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11:42:14
导语:在产业经济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
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
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
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
三、总结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张海莹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一、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称为小组学习法或小组活动法。第一步,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分派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课堂上,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问题练习,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决问题。在课外,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作业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避免可能出现的“搭便车”问题。第三步,对合作学习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勤率、参与积极性和学术表现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英、美等国家,教育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强调参与性学习机会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经验学习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长期保持知识的能力,经验学习法将学习的显性责任从教师移向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份学术题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新闻简报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每位同学都能专心听取和分享他人选择相应新闻故事的缘由。在经验学习法的教学中,由于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因此在班级营造了一个共同体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最富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小奖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经验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优势明显,强调职业导向型教育,对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预期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3.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法是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将学生由被“灌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思考非常重要。汉森(Hansen,1986)强调,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并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主动学习则可以为此提供真正的帮助。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主动学习法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它也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差异与启示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和西方等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中体现出一些差异:
1.学科设置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培养目标清晰,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其学科设置也显示出差别化。首先,国外比较注重学科的交叉培养,密切关注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前沿,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尚未起步,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层次清晰。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共性是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与西方名校相比,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课程,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
2.学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方面,西方国家侧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全面发展、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此在教学方式、学习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撑。我国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授课多以课堂理论教学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以任务导向完成课程学习,缺乏学术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产业经济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培养不够,相关学术团体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师资建设
国外高校产业经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激励与约束制度两方面。首先,激励体现在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优秀教师人才加入到专业团队之中。同时,国外高校的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学术权威高于行政部门权力,教授对于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等学术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性,使教师有更大的活动和主张空间。其次,约束机制则表现为:国外对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和学术贡献要求较高,这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和学术上进行引导及反馈。另外,国外的新任教师通常要接受严格的培训,这要求新教师要更好的适应教学而不是只有学术。对应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教师福利待遇以及工资水平有待提高,以避免教师精力外流现象;其次,教师的学术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受限行政部门,而新教师的培训仍停留在教师资格考试阶段,对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标准要求。可见,国外发达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完善相应制度,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杨凤贾山亮徐飞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相关理论概述战略性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特点。战略性是指这类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左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兴性主要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创造特征。通常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领域项目,其发展不仅对产业规模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对科技创新活力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相关企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随时迎接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兴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这类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规模支撑,否则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批准和认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各种要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客户缺乏,需要投入的销售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大的成本压力会将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扼杀在成长初期。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它在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划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确标准,这个标准的确定对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经济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领域产业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目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托等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介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这一点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它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结构、布局、政策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在微观层面,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都有产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属性,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最后,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成果都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发展的前期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已有成果,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经验,而是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上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出了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定价策略分类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价策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到商家与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并不是很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更加看重产品价格,这凸显了定价策略的重要性。从理论视角来看,在营销过程中,产品定价方式主要有议价定价、拍卖定价、折扣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等;多产品的定价方式主要为有买有赠、多买多赠以及网络上流行的团购、捆绑销售等等。其中,议价定价和拍卖定价两种方式多用于高端产品,折扣定价、多买多赠、团购等定价策略多用于普通产品。商家通过薄利多销、以“让利”方式吸引消费者。实践中,定价策略一方面要根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来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给与需求因素、市场氛围好坏因素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来指导实践,科学、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许多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过程中,不仅忽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还忽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结果往往导致定价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价。不同地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也要有所差异,不能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否则会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毕竟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正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过程中,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实践中,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性
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影响定价策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导致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协调,而外部影响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如果不能从内部入手及时进行结构优化,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确定。许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部力量依赖过多,尤其是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相关企业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少数企业甚至连融资都成问题,没有相应抵押条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如此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抉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三)缺乏自主创新
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很低,虽然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对国外科技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只有不断创新科技、快速更新产品,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国内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数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外,其他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打开了国门,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让出市场来换取技术,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我国汽车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定价优势一直不显著。从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缺乏自主创新会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解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问题的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实施应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遵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根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并将价格限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优势,不至于完全丧失价格控制权。从我国大众消费偏好看,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愿意消费价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必须将价格限制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地区差异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要根据客观规律变化而灵活变动。除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之外,灵活变动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营销手段。当一种战略性新兴产品出现以后,一般情况下,前期的生产成本都比较高,企业不可能采取较大范围的低价促销策略,也没必要一开始就自降身份、自毁品牌。可以在前期采取一定时期高价策略,等产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选择节假日等时间段实施低价策略,以换取销售量增加、占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实施
应以产业内部健康发展为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影响定价策略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内部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关键,在决定投入额度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各种影响因素,毕竟其他环节包括销售、日常运营、广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过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必然造成产业内部失衡,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定价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定价策略选择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制定的定价策略要符合产业发展内部需求,不能以牺牲产业自身健康发展为代价。在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后,战略性新兴产相关企业才能进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再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再好的资本融资市场也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增强战略性
新兴产业定价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能够在短期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这种依赖学习外国经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实现新的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先模仿后创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即在发展前期以学习和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必须以创新为主,努力打造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束语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传统低端产业来谋求发展,必须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定价策略选择及应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够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大众更快接受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十分有必要,它不仅决定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强弱。
作者:宋华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一、我国翻译产业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翻译产业内涵
关于翻译产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朱宪超(2009)认为,广义的“翻译产业”不仅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及翻译技术,还应包括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以纸质、网络或影音等形式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或对外信息内容传播等。狭义的“翻译产业”即“翻译服务产业”,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以“译出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主要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不包括对劳动者(译员)的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工具(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工具等)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对劳动对象(语言和文字)的分类、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的是“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产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在最近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上又改用“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崔启亮(2010)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语言文字信息内容设计与开发、文字信息内容翻译与本地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语言技能教育与培训、语言行业研究与咨询、语言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翻译产业”概念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的含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苏东水,2010:4)。因此,“翻译产业”的概念可界定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换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译产业包括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即笔译口译服务、软件本地化、网站全球化、技术开发、语言培训或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等。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语言服务企业(即本文意义上的翻译企业,下同)37197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约1576亿元。在当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柱性行业,现代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崔启亮,2014)。换言之,翻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就翻译产业的结构而言,我国翻译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以及翻译能力产业。翻译内容产业是翻译产业的核心层,指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产业,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网站国际化、翻译创意、影视字幕译制等领域。翻译技术产业是翻译产业的相关层,指研发和生产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指提供翻译培训、翻译咨询、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整个翻译产业的支持层。《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29372家,从事翻译技术产业经营的企业共54家,而从事翻译能力产业经营的企业数量为278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其中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的人员占53.8%;兼职人员达330多万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翻译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期间该行业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9)。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产业经济学也称作产业组织学,其研究对象为产业,具体包括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SCP范式是一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美国哈佛学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体涵义是指,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同时,绩效、行为、结构之间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结构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制约力量。市场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SCP范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某一具体产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理论权威植草益(1988:17)认为,SCP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确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需要也涉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尽管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生产性企业为研究主体,但其同样也可运用于翻译产业这一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产业中各企业间市场联系的表现和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整体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用以计算的数据可以是资产总额、产量、产值、销售量、销售额和雇员数量等。现阶段,我国翻译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态,而且尚未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统计数据当中,精确的行业数据目前尚难以获取,《报告》提供的数据尚无法充分衡量该行业的组织状况。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翻译企业的数量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单兵游勇作战状态,资源比较分散。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75.9%,而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翻译企业总体注册资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此外,我国的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四位,占全国总量的69.8%,仅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翻译企业就占到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5.6%),仅北京一地的翻译企业数量就达到12000余家。因此,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度不高,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参与国外行业组织,获得国外语言服务行业认证的企业数量很少。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提供的同类服务,因存在差异而导致产品间的不完全性替代。产品差异化实现了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减少,从而独立地影响价格,进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场垄断。我国的翻译企业业务,即产品构成为:笔译和本地化服务占71%,口译占22%,其他(包括培训、翻译工具与软件开发等)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翻译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口笔译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低端市场竞争,翻译价格低,产品质量也较低。与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场领域,如中译外等领域,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联接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中介,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包括定价、价格竞争等价格行为以及产品策略、企业组织调整等非价格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即翻译企业的企业行为。就价格行为而言,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十分混乱,价格竞争激烈。翻译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没有明显的替代品,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按照价格因素,可将翻译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分成多个层次。高质量翻译产品与低质量翻译产品即互为替代品。由于我国翻译市场刚刚初步形成,消费者在对翻译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对翻译服务的形态、方法等了解较少,对一般客户,较低的翻译质量即能满足其需求,无需花费较高代价购买高质量翻译产品,因此对高质量翻译产品构成了替代威胁。另外,再加上国内翻译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胜任的兼职翻译人员涌入翻译市场,采用掠夺性定价方法,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的原有市场。如有的翻译公司声称“本公司对承接译文,只分种类不分难易程度,施行统一收费”(田传茂,2007:108)。这种做法对不少老牌翻译公司构成了很大冲击,使翻译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翻译公司为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步骤,以降低成本。这样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使我国翻译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翻译质量低劣的情况。就非价格行为而言,我国翻译企业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和中端翻译企业近年来开始注重自身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将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流程进行运作,实行项目经理制度,重视知识资产管理,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提供语言服务,实行多元经营等。在品牌推广方面,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2%的翻译企业会通过报纸杂志来进行品牌推广,13%的企业通过展会活动来推广,也就是说只有25%左右的企业有主动的品牌推广意识。34%的翻译企业是通过网站论坛来推广,其实这一推广是定位于接市场散单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品牌推广。另外,还有41%的企业不作要求。在企业重组方面,一些低端翻译企业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无法经受市场的考验而消亡。高中端翻译企业则开始注重多元化经营,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表明,一些企业已将产、学、研、政相结合,打造了涵盖翻译服务、职业培训、研究、信息数据交互、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基地,呈现出翻译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取得的相应经济成果,体现在产销量、成本、利润等方面,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及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调整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由资源配置效率、产能利用率、技术进步等指标综合度量。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翻译企业营业额、成本、利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细数据。《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翻译企业年营业额为200-499万,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很少,超过2000万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技术进步方面,《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近三年(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在使用自主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旺盛,产业前景良好。同时,通过对其产业组织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翻译产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另外,我国翻译产业的产业地位尚不明确,《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国民经济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中,都未将翻译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列入其中。而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ficationSystem,NAICS)中,从2002年以来就已列出了翻译与口译服务业(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产业代码541930,属于职业科技服务(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产业的范畴之下,其翻译与口译服务业具体包括以翻译与口译为主的企业以及提供手语服务的企业。基于此,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给予政策扶持
确立产业地位,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翻译市场已经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衡量其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创建并规范了翻译任务的执行模式,使得翻译市场中所产生的翻译工具经改造后几乎被所有的职业译者使用。翻译行业日趋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翻译业务量增多、待译材料和文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材料处理和翻译的标准化、特殊翻译工具的研发和应用、质量管理、翻译服务业外包、翻译企业集中或分散发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结构图所示,政策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着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贺宏志、陈鹏,2013:92),加速翻译行业产业化,尽快将翻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当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进翻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树立行业品牌,并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不断刺激新服务、新产品的出现,提高效率,这种内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建立翻译或语言服务园区。
(三)开展翻译产业状况调研
加强翻译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应建立行业研究机制,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领域政策,寻找行业发展机遇;深入调研行业状况,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四)注重人才培养
实现持久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效率提升的关键。我国翻译行业人才,特别是高质量人才在数量、质量和培养方面远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应当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翻译服务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关注人才培养创新,提升教育层次和水平,以实现我国翻译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作者:司显柱姚亚芝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一、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波特的定义,潜在进入者是指希望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之相竞争者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始扩招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个突破,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的放缓,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新的进入者会与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组织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
2.替代威胁
在波特看来替代威胁主要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其他组织或者公司所生产的与现有组织或者企业生产的可以相互替代产品,从而导致与现有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性的行为。在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间的替代威胁界定为除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境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学、国外机构在国内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等。
3.买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的模型中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为消费者、下游组织或者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得与其预期相应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或产品,对行业中现有组织或者机构的营利产生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认为买方议价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或者家长期望的与交付学费相适应的服务和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等。
4.卖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卖方议价能力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为行业中的上游组织或企业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组织或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营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卖方议价能力是中外方办学机构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对教育对象收取的服务价格(即学费)和提供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质量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指的是行业中现有的各组织及企业为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
二、基于“五力分析”框架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我们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稳定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正经历由规模的扩张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办学目标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危机,如果这样,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办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形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趋势来看,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秉承历史传统和精英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本地区进行办学,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兴趣不大,国内的一流大学同样关注国内的优质生源,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合作的兴趣也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合作项目为主。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审核将越来越规范,条件将越来越高,因此,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幅度不会太大。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合作项目为主,目前的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坚持依法办学、突出公益性和鼓励引进优质资源等,新的具有强大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难以出现,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峻。
(二)替代威胁境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视频
远程教育模式和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制度可能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构成替代威胁。一些国外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来对国内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以此来减轻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有的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国外的免费视频教育教学资源来接受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例如,MIT就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免费共享,可以实现在家里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视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外培训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培训对于经济要求较高,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更大,这些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其替代威胁并不强。
(三)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广大考生和学习者的眼球,以此来招收更多的学习者参加学习。教育消费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和改善人生的过程。在信息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决定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和办学的根本所在。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其消费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购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成本需要由学习者进行分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学费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行议价的空间可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缴费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这就对办学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切实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达到吸引更多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拥有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具有了竞争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是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切合学习者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提高自身价格水平的能力。中外合作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选择的教育内容,聚焦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设置的专业和项目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和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当今以就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机构选择,注重双方的影响力和实力。如2006年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名校的选择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色不少,使得其具有更鲜明的竞争优势。最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师资选择,注重引进世界优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教师,80%为外籍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引进国际优质教师资源为核心。正因为在教师引进、教育内容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做到了价值的提升,因而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五)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竞争的对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设立在国内,人们认为在国内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也不低,因此,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可能更多考虑送孩子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开设的一些专业课聘请国外著名教师用英语授课,而学费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也会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三、启示对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反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素,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切实树立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为根本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论基于何种考虑,最终都应落实到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者都应围绕质量提高,根据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在生源质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如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高等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二)遵循共同治理的理念建构
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但同时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了包括外方教育机构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同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些特征。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共赢的思路和理念,建构与之适应的共同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与质量观
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这是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外方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和质量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其国际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作者:汪伟蒋馨岚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
1赤水河地域价值概况
赤水河流域气候类型
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降水量大的特点。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酿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
2.1白酒工业产值
据初步统计,贵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有1400家,白酒产能达到40万kL,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kL,现行白酒产量占贵州省的85%以上;现有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培育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业经济产值达319.89亿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产业集聚区仁怀市这一比重高达65.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对人均GDP的贡献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2年流域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102个乡镇),流域内人均GDP为1.60万元,基本达到同期贵州省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3.50万元)的45.7%。上游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13万元;下游习水、赤水人均GDP仅1.09万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人均GDP达2.53万元,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作为白酒产业集聚区,中游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好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与白酒工业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4.3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白酒产业集群
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习酒、金沙回沙酒、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优质白酒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参股控股、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流域内白酒企业,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园区基础上,带动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4.4流域整体产业发展布局
在上游区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上游区农业生产仍然是当地95.5%的农业人口维持生计的基础,结合该区域的条件,应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如毕节核桃在省内外一直享有盛名,曾被评选为2008年奥运会推荐果品,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可在坡耕地中实施林草间种、林粮间种、粮草间种等措施及丰产配套技术,逐渐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中游区打造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白酒产业。可根据茅台镇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生物群落资源,以茅台镇-二合镇-合马镇为中心,统一土地利用规划,有序的将该区逐渐发展成以“贵州茅台酒”经济为龙头的酒业特殊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下游区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区内中生物化石桫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完整,丹霞地貌非常壮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应科学安排游客数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开展科普、探险体验等高品质旅游,确保自然遗迹的保护。
作者:杨丽芳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近年来讨论较为激烈的话题,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方式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型,怎样引入新的教学因素以及改善旧的不良教学方式的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开发产业经济学教学软件操作平台,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增加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改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来寻找一种新的产业经济教学改革方式。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操作平台一、产业经济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产业经济学虽然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感觉其理论性较强,而目前的教学方式上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脱节、与现实问题联系不紧密。其次,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无数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花瓶”式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传统教学进行改进,出现了模拟实验中心、实验室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由于经济学的口径较宽、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很多实验室只能是采用模拟贸易操作、模拟谈判等方式针对某一个课程的操作,至今也没有出现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经济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开发出一款真正具有应用意义的产业经济学实践教学平台是有必要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摆脱原有的枯燥教学模式。让理论和现实能够对应起来,解决学生只能在书本上学到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经济理论能够产生它们自己的作用的问题。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述产业经济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是指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和经济体的集合,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产业与产业间的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等。研究产业经济不同于研究单一的经济主体和总体国民经济,所以产业经济学不仅仅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经济学科,它的产生更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产业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对产业经济学的科学领域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常产业经济学划分为四个方面。即: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政策研究1。三、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一)为产业经济学专业提供新的授课方式。引入教学辅助软件对产业经济学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为经济学专业提供新的授课方式,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结合,达到从本质上改变教育方式的目的。(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重点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主动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并且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空泛、脱离实际的困难。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同时要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面对更多的是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参与。所以通过软件中模拟实际操作的环节,使学生结成小组,针对某一课题和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相互协作,达到团队合作的根本目的。四、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不应该只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授课方面,开发产业经济的教学辅助软件,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产业经济的教学辅助软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经典参阅文献;案例分析与操作以及模拟实际环境操作。下面就详细的介绍教学辅助软件的主要内容。(一)产业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是经济学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只有奠定了深刻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指导实践。通过这个部分的练习,我们要达到夯实基础、强化掌握理论的目的。这部分主要考察对产业经济理论框架的掌握。例如对于产业组织理论,学生至少应该掌握什么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是什么样的;SCP框架中每个部分都包含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如果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靠的话,那么也就无从谈实践了。软件中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在不同的理论中,可以给出一些测试题目,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考察。题目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答案也不必一定要局限于某种固定的一字不变的公理式定义中。经济学中很多问题都不是具有最完美标准的答案,所以不必一定将学生的思维束缚,以便于更好的达到目的。
(二)产业经济经典参阅文献的引用。在这个部分中,软件可以使用一些经典的文献资料和经济学名著节选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以及连接一些国外著名的网站和事实经济新闻网,同时安排一定的思考题目。达到拓展其知识面以及加深对产业经济的认识的目的,起到对学生的启发提高的作用。为了解决经济学著作枯燥这个问题,在软件中我们可以适当的穿插名著中的可用部分,将原本枯燥、沉重的名著中部分经典章节呈现在软件中。学生面对小篇幅文字应该更加容易接受,通过节选部分小篇幅的著作,虽然损失了文献的完整性,但是仍然可以达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从小篇幅的资料中受到大的启发,就会更加期望了解名著,这样也就达到了初始的目的。解决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这个部分,软件要节选名著中精彩的核心的章节,按照对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编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外知识。同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三)产业经济经典案例的分析和操作。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模型中比较关键的部分,案例是学生从理论过度到完全实际最好的途径和通道。通过这个部分的案例模拟操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应用水平。在这个部分中,可以选择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中外产业调整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步骤对案例进行分析操作,每一步的操作都对应不同的结果,最后再将现实完整的案例和结果与学生模拟出来的结果对照。例如对于经典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案例,可以给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所处的背景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部分启示,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提示和规划。然后引导学生自行对产业政策选择进行操作,不同的政策产生的效果必然不同,每一步调整后都有相应的不同情况出现,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短期内日本主要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等问题。最后,将学生自身调整得到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相对,这样学生不但会更加了解日本产业政策成功调整的案例,还会对不同时段日本的政策有不同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巩固了理论的掌握。这样学生既收获了知识也得到了锻炼。(四)产业经济模拟实际操作环境的搭建。该部分是整个软件中的核心环节,它可以应用一种模拟现实的方式使学生直接面对问题。进行不同政策环境的模拟。这个部分将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近乎于实战的练习。这些练习也许本身就没有最佳的方案和答案,以一种探索和发现式的方式让学生面对,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这里学生可以组成团队,扮演不同的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应用现有条件,使用不同政策和方案,对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一篇论文或报告形式的成果,可以由教师帮助审阅,优秀的甚至可以推荐发表。例如对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案例。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由完全垄断市场向可竞争市场改变2。我国电信业改革前后在竞争程度、经营方式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电信行业应该如何革除自身的弊病、谋求长远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对于这种现实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根据现实中的资料和背景,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报告,来提出自己的思想。这种教学是一种尝试,它可以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觉到什么样的理论是重要的,什么样的理论是可行的,而什么样的理论只是局限于书本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提高。以上就是对产业经济学教学辅助软件包括的内容。目前,借助多媒体软件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手段在国内高校课堂上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尽管软件中还存在部分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完全保证学生通过软件就能够完美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但是软件参与教学也不失为一个可尝试的新技术手段。对于改善现有教学中的问题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经济学蓝海战略核心价值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蓝海战略”指向新媒体产业形成的路径,力图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价值创新和商业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抢道起跑;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06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超过4.43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网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网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网络媒体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虚火”上升。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但许多最成型网站的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因此,有人不客气地指出:“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1]笔者认为,新媒体的“钱途”取决于其盈利空间和商业模式,而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新媒体的清醒认识和基本判断之上。
新媒体(newmedia)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了一份开发EVR(电视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到了新媒体这个词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从此,“新媒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媒介产品,并在没有经过精确确定之前被归结到“新媒体”中间。例如,以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定义:新媒体是网络媒体。直到今天,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新媒体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2]
“新媒体,是新兴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介的总和。”[3]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4]
“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以前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高度。新媒体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新媒体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外延是:光缆电信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6]
从这些新媒体概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媒介技术的层面上来定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新媒体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成长须经历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形态——新的传媒产业。媒介和媒体是有区别的。媒介更多的首先是指传播的介质,它带有更多的技术特征,比如说印刷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纸、印刷机器等,而电子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波、有线电缆等。而媒体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体,是指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传媒经济实体。在这个视域里,我们对新媒体的不少认识是模糊的。
误区之一:传播渠道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但如果没有内容,那它就不能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例如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它在电视传播中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从而推出数字电视。但如果它只是让传播的图像更清晰,并没有增加新的传播功能,那它也不能算是新的传播媒体。这也是导致了当前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顺的原因之一。
误区之二:媒介产品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产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例如博客,这种网络个人日记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传媒呢?其实,博客在欧美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所以博客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或许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最大的新浪开博客。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形态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媒介产品或媒介形态,能否成为新媒体的“明日之星”?我们可以放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进行扫描,从而作出新媒体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媒体产业。
二、新媒体的产业构成
通常认为媒体有两大构成:渠道(管道)和内容。其实作为一个产业,还应加上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没有这个媒体是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存活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了。对于媒体产业,渠道、内容和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者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传播渠道是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可以指任何一种能延长人的能力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论至今仍然让媒介技术的发明者们兴奋不已。比如说数字电视,如果只是视频图像清晰度的提高和传输节目套数的增加,那么它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而已。如果基于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开发出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那就是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载体了。“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7]就目前推出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还只是模拟广播电视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已。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的界限有时是比较模糊的。“分众传媒”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楼宇电视,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似乎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分众神话”。江南春也携此赴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是,“如果仅仅是依靠注意力空缺时间的强制性来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它所提供的资讯将有可能沦为污染环境的‘噪音’,成为人们躲不开的媒体。”[8]在这个渠道相对过剩,内容相对稀缺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媒介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已。因此,这种设置在商务楼宇、飞机列车、医院学校里的液晶电视播放屏,这些缺乏自身内容的大小“分众”的发展必然会很快碰到天花板。内容是划分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重要标志。
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它播出的节目乍一看与传统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一种视听传播。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公交汽车上嘈杂的环境里,谁又能听清楚电视荧屏里的声音呢?视听传播其实上已变成了以视觉传播,因此它的内容定制也应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看起来是节省了运营成本,但由于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开发的内容产品,没有形成新的受众市场需求,增值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例如,时下谈论最多的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都是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移动媒体。其实,3G手机早在多年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为什么还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包括与之相应的内容服务。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遗憾的是人们大多还是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手机+电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电视节目,那么谁愿意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或一部90分钟的电影呢?对此,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3集。为了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由中博传媒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聚焦这一刻》,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影片长3分钟。然而,这些内容仍然是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制作的。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短信和彩铃,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故此,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这是广电总局在国内发放的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标准(CMMB)。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表示:一定要按照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在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3G服务。新媒体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渠道,更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惠建认为在未来三年里,他们的新媒体付费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只要是传统电视众多公共频道的运营模式不变,不管是什么视频,除非有突出的差异化内容,否则,新媒体视频会被迫走广播运营模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广告来维生。”[9]
媒体还有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新闻媒体和娱乐媒体之分。按照过去美国的标准,受众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才能算是大众传媒。在传媒高度分众化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已不现实。现在有人把手机、博客称之为个人媒体,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宽度,那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媒体产业。2005年,我国网络广告达到31亿元,仍不及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广告市场(34亿元)。在网络出版中网络游戏占一半以上,2004年是36亿,预测2006年将达83.4亿元人民币。虽说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的资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事实。因此,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3000多亿的中国传媒产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很小,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产业。那么,新媒体产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呢?
三、开创新媒体的“蓝海”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波特的理论,产业是由相关的产业集群所组成,而这些产业集群是形成一个链式结构,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链。“无论是何种形态产业链,还是哪个层面的产业链,其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10]因此,产业链就是价值链。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
如何打造产业链?周新生教授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展的方向和范围,即考虑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业务作延伸。”[11]这是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链的打造基本上是按此思路,它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例如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为主。其实,网络媒体的广告效果并不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最反感的,第一位是网络病毒(29.2%),第二位是网络广告(20.9%)。为于网络广告,网民们还会使用拦截工具来对付。由此可见,经营广告并不一定就是网络媒体最好的盈利手段和商业模式。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呢?许多网络媒体都在不断地探索。过去几个,新浪在旅游、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新浪CEO曹国伟无奈地表示,除了内容和广告,新浪不擅长别的。难道新媒体不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吗?
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12]就是说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或者说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目前,许多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产业链上延伸,也就是说这些新媒体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如许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增值业务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属关系必然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什么办法摆脱传统产业的桎梏呢?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为此写出了一部颠覆传统的战略思维新著《蓝海战略》,他们把已知产业称之为“红海”,把未知产业称之为“蓝海”,并如何开创蓝海提出了一整套系统方法。“蓝海战略”给我们开创新媒体产业以启示。
“蓝海”是怎样开创出来的呢?两位教授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论及传媒业,就是说决定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而是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已的价值链。那么,如何做到价值创新呢?蓝海战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求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挑战两种常规战略做法:一种是只关注现有顾客;另一种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间的细微差异。”[13]对于媒体,受众就是顾客。目前,无论是楼宇电视还是移动电视,都是在原有受众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原有的传媒广告市场蛋糕里切下一小块。这样做的话,一来竞争加剧成本提高,二来细分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大。江南春宣称开创了“蓝海”,分众传媒只做广告,不做内容。其实他们开创的只是广告业的蓝海,而不是传媒业的蓝海。
新媒体要甩脱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市场,就要寻找新的受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媒体,“它们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它们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14]比如,对于传统媒体,不看新闻只玩游戏的年轻人是非受众,但在网络媒体里,他们却可以成为的受众,成为新媒体市场的宠儿。
还是说回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不论是乐视传媒拍摄的手机电视剧《约定》,还是中博拍摄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都采用胶片拍摄的方式。其中乐视还租用了拍摄美国大片的设备,制作成本达到300万。电影人由此乐观地认为,电影短片市场的出路就在新媒体。这一价值实现还是基于传者的单向传播,核心价值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实际上,价格不菲的胶片拍摄效果在手机屏幕上根本上无法得到体现。无论是“聚焦这一刻”,还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都还局限于专业电影人在手机媒体上的表达。传者与受众的分立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都应建立在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核心价值之上。
全民参与、互动效应才是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驱动力。WSFF是由洛杉矶一家移动技术公司发起的手机电影节,现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自己拍摄手机电影参加这一比赛。由于WSFF的巨大成功,这家公司专门建立了频道用于播放手机电影。WSFF的目标是像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最大的手机视频节目交易市场。喻国明教授认为,网络媒体第三代盈利模式是基于网络全新的内容生产DIY(DoItYourself),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DIY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媒介的使用者是内容,另一个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15]。受众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传播的双向互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为新媒体超越现有需求的核心价值。
当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受政治历史、人文环境和传媒制度等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新闻集团在进军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受阻之后转身新媒体。2006年9月,默多克将其在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出售给中移动。同时,新闻集团与中移动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准备推出无线原创音乐平台。2006年10月,默多克宣布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在帮助将旗下的社交网站MySpace带入中国。MySpace是默多克去年耗资5.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著名交友网站。这个被形容为“一场豪赌”的事件,能否就此开创出新媒体产业的蓝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蓝海战略”中有一点是要质疑的,就是是否存在泾渭分明的“红海”和“蓝海”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时空’、‘差异化内容’、‘服务模式’三个方面都应形成互补,以形成‘跨平台(CrossMedia)’传播。”[16]“三网合一”、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新旧产业之间的界线在模糊,这对于新媒体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到底意义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摘要:从产业种类、产品、技术、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积极影响及其启发意义。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外商投资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北京GE航卫的CT机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水平前进了30年,上海英特尔引进了全球性能最优的台式机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生产设施。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原来的国内企业。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于IT制造业,其中既有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国公司,也有大量“隐姓埋名”为跨国公司从事OEM生产的台资企业,使得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外商投资促使了出口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视听产品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
3外商投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通过三种途径促进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第二条途径是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第三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广东省通过与外资合作,结合广东的实际,建立了一条依据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活动进入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这种科技生产一体化适应机制开始与发达国家现行机制相接近,成效显著,使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科技活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外商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
5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且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加快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后,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广东省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首先成为了香港密集性产业外迁的首选之地,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即生产在广东,决策、销售、设计在香港等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来一补”则成为广东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电业。与此同时,广东依托港资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9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承接全球信息技术浪潮,大力改造原来的工业结构,在台资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如东莞等地迅速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30%为外商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整个地区经济的80%以上,外商投资成为了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00亿美元,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0.2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2.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3.12%。
近年来,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广东之势,这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是有密切关系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江苏省许多地方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成为吸聚外资的典型。一些港台企业移资北上,台湾的几大电脑以及电脑相关设备厂商都开始在江苏投资,从1991~2001年,台商总共投资江苏427.6万美元,其中投资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166.9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9%。有人预计,三年之后苏州可能取代东莞成为世界电脑硬件生产的首要中心。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进入江苏,进行投资,带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如菲利普、西门子、富士通、东芝、爱立信、三星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电子行业投资了31家企业,协议外资金额达5.85亿美元,仅荷兰菲利普公司就投资了5家企业。
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吸引的外资大量增加,2000年达到了9.4亿美元(直接投资),但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促进力量,湖北省要想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硬软件措施相配套,加强吸引外资,使外资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档次和台阶,以促进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因为物流是服务型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产业主要特征将生产与消费者进行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运输业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带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可以在社会经济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使得我国物理产业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出发,针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理产业;发展分析;应对措施
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商品消费、流通、生产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发展形式,因此,物理产业发展状况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其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量最大的国家,促进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分工明确,形成了与国际产业链接轨的产业结构,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运行当中都需要物流产业的支持,因而物理产业的发展是无法被其他行业所取代的。
一、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产业的发展不集中。我国许多物流公司都是遵循比较传统的运营模式,物流公司结构比较分散,使得市场物流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将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到国际物流的水平,需要不断加大物理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物流行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由于这样的竞争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流公司之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就是物流产业比较分散,物理大型企业比较少,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将小型的物流公司集中起来发展,促进小型物流企业向大型企业方向发展下去。2.复合型物流产业导致了信息不匹配。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够集中,主要目的不是将运输与储存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是针对物流公司之间共同的目标前行,通过连接与物流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互相之间开展相应的物理活动来进行发展成为新型复合型物流产业,就整体发展局面来看,在传统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从储存运输到客户购买、工厂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多个方面,因为物理企业内部复杂的程度和不同的组成结构,以及不同的包装和分包装之间的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得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物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无缝匹配,随着快递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物理企业供应和接收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风险。3.管理的不统一。物理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行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商品检验、税务部门、海关、城管部门、贸易行业,以及与公安部门紧密相关,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都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积极互相协助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但针对目前物流发展现状而言,在相关管理部门设置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设定相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设定管理部门:第一,从国家到城市都会有行政管理部门,并且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没有办法统一开展,因为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政府和部门之间开展工作不能互相协调配合,无法达到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开展;第二,各个部门、各行业之间都是自行进行独立管理,只关心本部门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行业和部门之间没哟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物流信息不够集中,导致无法设定高效、统一的消息平台,使得与物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二、改善的建议与策略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是直接关系到物流产业进行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每个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物流产业需要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制定出完善、合理的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体系,需要从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着手开始培养,对物流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研究,以及成功的使用经验,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开展,对物流产业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同时在国外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因此,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物流人才,不仅拥有创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具备丰富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朝着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满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针对物流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以身作则,就物流产业结构进行细化、整合、重等发展步骤,更好地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国外物流发展成功的案例,吸取成功物流管理案例当中存在的管理经验和精髓,使得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在建立相应的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目标是合理明确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为短期和长期、最终目标三种目标,对物流产业的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使得物流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3.提升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物流产业可以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只有拥有过硬的创新技术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才能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新时展趋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必须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对自身所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理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物理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我国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保障物理产业平稳持续发展的体系,物流产业只有不断对物流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物流创新型技术的开发提供优良的技术环境,营造优良的技术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提取其中蕴含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物流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定物流技术标准,有效提升物流对人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调整企业结构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朝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初要将企业和政府进行分离,建立只适用于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要求,对物流企业开展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的水平前进,让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平台;另外,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我国相关政府制度来保障物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完整统一的物理产业结构,保证物流产业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壮大,逐渐向大型、国际化物理产业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大量的出口、生产制造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各行业之间紧密联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针对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物流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形成统一、完整的物流产业结构,需要在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李思思 单位:银河源汇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基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理念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四维”基本思路,文章从立体化教学资源、互联网+教学、师生融合、高频探究性实践、过程性评价与课程群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并围绕学生主体、教学环境和教师主导等三项关键因素分析了“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高校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标准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手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探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变化趋势,引导和推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工业学院联合南开大学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开展了立体化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一、“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产业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内容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是一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的学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性强。如果采用讲述方法,任课教师不仅难以精准表述交叉学科的知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压缩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为此,我们依据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理念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四维”创新思路,探索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需求拉动
坚持与国际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同行的原则,围绕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我国供给侧改革等国内外经济社会变革引发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断补充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等学科前沿的内容;聘请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专家进课堂、讲专题,推动科教协同育人;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课题小组活动,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技术推动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音频、视频、图像、电子书包、PPT等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交互性、即时性,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捷、知识获取的空间更广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线教育平台将得到快速发展,免费网络课程必将再次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创新过程中,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滚动机考、幕课、开放式课程网页等都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和辅助。
(三)理念引导
大学教育理念引领着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准则,对教育现实和教学改革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的理念也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因而,大学教学必须由静态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不能囿于学校、囿于教室、囿于教师,要将课堂向经济社会实践延伸、向国际前沿领域拓展、向专家学者开放,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我们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中探索开展了翻转课堂、高频探究性实习体系、课题小组活动、课程群建设等活动。
(四)政策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与省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的项目与政策,比如“本科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立体化教材建设”等。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举措。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是立体化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等环节先后得到学校、出版社及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二、“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的创新实践
2008年,我们开始探索“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围绕“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计划、教学环境和教学考评等因素,整体设计了立体化创新发展的方案。经过9年的实践及修正,“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五位一体,建立多层次、立体化教学资源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实施立体化教学的基础。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其一,联合省城四家高校的“产业经济学”教师编写了《产业经济学概论》,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和地方特色[2]。其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学。教师把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科研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融入课堂。其三,建立了校外专家库,实现开放教学。其四,为了拓展学科建设基础,我们开展了产业与区域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其五,建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平台,向师生提供学习的各种服务。由此,我们构建起一个横向学科宽泛,纵向联系实践的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建立“互联网+教学”思维,增强课程教学的弹性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迅速。如果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资源和固定的教师,那么学生就难以接触到产业经济学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方法。而如果将网络通信工具、搜索引擎、在线教育平台等互联网工具与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移动的教师和移动的课堂,从而有效延伸教学活动的时间、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有效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弹性。其一,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工具。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不仅速度快,而且费用低廉,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时空障碍。在“产业经济学”授课前,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发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课后,通过课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讨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3]。其二,访问“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平台。通过访问在线教学平台,师生可浏览最好的精品课程网页,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幕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网页和教学网站(如,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平台、哈佛商学院在线商业基础课程等),同时学生也会反馈最新的网络学习资源。
(三)实现师生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讲授式、实验法等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并在讨论和思考中获取与内化知识[4]。为此,在“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学生并进行在线辅导,要求学生预习并标注疑惑,由此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先听取学生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完成吸收内化的环节。由于教学活动是针对“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的指导就具有了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就具有了主动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实施高频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拓展课程教学空间
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经济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因而“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绝对不能囿于教室、依赖于教师、封闭于学校。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产业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向火热的生产一线,增强学生对产业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引导式新型实验教学模式[5]。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关系展开的探究性实验要求要求每组学生针对我国某个行业依次完成数据搜集—集中度计算—市场结构类型判断—政策建议,最终递交实验报告并进行简要汇报。其二,高频度实践。近年来,为满足“产业经济学”及其他实践环节对实习基地的要求,太原师范经济系与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邮储银行等16家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满足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长期实习的要求;我们还与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汾酒集团工业园区等附近单位取得联系,能够满足学生3—4次/年的短途实习任务。同时我们配套修订了实纲和计划,延长了长途实习的时间,提高了短途实习的频次,细化各类实习的流程。高频度、规范化的实习模式不仅达到交流信息、拓宽知识面的目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五)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层次的考评模式立体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应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6]。这是课程考评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不足。为此,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案例讨论、期中课题小组活动等过程性评价,并给予了较高的分值;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课题汇报质量给予评分和口头评价,从而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在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有机地融入了滚动式机考、名词解释口试等动态性、分层性考查指标(见表1),以弥补期末考试“一刀切”的不足。
(六)开展课程群建设,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
在建设“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同时,我们引入课程群理念,开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夯实“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学科基础,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团队力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主导课程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辅助课程为“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山西经济专题”等三门课程。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分解课程群教学目标、共同备课制度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并且我们会引导和组织任课教师设计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大纲,有效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知识点顺序的紊乱。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教学进度相互匹配。每门课程教学都能够突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又能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补充、支撑作用[7]。“产业经济学”作为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核心,也是课程群发展的重点。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建设快速整合和凝聚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其一,宽泛的学科基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需求为导向,课程群建设能够完善优化相关辅助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为“产业经济学”建设奠定厚实的学科基础。其二,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群建设凝聚相关课程的师资和实验人员,各类人员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有利于解决“产业经济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近年来,以课程群为基础组建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获得较快的成长,并被授予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三,良好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建设的资金,建立完善的课程群服务平台,为资料室、教学网站、实验室、精品课程建设等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三、“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的创新思考
“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创造能力差异较大,许多学习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活动。如何引导和组织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二,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互联网课堂、开放型实习基地以及微课制作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完善课堂互联网设施、改革实习实践制度以及提高微课制作服务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学环境问题。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面临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的问题。其三,课程群及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合作的意愿不足,教师合作基本上停留在基于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人为合作层面,以非正式渠道交流为主的自然合作程度较弱,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教学信息的传播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何激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他们有兴趣、有动力在日常生活等非正式交流中融入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营造教学改革的氛围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作者:闫二旺 周京 梁姗姗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南开大学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经济学蓝海战略核心价值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蓝海战略”指向新媒体产业形成的路径,力图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价值创新和商业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抢道起跑;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06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超过4.43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网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网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网络媒体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虚火”上升。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但许多最成型网站的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因此,有人不客气地指出:“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1]笔者认为,新媒体的“钱途”取决于其盈利空间和商业模式,而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新媒体的清醒认识和基本判断之上。
新媒体(newmedia)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了一份开发EVR(电视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到了新媒体这个词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从此,“新媒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媒介产品,并在没有经过精确确定之前被归结到“新媒体”中间。例如,以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定义:新媒体是网络媒体。直到今天,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新媒体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2]
“新媒体,是新兴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介的总和。”[3]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4]
“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以前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高度。新媒体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新媒体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外延是:光缆电信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6]
从这些新媒体概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媒介技术的层面上来定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新媒体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成长须经历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形态——新的传媒产业。媒介和媒体是有区别的。媒介更多的首先是指传播的介质,它带有更多的技术特征,比如说印刷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纸、印刷机器等,而电子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波、有线电缆等。而媒体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体,是指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传媒经济实体。在这个视域里,我们对新媒体的不少认识是模糊的。
误区之一:传播渠道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但如果没有内容,那它就不能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例如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它在电视传播中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从而推出数字电视。但如果它只是让传播的图像更清晰,并没有增加新的传播功能,那它也不能算是新的传播媒体。这也是导致了当前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顺的原因之一。
误区之二:媒介产品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产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例如博客,这种网络个人日记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传媒呢?其实,博客在欧美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所以博客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或许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最大的新浪开博客。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形态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媒介产品或媒介形态,能否成为新媒体的“明日之星”?我们可以放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进行扫描,从而作出新媒体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媒体产业。
二、新媒体的产业构成
通常认为媒体有两大构成:渠道(管道)和内容。其实作为一个产业,还应加上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没有这个媒体是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存活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了。对于媒体产业,渠道、内容和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者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传播渠道是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可以指任何一种能延长人的能力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论至今仍然让媒介技术的发明者们兴奋不已。比如说数字电视,如果只是视频图像清晰度的提高和传输节目套数的增加,那么它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而已。如果基于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开发出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那就是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载体了。“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7]就目前推出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还只是模拟广播电视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已。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的界限有时是比较模糊的。“分众传媒”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楼宇电视,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似乎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分众神话”。江南春也携此赴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是,“如果仅仅是依靠注意力空缺时间的强制性来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它所提供的资讯将有可能沦为污染环境的‘噪音’,成为人们躲不开的媒体。”[8]在这个渠道相对过剩,内容相对稀缺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媒介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已。因此,这种设置在商务楼宇、飞机列车、医院学校里的液晶电视播放屏,这些缺乏自身内容的大小“分众”的发展必然会很快碰到天花板。内容是划分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重要标志。
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它播出的节目乍一看与传统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一种视听传播。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公交汽车上嘈杂的环境里,谁又能听清楚电视荧屏里的声音呢?视听传播其实上已变成了以视觉传播,因此它的内容定制也应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看起来是节省了运营成本,但由于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开发的内容产品,没有形成新的受众市场需求,增值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例如,时下谈论最多的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都是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移动媒体。其实,3G手机早在多年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为什么还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包括与之相应的内容服务。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遗憾的是人们大多还是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手机+电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电视节目,那么谁愿意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或一部90分钟的电影呢?对此,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3集。为了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由中博传媒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聚焦这一刻》,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影片长3分钟。然而,这些内容仍然是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制作的。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短信和彩铃,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故此,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这是广电总局在国内发放的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标准(CMMB)。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表示:一定要按照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在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3G服务。新媒体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渠道,更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惠建认为在未来三年里,他们的新媒体付费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只要是传统电视众多公共频道的运营模式不变,不管是什么视频,除非有突出的差异化内容,否则,新媒体视频会被迫走广播运营模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广告来维生。”[9]
媒体还有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新闻媒体和娱乐媒体之分。按照过去美国的标准,受众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才能算是大众传媒。在传媒高度分众化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已不现实。现在有人把手机、博客称之为个人媒体,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宽度,那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媒体产业。2005年,我国网络广告达到31亿元,仍不及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广告市场(34亿元)。在网络出版中网络游戏占一半以上,2004年是36亿,预测2006年将达83.4亿元人民币。虽说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的资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事实。因此,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3000多亿的中国传媒产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很小,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产业。那么,新媒体产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呢?
三、开创新媒体的“蓝海”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波特的理论,产业是由相关的产业集群所组成,而这些产业集群是形成一个链式结构,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链。“无论是何种形态产业链,还是哪个层面的产业链,其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10]因此,产业链就是价值链。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
如何打造产业链?周新生教授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展的方向和范围,即考虑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业务作延伸。”[11]这是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链的打造基本上是按此思路,它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例如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为主。其实,网络媒体的广告效果并不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最反感的,第一位是网络病毒(29.2%),第二位是网络广告(20.9%)。为于网络广告,网民们还会使用拦截工具来对付。由此可见,经营广告并不一定就是网络媒体最好的盈利手段和商业模式。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呢?许多网络媒体都在不断地探索。过去几个,新浪在旅游、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新浪CEO曹国伟无奈地表示,除了内容和广告,新浪不擅长别的。难道新媒体不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吗?
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12]就是说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或者说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目前,许多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产业链上延伸,也就是说这些新媒体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如许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增值业务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属关系必然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什么办法摆脱传统产业的桎梏呢?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为此写出了一部颠覆传统的战略思维新著《蓝海战略》,他们把已知产业称之为“红海”,把未知产业称之为“蓝海”,并如何开创蓝海提出了一整套系统方法。“蓝海战略”给我们开创新媒体产业以启示。
“蓝海”是怎样开创出来的呢?两位教授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论及传媒业,就是说决定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而是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已的价值链。那么,如何做到价值创新呢?蓝海战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求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挑战两种常规战略做法:一种是只关注现有顾客;另一种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间的细微差异。”[13]对于媒体,受众就是顾客。目前,无论是楼宇电视还是移动电视,都是在原有受众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原有的传媒广告市场蛋糕里切下一小块。这样做的话,一来竞争加剧成本提高,二来细分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大。江南春宣称开创了“蓝海”,分众传媒只做广告,不做内容。其实他们开创的只是广告业的蓝海,而不是传媒业的蓝海。
新媒体要甩脱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市场,就要寻找新的受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媒体,“它们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它们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14]比如,对于传统媒体,不看新闻只玩游戏的年轻人是非受众,但在网络媒体里,他们却可以成为的受众,成为新媒体市场的宠儿。
还是说回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不论是乐视传媒拍摄的手机电视剧《约定》,还是中博拍摄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都采用胶片拍摄的方式。其中乐视还租用了拍摄美国大片的设备,制作成本达到300万。电影人由此乐观地认为,电影短片市场的出路就在新媒体。这一价值实现还是基于传者的单向传播,核心价值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实际上,价格不菲的胶片拍摄效果在手机屏幕上根本上无法得到体现。无论是“聚焦这一刻”,还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都还局限于专业电影人在手机媒体上的表达。传者与受众的分立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都应建立在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核心价值之上。
全民参与、互动效应才是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驱动力。WSFF是由洛杉矶一家移动技术公司发起的手机电影节,现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自己拍摄手机电影参加这一比赛。由于WSFF的巨大成功,这家公司专门建立了频道用于播放手机电影。WSFF的目标是像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最大的手机视频节目交易市场。喻国明教授认为,网络媒体第三代盈利模式是基于网络全新的内容生产DIY(DoItYourself),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DIY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媒介的使用者是内容,另一个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15]。受众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传播的双向互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为新媒体超越现有需求的核心价值。
当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受政治历史、人文环境和传媒制度等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新闻集团在进军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受阻之后转身新媒体。2006年9月,默多克将其在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出售给中移动。同时,新闻集团与中移动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准备推出无线原创音乐平台。2006年10月,默多克宣布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在帮助将旗下的社交网站MySpace带入中国。MySpace是默多克去年耗资5.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著名交友网站。这个被形容为“一场豪赌”的事件,能否就此开创出新媒体产业的蓝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蓝海战略”中有一点是要质疑的,就是是否存在泾渭分明的“红海”和“蓝海”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时空’、‘差异化内容’、‘服务模式’三个方面都应形成互补,以形成‘跨平台(CrossMedia)’传播。”[16]“三网合一”、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新旧产业之间的界线在模糊,这对于新媒体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到底意义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摘要]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培育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任务是不同的。根据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可以界定其正处于第二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马铃薯;支柱产业;产业集群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立足当地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确定当地应该发展的产业类型。比较优势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存在着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第二阶段是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支柱产业的确立,体现的是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否则,资源产品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只能处在产业的低端,在整个价值链条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第三个阶段是形成该产业的产业集群,这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就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群体”[1]。产业集群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们在进入并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并逐步成型,通过采取企业集聚的方式,形成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最终聚合成产业链。只有形成了产业集群,该产业才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支柱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一,可以多层面地降低产品成本。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集聚,可充分利用该区域内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的规模优势,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集中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使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平均使用成本下降;产业群中的企业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建立起相互的信用关系以及保障这种信用关系的社会制度,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寻找成本;单个企业内部的服务性工作在集聚区会逐步移出企业,形成新的分工,可有效降低企业因配套产品购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库存所产生的费用;由于集群内都是一些“同质”或关联度很高的企业,一旦出现了工艺技术和新产品,便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可大大减少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快速捕捉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有效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许多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内,该区域便形成了规模生产格局,会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催生出更多更细的组织,对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很有好处。第二,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能协作互补。大量竞争对手共同处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企业便会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因而一刻也不敢懈怠,进而促进创新。而创新成果又会因为位置上的优势而被同类企业迅速吸纳、消化。博弈的结果,企业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会把同类分散的企业抛在后面。第三,可提升产品的市场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起初是生产性产业的集聚,这种集聚催生出服务性专业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会推动生产性企业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域性品牌具有更加广泛和更为持续的效应。可招来更多的客商,有利于扩大产品销路。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加入到集群中来,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利用群体力量和“区域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了单打独斗,可提高谈判能力,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正是由于产业集群自身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典型。所以,当支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其向高级阶段迈进,也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二、定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定西实施“洋芋工程”的发展战略已有近20年时间,马铃薯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用支柱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分析研究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确定,定西马铃薯产业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高级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定西发展马铃薯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理
1.地理和气候优势:定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种植生产,境内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期较长。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秋季,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需水高峰期吻合。农田土壤多为黄绵土和黑垆土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适宜马铃薯作物生长。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可以布局多种类型的马铃薯品种,相对同为主产区的乌兰察布和齐齐哈尔单一的气候类型具有优势,尤其是定西南部高寒阴湿区病虫害发生比较轻,是理想的新品种选育、繁殖脱毒种薯地,也是国内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主产区。2.成本优势:马铃薯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定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10,马铃薯生产成本低。目前,国内淀粉用商品薯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马铃薯价格,而定西马铃薯价格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十分明显。3.脱毒种薯生产优势:优质种薯是马铃薯获得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因素,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茎尖脱毒快繁是减缓种性退化的有效方法。定西冷凉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已建立了一批脱毒实验室和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种薯繁育已成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4.品质优势:定西生产的马铃薯品质好,薯块大、淀粉含量高、淀粉颗粒大、粘度高、弹性强,在国内各地都有良好的口碑。
(二)定西马铃薯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
1.总产量不断增加。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发展战略后,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的思路全面发展马铃薯产业,总产量已由20年前的100万吨增至2014年的500万吨。2.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临洮腾胜公司、陇西清吉公司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定西薯峰公司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达27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60万吨,年实际产量10万多吨。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已经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产业开发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4年全市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5.1亿粒,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近3000hm2、一级种基地2.58万hm2、二级种基地8.11万hm2,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选育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系)5个,引进适宜优质良种12个,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圣大方舟公司已研发出变性淀粉新产品50多个,其中41种产品企业标准经甘肃省质监局备案批复,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4.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定西的安定区和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之后,定西马铃薯作为区域性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定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腾胜”等5个马铃薯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大江”牌马铃薯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曾获国际金奖。在国内马铃薯市场中的“老大”地位已经确立。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与成熟的马铃薯产业比较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马铃薯产业相比,定西马铃薯产业还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1.加工比重和深加工能力方面。发达国家马铃薯的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例较高,荷兰为70%,美、英、法分别为48.2%、40%和39%。而定西马铃薯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例为30%。其一,单从占比数字上看是有一定差距,说明加工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二,商品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70%。说明定西马铃薯的商品化程度并不是很高,30%的马铃薯甚至未能进入到流通领域而直接用于农户自身消费,没有加工或可能仅仅是简单的加工,谈不上深加工。2.获利能力方面。产品档次低,在价值链条中所分割的利润十分有限。发达国家仅马铃薯食品研发就达几百种,马铃薯广泛用于酵母、维生素和人造血液的生产,淀粉及衍生品作为添加剂、增稠剂和稳定剂广泛应用于建材、纺织、化工、造纸等领域。定西的马铃薯加工多为低档次产品,淀粉比马铃薯只能增值50%,精粉皮比马铃薯也仅能增值1倍,在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所分割的利润微不足道,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3.对区域经济的贡献。2014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现价)达到120亿元,这个数字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4%;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10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对照这两组数字,比例和收益不协调,反映出该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以此判断,定西马铃薯产业的种植规模已接近限值,21万hm2的种植面积是定西耕地总面积的42%,单纯扩张的空间已十分有限;随着良种的不断推广应用,实物总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工能力较强但层次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由此可以界定产业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后期。考虑到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开发已呈现饱和状态、产能开发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客观实际,未来几年内定西马铃薯的加工水平会快速提高,实现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因此,应该在提升深加工水平的同时,要积极谋划产业集群的设计与发展。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内容设计
1.目标设计。应针对前面述及的3点不足确立突破思路,以种薯培育和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拓展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此形成全国最大的集马铃薯制种、种植、加工、贸易及产品研发为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引领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航标。2.产业链的设计。这一产业链条中应包括5个环节:(1)脱毒种薯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已经形成的脱毒种薯生产能力,生产高品质的脱毒种薯,扩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向国内其他马铃薯产区供应种薯。(2)鲜薯产业。利用定西马铃薯品质好、成本低和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有利条件,在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应该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3)鲜薯贮运业。由于马铃薯块茎含水量高、皮层薄,易受损伤,普通贮藏过程中易感染病菌而发生腐烂、发芽、变绿,也易发生冻害。因而对贮藏和运输的要求较高,应及时组织攻关,解决马铃薯大量、长期贮藏困难的问题。(4)加工业。国内对休闲食品的需求呈扩大之势,应作为初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要借助国家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的东风,吸收消化行业最新成果,扩大加工品种类和解决马铃薯在制作主食时存在的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变性淀粉、聚乳酸等产品用途广、国内需求量大但生产能力有限,应作为深加工的首选项目。(5)副产品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将马铃薯粉渣加工成饲料、酒精、糊精、柠檬酸、食醋等,减少马铃薯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四、发展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对策探讨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挖掘单位面积产能实行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农综合组装配套技术,加强标准化种植的技术服务,引进先进机械耕作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马铃薯综合生产水平。(二)加强品种引进选育,占领全国种薯市场按照三大区域优化马铃薯种植生产布局: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以种植优质早熟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为主,南部高寒阴湿区以种植优质菜用薯、脱毒种薯、良种扩繁为主,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种植高淀粉薯和优质菜用薯为主;沿洮河川区重点打造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基地,安定、渭源立足种薯繁育优势,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要重点引进选育适合不同土地条件的优良品种,抢占全国种薯市场。(三)提供强力技术支持良种培育和加工技术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关键因素,定西要整合现有优势科技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低水肥条件下优良马铃薯专用品种育种等重大课题研究,攻克马铃薯育种中的技术难题,强力推进马铃薯育种工作,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选择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经费的引导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吸引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形成高效的产学研开发联合体,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近期内难以攻克的关键设备通过进口解决。(四)快速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政府为企业牵线搭桥,支持重点企业争取国外贷款,与外资企业股份合作等途径,加大设备、工艺的更新改造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加工能力和生产规模方面保持在精淀粉及其制品加工、变性淀粉及主粮食品开发、高档休闲食品加工领域国内第一的地位。(五)加快发展马铃薯现代信息物流完善市场体系,在完善原有专业市场、中小型和农贸市场、村社收购网点为层级营销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的综合功能,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标准建设好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的冷藏库、信息系统等配套工程;发展专业协会、营销组织,发挥协调引领作用,发运专列、统一价格,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好“互联网+”新业态,开通产销直通车,争取设立马铃薯交易所,在终端建立直销窗口,通过电商平台等新的方式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作者:王兴宗 单位: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提前消费观念的不断认可,国内信用卡业务随之快速发展,各银行抢占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从双边市场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跑马圈地”行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经验进行解释,得出圈地行为是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一结论。同时也对国内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用卡;双边市场;跑马圈地
1我国信用卡跑马圈地的现状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由于其方便快捷,受到公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麦肯锡日前公布的信用卡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信用卡卡量进一步加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向大众市场客户的渗透。信用卡发卡数已从2003年中的300万张,2005年中的1200万张,增长到了2007年中的4300万张,规模每年翻一番。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目前中国的个人信用卡持卡人数量已接近3000万。
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因此,国内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的份额,纷纷推出刷卡面年费、积分送礼等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办卡。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这种“跑马圈地”的策略是粗放型的,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总行对下属分支行主要考核发卡数量,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由于沉重的发卡任务压力,而省略了许多必要的客户信息审核,一些银行甚至直接把发卡业务外包给其他的销售公司这使得信用卡发卡风险骤增。同时,由于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功能上几乎完全相同,使得多数信用卡成为睡眠卡,据报道这一比例高达80%。
2从美国经验看“跑马圈地”
美国是信用卡业务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国家,在他们的信用卡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我国现今的跑马圈地和负盈利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银行为开展银行卡业务,将其从精英阶层推广到普通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它们采取的主要形式为大规模邮寄免年费的信用卡。银行的邮寄名单一般来自存款客户以及按揭放贷和分期付款的客户。此种方式虽然能吸引足够多的持卡人,但银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受到免年费邮寄卡的消费者数量十分巨大,银行也急于赶超其他竞争者,银行常常只做基本的信用审查,甚至有些连信用审查也不做。而且,银行也不能保证卡片邮寄的安全性,很多卡片在邮寄的过程中被偷盗、转卖。因此,70年代初,信用卡业务的欺诈率和坏账率非常高。直到1972年,信用卡发卡机构才开始摆脱亏损,但仍然难以获得与其他业务相同的收益,究其根本,信用卡信贷本身就属于无担保的贷款,它的风险无疑比其他银行业务要大得多。
从美国的经验看,在信用卡市场完全成熟之前,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跑马圈地的行为也并非是无效的,双边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为了能让一方或双方都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投资是必须的;我们不知道银行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既可以启动信用卡运营平台,同时又可以避免大量损失。则何为双边市场经济学,它又怎样对信用卡业务的现状进行解释呢?
3双边市场经济
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人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到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
双边市场在现实中存在较为广泛。许多传统的产业如媒体、中介业和支付卡系统均为典型的双边市场。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又出现了多种新类型的双边市场形式,如操作系统、B2B、门户网站等。下面将主要就双边市场的定价战略及业务模式两方面进行探讨。转3.1双边市场的定价战略
在单边市场中,价格一般与产品的成本和需求密切相关。而在双边市场中,由于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反作用效应,因此产品定价要复杂的多。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向双边市场中的一方或几方采取低价(甚至向他们付费)。举例来说,微软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工作平台,它为两大类客户群体(电脑使用者和程序开发者)提供一个相互认知的机会。比尔•盖茨发现,向软件开发商免费提供微软的操作系统接口,便于他们的软件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鼓励开发商为开发更多的应用软件;另一方面,向使用操作系统的最终用户,即普通购买者收取比较高的费用。从而,将两个群体吸引到它的平台上,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3.2双边市场业务模式
双边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管你的价格如何,如果市场的这一边没有需求,那另一边的需求也将消失。就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电脑用户没有应用软件可以使用,那他们就不需要操作系统。双边市场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产生效应就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是向市场的一边免费提供服务(甚至向他们付费),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另一种方法是:对某一边的市场进行投资,以降低该边消费者的成本,通过对市场一边制定较低价格或者采用成本转移的方式,能有效的鼓励收益群体的参与热情,从而帮助双边市场平台解决“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
4用双边市场经济解释银行行为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很显然信用卡业务属于双边市场的范畴,它的两类群体分别为信用卡的持有者(消费者)和签约商户。信用卡的主要收入则来源于商户(即持卡人消费的一定比例,VISA规定1.7%),而持卡人付费很少(如年费)甚至不用付费,同时还能像免息期及消费积分等优惠。收入来源于商户这一传统来源于信用卡创始人麦克纳马拉先生所开创的定价模式。美国运通大概有65%-75%的收入来源于商户,对VISA和万事达的会员来说,这一比例为60%-75%。因此,从双边市场角度看,持卡人这一群体天生就享受着近似于免费的服务,美国60年代通过邮局寄送免年费的信用卡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也因此,我们了解到,培养持卡人、抢占市场份额是破解“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魔咒的关键。所以,现在国内各商业银行信用卡部门“跑马圈地”的现象实属正常,也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毕竟的一步。
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度的概念,虽然圈地是正常的,但绝对要避免“卡吃人”的现象。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强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消费信贷拉动和刺激消费需求。在短短两三年间,韩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2001年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拥有4张信用卡,韩国国内需求迅速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02年后,过度的信用消费逐渐露出端倪,信用卡滞付率不断上升,滞付金额越滚越大,最终酿成危机,造就了无数卡奴。前车之鉴提醒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信用的审查,在发卡时要慎重。2005年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轨法了银行发卡的步骤,整顿了发卡乱的现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切不可因噎废食,从舆论或政策方面对“跑马圈地”进行打压,就像水患,只可疏不可堵。
5启示
根据双边市场理论,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中的圈地运动是可行的,甚至是必然的。通过抢占市场份额,拉拢签约客户,是银行的最佳选择。但与此同时,韩国的信用卡危机也警示我们,圈地是可以的,但不问土地是否贫瘠,闭着眼只顾抢地盘是绝对错误的。各银行应把好信用审查这一关,同时加强信用卡的创新,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损失换来业务最大的利润。
新知本主义和新创意经济的“新”,在于它们的本质都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为代表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因此,新创意经济的典型问题,就是当知本创意具备后,如何让它成为大规模定制意义上的经济问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知本创意就不具备经济性,也就成不了“经济”。具体到中关村来说,新创意经济就是让丰富的知本人力资源,通过一种与工业化迥然有别的方式,把他们的创意(用来部分替代土地和资本的新生产要素),转变成具有“既比工业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成本更低,又比工业化生产的个性化程度更高、价值更高”优势的社会经济成果。这样一种“新玩法”,不仅与工业化的物质生产迥然有别,而且与凯夫斯指出的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迥然有别。
我们接下来就会一一介绍那些被凯夫斯漏算的新玩法―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独特玩法。比如不是基于生产中心的规模经济,而是基于需求节点的规模经济;比如通过编码解码减少创意锁定市场的摩擦阻力;比如通过网络协同共享而非网下产权保护,提高创意产出并降低差异化成本;比如利用网络的框架结构性取得制度创新效应……等等。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理解,新知本主义以及它所带来的新创意经济,必须以先进生产力,作为“新”的本质所在。这就是被凯夫斯忘记了的东西。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基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理念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四维”基本思路,文章从立体化教学资源、互联网+教学、师生融合、高频探究性实践、过程性评价与课程群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并围绕学生主体、教学环境和教师主导等三项关键因素分析了“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高校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标准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手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探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变化趋势,引导和推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工业学院联合南开大学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开展了立体化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一、“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产业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内容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是一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的学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性强。如果采用讲述方法,任课教师不仅难以精准表述交叉学科的知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压缩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为此,我们依据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理念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四维”创新思路,探索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需求拉动
坚持与国际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同行的原则,围绕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我国供给侧改革等国内外经济社会变革引发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断补充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等学科前沿的内容;聘请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专家进课堂、讲专题,推动科教协同育人;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课题小组活动,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技术推动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音频、视频、图像、电子书包、PPT等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交互性、即时性,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捷、知识获取的空间更广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线教育平台将得到快速发展,免费网络课程必将再次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创新过程中,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滚动机考、幕课、开放式课程网页等都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和辅助。
(三)理念引
大学教育理念引领着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准则,对教育现实和教学改革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的理念也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因而,大学教学必须由静态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不能囿于学校、囿于教室、囿于教师,要将课堂向经济社会实践延伸、向国际前沿领域拓展、向专家学者开放,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我们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中探索开展了翻转课堂、高频探究性实习体系、课题小组活动、课程群建设等活动。
(四)政策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与省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的项目与政策,比如“本科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立体化教材建设”等。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举措。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是立体化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等环节先后得到学校、出版社及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二、“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的创新实践
2008年,我们开始探索“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围绕“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计划、教学环境和教学考评等因素,整体设计了立体化创新发展的方案。经过9年的实践及修正,“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五位一体,建立多层次、立体化教学资源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实施立体化教学的基础。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其一,联合省城四家高校的“产业经济学”教师编写了《产业经济学概论》,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和地方特色[2]。其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学。教师把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科研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融入课堂。其三,建立了校外专家库,实现开放教学。其四,为了拓展学科建设基础,我们开展了产业与区域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其五,建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平台,向师生提供学习的各种服务。由此,我们构建起一个横向学科宽泛,纵向联系实践的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见图1)。
图1 “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二)建立“互联网+教学”思维,增强课程教学的弹性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迅速。如果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资源和固定的教师,那么学生就难以接触到产业经济学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方法。而如果将网络通信工具、搜索引擎、在线教育平台等互联网工具与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移动的教师和移动的课堂,从而有效延伸教学活动的时间、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有效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弹性。其一,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工具。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不仅速度快,而且费用低廉,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时空障碍。在“产业经济学”授课前,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发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课后,通过课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讨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3]。其二,访问“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平台。通过访问在线教学平台,师生可浏览最好的精品课程网页,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幕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网页和教学网站(如,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平台、哈佛商学院在线商业基础课程等),同时学生也会反馈最新的网络学习资源。
(三)实现师生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讲授式、实验法等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并在讨论和思考中获取与内化知识[4]。为此,在“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学生并进行在线辅导,要求学生预习并标注疑惑,由此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先听取学生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完成吸收内化的环节。由于教学活动是针对“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的指导就具有了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就具有了主动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实施高频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拓展课程教学空间
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经济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因而“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绝对不能囿于教室、依赖于教师、封闭于学校。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产业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向火热的生产一线,增强学生对产业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引导式新型实验教学模式[5]。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关系展开的探究性实验要求要求每组学生针对我国某个行业依次完成数据搜集―集中度计算―市场结构类型判断―政策建议,最终递交实验报告并进行简要汇报。其二,高频度实践。近年来,为满足“产业经济学”及其他实践环节对实习基地的要求,太原师范经济系与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邮储银行等16家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满足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长期实习的要求;我们还与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汾酒集团工业园区等附近单位取得联系,能够满足学生3―4次/年的短途实习任务。同时我们配套修订了实纲和计划,延长了长途实习的时间,提高了短途实习的频次,细化各类实习的流程。高频度、规范化的实习模式不仅达到交流信息、拓宽知识面的目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五)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层次的考评模式
立体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应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6]。这是课程考评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不足。为此,在“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案例讨论、期中课题小组活动等过程性评价,并给予了较高的分值;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课题汇报质量给予评分和口头评价,从而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在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有机地融入了滚动式机考、名词解释口试等动态性、分层性考查指标(见表1),以弥补期末考试“一刀切”的不足。
表1 “产业经济学”立体化考评体系
(六)开展课程群建设,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
在建设“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同时,我们引入课程群理念,开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夯实“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学科基础,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团队力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主导课程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辅助课程为“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山西经济专题”等三门课程。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分解课程群教学目标、共同备课制度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并且我们会引导和组织任课教师设计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大纲,有效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知识点顺序的紊乱。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教学进度相互匹配。每门课程教学都能够突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又能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补充、支撑作用[7]。
“产业经济学”作为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核心,也是课程群发展的重点。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的建设快速整合和凝聚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其一,宽泛的学科基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需求为导向,课程群建设能够完善优化相关辅助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为“产业经济学”建设奠定厚实的学科基础。其二,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群建设凝聚相关课程的师资和实验人员,各类人员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有利于解决“产业经济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近年来,以课程群为基础组建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获得较快的成长,并被授予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三,良好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课程群建设的资金,建立完善的课程群服务平台,为资料室、教学网站、实验室、精品课程建设等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三、“a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的创新思考
“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学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创造能力差异较大,许多学习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活动。如何引导和组织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二,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互联网课堂、开放型实习基地以及微课制作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完善课堂互联网设施、改革实习实践制度以及提高微课制作服务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学环境问题。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面临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的问题。其三,课程群及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合作的意愿不足,教师合作基本上停留在基于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人为合作层面,以非正式渠道交流为主的自然合作程度较弱,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教学信息的传播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何激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他们有兴趣、有动力在日常生活等非正式交流中融入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营造教学改革的氛围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的新兴学科。文章结合作者本人本科、研究生《产业经济学》教学经历,提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注重案例教学,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产业经济学列入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自此,产业经济学引起教学界参与和重视。目前,产业经济学这门课,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比较普遍,但并没有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产业经济学学时数是48学时,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而社会需要的、学生毕业后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实实际际的经济学,是能够应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人才。因此,本文结合本人《产业经济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实际,提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培养社会实际需要人才。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
东西方对于产业经济学的认识有所区别,欧美经济学学界把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而中国、日本等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内容要宽泛的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密不可分,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的桥梁。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及后果,而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在产业层面研究经济学,研究产业内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是对所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产业经济学研究和解释现实现象,如:市场中只有一家厂商,按照微观经济学所学知识,属于完全垄断市场,应制定垄断价格,但事实上,该厂商并未将价格定在垄断价格水平;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那么如何解决?旅游区的产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要高很多,即使旅游区有众多厂商,也不会形成竞争性价格。
三、教学方法改进
经过本科、研究生《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认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注重案例教学。就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采取更贴近、更现实的观察,使用微观经济学模型,解释现实中企业的行为以及现实中的市场结构等。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
其次,考虑学生的长远收益。大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教师教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重要转变,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教师的职责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为习,为学生踏入社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效果上,大学教师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出席率、学生学习成绩等教学效果衡量指标上要秉持着统一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威”和“刚”。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心慈手软”,即使出现挂科现象,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学生的“痛哭流涕”而“心慈手软”,这是对学生自己负责,对其他同学而言,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出题原则上,要把握好基础和拔高的比重,基础题应该在卷面上占一定比重,而不是在考试上一味的追求“偏、怪、难”,考试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是否对所学科目有了全面的把握,而不是为了突出老师所讲内容有多高深、有多难,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第四,教师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合理、准确。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课下要付出比50分钟高十倍、甚至百倍的辛苦,并不是老师学会了就完成任务了,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授内容,而且要把自己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应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在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上做到平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人前一分钟,人后十年功”。
第五,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考试成绩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大学期间,学生获得好的分数、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会方法、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释实践。期末试卷100分,其中基础题60分,那么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不来上课的学生,期末考试突击也是可能及格的。由此,考试成绩应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部分,这样,不但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四、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经济学》的课程背景以及《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注重案例教学,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