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09 10:08:02

导语:在建筑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专业论文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类专业能力培养论文

1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推进建筑工程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对中职业建筑工程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三个层次。把建筑工程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对接,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施工员、测量工、材料员、造价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取得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蒋仓兰占美森吉中亮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建筑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

一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的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为满足“双证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广泛,一是在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上,广泛的寻求和社会人才岗位的联系,确定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吻合,可以更加明确的让教师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二是在内容上,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三是在组织上,教师适当的开展如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技能培训的主题活动,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

在以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践通常被理解成为实习,这一错误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实践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对于建筑专业这个对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是丰富教学文化的主要方式。

2.1相关企业实习

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的实习,是了解企业特点,熟悉建筑行业工作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建筑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的具体操作上,缩短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方法是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

2.2社会实践在不同时期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同的

那么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调查手段。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思考,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结合所学课程进修相应的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增加其社会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引导其对现实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同时,调整学生过高的工作期望值,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地对知识渴求和对实践能力重视。“双证制”便是采用双重认证,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并对学生加以严格的管理,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2建立有利于建筑工作的管理体制

学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督导机构,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措施。在物质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制定和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专业教师全面推行“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

实现双证制,在老师中推行双师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要求双证制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其他职业资格证。是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在学生实行双证制的时候,校方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认识,使其明白制度对自己将来带来的好处,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1调整考核比例

现如今在教学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以及考试作弊的现象,误导着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依然居高不下,缺乏对于自身优缺点的理性认知分析,一味好高骛远地落在知名企业或者热门行业以及发达地区企业,往往最后却落得错失良机无业可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整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高分低能现象和考试作弊现象调整考核比例。因为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作,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参与,基本上可以得到50%-70%的分数,因此期末考试只要能考取10%以上的分数就可以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所以学生就没有必要冒着被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危险去取得合格成绩。

2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在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能力之下。在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却对于高职学生设置了拒绝门槛。而且高职学生即使就业但是却也难以得到高薪酬待遇并且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得到社会较高认可和评价,让很多壮志满怀的高职学生在频频碰壁屡遭挫折伤害之后逐渐丧失斗志。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结果应与企业、行业的要求接轨。在对学生考核中,首先应该严肃纪律,在高职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应只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为参考,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与相关产业发展所吻合,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的适应力。

四结束语

“双证制”人才培养的创新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成长、教育业的进步,也是我国企业文化的进步,更是国家精神更加浓厚的象征,带给社会的不只是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重要是精神文明的所在。

作者:张小利苏雪峰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建筑技术系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规范建筑专业论文

一、教学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

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

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二、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四、结语

中等职业建筑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努力。

作者:谭文敬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实习实训基地建筑专业论文

一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建设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首先要遵循实用原则。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场景模拟、技能操作、培训锻炼模式等都要与现实中的建筑技能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相适应,要保证基地的培训和训练内容都是以建筑实际生产操作实际为基础,能够为在基地中参与训练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另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保证基地训练的实用性。

2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要求相适应。首先,在基地硬件建设方面,为了让学生在更加逼真的情境中进行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内部相关的硬件设施设备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增加。其次,在基地相关专业技术方面,要及时引进先进的建筑专业技术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施工工艺流程等的更新速度很快,基地要为学生提供和展示新的技术和工艺,以便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与实际相接轨。第三,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仅局限在培训、教学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为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提供平台。

3校企合作共建原则

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为地区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宗旨。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建筑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方向,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综合高素质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为企业输送实用型、综合型的技术人才。

二关于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总体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具有规模大、设备多的特点,为了避免因资金问题出现建设中断或者打折的现象,在建设初期就要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总体规划。首先,要保证基地基本项目建设的完整性。对基本项目可以按照建筑工程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对建筑施工的各个模块进行情境模拟,设施设备的安装、间距等方面尽量地符合实际中的相关参数要求。其次,要对实习实训基地的拓展项目进行规划,拓展项目是实习实训基地根据教学实情衍生出来的技术服务功能项目,这些功能项目是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实现的,拓展项目建设具有动态性。

2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让学生进入施工现场,亲身体验和参与到建筑施工流程中,从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不仅能够达到校园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使人才在校园和企业之间很好地流动转换,使学校和企业完美对接。另外,通过企业实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施工现场心理和压力,还能够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注重提高实训教师的地位,要将实训教师与专业授课教师整合到建筑专业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组织专业授课教师到基地中与学生一起参与培训,通过现场授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其次,要组织实训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进行考察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实训组织活动。

三结语

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综合型的人才,是高校建筑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基地建设要以建筑专业的发展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宗旨,要在实用性、前瞻性和校企合作的原则上,从规划、资源利用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地拓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

作者:梁松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中职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教学形式

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建筑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很多施工工程都会运用一些先进设备,如全站仪、GPS等,现在部分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只是以单一地讲解和做简单的操作为主,而如何应用在工程实际中并熟练掌握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学方式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对老师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性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就越快,信息交流量越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三、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五、结语

中等职业建筑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努力。

作者:谭文敬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

1地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3结语

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既有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共性,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应用统计学的卡方检验可知,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再就业时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导致建筑类高校中的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显著。通过政府、高校、个人等的共同努力,提高建筑类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改善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既有质量。

作者:高红党志琴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张家口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论文

1双证制概念

双证制是根据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进行双重的认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鉴定。其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证制将学生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评价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历证书反映着学生的学历水平以及文化知识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认定,反映的是能否达到从业水平。由此可见双证制更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的教学模式

2.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为满足“双证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广泛,一是在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上,广泛的寻求和社会人才岗位的联系,确定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吻合,可以更加明确的让教师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二是在内容上,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三是在组织上,教师适当的开展如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技能培训的主题活动,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

在以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践通常被理解成为实习,这一错误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实践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对于建筑专业这个对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是丰富教学文化的主要方式。

2.2.1相关企业实习

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的实习,是了解企业特点,熟悉建筑行业工作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建筑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的具体操作上,缩短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方法是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

2.2.2社会实践

在不同时期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调查手段。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思考,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结合所学课程进修相应的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增加其社会的实践能力。

3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引导其对现实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同时,调整学生过高的工作期望值,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地对知识渴求和对实践能力重视。“双证制”便是采用双重认证,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并对学生加以严格的管理,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3.2建立有利于建筑工作的管理体制

学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督导机构,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措施。在物质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制定和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3专业教师全面推行

“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实现双证制,在老师中推行双师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要求双证制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其他职业资格证,是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在学生实行双证制的时候,校方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认识,使其明白制度对自己将来带来的好处,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能力。

4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4.1调整考核比例

现如今在教学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以及考试作弊的现象,误导着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依然居高不下,缺乏对于自身优缺点的理性认知分析,一味好高骛远地落在知名企业或者热门行业以及发达地区企业,往往最后却落得错失良机无业可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整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高分低能现象和考试作弊现象调整考核比例。因为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作,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参与,基本上可以得到50%-70%的分数,因此期末考试只要能考取10%以上的分数就可以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所以学生就没有必要冒着被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危险去取得合格成绩。

4.2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在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能力之下。在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却对于高职学生设置了拒绝门槛。而且高职学生即使就业但是却也难以得到高薪酬待遇并且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得到社会较高认可和评价,让很多壮志满怀的高职学生在频频碰壁屡遭挫折伤害之后逐渐丧失斗志。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结果应与企业、行业的要求接轨。在对学生考核中,首先应该严肃纪律,在高职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应只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为参考,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与相关产业发展所吻合,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的适应力。

5结束语

“双证制”人才培养的创新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成长、教育业的进步,也是我国企业文化的进步,更是国家精神更加浓厚的象征,带给社会的不只是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重要是精神文明的所在。

作者:张小利苏雪峰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建筑技术系

建筑专业论文: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三结语

实训室建设必须采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的建设理念。在实训项目建设中做好教学过程与劳动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规格对接。只有建设合格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的管理和考评、切产提高实训效果,才能培养合格的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杨恩福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1双证制概念

双证制是根据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进行双重的认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鉴定。其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证制将学生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评价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历证书反映着学生的学历水平以及文化知识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认定,反映的是能否达到从业水平。由此可见双证制更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的教学模式

2.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为满足“双证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广泛,一是在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上,广泛的寻求和社会人才岗位的联系,确定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吻合,可以更加明确的让教师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二是在内容上,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三是在组织上,教师适当的开展如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技能培训的主题活动,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

在以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践通常被理解成为实习,这一错误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实践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对于建筑专业这个对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是丰富教学文化的主要方式。

2.2.1相关企业实习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的实习,是了解企业特点,熟悉建筑行业工作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建筑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的具体操作上,缩短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方法是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

2.2.2社会实践在不同时期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调查手段。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思考,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结合所学课程进修相应的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增加其社会的实践能力。

3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引导其对现实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同时,调整学生过高的工作期望值,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地对知识渴求和对实践能力重视。“双证制”便是采用双重认证,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并对学生加以严格的管理,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3.2建立有利于建筑工作的管理体制

学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督导机构,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措施。在物质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制定和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3专业教师全面推行“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

实现双证制,在老师中推行双师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要求双证制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其他职业资格证,是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在学生实行双证制的时候,校方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认识,使其明白制度对自己将来带来的好处,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能力。

4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4.1调整考核比例

现如今在教学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以及考试作弊的现象,误导着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依然居高不下,缺乏对于自身优缺点的理性认知分析,一味好高骛远地落在知名企业或者热门行业以及发达地区企业,往往最后却落得错失良机无业可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整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高分低能现象和考试作弊现象调整考核比例。因为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作,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参与,基本上可以得到50%-70%的分数,因此期末考试只要能考取10%以上的分数就可以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所以学生就没有必要冒着被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危险去取得合格成绩。

4.2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在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能力之下。在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却对于高职学生设置了拒绝门槛。而且高职学生即使就业但是却也难以得到高薪酬待遇并且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得到社会较高认可和评价,让很多壮志满怀的高职学生在频频碰壁屡遭挫折伤害之后逐渐丧失斗志。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结果应与企业、行业的要求接轨。在对学生考核中,首先应该严肃纪律,在高职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应只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为参考,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与相关产业发展所吻合,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的适应力。

5结束语

“双证制”人才培养的创新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成长、教育业的进步,也是我国企业文化的进步,更是国家精神更加浓厚的象征,带给社会的不只是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重要是精神文明的所在。

作者:张小利苏雪峰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建筑技术系

建筑专业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传统建筑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

1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在建筑课程教学中,由于概念性较强、理论知识较多,通常采用灌输模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课程枯燥,积极性不高,使其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2教学直观性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目前,职业院校建筑课程仍已理论为主,然而由于课程特点因素,需要很多的直观性教学体验,教材上的图解及文字表述,无法达到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传统的教学使得课堂上教师的表述及书写方式,使学生的理解速度和主动参与都受到严重的限制。教师仅仅侧重于讲授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严重缺失,进而学生只是频于应付测试及考试,但是专业素养的培养却未达到实际标准。

3课堂教学缺乏交流,师生互动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筑课程因现场情况复杂、问题多样及解决办法多样等问题,需要了解实际现场情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更多的课堂交流及讨论。

4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立体空间建模缺失建筑专业是研究实体与空间、体块与体量、光与影的科学,涉及建筑中尺度、比例和三维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然而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搭建起这样的桥梁关系。

二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在建筑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课前准备更充分,教学控制更加自如,提高教学质量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前期准备会更加充分,既能熟悉教材的教学内容,又能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更多实效性资料;突出重点、难点,进而将大量的信息呈现于课堂上,使课题内容尽可能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对教学的控制也有更好实现。

2注重提升实验性、实训性,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能力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实验性、实训性内容广泛,比如“基坑支护”、“地基与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不仅要有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要进行不断的实验、实训,对于学生而言,要具有对构件受到空间多维力的作用分析能力,结构的构造处理能力,对测量技术的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此类情况进行地基模拟实验分析、结构模拟分析工程等,把各环节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把学生从工地实践中解脱出来,防止施工现场实践的意外发生。

3注重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现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仍处主要的建筑教学模式,按教学设计的思路简单的课件仍存在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立体思维、空间思维,同时强调发散思维,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具有动静结合,化繁为易的效果,教师可运用AUTOCAD、Flash和3DMAX等软件,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再结合讲授使学生很容易置身其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4拓展思维,扎实技能水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及逼真感,形神兼备的特点,利用此类方法手段,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扎实技能水平。利用创设模拟的真实形象环境,给建筑教学带来突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对某种建筑的结构剖视图讲解,使学生可以三维图立体不同角度的转换进行查看,研究建筑结构的内部特征,使其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自我研究、剖析问题的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可以增强生动性、形象性及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更能突出重点、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理论知识无法达到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采用此类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使用,进而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和施教对象而定。

2注重师生沟通交流,重视人机交互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教师更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人机交互的环节,虽然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更新变化,但师生信息交流仍是主要方式,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机代替教师,显示器代替黑板,最主要还是人之间的交流,更应从学生个体的实际传达情感,使之更加有利于沟通交流。总而言之,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课程理论课教学中,为推进建筑教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陈平平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商业建筑专业论文

一传统建筑专业教学的不足

1.教学结果远远重于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于学生,留有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课后时间去完成。老师只看重的是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数量,却没有重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的质量。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很多时候不能合理的安排作业时间,往往作业前期进展较慢,后期到了要交图稿的时间,学生只能匆忙的应付了事,只是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数量,却没有很重视自己的作业质量,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过程效果不好。老师过于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的话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跟自觉性。

2.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随着工作的越来越繁琐,建筑专业问题分析越来越细化,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如今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建筑工作中员工间的交流、团队合作、集体创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建筑师未来投身工作中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所以,过于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各高校更应该注重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专业的沟通和协作,在建筑设计方案中相互探讨,学习。以提高不同程度的专业水平。

3.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缺陷

通常高校学生考试成绩靠两部分来评定。即平时课堂作业完成成绩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老师只是评定一些卷面分数的结果却无法确定学生建筑水平的情况。这种成绩评定体系正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根源所在。学生只是在快交作业图稿的时候通宵赶稿、只是在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临时复习考试范围以获得期末的较高分数来应付老师。这对于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存在一定负面效果。

二教学成果提升的实践探索

1.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训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普通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准确强化的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去更真切的了解建筑专业,以便更好的学习。从而,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专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期间,老师就本地的商业建筑为例为学生讲解知识,课后布置相关的专业作业,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课后对本地商业建筑进行真实调查,考量以完成作业。在完成之后学生要对于本次的考察进行汇报交流,相互学习。同时,由于学生不能够合理的安排作业时间,老师应该加快作业交稿周期的节奏。让学生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思考、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的完成任务。

2.强化学生的专业认识

老师布置课题,学生通过自主对本地的商业建筑进行调研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和自己本专业的了解。学生在调研商业建筑的过程中掌握了最真实的数据,通过对本地商业建筑的实地考察,建筑周围的商业环境,自然地理位置和附近居民的走访调查,之后对于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考量、设计,从而去完成建筑课题。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对课题的不了解,到课题的各个方面数据的掌握和建筑的分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在整个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3.强化学生的表达和对专业的责任感

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调研、汇报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并且在学生展现自己课题成果的时候激发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调研课题是对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巩固实践的过程,但是只调研设计完成了课题,这仅仅是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学生集体协作共同展示课题结果是一个相互学习认可的过程,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富有激情,这个过程已经使学生热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同时,强化学生调研中的表达能力,这是未来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基本沟通,建筑师通过倾听业主对于建筑的要求跟期望,从而去完成这项建筑设计。这会很好的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责任感,这是任何教学课堂都达不到的效果。

4.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团队合作、互相学习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老师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只是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认识到自己专业中的不足,老师要开展互相讨论的课堂,在课堂上大家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讲解,讨论调研课题过程的心得跟经验,老师可以当场评定成绩并且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专业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而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竞争性,达到专业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因材施教,迎合社会工作需求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筑专业会不断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建筑人才。

作者:梁松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课程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1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1.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3提高教学手段。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1.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2结束语

总之,建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多学科联系性,基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特点、社会就业岗位要求,要求建筑专业课程教学要本着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师资团队的质量等方面入手,促进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

作者:邓文静单位: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

建筑专业论文:中职任务驱动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1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特征及适用性

任务驱动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由重视理论学习向重视实践活动转变,教学目标由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向兼顾知识目标、方法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共同实现转变,教师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向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转变。它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与中职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匹配的。对于中职建筑课程教学而言,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决定课程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建筑课程这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言,需要创设相应的现场工作实际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从而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为出发点,使自己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而驱动教学法的引入恰能满足这种教学需求。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带着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渐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还会获得成就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

2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实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四个环节来实施。

2.1合理的情境创设——前提实现任务的情境,是直接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胜”?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并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如果能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创设一系列与教学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许多,较常用的有:方式一:以教学现场创设真实情境。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为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一下天天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教室,有谁知道它的建筑平面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它的主要绘制步骤有哪些吗?方式二:以建筑(或实物)模型创设情境。对于一些建筑结构而言,多呈现立体形态,且构建层次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仅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参观模型则能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基础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建筑实训工场中的基础模型,然后请学生动脑思考:基础的工程量如何计算?方式三:以解决实际问题设置情境。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墙柱面装饰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引入:最近,老师家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墙面想做涂料装修,你能帮我算一下客厅、卧室墙面涂料的用量吗?方式四:展示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物承载力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展示一些新闻中报道的建筑物坍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在抛出问题:建筑物需要多大的承载力才能保证安全?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普遍,因此情境的设计要新颖、多变,尽量创设贴近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将学习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应用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其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2精心的任务设计——关键任务设计成功与否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通过创设的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其中,“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脚手架搭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脚手架模具,把学生分组,并假设成某建筑公司的几个脚手架施工班组,要求合作完成一个4层砖混建筑的脚手架搭建任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2)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钢筋的加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钢筋、扳手、卷尺、扎丝等工具,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先制作纵向钢筋和箍筋,熟悉制作方法后,再要求绑扎完成一个简支梁的钢筋笼骨架。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就不会因为新知识的增多而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新任务的同时,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3)设计的任务要有开放性。在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只需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但是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室平面图的绘制,在任务布置之前,教师提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如钢尺、图板、铅笔、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等,至于如何把教室的平面图测量绘制出来,则让学生自己讨论商定和执行,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高效的协作学习——途径协作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任务设计好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执行,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采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协作学习是指通过组内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知识主体的意义建构,让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协作学习较常见的模式是竞争式的合作。所谓竞争式的合作模式是指由多个协作者组成协作组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而不同的协作组间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木模板的安装,教师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组,通过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让学生自行设计装配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地理解各配件的作用,安装的顺序,共同定出最合理的安装方案,最后再根据设计图动手安装模板,圆满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组内不同的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组间的竞争又同时促进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

2.4及时的效果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必要环节,它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与成就感的良好时机。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分析和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专业教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砖墙的砌筑,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规格为长3米高1米的一砖墙砌筑。当学生完成任务后,从中挑选出几个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以示鼓励。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由本组成员自己来说明其制作过程,也可以由其他组成员提出质疑和改进措施,而这时学生往往会争相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使问题豁然开朗。当然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应该适时控制,既肯定学生提出的建议,又指出建议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做好总结点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值得推广和需要改进的做法。这样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3任务驱动教学在建筑专业中职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近几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教学面貌较以前大有改观。“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是得以大幅度提升。笔者在欣喜之余也颇有体会:(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很难把握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今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2)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应多花一些心思,尽可能与建筑行业及社会生活相贴近。要做到这一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成为当务之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应落在实处。(3)在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调整任务内容,及时地降低或提高任务的难度,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个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发挥。

4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建筑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祁黎单位: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中职一体化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校企的供需现状

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校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思想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的中职生,且学校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进行甚至无法实施。(2)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上岗即能上手,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来培养新人,而在建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最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何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教学上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达到的预期效果

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企业的有效对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实施措施

(一)学校方面

1.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入建筑企业的调研,针对建筑企业(如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公司、建筑监理公司等)的工作流程、职业标准、岗位设置、工种特点,改革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组织成立课题小组,再将小组细化,成立建筑材料、建筑法规、建筑招投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等子课程小组,环环相扣,分步落实,逐步推进。

2.加快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自己的实验实训场地,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生、教师的企业实习基地,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假期派选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材料检测仪器、测量仪器,熟练使用CAD软件、计价软件等,熟悉建筑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掌握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教育是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在当代的职业教育显然不适用,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故而一体化教学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探索将建筑行业的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测量员等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机制,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6.开发课程资源。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普通的教材不再适用,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发或引进建筑专业的仿真软件,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施工现场不允许非施工人员进入,导致建筑专业学生无法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学习,仿真软件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有很多公司已经涉及建筑这一块,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观念。由传统“填鸭式”的讲授,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让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由原来课堂睡倒一片到现在课堂提问声不断的转变。

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能吃苦,敢吃苦,能钻研,敢钻研,会创新,敢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和参加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参与假期企业实践等培训活动及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大纲,制订特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德育为技能插上翅膀

而在课程设置中改变德育课就是老师反复念叨的思想教育课的观念,让活动进入到德育课堂中,设置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打造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行与推进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而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加入到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当我们的中职生学到技能走出校门时,才能得到企业的任用,也才能解决就业难与招生难的现象。

作者:徐世彪帅丽萍邢婷婷单位: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

建筑专业论文: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含义

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指引,以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主要包括材料的采集、计划的策划和方案的制订、执行、检测、评价等全套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修改制定的计划,让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色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教师则是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运用开展项目、展示案例等方式,使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和把握好方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2)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求按时完成制定的行为目标。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单单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而完全抛开理论知识的指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践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依据正确的思路来学习知识。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实地考察教学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并且直接进行讲解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建筑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到建筑工地上课,一边理论解说,一边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2)采用仿真情景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是制造一个仿真的、特定情景的课堂,经过教师的安排和学生的练习,在真实的、轻松的情景中讲解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3)采用引导问题法。引导问题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解决问题和决策行为为对象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它的宗旨不是简单地教授原理,而是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案例中产生的问题,来共同讨论其解决的方法,教师再对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建筑专业教学中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根据理论结合实际的原理,使学生对建筑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学习建筑知识,成功地改正机械性地学习教材中生硬理论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实践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梁松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