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农业论文

时间:2022-03-31 09:46:23

导语:在生态农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基于矩阵法的生态农业发展论文

一、沈阳沈北新区相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八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生态型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坚持自主品牌的研发,是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模式主要靠各级政府与企业共同完成。对于政府而言,通过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如对深加工产业中的技术开发性研究增加扶持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引进和扶持独立的科研院所,并以此为依托,建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搭建流通平台,促进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使其能畅通地注入企业,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对于深加工产业中的各企业而言,更需要完善先进的研发体系,大量引进科技人才,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专注于自主创新品牌生态型农副产品的研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作者:黎莉 佟岩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论文

1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理论与方法

1.1设计理论与原则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和市场导向原则,以食物链、生态位、系统工程、三效协同等为原理。要求尽可能多地增加生态位,形成互相保护互相利用的复合群体,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对组分的相互关系和反馈机制进行调节,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亚系统功能之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和谐发展。

1.2设计步骤与方法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遵循“系统诊断分析模式框架设计生物物种选择产业发展组合生产效益评价结构优化完善”的一般过程。首先对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明确问题和效益,确定系统的生物、环境组分;人是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者,居于消费者的地位。第二,“结构决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核心即是定性的农业生态结构设计;将组分按照输入和输出关系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搭配,得到模式循环结构设计图以及说明。其后,对组分定量,进行投资和效益估算。最后在实施阶段,选用与模式配套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反馈调整,达到最适宜情形。设计方法有时间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生产链结构设计等。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多种方法交叉共同使用。核心是进行人工代换食物链,控制物质、能量的转移途径和富集方式,建立正确畅通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在生产基础上,加入加工、销售、市场等环节,延长循环链,提高总收益。

2研究区概况

华阳河湖群地区地理位置介于11600~11633E,2952~3058N,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内包涵龙感湖、黄湖、大官湖、泊湖四大湖泊,以及沿湖11个乡镇,总面积1665.55km2,占宿松县总面积的70.25%,湖泊面积650km2。2011年末总人口45.11万,农业人口25.00万,农业总产值占全县2/3以上。该区域按照地貌类型,分为3个区域:北部丘陵地区林木茂密,林果资源丰富;中部湖区面积大,水质优良滩涂面积大,水产丰富;南部地区是长江中游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光热条件优越,粮棉产量高。

3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得到以下模式类型:群落层面的生物种群多级利用结构,如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生态系统层面的组分能流物流连结结构,如生物共生共养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景观层次的农业平面布局,如观光生态农业型等。

3.1空间资源利用型模式

空间资源利用型模式将种植系统和养殖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进行层次的配置,在时间上进行衔接,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都能充分吸收资源,不同环节间产出和投入相接。

3.1.1草食畜牧业模式

湖滨带湿地滩涂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承担着整个地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植被类型从水域向湖岸以“水生植被—湿生草甸—中生植被”为演变规律,局部水热交互的条件最适宜模拟草甸草原,种植人工草地,发展草食畜牧业。华阳河湖群地区佐坝乡,有湿地滩涂约13.4km2,以粗放饲养水牛和水产大规模的围网养殖为主,传统的养殖方式和滩涂地粗放利用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设计现代草食畜牧业模式,以佐坝乡王岭村沿湖湿地5km2为适宜区域,拟配置50头奶水牛,带动湿地森林、牧草、秸秆、水生动植物参与生产,形成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按照“水生植被—湿生草甸—中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丘陵为单元,坡顶发展速生丰产林、经济果园,山坡种植牧草,放养水牛,山脚筑塘发展水生动物和水生蔬菜,滩涂地养殖鱼虾螃蟹,形成“林木—牧草—水牛—水生物种”的梯形结构。在组分配置上,由森林、果园、牧场、水塘4大部分构成,基本成分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等,各成分彼此联系,物质流、能流和价值流流动顺畅。生态效益上,此模式营造了一个天然的污水过滤网。污染水体经过牧草和水生生物的过滤净化,同时营造了绿色的和谐景观,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3.1.2“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模式

湖滨带城郊经济以供养和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市场需求为主,主要发展禽畜业和蔬菜水果业,通过对农业模式的生态化设计和合理布局,为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华阳河湖群地区五里乡临近宿松县城,禽畜业发达,年生猪养殖近90000头,但规模和专业养殖仅占养殖量的2/5,鸡鸭禽类近400000羽,几乎全部以粗放的散养放养为主,带来的粪便污染,已经严重危及到南部湖泊水域的清洁。同时这一地区蔬菜种植面积较小,蔬菜供应主要依靠湖区南部,呈现肉菜供应不均衡的状况。针对这一矛盾,设计“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模式。此模式以提供家禽、鱼类和蔬菜水果为主要目的,建设大型专业化沼气池,处理禽畜粪便,以沼气的综合利用延伸出产业链条。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相互交叉利用,高效清洁,系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3.2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是以废弃物,如秸秆的再利用入手延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链条。将农业废弃物作为投入物质,引入更多物种加入生产系统,使能量层级提高、物质利用更为彻底,减少直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

3.2.1“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生产”模式

湖滨带农作物主产区的大量秸秆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设计特定的生态农业模式,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汇口镇位于华阳河湖群地区南部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粮棉供应区。2011年,该镇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0t,油棉花总产达24000t;同时该镇具有酿酒业基础,酒糟习惯性的直接排入湖泊污染水体清洁。设计“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生产”模式,将秸秆、酒糟废弃物循环利用,引入沼气池,以食用菌、速生林带和有机瓜果延长能流和物质流。建设酒糟加工厂,1座酒糟加工厂每年可处理2000t秸秆,处理的秸秆和酒糟可喂牲畜,平均每头牛每天消耗秸秆5kg;在沿江林带间搭棚建设0.2km2食用菌培养基地;食用菌生产后的培养基和沼渣沼液转变为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温度、湿度以及肥力,可滋养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

3.2.2“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式

对湖滨带农作物大量秸秆废弃物的处理,也可以采用“材料化”的方式。设计“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式,将农林废弃物、菌棒、食用菌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的基础上,进行废弃物的二级和三级利用。该模式以棉籽皮、木屑、秸秆等废弃物作为投入,产出优质高蛋白保健食品、绿化用的草皮以及生物能和新型建筑材料。能量逐级传递层层利用,特别是生产末端将废弃物由生物能转换为了化学能,利用彻底有效。

3.3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模式

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模式通过加入农副产品加工环节,超越普通农业种植业的价值和效益,实现由单一产品效益到增值综合效益。运用时空三维结构、生产链结构设计方法,形成综合的“农产品生产产品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资源化处理”生态产业链。

3.3.1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

湖滨带土地肥沃,产品丰富,目前普遍以直接销售农产品盈利为主,缺乏循环的生产过程及品牌质量意识,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的产销思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华阳河湖群地区的华阳河农场,有耕地2km2,粮食、蔬菜和棉花产量占到宿松县的1/3左右。设计现代生态经济产业园开发模式,使其农、林、牧、渔、加工业及其他副业配套,成为统一体系。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厂为核心,联系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废弃物以沼气处理为主,引进蚯蚓对沼气产生的二次废弃物进行利用,一方面用于饲料加工,一方面作为有机肥还田,形成无害化循环。

3.3.2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

湖滨带特色产品的发展往往趋同于大宗性农产品,在经营创收上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因此,在模式设计上围绕特色产品,突破农业生产限制,发展加工、旅游等综合现代开发形式。南部洲头乡有1.53km2优质“葡萄产销一体化现代农业基地”,同时有0.20km2苗木、柑橘、蔬菜水果的有机种植区。设计以葡萄园为核心的现代综合开发模式,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旅游度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的产品有绿色农产品、葡萄酒、花青素化妆品等,葡萄酒休闲旅游社区可吸引大量游客,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模式还能够安置大量农民就业。

3.3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型模式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既能美化生活环境,又能增加经济收益。该模式的实质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高效的农户生态系统。此模式以农户自给自足为目的,应用广泛不受地区限制。粪便集中发酵沼气,提供基本能源,沼渣还田,提高农田肥力。每户配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基本达到生活用水标准,建设果菜园、鱼塘此模式每户配备5~8m3沼气池,可常年饲养4~6头猪,种植15m3的果园以及10m3的鱼池。

3.4亲水休闲农业观光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具有突出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是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湖滨带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以及秀美的湖滨风光、农田景色,因势造景,设计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发展“农作物种植/小动物养殖+休闲观光+体验”型、“无公害果蔬种植+采摘+餐饮娱乐业+休闲”型、“农家乐/渔家乐+田园山庄+垂钓采摘”型等,将农业同休闲、养生、体验和农业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下仓镇三面环水,拥有约105km2湖泊水域,景色优美,以下仓镇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适用区域,小范围发展约8~10km2的湿地公园,综合配置上述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4模式配置与展望

综上所述,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上8种,各种模式能解决不同区域当前问题并带来一定的综合效益。“草食畜牧业”模式和亲水休闲农业观光模式适用于湖泊滩涂湿地地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之上的小范围开发为主,主要解决滩涂湿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环境问题;“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以各农户为单位,针对解决农户生活问题;“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模式、“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生产”模式、“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式,针对粮食主产区农作物废弃物、动植物粪便的处理问题,提供了多种变废为宝的方法;“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以园区为单位,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大宗农产品批量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三产同步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因此需要对各模式合理配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目前可重点挖掘“草食畜牧业”模式、“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着重改变当前滩涂地粗放利用对环境施加的威胁,建立循环思路,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使资源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模式配置中,按生态功能敏感性区分,以“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开发”为指导思想,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以投资倾斜、培育龙头企业、奖励发展等方式鼓励农业生态化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运销链条;由政府牵头、带动家禽企业、农户共同参与,建立如家庭农场模式的高效参与度高的组织形式。如果说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系统的静态结构形式,生态农业技术则是实现模式功能的动态调节体系。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必然有一个对应的、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对生态农业模式配套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在模式定量分析和技术体系方面继续深入,以期建立各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体系,提高模式的可操作性。

作者:南箔 毕海洋 李波 卢书兵 妙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1生态农业的内涵解读

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现代石油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等各种不同的模式,因为现代石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巨量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升产量与经济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消耗,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所有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随之,生态农业这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名称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称之为有机农业,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农业或者无公害农业,还有一些国家称之为持续农业等,但是对于其内涵之理解却是一致的。生态农业事实上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结合,全面而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农业能够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所以,它已经逐步成为如今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之间具备了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这反映出人类积极寻求和自然界和谐共处之理念。循环经济运用于农业上即为生态农业,所以,生态农业也属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之实质在于用环境友好方式来运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活动趋向于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相互统一。有鉴于此,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之间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两者均要求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机制,以达到节约资源与重复利用能源之目标。

2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资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应当针对产业链之输出端,即废弃物,以充分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运用对废弃物实施多次的回收、利用与资源闭合式循环,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输出端的方法,能够将废弃物再一次地转换成为资源,从而减少最终的处理量,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品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为了和资源化的过程保持适应,消费者要提升购买再生产品之意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之实现。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属于过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延长产品与服务时间,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不同方式来使用物品,从而避免其太早成为垃圾。要致力于发展白色农业,也就是要开发与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而生产出各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饲料和其他能源。

(3)减量化

也就是要用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所针对的主要是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到生产与消费过程之中的物质与能源流量,对于废弃物之产生,主要是运用预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于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之耗竭性开采与运用。对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则应当实施总量控制,在农业上主要是运用好该原则,使用最为科学和灵活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路

(一)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当前,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并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引导规范。因为我国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上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所以在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时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对农民群众实施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了解资源和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之宣传,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1)要逐渐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从而形成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体系。鉴于生态农业具备了人、财、物力的投入量相当大以及技术含量较高之特点,国际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起步比较晚、层次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经营较为分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当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多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以及必要扶持,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投资途径,持续增加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激励体系

要更加积极地倡导与鼓励企业承包与租赁荒地、荒山和荒滩等,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切实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

(3)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的出现。要积极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之实际来发展好生态农业,控制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不断加大有机肥、无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从而切实减少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各类污染,并且积极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出标准化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三)提升创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能,加强农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这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应当建立健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引领机制,有效改进与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组合,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加以引导,对于环境友好的措施应当进行全力扶持与鼓励。应当建立起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切实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促进对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之投资,并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办法,各地政府要设置农业生态发展专业机构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并且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断提升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在生态农业科技建设与开发上,从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资与收益相互挂钩的新机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2)要认真汲收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之精华

切实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因为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因而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借鉴价值。然而,生态农业同样还需要高新农业技术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均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农业的高技术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习与借鉴。

(3)要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积极培育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咨询以及转让等各类中介机构,全面鼓励与引导建设各种生态农业协会,从而健全完善生态农业领域的科技推广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为生态农业科技实现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说

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尚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为不够系统和灵活,通常是照搬与照抄城市环保立法,在现实之中很难加以执行。相关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见于各类单项法规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备了统领性与可操作性的高位阶法律。因此,要想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迫切需要以整合当前较为分散的条文或者立法为基础,形成一部以广大农村地位为主要对象,在农村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农村领域循环经济法律。在此基础上,环境法当中也要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列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状况真正视为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明确相关监督机构以及人员,保障生态农业在农村地区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有效减缓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之速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方针政策不仅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消除绝对的贫困,同时又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这就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平衡发展,并且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最优化。

作者:杨艳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论文

一、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支撑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追溯到2006年制定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要积极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农业技术,全面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以及相关产业链建设。在第二年下发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保护农村环境基础上,减少污染,支持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农业部根据该意见,也提出了一些配套措施,在全国划分出不同农产品功能区、主产区,选择生态农业发展好的地区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基地,而2007年恩施州就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市(州),经过7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地处鄂西南山区,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性气候,由于北部的巫山、大巴山屏障作用,减弱了南部冷空气势力,气候随着地形呈现出垂直变化,对热、光、水的再分配,雨热同季,夏季多、冬季少,常年雨量极为丰富,山体大,河谷深,主要河流是清江。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地貌呈现阶梯状,喀斯特地形丰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从湖北恩施土家族的地形、气候来看,不适合发展规模性的工业,这样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很少受到污染,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地处鄂西南山区,矿产资源主要包含铁、煤、水晶石和硫等,农业资源主要是水稻、玉米和红薯等,经济类作物主要是茶、麻、桐和黑猪等,药材资源是当归、党参等,特产有猕猴桃、香菌等。

(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在茶、林、烟、畜牧等6大方面建设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本身的带动力逐渐增加,有超过100个农产品已经获得绿色认证。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从当地农业结构优势产业出发,集中精力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根据生态农业发展中相关要求,彻底改变原来的无序、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增长模式,形成优势产业明显、资源利用效能高、无公害与产品效益明显的生产基地,比如恩施民族地区的药材、山羊、特色干鲜果、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多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标志数每年都有所增加,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转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推进生态农业政策的法制化进程

为了确保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应创建共同标准,让生态农业管理走上法制化之路,这需要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农业资源现状出发,实现生态农业政策的法制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法规,并逐渐稳定、落实下来。同时,针对实施情况联系密切的一些问题,需要灵活调整相关政策,来适应新情况,实现生态农业有关政策与法律互补、协调,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适宜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确保政策、法律的可操作性。二是保护当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市场价格,适时调整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补贴标准,全面保护当地农耕地。三是全面规范生态农业各归口管理部门机制,明确各自的部门职责,为确保当地生态农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并注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组建高素质的生态农业研发队伍,发扬科技精神,紧跟生态农业发展的脉搏,具体来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落实到农业生产中。为此,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成果面世后,要及时与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对接,全面利用好科研资源,获得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全面整合并及时优化各项生态农业资源配置,此外,还需要构建激发生态农业创新激励体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对生态农业的贡献力,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体系。二是创建有利于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研究与推广机构。组建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从事生态农业的种植户与企业做好技术指导服务。还要下大力气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提升服务效能,将服务延伸至村,建立特色生态农业服务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建设新成果、新品种与新技术等的示范基地,全面推广并普及农业技术,注意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改革步伐,打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质环境,落实生态农业技术。

(三)下大力气改善生态农业发展条件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物质投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优质循环。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做好农业环保设施、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工作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将提升现有资源利用效能,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土地、水资源的节约技术等作为基础,做好农业环保设施、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工作,重点包括两点:一是适时增加针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型农业的灌溉技术,废弃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倡导发展节水农业。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耕地,禁止在生态农业发展地区开展非农业项目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好人畜粪便、废弃物等建设沼气池,使用沼液施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2.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需要强调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的施用量,控制生态农业污染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做好生态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全面做好对生态农业的综合整治工作,禁止未经审批、登记的农药与化肥流入到市场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调配使用比例,多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二是使用抗病虫害强的新品种,推广使用新技术,特别是综合运用先进的测土施肥技术,根据测土结果来优化农作物肥料的种植结构。三是创建适宜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行业标准,构建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质量监控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程。同时,还要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用和养结合的方式,抓好绿肥种植,施用腐殖肥来维持土壤持久肥力,进行科学轮作,适当降低土壤养分消耗,实现土壤养分平衡。建设与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节水灌溉项目,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农业管理。

(四)改善生态农业融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考虑到恩施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农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资金成为困扰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改善融资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为实现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1.改善生态农业融资环境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因此,在项目安排、财政资金支付等方面,要突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这是激发生态农业发展的外部动力,这也成为今后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可以在考虑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后,适时减税,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在尊重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前提下,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采用联保贷款、消费贷款等方式来全面深化改革,综合利用多种资源,提升对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化企业、农业产业龙头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信息担保机制,规避贷款风险。

2.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实现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需要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这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平台,营造好的政策优惠,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开展网络招商、会展招商等形式,举办生态农业发展推介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支持恩施土家族生态农业发展,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五)推广安全标准化生产,提升生态农业管理运作水平

实施生态农业安全标准化生产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落实农产品安全的有效措施。农业安全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制定具体实施标准,关注每一个生产细节,根据协调、统一的原则,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做到全程有效监控。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让广大农民能掌握安全生态农业标准,根据标准来开展生产;二是做好安全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广,让农业标准化实现从点到面上来,做好每一个过程的管理工作,提升全程管理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升生态农业管理运作水平。根据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创建生态农业档案管理制度,创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构建追溯平台,实现优质高价。

三、总结

总之,经过实践证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新型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实现农村废弃物化害为利,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对实现恩施土家族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支撑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有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所以,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采取推进生态农业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同时还要着力改善生态农业发展条件,改善融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最后注意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管理水平,打造适宜湖北恩施土家族生态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实现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刘应元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论文

一、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生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髓是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生态农业的精华则是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技术的运用。如果我们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二者各自的局限性,既兼顾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维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获得了规模效益。因此,有学者把生态农业产业化定义为:生态农业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来规划、布局、组织与运作。具体说就是把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一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为主要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第一,实现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小规模、低循环、低效益是我们生态建设的一大特点。从事生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户,其生产呈孤立、分散的状态,生态效益不是很明显,经济效益也很有限。而且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大多只局限在农业生产体系内,产业链单一,缺乏与农业系统外二三产业的结合。那么,如何让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绿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呢?答案是采用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地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通过采用种养加、农工贸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可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分散的农户通过与龙头企业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合同的方法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专业性的产业链条,原来分散的小农户变成了产业链上的一个个“生产车间”,龙头企业依托市场指挥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要求和产品检测标准,统一销售。生态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态小系统,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规模内实现了组织协调。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的是“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这种经营方式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安全的绿色产品,又能使这一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他们从种子选育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核心是建立一整套质量、绿色标准体系和操作流程,建立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绿色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上市、有标流通。面对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外的“绿色壁垒”,没有标准化生产是根本行不通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引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环境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品牌。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添加剂的使用,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绿色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效化生产。能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常规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结合起来,组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体系。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生物能量的多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农业产业化融合了二者的精华,实际上是物质沿着“食物链”多次利用外,又沿着“加工链”进行了深度加工,多次增值,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经济系统的“加工链”及“销售链”的有机结合。通过“食物链”,有机物、废弃物得到了多级利用,既提高了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资源,取得了生态效益。“加工链”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绿色农产品进行多级加工,开发出新产品、新产业,延长产业链。而绿色农产品在深层次加工中则不断增值,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运销链”则是绿色产品运输、销售环节,通过“运销链”绿色产品再次获得收益。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主要来源于生产、加工、运输的一体化经营,尤其是其中的加工环节。没有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就没有生态农业的高效益,生态农业就难以摆脱困境。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基地。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校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或者他们自己就有研发机构。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会经常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为了让农民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会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龙头企业的培训必将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把现代工业和生态农业联结起来,最终摆脱了以前生态农业低效益的困境。常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参与主体要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总结

生态农业产业化也是如此,农民从一体化经营中获得以前没有过的较高收入。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证明,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就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效化生产;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总之,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汪虹王丽玲刘玉珍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一根据资源禀赋,构建“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

标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选择和创建适宜本地区发展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制定相应标准,进行示范推广,形成地区特色生态农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创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的模式。近年来,通过对创建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逐步深化、熟化和生产实践应用,制定了基于“四水”(水禽、水产、水生蔬菜、水稻)、“特粮特经与畜禽”、“特粮特经与畜禽、水产”等3种资源禀赋的13项地方标准(其中江苏省11项,扬州市两项),并颁布实施,初步构建了“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提供了操作规程。

1基于“四水”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

标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水生蔬菜种植、水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四水”种植业和养殖业异常发达,形成了宝应荷藕和有机稻米、高邮麻鸭、邗江扬州鹅、兴化大闸蟹、盱眙和江都龙虾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带。在传统的种养基础上,嫁接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理念,研究集成了水产-水生蔬菜、水禽-水产、水稻-水产、水稻-水禽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并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目前已颁布实施的“四水”种养模式有9个,分别是:《茭白-克氏原鳌虾共作技术规程》(DB32/T1687-2010)、《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46-2013)、《克氏原螯虾-水芹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39-2013)、《克氏原螯虾-荷藕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40-2013)、《克氏原螯虾-芡实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38-2013)、《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技术规程》(DB32/T2337-2013)、《牧草-鹅-水稻链式操作规程》(DB32/T1157-2007)、《牧草-鹅-水稻-鸭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67-2010)和《有机稻田套样克氏原螯虾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54-2013)。

2基于“特粮特经与畜禽“模式”的技术标准

2.1经济林果隙地种草养畜禽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缺水的苏北平原和丘陵山区,土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效益良好的经济林果得到了迅猛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又积蓄了林果土地资源。近年来,通过生产实践,利用林果下面的隙地资源,种植牧草,发展畜禽养殖,创建了林果隙地土地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制定了《林-牧草-鹅-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68-2010),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2.2鲜食玉米秸秆(牧草)养畜禽生态农业模式

鲜食玉米是深受城乡居民喜爱的食材,许多农户采用分期播栽的方式,以达到均衡上市、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目的。每年到了10月、11月最后鲜食玉米上市后,就在玉米行间套种冷季型牧草如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养鹅或牛、羊,同时将鲜食玉米秸秆,作为畜禽养殖的天然饲料。创建了鲜食玉米-奶牛-牧草生态农业模式,制定了《鲜食玉米-奶牛-沼气-牧草链式操作规程》(DB32/T1158-2007),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3基于“特粮特经与畜禽、水产”模式的技术

标准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均衡的地区,根据种植与养殖的对象和规模,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的配置,使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协调发展,同时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通过延长生物食物链,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3.1经济林果与畜禽、水产并重的种养模式

近年来,通过集约化种养示范,创建了在经济林果下种植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粪经生物发酵肥水养鱼的模式。资源配置:区域面积为1,000hm2,则林(果)、牧草所占耕地为650hm2,开挖建设水禽、渔共育的池塘250hm2,沼气、畜禽舍、围栏场地等配套设施25hm2,基础设施占用75hm2。一般养殖牲畜800~1,000头或养殖20,000只以上家禽规模时,建设500m3左右的沼气池。研究制定了扬州市地方标准《林-牧草-鹅-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DB3210/T55-2013),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3.2鲜食玉米-牧草轮套作与畜禽、水产并重的种养模式

通过集约化种养示范,创建了与特粮特经作物轮作、套作牧草、秸秆与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粪经生物发酵肥水养鱼的模式。资源配置:区域面积为1,000hm2,则鲜食玉米或牧草种植所占耕地面积为800hm2,畜禽舍、围栏场、青储池等配套设施面积120hm2,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占用80hm2。养殖羊14,000~15,000只,或肉牛2,000头,建设沼气池800m3左右。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鲜食玉米-肉牛-沼气-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86-2010),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二“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示范推广

1建立江苏省农业标准化

示范区为了快速推进“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步伐,应在“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的集中区,建设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主要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周边的农户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如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2008年在江都市仙女镇银河农业生态园,建成了江苏省“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在邗江区公道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建立了江苏省克氏原螯虾繁育与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12年在邗江区方巷镇徐氏鹅业合作社,建成了江苏省林间套种牧草养鹅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在高邮市送桥镇江苏普兴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开始建设江苏省牧草-畜(禽)-渔标准化示范区。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为“双链型”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板。

2创建“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产业化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农民土地承包条件下,分散的、千家万户式的自主生产经营。为达到“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必须创建良好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运行机制,将农户组织起来,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的“双链型”生态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大多采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示范区+农户”的运行机制,其生产经营的基本框架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合科研单位创办示范区,以示范区为样板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对示范区和参与农户实行农资统供,统一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的农产品统一回收,统一品牌销售、优质优价。

3创立品牌

农产品发展“双链型”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出高附加值、有“品牌”的生态农产品,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偏离了这一宗旨,生态农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源头上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达到创立“品牌”农产品的目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够与国际接轨,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如宝应“倾心”牌莲藕汁、仪征“馋神”牌风鹅、高邮“红太阳”牌双黄鸭蛋、邗江“刮刮叫”牌鲜食玉米、兴化“红膏”大闸蟹、盱眙“盱眙龙虾”等知名品牌,市场价格通常比相应普通农产品高得多。

作者: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韩光明毕建花朱凌宇徐荣王桂良单位: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生态农业论文:气象保障生态农业论文

一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1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保障部门只是单纯的提供气象信息,不同的农业生态作物在不同气候下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对农业提供气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态农业结构,就需要明白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温度因素,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温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长气期每天温度累积的总和,称之为积温,根据积温基本上我国可以划分出5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当白天温度和阳光适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夜间温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养分积累;水分和光热,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对需要较少,然而我国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为标准,东西主要产业分别是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将南和北划分为水田农业以及旱田农业。当水分和光热在空间地域上结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长也就越好,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热相差加大,因而对农业作物的生产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气象设备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气象保障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预防提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作物生产的保护对策,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精准地提供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便于作物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从而避免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和质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到温度、光热、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作物产出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其气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据准确的气候信息指导种植方法的改善,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预警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往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得收成颗粒无收,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前预警,便于对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灾,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气数据,便于作物种植的转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随着农业结构升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专业更精确的气象保障,对此,除了继续保持发挥原有的气象服务优势外,也要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标准,拓展更多的气象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的力度与精细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问题开展更专业的研究探讨,加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密切联系农业基层,从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三结语

只有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其他经济才可以更顺利地得到发展,农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力推进气象保障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

作者:张崇辉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市海拉尔区气象局

生态农业论文:光伏农业大棚生态农业论文

一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对太阳能发电方面研究较多的为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农业大棚发电项目起步较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晚,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对其研究最多的属欧洲和日本,但研究内容多趋向于对光伏组件与大棚的结合方式、光伏组件类型及发电效率等方面,如荷兰Wageningen大学、日本学者Yano及意大利企业的研究。针对发电项目对生态农业影响研究很少,日本学者Yano比较了太阳能电池板直线布置和上下间隔布置对温室室内光照和发电量的影响,国内昝锦羽等人就光伏温室大棚内温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本文从光伏大棚发电项目对大棚的结构、大棚内农作物光合作用及大棚内温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

1对大棚结构的影响

1.1普通农业大棚支架

普通农户自建大棚主要组成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其棚型结构可分为竹木结构、钢材结构和竹木、钢材、水泥构件等多种材料的混合结构。

1.2光伏大棚支架

在选择太阳能光伏支架时,一般均要考虑到风荷载对支架强度的影响及外界环境对太阳能光伏支架的腐蚀作用,因此,对太阳能光伏支架所选用材料需进行特殊工艺加工,以加强支架抗腐蚀能力,从而让支架达到预期使用寿命。目前较为流行的光伏支架为采用热浸Zn处理过的优质钢件。可见,与普通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抗风、雨、雪,抗腐蚀能力大大提高,具有较高强度和抗腐蚀性,可减轻自然灾害对植物伤害,有助于农产品品质提高。

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1太阳光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太阳辐射光谱随波长分布分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紫外线占太阳能光谱7%,波长小于400nm;可见光占71%,波长介于400nm~760nm之间;红外线占22%,波长大于760nm。叶绿素作为植物体内最丰富的色素,其最善于吸收红光和蓝光。园艺学家认为440nm的蓝光对于植物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00nm~700nm的红光有利茎的生长,并促进植物的开花和叶绿素的形成。而绿光部分被例如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之类的其它色素所吸收,然后将其用于光合作用,但大部分绿光将被反射以显示叶片特有的叶绿色。还有许多其它复杂生长过程需要来自于光谱中不同区域光的照射。

2.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辐射的响应

2007年九江学院王殿元等人对硅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范围进行了研究性实验,测量了不同波长光谱下太阳能电池板的短路电流,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电池的相对光谱响应曲线。从该研究结果可看出,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响应,但最主要的响应范围为800nm~900nm,即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但吸收最多的是波长在800nm~900nm之间的光。对比植物光合作用最活跃的光谱范围与硅太阳能电池对光谱的响应范围可知,硅质太阳能电池板吸收最多的太阳光光谱波长在农作物光合作用活跃范围之外,即这部分光谱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对大棚内植被影响较小。

二对大棚内部温度的影响

传统蔬菜大棚在夏天高温时棚内温度可达50℃以上,大部分蔬菜在夏天无法种植。2014年昝锦羽等人对光伏大棚内温度进行过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白天棚内温度大部分情况下低于棚外温度,夜间棚内温度高于棚外温度,即太阳能电池板在夏季和中午能阻止过多热量进入大棚,抑制大棚内温度过度上升,在冬季和夜晚时,则能避免温室内热能流失,降低晚上温度下降速度,可有效起到冬季和夜晚保温作用。

三结语

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相比普通农业大棚,其运行对生态农业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有:a)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从大棚支架的材质上,较普通农业大棚更坚固,更能抵御自然灾害破坏;b)光伏农业大棚解决了普通大棚头痛的保温、升温的问题。不利影响主要为微弱的遮光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可通过选择不同喜光类型的植物及采用LED灯补光措施来减缓这一影响。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利大于弊。

作者:杨月梅曹艳芳王淼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生态农业论文:微生物技术生态农业论文

1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地位

生态农业主要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这种新型的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生产的成本,节约能源,进而实现农业环境的自净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纵观这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属于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以及多成分有机组合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内外交流、开放循环以及关系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其利用多层次的物质循环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效率。例如,在生态农业系统内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载体,可以将植物的秸秆、树叶以及草等植物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饲料,饲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粪便又可以养蘑菇、饲养其他的动植物,将饲养的动植物喂食另外种类的生物。如此循环,就形成了市郊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废弃物、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从而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进而为作物提供养分。例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有机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兽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而来的。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植物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产能,同时还减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合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随着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中的农药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经分离出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因它们受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近期又有学者提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降解农药残留。由此可见,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决农药残留是生态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态农场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态农场生产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每年都以单调递增的速度增长。现代的养殖场将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能源供应紧张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生物围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与废物进行处理。经过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就会转化为能源、肥料、化工产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术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庭院经济营养项目较多,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资金周转与积累较快。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被人们所接受。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粪便与生活垃圾进入发酵池,可以直接改变生活环境。这样的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途径与多功能的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发展新型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注重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在农业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利用微生物的相关作用,使其发展的更好。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是非常明显的,其所取得效果也是较为显著的。为更好的发展农业,应积极主动应用微生物。

作者:洪彩霞单位:江苏中宜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生态农业论文:农业生产生态农业论文

一、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可以实现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较好统一。当基本的温饱解决后,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升级,必然助推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在处理数量与质量关系上,追求量的同时,要按生态农业的标准确保质的要求。可以选择从满足基本质量安全的生态标准,向较高水平的生态标准分类发展不同质量级次的生态农业。

二、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生态农业发展的直接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否选择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其决定因素仍然是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配置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基于这一点,发展生态农业要顺“市”而为。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已初现端倪。生态农业经营者在面临传统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外,也会面临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特别是他们精心营造生态产品的异质化、策划生态产品的市场细分时,还会面临其他不法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影响。为维护统一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需要政府发挥相应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对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公共治理服务。其次制定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切实加强农业产品质量监管,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督链条,破解市场主体因“囚徒困境”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通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的标识认证,保护不同级次生态农业品牌,让农业生产通过更加生态的方式而有利可图。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互补而不跨界。从这方面看,生态农业发展应该是多元主体共建的过程。

三、技术与制度的关系

不同生态农业理论都共同强调可持续性、安全性、自然属性。其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返璞归真的趋势,强调回归自然,还是以一种纯粹的生态农业观,反思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危害,强调去化学、去石油化倾向,技术视角的生态农业仍然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反映了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般自然规律。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如各种自然生态链的恢复和完善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生态循环技术、节水技术、转基因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植保技术等等。但是某些技术的使用如果不当,也会带来负面效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正确运用。尽管如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更要注重相关制度建设,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除了技术外,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制度基础。生态农业生产主体的培育需要综合的制度变革,如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协同推进,这将有利于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利于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转变政策思路,按照微观机制重于宏观统筹的原则,以恒产促恒心的方式,提高微观主体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也需要相应的扶持政策,推行生态效益补贴,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正向激励,以提升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技术应用水平。对于滥用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为,更需加强反向约束的制度建设,让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

作者:闻新国单位:中共鄂州市委党校

生态农业论文:农产品生态农业论文

(一)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针对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黄羊河集团公司抢抓机遇,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在甜糯玉米、制种、芦笋、辣椒、果品等作物上全面积推广使用粘虫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生物诱芯、生物农药等物理及生物防病、防虫技术。果品公司有1000亩果园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黄羊河肉羊养殖合作社被甘肃省农牧厅确定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迄今,黄羊河集团共有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3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二)规范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公司注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推行院企合作,加快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近年来引进推广甜糯玉米、芦笋、辣椒、洋葱等作物新品种12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膜下节水滴灌、玉米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物理(生物)防虫等先进农业技术。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以及肥料等农资投入品的统一购入、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使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快速、高效推广和应用,同时杜绝了不合格农资产品乱购乱投现象,确保了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安全。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重点做大做强食品公司、种业公司、蔬菜公司、果品公司和肉羊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发展。食品公司主要从事甜糯玉米、芦笋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现有标准化甜糯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芦笋基地3000亩,已建成3000万穗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4000吨速冻玉米(蔬菜)生产线、2000吨玉米干籽加工线各一条,年产值1亿元。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HACCP、ISO22000、GAP及出口食品种植基地备案认证,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种业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杂交种繁育、油葵制种,每年落实制种面积3万-5万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现代化良种加工中心,拥有一套700吨/批玉米果穗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籽粒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精选分装加工流水线。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2000万元。蔬菜公司年生产销售脱水蔬菜1000吨、辣椒酱1.2万吨、鲜洋葱1万吨;果品公司建有标准果园1万亩、建成1万吨恒温气调保鲜库,生产的金冠苹果、皇冠梨、早酥梨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合作社已建成8个规模养殖小区,养殖户160户,年出栏肉羊6000只,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各产业均形成了规范的基地栽培技术、生产管理规程、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主导产品的科学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四)探索节约生产模式

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公司探索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体系。一是引进大型饲草收获机、柔丝机、打包机,开发便捷式塑料包装青贮饲料等,在收获农产品的同时,对玉米秸秆等产品辅料进行收割青储,成为肉羊养殖优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二是充分利用甜糯玉米秸秆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玉米果穗苞叶、玉米芯、穂柄、穗尖、花丝、不合格玉米果穗、麸皮等副产品,经再回收青储或粉碎风干后,成为养殖业的辅助饲料。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又能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形成“玉米种植(加工)秸秆等副产品加工饲料畜牧养殖有机肥玉米种植”的循环再利用模式。

(五)加强环境建设

提升企业形象近十年来,公司每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三纵八横”骨干防护林网体系,企业内部森林覆盖率达到23.7%,比河西走廊森林平均覆盖率12.3%高出11.4个百分点。借助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了对企业内90%居民区的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及亮化的“五化”建设和“队队通油路”的目标,企业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景区”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黄羊河旅游业的发展,对展示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建设,黄羊河集团公司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已经成为区域内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典范。企业集团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等荣誉。

作者:李宗文刘凯军单位: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

生态农业论文:微生物生态农业论文

1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地位

生态农业主要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这种新型的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生产的成本,节约能源,进而实现农业环境的自净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纵观这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属于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以及多成分有机组合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内外交流、开放循环以及关系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其利用多层次的物质循环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效率。例如,在生态农业系统内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载体,可以将植物的秸秆、树叶以及草等植物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饲料,饲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粪便又可以养蘑菇、饲养其他的动植物,将饲养的动植物喂食另外种类的生物。如此循环,就形成了市郊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废弃物、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从而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进而为作物提供养分。例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有机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兽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而来的。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植物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产能,同时还减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合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随着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中的农药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经分离出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因它们受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近期又有学者提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降解农药残留。由此可见,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决农药残留是生态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态农场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态农场生产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每年都以单调递增的速度增长。现代的养殖场将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能源供应紧张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生物围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与废物进行处理。经过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就会转化为能源、肥料、化工产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术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庭院经济营养项目较多,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资金周转与积累较快。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被人们所接受。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粪便与生活垃圾进入发酵池,可以直接改变生活环境。这样的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途径与多功能的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发展新型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注重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在农业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利用微生物的相关作用,使其发展的更好。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是非常明显的,其所取得效果也是较为显著的。为更好的发展农业,应积极主动应用微生物。

作者:洪彩霞单位:江苏中宜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生态农业论文: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生态农业论文

一、传统农业存在的生态问题

1.传统农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诸多的环境问题与现行有关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合成化学杀虫剂和肥料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据国务院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1]我国的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据世界首位。然而,由于农业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这会直接引起生态危机。人类已经从事农业上万年,但是只有在过去的50年左右,农民严重依赖合成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和农业机械。在这半个世纪的崛起中,农业大幅通过提高作物产量、植物品种、机械化和合成化学物质输入,增加收益。例如过度耕作,过度放牧,过度使用的水和创建新农田或新牧场,直接导致沙漠化,使得生态系统失衡,更容易引起干旱。世界上的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下降,我国也是如此。

2.传统农业威胁生物多样性单一栽培正在侵蚀生物多样性,土壤中过剩的氮威胁着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减少生物的生长繁衍。农业是依赖生物多样性而存在的,但与此同时,也会威胁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侵蚀生物多样性,不仅因为它有利于单一栽培,也因为这些单一栽培取代不同的栖息地。例如大米的生产方式的单一栽培,排挤当地野生品种。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超过80%的农民栽种现代水稻品种。在印度尼西亚,这导致了1500种当地水稻品种的灭绝。传统农业对合成化学物质的依赖减少了昆虫的多样性。杀虫剂杀死了野生蜜蜂和其他有益的物种。此外,传统农业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3.威胁人类的健康土壤侵蚀改变了土地的肥力和营养,食物供应变得更加密集。饲养场和工厂化农场(鸡、猪、牛、羊)是密集型的单一栽培,为了增加产量,他们过量使用化学物质如抗生素。最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绝大多数是与动物有关的产品,其中大部分来自农场和工厂的加工设施。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动物性饮食在我国逐年上升,成为危害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的诱因大多是这种饮食的转变,在1950年之前,麻疹、肺结核和衰老是三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但在1985年以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农药残留进入我们的身体、空气、水和食物,提高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以及生殖内分泌系统紊乱。高速肉类生产导致更大的病原体风险,在养殖的牲畜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产生耐药菌株微生物,人吃了这些肉会转移到人体内。我国肉类饮食逐年上升,而这些高饱和脂肪的饮食导致慢性退化性疾病,是在富裕人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二、传统农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过于追求市场利润如果我们现在的农业系统是有害的,不可持续的,但为什么还被延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强大的经济利益,那些受益集团得利于当前的农业现状。因为,农民为了从他们的作物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率,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如合成化学肥料、化石燃料、农药、机械等),但更大的收益率一直喜忧参半,据农业经济学家分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业利润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等。然而,每一新的一轮削减成本技术已经导致了增加产量和更低的价格,消除最初的盈利能力。因此,追求更大的收益,农民越来越依赖非农形成的资源和遥远的农贸市场获得盈利。

2.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生态是万物生长的自然生存状态,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盲目地任意地从事各种活动,生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为活动创设条件。否则,人们违背生态规律就会带来各种危机。生态危机是人类活动的负性后果,生态本应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在人类的农业活动中,人既要掌握与利用生态农业规律,使生态农业符合与适应人的需要,又要服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定性,受制约于生态规律。否则,一旦生态危机的出现了,会给人造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和困扰,甚至会中断人类社会发展,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果人类能深刻认识到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消除盲目的活动,及时作出卓有成效的应战,那么生态危机就会嬗变为人类的美好的契机,整个人类社会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构建的途径

生态农业体系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调控和政策支持下,通过农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方位的整合,使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在经过沉痛的工业化负面效应的反思以后,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应运而生,并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生态农业体系是基于相对较少盈利的农业,使用更少的非农输入,使得动植物生产保持一个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采用适当的生态技术生产规模,并过渡到可再生能源。这对建构生态农业体系是前提和基础。生态农业体系应更少的依赖化学物质的输入和减少经济效率,同时把生产成本分流给社会。

1.运用生态系统方法简而言之,生态系统方法是一种建立或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和价值的方法的总和。生态系统方法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共生,如应考虑到长期或短期的生态利益,即所有可以预见的和确认的生态及经济后果;加强政府内部机构间及社会各个组织的协调统一;在各级政府与当地民众、土地所有者及相关方之间形成紧密合作的一体关系;积极加强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合作交流;采用生态科学技术;建立生态信息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如良好的土壤管理,通过科技检测对其化学、生物和物理性质进行维护和有效管理。传统农业倾向于只强调土壤的化学性质。一英亩良好土地的土壤可以包含4吨的生物,构成土壤的生态系统,包括有机质、有益的细菌、真菌、线虫和原生动物。如果管理得当,这些土壤生物能执行至关重要的功能,不容易受到害虫侵蚀。种植不同的作物能缓解生态问题。单一栽培更容易受到害虫及其市场价格的波动。通过作物品种还可以创建更多的更加细化的市场管理。此外,通过不断移动动物的不同放牧地区,循环放牧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足够的植被。它也可以节省饲料成本,增强土壤肥力。

2.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要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必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农业实质上就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这不仅是一个可持续的食物系统,还有诸多其它社会系统的协调。农业生态体系的子系统如食物系统,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即农业生态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通过农贸市场,向当地消费者直接营销食物,把生产风险与社会共同承担。据估计,世界人口将继续增加,在未来的50年将增加约18亿人,所有的增长将发生在城市地区(人口增长加上继续迁移到城市)。这使得农业生态体系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会产生更接近消费者,降低能源成本,农业运输、存储和减少包装费。此外,它还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废物循环系统(如废水灌溉),既能创造经济发展,又能改善粮食安全。例如CSA模式,农民可以通过增值产品或直接从农贸市场或营销策略获取更多的利润支持农业。消费者购买“共享”一个农场和接收部分收成。在生长季节和保证市场的开始时就支付给农民足够的工作收益。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他们的食物供应和输入。因此,我们应扶持更多的生态农场业务。

3.统筹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着眼长远利益(如适当考虑保留表层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园区),而不是只看短期利润。例如,一个农业生态体系的区域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干旱气候。生态农业体系是动态的,这意味着它必须使其发展能应对变化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背景。生态农业体系在整个社会环境和食品体系中,它是全面的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生态农业体系中的经济活动的基础,生态农业体系应基于一个公平的经济组织和自由发展的愿景。生态农业体系还以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生态文化和基于整体的科学方法作为支柱。生态农业体系的推广不应用硬性的规定和强力的行为。相反,它能挑战生产商实践和广泛的参与,并长期的影响农业发展。同时,随着形势的有利发展,消费者想获得更多的参与和学习,更多关心并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食物系统。关键的目标是从生态视角统筹农业发展。

作者:伊广英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1“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

1.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从有机体与环境关系角度为农业提供一些原理与观点。例如资源负担原理、食物链原理、能量金字塔原理、十分之一定律等等。生物体必须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小麦、棉花多分布于北方冷凉干燥的环境,水稻、甘蔗则多分布于南方高温多湿的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农业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不足和生态失调等反效果。

1.2“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相结合,不排除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施用工业化肥、生长剂、保水剂等,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在植物保护方面,尽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农田病、虫、草害,积极研究高效、低毒、无残毒的化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链加环的方法,发挥生物能转化效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非矿物能源的利用。

2农业生态学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生态实际是农业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预下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的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就是这种人为干预或控制下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人类调控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侧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规律的追求。“生态农业”从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种农业类型,它和旱地农业、能源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样,是一个以特殊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生产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3新时期中国推行的生态农业建设

3.1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无论什么样的生态农业模式,都是在一定区域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的,无论其规模如何,它们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优化的生态农业系统。依据各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中国的生态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系统。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各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考虑到不同的生物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组合,最终实现不同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3)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调控和治理。

4)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学规律,提高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中国生态农业模式案例探析—以贵州从江县为例中国幅员辽阔,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模式选择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总结了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对本省同类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1从江县区域发展概况从江县全县山地面积2963km2,占总面积的91.34%,坝子面积64km2,占2%,河流滩涂面积占4%。从江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森林覆盖率65.13%。从江县属珠江水系,支流纵横、水源丰富。通过资料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缺乏,且以梯田为主,粮食生产难度极高,产量低。

3.2.2从江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1)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从江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稻鱼鸭共生的原理,在稻田养鱼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产经营。

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农业模式:从江县因地制宜地生产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一方面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3)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沼气起着连接种植与养殖、生活与生产用能的纽带作用。

4)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从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3.2.3从江县生态农业模式经验总结从江县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存在大面积的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某些模式的应用推广比例在不断减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其次,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应在优化农产品内部结构的同时建立各产业的农民协会,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农村劳动力减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又需要农民从生活习惯上作出改变,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

3.3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目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对农产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统研究,使科技顺利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盐渍化、作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研究;应用卫星成像系统,辨别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情况恶化。中国农业应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能力,减少人为和药肥的投入,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走生产安全可靠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生态农业建设利用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寻求农村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生态建设发展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是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上的初步发展,但现阶段我国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因此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广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信息网络,规范农村和农产品市场,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宋依芸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生态农业论文:我国建设生态农业论文

1“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

1.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从有机体与环境关系角度为农业提供一些原理与观点。例如资源负担原理、食物链原理、能量金字塔原理、十分之一定律等等。生物体必须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小麦、棉花多分布于北方冷凉干燥的环境,水稻、甘蔗则多分布于南方高温多湿的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农业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不足和生态失调等反效果。

1.2“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相结合,不排除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施用工业化肥、生长剂、保水剂等,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在植物保护方面,尽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农田病、虫、草害,积极研究高效、低毒、无残毒的化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链加环的方法,发挥生物能转化效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非矿物能源的利用。

2农业生态学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生态实际是农业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预下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的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就是这种人为干预或控制下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人类调控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侧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规律的追求。“生态农业”从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种农业类型,它和旱地农业、能源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样,是一个以特殊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生产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3新时期中国推行的生态农业建设

3.1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无论什么样的生态农业模式,都是在一定区域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的,无论其规模如何,它们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优化的生态农业系统。依据各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中国的生态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系统。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各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考虑到不同的生物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组合,最终实现不同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3)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调控和治理。

4)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学规律,提高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中国生态农业模式案例探析—以贵州从江县为例中国幅员辽阔,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模式选择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总结了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对本省同类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1从江县区域发展概况从江县全县山地面积2963km2,占总面积的91.34%,坝子面积64km2,占2%,河流滩涂面积占4%。从江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森林覆盖率65.13%。从江县属珠江水系,支流纵横、水源丰富。通过资料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缺乏,且以梯田为主,粮食生产难度极高,产量低。

3.2.2从江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1)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从江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稻鱼鸭共生的原理,在稻田养鱼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产经营。

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农业模式:从江县因地制宜地生产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一方面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3)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沼气起着连接种植与养殖、生活与生产用能的纽带作用。

4)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从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3.2.3从江县生态农业模式经验总结从江县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存在大面积的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某些模式的应用推广比例在不断减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其次,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应在优化农产品内部结构的同时建立各产业的农民协会,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农村劳动力减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又需要农民从生活习惯上作出改变,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

3.3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目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对农产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统研究,使科技顺利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盐渍化、作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研究;应用卫星成像系统,辨别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情况恶化。中国农业应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能力,减少人为和药肥的投入,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走生产安全可靠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生态农业建设利用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寻求农村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生态建设发展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是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上的初步发展,但现阶段我国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因此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广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信息网络,规范农村和农产品市场,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宋依芸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