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专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08 11:32:01

导语:在专业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教育论文

专业教育论文: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寻求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多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到岗位上得到锻炼。围绕专业知识,举办创业大赛,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育,改变原来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的模式。马云的成功为杭州师范大学带来了诸多荣誉和价值,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发展又能反哺学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着想。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进行衔接,在恰当的位置让两者互相渗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陈池 单位:丽水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注重专业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紧跟市场需求,专业的创业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校就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证明了在高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长远发展。

2.行业领域发展为专业人才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长期和有效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从事淘宝或是微商等进行在线交易,创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是运用专业知识创业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需要创业的融入,以激活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如旅游英语专业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利用地域旅游和专业优势,自己创业开设家庭小旅馆,通过网络渠道为预订房间和景点,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单一在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和理念会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要探索结合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路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吸收创业知识拥有原始创业活动出发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需从思想上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拥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原动力。

2.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培养计划中。

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在专业教育培养中,高校各专业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培养计划的全面和整体设计,把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自己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3.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主要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立足于成功创业校友和行业顶尖企业合作创业课程,投入到精品创业课程的建设与投入,并将新理念的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只专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其结果是导致学科之间孤立学习,形成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的人才,制约了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建构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5.实践平台的搭建。

校内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比赛、创业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在校内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给予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如建设大学生团队“创业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理论,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增加创业成功率。校外与企业合作,带动创业项目,如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课题和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拓展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6.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借用现代新型销售和创业的网络途径,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搭建Internet互联网为学生创业搭建商业经营平台,操作采购、销售、产品展示、信息等经营活动。并在实践操作中,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成为贸易型网商、技术型网商、服务型网商等。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应具有创新性,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方式,需要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作者:闫愆仟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教育论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文

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间的联系及区别

高等教育中都涵盖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项内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相伴而生的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应用语境中,两者的内涵会有一定的变动。首先,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心理、生理及知识方面健全的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国家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有判断力的人,其次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专才主要是针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就是某一方面比较专业的人才。另外,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建立在专业教育上,着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学生不仅仅有长远的见识,又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针对性及适用性的人才。最后,就教育内容而言,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非专业的综合的通用的知识,而专业教育则明显带有专业性,主要是一些比较适用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二、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提倡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的全盘否定。专业教育是在知识逐步分化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现实中,伴随着职场中对各种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会设立专业。为使教育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更应理性对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进步,造就了今天的专业教育,同时,专业发展又督促科技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它们要求专业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专业教育不仅不会低迷萎缩,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如果想利用通识教育来阻挡专业教育的发展,必是不明智的选择。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进而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也是比较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些都不能实现,那么兴趣爱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我们过多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必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过多的强调专业教育,将会是高等教育演变为一种比较狭隘的工作培训,只是为了特定工作而发展的技能,进而将教育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中。这样无疑会造成教育对社会渗透力的减弱,也使得教育不能进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使教育失去了对于道德的选择。这也是造成现在社会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机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发挥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弥补作用

通识教育不以任何一种专业为教育目标,而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追求实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识教育则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识教育主要侧重于对人们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把人类生活中比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健康的人格,进而有助于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心智和能力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养,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专业学科学习中。为此,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模式及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专业教育精神的一种充实。

3.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展的国家,美国的教育发展也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强化。在美国历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动摇通识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无疑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方案

仅仅通过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始终只能做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不能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及判断力。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依旧存在着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进而忽略对人本身关注的状况。为此,我们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将通识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一些不足的纠正及弥补,也就是说在专业教育之外,让学生再学一些基本的、综合的知识或技能。在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疑是并列的观念。②通识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将专业教育进一步通识化。这种观点下,专业教育作为主体,通识教育主要处于从属服务的地位。③通识教育思想是主导,专业教育也应遵循通识教育理念。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是主体,专业教育是贯彻实施通识教育思想的对象。针对以上三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专业教育依旧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仅仅开设一些通识课堂,而是要将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落实。

2.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的显示。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几个方面。为有效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通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综合型人才。②确定人才培养实施具体方案,培养具备合格公民资格的专业型人才。③构建相关评价机制,例如职业技能评价体系。④制定有效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制度,例如学分制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相关制度的出台,以确保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3.创建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

营造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是贯彻通识教育思想的另一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具体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制度建设、标志符号的设计、一些设计建造等方式,主要是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作出有助于进一步贯彻通识教育思想的相关规定。通过营造具有通识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从精神层面进一步影响学生。

作者:孙宇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外语教研室

专业教育论文:高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职法律教育困境

通常以为,高职法律教育以培养有一定法律理论基础,具有一定法律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职业定位性、岗位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政法学院及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开始恢复招生,但当时我国有关法律的人才稀少且素质不佳,国家急需在短期内召集并培养大批法律人员来充实司法队伍。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法律教育,教育部、司法部也重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办学”,要求“除了继续巩固大学本科外,应大力发展大专、中专这两个层次”。这些方针给法律教育带来了新契机,各种类型、层次的院校竞相设立法律院系,开设法律专业,形成了多种形式交融,多个层次发展的法律教育景象。从表面上来看,高职法律教育呈现出“空前兴旺、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但在其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困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显示,高职的法律文秘、法律事务专业属于就业“红牌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法律专业的招生,学生开始对法律专业产生了怀疑,不再选择高职法律专业,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取消了法律专业,高职法律教育渐渐有了“没落”的苗头。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与学生在校教育的素质缺失,相关方面知识不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打破困境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法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困境,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的质量,就要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知识性和素质性综合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不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长期培养。塑造人文素养,除了对法律以外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习,还有公平、公正,正义等崇高理念的教育。而在这个人人为了名利而奔波的社会中,培养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有时比单纯的教授技能更加重要,国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

1.法律专业教学对职业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高职法律的专业教学,除了教授了法律专业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法律职业技能。在法律教学中除了一些法律方面框架条例的学习,还有一些案例分析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内容,现实而又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道德的败坏与沉沦,而这种情况恰恰给了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很好的契机,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广泛、新鲜且生动的内容,通过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将人文素养的建设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渐渐养成符合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而高职法律专业作为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追求和期望。职业理想的特性及其与高职人文教育本质上的价值契合,决定了它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并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人文素养对法律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进法律课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影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同时提升法律与人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法律课中,突出育人的主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健康的法律职业素养。对比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注重培养相关的职业法律技能相比,更为科学,全面,与现今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加相符。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结合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素养上的收获,即通过一些直观的案例、反面的教训,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缺乏人文素养而误入歧途的可怕,同时从中感悟出作为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好的遵守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让学生从自我内心出发进行自律和自我修养。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法律职业者,从而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职业人才,以此逐步改善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的分析,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如今的法律高职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课程进行人文教育,还需要在法律教学过程结合职业人文教育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人文性、时效性、多维性和动态性,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模板,引导学生,将学习法律教学的有关知识与提升个人人文素养有机结合。通过这种人文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效结合,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从而逐步解决目前的高职法律教学困境。

作者:李悦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从分析我国工程管理实践教育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应该走多样化道路,包括了实践理念的多样化、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开展方式的多样化等,同时也提出了多样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于199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确立了工程管理新学科,涵盖原有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1]。工程管理这个学科,名称中既带有“工程”,又带有“管理”,因而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科的定位,学科的培养目标等。实践环节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重点,肩负着让学生将知识化为生产力的责任,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开展实践教育,是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1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承担以下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1)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由多个实践训练单元串联起来,构成专业工作能力的训练体系;3)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1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认识[2]。

1.2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各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参与者(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直接激励。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实践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开展实践,这是评价体系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传统的实践评价体系多以学生答辩环节的表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缺乏对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单位评价的柔性指标。这种评价体系无疑向外向型的学生倾斜,不容易体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

1.3实践环节弄虚作假、抄袭的现象严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本应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接触、碰撞,并在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实践环节缺乏全过程的实时监督,而评价体系又过于宽松,让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机可乘、蒙混过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风气又延续到下一届。

2实行实践教育多样化

2.1实践理念的多样化

2.1.1培养导向的多样化在实践环节中,究竟以什么作为导向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环节培养的是面向就业市场的岗位能力还是面向更高层次教育的学习研究能力。显然,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不论哪种答案都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实现实践环节教育的培养导向多样化:既要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学生的职场能力打基础,又要为走向更高层次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作铺垫。

2.1.2培养重点的多样化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知识平台。各个学生在兴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怎样设置实践环节的重点,以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实践中发挥特长,而不是千人一面。学校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投资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后期运作各个方面[3]。学校怎么在实践中对这4个方面权衡取舍。答案也只有多样化地开展实践。

2.2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2.2.1校内校外均应重视学生在校内实践更容易组织和交流,而在校外实践能更多地接触书本以外的东西:两者各有所长。许多高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也有校外自己的实践基地,这两种方式结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2.2加强多媒体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给了课堂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声光色一体的现代技术能够对现实世界尽可能地仿真。照片、录像等在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能把多媒体应用到某些实践项目,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节约经费,比如远程教育的开展。不仅如此,在一些实践项目中,开发出一套像网游一类的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实践,也可能成为实践的一种方式,甚至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2.3开展方式的多样化

2.3.1团体实践和个人实践并重团体实践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个人实践更注重自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两种形式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2.3.2必修与选修的形式均可利用现有的实践环节多为必修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而学校也似乎忽视了选修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在实践环节设置一些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2.3.3学校实践基地与学生选择实践地点结合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但有时也成为局限。比如大多数学校在大四时会有一个为期不短的实习。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直接将学生送到实习基地,一个月后一起回校。但是实践基地的内容单一而且重复,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4实践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2.4.1允许多种实践成果形式评价体系应该对不同的实践结果有宽容精神。实践日记、实践答辩等均应作为且只应作为实践评价的一部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等均应进入评委视线。

2.4.2评委来源多样化评委在评定学生成绩时难免会受自身立场的影响,如果在评定过程中邀请不同身份的评委诸如其他学校老师、在职人员,甚至学生来参与不同权重的评审,会更好地体现学生实践的收获。

3多样化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样化实践的重点。实践的多样化不应该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该是有前有后重点突出的。如前面提到的工程管理专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运用,侧重点应该是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学校实践应该加大这两个阶段所需知识的权重,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等。另外,各个高校的重点也应不尽相同,应尽量发挥其特长。

2)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实践,学生只需完成给定的题目,递交相应的材料完成答辩即可。而多样化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形式、题目。这对于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能有效地避免作假舞弊,而且我们相信,这种自主学习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3)经费问题。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面对学生个体更为细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无疑对经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加大投入的基础上,争取更广阔的资金来源可能是一条出路。

4结语

国外的教育在实践所占的比重为40%~50%,而我国仅仅为30%。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和研究机构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建筑业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实践环节开展较为困难,于是笔者提出了多样化的举措。但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地看到,多样化也会有一些问题,甚至问题也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坚信,那不会挡住我们探索的步伐。

专业教育论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主要压力来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一种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进行审视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及解读能力,帮助学生保持清醒的就业头脑,利用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摆在面前的专业取舍与就业抉择。因此,就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来说,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性的有效措施与途径,同时更是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与择业效率的重要策略。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基于这一认知基础之上,结合当下高校专业教育现状来看,要想保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效率,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一)清晰的创业教育目标定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尚无清晰的定位。回顾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首要目标提出和发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各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的“第二课堂”教育,严重扭曲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定位模糊。许多高校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成立企业,培养未来的老板,在学科上侧重于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这显然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做法。

(二)开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科学的体系作为支撑,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虽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但是也不能例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及特点,对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待相应的专业领域,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性的提高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要完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客观上需要一支精于业务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依托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政工干部。客观地讲,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因为自身缺乏实践,特别是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绝大多数老师难以胜任创业教育的工作,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来说,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发展及就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及途径。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奠定模式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争取为这一新模式有效性的发挥做出努力和贡献。

作者:林兴凤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主要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调控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探究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作者:马喜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输送适配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就成为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改革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对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及对策问题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三)以文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对人才的核心要求。要培养出更多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艺术设计院校需要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加强对市场的认知,学会根据市场特点和需要来构建设计逻辑,建立系统全面的设计思维。同时,艺术设计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企业需求与校外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与学校所提供的不同教育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模式。目前,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校内设计工作室,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研究和设计,深入到创意合作的第一线,在具体实践中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通过邀请和聘任在设计以及文化创意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能的实践型专家参与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种“双师”教学制有利于拉近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距离。鉴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艺术设计院校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征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找准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心,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张牧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专业教育与大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加强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各个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率逐步上升,以及大学音乐社团、音乐比赛层出不穷,这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同时应当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分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二,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艺术选修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中选择一门。第三,高校要保证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和拓展。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营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应当通过音乐课教学和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作者:陈琛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专业教育论文: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论文

1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与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是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在教务处允许的情况下,先后召开了医学检验专业校本部和临床医学教研室主任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会议,制定了改革方案,修订与医学检验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上将各专业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并增设了一些临床医学课程的选修课,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有所改善。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加强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

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年都要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掌握临床检验的最新进展,并多拓展自己的临床知识,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将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应用到临床。通过以上改革,我们对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进行回访,反馈的信息是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也有改善。

作者:马淑一单位:包头医学院

专业教育论文:独家原创:职业技术院校动漫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动漫专业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很多学术方面的问题处于空白状态,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以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为线索,以解决职业技术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科发展为主线,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动漫教育的现状,再探讨了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在动漫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面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一、引言

动漫画(以下统称为动漫)产业是以人的创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内容产业之一,在日美韩等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影视动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取得非常骄人的成绩,但却处于有产无业的尴尬境地,动漫教育也一度落后,致使我国的动漫事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今,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中国的动画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更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市、城市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加速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潮。动漫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致使各类动漫人才缺口严重。为此,短短几年内,全国已从几所院校发展到四百多所院校(包括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设立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有关专业,开展动漫高等教育。不过,在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里,动漫专业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去做?恐怕这才是制约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动漫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动漫教育不容乐观。首先是国人在观念上应该提高认识。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只是教育孩子的”,较少有人认识到动画是全民的娱乐。20多年前的中国人更是很难想象“动画是产业”的说法。在当时,很多学校对动漫这个东西采取了回避或者限制的态度。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公然让学生搞“告别动漫”签字活动,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虽然我国曾生产出很多世界上著名的动画大片,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规模,甚至有些知识产权惨遭流失。而今,动漫已经发展为产业,它将为我们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这已成为所有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的共识。

其次,从国际上来看动漫产业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影响:目前的国际动漫产业,欧、美、日、韩呈争先态势。在英国,动漫产业是它的第一大产业;美国的影视动画、网络游戏业已经成为超过好莱坞电影业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前茅,动画产品出口额已然超过钢铁产业;韩国网络游戏业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项调查显示,国外出品的漫画、影视动画片和音像制品、服装、玩具、电子游戏产品等占据了超过90%的中国动漫市场,本土产品只占到不足10%的市场。中国动画片也出现了被国外动画片扼杀的危机。严酷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对动漫产业的认识。

再次,是动漫教育的滞后:尽管中国动画起步早于许多国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解放后中国动画只是政府行为,动画片生产也是电影产业的一小部分。当时开设动画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凤毛麟角,也就谈不上所谓后续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动漫产业和动漫教育离开了市场化运作,虽然生产了号称世界大片的作品(《大闹天宫》等),但最终没有逃离市场的惩罚,致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动画呈现出有产无业的状况。

我国的动漫教育虽然起步时间较短,但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开始蒸蒸日上。动漫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动漫“人才”需要懂艺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队伍,才是繁荣我国动画产业的重要前提。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就必须承担起为民族动漫产业培养人才的任务。

三、职业技术学校动漫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院校的动漫专业都是在早期的美术、计算机或数字媒体等专业基础上嫁接而生的,基础很薄弱,尤其缺少高水平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动漫专业的教师是在边教边学中成为动漫的专业师资。甚至某些院校设置的所谓“动漫专业”中,没有一家在教授漫画课程。所有的“动漫老师”,都在教如何画动画片。只不过,有些院校“坦白”说自己是“动画学院”、“动画系”,而更多的院校,是在以“动漫”为幌子,招收“动画”的学生。动漫教学的师资极其缺乏,这些与日、美、韩的动漫专业师资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之所以全盘学“动画”,是因为国内目前根本就没有适用于院校的、具有权威性的漫画教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遇到了师资缺乏和教材落后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要培养高水平的漫画教师,需要建立起一支技能全面,又能互补的动漫师资团队,只有团队加强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动漫教学环境。院校应在动漫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不遗余力,而动漫师资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给这些开办动漫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更会对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纵观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具体分析分析如下:

1、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

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动漫教育界讨论的最大热点,学者们众说纷纭。从研究和争论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到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界对动漫人才的培养类型存在着分歧。部分学者认为从我国动漫人才需求来看,应该增加动漫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王兴胜指出我国动漫产业急需操作型、执行型人才,而各院校的动漫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显得盲目,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立即上岗工作,教育与需求相脱节。[1]一些学者则主张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许广彤和李征认为,动漫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力和个性,片面强调学生的动画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都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精湛的动漫制作技术,还要灌输给他们先进的动漫设计理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2]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方案。雷宇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各院校的不同职能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术学校应该重点培养操作型的人才,而普通各院校则应该重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3]唐湘晖认为,我国动漫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多方面发展,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和技巧,旨在培养艺术型人才。[4]其次,从动漫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趋向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研究成果既有从理念上的阐述,也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孔晓明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企业所需的动漫人才。[5]吴红针对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奇缺以及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探索“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委托培养、以岗位定生源、以需要定规格”的人才培养途径,并提出了政府动漫园区与各院校动漫专业合作培养动漫人才,或者直接由海外进行动漫人才培训等方式,以落实动漫人才培养的方案。[6]

2、动漫专业教学问题

动漫专业教学是我国动漫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

第一,关于动漫教育课程设置。朱方胜提出按照动画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这三大流程,进行不同的人才定位,分门别类设置动漫教学课程,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7]杨勇的方案更为细化,提出应采用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前两学年内完成通用能力课程,达到对动漫制作流程的认识和了解,三四学年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形成“通用能力达标,方向能力选项”、“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8]吴少军建议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艺术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以项目制作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为主;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岗前培训为主。这样即保证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又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9]刘红健、原峰山认为目前动漫产业中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所以动漫专业的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适当扩大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并把教学实践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10]第二,关于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罗菁晶认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存在多方面的优势,例如:解决师资水平差的教学现状、减轻学校的教学投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等。[11]张刚提出,学校可以参与到企业动漫制作过程中,通过做订单和项目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动漫市场以及它的运作流程,作者认为这种项目制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12]针对目前动漫教育中还缺乏成功的校企合作教学范例的现实,目前大多数企业和院校均难以成功合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最好独立投资开发动漫项目,既锻炼师生,又可以创立品牌,甚至开发衍生产品,从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关于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动漫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实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开设实习实训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践性训练。二是校企合作,学生参与企业运作,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当下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从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看,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师资缺乏、招收的学生过多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实验室建设都明显不足,实验课时普遍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从社会实践看,动漫专业学生也面临严重障碍。首先是国内动漫公司数量少,动漫专业学生多,能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少。随着近几年动漫专业的火爆,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国内真正意义从事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开发制作的公司却并不多,大多数打着动漫公司旗号的公司往往从事的是影视后期加工、建筑游历等相关行业的制作,这就导致了看似动漫就业市场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实际上提供真正对口的岗位进行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次是大多数动画公司着眼于眼前利益、经济利益,往往把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也和目前国内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日本、欧美动画片做加工,这一类公司生产的产品往往在时间上有较高的要求。另一类主要从事原创动画的开发和制作,这一类公司对员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由于当前各院校的动漫教育与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动画公司要求高,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进入公司实习,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又苦于无法进入动画公司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视艺术为灵魂,技术为血脉;学生学完动画基础课后,在专业老师与班主任的引导与协调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影视动画制作形式,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岗位。动漫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制作经验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在学校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进行练习,还要让学生到动画基地企业、影视广告公司去亲身体验项目实践与学习。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体现了“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工作带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科教学与职业岗位间的差距。我们不仅以就业为目标、以实用为准绳,还要培育学生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全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总结

总之,中国动漫业要腾飞,必须走动漫教育为先的道路,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动漫教育上寻找突破口。要加强对培养动漫人才院校的投入和扶植,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动漫教育抓起。加强对动漫编剧、编导动漫制作、动漫产业化运作和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院校与业界、市场的良性互动。只有把人才培养放到动漫业发展的首位,才能做强产业,才能实现中国动漫业的振兴。

专业教育论文: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3.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专业教育论文: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

1.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政策、财政上纷纷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经济区内的徐州、微山、宿迁等政府纷纷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推荐优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并在经济上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人员提供支持,学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以从财政上报销学费。应该说,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很难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又使自己在事业上更有作为,有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回报。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硕士生的工资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让自己在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内人们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优质生源的增加,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最显著的教育层次。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使个人在未来有良好的收益,还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目前,淮海经济区内既有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有培养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既有为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还有为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些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后,逐渐成为了区域内各行业的管理或技术骨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区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相比,虽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由于设立时间较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影响大,在社会上还不完全被认知,甚至被认为是“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误解为只要花钱就可以读的研究生,是混硕士学位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开展招生宣传等活动,走进政府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事业单位,让社会加深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2.2明确办学方向,发挥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域优势。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职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就使得人们基本上就近选择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响工作。因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为所在的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腾飞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地方,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输送作用。就淮海经济区来说,高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实际,抓住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建立联合培养的生源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区域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两个面向、两个服务”,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服务煤炭行业,服务淮海经济区。相继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兖州、新汶、济宁、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矿区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与商丘、连云港、徐州、宿州、宿迁、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与徐工集团、徐州电力、中联水泥等企业合作,招收企业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

2.3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

高校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内关键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要发挥区域内关键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群的技术含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让科研成果进入区域内企业进行孵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主动加强与区域的联系,积极承担区域科技攻关项目,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促进和辐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围绕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构筑以矿业工程和能源科技为核心的“大采矿”学科体系,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创新血液。

2.4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区域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将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尽快转化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自管理或生产实践第一线,了解所在部门管理或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管理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工程技术中心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平台。2005年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基地)和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基地)分别挂牌成立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建设在煤炭企业的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专业教育论文:论英国专业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英国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 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 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专业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之我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回归自由教育——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自由教育;教育本质

论文摘要:教育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探讨的重点。工业革命以后,面向一般民众的教育形成了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的贫民,资产阶级根据需要对贫民及其子女进行职业教育,主要形式是举办慈善学校、学徒学校、改造普通学校等,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的。而职业化教育演变到今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更接近于“器”而非独立精神意义上的“人”,职业教育的弊病越来越凸显。

教育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探讨的重点。要想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教育观的源头说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观点,西方经典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者们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对教育本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而教育演变到今天,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对人的培养越来越偏离了其本源,现在的教育更像一个个了无生气的工厂,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无精神内核的、统一模式的“器具”。以下从罗伯特·M·赫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来揭示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关于自由教育的渊源

自由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涂艳国对自由教育的解释是“自由教育就是自由人的教育,是适应自由人的自由的教育”。[1]在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是由自由人和奴隶两大部分人组成的。奴隶承担着整个社会全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任务,使得作为自由民的奴隶主阶级可以不参加体力劳动而不必为衣食担忧,从而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学习知识、发展智慧。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个人生存的需要,也不是为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或者像哲学家所说的是处于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对知识和理智生活的天然向往和爱好。可见,亚里士多德所指的“自由人”,是那些“不为衣食所困,无需参加体力劳动,有大量时间学习知识、发展智慧以满足他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良好的教育既要使公民具有道德上的美德,也应使其具有智慧上的美德;既要使其具有勤劳和作战的能力,更要使其善于过闲暇与和平的生活;既要使其能够完成各种政治的、军事的以及日常必需的事务,更要使其擅长于追求真理、研究事物的原因和原理。[2]

自由教育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普通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教育。自由教育的理想意味着个体的身体、道德和智慧的和谐发展。由此我们不难推断,自由教育强调的是人们不出于功利目的,对精神的追求,对自我的提高和完善。

二、罗伯特·M·赫钦斯对教育目的和自由教育的探讨

罗伯特·M·赫钦斯对教育的探讨主要涉及教育基础和自由教育两方面。

1.教育的基础

罗伯特·M·赫钦斯将教育的探讨纳入民主社会这一框架内,强调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系统的目的始终一致地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年龄阶段:提高人作为真正的人”。[3]而社会的提高,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来达成“社会要提高,不是靠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也不是靠学校或其他,而是依靠个体的提高来改善”。[3]罗伯特·M·赫钦斯同时指出:“人天生是自由的,天生具有社会属性。要想享受自由,人需要遵循一些规则。人要在社会生存需要道德品质。充分地发展人的自然属性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习惯”。[3]这里就涉及到了培养人的精神内核,“人的提高,意味着他们理智、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3]

以上教育目标应如何实现呢?赫钦斯接下来作了回答,即通过自由教育来培养。

2.自由教育

罗伯特·M·赫钦斯通过对自由教育的解读来揭示自由教育的内涵,以及自由教育理念在美国的实践,得出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学会作为人的自我思考;发展人作为人的最高能力;赋予人智慧,而文明的达成是需要全人类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莫蒂默·阿德勒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

莫蒂默·阿德勒提倡的是公平的基础教育,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基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莫蒂默·阿德勒看来,“基础教育的目标对整个受学校教育者都应该是统一的”。[3]具体而言包括三重目的:第一,我们的社会提供给所有的孩子充分的个人发展机会。第二,所有的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后,将成为有充分资格的、选举权和其他政治职责的公民。第三,当他们成年以后,所有或者绝大部分的孩子会从事某种职业以安身立命。[3]而以上目的的达成是通过基础学校一般和自由教育实现的。根据以上的理念,莫蒂默·阿德勒将基础学校的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课程是知识教育;第二课程是心智技能培养;第三课程是使学生达成一种对价值观的理解。以上课程是相互递进和相互补充的,是一种一般性的和自由的教育。

2.精华部分

莫蒂默·阿德勒着重提到的是培养教师以实施自由教育,而教师的培养并非现行“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师的培养靠的是自由教育,而不是师范教育。以至整个社会存在一种文化的病态——专门化的野蛮行径。而能实施自由教育的教师是由从基础学校就开始按照上述课程方案和理念培养的“真正受过教育的人”。[3]

四、自由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某种教育形态的产生往往取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是基于某种教育价值而选择的,它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观。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4]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自由教育。

1.自由教育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性教育

从以上罗伯特·M·赫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对自由教育的定义中,我们看出他们都强调非专业性的特征,认为自由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是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并认为所有的更高深的、专业的知识都拥有一个共通的知识基础,而这一共通的知识基础就是自由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

2.自由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预备性教育

从以上罗伯特·M·赫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对自由教育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民主生活和教育的密切关系。美国在二战后特别重视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公民,而这项任务的达成靠的是教育培养的“真正的人”——在生活中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达成。因此自由教育是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其目的无法规避和漠视社会的需求。一定的教育目的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对象应有教养的预想,植根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现实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教育对生活的适应性,用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将学校教育变成职业训练的场所,忽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的内在动机。

3.自由教育是人格发展完善的教育

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的发展,推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而非职业、社会生活等外在因素。自由教育是从人性论出发的,主张通过理性的培养,促使完整的人格形成,帮助学生成为精神和道德领域的“自由人”。这种教育目的论更加强调内在目的,“一般来讲,内在目的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它与活动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活动本身的性质由该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质’所决定 …… 二是由其支配的活动应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是自我补偿性的,不需要求助于外在的奖赏与惩罚”。[5]

专业教育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娱乐游戏,以及建筑设计等领域。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有广泛的用途。文章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及VRML语言,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实验中的应用。如果虚拟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教育中,将对远程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VRML;计算机专业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论文 网络教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计算机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习的需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它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将为教育提供新的活力。本文主要从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和VRML语言的角度探讨其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1 虚拟现实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常规模式层次上.而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形式,是一种最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了教育的未来和发展的方向。

1.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为灵境技术,毕业论文 它汇集了数字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等多项天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地说,就是采川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如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尽管该环境并不真实存在,但它作为一个逼真的三维环境.仿佛就在我们周围。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虚拟物体产生了类似于对现实物体的存存意识或幻觉,从而使得用户在计算机所创建的维虚拟环境中处于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1.2 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

由图1可以看出。一个虚拟现实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虚拟环境。它由虚拟环境发生器所产生,且可让使用者通过传感器件和作用器件与之交互,这种交互的结果是使用者有全身心进入这一环境的感觉。

(2)传感器件。它将虚拟环境中的物体的形、动作、声音等进行转换,使人能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觉。这些感觉与他以往在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一致。

(3)作用器件。它将人的一些约定动作(如行走、手势等)变成作用的信息,让虚拟环境有所察觉。

(4)人。虚拟现实实质上是一内含反馈的闭环系统,只有人的存在才能使这一反馈环路有效成立。硕士论文所以人是VR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人通过传感器件感受虚拟环境的存在.又通过作用器件去影响虚拟环境,使其作出相应的变化。

(5)虚拟环境发生器。它能产生使用者所需要的虚拟环境,且能通过作用器件传来的作用信息。了解使用者的位置和动作。并对已产生的虚拟环境作出相应的修改。

1.3 虚拟现实技术基本特征

(1)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使用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当使用者移动头部时。虚拟环境中的图像也实时地跟随变化,拿起物体可使物体随着手的移动而运动,而且还可以听到三维仿真声音。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交互性。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眼、语言及身体的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3)多感知性。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1.4 虚拟现实系统的类型

虚拟现实技术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利用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三维鼠标等传感跟踪装置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由于这种系统把人的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封闭在虚拟的感觉空间,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其中。不足之处在于专用设备复杂而且昂贵,难以在教育行业普及推广。

(2)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

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的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简单的设备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这种系统由于用户坐在显示器前,通过屏幕观察虚拟世界并与之交互,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投入.但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普及推广。

(3)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

分布式虚拟系统是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共享一个虚拟空间,共同参与虚拟活动。

(4)增强现实性虚拟现实系统

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系统不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仿真现实世界,而且要利用它来增强参与者对真实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增强现实中无法感知的感受。

1.5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

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1即虚拟现实建

模语言,是一项和多媒体通讯、因特网、虚拟现实等领域相关的,在Intemet上营造虚拟环境的技术。它用来在网络上创建可导航的、超链接的三维虚拟场景。

VRML的基本工作原理可概括为:文本描述、远程传输和本地计算生成。所谓文本描述,是指VRML并不是用三维坐标点的数据来描述三维物体的,因为这样会有很大的数据量.在Intemet上传输会遇到很多困难.VRML是用类似HTML的标记文本语言来描述三维场景.就像我们的编程语言。比如,一个立方体的描述文本是:Box(size 3.0 3.0 3.0)。VRML就是一种描述语言标准,规定了用来描述三维场景的文本描述语言。远程传输是指用

户浏览VRML描述的虚拟场景时,需要通过Intemet将描述场景的文本传送到本地。一般来说,文本描述是嵌在WEB页面中,在浏览器请求相应页面时与页面描述文本一起传送本地。本地计算生成是指描述虚拟场景的数据传送到本地后,浏览器对它进行解释计算,动态地生成虚拟场景。比如,描述球形的文本,浏览器会在屏幕上绘制一个立体的球形。概括地说,就是用文本信息描述三维场景.在Intemet网上传输,在本地机上由VRML的浏览器解释生成三维场景.解释生成的标准规范即是VRML规范。

VRML文件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成分:VRML文件头、原型、造型节点、脚本和路由。在这四个要素中.医学论文只有文件头部分是必须的,它用来告诉浏览器该文件符合的规范标准以及使用的字符集等信息。原型定义了创建带有指定名称、接口和整体的新节点类型。一旦成功地定义了原型,它就可以在VRML文件的其他地方随意使用。造型节点是VRML中的基本建造模块.它构成了VRML文件的主体部分,正是由于造型节点定义而产生了虚拟的VRML空间。脚本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的外壳,它有域、eventIn事件和eventOut事件。其本身没有任何动作.然而你可以通过程序脚本来赋予你脚本节点的动作。程序脚本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应用程序,一个典型的脚本是由Java或JavaScript编程语言写成的程序。路由是一种文本描述的消息.一旦在两个节点之间创建了一个路由.第一个节点可以顺着路由传递消息给第二个节点,这样的消息被称为事件。VRML还可以包含下列条目:注释、节点和域值、定义的节点名、使用的节点名等。

设计VRML虚拟场景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使用文本编辑器来编辑描述文本,它类似于程序设计,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不是很直观.对设计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也较高,设计的效率不高。现在有很多的可视化的VRML设计工具,如CosmoWorld和WebWorld等.这些工具将VRML的标准节点都做成可视的组件,用户设计时,只需要将这些组件组全自己需要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了.而且设计的效果在设计时就可以看到。设计完毕后,系统自动将这些可视的虚拟场景生成标准的VRML描述文本,这样,这些文本传送到用户的浏览器后.便会在用户的屏幕上重现这个虚拟场景。

VRML使得Intemet的平面世界出现了三维场景。它的问世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众多的软硬件厂商的支持,成为了Intemet上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技术。VRML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可能性。蕴藏了无限生机。在教育领域的WEB站点中,它可广泛用于学习情景创设上,以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例如:创建网上三维图书馆,它的好处就在于书籍归类整理更接近真实并将高于真实,汇编或查阅时书籍只需要鼠标轻轻地点击对应的虚拟图书。另外,使用VRML做模拟训练是一种可行性极高的措施,它不仅可以减少某些情况下现实空间中操作的难度和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训练造价得到大幅度降低,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由于这种模拟系统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所以并不会因为没有真实系统介入而造成较差的训练效果。现在虚拟校园、虚拟考场也已经陆续地出现在网络中,这些新兴的教育形式必将因其优越的一面而在未来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2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很强,在书本上体现难免会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计算机中各个组件的结构和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时,书本的文字难以让学习者了解组件结构和组装的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几种媒体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设计出生动活泼的界面。制作出一些三维的、交式的、具有沉浸感的内容,满足学习者从各个角度观察和学习,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制作VRML课件的基本思路是:

(1)制作一系列空间形体的三维造型和动画.并且为这些造型指定所需要的颜色、大小等。

(2)引入VRML的相关节点,建立虚拟运动空间。实现课件多媒体功能。

(3)优化VRML场景,即在构建场景的过程中,利用VRML提供的高级造型技术适当优化程序。

(4)VRML文件的输出,将已创建的空间场景输出为.wrl形式的文件。

例如,设计VRML课件来实现网上虚拟计算机组件结构和组装的辅助教学。

首先,在介绍计算机组件选择知识同时。可以在网上从各个角度来观察VRML制作的计算机组件的造型.增强感性认识,并使学习者对怎样组装计算机有个初步的了解。利用VRML的造型设计和VRML Script的动画链接.虚拟出组装计算机过程中所需的主要硬件,再通过把VRML文件嵌入到网页的方法,使学习者既能在网页中看到二维不同型号硬件的图片和一些描述硬件的文字.又能看到三维的虚拟制作出来的硬件模型。这样使学习者能真切地、直观地感受到二维和三维的不同.感受到虚拟世界的美妙。然后,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学习者介绍如何将各计算机组件组装到一起。接着,通过VRML的动画节点控制和VRML Script的结合。制作出安装、注释和视点切换的效果,然后按照六个安装步骤:第一,机箱、主板的安装;第二,风扇、内存的安装;第三,光驱、软驱、硬盘的安装;第四,声卡、显卡的安装;第五,电源的安装;

第六。显示器、键盘、鼠标的安装,组合完成整个在虚拟三维世界中组装计算机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点击相应的按钮,就可以按相应的步骤进行安装。拖动鼠标或按钮可以随意地移动计算机组件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安装。在安装完光驱和软驱后,点击光驱的开、关键,光盘托会自动拖出和送入,点击软驱的按钮,

软盘会自动取出.使学习者能动态地观看到效果。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完成学习的过程。

通过VRML Script语言的链接。制作出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和逼真的声音效果。例如.当你点击软驱上的按钮,会发出声音并弹出一张软盘;当你点击光驱按钮时,盘盒会自动地弹缩并发出逼真的声音。为了方便学习。还可以实现注释信息,当学习者的鼠标碰到硬件设备时。在对象的旁边会出现一个注释信息,说明该对象名称。

又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对于常用的数据结构的算法思想.由于其抽象程度高。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算法过程以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递归算法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其算法是靠隐形调用堆栈来实现,而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将堆栈内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样在讲解树和图的遍历时,可以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遍历的顺序。二叉树与树的概念的区别、Hanoi塔等问题都可以直观地表现。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

总之,通过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的教学,能为学习者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使抽象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实验中的应用

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适用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 例如,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不必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就可以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的操作。在数字电路的课程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电路器件来达到电路设计的目的,而没有购买器件问题所带来的麻烦。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中,可以虚拟商务环境,让学生进入这个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交易的气氛和参与交易的过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是比较基础但又是难做好的一个实验。由于在计算机上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操作系统产生影响。

使用虚拟计算机来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试验就十分的方便了。工作总结使用虚拟机的软件VMware可以创建与真实计算机一模一样的虚拟机。创建的虚拟机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在这个虚拟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程序。通过在虚拟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进行操作,熟悉操作和新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VMware只是一个软件。可以帮助你在一个操作系统的环境下安装另一个操作系统,而不会对当前的操作系统产生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以直接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利用虚拟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络设备设计、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学习探索,设计出新型的网络设备和电子器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虚拟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既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又可以获得直观、真实的效果,还能对那些不可见的结构原理和不可重组的精密设备进行仿真实训,避免真实实验操作带来的各种危险。并且,虚拟实验具有先进性和共享性,易扩充.易于改变教学项目,减少设备投入经费,使教学内容在虚拟的环境中不断更新.使实验实践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但是在采用虚拟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实验。虚拟实验是虚拟的实验,缺少“实物感”,正如在网上看书与拿真实的书看时,会觉得真实的书更实在。在网络实验中,用到的网络设备像路由器、交换机等种类、型号都很多,在虚拟实验中.学生很难见到这些设备,如果在真正的实践中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应该虚实进行结合。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在真实环境中操作,这样,他们会对实验的设备有亲身的体会,更能加深实验的印象,提高实验的效果。

3 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有亲身去经历、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地观看有质的不同。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一个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虚拟现实远程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