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2:42:23
导语:在中学语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特点,其直观性和形象性使教学充满情趣。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渲染气氛,触动心灵,增强效果。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设计了一段导语:“大家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吗?知道这是歌唱谁的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散步》,感受作者对他母亲的爱。”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学生,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新课。
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著名科学家培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乐于思维、勤于探究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漫画、图表、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三峡》一课教学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三峡风光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欣赏,并配以适当解说。然后过渡:“同学们,眼前的三峡美丽吗?想去吗?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先生笔下的《三峡》。”由于三峡美景的呈现,学生注意力瞬间被吸引,兴趣被瞬间激发,渴望了解、渴望探求的思维也被瞬间开启。
三、比较教学,深化理解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论是哪个教学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比较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对于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任何数量的用于比较的文章,这是其他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如教学作品《卜算子.咏梅》时,我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课件中展示出来,更有利于进行直观比较。在教学朱自清《春》的最后环节,我将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用多媒体全文展示出来,进行比较欣赏。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比较法作用的发挥,更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进行拓展训练,实现知识能力迁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教育手段不仅方式单一,且效果低下。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完全改变了这一切。如在《三峡》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三峡工程实施后的新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今三峡与古三峡相比有哪些变化?初步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搜集三峡工程的相关资料,并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思考:三峡工程对于现实生活及今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习《三峡》后的知识得到更加丰富了,对《三峡》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拓展了。
五、开阔视野,增强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语文教学资源无限扩大。语文资源从本质上来说是无限的,但由于传统教育技术的限制,很多资源并未得到真正挖掘,学生素养的提高受到明显制约。而现代教育技术,使大量资源抬头可见,伸手可得,这将大大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素养。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课时,我将学生带进网络教室,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情况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况。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不仅从大视角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感受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学生素养由此得到大力提升。
作者:姚茂贤 单位:安徽铜陵县流潭中心学校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内容特点,适时发挥多媒体动态逼真的模拟真实的教材内容的背景,屏幕画面的新奇和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想情感愉悦升华,既进行了情感教育,又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又有助于巩固语文教学的成果。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荷塘月色》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现在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氛围的创设,利用多媒体超时空链接、大屏幕呈现的功能,下载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的声音和图像,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语文案例的情景再现,美的氛围和近乎真实的教学背景意境美妙,在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的内涵,咀嚼鉴赏作品的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完美教学艺术的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理解力,增强记忆力
多媒体动态逼真、形象直观的画面活化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多媒体直观、生动、视听结合、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各个击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牢固。例如:在教学《琵琶行》内容时,字词预习、浅易的识记知识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完全在预习指导中完成。作者介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去自学,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通过多媒体呈现、梳理、记忆。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来对比理解作品,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牢固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增强了记忆,提高了能力。
三、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搭建互动的平台,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拓宽了交流互动的时空,加大了教学容量,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更多的实践和思考,给予大部分学生沟通的机会,更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近乎真实的虚拟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量的习题练习,多媒体及时反馈评奖,拓宽时间和空间,既方便又快捷。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获取语文知识,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情感,有助于梳理课文内容,促使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增加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时事教育内容所涉及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事件,都是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以及耳闻目睹的新闻资讯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时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命题作文《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时,适时播放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翻番,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与提高。展示播放一组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照片:富足的生活,肉、鱼、蛋、菜应有尽有,不仅吃得丰盛,而且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们穿着靓丽的服饰,新潮的款式服装;住的是一排排崭新瓦房和一座座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楼房;乡村也和城里一样有了宽敞笔直的柏油路,不少家庭买了小轿车;在农村不仅诞生了中国超级村庄华西村、永联村,也出现了温州、义乌、白沟小商品批发大市场。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数据对比展示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真正感受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提高了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在这样情感丰富的背景下,学生的肯定会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来。
五、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和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造了全新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丰富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拓展学生的空间和途径来获取专业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董淑琴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一、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模式之一。近年来,信息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与多媒体产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如:课前的复习、测试由学生主持。我们班级有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出题,小组成员在一起商量复习、测试的内容,并将商量的结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选好主持人。主持的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复习内容: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其内容丰富,并有小组评分。这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单纯提问式的一问一答,当每道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学生那期待而又紧张的状态,足可以说明,多媒体带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二)“大语文观”模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书的特点是: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课标》也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如:我在教七上《天上的街市》时,介绍文章的背景时,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的历史知识时,学生很不理解,而历史课的进度还没有跟进,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合作,利用互联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共同补上了这一课,也为更深入地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穿越了课本,超越了老师,也突破了学科之间的障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了语文课堂资源,真正地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实现。但在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
(一)处理好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抛弃了所有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而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要恰当地设计,把握好使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例如:把重要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不仅节约了操作时间,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讲解试卷的时候,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在课件上,课堂上使用更便捷,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这样才能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二)要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它的使用要在新的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因此要注意语文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要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应注意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我们现在在进行课程改革,各个学科都在朝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发展,但检验我们成果的依旧是学生的成绩,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让两者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寻找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因此,信息技术是帮助老师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设情境,并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它不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图片、影片、音乐使用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也就达不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语文课堂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不断地增强,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勇敢地表现自己,学习语文的热情被唤起,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相信,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出发,认真地思考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生机,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语言文字,爱上语文学习的。
作者:李貌 单位: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第一初级中学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改要求下不少教师确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但却是放任型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大量文章,但是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自学能力有限,其并不能完全吸收理解课外书上的知识,教师过后也不为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问题,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这样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就失去了其应有价值,教师对语文不够重视,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致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语文教学改革不快,且评价方式落后
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稍有的改革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这些都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语文应该是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现代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基本都是以笔试为主,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重审功能定位,实施模块教学策略
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大体可以分成阅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几个大的模块。其中的阅读欣赏模块就是要让学生大量阅读优秀文章,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口语交际,就是提升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体会到交往的艺术,体会其中的魅力,解决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遇到的难题;写作的模块,也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尤其要注意练习能在生活中实际用到的文体。当然,还可以划分出更多的模块,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寻求老师帮助。
2.多种教学方法整合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等等都是非常实用且优秀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不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做到灵活应变,以展开课堂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像《天山景物记》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美录像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天山的优美自然风光,让学生们在美妙的音乐大背景下,让优美的文字与录像画面相结合,印入学生脑海当中。
3.完善语文考核评价方法
加快语文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育思想,为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要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出发,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多元化,以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评价标准要能体现出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写作、表达以及阅读能力,改变之前单一的笔试考核标准,创建口语评价、实践评价、课堂表现等多样考核方式,以实现评价方法的高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教师一方面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新形式下真正学到东西,提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演讲法、朗读法、悬念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衡莹 单位:江苏徐州市撷秀中学
一.以爱育人,以情动人
语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的情感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爱,这种爱要达到‘入迷’的程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不运用情感,教学中无法体现作品内涵,语文教师必须永保激情,感情投入,感情内化。语文教师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以情动人,以自己情感激励学生。如在学习课文《斑羚飞渡》时,文章中斑羚那种舍弃自己,保全种群的精神先打动了教师,而教师以激动的情绪,充沛的感情来分析,“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镰刀头羊坚定地走向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教师的感情打动了学生,学生也沉浸在动物那种伟大的献身精神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力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如果有了愉悦感,就是让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乐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一种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易让学生畅所语言,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进行“走进四季,感悟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景,与教师比赛表现四季的名句,学生和老师抢着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暖,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要宽容,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地克服困难,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从而有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种亲切的比赛方式,师生平等的参与,你的、我的、他的,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通过交流碰撞,变成了大家的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在欢乐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既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更得到了很多知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如朗诵、演课本剧、民间采风、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应有团队意识,与他人交流学习成果,不但自己学习,还应帮助其它学生学习。当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问题及任务,让学生合理分工,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由学生自己质疑,并探索答案,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如“雪融化了,会带来什么”,学生说带来水,也说带来了春天,教师应鼓励这种富有想象的回答。再如教师讲到某个问题,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如学习《杨修之死》,同学们分演了几个小故事,充分展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拘礼仪的狂放性格,也展示了曹操老奸巨滑,心狠手辣,面善心恶的一面,然后讨论,有的同学从杨修之死想到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有的同学从中延伸出现代人际关系,考虑到在现代应怎样恰当地展示自己,怎样搞好上下属关系,这样文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了现实意义。
四.文化育人,培养健全人格
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愿望、尊严。语文教育能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都从多方面起育人作用,具有多重功能。因为只有教师自己的情感与课文所表现的积极、进步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美好、崇高的精神内涵,并通过语言训练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无论是古诗词,古人的一篇篇美文,还是现代有关景物、生命、环保的文章,其中有作家的高尚情操,忧患意识,这些无不感染打动着学生,通过文章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明白美丑、善恶、良知、诚信等等,形成健全人格。
作者:宗静 王云 单位: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
一、认真备课,提高教学吸引力
1.优化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目标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这样教学就有了针对性,从而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古人云:“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这样可以使教师设计的课堂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恰当运用语言艺术,创造轻松的氛围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激情就不会让人感动,没有趣味就不能吸引人。教师要想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就要在讲课时讲究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的,应把抽象、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浅显和风趣,让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熏陶。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可以消除教师和学生的疲劳感,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活而不乱、趣而不庸。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语言艺术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研究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多掌握一些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并把这些知识适当地引入课堂,创造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新奇多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学生在高兴的时候和愁眉苦脸时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创新知识传授的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讲课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甚至是令学生感到厌烦,那会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一直保持新鲜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篇课文时,我就没有采用传统的古文串讲的方式,而是采用逐步提问的方法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课文描绘了岳阳楼的那些景色?这些景色是借助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的?作者写景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准确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把学习方法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在学新课文时,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教师要教给学生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要鼓励学生预习,学会列预习提要,并做好笔记,写出自己在听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讲,把预习时的难点作为听课的重点。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自然就比较容易,也就会对学习产生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才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张占国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
一、把握情韵,多读多思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注意读的层次和技巧,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情感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一)音读
指导学生音读就是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顿、节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意读
进行意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诵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读中才能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他们去体会诗词的语气和语势,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满怀的惆怅与无奈,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踌躇满志、激情豪迈、壮志雄浑的情感。
(三)情读
情读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在诗词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等技术手段读出来。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思诗词中描述的画面。如学习温庭筠的《忆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渴盼之情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画面,以画面入情,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悟读
经过了音读、意读和情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的同时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于这种理解和感受,学生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言语说明,但是,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能在学完古诗词后明显觉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品读语言,挖掘内涵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语,诗歌的要求就会更高。而诗歌鉴赏则要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会令整首诗生色不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难以形成永久记忆。古诗词中的词语大多都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以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对于诗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坛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山西,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其实不然,它和“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村”意义,都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确切的村庄。诗歌大都比较含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必须跳出诗歌的字面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诗句的内在含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中,“平、阔、正、悬”四个字更是将江面开阔、江潮平静、船帆高悬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诗,学习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说出自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本组的意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分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秋意萧瑟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读法进行诵读,并抽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抽查以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为主,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引导他们去感受诗中的情感内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来表达“愁绪”的词语,如“枯、老、瘦、断肠”等,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时节,使得他们仿佛能看到离乡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秋风中,在静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带着满脸的乡愁向着远方走去。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作品的内部,对曲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阅资料,分析典故
在古诗词中经常会有典故出现。典故能够为作品增加意蕴,但是也给我们的赏析带来了困难。典故大多都比较含蓄,还有很高的概括性,我们必须通过理解典故的出处和原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逐步掌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分析用典”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找到典故的出处,分析作者使用本典故有什么意图。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通过用典,表现出诗人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两位在政治生涯开始时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文是文学的一块沃土,在这块沃土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当我们在这块沃土上耕耘时,读,理当达到滚瓜烂熟,脍炙人口之境;背,应达数十年不忘,刻骨亦铭心;品,犹如喝不同年份的茅台,每品一次就有新的滋味;临,当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或心旷神怡,或悲天悯人的情境;悟,就要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有爱月不残的情怀,就要有环境在变,时代在变,但精神、情感却亘古不变的顿悟;承,就是要在把握古诗文的精髓的同时,促进现代文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侯胜国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初级中学
一、主要问题表现
(一)教学目标未明确
语文有效教学方法运用时需要认真考虑本堂课所言所讲的“教学目标”如何,或者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但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偏离主题,使学生体会不到老师讲课的重点,同时也使学生的课堂兴趣失去了教学应用价值。或者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包得太多,统得太死,也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我主动性及个性养成,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形成更为不利。
(二)教师授课脱离人文意识
目前评判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标准不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或者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同样也应关注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程度如何。比如关注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如果不能和教学设计进行组合,其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述《风筝》之后,告知学生们作者(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的玩艺,长大后明白了儿童时期游戏的含义后,想起自己当年的行为是对小兄弟“精神上的虐杀”。事实上这也正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但老师应能注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人文意识养成,要了解学生真实切身想法,掌握学生对作者与文章中小兄弟的“情绪”对比,进而向学生表达出作者因何而心情沉重,并非陈述性的总结,避免课堂教学单调与乏味。
(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合作学习的高效与教学快感,但对小组的学习目的及分组研讨设计却并无认真思考。甚至有些老师,对于学生稍有疑问就建立毫无价值性的小组讨论,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难以使学生了解到课堂主题。此外,有些老师只是把学生带入框架式的研讨模式中,对于学生之间是否真实研究问题或者小组小学生的想法等不予过多了缓,所以不少学困生的教学效率一直提升不上来,教师授课难以顾全整体。
二、优化机制探讨
(一)有效备课需要教师加强文本对话
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课非常注重多元解读,强调师生间的想法交流与老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从而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主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成果提升。比如老师在备课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一课时,应能注重文章两次提到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等词语对父亲背影的修饰;同时老师应通过深切阅读文章体会到文章中关于父亲背影所要表达的父亲颓唐、亲切、颓唐的意境等。如此一来,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悟力与想象空间,使整篇文章的领悟更有深度内涵。
(二)提高教学技能素质,做好学生的引领者
语文专业知识博大精深,教师需要不断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在“乐于学”的教学氛围中收获良多。如此一来,教师必须对所言所讲的教学案例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同时重点做好教学课堂设计,具备高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才能发挥出传播知识作用的引导者角色作用,帮助各类学困生时做好解决教学难题的心理准备,为学生学习脱困提供重要保障作用。
(三)有效合作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不少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篇章时,并不是自开始就对文章饶有兴致,这就需要老师可以主动专研教材文本,变被动为主动,把握机会,别有新意的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考点或障碍,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向思考模式,能够自觉探寻摸索文章所讲主题的重点与难点。比如,某位老师在讲解《郑人买履》一课时,一经上课时就抛给了学生几个有效问题,问题问出:你买鞋的情节是如何的?“脚”与“度”究竟谁更为重要?题目中关于两个“度”,你该如何理解?可以说,这几个问题思考并不难,但回答要有深度内涵,学生必须耗费脑力结合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另外,也能侧面看出讲授《郑人买履》的老师比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进而能够通过富有技巧的有效问题引领学生主动联系实际予以思考,所以不少学生则会结合自身所学,并深思熟虑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能说明老师该堂课有效教学模式非常成功,利于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三、结语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既生动又高效,强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都是学生上好语文课,提高学习水平的重中之重。因此,老师应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创新教学理念,提高知识技能水平,课后加强教学反思等,以促进学生课堂教学能够收获良多,逐渐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水平。
作者:薛玲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
一、锤炼语言,提升语言修养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源自他们有优化课堂语言的意识,这是促使语言风格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皆符合语法逻辑,表达精炼、流畅。于老师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把课堂上要讲的每句话记录来,修改熟记,再口语化。几十年的学习和积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余老师的语言锤炼源自他教学板块的设计之美,要求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板块设计才会更加精炼,从不同角度来讲解知识,给人全新的感受。李老师的语言锤炼首先是独自揣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自的课堂语言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语言锤炼中注意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审美性特点。特级教师在锤炼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修养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风格形成途径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密切相关,并且也归于日常教学中的积累和练习,课堂语言的不断锤炼、不断提升,形成独特、稳定的语言风格雏形,再逐渐走向成熟,成为魅力之语,精彩之言。
作者:范星佑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一、中学语文作业形式的优化
1.立足设计积累性作业
中学语文作业要立足于基础作业,不能盲目提升,忽视积累性作业训练。积少成多,才能丰富学生知识贮备,薄集厚发,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积累性作业一般包括字词句积累、古诗名文积累、文化常识积累等。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如字词句积累,一般是抄写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词语抄写到你会写的遍数即可。作业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人性关怀;对于词句积累作业,教师大多采用摘抄方式,可采用摘抄、仿写、朗诵相结合方式,每天要求学生自由摘抄优美的句子,句数不限,同时仿写一句,每天进行展示,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提升作业效率。
2.合理设计延伸性作业
教师要设计一定量的延伸作业,向课堂两头延伸。课前作业延伸重点在于通过语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前作业在于简要,包括字词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也可抓住文章切入点设计延伸性作业。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可以布置延伸性作业:①通读课文,自由写一写、查一查文中生字词,读一读优美句段;②了解文章写作背景;③思考:为什么背影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把这个背影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延伸作业既包括字词句的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情,思考题则抓住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融读写说为一体,简要而不简单;课后延伸性作业主要起巩固、查漏、提升等作用,教师不能面面求全,可以突出作业训练重点,对于这篇文章课后延伸性作业,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细致的描写,于小中见大”设计作文练笔作业,学习文章背影刻画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感动你的那一个瞬间,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相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尝试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等,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例如在学习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寻桥探美”为主题,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访生活中的桥,拍成照片,或者从网络搜索你认为最美的桥,并用最美的语言抒写桥的最美之处,模仿文章中的写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突出作业设计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寻美中抒写美。学习文章写法是对文本的巩固与提升,寻美抒写美则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还要切合社会热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学习流水河先生的《理想》一文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提出的“中国梦”相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作文比赛,或者诗歌朗诵等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二、中学语文作业评价的优化
中学语文作业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作业评价。“作业评价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作用。”
1.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不断探究作业评价的方式。在评价时,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以鼓励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为主,采用鼓励性评语、期待性评语,呵护学生学习自信心,致力于学生长期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一些客观性题目,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它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家长进行“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情绪、情感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建立起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渠道。
2.构建开放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开放性。作业评价不仅仅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简单地用对错进行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丰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对学生作业书写、作业态度、订正及时性、作业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能力、情感评价等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传统的作业评价主要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价缺乏个性,缺乏针对性。在采用等级评价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星级评价法,在实施时,要让学生明确星级评价的标准,例如作业准确率、书写、订正及时等;累计评价法,建立日、周、月、学期等累计评价,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评语激励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评语评价法,通过评语让学生了解作业中的不足,提升学生作业的针对性,利用评语促进师生交流,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
三、结语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情合理设计作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科学地设计作业,通过作业与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促进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陈君燕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大市聚镇初级中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情感”一词反映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不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且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侧重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这种社会性需要是内隐的和相对不稳定的,但它却是构成个性或道德品质的稳定的成分。它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材本身的情感虽为丰蕴,却是内隐不动的。以现在中学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基本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教材中既有表达个人爱情观的《致橡树》,也有抒发革命豪情的《沁园春•长沙》,既有表达审美艺术的《谈中国诗》,也有表达人情美、人性美的《边城》等等。然而这些情感本身依附于文字,并不具有直观可感性,所以为内隐的。而学生的情感却犹如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每一个学生都有或相似或相异,或明晰或模糊,或向上或卑下的情感体验。学生整体构成的情感总和又是零乱杂芜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感最丰富而又最游离不定,往往是“导之以恶则恶,导之以善则善”。因而教师在“树人之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情感感化以“塑人之德”。换言之,与教材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相比,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其感情的稳定性和指向性。“情感虽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先“燃烧自己”,“沉入课本”,方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化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发挥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和德育行为,但从教学实际看,部分地区或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重视的还不够,仅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忽略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把活生生的学生“讲死”,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的功能发挥。
二、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这段话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较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中介”作用,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激情和情感修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激情洋溢,学生便可渐入情境,课堂被浓郁的艺术气氛所笼罩。一堂课结束方能有一种犹如刚刚欣赏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愉快之感!正如W•詹姆士所言的“只有纯粹的知识性质,它是惨淡的、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真正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经教师综合内化各种情感的、非情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授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的。因此,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逐步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自己要对祖国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社会主义有着满腔的热忱满腔的爱”。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激情。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激情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它是教师整体的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的整体体现。惟有真情、真知、真理方能撼人心灵。清人沈得潜说的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审美修养,这些都是发挥教学激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语文教师要融入课本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产生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达成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就理应是“披文以入情”。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某篇文章时,须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进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思想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激情,来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可先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可创设如此情境:“提到鲁迅先生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下面请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作品呢?对(师生共答),有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在一轮圆月下,《故乡》中一个项戴钢圈,手持钢杈的少年《闰土》;还有与双喜一齐划船偷豆,看了一场并不好看的《社戏》……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列举的这几篇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众生答曰:《呐喊》)?”这样,通过描述性的话语,一方面回顾已学课文,一方面把学生思维牵引到即将学习的课文上;既达到引出新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将巨大的物质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科技的作用也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使得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上与科学主义的对抗变得软弱无力。教育呈现出科学主义独占领地的趋势,许多教育主张带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和人的情感,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智力”的主张就是要大力提升情感的教育价值,本身就具有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大宗,“努力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情感因素在推进现代语文素质化教学方面起着多重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起到动力价值、精神价值的作用,还起到美育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情感价值,满足了学生发展“情感智力”的要求,又有效的使学生达到了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情感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并通过自律和利他原则的贯彻,使个体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的人,从而在这双向动态的过程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好文,育好人”。因此,笔者呼吁,在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情感”因素摆在与基本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教书”与“育人”并重!
作者:刘伟 刘世文 单位:阜阳市红旗中学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抓住综合性学习特点,明确课程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很鲜明。首先为综合各学科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以及小组、团体为完成学习任务共同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性。再次是不失语文色彩,体现文化素养的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越来越贴近生活。只有把握住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合理设计活动目标、内容、过程,全面实现综合性学的课程目标,达到教育目的。
二、发现影响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问题是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的方向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有的教师有时会因紧张繁重的教学任务忽视综合性学习,使综合性学习沦为应对考试的内容,变得功利化。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组织、实践,而在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本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课时明显不够,理论上的安排与实际的操作有冲突,使教师无暇全面顾及,有时不得不为应对考试一带而过。另一方面,教师自己本身综合性学习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而且教学方式固定,以教材为主,缺少创新。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和自主的创造空间,教师作为指导和参与者更应具备丰富的综合性学科知识,要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不断进行充实、更新和重组,还要充分挖掘利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储藏应有的语文知识。然而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组织综合性学习,只能死搬教参上的指导建议,毫无新意。从学生角度看,主观上,有些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是应对考试的内容,多做题,找回答问题的窍门即可,其余纯粹浪费时间。客观上,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重,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受传统教育影响,现代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差,思维受限,一定程度上合作意识不强,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被动地接受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提高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从教师角度看,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学习并积累综合性学习知识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从传统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从课程标准角度指导综合性学习,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而不是仅仅为应对考试而绞尽脑汁。同时,为更好指导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应有意识地学习并积累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环境,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规范化的综合性学习知识的培训,创设更好的学习空间,给予教师们大力支持,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实践。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仅充当指导者角色,但指导方式直接影响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败和学习效果。为充分发挥这种指导作用,首先应明确活动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才能合理设计活动的内容、方式、环节,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其次,倡导多种方式学习,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决定运用哪种方式展开活动。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再次,学习小组最好固定,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程度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三)教师之间定期集体研讨交流学习。
综合性学习内容上多而杂,形式上灵活多变,教学方式也多样化,定期交流,各年级语文教师就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集体分析研讨解决方案。语文教师共同交流研讨是使综合性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方法。通过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同的思维方式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要重视评价机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恰当合理的评价方法,会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对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出判断和指导。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组内评价与组外评价相结合,正面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以统一标准去评价每位学生,多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差等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获得自信心。从学生角度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鉴于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不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必要的。第一,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学习能力及知识的重要性,改正以往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第二,多种方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任务在学生们能力范围之内,话题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活动要丰富多彩。第三,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有信心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任务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
综合性学习是集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设计、组织、交际、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从学生参与设计,慢慢锻炼自己设计的能力,鼓励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语文性和知识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整合学科知识,整理分享收集的资料,并做好记录,能用文字积累并表达尊敬的情感和态度,也是应得到锻炼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教师应放开手,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只在大的方面或者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凡事干预,甚至包办,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在自主参与活动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性学习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小组内部学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明确的任务分配,高度的合作意识,共同的探究结果,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4.切实做到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任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像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为了下次活动更好地开展,有指导意义,必须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综合性学习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养成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的习惯既有利于下次活动的更好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地做出总结,公正、客观地剖析自我及自己组内的优缺点。能做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重点反思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教师也是如此。经常性的总结和反思将大大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中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板块,它的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是很大很广阔的。虽然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探索的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焕发生机,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存在于教材中。
作者:张翠翠 单位:呼和浩特市第十七中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中学教育活动中,学校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目标,而不太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情感素质的培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加上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很难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提倡和鼓励快乐教学法的应用,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切实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资料中的快乐因素,立足于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都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快乐体验。
二、丰富语文快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要想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展现、演绎语文教材中的快乐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外,还要丰富自身快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营造出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快乐学习的技能,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积极探究,获取快乐体验,进而激发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快乐体验,可以在教室后面建立“阅读超市”,分别设立人物专柜、社会专柜、景物专柜、课件专柜、报纸专柜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阅读材料,并定期开展快乐语文欣赏课、快乐学习方法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和谐、快乐、团结的氛围下实现共同进步。
三、营造快乐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无疑是决定学生学习体验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每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都会认真地对待每个语文学习个体的学习需求,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树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中学语文的快乐教学,需要语文教师积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角色”,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雨巷》这首诗歌时,教学的观念是要学生走进作者戴望舒的感情世界,所以教师可以搜集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配上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留给学生更多互动探求与快乐学习的空间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语文教师留给学生更多互动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空间,这不仅是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赢得快乐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充分顾及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龄特征以及语文学习的情感需求,留给学生更多互动探求与快乐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度,进而获取更加丰富的快乐学习体验。
五、创新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学生通常处于被动评价的地位,而且通常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对学生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大影响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快乐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快乐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文情感和人文素质的发展,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以及学生自主评价的比重。例如,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作文写作情况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自己寻找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单向灌输和批判指正,这样更有助于语文快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快乐体验,促进中学语文快乐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牛胜霞 单位:江苏省扬州梅苑双语学校
—、充分运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的拓展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依托,而想象力是人通过对听觉、视觉等方式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想画面的过程。对事物的审美想象,是想象力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有观点指出“思维缺乏了浪漫,也就缺乏了想象,缺乏了突破性的意识流动,缺乏了宏阔的视野,缺乏了人生理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和由此而引起的人生的被动”这也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譬如,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美育表现手段,将音乐、美术、美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营造优美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画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挖掘审美教育要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观点认为,实行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渗透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量小力微。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首先提出此类观点的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并且不能清晰分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潜在关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成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深入教材充分挖掘一切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的要素,如文章内容、词汇、修辞手法、语音语调等,有效发挥此类要素在审美教育渗透方面的潜力。譬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得、的、地”的情况,根据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审美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教师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翻阅字典、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得、的、地”进行区分,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易记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用编口诀的方式,充分生动的展现“得、的、地”的正确用法。如,“我家的地得扫了”这种生活化、简单化的口诀不仅能够充分生动的说明该字词的应用方式,并且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灵活应用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三、营造审美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审美教育的教学植入,能够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角戏”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万事万物的发展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进行有质量的课堂教学,将审美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譬如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材课文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与课文感情基调相符的优美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柔和动听的音乐中放松下来并产生兴趣,随后安排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氛围中进行文章阅读,加强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兴趣爱好,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审美教育的意义。
作者:奚谷颖 单位: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教学中,现有的科目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对促进学生的成绩进步与全面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能型学科可以让学生习得一种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这类学科的学习,国家、社会与学校都把注意力放到技能型学科的建构上。重视技能型学科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人文学科的作用。人文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功能是巨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教学不但提供学生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其它学科也会影响学生,但这些影响不会像语文学科这么直接。中学时代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好的技能型专业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但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底下,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却只给国家与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需要拥有专业的技能,但其背后的支撑点却是人格。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应侧重语文教学人文第一,因势利导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从而提高学生总的学习成绩,又要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强化中学语文教学,保持学生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
汉语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母语,我们从出生后,就开始学习说母语。然而在当前现代社会,语文教育虽设为必修课,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在渐渐地疏远、淡化母语,母语地位也日益下降。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育因其特有的性质在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心理学的研究也已证明,“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语文教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们却发出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埋怨,语文教学也陷入了“少慢差费”的泥潭。究其原因,这与家庭、学校的重视程度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当前社会普遍重视理科,而忽视文科教育。受此影响,学校不太重视文科,语文教师在头脑中潜意识对语文进行淡化教学,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甚至公开提出语文学习没什么用,让学生无须在语文科目上花时间、下功夫,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低落,对语文越来越不重视。家长们普遍认为语文学科主观性强,不容易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学习语文只要学生掌握的足够的识字量可以了,即使有所不足,学生们在上语文课时听听就可以了,也不主张在该学科上花太多时间,并认为数理化则是一环扣一环,需要大量时间学习与巩固,不可以有任何缺漏。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须注重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长时间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就不可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也不能一蹴而就。这样,尽管学生已经感觉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语文学习成绩见效慢,所以宁愿将时间花在别的学科上。同时,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以英语为主体的外语教育显得异常繁荣。外语教育固然重要,但重视外语教育不应该以忽视母语、丧失母语教育为代价,否则就显得本末倒置。因此,初中阶段,随着学科的增多,语文的学习地位越来越低,中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成为全国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通病。最终结果是,在中学学习过程中,现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是数理化与英语,而忽视对语文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学科之间分配时间不合理,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非但没有提上去,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成绩与全面发展。语文真的是误尽天下苍生吗?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明显感觉到在中学阶段花大量时间学习的数理化实用性太小,至于英语直接就是没有用,最实用的却是语文,因为,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修养与气质培育,而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至关重要,是立足于社会的道德基础,结果相当一部分人都为自己在中学没有学好语文而后悔。据相关报道,强调数理化与英语学习,忽视语文学习,导致很多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极差,甚至写一张请假条都是错字连篇。可见,语文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语文教育忽视不得。中学的语文学科对中学生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必要加大重视语文教学。我们知道中学的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全面的学习各门学科,保持学科之间平衡发展,才能全面发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学生。因此,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需要强化中学语文教学,保持学生学科之间协调发展。
三、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绩进步
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能力。然而,语文教学的低效成为长期困绕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这导致学生在经过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后,仍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或仍视写作为畏途,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成绩。鉴于此,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绩进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一位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的信任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全神贯注于语文教学课堂中,从而积极体验语文教学生的快乐,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创新精神,最终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动追求知识,从而很容易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
2、设置“开放”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倡导下,教师应积极设置“开放”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形成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较之一般的知识传授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教学。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课文并提出问题,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找好切入点。这样,在教师的参与、规划下,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探索的习惯,而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很多,教材以及自读课文,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自我学习意识与能力,“而不是单向的、步骤化的被动性接受活动”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成绩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衡量标准,如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一个目标,也不是衡量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语文教师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发展,激励学生的主体精神,如教师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语文活动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取得每一个进步和成绩,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只有这样,才能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成绩进步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