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9:45:24
导语:在初中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历史是一部大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通晓古今之事,看尽社会变迁。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因此,从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必要。
1.1培养青少年建立正确三观的需要
“现行教育缺乏引导人既了解自己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缺乏了解别国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研究;缺乏培养尊重公理,并在此前提下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现代人的气质的功能。”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心里不成熟,单纯的靠他们自己的认知去认知世界,去看待社会问题,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比如,他们没有经历革命,就不知道到为什么去拥护共产党?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还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如果没有历史教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难免会出现差错,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通过历史学习,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1.2培养青少年民族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
热爱自己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出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要为自己祖国的灿烂文化而自豪,要认识到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感情是与我们的共同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们总要在自己祖国的这个政治、文化、社会的特定环境中生存、斗争,祖国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培养这种爱国的思想品质,学习历史是做好的途径。
1.3拓宽知识,提升思想境界的需要
知识面的宽度与思想境界是奠定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关键,因为只有思想境界高的人,他的胸怀也宽广。能做到与人为善;能做到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能够爱心助人。而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通过历史人物的借鉴与学习,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因此,通过历史学习,在拓宽他们知识面,提升他们思想境界的同时,五行之中加强了德育培养。
2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2.1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历史教学我们可以了解无数的爱国主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源泉。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商朝的青铜器与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与万里长城、汉朝的造纸术与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与指南针,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振兴而奋发: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本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些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爱国主义素材,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使他们思想得到升华,点燃他们的爱国之火。
2.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曾说过:“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当代中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要学好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能考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学,就会有很好的前途,对其他的漠不关心。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只追求高分,思想倾向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从而导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狭隘,精神空虚,一遇到挫折便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所以要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用确凿的史实与饱满的热情,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人类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人类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历史就会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作为文明的标志,延续至今。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通过历史教学进行集体注意培养有着很好的优势。关于集体话题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是举不剩举。如:原始部落的发展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存在,那他们就不能打败野兽的攻击,不能克服艰难的环境,人类就不能繁衍至今;抗日战争时期,正因为全国人民各个阶层这个大集体的集体注意精神,我们才能抗战胜利,有今天的新社会;在当代,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度过了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难关。可见,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们了解集体主义的作用和重要性,无形中加强了他们集体主义培养。
2.4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美德可谓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历史的学生,可以加深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塑造正直、友善的人格品质。如通过孔子儒家文化的学习,让青少年懂得: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劳俭朴、谦虚礼貌等;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气,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戚继光“封侯非吾志,但愿海波平”,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荀利国家生死时,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因此,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青少年的美好思想品质。
3结束语
总之,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历史课堂事情,我们在发挥历史学科对德育培养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各学科教师共同的努力,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后备人才。
一、国内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事业具有的问题
1.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关注、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对德育教学依旧保留在原始的教学模式上,无法适应当前网络化的教学要求。学校内部的德育教学并未直接面对互联网逐步推进的挑战,造成学校的德育教学十分滞后,缺少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非常不利。
2.家庭教育领域的问题。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重大作用,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针对网络化的现状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在网络化逐步推进的当今,家庭教学会对学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学过程中,有关家庭成员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在家庭教学过程中,很多父母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上网非常顾虑。开展强制性的管理,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这一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要改变,有关家庭成员要强化互联网知识,开展科学性的教育。
3.学校德育教学有关从业者的素质问题。在初中德育教学事业中,有关从业者缺少专业能力。德育教学有异于其他学科,要求有关从业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当今部分学校中,互联网德育老师缺少准确的教学意识,而且对网络化的青少年教学方式不科学。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利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措施,强制化管理,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强化网络化背景下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科学方式
1.强化对网络化德育的认知。面对互联网的逐步推进,在德育过程中,要与时俱进,通过持续演变的社会现实来提升认知。学校德育从业者要全面认知网络化的影响,为有效进行德育教学做好前期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了解互联网覆盖的广泛性。针对受到互联网不良影响的学生,要改变教育方式,科学引导。努力完成自身思想道德意识的与时俱进,为实现学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不懈努力。
2.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德育开展成效发挥重要影响。在目前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形势下,有关从业者要全面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社会形势,了解到互联网产生的多方面的作用。具备系统全面的认知。确保和青少年有效沟通。要针对当前的教育状况,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进而开展好有关工作。
3.强化对德育事务的调节。在学校开展德育事业的过程中,要针对互联网的发展而调节,开展德育教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准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要求。网络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从业者要针对当前具体的现实状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科学引导,降低互联网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有效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网络德育有关研究相对较少,要求有关从业者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科学调整。网络德育需要结合丰富科学的价值理论和创新的实践操作要求,存在长远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互联网持续推进的当今,开展好学校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事务具有重大价值。
作者:郭锐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中学
一、初中德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坚持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中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荣辱观,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人才。进行初中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建议,因此,进行初中德育教育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突出人本追求的对策
第一,将“以人为本”观念有效贯彻到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德育教育的开展不仅要依靠学校,还应当注意家长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双向配合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初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改变初中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突出人本追求应当注意贯彻和坚持自主原则。传统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以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中学生)和教育方法为主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采用统一固定的教育方式,未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无法真正理解德育工作的实质和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注意,贯彻和坚持自主原则,以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将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交到学生手中,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第三,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当注意关注教育环境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教育环境的好坏对德育教育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影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以身作则,努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加强对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有关于德育教育的主题活动,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得“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初中德育教育。
三、结语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前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地用来指导各个领域的工作。在当前的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内容片面、教育目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及教育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德育工作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坚持自主原则,关注教育环境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德育工作中凸显人本追求。
作者:楼黄芳 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三中
一、努力学习同学的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应学会取长补短,通过以前带后、中间互结的方式,让学生互动互助,教育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彼此的闪光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树立学生中的楷模,号召学生去学习,通过互结对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审视自己言行的同时,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学生可以在对照和体验中不断成熟,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都得到完善。
二、制定适合班级情况的管理措施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育学生是不能缺少相应的管制措施的。我在班级设立评价表,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及相应的措施,针对学校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自己班级的特色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分出等级,及时反馈给家长,并记入档案。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想让学生喜爱和敬佩,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进行学习充电,多与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借鉴好的方法,让自身的文化积淀厚重些,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定会得到学生更多尊重。教师以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必将事半功倍,用师德去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成长,是每一名班主任教师必须做的。
四、教师应付出自己的爱心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恒心,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是无私的、公平的,无论学习成绩如何,无论是否遵守纪律,都应一视同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真心付出情感,才能换来学生的共鸣。当教师看到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时,应该发自内心给予赞美和鼓励,当教师看到学生沮丧、失意时,应该由衷地给予安慰和帮助。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一定要真正付出自己的爱心,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让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小事变得简单而高尚。总之,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既不是一言一语能表述清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效果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德育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郝春佳 单位:黑河市第三中学
一、实施德育开放式教育方法
他们的思想存在问题,所以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时往往会走向歧途,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为思想上的缺陷,使这一部分人遇到困难时坚韧性比较差。学生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逐渐被发现,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校展开了以爱心小分队为形式的社会实践工作,并发挥了其示范作用,进行了社会服务、奉献爱心、换位思考、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建设。挑选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做小分队负责人,将他们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利用每年的雷锋月,让学生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增强学生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学校利用空余时间举行社会服务相关活动和比赛,让学生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校园德育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学校要形成稳定的管理集体,即从学校党支部到行政班子都要重视德育管理工作,并且将所有计划和工作都加以落实。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农村初中学校为例,建立从学校到年级,从班级到班级内部的组制系统管理体系。设置相关书记、校长、副校长、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小组长等一系列负责人,逐级落实责任,密切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形成更直接的管理形式,保证信息随时畅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管理和教育作用,以管理形式保证德育工作落实。
三、注重初中德育实践教育
道德教育本身来说就是一件比较枯燥而漫长的事情,要实现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德育教育是在不断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实现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烈、好动勤学的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学习,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德育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快乐心态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这样可以提高教育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和发现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理念,并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树立人生价值观。主要方法如下:1.设置专门的社交课程。尽可能多地开展访问参观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让他们形成独有的交际方式。2.让军训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基本精神,让学生养成服从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做事情从大局出发。3.积极组织初中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到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春季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社会上进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培养他们的韧性,为以后社会生活打下坚定基础。
四、结语
根据以往实际经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基本责任是加强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并不断探索,寻求一种更合理高效的教育方式。德育工作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并结合当下实际情况,继续贯彻落实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者的自我修养,强化教育为人的意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作者:袁玉芳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真武中学
一.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抗挫折的意识
要让学生了解抗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必然的道路,可以尽早告诉学生“问什么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道理,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总心底里接受未来的一切都是充满挑战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挑战有了一个心理上的预期和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自我奋斗的精神,“自古英雄出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要教育学生树立干大事,做大事的做法。要了解成长的过程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的过程。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尽可能地不被挫折击倒,就是击倒了也要爬起来。要教学生学会自我疏导。有些挫折可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许多同学往往陷入自责、自备的痛苦境地,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所以,自我疏导、自我排解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的师生交流中、班会中,班主任要利用适当的场合表扬某学生的吃苦精神,用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抗挫折的信心与动力,或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和常规工作的评议,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如自卑、气馁、消沉等进行分析,正面引导,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做一个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的人。例如:张同学一贯自以为书法水平高,可参加全校的书法比赛却名落孙山,班主任抓住这件事,开展主题活动,使大家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准备好“败走麦城”。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利都作为零的起点。
二.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励志活动
班级励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环境,布置一定的环境氛围如教室的标语布置、校外的条幅、自己的励志格言等等;一个是各种活动,可以组织对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德冲突问题、如何对应挫折等的讨论。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竞赛意识的培养,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竞技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运动和游戏中参加竞争,慢慢培养其积极参与竞争的习惯与良好的心态。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如远足、登山等极限砺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痛苦中慢慢培养对挫折的良好心态。
以下是我校本学期刚结束的一次远足活动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活动目的:丰富课外生活,加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爱护环境等教育,培养正确的成长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活动内容:《绿色环保》主题会;野炊;沿途游览;写活动总结。
三、活动要求:
1、学生分小组,每组组长对带队老师负责,不单独行动,一切行动服从学校和老师的统一指挥,加强纪律观念。沿途交通要道,须服从交警和学校安全指导的指挥,注意交通安全。
2、发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活动途中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比纪律,比风格。
3、加强环保意识,实践绿色环保。各小组安排专人带好垃圾袋,活动过程中不乱抛废弃物。
从活动过程与学生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在活动中,学生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同学受伤了还坚持到底,互相帮助和鼓励的现象非常普遍。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从吃苦中、战胜困难中感受到了成功与满足,有的学生此后的状态明显得到了改变,这种心理感受比从锻炼身体中得来的更多。
三.积极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不健康的心理带来不健康的行为。不健康的心理使得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产生偏差,一些小事情能使得他们总是“迈不过那道坎”。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出现消沉、苦闷、焦虑等情绪状态,向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倾诉衷肠,会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从中会获取应对挫折的勇气和方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我们很多的学校都专门配备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是心理健康工作也不能总是要求心理教师去解决,班主任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责任更大。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一大热门话题。然而,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切莫过度。当前中学生大都是父母的宠儿娇女,他们习惯于优越的家境和舒适的生活,经受不住压力与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广东省的一群中学生在其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优等生、城市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明显低于中差生和农村的学生。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对孩子的奖赏与惩罚、批评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为孩子提供的一流条件是不是就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可能正是给点困难。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故意制造点难题,创设些困境,启发学生面对难题、困境、想出解题和走出困境的办法,如:指定个别学生去做一件他不擅长的工作等。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老师要有意识地多给他一些挫折——考了高分,老师也可以找一找他的问题;对于那些消极自卑的学生,则要少给他们挫折——考砸了,老师也可以找出他的优点给予肯定。当然,一根树枝如果猛地让它折弯一定会折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慢慢地折弯的过程,毕竟我们的学生是一颗颗幼苗,他们有很好的可塑性,但是却不够坚强,抗挫折能力是慢慢培养的。在广东的某个城市,有一位父亲让自己年仅8岁的女儿每天跑上百里去锻炼马拉松运动的细胞,这样的心态恰恰会导致孩子的不健康心理,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标志着我们有着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减轻挫折对我们的打击,而糟糕的系统则会加重挫折对我们的打击。
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互相的合作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能力。当前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提出来的要求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精神,让他们积极去讨论、发言、交流,让他们时刻在解决困难中探索,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在课堂中,老师一定要关注那些参与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这些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卑、孤立等不良的心态,要鼓励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为他们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进步中感受快乐。如:让他们去发言,让他们组织本组的各种学习活动等,在学习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五.挫折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批评甚至体罚
“被罚惯了的孩子皮厚”这是事实,问题是:即使是提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况且,这种方式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是极其巨大的。提高孩子的承受能力有无数的途径!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可以培养!批评与体罚在一些情况下会增强学会的抗挫折能力,但决不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根本途径。
2、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各种“吃苦”夏令营的举办,对于帮助那些生活在优裕物质条件下的青少年,尤其是都市青少年,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等方面,确实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过高地估计了类似“挫折教育”的作用,因为类似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挫折教育”的一种补充,并不是挫折教育的本质所在。
抗挫折教育应当融入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当中,通过生活教育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健康持久的能力,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多样化的初中德育方式分析
1.注重情感教育,培养良好性格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沟通,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发挥德育更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充当学生的倾诉者,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内外的矛盾,预防学生因为无人诉苦而走上错误的道路,酿成苦果。比如,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中组织问题梳理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困惑的问题通过发言、传递纸条甚至发送短信等方式大胆告诉老师,而老师则可以在课堂上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向学生们解答问题,或提出一些建议。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遇到的困扰也许复杂也许简单,只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耐心解答,让学生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学生性格养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效率
教师在进行初中德育教育中,应当格外注重实践活动对德育的作用,开展丰富生动的德育活动。教师可以在校内外同步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校内方面可以义务打扫教室、清理垃圾、维护校园设施等,校外方面则可以开展献爱心活动,如探望孤寡老人、帮助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等志愿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另外,教师在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时,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各项学科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与其他各科任教教师进行沟通配合,在初中教学的所有学科中都加入德育教学元素。例如,教师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法制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历史教师则可以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着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这样通过各项初中学科中穿插的德育和德育教师的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性格品质培养,让学生成为知识与品德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结语
初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时根据本文提到的几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在帮助初中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继而完成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社会任务。
作者:蒲彬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实效问题
当前,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学生真难管!不知道现在的学生究竟想什么?发自肺腑的说教根本无济于事,更有甚者,无论对学生多好,只要批评他、教育他,学生就把以前的一切抛到九霄云外了。现在的德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传统教育的涛声依旧、只注重讲道理的说教、对学生新时期生身新变化的不知、学生家庭的变化等等诸多原因。其结果是教育工作者或苦口婆心、或暴跳如雷、或压制恐吓,被教育者则是或充耳不闻、或内心抵触、或心惊胆战,教育效果不佳。一句话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基于以上认识,农村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必须改:加强教师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用教师的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典型事例给学生以正面、直接的学习榜样;定期培训德育工作者,组织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德育工作理论、学生心理理论等知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工作能力;选拔德才兼备、事业心强的教师充实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和奖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关于德育工作的对象问题
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面越来越严峻了,教育对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几类学生,独生子女;父母常年外出的留守学生;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令很多学校倍感压力的校内外寄宿生。这些学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他们有的以我为中心、天老大他老二、有的孤独失落、有的自备敏感、悲观失望。这些特殊学生在农村学校是异常突出的,一方面农村外出人员剧增,一些地方耕地少,劳力多,闲暇时间出外打工,这一教育对象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方面市场经济、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农村出现了离婚群体,一些家庭根本不把离婚当回事。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大,德育教育更为艰难。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内心关爱这些学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要了如指掌;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实施关爱贫困学生,经常和他们谈心、交心、暖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并乐于参与,感受到班级、学校、集体的友爱、温暖、温馨,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活动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和谐地进行。
三、关于德育工作的外围问题
德育工作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全社会动行动起来了,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外围环境是不乐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尚的、低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广大农村家长忙于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有的采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暴教育形式;农村社区德育资源几乎是零,学校开展德育实践时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改进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外围问题,培训家长,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学校开放办学,开家长会、让家长随时到学校听课,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活动;寻找新的德育工作途径,上街走访,上门宣传;联系街道等部门形成德育教育网络。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面对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齐心努力、奋力拼搏、与时俱进,把德育工作做好。
作者:李冬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十家堡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初中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对知识的系统化的强调,容易将德育知识与德育生活实践分开,切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比如部分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评价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内心成长。其次,初中德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还有德育方法的问题,德育的开展过程需要综合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过程中,通常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发挥。还有部分初中德育的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也影响了初中德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的多元评价机制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品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多渠道的班级评价机制。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德育评价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从而提高思想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来自教务处、德育处、学生会等多部门的考核,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在评价中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的多元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学生的有序发展,减少在单一评价中出现的德育落实的误差,有效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内容
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之二是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初中德育的核心载体,德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整体质量。一方面,从内容的完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增加分层次的德育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道德教育中,对于公民义务劳动的规定,通过对于各种表彰奖励和劳动模范等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自主体会,内化个人行为。另一方面,各科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此外,还可以增强乡情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
3.创新型德育方法的落实
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德育课堂实践中,需要及时采取创新型的德育方法。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一方面,可以采用讨论法改进学校德育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还可以使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去讨论,讨论问题不仅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对加深记忆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在学校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诸如尊老爱幼的模范、懂得感恩的孩子、遵纪守法的学生,通过宣传这些同学的事迹让大家都懂得何为正能量,从而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作者:李维波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田横中学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最后,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作者:徐广平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八中学
一、开展全面而科学的德育教育活动
科学的计划和具体的道德教育活动的安排,是实现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不仅是日常学习生活中放权给学生,在特殊的课程和安排上也要求学校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比如说设计各种活动方案,包括班级活动方案、主题班会、校运会活动方案等等;让学生自己编写思想品德考查试卷;开展读书会和班级讨论会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得到德育教育。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塑造不一样的自己。其次,要合理设计全校性质的德育活动并每年举办,全面涵盖保持卫生、文明行为、环境保护、献爱心、爱国情怀等等德育相关的主题。在每年固定时间开展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德育教育系统化,还能让教师们从每年的变化中寻找变化和新的思路。
二、对德育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性
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评价是一种在可行性、过程、效果和客观性上有所要求的行为,这种评价具有实践上的指导价值。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德育评价模式,才能发挥它的指导功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所以,建立德育指标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初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初中的德育指标体系包括了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及科学的评价目标体系,其中,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才能肯定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全面评价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校要具体化各项评价内容,通过将德育目标层层分解,写出每一层次的评价要点。在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的变化特点,以及初中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之后,才能把德育评价写得更加生活化和简单化,具有可操作性。在建立了德育指标之后,就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了三种:平时分、考试分和自我评价。
1.平时分是整个学期的考核,将纪律和制度的评价目标制定成为细化项目的记录表格,比如迟到、早退、旷课、使用违规电器等等。到学期末时,根据表格项目逐项比对,违规的就按规定扣分,最后得出这个学生的平时分。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用事实说话,客观而真实。
2.考试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项评价是基于一些知识性强的德育目标的,比如识别国旗、国徽和国歌等等。这种评价方式最原始也最精确,同样也是非常公平的一种评价方法。
3.自我评价是评价方法,但很难使用道德教育目标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思想、反思意识、位置、角度、人格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种评价可以采取程度式量化,比如“完全同意”就是5分,“完全不同意”是1分,这样每项的计分总和就可以作为评价结果了。
三、结语
总之,初中的德育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能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还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的能动性大大地提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表面上占据了主导作用,实质上学生才是主体,接受德育教育正是帮助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组织和管理好可控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也在这种科学的评价模式下,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作者:陈刚 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华西中学
作者:周丽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下路中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新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和社会要求孩子既要成才,更要成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接下来急需探索并解决的。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展新的思路与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
一、德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朦胧的阶段,由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此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因此,在此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标,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二、在对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应注意什么
1.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细节决定成败”,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样才可以将枯燥的政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初中政治学科应该占有主要的位置,因为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细节对德育渗透要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深挖教学素材,找到一切对德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的资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做人的真谛所在。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如何将教学气氛变得融洽,使学生的听课效率能够得到提高,进而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可是事实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上加难,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气氛,所以德育渗透恰恰可以对这一弊端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可是借助身边的情况以及感人事件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这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有利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德育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渗透,加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营造教学气氛,比如说通过模拟法庭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相互的辩论,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也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在此期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德育教育也会得到顺利开展。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1.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产生知识与价值上的共鸣,使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价值上的认可或体悟,从而使学生热爱政治学科,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其次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关心学生,同时也应该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精神,它可以表现在教学及与学生交流的各方面,例如,它可以在道德方面表现为无条件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奉献精神,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用这种精神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联系实际,活跃德育氛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教学。
3.自我完善,发挥榜样作用。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德育人、以德树威。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摘要:
如今青少年的三观建立、思想组成以及价值取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他们对社会事物的思考、判断以及做法都存在了对错混淆,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设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结合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提出了相应德育工作机制的具体举措并持续深入探索研究。
关键词:
初中;德育工作;体制构建;探索
初中德育工作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本前提。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时还要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德育工作会涉及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再有当今信息、开放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频繁,学生心理尚不够坚定,这都给德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挑战。而在目前的初中教育中,班主任是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最直接方式,所以,为增强德育工作的作用深入,要正确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平等关系,同时学校要注意各种影响学生素质成长的因素,如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基于此,笔者对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当前社会背景和学生教育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对德育工作的发展表示了自己的展望。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
(1)社会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这个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的网络接触广泛而频繁,而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广而快,信息质量的管理漏洞繁多,导致学生在许多不良信息的诱导下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上错误而极端,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再有网络信息集聚了全世界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青少年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学习中会对硬式的学校教学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足,直接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培养。(2)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渗入,思想观念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就面向全球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人口流动频繁,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入侵,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其发展中共同融合而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这也直接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使得青少年在自身成长和思想建立等方面产生了迷茫感,初中时期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思想接受能力,所以在学校进行德育工作时,他们会存在质疑或者心理反抗,这就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3)中国教育观念过于畸形。中国的应试教育学生优劣的主要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学校和家长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成绩。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致力于让孩子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完全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同时许多高校也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会利用免学费、奖学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学生前来就读,不仅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平衡发展,还使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了极端影响。在学校制度的影响下,教师的关注点也随之在成绩优秀的学生周边徘徊,他们认为学生的优秀只是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形成。(4)德育工作的灌输形式不够创新。当前各大高校对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就是理论灌输,普遍都是以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传统的教育,用标准的官方语言陈述思想价值观的培养重要性和培养途径,内容不够新颖,单调。这样的模式教育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生活实际贴合度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实施难度增大。
二构建德育工作新体制的具体举措
(一)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德育教育环境
文化是育人根本,学校是育人之所。一个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深化校园文化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首先,学校可以推行环境育人,以各种植物花草装饰校园环境,同时每个植物花草旁都可以树立某些花草相应的思想标语,比如梅花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松树的“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就能够深刻感受到道德品质的内涵,从而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在其中得到提高,思想观念也随之正确形成。学校也可以文化育人,在校园中除了随处可见的自然环境,还存在一些小型建筑,其也可以深入到文化熏陶上,学校可以建设一些标志性的人文雕像,对于某些建筑可以取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名称,如知音广场、育人亭等,虽然俗气,但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学校也可以在教室,走廊各处贴上思想标语,还有寝室、食堂都可以加上相应的道德标语,时时刻刻警醒学生的思想品德塑成,学校还可以设置自己的校训墙,坚持贯彻思想道德理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再有学校也可以适时地举行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比如阅读节、知识竞赛、书法表演、艺术节、科学技术模型比赛等文化色彩浓厚并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其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都会得到提升。
(二)创建德育教育模式
(1)实施网络德育教学课程。当前网络科技横行,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就是网络信息,目前的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是有信息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而网络信息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德育工作的实施,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德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并且要求教师定期的上传德育教学课程,也能利用网络的超链接分享有益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新闻、视频信息,同时学校可以在平台上不定期的国家德育工作的具体政策和相关规定,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也可以开设一些有意思的网页专栏,比如德育讲坛、实时报道、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再有在网络平台上,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事迹公开表扬或者批评,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台点击率对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方便教师进一步更新策略,优化德育教育方式。(2)实现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是单纯地课堂指导就可以的,要将德育内容放在与生活实际联系中,让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得德育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所以可以将德育工作开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比如走进福利院,照顾老人;进行免费的社区服务,打扫清洁;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参与到社会的社会秩序的自愿活动等,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德育工作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有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3)制定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当前,学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所以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在之前的网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和点击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分析,还有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记录每个学生的细节表现以及每次活动的参与情况比对,再有对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这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性的整合分析,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其中表现突出者,学校可以给予一定奖励,甚至学校可以联合社会政府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实行证书或者特殊称号的奖励,这不仅对学生产生激励影响,还有效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德育工作积极性和德育意识
德育工作的顺利发展不仅与社会发展和学校政策有关,还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要知道“教人先教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自己需要有良好的德育意识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德育工作。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的教学要求很高,不仅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也是相当繁重,教师的关注重点就是对学生的科目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其教学状态,所以教师对德育工作就有所怠慢,针对此现象,学校可以实施科学性的积极政策,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加以引导,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积极性,比如可以对教师实施等级制度,根据教师的在职年龄有规则的申报和授予对应的阶级称号,这样的等级设置可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学校也可以制定师德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做与不做,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教师的道德发展,同时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可以将教师的师德评价和专业水平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考核机制,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再有,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方面,学校可以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优秀、有贡献、师德良好的教师肯定是存在的,学校可以以优秀的教师作为师德教育的素材,并在学校中开展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的师德意识的同时正确引导教师的德育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德育工作实施时,学校、教师以及社会要正确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本身来进行思想教育,以文化为教学导体,深入学生内心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作者:董钟汉 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初级中学
摘要:德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教育工程,不是简单的靠思想品德或者是政治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在各门课程中进行相关德育知识的渗透。给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端正其学习英语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人师表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也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磨砺学生的意志、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成长为有个性、有素养的青年。在教学英语时,要将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德育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英语教学的最佳功能。
一、教师注重教态,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都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万事都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良好的表率。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做好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好人格的引领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靠华丽的辞藻来影响学生,更要靠实际的行动、得体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在穿着上不能太过华丽或者前卫,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职业要求,穿着得体,以免影响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其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语言要优美、生动、流畅,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启发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最后,教师的板书应突出重点、字迹优美流畅、富有灵动美,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课外,教师要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完善的人格特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关注影响学生,在课后也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帮助。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德育
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缺乏与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学习与背诵英语单词和句子,而不是真正地内化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学习,学习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师必须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视德育教学,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首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如,在教学日常用语的时候渗透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见面打招呼用Hi,Hello,上课时说:“Goodmornig,boysandgirls.”这些打招呼用语看起来简单,但是在课堂上运用的话能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八单元的时候,要抓住“help”这个核心词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有什么感受。自己是否帮助过别人,又有什么感受。然后可以让学生玩一个传话游戏,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明白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必须与他人相互帮助,要乐于助人。
三、重视实践活动,践行德育
德育不是靠单纯的说教就可以取得效果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高尚的道德的力量。所以,教师或者学校要多组织一些相关的义工活动。如,学校如果有小学生,可以将初中生分成固定的小组,每一组学生负责帮助特定的小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英语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开展“英语接力”比赛,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接力的内容为英语诗歌,每一个小组在拿着接力棒准备起跑或者接力时,小组成员需背出英语诗歌内容,然后继续接力。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者是纪念馆,了解著名的外国作家、诗人、医生的故事,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英文的同时感受到伟人的力量。如,教师可以重点给学生讲解白求恩的故事,让学生走进白求恩,感受到作为医生的白求恩的伟大,学习他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英语真正的作用,英语不仅是考试的工具,更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德育的渗透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在学好英语知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魏琼英 单位:江西省赣州宁都县第五中学
摘要:初中时期是学生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学生思想变化幅度最大,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初中政治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教材,适当拓展德育内容,拓宽德育范围,促使学生对政治常识有更深的了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得到有效提升。文章就新形势下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渗透
在初中阶段,德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但是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措施,将德育渗透到政治教学当中。
一、以尊重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渗透过程,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真正打到心的深处。如何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呢?如何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与钥匙。尊重学生是保证德育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德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诚恳沟通、精神上的诚恳交汇、思想的碰撞等。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赞赏,予以放大,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的进步行为进行表扬,这样也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此时,德育渗透也就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起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好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主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且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亲身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在教授《做诚信的人》一节内容时,就可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窘况,专门开展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就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就如何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积极发言,组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也能更真实深刻地体会到诚信不管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的立身之本,也是做人之道,通过实践增强了他们的诚信意识。
三、注重细节教育,理论结合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课中,这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政治教师除了要全面传授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为此,可以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从实际情况中取材,有利于将学生从空洞的理论说教中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对特殊事例组织探讨,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对有偏差的观点及时加以纠正,在头脑风暴中集思广益,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还能提高德育效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要注重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注重学生思想变化的细节等,抓住时机,合理渗透德育内容,促使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比方说,结合实际渗透吃苦耐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能优化学习过程,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不断丰富政治课堂教学资源,使得政治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模式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载体,搭建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将一些枯燥、难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此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等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而且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能增长才干,而且还落实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再合适不过,先将苏州园林、都江堰、敦煌莫高窟、瓷器等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在欣赏这些图片时,讲授知识。学生对此也会更加感兴趣,而且还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一种认同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深挖教材内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比如说,热爱生命、亲近自然、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将这些情感因素及时挖掘出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探讨“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内容时,则可以依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能让自己快乐并且幸福的事情,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幸福,体验生命的美好。如此一来,既深化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下,广大中小学生则是国家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德育教育的洗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对国家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且意义重大。
作者:毕桂君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大陆村镇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
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1.2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增加。近年对中学生心理测试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1%。初中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高中学生,初中为16.2%,高中为14%。对城市和农村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城市为17.5%,农村为14.9%。少年学生生理上的早熟已是普遍现象。除去物质上的外部刺激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影视、各类大量描写“性知识”的书刊、互联网中种种色情信息,都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学生不仅对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还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过早地思考着生命的根本问题。但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生自杀、出走的报道多见于媒体。
2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2.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新体系: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过程又有创新。当前的初中德育,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打破僵局,重新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的多层次,就是在同一目标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年段班级、不同年龄学生高低不同的德育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年龄实际的标准。德育目标的多序列,就是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初中阶段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系列要求,认识到单一德育目标体系在现实情景之下的不适,而对已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学德育目标的层次序列可以根据年级分别列出“理想信念方面”、“道德品质方面”、“作风素质方面”等。突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点,即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更强调实践体验,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层次清晰,具体明确,认知和实践相统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让德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有远离生活的倾向,“口头德育”、“说教德育”丧失了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德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抓,政教(德育)主任、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德育数教师的身教最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初中生德育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4下功夫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有专人化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我们提倡初中生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让最需要教育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上得到帮助,行为上得到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科技、制作等兴趣活动,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消耗在这个年龄必须消耗的能量,实现各自的表现欲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自卑心理,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问题学生”的转化虽然很难,但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个意识,明确教育转化责任,舍得化时间精力,运用“问题学生”帮教转化规律,像抓学校的升学率那样抓“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作者:樊兆波 单位:哈尔滨市工读学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顾知识的注入,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也较弱。由于传统的初中德育教学过于片面和孤立,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观念不能消除,教学效率就上不来,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所以,作为德育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德育环境不够理想。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学校都将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中学这种现象尤为凸出,因为中考的压力较大。在这个阶段中,学习成绩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德育教学没有发展余地,家长和老师都不是十分重视,德育的环境令人担忧。
2.德育教学理论性过强。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当中,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他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但是在学校里,德育过多地是关于一些思想理论;在家里,家长也是简单地说教,也是一些大道理。过于理论化的思想教育只会流于形式,这些大道理只会让初中生感到厌烦,不愿意接受这些教育。德育还要进行考试,而且也只是书本理论上的知识,同样没有实效性。
3.家长与学校配合不够紧密。
家庭教育对小孩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的言行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孩,学生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可是一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时常会将社会的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来,小孩的判断力不是很强,因此,习得了一些陋习。还有些家长是过分是宠爱小孩,对小孩的言行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德育教育有所缺失。家长也很少和学校进行沟通,不能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使得德育教育较为落后。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问题
1.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存在。
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育方式通常是进行机械式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模式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时,他们还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这些德育知识没有得到正确的运用。传统的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现代德育教育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选择价值观的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会分析与判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形成理智的价值观。
2知行脱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进行德育教学,能起到实效。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再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这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而目前,初中德育教学在知行上基本上是脱节的。由于在德育课堂上,过于抽象地道德理论并未能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当然,如果德育只是条件反射性地进行训练,没有学生理性的思考和独立自由地选择权利,学生最终的道德言行还是会脱节。
三、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1.谈话法。
与学生谈话可以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也能独立进行思考,并作出积极的回答;还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出反馈。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就是学生人数很多,一对一的谈话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老师不能与每位学生交谈,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传递知识面也较窄。
2.讨论法。
讨论法是老师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自发表意见,相互学习,共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很多能力,如集思广益的能力,讨论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评价,通过与别人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得到发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意见,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各种事实、原理和概念来证明自己的难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能得到提高,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就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书籍以习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使用。读书指导过程中,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和目的,还要出一些思考题;再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技巧,哪些适合精读,哪些适合泛读,哪些地方要作记号和批注的都要适当引导;读书指导法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阅读完之后,老师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谈谈体会,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是一个较大的体系,教师应该进行合理有效地选择,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
1.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现状选择教学方法。
初中德育的育人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选择有别于其他学科。从现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看,它更注重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体验。
2.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风格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师个人的能力和风格密切相关。有的教师有激情、充满活力,易鼓动人;有的教师冷静、理智,给学生一种威严。
五、总结
总而言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而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德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德育教育,针对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
作者:李瑞芳 单位:江西省新余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