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9:20:17
导语:在林业与生态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只有矛盾与制约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更重要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基础。林业产业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林业资源,通过经营销售把森林资源转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森林,那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没有森林,就不存在林业生态。所以,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林业产业来讲,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生态来说,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如果森林生态遭到破换,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和质量都会下降,那么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如果过度砍伐,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就会造成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只有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够达成双赢的局面。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三、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我国也相继启动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也快速发展起来,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分布不均匀,经营水平低;我国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对于森林资源仍然有着巨大的消耗;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行业的各项改革缓慢;主要林区的地区不能完全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和技术研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同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五、结语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因此,在林业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付健李勇单位:贵州省赫章县林业局
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发展状况,加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对于林业资源的发展要求与当前林业资源的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对林业生态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需求点,在林业建设中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了我们努力的第一任务。鉴于此,本文将从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目前的状况和所面临的制约其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点着手于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之间的矛盾与促进,制约与依存的问题进行探索,望能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林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效率的影响
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场特大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洪水流量大,洪峰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全国28个市县受灾,人口受灾2.4亿人等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483亿元之多。还有在本世纪初期,我国的北方每年的沙尘暴发生频率逐年增多,而且威力也越来越大,影响范围大,沙尘暴天气给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由此可见气候的变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威胁。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在大的自然灾害来临时,没有可以保护我们的林业资源。这种危机,其实不止在中国出现,目前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土地沙漠化严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温室效应等极端天气都是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随着林业生态的问题逐渐被各个阶层的人士重视,近年来倡导保护环境的活动和行动在全球的各个范围内出现。在我国,林业的重要性一直都是领导者和每位林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我国从政策到具体实施都采取了相当大的力度。虽然生态破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抑制,但是我们在林业产业建设上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当前我国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我国森林的分布面积有限,而且大多都分布在山区,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人均面积跟世界森林平均面积相差很远,且质量相对较差。还有就是森林的树种较为单一,在一些急需防护林的地区严重缺少,而且滥砍滥伐严重。
(2)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两者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3)长期以来对林业的投资不到位。国家对林业的工程建设政策和资金都有所不足,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债,但是资金量有限,这导致林业系统没有完全建立。
(4)林业其实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改革和创新。我国的林业管理体制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行业的发展。
(5)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发展没有协调好,林业资源增长缓慢。
2正视和科学地对待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
鉴于以上我国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真努力的协调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于林业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完善,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2.1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相互制约和存在的矛盾
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的林业生产生活中,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和对林业资源的索取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形成的。由于人民在平时的生产中对林业会在人力、物力、资金上投资,但是其产生的效益却存在不确定性。会使得人们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生态上感觉到差异,经济效益相对于生态效益来说还具有直接性,生态效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见效慢,存在时间差。
2.2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是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的
相对于上述,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关系一样是和人们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关系。他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森林的面积的建设和植被的恢复,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就需要最大限度的积累森林面积,否则不仅缺少林业资源更谈不上持续健康发展。林业产业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源,森林是各种植被和生物的基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它可以调节环境,治理污染,是天然空调,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将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发展相互结合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保障,人们在取得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就会对林业开发投资,重视其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相互制约,但是也有促进相互依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实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林业产业以及生态建设的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学里的经济生态效益。在日常的林业生态建设中,如果我们能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使两者相互促进,达到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不但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论文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文明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形态及特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可分为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我国现阶段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所谓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这个进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一,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认为万物为人类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只有人类的存在价值而不存在自然自身的价值,文明仅限于社会文明,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其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时期。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持续的健康和富裕。在不触动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其三,自然价值的生态文明时期。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应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并强调,“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2007年12月17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森林文书》中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要履行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林业发展纳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对林业重要性的准确判断,预示着林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林学、森林与林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深化,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有30%左右的面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以其在陆地上分布的广泛,森林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60%以上,森林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球50%以上生物种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既是人类产生和生活的摇篮,又是繁衍的家园,既是人类不可缺乏的资源,又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同时森林在改善地球环境,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由于上述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已逐渐转变为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林业以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使命,是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林业通过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林业通过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白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三、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现代林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切实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一)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
“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高等林业院校“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冈,也是高等林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了当地发展和老百姓致富,不考虑经济,侈谈生态,无法鼓励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只考虑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发展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要更新观念,向生态要经济效益,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纠正那种把生态与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三)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
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关键是尽快健全、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林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师资、科研、学科优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制度的研究和创新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发展人工林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很多生态建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李文华院士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还是过分注重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忽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生态保护问题。这种生态保护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但是,这一点至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认为林业生态建设是赔钱的,国家每年都在投人,收益却不多,其实林业创造的效益在别的行业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林业的碳汇功能、旅游业的收人、粮食的增产、人们的健康,等等,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林业的功劳,没有计人林业的收益,这对林业生态建设是不公平的。我国的森林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其他地区的人享受着森林提供的多项服务,却不尽任何责任,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劳而获”是以牺牲保护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类生态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文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制度,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体现之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是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高等林业院校应承担起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的历史重任。首先,高等林业院校具有较强的生态学科的科研力量,能组织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专家结合实际深人研究生态文化的有关问题,创新生态文化理论,并把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到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其次,高等林业院校师生对林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现代林学、森林和林业以及生态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的认识深刻,这是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
高等林业院校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一是要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树立整体的科学观,使生态文化教育纳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系统全面地安排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举办生态文化系列讲座,组织学生深人林区和农村,开展生态文化社会调查,使学生学自然的智慧,强化应用生态技术,创造生态产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能直接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四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着力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能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师生情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要突出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对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摘 要】中国林业还属于比较低级的发展时期,缓慢增长的森林资源以及林业于社会当中的多种需求的提升之间的冲突就变成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矛盾,生态建设变成林业于社会的具体需要,建设林业的关键任务是建设其生态。此文分析广西北流市民乐镇本地的林业生态的建设,探讨了建设林业生态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关系
1、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理念
1.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林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的改善与资源的增加,从交往、心理、生理、文化以及物质一系列角度来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发展林业过程中重视对包含农民的经营生产者合法权益及收入问题的解决,对诸多林业干部员工的收入情况要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也必须改善,尤其是对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以及贫困林场困难员工脱贫还有建设基础设施的状况,要使建设林业的具体支撑力量也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1.2对后代人不侵害其发展生存权的道德理念
现今的人们不可以为本身发展,对资源过度消耗,导致资源逐渐枯竭,破坏了环境,使以后人们丢失发展生存的前提。目前人们在对已有森林资源利用的同时,不但需对已有森林资源保护,还需持续的对新森林资源发展,给后代们预留发展及生存资源还有优良的生态系统。
1.3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对人类整个历史观察,人和自然的联系历经了一个从原始和谐时期,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时期。人类对自然政府,没有顾虑的索取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环境,若是任由人们对其加剧与扩大,便一定会造成人类文明变得极为衰败还可能造成人类的最终毁灭。为了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一定要摒弃掉人和自然间的矛盾模式来朝向融合发展,去对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道路进行探索。在发展林业方面,不管是采伐、培育还是造林,都需要对自然规律尊重。适当的对森林植被进行恢复,也是对劳民伤财现象减少,求真务实的主要表现,这需要当做建设林业的基础评价标准来对其施行。
2、促进依靠生产木材为主转变到建设生态为主,完成依靠天然林的采伐为主转变到以人工林采伐为主
林业不但必须对于社会对多样化的林产品需要所满足,更必须对生态状况的改善满足、使国土生态安全需求得以保证,生态要早已变成社会对于林业的首要需求。我国的林业正位于一个关键的转折以及变革时期,正发生着依靠生产木材为主转变到依靠建设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决定性变化。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上,一定完成以依靠生产木材为主转变到以依靠建设生态建设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得这一方策的推进施行,在战略程序上,需要依照本地的森林功能以及生态需求出发,对生态的功能区进行划分,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护以及培育功能不同的森林资源。在生产技术以及组织方法上,需要对生产技术的规章程序进行调整,让建设森林植被通过对取材经营行为的重视转变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具体经营,对依靠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国土安全体系进行建立,使得建设生态的品质提升;同时依照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多样性在现实中加以利用,增加推广科技成果与研究,充分对信息化方式进行利用,使得经营者可以快捷方便的获得他们的技术水平引导,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领导发展林业很多方面新的技术趋势;在生产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投资经营政策以及管理机制进行调整等,对新时期市场以及政府在建设林业上不同的义务与责任了解,使得和发展市场经济适合的市场调控体系以及政府财政支撑体系建立起来,使得适宜新时展林业生产力的新的发展模式、运行体制以及管理体制形成。
要对人工林的培育强化,完成依靠天然林的采伐为主转变到依靠人工林的采伐为主的战略标准。采用强制性方法对天然林的资源进行保护。对于我国森林发展模式及利用结构进行关键性的调整,重视培育人工林,渐渐完成依靠使用人工林采伐取代使用天然林进行采伐,使得木材的供需平衡冲突得以解决,实际的将天然林保护好。对我国资金充裕、富余劳力充足、林产品及木材产品市场前景可观还有调整经济的结构的有利时机进行充分利用,依靠政府对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选择相结合,依据所有制经济的不同担负的职能的不同对分类性营施行,激励个人单位发展高收货以及高投入的工业原料林还有别的林产品,利用很少的部分的林地对整体的生态效益进行保证。
3、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对生态建设的体制进行建立
要培育生态服务的市场,促进生态效益的资本化以及货币化。消费及生产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耗损,需要计入到成本当中去。服务以及产品的价格中需要包含环境的成本,环境的成本具体是获取以及开采资源的成本,恢复以及损坏环境的成本,还有现在的人提前对本属于后代的资源的消耗。
要使得高效益的加工木材产业发展,依靠发展加工业对培育森林进行拉动,提升利益经济驱动力。需要依靠合理科学的采伐,有利于营林以及造林的引导发展。发达森林国家常常是加工林业非常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瑞典及芬兰等。现实说明,管护和造林不和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保持统一,保护建设的被动性与消极性,常常是效益非常低的。
结语
森林是林副产品与木材的工业原料产区,属于动物休息的区域,是一个非常大的生物基因库,是一个庞大的纯净水库,在气候调节、污染防治以及空气净化等角度,有着关键的意义,森林对于人类的发展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根本上是在对森林生态系统与其运动的规律进行认识,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森林资源利用与改善。
辩证统一建设生态与林业产业。依据生态经济学的观念,建设生态与林业产业的根本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结合两者的结果是经济学所说的的生态经济的效益。在林业生产当中,若是将建设生态和发展林业产业结合起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强生态效益互相结合,完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就可以让二者受益,不但促进发展林业产业,还能将保护林业生态建设在调整发展产业中完成,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
【摘要】:发展现代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的保持及涵养水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生态文明。而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现代林业发展,达到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1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非常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合理运用科技,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F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现代林业的支持。现代林业有利于实现空气的净化、风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养,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创作了条件。第二,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生态产品建设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体系的发展,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建设力度,最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用于制造家具,生产纸张,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木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往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砍伐木材,没有及时的修复森林,导致当前的森林资源极度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所需。为了提高木材产量,人们纷纷种植生长时间短、效益高的经济林,而生长缓慢、效益低的生态林普遍受到了忽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木材紧缺的问题,可是环境问题却在不断的恶化,这种林业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够长久。近年来水土流失、沙尘暴频发,气候也反复无常,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必须要改革林业发展模式,在林业砍伐和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促使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3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3.1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建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将林业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打造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链条,以林业促经济,谋发展。同时,加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制定林业开发和保护政策,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借助群众的力量来监督林业发展,防止以权谋私,无故破坏林业资源行为的发生,确保林业的开发者和破坏者主动履行保护义务,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3.2加强对生态建设、保护的立法,做好宣传工作
从我国最近一段时期的林业发展情况来看,只有营造出社会的共建意识,全民参与,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大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在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发展问题上,有必要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保护的立法工作,把发展生态林业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上提升公众的生态造林意识,为现代生态林业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3.3立足长远,统筹规划
我国的发展规划已经进入了“十三五”时期,得益于科学合理的五年规划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成绩表明,这种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的最优模式。在我国的现代生态林业发展中,也应该考虑长远,从国家层面出台顶层规划,并且结合各地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制度的优越性,把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全面落实,扎实向前推进。
3.4增加现代林业发展方面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加发展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真正落实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资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第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提高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资金的预算,从而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快速进行。第二,提高一些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机械设备等。加强在森林防火、林木种苗、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商品林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增强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现代林业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5建立推广网络
林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是国家对林业支持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广的过程中,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是与林农接触频繁的人,因此,建立健全以乡镇为基础的推广机制是推广林业技术的主要途径。建立起推广站点以后还要综合管理,要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推广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同时在各级政府中建立林业推广网络,这样就可以为广大林农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结语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推广林业技术的力度,并且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进而使我国的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林农没有认到林业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受到资金的影响,使林业技术推广不到位。这就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广大林业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林业技术推广的意义,使林业技术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促进了现代林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重要农业;生态文明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四种形态,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对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等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密切相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又促进林业的发展。通过对昭通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国的基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昭通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1 昭通市的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北纬26°80′~28°50′,东经102°88′~105°30′,西、北与四川隔江相望,南邻云南省曲靖、昆明,东接贵州,是重要的省际结合地带。昭通市下辖昭阳、鲁甸、镇雄、彝良等11县(区),总面积3368.09万亩,人口575万人。昭通市多山,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垂直气候明显,降水丰富,所以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东北部重要的林业建设基地。
据2016年统计,昭通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26.15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19%,森林覆盖率35%,下辖的11个县(区)中三江口国有林场植被覆盖率最高,高达89.26%,连覆盖率最低的镇雄县都有21.7%,整体情况在云南省各县市中名列前茅。昭通市林木绿化率已达55%,森林面积达到了1113.8万亩,最高的小草坝国有林场为95.73%,最低的鲁甸县为39.27%。昭通市林业用地地类丰富,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多种类型,因地制宜促进了昭通市的林业发展。
昭通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南丝绸之路”要冲。昭通市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1)扭转了昭通市森林资源退化的趋势,植被覆盖率有较大增加,至2016年,全市植被覆盖率平均水平已达35%;
(2)森林植被的增长,在昭通市的城市空气净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昭通市的城市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城市形象;
(4)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形成,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16年,昭通市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对当代有利又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昭通市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 昭通市的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昭通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生产资料,同时,森林在涵养水源、改善水土、防洪抗旱、进行温度与湿度调节、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美化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比不上的,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昭通市要想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以林业发展为主体,走现代林业之路。
2.2 昭通市生态系统修复不能缺少林业
生态系统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系统的修复,最重要的是林业资源的修复。昭通市无论是要保护没有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森林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2.3 昭通市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走绿色经济,林业经济是绿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
昭通市深居内陆,位于祖国的西南深处,经济水平并不发达。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经济是绿色经济必不可少的部分。昭通市林业资源丰富,所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作用、增强生态效用的同时,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其经济价值。比如,进行商品材的培育、开发和加工,发展森林复合经济,充分利用林业空间,开展森林旅游等,使林业发挥生态功能的同r创利增收,形成绿色、生态、安全、洁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昭通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 建设美丽昭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林业发展
林业除了可以发展林业经济,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昭通市正在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优美的旅游城市而努力,需要昭通市由上到下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加快荒山绿化、城乡绿化,加强城市整体规划和景观建设,建设美丽、和谐的昭通市。
总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美丽城市不可获缺的部分。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必须加强林业的发展,林业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者共赢共生,不可分割。昭通市应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其相互促进。
3 昭通市的林业发展现状决定了昭通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昭通市是云南东北部重要的林业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昭通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昭通市的林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林业的长远发展和生态和谐。比如:昭通市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森林总量上供不应求,森林蓄积量跟森林的消耗量不平衡,影响未来发展;已有的林业资源,森林的总体质量较低,天然林系统的恢复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存在很多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人工造林缺乏有效监管;林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经营、扩大等严重不足,林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而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共荣共生、持续繁荣的新发展理念,对全世界的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人与自然、人与资源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保护的新型发展之路,投入重点人力物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走可持续的、环保的、安全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之路。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优化资源格局,实行资源节约,提高利用率,加强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体系。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恶化、创造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昭通市要想改变林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充分发扬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建设美丽怡人的现代城市,必须积极推进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结语
昭通市森林资源丰富,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路要走,加强昭通市的林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其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林业发展,昭通市的林业发展现状决定了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是昭通市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昭通市应充分认识到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充分做好发展规划,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摘 要: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地位。从林业生产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入手,指出只有林业生产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搞上去。现在束缚林业生产的桎梏是产权制度不明晰。只有改革产权制度,稳妥推进森林的企业经营,才能打破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
1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林业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林业充分发挥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林业发展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是林业产权制度严重滞后,经营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扼制了林农的积极性。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地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
(1)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浙江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林业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名列全国前茅。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林业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增加科技含量,转变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3)森林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业观光园区的建立,也提供了很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场所。在强化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明晰林业产权促进林业发展
由于林业改革中的产权不够明晰,经营政策不符合实际,导致林业在发展进程中举步维艰,作用甚微。
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搞好林业分类经营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1)要正确认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关系,坚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林业产权是林业发展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农户在林权问题上仅仅只有营造权,而无采伐销售权。“主有其权”成了一种虚构。在“权有所责”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划分以后,究竟集体组织、农户和承包人对各自的林地在营造方面、采伐方面、销售方式和销售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权力和责任,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规定。责任不明确,是林业不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农户经营林业,应当实现其相应的经济利益。实现这一目的,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林业迅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2)要正确制订配套的利益保障政策。实行“天然林禁伐、人工林限伐”政策之后,农户和经营林产品的加工行业都陷入了生产和生活的困窘。鉴于此情况,政府实行了一定的补贴,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在价格机制上也没有保护好农民的合理要求。
(3)要正确认识尽快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与林业发展的关系。林业具有特殊的生态性及产业性,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就是把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将另一部分森林划定为商品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及林产品,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内容。
(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是生态文明建设跨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由于经营分类不明确,责、权、利关系比较混乱,在哪些是公益林、哪些是重点公益林、哪些是真正的商品林问题上,界限划分不清楚,导致林业不能实现正常发展。因此,在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开发等方面就不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已经划分到户和承包到个人的商品林,普遍存在粗放经营、资金上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低劣等问题,不能实现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好转。
4 改革林权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4.1 重新明确林业的产权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山林“三定”,就是在集体林区确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划分责任山、明确集体山林的管护责任。山林“三定”工作的初衷是好的,但不少地方所搞的这项工作很不认真。严峻的现实表明,要使各种权属主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必须通过定权发证的办法来重新明确权属关系。
4.2科学协调林业发展的责、权、利关系
要使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必须科学地处理好责、权、利关系,并制定出不同权属关系的、能够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责、权、利方面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与完善。
4.3处理好林业政策的“宽严”关系
由于林业涉及到生态环境和林农的长远利益,因而各级政府对此十分敏感。政府在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把握好“宽严”度。“宽”,要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现有的森林面积逐年有所增加。“严”,要保证林农的经济收入不能低于当地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5 积极稳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
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是建立新型林业经营体制的需要,是实现林业快速、高效、良性发展的需要。林业的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5.1切实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化
认真查清森林资源现状,为林业的分类经营提供科学依据。要切实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政府编制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析评定森林资源经营活动效果,提供决策依据。各类森林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必须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和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5.2重新调整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
随着森林现状的不断变化,我们要本着既要有利于加强生态的保护,又要有利于林业资源开发的原则,适当扩大商品林在森林总面积中的比重。
5.3 划分公益林业尊重林农选择
把森林中的一部分划分为公益林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命令。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在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时,地方政府必须本着自愿原则,与林权权利人签定禁止和限制采伐协议,凡林权权利人不愿意区划为重点公益林时,地方政府要采取妥善措施处理。有的商品林适宜区划为重点公益林的,一定要做好林权权利人的工作,保持林权的稳定性和承包关系的连续性。
5.4改革商品林的限额采伐制度
现在的商品林限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农民在承包的耕地上收割和出卖农产品,不受任何限制,真正实现了农民的自主权。既然明确规定是商品林,就应当对它的经营实行市场化,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保证农民在商品林经营上的自主权。但是,林业与粮食种植业有不同的特点,林业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生长周期性比较突出。因此,农民在采伐树木这个问题上,必须履行相关的手续,遵守相关的法规,防止乱砍滥伐。
5.5实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
重视和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为林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问题。逐步完善基本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林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浙江省生态环境。引导林农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经营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为山区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6 结 语
积极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林业分类经营,可以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地方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只有尊重林农权益、明晰产权,就会冲破浙江林业的发展瓶颈,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摘 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林业发展面临的三大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浙江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部署的制定和施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林业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重要国策。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林业发展是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为了维护生态安全,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前进的步伐中不忘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林业发展相生相伴。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基础。通过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林业不仅能够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质能源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达到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
3 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林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相比,仍然存在3个不相适应:一是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灾害频发等问题依然严重,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二是林产品供给相对短缺,林地产出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森林经营处于较低水平,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有效供给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思想不够解放,体制转轨缓慢,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意识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
4 解决林业问题的措施
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建立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森林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抓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林区民生,促进林区和谐建设。
(2)着力推进“双低”改造(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规划,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坚持规范操作,注重环境保护,防止造成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坚持规模发展,优化结构,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提高林地效益;坚持部门协调配合,合力推进,扎扎实实完成各项任务。
(3)充分发挥林业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争取世行碳基金项目,开发京都、欧盟碳汇造林市场;加强碳汇项目管理,组织制定有关技术规程,做好项目计量与监测。
(4)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继续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积极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同时要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
(5)突出抓好资源保护,巩固林业建设成果。加强林地征占用审批及用途管制,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严格保护林地。认真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控制森林资源不合理消耗,依法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行为,加大大案要案打击力度。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促进退化湿地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建立完善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物质储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6)全力抓好科教兴林,大力发展创新型林业。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分层次、有重点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双低”改造模式、乌桕等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修复、林木优良品种繁育、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实用技术上开展攻关研究。加强林业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六网合一”,发展数字林业。广泛开展林农培训,积极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林业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7)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加强林业产业政策引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改造传统林业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开发林下经济,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资产评估、技术咨询等服务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实施精品名品战略。
5 结 语
总之,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依靠各级行政组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树立典型、定期检查督查等措施,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点工程带动,要采取行政的、社会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生态建设。基层林政执法机构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资源林政管理,监督控制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切实履行好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的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人类生态文明。
摘要:指出了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涵,就如何在现代林业中进行生态建设,以达到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的目的从生态功能、公益林建设、低碳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全国人民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和责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党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如何在现代林业中搞好生态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2现代林业的生态建设分析
2.1加快城乡绿化和提高城乡森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化(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四旁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对改善城乡生存环境,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1月8日,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对城乡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指出:“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不能光让林上山,还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把城市森林建设延伸到乡镇、村庄和校园,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发展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生物生境的分割与破坏等,都严重损害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件。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建森林城市既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生态优势、打造低碳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发展森林城市,正是让森林担当起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重塑生态文明的重任。
2.2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根据生态建设需要,优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布局,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逐步把重要江河上游、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同步抓好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加强公益林建设和管护,通过实施对针叶林的阔叶化、彩色化、多样化改造,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应对气候变暖、缓解温室效应、发挥固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巨大作用。
2.3发展碳汇林业 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以此增加碳汇,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CO21t,释放O20.73t。因此,植树造林被称为“碳汇银行”、“碳汇林业”、“碳汇经济”,是“碳吸收”最有效的手段。
(1)着力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加快大径材、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以松、杉等针叶林为重点的中幼林抚育改造和林相改造步伐,加快森林阔叶化进程,提高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比重,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功能、建设低碳城市中重大而特殊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2)全面加强碳汇林业宣传和培训。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碳汇林业主题活动,全面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林业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专题培训。通过舆论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和碳汇林业的责任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碳汇基金和支持碳汇林业建设,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热爱生态事业的有识人士加入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
2.4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兴林富民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落脚点,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统筹同步推进,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林农转产转业。提升原生态理念,着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以原生态为核心理念,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总抓手,大力推进林区替代产业体系建设,引导培育和加快油茶、竹、茶、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油茶等高效经营技术,全面实施油茶等高产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3结语
广东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加快林业发展,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城乡绿化面貌明显改观,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针对优化生态、气候等发展环境的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林业资源,增强固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实现“兴林富民”,进一步美化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推进现代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殿生.坚持用科学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2005(7):43~44.
[2] 周生贤.论议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2004(6):13~14.
[3] 杨从明.关于社区林业在中国发展的再认识[J].林业与社会,2004(5):78~80.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重要表征。自从18世纪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放,工业文明发展步伐愈来愈快,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然而,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却有所忽视,使得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让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62
1林业生态文明概述
林业生态文明是现代化林业科学发展精神成果及产业物质生产成果的综合体。其涵盖范围较广,包含了森林、植物、动物、草原牧场等所有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经验及反思总结,也是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生态文明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让林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地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从林业生态系统及资源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态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会限制生态发展,甚至可以说近百年来,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必然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重要途径之一。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林业生态文明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系尚不够成熟,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意识缺失。很多地区无论民众还是政府官员,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并不重视,这也体现了区域林业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还是过于偏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林业生态保护,在林区开发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二是林业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导致出现“初级产品多,高级产品少”的情况,未能让生态文明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也未能充分开发出第三产业,例如生态旅游等;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要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必然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但部分地区林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相关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制约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3 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相关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资金扶持,如果仅仅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除了要完善政府资金渠道,还应该吸引民间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从本质上来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承载了一定的公益性,是典型的利民工程,其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但整个过程较为漫长。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为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并适当奖励改善林业生态文明的行为。政府通过发挥引导作用,使社会资源得到积极调动,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监督工作
一是对林权所有制进行改革。通过林权所有制改革,让林地逐渐向集体林、个体林方向转变。以个体林为例,承包个体林能够为林农带来一定经济效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把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林业经营生产当中,既可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3];二是要加强林木开采监督,以防止过度开采森林资源,使植被受到破坏。对于违规生产及违规开采的企业及个人要给予严惩,严厉打击走私林木行为。在保证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市场秩序也得到妥善保护;三是要加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使人们形成绿色消费观,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健康的法治环境。
3.3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林业资源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核心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才能将林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林区经济效益,让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共同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对林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并基于该生态链打造出健康生态旅游项目。要充分发掘林区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联起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加大林业生态旅游推广力度,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
4结语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措施使经济与生态能够协调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者简介:胡琳,大专学历,达州市达川区景市林业站,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存环境要求明显增强,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如建筑行业以及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林业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以及以后的发展思路做了简单概述,然后对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做了简单分析,最后提出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为从事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建设 ; 生态环境保护 ;意义 ; 措施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建设在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日日渐突出的当前,林业建设不但承担着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还担负这产品供给的多重任务,尤其是在当前国土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日益恶劣的状况之下,林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了全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林业生产;生态环境;林业建设
[引言]:
舒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搞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篇文章以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原则,就我国目前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将促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1、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少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政策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十分的严重,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缺少足够的重视。从当前来刊,我国在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上缺少相应的法律相关政策,在对生态环境的投资上也不多,缺少对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体的相关奖励机制,同样也缺少相应的惩罚机制,造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很难扩大化。
1.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足
就当前我国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而言,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尽管在对林业生态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以及对土地荒漠化、草原植被的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显著的业绩,但从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举措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仍进一步给予重视,例如就林业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方法上来看,在树木的种植结构以及搭配种类上存在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1.3林业技术推广的后备资金空缺
不仅仅面临着工作者的技术问题,资金的短缺也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递进造成阻碍。不光基层的林业技术的开发需要很多资金,技术的研究更是需要资金强有力的支持,目前的很多政府部门还是不够重视,让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时刻不得不承受资金的制约,进而推迟了林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同样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让基层林业的一些干部的工作条件无法改变,一直处于比较艰苦的境地,在思想上也给基层干部以及技术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一直处于迷茫状态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林业工作,对林业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我国生态林业进程。
2、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策略
2.1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各行业各领域都积极开展业务信息化建设,诚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需要应用到大量资料及数据,所以更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有关项目和内容较相对丰富多样,会涉及到大量数据,如果缺少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那么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开展难度很大。信息化的实现,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林业调查规划人员负担,进而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工作创新中。具体而言,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要把全国各级林业部门充分联合一块,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并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二是要把相关信息分类输进数据库,以便随时查询和应用。三是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专业软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2.2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环境的平衡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来控制,加强规划,通过社会的调节和治理能够使得自然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和谐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优化了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让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工程,仅仅靠某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国家应该统一规划,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企业或者组织给与补助,让企业可以正常运转,这样可以使生态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也能拉动当地的经济。再加上投资者普遍不愿投资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国家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态建设的发展,坚持政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行机制的导向作用。动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全社会。政府应在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陷入生态建设,在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美化环境。
2.3不断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结合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要重点保护林业生态区域,这是由于当前全球出现了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现象,且资源越来越匮乏,且非常的严重,进而使得全世界人们都开始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不但有助于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有助于确保全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各个部门之间应做到积极配合,在接到相关任务时,要时刻保持优质高效工作状态,让资金和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关联,根据各单位的好坏情况给予有奖有罚的评定,对于得到奖励的单位,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使单位造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完成不好的单位要进行处罚,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中,加大对造林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对造林重要性意识的提升,不断的完善林业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2.4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林业创新机制
以科技为先导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要形成以科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林业创新机制,首先需要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要保护好林业资源。相信科学能指导林业发展,林业相关科技成果必须与实践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要改变技术和产业建设间的问题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后再做出决策,充分考虑到国家与地方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林业的综合水平,提高林业的产业综合实力。
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森林资源、指导林业生产建设、保障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信息化水平,并要加强监管,使该项工作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摘 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并就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的措施做了论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产业而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森林面积,将其公益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经济具有生态、经济的双重属性,但是两者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对其做出准确定位,避免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基础,而非一味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荒漠化严重、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中,林业是主要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首先突出其生态性。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林业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林业的生态效益忽略了经济效益,会导致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极为不利。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产业体系建设为根本,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管理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森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开发、不保护,会破坏生态平衡,反而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如果只保护、不开发,则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当前环境下,也无法保证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因此,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做到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在严格提高采伐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将木材产业、森林保护及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经营公益林。
3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3.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分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及方法,因此,要对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予以完善,将其分为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2部分,其中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其质量、数量的发展。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分级建立专项基金,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针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做出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就由政府部门投入,并通过收取相应比例的生态消费税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此外,还要对公益林的利用审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与林业产业有机结合,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收益,并且通过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大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林业的双赢。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突出其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提高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要以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申报、管理的监督,在创造更大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林区的保护。
3.3 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创建”活动中,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绿化效果,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生态圈绿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随处可见非法侵占绿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强这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基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建设工业园区,对部分山体、植被、水系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工业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等。
总之,生态林业是我们在探索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林业产业的发展,应以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摘 要】说明生态林业的意义;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对现代林业的发展的推进作用;生态林业的发展是当今林业发展的出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经济林业;发展模式
1.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即相对于传统林业,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进步的和谐林业,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2.生态经济林业的意义
生态经济林业是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到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后,森林的生态系统即与人类的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植被被破坏之后,泥石流、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模式即人类生产活动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并重,在开发利用森林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关系。
3.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六点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人类生产发展协调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在林业的发展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目标,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利用林业资源时,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第四,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第六,在高速度发展林业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高效益。
4.中国森林生产力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以森林为物质基础。在国家林业局2005年的统计中,森林面积排行上中国占第六名,但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蓄积都在百名之后,由此可看出中国是少林国家。中国的人工林是世界各个国家中最多的一个,并且中国的森林蓄积和森林面积在亚洲国家中是最多的。中国森林现状中,林分平均郁闭度只有0.54,林分郁闭度不高即能够通过补种植被等改造措施发挥森林生产力的潜力。在森林生长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施抚育措施,能够快速地获取更加优质木材。
在看到林业资源储备增加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林业发展的危机依旧存在。在近十年来的采伐中,森林生产力已经明显下降,地表植被减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灾害也越来越多。在采伐中育林,实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林业如今存在着极大矛盾,即人民对于林业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森林面积少且分布不均相矛盾,森林的经济效益低下,已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增长。虽然近年来的生态治理已取得了明显的功绩,但是生态环境的治理绝非一日之功。由于历年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同时生态治理受资金投入、部门利益等主客观因素局限较大,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生态治理仍是任重而道远。同时,管理者职能发挥不力与森林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矛盾也极大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熟悉经济发展与森林生产力发展的管理型人才的大量投入,以使林业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大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勤俭的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与此同时,林业发展需要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主要表现为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立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其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5.对于加快森林生产力发展的意见
5.1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业
中国西南林区占全国林区面积近半,并且林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实行点。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应以林业为主,同时发展农牧渔业——在山区种植经济果林,在林间植草以发展畜牧业或在林间种植人参、天麻等药材;在河谷地带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平原地带则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形成生态农业。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达到护山、治山和保护水土的目的。
5.2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大生态产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新型林业产业,对全国林业发展科学布局。树立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林业的产业建设生态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投资时,应该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丰富林产品种类,以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繁荣的林业产品市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资源再利用率,带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5.3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是确保顺利实施林业生态项目的保证。筹集建设资金时应该多方筹集,不仅需政府投入,更要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建立盈利分红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并且保障其固有利益,以此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其次,要争取上级支持,保证每年用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对此类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生态经济林业建设资金管理,确保林业项目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5.4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林地,禁止采伐原始林地;其次要推行封山育林政策;再次要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建立相关深加工生态工业,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建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新型生态经济林业。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林业的发展态势开始转向持续林业方向发展。通过实行分类经营的模式,对林业资源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林业的生态效益补偿,持续林业分类经营的重点措施等。
关键词:持续林业;分类经营;生态效益补偿
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对现有的林业进行分类经营,不仅仅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地发展。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最关键的就是制定一套合理的、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观点,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林业实行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有史以来,林业因为受到局限性强,生长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投入高等不利条件的制约,导致林业不能成为集约型的产业,以前的传统林业不仅仅经济收益低而且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遵循价值规律,确保商品林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商品林的所有人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回报。对林业实施分类经营之后,商品林就是属于企业的,商品林的一切发展原则就只是单纯的为了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这样就促使商品林的所有人更有积极性,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林业分类经营还能有效地保护到生态林,因为生态林的最终得益人并不是管理者,因此就有了受益人可以不用进行投资,管理者没有利益的冲突。分类经营不显著,林业的生态林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管理,资金方面得不到及时的支持,所以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收益,最终致使经济和生态都不能得到发展和保护,由此看来,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①完善相关的政策。因为林地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不稳定,所以国家和林业部门要颁布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限制,同时还要严格的执行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的可持续发展。②保护好林木资源,禁止滥砍滥伐、私自砍伐等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对林木做好足够的防火措施。③开发种植多种类的树木,对砍伐下来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积极开发和林业有关的产业。比如旅游、科研等。④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保护好生态林内的所有生物,建立起相应的动物保护区,最大程度的维持生态林内的生态环境,不允许人工林代替天然林;确保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水土资源比较匮乏的区域,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数量的砍伐;对于化学药品尽量不要使用,防护林、商品林等采取预防的措施,特别是实施生物预防,利用食物链和动物链,实施纯天然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林区,一定要严密监控、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存放,最好是运用生物预防。
3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持续林业分类经营中的建立
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有利于对树木的保护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实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林业分类经营的重点所在。构筑林业分类经营的结构指的是种植生态公益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只有真正完善了相关的补偿制度,才可以确保林业可持续分类经营工作的有效地进行。
首先,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补偿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使用,因此就形成了可持续的利用。补偿制度的补偿目标是管理者和受益者。生态林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林比较匮乏,因此,要对生态林的经营者进行适当的补偿,重点是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林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生态效益的补偿是持续性的补偿,现代社会不是永久不变的,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人类的需求也是快速增长的。生态效益是一个长期的供应阶段,并不是短时间、不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它的基础。
其次,建立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技术和理论,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一期艰巨复杂的工程,而且,现在还有很多问题只可以进行研究,为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提供详细的数据。补偿制度可以平衡商品林和生态林这两者在经济上的不平衡,林业分类经营制度又回报生态补偿制度,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国家和林业部门还要研发新技术,努力提高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为这项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是对林业实施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有益于构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结构,使经济和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调动管理者和受益者的积极性,这项制度是衡量管理者和受益人的一项补偿扶持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贡献。
摘 要: 林业生产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林类产品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任务。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环境保护是防治污染, 防止生态破坏的一项任务。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摘 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于发挥林业的旅游功能,促进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相关内容,并就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旅游;经济研究
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越来越显现其缺点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传统旅游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增加进入旅游区的游客人数,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在此观念上带来的后果是景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被破坏和损毁。很多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景区,经过度开发后,只留下“一片狼藉”,不仅没有带给当地人民所期望的经济收入,甚至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而生态旅游的宗旨是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处的发展不是单指经济发展,而是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上发展的新型模式,并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生态旅游是个外来概念,要在中国落地生根,自然应该适应中国国情,我们必须在尊重生态旅游概念本义和国际上已有共识的前提下,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而不是忽视、否认,甚至颠覆其基本的理念,否则生态旅游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放宽视野,广泛借鉴别国的经验,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目前,生态旅游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4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扶贫功能、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功能。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并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地表有暂时或永久性的浅层积水,植被以水生植物为主的区域,包括浅水湖泊、沼泽、湿生草原、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内陆低地等。湿地是地球之肾,保护好湿地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湿地所在地区的人们对湿地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湿地妨碍了生产和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围湖造田、填水造陆的事情常有发生。实际上,湿地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生态旅游首先保证了旅游区生态的稳定,生态旅游区多为山野、森林地区,这些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带,生态环境如遭破坏,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生态旅游区基本免除了“三废”污染,不仅可以保护旅游区自身这块净土,而且对于保护周围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助益。另外,还有利于保护物种,以自然生态旅游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系统内物种的保护,包括森林树木等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各类动物种群等。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因而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2.2 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森林旅游,使林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林业经济结构,变为向广大游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增加林区经济收入,并带动发展旅游所必需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森林旅游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出高于本身就业人数数倍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很好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的完美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使自然景观持续地供游人观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游人有效地放松身心,有益健康,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主流的21世纪,谁的生态旅游搞得好,就能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威望和竞争力。
2.3 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利用各种有趣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游人宣传生态知识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生态环境,使游人不仅在生态旅游中得到乐趣,还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所以,开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向游人开展生态教育的形式,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4 增进科技和文化交流
森林旅游对林区社会的开放有直接促进作用,从而强化客源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引发了对新科技的需求,旅游是科技研究、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业科技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改革开放。
2.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广泛利用林区的旅游资源,开展森林旅游,是林区开展多种经营的最佳方式之一。其优点在于:是对林区旅游资源的无消耗利用;促进林区减少或停止消耗森林资源;提高森林及其环境的保护水平;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