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5:35:13
导语:在经济与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八大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制约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基础,而是思想。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派出十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为全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努力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瓶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必须看到一些制约因素,关键要解决好资金、土地和人才三大问题。关于资金问题,要加快建立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市、县政府与当地金融机构联系制度,强化银企对接,帮助重点项目和企业融通资金。要积极内引外联,把更多的资本吸引过来。要大力发展担保公司,完善担保体系,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于土地问题,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存量土地的整理、置换。要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确保有限的土地用于大项目、好项目。关于人才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训,扩大人才培训规模,造就更多的应用型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发挥保定高校多、毗临京津的优势,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推广、专家工作站、“星期日工程师”等形式,搞好人才的引进和应用。
三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不是自发经济、自然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重点打造办事高效、行业规范、公正透明、务实廉洁的行政服务环境和诚实守信、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观念,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支持发展、保护发展、参与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还未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的众多产业都在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改革。这些产业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为了帮助该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多元化的平衡状态,使其产业发展、使其盈利模式能够呈多元化趋势。但是,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的领域,虽然体育产业的外延很广泛,包括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体育相关产业等多个方面,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却仍未达到一个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大部分体育产业能够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体育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二者之间没能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状态。假如从一个长远的角度综合分析,应该努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力量,扩大体育经济投资规模,并且发展一个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资布局。多元化体育产业投资布局的形成,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各层次不同人士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加投资力量。
1.2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当前其发展规模也较小,现如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欧美一些体育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现如今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对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在针对体育产业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到针对体育产业来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
1.3没有充分挖掘出体育产业潜能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本身,但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通过分析发现,体育产业的附加值所创造的资产是十分可观的,其价值还极有可能会超过体育本身。例如,在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时候,其中各种各样的辅助标识类、冠名权等所创造的价值便是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所创造出来的利润甚至能够超过体育本身。因此,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体育产业的附加价值,使体育产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实现。
1.4国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
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快速较好发展。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部分体育相关部门也未能将其工作的核心放在体育产业上。现如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社会力量,还未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许多体育职能部门仍然是将竞技体育视为工作的重点,对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许多知名的生产体育产品的企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及竞争力也都较弱。从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也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使得在企业的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设置上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体育相关企业,会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盲目改变发展方向而出现投资偏差的现象。
2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2.1体育产业较快较好地发展能够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
2.1.1直接投资所谓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企业以直接获利为目的,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去的一种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对体育产业最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其投资进程及投资规律的发展都较快。体育健身健美俱乐部就属于一种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方式。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科学管理。
2.1.2间接投资对体育产业进行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不直接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而是通过另一种间接的方式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例如,企业能够针对某一体育赛事进行投资赞助,进而获得该场比赛的冠名权,以一种广告效应来扩大自身知名度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获得更大利润。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尽管不是直接地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但是这种投资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却是难以估量的。体育产业,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投资,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民生产问题,从而也能够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2体育产业能够起到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当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必然会追求一些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进行体育健身锻炼,以获得较好的身体素质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国居民关于体育相关产业以及体育相关活动的消费比例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必然会进一步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也就加速了体育产业的模式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刺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居民的体育相关消费水平。
2.3体育产业能够促进就业
体育产业,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欧美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当中,其体育产业在其国家就业岗位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在奥地利,其国家1/10的就业岗位就是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因此,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这一特点,就应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问题。
2.4体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早在21世纪初期,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努力将体育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其能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事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是非盈利性的,大部分都没有包括经济行为。有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产业就能够为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201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仅为300亿人民币,而到2014年却达到了3500亿元人民币,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长超过10倍,可见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3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但是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到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作者:高铭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体育部
1、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要求
一是抓住新机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应对新挑战。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突出反映在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不紧,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师队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等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掌握高技能的人才,必然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的变化、经济增长的速度等诸多变化,加速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紧扣地方经济脉搏,着眼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2、以深度对接为主线,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深度对接为主线,以“五个对接”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互惠共赢,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是理顺高职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关系。根据产业发展体系的新要求,建立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使得职业教育布局必须与产业布局有机结合,满足社区功能完善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规划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一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培养规模,建立动态高职教育发展机制。
二是理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建立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高职院校要坚守“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新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组成由学校、行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机构。
三是理顺高职院校与市场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以区域劳动力市场指挥棒,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全方位对接,高职教育要充分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四是理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五是理顺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改革的关系。将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区域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优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积极发挥示范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鼓励示范院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优先支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等建设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投入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鼓励行业(协会)开办高职教育,组成高职教育集团,促进高职教育资源与行业的共享。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创新,完善产学研的合作对话,打造产业技术技能校企共享平台,推动校企共享技术技能,联合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情报中心等机构。
作者:赵玲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1建设海洋经济需要海港和内陆港联动发展
海港是海洋与陆地连接的纽带,是联系内陆腹地与海洋运输的桥梁,是海内、外物流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建设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依托平台。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海港的平稳快速发展会推动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会扩大港口物流,增强港口集聚和服务能力,对推进现代化港口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内陆港又称陆港、无水港、子港,是与海港直接相连的内地物流中心。内陆港作为港口功能的延伸,是港口发展重要依托,能够推动内陆地区经济和港口的发展,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陆域市场,对海洋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实施海洋经济战略需要通过港口所连接的内陆市场,这就为港口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海港和内陆港联动发展与建设海洋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设海洋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的助推作用。对于具有众多沿海港口的浙江来说,推进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路径。
2建设国际强港是宁波港贯彻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
宁波是浙江海洋经济的重要地域,宁波港是浙江省沿海港口的龙头港,要全面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既需要充分发挥宁波港口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也要求建设国际强港来支撑。
2.1宁波港建设国际强港的必然性
在世界经济已纳入全球供应链背景下,港口已成为联结国际物流活动的最重要物流节点,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综合物流中心和服务中心。宁波港作为发展浙江海洋经济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对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年以来,宁波港发展迅速,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现已成为世界大港,但与世界强港相比在信息平台建设、内陆腹地货源开发、集疏运体系建设、临港产业融合以及港口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宁波港不仅面临来自国内港口的竞争,更面临来自世界各大强港的压力。因此,宁波港要想在激烈的港口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对港口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转型升级,加快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跨越。
2.2发展内陆港是宁波港实现国际强港的重要路径
内陆无水港是在沿海港口贸易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货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功能作用相当于港口在内陆地区设置的一个物流中心,对拓展港口陆向腹地、推动海铁联运发展、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港口实力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为此,宁波港把发展内陆港作为开拓物流业务、确保集装箱运输量持续增长、打造国际强港的一项重要举措。宁波港利用独特的港口优势,把内陆无水港作为拓展腹地获取货源的重要依托,积极与内地合作共建无水港。目前,宁波港已在萧山、绍兴、柯桥、义乌、金华、衢州、慈溪、上饶、鹰潭等地建立了无水港。近年来,宁波港在开展无水港集装箱业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建设与服务协调配套,效益与规模同步递增的发展格局。2013年,宁波港在内陆港生成的箱量达到47.6万TEU,是2009年的近6倍。腹地货源的开发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海港与内陆港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宁波港与内陆地区共建无水港,实现联动发展,扩大了宁波港在内陆地区的影响,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打造国际强港夯实了基础。
3宁波港加强与内陆港联动发展的对策
在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由于港口集疏运体系呈现出远距离、多层次、信息化、绿色化的新特点,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化使地方、部门、企业利益呈现出多元化,经营风险难料,因此,要达到与陆港联动、实现共赢,宁波港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3.1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
港口集疏运是港口与广大腹地相互联系的通道,是港口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任何现代化港口只有具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才能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网中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随着宁波港吞吐量的日益增加,集疏运方式之间的比例不协调问题也日益明显,成为制约宁波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宁波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过分依赖公路运输,铁路、水路所占比例极小。2013年,宁波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为1677.4万标箱,海铁联运集装箱达到10.5万标箱的历史新高,然而海铁联运比例也仅占吞吐量的0.061%,绝大部分集装箱还是依靠公路运输。目前,宁波港发展的无水港大多集中在省内,省外只有两个。随着省外内陆港逐步增加,宁波港要结合腹地、各运输方式与港口货物主要货种的特性,在现有集疏运设施基础上合理调整运输方式,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优势,加大对省外运输节点及线路的开发利用,优化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强各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和衔接,保证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提升港口服务功能。
3.2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
内陆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海关、检验检疫、港口和航运企业以及货主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所以,宁波港在与内陆港联动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与内陆港的协调,也应重视与海关、铁路部门、船公司及货主的沟通与合作。诸如:争取当地政府对内陆港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建议物价部门根据运输市场情况,建立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科学合理的价格比价关系,引导公路长途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协同海关与检验检疫机构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推进沿海口岸与内陆口岸的大通关、大通检,提供快速转关转检服务;鼓励船公司入驻无水港,引入相关的调运集装箱业务,在用箱免费期限上给予适当延长;加强与铁路和交通部门沟通,完善公路与铁路的集装箱交接流程,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海运与内陆运输方式间的无缝对接。
3.3优化通关环境
外贸进出口货物附加值高,时效性强,因而通关效率成为货主选择港口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运输距离和总运输费用差不多的情况下,哪个口岸服务好,货主就会选择哪个口岸。所以,不断优化口岸软环境,提升服务创新水平,创建一流口岸,使通关环境更具吸引力,是宁波港与内陆港能否联动发展的前提之一。近年来宁波港在提高口岸通关速度上有了很大改进,并积极促使内陆港实现“属地报关、口岸放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所属关区不一,重复查验现象仍然存在。口岸通关软环境的改善根本在于改变口岸业务管理的传统理念,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因此,宁波港应首先考虑建立异地通关协调机构,使宁波港与内陆港之间实现无障碍直达,“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其次大力推广电子口岸远程报关,实施“无纸”通关、电子通关、集中报关等快速通关措施,简化通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以智能化通关监管模式实现与口岸海关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最高效的服务。
3.4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
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数据的共享与流通。虽然宁波已初步建立了物流信息平台,但与一流电子口岸及完善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加强口岸物联网建设,搭建EDI信息平台,实现航班、车次、单证、箱号等电子数据的自动交换,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港口与内陆港及其铁路等相关方面信息的及时交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使进出口物流可视、可控、可管理,使口岸信息共享共用、充分交流。
3.5建立相互信任与风险共担机制
当前,内陆港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运作平台和经营水平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因此,宁波港应与内陆港加强沟通与协调,构建联动发展的信任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使联动发展达到最优。在联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宁波港应给予各内陆港更多的技术、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并积极帮助内陆港引进船代、货代公司,使内陆港开展港口特有的专业化服务,真正体现内陆港作为海港在内陆地区功能的延伸,充分实现内陆港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内陆港的当地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注重长远发展,积极和宁波港合作,给宁波港提供稳定的货源,以形成相互合作、互利互惠、联动发展、携手共进的格局。
作者:王凤山 冀春贤 苏芊芊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一、广虚视角下的传媒业及新生态
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传媒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集群,也不再只是一个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分支。林左鸣认为,媒体建设成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交通是实体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一样。传媒作为传递信息、创造信心的一个产业,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显得日益重要,并且正逐步走向影响并塑造着时代的新天地,而且这个变化正在对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吴秀生持有相近的见解。他从新的广义虚拟经济学科的角度对传媒业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现代传媒业实际上已成为人气争夺战,成为通向连着诸产业的宏观经济体系神经的传输纤维。从国际背景看,广义虚拟经济的长足发展,使传媒业经营的主题逐渐成为以公信力为核心的人气,它依靠受众对之的关注度生存,这个领域的薄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绝不亚于物质形态的基础设施。可以这样说,实体经济时代的法则是“要想富,先修路”,而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打法则是“要人气,靠媒体”。“人气”指吸引人心或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程度。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人气”也是社会上每个人的信心的集合,而且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部分为一致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传媒业的主体受众,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消费者,较之受传统媒体影响较大的老一代受众,在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张扬个性、注重品质、追求娱乐、超前消费等。基于这样的变化,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传媒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依据“生活价值论”进行重新定义,构建新的游戏规则。
这可从多个维度加以解析:在经营主题上,从以往的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转向创意题材和集聚人气;在输出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向受众提供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及各种增值服务,转向提供连接与交互,生产并销售承载价值观和情感的泛文化产品;在商业模式上,从售卖注意力,以广告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向建立社群,经营用户,通过向用户多次出售富有虚拟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盈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创意题材、集聚人气、经营用户、创新商业模式、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媒体已经初现端倪,展现出蓬勃生机。由媒体人罗振宇创办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罗辑思维”通过微信语音、视频、线下读书会等互动形式,聚集80、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的群体(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人数达到300万人),打造一个“有种、有趣、有料”的互联网知识型社群。借助招会员、吃“霸王餐”、卖“真爱特供月饼”、推“罗辑思维图书包”等有创意、有个性、有温度的互动活动,黏住有相同价值观、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粉丝,改变传统玩法,嫁接文化和商业,实现“魅力人格体”的品牌溢价和“罗辑思维”社群的虚拟价值提升。纵观“罗辑思维”社群活动的运作,基本逻辑是以一个精巧的创意作为切入点,形成一个受到关注的题材,通过社群内互动和媒体传播造势提升“人气”,制造稀缺性,放大影响力,使影响力不断地与活动或商品相互纳入彼此的信息,产生质变的二元价值状态,最终引入商业元素使虚拟价值变现。罗振宇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现在这个小组织只是一个火花塞,会员系统是气缸,火花塞点燃气缸再带动发动机和整个汽车,一辆汽车又可以带动整个交通系统,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影响力。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影响力正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巨大价值。实际上,国内外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企业,比如谷歌、FACEBOOK、腾讯、小米等,都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典型的传媒企业,他们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法则。用大平台加大数据PS出全新的业态,用创意经济开拓出粉丝群体心理需求的广阔“蓝海”,并通过向粉丝出售带有丰富情感色彩、不断迭代更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丰厚的虚拟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传媒业的虚拟价值创造过程
广义虚拟经济以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为主体,虚拟价值是凝结或附加在物质商品中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目标的价值,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传媒业是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行业,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两栖性,它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更主要的功能正是创造、放大和交换虚拟价值。传媒业创造的虚拟价值,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连接和交互,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参与感、成就感、价值观等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其虚拟价值,是通过传递信息、创意题材、集聚人气、寻租变现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并周而复始、相互容介实现的。其中,传递信息是基础和起点,旨在建立并强化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连接交互,信息贯穿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并不断容介到传媒产品和服务上;创意题材是关键,是通过重组和嫁接各种信息要素,提供用以吸引目标受众的富含心理诉求的主题及内容;集聚人气是核心,通过差异化的生活题材来提高吸引人心或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程度,增强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预期;寻租变现是目标,通过跨界延伸、流程复制、交叉补贴等时空寻租方式,在满足目标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由受众或第三方支付费用,实现“人气”的变现和虚拟价值的提升。例如,前述“罗辑思维图书包”的运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传媒业虚拟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在操作中,罗振宇团队首先向社群传递了要进行以“未来站在你身后”为主题的互联网出版实验的信息,发起一场不剧透物品清单、不提前预热、不打折销售,仅以推荐人的魅力人格背书为核心的图书包限量闪购活动。他们创意了“提供基于书的一个趣味组合,用信任改造传统出版业”的题材,以粉丝对罗振宇及罗辑思维的信任来吸引和驱动购买,在社群内定制富含情感元素的产品(一个带有游戏性质和温度的礼包)并在一个垂直的封闭渠道内销售,为粉丝提供知识、趣味、信任和共同改变出版业玩法的新鲜体验。
这场实验的结果是,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秒杀。有人士计算,礼包内的六本书如果在当当网以优惠价购买,只需159.8元。即便如此,由于图书礼包的独特性、稀缺性以及“社群信物”的情感属性,很多粉丝还是认为499元的价格是超值的——它们购买和享受的是图书礼包附带的虚拟价值。需要强调的是,传媒业创造和交换价值的过程,始终是以平台、数据为内核和支撑的。借助互联网技术,传媒企业通过容介进化的产品和服务将目标受众沉淀到平台,与用户进行密切交互形成详实记录用户足迹、可预测用户需求的大数据,传递信息、创意题材、集聚人气、寻租变现这四个环节的实施,都是依托运营平台和用户数据展开的,同时又为平台提供了新的源源不断的数据,形成容介态,为挖掘用户需求、创造虚拟价值提供了可量化、有逻辑的高价值信息。媒体所拥有的平台和数据,既是自身创造虚拟价值的利器,也是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资产以及寻租变现的基础。依托平台和数据,进行品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容介,就能为自身及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并放大虚拟价值,丰富多彩的商业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基于信任和预期的互联网社群经济大放异彩。比如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推出同名手游;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中国好声音》一炮打响后制作了多档娱乐节目,并延伸到艺人经纪、商业演出、音乐学院、KTV消费等多个环节;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对啤酒、炸鸡、图书、服装、化妆品乃至韩国旅游销售带来了强劲拉动。反观目前处境堪忧的部分传统媒体,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在长期的单向传播、缺乏互动、广告买单的模式之下,没有形成稳固的用户群和精准的大数据,缺少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基本条件。
三、传媒并购的虚拟价值创造
从传统理论来看,企业的价值创造通常有内生增长和外部并购两种方式。内生增长的特点是渐进式成长,风险相对较低,质量可控,不足是过程较慢,可能错失机会;并购的优势是可以快速获得价值创造所需的外部资源,便于在较短时间内重构价值元素,并与企业内部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并购的不足之处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传媒产业并购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发展历程、并购特征、未来趋势、国内启示等方面,对于并购对传媒产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的研究,通常是依据传统竞争战略,在现有产业格局之下分析并购对传媒企业提升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本市场回报等问题,而对于并购对传媒业虚拟价值创造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广义虚拟经济视域内,基于生活对象化的视角和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理论,对于并购对传媒业虚拟价值创造的影响,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初步分析:
(一)获取平台积累数据,为虚拟价值创造形成支撑
正如前文分析,平台和数据是传媒创造虚拟价值的基础设施,但它们的形成和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投入。在符合公司定位及战略的前提下,传媒可以通过并购,以金钱换取时间空间,快速获取并购对象的平台与数据,精准掌握包括心理需求在内的各种用户需求,为反向生产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并创造虚拟价值提供条件。一般而言,被并购的目标公司在其所在领域内,已经拥有了相对成型的产品、渠道和用户,经受过市场的考验,具备了一定的抗风性能力和虚拟价值创造能力,并购后通过整合及协同,依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等信息,对平台的虚拟价值创造能力进行提升,使平台兼具大众化“公享”和个性化“私享”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虚拟价值可重复使用、并在重复使用中增值的独特优势,通过复制、延伸、跨界等方式向相关领域拓展。例如,传统媒体出身的上市公司浙报传媒近年制订了构建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的战略目标,核心思路是加快大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为核心,加快互联网用户平台的集聚和发展,推动互动娱乐平台竞技化、媒体化、社区化转型。为加快平台建设,浙报传媒通过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构建起国内首个国有资本控制的大型自主性互联网用户平台,初步搭建起“3+1”平台中的互动娱乐平台。并购完成后,该公司积极推动边锋平台的“媒体化”、浩方平台的“竞技化”,横向主打全国影响力,纵向深耕区域本土化,并与新闻传媒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形成网络、报纸、文化综合体三位一体的新型“O2O模式”。这样,作为虚拟经济富矿的网络游戏行业,其平台融合了信息、娱乐、服务、体验等价值元素,实现了虚拟价值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完善题材提升人气,为受众提供全方位虚拟价值
传媒业的虚拟价值创造,有赖于题材和人气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并购为快速获得这两个要素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传媒企业通过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为创意题材的落地提供产品、平台、用户等方面的支撑,使题材由虚变实;另一方面,并购本身也是传媒企业发展的“题材”之一,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无论是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并购通常能引发投资者对双方的密切关注、对价值成长的高度预期,并集中体现在公司股价和市值的变动上。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传媒娱乐集团,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主打的题材是“梦想和欢乐”。该公司上世纪20年代成立以后长期以内生发展为主,围绕动画片制作核心业务向下游渠道和衍生产品延伸。随着核心业务增长的放缓,1995年,迪士尼以19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ABC),2001年又斥资52亿美元购买了福克斯(FOX)家庭频道,并将其更名为ABC家庭频道。此后,迪士尼又收购了皮克斯动画、惊奇漫画、麦克斯电影、卢卡斯影业等多家动漫影视公司。其对影视公司的并购具有多重价值,其中之一便是充实“梦想和欢乐”题材,利用动漫影视传播平台获取可观广告收入的同时集聚更多人气,促进影视娱乐、主题乐园、消费品等产品的销售增长以及整个公司虚拟价值的稳步提升,实现“名利双收”(见图2)。目前,国内传媒企业的转型有两大方向和题材,一是以创意为核心,增加文化创意和用户体验价值元素,向类似于迪士尼的全媒体综合性传媒娱乐集团发展;二是以内容为核心,增加专业服务、电子商务等价值元素,向传媒服务商发展。并购对这两个题材的打造和实施,都具有较为直接的助推作用。以航空专业媒体为例,借助并购增加信息服务、会议战略、文化创意等业务,并与自有的新闻传播、品牌推广等业务进行协同,在“大航空、全媒体、精服务”的题材下做实做优,发展成为以航空为魂的现代新闻传媒服务集团,让专业品质、传媒品牌、航空文化附加在媒体产品和服务中为受众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融合嫁接创新模式,为用户提供超越商业的虚拟价值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媒业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各行业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放大器,是人气聚集和传输的主干道。传媒所吸引的人气,在提升自身虚拟价值的同时,还可以经过引流,与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融合嫁接,在对方企业的产品上附加文化信息,使其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丰富的价值内涵,获得更高的虚拟价值回报。最近几年,互联网企业腾讯并购了艺龙、同程网、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垂直应用企业,试图是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及网站、视频、搜索等媒体为这些服务应用分发流量的同时,在旅游、餐饮、交通等传统行业探索基于开放平台的O2O(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目前,引流效果已经初见成效,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虚拟价值的提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可以尝试的方向,是融合人文与技术,在提高旅游、打车等产品功能属性的同时,增强美感、时尚、趣味等情感属性乃至口碑、个性、魅力等人格属性,黏住用户并产生互动、交流、协作,使情感体验与商业价值容介,最终进化成为自生长、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在这种范围经济系统中,受众在社交媒体中既消费内容又生产内容的角色,演变成用户既是虚拟价值的消费者,也是虚拟价值的创造者。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情感交融和资源匹配,既能创造反哺社群的商业价值,又对产品、社群的虚拟价值带来增值,再叠加上媒体平台放大产出的品牌赋能效应,将带来更值得期待的价值创造。
四、警惕传媒并购中的虚拟价值折损
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并购是传媒业创造虚拟价值的有效手段。但并购能否真正促进传媒企业虚拟价值提升,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果战略失当,操作失误,产品、公司、品牌等方面的虚拟价值不仅不能增大,反而还会折损,形成负向效应。新华悦动传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2004年10月,新华悦动传媒的前身新华财经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后,该公司大举并购,相继收购了北京世纪光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经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告集团明声国际有限公司、联恒市场研究公司,但这些并购更多的是炒作概念,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也没有对产品进行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的二元组合,尽管公司股价短期上扬,但并未得到市场认可。2008年后,新华财经传媒陷入亏损,但其并未放缓收购步伐,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并购改善业绩,维持股价。并购没能帮助新华财经传媒扭亏为盈。2009年,新华财经传媒各项业务全线下滑,全年净亏损3.116亿美元。该公司更名为新华悦动传媒,试图从财经领域向娱乐和体育方向转型。2009年5月,新华悦动传媒对外宣称有意出售其早前购得的《经济观察报》广告经营权。同月,出售北京金冠新城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京师景观有限公司全部股份。频繁的并购,乏力的整合,加速了新华悦动传媒的衰落。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2011年3月,新华悦动传媒被纳斯达克摘牌,后在开曼群岛破产。新华悦动传媒的教训在于,通过并购获得了大量业务,为了上市而拼凑资产,为了追求短期盈利和资本市场表现而频繁买卖,却始终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和业务整合,也没有提升产品、品牌的虚拟价值。对客户而言,无论是广告、传播品牌的基本需求,还是信任感、成就感的心理诉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它的快速崛起而又迅速衰落,最终结果是公司价值和客户价值双输。当前,传媒业在并购中要避免一窝蜂盲目跟进,应着眼于价值提升,与符合虚拟价值创造方向并认同虚拟价值的并购对象充分协商,对价值创新的方向和途径形成共识,以此为基础确定并购方案,展开整合协同。在并购及整合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本、现代技术、金融手段的支撑,将精巧的创意高效落地,将信息(文化)更好地凝结于产品和品牌,使虚拟价值的创造和交换做实做细,减少虚拟价值贬损的可能。
作者:刘伟勋 单位:中国航空报社
一、经济发展与人才工作SWOT分析
1.人才工作面临的优势(strength)首先,区位优势。珠海横琴岛地处珠江口岸,与澳门隔河相望,是珠江口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海岛。经过五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六通”(桥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口岸通),建成了横琴大桥、莲花大桥,设立了国家一类口岸,修建了全岛的环岛公路,接通了供水管道,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哨,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空间布局由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几个板块组成,重点发展也是板块产业如旅游休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等。其次,政策优势。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批复的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金融、产业、信息化、土地等创新政策,使横琴成为“特区中的特区”,继续承担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这些政策中最具创新性的是横琴分线管理政策。体现在横琴岛区域管理政策上,按照“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原则对横琴全岛实施分线管理,横琴与澳门之间设定为“一线管理”,对与生产有关的货物实行备案管理并予保税或免税。横琴与内地之间设定为“二线管理”,承担货物监管、征税等职能,内地与生产有关的货物进入横琴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还有为澳门居民提供便利通关政策;土地管理创新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如15%的企业所得税率,以及面向港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及企业可自择适用保税区的优惠政策。更有企业之间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以及金融创新政策,这一系列相关政策必然推动的飞速发展。再次,最令人鼓舞的是人才政策。2012年10月13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复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目前,人才建设已得到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支持,并已经推进人才立法、制定实施细则、推动中长期人才规划和近期行动方案出台。例如:编写了《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目录2013-2015》,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推出系列高层次人才政策,包括:《珠海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评定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和创业项目启动《鼓励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暂行办法》、《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补贴暂行办法》;另外《高层次人才享受特定医疗保障暂行办法》和《高层次人才补充养老保障暂行办法》为独有。设立了“杰出人才奖”和“突出贡献人才奖”,此外,还针对技能型人才出台了《引进高技能人才实施办法》和《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暂行办法》。
2.人才工作面临的劣势(weak)一方面,是机制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另一方面,是激励保障政策优势不突出。自1980年设立特区以来,各届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制定人才强市措施,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吸纳大批优秀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将珠海建成了优美的生态城市。但是与深圳、广州等地相比,由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经济政策、用人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在人才吸引上存在一定局限与弱势,致使人才资源比较匮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能适应横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依旧不足,与人才国际化程度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一现象在刚刚起步的也初露端倪。根据我们所做的“高层次人才数据信息调查”结果可见一斑。如:调查问卷中一个问题你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排在前面几位分别是:第一工资待遇偏低、第二子女升学、配偶调动和就业困难、第三研究成果转化困难、第四继续深造条件差、第五职称评审困难;调查对象中有56.2%认为目前横琴的交通条件还不够便利;被调查的高层次人才获得就业信息、寻找工作方式的途径大多是通过公开招聘,网络获得,通过中介或猎头公司还只是少部分。这些数据显示,随着人们教育、居住等生活成本不断增长,我们在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的工作方面亟待加强。在吸引人才方面这些劣势,及人才开发工作中存在的明显差距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未来横琴建设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尽快想办法填补这一人才资源匮乏的鸿沟。
3.人才工作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一方面,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作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平台,肩负着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化、维护澳门繁荣稳定的重大使命。国务院刚刚下发了关于《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5年修订)》的批复。批复要求珠海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公里以内。这项规划有四个亮点,即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建立以公交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以常住人口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保护唐家湾镇等历史文化名镇。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为的发展与人才吸引、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从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聚焦看,突出抓好横琴自贸试验区建设。横琴自贸区获批后,预计今年3月前挂牌,目前正在启动“四个一批”工程迎接自贸时代的到来。一是备好一批改革开放新举措,海关、国检等部门将出台一批先行先试政策;二是备好一批开工项目,推进法拉帝游艇等项目启动建设;三是备好一批清单,包括国家即将出台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行政部门“权责清单”和行政执法“提示清单”,其中横琴将启用2015年负面清单;四是备好一批挂牌项目,成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金融租赁公司、综合执法局和专业招商公司等。横琴自贸区是一种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金融政策基本会“移植”横琴,横琴企业未来可到澳门申请低息贷款,其最终目标是在投资、贸易、金融、行政管理和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率先建成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自贸区的顺利开拓离不开投资、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精英,同时自贸区也为人才技能的发挥提供了发挥平台。
4.人才工作面临的威胁(threat)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国际开放的竞争环境,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比较根本体现在人才资源的竞争。新世纪,人才资源竞争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焦点,不同国家均各显神通,采取不同措施吸引人才、提供优惠条件为人才智力的发挥创造空间。同时在国内,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的展开,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的深入开展,给当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转型、深圳前海国家示范服务区的快速成长及各省、地区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人才强省、吸纳人才的具体措施,加大了人才竞争力度,这些对的人才吸纳与开发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二、发展的人才工作对策根据对人才资源需求状况的SWOT分析
1.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优化人才制度环境为了更好地实施《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行动计划(2013-2015)》、《横琴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等人才方案与办法,各级政府及相关人才资源管理部门要非常重视并积极落实相关各种人才政策,为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创造实质性条件,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的法制法规,严厉打击和制止人才不正当竞争,对传统的人才聘任机制进行改革,鼓励人才和相关领域的自主接洽。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让人才市场的具有自主调控能力,使人才能够根据横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向主导产业自主自然流动,从而加快相关产业与部门的发展步伐。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才宜居的综合环境经过五年建设,建成两环一纵的地面路网,33.4公里的地下市政管网,密布全岛纵横交错的循环水网,3C绿色电网和智能化的环岛电子围网等设施。但是在交通、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方面,还不是非常便利。为了对澳港及全球人才构成持续不断的吸引力,需要推出了多项措施营造人才宜居的综合环境。例如:在新区建设中,设立更高层次医疗机构,给予人才享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引入更好的教育机构,解决横琴各类工作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建设大量绿地与休闲、娱乐设施与场所等。这样一个政治稳定、金融服务完善、工作生活良好的环境利于人才安心创业、创新。
3.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储备全球化夯实基础利用横琴区管委会及其相关人才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与作用,落实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识人、用人、留人、培养人、考核人的系列人才管理与服务体系。政府人才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建立及时的接洽与反馈,人事部门做好总的协调和组织工作,依据横琴建设发展方向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的利用政策,引导各种的人才向主导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聚集。学习借鉴国外一些人才吸纳成功做法,由横琴区管委会和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共同成立了“联系横琴”组织,通过该组织与世界各地人才建立实质联系,为有志于寻求横琴职业发展机会的人才和横琴企业、公司搭建联系平台,为他们提供横琴的发展政策、就业机会及行业发展动态等最新信息,为他们到横琴工作、投资和生活提供最方便的条件。甚至在与国外的一些猎头公司取得联系,与专业精英、高学历的学者和资深研究专家取得联系,进行调查了解,如果他们是符合横琴发展需要的相关领域人才,就提供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如工资增长提高幅度达20%—50%;科研经费及时到位;解决家属的工作、提供舒适居住环境、方便子女入学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做法,为横琴发展储备大量国际人才。
4.关注鼓励科研创新,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由政府和管委会出台“科技创新培养计划”,为新成立的科技公司提供较大比例的运营开支,并且委托富有经验的科技企业经理为新公司提供管理支持;政府与相关部门还可帮助扶持高科技与高风险公司挂牌上市,方便他们筹措资金;资助公司、研究机构、大学在研发方面进行合作;鼓励企业进行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享有免税权,管理风险资金的公司可以有让税的优惠。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并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来横琴就业。
5.改革职称政策,促进职业资格互认制度成立各类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重视技能与能力,区分工作领域、行业特征认定不同类型人才,不以职称作为评价人才、聘用人才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职称评定旧模式,变革出适合人才资源储备特点和要求的职称评审政策,率先在探索建立符合人才国际化的评价系统。对引进的国内外各种层次、各种领域的人才,按照新的职称评审政策申评各级不同系列的对应职称;重点吸引港澳的各类人才及服务机构来珠海发展,加快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会同港澳相关机构探索构建职业资格的双向互认或多向互认制度。
6.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培训。处于经济的全球化时代、肩负带动澳门多元发展的重任,要求人才不断充实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能力,应对新的挑战。为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安排培训专项经费并逐年提高经费比重,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使各类人才的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马迎迎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1 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对人们生活条件以及交通条件进行改善
建设高速公路能够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人们出行范围逐渐增大,但是出行时间正在不断减少。高速公路通车之后还能推动沿线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穿过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的时候,农民距离高速公路比较近,就会远离贫苦。交通便利还能使得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外进行扩展,对城乡之间的差异进行平衡。建设高速公路对于农民是有利的,农村中的农产品可以及时卖出,减少成本,使农民获得良好的利润,实现致富梦想。
1.2 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中的人口比较多,由于科技的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种植不再需要太多劳动力,使得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对高速公路进行建设,能够使其走出农村,在城市中进行打工,在城乡之间进行往返。结合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如果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投资1亿元,直接产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为1.5万,间接产生的岗位数量为0.2万,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另外,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出较多的技术工人,这些技术能够成为他们以后就业的良好保障。建设高速公路之后,方便了人们出行与就业,对人们生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还能推动各个行业不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第一产业比重大,在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就会有较多农民在城市中从事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
1.3 发展旅游业
有的旅游胜地处于偏僻地区,即使有道路可以通往那里,路面也已经坑坑洼洼,其承载量也无法满足旅游需求。大多数的游客生活在城市之中,生活节奏比较快,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旅游。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的时候,交通是否方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通往旅游胜地的途中建设高速公路,那么游客的往返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在沿途中能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路途之中也能对目的地抱有一种新鲜感与兴奋感,从而推动旅游业的良好发展。
1.4 提升物流的效率
由于当前网络不断发展,更多人愿意利用网络进行购物,这样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节省精力,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是网络购物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卖家可以利用高速公路将客户购买的商品及时送到客户手中,比如食物,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不管在什么季节中都可以品尝到任何食物。
2 发挥高速公路建设优势,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速公路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样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推动经济的良好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状况,我们一定要从高速公路规划、施工、运营和配套服务方面进行入手,依托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2.1 将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基础,优化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要对高速公路建设进行规划,确保规划的高起点。首先,区域高速公路一定要和国家高速公路进行衔接,使高速公路具体利用水平以及便利程度得以提升;其次,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建设之前,一定要对地方经济发展具体需求程度进行考虑,将选址以及前期论证等工作做好。确保高速公路在规划过程中有高起点,给建设完成之后的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建设的时候不可以单就成本进行考虑成本,一定要对当前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将最佳的建设方案选择出来,提升其整体运营能力。第二,要推动高速公路以及区域内的等级公路之间的对接工作,地方政府在对高速公路进行规划完之后,结合交通体系具体建设基本状况,对一些等级公路具体建设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使公路整体形成提升,给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出一定的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对高速公路出口和经济中心连接线的相关工作做好规划,将高速公路出口和经济中心这两重作用充分发挥好,促进经济发展带的形成。
2.2 将高速公路施工工程作为重点,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第一,要使本地企业和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之间实现合作对接,推动本地产品的相关销售工作,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在对高速公路进行计划建设之后,政府要将相关信息公布于社会,并组织产销对接会,促进本地产品的良好销售,给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第二,在高速公路建设时要做好当地劳动力的相关就业工作,确保竞争实力比较强的人才队伍的形成。高速公路在开工建设之后,地方政府一定要针对当地居民进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就业,可以开展就业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征地拆迁的当地居民更要做好就业工作,使就业率得到提升,推动居民收入的提高,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2.3 将高速公路的配套建设作为取向,使高速公路推
动经济不断发展的整体空间得以提升第一,对于高速公路出口沿线要做好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政府在将高速公路出口位置确定之后,要将高速公路出口以及经济中心连接线相关发展规划制定出来并进行落实,做好相关产业的布局工作,依托于高速公路推动各个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要强化服务质量,使旅游业以及餐饮业和住宿业等相关服务业发展起来,提升服务能力,从而吸引过境游客和旅客,对本地消费进行刺激,推动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三,对区域内部环境进行优化,给依托高速公路发展的相关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防止宰客以及宰投资商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将良好外部形象树立起来,确保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
2.4 将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对于高速公路来说,要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和市场经济之间进行衔接。首先,高速公路的相关企业要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高速公路实现滚动发展;其次,高速公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还要对社会效益进行兼顾。对于经济效益比较差但是社会效益比较好的路线,在进行投资建设的时候,政府要将投入比例提升,在运营过程中还要执行经营补偿的相关制度,结合流量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适当补助,减少相关企业的负担,确保高速公路企业经营的正常,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才能促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高速公路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就业还有产业结构优化都有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作者:李萍 单位: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思想政治工作条件下,实现经济建设的相关策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政策。首先,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找好两者的切入点。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成为企业永久经营的根本;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作为企业发挥核心政治作用的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充分的组织作用。“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关键在班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要渗透进班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其次,必须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在增强自身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建设动力,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将员工关心的政治问题作为落脚点,用行动夯实企业的思想政治内涵。最后,在企业思想政治内涵的提升过程中,应当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标。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上,防止虚无的、无效的文化产生,防止趋同的思想政治行为产生,防止僵化的思想政治行为产生。将“思想引领、形象引领、行为引领”融合进企业的管理建设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2]。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劳动主体。企业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导向和凝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目的性,反映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整体需求,形成企业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凝聚力和相信力,就是引导企业全体职工进行生产的巨大动力,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人文精神。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有效载体。企业从新的视野和载体以及手段开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企业的形成团结协作与拼搏奋进的精神。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个性化的建设中,为企业职工提供当家做主的环境。在实践中,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硕果累累[3]。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经济实践的结果,对经济建设具有反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建设时,能形成企业经济活动和组织中的文化含量以及文化内聚力。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企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工作从本质上看,是以人为出发点。在多边的环境中,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根本上来讲,与经济建设的工作条件相同。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凝聚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建设中的优越性。政治性是企业建设的首要特性,在企业的经济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管理与组织作用,在有效政治活动的创建中,为企业发展凝聚力量。企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员工个体的作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因子”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其次,有利于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建立在资源行为上的行为规范,更加适合企业职工的接受。在工作机制上,企业通过具有特色的管理,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机制,将个人的命运发展和对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相结合。在生产经营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协调定额、薪酬以及福利方面的矛盾[4]。最后,有利于工作途径和形式的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内生动力、外聚资源”。在制定思想政治发展的目标的同时,应当和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探索建立合适的路径,继承优秀政治因子,整合传统的价值理念,将企业的精神以及价值理念贯彻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就创新企业发展的形式而言,通过汲取精华文化,不断将形式主义的东西抛弃,能集中优化企业的管理目标。例如,使用标示、标语以及新型的传播媒介,通过具有循环形态政治环境的建立,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战略思维,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黏合剂。企业与员工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将两者结合好,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加强企业的建设规范,制定人性化和理性化的管理方案。让员工和企业同一个脉搏,共同发展。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任何事物在赋予了思想政治的内涵之后,便会形成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势的竞争力[5]。第二,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有效的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是在企业中打造出一支优秀和谐团队的关键。因为和谐企业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工作中,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重点是统一企业和发展团队的发展愿景,将关心人、教育人、成就人统一起来。另外,通过企业员工成长空间的优化,缩小员工现实条件和成才愿望之间的差异,能有效地解决员工群体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凝聚力量,塑造员工的新形象和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塑造员工良好的整体精神风貌,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合理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第三,有利于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桥梁作用。企业的理念、精神、宗旨和使命是企业思想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为企业的第一要义“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根本上更接近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引导,让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实现企业发展的价值,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语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员工在肩负着巨大生产任务的同时,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即将“三个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主体,使思想政治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企业在其指导下,不断传承与创新,在建设政治文明企业与发展企业经济的进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樊金虎 单位:山西省阳泉第一监狱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
1.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有关。1929年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探索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则加速了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诞生,并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新内容。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否定了传统的区域分工格局,也加速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由美国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将对未来国际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在于:首先,它必将改变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全球化当中的市场开放、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等有着重大影响,贸易保护更加猖獗,跨国公司向本国回缩。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无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再次,新兴经济体开始兴起,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危机中,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还取决于危机时间的长短与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如果时间短,对格局的影响也就小,如果美国在和日本、欧美等国的博弈中继续掌控世界货币体系,如果新兴的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美元能够得到持续保证,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仍然将持续下去。
但是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国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更加严重,各国的经济结构转变与升级是必然趋势。我国唯有从中总结规律,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与战略调整,完善经济体制,才能够取得更大发言权。
2.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危机是全球性震荡,必然带来各个大国之间格局的调整。这一次金融危机以后,绝大部分国家都受到了损失,但是美国的损失可能大一些,其他国家的损失稍微小一点,导致美国的“一级”地位受到一定的削弱,世界多极化发展加快,但是不足以改变其一超的地位。
金融危机也将带来其他大国关系之间的变化,首先各国之间的捆绑更加紧密,协调一致与互相合作已经成为趋势,如何大国都别想独善其身;其次世界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受到了欧盟、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提倡;一些新兴大国如“金砖四国”和“新钻十一国”的发言权将上升,作用将加强;大国之间的关系受到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必将产生一些政治交易行为。
二、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出路及应对答卷
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与美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据统计,中美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020.67亿美元,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统计年鉴2008》)。所以这次发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巨大。
首先,中国出口型经济受到重创,GDP增长中出口拉动占1/5。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进口减少甚至停滞,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极大。其次,美国对华投资巨大,截止2007年底美对华实际直接投资565.72亿美元,在华办公司约在5万多家,控制或垄断了中国许多行业、产品和市场。美国企业在我国的金融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零售商业、餐饮业等领域都占有优势地位,一旦撤资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再次,中国现有外汇储备高达1.8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元储备,其中的一半拿去购买了美国国债。拥有巨额的美国债券。中国经济被绑架在美国危机重重的经济之中,让中国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如中国7家中资银行就购买了雷曼公司债券达80744万美元,全部打了水漂。另外,中国因美元贬值使美元储备大幅度缩水。例如:2008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9056万亿美元,按80%存美元外汇计算,存有美元外汇储蓄1.524万亿美元,按美元贬值22.06%算中国损失3363.4亿美元。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暴跌,中国股市受到很大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暴跌,中国股市下跌幅度列全球第一位。此外,中投公司及汇金公司在海外投资多有损失;中国社保基金委托他人在资本市场操作也有损失。
2.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的对策
首先,继续采取政策消除危机影响。我国是较早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之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是关键。为此,我国在初期出台了各种措施进行鼓励出口、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初期制定的一些措施与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很多问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与挥霍。未来,我国应该加强对经济的法律监督与行政监督。
其次,推进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目前我国较高的储蓄率不利于消费性经济增长的发挥着,而且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我们要进一步根据中国特色创新国民增收计划,改革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储蓄盈余引向合理渠道。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改革,化解与防止当前中国银行机构存在的巨大金融风险。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
再次,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从制造业强国向创新型发展转变,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要把握外汇储备增长及人民币升值的机遇,实现向参与全球要素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分工战略升级,创造出参与国际分工的新优势。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重构。联合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构建全球新的货币体系与秩序,争取在国际金融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成为亚洲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算工具。
另外,积极扩大内部需求。目前中国的外面总额占据GDP的70%,这是非常危险的经济模式。所以,未来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福利与保障的范围与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与生活质量,引导国民消费,扩大内部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总之,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不能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要积极采取一切措施,减少在这次危机中的损失,同时要利用难得的资源品价格下跌等机会获取实质性利益。要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为世界经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未来的大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前线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而教育管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经济做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地革新教学设备,聘请优秀的教学人才,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点从我国历史发展以及与国外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总结出来。
1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可以推动现代教育管理,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依赖,综合世界各国,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教育管理水平也比较高,而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两者也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重点对教育与经济进行投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发展。其两者直接的关系笔者总结如下:
2教育管理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而该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才,而人才是教育管理最终的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非常快,这固然是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影响巨大,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内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经济建设前线输送了大批的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是市场的需求,可以有计划的开设各个学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管理,其经济也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所以说教育管理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未来其贡献的程度将更大。
3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教育管理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想聘请优秀的教师,培养大批的教师团队,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都需要经济资本支持,而经济资本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体现。我国从各地教育管理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各方面的教育水平都要高一些,而经济欠发达的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则差一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管理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比较,都能够总结这一规律,要想两者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则需要从教育入手的同时,也不放松基础性的经济发展。
4教育管理与经济可以协调发展
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本身就不存在排斥关系,因此两者可以协调发展,通过以下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完全可以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改革之后,尤其是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很多农村孩子走向了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农村孩子有些留在城市,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有些则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减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即使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文化程度却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以职业技术相关专业和院校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应用性的人才和专业技能性人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了一批一批社会型人才,在以前中职教育模式上有了很大转变,进行理论上的深化和技能上操作上的实践。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的四分之以左右,到2005年以超出了一半许多高职在1998以前都是以中职,技校,为主。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和壮大,到2013年,规模已达到万人以上。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投资消费。现代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市场化形式的发展,形成多元化,集团化,产业链的发展。高等教育拉动消费与投资,扩招以来到2013年的十年里,累计国债投资就达到70多亿元,同时拉动各种方面体系投资达120多亿元。2007年国家鼓励私人创造民族产业。同年我们民办高校达295所,同时拉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如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地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济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管理,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经济发展都应该纳入到国家规划体系中,使其能够协调发展,目前国家的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使经济发展与教育管理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实际上,针对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很多,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为我国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刘添予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1.1指标体系的选取
从与水电密切相关的第一产业中选取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中选取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中选取批发零售业等(如图1)近5年来的收入变化情况,综合分析水电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度。
1.2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灰色关联分析实质是对反映各因素变化特性的数据序列进行几何比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水电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适宜程度进行测算,可视作为水电产业与各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
2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2.1水电年发电量与相关产业
年生产总值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水电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水电的发电量与其它产业均同步协调稳定增长。
2.2水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系数
根据表1数据,用公式(1)对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进行无量纲处理,其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无量纲处理后的表2数据,按照以下步骤,计算各个年份水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系数:第一步:求差序列,即每个数值与水电数值差的值,得出每个时刻Xi与X0的绝对差值,如表3所示。第二步:求两级最小差与最大差,得出:Min︳x0(k)-xi(k)︳=0;Max︳x0(k)-xi(k)︳=0.21第三步:将数据代入公式(2),得出水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系数序如表4所示。取各产业的权重为1,通过公式(3),计算各个产业关联系数的均值,得到一个综合的产业关联度,即水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灰关联度,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在一、二、三产业中,第一产业与水电产业的开发利用关联度最高,达到0.6612,说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依赖或受制于水电开发利用程度,水电资源开发的越好,农林牧渔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就越高;其次为第三产业,达到0.5526,水电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贸易流通,推动商品零售和批发;最后是第二产业为0.4938,其中建筑业较工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要高。
2.3水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结论
通过表1~4分析,湖北省电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体结论为:全省电力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但分产业的用电量与增加值关系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与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是双向因果关系,用电量增长1%,产业增加值增长1.82%;产业增加值增长1%,用电量增长0.51%。第二产业用电量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从用电量增长到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协整关系为用电量增长1%,产业增加值增长2.95%。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关系是从产业增加值到用电量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协整关系为产业增加值增长1%,用电量增长1.16%。
2.3.1水电产业与农林牧渔业关联度分析水电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联系最大,农林牧渔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达到0.6612,说明全省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与水电产业息息相关,水电开发利用度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近年来,湖北省着力搞好长江、汉江堤防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紧水库除险整险和中小河流整治,强化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包括灌区配套工程、水保工程、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3.2水电产业与工业关联度分析工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为0.488,与第二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4938基本持平,说明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相对稳定。以2013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5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106.00亿千瓦时,每千瓦电力可为10.09元工业增加值提供电力保障。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也基本维持这一水平。
2.3.3水电产业与建筑业关联度分析建筑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为0.5616,高于水电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678个关联点,说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最大。相对于其它产业或行业,建筑业等能源消耗较高的特殊性行业在自身发展中比较依赖电力产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较高。
2.3.4水电产业与批发零售业关联度分析批发零售业与水电产业的关联度为0.6188,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关联度0.0662个点,仅次于农林牧渔业,并与第二产业平均关联度接近,说明批发零售业与第二产业总体关联度基本一致,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而左右与电力产业的关系。
2.4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修正
从上述各类关联数据分析,电力消费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向变化。具体而言,当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电力消费增速往往会快于经济增速;反之,则电力消费增速往往会慢于经济增速;而当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负值时,这个指标的指向意义就很不明显了。所以,在具体统计分析当中,不能简单地把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主要标准,而是要密切结合国家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大政方针,结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变化,结合节能减排及新能源发展等因素,科学判断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似度或相异度关联,促进电力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
作者:赵锦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
随着全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为自己生产”向“为市场生产”的转变。同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全国家庭农场己发展到87.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8.2万家,还有众多专业大户。它客观上要求土地流转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手中,发挥规模效益,以实现增产增收。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不含西藏)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4亿亩,占到总承包地面积的26%,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种植大户超过287万户。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成效已经显现。一是加速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这些流转土地的主要流入方己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实施者。二是已经初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要素集中,优化了农业耕种与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特色化和科技化水平。三是较好发挥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作用。农民以股份合作、出租、互换、转包等形式交付给合作社、龙头公司经营。农民们放下锄头,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公司的股东或产业工人,拿了“双薪”,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但在土地流转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金融机构不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持续、专属、长期全面的金融服务,须重塑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通过专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激活流动性最强的资本,带动流动性较弱的农村土地合理转移,实现农村土地价值的真实反映、土地交易的公允合理、土地要素的合理利用、土地投资的持续增长,从而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资金少难以周转,难以获得贷款支持,限制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能力。也导致土地利用和产出受到影响,如有的外出农民希望流转土地给合作社,但合作社拿不出流转资金,土地只能荒芜。合作社迫切需要土地流转资金。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需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地区合格的信贷主体较少,农业企业往往没有信用记录,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抵押资产,很难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
以土地流转为纽带、以规模化经营为特点的新型生产方式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以现代化耕作和高效农业为特点的规模经营,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支持,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扶持。现在农地流转存在法律与政策互不配套。
201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而在法律层面只对“四荒”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能予以明确,其他类型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行为未能得到法律支持,金融机构开办此类创新业务,一旦出现贷款违约,金融机构将面临法律不支持风险,金融机构开办业务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因此,缺乏法律保障成为政策推广的最大障碍,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尚不完整,土地流转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属性难以通过市场充分显现,抵押权人难以有效实现抵押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它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指明了方向;它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要服务农地流转指明了方向。
作者: 郑良芳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研究部兼体改办原主任
1.相关理论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内生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变革及发展并未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城市和工业改革一直迫使政府试图通过金融发展来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注入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歧视性特征。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不论对农业发展还是农民增收,都意义重大。
1.1.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比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更容易受自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高风险特征决定,农村经济起步及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偿,当前仅仅依靠农业直接补贴不足以解决问题。农村金融发展及改革是汇集农村闲散资金、优化农户手中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容忽视。农村金融发展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以下主要矛盾:银行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盈利性机构,因此银行利润绩效考核与支持“三农”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国家给予的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以完全解决“三农”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历史包袱及历史遗留问题与农村金融发展主力军间的矛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与农业信贷风险分散之间的矛盾。就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而言,首先,农业可用资金薄弱,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有限。而市场经济力量的代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近年来,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吸取农民的存款大幅度增加,这从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可以得到相关证明,而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业贷款真正投放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却大幅度萎缩。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集聚的资金增量与投放到农村的资金数量缺口在加速拉大,金融机构将农村吸取大量的农村存款转投入非农生产,因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健全导致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缺口在加速扩大。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农村仍然是以个人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自给自足与商品交换并存,重视亲友关系,依恋土地。重农思想导致农民轻易不敢借贷,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缓慢。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4900元,如果按8亿人口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为13600~39200亿元,因此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1.2.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就农民增收而言,农村金融主要借助教育投资、信贷投资及促进就业结构变化3个方面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首先,教育投资效应。基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劳动力边际产出的重要因素。与早期劳动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强调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获得财富的能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农村教育就有可能大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其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其次,信贷投资收入效应。当前,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也导致储蓄是农民理财的主要渠道。就健康的金融发展系统而言,农村信贷投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信贷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农村信贷投资的增加,会整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从而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三,就业结构效应。农户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基于库兹涅茨的发展事实,转型经济国家中,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人居收入增长的越快。当农民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时,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得到合理的配置,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社会整体创造的财富就会增加,从而收入也会增加。所以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村金融系统的发展及金融资金的支持。有了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解决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促进农业整体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决定,金融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的工具。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使金融抑制成为集聚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缺少自主性,在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下,农村金融成为国家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渠道,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扮演储蓄动员的作用。基于此,中国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不是沿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展开和扩展的,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不仅不能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当然,农村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
2.实证模型设定及指标说明
2.1.模型设定
本研究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生产方程,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eA(t)KαLβFγ,其中,Y代表产出,A(t)代表技术进步水平,K代表总的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两边取对数,得到基本回归模型:lnY=α0+α1A(t)+αlnK+βlnL+γlnF+本研究在此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Y)和农民收入(I)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在此选取农村金融规模指标(FIR)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FD)指标,基本模型设定如下: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IR+ε(1)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D+ε(2)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IR+ε(3)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D+ε(4)由于时间序列自身存在的非平稳性所致,简单的多元回归会导致回归结果的“伪回归问题”,基于此,分别借助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回归方程的协整关系。如果变量自身或者其差分项平稳,则表明变量存在单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存在单整关系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
2.1.1.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形式(c,t,k)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0是指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经过检验,在5%显著水平,除了lnY项,其他各个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序列都变为平稳序列,得出各序列在5%显著水平是一阶单整序列。
2.1.2.协整检验
各个同阶单整的序列很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回归估计之前还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协整原理,本研究采用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法,通过计算特征根来分别判断各回归方程中不平稳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表中数据为各协整检验中的特征根迹统计量,“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表示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2变量协整检验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3.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基于模型(1)和模型(2)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表中括号内数据为变量的t检验统计值,“”表示回归结果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1%显著水平显著)
3.1.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正,且回归结果在5%显著水平为正,这说明,随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其对农业产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所需资金,并有利于农村闲散资金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确实在农业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以农村金融支农程度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农业产出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回归结果通过了5%显著水平检验。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的作用更为直接,规模增大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为滞后。本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对农业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3.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模型(3)和模型(4)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
3.2.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相比,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未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农村存款,大多时间充当资金吸收的渠道;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与城市金融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并不显著[6]。
3.2.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3)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农村金融的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显著,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农村金融支农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但其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正如林毅夫[7]所言,中国的农村金融是内生于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而且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决定,农村金融的内生生存能力不足,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与城市正规金融的差距也是导致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农村资金的合理利用,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只有加快现有金融机构结构和功能的改革,增强农村金融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农民才能真正地脱贫致富。
4结论
及相关对策建议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步入正轨,并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的服务重点不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而长期主要在于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农村金融落后于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我国农村金融深化落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25年,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约10年[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出进一步打击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村金融资金来源和动力支持的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不力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在中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促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规范化成长,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角度看,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缺少自主性,在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下,农村金融成为国家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渠道,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扮演储蓄动员的作用,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功能,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继续完善和引导国有金融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民间及私人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农村资金,真正利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去,解决农村和农民信贷投资不足的问题,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陈雷生 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关于政治发展的探讨
综合西方学者对于政治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大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施政能力的增强;二是公民对于参与政治生活热情的增加。换言之即为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两大目标。然而大多数人学者对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1亨廷顿在《第三波》中将政治发展看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发展,即为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以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在亨廷顿看来,民主化是威权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迈进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渡阶段,而在这个过渡阶段之中一定充斥着一些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但是一旦转型成功之后,国家即成为具有民主性的国家了。
二、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
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亨廷顿列举的影响政治发展及民主化的因素中,其中许多的变量都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出现继而产生作用,对政治发展在不同层面上产生影响。亨廷顿在书中着重指出:“经济因素对民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主之间,总体上存在着一种相关性,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水平,本身就是促成民主化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
三、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亨廷顿看来,经济发展会有助于民主化和政治发展,会推动相关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发展。第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涉及到重要工业化的话会带来不同之前、更为多变复杂和彼此依赖的经济体系,并且会产生许多新型的财富和权力来源,然而这种经济体系对于威权政府来说无异于一种噩耗,政府对其控制力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社会的教育水平因为经济的发展得到提高。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为:“经济发展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商人、专业人士、商店老板、教师、公务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文秘和销售人员,构成了一个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亨廷顿提出,多数统治是实行民主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一个贫穷的国家中,社会环境中贫穷的多数对阵富裕的少数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与民主相容,而“在一个土地占有相对公平但又相对贫困的农业社会,比如19世纪初的美国或20世纪的哥斯达黎加,民主或许是有可能实现的。”因此,在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中,中产阶级已经成长为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最为积极主动的支持力量。例如,在巴西,1964年中产阶级为争辩提供了处于绝对性优势的支持。在韩国20世纪80年生的民主运动中,城市中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构组成了瓦解全斗焕政权的主要力量,推进了韩国政治制度的转型。同样的,在菲律宾、西班牙、厄瓜多尔等国家,中产阶级纷纷在推进国家政治发展,进入民主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综合看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更为迅速的确立起民主的经济基础,而缓慢的经济增长可能确立速度也相对迟缓。但是,太过迅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了人们的预期,加剧了社会上的不平等,也会因此刺激到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诉求,从来给社会带来新的压力和动荡。然后这都是经济快速增长在短期内所造成的,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会使得国内的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国内开始进入转型地带向民主化国家过渡,推动政治发展。
作者:金静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传统的企业都是把员工当作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每天布置给他们任务,这些任务虽然让员工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自己的发展,影响了对他们潜力的有效发掘。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而人才不仅仅是需要招聘,还需要培养和开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重视这一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开发员工的潜力,为他们的发展制造一定的便利。这种爱惜人才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一直保持一个高速有效的发展,推动企业走向下一个辉煌。因此积极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林业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林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相关的附属产业开创了发展的先机。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树木带来的效益,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许多地方的林业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个别企业的员工很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缺少适当的了解,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这就使得林业工作团队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且有的企业把自己员工的工资当作一项开销负担,克扣他们的工资,压低他们的福利,这直接导致有关职工对于自己工作不认真,态度越来越差,企业借机寻找他们的漏洞进行再次克扣,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导致林业的有关发展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林业为经济建设开创更多的便利条件。其次就是针对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得许多人在其中滥竽充数,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而且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科学的奖励制度,许多职工开始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涨,但是他们最后所得的报酬与其他人一样,这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影响,使得其工作积极性不断地降低,工作效率直线下降。此外,还有的地方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为他人在林业使用方面创造便利以此获得报酬,使得员工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深入的降低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消极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许多优秀的员工转行做别的事情,对于林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
三、对应的解决措施
1.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林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植树造林,还有许多附加的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跟随时代的脚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性培训,让员工以一个更加积极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生产当中,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更加良好的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社会的日新月异需要企业不断地对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提升,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跟踪性培训。此外,以往在员工培训的时候,都是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员工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对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录。这很可能导致员工的培训成果不能最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培训的时候要重视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带动他们更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向员工灌输创新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而且还要把企业员工的素质与其职位进行相匹配,力求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多的可能。
2.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把员工的发展放在首位,首先企业为每一个员工建立自己的档案,对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做出的贡献进行详细的记录。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做好人员的聘用、调动和档案的管理,使得林业企业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踏实肯干和有个人能力的员工进行积极的潜力发掘,对他们进行物质上提高待遇福利,精神上提高职位等级,让他们可以以一个更加积极的状态进行工作,也是为调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做出积极的铺垫,保证员工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企业还要对员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满足其在岗的要求。认真了解员工是否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发展的方向会改变,物品的流行程度也会改变,想要良好的适应这些改变,就要做好人员的保值和增值,因为只有人的素质才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人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积极的在林业建设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取得更多的效益,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苏欣 单位:内蒙古绰源森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