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2 02:47:34

导语:在心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教育论文

心理教育论文:初中优秀生逆商心理教育论文

成绩优秀、家境优越的温室花朵,大多还是独生子女,都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所在,几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人生坎坷,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稍遇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就会在内心引起很大的波澜,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是非常的棘手,尤其是一些优秀生的全面成长遇到了难题,不能够及时解决的话影响的就是一代人的问题。

一、当下初中优秀学生逆商现状

所谓逆商是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简称AQ,一般指面对挫折、摆脱困境、战胜困难的能力。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日益优化,初中优秀学生在除了成绩之外的遇挫、解决问题能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就目前来说整体逆商相对较低,具体主要有下列几点表现:

(一)心理素质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家境优越、独生女子,在家是全家人的宝贝;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子。这种环境自然而然的就让其产生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一旦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出现,就显得不知所措,心情大大低落,甚至悲观厌世。比如说明天就是月考了,而今天恰好这个学生的QQ号码被盗了,就这一件小事就会使得这个学生情绪非常低落,还会直接影响到其第二天的考试,考的非常差或者不想参加考试了,这也就是在逆境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经不起风雨,也就很难见彩虹了。

(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难以融入社会群体。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同一个场合中不可能有多个中心,在交往中难免会出现更多的不应有的摩擦,摩擦多了也就渐渐导致彼此的不交往,不交往的话每个人还可以成为核心,这本身就成了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实际生活中这些优秀生往往喜欢独处,回到家也不愿出门,对其以后融入社会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二、多措并举,全方位入手提升优秀生逆商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首先需要从学生心理入手,摆正学生心态。初中生正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时期,心理方面明显欠缺,正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的时候,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1、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长辈对孩子正确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是一味的溺爱,不能只表扬不批评。父母在给孩子关爱的同时也要显示出家长的威严,上下学没必要亲自接送,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块上下学,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又可以建立伙伴关系;饭桌上要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礼俗,将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其实就是惯孩子,应该让孩子学会替长辈着想,可以时不时的给家长盛饭,帮家长洗碗等;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外婆家,让孩子陪老人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假期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运动,和邻居家的小孩一块踢足球、打篮球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每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方法要得当,不仅考虑当前,更多的还要考虑长远。

2、学校在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要更多的注重心理教育。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多,而且更多的教育是来自学校,需要学校对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首先要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心理引导教育课程,心理教育不能泛泛而论,要具有针对性,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多做观察,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讨论自身的认识,教师再加上自己平时的观察结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心理引导;其次平时的任课教师对优秀学生不仅要关心其成绩,也要关心其平时生活,和学生进行内心交流,表面上也许学生不愿多说,但可以通过网络,网络交流是时下初中生的最爱,拉远了距离却拉近了内心,可以建一个班级的Q群,学生在群里发言就自由多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也就能更好的知道该怎么去引导。

(二)实践出真知,从实践出发培养优秀生逆商。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实际实践活动,能够更直观的给学生以感触,使其在面对挫折、逆境时不再手忙脚乱、心浮气躁,能够坦然面对。

1、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种在野外尤其是在山区进行的主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使其明白“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理念。这种拓展训练都是由专业机构组织的,通过爬山比赛、分组合作完成指定项目、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明白很多东西,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做好笔记,写下自己的感触,拓展训练那两天是短暂的,但在脑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拓展训练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这需要学校与家长做好协商工作,自愿参加,家长一般都会支持的。

2、多组织文体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平时的学习让学生、师生之间缺少了交流,文艺活动可以让这些学生表现自己除了学习方面之外的才艺,让每位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更多的了解彼此,也可以相互学习才艺。体育活动诸如长跑很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长跑距离,让学生坚持跑完,使其感受挫折,也能使其战胜困难;篮球、足球运动,更是需要不断的配合,在挫折配合中提升逆商。

结语:

适应逆境的能力培养是当下优秀学子的必备之需,理论实践两方面同时入手,提升初中优秀生的逆商,使其不仅在学习方面优秀,在处理逆境中的问题时也从容不迫,全面健康成长。

心理教育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教育论文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对于中学生存在的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关注日益突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仅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缺乏兴趣与学习动机,也会对其厌学情绪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总体上关于厌学心理进行阐述,探究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在原因,并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教育提出几方面的改正建议。

一、基于心理学理论探究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缠身的一种积极地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者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的动力之一。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性特点就是动摇性,学习者从事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干扰性因素,其兴趣就会很快从学业上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以兴趣理论分析当前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就会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再次,强烈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就当前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来看,其主要是迷恋上游戏、上网等不良的社会活动,对学习的兴趣降低,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习动机

心理学对于动机的解释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尽管某些情况下动机引发的是学生学习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动机引发学生产生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与动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向的关系。认为动机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向、进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基于动机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分为:首先,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腐蚀作用;其次,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原因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自身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原因,因此,并未对自身关于学习设置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是产生了一种应付家长、应付考试的消极负面影响;三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知识无用,不若早点参加工作或者是经商。

(三)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情绪的高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不良的师生、生生关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自身的性格、人格、成绩等的影响,造成学生之间关系差或者是师生关系淡漠,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愿进入学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欠佳。主要表现在教师利用自身的权利,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以及正常的交往;其次,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苦恼情绪,还有同学或朋友因在某些问题上需要同学做伪证,而同学感到为难,从而关系闹僵的。这一切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诸多心理问题;再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缺乏足够的沟通,欠缺基本的相互理解。

(四)学生心理素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竞赛,以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以及学习动机激发。但是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而教师、家长又未及时的发现与疏导,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再加上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的不愿学的心理情绪,很容易在学生心理差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尤其是中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得不到教师、家长的肯定与鼓励,可能因为心理承受力差而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学校恐惧症”,而不敢上学。这种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现象也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厌学情绪心理教育矫正措施探究

(一)中学生要积极的培养自身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而言,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从学生的角度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一名学生一听到数学就感到头疼,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还不致出现头疼的情况时,英语就很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相关学习,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与喜悦,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满足之后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就有助于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促使学生将这种学习动机逐渐向原本不感兴趣的学科转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讲述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发展。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其关键性原因是基础比较差,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公式、概念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思考。因此,教师应积极的发挥自身的指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并树立有关学习的崇高目标。中学生要把崇高的理想和近期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用理想来激励自己,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不仅唱歌、打球是学习,其他的练字、画画也同样是学习。使其认识到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从而是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长处,提高其自身的学习兴趣,愉快的生活,安心的在学校中学习,改变其原本因课业负担而产生的空虚情绪。

(三)营造分文,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消除原本存在与集体中的不良情绪。与教师交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教师的了解,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调整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与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快乐,更热爱学习。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对于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讨论活动之中来,使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鼓励学生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调动厌学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其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四)充分应对学习挫折的坚定信念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对学习中所遇到困难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全面的认知,一旦出现学习障碍,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情绪,进而产生了厌学的负面情绪。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实践中,中学生应有意识的锻炼自身克服困难、培养坚韧意志的品质,在面对学习上遇到的障碍时,首先要具有敢于面对、克服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将挫折视为磨练自身意志品质的机会,当自己想要退却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从而战胜挫折,树立起坚定地学习信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厌学心理教育排除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中产生的挫折,而且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通力配合,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不断促使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管理上的落实与转变,给以科学化的管理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化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消除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目标。

心理教育论文:积极心理教育论文

一、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末期,目前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它是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前提下诞生的。这种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阐明了社会要素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发展的新模式,赋予了心理学崭新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AlanCarr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学校心理教育不仅要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更重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同时归纳出与此相关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优秀品质”。[1]我们当前的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反映在重点强调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师会把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定位于对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新生入学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筛查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分布情况;相关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然而,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究竟是哪里,亟待认真地反思。下图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态分布曲线图,中间凸起的部分,代表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反映95%的被试处于平均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群组。通过研究分析,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为“90后”,心理健康水平处于±1.96这一标准差区间。他们不存在严重心理疾患,只是会偶然出现应激状态的心理问题。曲线的最右端表示的是完全健康的人群组,它是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连续变量上的最优值,但是并非是绝对静态的。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朝向“最优值”水平趋近,其生活难以保持快乐、幸福和积极向上。曲线左端处于“低于平均值”的人群组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但仍然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向曲线右端发展。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实际上我们目前重点控制的是上图中“低于平均值”约2%左右的学生;对于“高于平均值”的学生基本上是不加控制的;对于95%左右的学生更多考虑的是担心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把占95%的学生当成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看待,教育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通过我们近十年来的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方法建构的重要理论,国内称为“幸福学”。高职学生需要成为全面素质的社会人,只有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倡教育积极人生价值观,回归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建构积极心理教育既是时展的必然又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建构积极心理教育的维度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高职生教育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是对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职业幸福感、希望和乐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在个体层面上需要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诸如:爱的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锚、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技巧、敬业乐群以及关注未来、天赋和智慧等因素。在群体层面上着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品质等素养。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维度我们可以得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最高潜能的行为取向,引导他们运用积极的力量实现职业理想、职业需要。据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构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操作过程。“90后”高职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开展竞争,个性独立,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是他们展示自己风采的主要平台。他们希望被尊重,不愿意被强迫接受,厌烦用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积极关注:第一,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心理体验,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创造勇气和信心,认同高职生的社会角色和成功途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具有幸福感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快乐、满足的主观体验。因此平时学习效率高,在实习实训中,将知识顺利转化为技能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第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保持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心理品质;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幸福、开拓创新、文明自律的心理品质。高职学生正处于进一步社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当然那些看似属于“失衡”的现象正是他们不断成长的标志,因为只有出现不平衡才会产生需要形成动机,这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力量的重要前提。第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教育主题,强调教育功能既要体现在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获得积极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导那些处于“正常值”与“最优值”境况下的学生学会创造高质量的个人生活、职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引领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素质。第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预防和干预的重点是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质;适用于已经出现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少部分学生群体。采取的方法是调动学生自身存在的力量克服显性和隐形的问题,形成乐观态度、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以及希望、诚实、毅力等内在心理素养,战胜消极心理。

三、建构积极心理教育的方法

(一)创建积极的场域

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创建、弘扬与传播和消费为依托,并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教育“场域”会影响到其中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调整自我的行为,以适应外在的环境,通过外在环境影响与个体主观能动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使他们有积极的心境、愉悦的情绪以及安全感和归属感,构成一种积极的支持体系。职业院校育人的场域首先是创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等隐性教育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学校场域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理论的昭示下,我们从积极学生观的角度入手,力图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新精神。学校选择了在各楼层的立柱上镶嵌学生的专业艺术作品;在楼梯走廊的橱窗内容全部由学生社团进行宣传美化;在教室侧墙悬挂艺术专业学生制作的大幅主题画框,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艺术作品奖。学校还组织学生与所在社区进行了“文明共建”,学生可以定期参加企业、地区行政机构、福利机构以及德育基地的公益活动。职业院校育人场域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实现形式。我院与各实习实训基地、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建有20多年的联系档案,人文专业老师、心理教师与单位的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的墙柱上悬挂着“世界五百强”和中国著名企业的“员工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在车间显著墙面上张贴者“优秀学生美德”等学校教育延续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社会实践课业”从学校课堂搬到了企业,把课题内容与企业文化、岗位要求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政治素质与职业素质得以相容和发展,把人生价值与职业观、成才观相联系,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健康心理,使得教育环境扩大到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进而实现了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从两个场域环境的集合来看,就其实质而言促进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过程。

(二)创建积极的理念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曾经主要是针对我们假设的“问题”;个别现象出现后采取敲山震虎、大家陪绑做法;作为选修课程的心理健康以及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也将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矫正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们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学生整体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发挥朝气蓬勃的阳光精神,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改变了过去那种“医生”与“患者”的不正常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建立起信任、接纳、尊重的朋辈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职业学校的学生观理念有着独特的标准,我们培养的不是“全才”,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智能(多元智能)特点,运用“人职匹配理论”,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教育,高职学生更渴望成功和职业幸福体验。为此,我们把以前布置的“发泄室”装修改造成为“主题娱乐活动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用途,通过心理教师的引导,多数学生在活动室享受快乐、展示才能、交流积极情绪;学校为每一个班都培养了“同伴咨询师”,他们的任务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活动,以同伴的身份转达学校教育意图,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各系部与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标准,丰富了相关教育的内容和针对性,促使学生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并逐步内化;学校还为全体辅导员提供了考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使辅导员增强了专业知识和工作才干,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育者本身的健康心理素质,实现了学校提出的“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同成长目标。学校为各专业系学生管理教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提高他们专业化程度。

(三)创建差异化目标

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跟踪指导,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正态分布图》的统计分析,分别对处于不同标准差范围的学生群进行差异化的指导,重点是保持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心境,引导学生趋近积极健康的心理水平;分析研究约占3%处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群,着力找出成因以及带有共性的特点,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观察他们的薄弱环节建立相应的跟进指导;对于处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端的少部分学生,我们不仅要应对他们的损伤、缺陷和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激活他们所拥有的潜能与力量,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长处,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他们逐步体验成功的感觉,当然我们也没有忽略干预与转介等必要手段。

(四)创建积极的行动

作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是健康心理的主要任务。但是人格是需要有外在行动来表达的,体现为各种类型的积极地行动。我院有数个教学班级,多年来在教师带领下到顺义的“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村里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艺术作品创意,还教小孩子学习吹葫芦丝。他们在彼此互动中找到了满足感,分析了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感受和表达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专业系的学生在学校创办了“钢琴角”、“外语角”和“咖啡屋”等学生休闲娱乐空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了积极正当的兴趣爱好的范围,激发职业学习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实现了培养积极心理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区一直都有正式学籍的残疾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但他们之间可以看得出一种平等的关系,付出者没有施舍,受惠者真心表达出感恩,授课教师还专门为他们调整了学习策略,他们进入学校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较快地度过了“不应期”。它反映出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广大同学特别是学生本人那种积极、阳光、互助、感恩、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人格所反映出的建构行动。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范式。为我们揭示了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与规律,阐释了积极心理的建构过程与内涵。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侧重保持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提高学生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调动自身积极的力量超越自我,建立宽容、进取、分享、合作、快乐和幸福等积极心态,促使他们用更健康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与挑战,不断增进自身的健康与幸福,保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促进职业学习的成功。

作者:陆宁 王振 朱仙桃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心理教育论文: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论文

自大学教育得到重视,作为大学教师队伍中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辅导员也逐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为工作重心,不仅因为心理状态是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前提,是校园和谐的保障,更是因为大学生本职性的承担着祖国发展的希望。

高校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每个社会时期,都会产生有相对特色的社会风气。当大学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时候,学生的心理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一方面他们更积极向上,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学习文化知识并锻炼各种能力。这种思想和身体紧绷的状态下,就会顺应出现抑郁、狂躁、自闭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当然,大学生本身心理的敏感和脆弱也是出现这种不良心理的原因之一。大学与高中学习与生活状态的不同使得学生心理出现一种不安的感受,在他们寻找自我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些阻力,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阻力便成为他们不健康心理因素的罪魁祸首。大学生这种不稳定的心理表现是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感才能得以改善。接受和承认是良好情绪的表现,而勉强确是问题的起源。对于学生内心脆弱和敏感产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种种压力的激增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将一个人的正常神经系统摧毁。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整个思想和心理是受大的环境所影响,积极、乐观、有爱、自信以及充满希望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简单化的思考模式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单纯的一个明显特点。大学生思考问题普遍趋于简单化,这是他们生活阅历简单的特性。这种大范围的特性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影响较重。如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时,往往考虑欠缺、容易激动,紧接着便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身心的和谐,并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乐观属于大学生较好方面的心理特点,也是平衡不良情绪的良药。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心理,以至每位学生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认识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种个体化的心理表现成就了不同的学生性格。

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事务的前线,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工作。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思维控制着人的心理,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辅导员在深入学生团体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对事物正确化得认识。当然,大学生自大、敏感、脆弱、简单化得心理特点,可能会把一些矛盾进行不必要的隐藏,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不仅仅要做的是援助,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待一些事情,如何解决身边的矛盾,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心理辅导就是一种心理疏通和教育。教会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懂得适时做事,是他们走向社会前必修的功课。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指明灯,肩负着教育事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辅导员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身做到自尊、自强、自爱。高校教育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着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此学生所面临的各项挑战也与日俱增。辅导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也因此不断的在提升。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深入学生,辅导员要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用自己的真心来对待学生。大学就如同一个家,学生出现的任何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中缺乏的安全感。辅导员作为学生身边的心灵导师,要及时消除学生们的疑虑,为他们创造公平、有爱的校园环境。教育本以育人为本,育人则以德育为先,德育为以心育为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辅导员应尽职尽责的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用专业化的态度和技能完成学生心理的各项辅导工作。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辅导员工作内容中的重点。大学生心理的阶段性变化不仅需要辅导员细微的观察和记录,更需要辅导员深入的关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解决他们心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积存的压力。健康的心理是生活的希望。大学生是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知识储备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必须关注到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小细节,以一种责任和态度去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自信、勇敢、坚强、阳光、热情的茁壮成长,并成为祖国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者:朱瑞华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心理教育论文:中学生焦虑情绪心理教育论文

1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践行和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每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强大的就业压力下,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适当的压力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动力,但过大的压力过却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焦虑情绪问题尤为突出。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在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会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的压抑、自责等,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若是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会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害怕考试、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每当考试来临,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1.2对人焦虑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坐在大家面前往往会感觉害怕、坐立不安,性格羞涩腼腆,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是大声讲话,经常害怕受到批评,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

通常情况下,造成对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

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生正好处在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

第二,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

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对于这类中学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应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对人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那种存在对人焦虑心理倾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或者是社区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批评,增加鼓励。

2焦虑情绪的成因

使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在家庭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同样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类型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亲人的关系、家庭的构成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关国心理学家哈麦比克(D,Hamacher)所说:“我们大概会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具有同等智力、受到同等培训、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但是教学成绩上却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价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习上的共同合作,这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做的还不够。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监管制度,致使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咨询机构都流于形式。目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许多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易出现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

3消除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加强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焦虑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严把教师关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以确保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二是严格筛选优秀教师,聘任合格的教师。

第二,开设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这样可以传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它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想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学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

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建设,才能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搁置到一个正确的、重要的位置上,最终才能实现人才的强有力的竞争。

心理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体育课要把心理教育视为教学的一项重点。因为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和契合的关键时刻。作为公共教育课之一,体育课有义务承担起中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及心理素质健全的双重责任。

一、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智力上的。

(一)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先天条件

体育科考核除必修项目外,要增添选修项目。必修项目,按学生程度分类。相同年龄的中学生,因先天基因和后天营养的差异,而身体条件不在一个级别上,也是常见的。分组的好处在于程度低的学生能看到希望,看到进步。而不是必须与天才型同学竞争,导致自暴自弃。分类施教让程度低的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程度高的学生明白要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依仗先天条件,轻视其他同学。并且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他们竞争的不是天生的生理条件,而是通过各自努力达成的进步。分类的目的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各自循序而进。因材施教的目的是鼓励公平竞争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中学体育科要考核的,除了竞技科目的分数,还要把每个学生自身的进步作为成绩的一部分。中学与体校不同。在体校,不管你什么程度进来,你都是奔第一名而去的。中学是中等普通教育,中学体育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的建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

(二)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质

1.体育教师选择的体育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质。通过运动,帮助学生重塑性格。如自我封闭的学生,要多安排参与集体对抗性竞赛。目的是增加他们的竞争意识,改变他们旧有的内向和不合群的性格,取而代之为积极主动的外向性格,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因为对抗性运动瞬息万变,被动应对惟有输球。队员之间不能有效配合,也铁定输球。

2.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上也要因材施教。(1)多血质类型的学生:乐观、开朗,上手较快,同时也容易骄傲自满,学会了就不想多练了。根据上述特点,教师应调整难易度,设置更高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不听从指挥的缺点。(2)胆汁质类型学生:好动,兴奋性占上风,控制力不足,不注意听教师的指导,并且有时会自作主张。在动作失败之后,不认真分析原因就急于重复动作。针对他们这一特点,教师在学生做动作之前,就要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质量,预先想好再做。(3)抑郁型的学生:抑制占上风,好静而不好动,在学习动作时偏紧张,动作完成容易拘谨、小心,速度明显减慢,总想推迟第一次做动作。对这类学生,最好采用取引导法,循序渐进,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项目。

3.男生和女生上体育课时,虽教材相同也要区别对待。男生好动,好见义勇为,尚武善斗,好冒险,在练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要注意安全,加强保护,教育他们事事要细心,切忌莽撞。女生文静、灵活、耐心、细微、富有节奏和美感,但通常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显得自卑和胆怯,缺乏坚韧性,教师对女学生要扬其长补其短,少做激烈的对抗,少做精力持久的活动,让她们多做些灵活性强,富有平衡、节奏、韵律、美感的活动。

二、攻心为上

现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为是长辈们心中的宝,他们在家里习惯了顺境。一般而言,难以接受挫败。而相较其他学课的挫折,在体育课上遭受的挫败有两个特点:一是它通常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可谓无所遁形,转缓余地小。二是很多跟竞赛型运动有关。因此,一旦落败,对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在上节“因材施教”中的手段外,还要采用“攻心为上”。也就是体育课要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教学常见的方法如下。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现代中学生受挫折承受力弱,容易紧张,经常会发挥失常,而遭受挫折。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培养他们比赛时稳定的心态,不怯场。

(二)民主教学法我们通常见到的教学风格有专制型和民主型两大类。权威性的体育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教学教条,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其后果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态度。训练时又因害怕失败而畏缩,加重挫折。因此,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学体育要把心理健康教学放到与体育技能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民主教学是为了在师生间搭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中学生正处青春反叛期,平时在家里又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命令式的教学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沟通,允许学生挑战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自己去摸索,进而获得体育学习的技能,学生和教师就能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学生练习起来就容易消除恐惧心理,动作就会舒展自如,事半功倍。学生就真正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处于我要学的状态时,挫败的心理承受力会大幅改观。

(三)挫败心理辅导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因体育具有竞争的特点。竞争的结果是有胜就必有败。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但竞争的价值是带给参与者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赢和输。因此,体育教师要辅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体育训练中的失败和挫折。

1.要善于总结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所以不必为输掉一场比赛而放弃努力。普通人永远也不能在乒乓球上赢了邓亚萍。关键是你是否尽力了。你尽力了,就不算失败。将潜能转换为现实的能力是你的目标,而不是一时的输赢。

2.要能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现实生活中失败和挫折是常见的现象,要积极面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有其科学规律的,只能循序渐进,难以一蹴而就的。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小课堂,大社会”说的就是在学校的磨炼是为日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这个就是在体育课上遭受的失败和挫折可以带给你的正能量。

(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应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合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全面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和机制来正确看待和应对在体育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不能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因材施教(包括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因材施教)和攻心为上(包括情境模拟教学法、民主教学法、挫败心理辅导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等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促使其身心同步成长。

作者:德周 单位:陈福建省龙岩市雁石中学

心理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论文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对个体健康做了全新的诠释,即个体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衡量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第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第三,意志健全。强调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通过控制,实现勇于面对困难并敢于挑战。第四,人格健全。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第五,人际关系和谐。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第六,社会适应正常。既能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动机不强,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并不去钻研学习方法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低下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学生在情感方面也存在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经常出现压抑等情绪低落和情绪异常现象,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能力较弱;再次,学生在人格构建中也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的人格并不健全,没有荣辱感和羞耻心,对什么社会事件表现冷漠,而对自身的不良性格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最后,学生在自我认知上也有问题。有些学生过于自信出现自大的不良自我认知,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而面对问题时有速手无策。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方法

1.明确三个目标

直接目标:减少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次级目标:调整学生心态,学会自我调适,防止发生非正常事件。终极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情智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具有应对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

2.要做到四个结合

分别处理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相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结合、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性与培养辅导员工作技能相结合、亲密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相结合。

3.树立一个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与指导。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与扶持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思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

4.创建一个系统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个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全方位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创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建设三个阵地:咨询(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大型咨询)—课堂(课程与讲座)—研究。依靠三支队伍: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医师。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学生(心理协会会员、心理保健员)、系心理联络员、校级心理中心。

5.形成一个特色

具有前瞻性:率先提出四三工程、最早开展心理健康节活动、最早提出下系制度等,起到示范作用。服务性:突出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学科研紧紧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实务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务工作,要有危机处理的能力,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结语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人学生的以后的适应社会有重要作用。为此,作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该把握住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通过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作者:吴文聪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教育论文: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

游泳项目是一项令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对动作技能方面的教授讲解较多,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则较为忽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游泳中产生紧张、焦虑、怕水、厌水等不心理问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若不相应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必然产生教学失误。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向成熟过渡时期,在心理素质上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织共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不强等,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探讨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健康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健康观教育方面,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观。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借助发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的表现出的各种运动心理反应和表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心理品质、情绪情感、自我认知、个性心理、心理适应等内容的心理教育,指导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扰,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与其他小学课程相比,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与日常其他课程比较,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坚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体验。其次,由于体育教育多为竞争性、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个人会有一个比较切近于实际的自我认识,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第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们随着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并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服从教师、团结伙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公约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团体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运动和其它小学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游泳教学活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对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体验,不了解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站立不稳,进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问题,并由此而导致怕水、厌水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了游泳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结合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小学生在游泳学习中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体育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人在水中运动时,正常的运动习惯明显不适应,例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这些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惧。在运动方式方面,游泳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在游泳运动中,身体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运动,完全颠覆了人们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水平运动失去了地面支撑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进行运动,给初学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觉,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呼吸习惯方面,游泳时的呼吸是在动作配合下进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运动比陆地上复杂许多,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换气的时机,造成了呼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部分学生有过呛水、溺水经历,对呛水带来的的剧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带来的不安全心理反应,对水产生恐惧心理,惧怕游泳,或者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学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往往不能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极和逃避困难的态度,意志品质差,胆小畏缩。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过呛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对自己身体安全的威胁,间接原因是看见或者听说过游泳事故对人的伤害,因此产生怕水的负面效应心理问题。在厌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课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专业课是本行,游泳成绩并不重要,成绩及格就行,进而对游泳课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游泳课中,学习环境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较差,如气温低、水温低、水质差等,都可部分学生对游泳课产生心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成为学习好游泳课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体育教师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态度上较为严肃,导致学生对老师不敢接触,学生对老师怀有恐惧心理,师生之间有距离感,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游泳课程。另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放化,一次游泳课,学生不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简单、语言生硬、教学缺乏循序渐进,动作不规范、水中保护不够等,学生往往会对如何学好游泳课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对如何消除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

身体健康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智商有多高,身体素质不好,也难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这一点,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现代健康观。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个人素质培养上,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形成坚强、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只要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确学习游泳的目的,产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方面,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针对学生怕水、厌水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知识,结合游泳项目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当练习吸换气时,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表现灰心畏缩时,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并教授学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碍。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小学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恐惧水,担心呛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有应积极教育学生要树立勇敢、顽强、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逐渐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三)完善体育游泳教学的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和进行心理激励教学等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对游泳的教学水平。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方面,体育教师应结合新形势下的教学形式,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师生观,在业务上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平等对待,耐心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师生观,亲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方面,体育教师应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水中进行游泳教学,应通过手拉手前进、后退、下蹲、跳跃、打水点等游戏形式,让学生体会水性,体会人体在水中的愉快感,以玩促趣,以趣促学,使学生对游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消学习顾虑等心理。在心理激励教学方面,教学过程中对于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体育教师应重视他们,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及时表扬,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进而掌握好游泳技术。

结论

小学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通过采用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实现游泳教学和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心理教育论文:乳腺癌理性情绪疗法心理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8例,均为女性,年龄38~79岁,平均(54±11.4)岁。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入院时心理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无精神病病史。1.2方法:对照组按乳腺癌常规护理并引入自我管理的常规方法,试验组在乳腺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合理情绪疗法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分析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自护行为的能力。两组患者均在自愿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接受不同干预方法后,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hortForm36HealthSurvey,SF-36)测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心理状态[1];评分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的恢复情况越好。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10类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等。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两组在院治疗期间问卷收回率为98%。1.3试验组合理情绪疗法在自我管理教育中应用1.3.1术前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术前由责任护士普及自我管理教育的知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参与护理的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患者是住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治疗、护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医护人员的作用是协助他们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2]。同时将合理情绪疗法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帮助他们意识到导致这些个体不良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的根源不是患有乳腺癌这件诱发事件而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信念,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改善和修正不良情绪,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1.3.2术后帮助患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调节自我管理行为患者术后表现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主要心理特征,主要负责的医护人员和心理科的咨询师组成治疗小组帮助患者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他们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事实,从而减轻绝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促进自我管理行为形成。1.3.3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常与行为技术相结合,根据患者的特点选取放松技术训练,1次/d,20~30min/次,从而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自控力。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试验组经过干预后,在手术前1天、术后1周,与对照组比较,生活质量(SF-36)评分除社会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项目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自我管理教育源于心理治疗的领域,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乳腺癌患者修正不合理信念和行为,教会患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从而改善心理状况。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术后1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项目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者术后社会功能、人际交往、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恢复,仍需要时间和医疗、护理、心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作者:解东代维松王艳华卞淑芬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心理教育论文:医学新生心理教育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调查共设二组,一组是医学新生组:2004年苏州大学入学医学本科新生。包括临床、儿科、法医、护理、口腔、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影像10个专业,共437名学生。其中男生174名,女生263名,平均年龄(18.95±1.53)岁。二组是对照组:2004年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入学新生,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3个专业122名学生。其中男生73名,女生49名,平均年龄(18.58±7.56)岁。同时与MMPI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中国人常模,进行比较。

1. 2方法

1.2.1工具采用中国科学院宋维真主修的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该量表包含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3个效度量表包括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10个临床量表包括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状况Pd、性别指数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该量表已证明有一定的信度和效率。

1.2.2测试方法2004年9月15~10月15,新生入学一个月内,以整群抽样法,统一指导语,学生一次性完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 的测试,测试时间为45 min,统计其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通过比较各量表的原始分,分析医学新生性别间、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之间、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

1.2.3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中的t检验完成。

2结果

2.1医学新生人格特征性别间的比较医学男生抑郁D值显著低于女生(t=-2.56,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性别指数Mf值显著低于女生(t=-10.81,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轻躁狂Ma值显著高于女生(t=2.43,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余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表1)。

2.2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2可知,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相比,男生校正分数值显著高于非医学男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疑病、癔症、性别指数、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值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精神状况、轻躁狂、社会内向值显著高于非医学女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2.3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3可知,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相比,男女生在说谎分数、精神状况、轻躁狂显著高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男女生诈病分数、疑病、抑郁、偏执、社会内向值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或显著意义。并且男生校正分数K值显著低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的癔症、精神衰弱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

3讨论

3.1关于医学新生性别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入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本文结果显示,医学新生的抑郁值,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表明医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更具有自信,更加外向,善于交际,人格更趋向于社会化。男生轻躁狂值显著高于女生,与有关研究一致。女生更胆小、内向、缺乏解决大事的能力、兴趣狭窄,可能伴有衰弱、疲劳、人际关系淡漠、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男生表现出乐观、善交际、精力充沛的个性特征,但也有行为冲动,不能控制其行为,好竞争,对人敌意,易激惹等个性。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传统观念、社会角色期待、家庭教育等方面是有关的。男生性别指数值显著低于女生,反映女生性别角色的分化更加明显,同时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倾向。有学者将人的性格分为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邹萍的研究得出女生的双性化人格形成与家庭(尤其与母亲)的教养态度、方式以及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因此类推,本文研究得出的女性男性化的成因亦如是。

3.2关于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医学男生在相关一致性较强的疑病、癔症、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值量表分值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表现为医学男生更倾向于敏感、灵活、合群、成熟、现实、适应良好和兴趣广泛,此结果与有关研究较为一致。这可能与当前医学生就业、社会舆论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要求提高有很大的联系。医学男生性别指数分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又显著低于医学女生,反映医学男生可能表现出冲动、冒险及粗心大意等个性特征。另外,医学女生在精神状况、轻躁狂显著高于非医学女生,而她们社会内向值虽高于非医学女生,但却显著低于常模,表现她们社会外向而又任性、做作、冲动,与前面得出的结果一致。这些可能与当前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女性地位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等有关。医学新生个性的整体一致性,可能是当前医学生就业压力,社会变革及经济发展对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应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点。

3.3医学新生与常模的比较分析医学男生、女生的说谎分数值都显著高于常模,反映医学新生的自我掩饰性和防护性较高,在人际交往中警戒心较重,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但自我评价不稳定,为了增强自信,往往夸大自己能力。然而男生和女生的诈病分数值显著低于常模,男生较正分数值也显著低于常模,与说谎分数值显著高于常模相对立,说明医学新生某些人格特征充满矛盾性。男女生精神状况、轻躁狂显著高于常模,疑病、抑郁、偏执、社会内向显著低于常模,一方面体现了医学生的冲动易怒、自我中心、有敌意,但又能有外露、智慧、自信、活泼、乐观和精力充沛,这可能与大学新生刚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带着强烈的自豪感踏入大学校园有关,但也提示大学生活开始时的不适应,对独立生活焦虑不安。女生癔症、精神衰弱显著高于常模,反映了医学女生依赖、天真、幼稚、紧张、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自责,高度敏感,心境阴沉,普遍性适应不良或主观性忧虑,不能以理智化、合理化及抵消作用为特征的心理防御来控制其生活事件的压力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从总体上看,医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呈现了一定的矛盾性,这些特征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新生对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也可能提示医学新生具有特殊的群体人格特点。健全人格的培养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新生入学阶段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有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磊 肖旭东 霍金芝 万娜 徐崧江 单位:苏州大学学生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教育论文:青少年身心健康心理教育论文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现有的一般特点

身体方面,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身高、面目等)、生理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成熟等三方面.

心理方面,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也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增强

2.智力发展显著

3.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4.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2)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低的矛盾(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新有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也随之迅速的发展起来,在这数据化的时代,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接触也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而极易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生理方面,新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提前.具体:

1.身高有明显的增长,身体外形逐渐成人化

2.内脏机能增强

3.性特征的出现呈提前趋势,性成熟、性意识增强.

4.心理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有:(1)网络成瘾.由于青少年的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控能力的相对薄弱,再加上这一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于网络,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青少年犯罪现象.总的来看,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由于面临的种种压力,其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焦虑状态,再加上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比较薄弱导致青少年容易犯罪.(3)人际交往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缺乏与他人面对面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和障碍.

二、心理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意义

心理健康不仅仅有助于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当今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学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主动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青少年的主动成长

在探讨组织行为研究中的主动性成分时,指出了主动性个体与被动性个体的区别,主动性个体较少受环境的约束,而是主动改变环境;他们能辨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些主动行为,直到他们能带给有意义的改变,他们会采取积极地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世界.而被动的个体却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他们消极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被环境所塑造;他们是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遇来做出改变.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主动性个体会尽可能的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处于过度时期的青少年,中学心理教育可以提供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青少年学习过程与规律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他们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来有效地学习、解决问题.因此心理教育使青少年从“要我学”的水平提升到“我要学”的水平,对青少年的主动成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学习方面

现在由于学习中的竞争太大,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抄袭作业,在考试中作弊,厌学、逃学的情况在增多.对学生上述学习问题需要运用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指导.

2.生活方面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很好的应对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

3.社会适应方面

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心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具备与人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克服与陌生人沟通和交往产生的恐惧感和不安.

(三)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对青少年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对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并且学业负担相对重,因此,每天吃好早餐、保证充足的睡眠、饮用充足的水,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本前提.

2.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为了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对于心理教育课我们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开办座谈会、室内或室外活动课、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等,以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在学校大力推广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内容.这样可以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提供帮助。

作者:银花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教育论文:学校新课程心理教育论文

一、认真研究,确立教学目标

经过我们学校教研组几个人的分析研究,我们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的状况,研究出了确实可行的教学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不可以丢弃任何一位学生,哪怕是有智力障碍的都要纳入我们的教学范围,不可以被忽略掉;对于学生来说总会有一定的层次可以鉴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达到分层进行推进我们的教学,共同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质,还要坚持不懈,几年如一日,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既可以教育全体学生,又可以单独面对一个学生,只要是合适的,恰当的,实用的,就可以采取,和家长社会加强合作,都来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我们要把功夫做到家。学校单独为我们的心理教育开设了一个心理健康诊室,为有问题的学生单独的开到,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平时只要是有心理课程之类的培训,我们就会派出人员去参加学习,决不能被时代抛弃,造就了我们这一些认真学习,善于钻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实实在在的心理学教师。我们还要请一些知名的报告团来我校做报告,为孩子们上一节精彩的,学生们心服口服的心理教育。这样就加强了老师们对于心理学理论的研讨,从中学会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在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上又前进了一步。

我们也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我们的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脱离开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教育的效果,但是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不能把高级的东西强加给年龄小的孩子,低年级就会的东西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个简单的重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

1.让校园文化充满心理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各具特色,我们在这几年中把校园文化中多加入心理教育体裁的东西,叫孩子们只要是在校园中活动就可以看到,做到时时处处有着心理。班级中的文化墙,板报,文学社的校报,都有心理教育的身影,可以说是心理教育如影随形,时时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能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样的环境多有浓郁和温謦,把学生的心灵实施了重复多次的洗涤和陶冶,这样孩子们的心理就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教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我们学校的比别学校做得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孩子们的幸福。我们进我们的最大努力创设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多元环境,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健康心理,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培养孩子心理正常的最佳途径。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是从接过这个班开始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详细的了解,深入学生中间去,和孩子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把学生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实现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民主化和人性化。心近了,就不会有距离拉,才能实现真正的谈心,说出心里话。

3.贴近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最想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为此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多次开展了学生心理调查活动,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反映的以心理适应问题居多,如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是生活、交友、认识自我问题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没有主阵地的配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心理教育学科的课时数是很少的,在知识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反过来也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考试如何避免出现紧张情绪,出现了怎样去克服,都是其他不可取代的。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合群教育。只是学生虽然和同学合作了,自己却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样得出的答案其实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做到恰当的点拨,引导,有时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把每一件事情办好,办彻底,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拉入到我们的集体中来,发挥好集体的巨大力量,把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好。

作者:刘建宾 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心理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论文

一、调查结果

为了解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700名被试进行调查,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症状人数及比例分布结果见表1。根据国内惯常使用的标准,因子分≥3分,则认为该症状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的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1数据显示,各症状按检出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恐怖、抑郁、睡眠及饮食情况、精神病性、躯体化。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和普通外语类高校常模比较,结果见表2。状况中,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和总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在与普通外语类高校的比较中,除焦虑和恐怖外,其余因子分均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多个症状高于常模,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而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大多数症状因子都显著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和大学生一样有着青年人相同的个性特点,但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1.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3。表3数据显示,在性别差异上,在抑郁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在焦虑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P<0.01),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得分也高于男生(P<0.001)。2.年级差异分析不同年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4。表4数据显示,通过多重比较,总体看来,大一同学的症状分最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同学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同学的症状水平最低,显示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3.家庭来源差异分析不同家庭来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调查结果比较见表5。表5数据表明,在家庭来源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仅仅在恐怖因子上,农村和城市来源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的症状得分高于城市,其他因子上无明显差异。大学生同处于青年后期、成年早期的年龄阶段,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和普通大学生群体是相当的;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在某些因子上的症状表现也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这和普通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是相似的。

三、教育对策

研究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面临新环境的困惑、缺乏自信、语言障碍、学习压力过大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根据表1、表2,需要对一些偏高的症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等,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及心理疏导工作。根据表3,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症状得分高于男生,显示出女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因此,须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表4显示出大一学生的症状分偏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学生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学生的症状最低,显示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大一学生的症状高可能与新环境有关,大三学生可能与就业压力有关,因此,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帮助毕业年级学生解决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表5显示出生源地差异对学生心理无明显差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从多方面引导他们健康生活、积极学习、认真规划,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形成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生活心态。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全面的了解中外合作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根据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全面建立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后干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重点配备师资;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各类心理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学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掌握心理技能,在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

2.建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级要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主题心理班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女生专题活动等,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大家融入集体,消除隔阂。要建立联系家长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与相关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共商对策,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社会舆论要弘扬正能量,尤其是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激发价值认同。

3.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中,学习上显露出的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和成长成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主要在活跃校园文化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应从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跨文化能力养成、个人自信心建立等方面,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鼓励学生挖掘潜力、超越自我。让学生在丰富、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开阔视野、升华认知、提升品性、磨炼意志,逐渐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营造榜样引领、乐观上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各类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各类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达成引导学生从增强学习自信到建立全面自信心的目标。

作者:曹建斌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心理教育论文:体育训练中心理教育论文

1体育训练中心理异常原因分析

造成体育训练中运动员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维的,根据日常体育训练实践和相关文献分析,将原因划分为三类:训练水平低、意志品质弱和团结协作精神不足。(1)训练水平低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动作掌握程度缺乏充分的认识,常常与其他队员作比较,不按照自己的训练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进度,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常常打折扣;日常的体育训练常常技术动作不规范,稳定度较低。这种技术表现常常会给学生造成自己总是学不会,找不到敲门,与别人有差距的心态,就容易造成过度紧张。教练安排训练强度低,队员掌握快,多度相信自己,而教练员又缺乏对队员的心理教育,这就会造成队员过于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每次训练都能轻松搞定,因此处于一种见了训练就兴奋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队员难以控制自我技术,发展性受到抑制。(2)意志品质弱主要是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缺乏充分的认知,没有足够的意志品质去征服苦难,在训练过程中一旦出现技术动作掌握费时费力、竞争对手比自己强等问题,就会产生心理波动,对待体育训练就会形成懒散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训练缺乏恒久性,对于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常常不能严格落实,恪守训练制度意识薄弱。这些意志品质薄弱问题常常会引起队员训练心理波动,直接制约着体育训练的实际效果。(3)团结协作精神主要是指体育训练过程中队员之间应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彼此形成发展凝聚力。但是目前的体育训练过程中队员往往各自为政,自己想自己的训练,对于队友出现的各类情况,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出现嘲笑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被嘲笑队员的心情。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集体团结力量把握不好,不仅不会提高整体训练效果,有时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目前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不足的状况亟待改进。

2心理教育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2.1加强心理沟通

体育训练中的心理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训练效果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要想尽快解决心理问题,就需要尽快掌握队员心理问题情况,那么心理沟通就至关重要。作为体育训练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可能的掌握每一名队员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心理波动较大的队员,教师要多深入交流,了解队员产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摸清问题根源。具体可以采用课下找个幽静的地方谈心或者找个吃饭的时间了解学生情况等,当学生放下包袱与教师进行心理沟通时,教师就能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源,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2.2加强心理调适

把握好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就要有针对性的对队员进行心理调适。心理调适主要是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选择性的心理调整。例如对于异常兴奋的队员,可采用问题剖析法和冷却法。问题剖析主要是面对面就当前动作技术要领进行递进式剖析,使学生明白当前的掌握情况仍然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让学生有向上攀爬的方向。冷却法主要是降低学生的兴奋程度,可采用加大训练强度、提高训练难度等方式,通过训练冷却学生的运动兴奋度,同时要适时调整训练方式,避免导致学生恐惧心理形成;对于异常紧张的队员,可采用降低训练难度法和心理暗示法。逐步降低训练难度主要是按照平时训练标准先降低难度,使学生在掌握动作上建立轻松感,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心理自我暗示,如我是最棒的、我可以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使学生紧张度适度降低。异常淡定型的队员,可采用温暖法、鼓励法等。温暖法主要是关心学生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建立师生情感,然后针对训练进行引导剖析,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训练动机,同时再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成就动机,以此形成良性心理循环,解决过度冷淡的心理问题。

2.3加强顽强拼搏精神培养

缺乏顽强拼搏精神,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产生心理波动,因此加强队员顽强拼搏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加强顽强拼搏精神培养一是要强化思想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优秀运动员运动经历或者观看相关题材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顽强拼搏精神在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例如,观看残疾运动员比赛,感悟他们不认输、顽强拼搏的体育干劲,感悟他们面对困难勇敢之上的精神。这样学生就能切实领悟到顽强拼搏精神的可贵,逐步将这种精神深化到自己的思想中;二是强化顽强拼搏精神训练。采用体能训练法,让学生在比较有难度的训练项目中真正体会顽强拼搏的精神应用。例如运用综合素质练习,10m折返跑4次+20个俯卧撑1组+3组台阶跳,让学生坚持做完,尽可能高水平的完成任务,中间教师要多激励队员,靠口号等形式激发进取精神,形成整体干劲,这样对学生逐步形成顽强拼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强守纪品质培养

加强遵守纪律训练是强化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形成良好奋斗团队的重要保障。加强守纪品质教育意在强化队员的纪律意识,在形成良好守纪品质后能够帮助队员在各类困境中不松懈、不懈怠,保持高昂的斗志完成训练任务。当前,许多体育训练过程中队员迟到、早退,训练任务打折扣等问题突出,这种行动长期下来势必影响队员对训练的思想认识,容易造成心理异常。加强守纪品质培养教练员要以身作则,在给学生制定训练规定的同时,也给自己做好规定,教练要带头做好遵守规定,给学生梳理表率作用;学生规定要细化,从生活起居到训练细节,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规定的约束性,并且违反固定就要有相应的处罚,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养成守纪的意识,并逐步得到强化。

3结语

体育训练中心理异常是目前队员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也是许多教练员忽略的问题,加强心理教育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是当前解决心队员理异常的关键。心理教育的实施要具有灵活性,依据学生自身特征多观察、多交流,以制度为保障,以心理教育方法为手段,对症下药,分组、分层的解决每一个队员的心理问题。体育训练中心理异常具有多变性,教练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时刻关注队员,既要注重身体训练,又要重视心理教育,不能调适完某个队员的心理问题后就认为他以后不会出现,要多跟进时观察,这样才能保证队员一有心理问题就能及时得到解决,为体育训练塑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作者:王绍骅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教育论文: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论文

一、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以网络道德规范作为基本行为准则约束网络主体,保证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并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3]。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对虚拟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过度迷恋网络、接受低级庸俗理念等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网络本身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学生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不坚定、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也是不得忽视的,这也是信息化潮流下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网络心理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的联系

(一)网络心理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支持

作为一个广泛开放式的概念,网络心理教育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看作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定程度上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环境、教育方式和学生基础方面的支持。首先,网络心理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创造了相对有序的教育环境。网络道德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往往又是与学生个体的素质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约束自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广泛而多样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个体的教育理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从而理性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所传达的价值观。其次,网络心理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方式的参照。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并非一日之功,其改变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咨询中的倾听、心理换位、自由联想等多变灵活的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网络心理教育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充分贯彻了心理教育的隐秘性、自主性原则,对网络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心理教育发展

首先,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上的行为规范,也能帮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轻易受到消极奢靡风气的影响。一旦学生能主动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能更加理性地接收网络心理教育的种种信息并据此做出真实有效的决策,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进一步促进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改革。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目前还是较为传统的,虽然内容主要是针对网络行为,但尚未据此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如果能根据当前的客观条件结合新媒体技术潮流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形式进行变革性探索,深化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体制,必将由此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推进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创新步伐。

三、网络心理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区别

(一)理论背景不同

网络心理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借助了网络技术而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理论基础仍然是现代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即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心理生物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从人的个体角度出发,促进自我感受的完善,帮助个体化解自我矛盾、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至于个体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顺应社会道德舆论潮流则不在网络心理学教育的考虑范畴。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道德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道德对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各种作用、各种社会群体道德的特征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等。道德社会学通过对社会公民施加思想影响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指导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维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4]。

(二)实施手段不同

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是根据心理学的具体咨询方法,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渠道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开解,尤其是出现心理异常现象需要指导的同学,更是以安抚疏导为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分析自我的状态,并能适当配合咨询及治疗最终纠正心理偏差,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网络心理教育的实施不提倡任何强制性措施,包括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和治疗、选择什么机构或咨询师都拥有较强的自主性。从事网络心理教育的人本身不应带有任何主观感情看待教育对象,而是以专业的角度给予较为理性的参考意见,并非是指令性结果。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正统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另外,网络心理教育的方式除了常见的面对面沟通还包括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对象及内容,更为方便灵活,且可以反复使用。相对而言网络道德教育还只是局限于学校教育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学生可选择范围较小,教育效果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象定位不同

网络心理教育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立场,尊重个体意愿,鼓励学生回归本我的内在需求及本能属性,要求学生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可能并不了解受众的详细情况,只是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将学生视为具体问题的当事人,围绕如何让当事人理清思路做出决策进行一系列沟通。至于学生最后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能与社会环境适应并不是最受关注的,学生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剖析及辨识才是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最重视的。网络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社会属性,强调学生要有社会公民意识,自觉服务于社会,树立符合社会主流导向的价值观,具有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等。网络道德教育一般对学生会有一些定性的评价,教育结果也并非是自主选择的建议而是命令式的意见,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会周而复始地加强说教力度,达不到要求可能会陷于舆论导向的对立面被孤立。

四、结语

综上,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心理教育在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环境和方式支持的同时,也得力于网络道德教育在具体实践方面的创新探索。只有在不断丰富拓展网络心理教育的同时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不放松,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合理有效的得到引导,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陆育蕾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