金融产品营销实务》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简、中、难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实训模块,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尝试赠险、简易险、综合性险种的销售,既兼顾大众,又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在作业模块,同样设立基本模块和附加模块,对于基本模块要求所有同学参加,并以此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而附加模块则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技能竞赛的分层教学。根据竞赛的要求,将实训模块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模块,初级阶段为人人必过阶段,要求每一个专业学生必须达到,中级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为院级竞赛水平,高级阶段主要为全国技能竞赛准备,选拔出来的选手将参加全国规模的竞赛,既体现学生技能的差异,同时又能配合竞赛,两者相得益彰。
(三)优化教师资源,为分层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师资作为教学的主力军,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保障。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对师资的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更要有了解行业人才标准,因材施教的实践指导能力。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优化教师资源:
1.走出去。专任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专任教师更应该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三年内完成所有专任教师的挂职锻炼项目,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具备行业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技能的有效更新,根据学生能力兴趣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与指导。
2.引进来。从行业中引入一只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只教学团队除了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外,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帮助并为专任教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教学标准提供行业意见。同时,聘请一些社会声誉较高,影响力较强的行业骨干作为客座教授,提升专业的吸引力。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保险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遭遇到严峻的压力。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数目及岗位需求、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需求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保险行业需求;指出了就业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并从政府提供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高等院校更新教育理念、大学生更新就业择业观念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就业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互联网+;金融;保险
2008年1月,在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热衷之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高职毕业生就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新问题
(一)学历限制和就业人数激增,加大了就业压力
从宏观层面看,近年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地进驻到南宁市。金融行业亟需的主要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端国际金融人才,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不高。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金融人才不但要掌握核心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营销等相关技巧。
从微观层面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增加,加大了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15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达18.9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万人,再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总人数依然很大。
(二)新就业竞争群体出现,缩小了就业途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要面临以下压力。一方面,高端岗位竞争受阻,原因有:一是国家关于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二是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影响,从各国返回的“海归派”和其他各省市优秀学生跨省到广西觅职的大学生日益增多,由此分流出更多优秀人才,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偏好“海归派”和其他国家名牌高校大学生,对在广西本土就读的大学生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三是广西就业单位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低端岗位竞争激烈,主要因为企业待岗和失业员工、退伍军转干部、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新的就业竞争群体的增加。
(三)心理准备不足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广西高职院校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悲观、困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较普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让人满意;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未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就业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信心不足;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就业心理差别和特性。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数目及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各大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都抓住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机遇,争先恐后进驻广西,对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另外,金融保险人才在其他行业中的涉足主要有:保险公司需要更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公司需要更多的保险经纪人;邮政、航空、医疗、货运、汽车销售等部门需要更多的保险兼业人才;售后服务需要更多的保险营销专员等。
(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各大保险企业不但重视人才对保险、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很注重人才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持续学习、团结协作、创新能力、诚信敬业等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开设实务类课程,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以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根据调查,金融保险专业就业面临两难问题:一则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工作难觅,二则保险企业人才难求,原因颇多。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学校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不足,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原地踏步”,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未做实质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没有做相应调整。同时,专业课程设置依然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持续性、时代性、实务性和层次性,从而导致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并无就业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二)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学手段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辅以案例教学,但忽视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应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同时,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考核模式,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由于学生实践性、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各项能力不足,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达不到“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难以胜任公司的要求。
(三)公司方面
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注重当前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需要有多年工作经验,能马上上岗就业的优秀人才,而毕业生缺乏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公司金融保险意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金融保险教育理念有认识偏差,对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需求还不如计算机、财会类、市场营销等专业的。
(四)学生自身方面
大部分毕业生主动择业意愿高,但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期望在大中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就业,不愿意下乡或去基层;期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不愿意从事东奔西跑、日晒雨淋的外勤工作;期望没有经验却有高薪资;期望在容易开展业务的收展部维护高端客户已买的保单工作,而不愿意从最底层的客户经理做拓展业务。
四、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就业路径研究
(一)政府提供良好就业环境
1、鼓励更多金融巨头在北部湾经济区进驻广西。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信诚人寿保险、合众人寿保险、越南西贡商信银行等金融巨头们已经“大展拳脚”于北部湾热土。广西政府应鼓励引导更多金融巨头进驻南宁或在南宁设立分支机构,想方设法减少金融业发展的阻碍因素,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金融保险人才和金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匹配。
2、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长袖善舞”。 政府应尽快消除制约多种经济成分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包括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理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等。给予广大中小企业减税退税的优惠政策,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给予愿意招录大学生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用人单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当前,企事业单位招聘较看重毕业生学历、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企业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立足长远,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实际岗位需求,合理制定用人标准,重视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潜力和可塑性,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氛围,吸纳、培养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难的非常规经济学矛盾。
2、中小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增加吸引力。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人才培训系统、绩效考评体系、合理的薪酬体系、福利保障措施等普遍缺乏长期均衡性。而有些中小企业主太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过分依赖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挫伤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使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望而生畏。中小企业要稳健发展,必须建立包括职务提升、绩效提升、荣誉激励等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高职高专毕业生。
(三)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
1、依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特色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状况,广西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体三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一体”是指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合为一体,“三翼”是指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能力鉴定、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
2、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业不但可以解决毕业生的自身就业问题,还能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提供给更多人就业,也更能体现大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有调查数据表明,只有不到3%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创业活动。因此,在政府加大力度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政策和税收优惠,鼓励他们创业的同时,学校还必须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增设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形成新的自主创业理念,激发其创业潜能,运用所学金融保险知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机遇积极自主创业。
3、鼓励学生“专升本”,进一步深造。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随着转移力度的加大,高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趋势会越发明显。而且随着本科教育的日益大众化,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就业率低会更突显。因此,通过适度鼓励学生“专升本”,一方面延缓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间,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转移需要相适应; 另一方面,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其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形成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双赢局面。
(四)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1、端正心态,积极主动面对竞争。目前,人才供给和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积极主动乐观地寻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求职技巧,毛遂自荐。当前,毕业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平台、人脉关系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岗位。
2、降低就业标准,放宽就业视野。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是政府机关、金融巨头高端岗位、事业单位,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普惠时代,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理性地认同现实,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合理制定就业目标,拓宽就业视野,选择充满活力的金融巨头分支机构营销部门、客服部门或中小企业及基层、乡村、西部落后地区等国家政策支持引导的地方。
3、调低姿态,先就业后择业。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势下,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尽管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求职择业马到成功,或者想谋求“公务员”之类的“铁饭碗”。但是,可以选择报酬相对较低的基层岗位,先就业或者灵活就业,从实际工作中先积累人力资本,再寻找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里,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经济政治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自我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加强自身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以致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企业行活动的必要性,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和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并介绍了到中国工商银行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最后对收获体会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保险 企业锻炼
近年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调整师资结构、加强产学结合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校也积极响应教育厅号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企业行”活动。
一、高职教师进行企业行活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
金融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从业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或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由于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教师在讲授时,难免觉得功底不足,有心联系实际,但联系起来往往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时对于一些知识点自己也一知半解,在讲课时就点不透。而通过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不仅可以拓展眼界,见到新的东西,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把自身相对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实践中,教师可与业内专家和一线员工进行交流,可以捕捉到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在以后的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面向实际,注重与用人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使教学与行业与时俱进,满足行业不断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在企业实践锻炼时,教师可以与公司业务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更能有的放矢,并根据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措施,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努力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和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为以后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的工作中能有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市场,受到市场的欢迎。
(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双赢
教师赴企业锻炼增强了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创造了学生实习、就业的良好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企业锻炼也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科研的进步,效益的提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教师赴企业锻炼也进一步推动了校企间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结合,加深了校企间人才供与需的紧密性、一体化。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会了解到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与应对问题能力,同时也会提高自身的实践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
二、实践过程
(一)提高认识,通过实践提高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明确实践目的,在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必修课。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就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所以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储备的知识必须通过不断补充、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知识的更新只有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通过实践,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操作技能,而且能提高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充满信心完成实践任务
我所在的部门是信贷管理部,其工作职责主要为组织信贷业务管理、规范贷款审批程序和发放手续、消费、住房、项目贷款等信贷业务是审查和审批、报送贷款审批表及有关资料、文件、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等。在此期间,有一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张某,男,23岁,未婚,湖北荆州人,高中毕业。在汉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租了一间约15平方米的门面,主要经营服装生意,现已经营两年,因为想升级改造、扩大规模,申请个人经营贷款50万元,5年还清,中国公司银行江岸分行经办,将材料递交上来审查。其材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户口复印件及婚姻状况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个人收入证明(年收入30万元)等。从这些材料来看,无任何不妥之处。但同事与客户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在江岸支行面谈,进行贷款调查。当我们与张某见面后,首先核实了身份证、户口等,并告诉他还需提供在工行近3个月的收入支出情况的详细流水账目,以此审核当事人是否具有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这一点很关键。与客户沟通完毕后,并征得他的同意,在江岸支行打印了张某2013年5月―7月
所有收入支出的明细账目,经过计算他的月平均净收入为八千元,而其月还款额为一万二千多元,证明张某没有偿还能力。所以最终审核无法通过。贷款审批有项要求为月款额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显然这一项没有达到。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此期间,我经常与本部门的一线人员进行交流,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方向提供了直接依据。我的任教专业是金融保险,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从金融服务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发展基本稳定,对金融人才会有一定量的需求,但一般对学历要求较高,必须是“全国211大学”的本科,而且数量不会太大;而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一个支行或分行,业务也主要是以对私高端客户和公司的理财为主,储蓄业务有限。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所需人才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精通、熟练业务。以上其他银行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是未来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四)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
银行从业资格证与会计电算化是进入银行的必备条件,可根据这些岗位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基础、点钞技术、会计基础等课程系列。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理财、商业信贷业务、保险营销、证券投资实务操作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理财三种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收获体会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扎实,实践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是相背离的,通过近几年来的高职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意识发生显著变化,教育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教师赴企业锻炼增强了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教师赴企业锻炼也进一步推动了校企间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结合,加深了校企间人才供与需的紧密性、一体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校,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育的领导者,教学的实施者,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高校的长期基本课题。
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学院教师们利用假期去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和行业各种变化和动态,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这次企业行活动,了解到许多一线的专业实践知识,受益匪浅。感谢学院给予了我们这次实践锻炼的机会,也感谢企业给予了这么好实践条件。我相信,通过实践锻炼,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英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初探――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2]殷建国.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对我院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范彬彬,蔡建平.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与探索[J].网络财富,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