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28 05:12:15

导语:在农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农民接受心理视域下农业技术论文

1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缺乏突破和创新

农村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自然条件的恶化、生产生活的变化和不定的市场前景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中采取稳抓稳打、稳中求胜的心理。他们承担不起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瞻前顾后,谨言慎行,而这种求稳心理也束缚了农村发展的脚步。

1.2跟随心理明显

从众心理通俗来说就是随大流,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会减轻内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一项新技术在推广时,明明很感兴趣,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内心孤立无援,很难下定决心去采用。相反,如果大家都去接受并采用,即使自己没有条件也愿意一起尝试。

1.3现实心理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项新技术是否可行仅仅靠以往的经验或是其他家的实践来判断可行与否,而一次的失败就可能被永远的否定。这种所谓的现实心理影响了农民的决定,只考虑短期利益,对于推广具有长期效益的技术非常不利。

2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农民自身素质

2.1.1文化素质因素。

农民的文化素质反映了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既与增收相联系也影响着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兴趣。现在,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处于整体偏低的状态,与西方国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不同区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2.1.2科技素质因素。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对科学知识、技术、经验所达到的程度,是农民素质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家“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的推出,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与我国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2.1.3思想道德素质因素。

思想道德即是农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统称,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生态意识差、思想守旧、小农思想占据上风,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负面的情绪。

2.2农村社会环境

2.2.1经济环境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变革浪潮下,小农意识在我国农村始终是深刻的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间的时间内占有统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责任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成为发展新农村经济的束缚。

2.2.2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是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而这种专政、特权文化对今天的经济发展影响至今。刚刚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在初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民没有民主意识,因此具有这种消极的、封闭的、怀疑的态度。

2.2.3文化环境因素。

农村的文化环境受到长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经济发展的制约,形成了固定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小农文化、家族观念占据主导。大多数的农民都处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生活状态。

2.2.4教育环境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为平衡,导致农民素质较低,城乡差异逐渐加大,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文盲也都集中在农村。

3调适农民心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首先根据对农民心理分析,依据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阶段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首先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农民的需要选择好容易被农民所认同的推广项目。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使农民对新技术逐渐的了解并能够接受新知识的教育。再次,采用互动性强的推广手段,以切实的感受打动农民,从内心接受新技术的推广,提高推广的效率。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结构和推广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产业的功能,以真正可实现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4结语

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文化束缚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接受心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调适农民心理,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作者:李中成 单位: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迎水桥农业技术服务站

农业技术论文:多元化推广体系下农业技术论文

一、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不够

首先,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是按照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分行业设立的。在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下,造成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农业推广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了抢占资金和项目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基层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缺乏统一的协同与配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农业技术推广都带有浓烈的政府背景,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了解不够,往往根据相关各部门上报的资料确定相关政策,加上政府本身对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又会人为设定一些强制性指标,有些不切实际的指标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最后,齐齐哈尔市县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经营创收性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机构出现职能错位,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较为短缺,不能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仍然将已经落后的农业技术向农民传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收入较低,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工资、福利等经济条件考虑,大多数农业相关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地区工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应该具有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多在齐齐哈尔市从业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并不是农业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三)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是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源头,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重视,造成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了齐齐哈尔农业技术科研单位重视农业技术理论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导致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不高。很多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这些很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不同的部门,两者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农业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最后,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手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不能帮助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完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金、技术等问题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较差,农户互联网接入率较低,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不多,导致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网络不够健全,乡镇与农村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结构较少,很少有农村设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机构。

二、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齐齐哈尔市政府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质,完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力量,扩大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政府还要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更要保证农业技术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因此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机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方式,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良好的农民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反映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实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最后,要不断改进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由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发挥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齐齐哈尔市没有为建设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法规,当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农业技术推广又带有公益性质,必须由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寻找合作机构,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应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统一的农业推广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内容,开阔农民视野。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购置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即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等介绍较少。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政府指定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传播,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农业相关高校等单位,没能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较大作用。而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较为单一,现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大力发展商品化、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项目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培训与走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郭艳 王家旭 王洋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技术论文: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

1确立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框架

依据市场经济概念,将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可以视为是“生产—销售—消费”的连续产业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技术的研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则是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纽带。农业技术的研究者、推广者与应用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三角关系,三者之间的活动过程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标逐渐从产量增加到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了生产目标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研究者、推广者与应用者在市场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整体。

1.2农业技术的研究者、推广者与应用者

1.2.1促进农业技术应用者农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应用者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市场中的农业技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由于农业技术应用者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依旧存在着不足。此外,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定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在整个的互动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农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只有促进农民农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够带动其农业技术需求的提高,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与速度进行更好的跟踪。

1.2.2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者推广能力的提高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担任着农业技术推广者的身份,在推广机构自身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农业技术推广者的推广能力难以与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相适应,对农业技术的商品化进程造成了阻碍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无论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是推广个体,其农业技术推广能力都明显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因此,提高推广者的自由度是实现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

1.2.3促进农业技术研究者研发能力的提高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运行依旧依赖于政府财政预算,不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运行趋势。虽然部分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积极进行改制,但其市场化程度依旧较低,存在着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农业技术研究者与农业技术推广者、农业技术应用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结合机制缺乏,导致农业技术研究能力的发挥与提高受到阻碍。因此,要实现农业技术研究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通过不断满足农业技术需求者的需求而实现与农业技术推广者、农业技术应用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

2农业技术推广运行环境的整体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标包括产品、品质、效益三个方面。农业生产目标与农业技术应用目标在理论上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现实中却时常出现冲突,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忽视了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条件。首先,自然环境方面,自然风险会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也就促使自然环境成为了农业技术进行筛选的压力因子,只有对自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的农业技术才能够得到推广与应用。其次,社会环境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技术应用中的“马太效应”造成了农业技术应用两极化的情况,农户分散性的经验格局、相互竞争的状态都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最后,市场环境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市场容量、市场机会等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受到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影响,这种政策环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制约。

3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效率依旧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包括农业技术应用者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费短缺、农业技术科研部门忽视市场需求等方面。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框架可知,整个体系中包含着三个方面,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效率的提高。

作者:郭同山 单位:安徽省泗县丁湖镇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

农业技术论文:通过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论文

1推广农业技术的主流大众媒介方式

以农业科教片为代表的影视媒介就是运用电视电影精彩的画面艺术表现手段,以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技术问题为目的,指向性和意识形态明确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推广方式产生的作用特点是内容形象逼真、显示深刻、音像效应、容易理解、推广范围广、成本低。网络化推广媒介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推广传播的形式。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朝着网络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表现为农业数据库、农业网站和专家系统。网络媒介可以数字化、全球化的传播推广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易储存、复制、检索、传播大量的、多样的信息,能够快速的运用多种媒体,交互式的兼容多种传播方式,可以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自由的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的特点

通过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可以做到传播信息快,推广迅速且互动性强,可以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利用大众媒介平台可以在更广的受众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并且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由于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这些设备接受到所传播的技术推广信息,农业技术可以声画并茂,图文兼备的快速传递出去,通俗易懂,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从而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在利用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还会改变农业受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农业受众逐渐形成信科学、靠科学、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在其取得的良好推广效果和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农业受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提高其幸福指数。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接受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影视艺术的审美享受,从而娱乐生活。

3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的注意事项

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要注意其目的性和时效性。目的性就是指在选择推广媒介时要考虑技术推广的目的性,推广的内容决定推广的形式和载体。推广技术信息的内容长短,表达方式,理解的难易程度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要利用适合的媒介形式以保障达到推广的目的。对于农业技术信息而言,其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推广者而言,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时差的因素,以保证选择适合当地有效的媒介形式推广农业技术要在有效的时限内发挥最大的效果。还要注意有的放矢性和因地制宜。在利用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对象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普及率,这些都决定了推广效果。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地的地理人文因素也有很大的不同,南米北麦,差异较大。因此在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要注意其科教性。推广的农业技术要具有科技含量和现实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具有推广价值;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要具有科学和谨慎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推广内容要完整连贯;农业技术推广不要忽视其教育性和应用性,这是推广受众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前提。

4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介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农业推广体系名存实亡,网散、钱断、人散,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真实现状写照。虽然现阶段在大力建设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开始注重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但是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拍摄农业科教宣传片和开发农业技术信息系统等进行推广;在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推广新的农业科技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背景下,大众媒介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陷入了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的局面。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和主体机构,对于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政府依然没有足够程度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一种资本进入市场流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十分混乱,导致了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这也是农业技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推广所带来的负面效益,使得信息市场真假难辨。

5总结

大众传媒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与否,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信息传播是否成功,也就是说关于新的农业技术的信息能否顺利到达受众那里;受众能否理解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如果不能,那么推广工作就没有意义了,这也就是传播本身效果;推广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推广的技术是否得到了人们的利用,能否对农业产生实际的效益,提高生产率。在大力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大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插上大众传媒的翅膀,它能够将大量的技术信息快速的传递给广大农村受众,以产生最大化的实际效益。

作者:孔令智 袁振宁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农业技术论文:农民接受心理视角下农业技术论文

1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缺乏突破和创新

农村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自然条件的恶化、生产生活的变化和不定的市场前景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中采取稳抓稳打、稳中求胜的心理。他们承担不起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瞻前顾后,谨言慎行,而这种求稳心理也束缚了农村发展的脚步。

1.2跟随心理明显

从众心理通俗来说就是随大流,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会减轻内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一项新技术在推广时,明明很感兴趣,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内心孤立无援,很难下定决心去采用。相反,如果大家都去接受并采用,即使自己没有条件也愿意一起尝试。

1.3现实心理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项新技术是否可行仅仅靠以往的经验或是其他家的实践来判断可行与否,而一次的失败就可能被永远的否定。这种所谓的现实心理影响了农民的决定,只考虑短期利益,对于推广具有长期效益的技术非常不利。

2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农民自身素质

2.1.1文化素质因素。

农民的文化素质反映了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既与增收相联系也影响着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兴趣。现在,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处于整体偏低的状态,与西方国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不同区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2.1.2科技素质因素。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对科学知识、技术、经验所达到的程度,是农民素质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家“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的推出,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与我国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2.1.3思想道德素质因素。

思想道德即是农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统称,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生态意识差、思想守旧、小农思想占据上风,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负面的情绪。

2.2农村社会环境

2.2.1经济环境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变革浪潮下,小农意识在我国农村始终是深刻的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间的时间内占有统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责任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成为发展新农村经济的束缚。

2.2.2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是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而这种专政、特权文化对今天的经济发展影响至今。刚刚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在初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民没有民主意识,因此具有这种消极的、封闭的、怀疑的态度。

2.2.3文化环境因素。

农村的文化环境受到长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经济发展的制约,形成了固定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小农文化、家族观念占据主导。大多数的农民都处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生活状态。

2.2.4教育环境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为平衡,导致农民素质较低,城乡差异逐渐加大,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文盲也都集中在农村。

3调适农民心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首先根据对农民心理分析,依据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阶段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首先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农民的需要选择好容易被农民所认同的推广项目。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使农民对新技术逐渐的了解并能够接受新知识的教育。再次,采用互动性强的推广手段,以切实的感受打动农民,从内心接受新技术的推广,提高推广的效率。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结构和推广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产业的功能,以真正可实现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4结语

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文化束缚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接受心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调适农民心理,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作者:李中成 单位: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迎水桥农业技术服务站

农业技术论文:水土保持农业技术论文

1《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该著作中被划归为耕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改变小地形、改良土壤和增加地面覆盖2类耕作措施。其中,改变小地形类又可以具体分为横坡耕作、水平犁沟、区田、甽田以及沟垄种植5小类;增加地面覆盖和改良土壤类又可细分为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宽行密植以及草田带状间作等。

2《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可分为栽培技术、养地技术以及土壤耕作技术3大类。其中,养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农田、土壤提供建设和保护。

3《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旱农学》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集水和节水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抗旱节水播种以及保苗技术、抗旱品种栽培和鉴定技术。这4类技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4《水土保持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分为4类:改变微地形。这一分类可以进一步划分,包括等高耕作、坑田、沟垄种植以及半旱式耕作。其中,沟垄种植又进一步划分为水平沟种植、平沟起垄以及甽田、蓄水聚肥耕作等。增加植物覆盖。此类中较为主要的有间作、混种、套种以及等高状间作、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覆盖。分为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砂田、秸秆覆盖、留茬覆盖等5类。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主要以少耕和免耕2种方式为主,其中少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少耕覆盖、少耕深松、硬茬播种、垄作深松耙茬耕作、马尔采夫耕作等。

5《中国水土保持》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为4大类,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农牧复合系统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分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性种植法以及复式水土保持耕作法3类。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措施属于水土保持及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分为隔坡梯田集流技术以及覆垄微集流栽培技术2种。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可以进一步分为新修梯田改土培肥以及坡耕地平衡施肥2类,而前者则还能细分,如分为深耕松土、有机肥增施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肥等。农牧复合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将木本植物和牧草类植物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多重保护措施。目前各个行业和业界专家学者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理念和内涵却处在一个逐渐统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横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狭义上的耕作措施向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措施迈进;从纵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单项措施向复合措施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演进。

6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基本概念可知,水土保持农业主要就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措施,将当地地形和地表加以改变,在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作物稳定增产。通过对各类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分类,就可以将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以便业界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并不断研究,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和农业增产的根本目的。

作者:杜迪 牟艳娟 单位: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

农业技术论文:高职科学实践教学教学下农业技术论文

一、围绕目标任务,优化课程结构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所应用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尽量做到情境化、问题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

五、依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实施产训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产训一体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基础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常规理化分析,作物形态识别和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等。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管理,并对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撑握的技术等做好记录,使学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3~4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能训练,即是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如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在“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营养诊断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虫测报和防治;采收和分级;防寒等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即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标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实践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放活过程管理,强化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在管理上应实现时间、内容、形式、空间上的开放。

七、注重考核评价,灵活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要和具体的实践技能目标相对应,通过严格执行《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才能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是以校内的考核,即实践课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考核评价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方式可通过笔试、口试、现场操作、实训报告等形式进行;二是实训单位考核,即实训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社会考核,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使学生持双证岗。指导教师的考核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考核方式可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进行。

作者:车树理 王英 陈亚兰 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生化系

农业技术论文: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

1国外农机推广体系的特点

1.1政府的领引是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基础

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引导的建立农技推广技术体系的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建立农技推广技术体系,直到1989年时在世界上的国家级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就超过了两百多家。在亚太地区有38万多人,拉丁美洲有3.4万人,欧洲1.5万人,北美有1.6万人[2]。根据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政府的领导下,世界末年工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建立基本上完成,并将农业的发展与科技相结合是政府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2世界农科技推广体系多样化的发展

主要存在两种方式:推广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推广形式的多样化。首先,推广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农民组织、教育单位以及社会化的专业服务等五个大的机构。其次,推广的形式主要包括:培训与访问的结合、推广员的推广、农民的自主参与、项目的带动式、专业化的商品带动式等。

2构建符合我国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1顺应市场,明确建设的思路

根据“三农结合”的原则,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应该要达到主体和功能的多元化,以现有的主体为依托,促进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农技推广技术逐渐延伸至物化技术服务。因此,要加强服务的公益性、网络的完善、人员的精简,使农技推广单位的技术和水平提升;放活经营性的服务,大力扶持农业方面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技术协会等,尤其是对农资企业的帮助;充分的调动社会上的积极因素,以最小的投入建设最新型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2确定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机推广中的主导地位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确立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项目的创新;通过农技推广技术活动,使一些科研成果及时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体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价值。其次,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现行的农技推广基础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为主体,不仅解决了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脱节问题,还能及时的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为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服务。最后,还有利于法律职责的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明确规定: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相关的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而普及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教育部门应该爱弄个村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教育,从而提升推广人员和劳动人员的技术和素质。

2.3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在构建我国的农技推广技术体系中,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等的参与,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技推广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企业、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等是最贴近农民、农业生产的载体,在技术推广中有着桥梁的作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发新技术以及快速有效的运行新技术,不仅满足农户的需要,而且还加快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其次,引导和保证农业组织的健康发展。由于涉农组织缺乏统筹性,当前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随意性和片面性,使涉农组织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国家应该给予相对的帮助、优惠和福利。第一,创造良好的推广氛围;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涉农组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使用和新品种的引进,并且参与国家农业的综合性开发、农产品中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以及农业科技的入户工程和优质粮食产业工业的建设等;第二,为涉农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明确和完善有关涉农组织的法律,从而确保涉农组织的地位;第三,对工作进行组织协作、统筹协调;要建立高层次的宏观的管理机构,就必须要加强对涉农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定要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

农业技术论文:城郊型农业技术论文

1邗江区农业发展特点

邗江是扬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扬州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对外门户,即依托于城市,又服务于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网密集,浓缩了扬州精华,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之都。粮食生产、特种水产、林木花卉、休闲观光等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尽显,“市民下乡,首选邗江”的乡村游品牌效应日益显著。邗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城郊型农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农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水平不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新产品开发较少,规模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不科学的事情频频发生。

2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2.1机构设置

全区农技推广体系主要以种植业、水产、畜牧和林蚕业为主,机构设置如下: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区林蚕指导站、区畜牧兽医站和区水产指导站。现辖7个镇、6个街道、2个经济开发区,共设有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0个、畜牧兽医站10个。

2.2人员结构

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职工65人,各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9人,全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共计144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区级与镇级均以41~50岁人数最多,小于30岁的人数占用比例最低;从文化水平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硕士层次,而乡镇以大专学历层次为主,硕士人数为零;从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乡镇主要以中、初级职称为主。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3.1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区政府重视,一心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大力引进农业人才,区农委招收了一批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为全区农技推广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他们的努力,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乡镇是农业的第一线,是服务城郊农业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城郊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知识老化断层、推广队伍不稳定的不利因素,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9.5%,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专科学历还是参加后续教育才取得的文凭,真正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很少很少,这些数据暴露出乡镇农技人员学历层次还不高。二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年龄段来看,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只有2人,而大于40岁的农技人员占86.1%,这样的人员老龄化结构造成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不稳定性,乡镇的农技服务将后继无人。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新的农技推广法中第十三条明确表示,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目前全区各乡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92.4%,其中拥有初级技术职称占总农技人员数量50.6%,中级职称占41.8%,高级职称没有。这说明乡镇队伍中,高素质的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集中在中级和初级,还有一部分人没能获得职称。

3.2农技推广人员地位低、条件低

从以上分析可知,进入农业推广体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农技人员的现实状况,虽然国家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大多数人思想观念里还是存在着“轻农重商、轻农重工和轻农重政”的思想,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去向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优先考虑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而城市毕业更不愿意选择去工作环境差以及工资福利相对较低的乡镇农技部门,这也是基层农技部门一直吸收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技员的收入也逐渐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收入状况逐步改变,已经从过去的自收自支改变为由政府统一负担,不在是过去“挣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但是,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过差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办公设备不健全、实验设备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3.3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员工作积极性较低,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越来越少,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上班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鼠标点点过一天。由于缺乏各项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农技员丧失了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反正工资不少一分,这种现象在各乡镇比比皆是。区里让各乡镇农技员汇报当地某一数据时,都是随便估估算算就报上来,这样的数据一是没有真实性,二是影响了区农技部门对全区农业情况的真实判断。最后区农技人员只能自己各乡镇的进行调查,由于工作量太大,要一个个乡镇调查,等全部调查完,时间拖的太久,调查周期过长,数据也就失去了时效性。

3.4农技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从人员结构合理性上可以看出,目前全区乡镇农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精,再加上后续教育更不上,专业技术知识越来越落后。在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过程中经常错误百出,存在瞎指挥、盲目指导的现象,都是凭过去的老经验来指导当地的农户。这种错误的知识传播给农民后,农民应用成了习惯,再想改变农民习惯已久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难度极大。

4对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思考

4.1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营造发展多元化农技服务良好环境

邗江区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陆续开始改革,部分乡镇已率先实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效分离。有的乡镇由于推广经费不足,既要履行公益性职能,又要开展经营性活动,使得公益性的活动很难得到保障,“忙饭吃”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加快构建乡镇公益性推广体系进度,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完全公益化,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在职能定位上,应立足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以公益性为主导,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推广机构及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的体系,主要参与制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指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但仅仅依靠公益性农技服务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服务需求的,需要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邗江应通过政策扶持,营造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的良好环境,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种涉农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形成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4.2注重基层推广人员素质队伍培养

乡镇是农业推广的第一线,他们的人员素质关系到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邗江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邗江应积极做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改变其知识落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二是要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填充到这个队伍中来,从农业院校招收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壮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并逐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4.3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保障措施

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的服务是无偿的,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回报,只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公益性职能。一是在新的农技推广法基础上尽快出台更详细的有关保护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有效进行,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二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应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有效保障,切实保证财政投入,保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逐年增长,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应加大办公经费、设施经费、教育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技推广活动不受资金缺乏而受影响。

4.4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考评,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警告,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为农业技术员,对于考核优秀的应予以奖励。农技人员考核结果要与奖金发放、岗位聘用以及晋升相挂钩。以此来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工作。

5结语

新的农技推广法实施后,邗江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真正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去,才能为邗江现代化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郭静 沙正芹 季陆鹰 葛胜 杨武广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技术论文:我国低碳农业技术论文

一、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能源消耗少。

结合不同生物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系统内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既尽可能地利用了农业生产条件,又减少了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2)生产可持续。

低碳农业既满足当下人类社会的需要,又不破坏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产品、环境双绿色。

绿色、环保贯穿低碳农业的全过程,生产、生态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需要。

(4)多领域的协调。

低碳农业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需要相互配合。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制度的健全,管理的高效,技术的创新等,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

1.节省型农业技术。

此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节地、节水、节药、节肥等节省型农业生产技术。一方面推行低产田改造技术,提高高产耕地比例,另一方面推行立体种养模式,如“稻田养鸭”或“蔗基鱼塘”的生态农业系统,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采取科学措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同时大力推广间歇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加强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减少农药对人畜的毒副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节肥方面,要重点推行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浸染,改善土质.

2.新型的育种技术。

这种技术使植物的生命力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并且能加强碳储存的能力。育种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

3.有机肥的更有效利用。

化肥过度使用会引起土壤板结,并且碳排放过高,污染环境。现在多提倡有机肥,它含有丰富的腐植酸,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同时有机肥富含的氮、磷、钾、钙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不过,有机肥的肥效较慢,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不足,所以在施肥的过程中,可将有机肥与化肥根据一定配比交叉使用,各取所长,使肥效发挥到最大。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此类能源可重复利用,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在风能丰富的农村地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水电站。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等,并且加快其规模化、产业化,使之用于生产、生活,增强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

5.循环利用农业技术。

这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应用三大方面。如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生物工程技术和腐熟堆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可将畜禽粪便和秸秆发展成沼气、制造成有机肥,既减少养殖粪污、秸秆等直接排放引起的污染,又增加了能源;同时,在秸秆产出量大且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广应用青贮方法,将青秸秆转化为大型牲畜的青贮饲料。

6.农作制度创新技术。

该类技术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少耕、免耕、水稻直播、灌溉、轮作等多类技术[1],促进土地的修复和保护,达到降低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农田生态固碳的目的。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长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模式决定了农民要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化肥农药、对环境危害大的农业模式,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新技术要在农村推广,必须首先打破农民选择简单、易学、成本低的传统习惯,改变观念;其次,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需要认真钻研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第三,需要宽裕的资金支持。这都是目前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的。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改变。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散经营、各自耕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阻碍了有效推广新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低碳农业需要一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相关制度有待健全

1.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和监督管理相关的标准和措施。2011年1月19日颁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针对的是对城市低碳的评价,几乎没有涉及低碳农业。既然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监督管理就不存在。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使农民的低碳意识比较薄弱,监督管理不易实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被迫接受的低碳意识,“我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如何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和路径,甚至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基本的自觉”,没有找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模式,所以,低碳农业的监督工作无从谈起。

2.低碳农业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200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等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发展低碳化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实施中,缺乏针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此外,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也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三)低碳农业发展中遭遇的障碍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各种创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利用率已经很低,要想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2.精壮劳力的缺乏。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精壮劳力的广泛参与。目前我国农村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各种各样的城市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留守的弱、老、妇、幼,他们无法承担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重任。农村劳动力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3.农业生产模式的严重制约。

首先,规模化程度较低的分散的农户农业生产模式妨碍了创新技术推广;其次,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农户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兴趣不大;第三,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还处在粗放式生产经营阶段,生产者主要靠老传统、老经验就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对新技术的使用兴趣不大

4.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网络来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涉农网络较少,资源库建设投入不够,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涉农计算机应用系统不完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服务系统。农民缺乏了解低碳技术的有效的、便捷的信息渠道,创新技术很难在农村普及。

5.金融支持缺乏力度。

由于利润偏低,回收周期长,所以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社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农民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大量的资金需要,农民很难从信用社取得贷款,一些好项目和产品因资金问题而作罢,这大大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克服低碳农业技术创新障碍的路径

(一)科技兴农,健全农村教育和服务体系

1.健全农村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体系。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保证农村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职业院校联合,实行订单培养,为低碳农业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2.构建面向小农经济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发挥各地方的地理优势,建立起以村为基础,以村组织或合作组织为依托的低碳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普及低碳农业新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民的需要,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要想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优先,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所以需要通过研发投入的倾斜和设立重点基金项目等手段扶持低碳农业关键技术攻关,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队伍。二是能吃苦耐劳的农技推广人才。在农村,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人带头、指导,不厌其烦的讲解。农用网络的不发达和农民的素质决定了这类人才必须能吃苦耐劳,熟悉当地的土地情况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能实际性的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将低碳农业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实干高效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能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开发低碳、绿色环保农产品市场空间的发展潜力,提高新技术的实用性。

(二)建立网络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1.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首先,强化政府主导的六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提高推广效率,宣传、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使科学技术变成实际生产力。其次,鼓励科技单位、高等院校和用户积极沟通,双向选择,满足不同农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所需,实现理论、实践双赢。第三,鼓励建立非政府性质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批人,实现农业科技的转化。

2.缩短农技推广的路径。

减少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应用主体之间的广泛交流。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缩短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

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网络。

(1)鼓励农户、涉农企业、大学生村干部、驻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户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应用实践之中,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

(2)加强各应用主体间的网络化联系与合作。农户、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了专业的职业教育外,还应加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对农业新科技的应用能力。

4.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应对市场风险,获取更多利润。

(三)建设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第一,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实行低碳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让低碳农业的发展和监督有法可依。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兴建大型低碳农业示范项目,引导、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另一方面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碳农业项目进行补贴,推动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支持鼓励企业和民众参与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实现私人收入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统一。

作者:郭少云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农业技术论文:城区农业技术论文

1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影响发展的障碍因素

1.1现行机构体制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吉林市城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均为属地管理,没有独立的办公条件,在政府内部办公,因此政府部门调用、借用农技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严重的乡镇农业站基本就是一人站,所以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城区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虽然每年都多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城区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被挪用、占用现象严重,这就给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推广的种植技术不到位,大多还是停留在原有的、简单的常规性种植技术,这已经非常不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生产。再有农民得不到新的种植技术,加之自身文化素质低,所以导致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过于传统,因此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积极性

目前城区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主观能动性,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外,目前各乡镇仍有新进到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编制的人员进入政府机关占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这就严重造成专业不对口,对农业技术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他们的农业知识有限,对农技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3技术推广方式简单

目前城区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方式都很简单,并没有真正深入村屯了解农民群众的种植技术需求,基本都是从本部门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出发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这就造成推广的种植技术与农民的生产实际脱轨,融合不够密切。部分种植技术甚至2~3年或更长时间内一直在推,没有进行较好地调研、评估这项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农技人员无法准确地掌握哪些种植技术适应当今的农业生产,哪些种植技术已经不再有推广价值而应该将其淘汰。

1.4农民的种植水平有限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都是传统的种植模式,有的农民干脆就是春种秋收的耕种方法,平时基本不去管理,也不去应用那些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技术。另外对新的农业技术接受程度有限,同时对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也不够积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粮食产量也上不来,收入也无法得到提高。

2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的对策

2.1尊重农民的意愿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都是由上到下的,也就是单向的、强制性的推广方式,农民群众参与的机会甚少。因此要真正“以人为本”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的推广模式,就要充分尊重农民朋友的意愿。借鉴和学习农民朋友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新技术不能强加于农民,更不应该带有什么附加条件,否则会让农民失去自主性,从而增加农民的负担,同时也打消了农民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载体仍是农技推广人员,因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显得极为重要。要经常举办一些培训班、学习班,给农技人员充充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的培养,让农技人员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推广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

2.3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加大举办冬春科技培训活动的力度,经常举办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通过散发资料、宣传手册、光盘等手段来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让所有人都知道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种植观念,积极地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从而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4提高从事种植业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目前,吉林市城区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高,因此,通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这个项目来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特别是对通过筛选确立的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进行的技术教育,让他们去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要尽可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包括人员、物资以及资金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因人员、物资、资金的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为了确保人员、物资、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政府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力争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

作者:何佰超 苏小福 李卓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农业站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公共性论文

1农业技术公共性及其具体分类

1.1专有性农业技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明文规定,植物新品种凡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新颖性和稳定性等特性的并符合条件的,都享有排他的专有权。此专有权主要体现在生产权、销售权、使用权等方面。国家也严格规定,凡是未经许可,以商业目的进行生产、销售的,全部要负完全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国家对其专有权的保护力度。品种所有人还享有许可他人生产的权利,并可以通过许可获得相关的经济收益。除了植物新品种权,专业性农业技术甚至还享有专利权和商标权。这样的做法可谓将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但事实上,尽管国家对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周到的保护,但由于农业产品的公共属性,这类产权或多或少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公共性例子。笔者试举例说明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中含有公共性的例子。在我国有关法规中,规定了植物新品种可以被用作公益性活动,例如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经过品种权人员的许可,并有不向其支付使用费的权利。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审批机关还有着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权利,但需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由此可见,即便是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存在着公共性的性质。

1.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

从字面上解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些农业技术只能获取一半的产权。实际上,通常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只有一部分人共有其产权,但其产权却对其他人具有排他性。按照相关的专业叙述,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个群体所获得的共同利益,而生产成本、成员特点都具有排他的性质。可以说,半公共性农业技术与全公共性农业技术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范围的量化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在有限范围内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而公共性农业技术则在“范围”内的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1.3公共性农业技术

公共性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级别,直接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措施进行基础的技术知识提供。公共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术论文、著作为根本的农业著作权。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但这些技术知识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活动,因此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导致了其根本特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该知识。公共性农业技术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很少从事这类技术的研究。但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没有很强的利润可图,但是其公益性是其他农业技术所不及的。

2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

2.1专有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专有性农业技术由于其几乎没有公共性,往往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就成为它合适的研发主体。特别是比较容易获得专利的领域。在我国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现状下,大部分研发主体都是私人企业。

2.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因此,立足于现状,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应当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性机制。一些符合国家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就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也应该给予扶助。一些时而特殊地理位置的半农业共性技术在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特殊优势。

2.3农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主体分析

由于其并不具备有丝毫的排他性,因此,对于私人企业来讲,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其研发主体,这不仅能填补企业研发投入的空白,还可以趋近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性不同的农业技术中,研发主体也不尽相同。应该在立足于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找出适合其公共性的研发主体,这样农业技术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张生 单位:海军航空兵学院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种植土培技术研究思路

本文作者:张世玲 单位:南皮县农业局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途径

植物和动物来源的肥料。作物的秸秆,使用前需与动物粪便混合使其充分腐熟;满足堆肥要求的畜禽粪便;自然海草或物理方法生产的产品;自然环境下的木灰、木屑、木炭以及树皮等具有腐殖酸的物质;不含防腐剂的动物皮毛、骨头、肉等,以及其他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使用前经过发酵处理或堆制;蘑菇生产的培养废料堆肥;草木灰;未添加化学物质以及未经化学处理的鱼粉与饼粕。

矿物来源的肥料。由于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不一样,例如,有的作物需钾较多,有的则对磷肥的要求较高。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有机肥料进行调节,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借助无机矿物肥料进行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矿物来源的肥料有:天然的未经任何化学处理且未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磷、镁矿粉,石膏、白垩、石灰石、黏土等;氯含量低于60%的由物理方法获得的钾矿粉;未经任何化学处理及未添加化学物质的窑灰;硼酸岩、钙镁改良剂、氯化钙、氯化钠、泻盐类以及天然硫黄等。需钾较多的农作物需多补充钾肥,需磷较多的作物则可以补充煅烧性磷肥或磷矿粉。另外,白云石、石膏、石灰等经过处理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用,平衡土壤的肥力。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来源的肥料是指利用具有生物降解作用的的微生物的副产品或者天然存在的微生物配制成的制剂作为肥料。目前,有关微生物来源的肥料研究越来越多,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促进有机肥料的分解,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还能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数量来改善农作物的营养,有效抵抗害虫的危害,促进作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来源的肥料有硅酸盐细菌、根瘤菌、放线菌等。

利用蚯蚓培肥地壤。利用蚯蚓培肥土壤具有很多优势,它能促进有机质的腐解和养料的释放,疏松土壤,死亡后能为土壤增加含氮量。

有机农业种植的土壤培肥技术

除了增加肥料的来源,以满足作物对肥料需求的差异,缓解土壤供肥的矛盾,在施肥的时候也要把握一定的施肥技术,做到科学合理施肥,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的耕层以及地面状况,促进土壤的水、肥、气、热之间的相互协调,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发育以及生长的土壤环境。疏松的耕层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保墒以及有机养料的转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布局,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和套作,如与豆科作物间作或轮作,可以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更利于下一年农作物的生长。除此之外,合理的排灌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水分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排灌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

根据有机肥的特性进行施肥。由于有机肥各种养分的性质以及含量差别很大,因此在施用的时候要掌握不同肥料的具体施肥技术。除了作物秸秆之外,其他的有机肥料一般进行堆沤处理,保证充分腐熟才能施用,尤其是鸡粪、饼肥等具有高热量的有机肥,以免出现烧苗现象。人的粪尿含氮量很高,是一种速效有机肥,因此比较适合在追肥时使用。但同时人粪尿中含有氯化钠,有机质含量比较低,还可能带有一些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因此,施用之前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忌氯的作物施用量宜小或不采用人粪尿,以免降低作物的品质,例如使烟叶的烤烟质量和燃烧性降低,瓜果味道变酸、生姜辣味变淡等。还需要对土壤补充磷钾肥,施用一定的堆肥、厩肥和沤肥等有机质丰富的肥料以弥补人粪尿中有机质在土壤积累过少的缺陷,平衡土壤养分的供应。由于堆肥、厩肥和沤肥等的腐殖酸含量很高,因此比较适合作为基肥来施用,而不宜作为追肥的肥料。作物秸秆是来源广泛的纤维含量丰富的有机肥料,当采用秸秆作为肥料时,要注意:提前和切断施用,早期需补充磷肥;配合其他肥源一起施用,例如与腐熟人粪尿和鲜嫩绿肥合施,以降低肥料中碳氮的比例,满足微生物繁殖的氮素要求;与土壤充分混匀和接触,保持良好的水分供应状态;土壤一次翻压秸秆的数量适当,过多的话,分解时产生的过量有机酸会对根系造成伤害;病虫害或者污染严重地带的作物秸秆可以堆沤发酵后还田,以免污染和危害土壤。草木灰呈碱性,它含有5%~10%的氧化钾,因此不宜和腐熟之后的人粪尿等混合施用,以免降低肥效。泥炭有机质与腐殖质含量丰富,由于它的酸度大,活性铝及活性铁含量高,分解能力差,所以通常不直接作为肥料施用,通常作为牲畜或者基肥的垫圈材料。腐殖酸含量高的有机肥在埋藏较浅的煤、风化煤以及煤矸石等中广泛存在,可作为叶面肥料、土壤改良剂以及抗旱防冻保护剂等。

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和生长规律进行施肥。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例如番茄、甜菜等需钾较多,瓜果类需磷钙硼较多,茶、桑等需氮较多,因此施肥时要先明确肥料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了解不同作物对元素的需求以及不同季节中作物对肥料吸收的规律,合理施肥。

根椐土壤性质施肥。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例如,在砂性土壤中可通过施加土杂肥和沼渣肥来改良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强酸性土壤需多施加石灰,强碱性土壤可多施加硫磺粉等进行调节。

结语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树立平衡施肥的观念,合理采用各种肥源,把握不同肥料的施肥技术,同时还要防止土壤污染,以促进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和策略

1根据地域条件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现阶段

随着农业技术的全面化发展和地域条件的多样化现状,使得农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不统一,选择正确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十分重要,这不仅依据于农业发展现状和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当地土地资源、人口分布状况、农业作业模式以及从事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等许多重要因素。如日本在农业上采取生物化学科技,改良了稻米的原有品种,以适应日本地域狭窄人口众多的地理条件,实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既解决了本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农业农产品产量,满足了日本国内人民对粮食的需求。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不高、土地开发工作不完善、水资源缺乏等地域条件和基本国情,需要优先考虑资源节约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解决我国资源不足,劳动力剩余的现状。鼓励市场对农业进行资金投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科学化、持续化生产。

2建立农业技术体系农业是一个系列化产业

其产业结构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促进农业实现科学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力度,并大力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在社会上设立专业的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广大群众或者商业群体进行投资或者募捐,为国家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增强了社会大众的爱国热忱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农业科技管理,依据农业发展的现状对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增添新的管理办法,合理配置资源,整合人力、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元素,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的科学技术上,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技术研究,开发农业新品种。农业属于生物学范畴,重点在于农产品的基因、细胞组织以及化学元素的发酵工程等,加快农业科技的研究步伐,需要发展高新科技,对生物领域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在保持原有农产品品种优良的基础上对生物技术中的多种化学元素进行多次尝试,探索新物种的培育,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

3完善农业风险机制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等农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主要发展策略,不仅与农业内部元素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有关,与外部市场发展环境也具有紧密联系。为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降低农业市场发展风险,推动农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完善农业风险机制,为农业技术的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可以加大农业技术的公益性投入,向广大农户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对农业技术的前期发展进行很好的引导;加强市场监督,保证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交易,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保证广大农户的基本权益,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经济萧条时期,对农业市场进行资金投入,扶持农业贸易,保证农产品价格平稳发展,杜绝出现市场哄抬价格的现象;在社会上建立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风险制度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促进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我国当前农业科技研究水平有限,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相关的管理政策,不仅能够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同各国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

4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多品种发展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利用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和精品化发展。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或者优势资源发展其他的品种产业,如与农业相关的种植业、水果业或者蔬菜业等,增加其技术含量,将各种品种产业相结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向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型。当前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将传统的开荒耕地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既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够使知识经济在农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实现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特色农业建设,调整产品结构。利用现有的高新科技和技术成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当地新颖、独特的珍稀物种作为特色产品进行推广,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占领国内外市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产品优势。

二结语

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增添科技元素,保证农业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农业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的研究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新科技,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

作者:毕记国单位:黄岛区隐珠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论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

推广效果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制定计划,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张晓敏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