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05:16:17
导语:在农业品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
五、结语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该在政府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底蕴,并遵循产业集聚、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近年来,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一系列兴农政策喷薄而出,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新和品牌营销契机,各区域都可通过培植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将区域性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组织运营模式
当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理念提炼出来之后,如何使品牌理念更快、更有效率地植入消费者心中,主要决于是否具有一个高效运营的品牌传播组织管理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的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应构建“三位一体,三级联动”传播组织运营模式,即地方政府、产业协会、产业企业三个品牌传播主体协同作战,形成一体化的品牌传播机制,具体为以地方政府统领、产业龙头企业品牌驱动、产业协会助力的三级联动模式。
地方政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的第一层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诸多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主体,品牌传播对象也极其广泛,包括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投资者、产业相关社会市场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者等。另外,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还具有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属性,即品牌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区域内农业生产者都可以无偿使用公共品牌,这也是产业企业缺乏创建公共产业品牌内在动力的原因所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与产业企业品牌创建存在互强化的作用理机,但就品牌创建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别。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规划者及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构建政府统领产业品牌的传播机制能有效维护区域产业品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产业协会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第二层级。产业协会是产业发展的自律组织,对产业发展具有协调推动职能,是联系政府与产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相对政府而言,产业自律组织更加贴近市场,更了解产业企业及市场消费者需求,也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力动机,对区域产业品牌创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产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将产业品牌定位理念及相关资源支持通过产业协会向产业企业输出,同时产业协会也可以把产业企业品牌创建需求向地方政府表达。产业协会组织除了上传下达的品牌创建职能外,还可以组织产业相关力量挖掘和丰富产业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收集整合产业品牌素材,借鉴其他产业品牌创建方法,创新产业品牌传播方法,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产业龙头企业为云南高原农业品牌传播第三层级。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企业品牌是产业品牌主要构成要素,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是互为助进的关系。企业品牌创建,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是产业品牌创建的引擎,是产业品牌创建的核心驱动力。尽管每个产业企业有不同企业产品品牌,但其品牌定位及品牌传播要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整体品牌传播理念为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品牌传播要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要素。这样就会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与企业品牌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旨在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如何传播”的问题,通过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品牌传播通道,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2.1理论研究传播路径理论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和指引方向作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应该抢占“高原特色农业”理论研究的制高点。筹建国际性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平台,定期举办“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由云南省政府主办,每三年举办一次,整合全球农业发展最先科技及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实践研究领域、科技领域、学术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为云南发展外向型高原特色农业,为云南高原色农产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提供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受邀嘉宾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农业领域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精英,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借助这些国内外农业发展研究专家传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举措。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为切入点和驱动力,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关注度,丰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和理论内涵,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
2.2广告媒介传播路径广告媒介传播是品牌传播的主流渠道,包括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报刊杂志、户外传媒等形式各异的广告传播媒介。目前所有传播媒介中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央视广告传媒。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不论是采用软性广告还是硬性广告的方式,适当的广告宣传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广告投入力度主要取决于地方府的财力和意愿以及产业企业实力状况。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央视传媒进行地方品牌形象宣传,但宣传内容往往较为繁杂而且为追求上传播词的语音、语调、语句的上口及对称,而忽略了宣传重点和内容,实际上对地方品牌形象提升效果较为有限,而真正着眼于地方产业品牌宣传的广告却较为少见。地方政府在有影响力媒介上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推广比地区形象宣传推广具有更高的投资收益效果。云南省政府应借助央视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大力宣传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其广告价值体现为:①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注意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获取更多资源支持;②会产生良好的招商引资效果,引入更多外来资本投资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发展。③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响影力,创造更多产品消费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也应该加大企业品牌推广力度,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更应该发挥品牌传播的先锋引领作用,创建区域产业品牌,最大的受益者是产业龙头企业。当然,企业品牌广告宣传投入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广告投入要与产品规划、营销渠道建设及产品招商密切配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时,要重点突出“高原”产品品牌,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元素。
2.3公关策划传播路径公关策划品牌传播主要是指通过策划引起社会大众及新闻媒介关注度高的事件活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包括名人参与、公益活动、口碑传播、新闻报道、事件营销策划、网络社交事件策划等公关策划形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关策划在品牌推广中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有些企业甚至于不作传统式的广告投入,主要是通过公关策划提升品牌知名度,如苹果、小米、老干妈等知名品牌主要通过公关进行品牌推广,云南本土普洱茶产业品牌、褚橙品牌的创建,公关策划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适时快速传播信息的时代,名人品牌传播效应也越来越显现,因为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种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公关传播,应着眼于与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及国内外媒体关注度较高的大型活动对接,借势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同时也要立足于产业发展特点,整合传媒资源,打造上平台、上档次、上品味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公关策划活动,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
2.4交易平台传播路径举办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是农业产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农业博览会不仅构建了一个农产品及加工品展示交易平台,而且还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云南现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为了进一步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应举办“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览会”,由云南省政府主办,为了节约资源或降低举办成本,可以与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同时举行,这样在不增加农博览会筹办成本前提下,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为未来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览会”办成国际性博览会奠定良好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会举办应该形成常态化,由省政府统筹组织策划,支持和鼓励云南高原色农业企业积极参加省内外农业博览会,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的一线城市定期举办“云南高特色农业产品及加工品展销会”,推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作者:向明生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
五、结语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该在政府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底蕴,并遵循产业集聚、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近年来,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一系列兴农政策喷薄而出,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新和品牌营销契机,各区域都可通过培植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将区域性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农事节庆的概念、分类和农业品牌的含义
(一)农事节庆的概念
关于农事节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论述,各有侧重,不过都强调了农事节庆与农业的关系和欢乐庆典的仪式。本文综合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农事节庆是指举办主体依托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业资源,以打造农业品牌、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传播农业文化为主体目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集会庆典仪式等一系列活动。其内涵有3点:(1)农事节庆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等多重资源,如农产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遗址、农业技艺、农业习俗、农事等,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区域特色。(2)农事节庆以销售盈利为浅层目标,以品牌塑造形象推广为深层目标,以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长期目标。(3)农事节庆具有节庆特点,周期性重复举办,以吸引广泛的民众参与为目的,带有欢乐气氛。
(二)农事节庆的分类
农事节庆的分类有多种角度,如从产品类型可分为农产品类、林产品类、水产品类、牧产品类、副产品类节庆等;按照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节庆;按照节庆历史可以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等;按照举办周期可以分为每年一届或者多年一届等;按照节庆范围又可分为国内和国际2种;按照组办方级别可以分为村级、乡(镇)级、县(区)级、市级、省级等。本文按照节庆依托资源类型划分,将农事节庆分为2种:(1)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节庆资源。如各地盛行的茶节、油菜花节、桃花节、西瓜节、柑橘节、龙虾节、豆腐节、冰雪节、沙雕节等。这类农事节庆依托该地域特产的农产品来举办,紧紧围绕特定农产品及与之相关的农事、农俗、仪式等设计节庆项目和组织活动内容,与农产品的关联性极强。(2)依托一定的农业习俗举办节庆。如乞巧节、花朝节、那达慕大会、雪顿节、古尔邦节等。这类节庆不以特定农产品为主角,通常依托延续多年的传统农业习俗,重新加以包装设计举办庆典活动。特别说明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属于这类节庆,不过它们是全民族的共同节庆,区域特色不明显,不列入本文考查范围。
(三)农业品牌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品牌不等于农产品品牌,它是涵盖了一切农业资源、农业活动在内的广义品牌。大体包括:农产品、农业产业品牌或农业企业品牌,如杭州西湖龙井、淳安淳牌有机鱼、台湾梅子梦工厂、山东鲁花集团等;农业区域形象品牌,如世界大蒜之都、中国茶都、中国山核桃之都等;农业旅游品牌,如千岛湖有机鱼旅游、西湖茶乡游、南京农业嘉年华等。
二、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事节庆种类繁多且名目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事节庆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从以往单纯的庆祝或纪念型活动,演变为有助于同时推动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的活动,在农业品牌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现在的农事节庆多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依托,调动一切与该品牌相关的品牌历史、风俗流传、产品特色、文化特色、特有仪式、农事习俗等相关的农业资源,精心组织设计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丰富了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如美国爱达荷州盛产土豆,每年9-10月都要举办爱达荷土豆日,节日中有几十个以土豆为主题的活动和竞赛吸引了无数游客,爱达荷土豆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选择[1]。我国也有很多农事节庆成就了著名的农业品牌。如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的“盱眙龙虾”;中国(金乡)国际大蒜节成就了“金乡大蒜”的美名。其他还有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北京大兴西瓜节、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等。
(二)塑造区域形象,打造区域品牌
节庆本身就有聚集人气的功能,能够吸引超常的关注,而这一眼球效应不可避免地要辐射到举办地,形成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成功的节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欢乐有趣的节庆氛围、舒适宜人的场地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平向外界递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不仅展示了节庆本身的品质,还展示了举办地的实力,塑造了优良的区域形象。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和二次传播以及媒体的对外宣传,主办地的形象魅力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而知名农产品品牌、节庆品牌都会成为区域的亮丽名片,助力区域品牌的打造。如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美国吉尔罗伊市都会举办“吉尔罗伊大蒜节”,为期3天的大蒜节给城市带来了几百万的游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蒜节成为了吉尔罗伊市的城市名片,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为大蒜节而为世人所知,城市影响力大大提升,塑造了吉尔罗伊“世界大蒜之都”的形象,打造了“世界大蒜之都”这样一个引人瞩目的城市品牌[2]。
(三)推动了观光农业品牌的发展
农事节庆的举办给予举办地农业产业极大的曝光机会,利用新闻、学术研讨、产品展销、文艺表演、消费体验等形式,区域农业得到充分展示,消费者对于当地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观光农业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心理基础。而节庆本身的凝聚力也为观光带来巨大人气,很多节庆本身也成为观光农业的一项精彩活动。以成功的农事节庆为亮点,整合其他农业资源,观光农业将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浙江千岛湖有机鱼旅游借助千岛湖有机鱼文化节的魅力,已经发展成为千岛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品牌影响力极大。
(四)传承农业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很多农业文化逐渐被遗失遗忘。农事节庆承载了积淀多年的农俗农事等农业资源,是农业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二月二的花神节(全国各地时间各不相同),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农历白露时节,山民们祭祀天地山神祖宗之后扛着竹竿挑着箩筐,上山开竿采收山核桃。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把开竿祭祀的传统仪式搬上了节庆舞台,向当代人展示了传统农俗的神圣庄重[3]。除了宣传品牌文化、产业文化,农事节庆还是展示地域文化的舞台。主办方大力挖掘各种文化资源,运用活泼欢庆的形式传播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距离,加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三、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优势
农事节庆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紧紧围绕资源特点组织活动,宣传推广农业品牌。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传播时机精准
农事节庆是在特定时间举办的,时间选择具有针对性。以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节庆一般都根据农产品的生长周期来安排时间(表1)。观赏类节事通常都是在花开时节,如河南洛阳牡丹花会、北京平谷桃花节、浙江超山梅花节等;收获采摘类节庆通常都是在农产品成熟收获时节,如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余姚杨梅节、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中国秭归脐橙节、北京大兴西瓜节、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等。冰雪节之类的也是选择产品资源表现力最佳的时节。而以农俗等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农事节庆大多有一定的历史积淀,长期的传承已经在公众之中形成了深刻的集体记忆。相比其他传播手段,农事节庆选择的传播时机比较精准,都是在品牌资源品质最佳、品类最丰富的时候,品牌信息比较集中,同时也是消费者本体需求相对旺盛的时机,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传播可以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品牌消费体验,信息达到率比较高,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就会形成品牌的强势号召力。农事节庆因与农业的密切关系,节庆传播时机的选择通常都是应季而生,与自然之理相通,与人体磁场和谐,有着文化意义上的优越性,能够促成良性的传播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勃发,因而草木欣欣向荣[4]。此时人也处于生发之际,赏花踏青、游玩嬉戏,人事与天道融通。夏日戏水消暑,秋来品尝硕果,冬季领略冰雪,应时而作,顺应时气,天人合一。恰当的传播时机对于深入体味领悟品牌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传播对象明确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节庆传播的传播对象即受众比较明确。节庆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的集会,它以欢乐喜庆的气氛和活泼有趣的形式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人气,而这些积聚起来的人群就会形成节庆传播的受众群也即农业品牌消费群。这些消费者身份不同,具体参与的节庆活动和对农业品牌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游客多是参加品尝、采摘、游览等活动,参与对农业资源的直接消费;商贸人士参与商贸洽谈活动,关注农业品牌的营销以及相关投资事项;学者专家参与相关的研讨会论坛活动等,关注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探讨;媒体人员则对农事节庆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农事节庆的影响力;另外还有大量网民,他们通过网络获取节庆信息、购买农产品、发帖点评农事节庆活动,起到了二次传播的作用。这些节庆传播的传播对象对品牌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相当于在参与节庆之前就主动地进行了甑选,有效传播对象居多。他们主动寻求品牌信息,参与活动体验,之后积极传播品牌信息、节庆信息,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消费,易于实现有效传播。有时传播者还可以根据传播对象的特征灵活调整(如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娱乐活动、表演等),使得传播更符合受众需求,生成对于品牌的良性体验。良性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对品牌的关注度。而如广告之类的一般品牌传播的受众很难明确,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是间接传播,缺乏直接接触,信息不对称,效果评估滞后,故而对品牌的认识不如节庆传播来得直观深刻。2009-2011年的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短短3年间,客商数量从150家增至260家,旅客人次从80万人次增至150万人次,贸易合同额从2000万元增至3200万元,在场的媒体数量不少于30家。
(三)传播模式转向
诸如广告投放之类的传统品牌传播方式,其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由传播者向传播对象单向传递信息,如同品牌向消费者发出请求“请你看看我”,受众属于被动接受。而节庆传播通过制造亮点激发受众的兴趣,引起受众对于品牌的关注,使得受众作出主动行为———“我想要看你”,传播模式转为自下而上,传播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传播对象一反过去对于广告等传统传播方式的排斥抵触,积极释放需求,主动关注品牌信息,使得品牌信息的传播流畅无碍,有益于良性消费体验的形成。
(四)节庆场地灵活
农事节庆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场地的选择灵活多样。既可以在资源发源地,又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既可以一地独办又可以多地联办;既可以是室内又可以是室外。灵活多样的场地选择有助于塑造丰富的品牌形象,构成直观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费体验(表2)。农产品原产地是很多农事节庆的首选场地。节庆场地与节庆内容高度贴合,实现了消费者与产地、产品的亲密接触,形成直观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费体验,这是广告之类的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电视屏幕上再逼真的颜色、再美丽的姿态、再精彩的描述也不及自己在田园中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感官体验来得深刻。吉尔罗伊大蒜节期间整个小镇弥漫着浓浓的大蒜味,麦地变成了停车场,麦秸堆则成了供游人休息的长凳,不花钱,又环保,充满了乡野气息。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以美丽的茶乡大茶园为背景,直接在茶园的田垄上搭建演出舞台,清新雅致,游茶乡、品新茶、观炒茶、听茶曲、赏茶戏,在茶园的青山绿水间,茶的形象愈加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开茶节上还推出“吃农家饭、喝农家茶、住农家屋、结农家亲”特色主题活动,坐落在连绵茶园中的农居风格各异,大多集茶园、竹园、菜园、花园、庭院为一体,家在茶园住,茶绕家园香,能够让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土。消费者与产地衔接起来,与产品亲密接触,观赏品味、采摘收获,调动全方位感知,逐步完成了对于品牌的立体消费体验,形成了对品牌立体化的认识。而走出产地走向商贸文化中心,能够把品牌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坚持“四国联动(中国、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六地联办(盱眙、南京、上海、宁波、北京、深圳)”的办节格局,选择在多地联合办节,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在一个极为广阔的舞台上向世界推介盱眙龙虾品牌文化。比起固定在电视电脑里播放广告,或是局限在超市商场举行促销,农事节庆的场地在空间上明显要优越许多。许多节庆常常选择公园、广场、果园、草地、山林、湖畔、海边等作为集会场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消费者视野开阔、身心放松,品牌关联印象良好,预设了较佳的传播心态。而在室内组织的节庆活动,由于节庆的特性也会在场地布置上营造节庆氛围,对消费者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理冲击,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五)注重参与体验
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节庆传播更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5]。节庆氛围要靠大量参与者参与其中才能营造出来,包括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专家学者等。参与者积极参与节庆的各项活动能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增强了节庆的吸引力。可以说,参与性是节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地民众通过活动体验重温或加深了对于品牌及文化的认识。外地消费者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在居住地无法得到的活动体验,满足其兴趣爱好,充分展现其特长,部分节庆还能让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学会当地特有的技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品牌文化得到形象展示,消费者获得了关于品牌构成因子如产品、服务、理念、视听、行为等多方面的立体认知,深化了品牌印象。良好的品牌体验无疑会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据浙江省农业厅2012年2月对浙江省农事节庆活动的调查显示,现有农事节庆涉及群众可参与体验的项目或活动占比81.82%[6]。从这一数据分析可见,当前的农事节庆还是比较注重参与体验的。2010年的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上游客不仅观赏了与山核桃相关的书籍文献、旧农具、旧物件,还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手剥山核桃,创意制作山核桃饰品挂件。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体验,充分调动人体各种知觉,大大丰富了对山核桃品牌及文化的认知,形成了对品牌的立体感受,培养了对品牌的情感。
(六)注重娱乐传播
娱乐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在变革剧烈的当下,人们的压力巨大,迫切需要通过娱乐放松身心,解放自我。节庆本身就带有娱乐的性质,节庆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娱乐传播,它能够满足人类的这种需求。农事节庆中经常会设计各种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消费者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轻松欢愉的快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形成良好的品牌消费体验。如著名的西班牙西红柿节、巴西泥浴狂欢节、我国傣族泼水节等,欢笑声中成就了一个个著名的品牌。
四、结语
农事节庆与农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农业品牌建设中有着不小的优势。其在时机、对象、场地、氛围等方面表现出与农业品牌及消费者的亲密关系,易于形成良好的体验环境,达到深层的品牌消费体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事节庆的定时定点周期性重复举办将重复提醒消费者的关注,能够培养品牌忠诚度。成功的农事品牌节庆能够实现消费者与农业品牌之间的亲密互动,长久关注,国内外不乏成功案例。2013年中央提出了“节俭办节”的要求,这对办好农事节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把农事节庆办好办长久,必须充分发掘农事节庆的优势和特色,节俭办节,还节于民,通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将农事节庆的优势转化为农业品牌发展的现实动力,有效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作者:郭冰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著名商标、市级名牌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注册商标情况进行考核,严格目标考核。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区农业品牌建设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区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品牌数量不断增多,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区农业品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品牌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品牌弱、小、散、杂、乱,缺乏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农业品牌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创新模式,强化措施,切实推进我区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和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指导思想。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以优势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突出绿色特色产品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名牌企业群体,带动全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大力推广“两江源”农业公共品牌,发展目标。围绕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统景歪嘴李和梨橙、渝盛御兔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力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品牌。2015年,发展全国名牌农产品2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4个,申报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认证绿色、有机食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规模生产基地全覆盖。其中,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有机食品8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发展市级名牌农产品4个。
三、工作措施
一)根据“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做好品牌规划。牢固树立“创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思想。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全力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一是以统景为中心,向周边延伸,打造10万亩柑橘基地,着力培育和壮大“统景梨橙”品牌。二是以“三山”为重点,打造15万亩歪嘴李生产基地。三是以兴茨路为重点,打造2万亩杨梅生产基地。四是以关旱路为重点,打造万亩葡萄生产基地。五是以张白路为中心,打造万亩高山设施蔬菜基地。六是以兴隆南天门为中心,带动年出栏30万只土鸡。七是依托阿兴记,以大盛、统景为中心,建成年出栏800万只肉兔养殖基地。3年内,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通过无公害认证,凡是没有通过无公害生产的农产品不得上市。
二)采取技术、资金、项目等综合扶持措施,强化品牌培育。一是培育品牌主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品牌发展主体,倾力打造农业品牌。二是支持商标注册。加大注册商标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加快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快速发展。同时,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出口国注册商标,取得商标国际保护。三是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产品品牌,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力争把水果打造成我区农业第一产业,把歪嘴李打造成我区第一农产品品牌。四是增强品牌文化。各品牌主体在创建农产品品牌时,要挖掘利用好地方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把地方特色文化注入农业品牌中,丰富农产品文化底蕴,提升品牌文化品位。
三)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导向,促进品牌升级。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理念。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带培育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上拉下推,有效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品牌优化升级。对现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要积极提档升级,力争在3年内50%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对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力争升级为有机食品;对现有市级品牌农产品,要支持申报国家级品牌。
四)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目前尚无标准的地方标准,建立品牌标准。一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做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在短期内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歪嘴李、统景梨橙、渝盛御兔、兴隆杨梅及嫩南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程制定,做好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订和推广应用。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优势农产品布局,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三是建立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标准的主力军作用。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开展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种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品种管理、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要求,加快标准化种植园、养殖园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
五)突出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品牌保护。一是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加快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农产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动态监控,明确质量安全责任,确保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二是加强品牌农产品跟踪监管。落实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名牌农产品标识制度,力争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三是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定期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消费者投诉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四是严格农业公共品牌管理。要保护好“两江源”放牛坪土鸡”歪嘴李”渝盛御兔”统景梨橙”等农业公共品牌,凡是区境内的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若要使用农产品公共品牌,其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准入标准,并经品牌拥有者授权,才可免费使用。对农业公共品牌及其产品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贴牌、统一价格销售。
六)全面提高农产品形象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搞好品牌推介。一是加强形象宣传。开展农产品LOGO网上全球征集活动。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重点推介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扩大知名度。二是抓好节庆活动。挖掘区内特色农业资源,办好统景印盒李花节等系列特色节会,开展“梨橙王”飞鸡”等创意农业评比活动,组织举办周末赶集,参加国家、市、区级各类农展会、农交会等,开展农产品网上展厅和“农—超”农—校”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变“坐销”为“行销”
四、保障措施
一)区政府办联系副主任、区农委主任任副主任,区财政局、区工商分局、区农委、区商委、区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指导全区农业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具体负责农业品牌创建日常工作。各镇街、有关部门要加强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全区农业品牌发展。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领导任组长。
二)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商标发展奖励补助办法的通知》府办发〔〕22号)和《市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奖励新创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品牌的通知》农领〔〕7号)精神。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著名商标、市级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注册商标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如何创造农业名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创农业名牌,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拟对农业创名牌的难点与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农业创名牌的主要难点
农业名牌是指农、林、牧、渔业中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加工产品的著名品牌或商标。与工业品创名牌相比,农业创名牌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创名牌意识薄弱是阻碍我国农业创名牌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农民创名牌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再加上思想观念陈旧,信息闭塞,“科技”、“名牌”等字眼在广大农民心目中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创名牌意识十分淡薄;②地方政府创名牌意识薄弱。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业名牌缺乏必要的认识,思想观念滞后,如“中国人多,消费量大,不必创名牌”,“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不能创名牌”,“农产品产量高比什么都好”等,从而对农业创名牌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扶持;③农业企业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企业是农业创名牌的主体,虽然有些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了一定的名牌意识,也创出了一些农业名牌,但大多数企业缺乏创名牌意识,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名牌的创造与保护工作,导致农业创名牌止步不前。
(二)农业创名牌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创名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农业创名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要求较高,因此,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创名牌的基础;②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状况。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要素是造就农业名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断得到更新的同时,农业创名牌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要素加以科学综合的运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更新,农膜、肥料、农药、饲料等不仅质量不稳定,且市场价格没有得到较好控制,严重制约了农业创名牌战略的实施;③农产品市场经营环境。农业创名牌必须在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中,才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如同工业品市场一样,我国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各种冒牌货冲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创名牌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创名牌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不可能创造出农业名牌,即使有,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在农业科技工作方面,我国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创名牌的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结构和队伍不稳定,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的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中,只有30%-40%得到了转化,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已达到70%-80%。
(四)农业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当前农业创名牌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名牌的创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金投入较少。据权威部门统计,4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特别是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而且还在下降。而同期巴基斯坦、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占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即使如此,资金到位率也不高且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幅的下滑也影响到农业资金的投入,从而对农业创名牌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与农村发展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业创名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保险服务、信息与技术传播及一些基本的市场经营,对农业创名牌十分不利。①农业保险服务不能适应农业创名牌要求。农业保险是农业创名牌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服务,它为农业创名牌提供安全保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又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较差、经营风险集中引起保险公司赔付率偏高、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农业保险举步维艰,很不适应农业创名牌的要求;②信息与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业创名牌的需要。信息与技术是农业创名牌得以顺利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而目前,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生产要求,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为突出,无法满足农业创名牌的需要;③优良品种供给、农用生产资料和物资供给及产后储运、加工、保鲜措施支持等基本市场经营服务不到位也给农业创名牌带来困难。
二、我国农业创名牌应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名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农业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名牌就无从谈起。就政府而言,要做到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创名牌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首先摒弃那些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不断学习,树立名牌观念,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次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再次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业创名牌给予积极支持。
(二)实施农业名牌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农业创名牌。实施农业名牌发展战略是加快我国农业创名牌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我们应看到,我国幅圆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切忌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要突出重点,紧抓优势产品,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业创名牌。
(三)制定有利于农业创名牌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植农业创名牌。农业创名牌需要政府支持,这一点被实践所证实。当前,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与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同时,注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企业家和后备干部,大胆把年轻的优秀人才推向重要的科研、开发、推广工作和领导岗位。(2)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为此,笔者建议:①国家应增加农业创名牌的的财政投入;②鼓励对有发展前途的农业发展项目提供信贷支持。(3)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农业创名牌,金融、技术、信息及人才等支持必不可少。同时,农业创名牌的高风险性又迫切要求有农业保险支持。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措施,向农业保险提供政策倾斜。(4)改善名牌农产品的市场经营条件。当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通讯及电网设施建设;②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并努力完善小城镇的各项功能,包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当中转站、集中和传播信息等;③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规范农产品经营者行为,积极维护真正的农业名牌的合法权益。
(四)以名牌农产品为支柱,组建农业企业集团,推动农业创名牌迅速发展。农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名牌的创造速度及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易造成市场混乱,条块分割。目前,被广泛认同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名牌的产生。实践证明,名牌农产品有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一种农产品名牌的立足,必须要求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共谋发展。因此,组建农业企业集团将为农业创名牌提供巨大的原动力,推动农业创名牌迅速发展。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管理水平一直很落后,导致农业成了“扶贫”的对象。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中国农业不但不会提高综合国力,反而会成为国家进步的障碍,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农业自有的品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通过汤营这个村的经营模式,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品牌;创立;营销;策略
1汤营农业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羊安镇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初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其基本模式为:羊安镇政府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汤营村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镇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该公司的启动资金,一方面引导农业公司规范经营,一方面吸引大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汤营启动发展。农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
2品牌创立
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另外,在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开发绿色蔬菜,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净菜附加值和出口创汇来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2.1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
品牌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同,消费者就会对某些品牌形成一定的偏爱,使不同品牌农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品牌农产品吸引很多的消费人群,这样,就排斥非品牌生产者的进入,潜在竞争者遇到的进入障碍就更大,从而压缩非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2.2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品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较低。这两方面就使品牌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同质性强的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随收入的提高而同步增长,而对具有不同质的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却会高速增长。
3品牌战略
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品牌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获得相对高价的优势和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要创立农产品品牌,并使之形成名牌,需要明确农产品品质的差异。
①品种优化。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品质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②生产区域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从而创立当地的品牌农产品。③生产方式优化。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如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比较高,而采用无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较差。④营销方式优化。市场营销方式也是农产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
(1)实施科技创新,生产有个性的异质性农产品。
以公司为主体,加强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的培养,优化品种结构,形成各自特有的专用性品种。如向农业研究机构购买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形成个性化产品。
(2)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
(3)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品牌。
市场对品牌农产品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冲击,二是自砸牌子的行为。目前,来自第一种冲击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公司发展中一定要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5品牌营销渠道策略
(1)农产品超市。
尝试在成都市生活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并注明该品牌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形成理性购买,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同时还能依靠老顾客的口碑无形中宣传了产品品牌的同时带来新顾客,带动销售量增加。
(2)直销专卖店。
专卖店的农产品不仅要从质量上无可挑剔更是要在包装、商标、数量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有排他性,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品牌店可以摆放权威质量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相关证件,可以供消费者考证。
(3)定制营销。
农产品在定制营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Bto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toC,它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
一条短信几天间迅速传遍全国,于是全中国的柑橘滞销了,这被人们称之为“广元橘子事件”。广元橘子事件引发蝴蝶效应,远在几千里外的江西南丰县著名的南丰蜜橘也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广元橘子事件对整个柑橘产业造成的损失将不下百亿元。不仅是橘子,因一篇文章谈到的香蕉普通病变,逐渐以讹传讹地演变成“人吃了会致癌”,海南香蕉由于受到各种谣言影响价格持续低迷,最低价仅1毛3分钱一斤,村民只好将香蕉当猪饲料或喂养家禽。广元橘子事件,海南香蕉的“谣言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此庞大的农产品产业,却是这样的弱不禁风,毁于一条短信或者以讹传讹的文章,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笔者认为各种“谣言”根源在于消费者对农产品没有建立的任何信任。农民是弱势的群体,农产品的危机处理需要靠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来,但是我们的政府除了要抓“造谣”者,辟谣外,显得束手无策,再不过是当地的行政长官亲自吃橘子做做秀或者下到销售现场卖橘子走走过场,当然是于事无济。政府不能树立消费者的信心,也不能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农民当然更不具有这种能力。不久前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我国乳制品行业剧烈震荡,但是北京的“三元”却可以避过风头,是因为当“蒙牛”、“伊利”等行业领袖都检出含有三聚氰胺时,“三元”却没有上质检局的“黑名单”,由此北京的幼儿园可以兴奋地告诉家长,我们给孩子喝的是“三元”,“三元”也得以逆市收购“三鹿”,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能消除不利事件的影响,也可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
消费者对农产品没有信任感,关键还不是因为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不断爆发,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相应质量保障体系的缺失,这个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这需要长期的过程,当然我们的农民兄弟不能静静地等待。本人一直关注农业的知识产权问题,本人认为可以用品牌建设来树立消费者的信任,以弥补我国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缺失,“三元”就是很好的例证。品牌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商标,用来区别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消费者信任品牌,因为品牌本身就是一个承诺,代表一个产品的品质以及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良心,是对消费者责任和承诺,消费者认可品牌,是对品牌所有者的信赖。消费者可以受到广元橘子事件的影响,不放心其他橘子的品质,但是如果是品牌橘子,消费者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该品牌的橘子可以像“三元”一样在滔天巨浪中独善其身。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不注重品牌,我们买到的农产品,尽管外包装可以做到很漂亮,但是漂亮的包装上,无品牌(商标),无生产厂家,无产品质量说明,属于“三无产品”,这是与工业产品的最大区别。现在很多地方也开始注重品牌,很多农产品的销售者开始申请商标,但是尽管该销售者是当地的销售大户,但就其销量在全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一定销售量的支撑,这种品牌无法推广,无法让全国消费者或者一定地域范围的消费者普遍认知,当然不可能让众多消费者产生由衷的信赖,发挥不了品牌的作用。我们以江西的南丰蜜橘为例,南丰蜜橘有一千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为皇家的贡品,被称为“贡桔”,属于上乘的蜜橘品种,南丰蜜橘很早就获得“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南丰县的农民80%以种植南丰蜜橘为业,产量高达十几亿斤,产品销售全国各地以及多个国家。但是和中国其他农产品一样,基本依靠散兵游勇式的当地人进行销售,没有形成销售量占到很高份额的销售龙头企业。尽管当地销售者注册了几百个商标,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商标形成了知名度。品牌建设不是申请了商标就叫品牌,品牌是有内核的,蒙牛的牛根生将品牌归纳为三品:品质、品格和品味。品牌建设本身需要很高的品牌运营能力,由当地农民组织起来的销售者对品牌的理解程度以及品牌建设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一定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才能担此重任,所以笔者认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要以农业产业化的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力,笔者在多种场合一再建议地方政府应当扶持当地的大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当地的“地方品牌”,其次是大型龙头企业的“企业品牌”。农产品有个先天的资源是工业产品基本不具备的,这就是地理标志(含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这个资源是上天对某个地方的恩赐,是由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的,这是和其他地方相同产品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当地最有价值的品牌,只要将这个地方品牌做好,就能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但是对于地理标志这个地方品牌的建设,目前我国还鲜有成功者,这些地理标志基本被政府部门控制,成为某些政府部门用来寻租的权利,这是阻碍农产品树立地方品牌的最大障碍。在很多地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标志和证明商标标志是公开明码标价的,几乎可以说只要给钱就可以买到,地方政府部门只想出售牟利,根本就不注重维护,所以该地理标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使金字招牌黯然失色,这是我国目前农产品品牌建设非常惨淡的现实。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下定决心,破除部门利益,将该地理标志交由非政府的协会组织托管,并建立品牌使用的游戏规则。地方品牌形象的破坏者往往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的侵权。当地不良居心销售者或生产者,他们以破坏品牌形象获得私利,这是农产品地方品牌难以建立的另一个原因。破解这个问题并不太难,只要建立利益与共的规则,让大家明白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那么不遵守规则者不规矩的行为侵犯的就是左邻右居的私利,左邻右居互相成为监督者,不守规则者将成为过街之鼠,不规矩的行为无所遁形,无法得逞。这样首先从内部开始,使人人自觉维护这个地方品牌,这样才能逐步将地方品牌树立。
按照西方的思维,人都是自私自利,大家可以做到自觉去维护,但是恐怕难以做到人人去自觉建设。从一个博弈的心态而言,普通的农民都会选择静候别人去推广品牌,自己搭便车享受品牌带来的收益。尽管地方品牌可以委托协会组织来托管,但是农业的协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我国目前农业协会组织普遍不规范,所以完全将品牌的打造寄托在协会组织上,显然是有巨大风险的。所以光有地方品牌是不够的,还要形成一两个龙头企业的品牌,这样龙头企业可以作为领头羊,带动提升地方品牌。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有利益上的诉求,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会有经济上的收益。大型的龙头企业的市场敏感程度也比协会组织高,对品牌的运作能力也比较强,龙头企业打造的企业品牌可以是对地方品牌的补充和完善。
粗放的农业生产时代已经过去,即便是再优良的农产品也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农产品的品牌经营时代已经到来。没有品牌的农产品极容易受到各种事件的波及,只有品牌农业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坚韧地走出各种不良事件的阴霾,并且步入辉煌。因而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应当受到地方政府以及龙头企业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管理水平一直很落后,导致农业成了“扶贫”的对象。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中国农业不但不会提高综合国力,反而会成为国家进步的障碍,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农业自有的品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通过汤营这个村的经营模式,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品牌;创立;营销;策略
1汤营农业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羊安镇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初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其基本模式为:羊安镇政府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汤营村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镇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该公司的启动资金,一方面引导农业公司规范经营,一方面吸引大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汤营启动发展。农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
2品牌创立
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另外,在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开发绿色蔬菜,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净菜附加值和出口创汇来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2.1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
品牌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同,消费者就会对某些品牌形成一定的偏爱,使不同品牌农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品牌农产品吸引很多的消费人群,这样,就排斥非品牌生产者的进入,潜在竞争者遇到的进入障碍就更大,从而压缩非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2.2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品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较低。这两方面就使品牌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同质性强的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随收入的提高而同步增长,而对具有不同质的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却会高速增长。
3品牌战略
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品牌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获得相对高价的优势和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要创立农产品品牌,并使之形成名牌,需要明确农产品品质的差异。
①品种优化。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品质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②生产区域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从而创立当地的品牌农产品。③生产方式优化。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如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比较高,而采用无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较差。④营销方式优化。市场营销方式也是农产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
(1)实施科技创新,生产有个性的异质性农产品。
以公司为主体,加强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的培养,优化品种结构,形成各自特有的专用性品种。如向农业研究机构购买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形成个性化产品。
(2)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
(3)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品牌。
市场对品牌农产品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冲击,二是自砸牌子的行为。目前,来自第一种冲击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公司发展中一定要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5品牌营销渠道策略
(1)农产品超市。
尝试在成都市生活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并注明该品牌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形成理性购买,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同时还能依靠老顾客的口碑无形中宣传了产品品牌的同时带来新顾客,带动销售量增加。
(2)直销专卖店。
专卖店的农产品不仅要从质量上无可挑剔更是要在包装、商标、数量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有排他性,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品牌店可以摆放权威质量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相关证件,可以供消费者考证。
(3)定制营销。
农产品在定制营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Bto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toC,它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
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7号)精神,结合我省农业品牌化工作实际,现制定我省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经过“*”的工作,认定河南省农业名牌产品1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800个;全省县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全部建成并通过“双认证”(计量认证、机构认可);省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00个;全省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形成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三、工作重点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省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
到2010年,在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100项。使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保鲜、贮运等方面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形成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
抓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标准化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10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个。
研究制定《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标准》。到2010年省建设县级质检中心100个,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室250个,全省县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全部建成,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农产品销售标识。20*年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同制定《进一步加强河南省超市散装食品标签规范化管理试点方案》,规范标签、标识,引导群众消费。20*年11月起,全面落实农业部《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20*年全省农产品标签、标识使用率要达到90%以上,2008年达到95%以上,2009年以后达到100%。
(二)农业产业化工作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形成农产品名牌300个左右,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00个,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到2010年,建成省级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600个,出口基地1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80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率明显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加大对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制定监测计划,实施定点监测和例行监测,对监测中超标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要坚决取消其认证资格。
制定《河南省农产品生产区域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计划》,并做好大气、土壤、水体的监测工作,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监测。
(四)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
各省辖市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政策,不断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走出一条“开发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路子。要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要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在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工作
研究起草《河南省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推进省级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各省辖市农业局,厅属各单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机构,改善工作条件,把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强化责任,完善机制。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省辖市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要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各省辖市农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力量,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四)宣传推介,提高影响。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各省辖市要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强化监管,维护信誉。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是保障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省辖市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要表彰奖励。品牌主体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与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摘要 阐述济源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市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河南济源
现代社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品牌战略,与此同时,实施品牌战略也是带动一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1]。实施农产品的商标、品牌战略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在未来农产品市场占得先机也显得特别重要。
1 济源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济源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薄皮核桃、烟草、冬凌草、大葱、西瓜等产业,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集中主要精力,实行政策倾斜,寻求重点突破,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2-7]。2015年度通过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展产地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主要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累计达到31个,认证绿色食品3个、累计达到26个。通过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试点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参加全国涉农会展、开展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先后组织180余种农产品参展中博会、中投会、农洽会、农交会、绿博会等;阳光兔业的“伊啦兔肉”和优洋饮品的“香蕉牛奶”被评为第十八届中国农洽会“优质产品奖”;君源有机农场番茄、黄河小偃面包粉被评为第三届市级名牌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名优品牌农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主打优势品牌较少
品牌农产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辐射带动能力上都还不足。烟草、蔬菜、薄皮核桃等产业还是以小业主经营为主,仍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4-6,8-13],本地无规模加工企业。大部分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关联产业不发达,缺乏强有力的农业带动作用。
2.2 品牌意识较淡薄
部分企业、农产品种植户的品牌意识淡薄,没有把品牌看作是影响自身长期发展的资源。多数品牌拥有者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不注意做好基础性工作(如技术、质量、品牌形象、信誉等),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加剧了对品牌成长壮大的限制,致使品牌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3 农产品品牌传播渠道单一
受传统农产品运销观念的影响,农产品销售仍然遵循传统模式[4](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品牌传播渠道单一,品牌空间狭小,已经不能适应品牌农产品的建设与发展。
3 对策
3.1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地域品牌
要充分依托并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主导产业[5-6],培育地域品牌。例如寺郎腰的大葱,因其特殊的地力环境和气候条件,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从品牌策划、宣传推广[3-4]、规范生产及管理方面入手,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3.2 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农产品发展理念
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是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2]。农业企业和生产者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基础做起,按照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破除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品牌创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3.3 加强质量管理,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过程中,应用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实现“四有”(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市场有监测,产品有标志)[5-7]。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4-7],把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列入品牌创建重点,申报绿色农产品和实施原产地保护。同时要积极实施商标战略、扩大市场份额[2-5],积极宣传推介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市创建品牌的氛围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政策鼓励、宣传倡导、财政补贴[4-6]、产品评比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根据济源市名牌农产品评选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全面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做大、做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专家观点
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品牌化是价值提升的过程,是无形资产,其核心在于能够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品牌象征着品质、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因此没有品牌的农业不能算是现代农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培育方式不断创新。从规范认证、试点示范、展示展销、品牌传播、团队建设、品牌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手段的农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标准,规范品牌标准化工作;围绕“一村一品”试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农业品牌;依托会展平台,培育推介农业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组织媒体进行网上品牌宣传,开展品牌产销对接等品牌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但我国农业品牌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品牌主体不强、品牌小杂乱现象突出、区域品牌理念尚未普及、诚信水平不高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法国等国较早地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时代,这些国家都把品牌建设作为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国家战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每年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的中国品牌寥寥无几,自主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引导品牌发展布局。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对品牌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并实施当地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伐,把品牌战略落到实处,多渠道整合资源,引导品牌合理布局,以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培育品牌创建主体。应加强对企业、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品牌创建主体的培育,培养一批懂得农业品牌和品牌经营的优秀企业家,以及从事品牌农业生产的具有品牌意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可以扶持或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加工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重点龙头企业,对当地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开发,并帮助农民合作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与中小农业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形成共同打造农业名牌的利益体。
构建品牌发展机制。形成品牌发展的整体工作机制,理清品牌发展的各项职能工作,明确目标责任,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形成品牌发展的激励机制,采取奖补或免费服务等方式,对品牌创建、品牌认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宣传推广等有利于农业品牌发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激励;形成品牌发展的财政补贴机制,为农业品牌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品牌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品牌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成立品牌工作小组,制定品牌工作目标,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品牌工作难题,督促检查品牌工作实施情况;形成品牌发展的考核机制,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制,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务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农业品牌发展取得实效。
创新品牌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品牌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促进、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地创新品牌发展模式。(1)资源优势、经济薄弱地区可采用“整合优势资源”模式:通过“公用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法,以公用品牌知识产权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农户和企业之间分享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经济利益的桥梁,形成以“区域优势资源为基础、公用品牌发展为核心、人才建设为动力”的农业品牌发展格局。(2)资源薄弱、经济优势地区可采用“龙头带动产业链”模式: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引入工业的发展理念,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以形成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态势。(3)在“互联网+”思维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品牌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格局,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范围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并在品牌农产品与经销商之间牵桥搭线。应为品牌农产品构建健全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系统,在线上和线下为品牌农产品搭建产销信息平台。
完善品牌发展政策。加快引导各类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政府部门要研究建立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引导发展,研究改进税收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放宽金融信贷政策;行业协会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和发展机制,创新品牌产品塑造营销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发挥好桥梁作用。
借助互联网,创塑农业品牌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当下,我们必须形成三个共识,一是中国制造必须转型升级为中国品牌,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二是中国农业以品牌为核心标志,中国农业真正开始了品牌化时代。当下,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呈现出区域公用品牌与产业、企业、产品品牌相融合,母子品牌互动发展模式和地缘品牌与非地缘品牌共存互补的品牌生态体系。三是农业品牌的消费者正处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当中,数字化生存,全球族出现。互联网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工具,而是崭新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网络零售交易和跨境电商迅速发展。
但是,“互联网+农业”在消费终端隐含着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电商溢价程度低;互联网只是企业的渠道策略之一;电商化无法整合力量,集聚出击;与传统渠道比较,消费者网购安全感不够、信誉感不强的问题。
如何真正实现“互联网+品牌”农业?打造互联网农业品牌?互联网的主体核心是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引导才是根本。
一是创造深刻品牌印象。之前对某品类、某产品、某品牌的记忆与好感等,成为网民在“逛”之中寻找、进入店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店铺品牌在“逛”之前植入消费者心智。
二是创新独特个性诱惑。“逛”的过程中,店铺的差异性、独特性成为诱饵。因此,需要利用品牌接触的方便性、品牌的独特个性创造,以阻击消费者的“逛”。
三是充分互动建构依恋。“逛”进店铺后,互动交流,才能增加品牌的粘度。客服的语言方式、交流舒适度、售后服务的信任感等均需要满足其购物的体验性需求。
四是强化价值缔造执念。购买后的售后服务、产品体验、价值感等一定要及时跟踪。
区域公用品牌助企闯市创牌
――农本咨询创始人、首席专家贾枭
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背书,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助推企业品牌创建,是我国农业品牌化的核心战略与重要选择。
区域公用品牌广泛的知名度和产品认知基础,是区域公用品牌最为重要的品牌资产,也是所在区域农产品市场推介与销售的利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背书,依托区域公用品牌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市场认知度,有效解决企业产品入市时的产品认知难题,有利于企业产品品牌的创建。
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包含产品战略、产业战略和区域经济战略,层层递进,三位一体。不仅包括以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形象为核心的产品战略,也包括以夯实产业基石、理顺产业利益链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等为核心的产业战略。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融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共同富裕,实现产业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主导,协会统筹,企业担纲,是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原则,共同发展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目标。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机制与平台,调动区域内相关资源,营造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氛围,是政府部门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主要职责与角色定位。协会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管理部门,行使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职责,规范公用品牌成员单位的行为标准。龙头企业是区域公用品牌的主要受益者,也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主力军。调动企业参与创建公用品牌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市场对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中的优势,使区域公用品牌有强有力的市场实施主体。
品牌建设,农业部在做什么
在本次培训班上,唐珂司长还向学员们介绍了农业部近几年在农业品牌建设上所做的工作,让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在国家层面,农业品牌建设的重点方向。
加强顶层设计。2014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组织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全面解读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找出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如何培育与经营我国农产品品牌。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品牌建设的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目前农业部正组织编制《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纲要》,将提出推进农业品牌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培育农业品牌的工作措施,对农业品牌发展工作作出战略性部署,以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进程。
开展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2015年,农业部组织各省推选了100家合作社的100个农产品品牌,在央视农业频道、农民日报、中国农村杂志社、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媒体上进行了公益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
筹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该展会是农业部主办的大型行业盛会,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在推动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农交会加快品牌化发展,从参展企业和产品把关、重大活动组织、完善参展产品评选等方面发挥农交会品牌宣传推介平台作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于11月在云南昆明举办,期间将评选农交会金奖产品、有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召开品牌农业论坛。
召开稻米、苹果、水产品牌大会。近两年,农业部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以产业为主题,以重点品种为抓手,召开品牌大会。此举有利于推广业内好经验、好做法,增强农业管理部门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能力,从整体上带动有关产业的品牌建设水平提升。今年下半年,农业部将着重针对稻米、苹果、水产三个行业召开品牌大会。
品牌建设,典型示范看这里!
烟台:苦练内功,深挖品牌价值
山东省烟台市苹果栽培面积272.2万亩,产量411.4万吨,是苹果种植大市。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10余项苹果产业规划意见,苹果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烟台苹果”广告语》,3个月内征集广告语200余条。经21位专家3轮评审,最终浙江省余姚市市民王荣提出的“烟台苹果,果真出色”,被评选为最佳广告语,该广告语也成为烟台苹果历史上的第一个广告语。通过统一的广泛宣传,有效地提升了烟台苹果的品牌价值。
2015年,编制《烟台苹果品牌战略规划》,明确了品牌建设目标,制定了“打造、保护和发展品牌”的实施方案。烟台苹果协会还根据《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烟台苹果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烟台苹果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方法”和烟台苹果证明商标使用“认证程序与认证标准”。 使烟台苹果质量要求有章可循、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有标可依。
同时,协会还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按照“烟台苹果”地方标准,开展品种结构调整,发展烟富系列新品种,采用脱毒良种苗木高标准建园;推广普及矮化密植、果园生草、微灌灌溉、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广西:搭好四个平台,促进品牌建设
“十二五”期间,广西水产畜牧实施了品牌战略,通过搭建四个平台,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取得了积极效果。推动一批品牌产品的建立:皇氏牛奶、壮牛水牛奶、巴马香猪、名香园腊味,红树木海鸭蛋、汇华白条鸡、佳佳鹅肥肝、百洋罗非鱼片、金大叔土三黄鸡、岑溪古典鸡等树立了很好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文化平台:编印了《广西名特优渔牧品种及产品推介》、《广西名特优畜产品水产品推荐手册》、《广西水产畜牧区域品牌产品和重点项目推介》等书籍,增加产品文化内涵。
展销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广西优质白条禽促销活动、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广西生猪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让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知名度。
渠道平台:从2010年至2018年,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商务厅、农业厅三个单位共同每年支持广西沪上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100万元,在上海西郊农展馆建设广西农产品展销馆。
信誉平台:2015年,自治区本级共抽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1838批次,合格1825批次,合格率99.29%;抽检兽药产品623批次,合格570批次,合格率91.49%;抽检水产畜牧产品26434批,合格26411批,总合格率99.91%(其中水产品合格率98.64%;畜牧产品合格率99.95%);抽检不合格水产畜牧产品生产单位执法查处率达100%。全区养殖业投入品及水产畜牧产品质量总体形势安全,监管措施有力,效果明显。
2015年共有8个企业的8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养殖业投入品及水产畜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57家(畜牧108个,规模16626万头/万羽;水产49个,规模2106公顷),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9个(畜牧109个,水产70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0个(畜牧18个,水产12个),在10家无公害企业开展实施产品挂标上市试点工作,率先在无公害企业实现质量可追溯试点,提高品牌产品质量含金量。
广东:农产品评选推介持续升温
为全面掀起广东省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高潮,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参与到农产品品牌共建当中,2014年,广东省农业厅联合省经信委、科技厅、质监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传媒集团等单位发起了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从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中优中选优,评选推介“米、猪、鸡、鸭、鹅、菜、果、茶、鱼、虾”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旨在打造一批承载岭南文化、体现广东特色、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受到广大百姓信赖赞誉的农产品,立足于农业名牌,打造舌尖上的幸福。广东省农业厅精心协调成立权威评选委员会、发动各大主流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通过评选形式着重对名牌农产品进行全面宣传推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地市审核推荐、专家专业组评价、市场满意度调查、社会公众推选、专家委员会推选、评选委员会审定等六个环节,广聚民意,层层把关,共评选出首届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50个,分别命名为广东名米、广东名猪、广东名鸡、广东名鸭、广东名鹅、广东名果、广东名茶、广东名菜、广东名鱼和广东名虾。
同时,评选活动融入“互联网+”的理念,通过农产品品牌把电商加进来,通过互联网的非局限性,使广东的农业品牌辐射全国。不少企业表示,参选之后,他们的销量呈翻倍增长。活动之后,还吸引一大批银行主动找上门,希望以信贷、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领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为广东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牵引。
2015年,趁着全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余热未消,广东省展开了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活动评选推介了一批承载岭南文化、体现广东特色、展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和经营专用品牌,建立了1000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活动在全省21个地级市展开,伴随活动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体验、品鉴活动,推动形成经营主体积极争创品牌、消费者信品牌用品牌、全社会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品牌培育、保护和推广的路子。
今年,广东再次推出广东省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以农产品节庆活动为主题,依托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走进社区、品牌推广、深入田头、搬到线上、品评结合”五大类型推介活动。参与主体可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自主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开展方式,通过品鉴体验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品牌农产品价值,进而全面提升广东农业品牌知名度,助力广东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要】农业品牌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实现路径。本文结合河北省沧州地区农业经营分散、品牌效应不强的产业现状,秉承“盘点农业资源-构建农业品牌体系-整合品牌营销”的研究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以整合营销为推手,着力塑造驰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沧州农业品牌,以推动沧州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 整合营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沧州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便利的交通将巨大的京津消费市场迅速拉近,可谓商机无限;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和京津人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又对沧州农业的内涵和品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沧州农业经营分散、品牌效应不强的产业现状,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响当当的沧州农业公用品牌,以此引领沧州农企和农户由粗放式经营转为内涵式发展,是沧州农业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涉农品牌的概念区分
纵观已有的涉农品牌,基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彰显区域农业整体形象的大农业品牌,该层次品牌的诉求重点是区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色及深刻内涵,往往不涉及具体的农产品品类,其涵盖区域相对较广,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行政规划的束缚,典型代表为临沂农业品牌――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东北农业品牌――“寒地黑土”等。第二层次是基于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该层次品牌诉求的重点是带有明显地域自然特征的农产品品类,如涪陵榨菜、烟台苹果、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等。第三层次是企业品牌,比如沧州市青县的有机蔬菜品牌“大司马”、北京有机蔬菜品牌“三分地”等。第一、二层次的品牌建设由政府主导,从宏观层面进行统一规划,而符合要求的农企(农户)皆可使用该品牌;第三层次的品牌建设由农企(农户)主导,品牌使用权归该农企(农户)所有,他人擅自使用属侵权行为。
二、品牌体系的构建
(一)沧州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在农业品牌化的进程中,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2015年沧州市政府负责,市人大常委会已经批准通过的《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欲将沧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核心――示范――辐射”三个层次打造成“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由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大力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无公害果品早脆王枣栽培技术规程》、《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等6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实施。沧州当地农企、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也在积极探索农业品牌化之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产品企业品牌。
综上所述,政府通过出台相关制度为沧州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沧州农业”还不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沧州农业”尚无明确的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模糊;二是品牌传播力度不够。因此,由政府主导打造形象统一的公用品牌是沧州农业品牌发展的当务之急,即以政府信用为当地农业品质背书、通过资源整合加大传播力度,引导广大农企“抱团出击”,从更宏观的层面推动品牌农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盘点当地农业资源,力图构建“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农产品公用品牌+企业独有品牌”的沧州农业品牌体系,并尝试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以实现品牌的深度传播。
(二)沧州农业资源的盘点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京津,有耕地1241万亩,草地60万亩,海岸带面积27491公顷,是河北省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京津无公害蔬菜主要供应基地、中国北方知名的畜牧及水产品供应基地。
具体来说,沧州地区有三大优势农业资源:一是种植业资源。由于沧州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幅员辽阔,适合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加上科学育苗、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沧州在小麦、玉米、棉花、苜蓿等农作物的生产上均保持着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可谓“渤海粮仓”;沧州还同时拥有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泊头鸭梨、青县羊角脆、白洋淀菱角等传统优势瓜果品类,且近年随着青县“大司马”、“青青”、“福鑫家源”、“锦芳”等有机蔬菜品牌的崛起,沧州成为北京、天津两市无公害蔬菜供应地之一,被誉为“京津菜篮子”。
二是水产资源。“黄骅海鲜”可以算作沧州极具特色的地方名片之一,渤海梭子蟹、东方大对虾、皮皮虾、毛蚶、平鱼、快鱼、吉头、鲅鱼等都是黄骅海鲜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和豪气爽快的沧州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沿海渔家风情。
三是农业旅游资源,结合沧州的优势农产品,已经有部分观光园投入运作,如冬枣采摘园、梨花观光园、蔬菜观光与采摘基地等,未来通过丰富观光园内容设计,更多融入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会将成为沧州农业另一重要的增长极。
(三)沧州农业品牌体系的确定
1.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基于本地的农业资源,本文将整体形象公用品牌的内涵确定为“沧海青田”,“沧海”不仅和沧州地名紧密结合,还凸显了沧州的水产优势;“青田”则是沧州优质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种植基础,“青”字反映了沧州农产品的有机健康品质,且具画面感,易激起消费者对沧州农业的正向联想。“沧海桑田”品牌的塑造,旨在以区域整体的形式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因此在整个品牌体系中处于引领地位。
2.农产品公用品牌。结合沧州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重点塑造“沧县金丝小枣”、“泊头鸭梨”、“黄骅冬枣”、“青县羊角脆”、“黄骅海鲜”、“任丘菱角”、“沧州冬菜”、“沧州有机蔬菜”等“地域+品类”型的农产品公用品牌。相对于整体形象品牌的抽象,农产品品牌显得更为具体,是对整体形象品牌的解释和补充。而为了防止不法农企农户滥用农产品公用品牌,以次充好,可以“沧海青田”的商标为正当经营者提供信用背书。可以说,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公用品牌二者各有所长,在品牌农业的建设中相得益彰。
3.企业独有品牌。企业独有品牌是对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延伸,是沧州农业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强化农企农户的品牌意识、鼓励多种形式的品牌传播实践,沧州农业品牌之路才能走的更远。
三、品牌体系的传播
(一)建立质量监督机制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农业品牌传播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消费者信任危机。解除信任危机的根本是过硬的产品品质。因此,可以由农业主管部门注册“沧海青田”的商标,并以该商标使用权的授予和解除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即只有产品质量通过相关质量认证的企业才能申请使用“沧海青田”的商标;如果在使用商标期间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对“沧海青田”品牌形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最严重的取消商标使用权。“沧海桑田”商标的使用意味着政府部门用自己的信誉为农产品的品质背书,相对于零散的农企农户,这样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二)媒体传播
1.媒体类别的选择。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在业界拥有较好的口碑,可以帮助农业品牌树立形象;灯箱和路牌广告是农产品社区推广的重要帮手;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新媒体由于其良好的互动性和二次及多次传播效应不容忽视,因此开设微信公众号、在一些生活类论坛进行植入式广告推送等都可以成为推广沧州农业品牌的有益尝试。
2.传播方式的选择。本文认为应以广告树立形象,以深度报道解释内涵。具体而言,通过线上线下的主流媒体广告案,做简短而直白的品牌表达;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网络软文等对沧州农业品牌进行深入介绍。
(三)销售渠道传播
大卖场、专卖店、网络都可以成为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渠道本身就拥有较强的传播效果。其中,售点陈列,pop广告、人员促销、打折、买赠、免费品尝等形式可以使目标顾客更快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品牌农产品。网络预售不仅为农企农户带来更多来自网络的消费者,而且通过实施分阶段采摘、有计划配送,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以销定产”。
医院和药店虽然不是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场所,但也是农业品牌传播的有效场所。出入医院和药店这类场所的人群都是关注健康或者体验到健康重要性的人群,因此在医院和药店发放宣传单页,推送电梯液晶电视广告等能较好的接触到品牌农产品的目标人群。
(四)跨界传播
旅游业和农业是天生的跨界搭档,旅游业的品牌传播已日趋成熟,农业品牌可以搭上旅游品牌的推广快车,携手并进;也可吸收旅游元素,将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因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后,吸引着消费者从城市来到农村,使得传播不仅就近、便捷,而且更加生动、可感,具有故事性。
另外,保健、养生产业和品牌农业的目标顾客都是对健康和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重合性较高,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品牌推广,或者相互推广。
(五)事件传播
热点事件的吸睛能力毋庸置疑,农业品牌在进行热点事件传播时可以“造势”,也可以“借势”。“年货县长”在微博上吆喝叫卖当地年货属于“造势”,借县长的特殊身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经常见诸于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农药超标事件由于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往往能引来不少围观,如果能向这些热点事件“借势”,将农业品牌信息植入其中也不失为品牌传播的一种好方法。
(六)节会传播
根据农产品的成熟周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设计形式活泼的冬枣、金丝小枣、鸭梨等农产品采摘节,举办梨花摄影展,诗画比赛等,不仅可以吸引人气,同时强化了农业品牌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农产品的内涵。政府相关部门也可组织当地农企参加农博会等大型行业盛会,为沧州农产品争取更多集体亮相的机会。
摘要: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关键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进行品牌定位,文章通过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竞争对手、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内核理念是“健康”,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健康产业。
关键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农业现化发展路径,对云南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其目的旨在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更多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品走出云南,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如何拓展国内外市场?如何以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抢占市场?这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值得深究的一个课题。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主要决策依据是品牌,中国经济已经迈入过剩经济时代,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产业产品品牌信号显现作用机制将会日愈凸显。如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并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植入消费者心智。其首要问题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进行品牌定位,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形成品牌竞争比较优势,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诠释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为健康产业,不论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还是在对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创造产品消费者,提升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方面,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健康产业的品牌定位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一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应借力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趋势,重点发展生态型、环境友好型高原特色农业,创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型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农业品种的健康性。云南应凭借其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优势,对现有的生物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培育,发展保健型、营养型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具有健康功能性的农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云南农业生产发展适宜的多元性优势,向外引进品种,尤其是向国外引入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保健型农产品优质品种,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产品在国内获取先发优势,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面迈向健康型农业的前进步伐;三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健康性。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型产业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健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食品安全管控体系,确保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健康安全性。利用农业大数据,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产品安全性追溯体系,从源头上对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性进行严格管控;四是农产品深加工及研发的健康性。以健康型农产品原料为基础,大力发展健康保健型食品、美容品、医药品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五是农业产业融合的健康性。以农业庄园发展为载体,借助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保健、产品消费体验为一体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摘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本文根据慈溪市实际,从问题入手,逐一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慈溪市品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品牌;增收;对策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农业品牌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其产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慈溪市农业品牌现状
2013年慈溪市新注册农产品商标420个,国外商标80多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4个,省名牌农产品(浙江名牌)27个,宁波名牌产品(宁波名牌)48个,宁波市知名商标27个,“恒康”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慈溪杨梅、慈溪丝瓜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慈溪杨梅、慈溪葡萄获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慈溪蜜梨获证明商标。农产品商标数量激增,有效地帮助慈溪农产品占领市场,扩大盈利额。慈溪市通过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一体化服务,围绕蔬菜、果品、花卉、海产品、炒货等特色主导产业与产品,建立品牌创建的四级梯次结构,积极培育农产品商标品牌。全市拥有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慈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5家。
慈溪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以“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为载体,周巷镇获得了“黄花梨”之乡的美誉;长河被评为“浙江省蔬菜之乡”的荣誉,新浦镇马潭路村、六塘南村的“黎阳牌”巨峰、金皇后葡萄,掌起镇古窑浦村的水蜜桃等在国内市场较为著名。
2农业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品种有待优化
慈溪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但总体上看,这些优质农产品在慈溪的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品质一般,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品质比不上邻近县市,优质的品种引进、改良和推广速度慢,农民的接受性差。如慈溪的杨梅,“荸荠”种杨梅几乎见证了我们慈溪的历史。慈溪虽冠以“杨梅之乡”,但品种结构单一,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远不如后起之秀的仙居县,该地杨梅个大且质优,“仙绿”牌仙居杨梅2001―2005年连续五年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也为当地果农带来了超过25亿元的经济效益。
22农业品牌规模较小且分散
慈溪优质农产品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特色农产品总量偏小,特别是农业生产组织分散、规模较小,慈溪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一般不具备注册商标的经济实力。
23品牌意识依然淡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农村合作组织虽然注册了商标,但销售的产品无标准、无包装、无标识,未能发挥品牌的作用。品牌农业建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品牌主要集中在鲜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少。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对所培育的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农业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体现。总体来说,“销”的环节薄弱、滞后,农户生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并没有卖出好的价格。
3对策建议
31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值。第一,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引进外地涉农大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专业和人脉优势,引进一些新的优质品种。政府对于引进的涉农大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第二,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慈溪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意识差等现实状况,积极发展各层次、各类型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举办农民夜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培训,去大专院校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和高新技术培训、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主体和生力军。
3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世界农业品牌的成功经验看,一般都是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第一,要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基础工程。加大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力度,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企业、大户,以利于农业园区规模的扩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有实力、懂市场、会经营的主体投资建设农业园区。第二,强化基地建设。要从现有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海产品等)出发,尽快制定农业品牌基地发展规划,按照品牌的发展前景、实际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占有率等实际,以示范基地带动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第三,鼓励各种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要强化政策激励,加大资金投入,对农业企业建品牌、创名牌按等级、标准,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壮大农业品牌群;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行政执法力度,为品牌发展保驾护航。第四,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与支持作用,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积极开展“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慈溪农业品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做好品牌宣传,强化品牌意识
做好创品牌企业与个人的表彰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鼓励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牌环境。农业品牌拥有者要重视营销策略,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户外路牌等各种手段,加大宣传,要使优质农产品广为人知。注重产品适度包装,塑造品牌形象。好的产品与好的包装相得益彰,使消费者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提高产品附加值。
各级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要以品牌战略为指导,树立新的农业发展观念,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政府农业相关部门要搭建特色平台,力促品牌营销。当前应重点搭建好三个营销平台,推进品牌建设。一是搭建文化平台。要进一步深挖慈溪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坚持以“特”扬名;进一步贴近消费者对绿色、营养、安全、保健的需求,力争以“土”取胜。二是搭建销售平台。着眼于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产品大流通,要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培育壮大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三是搭建招商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认真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招商会,积极利用各类“节、会”推介品牌,集中慈溪市的果蔬、水产、畜禽等品牌产品对外展示营销,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