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9:50:56
导语:在创新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国内外考试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和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东西海岸著名大学和知名大学的一些理工科课程考试试题进行了研究,其考题大多数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加工一个特定功能的部件,该选择什么性能的材料?加工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工艺要求?如何检验评价最终成品的功能?物料成本多少?有时试题中夹有学生兴趣问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国和日本,大学课程的考核则注重能力考查,考试的层次和内容多元化。在国内,尽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二三十年,可高校现行的考试体系依然存在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宗旨的弊端。课程学习的考查依然主要沿袭几十年来采用的闭卷笔试形式,绝大多数的课程考试的内容以课堂教学采用的课本为唯一的内容。这样的考试几乎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随着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向的不断推进,改革现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形式,内容新颖、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试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和创新。
二、高校现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考试制度延续,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考试评价目的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1)注重考试过程和试卷分数,轻视考试信息分析。课程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充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而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试卷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但实际上大多数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2)现有的考试体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适于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模式。然而现行的考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考察。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这样的考试导向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大量需求的新要求。
2.考试形式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
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或期末进行,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占据了很大的权重。显然,一次考试,因受试卷考题涵盖的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限制,很难完整地反映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体现,一次闭卷考试形式也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技能,从而导致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学习,限制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体系呈现如下特点: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面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最后,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能力,因为考试分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升级、毕业、学位等,而且还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奖学金、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
3.考试内容呆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展示。
至今,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只限课堂所讲授的内容,通常很少顾及对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主要体现在:
(1)命题内容几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查的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死记硬背,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试极大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试题类型缺乏新意。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题型几乎主要采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有限的传统题型,而综合性与设计性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4.试卷命题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试题应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面考察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一套高质量的试题,除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检验出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和测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不仅如此,还应能区别测出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个体的差异。
5.教师命题自由度受限,妨碍“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宗旨除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高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总结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能终身受用;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思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此宗旨似乎背道而驰。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而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采用同一试题测评,要求试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大纲,且教师授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教学只会限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扼杀学生的个性。
三、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标准化与全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人才成长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强调全面均衡发展,而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统一流程和标准的“流水线”进行人才生产,鲜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方便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维,不乐见甚至很难容忍学生对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这些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即考试中,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1.破除传统“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教与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是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应体现从“人”出发。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学习,促进学生强化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评价制度要求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其教育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1)确立课程考试是对前一段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总结不是为了课程学习过关。毋庸讳言,不少在校大学生有“60分万岁”的思想,其可怕之处就是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后果就是消极应付课程学习,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树立考试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理念,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晓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疏忽和缺陷,以便日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能针对性指出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
2.树立构建主义学习思想,激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师生间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信息尽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的再理解与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完成,其他人替代不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见问题并不困难,但他们对老师的依耐性导致缺乏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一旦遇见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3.针对课程特点,改进充实新型评价考试形式。
现在大学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评价还主要是卷面考试,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分数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依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有效可行的科学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或答辩考试、操作合作考试和网络考试等形式。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平行班教学课程考试,由于涉及考试效率与环境容易控制等因素,大多习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可设计的题型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的考核,开卷考试有独到的优势。面试或答辩考试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还可以全面考查和检测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这种开放式的面试或答辩考试既能将学生置于提问范围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其随心所欲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技能和协作素质相关的能力评价,操作合作考试是较好的考试形式。此外,这种考试能够较好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不但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可以客观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应加强研究和开发这种考试评价方法,大力完善并推广这种高效绿色的考试方法。
(2)改进规范评价标准,让考试有机地融合于学习全过程。基于考试评价实践的现实,充分完善和规范课程评价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效应,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以及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
(3)通过课程考核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实现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目标,评价工作就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或小论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安排讨论学生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创新,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设计若干个综合题,以开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完成考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考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还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分散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让考试变成实现和体验自我价值的一种“游戏”,引导大学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迈进。
4.依据大纲创新设计考试内容。
现行的考试命题大多数是知识再现型,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要求高校课程教育考试在内容上应坚持考查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公正客观评价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考试命题不仅要着重立足培养目标的全局,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还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师命题要事先设置好问题背景,科学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答案无标准化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解答。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2)考核评价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也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将激励学生通过研究,得出有创意并符合科学的答案从而获优异成绩,而根据教材原文或课堂笔记做出答案的学生则不能得到高分奖励。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乐于独立思考,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在未来社会,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又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现代教育也把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和创新。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引导高等学校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方向发展,培养出大量满足知识经济社会急需的会学习、勤于思考、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评价制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启发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彭顺金 周怡 李新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理学院
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推力
从我们目前的创新来看,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产业领域,以及在人们的生活里,我们的创新水平都和国际上的创新水平高的国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一、原创的发明和发现很少,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产业领域里,我们几乎都是在照搬人家的思维,缺乏自己的智慧,拥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屈指可数。缺乏创新的氛围,创新更多集中在在科研院所里,还没有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良好态势,最根本的是将创新植根于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科技文化的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力,这一点在世界上也越来越成为共识。无论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微软、苹果、以及国外的京东亚马逊,还有迅速成长的搜索引擎服务、QQ、微信,都成为影响巨大,经济实力雄厚的行业。这些行业或者是现在的科技领域,或者是利用现代的科技为人民服务的行业,都愿与一些人的创新,将一些原初的想法经过创业改造,由原来的个人想法经过创新创造,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发达的国家和经济体就存在不少这样的个人和经济体在不断的孕育。当然国内的这些领域大部分又是照搬别人的,实现我们自己的由无到有。这些创新,丰富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有千千万万人的创新,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只有人人有创新,人人具有创业意识,国民具有一流的创新素养,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这也是美国能够领导世界的根本原因。
二、创新是由人来完成的
创新要依靠人来推动,国与国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可以忽略不记,然而其近代的科技革命使其成为主宰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在于它涌现了许多大科学家以及文化复兴的大师。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国家近代以来一直到目前为止,不但在科技界很难问鼎世界最高科技成果,具有世界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指可数,缺乏原创科学。我们要不断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的目的为了人,发展的动力也要依靠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早就指出了这个道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他的科学性就在于,他将人看作社会发展的主体,早就指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也是经常反复出现。一流的国民素养,将来才可以成为一流的国家。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拉动社会发展,有优势的一方面,但是如果说过度依靠房地产,将人的居住生活必需品作为赚钱的工具,将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举个例子,如果国家不建立粮食储备库,控制粮价,一斤大米也可以炒到上百元一斤,那样就会有人吃不上饭,之前不是也有过天价大蒜和绿豆和姜,黄金价格和油价也曾忽冷忽热的飙涨。对于住房来讲,是生活必需品,不是赚钱工具。如果只是少数人成为住房的暴发户,其他人成为房奴,将会使社会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生活在底线的广大人民,难以发挥出创新才华,倾其一生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生存,如果大部分国民是这种情况,国家的创新力就不强,国家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拼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更在于质量。如果说需要提高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效率,只能在创新领域里,依靠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不同的创新成果可以有差距,这种氛围才是有益的,这种差距会成为推动社会创新本身的推力。
三、创新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
我们的创新在于创造价值,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举个例子,如果说提到转基因,其实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技术怎样,学术的争论。还有就是做人的良心和价值取向,以及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本身态度。作为科技工作者有人在媒体上反复强调它安全,如何如何。最主要的不是自己宣传。而是躬身自行,如神农尝百草一样,自己要先吃,证明没问题,那才让别人信服,不是鼓励别人怎样拼命去吃,自己怎样做却不提。现在的广告法有条新规就是明确规定明星代言产品,必须自己要先使用。这样才算合乎情理,令人信服。而且危险的事,转基因的产品价格便宜,很容易就造成穷困的人将其视为主食,这样也就有可能剥夺了穷人的健康生存的权利,如果其有害,那就将相当于将人分成不同的等级,穷人的后代面临基因变异的危险和生存考验,那将损害整个人类的利益,因内你很难限制人类的自由通婚,慎重推广转基因,也是在给人们健康生存的选择,尤其是对于收入一般的人群的保护,因为发展的根本就是为了人。在历史上,人类曾经面临过灭亡的危险,当时落魄到了全世界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创新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服务人,人是发展的核心,有人就有一切,没有人,一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还会可能会使发展成果付诸东流。一个国家越是发达,社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就越大。服务业在GDP中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增加值就会超过百分之三十,所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和需求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协调好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使社会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必需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行动,同时它也是我们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和动力。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以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平台,高校的学生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在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将创新型国家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创新,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将创新作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一种自我提高的活动,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加快社会的发展,加快形成社会的创新氛围,以及创业氛围,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个人心中的梦想联系起来,这正如所讲,“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尊重个体的价值,让人人都有出彩机会”1。其实,人人出彩的梦想和机会,也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作者:马国水 谢东宝 田原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的首要条件,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好奇心的驱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学生创新行为形成的内在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并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天赋,只是对一切事物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好奇心而已。学生只有对一种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就是因为某些人对一些事物或者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才去探索、研究、实验,最终才有了很多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发明和创造。正因为牛顿对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莱特兄弟对于鸟的飞行产生了好奇,才有了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机。如果没有这些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更不会有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因此,我们要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原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渗透创新教育
为学生创设疑问是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向导,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源头。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疑问,然后学生通过开发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疑问,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充分分析教材大纲和教学内容,全面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和层次,然后设计好每个疑问的梯度。这些问题既不能有太高的难度,又不能太直截了当。我们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准备的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通过开发创新思维,积极思考,最终解决疑问。这样的质疑解惑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主动、勤奋钻研、实事求是、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都能够具有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创新人格。
(一)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对于事物的好奇心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发明创造的存在。”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物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重要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他们在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犯错,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感。
(二)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创新行为的基本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是在不断的坚持下,在偶尔的机会当中出现的,有时一个不小心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这让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后悔不已。这是因为在巴拉尔发现溴之前,化工厂就曾将一瓶液体送给了李比希,可是李比希没有重视起来,他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说这瓶液体是氯化碘,而实际上这瓶液体正是巴拉尔发现的溴,李比希就是这样失去发现溴的机会的。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做科学研究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三)创新精神需要顽强的意志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取得成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进行军工产品的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的爆炸事故,他的亲人和助手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炸伤,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他一直坚持试验,最终在远离人群的船上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因此,要想成功,要想取得创新成果必须要有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意志。
三、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发明创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展开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引导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是所有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是把学生的创新意识转换为真正的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两个环节要求学生从认真观察开始,通过实验把想法变为行动,最终发现共同现象或不同现象,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教育是一种必然要求。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做好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而不懈努力。
作者:乐世仔 单位:江西省铅山县青溪中学
1“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数学理论的运用和普及是信息化社会理论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
当今的信息化经济社会中,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拥有数学基础。1959年5月,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哉,数学为之用》,精辟地表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尽其用”。当今和未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即高度的数学化。主要表现为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明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广泛深入地向其他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渗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理论科学诸学科如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学等将高度数学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也有数学化的趋势。我们很熟悉的被称为精确科学的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的化学,通常都是以一些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定律,他们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都广泛地运用着数学工具。物理学早就从质的分析转到量的描述,许多物理学理论早已实现公式化了。生物学也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遗传密码的解释、动物增长速度的确立和动物增长公式的引入、医学和农学中的应用等,都是数学化的成功。没有数学,这些科学的进步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数学的发展对其他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在向自然科学渗透的同时,也广泛地向人们认为与数学关系不大的社会科学渗透,乃至向思维科学渗透,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工具,并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科学中,数学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成为整个科学系统发展的基础,以至于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将程度不同的采用数学理论、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得到发展。
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们常说的数学思维,是从人类的一般思维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科学思维,通常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由于数学思维对象的数形特征和作为思维结果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对此三种思维的应用就有侧重性。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而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这两种思维交错应用的综合过程。至于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前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达到质变时的升华状态。一般认为数学思维有着明显的概括性、深刻性和相似性等特性。事实上,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源于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数学思维的深刻美和奇异美等源于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而数学思维是在人的一般性思维上发展的结果,从而与一般性思维有着相似或共同之处。数学教育从基本能力的角度要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常说的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则是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形式构思的结合,实质上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因而,数学教育中的能力发展,实则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教育理应把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数学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特征。其中,数学的智力品质是指主体的数学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其特征表现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等方面。非智力品质是主体进行思维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它是影响主体思维活动水平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与意志、情感与兴趣、性格与态度等。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非智力品质对于智力品质起到引导、定向、强化等促进作用,而智力品质又能反过来促使非智力的品质逐步调整、定型、稳定和优化发展。因而,非智力因素的潜智力性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无论是智力品质还是非智力品质都具有明显的后天性,因而,在其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可变性和可培养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学思维的诸多训练达到培养主体的优良思维品质。
3数学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演练场
数学问题的解决,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思维对策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它以理论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数学理论和方法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基础,以计算、理论证明与逻辑推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最基础的内容是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要运用抽象、归纳、类比等逻辑思维形式,又要应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般认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相互联系的,非逻辑思维一般要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而逻辑方法的具体应用也往往借助于直觉。非逻辑思维发散、自由,联想的方面广,有充分的灵活性,富有创造力,能直接接触到问题的目标,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猜测,结论具有或然性,需要逻辑思维加以实证。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出现试误与顿悟两种方式。所谓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尝试,纠正尝试中的错误,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所谓顿悟式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由于受到某种情境的启发而突然闪现出解题的路径或方法。顿悟式解决问题,其问题的始状态与终状态同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经验认知结构有着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得越牢固,顿悟越易发生。解数学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最常见形态,数学家的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从特殊化入手去寻求问题的一般化结论,再从一般化的结论寻求问题的普遍化。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辅助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4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数学教育在人的创新思维与人格、创新能力及精神等的发展上的功效是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理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独有数学以创新精神为己任、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并以科学的深刻的奇异的思维方法为追求,拖曳、彰显出创新方法的主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根据数学科学的基础性特点,数学教育应该说已得到很好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在基础教育中数学连同语文和英语一起成为主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普遍被定为本科阶段的理、工、医、农、经济等专业的公共课或一些社会学科的通识课程。这些举措,为数学理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就总体状况而言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或认知上的差失,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依然在从应试教育艰难的向素质教育过渡,还在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贯彻的过程中艰难地爬行。而数学的新课程标准未能以创新活动或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未能紧贴创新教育的层面。在高等教育中,数学教育被“工具性”的过分导引而普遍显得浮躁不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老套(除少数211高校外),教学课时普遍偏少,教学急不择法———填鸭式的满堂灌,从而使数学教育的素质发展性严重挤压变形,创新教育性荡然无存。当前,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人类的未来与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创新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所有的学科教学的创新教育实践中,数学教育起着基础与核心的作用,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凸显。
作者:邹丽丽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一、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可是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应试教育思想弊端。如教师的教育思想太过片面和陈旧,师生和家长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个人生中的重大考试都有着急功近利的想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以成绩为主,忽视学生面对新奇事物敏锐的观察力;(2)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3)过分注重答案的确切性,只允许唯一的标准答案存在;(4)为了便于管理,不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
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先要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时候,才能够轻松地进行学习,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以及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充分发挥自卑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如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设计好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或者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来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信息,使学生能够通过整理总结的过程获得不同的答案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在相同的信息里面寻求不同的答案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更喜欢教师能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他们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做呢?我认为,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对于讲授型的新课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思维;对于讨论型的课程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思考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去获得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与学的关系,而是成为了学习的合作者。即使学生通过讨论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创新思维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绝不能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要能够主动获得知识、掌握获得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天赋和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让他们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提到,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具体到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单词、短语、句型和语篇故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关于体育运动的词汇教学时,我把全班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收集自己所知道的体育项目。中学生正是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年纪,为了争取小组的胜利,大家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果表明,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长了英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传授需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而讨论式的教学允许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质疑解惑,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讨论。比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词汇时,我通过多媒体把一些动物的图片遮挡了一部分,让学生根据部分信息来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发言,有效激发了发散性思维。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种认识和主动探究的过程,因为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和创造。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不断研究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贾现英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实验中学
1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育开展的主要方法途径分析
1)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注意进行创新教学环境的营造,以通过具有创新环境以及氛围的教学实践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教育开展与实施。
创新环境作为高校教育开展的重要条件,对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其作用效果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于高校教育来讲,进行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环境以及创新条件的营造,不仅要重视对于学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培养,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等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进行保护,在教学实际实践中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总之,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开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学校要注意通过对于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的利用,在进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想的积极营造与鼓励中,实现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环境的营造,通过具有创新思想以及创新精神的典型的树立,以引导和感染学生创新思想与精神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推动高校教学的发展进步。
2)在高校教学开展中,要想实现健美操教学的创新教育,还应注意对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提升,通过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观念的培养,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
对于教学实践来讲,教学观念不仅是教学开展,同时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主,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教学目标,以固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中形成统一思想与思维模式,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创造性能力形成,对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十分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进行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提升,从过去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课堂教学转变成创新式的课堂教学,以进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性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3)进行高校健美操创新教育的开展实施,还应注意通过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实现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所在,它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教学实际制定的,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来讲,其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培养为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健美操基本知识与技能技术的掌握应用,以实现学生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而多元化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强调教学实践的总目标,还以教学过程中正确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通过有效学习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主,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
4)进行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教育开展实施,还要求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注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综合全面的教学评价开展。
在高校教学开展中,由于高校学生已经实现较为独立的个体化认知体系的构建,在实际学习中具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知识内容选择学习,因此,为了实现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实施,就需要结合高校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特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升,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教育发展和提升。其次,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综合全面的教学评价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通常情况下,比较常见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分别具有各自的作用优势,因此应注意通过多种评价模式的结合应用,以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从而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促进教学的发展提升,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与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
2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践应用的作用效果分析
根据上述高校健美操教学创新教育开展的方法途径,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教学的开展,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的激发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助学生实现了健美操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方法、习惯等的掌握形成,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其次,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开展实施,还使健美操教学方式得到了相应的创新发展,实际教学中由过去的传统管教教学转变成为自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都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影响。再次,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开展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健美操教学模式,实现了现代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在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影响,对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优化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最后,高校健美操创新教育开展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活动不仅实现对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减轻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学生教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创新教育的实施还使健美操教学中的教育评价方式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对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影响同时,提升了学生对于健美操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
3结语
总之,创新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育开展实践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作者:杨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一、创新教育实施的现状
很多人士认为创新教育仍旧是素质教育的翻版,没有任何新内容。非教育界人士也有的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几年素质教育实施得使孩子被教育成了四不象的“人才”,没有特长,没有专长,又样样通,样样不精通。一个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再怎样大肆渲染也很难让人们完全的相信。于是口头大喊创新教育,却仍旧颁用着那种错误的素质教育实践,把不留作业,文化课删减,增加音体美课,课堂以游戏为主,考试以优良中差评价来充当新型的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很困难,对新的、一时无法接受的就认为是错的、不可信的。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此创新,有彼创新,搞创新教育绝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原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创新教育其实并不神秘,提出它是为了把它作为素质障碍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只有从观念上接受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其开展才能畅通,并卓有成效的进行。所以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三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的是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二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完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毅力、创新体力。
(二)认识问题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某些学校却将其曲解,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开辟所谓第二课堂,把课外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于是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流形式,导致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化和实施主渠道的非课堂教学化。其实,创新教育的非课堂教学化只是对整个创新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如果单单如上理解,便是将创新教育狭隘化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其次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才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应该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烈创新精神的人,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起坚定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出其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其学习和创新激情;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或缺乏创新思维的人,能够保证顺利解决对他而言的新的问题或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一言以蔽之,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
(三)理论归结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提出创新教育课题以来,至今已有15年,但创新教育的实施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今全国各类都大张旗鼓的口喊“创新教育”,但实际上往往都是各行其是、各走其路,并无统一要求、统一部署。其实施的理论指导也是空泛无条理,造成各个阶段都是试探着前行,操作上很盲目,无指导性,无明确性。创新教育有自己明确的内涵界定,但由于实施时间短,研究任务重,其理论尚不系统,有情可源。而且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要想更好的实施它,需先形成一系列明确、系统、规范的理论,全部工作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
(四)评价效能问题
创新是一个既具层次性,又具相对性的双重概念。有人指出:基础教育的创新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相对于自己的创新;其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的创新;其三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由于创新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所具有的特点,因而导致教师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缺少深度,故而在对创新教育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易越俎代庖,以自我为中心去概括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这一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从而导致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创新主体的主体性失落。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误区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人格的养成和主体能力的增强,而且,过多的外部评价会弱化创新主体的内部评价或自我评价,最后形成对外部评价的期待心理。这样,常常会因缺乏对创新主体思想意识、情绪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而产生对创新主体的主观的消极评价。这些消极评价容易成为创新主体追求创新的拦路虎,使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减弱。而反过来它又强化着教师的消极评价,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便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实施创新教育虽然历时不久,但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已经发现了问题。在尝试实施创新教育之时,既然目标正确,我们就该奋力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争取胜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虽然教育改革的道路曲折漫长,但教育创新是客观必然,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创新教育发展到较为成熟之后,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必将屹立于世界,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
作者:徐娜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优秀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第一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层次的提升需要汇聚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即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高层平台。首页是网络社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向全社会展示和宣传,吸引社会资源进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当中,寻求社会生产转化的合作对象。同时,社会需求也可以通过校内社区招标公告向全校师生招募合作研发团队。校内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告、论坛和群组等多种应用广泛征集项目创新方案和招募项目成员,形成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体,提高创新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在网络社区中搭建起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桥梁,形成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加快社会效益的产生。
作者:曾振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一、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英语教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现象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的必要,就是为了多修几个学分,所以,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没有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对于大学英语课时的安排来讲,课时安排的时间很少,教学的内容也不多,由于英语教师在进行为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对象,不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常的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教材上的英语知识,按部就班的讲授给学生,根本就不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学生上英语课的时候感到乏味,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从当今的英语教育教学来看,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英语教学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差别在英语教学创新教育中主要是在沿袭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它和传统的英语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教学中,学生只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长期的处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是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固定的学习内容,听从教师的安排,将英语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善于运用模仿的学习方式,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受到传统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书本为教学中心,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而在当今的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教育中,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英语知识以外,还喜欢倾向于探讨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会受到教师授课内容的限制,针对于英语教师在讲课中持有异议的话,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更正,他们有批判的精神,通时还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极强的创造力。
二、实施大学英语创新教育相应对策
1、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观念
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英语口语教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注重讲解英语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提问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式的英语,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来讲,学生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只是一个片面的教学。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学生对语眼看到的和耳听到的,经过大脑之后,形成一个概念。所以说,英语教师要尽量的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少用母语,来增加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经常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语言活动的交际。
2、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英语情景教学。
英语教师通过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该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所以说,英语教师一定要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提前设计成英语对话的的情景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和句型,还能让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的练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教材中的知识,达到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师生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也思想意识、情感体验行为方式上的相互尊重。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没有教师的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有错,不会听写英语单词,阅读理解困难,甚至提一些答非所问的问题,对于这些,教师不应求全责备,挖苦讽刺学生。教师应对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循循善诱地解释。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宽容、大度和鼓励能使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学习信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自信、灵活、好奇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个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学好外语的自信心,克服怀疑心理。要善于在某一语言形式上集中注意力,或及时转移注意力,发现错误的词语及时纠正。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事实证明,过多的规定性、责任性的学习往往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强的人在校成绩不一定很高。
2、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怕犯错误、敢于从失误中取得知识的精神。
怕出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创新需要探索和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创造新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鼓励学生争论与自己看法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怕出现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探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要把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转变成创新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在这个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观念,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创新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和价值。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敢于尝试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来提高学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韩阳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1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参与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创新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么的创新思维,而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土地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例如:在教学《长江》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建设,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工程建设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3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3.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4结语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和最高级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发展。地理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堂中对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因此,转变观念、利用地图册是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的重点,而且还能优化我们的初中地理课堂。
一、创造性的实验设计
创造性的实验设计包括:增加和改进演示实验,变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实验解答物理习题.教师的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和手段,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最佳的创造性思维.
1.演示实验的改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为此,书中几乎节节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经常对这类实验加以改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
(1)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的实验.该实验可见度小,在教学中我把该实验移到投影仪上方做.通过放大后显示在屏幕上,这样乙醚液化后的液滴附着在瓶壁上,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教学效果很好.
(2)组成串、并联电路的演示实验.由于灯泡很小,开关很小,平放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座位上根本看不清.虽然教科书中介绍该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进行,但普通中学很少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双面胶纸把灯泡、开关等器材粘到黑板上.这样可见度增加了,接线过程学生可看得很清楚,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针对元件位置不动的情况下改变开关的控制作用,让S1控制L2,S2控制L1,重新到黑板上连接实物.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还自己相互设计出新的题目大家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改进后的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该实验取材容易,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一张黑白各半的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块小玻璃板,两只跳棋,两个小夹子,就可方便地动手做实验,比教师做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弹簧秤和钩码,做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实验,操作简单,效果也较好.
(3)利用可乐瓶制成的溢水杯,结合弹簧秤、石块、易拉罐做阿基米得原理的实验.其实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怕麻烦,动脑筋,想办法,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许多的演示实验均可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与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通过实验解答物理习题
物理中有些习题比较抽象,但通过实验进行分析,不仅形象,且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实际做一下,结果小试管徐徐上升.学生在惊喜之余,对该题中的大气压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创造性的问题设计
创造性的问题设计包括:将书中例题或习题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加工、组合,由浅入深化解难题,对同类问题归类复习.这些创造性的问题设计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开阔、思路灵活,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收敛思维能力,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巧妙地把同类问题归结到一起,学生既感新鲜,不乏味,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创造性的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现有课堂,在教学中把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启迪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把常规训练与创造智能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扩展、激发创造性思维,开拓创造视野,开发创新教育.教育赋予学生的不止是知识本身,更在于超越传统的气魄,只有真正实现了创新教育,我们才能培养适应“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创新才有希望.
作者:金花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1.在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中,产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产生,并不是空洞的想象、无凭无据的猜想,而是一种思维、灵魂的闪跃.这种状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氛围.因为轻松自然平等的环境,创新意识最容易被激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环境的创设,必须要求教师真正和学生相处融洽,师生感情浓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长此下去,学生习惯了师生的感情架设的轻松氛围,在宽松的教学空间里,思维自然会开放,发散,学生就会大胆提问,质疑,积极参与探究,主动探究,创新意识自然而然会产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容易产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设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情境,好奇心是产生创新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最简单有机物—甲烷》时,提供学生有关信息:甲烷分子中的四条C-H键完全相同,H和C之间的距离和各个夹角也完全一样,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出现好奇.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只有一种结构,让学生自主构建甲烷的结构,最后教师用电脑制作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为学生提供直观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动手制作,自己搭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加深印象,产生创新意识.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通过自身积极探究,自主解决疑问,能够提高创新意识.教学《甲烷的取代反应》时,可以准备两支试管,在试管中分别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质疑: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获得哪些启示?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够在质疑中产生创新意识.
2.在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必须通过经常的训练才能产生.这种训练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想象力包括联想和猜想.联想是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对比,由已有知识来想象新知识可能具有的特性.如教学《硝酸》时,让学生思考:为何硝酸必须保存在棕色瓶子里呢?以前学过什么物质是保存在棕色瓶里的?能否根据其保存预测硝酸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同化的方法,建构新知识,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联想能力.有很多的新发明最初都是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如果能够得出结论,再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就可以成为新知识,新理论.创新思维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独特性、灵活性.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关键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进行多方向、变换角度去思考,解题时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如教学《硫酸》时,提问:如何稀释浓硫酸?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实际的操作,可以借助视频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了错误实验后,产生了伤害性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印象更加深刻.最终提供学生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彻底理解:浓硫酸浓度大,约是百分之九十八,密度比水大,稀释时能产生大量的热.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放出的大量的热量水滴沸腾飞溅出来,故在进行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记住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不停的用玻璃棒搅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故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除了要完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还要补充一定的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验中,获得新的发现,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化学有许多内容都是生成性的,如果仅仅由教师将实验现象或结果,告诉学生,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听、读、背,那效果是最差的,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记住结果,而且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记错结论的现象,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积极实验,在实验中不仅观察到实验结果,归纳小结出结论,而且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如教学《硝酸》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观察力等,像科学家那样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创新教育走进我们课堂,走进我们学生生活,让创新成为现实.
作者:钱祥军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
一、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观摩实训室组装完成的液压缸系统和液压马达系统,并思考实际液压系统和千斤顶的区别、液压系统的工作方式、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等问题。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真实环境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对液压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更加明确了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对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通过和千斤顶系统的对比,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通过多种课堂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高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作者:黄金永 屠立 金茵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教师要明确创新的内涵
一方面要明白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很活跃和丰富的,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确创新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平时的教学,善于让学生思考问题和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备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学生具备主动性、独立性和思维逻辑性。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1.改革化学学习措施,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紧抓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当前的认识结构将化学知识富有的逻辑性相互组合串联起来,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科学、正确的运用化学教材,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使学生接受了解更为有趣、更为有序的知识内容.中学化学老师在对化学知识难点进行分化时,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教学办法,使知识深入浅出发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说很多学生在掌握、记忆元素周期表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困难.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周期表中的族对所有常见的以及常用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散识记,也可以根据周期表格形式将常用的前三十六号元素、0族元素以及别的主族元素画成一个表格,然后将表格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每天都带给身上,有空就翻看,这样通过长时间的记忆、阅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牢牢记住所有的常用元素.对于容易混淆以及不容易掌握记忆的化学知识内容,老师可以将其编程顺口溜或者是韵语口诀,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合价以及药品取用知识,编制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是顺口溜,像《化学之歌》等等,通过歌曲以及口诀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内容,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问,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首先需要问题的提出,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而通过回答过程挖掘出新的问题,再解答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受阻,长时间下来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迟钝、僵持,对于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中学化学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创新教学活动,在使学生明白了解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之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创设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教育.
3.利用讨论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使用讨论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出所有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管理.老师不仅要学会接受学生的所有意见,也应当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独特的见解,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如学生的见解错误老师应当先夸奖学生,再用和蔼的语气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与老师才能够为了更好的解决某一问题而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应用,进而在应用中得到提升.比如说老师在利用pH试纸进行实验时,可以发放给学生pH试纸以及浓度适当的酸碱性物质,像肥皂粉、洗衣粉、小苏打、醋、盐酸等等,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分别猜想一下这些实验物品是酸性、还是碱性,并在实验之后用讨论的方式探究这些物品为什么是酸性、碱性,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pH试纸以及酸性、碱性.
4.结语
总体而言,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是化学创新教育的本质.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处于青春期,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基础文化都非常的好,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都非常具有独立意识,所以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化学创新教育活动中去,进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探索能力进行培养提升,使学生成为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创造、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唐明亮 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