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9:47:35
导语:在中学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国内外以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趋势分析
我国国内近年来以文化引领德育的课题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苏州等地学校有“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研究”、“丝绸文化背景下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研究”等课题活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以学校文化引领,推出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州自古传承着骆驼与丝绸文明,该校弘扬“骆驼精神”,旨在弘扬湖州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用骆驼般的健壮体格、生活习性和内在品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效果都很好。借鉴其他地方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以沙地文化为背景,借助沙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行动德育的实践研究。用质朴的地方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动因
沙地文化引领下职业中学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一方面让学生立足于沙地人的具体生活,融入沙地,探究实践,体验沙地文化的魅力,感受沙地文化的熏陶,积极自主地理解生活、锻炼心智,感悟生活、体验成长,提升人文素养。在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于行动德育的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行动德育中,通过沙地民俗及江海文化的濡染,在其童年生活记忆中烙上家乡印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最终达到弘扬我们沙地的沙子精神、垦牧精神、滨海精神、创新精神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老师也受到沙地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更能使老师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沙地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把沙地文化中的垦牧精神、创新精神融入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三、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摒弃了传统空洞的道德说教,实施了“做中学”的德育策略,通过具体的德育行动实施,实践了德育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实践了一种“让行动发生”的德育。学校首先开展的“培养绅士淑女,打造学生品牌”的活动,提升了亲和力,在“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的良好反响,让学生面貌和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在“培养绅士淑女”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打造“魅力中职生”活动。不仅要教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发展个性,参加合唱队、舞蹈团、运动队、各类社团等各项中心活动。去年学校举办的“魅力中职生”大赛,向家长、企业、社会等展现了“魅力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才华。
文化引领德育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人本管理,通过建立灌输了文化因子的德育模式,使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用文化引领德育,解决教育的困惑与茫然,从而塑造出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才,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及德育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它增强了我们进行农村职中德育教育的新经验,填补了我们农村职业中学行动德育研究的空白,对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师生共同提高德育素养,提高德育教育综合实效,摸索出一条对农村职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渠道。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同类职业学校有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为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蓝本,提升了职校内涵,建立了文化因子的中职德育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创建。
作者:施裕平 单位: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一、网络信息对中学生德育的冲击
网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虚拟性,它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使中学生的德育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量到质的积累,经历了“知、情、意、行”的循序渐进过程,即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网络信息渗透并影响到中学生德育形成的各个环节。
1.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认识。
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因包含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德育不能及时跟进给予正确引导,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学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环境下,易使他们在网络上寻求慰藉。笔者查看了受调查学生的手机,在随机调查的20位同学中90%的屏幕保护都是网络游戏的画面或动漫画面,其中一位学生屏幕保护上写着“青梅已枯,竹马已老;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显而易见,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认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前文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十分普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虚拟性和便捷性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网络视域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严重受制于网络信息的影响,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孩子因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出现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的现象。《中国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近60%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刷微博”成为学校的流行语。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培养中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强烈受到网络的影响。
道德意志对于实现确定的道德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志非常重要。由于受网络游戏的诱惑和网络信息的引导,加之家长对子女的娇惯和纵容,中学生普遍表现为不愿意吃苦,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喜欢走捷径。笔者在与学生座谈时问及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时,大部分学生回答:去百度一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冲击着中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也是游移不定,让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惧怕器械运动、厌烦长距离耐力跑,而这些训练内容恰恰是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的最好方法之一。网络正在消磨着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如心理学专家所说:“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4.网络信息通过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渗透最终直接作用于道德行为。网络已融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会选择依靠网络,业余时间也主要依托网络来消磨。长时间浸泡在网络中,网络游戏和一些信息会使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界定产生模糊认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缺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语言网络化、动作行为游戏化、头脑思维简单化。德育必须采取适当的应对,这对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十分重要。
二、网络视域下中学生德育的应对
互联网在给中学生德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机遇。相比较网络的自由和丰富多彩,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家庭说教式教育日益引起中学生的厌烦。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德育尤为重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构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
1.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
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兴趣广泛,但同时又易受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在学校,将政治说教式的灌输教育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动漫、微电影、文明小组结对赛等,将中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制作成数码作品,利用班会、团课和午休时间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评选每周、每月文明之星,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为中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把思想品德的课堂内容转化为中学生身边的实际行动,形成道德规范的动力定型,演化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家庭,家长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做子女的良师益友,悉心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不可一味地禁、堵、罚,鼓励子女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知识,对于网络游戏也不可盲目禁止,可以和子女一起选择有利于开发智力又放松身心的游戏进行比赛,这既有利于拉近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又可防止子女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社会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对在网络上散布反动、不良信息者进行法制打击和约束,规范游戏编制者的道德规范,防止中学生接触不良网络游戏。
2.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中学生正处于在校求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至关重要,努力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践行素质教育早已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分数至上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并具体实施于教学全过程。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应富有思想性、针对性和说服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教学方法上,除了前文述之,还需要聚焦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展示自我的价值观念和情趣爱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精湛的讲课艺术和优良的综合素养的师资力量。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统领下的各个环节,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也不容忽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还受到社会各关系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中学生德育在学校教育主导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中学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才能产生德育的强大合力,有效抵御来自于互联网的不良干扰。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赋予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将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时代的内涵注入到其中,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其实效性,要准确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中学生所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门课程中,并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的具体要求。方式方法上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同时还要加强各级部门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价,这样从内容体系、方式方法到基本保障形成有机的网络系统,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杨智勇 单位: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
一、中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德育教育最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要想学生实现全面的健康成长,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而体育教育是这种全面的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做好了体育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教育才算全面。并且体育教学具有锻炼身体、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方法不合理。在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组织安排,好的体育教学课堂组织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而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际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方法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2.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学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而且课堂气氛比较宽松,这就会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不予以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懒散的学习态度,这时教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不仅不能掌握所学的体育动作与体育技能,也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无法达成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3.体育教学受到突发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非常的大,这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严重的会导致体育教学的终止,如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受伤,或是学生之间闹矛盾导致争吵、打架等,这都会对体育教学产生较恶劣的影响。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在体育教学的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堂完整的体育教学课中,要有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根据这些常规部分的特点,适当地引进德育教育,如在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弘扬准时的品德,而在结束环节,可以对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对学生的上进心进行感染。
2.根据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多的,其中不乏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予以有效的拓展,渗透进德育教育。
3.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选取,为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德育教育。
4.妥善地处理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遭遇到突发事件,这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为了不对体育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对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妥善的处理,同时,教师要对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进行正确的引导,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四、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宣传教育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光靠体育课堂中的理论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媒体,让学生对一些运动赛事进行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爱国信念,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德育教育。
2.以理服人法。中学时期的学生自尊性都很强,为了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时,依据事实,讲明道理,对事件进行公正的处理,并对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时机捕捉法。中学生的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及行为,教师在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激励竞争法。激励竞争法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一定的言语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竞争,并且要有强烈的纪律概念。
五、结束语
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其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宫卫峰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学
一、中学教师德育职能发挥现状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俨然成为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使得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中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中学教师又忽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五)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不再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校时的综合表现。教师不能再以成绩论英雄仅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身上乱贴标签,随便下结论,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对待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平时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正确全面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生活。
作者:苏小果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都是一群不被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缺陷群体,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思想教育是缺失的;学习困难群体,包括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一直是不被关注的群体;行为习惯不良群体,包括不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学校处分的群体。从这三方面来说,职业中学学生的组成比较复杂。特别是这些学生由于各个方面一直以来没有被关注,从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教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我从事班主任二十年,接触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星期六一整晚没有回家,非常着急,让我帮忙打听孩子上哪去了,我到处打听也没有结果。星期一,该学生像没事一样来学上课,我细心工作耐心询问,她才说出实情,原来她星期天和几个朋友在KTV唱歌喝酒,然后又去网吧通宵。我很吃惊,我没有批评她,而与其交流,她认识到了错误,说后悔不该一个人在外过夜。问其原因,她说她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要求很苛刻,遇事爱唠叨,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名十七八少女就是为了和父母赌气而不计后果,使我感到害怕,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三)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德育课上课模式大多数教师在上德育课时,总习惯画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比较好一点,就是满堂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于德育课的枯燥无味,我们要改变授课方式,例如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道德与法律”时,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讲,可以先播放一些小案例让大家去讨论,以调动大家的积极。同时,要和班主任结合,在教室搞一些教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脱离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有新鲜感。
(四)触动学生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总的说来,职业中学德育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真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有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四者的统一,才能使职业中学的德育课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作者:郭守军单位:山西省平陆县职业中学
一、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民办中学,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不同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有家长对孩子采取得过且过的放任行为;有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还有家长本身存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问题,阻碍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学生在价值和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一般的民办中学都是采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不仅要求学校全过程育人,全方面育人,还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在校的文化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受到教育。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深入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学生的交通及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3.民办中学教师的不稳定性对学生德育工作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民办中学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民办中学的办学体制、教师待遇、工作量大等问题以及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问题,使得民办中学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快。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但影响了民办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制约了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由于民办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补差和成绩提高方面,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忽视了学生体育、美育和心理教育引导等方面课程的作用,无形中忽略和弱化了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德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
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工作并不是德育,而是对高考政治知识的教学。虽然班主任是学生在中学时代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可是在民办中学,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平时班主任教学任务重、高考升学压力大等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2]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忽略德育,因此,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3.学生学习压力大,可支配的时间少导致德育效果缺乏深度。
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是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但中学尤其高中阶段,学生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而民办中学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任务更重,不但要花时间学习新知识,还要挤时间补修以前缺漏的知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德育活动,德育也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4.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德育效果的延续性差。
一个学生的教育责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方能展现出教育的效果。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都由学校承担,家庭德育的作用很小。而对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还不能清醒地辨别和主动抵制。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够长期地延续下去。
三、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转变学校德育观念,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根据我国于1995年2月27日的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中学德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新课程标准也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宁夏民办中学也理应遵循以上要求,合理设置中学德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以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2.培养德育师资力量,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
宁夏民办中学应当正视师资流动问题,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养和奖励机制,着力于德育专门教师的培养和开展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加大力度稳定教师队伍。除了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德育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让学生学着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便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序并且长效地坚持下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德育实效以约见或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并注意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工作方法,与家长及时沟通和反馈教育心得,使学校德育工作和家庭德育工作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德育工作取得很好的时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区及一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机构建立联系机制,以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这样就可以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四、结语宁夏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德育工作者们的勇气与魄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和他们的坚忍与智慧。
作者:马玉萍 易志亮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是思想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的群体,学生之间由于思想上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对班级内的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对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要有一定的了解,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的评价标准,虽然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学工作也是比较繁重的,但是对待学生不能够采用单一的方式,每个学生的适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赏识学生的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表扬和夸奖的,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初中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寻找学生们的优秀品质,对于学生的缺点在及时纠正的同时,也不要太过挑剔,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鼓励,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是因为智力上的缺陷造成的学习上的落后,只是缺乏学习的动力或者是对学习没有自信心造成的,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具有耐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其他优点,及时地进行鼓励,学生通过教师的赞许和鼓励,对自身充满信心,在学习方面也会更加地努力,间接地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班主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者是轻拍学生的肩膀,这样简单的肯定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是莫大的鼓励,学生得到认可之后会增强自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取得进步的有效催化剂,促使学生取得进步。
三、关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整个班级失去凝聚力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的整体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所以说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集体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在展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比如: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找出比较热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整体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班级管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
总之,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加强管理,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切实地提高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唐高明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中学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德育教育,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都是一群不被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缺陷群体,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思想教育是缺失的;学习困难群体,包括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一直是不被关注的群体;行为习惯不良群体,包括不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学校处分的群体。从这三方面来说,职业中学学生的组成比较复杂。特别是这些学生由于各个方面一直以来没有被关注,从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教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我从事班主任二十年,接触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星期六一整晚没有回家,非常着急,让我帮忙打听孩子上哪去了,我到处打听也没有结果。星期一,该学生像没事一样来学上课,我细心工作耐心询问,她才说出实情,原来她星期天和几个朋友在KTV唱歌喝酒,然后又去网吧通宵。我很吃惊,我没有批评她,而与其交流,她认识到了错误,说后悔不该一个人在外过夜。问其原因,她说她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要求很苛刻,遇事爱唠叨,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名十七八少女就是为了和父母赌气而不计后果,使我感到害怕,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引起我们政治教师的深深思考。如何能够上好德育课,如何去改革德育教学?我就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三)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德育课上课模式大多数教师在上德育课时,总习惯画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比较好一点,就是满堂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于德育课的枯燥无味,我们要改变授课方式,例如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道德与法律”时,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讲,可以先播放一些小案例让大家去讨论,以调动大家的积极。同时,要和班主任结合,在教室搞一些教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脱离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有新鲜感。
(四)触动学生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这样的改革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结语
总的说来,职业中学德育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真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有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四者的统一,才能使职业中学的德育课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作者:郭守军单位:山西省平陆县职业中学
一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1.德育理念落后,存在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长期以来,学校在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压力下,再加上德育工作难以量化,对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学科成绩上,导致德育工作在学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另外,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管理者、德育工作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德育的含义、特征、标准,仅仅把德育当作管制学生、训练学生、维持纪律、整齐划一的“代名词”。在许多教育者眼中,唯命是从、老实本分的学生受到赞许、认可,而有个性的孩子则被视为异类。“主流”“正确”“统一”这些标签几乎成为德育的核心目的,程序化、模式化、标准化是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至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否端正、情感强不强烈、行为是否养成反而不重要了。这样做的做法,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依附感强,没有主见,思想僵化,缺乏创造精神。“好学生”则丧失自我,成为教师的“应声虫”,“差学生”则丧失自尊,自暴自弃。
2.德育手段僵化,片面强调灌输、限制和防范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经内化等一系列心理机制自主建构的。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受教育者只有主动接受教育,主动对自己施加教育和影响,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再加上德育不仅仅指向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意志、信念等更广更深层面的内容,这种主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若适当地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去思考、认识事物,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片面强调灌输、限制和防范的倾向,忽视学生的自我感悟、体悟及自主建构,把内涵丰富的德育工作窄化为单调的知识学习,把丰富多样的德育手段僵化为枯燥乏味的课堂说教。这种僵化、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异化为“主宰”,严重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德育内容狭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德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包括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等多项内容,且每一项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教材方面来看,几乎每一项都有所涉及,但在现实德育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内容却存在失衡的现象。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专业师资、场所的严重缺失以及理念的落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这在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的社会大背景下亟须改进。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主政治的迅速推进催生了新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依据,而这些需要公民教育的培育。在这方面,很多中学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从教材到师资,从理论到观念仍然十分匮乏与落后。
二德育工作的突围路径
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家庭、教育者、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标。
1.更新德育理念,突破僵化模式,倡导个性化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健全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家长或教师的附属品;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成长的原始动力。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搞训斥式、灌输式、保姆式教育,提倡暗示性教育,重在引导和点化。教育者要创造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首先,要通过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喜欢篮球的同学,教师不妨参与其中,然后借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崇拜马云的同学,可借势培养他正确的财富观。其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包容过失、叛逆,引导他们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就会使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就能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
2.拓宽德育途径,避免空洞说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早在200多年前,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即学科教学中要贯穿道德的培养。然而,即使到现在,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几乎还是专门的品德课、政治课的专利,而且讲授法一直是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德育涉及的不仅是认知问题,更主要的是态度、情感、意志、行为问题,仅懂得是非对错、真假美丑不是德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拓展德育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将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纳入到德育工作者的范畴之内,人人具有德育的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一草一木都要发挥德育的作用。要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减小课堂讲授的比重,加大讨论式、研究式、考查式教学的比重;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结合起来;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将电视、电影、多媒体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重视校园新媒体的建设,把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建成德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如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发形成内心的道德体验,构筑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更新德育内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目标层层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把高层次的要求作为理想目标,把低层次的普遍实现作为工作侧重点,让学生能够接受,且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如教师可以将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的德育目标分解为“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应该助人”“关心他人”等不同的等级。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可以付诸行动,如果让学生直接达到某种“高大上”的道德目标,不仅难以实现,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更新目前中学德育的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事例更加具有时代性。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比重,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场所、设备、制度,引进专业心理教育人才,落实贯彻国家、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解决政策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齐抓共管、全力配合,德育理念、途径、内容、目标等方面共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作者:黄云鹤单位:内蒙古宁城县紫蒙中学
一、学校德育现状
1.学校德育进程缓慢,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道德素质要求是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要素。中学阶段是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升学率仍是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2.学校德育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
只有实现了人的本体价值,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在德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在考虑德育问题时,往往会重政治而轻道德。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道德育人功能。
3.学校德育的内容狭窄枯燥,手段单一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十分狭窄,提及德育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德育教育还应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比较新潮的事物。如果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严重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价值灌输、道德说教的气氛,学生沦为接受价值规范和道德教条的容器。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教师也将道德条目当作理论性知识来灌输,并且借助背诵、考试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如果德育内容比较空洞陈旧,再加上以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来培养,其效果可想而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在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氛围,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
4.学校德育的生成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与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现在,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变成了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5.学校德育环境狭小
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是个人一生的社会化起点和基点。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使得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一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多元,这也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几年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几天社会影响等现象。
二、解决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低效现状的对策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
人本主义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更应该有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德与智的统一;更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
2.倚仗实践,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
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半途而废、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只知不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优化形式,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的立体化形式、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实践是道德产生存在的根据,道德与实践是合二为一的。道德的意义不是预先确定好,放在那里,等着学生去学习、去掌握,而是在实践中展开的,是由实践来揭示的。一个学生有怎样的生活实践,他就会有怎样的道德。所以,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实践,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价值观等。
3.借鉴传统美德,充实德育内容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借鉴。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4.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要优化校园育人氛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要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分担责任;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相互渗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大写”的人。
作者:孙自祎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高中部
一、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现状
(一)德育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效果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教育。这里的主体性不是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者通过教学渠道,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这个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否则,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只是完成了个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实效却很难把握。长期以来,中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总体上偏向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突出问题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动力,而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强迫学习的东西都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须激发和挖掘受教育者对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过程:重品德认知,轻品德践履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当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知识,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以知识的形式被人们认知,而是要作为人们的品德见之于行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种割裂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的做法是违背德育过程规律的。目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党团工作途径,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依据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办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试内容,而较少地关注学生实际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因此,实际工作中还多是依赖于课堂仅有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价值:重功利实用,轻精神引导
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见摸不着,其效果也是潜在的。这就在客观上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德育到底有没有做,做多少,关系并不大。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指的就是这类工作。相比较而言,人们更看重通过应试获得的分数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背负着沉重的生源压力的民办中学来说,偷偷地减掉德育之负,其实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须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会减少,比如课堂教学,常规性活动等。而在本质上是否追求实际的德育效果,却很难保证,明显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微观上看,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有相当多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谋求学生分数高和升学率高,不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常用批评、禁止、训斥、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得学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难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应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民办中学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无论是质还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若干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就德育工作主导者而言,与社会办学的大环境不无关联,与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联系紧密,与民办中学的经营者素质密不可分,与一线的教师质量息息相关。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主观原因: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是主要障碍
首先,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按理说,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参与到社会办教育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经营者如果没有较为超前的意识和勇气,很难迈出这一步。但是,我们知道,民办中学既有经济实体的属性又有教育实体的属性。这就使得民办中学必然要受到这两种属性所固有规律的制约。在实际的运行中,常常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适当让步,教育规律再大也必须服从经济规律的需要。因此,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德育理念的相对落后状况。一些与经济挂钩的“缺德”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中。比如,“品德无用论”的思想就很有市场。有人说:“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体育,却无人愿意花钱买德育。”话中之意是“德育都没有人要了,足见德育之无用至极。”这话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其实不然。所谓花钱买智育,主要是指家长们愿意在课堂之外为孩子花钱购书、雇家庭教师、上各类辅导班,却没有家长专门为孩子的德育花钱辅导。这是对德育的渗透性、潜在性特点缺乏认识使然。德育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念等无不浸透着德育的养分。因此,家长在花钱买了智育的同时,也就买了德育。德育之“用”更是体现其潜在性特质,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无不以德育为内在支撑的“骨架”,否则必将成为有才无德的“废品”。德育之“用”岂能以经济杠杆来衡量其实际的斤两呢?其次,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一个好王子,一切都归功于运用道德的原则使他成为好王子的那个人”。[1]204也就是说,学生到底怎么样,关键在教师。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好坏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民办中学的教师专业素质明显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懂得品德教育。就目前的民办中学德育队伍来说,主要是政治教师和党团工作人员。但由于政治课是“副科”,党团工作也不是主要工作,一般多由教师兼职。这些教师所以兼职,对于主办方来说,可以节省办学成本,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多挣些工资。至于他们是否懂得德育工作,往往被忽略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思想教育是人人可以从事的,“谁不会说点道理呢?”“不都是教育孩子么?说服他们还不简单?”诸如此类的观点听起来掷地有声,实在是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十分肤浅。二是不善于品德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品德教育时说道:“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们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2]当前由于升学率的引导,几乎所有教师,尤其是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生存大局,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首先以满足考试成绩为主,至于是否能够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就不得而知了。三是不愿意从事品德教育工作。就教师个人价值追求而言,没有谁愿意被人轻视。同样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呢?尤其是品德教育费时费力、短期效果不明显,让人感觉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教师队伍中往往有可有可无的感觉,这种不被认可的滋味是教师们谁也不愿意落到自己的头上的。因此,从事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而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二)客观原因:主办者对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是致命的软肋
由于前述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到位,民办中学的主办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德育的突出地位难以兑现,因此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一些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几近步履维艰,甚至名不副实。第一,德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可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尽管在教育行业有些工作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额外的给一些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等等。但是,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就很难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劳动的积极性。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中主要是两块,一是主管单位来检查时为了应付才付出一些款项,平时并不设立德育工作专项费用。二是给兼职德育教师微薄补贴,这并不是一个整劳动力的工资,而是兼职工资,有的甚至还不到一个整劳力的一半。第二,德育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如何说明德育工作取得了实效,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学校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态,所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更容易取得实效。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够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至少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铺平道路。比如,在形式上有没有成文的考核机制,岗位职责,具体要求等;在内容上有没有确定的德育工作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有没有具体实施的措施等。
三、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所以存在不如人意的各类问题,关键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确实地,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其潜在的价值属性让人感到不可能具有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的积极性。但既然是办教育,又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凭心而论,经营者们也愿意注重德育工作,只要能够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可以。也就是说,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虽然思想认识不到位,但在根本的意义上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德育工作还是可以保证的。这就为民办中学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提供基础的认识保障。
(一)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让德育工作潜移默化
有些人认为德育工作耗时间没成效,尤其是没有经济效益。其错误的节点在于教育者对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价值的潜在性、显效的缓慢性等特性缺乏认知。确实,由于中学生正值成长期,其个性品质尚未形成,个体行为的反复性、思想的单纯性特征十分明显,德育工作需要花费很多心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老师一定要花费大段大段的时间放弃其他工作来对学生专门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就容易将德育工作做好做实。首先,依据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化于无形,浸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就德育的内容而言,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显示出一个人内在的德行水平。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通过专门学习获得的,都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养成的。就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多是在平时的听、看、做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平时听、看、做的内容进行优化、规范且严格要求,就可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影响学生的内在品质。其次,依据德育工作价值的潜在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学,体现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德育工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确实存在却是不争是事实。因此,有针对性地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并不是只有德育教师才不可推卸。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也应在相关方面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加以要求,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熟视无睹。再次,依据德育工作显效的缓慢性特性,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显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相长中。德育工作者常常因为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而感到沮丧,尤其是青年教师,这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追求。但德育工作想看到成果确实不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甚至基本没有可能。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几年,这几年中的大量时间用在书本文化课的学习上,德育工作浸透其中化于无形。谁也不能说某个学生的成长是因为德育工作的推动。对此,将德育工作的效果见诸行动可以缓解渴望看到工作成果的心理期待。比如针对学生的某项与德育工作有关的具体工作,通过适当措施且严格贯彻,使得相关要求能够定时定量的完成,教师在工作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德育的具体成效。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有益于促进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德育工作保质保量
前文已述,德育工作关键在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才能确保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否则都可能是空谈。具体地说,要基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德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第一课堂)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两个渠道展开工作。要使这两个课堂的质量得到保证,对德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思想素质。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教师思想水平的高度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德育水平的程度。俗话说:要想让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其次,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工作,德育工作也是一种专业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民办中学德育教师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但是,德育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这项工作与工作者本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很难想象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人,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影响力,即使其专业技能再好,对工作的成效也毫无益处。因此,要使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德育教师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只有较高道德水平的教师才能胜任。
(三)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促进学生道德自觉乐于践履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的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精神风貌、道德品质。[3]首先,重视校园人文设施建设。生活文化对于儿童成长和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文化设施是生活文化的必要载体。因此,在狭小的学校空间里,缺乏人文设施建设就会导致儿童生活文化的贫困,就是对儿童“完整成长”的“过度剥夺”。日本经济学家马场宏二就曾这样说过:“(孩子们)所被给予的丰富的物质、大众娱乐型信息和作为生存目的的考试。这些东西虽然不能说都是无用的,但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往往因为过剩而有害。”[4]学校在书本知识“过度给与”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儿童的伙伴、劳动和参与的剥夺。“某些学校仍然不大善于把道德原理用到儿童集体生活中去。……有些学校不准学生自由进入图书馆借书,学校没有无人看管的售货亭和茶点部,等等。正是在这样一些学校里,不具备让学生练习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适当条件。”[5]客观上说,现在的校园除了书本学习的环境,有些民办中学甚至连体育运动的场地都没有,哪里还有售货亭茶点部这样的可以“让学生练习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适当条件”呢?民办中学因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经济开支,尤其是在刚刚开办之初,更是优先考虑教学硬件建设,而很少考虑人文设施的健全。从德育工作考虑,这应是民办学校的经营者不能忽视的大问题。其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其实是德育软环境。对于育人而言,德育软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具有渗透性。因此,睿智的民办中学的创建者们一般都会十分重视德育软环境的建设。比如,通过校史讲解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通过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深切感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人生志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应注意发挥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校园仪式,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作者:路丙辉徐益亮沈模青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1中学德育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离,本末倒置;重视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重言传,但方法简单粗暴,轻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引导青少年处理与家人、师生、同学关系,甚至将来组成家庭后处理夫妻、子女关系,进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中学生心理特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构建传统家庭美德在中学德育的实现路径。
2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
2.1人伦要求
我国传统家庭美德规定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传统家庭美德规定了父子有亲、夫妻和睦、兄友弟亲、朋友有信,规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现代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孩子成为家庭主导。长辈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娇蛮、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学生在校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回家却成为“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视父母沉重的家庭负担。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为对抗。因此,在中学德育中,需要进行传统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主动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传统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爱”等内容对独生子女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2.2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勤奋努力;节制物质欲望,简朴生活。当代青少年攀比现象严重,重视物质追求,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甚至有些青少年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费在了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追寻网络游戏带来的满足感。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因此,应在青少年中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提倡艰苦奋斗,要求青少年保持勤俭本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劳动观。
2.3家国一体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孝”促“忠”,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古代“家国一体”的思想蕴涵着强烈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协作精神差。在笔者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学校召开运动会,报名学生寥寥无几。追问原因,学生认为,参加运动会太累,学校不会给予物质奖励,不划算。因此,将“家国一体”思想融入中学德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中学德育中凸显传统家庭美德
3.1升华传统德育精神,丰富学校德育内容
第一,继承“孝”的美德。“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学校的“孝道”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愚孝”,它不仅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也要求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同时,学校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向家长灌输“民主”的观念,引导父母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尊重孩子选择。第二,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自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我国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淡薄,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同时,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积极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继承弘扬勤俭美德。部分中学生铺张浪费、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在中学德育中贯彻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人生观。第四,加强责任感教育。当代中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部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淡薄,传统家庭道德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中学德育中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国一体”思想,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2拓展德育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家庭美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将传统家庭美德精华渗透到各学科内容中,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师在组织德育的过程中,要以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中学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诱导,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要增强教师德育观念,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以身作则,将德育落到实处。
3.3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
借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传统家庭美德。举行家庭德育主题演讲,让同学自主准备,学生在准备内容过程中学到大量的传统家庭德育方面的知识,在演讲过程中明辨是非。也可以用文艺表演、黑板报的形式宣传传统家庭美德。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感受、学习,使中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家庭美德。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实现对青少年正确引导,在中学开设哲学和心理学的选修课、建立心理咨询室,让科班出身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服务于青少年。
3.4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统一阵线
教师通过家访,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向家长说明学校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指出家长教育理念中不恰当的部分,并提供意见予以参考。与家长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做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面对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等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学校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毕业典礼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六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举办的庆祝和文娱活动,也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小游戏,体现“亲子互动”、家校结合,对优胜的家庭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张敏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一、学校应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地位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端正办学思想。我们要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德育摆到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领导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学校应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确定总体目标,提出具体措施。每个教研组和教师都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制定各自的具体计划,确保其科学合理地落实到工作中。
二、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积极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图书阅览阵地、广播宣传阵地、少先队活动阵地和课堂教育阵地,营造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育人氛围,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同时,我们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班主任是德育各环节的连接点,应大力营造教室内的德育育人氛围,让每一面墙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条名人名言、每一篇美文佳作都有教育内涵;主持并设计班务栏内学生的德育量化评价表,坚持对每个学生每周都进行民主评议;支持学校定期组织的“文明教室”评比活动,使整个教室充满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进而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体验人生,接受道德滋养,不断提升、超越自己,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学校活动要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首先,激发德育工作活力,切实保障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中的落实。如上好思想品德课,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中的优质德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注重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精心组织好每周的升降国旗活动、“一二九”演讲纪念活动,“六一”儿童节,庆“国庆”书画展,庆元旦文艺汇演,行为规范训练主题班会等等。学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与感受,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实践育人,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再次,大胆创新活动载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传统文化经典;开展一项特色教育;落实好一个制度,即德育导师制;开展家庭教育进村社活动;构建一个机制,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警机制;开展一次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教育论坛或小论文心得交流活动。二是以新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德行校园,从心做起”感恩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组织学生围绕感恩主题,为教师、为母校写感恩卡,开展“我给老师鞠躬”“我给校长道声谢”活动。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互动,将正面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道德观点、行为准则融化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使之内化为学生实现人格自我完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构筑健康人生的需求,完善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感受校园生活的安全、幸福和快乐,为农村中学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并开拓有效的途径。
四、积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三者相互协调与配合,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三大支柱,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在农村,家庭教育是个“薄弱”环节,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认真做好家与校的联系工作。我们应该采取会议调查、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弄清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和影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各种社会不良因素。我们还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联络小组和教师家访制度。学校应以班为单位编好《家长通讯录》,随时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校还应适时给家长送上一封《告家长书》,指导家长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这样就能探索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出家庭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学校还应积极努力取得地方政府、乡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请他们协助学校做好周围商店店主的思想工作,不要销售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商品。学校还应及时与派出所等联手,取缔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酒吧、娱乐室、舞厅等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这样,家庭、社会、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就能建设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拓宽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切实保证学校有—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总之,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不断创新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作者:朱桦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一、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意识,实现立德树人
(一)转变观念,促进德育意识的现代化。
德育意识的现代化,一是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德育工作,即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摆到重中之重战略的位置;二是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即强化德育自身的科学性,科学优化德育理念、德育教学、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实践等领域;四是要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德育离不开全校乃至全社会人的积极参与,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育人合力。
(二)学校教育要做到德育为先,以德育引领各学科教学。
学校均衡教育的同时,突出德育的优先地位,尤其在成绩评估方面优先思量德育成绩权重,彻底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二、整合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质量
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是提升德育效率的一剂良药。在没有德育系统性教材的情况下,学校要结合实际,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探索一条学校德育工作长足发展的路子。资源整合,提高质量要做到:一是重视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有效贯通;二是注重各学科的高效融合,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处处、时时有德育的良好氛围;三是主题教育活动常抓不懈,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中国梦教育”、“学雷锋活动教育”等主题教育是学校德育应该长期抓、时时抓的内容。
三、制定德育合理目标,注重教育实效性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德育教育就学校而言,要有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就学生而言,要有认识上的目标和行为上的目标;就个体差异而言,也要区别制定目标,明确普通学生(或优能生)该做到什么、特殊学生(潜能生)该做到什么。只有分层次、分类别和有梯度地制定合理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从根本上保障学校德育的育人作用。
四、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道德体验
提倡德育教育社会化,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证明,教师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应当让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活动中,认真践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五、挖掘民族学生良好的道德因素,促进以人感人、以人育人
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是有难度和挑战的。如何做好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这是一门艺术,没有标准的模式或答案。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儿民族色彩,有些不良的民族习惯、民族意识和民族义气,部分学生从骨子里就有“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的意识和习惯,这是事实存在的。作为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把这些问题纯粹看做是工作的障碍,要有把“障碍”转化为教育因素的观念和认识,充分挖掘民族学生良好的道德因素,实现以人感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效果。这也是促进民族大团结、共进步的必然要求。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这已是不容置疑的共识。教育是培育人的复杂工程,教师是这项复杂工程的设计师。同志说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这要求教师要立德,立正德。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不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不能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等师德滑坡、形象败坏的不良现象。何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接受培训、参加研修的机会少、成本高,更容易出现与新时期合格教师要求不符的问题和现象。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七、结语
古人云:做人,德之本。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泉。因此,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首,深入研究问题和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德育工作,如期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何息文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中学校长
一、造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原因
1.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不断膨胀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人化,因此,要想做好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很难的。当前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管理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少,造成班主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在抓学生的学习,努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忽视德育工作的现状,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2.德育的内容落后、陈旧
造成高中德育落后的原因还有其内容落后陈旧,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效率低下。
3.班主任德育方法不恰当
高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德育效率低下。要知道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及示范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班级德育的手段之一。所以在这里,笔者倡导高中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以及模范带头作用来说服学生。
二、应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措施
1.重视班级德育工作
高中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对班级内部进行的德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实情以及班级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德育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实行。
2.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高中班主任在选择德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拒绝陈旧、落后的知识点一说再说。新颖的知识点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会提高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效率。
3.科学使用德育方法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方法,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身示范,以德服人。综合上述,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德育的效率。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积极寻找影响德育工作效率的原因,找出解决对策,从而全面提高高中阶段的德育水平。
作者:四朗拥宗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