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09 09:17:42

导语:在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建设论文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基本情况

昆明官渡社区的季官社区就着落于滇池北部,距离昆明市只有10公里,是官渡街道办事处,管辖着3个村民小组。现在有农户733户,农村人口为2033人,劳动力1240人,但是人多田少,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4分地,据统计,2008年当地总收入为971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0486万元,平均下来,人均不足2000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中建筑没有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交通条件差,卫生条件也差,村里的各项设施明显落后,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和医疗设施,一部分的人员经济跟不上,陷入困顿,整个村子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集体经济也就是改变社区人民生活的关键。

(二)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1.保留集体资产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居委会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并没有及时的把村里的土地征用款分发给广大村民,而是集中起来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从而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居委会领导率先在辖区推行股份量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运作模式,建立了合作社,通过配股和购股的方式兑给广大村民,在社区中建立了7万多平的商业写字楼,购物广场,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社区—官南城,这样下来,每年为集体利益增加了3000余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村民也能分的3万以上的红利。加快季官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注册成立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云南官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官南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季官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抓住了发展古镇旅游的商机,积极的去招商引资,很多有实力的大商家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各个公司加强自己的业务。既相对又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季官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3.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季官社区的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防止由富返贫现象的发生,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的开会讨论,必须要了解民生,勤访民意,定期做暗访,深入群众,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要以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社区提出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社区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就业,每人都能获得3次就业培训、推荐工作的机会。对于有劳力但不就业的村民,社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每年将会受到扣除年终分红总额10%的处罚。经过这些措施,使得季官社区少有游手好闲的居民,人们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面貌又时刻的影响到下一代人。

二、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中央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因为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三农”工作的推手,更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学习,我非常赞同“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没有文化产业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的说法,以下仅从发展集体经济的角度,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和建议。1.集体经济组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美丽乡村也许可以通过国家政策项目的规划得以推动建设,但是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美丽乡村的建设搞不好就是昙花一现。因为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既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就必须要依照法律所赋予的要求和职能。要重视自身的组织建设,要完善和巩固土地的承包管理,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运营,要完善党支部,村委会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的思想素质培养,完成各个部分的定为,在部分地方落后,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方,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工作,要以先进的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落后的地方,明确好现有的组织结构,成员结构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把农业和地方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相结合,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2.探寻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从季官社区的发展来看,集体经济就是增加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更加确保快速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集体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同时又关系到地方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与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都知道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发展美丽乡村,我们必须要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就不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那也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了。在此之外,我们还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将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的地方文化,并开发其他特色产业经济,合理利用土体开发,保证环境卫生,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鼓励农村的绿色生产基地的发展。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吸引实力型的企业来投资。在国家的帮助下,鼓励小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从实际出发重在联合发展,各村发展自身的特点,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3.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实现。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学习现代的科技技术,二是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发展,创业、就业。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我们要把现在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推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到农村,增强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三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广大的农民同志积极的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以前老一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让人们真正的体会集体的力量能改变现有的落后生活,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只有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挥人们的潜在力量,才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好集体经济和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总目标,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同时,还需要整体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只有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

作者:李盼盼 范全欢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校友会办公室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摘 要]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比较多,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文化程度等七个因素,并以江西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架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受到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关键词]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建议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的延续,是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和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则是其关键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会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资本,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农村同城市的收入差距,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2000-2012年江西省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理论支持。

一、模型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说明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作为因变量,核算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方法比较多,综合考虑决定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城镇职工人数=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就业人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两者之和即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1]。

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实证研究很多,但都是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相关区域或某个方面的研究,选取的指标因素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以下7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农民收入,这个因素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本文以江西省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来代表农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这个因素反映的江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大量文献均证实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2],本文以江西省GDP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本文以江西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率来衡量城镇化的水平;文化水平,该因素综合反映了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本文采用江西省大专以上人口数量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率来衡量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有研究表明,城镇失业率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致使转移空间变小[3]。城乡消费支出比率是用来衡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起的直接价格成本变动的具体指标,由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而得[4];人口自然增长率,该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较快的人口增长率会使就业空间变小。

(二)数据来源

本模型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并根据需要做了相应的整理和核算而形成最终的数据。

二、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

(一)模型建立

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因变量,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江西省GDP等7个变量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其中,Y代表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X1代表农民收入,X2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3代表城镇化水平,X4代表文化水平,X5代表城镇失业率,X6代表城乡消费支出比率,X7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μ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利用Eviews6.0,选择最小二乘估计法(OLS)对以上所有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R2=0.9973,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34,接近于1,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三)模型修正

将t检验后的文化水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剔除后,再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因变量,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自变量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Y代表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X1代表农民收入,X2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3代表城镇化水平,X4代表城镇失业率,X5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μ为随机干扰项。新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每增加1元,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减少0.27513万人,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不仅包括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还包括在本地劳动、家庭经营等方面的收入,而这方面的收入增加,会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提高农村内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地区生产总值和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会增加0.104857万人;城镇化水平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增加44.67550万人,这充分说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促进作用;城镇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会减少185.0219万人,充分说明城镇失业率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转移的空间变小;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就减少42.48468万人,较快的人口增长会使就业空间变小,城市能提给农村劳动力的岗位也会减少,会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抑制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从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本地收入高,外出就业的人员就会减少,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时,也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次,城镇化发展也会加快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城镇失业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提升都会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负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在促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镇中所面临一系列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如容纳空间不足、就业岗位供应不足等。所以,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的过程中,江西省也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转移空间。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2013年末,江西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8.87%,同期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为53.73%。这是因为江西省工业化起步较晚,产业结构长期以以农业为主,城镇化发展滞后其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低。所以,江西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促使农村劳动力有序的向城市转移,是江西经济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三,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模型分析的结果说明,城镇失业率的增加会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抑制作用,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江西省的城镇失业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关于佳木斯市郊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美丽乡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财政资金;美丽乡村建设;整合方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拉开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序幕。佳木斯市郊区抢抓机遇、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提出“12345”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创造了可贵的成功经验,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一、佳木斯市郊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做法

1.顶层设计,把脉定向。一是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下发《佳木斯市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投入方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提出了有效的保障措施,明确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副组长,财政、农委、发改等1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高效推进。二是坚持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力求规划设计适度超前,充分体现村屯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交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按照“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建设模式,综合考虑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需要等因素,积极实施差异化指导,帮助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全区统一建设标准,确定村内路、边沟和路肩要全部达到硬化标准;道路两侧无裸露地块,绿化树种选择适合,乔、灌、花、草相结合;设立专门垃圾填埋场、粪肥堆放场和柴草堆放场,“三出村”率达到100%;有条件的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原则上出村发展,有效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三是把握严格的投入原则。区委、区政府整合涉农资金,采取“以奖”的方式重点支持群众积极性高、村干部能力强、村班子团结务实的村屯,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严格执行“四不投”原则,即:村两委班子没有积极性的不投、村民代表会没形成决议的不投、村规民约执行不好不能出工出劳的不投、没有垃圾填埋场及粪便处理设施的不投。

2.整合资金,捆绑使用。一是财政整合一块。全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610万元,全部通过“以奖”方式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资金900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890万元,新农村建设以奖专项资金150万元,林业专项资金670万元。二是区乡村自筹一块。大力压缩弹性支出,筹集资金3360万元;乡村两级通过自行建设可节约资金3746万元,由于没有发包、承包等中间环节,节省税款630万元、利润1800万元;乡村自筹租赁机械设施费用125万元。区乡村三级累计自筹、节省资金7231万元。三是农民筹集一块。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一事一议”、出工出劳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3.集中采购,统一调度。一是坚持公开招标。区成立采购工作小组,对美丽乡村建设物资严格执行公开、透明采购,组织交通、建设、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技术监督、河道管理等部门及试点乡镇和试点村书记对竞价企业进行考察验证,对全区27家材料供应商的资质、信誉度、材料质量等进行逐一审核,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根据竞价企业提供的产品报价,以质量合格、价格合理、就近运输为原则,公开选定12家企业作为美丽乡村物资采购供应商并签订了采购合同建。二是大量节约成本。沙子市场价格为每立方米14元,统一采购价格为每立方米9元,每立方米节省5元;卵石每立方米节省7元;边沟U型槽每块节省7元;道板砖每平方米节省3元;排水管每节节省15元;排水管每节节省10元;水泥每吨节省30元。全区累计可节省资金715万元。三是统一运输。区采购部门负责建设物资调拨、统一配送,利用区清雪运输车辆作为全区统一采购原材料的运输专用车辆,由乡镇、村屯根据建设进度,提出物资领用申请,经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区采购部门按工程进度供应建设物资,乡镇、村屯共同验收,并由质量检测部门负责质量监督。按照市场价格计算需运费978.97万元,现在由区里统一配送可节省资金501.16万元。

4.发动农民,筹劳自建。一是层层动员。区乡村通过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把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建设标准详细向农民宣讲清楚。二是典型引路。组织村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全区率先“美丽一步”的村屯和农场看、听、问、悟。西格木乡平安村是一个村容整洁、村民富裕、村风文明的五星级新农村,集体积累达千万元以上,全体村民享受“五免四补”,全区组织各村参观学习30多次。三是全员参与。郊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当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全区每个村都结合实际,由老村干部、老党员、年龄大有资历的农民组成“美丽乡村建设监督小组”,管工程质量,管各家各户出工出劳,管工程进度,虽然不给工资,但都乐此不疲。通过出工出劳,节约资金10多万元。

5.强化机制,建管并重。一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郊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各村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编成顺口溜,方便百姓记忆,形成有公信力和约束力的农民自主管理条约,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管理者。沿江乡黑通村向村民反复宣讲《村规民约》,并发放倡议书,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书,采取村干部包片、村小组长包街、党员包户的方式对全村各户进行监督管理,积极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庄整齐整洁,环境优良优美,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注重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提高素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按照城区管理模式,出台美丽乡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办法,每个村都成立专业保洁队伍或设立专兼职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机制,将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的管护都落实到人头,形成了一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农民共享、长效管护农民共担的管理机制。沿江乡三连村在长效保洁工作中尊重群众意愿,突出群众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出工出劳,自家房前屋后必须保持清洁,树木由本户看护,如死亡和损坏由本户补种。三是营造齐抓共管氛围。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与家长进行教育互动,增设了环境卫生教育课,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间,教育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并争做卫生监督“小管理员”,全区有10788个家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实现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保洁。望江联合学校提出了做一个永不乱扔垃圾的中国人的主体活动,注重从细节和生活点滴的小事入手,教育学生养成维护环境从小事做起的好习惯。莲江口小学开展了“躬身行动”,号召全校师生及时捡拾脚下垃圾。妇联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优势,根据村型大小每村都成立20-30人不等的“巾帼志愿者环境卫生监督服务队”。四是完善督办考评办法。成立由区文明办、质监、交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工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力度,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不定期开展督查,促进工作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完善美丽乡村考核机制,纳入年终考核目标管理,区综合考核办对美丽乡村推进的实施情况、实施成效进行专项考评,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经过考评、考核,对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领导责任。

二、佳木斯市郊区建设美丽乡村的明显成效

1.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发挥得好。佳木斯市郊区用6000万干了1.2亿的活,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发挥明显,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今年,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通过“以奖”的形式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新建道路20万平方米,路肩加宽16万平方米,铺设道板砖42万平方米,铺设边沟24万延长米,全部实现整村硬化、绿化、美化。通过资金的整合,全力对25个村屯(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支农项目建设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的状况。

2.乡村寻租腐败现象遏制得好。一方面,区委、区政府将整合资金采取统一采购形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材料供应商,为各建设村屯提供沙子、卵石、U型边沟槽、涵管等建设材料,直接将原材料送到所需村屯,而不是将资金交由村屯自行使用,这样做最大限度降低了材料成本,有效节省了建设资金,避免了乡村干部接触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资金封闭式运转,乡镇和村屯不直接使用资金,既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又杜绝了因建设中发包、转包、偷工减料等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可节约工程利润1800万元,使得所有的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

3.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改善得好。现在,郊区集中力量干大事,每年集中全区之力建设一批美丽乡村,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美丽乡村,使村屯的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善。今年在建的美丽乡村,让人切身感受到这种变化,一些村民感叹说:“原来我们农村的生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穿拖鞋都可以出门了。”望江镇佳兴村走进村子就能感受到农村的新风貌,佳兴村的村民说“因为这里的环境好,外村的姑娘愿意来,本村的姑娘不愿意走,小伙子娶媳妇不发愁,住在这样的村子里撑腰提气”。

4.发展乡村特色农业推进得好。郊区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引导各乡村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中草药、红树莓、生姜、大葱、大榛子等特色种植以及慢养猪、蓝狐、山林鸡等畜禽特色养殖专业村;充分利用亦城亦乡的区位,突出山水特色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户外休闲游。发展和壮大莲江口镇晓丽葡萄采摘园、大田良种场、四丰乡滨湖采摘园等一批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美丽乡村。莲江口镇长胜村红树莓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每亩增收6000元以上;猴石山果苗农场依托全市海拔最高的猴石山风景区,加大开发和招商力度,发展旅游产业。

5.村级两委班子威信提升得好。佳木斯市郊区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了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转变了原来美丽乡村建设由政府主导,乡村和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上级投多少资金就干多少活,缺乏主动性的局面。各村两委班子通过引导和带领村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激发了农民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党组织和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村级组织威信提升了。

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1.推广佳木斯郊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我们认为,佳木斯市郊区创造的成功经验,具有广阔的推广复制价值。一是省级财政要通过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推进指导。二是要科学匡算资金投入规模,依据各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农民参与积极性,分期分批组织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建设物资。四是要突出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公益事业建管并重的体制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建管并重。一是要建立维护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县乡要把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明确资金拨付渠道和方式,确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二是要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县乡要参照城区管理模式,建立美丽乡村卫生保洁管理长效机制,每个村都成立专业保洁队伍或设立专兼职保洁员,并将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的管护都落实到人头,形成一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农民共享,长效管护农民共担的管理机制。三是要建立考核监管机制。县乡建立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行业监管、业务指导和专项考核。

3.恢复乡财政体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要尽快恢复乡镇财政体制。县区放权做实,采取“乡财乡用县监管”的方式,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预算,乡镇仍承担原有债权债务;实行“机构上划,预算,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管理方式。二是要壮大村集体经济。佳木斯郊区西格木乡平安村正是因为集体积累达到千万元以上,才能够使全体村民享受“五免四补”,才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破除障碍,建成如今高标准的示范村。因此,建议借鉴南方省份经验,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建立省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农村更多的“造血”功能,为建设美丽乡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温州市曹平村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新乡村

引言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都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而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当前关注的焦点所在。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提出 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乡村的生态与景观, 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村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 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 浙江省制定了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 2017 年各县(市、区)都要达到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标准,2 个以上县(市、区)培育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0%以上乡镇(含涉农街道)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做好 100 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 100 个美丽乡村精品点及五星级幸福社区创建,5%以上乡村居民成为美丽乡村样板户。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创造性落实中央部署,提升新乡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新乡村建设这几年,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村民增收和乡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乡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温州的重要任务

三个强省是“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按照领头人的要求就是建设美好乡村,如果乡村都建设不起来,怎么会有美好城市,所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城市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温州省按照中央“四化”同步要求,提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举措。以城乡统筹为方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夯实农业基础;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带动乡村、加强乡村建设,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一体化创新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村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形成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乡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乡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乡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乡村人口集中居住和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乡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乡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

突出乡村山水特色,注重山地、丘陵、田园之间的天然氛围与情景的塑造,创建休闲旅游小镇风貌。立足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二)达成历史与现代对话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展示乡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突出时代特征。

(三)创造建筑与环境相融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建设重点,提升乡村整体建筑风貌,突出生态景观空间的营造,加强绿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休闲游的总体环境品质。

(四)现游乐与产业共生

开展多样化的经营开发模式,追求旅游、商业经济的双赢,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四、案例分析

以温州曹平村为例,曹平村坐落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狮子岭山的山坳处,周边山峦起伏,内部盆地平缓,半坡密林、梯田地貌。村庄总用地面积为600公顷,常住人口1500人左右。区域交通便利,距离温州市区不超过半小时车程。曹平村紧邻泽雅风景区,自然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周边蕴含多处旅游资源,如景德寺、郭溪岭头村九龙山、天长岭古道等。

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温州市瓯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功能定位应为休闲及居住功能。

解读《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内设计的3条精品线路主要位于泽雅城郊休闲功能区、梧白科技城和仙丽侨乡文化功能区内,游线主题分别是“千年古道 琦君故里”、“千年纸山 古村遗韵”、“十里花街 侨乡古寨”。这3条精品旅游线均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条件,利用了原有的人文景观作为游线品牌进行打造,即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也能兼顾对原有传统文化的保护。 曹平村位于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瓯海中心区和郭瞿工贸新区内,区域坐拥岷岗风景区与3个大型山地公园,水系又与三湿地相连接,自然景观资源优越,距离主城区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基于此在该片区域内可寻找适当的发展思路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优势: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优越;农家乐产业起步发展较早;与主城区较近,交通便利;

劣势:农家乐产业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产业特色性无深入挖掘;

根据设计构思所阐述的内容,集合现状实际情况,确定曹平发展为“一轴四核、网状发展”。

主轴指发展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进而吸引人流。网状发展包括以下四方面:

1、文化体验:以“酒”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酒文化主题的资源,以曹平制酒发展为文脉,再现酒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并融入现代特色,独具特色。 2、乡村风貌:在原有建筑立面修饰的基础上,以休闲度假为媒,提升农家乐整体形象,规划艺术家创意园、酒吧一条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资源,创造古朴、自然、安静、和谐的村落。

3、休闲度假: 为周边地区游客或来温旅游的游客提供周末短期旅游,商务会晤、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生活度假方式。 4、生态观光:以自然山、水、田园为背景,构建生态观光园,展现乡村的民俗神韵和乡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果园、茶园、公共服务设施等,完善并提高生态理念。

本案针对建设曹平美丽乡村,提出以下措施:

(一)建筑改造

首先汲取郭溪、泽雅片区的房屋建筑特色,将传统建筑风貌引入到此次的房屋修饰中,通过墙体、屋面等大观赏面将区域特色进行表达。在细部位置着重精细化处理,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箱结合,通过门、窗、墀头等位置的修饰,使得整体建筑的风貌区域完善。在建筑周边绿地位置合理布置景观绿化和小品,最终呈现出优美、古朴的建筑风貌。

居住类建筑主要包括民宿、度假酒店等建筑。此类建筑多利用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建设,应利用中式古民居的建造特点,以修复、加固为主,避免对建筑构件的盲目更换。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保留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块石垒墙、小青瓦、木质门窗等,利用新材料做旧的手法,将老旧破损的部件进行更换修补。 公共类建筑主要包括艺术工作室、酒吧烧烤屋、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此类建筑应与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区别性,部分建筑可适当改建以突出其功能重点,着重考虑原有建筑的形式布局,如酒吧烧烤屋可利用好原有建筑的庭院环境,将景观与建筑更为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营造独院独户的休闲环境。建筑元素除中式传统符号外,可加入一些现代因子,丰富观感。

(二)遵循 “拆迁与整治并举” 原则, 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

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 整体环境 “脏、 乱、 差” 的现象, 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 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水、 电、 路、 通讯、 文化休闲广场、 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 广电网、 电信网、 互联网等通村到户, 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 美化绿化村庄, 开展以 “干净、 整洁、 有序、 美观” 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 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 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 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 破旧房屋,秉持 “能拆则拆, 不拆则改” 的原则, 使其更换新颜、 展现新貌。同时, 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 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村内主干道、 公共场所、 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 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 清理村内、 村外生活垃圾, 清除河道、 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 杂物乱堆乱放, 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 采取“户集、 村收村运、 镇处理” 的模式,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 环卫设施、 经费保障、 工作制度, 确保乡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 生态良好、 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最后, 规范畜禽养殖工作, 控制畜禽污染, 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 实现动物粪尿、 沼渣、 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 防止城市污染向乡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 低毒、 低残留农药等。

(三)生态绿化

1、林相改造

根据村所特色,采用新造、补植、封育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对现有植被不造成破坏,保留当地优势树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充分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并在观景台附近种植合适数量的彩叶树种,例如红枫林、乌桕林、水杉、栾树林、枫香林、樱花林等,增加色彩的变化与植物的多样性,且减少视觉的疲劳感。最终能达到一地一景,一景一画的效果,让游人卸下城市中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融入自然。

2、宅旁绿景

在民宅旁增加彩叶树与花卉,增加村中心村民居住区绿化,提升总体环境质量。景观的设置与建筑相协调,使其二者合为一体。在种植上,采用少量的彩叶树与花卉,在单一的建筑体系上,加强其立体感与层次感,并考虑季节性树种与花卉的搭配,让每一季都能焕发出崭新的气息。

3、田园风光

增强自然休息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扬长避短,取优补弱。对原有的农田生态不予以破坏,并对其农作物种类加以富丰,使每个季节都能有成熟的农作物供游人欣赏与采摘。充分利用与发挥其农田的最大化优势。且增加花卉与少量的彩叶树种,补充其色彩上过为单一的不足,丰富植物的多样性,满足游人对色彩上的需求。

(四)生态观光农业

规划生态果园与茶园。果树是园区景观的构成主体,通过果树群体的斑块镶嵌式布局,展现不同种类果树的季相变化;采摘区内,以果树为主,在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和果品生产的前提下,注重果树景观的营造,通过整形修剪调整果树树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果树的果、花、叶、枝、干、皮、根的形状或色泽,适当选栽一些观赏果树。同时,曹平在新开辟的茶园上引进优质、高产的茶苗。并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开发精制茶叶、礼品茶叶、特供茶叶等精深加工。同时,积极开发“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的茶园生态旅游,塑造体验式休闲旅游品牌。

(五)科学经营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全国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发展成为建设文化产业。乡村的文化资源传统且丰富,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和传承,还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变为乡村的产业优势,科学经营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当地村民树立起文化产业意识,从而探索出一条发展乡村文化经济的光明通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民间艺术的起源地正是乡村,它的种类繁多,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群的不同需求。在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科学经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帮助乡村走上文化富民、文化兴业之路。其一,为了更好地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我们需要将乡村的集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及工艺品的精髓,积极占领文化产业市场,通过科学的经营模式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四川的蜀锦、山西的绒绣、山东的绢花等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及科学经营,不仅收获了可观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大大增加了乡村的知名度。其二,我们可以大力推进乡村的单体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年画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对乡村的这一系列文化单品实施批量生产,将其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为当地争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建设美丽乡村,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使广大村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乡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来。美丽乡村建设还应该因地制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环保生态化的乡村。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作为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确保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还应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保护现状水体、农田、林地等相关资源。另外要注重整合村内现有农家乐设施,集约化管理;对全村范围内建筑进行调研,对其外立面进行统一修饰,符合今后设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而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的凌海经验

辽宁省凌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对实施美丽凌海、文明凌海、法治凌海、创业凌海、幸福凌海“五大战略”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乡村特色的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综合治理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美丽凌海建设“五种模式”,使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洁齐美”。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诚信之美、向善之美、奉献之美、担当之美成为凌海品牌且蔚然成风,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法治文化、和谐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交融力、影响力和浸染力。全民普法活动风生水起,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美丽乡村”建设已纳入行业规章、村规民约和学生守则,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业已形成。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凌海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环境治理和环境友好为标志的环境竞争力明显增强,如今的凌海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投资热土。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5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促进了2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全部转化;培育了好产业、好环境、好风尚、好制度、好班子的“五个好”村129个,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此外,还全面加大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户延伸、社会保障向全民覆盖的力度,推动了农村生态民生和各项公益事业“短板”问题的解决,加快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凌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时间之短、投入之多、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群众满意程度大幅攀升前所未有,为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开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必须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先导性工程。凌海市围绕基层情感所需、兴趣所在、利益所期确定宣传教育载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大造舆论声势,对症下药做好重点人群的“思想清淤”,使思想阻力转化为工作助力。实践证明,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下好宣传思想工作这个“先手棋”,才能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仗。

必须做到“一把手”早上手、真上手、常上手。凌海市四个班子“一把手”把最难点作为联系点,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协调服务在一线,排忧解难在一线,典型培养在一线。市直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实践证明,只有干部作风过硬,群众才能一呼百应。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

必须让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凌海市对“一事一议”和“美丽乡村”相关政策的宣传不留死角,不折不扣地执行项目论证、公开招标、民主监督、集中采购等制度规定,使项目资金成为美丽凌海建设的一个有力杠杆,确保了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到广大群众。实践证明,坚持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事关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信心,进而发挥好主体作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必须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伍。凌海市围绕治理与管护并举,建立各界志愿者、村保洁员等五支队伍,使美丽乡村建设步入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有效防止了以往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现象。实践证明,队伍建设有多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就有多高。

必须坚持城乡环境整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凌海市在建设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相互辉映 的新农村的同时,同步推进文明城、园林城、生态城、宜居城“四城联创”。如今的凌海已成为一座形态舒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实践证明,城乡联动,久久为功,美丽和谐凌海建设的整体水平才能持续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张家川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美化美化县乡环境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张家川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张家川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五、要重视宣传发动。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宣传农民、教育农民、发动农民和提高农民的过程,要把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初始阶段。

六、要注重素质提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讲过的一句名言。现在搞新美丽乡村建设,要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仍然有一个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和亟待提升农民素质的问题。所以,要从美丽乡村建设主体自身着眼,努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素质提升工程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要整合重组、优化配置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与培训资源,着力构建起统筹兼顾、布局合理、分工有序、互动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努力减少各类教育机构的重叠和培训资源的浪费,切实形成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的强大合力。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提高农民教育的针对性,着力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着眼于培育农民创业人才和领军人物,合理设置优化培训专业,及时调整更新培训课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业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业发展人才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要注重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真正通过各类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美丽乡村建设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是农业大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坚实的载体。

一、美丽乡村厚德载物,是人生存发展的摇篮,须努力发展和壮大生态产业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农村的生动铨释。[1]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3年,以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要求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建设好10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2]2013年10月,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2003年以来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湖南永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恒久的动力,推动永州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的发展。一是在“绿”字上做文章,发展规模农业。永州粮食、柑橘、蔬菜等在全省均占一定的位置,柑橘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产量居全省第五,蔬菜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进入全省四甲。还盛产香柚、香芋、香菇、红瓜子、红衣葱、道州灰鹅、江华苦茶、蓝山黑湖酒、永州薄荷、双牌竹根鼠、东安花猪、湘南黄牛、零陵麻鸭等农副土特产品,风格各异,弛名中外;二是在“土”字上费心思,发展特色养殖。养殖以“土”为主,杜绝激素养猪、化肥养鱼等现象,形成以富家桥、朝阳、石山脚、黄田铺、珠山等乡镇为主的生猪、水产养殖带;三是在“大”字上下功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熙可罐头”“天龙米业”“银光粮油”“福田茶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四是在“休闲”上寻出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古迹众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众多。从江永谢沐河畔的千年古村上甘棠,到新田大观岭下的龙家大院;从零陵贤水河畔的周家大院,到祁阳象牙山下的李家大院。据统计,永州有古村落31个,古民居26栋,在我国古村落古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美丽乡村由生态文明塑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须饱含现代的文化气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3]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的祖先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注重生态平衡,并逐步演变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文明观首先见诸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一些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深刻表明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五新”,即在总体布局中有新定位、在自然观上有新理念、在战略目标上有新部署、在历史责任上有新使命、在具体方法上有新举措。同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四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像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因此,当前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理念,重新为乡村塑性,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并贯穿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乡村社会现代化提供自然和人文载体。

同时,还应为乡村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注重用现代文化来提升乡村品质,特别是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近年来,永州市不断打造舜文化、孝文化、儒文化和瑶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创建一大批“书画镇村”、“书香镇村”、“产业镇村”等文化特色村镇;进一步建设好红色教育基地等提升永州城市品位。不但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要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内聚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美丽乡村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须净化我们的环境和心灵

在我们的理想中,美丽乡村,应该天人合一,美奂美轮。但是,目前举目四望,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笔者下乡进村调研,总会被一个刺眼的反差触动:一方面,乡亲生活水平提高了,“农家别墅”越建越多越建越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生活环境却变差了,房前屋后垃圾乱丢,池塘水沟污水横流,田间地头农药滥用。这些现象,都背离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和人文要求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乡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注入了新的动力。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才能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乡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美丽乡村,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因此,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5]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通过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财政部、环保部于2010年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8个省区列入第一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美丽乡村”,2014年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第九届村长论坛,隆重公布了“中国十大名村”。这些乡村不仅清洁了污染,美化了家园、水源和田园,更重要的是荡涤了农民落后的环保和生态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工程。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要趁势而上,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努力提升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要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作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和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农村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各级政府率先做出榜样,切实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作为首要标志纳入干部的实际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中,以期真正达到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改革创新,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保留生态空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关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旧祠堂保护\利用的分析和实践探索

“十二五”规划之初,区委区政府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勾画:利用五年时间建设一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包含了古旧祠堂的保护和利用,这无疑为诠释时代文明的古旧祠堂(下文中简称祠堂)焕发独特魅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当前我区乡村祠堂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

经历沧桑的祠堂历史悠久,并具有独特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地方延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活教科书。近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区农民居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但享有“村庄博物馆”的祠堂却呈颓败之势,周边环境存在脏、乱、差等情况。一旦毁坏至极,不可复位。意味着村庄记载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的遗失。因而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祠堂文化,走出一条保护祠堂、建设美丽乡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金华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誉,自古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出于祭祀需要,各个时代均修建了祠堂,有宗祠、支祠、祖堂及名人专祠。就婺城区域36个中心村,490个基层行政村,860个自然村来看,各类祠堂共215处。根据金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统计资料,到2011年1月底已列入保护的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11处,市文保点36处。其中 1处省保单位就是寺平村乡土建筑,包括该村现存较为完整的8座祠堂。

针对我区祠堂现状情况,实地走访了一些村庄,发现存在问题较多,情况不容乐观,保护祠堂刻不容缓,应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以往诸多原因,一些祠堂遭受破坏

历史原因,祠堂的保护不够重视,自然灾害及一系列人为因素的破坏,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和保护。部分残破不堪,其大量牌匾在期间被拆下来焚烧,少量遗留下来有价值的石刻、木雕、对联、房架、壁画等也急待保护、维修;部分祠堂由于一直以来只有使用没有维护,已瓦漏墙塌壁破杂草丛生,随时面临倒塌毁灭之危。

(二)保护意识淡薄,祠堂保护监管措施缺位

祠堂的保护,离不开有效管理和爱护,其保护的基础力量在于民间。一方面广大村民是保护历史遗迹的主要力量群体。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个人素质高低不等、生活习俗的影响,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强。出现了部分村民把空置祠堂用做家庭堆置杂物的场所使用现象,极易造成老鼠、病虫、蚂蚁等有害生物对建筑的侵蚀。另一方面乡村组织是祠堂的直接管理、保护者,其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味忙着经济建设,对一些不利行为不闻,无应有的措施应对。

(三)盲目重修重建,祠堂内涵价值失义

随着社会发展,古建筑受到了关注。部分村庄在旧址或新址上新建起了祠堂。虽然一些从原古旧建筑拆遗下的物件用回修饰之中,但因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修补或重建中使用现代材料,内除一些供奉的祖宗牌位和极少昔日遗存石刻外,只能称为“现代祠堂”;部分祠堂在村中热心人士出资修缮之下,进行了不少维修,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原面貌,但长期闭锁空置,只在大节日进行村中活动时方作为公共场所。

(四)日常防护缺少,祠堂的“防火、防盗、防白蚁”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祠堂许多重要建筑物件失窃,造成许多祠堂难回到原有的风貌;其建筑风格与建筑材料基本是木质结构,原木材料容易发生“白蚁”蛀空而损坏;耐火等级极低,如发生火灾将毁于一旦。

(五)少数定位较好,祠堂应得到充分保护和有序开发

部分大村祠堂,由于姓族中出现了有功名的人物,祠堂规模较宏大,历史较悠久,文化较丰厚,工艺较精致,故一直以来都在各级相关部门和村民的重视之下,并长期得到维护,所以至今保存较好。可惜这一类较少。

例如寺平村现今保存有8座较为完整的厅堂(原有24座)清逸秀丽,砖瓦栋梁异彩纷呈。据记载,明朝宪宗年间,皇宫命中涓(近臣或太监)下江南选良家女,戴法华家女戴兰源以银娘应,入侍坤宁宫。银娘被封妃以后,皇帝便赐寺平建造显赫的国舅府,还免了寺平的8年赋税。寺平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奢华的厅堂楼宇,显耀着银娘封妃所荫及几代的荣华富贵。 近年来,该村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整合祠堂历史文化资源,启动美丽乡村旅游开发。使祠堂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又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二、区建设美丽乡村中对祠堂保护、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在我市文物工作会议上,以明清古建筑砖雕闻名的我区汤溪镇寺平村,在村庄整治中注重保护古建筑。这一做法受到了称赞。

(一)科学编制祠堂保护专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科学编制祠堂保护专项,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实施步骤。比如寺平村在编制祠堂保护专项时,由村委会出面,召集村民开会、讨论调查、公开规划设计图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由相关部门提出保护修缮利用的意见,从而使专项更科学。

建设中,在婺城规划分局、婺城区文物办的指导下,做到古建保护和整治相结合:拆除古建筑厅堂旁边的临时搭建房,地面恢复石子路;将邻村拆下的老桥石板采购回,用于村中石桥修复;村内水塘,采用农户拆老屋剩下的石子、石板进行塘沿铺设,恢复古村落风貌。

(二)有效整合祠堂资源,启动美丽乡村旅游开发

各村拥有的祠堂,在较长时间里只局限于本村村民的认识,还未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唯有利用传统文化内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势,将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继承相并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如寺平村在保护与开发中探索出五种模式。

一是以古扬名。寺平村位于婺城区汤溪镇九峰山脚下,这是一个始建于元代末期的小村落,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保存有完整的“七星伴月”明清建筑群,其中以8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最为珍贵,有着“中国最漂亮砖雕民居村”的美誉。

二是特色展览。除了看砖雕,又根据厅堂的特色,在百顺堂布置国内知名人士的书画展,在立本堂恢复建设县太爷审理京泉堰水利案件的场景,在崇厚堂布展日寇侵华期间在汤溪镇一带进行细菌战的系列图片,在洪四厅布展300多件古农具。还有农耕文化展示厅,拥有水车、纺车、石锁、书生考箱、油灯盏等数百种古农具和古家具,许多已成古品,为现代人鲜见。

三是当地文化。该村建立了多个文化娱乐场地。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娱乐广场、1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恢复建立了安乐寺。同时成立了多支民间文体队伍,如锣鼓队、迎龙队、文艺表演队、腰鼓队、小马灯队、乒乓球队、民间俚语搜集队、导游队,还恢复成立了婺剧团,特编写了《九峰银娘》一书。

四是红色印记。1938年,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看中崇厚堂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地理位置,将“东南办事处”设在该堂东边厢房内。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任公安部部长的王芳在粟裕将军的指示下,曾在该堂西边厢房居住,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秘密收集情报,侦察敌人的活动…

五是传奇人物。金华唯一一位进宫娘娘出寺平,戴氏,名银娘(前志宫人),戴兰源寺平人,幼善书。宪宗时命中涓下江南选良家女,其家以银娘应,入侍坤宁宫。进御者三(受皇帝临幸三次)。弘治十年四月,有宁太监来汤溪,银娘手书寄问母第安否?离别思慕之情,凄然满纸。今其书具存,并有宫中小书等物。

(二)多元化筹资修茸祠堂,突显美丽乡村古建筑风貌

经费是祠堂保护与开发的最关键问题。一是将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切出一块,为古旧祠堂保护专项资金。充分调动村民抢救保护古旧祠堂的自觉积极性。二是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寺平村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中,已投入资金约500万元,村内路灯亮化,墙体美化,路面硬化,村庄洁化,四周绿化,环境优化,并建有观赏菏塘,仿古长廊,配备专职导游解说员,具备接待团体游客能力,拥有旅客宿舍和风味独特的农家土菜,每天可安置住宿旅游200余人。

(四)建立祠堂长效管理机制,维护美丽乡村和谐稳定

建立“政府牵头、村委会主导、村民配合”的管理机制。由政府牵头帮助解决祠堂保护问题。通过村委会贯彻思路,加强保护措施的落实、规范旅游开发次序、统筹利益分配。让村民成为古旧祠堂的保护者、经营者、受益者。同时建立保护责任制,成立执法检查小组。多方共同出力维护村庄发展有序运行。

(五)高度宣传祠堂内涵营造乡村发展软环境

充分运用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该村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好做法及成功保护开发举措,让人们走近古村寺平,了解距今已近700年的历史文化,欣赏村中古宅厅堂清逸秀丽,长弄蜿蜒,阡陌纵横,精雕砖刻,移步换景,砖瓦栋梁,异彩纷呈。以及那一处处神奇和一段段故事。

总之,目前散落尚存的祠堂都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和社会财富。承传保护历史、文化、人文遗迹,也是更好地去面对未来,希望在充分保护好古旧祠堂的同时,又赋于它更丰富的现代思想内涵,以此增加祠堂新活力和含义。同时彰显美丽乡村之魅力。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不同区域县(市、区)的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既有生产层面的问题,也有生活、生态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必须从顶层设计加以解决。

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农业生产的设施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田间道路、桥梁损毁严重,农业机械难以通行;农田水利设施中缺乏排灌设施,一旦遇到强降雨,势必造成洪涝灾害;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者烘干设备缺失;通村路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3.5米宽的通村路已经不能满足通行要求。二是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较大。农民种植粮食要面对自然灾害风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则极易致贫。在黑龙江省调研时发现,很多比例的农民都是依靠贷款种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民将受到很大打击,当年的贷款无能力偿还,第二年就无法贷款用于农业生产,一夜之间农户从温饱变成了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

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只重视地面工程建设,对地下工程,包括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关注了道路、供水、供电、路灯等设施,以及泥草房、危房的改造。二是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了执行中矛盾频出。有的省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单位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债务。在泥草房、危房改造方面,由于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的不匹配,给乡镇工作造成极大麻烦。三是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了国家投资的浪费。

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肥强度有增无减,而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更多的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对其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很大。二是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于田间地头,或者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县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装,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此外,白色污染也是处处遍布!三是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对周边水域、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也严重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四是农村生态建设难以推行。有的省份推行“围村绿化林”建设工程,国家提供苗木补助资金之外,但存在两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绿化占用农民土地的补贴资金,二是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一是要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二是要围绕着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对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进行及时调整。五是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六是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七是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的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大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简叙了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总体规划阶段的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与探索

摘要;“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建设;美丽;新农村

引言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程是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以村为建设单位,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通过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耕作地力下降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伟大变革,是建设全区人民的幸福家园,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社会工程。

1、“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背景

广西是我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处于我国南部的边疆,南濒北部湾,北、东、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云南等省毗邻,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各地的自然风光优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水果尤其丰盛,被称为“水果之乡”,独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灿烂的文物古迹。同时,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最多的省区,具有十分诱人的民族特色风情魅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这项工程惠及广西五千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环境,是全面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广西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广西的好山好水和优美风光是大自然的恩赐,广西深厚绵延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老祖宗的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小心呵护。让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以对建设美丽广西的崇高责任和对家乡的深情挚爱,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提出了这项关系广西五千多万老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2、广西农村存在的现状

一直以来政府对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没有专项财政投入,堆放垃圾和处理垃圾的基础设施基本是没有,并且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村民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对这方面重视不够,甚至对农村来说是一片空白。政府很多方面只是关心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道路的硬化,却忽视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长期以来使得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等现象。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主要出发点是治理乡村的“脏”、“乱”、“差”等现象,就是要把“无序化”转变成“有序化”,并且又不能破坏乡村原有的自然之美。在活动中提出了三项主要的任务,分别是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这三项涵盖了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水环境的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革新等方面,不仅关系环境卫生,也关系到环境污染的根源性深度性的问题。

2.1生活垃圾方面

一直以来农村的垃圾处理是松散式的,没有指定地方堆放生活垃圾,都是由村民自行解决。过去很多村民都是把日常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垃圾堆放在树底下、竹林根下、水沟边或者村头村尾,村民随意倒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很少进行集中治理乱堆放的生活垃圾。由于长年累月的堆积,有些地方垃圾堆成山,长时间没有人进行治理,经过了水淋日晒很容易就变质变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所产生大量有害的细菌渗透到地表下,变质变嗅的气味随风飘逸。水沟里的垃圾或者漂浮物随处可见,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很多的水沟的水质也慢慢变黑变黄,看起来触目惊心。

2.2牲畜方面

农民由于受传统长时间的生活图方便的习惯,也为出于安全的考虑,通常把牲畜圈养在离自家附近,有些是牲畜圈养在一楼,人住在二楼,由于圈养牲畜的房子没有排水设施,牲畜粪便就是排在一楼房子外面的一个坑,堆积时间长了就会往外益出,时间就变味一进村就散发出牲畜粪便的味道。

2.3农田垃圾方面

现在由于农业的科技化,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大、种子包装袋、农药瓶(袋)等塑料袋随意丢在田间地头,由于这些塑料袋长时间都是不能降解,时间长了田间地头或河边到处塑料袋,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农村饮用方面

前面提到农村的垃圾随意倒在村头村尾,牲畜粪便随意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塑料袋随意丢,这三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所产生的污染就会渗透到地下,现在农村很多家庭的饮用水是抽地下水。由于地下水受前面三大方面的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在农村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对现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后代的人的健康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5农具和作物秸秆方面

在农户家里比较普遍存在是农民所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工具和作物秸秆都是随意堆放在屋子里某个角落或者门口两侧,堆放很零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环境整洁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

3、对治理“脏”、“乱”、“差”等现象的规范化

3.1对治理“脏”的问题:需要实行生态科学的技术来改进农村生产模式

政府高度重视,下拨专项资金,在农村各个自然屯建立垃圾池,大屯还建立了垃圾焚烧炉,聘请保洁员,每天进行清运垃圾到指定地点堆放和处理。

由于农村生产模式、物资物料以及能源结构等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以循环产业技术和生态技术来根治乡村环境污染。比如清洁能源,广西已经在农村推行了多年清洁能源实施战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典型技术例如沼气池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可有效解决禽畜排泄物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广西已经连续10年是全国沼气池入户率(约45%)最高的省区;新农村规划中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规划排污系统,技术上可以逐户建立污水处理的设施,如格式化粪池技术,可随着处理户数的规模扩大格数。

3.2对治理“乱”的问题:需要对乡村的生活秩序化管理

过去农村人口较少,垃圾以有机废弃物为主,可以在自然系统中自然降解并转换循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也未曾形成对垃圾统一收集管理的习惯;农民传统生活习惯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冲击,生产生活中使用各种物资物料多为化工产品类产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难以自然降解。治理“乱”,需要取得村民认同、社区参与的方式改变生活习惯 。

3.3对治理“差”的问题:需要形成识意和思想上的改变

农村的农民由于长时间在大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主要时间是下地干农活,生活空间比较大,周围环境的约束很松散,再加上农村的村屯道路硬化不完善,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够,使得农民生活周围到处是泥土,农民对对环境的需求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环境卫生意识上不强,垃圾到处倒,随意丢,长时间也得不治理,很多地方堆得发嗅,家畜的粪便也是随意排放。对治理“差”的问题上要进行大力宣传动员,宣传要深入到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并在思想上人人高度重视,行动上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清洁乡村不是一两次突击的清洁行动,而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其长效性需要村民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扭转村民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环境卫生思想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用乡村村民参与形式和议题整合的办法,根据某些需要, 做一些创新的主题为目标,激发村民关怀生活环境,齐心合力维护村庄环境。

4、“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措施

4.1、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的工程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必须全区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用双手夯筑我们的美丽家园,用劳动诠释我们的幸福内容”。各级干部首先踊跃行动,一个干部引导、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局面迅速形成,领导垂范调动各方积极性。“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广西区的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各自联系点,指导活动开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参与清洁劳动,带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促进活动快速推进、有效推进。

4.2、组织干部下村指导

清洁乡村工作队员陆续进乡入村。为让活动快速、有效推进,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决定分级下派干部工作队。除已下派的3万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将增派近2万名工作队(组)员,进驻全区111个县(市、区)、1126个乡(镇)、1.4353万个建制村。工作队及工作队员一派2年,主要围绕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大目标”,履行宣传政策、走访农户、整治环境、建立机制、改善民生“五项职责”,落实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任务”。通过建立这些制度,经过几年的引导,让村民慢慢改变农村的生活习惯。

4.3、分别牵头负责“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

区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地实施。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境绿化美化融合推进,注重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和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打造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自治区环保厅结合今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抓典型,抓规律,筛选、引进、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实用技术,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自治区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田间地头顺手捡”活动热潮,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4.4、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组织开展大规模地集中整治行动

全区各市、县、乡三级组织出动30万人次,统一开展清扫卫生死角大行动,清理各类垃圾1万余吨。南宁市集中力量对公路沿线的城中村,菜市场垃圾进行大清理、大扫除,开展了一次“清洁风暴”。柳州、北海、崇左、贺州等市开展的大行动,分别清理各类垃圾5万多吨、5300多吨、5100多吨。

5、“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广西农村收集垃圾乡村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垃圾围村现象到处可见。随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的推进,垃圾围村现象大有改观。

5.1全省推广“乡村垃圾处理模式”

各市县都在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垃圾。在一些镇试点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分批在该镇的90多个自然村中逐步推广试点工作。通过完善试点村的环卫基础设施,采取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整治办法,如今很多试点村都摆脱了以往垃圾满地的村貌。省文明办向全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让更多“脏乱差”村庄蜕变成美丽乡村。资金方面,区住建厅将积极协调市县财政部门,将试点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经费列人市县年度财政预算,同时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紧张问题;对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给予倾斜支持。

5.2建立长效机制,探索逐步建立乡镇环卫主管机构

把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纳人公益性岗位或以钱养事的范畴,明确专人专职抓好日常管理,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列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按标准配备村庄专业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合同,落实保洁责任,实行目标考核。同时,尝试把生活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日常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内容纳人村规民约,建立与村民、铺面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截止2014年5月,广西新建2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5座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一批垃圾转运站项目建成并投人使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县城以上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写,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区城区、景区和乡镇公厕竣工110座,在全区城区基本实现“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运行管理到位”的目标,为广大民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如厕环境。县城以上城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明显提。

5.3在县以下设立“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由县政府出面引进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和民房改造相结合的道路。他们采取企业出资金,政府出材料,银行出贷款,村民住新房的建设模式。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建材,不足资金由银行贷,建成的新房给每户留1―2间客房做家庭旅馆。通过企业进人开发,村民老屋换成了新房,全村形成一个家庭旅馆集群,对外开放,迎接四方游客。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使农民既不失地,又不需搬迁,还不减收人就能住上漂亮新房。同时,公司还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技能、服务规范的培训,帮助村民发挥自己特长开展个性化农家乐经营服务,使村民走上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折冲模式,不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还闪烁出农村经济新增长的亮点。

此外,还创建了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骤站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住骤站的客房,也可以到村民家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体验农家乐生活。这样既可解决了村民就业,也增加了农民收人。是作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试点,把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双赢。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百里旅游长廊,风情小镇,木棉湖旅游、酒店,民族风情谷等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景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的旅游发展模式。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将用约8年时间,采用多种模式整村推进各县400多个村庄和多个乡镇建设;同时,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将全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村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进步”的中国美丽乡村。

5.4实施“五结合五化”标准建设的美丽乡村试点村之

“五化”是指乡风文明化、乡村清洁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特色化。“五个结合”,即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多村统一规划,统筹联合创建”的方式,统筹各村路网、林网、供水网、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业产业带和乡村旅游带,使澄迈的“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乡村旅游品牌。作为广西第三大经济体,具有雄厚财力。按照“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家庭旅馆经营等项目。政府为有经营项目的村民统一制作仿木风格的铭牌,包括“豆腐坊”、“咖啡坊”、“乐家旅舍”等,方便游人选择。在政府支持下盖小楼作为家庭旅馆,让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经营。让村民不离土、不离乡、不失地,不搬迁,在快乐中赚钱。在田园风光、食宿配套、家庭作坊体验快乐,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拉长了风情镇的消费链条,大大增加了农民收人。“就地城镇化”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新思路,它促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8+2工程”,即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及以富民增收、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出要以生态现代化的理念,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大力实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在新建住宅中采用节能、节水新工艺等。民生幸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广大乡村如何筹资建设、改造创新,是当前摆在全区各地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6、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程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生态建设工程;从爱国卫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公共卫生工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本工程;从新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倡导示范工程。

结语

从实施一年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并不是多难的事,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只要各级主管部门,,尤其清洁乡村工作队员们用心替村民着想,尽心为村民做事,科学规划,合理构建,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在建设中尝到甜头,享受快乐,广大乡村一定会建设得更美丽。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广西,让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广西各族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清洁行动,托起美丽广西的绿色畅想!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基层干群眼中的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别从农村卫生环境、村庄文化生活、“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等方面,考察基层干部群众对当前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需求和意见。同时,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乡村社会个体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还存在行政主导推动、建设内容单一和同质化等问题。为此,作者建议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性交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乡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乡村居民对乡村道路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出行方面上,而且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是要求在乡村道路中进行文化景观设计。乡村道路景观是一种公共的艺术形态,乡村道路能够有效的展现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现如今乡村道路建设中,越来越重视文化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道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之后,越来越重视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通过对乡村道路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激活当地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进行设计,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完善道路系统。乡村道路景观是当地文化特色的载体,能够充分展示出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本文就对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初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要想有效的设计乡村道路文化景观就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遵循文化性原则

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首先必须要遵循的是文化性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向着城市化的标准来设计,完全忽略了乡村特有的优势。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它是一个乡村所蕴含的一种文化,这种乡村文化是不能摒弃的,应该要遵循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保证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

(二)遵循美观性原则

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不仅只遵循文化性的原则,而且在坚持文化性的基础上应遵循乡村道路文化景观的美观性,乡村道路是一种公用的设施,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枢纽。充分利用因地制宜,能够有效的融合周边的环境进行乡村道路文化景观的设计,通过利用乡村的有限资源,把美观合理的融入到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去。

(三)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还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安全在乡村道路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效的保证乡村道路的质量,这是乡村道路设计的基础;然后要重视在营造乡村道路景观环境提高乡村道路的安全;最后根据乡村道路设计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的缓解人们的疲劳,进一步的确保了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安全性。

(四)遵循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原则

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性原则。在设计中,要以最少的成本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效益,把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控制在最小化,能够有效的改善乡村道路的环境,进一步构建了绿色通道,设计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均衡的乡村道路。

二、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文化的重要性

乡村道路景观是乡村景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乡村道路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只是人们对其功能的满足,而且还要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挖掘出乡村特有的文化以及内涵,不仅能够对特有的文化进行宣传,而且能够通过文化元素促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的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乡村文化

乡村道路景观是道路与周边环境的一种相互融合的景观体系,要想有效的体现出乡村的文化,就必须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现出乡村文化的特色。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要想更直观更有效的体现出中国文化,就必须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是文化之根,只有对新农村进行一定的文化建设,才能使得乡村文化继续发扬光大,通过使用合理的设计方法,能够最大化的彰显出乡村文化的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乡村风格,就很难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气息;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注重乡村文化的设计,更加有效的体现出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二)能够促进乡村的发展

乡村道路最终的功能就是交通,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能够采取合理的位置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能够满足当地人们和游客的欣赏需求。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通过合理的设计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能够有效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对当地的兴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途径

在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要想有效的、合理的设计乡村道路文化景观,就必须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一定的塑造,首先要对乡村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其次根据乡村道路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最后,通过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通过以上三点进行分析。

(一)对乡村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设计乡村道路文化景观,首先要对当地的乡村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文化在一个乡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文化价值的目标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能够使得三种关系共同发展。乡村文化是一种精神需求,只是表面的一种符号,要想有效的发挥出乡村文化的价值,必须要利用物质作为载体,能够从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认识到乡村文化所特有的价值与内涵。

(二)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

1、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文化的重要性,将文化元素合理的融入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在乡村道路设计中,通过利用地形形态或者是历史人物形象对乡村道路来命名,这种做法不仅展现出来当地的文化价值,而且还能有效的吸引游者,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只有将植物融入到设计中,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乡村道路的合理设计,进而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得植物能够满足乡村道路文化景观的设计,同时,植物还有着一定的文化寓意。在设计中,选择合理的乡村植物为主,不仅能够适应植物的生长,而且还能有效的体现出当地植物的文化,从而体现了当地生态美和乡村特色,进而有效的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3、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将景观的造型以及主题融入到设计中,也能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乡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应用到景墙中,不仅发扬了当地的文化,而且还能增加了人们生活中文化的需求。

(三)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有效的宣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不同的乡村道路连接着另一个乡村道路,而且还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对文化进行一定的思考,能够把设计放在文化和景观上,能够打造出和而不同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云梦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做法

根据国务院综改办和省综改办的要求,我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2014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截至目前,我县十三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已全部开工,其中五个试点村已完成工程量的80%,建设了下辛店镇泗洲寺村、胡金店镇龚砦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早汇报,勤沟通,做到三个结合

在2013年9月23日全省召开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培训会后,县综改办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县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并召开了一次乡镇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对2014年的奖补工作达成了共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乡镇推荐试点村与县综改办实地考核确认相结合、农村民生需求与县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尽早谋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增强主动性。

二、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规划

为了做好美丽乡村项目申报工作,县综改办于13年底制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各乡镇结合当地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2~3个行政村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对于试点村,要切实编制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工程建设预算。没有规划的村不进行试点,对“空巢村”、纳入“迁村腾地”计划的行政村,偏远村,以及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不纳入编制项目规划范围。

三、下村组,重实勘,筛选确认项目

我县有270个村,各乡镇上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40个,这些村各具特色,有的村自然环境优美但地处偏远,有的村交通便利,但班子战斗力不强,有的村班子团结,但无经济实力,为了优中选优,使试点村能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县综改办聘请县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会同县农办抽调专人成立专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下到村组,走访农户,进行实地勘测选点。项目选点引入竞争机制,严把三关:第一,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或乡镇政府住地附近,自然条件好,有一定建设基础,适宜村民居住,如曾店镇长和社区人和店湾、义堂镇新街村。第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强,村民积极性高,主动配合建设,如胡金店镇龚砦村新湾、道桥镇永兴社区。第三,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给予资金投入,如清明河乡三岗村土陈湾、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工作专班经过现场勘查筛选,共审定项目87个,总投资5319万元。

四、编预算,强管控,加快建设进程

项目确定后,县综改办督促已确定的村庄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细化施工项目,明确建设重点,即村内户外下水道处理、脏乱环境治理、垃圾池、公厕、村内小道建设、村内绿化、亮化、村内塘堰改造、小型文化广场及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同时聘请专业人员,实地勘测、核对项目,现场下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计划文件和《建设工程单项工程单价表》,下达奖补资金额度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工程建设要求整村整湾依次依序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尽量不改变原始风貌,凸显当地风土人情,不搞锦上添花和脱离实际的项目,不加重农民负担,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办实事。

工程实行分项管理,完工一个项目,就验收一个项目,拨付一笔资金,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拨付奖补资金总额的65%,保证财政奖补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经过县综改办的谋划布局,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成效初步显现,建成了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如下辛店镇泗洲寺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千年古刹泗洲寺,招商引进拟投资2.1亿元的泗洲仙境项目,规划建设仿古商业街及休闲旅游中心,建成仿古村落、佛像陈列馆、斋菜园、生态采摘园、温泉度假等项目,打造了省级旅游名村品牌;义堂镇新街村新街湾在广东经商老板众多,部分老板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不但捐资建设,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资200万元,兴办生态农业;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挖了下水道、清理了村口水塘的淤泥杂草、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果树,村民们说:“我们现在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上用水冲的厕所了。”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县地域小,人口多,农村经济以打工经济为主,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选点比较分散,建设标准不高。全县13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每个乡镇一个,平均每个试点村分配资金212万元,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项目建设也主要集中于下水道建设、沟渠塘堰清淤、绿化亮化、建小型活动广场等,项目建成后,村庄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整洁、干净,还远达不到美丽乡村的标准。

二是由于80%的资金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导致其他项目建设资金缺乏,一些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例如,下辛店镇是我县南部乡镇,地势低洼,有“水袋子”之称,每年清挖沟渠的任务非常繁重,往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大多用于清挖沟渠,并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今年该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清挖沟渠资金来源减少,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三是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有的乡镇选点过于牵强。例如,我县北部一个乡镇,在前期调查研究时,村里青壮年劳力都出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做出的决定得不到村民的配合,再加上村干部班子不得力,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如拆迁、投工投劳等需要村民配合的地方得不到村民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明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我县将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奖补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1)突出重点,缩小奖补面。明年将再次缩小奖补面,对具备建设条件的乡镇,继续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点减少到6个,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2)统筹兼顾,不搞“一刀切”。对建设美丽乡村条件不成熟的乡镇,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把资金投入到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上去,为农民办实事。

(3)早调查、早布局,为美丽乡村建设选好点。趁年底,青壮年劳力都回乡之际,做好调查研究,倾听大多数农民的呼声,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鉴于此,本文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前言

“美丽乡村”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层面。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改造空心村,盘活和重组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为我们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起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摘掉“脏”、“穷”、“土”三顶帽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2)、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实质就是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长期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3)、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顺应广大群众对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以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给世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这正这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1)、明确四项目标

所谓的四项目标,指的是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和人人幸福,建造一个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富美的三美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加以探索,确保全国第一,争当全国唯一。

(2)、和谐农村架构

首先要在立意上追求一个高度,着眼于全省建造试点,面向全国作示范,置身于“城乡一体化、十七大生态文明概念以及省里两创的总战略”的大背景,争创全国第一与唯一的目标。其次需要在平面上取得一个广度,那就需要城乡之间的积极联动,广泛覆盖,以村为基础单位,以城市为带动的纽带,从而发挥出城乡各自的特色与功能,积极宣传,鼓舞全民积极参与到建设的步伐中去,农民作为主体,政府起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政府的带动性,同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实施四大工程

首先就是要加强对环境的改善,其次是对产业的重视,再次是对素质的提升,最后则是提升服务。主要是提升外在的有形环境,积极扩大与巩固成果,改善整体的质量,从而提升整体品位。对于内在的经济实力也不能忽略,要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扩大集体经济。

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措施

(1)、掌握建设途径

需要从环境上提升、巩固已有的成果,改善整体质量,提升自身品味;对产业方面的提升,重点在于对产业的扶持,形成一个自有特色的品牌效应,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的推进,积极培育经济大村;对于素质的提升,主要是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培养素养高、激情高、胸襟广、讲文明的现代农民,将各类农民培养工程加以引进、结合于发展;对服务方面的提升,需要着重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将农村的社会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提升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

(2)、加快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复杂、涉及环节多、工期长,按照“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分级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要从体制上转型,把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由村委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农民身份转变为城镇居民,村民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公共建设自然纳入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范围内;要根据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的情况,遵循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安置政策;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长期来看,农村每个组要有保洁人员,对公共区域实行定期保洁,每个组要规划建立垃圾池,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集中入池,有条件的村要规划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厂,解决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关闭或者填埋未使用的旱厕。清理拆除村落中的残垣断壁,并进行整平,村组在空闲地方和村组干道种植一些树木,绿化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实质是一个硬件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方式逐步转变、示范带动的过程。

(4)、坚持以民为本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要按照群众意愿搞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原则,根据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不能脱离实际盲目铺摊子、举债上项目,更不能强迫农民群众出资出劳搞他们不愿意、不需要的项目。二要听取群众意见搞建设。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农村民生项目建设等,要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村庄功能布局,建什么、不建什么,先建什么、后建什么,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将建设规划、项目安排和实施方案交给农民群众广泛讨论,听取和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农民按照程序,自己商议、自己选择、自主决定。三要接受群众监督搞建设。要坚持阳光操作,按照“政策透明、操作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在建设立项、施工、验收等环节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强化资金管理,真正做到项目建在最需要处,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见到好处。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落实农民健康工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就需要落实农民2年一度的体检制度,同时完善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改造危房,推进各类救助措施的建成步伐,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完善集中供养的机制,在管理外来人口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谐调控,规范化管理,早日建成和谐农村,美丽乡村。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起点,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重现和原有资源的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村企一体:资源型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摘 要】村企一体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一个资源型地区的村庄为个案,分析了村企一体模式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成功实践,指出该模式在村庄治理中存有一定隐患,探索农村社会良好治理的实现途径是当前的有效战略选择。

【关键词】村企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建设美丽乡村的提出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7月22日,在考察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时强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概括和丰富,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也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有其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本文基于J村村企一体模式的调研和思考,探索资源型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路径。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

J村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山区,现有283户,968口人,总面积1.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村庄境内有着储藏量大、品质优良的煤炭资源,因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不高,村民祖祖辈辈以开采煤矿为生。集体产权决定着村庄的命运,是村庄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集体产权缺失导致村庄共同体陷入危机。在农村集体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村民失去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福利和收入来源,村委会换届选举成为村民运用公共权力制约煤矿承包人、收回集体控制权的有效途径。2002年底,J村举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Z以几乎全票的优势顺利当选村委会主任,2003年底,按期转正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

集体经济作为当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乡村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方式及公共管理的效能。基于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J村采用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三套班子、一套人马”的村企一体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议行合一”的组织形式,便于全面了解各部门情况,执行效率高。村党支部是全村工作的领导机构,承担着村庄发展的政治领导职责,在村庄发展中居核心地位。村委会是村庄公共事务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事务。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管村庄的经济发展,是村庄经济运行的核心。三套机构分工明确,协调合作,保证了村企始终沿着同一方向发展。一体化的村企治理将村庄纳入公司的管理范畴,不仅实现了村企交易成本的内部化,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保证了村企目标的同一性。

(一)收回集体煤矿,奠定发展基础

村集体煤矿是村庄的集体资产,为全体村民共同所有,是村集体和村民的生存基础。J村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没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反而演变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和焦点,充当了村干部谋取私利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村庄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诅咒。Z当选村委会主任之后,就将村办煤矿的经营权重新收回,确保了集体对煤炭资源的有效控制,并投资100余万元实现了煤矿年生产能力9万吨的技术改造。2003年11月,停产已久的煤矿恢复生产,J村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煤炭市场逐步复苏,煤炭价格开始上涨。为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产效率,2006年村办煤矿进行了接替井改造,年产高达30万吨,经营状况一路好转。煤矿开采成为J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参与煤矿生产也成为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多元发展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稀有矿产资源,决定了煤矿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资源型农村仅仅依靠煤炭无法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及时实施转型。村集体煤矿在发展蒸蒸日上之时,Z居安思危,为寻找村庄发展的替代产业而努力。2005年,全国煤炭产业“关小、整顿”的政策越来越紧,Z就预感到如果不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煤而兴的荆圪道将因煤而废。他结合本村实际做出了调产转型的重要决策,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整合后村庄陷入发展困境的风险,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致富之路,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景象。2006年,村里决定利用煤炭资源的优势,依托新成立的集体企业洁思养殖有限公司,通过“以工补农、地下产业帮扶地上产业”的方式,发展循环农业,迅速实现转型。

在集体企业的带动下,今天的J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万元以上,J村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美村”,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十佳魅力新农村和山西省生态文明村,成为周边地区争先学习的典范。

三、结语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企业在为村庄提供“最低福利性保障”的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可替代性逐渐增强,对村庄的依附性降低。村庄已无法满足村集体企业发展的需求,村企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开始分离,并引发了诸多不和谐现象,荆圪道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主导和村民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村企一体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显著,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远还没有完成,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正视并消减该模式在运行中潜藏的隐患,探索实现农村社会良好治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