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10:46:27
导语:在全科护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9至74岁,平均年龄为(42.3±2.8)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行全科护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则行全科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临床上治疗哮喘的时间较长,患者出于担忧心理,会时常出现焦虑或者不安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生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烦闷,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自主排解不良情绪;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有尘埃,花草也不宜摆放,同时还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③病情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状况,观测呼吸是否顺畅,神志是否清醒;④预防护理:这是避免哮喘再次发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发作,应当立即就诊,而后再与患者及其家属分析此次发病原因,例如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或者皮毛动物等;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哮喘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预防手段以及使用药物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哮喘病,并且形成与培养自主控制病情的意识与方法,尽量保证其生活质量;⑥保健护理:引导患者形成保健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抵抗力,从而优化气道状况,使防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升。在病情好转期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安情绪;同时,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禁食能够引发过敏及辛辣、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主要使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0-89分;③一般:60-69分;④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气道疾病,引发因素有很多。据调查,当前哮喘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传统的专科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全科护理应运而生。全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沉着的心态,能够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健咨询以及制定康复计划从而促使病人尽快恢复的能力。本文选取120例入住我院的哮喘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全科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房护理、病情护理、预防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仅为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洁丽、樊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哮喘病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相比专科护理效果更为优越,且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晓萍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医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9至74岁,平均年龄为(42.3±2.8)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行全科护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则行全科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临床上治疗哮喘的时间较长,患者出于担忧心理,会时常出现焦虑或者不安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生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烦闷,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自主排解不良情绪;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有尘埃,花草也不宜摆放,同时还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③病情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状况,观测呼吸是否顺畅,神志是否清醒;④预防护理:这是避免哮喘再次发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发作,应当立即就诊,而后再与患者及其家属分析此次发病原因,例如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或者皮毛动物等;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哮喘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预防手段以及使用药物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哮喘病,并且形成与培养自主控制病情的意识与方法,尽量保证其生活质量;⑥保健护理:引导患者形成保健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抵抗力,从而优化气道状况,使防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升。在病情好转期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安情绪;同时,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禁食能够引发过敏及辛辣、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主要使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0-89分;③一般:60-69分;④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气道疾病,引发因素有很多。据调查,当前哮喘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传统的专科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全科护理应运而生。全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沉着的心态,能够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健咨询以及制定康复计划从而促使病人尽快恢复的能力。本文选取120例入住我院的哮喘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全科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房护理、病情护理、预防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仅为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洁丽、樊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哮喘病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相比专科护理效果更为优越,且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晓萍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医院
1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医院的护理服务中,一般都是采用专科护理的方式,主要就是针对于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而对于患者的心理方面,健康教育方面以及卫生保健方面护理的非常少,进而也带来了很多护理上的问题,由于患者对护理知识了解的非常少,在出院之后,患者家属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进而导致患者的疾病没有进一步康复,反而加重,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疾病更好的恢复,也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声誉,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另外,伴随着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在护理中,常常会出现护患纠纷的情况,影响到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采取全科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护患纠纷的问题,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促进医院的发展。由此可见,医院积极的推广全科护理,对医院,对护理人员以及对患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中推广的方法分析
2.1明确护理目标,进行医院护理改革
为了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有必要对传统的护理进行改革,由临床护理应用型模式向临床护理实用型模式转变。明确培养方向,提倡培养全科护理人才。既根据医院的护理特点,普及护理相关知识,培养既能掌握内外妇儿、急救、常见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基本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又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沟通能力,专业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全科护理人才。
2.2采取灵活的全科护理人才培养方式
在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应该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一是,可以采取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就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全科护理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全科护理的技能,提高护理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二是,采取进修的方式,主要就是选派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到专门的全科护理院校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的掌握全科护理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护理人员在进修之后能够更好的掌握全科护理方面的技能,有助于更好的推动医院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针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应该定期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的内容就是全科护理知识,包括,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会医学、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等内容进行考核,以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在医院推广全科护理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竞争机制,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全科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针对于护理人员在全科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业务水平高,操作专业,服务态度好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医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针对于在全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业务水平较低以及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护理问题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这样能够全面的提高医院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2.4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
在全科护理工作中,还应该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以患者的需求作为导向。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患者疾病的不同,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针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全科护理方法,才能够提高护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实际的全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且询问患者的需求,对于患者合理的需求,应该尽量的做到满足,才能够促进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5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在全科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都要有所了解,并且需要做到正规的操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应该要求护理人员到临床各科去学习,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熟悉各种疾病,掌握疾病的急救护理技术。另外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应该熟悉不同的护理保健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和帮助人,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科护理的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针对于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中的应用与推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全科护理在医院的推广与应用中,不仅护理人员自身需要不断的努力,医院也应该给予大力的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资金上的支持,进而全面的促进全科护理在医院的推广,促进整个医院护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作者:夏吾吉 单位: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对于社区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社区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未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均给予全科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患者对整个护理工作的质量、满意度及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全科护理;社区健康水平;影响
相对于专科护理来讲,全科护理是目前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以患者身心健康为核心,以患者为主体,集结对患者疾病的预防、护理、健康以及保健于一体,从而使患者的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2]。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基层医院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其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且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较差,从而致使社区居民的患病率呈现大幅度升高状态。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全科护理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3]。在基层医院以及社区中实施全科护理能够为广大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对于疾病发生率的降低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4-5],因此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全科护理对社区健康水平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社区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未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49.3±15.5)岁,身高(151±37.8)cm,体重(42.4±33.8)kg;对照组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52.5±14.8)岁,身高(153±39.4)cm,体重(44.3±42.7)kg。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影响。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以及医院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实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①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患者睡眠,定期靠窗通风,维持病室合适的温湿度;②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调整患者合适体位等。
1.2.2观察组 给予全科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提高护患双方沟通水平: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说,护患双方存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患者的文化背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就医时对于就医环境、医疗氛围以及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及期望。全科护理过程中要实时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体现护士高素质及良好尊重程度的同时要尽力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需求,不断适应多元化服务理念的挑战。②拥有过硬的各项基础专科护理操作技能:目前,社会医疗服务领域的分科越来越细致,同时对于护理专业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对临床上的全科护士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使用各项临床护理技能,且还要拥有熟练的技术操作、精妙的沟通技巧以及相关心理学护理的关键技巧。护理工作者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且护士长要在各项专业培训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带动全体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全科护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③完善的全科护理服务:加快全科服务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大护理力度,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养生程度,且还应该加强对患者保健、心理辅导以及其他疾病相关的知识宣传教育。另外,建立重点护理对象和长期患者的个人资料档案,充分建立健全全科护理服务的电子呼救网络系统,利用多层次、多元化及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护理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患者对整个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6-9]。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的高低采用评分制,分值越高护理质量也就越高,分值低的护理质量相应的低;患者的满意度采用评分制,满意度高分值高,满意度低分值低。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工作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l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进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广大人民的追求,医疗行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社区护理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目前社区护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从单一的护理模式逐渐发展到全科护理的一种蜕变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医院以及社区护理中的整体水平[11]。
全科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在近几年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科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便利、经济、优质的护理服务,具有个性化、持续性以及综合性等各种优点[12],其护理内容包括针对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有效的治疗及健康管理方案等。全科护理不仅仅涉及单纯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其中全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其对于获得患者的好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直接性的作用,所以护理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以及素质的提高对整个护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科护理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护理质量,而且患者对于整体护理过程具有较好的满意度,从整体上促进了社区的整体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社区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开展全科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以后社区医疗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将全科护理的理念切实运用到社区服务中,将社区医疗机构作为中心,同时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将会全面而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15],针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科护理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士参与科室质量监控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12月我科实施全科护士参与科室质量监控前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12月我科实施全科护士参与科室质量监控后作为研究组,调查分析实施前后我科护理质量检查情况及服务满意度。结果 在实施全科护士参与科室质量监控后,我科基础护理、危重症护理、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及患者满意度有很大提高(P
关键词:全科护士;质量监控;效果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和服务的效果以及程度,是通过护士工作实现的,因此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质是护理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1]。 护理质量监控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2]。 增强全面的护理质量观,建立群众性的监控小组与完善环节质量相关的监控系统是必要的。现阶段,在"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模式下,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让患者正真得到实惠,我科从2015年1月~12月开始实施全科护士参与护理工作质量监控与护士长质量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通过全员参与,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及时反馈、追踪,取得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护士概况资料 2014年1月~12月全科1名护士长,15名护士,均为招聘护士;年龄20~38岁;学历:本科10名,大专6名;职称结构: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12名。16名护士在这2年内无变动。
1.1.2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2014年1~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50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1~78岁之间,平均年龄48.5岁,均无智力或认知障碍者。随机抽取2015年1~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500名为实验组,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9.6岁,均无智力或认知障碍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身体条件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一般资料完全具有临床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表》,结合我科情况设计《科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科内护理质量自查登记本》。
1.2.2检查方法
1.2.2.1现场讲解 护士长带领全科护士进行护理质控,在质控过程中讲解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指导护士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如何填写《科内护理质量自查登记本》等。通过现场带教,使每位护士明白质控的内容及运作过程,提高全科护士的质控能力。
1.2.2.2护士质量自查 每位护士根据自己当天工作职责进行自查,并做好记录,对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记录在意见登记本上,交给本周质控护士整理。自查项目包括各班护理工作完成情况、护士仪容仪表、护士言行举止、病区管理、基础护理管理、危重患者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感染管理、文书书写质量管理 等。
1.2.2.3质控护士检查 每周分别由一名护士负责全科室的质量监控,她不但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且还要根据《科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督查,落实责任人,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前一周质控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在《科内护理质量自查登记本》上做好登记,交护士长审阅、核实和确认。
1.2.2.4护士长检查 护士长每天利用晨交班的时间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当面纠正。在岗期间随时抽查,处理一些突发棘手事件,负责人员调配,听取患者意见,尽量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
1.2.2.5质量总结、分析 每月1号召开护士会议,护士长对上月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追踪检查,组织讨论护理质量问题、修订护理流程、安排本月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对出现护理质量问题较多的护士,给予教育及培训。
1.3评价方法 将实施前及实施后500人次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同时比较实施前后全年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分值情况,每项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患者满意度实施前后比较 见表1。
2.2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前后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增强了护士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业务能力及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全科护士 参与监控护理质量的方法,营造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重视管理的氛围,使全科护士明确了质量管理不是护士长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个人、整个科室、医院及患者的利益,从而对护理质量检查不再是消极抵制,而是积极配合、参与,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及质量管理意识,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3]。 护士通过对护理质量的检查,可以更加明确护理质量考评标准,从而能自觉、主动地按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各种护理工作;也可以学习其他护士的好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借鉴其他护士存在的护理缺陷,从中吸取教训,防止重犯,确保护理安全,不断提高 护士的业务水平。
3.2加强了环节质量控制监控力度,通过实施全科护士 参与监控护理质量的方法,每天有质量自查及质控护士及护士长检查 ,避免了以往的单由护士长监控科内质量时有中断的现象,实行全程无缝隙监控,从而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及时纠正,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
3.3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使患者更加受益。通过实施全科护士 参与监控护理质量的方法,对护理工作不间断进行检查、登记、反馈、追踪,做到"两不放过",即责任人不明确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反馈促改进,以追踪促效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认可,对护士更加信任,提高了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后较实施前有很大进步,说明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全方位和均衡的护理质量和服务[4],确立护理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护理质控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使患者得到真正的优质护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5]。
总之,实施全科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监控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品和管理能力,提升了科室护理质量的层次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矛盾,使科室、医院、患者获得最大的利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宗旨。目前而言,全科护理在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为人们的医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的推广和使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寻找推广全科护理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全科护理;社区护理;措施
一、全科护理的概念和特征
(一)全科护理的概念
顾名思义,全科护理是与专科护理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围绕着每一个个体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而不单单是针对某一专科疾病进行护理。通常而言全科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主要适用于社区护理当中。针对社区中的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护理,以护理为重点,以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助手段,最大限度的保障病人的健康问题。
(二)全科护理的特征
与医院专科护理相比,全科护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科护理主要适用于社区当中。医院的管理结构与社区不同,它的管理、运行以及人员的安排上更加细化,并且医院的病人数量更多,如果不实行专科护理,会给医院的工作困扰,同时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而社区不同,它所面对的病人数量比较少,而且管理结构也比较简单,全科护理更符合社区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康复。
其次,全科护理的工作范围广。医院的专科护理主要是以某一专科为范围进行护理,例如,神外的护理人员只负责神外方面疾病病人的护理,但是全科护理是以个人为单位,涉及到基础护理,各种专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全科护理人员来说,要求更多,挑战更大。
第三,全科护理的灵活性更强。可以说全科护理是一种弹性的护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工作内容,虽然一些常规的工作内容大体一致,但是当出现急诊时,诊断、病床以及一些处置工作都是临时决定的。虽然相较医院而言不利于管理,约束性比较差,但是也具备自身独特的优点,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全科护理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社区护理的不断完善以及今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全科护理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二、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的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都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全科护理也不例外,它在社区护理的推广和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医护队伍不健全
在整个全科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处于核心地位,对患者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精湛而全面的护理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全科护理比专科护理的要求更高,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多种护理知识,不仅涉及到各种专科知识,还包括心理护理等方面。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我国的全科护理起步比较晚,在护理人员的培养上仍然没有形成全科护理观念,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科护理的适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全科护理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对医护人员本身以及我国医护人员的培养机制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全科护理人员的知识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很难应对全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社区的工作内容较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但是工资水平较医院又比较低,大多数的医护人员更愿意到医院工作,如此一来便导致社区全科护理人员紧缺。护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护理人员,但是人才的紧缺,制约了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解决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全科护理发展机制不健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社区护理模式开始引进中国,在社区护理的实践当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实行全科护理的必要性,并由此开始全科护理探索的脚步。而国外的全科护理已经存在并发展了一百多年,早已日趋完善,我国的全科护理模式还是在借鉴国外的全科护理明尼苏达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全科护理在我国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全科护理的理论研究者较少。一套完善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有科学而充分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我国在全科护理方面没有权威的专家学家。虽然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全科护理的研究课程,但是仍然以培养医院专科护士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收效甚微,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本质上讲,社区的护理人员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是一样的,甚至工作量更多,但是实践中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低于医院的工资水平,在这样的待遇环境下,人们自然更愿意到医院工作。另外由于社区护理仍然探索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多仍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所以也给全科护理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阻碍。
(三)组织结构不完善
与医院的临床专科护理相比,社区的全科护理的特点之一便是它的灵活性。社区服务体系仍然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定论,再加上社区护理自身的性质,使得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变化性比较大,难以形成一套固定的组织结构。首先,社区护理的硬件设备不齐全。社区接受的患者数量比较少,客流量较为固定,而且各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资金投入少,难以支付各种器材的购买费用。其次,社会卫生保障体系的不一致,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的不同等原因使得全科护理在发展中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也使得社区的全科护理工作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此外,社区护理术语、交通信息联络体系等方面也有待改善。
三、完善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护理人员,丰富而全面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比专科护理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区护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应当重视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医护人员也应形成良好的工作素养,自觉主动的接受再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护理要求的提高,医护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就必须不断进行再教育,全科护理内容复杂,需要面临各种问题,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发展之必然。此外,针对社区全科护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比医院临床护士低的现状,应当适当的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待遇问题,通过保障基本的工资以及奖金、保险等福利,提高人们对社区全科护理工作的积极性,积极的投身到社区全科护理工作当中。从以上两方面同时着手可以有效的环节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全科护理发展机制
若要建立完善的全科护理发展机制,理论模式的探索和人才的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高校应当提高重视,建立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教学研究,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护理发展模式,为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此外,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教育机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随着全科护理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建立专门培养全科护理人才的学校是必然趋势,通过高校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了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之后能够学有所用,高校与社区间应当加强合作,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区护理的要求,也确保今后的就业问题。建立专门的全科护理培养学校,可以使得全科护理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健康问题。
(三)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
为了实现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我国在医疗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革,而社区护理是解决人们“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措施,因此如何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以实现“病有所医”成为了重点问题。首先,设备和仪器是进行全科护理的手段和基础,如果没有仪器,医术再精湛也难以保证疾病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社区全科护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保证社区的设备和仪器齐全,当居民来看病时能够满足基本的设备需求。其次,在满足社区护理营利性的前提上,综合考虑人们的经济水平、我国的医疗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形成统一的收费标准是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组织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区护理应当尽量克服灵活多变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四、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医疗护理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科护理的特点和作用决定其今后将成为社区护理的重点。虽然全科护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通过在高校建立全科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全科护理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全科护理一定能够在社区护理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 年6 月~2014年 4月来我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86例外科骨骼创伤患者,根据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的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科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81.4%,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满意率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全科护理;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在医疗体系中,医院的护理是医院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医院护理多为临床的专科护理,近年来采用全科的护理方案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3,4]。本文就2012 年6 月~2014年 4月来我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86例外科骨骼创伤患者,在患者手术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2 年6 月~2014年 4月来我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86例外科骨骼创伤患者,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9.3±14.3)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根据对患者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50.2±15.1)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根据对患者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的常规护理(主要为专科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科的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疾病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密切观测患者的病情进展,并且及时做好记录,保证患者的病情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预防护理:对患者病情有影响的因素做好预防的工作;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焦虑以及情绪不安的情况,对其不良情绪的疏导可以有效的缓解对病情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心理的疏导,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疾病,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的知识,使患者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
1.3 评价指标 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的比较。评分标准:满意程度的比较采用评分法,由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水平打分,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5~89分;一般:60~74分;不满意:小于60分。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实验中,采用SPSS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值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案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81.4%、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3%,两组患者的满意率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骨骼损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引发因素较多,并且骨骼损伤患者的数量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护理是整个医院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辅助部分[5],对于整个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对于患者的护理多为针对专门科室的专科护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单纯的专科护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临床需求。
全科护理是一种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对患者的护理更加完善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案,在全科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保健咨询、心理辅导等[6],从心理以及生理方面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恢复。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在本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86例骨骼损伤的患者,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分别为专科的护理方案以及全科的护理方案,结果显示,采用全科护理方案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要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用全科的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的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全科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腹部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在疼痛评价VAS评分方面:护理1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5.0%和25.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3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55.0%,组间差异显著,p
【关键词】腹部手术;全科护理;术后疼痛;预后效果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疼,轻度的疼痛不影响患者恢复,但是重度疼痛将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如何减轻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一直是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本院从护理的角度,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全科护理方法进行了探究,并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护理效果对比,证实了全科护理减轻患者腹部疼痛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腹部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均自愿放弃接受全科护理,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6±18.9)岁,肝胆手术4例,肠道手术16例;对照组患者均自愿放弃接受全科护理,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6.1±18.7)岁,肝胆手术5例,肠道手者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器官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认为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有:术前指导、术后伤口护理,术后疼痛干预等。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全科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全科护理
(1)心理干预
术前患者较为紧张,对手术及术后效果较为担忧,因而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手术的责任人、手术过程、术后疼痛特点,术后注意事项等,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便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术后依从性[1]。
(2)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患者术前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告知其本次手术的重要意义,并告知患者疼痛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并告诉患者如何在术后出现疼痛时依靠心理调节减轻疼痛,如转移注意力法等[2]。
1.2.2术后护理
(1)疼痛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开导患者,不要惧怕、过分关注伤口疼痛,而是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疼痛,反而会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要求患者及家属及时报告疼痛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
(2)用药指导
症状比较明显患者,采取定时给药的方式。在使用镇痛药物时,要保证用药合理性,杜绝滥用现象。给药过程,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先少量给药,查看患者的接受程度,在判断是否急需给药。用药后,要定时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等情况。
1.3疼痛评价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VAS,即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疼痛评价标准,满分10分(0~10分),两组患者分别在护理1d和3d后进行评分。VAS分值越高,证实疼痛越强烈,并采用优良率表示疼痛情况,其中优为0~2分,良为3~5,可为6~8分,差为8分以上,优良率=(样本数-可-差)例数/样本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
2结果
在疼痛评价VAS评分方面:护理1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5.0%和25.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护理3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55.0%,组间差异显著,
3讨论
腹部手术属于有创性治疗方式,术后患者会感到较为剧烈的疼痛,但是术后疼痛的程度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疼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其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全科护理,护理1d后,在疼痛评价VAS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5.0%和25.0%,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护理3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出现了显著差异,分别为90.0%和55.0%。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可见全科护理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
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很多,护理人员要在术后加强巡视,发现患者疼痛无法耐受时,可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给予镇痛药物,以减少患者痛苦。护理人员要在术后早期告知患者,伤口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不是手术效果不佳。此外,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患者依从性,
从本次研究来看,在护理中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对患者护理效果影响较大。术前,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患者可以较为从容的应对术后疼痛,自我耐受和心理控制能力均较佳,为此,应推广使用全科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当前卫生院综合护理的特点,基于现代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要求,研究护理意识对于卫生院综合护理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中,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果 全科医疗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突出综合性,还要凸显服务性,同时护理质量也要求提升,应基于全科医疗,在此发展趋势下,推广全科护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卫生院全科护理模式。全科护理意识可有效推动卫生院综合护理发展,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护理工作中。
结论 全科护理意识对于提升卫生院的综合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护理工作中,并逐步扩大到社区卫生室等下级医疗机构,从而带动辖区内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卫生院;综合护理;全科护理;基层医疗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近年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因而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针对基本社会保障进行改革,医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改中,对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了划分,以满足各部分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院属于基层医疗机构,也是地区的医疗中心,其承担了辖区内的保健、预防等医疗服务,凸显了医院自身的服务性。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性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其护理开始转向全科护理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疗全科护理相关文献资料、卫生部关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文件、本院综合护理工作资料等作为研究资料,分项整理、记录、统计并分析。
1.2研究方法
针对卫生院工作的综合护理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基层医院的主要服务目标和服务要求,分析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
1.2.1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的特征
卫生院承担辖区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等。卫生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基层群众,院内设置基础科室,推行全科医疗,可应对常见病的诊疗,同时卫生院也履行协助转诊的义务,帮助抢救危重患者。卫生院护理工作属于综合护理,由于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因而护理人员要负责多种疾病的护理,工作十分庞杂,不仅需要按医嘱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还要登记电子病例,实施护理管理,做好交接班记录等[1]。
1.2.2全科医疗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随着医改的深化,对卫生院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始推行全科医疗。作为卫生院护理人员,其应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因而综合护理工作也要向全科护理转型,要求护理具备全科护理意识,提升卫生院护理工作质量[2]。
2结果
从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分析来看,其综合性特征较为突出,而随着全科医疗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突出综合性,还要凸显服务性,同时护理质量也要求提升,应基于全科医疗,在此发展趋势下,推广全科护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卫生院全科护理模式,真正使卫生院医疗水平提高。由此可知,全科护理意识可有效推动卫生院综合护理发展,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综合护理工作中。
3讨论
作为卫生院,应加快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工作,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本院总结了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的相关对策,如下所示:
3.1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塑造全科护理意识
基层卫生院要做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工作,因而要求护理数量掌握这些疾病的护理方法,具备较高的护理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全科医疗的要求。卫生院可通过培训和专题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学习)内容为:全科医疗知识、全科护理服务要求、各科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先进技能资料(图片、视频、纸质材料等)等[4]。培训(学习)后,院内要对护理人员统一考核,保证其学习效果良好,并树立起全科护理意识。
同时,院内还要进行业务讲座,针对具体的全科护理工作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巩固全科护理意识。除统一培训以外,院内鼓励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自学,追求更好的专业水平。
3.2改善护理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服务性
全科护理强调了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护理人员应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关注患者的精神需求,提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重视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护理服务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作为护理人员,要强化其思辨能力、观察能力,院内应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辅导,使护理人员更善于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4]。护理人员也要提升自身修养,可由护士长组织进行礼貌用语、仪表、风度学习,
培养护理人员乐观的服务态度及自我调节的方法。
3.3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健教宣传,提升护理工作的教育性
对于卫生院来说,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在
护理工作中重视健康教育,也是医疗服务进步和提升的表现。在全科护理意识中也注重护理服务本身带来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可有效弥补卫生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缺陷,因而推行健康教育宣传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向服务对象传播科学的保健健身知识,如低盐饮食、禁烟、锻炼、血压控制、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注意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从而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护理人员有意识的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本身就是全科护理意识的体现。作为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责任感,使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向基层群众传达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和基础保健意识。
综上所述,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改善了护理管理环境,提升了护理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全科护理模式。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浦东上钢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钢社区全科团队服务的3个站点15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利用过的服务项目为静脉输液等常规项目,对护理服务态度评价较高,但对护理技术水平评价不高。结论: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利用度不高。社区站点应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
关键词 全科团队服务 社区护理 利用 影响因素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998年率先提出和探索了“全科型、网络化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2003年6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体制改革举措之一是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全科团队服务依托卫生服务站点,为附近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其队伍构成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其他人员(包括收费人员或药房、中医医生)。目前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6个卫生服务站点及相应的6个全科服务团队。为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的社区护理利用情况,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对上钢社区利用过社区护理服务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随机选择上钢社区3个全科团队服务站点,每个站点抽样利用过社区护理的居民各50名,共150名。要求被调查者需来自不同的家庭,年龄、性别不限。疾病诊断根据二级以上医院的病历记载或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结果等回顾诊断记录。
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居民一般情况、疾病状况、健康意识、对社区护理的理解和利用情况、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5个部分组成。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可程度分为5级,即“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不太认可”、“不明确”。调查者通过该问卷,对利用过社区护理的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当场回收问卷。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的处理采用率描述,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分析。
结果
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3个站点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1、1:0.92、1:1.13。此次调查中,男性32人,占21.3%,女性118人,占78.7%;年龄(71.0l±2.35)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78.0%。文化程度:文盲13.3%,小学28.0%,初中25.3%,高中或中专23.4%,大专及以上10.0%。婚姻状况:已婚60.0%,单身40.0%。家庭人口数:1人占14.7%,2人26.6%,3人及以上58.7%。个人月收入:2 000元占2.7%。所有的被调查者均有医疗保险。
社区居民疾病状况
150名居民中,90.7%有慢性病史,53.3%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压占54.7%,冠心病占43.3%,糖尿病占16.0%,支气管病占18.0%。近2周患病率为54.0%。
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150名居民中,认为患病严重的有62人(41.3%),对自身健康评价较好的有106人(70.7%),对健康较为重视的有125人(83.3%,表1)。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情况
150名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静脉输液了解的占98.7%,肌肉注射占98.7%,健康教育占44.0%,测量体温占38.7%,健康咨询占28.7%,皮下注射占24.7%,快速血糖检测占20.7%,测量血压占18.0%,静脉注射占12.0%,吸氧占9.4%,家庭护理指导占6.0%,心理护理占4.0%。
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情况
150名居民利用过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总共为12项,其利用率按顺序排列依次为:静脉输液84.0%,快速血糖检测36.7%,健康教育33.3%,测量血压20.0%,肌肉注射13.3%,吸氧9.4%,健康咨询8.0%,静脉注射6.7%,测体温4.0%,家庭护理指导2.7%。心理护理2.7%,皮下注射1.3%。
讨论
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的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主要为静脉输液等护理项目。因此,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比较局限。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强调整个团队的合作,社区护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承担团队中更多的工作内容,从而扩展社区护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的因素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护理利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报道较为少见。国外有调查显示,社区护理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家庭规模大小、经济状况、疾病类型、病情等级、医疗保险制度、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以及交通因素等。本次调查的影响因素如下。
人群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利用社区护理的居民中,男性占21.3%,女性占78.7%。60岁以上老年人占78.0%。可见社区护理的利用者中,大多数为女性,且多为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老年女性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其特点。社区护士应重视对他们身、心两方面的照护。另外,此次调查发现,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对社区护理的利用越低。学历高的人群可能认为社区护理水平较低而不愿意利用社区护理服务[1]。
家庭状况
41.4%的家庭人口数为1~2人,缺少亲人的照顾是他们寻求护理服务的原因之一。社区护理应为这些居民提供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居民的个人月收入大多在500~1 500元(92.0%)范围内,来源主要为退休工资,低收入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
疾病状况
有慢性病者占90.7%,53.3%的人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主要病种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为此,社区护士应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对患有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疾病和心理方面的照顾。
健康重视程度
大部分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比较有局限性。因此,社区护士应承担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增强居民的预防意识,与服务对象共同预防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了解情况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主要是“静脉输液”等传统护理工作项目,这与目前社区护士在团队中承担的实际工作以及医护人员对社区护理的宣传程度有关。在全科团队中应合理分工,让社区护士承担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社区护士可以介入健康教育宣教,甚至可以独立进行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饮食、高血压患者护理[2]等内容的宣教。护士也可以作为家庭医生的助理,补充和完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工作,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服务质量,促进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3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
居民对社区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都比较满意,说明社区护士的护理技能、知识水平和素质都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这与团队服务及社区护士扎实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有关。社区护士应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从影响社区居民就医行为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护理的认可度[3]。
建议
从本次项目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社区居民以老年患者为主,他们对护理的传统项目特别是静脉补液比较熟悉,对护士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态度较为满意,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但是对于护士还能够提供诸如健康资讯、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指导等服务,社区居民并不了解,这与原先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强调基本医疗为主有一定关系,居民片面的认为护士只能提供输液服务,无法提供其他相关护理服务。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程度,提高对社区护理的利用率。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加强护理服务的宣传
利用墙报宣传和义诊等机会,把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畴,向社区居民予以介绍。同时在社区开展护理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家庭护理和心理护理等项目,让居民了解和熟悉相关内容。
利用家庭医生平台开展工作
在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士可以作为家庭医生助理,参与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功能健康服务[4]。特别在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和健康行为干预指导方面,可以发扬其亲和力强的特点,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家庭护理服务,做好医生和患者间的沟通桥梁和健康服务的纽带。
加强社区护士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建设
护士的家庭护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护理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对护士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挑战。家庭护理和健康知识的更新补充,是这项服务工作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心理护理,一方面建议护士经过相关正规培训,掌握一些心理护理的技巧和知识,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大课堂、阳光聊天室等社区心理护理工作模式[5],充分发挥社区护士的心理服务优势。另外在部分中心,可以通过舒缓疗护服务,将社区心理护理加以实践和推广。
[摘要] 目的 分析全科护理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护理的质量要求,探讨PKU-VPSM工具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作用。 方法 本次研究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展开调查,随机选取深圳市盐田区两家社康中心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两家管理模式、政策环境、中心规模及社区类型相似的社康中心为对照组。在每家社康中心随机选取1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及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改变。1年后,两组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分析并比较调查结果。 结果 第一轮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比较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二轮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方面得分更高,分别由之前的(3.57±0.31)、(4.01±0.42)、(3.81±0.50)、(4.11±0.35)、(3.62±0.38)、(3.01±0.52)、(3.24±0.44)分提升到(4.09±0.31)、(4.14±0.41)、(3.93±0.51)、(4.11±0.35)、(4.22±0.38)、(4.56±0.32)、(4.26±0.41)分(P < 0.05)。观察组患者不仅候诊时间更短,而且接受关于疾病知识、治疗的指导更多、更全面(P < 0.05)。 结论 PKU-VPSM工具,有利于社区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科护理,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促进全科护理持续发展。
[关键词] PKU-VPSM;质量管理;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a)-0134-04
满意度是患者的主观感受[1]。满意度易受个人期望及偏好的影响[2]。医疗机构的服务能满足患者期望,则患者感到满意。也可能出现尽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但因患者期望值较低,致使满意度较高的状况。现今,传统的满意度调查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质量控制的要求。PKU-VKSM,它是一种新型的满意度调查工具,它不仅可监测患者满意度,还可监测患者在医疗服务中的体验,以患者的体验为主,客观的反应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中,应用PKU-VKSM工具对社康中心护理质量进行改进,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展开调查,随机选取两家社康中心(深圳市盐田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两家管理模式、政策环境、中心规模及社区类型相似的社康中心为对照组。调查对象:盐田区社康中心接受护理服务的居民。在每家社康中心外100米处,随机选取1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00例(若调查对象为儿童,则由其监护人完成问卷)。
1.2 调查方法[3]
调查队伍由研究者单位的医护人员组成。调查人员均接受过专业培训(即明确调查目的,学习调查技巧及如何进行问卷解说等)。考核合格之后,方可参与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PKU-VPSM工具进行资料收集[4]。调查人员根据问卷逐一解释、询问调查相关内同,并根据居民的回答,如实填写问卷,完成问卷后,检查有无漏项、不合理及缺项等状况,确保问卷无质量问题后,将其送至质控员处。当天调查结束之后,质控员分析、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出现问题不断完善调查,以保证调查质量。全部问卷均由质控员当天发放及回收。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两轮调查问卷。
1.3 护理干预[5]
对照组护理工作不做任何调整;观察组针对调查问卷体现的薄弱环节及居民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年后,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调查结果。
观察组主要进行以下护理干预:①根据相关文献[6],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奖励、监督及惩罚等干预。②加强流程化护理[7]。规范就诊流程,有效缩减患者候诊时间[8]。③加强护士思想教育,责任心教育,增强护士使命感,积极性。④定期清洁,确保中心整洁[9]。确保流程化就诊,使患者井然有序。⑤诊室设屏风,注重保护患者隐私。⑥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10-12]。此外,重要项目是社康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应努力发展并维持优势。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居民第一轮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显示,两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护理人员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护理人员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评价,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第一轮护理常见问题调查情况显示,未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未向患者详细较交代治疗信息,未直接到收费处登记、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收费处人员不礼貌、不耐心,候诊时间过长,诊治时间过短较为常见,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2.2 第二轮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经过1年的护理管理及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护理人员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护理人员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评价,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未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未向患者详细较交代治疗信息,未直接到收费处登记、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收费处人员不礼貌、不耐心,候诊时间过长,诊治时间过短等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4。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医护工作人员护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情况,工作人员护理水平以及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帮助情况等。通过对比表2、4可以发现,在没有使用PKU-VPSM工具之前,医护工作人员为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的情况所占比例达到25.5%,在使用之后这部分变化情况明显好转,已降低到12.0%。此外,之前为向患者详细交代治疗信息的护理问题达到14.0%,而经过护理干预之后,降低到5.0%。同时,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候诊时间过长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分别由之前的26.0%、36.0%降低到11.5%和12.0%。由此可见,在使用PKU-VPSM工具之后,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态度以及行为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医院注重对医护工作人员护理服务质量的考察,医护工作人员也逐渐提升对自身服务水平的认识程度。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医护工作人员整体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其次,医护工作人员愿意积极主动向患者详细交代治疗信息。此外,在登记方面,收费处工作人员也尽可能详细的填写患者资料,详细询问患者个人信息,如实填写患者基本病理情况,使得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尽量缩短,全面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PKU-VPSM工具可解决传统护理满意度调查中虚假高分的现象,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发现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13-15]。PKU-VPSM工具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6]。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PKU-VPSM工具,分析社康中心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及干预,1年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中心清洁度、中心环境及服务总体水平评分均显著提高。此外,居民就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均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PKU-VPSM工具,有利于社区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科护理,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促进全科护理持续发展。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干预在骨骼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骨骼创伤患者128例,将其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全科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高质量护理;全科护理;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
临床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近几年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对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全科护理工作逐渐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1]。全科护理的重要意义及工作要点为目前临床护士必须具备素质。在开展全科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对各个专科护理的技能及要点予以掌握,特别是应注重急救护理与基础护理,同时应对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展开积极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处理[2]。本研究探讨高质量护理服务背景下全科护理干预在骨骼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骼创伤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17~72岁,平均(44.6±12.8)岁,单上肢创伤38例,单下肢创伤21例,上肢和下肢均有创伤5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16~71岁,平均(45.3±13.4)岁,单上肢创伤37例,单下肢创伤22例,上肢和下肢均有创伤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骼创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治疗期间实施科学的全科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全科护理原则[3]
①在患者术后第一时间展开康复护理;②加强对患者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对患者的职业、社会、身体及心理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护理;③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康复计划进行随时调整,为患者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案。
1.2.2.2 全科护理工作要点[4]
1.2.2.2.1 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评估 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骨骼创伤的位置、伤害程度及术后骨骼牢固程度进行了解和评估,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自身根据评估结果对康复护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1.2.2.2.2 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合理评估 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病情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其他各个部位做出正确的评估,如患者的肾脏功能是否健康、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身体基本活动是否存在障碍。
1.2.2.2.3 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合理评估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是否存在消极、担忧、痛苦、失望等进行正确的评估,观察患者是否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并观察家属是否支持等。
1.2.2.2.4 病房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将其安置在硬件设施配套完整的病房中,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一般维持在20~25℃,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全身加温。通过空气交换器对病房的湿度进行调整,一般维持在50%~60%,病房中应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查看,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康复环境。应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避免出现细菌感染现象。
1.2.2.2.5 阶段护理 早期护理阶段一般在术后1~2周完成,在这个阶段内应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时间,对在病床上进行大小便应适应,保证患者身体不会出现过度的翻滚,不可下床。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创伤处展开必要的常规肌肉按摩,对于伤口愈合有益。注意患者的饮食,应尽量食用清淡的食物,切忌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不可给予患者滋补食物。中期护理阶段是在患者术后2~3周完成,护理人员需对患者锻炼创伤部位的关节及身体力量进行积极的引导。饮食方面应注意补气血,适当补充钙质、蛋白质、纤维素等。晚期护理阶段是在患者术后6~8周完成。在该阶段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身关节康复锻炼进行引导,使患者全身的关节活动得以恢复。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强筋健骨,可允许患者饮少量的补酒,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包括:康复效果、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康复效果评价
通过患者的吃饭、穿衣、洗澡及上厕所等方面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5],若患者上述四项指标均实现全面自理,则视为生活自理;若是患者某些指标需要在帮助下完成则视为生活部分自理;若是几乎全部指标均需要帮助下完成则视为生活不能自理。
1.5 满意度评价
在患者出院前有护士长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成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2.1±0.5)分,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3.9±1.1)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创口感染1例,肌肉萎缩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创口感染4例,肌肉萎缩5例,压疮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诸多临床实践证实,对骨骼创伤患者实施正确积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并且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6]。近几年关于全科高质量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逐渐增多。本研究结果发现,接受全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如创口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等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证实了全科护理干预在骨骼创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全科护理可以对医院的各项护理工作予以处理,并且对同一个患者通过详细的分析后,全科护士可采取不同的手段开展护理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与专科护士相比,全科护士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且丰富,能够缓解医院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力资源紧缺现状[8]。由于医疗模式已经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跨越,使得全科护理所面临的挑战逐渐增加,高质量护理服务背景下,要求全科护理人员掌握多方面的护理技能与护理知识,同时需要拓宽视野,具备坚定的信念及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9]。目前而言,全科护理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科护理人员已经成为新世纪护理人才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医院及护理人员均应勇敢地承担起服务于人的重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进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以实现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进而使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提高[10-12]。
综上所述,全科护理在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全科护理人才,为临床护理工作输注高质量的护理人力资源,使全科护理覆盖面更加广泛,进而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症的全科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0例患者中,有5例严重低血糖症经抢救后转院治疗,其余患者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结论:在全科护理过程中通过严密观察、用药指导、及时评估、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运动指导、健康指导等措施可以用来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 危害 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74-02
糖尿病(DM)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低血糖症是糖尿病较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以老年人为多见,往往病情比较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则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导致死亡[2]。笔者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80例老年DM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8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60~86岁。糖尿病病程1~30年,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并发脑梗死30例,高血压25例,肾病20例,冠心病22例,发病时血糖测定值1.3~2.8mmol/L,平均(1.99±0.13)mmol/L。
1.2 临床特征。本组80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多在午餐和晚餐前发生,也有少部分发生在夜间和清晨空腹时。临床表现为:无明显心慌、手抖、饥饿感、症状不明显者16例,有出汗、心慌、饥饿感者60例,发生嗜睡7例,精神异常3例,昏迷1例。
1.3 低血糖原因。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而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常伴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3,4]。磺胺药、H2-受体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可诱发低血糖症;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胰岛素仍未及时调整剂量致低血糖发生。
1.4 处理及结果。轻症者嘱其进食水果、饼干等后症状迅速缓解。重症者立即静脉给予50%葡萄糖液40~80ml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症状及血糖情况续点葡萄糖溶液,直至患者病情好转,血糖稳定在7~10mmol/L以上,密切监测血糖,最长观察治疗72h。本组经过积极抢救治疗,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控制了病情的发展,75例患者治愈,5例患者转院治疗。
2 全科护理
2.1 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发作前无症状,突发性意识障碍在患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抑郁,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心理状理状态并予以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鼓励患者进行正确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轻者立即口服糖水或进食含糖高的食物,神志不清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100ml静脉注射,并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维持,每1~2h监测1次血糖,直到患者神志转清晰,血糖稳定在7~10mmol/L,以后72h内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对昏迷患者给予吸氧,纠正缺氧状态,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预防压疮和继发感染,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出入液体量。
2.3 药物治疗。避免重复使用较强的降糖药物,不强求血糖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24h尿糖定量10~20g,餐后2h血糖11.1mmol/L(200mg/dL)。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种类、成分、剂量、作用高峰时间、用餐时间等知识,嘱其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糖变化,逐步调整至合适的剂量。
2.4 饮食指导。按个人习惯,结合病情、年龄、标准体重、身高计算每天所需的总热量。让患者了解饮食要求,合理分配每餐热量,每天至少三餐,用餐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
2.5 运动指导。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在空腹和应用降糖药物后,不宜立即运动,可在餐后1h进行。运动时间和强度增加时,应适当增加食物摄入。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不宜在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活动增加胰岛素的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2.6 家庭急救。嘱患者随身携带糖块、饼干或饮料,并携带一张写有患者姓名、所患疾病、家庭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症状时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帮助。对使用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调整药物剂量。因低血糖多在夜间或凌晨空腹时发生,因此晚上加服降糖药时须特别慎重。对肝肾功能不全及体弱消瘦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年龄过大者要高度警惕。
3 小结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作用强而持久的降糖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要严密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剂量必须准确,注射部位不能按摩,避免在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而引起低血糖。注射胰岛素30min后必须按时进餐,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能消耗糖、脂肪、蛋白质产生的能量(ATP),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充分利用,减少脂肪堆积,减少肥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最好采取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健身操,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h进行,以30min为宜。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性差,而低血糖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过长时间的低血糖可引起心肌和脑部缺氧造成严重损害,因经应及早识别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摘 要】分析了全科助理医师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困难的原因及防范对策。认为正确的认识医学生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困难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操作技术,从而达到其熟练掌握操作的目的。
【关键词】全科助理医师;护理操作技能;困难;原因;对策
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迎来了燕京医学院首批为北京远郊区培养的专升本的36名全科助理医师。他们毕业后将会走上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患者90%是农民,大部分是常见病的诊治,转诊前处理、慢性病随访管理等工作。为培养实用型卫生工作者,经过规范护理操作培训、练习、考核,使医学生们掌握护理操作方法,达到独立操作的目的。针对医学生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防范对策。
1 原因
1.1 护理教师因素
1.1.1 我院护理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近,不能立即树立威信。
1.1.2 教授医学生是新的尝试,况且实际工作中都是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护理教师有很重的思想负担
1.1.3 与学生间缺乏沟通,以前或平时工作中教授的都是护生且以女生为主,第一次教授医学生且男生很多,老师们不知道怎么去沟通。
1.2 医学生因素
1.2.1 思想上未重视,医学生本身是学习医疗专业的,存在抵触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
1.2.2 大部分医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存在责任心不强、不能吃苦、工作不主动等缺点。
1.2.3 与患者缺乏沟通技巧,表现在操作中与患者交流少,为了完成操作而操作。
1.2.4 此次教授的是有过2-3年的临床经验的医学生,以前工作中遗留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很难纠正。
1.2.5操作评估意识不强,缺乏评估能力,影响了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质量[1]
1.3外在因素
1.3.1 学时有限,医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
1.3.2 现在的患者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患者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无条件充当临床教学模型来配合我们的临床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获得。
1.3.3 临床中存在医疗教师与护理教师争夺学生现象,科教科安排医学生到一个新的科室后,医学生用一周时间与护理教师学习相应的护理操作,可是有些科室医疗教师总是安排医学生去写病历、看病人等工作,所以医学生实践练习护理操作的时间减少。
2 防范措施
2.1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教师
此次面授的是有过2-3年的临床经验的医学生,示教过程中会提出一些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因此为了树立教师的威信,应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教师,规范示教。
2.2护理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
虽然选择的是具有丰富的护理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是教授医学生还是新的尝试,况且面对的90%以上是男生,男生的思维方式与女生不同,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督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
2.3 护理教师与医学生加强沟通
建立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有利于操作技术的提高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4 从临床工作出发,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准确开医嘱
医学生掌握护理技能操作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不仅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用性很强,同时因为明确了操作的步骤,有利于准确的开医嘱,避免非正确的侵入性治疗对病人的伤害。
2.5 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医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教育医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不光给工作带来便利条件,使患者减轻痛苦,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会受益,还可以在区域内树立威信。
2.6 带教中注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多鼓励,注意表扬和批评方法的使用,做到及时表扬,在学生有错时,选择合适场合,先表扬其做得好的一面,再对不好的指出,不在多人面前呵斥学生[2]
2.7 平时多与患者交流,建立感情
利用查房或闲暇时多与患者交流,关怀备至,让患者体会到“亲人”的感觉,并将人性化的服务贯穿操作过程中可以提高操作效果[3]
2.8 教学方法要适应医学生的特点
医学生的理解力、思维能力都胜过护生,因此,操作步骤不宜过细,点到即可。针对个别问题,有针对性辅导并强化练习。
2.9 体会当患者的感受,一对一“实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例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对一“实战”,不但学习了技术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当病人的感受,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护患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10 针对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下次练习或实践中重点练习,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11 提供操作练习的时间和场所,提高医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缩短了医学生护理技能操作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提高了护理操作技能。
2.12 与科教科沟通,向科室主任传达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性,配合护理工作,使医学生的护理技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作者简介:
孙艳平(1975-) 女; 中国北京怀柔 护理部副主任 主管护师;本科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中实施全科护理所获的成效。 方法 选取近几年我院收治的6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患,全部患者均实施了全科护理。 结果 通过全科护理的实施,在这6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患中,全部病患都治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病患对于这种全科护理方式的满意度为94.3%。 结论 从本次护理的结果来看,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患在实施了常规性临床治疗后,再来实施全科护理,不仅有利于临床效果的改善,同时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所获得成效较为明显,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病患;全科护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患,其中男性病患有22例,女性病患为38例,病患的年龄范围在5-20岁间,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此外,病患住院的时间在7天-12天间,全部病患都满足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的标准[1]。在这60例病患中,其中有20例病患没有接种腮腺炎疫苗,有10例病患的接种史不详,另外有30例病患有接种史。病患临床表现为两侧或者一侧腮腺肿大、恶心、伴高热、食欲减退、局部疼痛、呕吐、寒颤以及头痛等[2]。
1.2 全科护理方式
1.2.1 口腔粘膜与消毒隔离护理 每天实施两次口腔护理,对病患口腔粘膜状况进行严密监测,为确保口腔内的清洁,在进食以后应该及时利用盐水或者漱口液来漱口,并嘱咐病患大量的饮水,防止出现细菌感染现象,如果病患口腔粘膜出现糜烂或者溃疡,则需要在局部采用相应的抗生素稀释液来实施护理,以免出现化脓性腮腺炎[3]。因流行腮腺炎为呼吸系统传染疾病,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将病患隔离,并指导病患与探视者戴上相应的口罩,最好降低病患探视的次数,同时每天还应定期开窗,确保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除此之外,还应对病房实施相应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的传播。
1.2.2 心理护理 在病患入院时,经常会产生焦虑或者恐惧等一些不良情绪,鉴于此,必须要加强病患的心理护理,以便于更好地巩固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因儿童对于打针与输液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避免不了会产生害怕、哭闹以及紧张等情绪。对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一种温和且亲切的态度来对待病患,获得其信任,同时在护理中尽量用生活化语言来和病患交流与沟通,多鼓励病患与夸奖病患,使其能够在输液或者打针中积极地配合,争取在输液中穿刺一次成功,以免多次穿刺对儿童病患造成影响或者刺激。
1.2.3 并发症护理 ①并发脑膜炎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对病患意识情况进行严密检测,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瞳孔情况、呕吐情况、头痛情况以及其瞳孔情况等,对于嗜睡与处于昏迷状态的病患,需专人来进行陪护,同时还应设置相应的床档,以免病患出现坠床现象。如果病患出现躁动症状,可基于实际情况来采取约束护理方式,防止病患受伤。此外,还应加强基础护理,确保病患口腔与皮肤的清洁,定时进行翻身与叩背,避免出现压疮问题。②并发胰腺炎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病患意识变化情况的观察,加强病患生命体征的监测,并且嘱咐病患应连续禁水和食物3-5天,对病患饮食情况进行记录。因受到呕吐或者禁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病患容易出现继发性口腔感染。对此,在并发胰腺炎护理中,要特别加强口腔上的护理。
1.2.4 饮食护理 在护理中,食物温度不可过高,严格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来进食,且其饮食应该清淡。如果在护理中,病患出现厌食或者拒食,可采取静脉给养的方式来补充病患身体所需的营养。
2 结 果
通过全科护理的实施后,这60例病患临床症状基本都明显缓解,且所有病患都完全治愈并出院,没有出现严重临床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病患对上述这些护理方式满意度为94.3%。
3 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疾病,引发该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腮腺炎病毒对腮腺的侵犯,该病毒除可侵犯腮腺以外,同时还可侵犯神经系统、肝、关节、肾、各种腺组织以及心脏等各器官,其污染源为病人,传播途径为飞沫的吸入。其主要表现为两侧或者一侧耳垂下肿大,表面发热且存在角痛,在张口或者咀嚼时局部会感到疼痛。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为避免这种疾病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使病患尽早康复,除了要加强常规的治疗,还应实行相应的全科护理,从而使病患康复的速度得以加快。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本次所采用的这种全科护理措施,获得成效较为明显,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与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的病情,因为这种病的发生,还经常会引起其他病情的发作,这种病情发生率也比较高,在发病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哮喘,而且还会反复地发作胸闷气短的的病情,最后炎症发生后,炎症导致气道对各种刺激敏感。
方法:随即抽取我院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哮喘病200例患者,研究其护理方式。
结论:哮喘病复杂多变,有时候会经常引起其他的严重病情发生。
关键词:哮喘护理反复发作
对“三高一低”这一现象,公立哮喘气管炎医院呼吸内科姜主任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不普及所致。一方面是有些地区缺医少药状况尚未根本解决,部分地区江湖游医和伪劣假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另外姜主任根据三十余年来临床经验分析,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自身普遍也存在的严重认识问题:发病初期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症状初期表现不了解,并且普遍认为是小病,并不严重,拖两天就好了,往往是把小病拖成大病;很多患者是典型的讳疾忌医,对医院医生有一种恐惧心理,怕到医院检查,逃避病情逃避治疗;另一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患者是虽然意识到疾病严重性,但慌不择路,盲目治疗,从而导致不能对症治疗,长期治疗反复发作,病情不断恶化。
1护理中的要点
护理要点主要是注意:体位、饮食、环境指导,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观察病情,合理用药,预防复发,健康教育。
2护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2.1休息与活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取舒适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利呼吸。
2.2心理指导与干预:由于长期反复哮喘发作,病人多有悲观及紧张焦虑情绪,医生应根据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环境的不同,同病人分析哮喘发生的原因,探讨主要治疗方案,采取多种社会心理手段。2.3补充营养:给营养丰富、高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易过敏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饮水。
2.4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度、湿度适宜。不宜在室内放花草,不宜用羽毛枕头,注意避免房间内尘埃飞扬。
2.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
3预防的方式
制止哮喘发作的最好方法是预防,在发作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确定诊断,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发作后应与病人或家属一起查找是什么引起了此次发作,正确鉴定和控制触发因素。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尘螨、烟草烟雾、有皮毛的动物、蟑螂变应原、花粉和霉菌以及烧木材炉子发出的烟雾,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体力活动也是常见的触发因素。
4在医疗上的治疗方法
气道炎症是所有各种程度哮喘的基本病变,控制哮喘需要避免触发因素和选择适当药物以预防哮喘症状,也需要选择哮喘发作时能迅速控制症状的药物,医生与病人应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制定长期治疗管理计划。药物治疗的选择:哮喘的药物治疗是用来逆转及预防症状和气流受限。包括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4.1控制药物是长期和每日都使用的药物,它包括抗炎药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4.2缓解药物包括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它能快速缓解支气管收缩及其他伴随的急性症状。
4.3传统治疗方法如中草药、针灸可作为辅助措施,应注意某些中草药具有潜在危险。
5哮喘病护理当中的教育方法
应针对哮喘的病因、预防、用药、保健等内容,对病人进行反复的教育、咨询或解释。虽不能治愈哮喘,但当病人学会控制他们的哮喘时,他们就可以工作、游戏和上学,应使病人了解有很多新的方法可以控制他们的疾病,使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5.1医生和病人建立伙伴关系以长期控制哮喘:应帮助病人学会控制他们的哮喘,可在家中及时治疗任何轻度的哮喘发作,预防严重的哮喘发作。可定期去医院随诊,完成长期治疗管理的计划。病人成为医生的伙伴。
5.2教会病人使用峰速仪:峰速仪可帮助病人了解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评估肺功能昼夜变化程度帮助医生随时不断地了解哮喘控制情况,甚至可以在出现喘息或咳嗽症状之前发现呼吸方面的问题,以指导提前使用预防用药,长期哮喘病人应自备峰速仪。
5.3教会病人使用气雾吸入器:在哮喘的防治中,气雾剂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应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气雾吸入器:摘下盖子,摇晃吸入器;起立,深呼气;把吸入器放入你的嘴里或刚好放在嘴的前部,当你开始吸气的同时,按下吸入器的顶部并继续慢慢吸气;屏气10秒钟,呼气;儿童可用储雾器进行吸入:将药物一次喷入储雾器中,然后深吸气并屏气10秒钟,将呼气到储雾器中,再次吸气,但不用再喷药。
5.4保健:增强全身体质可改善气道局部症状,并可增强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在缓解期应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跑步、游泳等,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以调整紧张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及生活规律,可参加当地哮喘病人俱乐部或哮喘之家,以获取哮喘防治的知识,并从个人经验交流中获益。应多参加唱歌活动,增加肺活量,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可引起过敏的食物。
6总结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应该保持哮喘病人病室的空气清新、空气的流通,不要让室内存在让哮喘病发作的物质出现,室内空气的一直保持着温暖,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患者遇到了较冷的空气,这会让哮喘患者的病情加重。我们要多弄一些相关的药物,在一定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抢救的措施。而对于患者来说,应该让他们多注意下饮食上的调节,不能太饱,或者过度的油腻,还要避免食物、饮料的刺激,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的注意观察,提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才可以预防哮喘病的发作。
【摘要】 认识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和服务性都很强,只有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树立献身精神,才能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护理临床实践,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实践中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模式。这是当前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全科护理人员必备的条件。本文主要探讨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全科护理的需要。
【关键词】 护理人员;全科护理;需要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需求的增加,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健康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而理论则是由相关的概念来表达的。
1 临床护理教育的组织管理
医院的临床护理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在主管院长或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成立护理教学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教学管理,并在各临床科室成立教学小组负责实施具体临床护理教育的管理。①护理教学管理小组:有医、教、研任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在医院护理副院长或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设立护理教学管理小组,其成员由高水平的护理专家和护理部教学管理负责人等组成,任务是研究制定与修改临床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了解和检查临床教育的进展情况,并考核和评价临床护理教育的效果。条件不具备的医院,应由护理部定专人负责上述工作。②科室教学小组:每个临床科室应有科室护理教学管理小组。一般在科主任或护士长的领导下,由主管护师及护师3-4人组成,负责本科室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和全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2 临床护理教育制度的制定
临床护理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是在护理管理者的领导下,由护理教学管理小组的专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结合所在医院的具体情况及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我国卫生部颁发的《临床护士规范化培洲试行办法》和《临床护士规范培训大纲》,是针对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法规,《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是针对护士继续教育而言的规范。各医院应遵循上述法规,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培训制度和计划,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临床护理教育。
3 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理教育的责任
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是关键的。护理管理者有责任加强护理人员的继续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①转变观念:管理者的观念指导其行为。要想更好的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护理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目前,我国的从业护理人员大多是专科教育,却承担着日益现代化的护理服务工作。因此,护理管理者首先应认识到加强临床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急需性。②成为育才型领导:护理管理者要变“管人”为“用人”和“育人”。在护理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的护理学科,是管理者的应尽职责。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成为“育才型领导”,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使广大护理工作人员不断进步,提高素质,进入良性循环,将培养人才作为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职责。③教与学的责任:护理管理者本身也是临床护理教育的一员,应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模范。同时,护理管理者也是护理的教育者,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4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4.1 评价应全面 评价时应包括长处与不足两方面,尤其是长处。评价中应列举充分丽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小心地评价经常性、一致性的行为,避免夸大一项优异或不好的特例行为。应避免晕环效应,即对下属行为评价得过高,某一方面好即得到比实际更高的绩效。也应避免触角效应,即对护理人员评价过低的现象,如考核前夕犯了一个错误,而得到比实际更差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双方还应确定改进不足的措施,改进行动与步骤。此为对护理人员考核的核心问题,应使被考核者明确要改正什么。
4.2 控制和考核应适当 应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即对护理人员控制得过严和控制过少或不控制。考核标准过高,控制过严会使下属不满意,仅听从管理者行事,工作积极主动性及反馈会减少;没有考核或控制过少,标准的落实没有保证,则工作有效性很难掌握。有效的考核控制应做到护理人员个人心情舒畅,又使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5 结 论
护理学中,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最基本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从人可引导出其他概念。有的学科也可能涉及这些概念中的一个、两个乃至予三个(如医学),然而,缺乏这些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护理都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也不可能步入专业实践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