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10:10:24
导语:在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医院门诊于2013年1~4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之观察组,其中包括男37例,女21例,中位年龄51.3岁;另同期选择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男38例,女22例,中位年龄52.4岁。除血栓疾病本身外,组间比较性病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别采集空腹晨静脉血5ml,经肝素抗凝后选用259100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进行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几项指标的检测,并同步采取1mlEDTA-2K2+抗凝血测定红细胞压积与血小板粘附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性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表现有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临床一般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了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可见血流变是之于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方向。
具体而言,血液流变学为一门专向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性、变形性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医学应用的科学,其在临床方面已经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研究指出,几乎人体的所有的器官与相关系统在发生疾病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尤其在表现出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方面更是如此,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此类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预后结局判定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同时,在血管壁情况以及血管形状等血管形状以及血液成分(粘度)等因素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维持着正常的血液循环,然而当血液的粘度出现增大时,其流动性自然会有所下降,此时也是最容易发生血栓性脑部疾病的。
本研究通过对已经出现脑血栓性疾病患者以及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流变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发现,相对正常人群而言,已经发生有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其各项血流变相关指标均表现有不同程度增高的情况,组间比较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P<0.05)。在这些血流变指标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当中,尤其以低切变的血液粘度增高情况更为显著,且通常此种情况在患者脑梗塞发病前即已发生,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患者血液粘度增高发生的程度以及出现峰值的时间也是存在有一定差异的,此情况主要由脑梗塞发生范围的大小以及梗塞程度决定。另一方面,从统计数据还可以发现,血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也是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血液粘度的,并由此可导致血管发生机械性阻塞或是变窄,总体均可造成血管阻力的显著增加,这也可能是诱发患者出现急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笔者认为,血流变与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状态存有较密切之关联,积极开展血栓性疾病高发人群的血流变相关指标检测对其疾病的预防与诊断均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诊50例老年CHF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5~78岁,平均72.6岁。根据心功能分级,本组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17例,22例和11例。病程0.6~5.2年,平均2.3年。所有患者均接受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
1.2方法
本组患者中,2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另25例患者采取舒适护理,设为舒适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心衰类型、功能分级等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方式的选择采取自愿原则,事先均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1.3疗效指标
1.3.1根据陈玉卿[2]等的相关报道对患者护理疗效进行分级。
1.3.2测量患者护理后的心率以及血压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9.1软件用χ2对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变化
舒适组:心率,(79.3±0.7)次/min;收缩压,(110.3±0.8)mmHg;舒张压,(65.4±1.1)mmHg。对照组:心率,(102.6±1.3)次/min;收缩压,(103.6±1.1)mmHg;舒张压,(77.3±1.2)mmHg。两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平均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
2.2满意度情况
舒适组:24例患者满意,满意率为96.0%。对照组:21例患者满意,满意率为84.0%
3讨论
对照组:采取临床临床护理与健康指导。舒适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采取舒适护理措施。
3.1舒适的室内环境
入院后,积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根据患者需求,为其选择单一病房或两人病房。保持病房整洁、安静、通风保暖,不允许闲杂人员随意出入。医护人员进出病房应脚步轻盈,不大声说笑喧闹。病房应每日通风并对空气消毒,每日安排人员打扫病房。在病房内适当摆放绿色植物,增加生气,舒缓患者心情。
3.2吸氧与输液
3.2.1吸氧
患者吸氧前,护士应首先帮助患者排痰。吸氧时,保持无菌操作,遵医嘱调节氧流量为2~4L/min,并根据患者吸氧过程中情况变化采取微调。对于肺心病患者,则调节为1~2L/min。在吸氧操作中,护士应当同时向患者说明吸氧对于CHF治疗的积极作用以及不正确吸氧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吸氧期间应要求家属全程陪伴,护士则每隔1h巡视一次。当吸氧过程患者出现任何不适,或吸氧管不畅通时,应立即报告护士,查明原因,必要时上报医生。
3.2.2输液输液是CHF患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操作。虽然静脉输注的给药途径能确保药物进行心脏,治疗心衰。但是过快的输注速度也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因此在静脉输注中应当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注速度。输液过程同样需要家属全程陪同,当出现突发情况时,应当立即上报医生。为避免患者多次穿刺,输液后患者可留置静脉通道,便于下次输液。
3.3并发症预防
3.3.1低钾血症
洋地黄和利尿剂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严重情况可能诱发低钾血症。因此护士应当经常观察患者有无精神困乏、消化不良等症状,并监测患者血钾量。教育患者治疗中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当立即告知护士或医生。同时从食物中积极补充钾元素,多吃玉米、香蕉、豆芽等,必要时可通过药物补充。
3.3.2低血压
低血压是硝普钠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采取避光给药。教育患者不能突然性的站立,以便发生低血压甚至晕厥。护士每日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其水液出入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肿,并每日测量患者体重,做好相关记录。医生可根据患者出入量情况,调整患者利尿药的剂量。
3.3.3血栓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使用利尿药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下肢静脉容易发生血栓[3]。因此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积极鼓励患者在床上坐四肢运动或是下床活动。指导家属经常为患者热敷下肢,并适当按摩,促进其血液循环。
3.3.4褥疮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可能会出现褥疮或是局部皮肤坏死。护士应当每日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压迫水肿部位。并做好患者皮肤清洁。勤换衣物及床单。
此外,日常护理中,应当同家属一道积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与饮食习惯,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总之,舒适护理能够明显提高CH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就医满意度,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1肝胆手术合理的引流护理是较为重要的
合理的引流过程可以提高医疗手术后续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控制。肝胆外科的手术治疗、护理是需要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的无菌技术控制,实现综合性引流管的切面出口,避免回流造成患者病情问题。防止引流出现扭曲或受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完善综合性护理引流观察过程控制,保证治疗过程的合理化,对临床引流治疗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系统的分析,出现颜色不清的问题,应该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完善综合性的检查,防止产生腹胀问题,造成引流管脱落等问题[2]。
2加深综合控制护理管理过程
加深医疗护理的综合治疗过程,防止引流管过程的有效控制,改善综合性肝胆疼痛,造成异位囊肿。逐步的减少引流管的引流速度,保证合理的控制过程,提高患者整体的防护意识管理,加强患者的有效沟通。提高护理的风险意识控制管理,加深安全性教育过程控制,采用合理的培训过程,完善综合性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控制,抱枕护理人员较高的安全防范过程,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严格流程控制,完善护理人员的控制导管的技术应用。通过对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护理控制,改善肝胆患者在身心上负担,逐步完成治疗过程中的心情治疗,完成相关的临床性治疗过程,以便于医生进行安全化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肝胆治疗过程的成功性。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控制,保证患者的病情管理,记录要保证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和合理准确性。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肝胆病人的有效护理可以保证合理的医学外科技术,合理的纠正护理过程控制,实现综合性的临床护理,保证合理化的临床医学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优质安全化护理过程质量控制,保证最低范围的医患纠纷,防止产生误会问题,让患者更加满意与自我价值管理。逐步的转换护理的观念,完善综合性新型的操作控制,改善患者的自尊心,实现综合性的多治疗方法的合理的临床过程控制管理,保证相关手术过程的合理性,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控制,改善相关设备的应用效果,改善临床医疗护理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控制[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医学上肝胆外科护理过程的有效控制,改善护理过程的准确性,完善患者的健康管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加深系统化的护理风险意识控制,采用合理的专业知识完善护理技术过程的控制,加深综合性的经验总结过程控制。
作者:钱丽娟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悸梗死患者采取PCI治疗中的临床介入医学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悸梗死患者,其中3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7~69岁,平均年龄为49.7岁。该50例患者均与WHO所提出的急性心悸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即:胸痛时间持续30min以上,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IH、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mm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本组患者自发病起至入院时间为30min~23h。心梗范围:有10例患者为广泛前臂、2例患者为高侧壁、6例患者为正后壁、10例患者为下壁、7例患者为前间壁、15例患者为前壁。
1.2方法
本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300mg氯吡格雷及300mg阿司匹林嚼服。对患者取仰卧位进行穿刺,上肢呈30~50°外展,常规消毒后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而后对其行桡动脉穿刺,将6F桡动脉鞘植入,并将200μg的硝酸甘油植入鞘内。
2结果
经有效的治疗及积极的医学护理配合,本组选取的50例患者中急诊PCI成功的患者有43例,成功率达到86%。
3全程介入医学护理
3.1术前医学护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胸部X线摄片、心脏B超、心电图、血型、肝功能和肾功能等,备皮以及做好造影剂过敏试验,术前对患者进行4h禁食,以防其在术中发生呕吐),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思想解释工作,并将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的重要性、手术规程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其做详细告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理解并积极配合,且履行知情同意签字手续。
3.2术中医学护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其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注意保暖,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适当约束烦躁不安的患者,将其肢体固定。为保证患者术中安全,连接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为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给予4~6L/min的氧气吸入,对静脉通道应当密切注意,保持畅通,同时连接三通接头以便能够随时注射抢救药物。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迅速、准确、及时的对医嘱执行。对患者的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变化等密切观察,并连续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
3.3术后医学护理
3.3.1一般医学护理
患者术后给予行静脉穿刺者12h的卧床休息,行动脉穿刺者24h的卧床休息,在此时需要对患者做好生活医学护理,同时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患者出血量过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补充足够的血容量,此时其血压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因此对血压的监测十分重要,血压测量1次/30min。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对于患者尿量变化也应当进行观察,并且记录24h尿量。同时给予严密的体温监测,1次/4h,若患者体温连续超过正常范围需要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术后为防止患者发生便秘,给予其易消化、高纤维、低脂肪食物。
3.3.2动脉鞘管的医学护理
术后为防止鞘管发生脱落及出血,对患者患肢活动进行限制;对于动脉穿刺点以下肢体皮肤色泽、温度、感觉以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加强观察。动脉鞘管拔出时间一般是在术后4~6h,在APTT值测量后方可对拔管的具体时间进行确定,拔管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用沙袋进行30~40min的压迫止血,同时在术后拔鞘时可造成迷走神经反射等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低血压,因此要加强对此时对血压监测。本组选取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的现象,立即汇报医生给予补液升压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一、格林巴利综合症的前期医学护理
从该病临床症状出发,要求必须要有极为严格的医学护理。如果医学护理不当容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从而使死亡率增加。这时必须做好严格的医学护理。首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该病的主要致死因素为呼吸肌麻痹导致的呼吸衰竭,因此,要严格的观察病人的病程进展情况,出现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若出现声音嘶哑、咀嚼无力、吞咽有咳呛,口腔分泌物潴留等情况,则说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若出现胸廓起伏明显减弱,咳嗽消失、面色发绀,烦躁,呼吸音减轻,不能经拍背吸痰而改善呼吸者应马上向主管医生报告,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半数以上患者上呼吸机治疗,患者容易对呼吸机过分依赖【4】,若使用呼吸机,不仅要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运动,呼吸道是否畅通等情况,还应该注意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如吸呼比、潮气量、氧浓度、每分通气量、呼吸道压力等。同时,严格检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调节呼吸方式。其次,要保持呼吸道的畅通【5】。需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体位。若患者处于急性期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者应取平卧位,将颈后部稍垫高,经常变换体位,如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互换,使痰液移动,易于排出;病情好转,脱离呼吸机后可取半坐位,这样可以增加胸腔容量,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炎症吸收。
2、湿化呼吸道。湿化呼吸道能降低痰液的粘稠度而利于痰排出,减轻呼吸道粘膜炎症而降低呼吸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采取两种方式:(1)超声雾化吸入,适用于轻症患儿未行气管插管者,其方法为以氧气为风动力,行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4次,每次15~30min,此法颗粒较小,可深达细支气管又不易造成缺氧。(2)呼吸道湿化液,适用于气管插管患儿。湿化液的配制:每500mL生理盐水内加庆大霉素8万U每日更换,重新配制。将湿化液用吸管或空针滴入气管插管内,每次0.5~1mL,1~2h次,可防止痰痂及肺不张的形成【6】。
3、肺灌洗结合拍背吸痰。格林巴利患儿由于呼吸肌麻痹,咳嗽反射弱,易有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气体交换,故应及时清除痰液,其中以拍背吸痰尤为重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吸痰前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先将人机分离,使患儿平卧,抽取生理盐水20ml(痰粘稠者加糜蛋白酶),每次注入气管2~3ml。‚操作者用两手掌按压患儿胸部或接气囊按压数次,使注入的生理盐水向支气管及肺部弥散;然后立即用空心拳拍击患儿一侧胸部,再使患儿侧卧,拍击同侧背部,震动气管内壁使附着的痰液脱落,一般拍3—5min。ƒ使患儿平卧,操作者自下而上挤压患儿胸廓,使痰液往上排,然后右手戴一次性手套拿吸痰管吸出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再将导管插入深部,将吸痰管慢慢转动抽出其他部位痰液,同法拍吸另一侧,若痰液多而粘稠的患者可反复灌洗,即再往气管内注入2~3ml生理盐水,接气囊辅助呼吸2~3min,以提高血气饱和度,同时也使患者得到休息,然后取下气囊,操作者两手自下而上挤压患儿胸廓后再行吸痰,如此反复2~3次。吸痰后滴入抗菌药液(生理盐水20ml加庆大4万UDx2mg)2—3滴。根据病情,一般每4h拍背吸痰、灌洗1次。最后,要做好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医学护理。
4、气管切开及预防感染:临床经验证明,经口吸痰常不能将气管内痰液彻底吸出,故目前多主张气管切开吸痰,其好处是经切开的气管吸痰能将总气管以上的痰液彻底吸出,防止痰液堵塞引起脑缺氧,及时彻底吸痰,而气管切开要突出一个"早"字,"宁早勿晚"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小儿病情变化快,加之本身的一些生理、病理特点,呼吸肌麻痹导致的周围性呼吸衰竭较成人来的快且早因此绝不能抱侥幸心理,等待观望【7】。因此具备以下几点应考虑行气管切开:①咳嗽无力,语音小,咽反射消失,有轻度呼吸困难;②有轻度呼吸肌麻痹合并肺炎者;③呼吸运动减弱;④发病后24~48h内迅速出现呼吸肌麻痹者【8】。住单人间或两名同类病患者住一室,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不得随便探视,室内温湿度适宜。按常规做好气管切开医学护理。
5、要做好口腔感染和褥疮的预防。在患儿鼻饲期间每日进行两次口腔医学护理,定时为患儿翻身按摩,肢体瘫痪的患儿不能自行翻身,疾病致皮肤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多汗,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引起压疮及皮肤感染。护士应每1h~2h为患儿翻身1次,骨隆突处用50%乙醇按摩,每日40温水为患儿全身擦身2次,随时擦干汗液,更换浸湿的衣裤、被褥。衣服应松软,床铺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无皱褶,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二、格林巴利综合症的心理医学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这就显示出心理医学护理更加突出的地位。由于患儿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呼吸障碍,他的任何要求都不能通过语音来表达,只能通过眼神或口型来告诉护士,因此,我们要极具耐心,照顾他们,还要帮助他们思考,替他们表达,给他们以心里的支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当因病入院时,患儿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而进入陌生的医院,离开父母,同时又突然失去刚刚具有的运动和语音能力,疾病的折磨,气管套管的异物刺激,使患儿情绪极度不安、波动剧烈。主要临床心理表现为:季度的焦虑、恐惧、孤独感、濒死感,对疾病不理解,充满了疑问。针对以上临床心理表现,我们需要实施如下有计划的心理医学护理:首先,将患儿送到宽敞、明亮的病房,尽量减少呼吸机等其他辅助仪器的不可避免的噪音,给患儿一个安静的环境,利于睡眠、休息等。同时将同年龄组的患儿安排在一个房间,每日定时播放轻松的音乐,床头剪贴色彩明快的儿童图等。其次,在不同的时期给予患儿不同的心理支持。处于急性期的患儿,情绪焦虑、紧张、疾病进展迅速。这时护士就应给患儿多解释如“你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妈妈不在身边,什么时候病就会好的”等患儿心中疑问。同时语气和蔼,轻轻抚摸患儿脸部、头部,同患儿交流感情,使之产生信任感,逐步消除或减轻焦虑紧张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对治疗操作的恐惧和濒死感的患儿,我们每次在操作前,都要耐心解释这样做得重要性,并征得同意后再行操作。操作后,帮患儿整理好床铺,同时对患儿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并给予极大地鼓励和表扬,使之渐渐接受治疗。从而消除恐惧、配合治疗、有利于每次操作的效果。对于孤独和没有安全,患儿会失眠、大小便失禁。对此,我们分别于上午、下午治疗间隙讲一些有趣的、有积极意义的故事,并提一些关于儿童自己的问题,让孩子们用眼睛去回答,使他们忘记是在病房中,认为护士阿姨和妈妈一样重视和关心他们,消除孤独,晚上睡眠前,尽量陪伴左右,通过抚摸头部运动肢体语言缩短心理距离,渐渐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建立新的睡眠、排便规律,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逐渐让患儿适应病人角色,有利于疾病康复。由于儿童天真烂漫,适应性强,思维简单,以上措施仅仅2~3天,患儿就会进入角色,为以后的心理医学护理、生理医学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最初几天至关重要。而为满足患者的需要而进行的心理医学护理可有3种途【11】,(1)预案医学护理,。对这些有规律性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需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症性医学护理。要把工作尽量做得超前些,防止和消除某些心理障碍,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2)随机医学护理,外界因素引起的心理需要是随机的,难以准确地预测,对这些患者的心理医学护理也应当是随机的。当然,随机医学护理并不是临时应付。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医学护理人员经常和患者谈心,注意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工作经历、家庭情况等,和患者交朋友。还要注意观察患者亲属的表情、言语、举止,间接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这样,就可以较为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释疑和疏导,达到心理医学护理的目的。(3)强化医学护理,强化医学护理也可叫做巩固医学护理。主要是通过多次、反复、不断的工作,巩固心理医学护理成果,并使患者的积极心理不断地得到强化。
三、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康复医学护理
做好良好的前期医学护理是战胜疾病的关键,但如果忽视了恢复期的医学护理工作,前期工作做得再好也会功亏一篑。
由于病程较长,患儿体质消耗过多,因此,应加强支持疗法,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铁且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食物。本病急性期过后自主呼吸逐渐恢复故应
逐渐锻炼呼吸肌的功能以尽早脱机【12】。可用轻叩法:护士半握拳,呈碗口状,腕部贴在胸壁,呼气时,随腕关节屈伸,用指尖轻轻叩击前胸部。根据患儿具体情况每次15~30分钟,6~8次/天。催咳法:催咳前,雾化吸入20min,使痰液稀释有利于排除。嘱其深吸气后屏气片刻,护士协助患儿将屈曲放于胸壁两侧的手臂内收稍加压,同时鼓励用力收缩腹壁肌肉,收缩困难者护士协助稍加压腹壁肌肉,使其处于收缩状态或辅助活动患儿下肢已达到催咳的目的。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鼓励其反复练习,要不厌其烦指导协助。对患儿实施运动功能的康复医学护理急性期可用夹板、支架、沙袋等固定肢体大小关节,使其处于功能位,此后应用针灸,按摩和四肢功能锻【13】。被动运动,上指指关节屈曲伸直、腕关节内收、外翻、旋转。肘关节外展、屈曲、旋转、松肩。下肢指关节内收、伸直。踝关节屈曲、伸直、旋转。膝关节屈曲、伸直、旋转、抬起等。在被动运动后,肢体肌力有所恢复,逐渐协助患儿做主动运动、使其用手方面对侧耳际,捏橡皮胶圈,取东西放入容器或拆装组合积木,拿取筷子,绞毛巾等。并训练站立、行走、上下台阶等【14】。
恢复期进行的心理医学护理以患儿进行复健为主题,护士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如:传悄悄话,猜谜等,达到丰富患儿思维和想象力的作用,让患儿帮助照料自己的生活,提示护士解决其他患儿的要求等,使之产生参与的责任感和参与后受表扬的愉悦感。
由于重症神经根炎患儿各种功能损害多呈可逆性,因此,早期对实施整体康复治疗和医学护理是较少并发症,缩短疗程的关键。因此,在治疗医学护理时,护士要准确的把握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不失时机的进行心理疏导,尽力消除其急躁情绪,已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使患儿很好的配合功能锻炼,并讲述该病的康复医学护理知识,为恢复后的各种功能锻炼打下基础。
肢体的被动运动是患儿早日康复的必要措施。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的患者通过PT练,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减少残疾程度,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15】。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注意,肢体的被动运动应做到活动充分,合理适度,循序渐进。开始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患儿痛苦而拒绝锻炼,肢体活动的幅度由小变大,时间由短到长;肢体关节先近端后远端,先小关节后大关节。在进行各种锻炼的同时,护士用做好出院指导,使患儿和家长掌握锻炼要领。对出院患儿定期随访和复诊,以帮助解决患儿在恢复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产后抑郁症基本都是针对产后在生产后的42天的范围内出现的心理疾病,其症状比较繁杂,主要出现悲观、抑郁、沮丧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产妇自杀的现象,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的身心构成极大的威胁,还会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幼儿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影响,甚至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现在整个地球都开始注重对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和干预,也对大量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人群基本都是住院的患者,对于社区产后护理的研究并不到位,平时对产后抑郁症的社区医学护理的相关新闻也比较少,因此,社区医学护理干预是全面保障产妇出现抑郁症至关重要的措施。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1.1生理因素
1.1.1激素变化:孕妇在怀孕的后几个月里面,她们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与先前相比发生变化,并且迅速的分泌变多,其它的一些体内激素的分泌也开始逐渐的偏多,当生下婴儿的时候,这些激素分泌从原来的增多转变为现在的消失,会引起脑内以及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开始发生变化,慢慢的让孕期的孕激素、睾酮相继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孕妇的情绪。采用自身乳汁来喂养婴儿的孕妇由于乳汁分泌的原因,往往导致其产生抑郁症的可能性偏大,也就是说产妇产下婴儿时的年龄以及乳汁分泌的多少对产妇患抑郁症有直接的影响,充分的说明了年龄偏大的产妇患抑郁症的几率大于年轻的产妇。
1.1.2分娩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医学界剖宫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人都开始从传统的自然产转变为剖宫产,不过,调查分析可知,产妇进行剖宫产之后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往往大于自然产的产妇,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几率的6.82倍。
1.2心理社会因素
1.2.1心理动力学方面的特点:妇女在生育的阶段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动力特征,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生育前期产妇自身的性格,人的性格是先天生成的,倘若产妇之前就一直具有忧郁,焦虑、压力过大等情况,那么在产下婴儿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之前与丈夫关系不协调,与家庭生活不融洽的产妇由于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来自家人温馨的感觉,就会产生抑郁情绪,让抑郁症对婴儿和产妇都造成威胁。
1.2.2社会支持缺乏: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都不能离开相应的社会支持,可以说社会支持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适当的让产妇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可以让她们觉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她们从社会支持里面获得信心、动力等,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舒缓,心情放松,并且相关调查报告可以得出的是,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的1/2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她们得不到来自社会上的支持,由于中国政策推行过的计划生育的影响,致使我国的产妇基本上都是初产,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知识,加之现在产妇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偏短,致使很多产妇在医院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宣传的知识相对的偏少,加之目前我国基本上都是对住院产妇适当的进行一些指导干预,并没有对在家庭里面出生的产妇进行相应的社区医学护理,没有来自社会上的支持,不能够得到和了解来自社会的信息和各种资源,就会导致她们产生与外界隔绝的心理,造成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抑郁症的出现。
1.2.3传统风俗的影响:国内的产妇生下孩子以后在家由长辈照顾,而长辈往往就会用过去的照顾产妇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照顾,就会出现国内传统的“坐月子”的风俗,她们指导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的后面30天内,决不能够洗衣、做饭、洗头、并且在此期间她们的饮食也会被禁忌,她们觉得只要产妇在此期间只要忌的好,就会好的快,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外一些因素,产妇得不到运动,身体不能够活动,就会造成身体虚弱,并且产妇倘若不能够适当的注意卫生就会产生很多细菌,给婴儿也会带来影响,长时间的不沐浴、不洗头会让产妇的心理产生抑郁感,得不到释放的感觉累积会让抑郁症加剧恶化。
2产后抑郁症的危害
产后抑郁不仅仅是患者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倘若产妇过度焦虑将会让她自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逐步变少,让子宫呈现出收缩且没有动力的状况,导致患者呈现产后子宫出血的症状,他们每天都处于情绪的最低谷,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信心和动力,让他们正常的生活处于迷茫状态,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与他人因为小事而发生争执,与同事和家人相处不愉快,厌食、失眠、性欲减退等症状频频出现,严重的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自杀心理,让她们的婚姻出现裂痕,倘若这些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将会延续至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另一方面,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婴儿正常的母乳喂养产生影响,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调查显示,将含有抑郁症的年轻产妇跟没有患抑郁症的产妇相比,后者的乳汁比前者的乳汁多很多,因为患有抑郁症的产妇往往会产生泌乳推迟、乳汁的分泌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母乳,就算是从小对婴儿喂养奶粉,但是喂养奶粉的婴儿终究没有喂养乳汁的婴儿生长得好。由此可见,产后抑郁带给的危害不仅仅是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更为厉害,倘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和以后的骨骼发育,出现营养不良、畸形等症状,并且母体的产后抑郁还将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猝死综合征出现,所以,重视妇女产后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且使之呈现在健康的氛围内,让产妇处于温馨和愉悦的心情下对产妇是及其重要的,以此来抑制抑郁症的产生,已经是现在国内外的共同目标,也将会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
3国内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
3.1怀孕期间的心理保健
当产妇在经过医院的验证最终定位怀孕时,就应该向相关的医院咨询孕期的一些常识和购买孕妇保健手册,让丈夫和家人一起陪同去上一些社会上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妈妈课堂”培训班等,并适当的做一些运动,让孩子能够健康的出生,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孕妇在产前进行定时的听课、听幼儿音乐以及经过医师的培训,对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还要对产妇的家人定期进行宣传知识培训,扭转部分家长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且让他们明白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并且收集和罗列一些女子的成功事例,让他们明白女子也能够和男人一样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另外要联合产妇的家人为产妇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她觉得自己在家庭的重要性和地位,没有人不重视或者不关心她。在怀孕期间,孕妇的情绪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丈夫的关怀和理解对她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产妇在怀孕期间,随着身体的加重,她们会越来越觉得劳累,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情绪,家人的关怀是给她们最好的鼓励。注重孕妇在产前的身心状况,要多向初产妇讲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和变化,让他们用平常心看待在怀孕期间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的状况。
3.2产时心理护理
3.2.1在院期间让孕妇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体验环境,提高熟悉程度
初产妇由于心理的压力对医院总是会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没有经验,担心宝宝不能够顺利的生产下来,幻想产下的婴儿是否健康,对病房也不能够适应,对医院这个新环境就更是畏惧,排斥,这时就应该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熟悉周围的环境,以及与人之间的和睦,待生产之时就能够顺利的进入状态,不会觉得环境的陌生而让她们心理产生恐惧感和压抑感而导致产妇患上抑郁症。
3.2.2采取一护一病制,产妇由专职护士给予指导以及照顾,并进行心理疏通。
当产妇在医院进行休养时,应该对产妇实施“一护一病”制,即一个专业的产妇护理员照顾一个产妇,避免出现由于产妇过多而护士人员周转不过来的现象,并且在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产妇的照顾过程中,应该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身体各方面的变化进行指导,特别是剖腹产的产妇,由于刨宫产的产妇的发病率比自然产的产妇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偏高,所以就更应该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心理疏通,耐心的倾听她们心理压抑的想法,告诉她们伤口的正确处理方法,避免伤口感染等的措施,护士人员发现,很多产妇在生产后很容易有不吃饭的思想,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怕身材变形等,护士人员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与产妇进行沟通,告诉她们自己是婴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倘若他们不能够保证自己的营养,那么会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只要合理膳食,做轻微的运动,身材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3.2.3分娩整个阶段由家人关键是丈夫的全程陪伴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是最紧张的,也是最劳累的,调查发现,在这过程中家人的陪伴鼓励会让产妇心情愉悦很多,并且能够给予她们极大的鼓励,并且调查显示,倘若没有家人尤其是丈夫的陪伴,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原因,感受不到大家的重视的她们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倘若没有及时的进行产后指导,那么将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情绪,加之产妇在医院,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其他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倘若有家人的陪伴,有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就会使得部分没有丈夫陪伴的产妇心理背上包袱,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不注重自己,虽然有自己亲人的陪伴,但是产妇有时最需要的是丈夫的陪伴,了解丈夫对于这个刚出生的婴儿的重视程度,对于产妇在生产期间亲人特别是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对产妇的鼓励是避免产妇心理产生压力,也是避免患上抑郁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2.4注重产后产妇情绪、保障休息环境氛围、防止谈话涉及影响产妇情绪的内容。
产妇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耗费的体力较多,使得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已经筋疲力尽,就更应该保障产妇进入安静的并非氛围里面休息,保证他们能够不被外界的的东西打扰,并且还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以防探视的人群无意识的涉及一些不应该谈论的话题,例如,涉及到婴儿的皮肤颜色好与坏、婴儿的个子大与小、以及最受关注的婴儿的性别等影响氛围的话题,使得产妇不会觉得尴尬和心理有包袱,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产妇做医院休养以及对住院的治疗费等应该尽量不谈,对于婴儿所涉及的一些财务上面的问题尽量不要提到,加之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在体型上面的话题也不要涉及,否则会让产妇多增加压力,
3.2.5对产妇带婴儿的经验进行指导、协助产妇顺利适应母亲的角色
初产妇由于没有带过婴儿、缺乏经验,并且从一开始的“为人子”变成现在的“为人母”的转变,让初产妇没有较好的适应,初产妇对陌生的婴儿就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反应,这时医院的护理人员就应该针对初产妇的这些特征和常见的产妇心理变化等,对初产妇进行一系列的育儿指导,例如,产妇如何给自己的婴儿进行母乳喂养,如何帮婴儿换尿片,如何帮婴儿喂水,喝奶粉时的分量,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指导,让婴儿不会为了对婴儿的啼哭和喂养发愁而影响情绪,使得她们能够觉得带婴儿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对小生命的爱护和喜欢等心情尽显无疑,能够很快的适应母亲的角色。
3.3产后家庭访视
在产妇决定出院回家休养之际,医院就应该安排指定的社区医学护理专业护士为产妇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产后的一个月内中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行为都不能够间断,在这一个月内的社区医学护理主要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产妇以及产妇身边照顾的亲人讲述相关的婴儿知识,让产妇了解应该如何带小孩,应该如何为小孩喂奶、以及帮他们洗澡,才能保证初出生的小孩能够不被水温烫等,帮他们换洗尿布,以及教他们怎样辨别婴儿的肢体语言,来查看他们是否撒尿、喝水等,避免产妇由于带孩子缺乏经验而影响情绪,从而出现心理包袱,
其次,对产妇的丈夫与亲人沟通,着重讲解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产妇和婴儿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其着关键性的作用,部分家庭因为历来的“重男轻女”现象使得产妇在生产的过程和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要是满足了家人的愿望,那么一家开心,要是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对产妇与婴儿不够重视,这对于产妇和婴儿都会构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并且要多雨产妇进行交流,告诉她们发生的一些趣事。再次,对于产妇的饮食要特别注重,尽量吃营养丰富且清淡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另外,丈夫还应该对产妇倍加关心,产妇最注重的就是丈夫对自己和婴儿的看法和态度,丈夫就应该让产妇感受到其浓浓爱意,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重视,以及对她们的孩子的喜爱,感受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这对产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专业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产生心理包袱的不同情况追终溯源,然后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产妇的心理压力,使产妇抛开包袱,愉快的生活,这样无论是对产妇还是婴儿都是比较有益处的,并且对于产妇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的肢体动作的进步,应该适当的进行表扬,以便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4产后抑郁症的社区医学护理干预
目前对产妇进行的主要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两种,即进行产后护理干预以及药物干预。由于产妇要对婴儿进行乳汁的喂养,不适合采用药物干预,这会直接的影响乳汁的分泌等,给婴儿的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医院会考虑到其她的产妇,和住院的病房充足的情况,就会对产妇在医院的住院时间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产妇在医院的护理干预和接受指导的时间偏短,脱离医院,在家休养的产妇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产生抑郁症,就需要对这些产妇进行家庭访问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以便抑制抑郁症的产生,而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4.1确定进行产后抑郁症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医院实行的“一护一病”制,那么为了保证产妇患上抑郁症的最低可能性,医院就应该对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定期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的培训质量和手段能够新颖、不陈旧,对于医院安排为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并且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必须是通过考核,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证件,方可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并且对于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获得经验和教训,使得自己能够很快的能够成为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来有效的控制抑郁症的发病率,出色的完成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辅导,保证任务的高质量。
4.2评估进行社区干预的人群
对于产后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且他们进入社区家庭进行访视时,一定要穿工作服,并且应该持有相关医院的上岗证,产后访视证,对于产后访视的一切工具等需要佩带齐全,仪表端正、态度友好、讲话举止得体,并且不能够利用社区访视的身份向产妇宣传以及推销一些违法商品,否则将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并且在产妇交流不得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维护一种产妇与医院护理的和谐关系的局面,以便将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并且医院还应该与这些家庭联系,向产妇打听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态度,并且对她们的完成质量进行打分。
4.3制定产妇社区医学护理的探访职责和制度。
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母婴保健上面的指导和宣传,仔细的观察产妇在体型以及情绪上面的变化和婴儿的各方面特征等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对产妇进行休养的地方针对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针对营养、喂养、护理、保健以及其它一些身体恢复后的一些方面也要着重的进行讲解和阐述,例如,与丈夫在一个月内禁止发生性行为、日常有效避孕、塑造体型等一些知识上面也要多给予指导,指导产妇能够顺利的从“为人子”进入“为人母”的角色,能够不用需要旁人的帮助,独自照顾好婴儿,并且医院相关妇产科医生也可以到各个社区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演讲,开展咨询平台,对于心理上或者产后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交流或者询问的方式得到解决,相关专家能够现场答辩病人的疑惑和压力,并且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对其采用焦虑—抑郁调查量表来针对产妇的心理等进行测评,来调查出护理人员想了解的信息,将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出极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针对产妇的情况的严重程度以及产妇的发病率高低决定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次数,并且对于产妇出现的不适等症状要采取一定的指导,指导产妇将紧张的情绪慢慢的进行克服,保持放松的状态,达到全身心的舒畅,并且指导应该正确的通过按摩达到恢复的最佳状态,指导产妇适当的做一些舒缓身心的运动,不过刨宫产的产妇要特别注意运动量的大小以及伤口的修复。社区医学护理人员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对产妇展开指导,已达到预防和减轻抑郁症产生的目的。并且还应该针对现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些医护人员对产妇的指导和访问次数的要求,以及一些保障产妇权益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体系,使得产妇都能够得到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很好的干预和照顾。
5、国外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措施
5.1、综合性心理疗法
在国外,医院在治疗产妇的抑郁症时实施的措施与中国不同,心理疗法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治疗方法,在国外,治疗产妇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就包括了信息支持疗法、确认的行为疗法、非指导性咨询疗法、艺术疗法、交际沟通疗法等。
5.1.1、信息支持疗法
在1986年以前人们对产后抑郁没有太大的意识,在1986年之际,欧洲的Cox提出,让产妇适当的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病理与成因,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并且对抑郁症的发病率有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初产妇由于对育儿的知识没有经验,就需要医院的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解释和阐述育儿经验,并且对产妇的保健也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让产妇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里获得育儿方法和保健知识,对于产妇的乳房保健也是极其重要的,产妇在产下婴儿阶段的乳房保健对产妇以后的乳房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正确、合理的回答产妇觉得郁闷或者不解的问题,然后再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搭建平等、融洽的桥梁。
5.1.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国外医院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针对认知和行为来克服和抵制部分恶劣的因素的影响,然后减少对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国外的认知行为疗法里面,主要针对的不是产妇的发病缺陷,而是从周遭的环境和因素出发,寻找真正的病理病因,找寻所选择的办法。
5.1.3、非指导性咨询疗法
非指导性咨询的另一种说法为“聆听访问”,这种解决措施就是指咨询师根据产妇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里负担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指导、然后从本质上给予其帮助和辅导,让患者能够在相关人员的牵引之下,顺利的走出抑郁症的名列,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长达8周的聆听访问能够更有利于它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产妇的抑郁症发病率。
5.1.4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对患者而言是更愿意开展的疗法,艺术疗法是指通过音乐、舞蹈等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能够从音乐、作诗、画画之间找寻一定的乐趣,并且抑郁症患者也能够通过艺术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范围,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的效果。
5.1.5人际心理疗法
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产妇的人际关系主要就包括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处不好,都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心理,产妇在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时,就会出现心理焦虑、忧愁、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症,还会导致产妇的身体受到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为期3个月的人际关系疏通,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将抑郁症病情改善,让产妇和婴儿的身心都能够处于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国外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与我国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大致相同,都涉及到了产妇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产妇的家庭的相关因素,并且对于产妇初育小孩时的经验不足都提出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形对产妇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6总结
调查分析可知,社会支持是极其关键的变量,能够对应激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并且研究可得抑就会使得产妇的心理产生影,初产妇由于没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再加上生产过后得不到社会的大力支持,长时间的压响,但是产妇获得社会支持以后不仅能够从中获取不少的知识,还能够让她们降低来自各方面的沉重的包袱,医院社区医学护理的相关人员还应该将产妇对社会支持方面的评价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同产妇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产妇在休养的过程中最想要谁的陪伴,最想得到谁的关心,调查显示,对产妇心理压力造成的最大的因素就是在养育和带婴儿上面缺乏经验等,再次才会涉及到产妇因为这方面的压力而造成情绪包袱。产妇对自己的孩子都比较注重,并且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害怕稍有不慎影响孩子的成长,往往会获得准确又可靠的带小孩的经验等,所以,对社区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以及直接的交流是非常关键和有效的措施,掌握婴儿的各方面的状况,近可能的减少探视的人群,避免探视的时间过长,并且对于刨宫产以及产后进行奶粉喂养的人群、年龄偏大的人群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第一次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过程中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什么问题或者不解可以随时进行在线解决,并且对产妇的丈夫、亲人、公婆等要从婴儿到产妇的各个方面展开宣传,并且告诉她们带给产妇温馨的氛围有多重要,并且要特别注重丈夫的关怀,丈夫的关怀对产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些家庭因为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不和睦,导致产妇在喊下婴儿之际,由于没有丈夫的呵护和帮助,加之婴儿的哭啼和育儿经验额的不足与疲惫的身躯,往往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包袱,这不仅会对婴儿成长不利,对产妇而言,危害极其严重。由此可见,丈夫应该从产妇产前到产后都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且录下一些一家人在一起的开心的场面,然后对产妇一起观看,告诉产妇有多伟大,产下多可爱的婴儿,给予产妇以鼓励。
永久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可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达到治疗目的[1]。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50多年间,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其功能日趋完善。目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所有需长时间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包括2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反复发作的颈动脉性晕厥和心室停搏,对伴有心动过缓引起的症状,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尤其适用。
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伤害,是医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现将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医学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1年5月共安置起搏器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54.3岁;文化程度:文盲2例,高中以下学历例17例,大专学历8例,本科以上学历4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史最短5个月,最长17年,平均4.7年。
1.2方法
1.2.1起搏器介绍
采用的起搏器类型:其中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VVI)16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9例,P波抑制型心房起搏器(AAI)2例,频率应答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VDDR)1例,频率应答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VVIR)1例,频率应答全自动型起搏器(DDDR)1例,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VDD)1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静脉选用:其中头静脉19例,锁骨下静脉7例,其他静脉5例。
1.2.2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医学护理措施
1.2.2.1心理医学护理
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最担心的就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起搏器故障停止工作。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耐心地讲解永久性起搏器的工作原理,起搏器的常见故障的表现和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措施,让患者能科学、正确的看待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务人员。
1.2.2.2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及起搏器工作情况
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意识状态变化,尤其要注意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同时要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做到故障早发现,早处理,尽量把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小。
1.2.2.3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医学护理
1.2.2.3.1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24h内禁止翻身,绝对卧床。术后7天内患侧肢体制动,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给予积极处理,如患者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可能为导线脱离,此时应立即给予处理。在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过激的动作。指导患者发现有敷料脱落或碰湿要及时更换;不穿过紧的内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出现局部红肿痛,甚至皮肤溃破,应积极给予处理[2】。
1.2.2.3.3.2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监测脉搏应该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进行。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7天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少7次或以上,应及时处理。
1.2.2.3.3.3一般在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或消失,但术后如果这些症状仍持续存在,尤其是发生在心室起搏的患者身上,应确诊是否为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3]。一旦确诊症状明显则需要更换房室顺序或心房同步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术后是否应该继续服药取决于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发展。如果患者原来伴有其他心脏疾患或心功能较差,应该坚持服药,这样可以降低起搏器本身对心功能的影响。
1.2.2.3.3.4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功能锻炼应该在拆线后即可进行,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功能锻炼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这属正常现象,叮嘱患者在出院回家后仍应坚持下去。
1.2.2..4饮食医学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心情开朗、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要戒掉烟酒,吃饭不宜过饱[4]。应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粗纤维素的低脂饮食,避免食入产气食物,防止便秘。
1.2.2.5出院指导
1.2.2.5.1随身携带起搏器担保卡担保卡上有您的姓名、地址、电话、心脏起搏器型号、起搏方式、起搏频率、植入日期及手术医生联系方式等,如遇到紧急情况时便于别人帮助。术后早期您不能做过量的体力活动,以感觉舒服、不过度疲劳为限制[5]。如散步、骑自行车、游泳、轻微的家务劳动。避免剧烈运动和用患侧肢体做暴力活动,以免猛烈拉动导线,造成导线折断。洗澡水温不要太高或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引起心跳加快。术前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术后可胜任一般的工作。但有些磁场大的环境可能会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如感到轻微的发热或心跳加速,请立即将设备关闭,心脏起搏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
1.2.2.5.2电吹风及电剃须刀不会影响心脏起搏器,但不要频繁地起闭开关,更不能放置于心脏起搏器之上。电烤箱、吸尘器、电熨斗、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食品加工器等也不会影响心脏起搏器,但要确保无漏电,以免有触电危险。在使用电磁炉和老式微波炉时应保持1米的距离,以免电磁辐射干扰心脏起搏器工作。不要把移动电话放在心脏起搏器同侧衣袋内通话时应尽量用心脏起搏器对侧的耳朵通话,与心脏起搏器的距离应保持在15cm之外,避免话机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影响。避免接近强磁场和强电场、电台、电视发射站、雷达探测站、发电机、变压器等均有强磁场和强电场,应绝对禁止接近。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可以乘坐飞机,只要在机场向安检员出示起搏器识别卡,就不需要再从金属探测器走过,可以安全过关。
1.2.2.5.3每天起床后立即触摸检查自己的脉搏。每次数1分钟,如白天检查应先静坐5分钟后使心率慢下来,再触摸脉搏。活动后自身脉率可能较心脏起搏器基础频率增高。如脉率低于起搏器基础频率,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1.2.2.5.4在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必须长期观察和随访,这样对健康和生命才有保障。出院后半年内每1-3个月,到医院随访一次测起搏器功能,情况稳定后每半年随访1次。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应缩短随访时间。
2结果
3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心律失常是由于电极移位造成的,1例出现皮肤感染是由于患者高龄皮下组织菲薄合并有糖尿病导致的。2例并发症经过积极处理后都痊愈出院。
3讨论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技术不断更新,作为起搏器中的一种——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上主要用于所有需长时间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于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的早期,常见原因多是由于起搏器故障、心内膜感染、电极移位等。由于心脏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而出现心室或心房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2)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七天内,其中术后第一天最容易发生。原因常见于体位改变、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右心室过大、活动牵拉等。另外由于人在行走时上肢经常做摆动动作,这样可能会导致导线绝缘层破损或导线断裂,局部漏电,使心脏起搏器起搏失效。(3)起搏阈值增高: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7—14天阈值可增高2倍左右,四周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多为不正常,原因常见于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良和电极位置不佳。(4)感染及皮肤坏死:全身感染比较少见,局部感染多由于瘦弱及高龄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或是由于埋藏囊腔脓肿形成、炎症感染、积血引起。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消瘦的病人,且多发生在术后早期。原因多由于皮囊张力扩大,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引起。(5)起搏系统故障:起搏系统连接故障、电池不足、绝缘损害、线路不良、电极移位等故障,都会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6)心功能减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如果本身就心功能比较差,安装起搏器只能解决心脏传导的问题,而无法解决心功能的问题,同时还会引起心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的可能。(7)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出现头胀、心慌、头昏、血管搏动等症状。(8)肢体功能障碍: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由于切口处疼痛或对起搏器不习惯等原因,患者多过度约束肢体活动,久之会引起关节韧带粘连,肌肉废用性萎缩,从而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本研究中3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心律失常是由于电极移位造成的,1例出现皮肤感染是由于患者高龄皮下组织菲薄合并有糖尿病导致的。所以这提示我们医学护理人员在医学护理工作中要多观察,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对于高龄患者和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尤其要密切观察,加强皮肤医学护理和伤口医学护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起搏器植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作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紧跟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表现和处理方法。在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医学护理过程中要严格各项医学护理操作规范,不断地摸索新的医学护理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护理质量,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康复。
急性脊髓炎是由于脊髓蛋白质脱髓鞘或者坏死引起的急性横惯性损害,主要分为感染后急性脊髓炎、坏死性急性脊髓炎和脱髓鞘性脊髓炎等几类。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细菌感染的增多,我国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由于现在对于急性脊髓炎的患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现在还没有急性脊髓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炎、脱水等比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由于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由急性脊髓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汇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时间就比较长。这种情况治疗后的医学护理就成为关键,笔者在这里收集了最近几年关于急性脊髓炎医学护理的相关资料,最这些资料相关医学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找到了急性脊髓炎医学护理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共收集到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共三份,所收集资料中共有104名急性脊髓炎患者,其中54名为男性,50名女性患者,最小的患者1岁,最大的患者63岁,平均年龄32岁,经过精心医学护理之后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自理或症状有所缓解,无一例死亡病例。诊断标志是:第一,符合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诊断标准。第二,以突发性双下肢乏力、麻木、行走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为表现发病。第三,腹部刀割样疼痛,后发展到腰背部疼痛、尿潴留、便失禁。
1.2治疗方法
(1)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期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短程冲击疗法500~1000mg静滴,1次/d,连续3~5d。(2)免疫球蛋白:成人用量15~20g/次,静滴,1次/d,连续3~5次为一疗程。(3)抗生素:可预防和治疗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4)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5)甲基酪氨酸:预防出血坏死的发生。1
2.急性脊髓炎医学护理现状
2.1现状总结
2.2现状分析
从上述作者的经验来看,现在急性脊髓炎医学护理一般可以分为七个部分,也就是呼吸机能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皮肤医学护理、康复医学护理、用药医学护理、排尿医学护理、大便医学护理。根据收集资料和笔者的医学护理体会,对上述七项进行分析如下:
(1)呼吸机能医学护理
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深度,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要观察患者咳嗽是否有力,X线显示的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并定时给予无话吸入稀释痰液,以利于其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应按时翻身、变换体位、协助排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如呼吸功能不全,可酌情作辅助呼吸。注意保暖,必要时予抗生素。1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使用呼吸机,并通知主治医生。
(2)心里医学护理
由于急性脊髓炎患者均是突然发病,并且有瘫痪、排泄异常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体机能和正常生活,这很容易让患者产生恐惧感,并且由于恢复期长,患者情绪会导致其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医学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动员和指导家人和朋友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其思想负担,去除紧张情绪,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患者的诉说。1此外,要多项患者说一些康复成功的例子,多鼓励患者做一些康复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起治疗恢复的信心。平常的时候可以让患者看一些有利于心里平衡的杂志如《知音》等等,看一些喜剧电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
(3)皮肤医学护理
由于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机能,患者可能会长期卧床,这就要做好患者的皮肤医学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具体措施为:每次换班时认真床头交接,检查全身皮肤,观察有无发红等情况,每日清洁皮肤,随时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对排便异常的患者及时清理排泄物,温水擦洗,维持会阴、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1h~2h翻身1次,对骨突或受压部位,如脚踝、足跟、骶尾部等部位常检查,予以按摩,按摩时用手掌紧贴皮肤,压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做环行按摩,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3坏死组织科采用并用1∶2000过锰酸钾或双氧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进行清洗和湿敷,清除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4)康复医学护理
应该为患者制定专门的康复训练计划,医学护理人员在患者翻身之后应该将其肢体位置摆放正确,并活动患者的关节,按摩瘫痪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血液循环恢复肌肉机能。要让患者多做一些日常生活训练,自行穿脱衣服、进食、盥洗、大小便、淋浴及开关门窗、电灯、水龙头等,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学会自理,并逐渐掌握自我机能恢复的技巧。
(5)用药医学护理
大剂量使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倾向,观察大便颜色,必要时作大便隐血试验。大剂量激素治疗会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面色潮红、情绪激动、入睡困难甚至心率增快等,患者对此不能正确认识且不能接受,需要详细的用药指导并通知医生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向患者讲明原因是药物所致,而且随着药物减量症状也会减轻,停药后症状消失。
(6)排尿医学护理、大便医学护理
尿潴留患者应该放置导尿管,保持排尿畅通,每2-4个小时放尿一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做尿常规检查,如发现有感染应及时给予膀胱冲洗,注意保持无菌操作。女性患者的外阴要每天冲洗两次、使用卫生纸时应该由前往后擦拭。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很容易发生便秘,这种情况下从食物入手,多让患者食用高纤维饮食和水分比较高的食物,医学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排便习惯在合适的时间给予缓泻剂,并指导患者增加腹压引发牌匾,帮助其养成排便规律。
重症胰腺炎,肠瘘、肝脓肿等术后通常会留置引流管,目的是防止炎性介质经腹膜吸收,尽快清除渗入腹腔的积液和坏死组织,是术后早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术后留置套管行持续负压吸引和冲洗的40例患者,观察综合医学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5.0±5.2)岁;重症胰腺炎9例、肠瘘6例、肝脓肿5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4.8±4.6)岁;重症胰腺炎8例、肠瘘6例、肝脓肿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种类等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医学护理方法
对照组:正确固定双套管,外接引流管长度适当;保持双套管的有效负压,适时进行负压的调整;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袋,防止引流管出口处打折;调节冲洗液滴速;观察引流液性状[1]。
观察组:给予综合医学护理。术前:做好心理医学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解释置管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置管前给患者镇痛药。术中:置管时陪护在患者身边,做好心理支持;以肢体语言和眼神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避免患者躁动而影响置管操作进程[2]。术后:固定好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适当的负压,一般于10~20千帕,需及时调整冲洗液滴速,每日冲洗液量约1500~2000ml。持续心电监护、吸氧,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及时倾诉不适,嘱家属及亲友多陪伴、关心患者;心理医学护理贯穿整个疗程,并且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适当调整心理疏导方法和健康教育内容[3]。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胆瘘、肠瘘、胰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可导致内稳态失衡。每日注意更换引流瓶及引流管,除了局部消毒外,还要遵医嘱给予预防感染的抗生素。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引出血性液注意活动性出血,引出黄绿色、金黄色液体,提示发生胆漏[4]。
1.3观察指标
术后引流液转清时间和并发症(套管脱落、出血、感染、引流管堵塞)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系统,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引流液转清时间及并发症比较,见表1。
观察组引流液转清时间早于对照组;套管脱落、出血、感染及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护理学发展,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医学护理方案,在治疗不同环节适时改变医学护理措施,以适应治疗的需要成为当前医学护理领域的热点。
本研究观察不同医学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冲洗患者的医学护理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引流液转清时间早于对照组;套管脱落、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医学护理体会如下:①综合医学护理注重心理医学护理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个体性格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术后的早期康复[5]。②引流管应用灵活,可根据患者腹腔深浅、腹壁厚度选择不同型号引流管;选择质量上乘的引流管能保证引流通畅。总之,综合医学护理对腹部手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和冲洗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推广价值。
临床上所谓的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指胎儿在分娩出一分钟之后,只是有心跳但是却没有呼吸,或者是胎儿并未建立正常的呼吸规律,始终处于一种缺氧的状态[1]。
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主要是摘自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分娩新生儿308人,其中有68例患儿出现窒息症状,当中有10例患儿是吸入性肺炎,有11例患儿出现颅内出血,有6例患儿为新生儿肺炎,有4例患儿为早产儿硬肿症。
临床上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标准主要是使用Apgar评分法:胎儿在出生之后1min平分为8-10分,0-3分为重症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2]。其中,中度和重度的新生儿窒息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胎儿在出生之后只有心跳没有呼吸,皮肤青紫、苍白,胎儿的口唇和四肢的末梢发绀。下面主要是对重度和中度的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和医学护理进行复述。
2治疗
我院针对新生儿窒息所采用的复苏步骤如下:
2.1初步复苏
保暖;减少散热;摆好体位:肩部垫以高2~3cm布垫,使颈部呈轻微仰伸;清理呼吸道:如羊水有胎粪污染,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鼻腔,并在肩免除后,第一次呼吸前,在喉镜暴露下洗净气道内胎粪;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仍无呼吸,弹足底或摩擦足底、背部1~2次,以诱发呼吸。
2.2气囊面罩复苏
选择适合面罩置于患儿口鼻正确部位,以达到密闭而不压及双眼,不兜下颌骨为宜,通气频率为40~60次/分,压力为20~30cmH2O(2.0~3.0kPa)。进气时胸部呈浅呼吸状,正压通气15~30秒,仍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立即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2.3胸外心脏按压
患儿背部置于硬垫上,摆好体位,采用双指法,食、中指并拢垂直于患儿胸骨体下1/3交界处,即双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以频率为120次/分,深度为1.5~2cm按压,每压3次,正压通气一次。可触及到股动脉搏动,提示有效,按压30秒评估,再做进一步处理。
2.4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摆好体位,直视下,以左手拇、食、中指持喉镜柄,右手扶住儿头,喉镜叶片沿着舌面滑入,顶端达到会厌谷时,轻轻抬起叶片以小指轻压甲状软骨,声门清晰可见,插入合适气管套管。如有粘液涌出可先用气管套管直接吸引,边吸边拔,以利将粘稠物吸出。气管套管端之声门线达声门水平,接气囊复苏及氧气,核实无误,即可进行气压通气。
2.5药物复苏
1)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气管内或脐静脉注入,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一次。
2)纳洛酮0.1mg/ml,气管内滴注或脐静脉推注。
3)5%NaHCO33~5ml/kg加等量5%葡萄糖液,静脉慢推。
4)扩容剂:全血(或血浆或5%人白蛋白)10ml/kg5~10分钟以上静脉输注。
5)多巴胺5~10ml/kg静点,严格控制滴速。
3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
3.1为其建立畅通的呼吸道
分娩的过程中,当胎儿的头娩出之后,用适当的力在鼻梁和前额之间挤勒一把,将口鼻中大量的分泌物挤出来;擦干羊水和血液。胎儿采取仰卧位或者是侧卧位,颈部适当的仰俾,保持最佳的体位进行正常的呼吸。接着将胎儿的头转向另外一侧并尽快的吸引。一边吸引,一边将其前后左右的摇摆,若使用电动吸引,负压要保持在8~13.3kpa之间,每一次的吸引时间<10s。
3.2建立呼吸保障给氧
临床上在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之上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还要给予氧气的吸入,一直到胎儿能自行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为止。如若患儿是轻度的窒息,可使用轻拍背部法;针对重度的窒息患儿需要插入胶管吸净腔内的粘液,之后再给予氧气的吸入,见肤色逐渐转红、建立起自主的呼吸之后再将气管内插管拔出。
3.3保证胎儿心输出量
当胎儿在给养之后心率若是<60次/min或者心跳出现停止,那么需要及时的进行胸外按压:使用双手抱住患儿的胸部,将拇指按压在胸骨中下的1/3的交界处,其他的手需握住换着人的背部,以拇指指向的胸骨对胎儿进行轻轻的按压,或者是使用中指、食指对患儿的胸骨进行轻轻的按压,另外的一只手托住患儿的背部。其频率为120次/min,通常幅度为2cm,每压4次间隔一次正压通气。切记:医学护理人员在按压的过程中需要每30min对心率进行测量一次,心率时间<6s。若心率<80次/min,静脉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0.1-0.3ml/kg。
3.4常规观察
患儿在复苏之后的24h之内可能会出现反应,因此医学护理人员要密切的关注新生儿的呼吸节律、频率以及呼吸的深浅度。同时还要观察换着人的神经系统;血们的大小、紧张度;二便、泌乳等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现象需要及时的告知医生并处理。
老年病人由于其不断衰老的机体组织器官,而造成其整体调节机能不断减退,适应能力也在不断下降,由此而导致特殊心理反应,特别是手术老年病人这种心理变化更大,因此,在手术期间应当针对患者心理差异的不同,而对其采取最佳的心理医学护理措施,这对于患者心理活动能造成非常有利的影响,可使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减轻或消除。我院为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医学护理质量,采取多种心理医学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与病人进行医学护理过程中,医学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谈话表情、姿势、语调、动作等方面的重视,这是由于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通过这些良好的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得到莫大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心理医学护理得到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医学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大方、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的对待病人,并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在交谈过程中对于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艺术要非常注意,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对患者进行解释时需要耐心细致,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能够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由此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术前主动详细的将术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向老年患者进行介绍,并向患者肯定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心中有数,思想负担得到减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术后主动向老人询问其切口是否疼痛,并协助患者转换舒适体位。对于疑心较强的患者,应当注意在病房中对于其病情需要慎言守密,不能够进行议论。在对患者提问进行回答的时候,绝对不可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应当做到耐心细致。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主动交流,以便能够正确的掌握患者对手术既渴望又惧怕的复杂心理。对患者术前焦虑有效的降低,对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十分有利,同时可使术后并发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为进一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室内温度维持调整在18~20℃,湿度50%~60%;病房内避免大声喧哗,在开关门窗时应当动作轻柔;患者睡觉前给予一杯热牛奶,避免咖啡、浓茶,并对晚间引水水量进行限制;睡前嘱患者使用热水泡脚;由于音乐对于心血管、腺体分泌系统以及肌肉的紧张度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使患者的血压、心率得到进一步的稳定,身心得到松弛,心境更加稳定平和,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并可达到镇静、缓解焦虑的效果,故可给予老年病人轻音乐;在术前晚给予患者镇静药苯巴比妥口服。
3建立多种形式的宣教工作
在对患者进行宣教工作时,应当根据其在入院时的调查情况有针对性、个体化的进行,需要将手术前注意事项、手术采用的相关原理及方法、手术配合、手术效果以及如何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预防等方面的医学知识进行宣教,同时要将麻醉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使患者对麻醉的恐惧感和依赖感得到消除,告知患者若术后一般不使用或尽量少用止痛药,以免产生副作用或成瘾,若实在疼痛难耐时,可使用止痛剂。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可将手术过程及效果诚心的与病人进行交谈,使患者焦虑、恐惧的困扰心理得到消除,能偶在坦然、平静的良好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为使患者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可实施每日清单制,使患者能够清楚的了解账目。术后要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使营养得到保证,并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活动需要适量,注意休息,在医生进行检查时需要密切配合,对于病情的恢复非常有利。
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随着日益转变的医疗模式现已成为在临床医学护理的重点。对于患者而言手术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应激源,通过对老年患者术中心理医学护理的加强,能够使患者的应激反应得到有效的减轻,同时也可以明显的减轻患者的恐惧、忧虑及悲观程度,使其血压、心率也能够更加稳定,增加患者在术中的配合程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缩短围手术期,使患者的恢复得到满意疗效。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2月选取的60例产后抑郁症产妇,给予其心理医学医学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60例产后抑郁症产妇,年龄18~36岁,平均25岁,其中56例初产妇,4例经产妇;36例剖宫产,24例顺产;10例产妇生男婴,50例生女婴;文化程度:14例小学,30例中学,16例大专以上。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A、B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理问题调查
对产后抑郁症评定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精神抑郁自评量(SDS)。焦虑是SAS标准分>50;抑郁是SDS标准分≥50,对患者进行测试时严格按照量表进行。
1.2.2干预措施
B组仅给予一般常规检查医学护理,不给予系统干预。A组在常规医学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①给予孕期保健、卫生宣教,并培训孕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对产妇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使其恐惧心理得到减轻。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使其能积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患者谈心,进行开导,使不利因素在萌芽状态得到消灭。②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医院环境,并提供协调的医患关系。在患者入院时需要给予热情接待,生活上给予患者方便。③产妇临产前给予教育,若其有心理恐惧,给予其心理安慰,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与其沟通,帮助患者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④为盼生儿子,但却生了女儿的产妇给予心理医学护理,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使其消除心理焦虑。
1.2.3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及产后15天均进行SDS和SAS评定。
2结果
通过对产后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明显意义,见表1。通过表1可发现两组首次进行SDS和SAS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再次评定在2周后,发现两组SDS和SAS均下降,但A组更显著,由此可发现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重要性。
3讨论
根据对孕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是使治疗得到满意效果的必要措施:①保证孕妇有充足的休息与睡眠:由于分娩会使产妇很疲劳,会阴切口疼痛,而剖宫产产妇术后伤口疼痛并子宫收缩痛等,这些都会直接给产妇的情绪造成影响,由此需要给产妇尽量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由于产妇在产后是情绪最不安稳的时期,易被激怒,故应当尽量减少敏感问题对产妇的刺激,减少不必要的打扰。②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预防产妇发生产后抑郁、树立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故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属积极沟通,使家属能给以产妇精神支持,及时调整不良心态,为产妇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③帮助产妇转换角色:主动与产妇交流,指导产妇转换角色,并对其为讲解母乳喂养及育儿的知识,对于新生儿容易出现的现象进行讲解。要对产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进行指导,并鼓励其多余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及早下床活动,这些都有利于产后的早日恢复。根据本组资料中的对比发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其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对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综上所述,产后抑郁症是有多种原因所引发的,其会对母婴均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对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医学护理干预可使其抑郁情绪有效减轻,从而使产后抑郁症发生降低,主要应当从孕产妇的心理、生理状况出发,给予有效的宣教及指导,并给予心理、情感疏导,耐心倾听,及时帮助她们解决问题,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最终消除抑郁症。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是临床上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原因是由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性反应。该病起病急,病势凶险、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症。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医学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85例,男50例,女35例;年龄31~76岁,平均50.3岁;住院时间7~28d,平均22d。通过入院调查,发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胆源性疾病23例,腹部外伤8例,过量饮酒和暴饮暴食25例,高脂血症20例,糖尿病9例。经实验室检测85例患者血、尿淀粉酶均明显升高,影像学资料均提示急性胰腺炎。
1.2治疗方法:对于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方式:实施禁食及胃肠减压;促进液体复苏和纠正酸碱平衡;抑制胰液外流,给予抑酶药物应用;同时积极镇痛、解痉;给予营养支持。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医学护理措施为胰腺清创引流。
1.3结果:本组85例中痊愈42例(其中2例为二次复发,5例为手术治疗),好转13例。
2医学护理干预
2.1疼痛医学护理
对患者的医学护理需要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并记录下来报告医师,为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安慰患者,让患者感到疼痛并不可怕,了解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会得到逐渐缓解。重点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放松紧张的神经,减轻疼痛。如果患者过于痛苦,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解痉药。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安全,必需时加用床档,防止坠床。
2.2体征观察
一入院,立即按照急症医学护理对待,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呼吸。监测血压、脉搏、神志的变化。血象、血尿淀粉酶动态变化,血糖、血钙、血气变化,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特征、时间等。一旦确诊急性胰腺炎,应考虑采用胃肠减压措施,减压过程中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内容物的量以及患者有无腹胀。注意观察患者脉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严密观察休克、肠麻痹、脱水等症状。一旦发生意外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措施。
2.3各系统的医学护理
临床接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病人表现为低血容性休克症状,这时医学护理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遵照医嘱对患者给予两路以上静脉通道的建立,给患者迅速补充液体,保持体液的足量、均衡,确保患者血压稳定,同时还必须严格做好患者24小时出入量的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系统功能监测。患者一旦出现低氧血症,早期给予面罩吸氧,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如需进行机械通气,还要注意做好气道医学护理,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分泌物防止肺部并发症。并观察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颜色、性质,做好记录。同时医学护理上,应该把观察患者的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情况作为重点,避免胰腺性脑病发生。并注意疼痛使患者情绪失控时的安全医学护理。
2.4对患者的体温医学护理
定时监测详细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当发现患者高烧出现时,尤其是体温超过39℃,应该给予降温处理。保证患者的舒适,及时更换因为出汗而濡湿的衣裤,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爽,床单应清洁平整,动作轻巧,做好口腔医学护理,避免因为免疫力低下而发生口腔感染和褥疮。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医学护理人员要协助其翻身拍背,每2h帮患者翻身1次,促进血液循环,按摩骨突部位,协助其在床上大小便,防止褥疮发生。
2.5营养支持医学护理
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医学护理,首先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减轻胰腺负担,可以促进患者的疾病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好转,发病时的腹痛、呕吐症状基本消失,等到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应该让患者进食少量流质,如米汤类的低脂流食,没有特殊反应,可从少量、无脂饮食开始,逐渐加量,如米汤类。2~3天后,如无不适改为半流饮食。逐渐随着患者病情的康复情况,渐渐地进清淡、高热量、高蛋白、低糖低脂、无刺激性饮食。并叮嘱患者家属少食多餐,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6对患者的心理医学护理
急性胰腺炎由于其发病的危急和病势的凶险,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导致患者对疾病产生焦虑、急躁、恐惧、悲观失望心理,给予科学的、得力的心理医学护理,更有利于恢复健康。多和患者交流,以自己的专业给患者以信任感,建立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给患者以关爱,日常医学护理中多安慰、多倾听,使患者及家属都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主观上具备坚强的意志,以达到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的目的。
2.7健康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痊愈,在出院前,医学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胰腺炎的诱因,提醒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强调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认识本病易复发的特性,时刻保持警惕,教育患者重视胆道疾病,避免连带复发。少食多餐,戒酒、忌暴饮暴食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条件,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心态平和,少激动,避免举重物和过度疲劳。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病理原因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痛苦大、病程较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危机生命。及时的救治和医学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重视医学护理质量,提高医学护理效果,做到耐心细致,把患者当亲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同时高超的专业素质更是十分重要的,要有仔细的临床观察力和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能够应对复杂的医学护理过程。有熟练而细致的操作技能,加强学习,了解急性胰腺炎各个时期的特点,为做好医学护理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协助医生观察并及时反映病情变化,为医师的诊治提供重要而准确的数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急性胰腺炎的医学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慢性荨麻疹属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水肿。常不定时在患者身上、脸上或四肢出现一块块红肿瘙痒的皮疹块,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1]。本文选取2010年7---9月来就诊的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查,并进行脱敏免疫治疗疗效观察,随后进行医学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7--9月来就诊的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选取脱敏治疗;对照组15例,进行皮肤科常规治疗,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2-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病程3个月—11年不等。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脱敏治疗,在患者左上臂伸侧皮内注射抗原皮试液,选择皮试阳性者用组织胺稀释液进行脱敏治疗。对照组:采取皮肤科常规治疗,如使用药物安他乐(成人始量为每次25mg,3~4次/d;并可逐步调整到每次:50~100mg,3~4次/d),外用炉甘石洗剂。
1.3疗效观察
用药后定时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水肿、红肿是否消失;瘙痒程度是否减轻;每日发作次数是否减少等等,并结合治疗前列出详细的数据对比,以便判别患者治疗后是否有效?
1.4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下降指数评价疗效,疗效计算公式为:疗效指数—[(疗效前评分—疗效后评分)/疗前评分]X100%。有效: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如:水肿、红肿、瘙痒等症状消失,病情不再发作),疗效指数≥90%;显效: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如:水肿、红肿、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60%疗效指数<90%;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一好转且病情反复发作,疗效指数<20%。
1.5数据处理
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以上治疗组中15例慢性荨麻疹通过脱敏治疗有3例有效,10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4例有效,2例显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P<0.0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在脱敏治疗过程中也未发现毒副作用。
3医学护理措施
3.1脱敏治疗前后的准备工作
治疗前应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皮肤变应原试验及其他检查详细确认患者的病因,了解其病程、病情、年龄以及全身情况。
3.2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医学护理
①排毒:迅速排出血液内毒素,恢复皮肤正常血液循环,重新组建遭到破坏的血管网,恢复正常血运,营养肌肤,使皮肤健康润泽。②凉血:彻底清除体内湿热瘀毒凉血润肤,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使愈后不易复发。③止痒:止痒消斑,全面调节过敏体质,增强皮肤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皮肤病再次复发。④修复:改善皮肤微循环,增加血氧代谢,修复皮损,祛除病变组织,增强细胞活力,调节内分泌,促进皮肤再生能力,重建肌体平衡,长出健康皮肤。
3.3慢性荨麻疹患者自我医学护理
①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变化。②避免强烈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③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④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3.4治疗后医学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①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变化。②避免强烈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以便恶化病情。③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④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⑤调养生息:注意休息,减轻压力,勿过疲累,适度运动。
4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食物、吸入物、注射药物等过敏引起的,治疗方法较多较乱,临床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钙剂、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时间长,易复发。脱敏治疗对慢性荨麻疹具有明显的效果。脱敏治疗是将提纯的抗原物质逐渐递增量注入体内,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降低,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治疗组中1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通过脱敏治疗后:3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且有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取脱敏治疗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副作用小,患者也可及早摆脱病情反复的痛苦。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1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患儿,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4岁。发热最高温度为39.8℃,最低38℃,平均温度为38.6℃。所有患儿都排除合并其它疾病。将114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常规医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观察病情及对症处理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循证护理实践程序的实施步骤,根据患儿疾病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求实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确定最佳护理方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循证医学护理实践
2.1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文献及召开护患座谈会,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分析家属反馈的意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退热药在服药后30分钟,体温下降的非常不理想,家属非常不满意。(2)护士在给患儿测体温时,通常采用测量肛温,对患儿休息会有打扰,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需要解决的问题:(1)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有多少;(3)对于有感染患儿的发热,选用哪种降温措施是最佳的;(3)应用降温措施后多久才能起效。
2.2医学护理干预
(1)调节中央空调,保持室温在25℃左右;(2)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测量肛温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3)灵活采取不同测温方法。如患儿睡觉时,衣服穿的较少,我们予测腋温,这样就能避免刺激患儿,同时依据体温越高相差越小的原则,酌情加0.3~0.5℃;而当患儿清醒时,尽量说服家属测量肛温,向其解释由于患儿上肢不停活动,难以固定,所以要测量肛温。(4)在降温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方法:首先我们要像患儿家长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解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其次对于体温低于38.5℃且年龄小于6个月的儿童,暂时不给退热药,给予多饮水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而如果患儿一旦体温超过38.5℃,严重的出现惊厥,我们遵医嘱给予口服布洛芬,同时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全身温水擦浴辅局部酒精擦浴),口服如有胃肠道症状者改用赖氨匹林静注,对于那些超高热且伴有全身中度症状的患儿,要给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不随意应用退热药;如患儿出现四肢冰凉等症状,禁止物理降温,采用药物降温,同时注意保暖;如患儿体温始终不退,可重复应用药物降温,但及时补充水分。(5)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我们邀家属讲解体温骤降的危害,同时改变传统的复测体温时间,根据不同降温方法确定相应的复测时间,一般药物降温1小时,物理降温30分钟。
3讨论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医学护理与传统经验和直觉式的根本区别[3]。我们采取预见的护理程序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考虑,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同时也改进了传统的医学护理措施,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从本组研究资料来看我们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测量肛温,因为传统的测量方法忽视了患儿及家属的感受,受到患儿及家属的一致好评,拉近了护患的关系。同时我们通过循证护理发现,卢咏梅[4]研究显示。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比单纯温水擦浴效果好,因为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可大大减少病人对突然大面积接触酒精所引起的刺激反应,减轻了体内反射性产热过程,避免出现寒战,这样更利于热的散发,故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物理降温,这样了增加病人的舒适感,患儿及家属也更加自觉地配合治疗护理。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提高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与家长的满意程度,应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