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础护理论文

时间:2022-04-02 10:37:30

导语:在基础护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护理论文

基础护理论文:骨科基础优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XXX省XXX市XXX医院骨科住院的208例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占70.19%,女性62例,占29.81%;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9.71±8.63)。

1.2方法

1.2.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进行科室总动员,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2009年11月11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讨论会,会上医政司护理管理处郭燕红处长强调当前抓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而后连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下发,并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院领导组织护理部管理者讨论并且分析当前的形势,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牵头,科室护士长统一管理,让全科护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意义,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党和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可很好的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2.2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召开骨科专题会议,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让住院病人清洁,也让病人舒适,而且是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水平的重要基础。基础护理工作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起桥梁作用,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解决一些迫切需要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耐心、主动、细致的护理服务。通过每周二次小讲课、不定时晨间提问,每月一次护理查房,讲授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强化护士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知。

1.2.3领悟优质服务理念精髓,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护士作为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在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领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意义,理解其内涵。先后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活动,要求全体护士在为病人进行临床护理之前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采取人性化的护理行动,让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感动。反复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输和活动的开展,有效转变护士的服务心态和行为,使她们自觉地给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举动,使病人满意和感动。

1.2.4组织护士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科室内利用授课、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创优工程”相关文件和知识,使全体护理人员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做法,领悟其精髓。争取得到医院护理部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派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参加区内、市内的“创优”专题培训班。

1.2.5建立护理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

根据护士的护龄、职称、技术等能力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的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而责任护士在上午、下午下班前都要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采用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三种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法,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同时,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指导和管理护士。

1.2.6绩效考核,实施护士奖金分配

改变以往的奖金分配制度,根据护士护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护理患者的数量、护理的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倾向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提高夜班补贴,做到客观公平。

1.2.7责任护士对骨科患者推出人性化举措

骨科患者由于肢体创伤、骨折、瘫痪等因素大部份需卧床休息,基础护理工作相对繁重。而责任护理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患者的舒适度、安全等密切相关,责任护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其护理工作的质量:(1)骨科内设立“创优”服务意见征集本,责任护士除护理治疗外,其他时间也到骨科患者床边征求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录在册,并根据患者的意见进行护理服务的不断改进。(2)责任护士做到微笑服务,在工作中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不将生活或者工作中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骨科患者。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做到笑脸相迎,进入每个病房,微笑与患者打招呼,微笑回答患者的疑问等。(3)认真落实基础、生活护理,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4)责任护士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患者所急,断指、断肢患者入院时在第一时间为其做好术前准备,尽快送上手术,再协助办理入院手续,为患者的断指断肢的再植成功赢得时间,减少患者伤残率。(5)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由骨科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康复指导和锻炼工作,有效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早日康复。

1.3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2.结果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前,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1.76%;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4.59%;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0.87%;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79%,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才刚刚起步,该活动的顺利实施是一个不断改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和完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这无疑需要全院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更需要有各级领导、人力、物力、财力等后勤保障的大力支持,才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合理配备护士,在排班模式、分工方式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一线护理人员予照顾和支持,使护士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全程化、个性化、无缝隙护理,使患者病情能够的得到狼嚎的控制,并且减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促进护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研究表明,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2],开展优质护理,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可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骨科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81.76%和90.87%,而骨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则分别为84.59%和92.79%,且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马慧芳[2]及楚玉娟[3]一致,这提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骨科基础护理的质量,值得在更多的临床科室推广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促进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论文

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意义重大,由于护理学属于一门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课程占据总课时的比重较大,护理实践课程应与临床相接轨,包括真人注射、仿真病房的开展等[1],对于尚未真正接触临床实践的护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可能会面临某些意外事故,包括针刺伤、接触污染血液等,不利于护理学教学的顺利开展[2]。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学习,应及时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管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是十分完善,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因此,本次研究将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应用于护理基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探究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的宗旨在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将学生护理学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应变能力等有效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养成优良的专业技能,为国家输送优质的护理人才[6-7]。在日常护理教学中,护理学基础实验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理论素养,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相关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8-9]。但是护理实验教学应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并配置专业的相关器械物品,所以说,如何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意义重大,是提高护理实践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10]。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学习,应及时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管理[11]。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是十分完善,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12]。本次研究对实验组学生采取实验室安全管理教学,并加入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包括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等,有利于更加直观的对实验室风险发生严重程度与发生率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方案,利于实验室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1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险干预模式切实可行,但是由于风险等级是既定的,许多风险条目仍然集中在容忍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其中可接受线以下的条目很少,这就表示该类风险评估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采用风险矩阵定量分析中风险值与等风险线上数值进行计算分析,可在之后的临床研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14-15]。另外,为了进一步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健全安全体制,笔者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得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并将全员安全观念增强,校园安全文化有利于教师接受安全教育,便于更好指导学生,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校园安全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安全教育与熏陶,利于安全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在师生员工中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与自觉的安全行为中心,提出人人需要安全、事事要求安全的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且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与安全规程、需要遵守的准则,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组成部分。对校园安全文化进行营造的重点为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学员领导、普通教职工、学生等人群,并定期出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课题,督促教师给学生开设好安全知识方面的班级讨论会,并经常进行教育,举办全院安全知识讲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对两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随访,显示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为95.29%,明显高于常规组,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实验组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综上情况可知,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是有效的风险评估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效果,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推广。

作者:刘秋英 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基础护理

对于瘫痪或床上活动困难的病人,要定时翻身和有具体的翻身计划,白天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不超过3小时翻身次。计划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付以表格让执行者记录,以保证计划的实施。夜间翻身可根据家属或照顾者睡眠习惯,安排翻身时间,如家属晚11点睡觉,可在睡前给病人翻身,晨2点前家中谁起夜,由起夜者再为病人翻身一次,5点前给病人翻身一次至天亮。翻身前应先拍背,嘱其咳嗽,再让病人饮温开水1~2口,后行翻身。每次翻身均应检查受压的骨突部,以便及时了解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受压的骨突部位,作局部按摩或使用气垫等措施以预防褥疮。

对于在床上能活动的病人,视病情和耐受情况制定和指导自行翻身的护理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训练要循序渐进。方法;白天利用晨起、早中晚饭前、午睡前后、夜间睡前的排尿时间进行翻身。夜间叶根据睡眠习惯和排尿次数增加1~2次。

基础护理论文:落实基础护理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医学教育|网整理。(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基础护理论文:有关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

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

目的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2008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组教师(有效人数77人)进行其对护理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主观看法调查。经专家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

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的基础医学必修课有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98%的教师认为开设实验课有必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在解剖学的教学中;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衔接,比较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师组间仅在课程设置意义和原则的部分条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考虑不同教学方向教师的观点,适当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调整。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认为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可以更好的知道老师完成课堂内容。

基础护理论文: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论文

一、课程衔接构建思路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中高职衔接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让中职学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提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构建好具有中高职特色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顺利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法改革

我们对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院2004级护理大专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0岁,学制3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2,方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在考前复习及考试方法上实施改革。实验组:将学生分为l3组,78人,组。在教师带领下,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采集病历,l份,组,作为考试资料。各组根据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提出用护理学基础技术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操作内容分角色组织练习。考试时,每组成员从本组病历涉及的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对照组:考前教师指定考试内容,学生依据教师的安排逐项强化练习。考试时从这些练习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考核内容。

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协作精神、爱伤观念、沟通技巧及操作后处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护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讨论

1.激发了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她们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护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教师请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发挥,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获得学习动力,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尊、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提高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组护生围绕病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过程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锻炼r她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其大胆思维,勇于创新,激发了护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境”,在“情境”中,护生面对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实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在练习时不只注重操作步骤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体感受,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使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感受,能主动征询的患者的需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爱伤观念明显优于对照组。

4.培养了护生的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只注重熟练地完成操作,导致护生为考试学习,护生之间、护生与“患者”缺乏交流。实验组的护生通过采集病历,分角色组织练习,共同讨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合作练习,锻炼了护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5.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教师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6.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因材施教。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加大了教学难度,使教师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7.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练习分析问题,如问题如何形成,问题对患者影响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另外,在教学中还可酌情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培养学生的l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与同学、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收效

摘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有助于形成积极、独立、主动的学习风气,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培养合作精神,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讲授法。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组学习;效果;教学

传统护理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专家,期望学生学会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教学的目的是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对教师的依赖和对教科书的绝对顺从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致使我国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低下,理论与实践脱节。发展护理教育是护士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笔者抓住大、中专转型时机,充分利用大专护生自学能力较强、知识基础扎实的特点,对大专护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学习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对象与方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对2001级、2002级大专护生进行对照研究。2001级学生55人,采用小组学习法,按学号顺序每8人为1组,共7组。提前1周布置教学目标,学生利用1周的时间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讨论,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2002级学生90人,采用传统讲授法。

学科结束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每个问题按评价等级分别为1—5分。共发放问卷145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所有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采取检验。

2 结果讨论2.1 小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表1的统计结果表睨,小组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P 0.05),说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仅仅几十个学时的教法改革难以使其各项能力马上得以提高。创新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成的。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2.2 小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教师是计划者,课前要做大量准备,布置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还要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教师是澄清者,在小组讨论、辨析过程中,要澄清某些错误观点及说明学生所选取材料和内容的局限性;教师是促进者,在小组讨论时,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虚心听取学生的看法,提出思考性问题,而不是给学生提供参考答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教师是评价者,在教学活动中,记录学生和小组的表现,对其弱点给予帮助。

2.3 教学评价以往的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死记硬背、照搬照抄、临考突击、高分低能现象十分严重。实施小组学习后,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占总成绩的50% ,期末试题也以辨析题、论述题为主,把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教、学、考相呼应,学习效果肯定会明显提高。

护理学基础课程人文色彩较浓、操作技能较多、师生互动性较好,适宜开展小组学习法。而对于自然科学成分较浓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否适合小组学习还有待于探讨。

基础护理论文:谈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

摘要:基础护理工作对骨科病人尤为重要,通过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全体护士进一步提高了对骨科老年病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了全程监控,通过及时有效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使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96.8%上升为99.2%,达到了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病人,由于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05年2月~2006年3月,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96.8%上升为99.2%,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 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 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对危重、新开展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严密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3.2护士长每日从早查房开始,一看、二问、三动手,检查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了解和掌握病人皮肤及各种管道护理、伤口渗血、患肢未梢血运观察、协助功能锻炼情况等,对白班各班人员不定时查,检查结果填护理工作情况量化表格,每项有相应分值,这样更好地促进护士自觉地工作流程、巡视制度进行主动服务,对当班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促进和提高骨科基础护理水平,同时又起到了对护理工作质量监控作用。

3.3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做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可给病人造成并发症,因此,护士长每日必须做到以重危病人护理为中心,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优秀者可优先晋升、评优等,对分数低于90分以下者,帮助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连续处于低分者,可考虑末位淘汰制,目的是让每一位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之重要性。

基础护理论文:对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讨论

摘要:基础护理工作对骨科病人尤为重要,通过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全体护士进一步提高了对骨科老年病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了全程监控,通过及时有效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使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96.8%上升为99.2%,达到了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病人,由于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05年2月~2006年3月,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96.8%上升为99.2%,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对危重、新开展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严密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3.2护士长每日从早查房开始,一看、二问、三动手,检查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了解和掌握病人皮肤及各种管道护理、伤口渗血、患肢未梢血运观察、协助功能锻炼情况等,对白班各班人员不定时查,检查结果填护理工作情况量化表格,每项有相应分值,这样更好地促进护士自觉地工作流程、巡视制度进行主动服务,对当班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促进和提高骨科基础护理水平,同时又起到了对护理工作质量监控作用。

3.3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做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可给病人造成并发症,因此,护士长每日必须做到以重危病人护理为中心,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优秀者可优先晋升、评优等,对分数低于90分以下者,帮助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连续处于低分者,可考虑末位淘汰制,目的是让每一位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之重要性。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法的改革

我们对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院2004级护理大专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0岁,学制3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2,方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在考前复习及考试方法上实施改革。实验组:将学生分为13组。在教师带领下,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采集病历。各组根据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提出用护理学基础技术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操作内容分角色组织练习。考试时,每组成员从本组病历涉及的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对照组:考前教师指定考试内容,学生依据教师的安排逐项强化练习。考试时从这些练习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考核内容。

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协作精神、爱伤观念、沟通技巧及操作后处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护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讨论

1.激发了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她们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护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教师请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发挥,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获得学习动力,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尊、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提高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组护生围绕病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过程中,护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锻炼r她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其大胆思维,勇于创新,激发了护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境”,在“情境”中,护生面对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实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在练习时不只注重操作步骤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体感受,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使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感受,能主动征询的患者的需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爱伤观念明显优于对照组。

4.培养了护生的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只注重熟练地完成操作,导致护生为考试学习,护生之间、护生与“患者”缺乏交流。实验组的护生通过采集病历,分角色组织练习,共同讨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合作练习,锻炼了护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5.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教师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6.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因材施教。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加大了教学难度,使教师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7.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练习分析问题,如问题如何形成,问题对患者影响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外,在教学中还可酌情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培养学生的l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与同学、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

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基础护理论文:基础医学护理教学改革途径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 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基础护理论文:关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终身学习能力;护理学生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尚待进一步改善,如PBL病例问题的设置要求、PBL教学环境的改善、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如何提高小组汇报的效果等。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典的PBL模式,应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尽快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护理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基础护理论文:探究有效的《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法

张爱敏,王 艳,王 敏,李华伟 【摘要】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也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是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特点,不断探究并尝试了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法:优化教师示教室演示、学生实验室练习、学生临床见习的各个环节,不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现将5年来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报告如下。

1 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对象层次的提高,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护理人才的关键。作为护理学基础教师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从单纯的护理技术人员,转变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精神、能够成为促进护理工作发展主体的高素质人才;从传授“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护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传授“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知识与技能;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参与教学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积极活动的主体[1],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人才。

2 优化教师实教室示教方法

2.1 演示法 演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技能操作步骤等,对事实、过程或程序进行形象化的解释,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边看、边想的过程。演示法是《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及观察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使用演示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提供有助于学习的环境,保证学生最佳的视觉效果,以便演示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2)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去,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细枝末节上,并且引导学生结合演示对象进行思考。(3)演示的时间应结合授课内容来确定,过早演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过迟演示会给学生一种课堂内容不紧凑、缺乏逻辑性的感觉,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演示要适时,演示完后,用物及时收起,以免影响学生继续学习时的注意力[2]。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病历式教学法(PBL) 目前,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病历式教学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PBL方法设计临床病例,根据病历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充实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铺床时,设计病例:患者,男,37岁,工人,2h前因诊断为急性肠梗阻而急诊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肠粘连松解术。现应为病人铺一个什么床?为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必须区分备用床、暂空床和麻醉床的目的,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麻醉床目的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和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多媒体教学,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影视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开拓了学生视野,强化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解决了不同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限制。

3 优化学生实验室练习法

3.1 小组实验法(小组练习法) 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小组练习法仍然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部分实验课,学生与主讲教师共同带教,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当小教师,是一种开放型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改变了过去《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必须由几位教师同时带教的传统模式。笔者根据教材和实验教学大纲把所有实验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菌技术操作,另一类是非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操作要求严格,必须严格按照操作原则和操作步骤去做。在练习中,教师严格把关,指导每位学生操作。通过教师指导小组练习,可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规范、有序的技能操作。非无菌操作技术则在学生小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主讲教师只讲操作原则、区别点、重点、难点,不讲具体做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护理操作规则,本着省时、省力、病人舒适和安全的原则,按照学生自己的设计内容去做,如有疑问则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这种方法,由于小教师是学生自己,学生的精神压力小,操作比较放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操作技能原则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病人,从不同角度灵活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小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人际交往能力。

3.2 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置换”学习法 笔者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采取了“角色置换”学习法,改变了许多实验只在模型人身上做状况,不断扩大真人真做的比例,让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两人为一对互相做,或三人为一组循环做。每次操作前,“护士”和“病人”根据教材实验内容和教师要求设计好场景,“护士”首先认真评估“病人”状况,然后按步骤进行护理操作,最后要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例如:卧床病人更换床单、口腔护理、各种注射、输液、吸氧等,笔者已完全实行了“真人真做”。在实验课中笔者采取了某些实验内容(如铺床、灌肠、洗胃、注射等)除了示教各章节,类同操作项目的首项内容外,其他内容只讲原则、重点或难点、不同点,不讲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根据护理操作规则,自己设计操作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操作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示教人身上操作,其活动度有限,缺乏真实感知,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真人真做,不仅真正掌握了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方法、要领,而且有了当病人和做护士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伤观念,有了课堂之外的收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同时,护生由被动单向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双向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 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法 为了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活跃学习气氛,防止学习疲倦和知识遗忘现象,在经过一个或几个章节实践教学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巧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操作竞赛教学。学生根据教师对实验项目竞赛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每次派一位学习同时做一项相同的操作,其余学生和教师一起观看学生操作,操作结束后,按照知识、态度、技能目标质量评分标准和操作时间要求进行学生自评,然后学生讲评,最后教师小结,评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在整个实验教学教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循环参赛的机会。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止学生学习疲倦和遗忘。使学生以赛促学,学有榜样,达到增强记忆,激发上进心,熟练掌握技能操作的目的。

3.4 技能操作考核法 《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考核,既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此种方法大多在学生实践教学全部内容结束前后进行,根据技能操作考核的项目内容,学生的人数和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度,根据设定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三项目标质量评价标准和时间要求,设置4~5个考场,每个考场有主考教师和辅助教师,学生先抽号,再抽考核项目签,到准备室自己准备物品后,最后到指定的考场,由项目主考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结束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评。此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专业素质和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4 优化学生临床见习

4.1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参观,例如,当讲到环境前,组织学生课间到医院参观门诊,病人就医环境,病区病人治疗、护理环境等。此种方法使学生接触实际,获得感性认识,把参观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和运用。但是教师必须根据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通过参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参观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了解主要学习内容。参观结束时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写出参观报告。

4.2 临床见习法 临床见习法,是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进度,安排课间见习或课后集中见习。此种方法使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从而形成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见习时学生通过接触病人,从教师示范到自己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看书学习加以提高。例如,当讲到消毒、隔离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消毒室、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当讲到清洁卫生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晨间护理、头发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当讲到药疗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注射室、中心摆药室、各科治疗室。当讲到危重病人的护理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急诊室、病区急救室、重症监护室等。这种由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具体,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动口、动手得到观察病情、技术操作,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