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4:29:03
导语:在小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培养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见,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们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1)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感情表达——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凡卡》一文,教者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3)主动探知——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两小儿辨日》课文,有的同学提出“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难道孔子[文秘站:]那样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终于明白:一是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还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4)大胆想象——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尔。”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启发想象:“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怎样保护地球?”学生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有的建议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有计划地开采;有的建议保护好地球的水资源,不让其受污染;有的建议不但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而且绿化我们的家园;还有的建议采用高科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雷电光能,减少煤和电的消耗……这些想象建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5)读后延伸——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凡卡》时,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后》,要求设身处地设计凡卡梦醒后的情景。教学寓言《守株待兔》后,指导编故事——《守株待兔新传》,便如有一生这样设计:守株待兔的农民不再守株,而是广为植树,数年后,树大成材,卖了树买了兔。他不是机械的等待,而且凭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成果。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积级主动地探索,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去年以来,“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这些新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耳边,并从新奇逐渐被我们熟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摩,让我对这种互联网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转化为能力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教学方法被颠覆,知识的精华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而完成。教学手段也先进了,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这是有别于我们国家传统教学的一大特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甚至是校外,是对课堂地点的演变,使课堂变成了一切皆为教室。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翻转课堂是一种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它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网络技术的支持,但目前对师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要实施起来困难还较多。通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我认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步走,逐步完善:
第一步:准备阶段,也可以说是初步接受使用阶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但它的前提是要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校园网。这是一项重大、繁复、费时费力的工作,涉及多媒体互动、录像、剪辑等技术流程,比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演讲在准备上要细致复杂得多。单凭个人的一已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对教师进行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培训是首先要做的,因为技能的提高是教师制作、设计优秀微课的保障。微课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学会自己制作优质微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对于视频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不能太长了,是否有吸引力是重要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太长的时间,所以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他们学习到关键内容。制作微课程要注意的几点: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再次,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当然,把别人制作的一些优秀的微视频拿来使用这也是一种方法。翻转课堂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了解翻转课堂并能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修改和完善,运用教学理念组织课堂活动。要明确,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应有互动;不是用视频取代教师,是让学生先学到知识的核心;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地学习;不是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更不是学生孤立地学习。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所以老师们首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
第二步:使用推广阶段。
翻转课堂从时间线上来说,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课堂外,学生需先观看由教师借助各种软件录制并到学校网站上的6分钟~10分钟的主题视频来内化新知识,然后通过教学视频之后的试题来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新内容,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进一步学习,之后学生可通过教师布置的拓展资源包进行拓展性学习,而此时教师则通过各种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首先,最好的选择是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再向学习伙伴请教。学生最喜欢的是可以让视频暂停以便做笔记和有机会思考,而混淆时还可以倒回来看。第二天到学校课堂上,让学生先用5分钟做几道多项选择题,以此了解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会再布置适当的拓展性学习或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三步:完善阶段。
要使“翻转课堂”更完美,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经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软件与硬件条件还不够成熟。农村学生家里条件不太好,有的没有电脑或是网络条件的限制,学校可在适当的时间提供校园电脑供学生访问,作为他们学习的时间。
2.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学生自觉负责,课前不观看录像的学生将有可能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迷失。课下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难点。这就要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了。
3.现在的课堂学习正在改变以往的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在改变,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做成翻转,有的章节不太适合,那么我们就要另辟蹊径。也不是在所有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不是每晚都要分配给学生视频讲座,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在学生需要新的信息时才使用翻转模式。因为我认为,翻转课堂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个,而中国教育环境复杂,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不可能靠一种或一类的教学方法就能解决的了,教育本身是多元化、多样化的,能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都应当去实践并应用。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以模仿学习为主。教师做好写字示范,是搞好一年级写字教学的关键。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写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的板书,我都从笔画、偏旁、间架结构,认真做好示范,做到笔画、间架结构到位。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零件”。 “零件”不规范,“成品 ”就不可能规范。基本笔画的书写不到位,还会经常写错字、别字。因此,把笔画写到位,是写好汉字的基础。比如: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分。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
要写好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并根据各种间架结构的特点写到位。比如: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定;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勾衄(nǜ)笔不应直长,如:句、匀、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横长撇短,如:右、有、灰;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如:乐、集;横长竖短,如:十、上、下、士;横短竖长,如:才、斗、丰、井;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敛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如:亦、赤、然;有数横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如:三、冉……。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写字教学要坚持识记与书写、应用与书写相结合。
1、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及间架结构的认识与书写相结合。
对汉字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及间架结构的认识,是写好汉字的前提。
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细胞”。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6个平笔笔形和20个折笔笔形笔画。(见表一和表二)
汉字的上、下、左、右各部分叫偏旁。偏旁是构成汉字合体字的基本部件,常用偏旁部首有168个。一般说来,在上称“头”,如 花 字 中 的 “艹”,称草字头;在下称“底”,如盆字中的“皿”,称 皿 字 底 ;在 左 称 “旁”,如
村字中的“木”,称木字旁;在外称“框”,如冈字中的“冂”,称同字框。有些偏旁,在不同的位置,形体有所改变,称谓也不相同,如“人”在“会”字中,称人字头,在“仙”字中,称单人旁。
汉字的间架结构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及组成汉字的字的各部分的比例大小。 汉字结构:独体字:天、木;左右结构:说、你;上下结构:忠、秀;左中右结构:谢、做;上中下结构:意、喜;全包围结构:国、园;半包围结构:同、凶;品字结构:森、晶、磊。
一年级学生的识记是一种在具体的情境中,依靠色彩和线条的直观、形象的图画式识记,而且这种识记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汉字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及间架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不是要向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直观、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情景熏陶中潜移默化的达到识记的目的。
为了营造适合一年级学生识记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及间架结构的情景,方便学生经常识记,我用不同颜色把汉字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及间架结构绘制成表(受篇幅所限,仅以基本笔画为例,见表一、表二),张贴在教室,随时让学生边读边用手书空。
写好字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写字教学,要坚持书写与应用相结合,把写字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仅在专门的写字课教学是做示范,而且在语文教学的板书时也要一笔一画写到位做好示范。学生不仅在写字课上要一笔一画写到位,而且在生字、词语、课文抄写及平时作业也要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
汉字既是表音文字,也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都是合体字,由笔画构成偏旁,再由偏旁构成汉字。汉字的书写教学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认真抓好三个步骤。
第一步,抓好笔画书写,一笔一画写到位。一些同学常把“撇”写成点、“弯钩”写成“竖钩”、“竖弯钩”写成“竖提”……不但字写得不好,而且还写了许多错字、别字。
第二步,按笔顺抓好偏旁书写。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只有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按笔顺写好偏旁才能写好汉字。汉字的笔顺一般是:1、先横后竖,如“十”;2、先撇后捺,如“人”;3、从上到下,如“言”;4、从左到右,如“词”;5、从外到内,如“问”;6、从内到外,如“函”;7、先里头后封口,如“国”;8、先中间后两边,如“承”。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先写,如:战、冈、圈。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第三步,把握间架结构,抓好汉字书写。如: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如:颜、顾;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化,需、留;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得当,如:章、意、素、累;左偏旁小的字,要上边取齐,如:吸、呼、峰、峻;右偏旁小的字,要下边取齐,如和、知、细;外为四叠的字(四个口),整个字形要正方,如:嚣、器;内为四叠的字,布置要均匀、紧密,如:爽、齿;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武、成、或……。
1、书空。生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肌肉的发育是不平衡的,比较大的肌肉先发育,细小的肌肉发育要晚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手部肌肉才开始发育,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握笔写字比较费劲。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带来的害怕写字的情绪,我在写字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就是然学生把手举起来,按照笔顺规则在空中练习写字。
2、指书。指书也是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握笔写字比较费劲的困难,用手指(右手食指)在课桌、地板、衣服……等上面进行书写练习。
3、临帖。临帖就是临摹比较规范的字帖。这是传统的汉字书写练习方法。
4、抄写。抄写是多数老师在写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养成先看清字形再书写的习惯。在实际的写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写字时或把上下结构的字写成左右结构、或上大小、或左大右小,致使字写得不规范、不端正、不整洁,没有形体美。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先看清字形再书写的习惯,书写很随意。
2、养成按笔顺书写的习惯。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不按顺序书写是写不好字的。
3、养成正确的握笔习惯。错误的握笔方法会影响写字姿势,而错误的写字姿势又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常见的学生错误握笔方法:错误一:拇指与食指平,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错误二:拇指包住食指,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 错误三:笔杆靠得太低(会影响运笔的灵活性),握笔低。错误四:手腕上拱,握笔低,拇指与食指平。
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调查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正确的握笔姿势是:食指,拇指捏着;中指托着,笔杆躺着(躺在虎口上)。正确的握笔方式: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纸面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4、养成保持正确书写姿势的习惯。有很多学生写字时习惯趴在课桌或斜靠在课桌上。这种习惯不但容易造成近视,而且所写的字也不端正。要写好字,还要养成保持正确书写姿势的习惯。身体坐正,两腿自然平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纸要放正。要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一要给学生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二是每次写字时,首先提醒他注意姿势。
5、养成不乱涂乱抹的习惯。许多学生一写错字,就乱涂乱抹,结果使得不整洁不美观。写错字是难免的。写错后不要乱涂乱抹,要养成把写错的字圈起来,然后再在错字的旁边正确书写的习惯。这样,即使字写错了,也很美观、端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区待遇比照区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教师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施和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在开展“两建一提”(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活动的基础上引领教师走向教育技术现代化,以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技术;校际教研;教育公平。
(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配置。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学校从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的使用,逐步过渡到多媒体教育技术现代化系统。要求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掌握因特网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会制作使用课件,选择、组织、整合、利用、共享资源用于教学实践、使用学校网络信息交换平台,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的观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基于局域网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互共享平台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添置部分硬件,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在服务器中设立共享文件夹,如建立“教师资源,教研组资料(类目下可建立分年级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课件……)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教师备课,制作学科课件的时间。将时间用到现代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上,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二)基于VPN技术的远程登录平台
使用VPN搭建一个最安全、最可靠、最方便的远程登录平台解决方案。保证只有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访问敏感的服务和数据,杜绝一切非法的访问和恶意攻击。同时以保证访问的不可拒绝性。在服务器建立了VPN远程拨号登录技术,让教师在家里也能直接进入学校局域网,既保证了安全接入,又能充分共享学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一)以用促学,以练促培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为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效益,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逐步形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开展多形式的现代化教研活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因设备制宜,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效益
1.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专业应用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2.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应用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现代化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研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人人会使用教育设备,人人会交互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教研组活动带动教育现代化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发展
1.教研组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是学校“两建一提”的具体执行者。教研组的单科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与深入分析教学质量等工作。通过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吸引,带动,激励,提高”的重要作用。
2.让校本教研成为常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大量新教师进入了各乡镇学校,校本研修这种教师教育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由于目前尚存在各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因此,校际联动这种研究方式愈来愈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被更多的学校所采纳,基于此,城、乡学校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联动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在联动教研活动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大家相互学习研讨,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是教师的有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良好载体,学校在研讨活动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完善研修模式,进行更广泛、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沟通和交流。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常态,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校际教研交流的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之间的友谊。
3.手拉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促提高。城、乡学校之间结为手拉手学校,在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方面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乡学校联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根据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案例:XX学校教研活动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在学校4-9年级,共12个班近600名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1)问答题答题情况
a.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给你的学生上课?
学生主要观点:严格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上课,认真,少安排作业,少批评,用游戏的方法,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开心上课,分层次要求,与学生互动,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等。
b.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主要观点:喜欢温柔的教师,上课不发脾气,爱学生,平和,有激情,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
合作,善解人意,开朗,真实,有趣,幽默等。c.课堂上你渴望怎样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要观点:民主平等,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教师多给予学生帮助,多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亲切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等。
(2)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的教师授课对学生学习有影响,但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59%的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拨;61%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这个问题上,60%以上的学生参与不积极;对教师上课满堂灌,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留下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做游戏进行教学,71%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新的知识,学生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回答老师提问时多数学生喜欢思考后表达观点;82%的学生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上课。
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多用游戏的方法,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应留给学生时间,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教师对学生要分层次要求,还要多与学生互动。对于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温柔、爱学生、有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学生希望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要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像朋友一样亲切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室的环境卫生及布置对学习的影响,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影响,这个结果有些反常,是否我们的教室布置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感召力?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太淡薄呢?
教师的情感态度(如充满激情、平和、冷漠等)对课堂效果的影响,仍然有较多的同学回答没有影响,这也是不正常的,同样,对于家庭作业布置,多数学生回答是喜欢老师统一布置,而不是分层次布置,这些与我们期望的答案不一致的回答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已经习惯和适应?
(3)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最受学生喜欢、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老师幽默的课堂,还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学生非常欢迎的。
由此,我们建议: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课堂应生动活泼,而不是死气沉沉,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使课堂更生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平时多了解学生,积极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老师应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老师应认真备课,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定要细心、耐心,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作业布置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度过量,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虽能提高考试成绩,但却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使用多媒体的尽量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要增加幽默感,多用微笑面对学生,尽量不要板作脸,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教师仅凭传统的知识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应用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愿景,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逐渐赢得学生们的欢迎。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现代化在学校“两建一提”,学校品质提升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课题,主动成长作为;学科思想统领,主动改变平庸;学科建模入轨,主动突破更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室文化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当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更加突出地强调着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小学生在校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教室,无疑又是所有校园文化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学校环境,也离不开教室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教室环境关系更为密切。教室文化,是小学校园中独特的风景,是时尚、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小学生文明的窗口。因此,笔者认为教室文化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断乳期和自我意识萌发阶段,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和发展的时期,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此阶段,外界的引导和影响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又反过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1.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
第一,提高审美水平。 教室文化体现的是教室这>:请记住我站域名/
第二,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小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教室作为一群生龙活虎的小学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现出一派活跃、生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氛围。围绕教室文化建设,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文体活动和各项知识竞赛丰富多彩。诸如教室联谊制度的建立,“教室杯”各类球赛,文娱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示青春气息。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激励小学生奋发进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
第三,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人,教室文化在发挥以上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求学上进的作用。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看到教室里张贴的‘比比谁最棒’的公示栏,你得到的星星最少,你会怎么办?”,有67.14%的学生选择“努力表现,认真学习,争取得到更多星星”,这表明教室文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追求学问、争取进步的意识。
2.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协作、竞争意识的培养
教室成员朝夕相处,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纪校规、教室管理制度等的约束外,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动规则,如语言习惯、消费结构、作息时间、教室及其成员的外观形象,也即教室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约定俗成,就具有相当大的制约力。如果违反规则,就会被同学排斥,视为异端。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教室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由于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学习技能的竞争上,带有功利色彩的因素较少,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表现为积极向上,争取优异成绩,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这种竞争是主流,往往成为推动全体成员追求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3.教室文化有助于满足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往。 进入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开始走向学校与社会,生活空间扩大,在心理上渴望被人理解,追求友谊,渴望与人交往。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又存在心理闭锁性,常常处在矛盾中,觉得空虚困惑、孤单寂寞、精神焦虑。调查发现,许多同学感到同在一个教室的学生彼此朝夕相处、学习和娱乐,互助互爱形成的宽松友好的氛围会使自己心情舒畅,尤其在遇到失意、挫折的情况下,精力和情感能得到正当宣泄。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氛围,让学生锻炼个人的交往能力,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当老师以来,基本上都是担任一个大循环或小循环班级的教学,中途接手班级我还是第一次,这学期我中途接手的是一个六年级班。
第一天上课我就感觉不是“一手带大的孩子”有点难带 :摸不着习性,不知根知底,只能根据接班的分数来评判每个学生。通过几天的接触我发现这群学生的闪光点还挺多的: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喜欢为班级做事:比如有学生生病不能值日全班男生抢着值日;帮老师发本子这帮男生也是从座位上跑到跟前来伸出长长的手抢着拿本子发,还争论着:上次没给我发这次总轮到我了吧。即使我强调是组长发本子,上课不能下座位,可一到这时这群家伙就把规矩抛到九霄云外了;班上女生更是令我感动:每次课堂练习有男生问她们题目时她们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笔宁愿自己是最后一个交作业也要耐心教到这位男生会为止,有时还两个女生辅导一个男生。
开学一个多月,他们让我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但这群学生玩心太重,所以接班时成绩不理想。看着成绩单上分来的不到30个学生就有六个数学是挂着红灯笼,让我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有一个男生数学只考了16分,看着这刺眼的分数,我估计他想翻身肯定难了,每次作业几乎都是错的多对的少,每次作业评价我都是象征性的打个及格。可是有时候表面现象很可能会蒙蔽双眼:每当上课提问难题时他却出乎意料的举手回答,而且基本都正确,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未必能有他那样的反应速度。这让我对他的评价改变了不少:儒子可教也。于是在接触的同时我对他留了份心眼,发现他最大的缺点是性子急:平时我交代一件事不等我说完他就去做了,等他做事时又不知道是啥事,做作业从不完整的读题,不会思考,作业是班上最先做好的一个,结果不是答不完整,就是算错。而且班上“爱心泛滥”的女生都对他避而远之——嫌他脏:喜欢挖鼻屎,又有脚臭…为了改变他,我采取了一系列温和措施。
首先从他的作业入手:别人作业全对的评价是“优上”,他几乎没有全做对的可能,有一次课堂作业他出乎意料几乎做对,就是有一小题算错了,我将他叫到跟前指导他订正好后,将他的作业评价为“优”并加了个五角星,告诉他这个评价和别人的“优上”是一样的,只要有进步认真做,我的评价尺度会适当放宽。
第二步从他的考试入手:每次考试及格算两个“优上”,70分以上算三个,以此类推。所有的“优上”参加班上月评比前五名奖励一个本子。记得第一次单元考试他就考了一个70分,我马上奖他一个本子作为进步奖。第二次考试他居然考了80多分,中午平时不回家的他居然骑着自行车将这张试卷拿回家邀功。那为什么接班时他只考了16分呢?在一次品德教育时,他自己反省了自己:在五年级时他喜欢玩电脑,没有心思学习。我以此教育大家:周末可上网看看新闻查查资料,但不能玩游戏,否则沉溺下去就不能自拔,影响学业。他连忙点点头,为了断瘾,已让妈妈将网络停掉了,看来他是下决心断掉网瘾了。
第三步改变他的“脏”病:每次发本子前我都叫他将手洗干净后发本子给大家,后来,每当要发本子时他马上说:“我手是干净的。”我就问大家:“能让他发本子吗?”大家点点头。次数多了,大家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嫌弃他了,有时题目不会做,他去问时,那>!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性本善,我们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处事的态度,以及今后走上社会对事物的正确处理方法。两个多月的接触相处,我发现即使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他的身上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比如对待学习不敷衍了事,勤学好问,即使预料之中的成绩差,但毕竟努力过,我们还是要多表扬鼓励。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会有,当你将无私的阳光照亮每位学生,你会发现他们的笑脸会如此灿烂。
南堂冬日明,窗户暖可喜。
__x日,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____小学语文组一行六人就匆匆奔赴____二小,向____二小的____和____两位老师学习。
当我们如饥似渴地倾听完两堂语文课后,那种恍然大悟、难以言表的喜悦悄然涌上心头——原来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可以如此魅力十足,妙趣横生。兴奋之余平添了一份敬佩,赞叹同时更多增了一份责任。两位老师用他们的智慧把课堂教学演绎地那样精彩,也让我们深切领悟到:语文教学应与智慧一路同行。
____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二年级的《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是一篇读后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对文本中小男孩的敬佩。教学时____老师把着力点放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字眼“蒸”、“困”“甚至”等词,体会小鱼处境的艰难。精彩的教学效果源于精心的教学设计。____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坚持“瞻前”又“顾后”。如开始生字教学中着重教学 “蒸”字,让学生从字形上形象感受字义,为后面的感悟文本做好情感铺垫。随后在品读文本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炙烤下鱼儿“痛苦挣扎”的画面,由于形象逼真的画面视觉冲击,学生对“蒸”字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厚,不仅深刻领悟了“蒸”字背后作者蕴藏的情感,而且更深切地感悟到文本所传递的内涵——关爱生命。整个过程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让每一位听者都为之点头称许。“蒸”字的教学着实让我们领教到____老师教学设计方面独有的智慧,而课尾的说话训练,又可谓是教学的另一大亮点。在____老师的层层点拨之下,学生情感已达至巅峰,急需一个舞台抒发自己的情怀,已达至“以吾口抒吾心”之目的。____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读懂了学生的渴望,设计了说话练习——我多么希望沙粒( ),我多么希望太阳( ),我多么希望( ).....此处的练习,巧妙地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神奇的桥梁,指引学生直通鱼儿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感而发,有言可表,所以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学生发自心底的呐喊,感受到的是孩子们智慧的飞扬,这是有效的语文学习,这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习。怎样关注学生,什么是“以生为本”,____老师用她的智慧做了生动的诠释。
____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三年级的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教学时,____老师紧扣文本特点和编者意图,坚持以读为本,引领学生在反复读中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体味故事的趣味,感悟其间蕴藏的寓意>!
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朗读训练只有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方能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低年级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很难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感悟文本创造形象直观的情境,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空白,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教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位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均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上一个又一个难点,收获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特别是____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太阳炙烤下浅水洼里小鱼“痛苦挣扎”的画面,带给观者极大的震撼。学生沉浸其间,仿佛自己就是那浅水洼里的小鱼,在挣扎,在受难.....此招设计甚是巧妙,牢牢抓住了学生视线,深深震撼了学生,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就更加准确和深刻,无怪乎而后的放手朗读,学生读出了更深的味道。如何让多媒体为教学锦上添花,两位名师智慧“出招”,让我们受益匪浅。
走出课堂,冬日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暖暖的,心头更是热乎乎的,那是一种收获的喜悦在心底荡漾。今天的课堂,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其实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像这两位老师一样,用心去设计教学,用智慧去组织教学,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如何彰显无穷的魅力,两位老师用她们的智慧为我们一线教师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学生先报任意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说明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数不能被3整除,是有规律的。然后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它地方呢?让学生观察到像 “13、33、26、36,”中“13和33个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却不能”,在“26和36个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却不能被3 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可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代有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
型人才。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 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 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摘要: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但这已教学内容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关键词:语文 拼音 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但这已教学内容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拼音教学呢?
一是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形象性。汉语拼音教学形象性的特点是由儿童心理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的。汉语拼音教材的本身就注重形象性。例如声母、韵母的教学,教材几乎给每个声母韵母都配了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描绘发音方法;有的是描绘字母的外形。教材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形象、生动。
二是汉语拼音教学具有情趣性。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于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更有兴趣,而且教师只有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学生才能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具有记忆性。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会读、会写所有的声、韵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牢、记准、记得快。
四是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实践性。第一阶段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是让学生会拼读音节,而且教材在编写时也是在学习声韵母的过程中穿插着音节的拼读,而不是学完声韵母,再学拼读。因而在教学拼音时不但要让学生会写、会读,还要会用。这就决定了拼音教学实践性的特点。
1、注意拼音教材的整体性,加强整合
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做到:
1)、字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画面,说出本课要学的字母或音节,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图画培养孩子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
2)、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音节的拼读是学生拼音入门的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的难点。如,让学生拼水果名、蔬菜名、动物名、教室里的物品、家里的物品,可以拼家庭成员的称呼等,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还可以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卡片,一面写汉字,一面写拼音,让学生在拼拼读读中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名,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提高了拼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拼读音节与识字、阅读儿歌的整合。
识字是学生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准汉字,阅读儿歌。这部分内容的儿歌只要让学生读熟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让他们看图发音、看图记形,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想象,而且能帮助他们认知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于是,笔者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1)、发音示范法。
在教韵母和声母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开口度和唇型,然后让学生模仿,最后观察学生发音时的开口度和唇形,发现学生的发音毛病,及时指导纠正。
2)、看手势读音组词。
在学四声时,为了让学生大量地进行练习,笔者采用了看手势读音的方法,如学完“ɑi”,举起了四个手指,学生马上读“āi、ái、ǎi、ài”“热爱”的“爱”;举起了两个手指,学生马上读“ái、ái、ái”“挨打”的“挨”,或者教师读四声,学生做手势。这样不但训练了四声,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字母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学挂图和课件的作用,把图形和字母形体结合起来给学生讲。如b、d、p、g、q这几个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母,笔者在教学时分别出示“小朋友听广播”、“骏马奔驰得得得”、“小男孩爬坡”、“鸽子衔树叶”、“气球”的图片或课件,让学生领会字母发音,说出记忆的方法:b的竖像收音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的机体,d的发音像奔跑的马蹄声,形状像马蹄印,p的右半圆像小朋友手举的红旗,一竖像旗杆,g像数字9下面加弯、q像9字,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表象,并储存在记忆中。
4)、歌谣法。
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里对顺口溜、绕口令、儿歌、谜语等最感兴趣。初入学,他们对字母形体非常陌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时把字母编成许多形式的歌谣。比如,在复习韵母时让他们记住“仔细看,记住韵母并不难,a、o、e、i、u、ü带头各五个,挑头各三个。认真学,天天练,韵母个个记心坎”。通过这样编,学生对24个韵母掌握得非常好。在标调时,学生很容易弄错。就让学生记住:“它们六个亲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六,标调标前不标后,只有老四和老五,哪个在后标哪个。”还利用歌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拼写规律。如用“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很顺当”说明三拼规律。用“j、 q、x真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挖了还读ü”,帮助记忆上ü两点的省略规则。
总之,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求,也是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只要创新教学过程,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史较快地掌握汉语拼音。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上是先讲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最后才讲能被3整除的数。课本安排的用意很明显:因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它们的个位数(0、2、4、6、8)都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都是它们的个位数都是0或5,而能被3整除的数是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能被2和5整除的数学生非常容易判断。就在我讲完能被3整除的数时,举了许多例子让学生判断,15、123等。通过判断总结出:把各位上的数相加得的和能被3整除,说明这数就能被3整除。这时一个平时很不爱说话的同学举手了,我示意让他起来说,“老师,是不是每个数都能这样去判断?”我同意他举例。他的草稿本上早已有了很多例子,他说了一个9887。不等我在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早其他同学早就开展思考,演算起来,9+8+8+7=32,32除以3不能整除,所以9887不能被3整除。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得到我赞许后,这位同学说:“老师,我发现判断能不能被3整除的数,数字越大,判断起来就越复杂,不像判断2和5整除的数那样简单,只看数的个位。”这时,其他同学也好像都有同感,盯着我等我回答。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放开给学生讨论。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老师我发现数字越大它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就越大,我们要去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同样困难。”到这一步,我心理也没底了,因为没有想到这一点,这是所有的学生都盯着我,静等我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也没有想过,于是就和大家一起来思考下到底有没有更简单的判断方法。这下同学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都在积极的思考。最先提问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我发现了。”我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倾听他的叙述:348各位上的数3+4+8=15,15能不能被3整除,我又用1+5=6,又算一次,6能被3整除,所以348能被3整除。我说同学们再举些例子看看,发现了什么?最后大家一起找出规律:“不管多大的数看能不能被3整除,只要把各位上的数进行二次、三次相加后都等于3、6、9。”这就和能不2、5整除的数一样好判断,我把这一共同发现的规律写在黑板上,调整了一直以来教材上先讲2、5整除,再讲3整除的顺序。我对学生树起了大拇指,教室了响起了掌声。我想这掌声是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许,是通过创新思维后获得新知识的喜悦。这堂课能到达这样的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让我感到震惊。
这堂课我没有太多的语言,只不过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就能碰撞出如此绚丽的火花,我感觉非常成功。课后,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我觉得营造创新的思维环境是成功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有三点启示:
我们时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应用了很多方法,大部分看上去课堂很活跃,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学,配合得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然受老师思维模式的限制,处在一种被动固定的模式当中。曾看过远程教育网上的一堂观摩课,小组讨论赏识表扬,但我看未必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叫讨论一下,几个凑在一起交流,然后就分组发言,说得好就嗨嗨你真棒。真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我看未必,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气氛的热闹、活跃,就只能流于形式,无实效。只有学生在内心积极的,不受任何压力的前提下,有自觉的强烈探索欲望,才会有最强的创新动力。事实上,学生生天生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而我们的教师要做的仅仅是抓住这种创新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让这种思维持续进行的平台,学生就知道该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并由衷的感受这种创新思维飞翔起来的成功喜悦。如果哪位学生提出“老师是不是每个数都能这样去判断?”时,我仅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那么,哪位提问学生的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就将被我浇灭,就没有后面的结论,学生就失去一次发现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我已将错过一堂精彩的讨论探索课。
很多理论的东西,什么合作、探究、问题教学等,假如不去结合实际,它永远是理论上的全新教育模式,无法在实际中实施。问题是在把理论模式化,刻意备课,用多少时间去完成哪几个内容,突破几个知识点,做多少练习题,这样一来,老师已把时间安排满了,学生已经没有主动思维的机会,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假如前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一个劲儿的按备课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记住定义就行了,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不给机会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些闪亮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绘画大师留飞白的笔法,行未到而意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搭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会遇到在教学中使自己难堪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被学生问题问倒,或者是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是很没有面子,没有威信的事,所以一有学生出格就避而不答,甚至压制、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很高的师德,是一名不合格的老师。学生有问题或是发现老师的错误,证明学生在思考,我们应感到庆幸。假如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就会失去一天成功的课堂教学。假如这节课学生问我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为了自己的面子说没有就完了,精彩将不复存在。当一名老师改变角色,用赏识的目光看你的学生时,你就会发现他们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和新颖。
总之,教学本无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实际,联系当时的情境,放飞他的的心灵,让他们的思维在知识的空间里翱翔,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知、探索未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的体现教学的艺术。
【论文摘要】:文章围绕“优化管理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真切阐述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是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保障的现意义。提供了构建团队网络,提供专业引领,搭建展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等办法,从而取得构建教师研究团队,让教育实践有依托,教研之路有方向,学校发展有后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优化环境 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陶____先生指出:“教师就是改造社会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说,学校发展必须依赖于广大教师,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能够反作用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学校教科研文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教育转型期,如果让教师单枪匹马是很难快速发展的,他们的专业成长步伐是缓慢的。所以,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是教师研究团队主动发展的保障。我校通过构建团队网络,提供专业引领,搭建展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等办法,突出“三重视三坚持”,强化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与经营。
建立教师研究团队可以说是简单而复杂的研究工程。身在农村,该校一直坚持“ 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目标理念,鼓励教师用行动去实践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通过草根式教师研究团队建设,力争逐步构建“培训、课题、资源 ”三位一体的教师研训互动新模式。
1.加强对团队建设的领导。成立课程研究部,提升教导处对教师团队的管理职能,强化教科室对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研究、创新、引领作用,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统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从而建立起校长室—课程部—年级组(各职能科室)—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组成的校内教育教学研究网络。
2.打造多学科的研究团队。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社区服务的需要,以国家级课题《建设书香校园,享受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和校本课题《农村小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为龙头,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细化出十多个校级小课题,建立小陶子文学社、教师成长学校等教师研究团队。让全体教师人人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为他们成为科研型教师搭建平台。
1.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活动引领。
把教师研究团队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点来抓。进行《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和《践行爱的承诺,争做师德标兵》实践活动。该校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班、入党积极分子创优班,青年教师写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写青年教师,家长写教师、学生写老师,编辑《师闻集》等,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师成长。
对成绩突出的团队和教师优先评优晋级,提升教师跻身团队的成就感。每学年100多人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和论文竞赛中获奖。
2.重视业务提升,坚持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一直是该校教师研究团队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为需要而培,重实效而行。”突出“在行动中成长”的培训策略。
陶____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为,那是盲动。”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要有专家的正确教育理论来引领的,事实证明,无论是搞教育改革或是科研项目研究,都离不开理论来指导实践。
该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采取课题引领、同伴互助、充分展示的办法,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既有专家的指导,又有教师个人的实践创新,促进教师“报团”发展。
认真办好教师成长学校,突出一个“行”字。坚持“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行动理念,引领全体教职工人人争做校、区、市级六大骨干教师。鼓励大家做有方向的教师,在不断成功中成长,学校分三个层次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中年教师发展学校、老年教师创新学校碰撞理念,建树思想,形成风格。举办“我眼中的校本课程”、“我是陶____生活教育思想的践行者”等论坛讲座;“征集教育教学100问”;进行小课题开发与研究;强化“课堂生活化研究”等诸多活动,编辑《陶研集》等专辑。促进全体____人在“做、学、问”的教育科研中自我发展。
实行话题主讲人制度,体现一个“改”字。话题主讲人是每一次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活动前选好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或热点问题,准备好话题相关材料搜集,介绍搜集的专家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俗话说:“有思才有进”。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现象赋予理性思考,进行回顾和反省,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规律性的东西,改进自己教学工作中理性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是有效促进个人专业水平发展,成为名师的途径。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
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的启示,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课题研究工作笔记》,记载自己的行动轨迹,撰写反思故事,对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归纳,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师团队研究优势。
坚持“四制”研究,优化一个“研”字。(备课作业制、课前抽查说课制、刷卡听课制、培训汇报制)通过对教师在培训中“做”的管理,让教师去做,用话题、任务“引”教师参与研究,带教师进入研究状态,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转型突破“四大瓶颈”,即转变观念、改变习性、掌握技术和营造环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转型的4条建议:1.充分重视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培养;2.确保学生课内独立学习的时间;3.重视研究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处内化力量;4.优化师生情感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潜能。
刷卡听课制的建立,变过去“逼”着教师去上课、听课,为现在的主动申请上示范观摩课,主动听取别的老师的教研课,通过积分累计,进行专项奖励,每学期近60人次上过校内研究课,20多人次在校内外做了专题讲座,教师听课平均达20节。
备课作业制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求学生做的作业,自己先做。先行试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做中思考,做中研究。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做实事,把教师头脑中的“经验”,做出灵动、做成“思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重视目标管理,坚持绩效考核。
对教师研究团队实行目标激励性、实效性奖励。①教师人人制订自己的《提升发展规划书》;②根据培养计划,设定《党员示范岗》、《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创优岗》,注意在校级、中层管理人员、中青年教师岗位培养、锻炼,建功立业发挥作用。③实行动态性的全员绩效发展评价制度,以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实绩为依据,建立教师团队工作实绩台账,坚持自评与学校总评相结合,将教科研工作以100分的权重纳入其中,用具体的量化表呈现出来,通过评优评先等途径激励团队之间合理竞争和创新,形成内驱力。
学校现有6名中学高级教师,多名校内教坛新秀,20多名校内教学能手和8名校内学科专家。学校及时为教师的研究成果结集,在校刊上发表展示。目前,我校90%的教师发表获奖论文600多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学校的教师研究团队应以优化课程文化为抓手,实施“二四六”工程,即:坚持“两项”研究不放松,狠抓“四题”落实,实现“六个跨越”,追寻教师成长轨迹,构筑人才成长高地。
1.“两项”研究,打造多元的教育教学新秩序
(1)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不放松。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使教科研工作扎根在课堂,在课堂中生根开花。
(2)狠抓陶____教育思想研究不放松。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陶____生活教育思想研究,让生活教育思想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生活教育的经验做法在泰州市、省陶研会上交流,教师撰写了大量生活教育文章。
2. “四题” 研究,引领优化行动
(1)问题研究,规范行走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问题与我同行”活动,搜集第一手素材,用问题教养大脑。如:学校开展的人性化作业研究、文明班级申报评比、书香家庭达标评比、五小儿童评比等,让教师、家长和学生聚焦教育,研讨教育教学,发展自我。
(2)主题研究,丰富思想认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强化研究意识,通过举办教师论坛,每月举办一次活动。每次均评选出论坛之星。教师围绕主题撰写了大量的交流心得,促进教师问得有效,说得精彩,写得实在,富有创意。
(3)课题研究,打造教学特色。该校坚持“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观念,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研究有路子,思考有方向,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活化、书香式的教学特色。
(4)专题研究,形成个性风格。修炼内功从研究课程开始,促进成长从研究自己入手,学校帮助教师梳理自己的教学成果,小结各自的特色,出刊教师个人教育科研专辑,探寻教师的研究发展方向,力争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科研风格。
3.促进教师成长,构建 “六”大发展阶梯
搭建“六大”发展阶梯,让教师不断找准目标,逐步发展。从该校走出了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____市名教师。泰州市、____市师德模范和最美乡村教师。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文章600多篇,本校草根式教育科研《突出教师成长的重围》等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专题报道。《用____思想引领学校教科研》一文发表在2012年《____研究》第3期。2013年跻身江苏省陶____实验学校行列。
4.组建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提升教师实战水平。
陶____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学校教育科研的最后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是教师研究团队生命之树长青的根本。我校成立多个____社团,创办____学生校刊《陶花雨》,组建直播生活小记者报道团,建立小陶子文学社。让教师在参与社团活动中研究、成长。我校小陶子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校刊《陶花雨》荣获全国优秀校刊校报评比一等奖,教师指导学生发表文章600多篇。
陶____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重点打造师生的“生活力”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实践证明:坚持学陶师陶,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敢”的奉献精神和构建教师研究团队,引领全体教师“抱团”发展,才能让教育实践有依托,教研之路有方向,学校发展有后劲。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科研成果经常见诸报端,真的让同行羡慕。我校连续十多年获得____市素质教育综合考核优级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泰州市和谐校园和____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被称为传递正能量的“____现象”。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近几年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教学 问题 课件 练习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思想。
我们是教师,在我们的教师生涯中,总会有许多新鲜事物出现,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中才能成长为合格的教师。
自2008年4月初次听说语篇教学,到如今已经有了七年,从最开始的只是脑海中的一个词语,到如今的语篇教学模式常态化,经历了七年,七年来,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终于使语篇教学模式能在我我的课堂上常态化,以下是我收获的一点感悟。
* 问题,语篇教学中的灵魂所在
提及Story time,特别是高年级的Story time,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语篇教学,也就会浮现出读前精彩导入、读中层层剖析、读后复述总结的课堂教学流程,而这些形成,都与这三者有关:老师,学生,问题。怎么理解呢?我们都知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问题,则是他们的纽带。
一、语篇教学课堂的主导与主体
我们许多人都喜欢旅游,都知道导游与游客,我认为可以将语篇教学课堂中的老师与学生比作导游与游客,我们知道,语篇教学形式与以往先扫清单词、句子障碍的对话教学形式是不同的,语篇教学将对话看作是一个整体,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地走近这个整体,进而进入整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学习,生成新的问题。这语篇,就像我们要去的旅行地,我们虽然知道我们的目的地,但对它却不熟悉,导游会在去的路上先给我们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就好像语篇教学的读前精彩导入;到了目的地,导游会引导我们参观这里,参观那里,对目的地来个深入了解,而导游也会从旁解说,就好像语篇教学的读中层层剖析;参观完了,回去的路上导游还要和大家交流体会,再做些与此相关的介绍,就好像语篇教学的读后复述总结。
或者,我们可以把语篇看作是一个房间,门关着的房间,学生在门外,对里面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老师必须是了如指掌,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开那扇门,进入那个房间,参观那房间,再恍然大悟地出来。
这就是语篇教学课堂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关系,才能很好的在教学中诠释这种关系。架起这种关系的桥梁,就是问题。
二、语篇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与发现
我们明白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想着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小学高年级英语课本上,各个单元的Story time部分都是很长的对话或篇章,这是我们语篇教学的重点,如何能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这就看主导作用的发挥了。主导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有效的,这就要谈到问题。这里的问题,也就是老师的提问,必须是能给主体提示的问题,必须是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问题,不能绕了一圈,学生还在云里雾里,而是要看了或听了问题,就明确地知道今天这节课要学什么,与什么有关,要达到什么要求,要能掌握哪些知识,如能做到这点,这节课才是有效的课。
提及问题,我们都会想到WH-问题,确实是,尤其是在导入部分,更是经常用到WH-问题。一个故事情节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也就是what time (day),where, who, what (are they doing),自然而然的,这就用上了WH-问题。这是导入部分,也就是读前,而读中、读后的问题,则要根据文本内容来提炼。许多老师都会觉得找问题很难,其实很简单,在上课以前,我们可以自己先将对话改成片断形式说一遍,也就是读后的复述,看看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复述,那么,就将我们要知道的东西转换成问题,给学生以提示,让他们能根据我们的问题,找到需要的内容,能顺着我们的指引一步步地走进文本,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穿插提示、讲解新知识。
三、语篇教学中问题的导向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问题决定着一节课的流程,所以说,问题指向哪里,学生的思路就跟到哪里,我们的思维不能由课本限制,要源于课本,但要超出课本,课本要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想先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由着你的问题先掌握什么,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在六年级上册Unit4 Then and now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不难看出,我并没有按照文章的顺序去讲,而是按照时间,归纳总结去讲,学生能根据问题,理清思路,学结。
课件,语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提起语篇教学的课堂教学流程,特别是我们所看到的公开课基本上是一环扣一环,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似乎只有教师的提问、引导、解疑,学生的回答、阅读、质疑,只有师生之间流利的英语会话、活泼生动的课堂,没有哑口无言的眼眼对视,犹如听天书一般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学生,是啊,目前的英语课堂强调英语教学,没有中文解释,更不谈中文对答了,但不可避免的中文该如何巧
妙地出现,语篇中零散的信息该如何归整、让学生一目了然,要求学生当堂介绍、复述时,该如何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呢?在提倡现代化教学的今天,在电子白板已经出现在每个教室的今天,在板书渐渐被多媒体替代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显然更高了,除了要备好上课的流程,还得备好相应的适用的课件,来保证你的课是有效的课,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该学会的知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为小学英语老师,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同时理解所学知识,要顾及他们的能力,也给已理解的学生一个消化、整理的时间,所以平时在教学各单元Story time部分时,利用最后五、六分钟以中文形式讲解课文每句话,这一安排很重要,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少了这一环节会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起来很费劲,甚至很难跟上我们的教学步伐。
一、课件,给予学生最大的信息量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我们都很清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你所讲的每句话,不是所有的学生课前都能认真预习,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每个生词的意思,问题是,我们可以视而不见,我们可以自欺欺人,我们也可以想着法儿解决,其实,解决的法儿很简单,将我们的教学思路制作进课件中,适当地穿插中文或者图片,甚至可以多呈现一些我们所说的话,就可以不露痕迹地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课件,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小助手
语篇教学强调的是篇章阅读,要求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课文,并能理解甚至复述、介绍,没有一定的帮助,学生要记得所有的内容并讲出来实在太难,因此,要用好课件,让它给学生提供无声的帮助 。
看着这样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并介绍出本课内容.
看似简单的几幅图,却是学生无形的老师。没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在学过课文后就当堂复述,谈何容易。
三、表格,实用的流程形式
不难理解,表格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有许多单元Story time部分教学时,都可以表格形式来说明清楚,例如,在Unit 3 A healthy diet教学中,随着问题的解决、文本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板书:
对照此表格,学生能很容易地、完整地介绍出两人的饮食习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了。
当然,课件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而定的,也因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而有所不同,但,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的无声的教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无形的助手。如今,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多,那就更要精心制作,最后才能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能一目了然本节课的内容,能根据PPT讲述所学的内容。
四、课件,拿来可以,拿来用,不可以
网络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同一课,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的课件,给了我们很多的选择,但,我们选择的,未必就是适用的,或者说,未必就是适合我们的,未必就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的。
* 课外练习,语篇教学的保证
一、课前预习要到位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预习,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预习。
每个单元教学前我们的预习,不仅仅要整合教材,将整个单元合理地分成三个课时,而且要根据各个单元的实际情况而定,做出合理的搭配,还要找出各单元各个部分的生词,这些生词可能不仅仅出现在课本上,还会出现在《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上,所以,预习要预习课本,还要预习相关的作业,当然更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做好相应的课件。这些是上好课的保证,也是不浪费课堂时间的保证。这些也是教师该做的课前预习。
而学生的预习,老师一定要心里有数,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什么内容,该在早读课上和学生一起预习什么,老师都该提前准备。学生如果在课前没能预习好,或者课前对课文一无所知,或者觉得读起来有困难,在课堂上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不愿意开口讲。因此,除了布置学生自己回去听录音预习、看书预习,特别要求学生预习完成Story time后一页的习题外,我们通常会利用早读课带领学生熟读课文,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讲的机会。其实Story time的后一页,也就是为我们设计好的读后的练习,关键是要把这些版块合理融合,合理利用,才能充实我们的课堂,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
只有课前预习到位了,一切才会有可能。
二、课后作业要全面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让一切成为有可能,课后作业则是让一切成为可能的保证。
课后作业要兼顾听、说、读、写,同时,课后作业的的布置也该是有规律的,还要注意不断巩固,不断复习。
很好地完成课后的作业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当然,每个老师因个人的性格等因素,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信,今后的教学中,会见识到很多语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会大有长进!
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来理解音乐,为音乐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提高其音乐素养和丰富人格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学生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回归音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培养;学习兴趣
前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而兴趣则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条件。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时,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回归音乐,感受音乐之美。《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将音乐情感体验作为载体,运用有效地教学策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人格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教学环境和氛围是紧密相连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使学生沉醉在音乐美的熏陶中,教室的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和活动,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艺术美。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间或者课余时间,为小学生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定期举办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教室的布置上体现温馨、优雅和艺术气息,可以运用乐器、歌片、图片等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情境,启发想象力
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理解音乐形象,从而更加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欣赏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相协调,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的肢体表演等,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和震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
创设音乐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插上音乐翅膀的重要手段。当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歌曲欣赏还是演奏歌唱,我都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所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苏少版新课本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个小兄弟》一课的教学中,先放伴奏音乐,教师与学生一起跟随音乐律动身体,之后让学生表达听过歌曲及身体律动后对歌曲情绪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七个音符,一边听赏,一边表演,使学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鼓励和帮助学生创造其他“乐器”给歌曲进行伴奏,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学生选择了一个瓷碗,用筷子敲出清脆的声音,有的串起一串酒瓶盖,摇出一片轻松的唰唰声;也的是把小石子装进易拉罐,摇动时沙沙作响,清脆入耳。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合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体验到创造的成功与愉悦,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学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就要创造多姿多彩、趣味无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不能墨守陈规,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灵活多变,还要设计别具一格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带领学生走进歌曲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在歌曲学习之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谱,以《我的家乡》为歌名开展填词游戏,然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填的最受欢迎的。用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家乡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个人都能通过歌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很快地完成歌词的创作,对最佳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演唱。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和游戏法的教学手段,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身体动起来,思维更要动起来,在主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4.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后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但音乐课堂并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途径。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开展音乐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音乐融入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网络等其他音乐资源,将音乐课堂延伸到每个角落,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外活动时间邀请知名音乐艺术家开展讲座、成立学校
合唱团、艺术社团、创办学校音乐网站,定期举办文艺汇演、进行校园好声音选拔赛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场所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敢于展示自我,大胆实践,塑造全新形象,为他人带去欢乐。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享受音乐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公益,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教学育人的最终目的。结论
音乐是所有教育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音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规律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学习,体验情感。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回归音乐,真正做到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艺术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