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8:18:27
导语:在财会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将会计从业证书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开设与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考取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任务以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能力,更获得了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最为重要的证书。学生具备了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证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能够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岗位特点、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凭证,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让更多企业选择这些学生进入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财会教学的重点,高职财会专业必须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作者:崔丽霞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一、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与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已从上个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自然地其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高级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普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在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识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活动,要求经济管理者必须懂财务。适应现实的要求,缩小国内与国外经济管理者的差距,自然地,“会计学”这门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借助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方法的学习。在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尽可能照顾广度而在深度方面则“浅尝辄止”的原则,其特点体现在本课程涵盖了财会专业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建议课时共计144课时。高等教育司的要求实际上为高等院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门课程涵盖了三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又要求教学目标和重点并不能是三门课程的简单汇总,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生成的来龙去脉,相关会计工作内容不可遗漏,在会计知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和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1.课程设置方面。
虽然在高教司编著的《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高校非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人员非财会专业毕业或者干脆不重视会计学的教学,根本未能按照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时会计学教学时数根本不能保证设置144个学时。以笔者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将本课程设置了14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进行。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一门课程两个学期分别登录两次成绩,这给教学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似乎带来了不便,于是我们又将本课程分解为事实上的两门课程,取名为“会计学(上)”和“会计学(下)”。但随着学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又不得不压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以现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各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专业会计学课程设置了72课时,有的仅为54课时甚至36课时,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内容的会计学名不符实地简单化为“会计基础”加“财务会计”或只是“会计基础”,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师资建设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财会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的现实情况下,纷纷争相设立财会专业和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不论是否具备条件,导致各院校财会教师的紧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样的从原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型院校的高校里,财会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教学任务。而且,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大缺陷是脱离实际,高校财会教师大多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财会师资队伍中,既掌握学科前沿又精通公司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教师从本科读到硕士又到博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社会实践。在一些高校,一些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做兼职,从国家制度层面到各个学校都没有明确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相反一些学校不但不支持、不鼓励,还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安分”、在“干私活”,想方设法进行管、限、卡。其实财会教师从事本专业的社会兼职工作正是他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充实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其学习效果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识广博、教学有方,而且要求学生主动出击探求知识的奥秘。现实中,随着高等教育的由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可以说是直线下滑,这一点在各地非重点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扩招后的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求能拿到毕业证即可。前面提及的我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事实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无所事事,专业知识日益贫乏和不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又注重于概念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分录的编制,忽视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偏离了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按照经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不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滑向了财会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使课程内容整体缺乏参与经济管理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会计学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重心仍然停留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训练上,没有真正向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训练方面转移,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教学实践环节效果弱化,造成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
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到会计学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转变以往不重视会计学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非财会专业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设置,不仅内容上要涵盖三门课程,而且教学时数上要保证达到144课时。其次,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但并不是前三者的简单相加。那么构建一个适合于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或者说编写出一本适合于这一目标的教材,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近十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专业教师都在这个方面有过一些探索,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完全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既涵盖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又包括管理会计内容的很少,笔者也在2005年曾经编纂过一本教材,但使用几年后由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而被迫废弃。可见,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任倮老师达成共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施下去。
2.师资培养方面。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是对我们从事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要深刻领会高教司《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真正认识到本课程在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变“传授知识”为“传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税收、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实际工作经验与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在我国对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及时培养做得最好的可能要数注册会计师一年一度的培训,高校会计学教师的培养可以参考其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知识的及时更新、能力的与时俱进,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从上到下、从制度到措施的保证。
3.教学方法方面。
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成为必需。教学方法应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案例操作、会计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人认为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分组分岗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创立小公司,每人担任不同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角色,分担不同的岗位任务,既让他们明确了现实中财会工作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又培养了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来自于草原牧区的学生就有不少在创建自己的小公司时设立的是各种各样的畜牧饲养厂或畜牧业产品加工厂。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又相互监督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索。会计模拟实践把学生推向了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体位置,提高了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会计模拟实践环节的考核必不可少,在总成绩中一般占到了4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各专业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要想得到根本解决恐怕不是任课教师单方面所能解决,必须从国家教委到各高校、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任课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各个环节、各类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作者:曹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基于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模式下,以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理念,研究新形式下财会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财务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步伐正大踏步前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育发展方向。以“把企业搬进校园”为目标的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平台应用而生,高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并促进学校、行业、企业、市场和社会的深度整合。
一、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中文含义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之实践平台,是以“把企业搬进校园”为系统理念,以生产企业主要业务为主线,以财务部各岗位核算技能培训为目标,提供给学生 高仿真的财务工作实景、业务处理、业务流程,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练,理解生产经营与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关系,掌握分岗位的财务核算技能,熟知各个财务岗位间的关联,以及企业财务部门与社会环境中各部门间的业务关系,同时运用信息化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认知信息化处理与手工核算流程的不同,认知实施信息化的财务处理模式。
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大多都已经开设了财会类模拟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会计类基础课程的实训环节,作为课程的补充;二是设置一门单独的实践课程。传统的实训课程受教学设计、教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岗位设置不明确
设计财会类实训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运用学生独立核算账套的形式,没有分岗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企业初始建账到财务报告全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模式虽然能让学生取得较为全面的训练,但实际操作中,企业经济业务总量大,且必须有内部控制要求,完整的经济业务无法由一人单独完成,况且不同的财务岗位职责差异较大,采用独立完成账套核算的实训方式会制约学生认识工作职责、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
2.内容片面,能力培养不均衡
财会类实践课程应重点培养大学生全面的岗位素养,但多数高职院校设计实践类课程内容偏重于企业的会计岗位核算,对于出纳业务、总账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等其他岗位培训则不够重视,在实训操作中受到实训资料和教学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实训内容单一 ,缺乏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
3.重账务处理,轻职业判断
传统的财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是根据题目的描述让学生去编写会计分录,而现实工作环境是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收到的各类原始单据,依据个人积累的职业素养来判断凭证的填制方法,做出账务核算,这与传统实训教学过程的账务处理核算做法差异较大,内容设计、实训方式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4.考核难以统计,结果有失公平
财会类实训课程的考评成绩一般是由实训数据结果和实训报告两部分构成,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对学生的实训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各类财务书写的规范程度进行打分,考评内容过于单一、主观性强,这必然会带来考评结果缺失公允性。
三、VBSE平台在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实训案例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环节掌握每个岗位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熟知各个岗位之间的内部关联,以及财务部门与外部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工作关系,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作环境的“零过渡”。
1.工作岗位设置合理,分岗与轮岗相结合
VBSE实践平台通过对企业财务人员、毕业生调研来确定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开发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案例,展开轮岗和分岗相结合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方式。课程首先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成立财务部门,每个团队由4-5 人构成,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出纳、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岗位,各组学生需明晰岗位职责,模拟企业财务部门人员,共同完成各岗位工作,各个岗位的业务完成质量和效率都会影响其他岗位业务处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2.实训企业资料背景符合市场需求
VBSE根据就业市场来开发实训案例内容。就I市场以服务业为主的院校,可以在系统中选取商品流通企业为背景;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南方院校,可以选取小规模纳税人为背景资料;就业选择范围较大的院校,可以选取当前的热门行业为背景资料。此外在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内还增设了出纳、总账、成本、会计报表等岗位业务来补充传统的会计核算实训内容。对于没有开设财会类实践教学的院校,还可以选取档案整理、财务书写、等案例,让学生认财务工作的内容,为日后的轮岗与分岗打下基础。
3.系统开放性较好,案例开发便捷
传统实训教材的质量会影响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后适应岗位的能力,学生在实践环节运用的教材与与实际工作越接近,学生日后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效率越高。目前市场上财会类实训教材很多,质量却差异很大。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结合就业市场环境需求、已经开发出部分仿真度较高的案例,并且系统环境开放,指导教师也可以自行在系统中开发符合市场环境需求的实训案例。
4.考评机制完善,实训全过程考核
针对考评内容过于单一,主观性太强的弊端,指导教师可以系统中,依据各小组的工作效率、业务流程熟练程度、平台的参与度等各方面综合考评学生实训成果。在考评过程中,一方面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增强学生的角色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作压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另一方面系统采用了学生的小组互评模式,依据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度进行互评,拓展评价体系宽度,采取教师与学生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完善考评体系。
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大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中心,进行课程的传授,学生则是以课本为主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年来都未有明显的优化和改进,虽然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却不能进入社会获得一线实习的会计工作。本文首先对现有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高职财会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希望高职教育能够得到优化改革,使学生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
关键词:高职财会;实训教育;改革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到了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改革问题,很多高职教育长久以来一直都处在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状态,学生得不到真实的锻炼机会,当面临毕业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走上社会后能够做什么。本文中讨论了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中学生虽然有实践的机会,但却不能够有机会尝试一线企业工作,不能够具备完全的素质来面对真实的社会工作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财会实训教学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而且是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育的现状
作为应用型的专业科目,财会专业应当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训练习,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及时发现财会问题并解决财会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财会问题,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对于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虽然都设有实训教学的科目,而且付出大量的资金来培养学生的财会实训能力,但是由于在现有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下,财会实训教学的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二、高职财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缺点
高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时,经常使用案例设计和解决方案共同讲解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进行设计时,依旧按照原有的实例来讲解,对问题的讲解分析,也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和方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财会问题都有了不同方向的扩展,所以传统古老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后,并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更不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进行实训练习的模式是老师给学生现有的各类凭证、账目以及各种经过老师筛选过的报表,让学生进行做账练习,在这种只有一定量数据,但是没有实际情景的条件下,经常会出现各类不可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进行实训练习时,只能简单的按照课本上所学到基础知识进行一步步的计算、做账、统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实训时,老师给了学生一个中型规模企业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凭证、账单,这些材料都是以时间或者其他有条理的顺序排列好的,学生要做的就只是将这些有规律的材料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凭证审核和报表的制作,整个过程都是在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得不到一点的训练。学生工作以后,面对现实的企业财会中,情况绝不会这么顺利、有条有理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里面根本不能切身体会到企业实际工作的状态,无法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在这样环境下学习的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压力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综合能力弱,就无法与优秀的学生比拟。
三、高职财会专业教学的观念改革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高职财会教育实训教学所存在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描述,为了改进这些缺点,学校必须要进行改革,提高财会教学实训的意义。首先,学校要从思想^念上进行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有选择的摒弃,将不能跟上时展步伐的思想进行升级,教学理念的升级能够让教师更具有创新教育的活力,同样的,学生也要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发展,不要只从书本上学习,要多抽出时间放眼世界,这样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职财会实训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家和学校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财会专业实训的改革。在校内,建立完善的财会专业实训体系,对实训所需要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凭证、账目、资金问题等数据,进行不间断的更新;在提高数据量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培养,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全新的数据,这样才能对进行全新的培养,对真实环境进行模拟,将原有的单一平静的环境转换为各种类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模拟环境。在校外,学校应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能够将实训课程直接安排到企业当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够让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够进行实地的学习和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师不仅仅能够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财务数据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在进行真实专业实训的企业进行选择时,学校可以根据现实的社会状态,建立模拟的公司,实训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一线财会环境。
对于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实训的机会难得,但是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行真实的学习,每一位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评分管理标准,这样才能方便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有的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的缺点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福利,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充满自信的迎接各种类型的挑战。
【摘 要】本文分析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探讨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措施,并提出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促进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财会专业课程 应用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让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信息化趋势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对高职财会教学而言,不但是一个教学改革的契机,而且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把信息技术与高职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加以整合,是财会教学面对高职教育信息化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职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恰当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辅助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真正树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想学、会学、爱学。
一、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前高职财会课程教学的一个新趋势,它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奠定了扎实的教学基础。一是构建良好的财会教学情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与财会教学相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优化整合,制作各种类型的教学课件,以此构建一个视听丰富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身处课堂的学生保持高度的课堂关注力,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把握。二是拓展财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伴随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件、现象、过程完全呈现于课堂之上,如果时间不充足则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行上网查看,进而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构建的交互式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实现自主研究、相互交流、协同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教学空间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四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财会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专业岗位,大多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操作、信息搜集、数据分析等),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教学,把培B学生信息素养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遭遇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让学生真正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常用的学习工具和工作手段。
二、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1.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满足教师“教”的需求(如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机网络教室配置性能优越的硬件设备,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需求(如模拟实训),校园网和互联网打造了师生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交互平台,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如专题网站),促使教学整合逐渐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目标。
2.建设信息化软件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知识库的建设上,知识库的内容不仅包括财会专业知识,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知识库的资源类型主要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以及MOOC等。知识库的建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依据,搜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格式的知识信息,尤其是要把MOOC纳入知识库建设体系,如通过合法途径搜集网络免费MOOC资源,自行开发MOOC资源,打造MOOC品牌,最终形成MOOC资源库。
(二)课堂教学讲解演示
课堂教学讲解演示是信息技术在财会教学中最常用的应用方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模仿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结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再现教学内容,如固定资产的“损耗”和“折旧”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采取动画形式再现固定资产因各种因素日渐磨损最终报废的整个过程,把枯燥的概念讲解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图表演示和图像描述来加深学生对折旧计算方法的掌握。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课件开发平台,这些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制作软件供人选择使用,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以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软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供教师课堂教学使用,还可以供学生课后复习强化使用,其用途广泛,效果良好,深受师生喜欢。
(三)实务模拟训练
教师可以依托财务软件和网络,围绕学生学习进度实施财务实务模拟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里开展财会业务,在使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工作后感受到充实感。如由西方战争演变而来的ERP沙盘模拟,是一种较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模拟训练,它把抽象的财会实务训练实施立体再现,学生身在其中具有强烈的角色体验,整个财会工作流程都无一遗漏地在沙盘中展示出来。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企业的财务运转过程,进而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财会专业技能是否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ERP沙盘模拟课程开设时间设定在学习完所有财会理论课程之后,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受到阻碍,所以应该把ERP沙盘模拟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交叉安排,组织学生“学”、“做”同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等到全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再进行系统模拟,综合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程度。
(四)财会网络教学
通过在校园局域网上安装信息化的财会教学软件来构建一个财会网络教学环境,该软件包括授课、学习、答疑、作业等环节,突出人机交互功能,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上网参与学习。MOOC的兴起,更是为网络教学增加了“新鲜血液”,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介实现财会教学资源共享、线上沟通交流等行为,形成具备一定开放性的学习平台,学习效果较佳。在教学中嵌入游戏,以此诱发学生求知意识,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如果教育游戏的教育性过重,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娱乐性过多,学生容易转移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教学游戏的设计不能偏离原定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注意平衡其教育性和娱乐性,这样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在信息技术与财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观念转变问题。目前尚有部分教师未意识到信息技术对高职财会教学的重要性,固守滞后观念,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在财会教学中普及。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愿意在财会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但他们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因循守旧,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仅仅只是把书本知识搬到了课件上,导致教学课堂上的课件演示成为“黑板板书”的一种新形式,这样的信息技术使用效果自然不好。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进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信息技术在财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信息技术使用问题。高职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教学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画面展示、声音辅助等手段,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知识内涵,但有些教学内容如珠算、点钞等使用传统的教师手工演示、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形式收效更佳。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信息技术是辅助财务专业课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不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到,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定。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较为常用的一种优质教学技术。目前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技术的更新换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行为等,需要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并及时把研究结果应用于财会实践之中,促进财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财会专业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同时符合战略发展目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辞海.工部》中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和“经营”等义。精神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一种意志。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是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
结合古代对“工匠”的解释以及当前人们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严谨、细致、专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
会计人员与从事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二是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会计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审核分析等。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在复杂的账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帮公司规避风险,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受过高职、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职财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具体问题如下。
1.岗位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如餐饮、超市等连锁商业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服务员、销售员、收银员等与财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的岗位,就算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是统计员、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基层辅助性质的财务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业在家。
2.专业对口稳定程度不高
通过各届毕业生返校了解其具体实习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稳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实习生在财务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数字、票据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财会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
3.职位上升空间不高
从事财务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就算在学校已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业务中,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最终专业对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继续从事财务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
可见,中职财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财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对于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更加需要从入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进行全程培养。
1.职业定位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以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培养的会计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明确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人才的教育目标,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
一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财会专业对于初升高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由于环境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学校和财会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财务工作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财会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出纳以及其他基层财务人员岗位。
2.职业实践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精神又促使职业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师在已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后的第二学年乘胜追击,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进行“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调整课程设置,在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同时,注重传授实际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各类型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讲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企业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制度和财务岗位要求的严谨性。
二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班主任言传身教。针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特点,要求班主任了解就业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比如,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班规,实行考勤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其次,专业课堂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情景进行角色分配,穿插观看作假账贪污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际账务操作传授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密、正直、诚实的工作纪律,严谨仔细,按会计规范办事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其三,组织手工做账和点钞比赛。比赛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最后,环境塑造,利用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
3.职业分化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相结合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将学到的综合技能与社会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让企业将“工匠精神”进行流畅传承,中职教育最后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就业教育纪录片,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
二是开展职业咨询。组建QQ群,做好毕业生关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在线咨询,协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使其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挖掘潜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爱岗敬业、严谨细致、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总之,中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能够使培养的会计人员在价值理念、职业技能双方面具有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
【摘要】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对中职财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职业行为都是从实践中培养的,实践是提高职业道德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 职业教育 诚实守信教育
操守,指的是人们平时的言行所体现出的一种行为品质,可以引申为品行、品德。现实中人们常常将操守划分在道德行为规范之中。职业操守,是指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否则将一事无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办事公道、爱护共有财产等。这些职场上的职业道德也正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内涵。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性强、素质高、有职业道德的高端人才。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操守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就如同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样高贵。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之后,会进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中去,他们所发挥的专业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依据,从而为国家创造财富。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操守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会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时代性、业性、实践性等特性。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直接相对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否胜任所在岗位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其在学校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因此,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会计人员,中职财会专业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创新能力。例如,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企业流程图或公司财务的具体情况,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对主体的设备、原料费用、偿还债务能力、运营能力、盈利情况等进行量化,同时进行货币统计和计量,并能够为公司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向社会提供一份真实的财务信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知识的起点源于“疑”。同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计会计环境,通过所设计的环境展开相应的教学,采用情境导人的方法快速引起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在多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受到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源于实践。然而,每一位进入社会的财会专业毕业生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1.财会人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而实际中却与很多公司或债权人有着密切联系,那么一旦出现经济利益时,会计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记录报告会计信息实情?2.财会工作人员对企业和国家担负的责任是不完全相同的,当二者出现冲突时,财会人员该作何选择?毕业生如何处理类似问题,就能体现其职业操守的程度。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诚实守值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守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上要做到诚实守信;二是行为上要做到诚实守信。总而言之,诚实守信就是在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对于现代的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更加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是靠诚信运转的。在信用经济中,会计的诚实守信更是特别重要。会计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会计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经济活动或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判别依据。诚实守信原则在整顿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在提供信息时,如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的判断、举措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市场失控,引起市场混乱。培养财会专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品质是促进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培养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会计职业操守教育的重要内容。即,中职财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而言之,鉴于中职财会专业的特殊性和财会专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培养出的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财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情感、合作精神、使命感、意志力和责任心等方面也要对他们加强培养,做到“先学规矩后学艺”。
摘 要 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高校办学宗旨与目标之一。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检验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践行的水平,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多数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受到教学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教师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文针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培养个性化,全能型财会人才提出创新型教学方案。旨在构建专业化,高效性,渐进式,全面型的财会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 改革 个性化 全能型
1 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财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1)社会人才市场对现代高校教育成果的新要求。长期以来财会类专业教学沿用的多是“抽象理论+他人案例”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直接到社会中去接触和感受企业真实的财务运作和管理。然而,随着信息化时展,社会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会计知识和新的财务理念,还应熟练掌握现代网络稻莶杉技术和财务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并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及投资决策能力。
(2)实验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给学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前人积累总结出来的理论认识灌输给学生,基于财务知识的严谨性,大多数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是枯燥的,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有效的实验课程可以针对财会知识体系的特点,将业务带进课堂,颠覆传统单向接纳知识的课堂模式,转变成双向沟通、主动掌握财务技巧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作账能力之外,站在财务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难题。因此,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财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完善实验课程,丰富实验内容,用实验教学融入传统理论教学,将为高校学生适应现代财会人才市场需求带来极大帮助。
2 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投入不足
2.1.1 师资投入不足
(1)工薪制度不合理。部分高校对实验课程的授课模式及重要性缺乏了解,在工薪制度安排上,实验课酬明显低于理论课酬,该制度严重打击实验授课老师的积极性,也因此限制了高校实验课程体系的发展。
(2)缺乏激励制度。对实验教师团队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法及评优激励制度,对比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学,老师们更愿意保持单一化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激励措施的支撑,便难以推动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发展。
2.1.2 实验资源投入不足
(1)场地空间不足。由于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具备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对实验室场地、实验桌椅,机器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而现有许多高校一味追求资源的高使用率而忽略特殊课程的场地需求,把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成单一标准化的结构,限制了部分特色化实验课程专业效能的发挥。
(2)实验耗材投入不足。财会类实验对耗材的需求具备多样化,如手工作账实训要求原始凭证,报表账簿的纸质材料,装订凭证要配备装订机器、铆管,针线;虚拟仿真实训类课程要配备企业印章、资质认证、银行支票、汇票等材料以达到仿真企业的实训效果。部分高校对此缺乏认知,对耗材经费长期保持严格管控,限额投入,制定的申购审批制度过于严苛,迫使实验任课老师简化实验课程内容,减少耗材使用环节,因此降低了实验课程的科学有效性。
2.2 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灵活性,应变性,实效性的规范化管理,忽略了搭建实验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实验任课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实验课程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及推进,实验教学效果不明显,实验教学科研成果难以推进。
2.3 实验教学方法不科学
实验教学理念缺乏普及、推广,许多实验课老师不理解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手把手教学的同时,忽略了带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部分实验教师沿袭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做实验,使实训课见效甚微,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部分老师简单地利用教辅软件为理论课做教学测试,学生未真正受益于实验教学过程。
3 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3.1 专业分工,高效运作
3.1.1 一师一课体制
(1)一个老师一个学期只上一门专业实验课,课程安排时间及上课实验室地点确定之后不变动,学生上课实行轮班制。促使实训课程老师在反复教学的同时,提高老师对所任课程专业化研究水平,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制定激励制度,支持老师对所任教课程设计教材或教学手册,根据所任课程教学思路及实验内容,针对性的编辑实训操作指引,并且将教学期间接触到的新业务,新内容,新思路引入教学手册中,加强实验内容实效性,灵活性。鼓励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课题或论文,打造精品课程。
(3)建立财会实验课程教研组,成员包括主任,实验任课老师及实验员。构建“双师型”队伍,聘任具有财会工作经验的老师或有实训教学经验的老师,成员要以实验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理论教学为辅,落实教学思想,统一教研方向,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团队的力量,增加实验教学的影响力。
3.1.2 实验资源专业化管理
(1)采用实验资源专人管理,实验耗材专人采购制度。管理人员必须与实验任课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关系,充分了解实验课老师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实验耗材的采购及验收,维护实验设备正常运转,创建良好实验教学环境。
(2)提高实验室专用化程度。分类搭建专用化实验室,并将同类课程交错安排,充分利用,优化教学效果(表1)。
3.2 线上线下,以赛促学
(1)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载体,软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内容。目前实验教学系统更多采用B/S架构,方便老师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备课,学生可以在线下学习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线上操作软件、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通过网络收集学生提交的学生报告,查看学生学习成果。
(2)团队竞技,以赛促学。分组实验,以学科竞赛的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ERP手工沙盘,网中网财务决策比赛,财务报表案例分析报告比赛等,将课程内容通过分组竞赛模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团队进行物质奖励或颁发奖状。该模式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3 个性化教学,全能型培养
(1)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挖掘与发展。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 “我换” 与 “同质化”模式, 着力构建 “多样化” 与 “个性化” 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做到不断更新及变革,对此,借鉴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用创业实战理念带动创业财务教学。将传统实验课程进行改制更新:如手工沙盘与创业策划结合,沙盘操作融入创业理念,要求学生在沙盘实训课程中做好市场分析预测,营销投入计划,财务经费预算,报表生成到报表分析及经营理念总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多样化的学生成果;再如财务分岗作账实训,由团队合作,分岗核算,设计成企业间业务来往。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及财务核算的流程,体验财务管理的文化及内涵。鼓励学生站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三位一体,多层次、渐进式实训,培养专业内全能型人才。随着现代社会对财会人才需求的转变,现代财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专业化技能,全能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靠充足的实验资源及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立体型实验教学体系,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位一体,推崇“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渐进型培养模式。具体课程安排分层次进行:岗位单项实验层(大一:会计出纳及记账)、专业综合层、学科综合层(大二:财务报表分析,项目管理,投资决策,报税实务,税务筹划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层(大三:创业财务预算实施管控能力,财务决策思维培养),校内外实习体验(大四:一部分学生分专业组织校内实习、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审计事务所进行实战业务能力培养)。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不间断参与财会业务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步转化成实践运用的工具,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成为新时代全能型财会人员,在毕业之后胜任企业复杂而繁琐的财务工作,赢得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AACSB具体认证过程,归纳总结AACSB认证标准的内容,并结合我国财会类专业教学的不足,建议财会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调创新与特色;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师资建设;重视会计伦理教育。
关键词:AACSB;认证流程;国际标准;财会类专业
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要求最为严格的商学院质量认证和评价体系之一。该认证不仅重视量化指标,更重视质量的考核,强调教学、师资、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评估。AACSB商学院或会计项目的成功认证代表着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或会计学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级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AACSB标准过程和内容的阐释,希望对我国的财会类专业高等教学教学品质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AACSB的认证流程
AACSB认证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会员资格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预认证(Pre Accreditation)、初认证(Initial Accreditation)、保持认证(Maintenance of Accreditation)。
1.会员资格申请。会员资格申请比较简单,申请者只需提交申请学院准许学位授予的文件、教育部的资格鉴定文件、学校和学院的组织机构图以及主要领导的职位和相关的职责描述、学院的合作教育机构列表以及合作项目(双学位、师生交换等)简介、会费及会员申请表等材料就可以了。
2.预认证阶段。预认证阶段一般由申请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一份完备的资格申请书,以便专家同行审查。待AACSB审查后,决定是否接受申请并对其进行资质认定(资质审查通过率50%)。在此过程中,预认证委员会会指派一名资深顾问协助申请院校推进预认证。顾问会定期对申请机构进行访问,指导撰写认证方案和战略方案,并协助学院解决在资格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问题,督促其逐步达到认证标准。一旦认证方案通过了预认证委员会的审查,将移交给初认证委员会。
3.初认证。初认证委员会对战略性方案进行反复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申请机构形成一份年度报告书,对认证方案中尚未完成的任务进行陈述。在此期间,顾问将继续与申请机构合作,实施认证方案。在认证考察前两年委任第三方专家评议小组,由小组中的部分成员对认证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督导。在与专家评议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申请机构积极准备自评报告,专家评议小组的其他成员审阅自评报告,同时专家会对申请机构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将考察报告包括专家审查意见送给申请机构和初认证委员会,初认证委员会视情况决定批准或暂缓认证资格,最后将初认证委员会的意见呈送给董事会予以审批。初审必须在认证方案得到初认证委员会的认可后的五年内完成。
4.保持认证。AACSB认证为期五年,通过后每年需提交年度报告,推动学院的持续改进。同时,AACSB又建立了“再认可”程序,即已经获得认证的学校,每隔五年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AACSB申请是否能给予“再认可”,同样包括严格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AACSB认证标准内容
根据AACSB最新的2013版新标准,AACSB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学院和课程进行审查。
1.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部分的标准,主要考核商学院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使命,并且是否在这一使命的指导下进行各项活动,进而将使命转换为结果并发展战略。这一部分标准要求使命中能够重视包括雇主、校友、教职工等在内的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重视知识创新,并且学院能够明确阐述使命,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使命,关注持续质量改进。从战略管理目标部分起,AACSB就对管理教育的道德行为提出了要求。AACSB指出,学院必须能够证明设定的使命和愿景始终与每一项标准的核心内容相一致。而核心内容的第一条就是对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求学院须通过学生、教师、行政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推动对道德伦理行为的倡导和支持(道德伦理行为)。
2.参与者管理(学生、教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者管理包括了AACSB认证标准的6-14条内容。这部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参与者标准来确保商学院的教育资质,包括教师资源充足,教师能够高质量和积极投入教学,并且能被合理利用和分配;学生积极投入,学院有合理的招生政策和支持体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层的有效互动。AACSB要求教师作为参与成员,在项目中要做到全程积极教学而非简单完成任务教W。AACSB根据教师的学术情况和职业实践经验,把教师分为4类:学术型从业人员(SP)、教学型从业人员(IP)、学者型学术人员(SA)和实践型学术人员(PA)。其中,SA师资通常指在过去五年里获得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科研的教师;PA师资通常指具备SA学历资质,并且也在科研基础上从事与商业管理实践相关的活动。SP师资通常是指具备丰富商业实践经验的、且大量参加学术活动的教师。IP师资通常是指来自业界的、具备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
3.学习和教学(学习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障教学品质,AACSB制定了学习保障标准(AOL,Assurance of Learning)。它的实施主要包括4个步骤:根据学院使命制定项目培养目标和目标学习成果;根据培养目标设立各项目的课程图谱,确定预期目标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收集、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AOL的重点在于结果评估和持续改进。
4.学术和职业参与(Engagement)。2013版新标准还专设了第四个新模块:关注学生和教师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参与。该模块力求缩小学术和实践的距离,强调商学院教育的真实性,推崇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参加咨询项目、现场教学、课外活动、课程作业、让学生充分接触活跃的商界人士等方法,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商业情境。
三、对财会类专业的启示
1.加强财会类专业的创新与特色建设。新标准引入三大核心思想,即创新、影响与参与,并贯穿始终。提升创新能力,突出办学特色,无疑是AACSB的核心和重点之一。对于传统的财会类专业来说,也应该办出特色,吸引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特色且多样化的会计教育目标,体现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例如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财会课程体系,突出行业背景的财会课程特色。
2.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AACSB尤其强调职业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提高财会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财会类课程应该改变单一的讲授型授课方式,通过采用真实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协作、企业实习、课堂讨论、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座或授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引入ERP、税务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审计软件、计算机网络教学等会计实务操作软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业界先进技术手段。
3.师资建设。AACSB新标准要求更加科学地建设和发展师资队伍,重视教师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参与。在新标准下,会计教师除了在学术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外,还应该更重视实践,积极去企业挂职锻炼,与实务界展开交流、合作研究或合作教学,为企业提供项目研究或业务咨询等,而专业应该采用多元的绩效评价指标,从教学、科研和实践各个方面评价财会类教师绩效。同时,AACSB也建议专业可以进一步大胆引进财会业界专家或成功人士,担任讲师或兼职教授。
4.重视会计伦理教育。AACSB呼吁商学院在教育和发展道德的、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领导者与企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无疑,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从业者尤其重要,具体来说,财会类专业应该重视五个方面的会计伦理教育,分别是诚信(Integrity)、客观(Objectivity)、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Due Care)、保密(Confidentiality)和职业行为(Professional behavior)。通过案例、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与实务界合作(实务人士授课、实习等)、伦理题库与网络学堂等方式使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反省,促使财会学生早日达到慎独的境界。
【摘 要】本文详细剖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现状,查找其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一门具备较强实践性特征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应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为有效地提升应用能力,更为快速地与就业岗位相适应。想成为一名“好会计”仅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操作练习”,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教学设施尚未健全,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生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课程教学效果不好。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课时、实践环节、配套教材以及教学软件等方面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剖析,针对出现的典型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略有偏离,教学内容存在欠缺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尚未具备针对性,存在与本科院校雷同的现象,导致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同之处较多,未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也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未能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而进行有效调整。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明确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当前“考证”中“电算化”知识点并未触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的应用,因此多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均未把它们纳入其中,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考证”就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其它与“考证”无关的知识可以忽略不学。该课程多数会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学习过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学生基本上均已掌握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由于课时有限,再加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与其他基本模块相比较,其应用操作较为复杂,多数教师在会计各模块授课时会直接将其忽略不计,仅仅只介绍总账、报表等主要模块。但实质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大,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相关业务时,不能尽快应用此类模块。
(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环节针对性弱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特征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不能缺少的教学内容,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教学重心落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学生练习机会不多,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会计电算化实训环节针对性较为薄弱,据调研,会计实训教学内容较为单调,会计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大多都是从建账开始,之后依据账务处理流程,一步步完成企业一整套会计业务,其区别点仅仅是业务量的多少而已,多数学生反馈这类实训成效不佳,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而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也同样单调,多数只是对某个财务软件进行重复操作训练,也就是把一整套数据资料依据次序输入计算机,经由重复操作来熟悉这个软件的基础应用,这样的实训无法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一个整体认知和深刻理解,对财务软件的掌握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它会计软件不能很快上手。
(三)配套教材滞后,教学软件更新缓慢
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数是借鉴本科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并未体现会计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职业特征不清晰,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要求。部分教材发行时间较为长远,虽然经历了数次改版再发行,但内容改动不大,大多未表现出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时代特征。如某些教材内容侧重于编程,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解会计核算模块的程序编写相关知识,却忽视了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的讲解,造成教师教学困难,学生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对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用处不大。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成为企业重要的运行模式,并且带来了管理变革,在会计行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会计软件的设计问题上,如目前在企业中日渐兴起的管理型财务软件和网络型财务软件,在很多配套教材中尚未体现,这些教材依然采用以往的核算型财务软件等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就算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教学知R,但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与岗位工作对接,自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拥有会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可以熟练使用常见会计管理软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岗位需求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如果岗位需求出现改变,教学目标也要跟着发生改变。同时还要依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以现实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方法技巧、素质能力等方面为参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这就意味着,在教学里必须要依据就业单位的工作案例实现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以岗位具体工作里的案例为主线,以项目为依托,通过设置教学任务来完成整个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进而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全面推行“考证”与课程相融合的“直通车”教学模式下,不仅要把“考证”必须掌握的专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还要以会计软件教学为重心,适当完善教学内容,在学好总账、报表等财务软件基本模块的同时,增加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考证”,还能够很快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部分计算机、会计软件以及网络的应用、管理与维护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多留意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二)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着力强化实训环节
鉴于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科学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分配,最好能够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在理论教学中施以实践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实训环节必须围绕理论教学内容展开,一方面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记账模拟实训形式,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力度。不但要针对每一教学模块实施单项实训,以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岗位技能,并且还要在完成所有或部分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多人分岗位训练,主要是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训,要求合作完成某单位单月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学生在其中各司其职,并且进行轮岗实训,这样就能够保障学生在实训中全面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并且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与其它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二是单人完成全过程训练,主要是每一名学生均独自完成某单位单月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这种实训形式对电算化要求更为严格,但在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强化个人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能。以上两种综合实训形式各有千秋,在实践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学情、教学进度等因素选择使用。最后,在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实践内容的广泛性、全面性以及多元性,以确保学生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效实训,将来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规范修订配套教材,及时更新教学软件
要围绕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购买或编写教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职教理念,如前往企业等一线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且搜集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以真正了解工作岗位需求,并将其转化到教材编写中,或者是以此作为参考,指导教材购买行为,实现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境,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同时,在选择教学软件时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原则:一是仿真性,就是要求教学要与会计工作岗位相一致,让学生在学习中如同置身于职业岗位一般,熟悉将来工作岗位上经常会接触到的软件环境,提前“热身”,让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选择的教学软件必须是比较有名、市场销售良好、稳定性强的教学软件。二是经济适用性,关于教学软件的选择,要尽量以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效益,并且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要过度追求高级或功能众多,这会导致经费开支过多,以及资源浪费。要依据教学中需要应用到哪些功能来选择教学软件,同时考虑到购买成本,真正做到经济适用。总之,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与时代同步,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性质,选用目前企业中使用频率高的软件开展教学,选择软件的品牌要遵循多元化、层次化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
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高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也要因势利导,实施有效的教育改革。其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必须加以重视。要做到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着力强化实训环节;规范修订配套教材,及时更新教学软件;以此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目前常出现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备扎实理论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承载着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实训基地能帮助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本专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显著成就,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稳定发展。
一、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财会专业拥有完整、复杂而系统化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要将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更高的财会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财会专业老师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对高职院校教育而言,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财会专业也不例外,只有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目标,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观,通过实训基地建设,财会专业老师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专业发展需求,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财会专业教学水平与效率。
(三)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得以实现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满足社会与企业的不同会计服务需求。加强培训、鉴定及认证等会计服务训练,社会、企业及学校联系更加紧密,从根本上提高学校财会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教育效益目标,从而提升本校专业教学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
(一)知识转换为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场所,学生能够从有所知转为有所为,这是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功能。结合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要求,在理论知识学完后,学生要进行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模拟到真实的实操训练,学生动手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增强。
(二)信息反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并运行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能够掌握社会各界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问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以此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可了解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经过比较发现模拟与真实工作环境间的不同,以此完善模拟环境,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预就业
高职院校为财会专业学生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技能与专业技术,正确认识会计工作流程,经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及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就业之前体验就业感觉,大大缩短了就业工作适应期。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资金主要用于校内基础设施或工科等见效快的实训基地等建设中。很多领导认为建立工科专业实训基地,要求明确、清晰的流程,充分体现生产工艺过程,学生能够从感性方面认识生产设备与组织管理,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水平直接得到提高。而财会专业,其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界限不清晰,实践成果无法转换为实物化产品,以课题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机会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不重视建设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实训工作缺乏实质性意义,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而不利于系统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软硬件建设不足
相较之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实践条件比较好。据相关统计表明,高职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多。但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影响到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实训缺乏先进的手段,学生实操机会少。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软硬件为基础:场地与设备是必备硬件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水平指导老师及科学的实训教材则是其必备软件。目前,财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岗位人员职责与分工也不够明确、奖惩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实训教材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等问题比较常见,使得实训基地建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结构条理性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结构条理性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训基地运作比较落后。对于财会专业实训基地而言,典型操作软件与案例分析是主要实训手段,但由于缺乏同步性,无法体现行业岗位变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其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案例教学、模拟及仿真实训与实际岗位要求差异比较大,人才培养实训链相符合的体系建设y度大。(2)基地建设规划不科学。某些实验及实训室规模不合理,实训设备配置与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浪费或不够用;专业内实训设备无法实现共享,重新购置,造成资金浪费;实训设备类型与配套设施不合理,先进性、真实性、实用性及经济性无法协调发展,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影响到实训基地自身功能的发挥。
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
(一)仿真与生产性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将仿真与生产性融为一体,换言之某些实训基地实训室对真实工作环境与经济业务进行模仿以此进行实训锻炼;某些实训室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并运行,实训生产性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场所资源,吸引社会人才,比如记账公司等代办真实业务,学生能力锻炼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收入。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制度与科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中,必须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点,加强校企联合,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确保职业技术水平获得提高。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与办学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职业培养计划,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也要增强合作意识,与学校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帮助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并实施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操能力意识。
(三)与行业机构合作扩大实训范围
在高职教育就业保障中,实习推动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独立的社会单位无法容纳大量学生进岗实习并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但会计行业与各行业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会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同时行业协会能够敏锐察觉市场变化,为校企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合理化信息建议,确保双方在权益基础上实现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此外,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相关会计企业,比如用友软件公司等,因业务会与各行业财务部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会计行业协会的作用。
(四)成立校办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
对于会计实训而言,无法接触真正的财务账目是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将从企业引进的优秀老师及自身水平较高的老师组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第二产业的开办创造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财务专业老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当前,校内实训基地老师,尽管很多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但其实践能力却不足,因此为了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诚聘企业优秀会计师担任学校老师,这样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会计人才实际需求,加强校企合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专业实训质量、档次及塑造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基地的作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咸宁 437100)(责编:纪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途径。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能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的兴趣和荣誉感。利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表演和操作,直接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关键词:激发兴趣感性认识直观体验提高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兴趣是学生的学习之本,特别是对于现代的中职学生,激发她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下列几种方法:
一、直观性教学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学习财会专业知识之前,在课堂上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财会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到财会工作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目前市场上财会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学习财会的准备。这些内容对同学有较好的效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带领学生到前几届中优秀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切身体会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听听这些优秀毕业生们在读书时的学习情况和现在在单位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会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让学生明白学习财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能努力他们也是能学好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第二,让他们体会到财会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第三,通过和学姐师兄的交流,了解了学姐师兄的成功之道,让他们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这对同学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使他们感到学习财会专业是自己明智的选择,对财会专业也就提起了兴趣。
3.请这个企业的老总介绍一下财会工作在企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企业都少不了财会人员,而且财会人员是一家企业的内当家,是领导的左膀右臂,而且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要不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个内容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兴趣,因为企业家、老板正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而财会专业知识是成为企业家、老板的必备知识。
经过这样的学习以后,让所有的同学都体会到选择了财会专业是他们的荣幸,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学习财会专业将是大有所为的。在回到课堂后,让同学们对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讨论,并确定学习的目标,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利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
财会专业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没有生气,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在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通过实物直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生动、形象、逼真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精确理解。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四章会计凭证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真实的发票、报销单、出库单、工资单和空白的记账凭证,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熟悉这些凭证上的各项内容,根据这些内容由学生亲自说说这些凭证的填法和用途,让学生感到这些凭证也并不是很难,这样既让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言语直观,帮助学生对专有名词的正确理解。财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与定义,对于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如“借方”“贷方”“复式记账”“记账凭证”等等专有名词,运用言语直观(书面、口头、方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三章会计科目的概念时,现金就是存放在出纳保险柜里的现钞;银行存款就是存放在银行里的钱;应收账款就是应该向别人收取的钱等等,会计科目就是这些内容的名字,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用口头语来说说其他一些会计科目涵义,这将会让学生充分感到学习财会的乐趣,也有助于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表演体会,自然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直观体验。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要求,扮演其中的角色,“假如我是……”,这样学生对教材要求必然产生亲切感,从而引起感官上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正面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四章会计凭证的传递、装订和保管中,我分别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员、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等角色,然后指导他们每个角色在整个经济业务的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再交换角色进行演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的重要职责。
利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特色,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感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不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没有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使理论同实践相分离。而要把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技能恰当地结合起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直观性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会到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过程。
如在教学《企业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课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企业中对经济业务实际要求把学生分成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如出纳、采购员、记账人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银行职工,对方企业代表人员等等,并为这些人员提供必要的实验资料,如现金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会计凭证。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根据经济的运行过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练习几笔经济业务后,让学生各自总结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再进行集体总结。在所有学生都了解每一个岗位职责任后,再进行角色轮换,以相同的经济业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操作,使她们熟练掌握不同岗位实践操作要求,为她们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能迅速进入各自的角色。
一切学习从兴趣开始,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印证了捷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而直观性教学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也正符合了这一要求。⑤①
摘要:文章在界定会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尝试性地构建了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采用打分法与标准分比较的方法构建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模型,以部分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某高校财管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证检验该模型。结果显示,该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未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关键词:财会专业 实践技能 市场需求匹配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于具有较高实践技能水平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超过63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每年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数以万计,是每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几个专业之一。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财会专业偏向于理论教学,造成了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来分析财会专业人才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实践技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一、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
(一)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财会专业,如陈(1997)提出会计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较为看重,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如徐爱萍(1994)认为中等专业学校财会专业应该运用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后,逐步有学者探讨建立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培养体系。而在普通教育中,学界和教育领域对于财会本科人才的实践技能并不太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市场对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财会专业管理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财会中的审计领域,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对于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需求特别大。传统的职业教育并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会人才,而普通教育中偏重于理论教学,虽然保证了毕业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也使其饱受诟病。
本文认为,研究普通教育中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助于明确高等教育中培养高级财会人才实践技能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程度,进一步厘清财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提出改进方法,使得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财会毕业生就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校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毕业生实践技能,也可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界定。罗金明等(2008)认为本科院校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应培养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会计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管理型财会人才。所谓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并且对于会计原理、具体的核算操作十分熟悉。通过走访企业,以及对高校财会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本文确定了财会人才应当具备的实践技能清单,具体参见下页表1。
在明确了上述财会人才实践技能清单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调查问卷,以部分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具备实践经历的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大三和大四两个年级,因此包括企业部分在内,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为94.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针对问卷调研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构成因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KMO值为0.764,大于0.5,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法。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将9种实践技能提取出3个主因子Fi(i∈[1,3]),即F1账务处理技能因子,包括:审核原始凭证能力、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技能、登记账簿技能、编制会计报表技能,以及核查账目技能;F2事务处理技能因子,包括:纳税申报技能、软件应用技能、高强度工作技能;F3理论运用技能因子,由会计准则熟悉程度构成。这三个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76.5%,其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够充分地解释并且提供原始数据所能传递的信息。利用这三个因子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贴近财会岗位实际,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包涵了一个优秀的财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实践技能,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可以充分体现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财会岗位,应该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价财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
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模型
根据上文设计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鉴曹晓丽等(2012)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财会专业学生各项实践技能指标进行打分,将其与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财会人才需求方给出的标准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一)明确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文的阐述,明确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参数解释如下:指标体系用F表示,F={F1,F2,F3},其中,Fi(i=[1,3])表示评价指标体系的第i个指标。Fi={Fi1,Fi2,…,Fix},其中,Fij(j=[1,x])表示Fi的第j个指标,以此类推,确定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2015年重点教改课题“两个改革‘试点’背景下财会专业实施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
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文章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个案,对如何通过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建设 财会专业 多层面综合性 社会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以来“专升本”后新设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而在此前的7月21日浙江省已出台政策文件,把嘉兴学院等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列入“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对财会专业而言,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本文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为研究个案,对如何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经验介绍和具体探索,为同类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一、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应用型建设的基本目标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在总结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校重点专业建设和十多年来“双导师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能力结构,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为载体,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双导师制”改革。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是我校财会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至今已历十四届学生,《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相关报道。目前正在重新厘定“双导师制”合作单位,作为下一步深化合作的单位,重新确定高素质的校外导师队伍,并与单位和导师重新签订合作协议,发放聘书,重构重要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并从中精心挑选和培育一部分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管理水平高、财会专业队伍强、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把它们努力建设成为:(1)重要的学生平时校外实习基地;(2)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3)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4)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5)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6)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7)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
(二)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塑造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浙江小微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转型升级迫切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十多年来“双导师制”等合作办学运行的基础优势,及时对接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动态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办学、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革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将“双导师制”实施时间从原来的三年级末提前到二年级末。二是实施“3+1”模式:3学年基本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第4学年第1学期(两个月)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外,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完成企事业单位实战课程(主要由实务界教师主讲);第4学年第1学期下半段及第2学期到校外实务单位实习。三是规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必须结合“双导师制”单位的实际。四是加大“双导师制”实习的学分。
在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充实到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跟踪了解本地主管部门、校外专家尤其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财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学生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实践和实务,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载体,形成特色课程群,突出应用能力建构,继续坚持在所有专业模块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内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业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与校外合作单位相关专家合作编写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尤其是实战课程、岗前培训教材。
(四)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构建支撑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科技活动相结合的五模块递进和校内、校外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课程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校外合作单位――岗前培训、“顶岗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等。校内部分实践性教学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操教师参与指导完成,校外实践主要在实务单位由校外导师(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完成。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经管示范训练中心相关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单位实操环境和实践师资,开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校内外教师一起与学生搞科研,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财会信息化案例大赛、挑战杯创业比赛、新苗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最终形成校内外实践内容各自成片,校企之间实践内容连线成串。
(五)构建“双师型”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实务单位一线学习交流锻炼的制度和机制,分次安排青年教师和还未取得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赴合作单位进行实务操作锻炼,使大多数校内教师达到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是完善校外导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支稳定的讲座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企业家、实务单位的本行专家和专业骨干利用短学期或其他时间为学生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或实战课程的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通过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增长知识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利用柔性引进机制,引进若干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精的实务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
(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利用好这次嘉兴学院被列入由中国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导、正保远程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机会,配合专家委制定并推进适应“大智移云”的“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学各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的资源全面整合到一体化平台上,从而更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提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七)建立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在传统知识点考试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在相关课程中建立学生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以全面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1)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考核。定期进行校外实习成果总结汇报会,要求每人均要发言,并形成文字材料。(2)结合校外实习,在相关课程中以写小论文方式考核学生写作及搜集整理资料能力。(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结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尝试考虑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等替代部分专业课考试。(5)由校外导师主导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6)规定必须针对校外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7)安排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完成论文答辩与考核。
(八)形成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培育一批本地的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使之成为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为实务单位提供培训员工、管理咨询等服务。
(九)形成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选派优良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在实务工作中锻炼这些单位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供其挑选,使这些单位成为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建立稳定渠道,继而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单位,如目前已与嘉兴市温州商会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温商学院。
通过以上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校外合作单位作用,体现校企合作育人优势,定将使财会专业建设水平上一台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技能素质都将得到提高,达到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三、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基地的基础。2002年以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在学生“双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双导师制”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吸纳财会毕业生就业、与财会专业教师开展横向科技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也贡献不小,一些资深骨干专业人士成为学生的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青年教师实践、专业教材和教学案例及实训材料编写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层合作。
(二)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广泛的校友资源。嘉兴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教育积淀丰厚,具有广泛的校友资源。他们乐意热心支持和反哺学校办学,为合作办学提供各种服务。
(三)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更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用型建设条件下提升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2015年学校被浙江省列入“应用型建设”试点后同时启动全面改革,财会专业被列为学校“4+1”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单位,主攻教学改革,重点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因此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条件建设,为之提供全方位大力支持。
(四)参与实施的教职员工队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锻炼,参与实施本项目的财会专业教职员工已经具备了这方面较丰富的能力和经验。
以上这些条件,一般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所以,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建设,可以推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厌学、中途弃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常常会有教师反映教学强度大,付出的多,但收效却甚少。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技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教师,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技校财会专业教学现状
(一)生源素质低,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性差
技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和学习中厌学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存在基础差的问题,甚至个别学生在品行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升入高中的标准,又不到打工的年纪,所以只能选择前往技校学习。在这之中,许多学生还是在家长“逼迫”下才来学习的,这些学生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技校中取得一纸文凭。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相对许多高校来说发展平台有限,致使其招生匕竞争力较弱。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技校的生源越来越不稳定。与普通高校相比,技校的教师编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源不稳定、专业经常变动造成了许多老师的负担加重。由于师资不足,每学期老师的教学科目都存在变数,许多老师不得不分担其他专业的教学,这种现象在大部分技校都存在。如此的调整虽然让学生有课可上,但是这也导致老师在课程的研究上不够深入,备课也往往不够充分,从而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三)会计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大多技校都存在实训设备不足,缺少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师的现象。学校在会计人员培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更多是以手工模拟为主的操作环境。即使部分学校有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练习,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需要自己重新学习,才能成为计算机时代的会计人员。
(四)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技工学校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灌输式教学和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为主,这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跟进时代潮流,但更多的只是把陈旧的教学内容放到PPT上。单一的教学手段始终无法形成师生互动探讨的课堂氛围。
二、技校财会专业教W的对策
(一)加强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财会专业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果差。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并保持兴趣。笔者在用友T3会计软件教学中,假设了一个情境:学生是企业决策人,以企业接到的销售订单为主,探讨如何运用会计软件实现经济采购。零库存并决定生产加工和快速销售,从而使经营效率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了解购销存是一个独立于生产又与之紧密联系的业务流程。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进行专业的引导,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在一个成熟的企业经营流程中,购销存流程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由这三个步骤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内部物流渠道,对这个流通过程的深入管理是促进产品增值的关键。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采用模块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教师教学中更多着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而学生理解能力又相对有限,无法掌握知识点,随之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当下技校财会学科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地培养中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作用。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在一起。根据财务岗位的技能要求,基础会计学科可以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训模块两大模块。在实训模块中将内容分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小模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员。
(三)根据水平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的内容时存在理解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模块教学中,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学生的理解能力优秀,而且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异、态度端正;第二类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优秀,但对学习兴趣一般,态度消极,自我控制能力差;第三类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有所欠缺,对于新内容的接收停留在孤立学习、机械记忆的模式上。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从而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
面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第一类学生要确定较高的目标,在掌握课内的各个知识点以外,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些相关证书考试,从而更好地让他们检测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类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对于第三类学生,则要灵活使用教材,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目标。这样因材施教,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全程考核
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考核中也应相应的细化。在以往的期中期末考核外,再加入平时表现考核。在整学期中全程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知道考核不单单只局限在期末考试而已,促使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试卷考核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应相应得进行调整。对于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考核应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对于理解能力优秀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还有一定的拓展性知识。这样的考核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知识服务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技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实训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重要方式。首先,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在实训中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书写技能,如金额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的填写,并教会他们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在掌握会计的书写技能后,逐级加深,再让学生掌握审核和填写原始凭证的能力,能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明细账编制记账凭证,同时学会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再次,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与有关明细账、日记账相核对。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编制会计报表,通过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并写实训报告。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都相应的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解决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技校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动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财会专业类教学中,为了解决现今学生学习“疲软”的现象,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摒弃以往教师为主体“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非常强的协调处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要求。实训基地是财会专业的主要教育平台,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创新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从而提升财会专业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综合实训基地 创新建设 财会专业建设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当前财会专业的从原本单一的设置发展成为当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保险等多个专业,专业的建设也越发成熟。专业教育以培养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多样化发展,但是其始终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这体现了综合实训基地的教育重要性。
一、按照行业发展适当调整实训内容
伴随着财会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财会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并不一致,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不具备岗位的能力需求,以至于学校与社会脱轨。
在建设综合实训基地时,学校应当将实训项目尽量安排得与社会行业发展同步。例如企业财务报表制作、账目比对等。此外,综合实训基地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能力培训为主导,强化学生的财会操作能力,所以应当在条件允许时在社会企业中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财会人员到实训基地中进行教学。例如,借助当地某企业中工作经验较多的会计作为培训导师,并给与学生培训会计软件的应用技巧、会计报表编制容易出错的地方、销售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技巧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实训基地后,既了解培训内容中的技巧,还能够有效培养相关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学校办学要求。
二、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设立多岗位轮流培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在专业中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实训基地当中安排学生参与多个岗位的实训位置。学生在学校中的培养不应当是单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某一方面即使是非常强,出校以后仍然不可能从事这一方面。对此,就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财会管理能力时从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力求学生能够在该行业中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将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训时间控制为6个月左右,并按照学生的实际适应现象,将学生安排在多个岗位中,对于适应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按照其每两个月换一个岗位,对于适应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每三个月换一次岗位,例如让学生分别在出纳、会计、会计主管、总会计师等。通过这样的轮岗培训模式,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毕业即就业打下殷实基础。
三、分层次、分阶段实行生产性实训培训
为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综合实训基地的作用,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差异安排实训岗位。让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以及实践引导教师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参与综合实训基地的不同种类、不同岗位等级的生产服务岗位。对于财会管理专业中,新生可以自愿到综合实训基地参与培训,并由高年级学生带着新生进行实训培训,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校期间参与综合实训基地培训项目,并安排相应的管理岗位,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除了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能够给学生安排校内实训岗位以外,还可以在小学外部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岗位实训培训。让财会管理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当中进行功能能力培养,学校财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定岗培训之后,就能够直接上升至管理层岗位,从而体现学校的办学意义。借助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的企业实训空间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实训培训质量,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提供更加优秀的培训空间。
四、不断完善创新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培训等多种作用
财会管理专业在学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中除了能够提供一定的会服务以外,还能够承担学生的培训、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教师的教育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功能。对此,综合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社会可用性人才服务,还能够展现一定的创新的作用,在学校中,教师能够借助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申请上报一些厅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并发表相应的论文,从而实现教育科研型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训基地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开展校企、校际之间的合作办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等。实训基地除了需要面向本院校学生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以外,还应当着眼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功能,将综合实训基地社会化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理念的延伸,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广泛需求的需要。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现场工程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区别于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一类新型大学。然而,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着手,分析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而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分析技能和反应求实的能力。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教学是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实践教学,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会值得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从我国目前财务与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学校普遍开设了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不精心,也不得法。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就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会计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创新、会计、理财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1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人才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企业认为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是理论知识有余,而能力素质缺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学习成绩都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已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等,他们的应考能力很强,但专业应用能力比较差,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1.2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情况下,民办高校存在资金瓶颈,很多学校专业实验室缺乏,投资很少或几乎没有投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教学,再加上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以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校能增加实验室投资,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1.3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财会专业也进行实践教学,但大多由于老师缺乏实战经验,实践教学一般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真正的和企业相结合的实战模拟缺乏。
1.4 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民办高校受教学经费的影响,学生数量的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拓展跟不上。特别是财会专业,专业性很强,对口实习基地很难找到,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只能容纳少部分学生,并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具体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1.5 实践系列课程设置不合理,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
实践课程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全面设计,另外还要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教育部有关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2.1 改进课程设置对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财会专业的主要实验环节。只有以理论教学体系做保障,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理论教学体系则是由课程设置构成的。因此课程设置是不是正确、课程设置的重复交叉内容的规划、课程设置的衔接程度,都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基础与方向选修课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每项内容的安排必须有充分的论证,合理的内容规划,使每个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即便为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在教学大纲中也一定要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须在哪门课程作为重点来讲解。这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完整,而且也使理论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限的学时。同时,在理论课程的保证下,每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的针对性也会很强,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应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
2.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常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有两部分来源: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实验室的教师。事实上,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均应有社会实践的经历,有了社会实践经历才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更好的指导,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出学生的不足,才能真正在学生实际工作中补充其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当前情况看,多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经历都比较缺乏。因此学院应创造条件,准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兼职、挂职,全程的了解及掌握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到企业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或让我们的实践老师走出去,经过培训,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这样指导学生实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3 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特别是集中综合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事业,既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平台,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信息、培养能力的桥梁,归根到底,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特别是财会专业,在很难找到对口实习单位时,更多的应该依赖于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5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对老师的和对学生的。明确评价标准,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而在财会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要培养财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