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9:52:35
导语:在中职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传统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出现的原因
1.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一些中考落榜、未能进入理想高中的学生。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需要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要能够迅速的发挥作用。因此,中职学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班主任是这项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往往会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班主任对德育教育认识的偏差。
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当中,班主任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是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才使得班主任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重管轻育对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中职学校当中,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其中班主任是考核的主导,并由学生干部进行辅助实施。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考核当中,班主任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较忽视。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干部按照行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然而,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动机不明确等行为。进而将会导致过分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考核的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行为的动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2.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功利主义。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通常是以量化制度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日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德育考核。如果发生违纪现象,学生不但会被扣除一定的德育分数,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和量化制度的应用,不但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学生功利主义的滋生。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育并重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以管为前提,提高对管的正确认识
在管的进行过程中,不应当过分的利用其强制作用,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也不应过多的干涉。在传统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都想了解更多学生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但是,一些信息涉及到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因此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善用规章值得的作用,尽量减少强制性管理,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以育为中心,充分发挥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形象往往是高高在上、严厉刻板的。这样是难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的。因此,班主任应当改变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班主任不应当一味的进行指责,而是应当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想法,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以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结论
在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能再单单倾向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的进行。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存在着诸如重管轻育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管育并重的德育教育模式,以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邱月蓉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和育的关系
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对进行德育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强制性等特点,使得学生容易对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学校应当适当的采取一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育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
二、传统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出现的原因
1.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一些中考落榜、未能进入理想高中的学生。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需要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要能够迅速的发挥作用。因此,中职学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班主任是这项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往往会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班主任对德育教育认识的偏差。
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当中,班主任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是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才使得班主任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重管轻育对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中职学校当中,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其中班主任是考核的主导,并由学生干部进行辅助实施。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考核当中,班主任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较忽视。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干部按照行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然而,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动机不明确等行为。进而将会导致过分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考核的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行为的动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2.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功利主义。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通常是以量化制度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日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德育考核。如果发生违纪现象,学生不但会被扣除一定的德育分数,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和量化制度的应用,不但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学生功利主义的滋生。
三、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育并重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以管为前提,提高对管的正确认识
在管的进行过程中,不应当过分的利用其强制作用,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也不应过多的干涉。在传统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都想了解更多学生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但是,一些信息涉及到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因此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善用规章值得的作用,尽量减少强制性管理,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以育为中心,充分发挥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形象往往是高高在上、严厉刻板的。这样是难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的。因此,班主任应当改变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班主任不应当一味的进行指责,而是应当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想法,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以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四、结论
在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能再单单倾向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的进行。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存在着诸如重管轻育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管育并重的德育教育模式,以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邱月蓉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全面理解德育工作。
部分教师将德育同智育、体育等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德育同其他工作之间不存在联系。德育并不是一项完全独立存在的工作,它同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教育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有些学科教师会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种观点一方面推卸了教师肩上的德育责任,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二)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相对困难,生源紧缺,因此常常对学生行为表现出过度的宽容。
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增加生源,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采取宽松的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放松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自我约束,也减弱了学校在德育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一直采用空洞说教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就使得德育的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二、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效率的途径
1.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生存十分艰难,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同,再加上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职业教育越来越难开展。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中教育,而且高职院校不断涌现出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十分紧缺。为了得到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无奈放宽入学条件,甚至无论学生处于哪种学习水平,只要填报了志愿,就可以入学。显然,这种宽松的入学政策导致学生素质很低,而且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他们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管教,经常出入网吧,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天在学校混日子。可见,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需要付出较多的心血和精力,并立足于中职学生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
2.提升自我,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领者
当前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手足无措,甚至弄不清楚前进的方向。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目的是使学生自身潜能不断被挖掘出来,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中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还要对学生开展训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职业抉择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3.言传身教,在社会中发挥中职教师的正能量
在整个教育中,班主任不但是学生前进的指路灯,还是学生的避风港,学生会将自己佩服的教师当做偶像来崇拜,并在学习过程中追随教师的脚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入微,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还要对正确的学生行为反复强化。以教室卫生为例,学生起初并没有对打扫教室卫生形成明确的认识,因而班主任一定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需要细致到清扫工具如何摆放、使用等。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可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班主任需要正确对待。只要教师设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不断学习有关德育教育的先进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手段,相信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本锋 单位:山东青岛市黄岛职业教育中心
1中职加强乡土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说,鲁迅先生有名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基因被丢失、民族文化灵魂被异化、世界文化多元被消解的危险日趋严重。文化的渊源和成因往往就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撇开家乡舍近求远地去追求他地文化,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从自己家乡寻找文化之根,然后慢慢向外扩散,这才是积学储宝的不二法门。从学校层面来看,中职学校一般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学校不能脱离本地的文化特色,应立足本地乡土文化,与当地紧密结合,努力打造有个性的学校品牌。只有这样,办学才能办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特色有后劲的中职教育。乡土课程的开设实施,将会给学校带来很强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从学生方面说,中职生素质往往较低,对传统的课程和教材不太喜欢,而乡土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和力,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勘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容易激发兴趣。中职毕业生多是在当地就业创业,只有熟知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才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工作和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中职应加强乡土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发挥乡土课程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真正培养出爱家更爱国的新型技能人才。
2具体实行步骤和措施
2.1学校首先应有一个科学的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教学指导方案。
诸城是一个文化浓厚的北方县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舜帝故里,恐龙之乡,苏轼超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乡土课程材料。我校深挖诸城的乡土材料,把乡土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把乡土文化作为育人一个目标,出台了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指导方案。
2.2编写简明的《乡土教材》。
我校由校长主持编写的乡土教材《龙乡风情》,按历史、经济、政治、自然、名人、文学等类别编写。编写实践过程中,除了有本市文化专家作理论的指导外,由本校得力老师30多名参与资源开发,参与的学生与家长更是不胜枚举。大家有的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有的向年老的人请教,有的把自家老书甚至族谱都找出来。参考了《中国民俗》《诸城县志》《可爱的诸城》等的许多书目。这样,历经五载,三易其稿,对诸城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续集成册。成为全校师生甚至社会上的许多人认识诸城文化的重要书籍。
2.3乡土课程的贯彻实施要注意三大结合。
一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结合。作为一门课安排专门老师系统讲授乡土教材,不定期聘请当地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乡土课程的学习不能能只停留在书面和课堂上的探讨学习,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走出课堂,走到广阔的山川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师生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去考察学习,访问长者,探寻古旧村宅,记录名人轶事;学校和诸城的许多景点、企业等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我市的北汽福田、新郎西装厂名企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扩大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途径和范围,促进乡土课程学习向纵深发展。二是将乡土课程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将乡土课程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以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探索了以恐龙文化、大舜文化和苏轼文化等为主题的多项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不但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对自己的将来的就业创业等有了新的启发。三是乡土课程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不能为了单纯的乡土教学而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旅游专业,就要把乡土课程中旅游元素专业结合起来,其它内容略学;建筑专业,就要抓住乡土课程中的人文古迹古代现代的建筑大做文章。机械专业,就要突出乡土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经济的发展的篇章。总之要充分挖掘乡土课程的专业元素与现实的就业创业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3我校实施乡土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思考效果:
3.1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就业创业信心和能力。
我们诸城有丰富的舜帝文化、恐龙文化、苏轼文化以及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品牌企业,在学习参观的过程中,一届又一届的毕生心灵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参观调查诸城的名牌企业,学生们感到要学习企业家们迎难而上不达目不罢休的精神,有的暗立斗志,毕业后也要报效家乡。
3.2提升了办学声誉,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学生以良好的素质赢得了较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声誉。我校幼师专业学生年年抢购一空,其它专业就业率90%以上。我们的探索表明,加强对学生的乡土教育,是提升中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4思考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挖掘乡土课程对中职健康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大课题。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在开发乡土课程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师生制宜,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又要务实求真。我校已作了一点探索,只要有志于中职教育的教师在实践中多动脑,敢创新,就一定会让乡土教育这朵花在中职的花坛里绽放更加多目的光彩。
作者:解凌云 单位:潍坊市经济学校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师生沟通不畅
在现实的生活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进入重点中学,而一些成绩不好、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进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他们在之前的教育中由于受到较多的挫败,对自己不自信,有时会表现出自卑倾向,容易自暴自弃。对教师的教育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抵触与教师交流和沟通。
2.被动为主的工作机制使德育工作易被忽视
在中职学校的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往往像一个传话筒,将学校的任务传达给学生,缺乏对学生的自主教育。班主任每天忙着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工作由于难以量化和监督,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班主任往往容易忽视德育。
3.家庭的冷漠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一些家长由于对孩子在初中阶段的表现较为不满,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将孩子送到中职学校不指望其学习多少知识,只是希望中职学校能对孩子严加看管,避免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学坏”。这样的心理使得部分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关心,对教师的工作不配合,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很少过问。时间久了,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往往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对教师的德育不放在心上。
二、突破中职班主任德育困境的几点措施
1.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由外部的各项条件逐渐作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中职班主任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除了内部环境的美观外,还需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且氛围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日常生活和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个人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较好的学习榜样。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内部氛围,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设计板报,内容要积极且有励志意义,可以是名人警句,或者一些人物事迹,让德育的意识形态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时间久了往往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个人修养方面,班主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强调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的同时要注意自己是否对学生做到了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真心地与学生做朋友。要想使德育有一定的成果,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积极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自己组织德育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安排教育主题。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与平时被动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在实习活动中,学生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而不再是一个处处被教师管束、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明白道德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3.注重家庭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纠正不良的心理,班主任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班主任要给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并营造德育的环境。另外,引导家长要主动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生活中对孩子有进步的方面多予以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使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有勇气改变自己。
三、结语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否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认清自己身上的重担,要对学生负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作者:薛丹蓉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1“90后”中职生现状分析
1.1主观、保守的认知
一般来说,中职生是由那些中考无法考上理想高中的或者成绩低根本无法就读普高的初中毕业生组成,他们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厌学等特点。而“90后”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更是不利,到处都是电子产品、虚拟网络。网络的虚拟性、理想化使本就认知薄弱的“90后”中职生更加沉迷于幻想世界,变得主观、保守、自我。
1.2冷漠、忧郁的情感
“90后”中职生由于年轻缺少生活经验,又对长辈的意见有所抵触,所以对待一些突发的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冷静、悲观绝望、忧郁不知所措的一面。当生活中出现一些激进事件时,因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而情绪波动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悲观忧郁的情绪。所以说“,90后”中职生通常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不定,不能妥善应付生活上所遇到的阻挠和挫折;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引发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他们情感淡漠冷酷,忽视感情与文化修养。他们通常是三分钟热血,做事缺乏耐心,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总是情绪不宁、紧张忧郁、情感冷漠。
1.3肓从、失调的人际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型”人材。然而“,90后”中职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分自我的认知特点,冷漠、悲观的处事风格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并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职业人“。90后”中职生虽然生性好动,喜欢群体活动,但遇事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总会想“为什么我和他不一样?”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决策时,又不愿承担责任,喜欢附合众议,盲目跟从。
1.4好强、敢为的意志
绝大多数的“90后”中职生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父母过度溺爱纵容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形中促成了“90后”中职生性格固执己见,争强好胜。他们喜欢控制他人意愿,不愿被支配,遇事胆大敢为,藐视权威。
2对“90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探索
2.1抵制校园低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德观念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因素将给本就思想不成熟的“90后”中职生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正确校园文化气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爱国主义教育做起。我校经常利用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事情对学生们进行实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例如:每周一举行全校升国旗仪式,并且每周选派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或优秀教师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学期还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周大扫除,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不易,珍惜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已成为“90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2.2战胜消极因素影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90”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公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思维影响已经势在必行。消积思想不仅对“90后”中职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腐蚀,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所以,我校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校团委设置心灵驿站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输导。
2.3融入集体生活模式,接受团队协作教育
针对“90后”中职生喜欢群体生活,但又不愿为集体付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我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诸如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等集体性质的活动,并由班主任安排一些学生成为团体的负责人。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亲身体会得失,得到成长,更深刻的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2.4撕掉低素质标签,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职生被贴上了“文化低”、“素质低”“、道德水平低”等标签“。90后”的个性张扬、冲动好胜更像一剂胶水使这些标签贴的越来越牢固。良好的个人素质、较高的文化素养是社会人材需求的向往,加强文化素养教育要从做好学生个人行为导向、树立正确、正常的道德观做起。在这方面,我校从课堂教育入手,不仅要求教师在所有课程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还在每学期都专门开设德育课程,从思想道德、行为道德、文化素养和法律常识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道德素质教育。
作者:李琳琳 单位:沈阳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
1校企模式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纵观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有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笔者对中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思想觉悟低、道德行为偏差,很多学生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行为,尤其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的德育思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我国人才结构现状而言,中职学生要占到整个人才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2014年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数达到1960.2万人,如此众多的人数一旦进入就业市场中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正面对来自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共同竞争,因此如何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中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立足根本,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问题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学习;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道德上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熟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最后,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体现。
2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综合考虑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分布发现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中职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没有将政府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宏观调控性;二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的教育部门中,中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德育教育缺乏合作与沟通;三是企业没有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合作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合作。
2.2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
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而制定的,缺乏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德育教育的标准过高。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存在过高的现象,比如要求学生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这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则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三是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书本的方式进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2.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主体性。
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中职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中职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教学模式完全采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3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
3.1建设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组织机制。
一是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以政、校、企三方共同成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统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二是党政、校、企的主管领导要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德育教育中,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政领导要发挥决策与统筹作用,校企要具体实施与监督德育教育工作;三是校企要成立顶岗实习监督小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要组成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为组长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及时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3.2完善校企合作中职德育的内容。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设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时展变化、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科学的德育内容: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不断上升,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期间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求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创新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中职学校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要将德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岗位的介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给学生;二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理论教学。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随意地削减德育理论课;三是实现德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
3.4整合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德育文化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将企业文化纳入到德育工作中,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对接。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有效文化,从而使学生尽早地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二是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促进德育工作。中职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首先,学校要通过构建完善的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学校通过营造卫生干净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潜意识中树立学生爱干净、讲卫生的行为习惯;其次,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后,必须要具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作者:侯艳 单位: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
一、运用优化师生关系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父爱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任何一方,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并处于内心不安宁状态中,常常表现为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导致一系列不正当的行为的发生。这些学生入学初期往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极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应该如何化解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学校教育的保障,要求教育倾心关爱而切忌放任自流,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有的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使得学生敬而远之,这样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把自己封闭的更严,使人难以接近。2010年担任口腔护理班班主任工作时,发现学生姜某行为表现封闭,通过侧面了解到他家庭条件特殊,三个月大时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我经常找他谈心,关注他的细微变化,让他觉得老师时时都在关注他的成长,一段时间后我们无话不谈的朋友。记得一次升旗仪式上,他理的“草坪”被主管校长发现,让他重新去理发,他头一歪说“没带钱,不去。”校长走后,我刚要说话,他马上就说“老师我剪头去”。我拿出十元钱让他快去快回,他边跑边说:“老师,我带钱了!”。由此可见,优化师生关系法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是相当有效的。
二、运用榜样示范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家庭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由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走进中职学校后,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对自已没有正确评价,对前途丧失信心。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呢?首先从点滴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2010年8月新生入学之际,了解到班级中有11人来自单亲家庭。我当时的心情特别沉重,一直在不停的思考着如何给学生上好入学的第一堂课,正好入学第一周是封闭军训,我想这应该是个好机会。军训的第一天,仅有两名同学没有叫苦请假,其他同学都有偷懒现象。我抓住时机利用晚上总结军训情况时,大肆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奖励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第二天,情况有了变化,整个一天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休息。一周下来,成为全校唯一没有学生掉队的班级,在军训总结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记得当时学生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又抓住时机,对他们说,这是咱们班级得到的第一项荣誉,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以后在我们班级就是整个学校的榜样,你们都是优秀的。由此可见,通过榜样示范法建立学生自信,使学生热爱生活。
三、运用优化情境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亲中职生缺少父母的照顾,不仅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因此走进校门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懒惰,散漫。他们往往没有理想,没有报负,得过且过。试想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优化情境法能较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学校开展技能标兵比赛,生活礼仪比赛等。德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礼仪诚信主题班会,文明寝室评比等,积极主动实施心理引导,你会发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变得阳光了,有自信了。记得在2011年9月校运动会中,班级中的刘某就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私自做主,找来了体校的学生替跑,结果班级成绩被取消,同学们都认为我会大发雷霆,可我没有提及此事,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到了主题班会时间,我提前找来团支书拟定班会题目《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在班会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已去发现,大家争先恐后表达自已的看法,班会结束做总结时,看着学生的眼神我感到这次班会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运用优化情境法可以较有成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亲中职生在职校德育教育中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给予重视。建议德育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优化师生关系法、榜样示范法、优化情境法去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作者:董菲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一、巧用“作者简介”等文学常识,实施德育渗透
1.提问式。
让学生回忆作者生平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先了解鲁迅作为一代文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使学生们明白其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为国家经济建设而努力学习。
2.对比式。
一个作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也造就了不同价值观的作者,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同属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甚至是一个家庭出来的文学家、诗人,教师也可以将这种价值观迥异的作者写出的作品从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之,既要充分利用“作者简介”等文学常识这一环节,又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影响德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如何把握,就在一个“巧”字———巧妙引入、巧妙挖掘。
二、“第二课堂”与常规教学并列,全面渗透德育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参与常规教学之外的活动,使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1.开展小型读书会、影视欣赏等丰富多彩的“类游戏”活动。
前者不必赘述,教师在书目的选择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关于后者,在欣赏评价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观影过程中的多方讲解,观影之后的正确引导和梳理将美好之处展现给学生。或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或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享受美的“沐浴”。
2.参与“校报”的采编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职业院校“校报”逐渐在整体教育教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德育平台。特别是,因之与语文教学天然的密切关系并对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倒逼”作用,“校报”不仅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信息含量之大、教育方式之多样,决定了其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辅助手段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校报”这一媒介,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深化德育。可以让学生多参与“校报”的采编工作,从而既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又在实践中培养了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3.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主动地去体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
仅仅靠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教材,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应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读书心得,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法,起到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这一课时,我推荐学生课外去读《皇帝的新装》。在交流读书心得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皇帝和玛蒂尔德都是因为爱美才有可悲的下场。话音刚落,马上有人反对,难道生活就不要美了吗?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达成共识:爱美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还有人说玛蒂尔德很勇敢,没有被巨额债务压垮,用十年艰辛的劳动维护了自己的信誉,表现出对友谊的忠诚。马上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没有在丢项链之后就通知朋友,就是对友谊的不忠,受苦是活该……虽然显得幼稚,却也迈出了自我教育的第一步。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1.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老舍的《我的母亲》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这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新修建的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和健身的鹅卵石被拿的七零八落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漫天飞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
2.重视日记的自省教化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感悟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
四、结语
对中职学生灵魂的塑造,绝非某一堂课或是某几次“美文品读”就可以完成的。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结合,让德育充分、自然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文道统一”教学目的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作者:王拎峰 单位: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
一、德育课与学校德育工作脱节的现象浅析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国家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综合平均各项的得分来确定总评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最后由家长、班主任、德育处签章。笔者认为,若能参照以下三方面:平时学习综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等级的评价,来给学生定德育学科的考核成绩,并实行等级制,这样既体现了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又能有效地发挥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
作者:毛泽政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一、中职学校践行德育导师制的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应落实德育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
总之,德育导师制以导为主,以管为辅,有助于形成全员德育格局,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因而在中职学校有广阔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其在实施过程中因诸多理念及实践方式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以为,只要在实践中明确职责、充分准备、关注心理、夯实评价,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德育导师制的实效,享受德育导师制给中职德育带来的实惠。
作者:邓水仙单位:开化县教育局
一、中职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中职学校已经背负着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责,并且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技术专业人才的责任。现在,针对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当前的目标是将中职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起来。首先,应该了解目前中职学生仍存在很多厌倦学习的问题,例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逆反心理较强、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导致中职学校出现了很多不良风气,这就证明了现在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够逐渐改善这些状况。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到中职学校的职责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才可以适应这个社会、怎样面对压力、增强自身对未来的目的性等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环节。所以,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有情况
随着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工作已经越来越被国家及社会关注,但是依旧有很多缺陷存在于中职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在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思想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具体内涵没有足够理解,至今还只是停留在追求升学率的层面,却忽视了中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中职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也都过分迁就学生,中职学校只是注重不断招纳新生,忽略了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仍然只是遵照我们国家传统的德育教育方针,平时课堂教学过于单一,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也非常枯燥,缺乏信心,造成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困难。
三、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1.培养良好作风的班干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更注重成长的环境就是班集体,一个班级的人文环境以及心理想法甚至学习风气,都跟学生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非常重要。而一个班的班风除了在班主任的影响下,更具有影响力的便是班干部。在对班干部进行选拔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以偏听偏信,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选拔班干部的依据,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班干部选拔中,并且定时定期地对班干部工作进行验收考核。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班干部进行监督作用,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可以树立优良的班级风气。
2.尊重学生,不歧视差等生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不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更不应该歧视差等生,应该给予差等生更多的爱护以及关心,争取可以让差等生慢慢逆转,早日将学习成绩提高上来。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不可以存在任何偏爱。其实在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对待学生哪怕只有些许的不同,都会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让他们身心受到挫折,导致差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随之成绩也会越来越差,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办法提高,而且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无法开展,最终导致差等生越来越差。中职学校内部的德育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所以,将中职学校内部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抓好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课题。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重视起来并作为教学重点。现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依旧存在很多不足,班主任在这时必须发扬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德育教学精神,不仅要认清教学形式,更应该结合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教学水平来实施教学,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进而为我们国家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爽单位:长春幼儿师范学校
一、创新的德育工作中的教学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政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独立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结合德育工作的新目标、新思想,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实际道德教育水平,切合实际的以实际实践操作为主要基本原则,以文化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发展手段,建立独有的、有中国特色的有规律性的、有时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
作者:刘宏娇单位: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1树立系统化的德育理念
中职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才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思考、整体设计。而当前大多数中职班主任只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处于一种见珠打珠、见子打子、缺乏理念引领的散乱被动状态。因此,要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中职班主任要树立系统化的德育理念,系统化地思考和设计德育方案,即系统化地制定德育目标、整合德育内容、设计德育方法、构建德育评价机制等。
2系统化地制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即德育的预期结果,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对德育工作产品的质与量的规定。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会造成德育工作的盲目,难以收到实效。因此中职班主任要以人为本,即以中职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化地思考和制定德育目标。课题组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纲领,以思想、现实和个体发展为依据,对中职生在校学习的德育工作进行整体的思考,认为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具有爱国爱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2)学生学会珍爱生命。
(3)学生具有爱心、会感恩、讲诚信的人格品质。
(4)学生纪律观念强,能自觉遵纪守法。
(5)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6)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7)学生具有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8)学生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9)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系统化地整合德育内容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容繁杂,课题组根据德育目标、教育对象以及社会发展,参考相关文献,根据系统整合、整体渗透、整体塑造、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个学期德育工作的内容进行筛选、逻辑设计和有机罗列,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主线。
3.1公德公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爱民、关心时政、遵纪守法、维护正义、保护环境、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等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独立统一和民族的大团结,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树立法制观念,知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秩序和社会稳定。爱护公共财产、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富于奉献精神,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3.2私德私德教育主要包括珍爱生命教育、孝心爱心教育、人格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康教育、审美教育、恋爱教育等。使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孝敬长辈、尊敬师长、与人为善、谦虚谨慎、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恋爱观。3.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教育,团结合作教育,诚实守信教育,遵守行业规则教育,进取精神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奉献社会教育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勤劳敬业、团结协作、诚实信用、讲求实效、公平竞争、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观念。
4系统化地设计德育方法
完整的道德品质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共同组成。传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多通过班会以规劝、说服、纪律训诫等理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感性特征较弱,形式较单一,可接受性弱,学生往往只是入耳,难以入脑、入心,无法体验到道德实践带来的快乐与愉悦,难以引起教育对象的内心共鸣。因此课题组从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以心理学、教育学、人际沟通、美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遵从认知规律,对每个德育内容进行认真探讨分析,从认识场、体验场、实现场三个方面系统化地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法,让德育方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科学实效,以培养学生完整的道德品质。
4.1认识场认识场就是综合运筹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实践表明,主题班会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核心载体,传统班会课往往由班主任针对学生集体中近期的问题做单向的说教,见珠打珠,形式单一,缺乏主动性和系统性。课题组根据德育的系统性目标设计一系列主题班会,编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可控性、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的完整统一。让学生于循序渐进中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每次主题班会要打破传统的乏味单调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而主要采用交流法开展,系统地、连贯地向学生表达情感和观念,并及时接纳学生的互动、反馈,这种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关注学生的心灵动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价值引领,让学生更感兴趣、主动接受,从而实现道德观的主体建构。
4.2体验场体验场指班主任在学生身边构筑一个良好的道德体验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系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主要采用环境法和角色法。环境法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人性化管理,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得到系统的道德体验,如同身处芝兰之室,在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内容的影响,得到身心的发展。角色法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中,通过角色的代入,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助其思考并在道德上得以发展。
4.3实现场实现场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的社会价值。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巩固,强化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法能够将德育的显性和隐性因素在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班主任应有系统、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会体验、实训活动、感恩活动、劳动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中去实践理论,认同理论,体验道德价值,增强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琐屑行为中积淀道德品质,自觉地培养和固化道德行为。
5系统化地构建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各方面作出判断与总结,旨在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品行。调查表明,大多数中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过分注重知识层面的考核,将评价目标窄化为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这种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非自主性、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结果重定量轻定性的倾向,这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不实。课题组从以下方面系统化地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评价:
(1)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依据客观性原则、自省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设计德育评价指标的要素、内涵、权重和等级,实行多维价值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
(2)设计多元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方式,注重德育效果的形成过程和积累,对构成德育效果的诸多要素通盘考虑、全面评估。采用学生档案袋、教师评语、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的运用,鼓励受教育者进行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德性成长,实现对学生德育品质的自我内化。
(3)实施多主体评价。在传统的德育评价中,往往只由班主任通过打分或操行评语的封闭方式来进行,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受影响。因此要构建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拓展评估主体的参与范围,让主评价从封闭走向开放,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从而提高评价科学性和真实性。
作者:戚林韦红莫丽平单位:玉林市卫生学校
一、创新的德育工作中的教学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
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政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
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
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独立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
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
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
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
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结合德育工作的新目标、新思想,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实际道德教育水平,切合实际的以实际实践操作为主要基本原则,以文化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发展手段,建立独有的、有中国特色的有规律性的、有时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
作者:刘宏娇 苗博凯 单位: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