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09 03:43:30

导语:在科技与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与管理论文

科技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管理层的结构单一,一般由专职人员组成,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大部分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参与管理,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相比之下,法国的现代企业更善于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颁布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等政策,用于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的理论指导。芬兰、丹麦等国家及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也推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而韩国作为后起之秀,通过制定《科技振举法》、《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本国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跻身于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尤为重要,蒸汽机的发明、电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近代史上这三次革命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落后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生产力所取代,都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引起的,由此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促使科技发展的进程更为迅速,只有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处于有利地位,并且将市场导向当作准绳,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不断的发展新的生产力,运用科技的进步以支撑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企业只有将各种创新资源有机的结合,汲取经验教训,形成本企业产品的新型概念,摆脱以往的陈旧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科技竞争力,才会在经济角逐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2.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才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与此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回报社会,这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一种特殊表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使企业的人、财、物实现最优配置,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多的回报,避免尸位素餐和生产资料的浪费,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利用科学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3.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

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个体经济,生产力都是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因此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科技技术,使得劳动时间缩短,生产资料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进而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我国部分企业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例如有研硅股,中国最大的国际半导体材料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鬼精抛光生产线的企业,其不断进行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且将继续保持在国内半导体材料的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针对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效措施

对于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结构调整,最后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比如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法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用以推动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并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实行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根本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为企业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种变革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可以出台金融政策,金融政策通过改善融资环境、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促进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本身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管理层次要有创新意识和灵活性,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各部门与单位间形成一条联通的纽带,更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要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管理经营模式。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来推动科技进步,企业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要积极与各种文化制度的龙头企业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为自己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积累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个人也要加强知识储备,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构筑科技技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的储备,由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提升交流的灵活性,积极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体制。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局势以及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进而阐述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并依此根据笔者的分析提出了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必须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蒋思雄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一、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1企业投资风险的不可掌控。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采用纵向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纵向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纵向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一般是采用自己投资或者是合作控股的形式,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包括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和售后,这样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甚至导致资金的紧缺和不可掌控性,因为纵向管理方式的特点,导致企业对相关联的原材料和销售过程的控股,分散了企业对于产品生产的关注,使产品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脱离市场的需求,逐渐失去市场优势,失去市场竞争力。

2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参与进企业原材料,半成品等的管理上,对于产品生产的精力进行了分散,这样就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对于企业的关键性业务疏忽,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不善。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提升现代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1.1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企业中,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大,全球经济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这样就使现代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形式日益严峻。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现代企业想要在社会变动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一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接受,学习。找到新的突破方向,不断的探索新的科学技术,争取把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当做第一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力量支撑。利用科技创新,在产品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价值。例如,某电缆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研究经费紧缺,造成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今天没有自己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员工在创新思想方面的激励也少之甚少,这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体制的混乱,人员的消极,产品的滞后,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使企业陷入瓶颈期。所以要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企业的作用,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新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

竞争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如果离开了这两个元素的支撑,竞争将毫无力量可言。科技进步与发展,促使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到达了一定层次的水平和阶段。在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围绕科技进步与发展开展工作,紧密相连,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生产元素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排列,促进企业创新意识的激发,使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存的市场消费模式。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2.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国家提倡绿色经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对社会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近些年以来,雾霾天气的增多,沙尘暴的频发,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日益重视。企业要顺应时代形势,才能更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为企业后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进行弥补,例如污水的处理,烟尘的过滤。一方面,促进了大自然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2.2科学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资源浪费是很大的缺陷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中,因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减少了人力成本,减少了由于人力的条件限制带来的失误率,增加产品的生产时间,让有限的人力去做更适合他们的工作,促进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3.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可提升现代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

3.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知识涌现出来,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提高,在另外一方面,它促进了管理者和生产者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度,从而更有利于新技术进入到合适的产业生效。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来投入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使生产劳动时间缩短,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在科技应用到生产设备上的同时,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的残品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完善的作用,使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2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现代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是必然选择。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国产品大规模的应用创新科技,使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质量上,外观上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另外,在一些出口产品的策划上,可以将产地设于进口国,既节省了运费成本,又能够引进国外工厂的先进科学技术,通过他们的创新科技,可以丰富我们的产品。由此看出,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环节,目前在整天发展态势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现状,这需要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积极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他们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来提升现代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企业在强占市场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作者:楚清波 单位:河南省通信电缆有限公司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一、做好图书的保护工作

科研技术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经常会翻阅图书,特别是工具类的书籍,当然也有很多必备类的书籍。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图书非常容易损坏,而且有很多内容非常好的书籍。市面上已经很难再买到新的。为了延长这些书籍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花销,在图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就要做好图书的保护工作。做好图书的保护工作,常用的方法有包书皮、纸张加固、使用挡书板以及运用代书板等几个方法。定时地对图书进行检查修补,及时地把散页书籍重新装订起来,将有需要的书籍包上书皮、纸张加固等都可以有效地防止图书被污染和损毁。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图书用挡书板挡住,保证图书不倾斜,因为现在的图书管理都是分类摆放的,这样就不能保证每个书架都是占满的,而图书由于长时间地倾斜放置就会变形,特别是那些简装本的或者购置较早的书籍。而使用挡书板就能有效地保证图书不倾斜,进而保护了图书。另外,使用代书板也是我们保护图书常用的好方法。代书板可以帮助查阅人员在查阅图书时暂时记录图书在书架上的位置,有了代书板,不仅让查阅人员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科技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长时间地使用代书板,每种书的位置也就大致地确定了,这样查阅人员就可以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一)择优录取管理人员

在人才的选择上一定要具备主动性,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绝不“论资排辈”,要做到任人唯贤,赏罚分明。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方式面向社会招收具备真才实学,并且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对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采用优胜劣汰的制度,定期进行测试,达到标准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未达到标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地培训,并且要求他们要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标准,接着通过测试后上岗,而那些经过培训,却始终不能达到标准的人员就需要在岗位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地形成工作人员有进有出,担任的职责也可高可低,要彻底地打消工作人员的消极性,不断激励他们积极学习,主动工作。

(二)保证图书管理人员就职后的教育

新世纪的来临,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对于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管理人员要努力地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知识素质,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大多数的图书管理人员就业后就不再继续接受相关教育,导致工作效率一直不高。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到爱岗敬业,不投机取巧,另外,参加工作后一定要进行再教育,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图书管理人员,其信息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要能够及时地搜集整理信息,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

三、创新图书管理服务方式

(一)科技图书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图书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还是有些地方美中不足。第一,有很多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对整个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和管理办法不熟悉,这就导致他们想找资料的时候,即使查阅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二,很多科研人员是带着实际测量的数据或问题来查资料的,需要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才能够解决他们手中的问题,但是想找到这些相关的书籍往往是有难度的,这样的话,遇到的实际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工作进程,就算全部找到,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降低效率。第三,有些时候,科研人员查阅书籍知识为了确定某一个数据或者某一个相关指标而已,但是为了这一个数据或指标通常要查阅很多的书籍才能找到,所以,更多的时候,科研人员会因为查找困难而放弃寻找,这样,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平时的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了当务之急。

(二)优化科技图书管理的措施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改变原有的图书管理方式,要扩大服务的范围。首先,我们在提供咨询、导读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每当有工作人员来咨询时,不要有问才有答,要根据每名查阅人员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的书籍推荐给他,以便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书籍。另外,有新刊到图书馆,要确定专人负责,争取做到立即编号并盖章,然后马上上架,让读者在第一天就能和新刊见面。也可以尽可能地延长开馆时间,提供检索网络、复印等各个方位的服务,从不同的角度给查阅人员最大的方便。

四、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后,社会日趋信息化,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现今,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冲击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都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为了更好的确保图书馆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我们一定要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而要想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首先就要做好基础工作。一方面来说,科技图书的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储存,这些工作不仅是传统的图书管理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图书信息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想实现科技图书管理信息化,就一定要做到规范标准,绝不能出现文献资源没有,或者分类含混不清等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算科技图书进入了信息化管理,也同样混乱不堪。所以,要想实现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第一步就要着手扎实的基础工作。另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库,里面通常有很多实用性强、新颖先进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网路上有选择性地收录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这样也弥补了图书馆书籍资源有限的缺憾。同时也应重视加强图书馆技术设备的网络化,达到结构网络化,并且手段要现代化。

五、结语

科技图书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书籍资料在查阅人员中使用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新时期,知识的总量迅猛膨胀,我们更加需要一个强大的图书馆作为支柱。而科技图书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是否能为科研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增强科技图书馆管理制度、调整工作思路、提升整体图书管理人才队伍的水平,理所当然地成为优化科技图书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在这几年的学习与工作中,科技图书管理的工作让我了解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工作内容虽然琐碎,但是却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作者:曹银平 单位:陕西省佳县科技开发中心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管理层的结构单一,一般由专职人员组成,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大部分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参与管理,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相比之下,法国的现代企业更善于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颁布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等政策,用于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的理论指导。芬兰、丹麦等国家及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也推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而韩国作为后起之秀,通过制定《科技振举法》、《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本国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跻身于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尤为重要,蒸汽机的发明、电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近代史上这三次革命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落后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生产力所取代,都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引起的,由此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促使科技发展的进程更为迅速,只有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处于有利地位,并且将市场导向当作准绳,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不断的发展新的生产力,运用科技的进步以支撑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企业只有将各种创新资源有机的结合,汲取经验教训,形成本企业产品的新型概念,摆脱以往的陈旧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科技竞争力,才会在经济角逐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2.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才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与此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回报社会,这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一种特殊表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使企业的人、财、物实现最优配置,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多的回报,避免尸位素餐和生产资料的浪费,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利用科学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3.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

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个体经济,生产力都是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因此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科技技术,使得劳动时间缩短,生产资料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进而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我国部分企业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例如有研硅股,中国最大的国际半导体材料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鬼精抛光生产线的企业,其不断进行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且将继续保持在国内半导体材料的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针对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效措施

对于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结构调整,最后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比如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法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用以推动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并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实行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根本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为企业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种变革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可以出台金融政策,金融政策通过改善融资环境、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促进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本身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管理层次要有创新意识和灵活性,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各部门与单位间形成一条联通的纽带,更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要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管理经营模式。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来推动科技进步,企业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要积极与各种文化制度的龙头企业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为自己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积累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个人也要加强知识储备,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构筑科技技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的储备,由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提升交流的灵活性,积极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体制。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局势以及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进而阐述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并依此根据笔者的分析提出了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必须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蒋思雄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创新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1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1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1.1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迅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调整会更加复杂与严峻,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探索最新的科技,并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增加砝码,最终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比如格力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最终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1.1.2科技创新与进步是现代企业生产元素结合的中介与手段。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我们分析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如论是成本优势的竞争还是差异化优势的竞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元素,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需要科技创新与技术来支撑,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必然会改变企业生产元素,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

1.1.3科技创新与进步支撑现代企业的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管理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了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获得长期发展,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掌握世界上最核心的生产技术等,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之外,还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而企业通过科学创新与进步,会提高企业的管理由重视资源消耗管理向以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模式转变。三是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了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

1.2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1.2.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企业践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其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如何发灾难财。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可以规范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1.2.2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了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围绕企业的成本管理规律,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使科技创新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1.3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其获得的经济报酬就高,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科技含量高,就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二是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企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如何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竞争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世界上任何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宝,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企业向世界500强方向发展。

2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对策

2.1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2.1.1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的人才。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就必须要为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先进化就必须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一是,现代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高校资源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现代企业要借鉴与参考国外先进国家企业管理经验与成果,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2.1.2完善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现代企业要通过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明确企业的管理权限,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中的应用。

2.2建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市场服务体系

2.2.1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统筹资金。发挥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比如我国建立的融资担保政策、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等。

2.2.2建立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化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成熟的信息平台,因为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科技创新与进步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中,比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工具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民主化,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除了在资金、管理手段上入手之外,还需要一个外在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2.3.1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基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持力度,首先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具有科学创新的企业要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助、贷款扶持等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其次税务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投资中小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可以实施投资收益免税或者按投资额比例抵扣税收的优惠政策。

2.3.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一是,在企业引进科技产品时提供优先选择的待遇,对经过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的科技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来激励企业引进科技,形成创新概念;二是,政府对企业增加科技创新人才,扩大人才基金使用范围,以及第一次在本国或本市兴办高新技术的国外优秀企业,财政部门将给予专项奖励。

3结束语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其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经济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科学创新与进步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任强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管理论文:阅览室人性化管控与服务剖析

作者:郑云治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

大众的需求

就像是我们做服务产品一样,我们得了解到我们所面对的大家最紧急、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吸引大家。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稍事即纵,很多人开始追求个性,想让自己不一样,当然我们的图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无视读者的这种心理。小孩子一般喜欢的少儿读物,青年朋友喜欢的青春刊物,中老年人喜欢的哲学刊物,还有技术人员喜欢的科技刊物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读书需求。了解读者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根据他的这种需求为他提供特殊的服务,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的体现。高科技的加入让我们的图书馆更具有了个性化,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是下载或者链接网络,就像是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要想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把图书馆就变成这样,改掉以前的“图书馆有什么就读什么”的思想,逐渐的变成“读者想读什么,我们就能提供什么”的观念,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不同学历的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就读的环境

看电影或是歌舞剧,一进门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醒目的标志,那就是“请将您的手机关闭或者静音状态”,现在这句话我们在图书馆里也经常看到,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标示是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这是首先。其次就读的书桌或者内部的格局是否合理也能够影响到读者的心情,宽敞明亮、环境优雅、卫生整洁、空气清新,这些问题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或者管理来说会认为是个中等的问题,但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读者选择在图书馆读书的目的就是想远离喧嚣的城市,能够在一方净土里走进书的世界。因此,就读环境对于读者来说是选择是否就读的重要因素。

贴心的服务

“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就是为了尊重读者而提出的服务理念,这个理念不仅包括图书馆的内部设施,还在于图书馆内部的人工服务或者是温馨的提示,图书馆管理人的素质高低能够完全的表现在服务是否的人性化,我们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的不是一种硬性的服务,我们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在精神文明的社会里我们学会更多的是用态度做事,不管是服务还是办事,我相信今后的图书馆会是一个呼唤精神文明的发源地,这也是当代乃至今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样才能建立文明的图书馆服务文化。

现在很多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门专业的课程,它的授课范围不再是简单的对图书馆内惊醒整理,编辑,分类等简单的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管理也逐渐的走向信息化,已经出现很多的新型行业像是电子图书馆等衍生行业,这也就为了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其实就我们国家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就是摆放不正。现在我们走进任何一个图书馆我们都可在它的标示下找到各类的书籍,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在一类书籍里面找我们需要的书时才发现它并不在这里。这就是对书籍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门别类,导致我们找书困难,只能将图书馆翻一遍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这是管理上一个严重的漏洞,其次在于书的采办。我们的图书馆没有自由的购书权限,文化行政部门对于一些公共的图书馆管理的过于紧,从而压抑了很多图书馆发展自己的特色,这个问题其实在我国的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能说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各地的图书馆无差异。

其实我们只说到了图书馆存在的一些广泛的问题,有些是图书馆本身能够改进的,有些则是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身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就应该解决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像是图书的分类和人员的培训以及环境的改造问题。首先对于员工进行柔性管理,通过各种手段和培训方法把员工的思想转换过来,把组织被动的工作行为转换成个人的自觉行为,其次对于环境尽可能的打造出更适合我们读书的环境,不拘于建筑的干涉,更注重的人的舒适度,就像是在家一样的感觉。再次对于该重视的图书分类问题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这是体现一个图书馆内部价值的一个体现。

不管是这种硬性的计算机辅助服务还是“以人文本”的服务态度,唯一的宗旨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图书馆,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快乐的学习。总之,不断的对图书馆进行改善和完善,才更能够让图书馆的优势体现出来,从而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与管理论文: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

1.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流程

科技管理的重点是科技项目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每个环节需要做工作流程。让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1.1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管理

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必须做好科技项目的筛选和顶层设计,坚持科技项目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确保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立项活动,并做好科技项目储备。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和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分为科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部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技术攻关、技术现场试验、高技术科业化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有区分、有交叉。项目申请材料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单位组织申报材料的初审活动,技术专家必须认真、公正,确保申报材料符合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定位、符合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要求和科研技术的先进性。审查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对学科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的方向、内容、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查后并提出修改建议。科技管理人员对编写的申请材料按照申请指南等进行形式审查。做到详细了解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的立项政策导向及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理解申报通知,如《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等技术文件,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科研院所自身需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1.2坚持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当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各项目组按照任务书、设计的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活动。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即:自查、互查、单位组织抽查。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定期报告、质量检查、年度的技术总结评估制度,年度部门成果交流、原始资料检查制度。科技管理部位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为项目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环境,为按时完成项目结题起到保证作用。科技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抽查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1.3加强科技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时间的安排,科研项目进入结题阶段。项目结题质量,能反映科研项目水平、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本单位科研水平。能为以后项目的延续研究和申报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成果审查工作。根据工作流程,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项目成果初审,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专家对照项目任务书或设计书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检查。包括: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实验数据等,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需要更为深层次研究的项目,提出继续申报下次课题建议。推动科研项目的延伸和管理水平。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科研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项目评审的基本过程,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评审工作。

2.其它工作管理流程

2.1科研协作合同管理流程

在科技项目整个过程中,外协是一个重要过程。外协包括:科研、实验测试、工程、施工、购买软件、设备加工等。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分为合同书的签订和外拨经费用的过程。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科技研究的工作过程,有为单位、科研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按要求组织好合同的签订活动。合同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2.2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

科技奖项的申报是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每年国家、省、部、局、院和专业协会开展各类的科技奖申报工作,科研院所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申报质量。研奖项申报的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为达到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资质的要求,应开展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认证审核,以促进单位质量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整体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流程见图7。4.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思路科研院所做好科技管理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管理理念、管理结构、工作流程、管理的手段和人。管理理念是单位追求的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效果,采取相适应的管理结构和架构;工作流程和制度好比法律,可以起到强制性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制订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指导员工的行为,制订工作流程是明确自己行为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科研院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管理思路。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专业知识、国家法律法规等等。为了与时俱进、管理创新,管理规范化,搞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第一,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学习新科技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增加遵守法律法规意识。第二,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做合作单位、研究处室、项目组、各部门之间的“调合剂”、“润滑剂”。第三,必须要加强服务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针对单位的实际问题,实现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康艳丽冯卉渠洪杰陶涛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科技与管理论文:人力资源与科技管理论文

一、当前我矿人才与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把人才与科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形成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使用等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让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名利双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矿井建设发展服务。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矿井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涡北矿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满足@北又好又快永续发展为方向,不断健全完善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全面抓好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新老衔接、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突破一切制约人才成长的观念和障碍。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坚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搞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重视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打开专业技术人才职务层次上升的“快速通道”。注重选拔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以“重担压快步”的方式,加速青年人才的锻炼成长,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铺路搭台,把用事业留人落到实处,促使青年人扎根矿山,在艰苦岗位上加快锻炼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行家。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用好和留住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升人才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分配原则,探索建立宽带薪酬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形式,建立完善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按照成长通道制定各层级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技术、能力、贡献在收入中的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各种福利待遇。三是突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抓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髙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快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重要的岗位、重要的工作上,让他们承担重任,充分发挥潜能,把管理人才打造成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不断吸纳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中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科技攻关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加速聚集的良好局面;加快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由技术带头人和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以“素质、能力、业绩”为核心,建立起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为原则,建立选人用人的监督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建立干部职工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为尺度,建立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五是加大人才培养使用的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以内部实践与外部培训结合,专业培养与全面培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抓好学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髙校继续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抓好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职工多拿特殊工种操作证多学技能。善于挖潜特长,有意识地把各类人才放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磨炼,把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促其学习创新能力和品德素质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按照集团公司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要求,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坚持把“年轻有为、积极上进、品行端正、作风过硬、德才兼备、有群众基础”的人才选拔出来,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以正气引导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矿井的健康发展培育有用人才。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矿井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一是找准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在科技创新上结合矿井实际,找准突破口,紧紧围绕制约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近几年来,把大倾角综采放顶煤开采,提高原煤产量,提高采出率,控制煤炭灰分作为科技攻关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针对煤巷掘进施工中抽冒、自然发火、瓦斯异常等难题进行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综掘新技术,努力提髙单进水平,解决掘进效率低、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难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对掘进工作面爆破的研究,努力提高爆破效率和安全,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二是创新机制,激励创新。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工作出色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引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科技投人上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技项目资金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科技创新的渠道,延伸科技创新的触角,引导更多的职工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之中;推行科技创新目标管理,做到科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做好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技术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切实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是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几年来,始终坚持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为各类人才营造宽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为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的空间,用广阔的事业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帮助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引导广大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摆脱一切影响人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加强对人才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较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好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为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重视人才科技工作,多关心、多过问、多研究,真正把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落到实处。政工部、经营管理部、生产技术部等部门在推动人才科技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职责,强化人才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其他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形成人才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把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塊,作为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为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尽好心、服好务,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广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科技成果,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i加强人文关怀,及时解决各类人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使涡北矿成为科技创新的硅谷、人才聚集的高地、干事创业的乐园。

作者:张磊李若平单位: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涡北煤矿

科技与管理论文:剖析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科技与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与科技管理论文

一、引言

在人口太多,人均资源极其缺乏的,与技术的重要是谁都清楚的,它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国有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几千年的传统和与此有关的悠久的科举制度,也有最关心、重视教育的民众,中国的父母都会尽一切可能来让自己的子女受最高最好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要“科教兴国”。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不合格的教育和水平较低的科学技术,却还大幅度滑坡,而且出现了教育的下滑降低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下滑降低教育水平这样一种相互的恶性循环。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全面大退步,已经使中国又一次陷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只不过现在是在上落后挨打而已。

虽然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全面大退步,理应导致中国的经济退步落后,但中国的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原因何在?与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有关。全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指出[1]:中国的情况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成了国家经济的目标和动力。这种单纯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越是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也就愈加迅速。”

本人将在文中讨论中国教育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关键原因,并将指出:中国教育不合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极差的巨大缺陷,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教育几乎是空白;中国教育与科学技术比起八十年代全面大退步的重要原因在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砸教师、科研人员的铁饭碗和引入了降低中国、教育水平的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

在中国的有识之士的眼中,中国的教育很多,如素质教育不足,创新教育不足,如人文教育,如公民教育,等等,本人并非人文、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行家,因此主要讨论科学教育问题,讨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主要讨论中国中小学教育在培育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方面的巨大教育缺陷。

二、中国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极差即创新教育的巨大缺陷,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教育几乎是空白

中国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的巨大缺陷,大多数论者(最著名的是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词语不同而已,以为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缺乏创造性的培养,这是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在教学和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如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考试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创造性的研究却不如美国的学生。学生之所以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学生作业负担、考试负担过重,中国的教育成了考试地狱。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论者都认为:中国的教育的巨大缺陷是只教已有的知识,不教学生创新。因此,现在中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尝试,一般围绕着教学生进行创造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等等。

但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于此。本人从多年研究创造性心的结果出发,既不相信创造力能够被教师教育出来,也不相信“智力开发”等模糊的想法和办法。本人认为创造性成就是科学家等人经过长期、艰辛的研究后自然而然的突破(部分请看我的《论科学创造(全文)》),如何产生这样的突破也就是如何创造,不是教师能够教会学生的。教育能够做好的只是为学生的未来的创造打好基础。

朱清时院士在《生要上质量,出精品》[2]中说:“国外一流大学都在着重培养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直觉或者洞察力,厉以宁教授讲得很好,他讲:‘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都相差很少,但毕业之后或若干年以后相差很远’,我想补充一点,厉先生讲了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这个学生培养出洞察力和对直觉,他就可以寻找好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今后就有后劲;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洞察力和直觉,他对科学没有感觉,只能老师教他什么他学什么,这样的学生今后就没有多少后劲。什么是直觉和洞察力呢?是他的含义非常难解释,杨振宁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讲过这样一个,他说:‘学好别人已经消化好的知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把当时一流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跟自己的品味、直觉和洞察力结合起来,冒出新的方向,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洞察力和直觉是如何形成的呢?杨振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又说:‘同时都走到一类道路上的人,后来所做出的结果往往又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出其基本原因,我觉得就是刚才所讲的直觉和洞察力,而这个直觉和洞察力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和学生,我认为这个人幼年或青年时代,他所接触到的学科、学到知识和他的环境跟培养他洞察能力和直觉很有关系。’这件事情杨振宁先生这样解释还需进一步理解,就是国外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们的办法是在学校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周围都得做研究,学生处在研究气氛中去,看老师如何分析事情、洞察事情、提出新思想,从中悟出一种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洞察力或直觉,这个‘悟’就是传统话顿悟。洞察力和直觉不可能由老师在课堂上写在书上或黑板上。如果培养一步一步行走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种飞跃,那种飞跃只能在很浓厚的研究气氛中才能顿悟培养出来。国外的一流大学都努力做到学校营造出一种很浓厚的研究气氛,具体说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做研究计划让学生从大学阶段就开始有时间接触到科研,让研究生与大学生一起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他们环境,这样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出他们的直觉和洞察力。由此,一个学校要把研究生直觉和洞察力培养好,需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研究气氛,这研究气氛有两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基地,一类是好的教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新思想可以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

笔者之所以大段摘引朱清时的话,因为这是本人所见过的国内讨论创新教育的文章中水平最高的,模糊地判断、猜测到了创新教育的关键:在进行研究、参与研究中培养洞察力、直觉、品味。但由于杨振宁、朱清时缺乏对心、教育学的研究,没能够全面、仔细阐述什么是洞察力、直觉和品味、为什么必须在研究的环境中进行培养,为什么对科学创新如此重要,而且没有区别两种性质的直觉,错误地认为这些要顿悟出来。其实,洞察力、直觉性的评价判断力和品味都是由科学鉴别力决定的,即对自己和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能力(直觉常常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直觉性的创造,一种是直觉性的评价判断)。直觉性的创造我认为是不能够培养出来的,但创造性心理学的争论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打算把本文的基础建立在一个有争议的论点上,宁愿从共同认可的基础出发进行讨论。

毋庸置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创造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钻研才能够作出创造。没有具备这些,不可能作出创新。如果把教育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喜爱(至少不厌恶)钻研,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让学生厌恶这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把这样的教育称为创新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的话,下面将进行的详细分析将说明,中国的教育在广义的创新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

以科学创新为例,如果对科学创新进行仔细的分析,中国教育真正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连现有的存量知识都没有教好,科学研究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或有很大问题。客观地说,中国教育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必须对学生进行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教育,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做科学研究,而且引进了西方的研究性教学,但既没有意识到它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极其重要,也没有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学会做科学研究的步骤,更没有对科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性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协调。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在实验方面的创新就要完成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程序,在方面的创新就要完成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研究、讨论有关理论、实验、经验材料,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程序,这些科学研究程序是任何受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清楚或者了解的简单的常识。但如果仔细分析其中的步骤,在任何一个步骤出错误就会导致科学家的研究失败或成效不大,因此,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创造,学生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懂得什么是科学和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还要知道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也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科学知识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教育、训练。

在科学研究教育的基础上,学生懂得了如何做科学研究,就能够在随后或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鉴别力。品味自然是运用高水平科学鉴别力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从事多年的科学研究后,有些科学家就能够迅速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产生直接的评价判断,这就是直觉性的评价判断。科学家具备高水平科学鉴别力,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作出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现有研究的成功与不足,就能够更准确地预见未来的研究方向,成功了就是具有洞察力,失败了也很少有人苛求,因为科学研究必定会有失败。

所以,仅从科学教育来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科学鉴别力教育都应该进行。中小学教育起码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并且逐步学会科学研究基本功:如查阅、掌握资料,理解知识,学会做科学实验,并且学会讨论实验结果,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并初步了解如何所学到的知识,初步了解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和适应这个世界。到了大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全面掌握科学基本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独立、客观地看待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并适应这个世界。到了研究生(主要是博士)阶段,就要学到高水平的科学鉴别力,如:高水平的学术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怀疑,并具有充分的自信心(例如只要自己的研究是从实际情况或科学实验出发,又是严密的理论逻辑推理得到结果,就应该对自己的成果具有充分的自信),能够独立完成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能够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当然,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往往是博士后时期的训练。

这样的能学生与毕业后的学者能够在必须共同遵守的、程序、学术规范上达成共识,而且对于已经获得的知识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评价态度。

但从这样一个明显的、应该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目标出发,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是很不合格的教育。这样的广义的创新教育,它的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够主动地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客观地进行评价、讨论,钻研、喜爱(至少不厌恶)钻研,直至能够进行创新,也应该是普通的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因此,如果中国现行的教育在广义的创新教育方面连必要的要求都达不到,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那也就是中国教育连必要的要求都达不到,存在着巨大缺陷。

谁都知道:中国的教育除了研究生教育外,根本不在意这些,并且,真正的科学研究教育必须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一直到自己撰写论文。但中国的中小学几乎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最多还看重什么奥林匹克竞赛,而中国的大学,一般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做毕业论文才开始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教育,这样太迟的训练还常常因为学生要找工作而收效甚少。

所以,不足为怪,中国的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已有知识,但不知道这些已有知识是按什么途径、方法产生的以及具体地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作出良好的评价判断,更没有科学鉴别力,那么,学生成了研究者,在需要自己独立、主动地去创新(创造新知识)时,就不能够至少不熟悉如何按照科学研究正常的途径、方法去做研究、创新,更不知道如何对已有的成果作出客观、良好的评价判断,就不能够发现已有成果真正的不足,创造常常是从发现真正的不足开始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研究中无从下手,无法开始创造;这样,研究者同样也不能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作出客观、良好的评价判断,也就不能够客观地评价判断自己偶然产生的新设想(也有一些创造是从偶然的新设想开始的)、所作出的研究的意义如何、缺陷何在,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的水平如何、是否具有重大的进一步研究的潜力等等。这样,研究者就无法将一个有缺陷的设想或研究结果,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扎扎实实的真正的创新,也不能够尽早放弃毫无意义、错误的设想。这一切的情况,就是研究者创造力低下的表现。

结论:科学研究教育是培养科学鉴别力最重要的办法。不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就不具备必要的科学鉴别力,学生和研究者必定创造力低下。

三、欺骗的素质教育口号与逼迫教师搞分数教育的中小学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负担、作业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无法自觉主动地让学生自学扩展知识面,提高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等等,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面等等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但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根本不让或者没有时间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素质,学生的素质比起八十年代是大退步了。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认为[3]: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中国的高考压力并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坏处,而是争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所必定导致的竞争压力。解决办法是开放民办教育,还是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不坏的办法),等等。本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是教育界和媒体发明的能够大肆炒作的假问题。应试教育是一个含义混乱、不正确的概念,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最不坏的考试选拔办法,准确地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

秦晖的看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他也没有看出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创新教育,而在于非常缺乏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培育,几乎把科学当成死的知识来传授,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核心(或者说是狭义的科学素养)当然是科学研究程序、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包括具体化的科学研究的技能,科学的批判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等等。有一句话说:当学生把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有很多的科学知识肯定会被学生忘记,学生学到的技能也会生疏,唯有学生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如何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等还会是学生受到的教育中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达到高水平后的表现,笔者称之为科学鉴别力,杨振宁先生等人称之为洞察力。

学生的科学基础肯定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国人可能还包括杨振宁先生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准确地说,中国的教育连现有的存量知识都没有教好。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非常缺乏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教育。而据黄全愈说,还有其他的资料说,美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很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而且非常看重,一直进行到博士后阶段。美国还制定了高水平、严密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笔者认为:中国必须在中小学就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培养科学研究素养。中国条件好、应试压力不大的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应该能够做到接近美国那样的科学研究教育,因为中小学教育只要做到初步的要求就够了,而且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如科学基本功教育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如何查阅资料,掌握资料,并且学习如何写文章、论文,以及资料引用,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逐步学习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程序、科学基本功,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和知识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是:小学教师受过专科或本科教育,中学教师受过本科或硕士教育。

但中国的中小学中,这些教育几乎全部都没有,大学一般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做毕业论文才开始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教育。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水准与所受过的训练,也达不到要求。这些缺陷是会起作用的。

到了高级层次的硕士、博士等级,这些能够转变成高水平科学研究素养(科学鉴别力)的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就很重要。在科学上,只有新想法,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是不能够被接受为创新的。创造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积累的突破,需要非常扎实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基础。中国的教育是在大学本科毕业时、硕士、博士等级才开始进行美国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连续进行的科学研究基本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等于是重新打科学研究基础。这样,美国杰出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基础扎实,中国杰出学生的科学基础却缺少了重要部分,美国的杰出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与中国的杰出学生相比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科学研究素养方面,如基本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基本功等,美国的杰出学生远远超过中国的杰出学生,而且科学研究素养达到高水平能够转化为在科学创造中非常重要的科学鉴别力。中国学生进入硕士、博士等级,开始进行创造性研究了,却缺乏科学鉴别力,必须重新打科学研究基本功方面的基础(恐怕中国文科的相当多的导师和研究生还没有去做),科学的创造是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基础的,这样,中国杰出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科学研究的基础有重大缺失,在科学研究上的创造力怎么能够与美国的杰出学生相比?因此,中国的教育越到高等级,越没办法和美国比,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小学上,吝啬下来的每一元钱,没有进行的每一项必要的训练,都会在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毕业后的工作阶段需要加倍补偿。

的中学受美国而开始进行的研究性,笔者看了一些资料,发现现有的研究性学习,其它不说,在科学基本功的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资料引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不够,几乎没有,在科学研究方面,读、讨论文献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没有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但中国的各种教育研究杂志,在中国连科学教育ABC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就奢谈、大谈创造教育,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科学教育根本没有把学生的科学基础打好,还起劲地讨论如何进行创造、如何教学生创造;这些杂志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地谈论如何建好空中楼阁而已,这样的中国教育情况,又怎么可能产生爱因斯坦那样高水平的业余研究者?

当然,从接受并鼓励创造的环境这个角度来说,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创新的,虽然口头上都在大叫鼓励创新。但从个人而不是从社会接受并鼓励的环境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不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如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科学素养达到高水平后的科学鉴别力更是欠缺。象中国所独有的“业余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为什么只有中国独有“业余科学家”这种现象?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热爱科学,在科学研究上有创新精神,而中国的科学教育没有教会他们起码的科学研究基本功,不知道怎样做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且导致他们没有起码的科学鉴别力,做出来的“研究结果”不过是漏洞百出而已,自己鉴别不了自己的错误,却自以为是创新或者是重大创新,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悲哀的集中体现而且还在延续。西方发达国家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接受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教育,一般是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而中国的“业余科学家”们,业余的科学爱好者、研究者在非常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努力研究去解决他们不可能解决的,如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我所遇到的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的,他们有“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有“新”见解,但略为一看他们的文章,连现有的知识都没有理解掌握,不懂得科学、不具备起码的科学基本功,有逻辑错误、基本常识错误等业余水平的错误比比皆是,这样,不过是徒然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与精力。

(方舟子的《从“民间科学家”到科学爱好者》中说,“中国之所以盛产这类‘民间科学家’,我觉得跟三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中国上没有科学传统,只有技术传统,而技术问题有时候是靠经验积累和灵机一动就能解决的,让一些国人也觉得科学研究就这么简单。二是中国历来就没有专业性的概念(甚至连的professional一词都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欣赏全才、通才,而不重视乃至鄙视专业人才。三是、时对专家、学术权威的蔑视达到了顶峰,无限夸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至今流毒不浅。”方舟子的看法很有道理,但不是关键原因。)

例如:《发明与革新》2002年第6期第36页发表了郝建宇的《评〈再谈"同时性的相对性"〉》,作者犯了没有理解掌握现有知识,不知道实验是科学依据的常识性错误,他否定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文章中根据大家熟知的爱因斯坦火车路基模型,却首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t1=L/(c+v),和t2=L/(c-v),他给出的公式中的光的速度(c+v)、(c-v)已经违反了通过实验确定的光速不变原理,作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光速不变原理已经被作者在没有实验依据的情况下否定了。通过毫无必要的推理讨论后,郝建宇还自以为正确地得到结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思维实验‘恰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不成立。”[4]

但更糟糕的是,虽然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本人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但也有一些“业余科学家”以自己的错误为正确,自以为是伟大的发现、是中华文明的复兴的标志、狂妄自大地抨击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以及坚持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学家。而且,由于中国的理工科、文科分开的高考的影响,高中就分文科、理工科,而且中国文科水平低,加上一流学生学理工,二流学生学文科,因此训练出来的大学文科生特别缺乏科学素养,更不要说科学鉴别力,偏偏中国的报纸杂志,除方面的专业刊物外,基本上都是文科生担任编辑、记者,当然他们很容易被善于吹嘘、唬人的“业余科学家”迷惑,而且或许因为容易炒作,便进一步推波助澜,而且,有些官员、有些非本专业的科学界人士也因为缺乏科学素养或者缺乏必要的谨慎而被鼓动、影响,支持了这一切。结果,中国出名些的或有名的“业余科学家”,不是妄人,就是骗子。例如著名的“水变油”,如王曼新的磁力使禾本科植物产生根瘤,而且具备共生固氮的能力的所谓“发现”,被中科院院士李庆奎教授和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教授否定后,王曼新便在媒体上大肆攻击他们,等等。

无独有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有中国人民大学学博士学位的韩德强,在他的经济学研究本行里面一样犯了这种太业余的错误。

韩德强在《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5]中说:“做人要讲良心,我们不能吃着人家的,用着人家的,住着人家的,却一天到晚咒骂人家的十八代祖宗,恨不得把人家从坟墓里刨出来鞭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回顾五十年的历史,才能找回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也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新的磨难和挫折。”本人是读了程晓农的文章才知道韩德强的垃圾文章的,什么叫“我们不能吃着人家的,用着人家的,住着人家的,却一天到晚咒骂人家的十八代祖宗,恨不得把人家从坟墓里刨出来鞭尸”?以我非常业余的经济学知识,我都知道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知识分子的的收入是劳动应该获得的报酬,根据西方经济学,劳动参与创造财富,知识分子的的收入也是劳动应该获得的报酬,还有,知识分子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尽自己应尽的批评义务,韩德强的这个错误太业余,被人家指出后不但不收回自己的错误还狡辩。中国如果再出几个韩德强这样的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博士这块金字招牌会被他们自己砸得臭不可闻的。笔者非常担心韩德强这样的情况是中国硕士、博士中出现“业余科学家”现象的开始。

与此有点类似,中国的一些职业学者,没有充分查阅资料、占有资料就进行研究,拿出来的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性的“研究成果”,不足为奇。

研究者缺乏科学研究素养,连必要的、起码的科学鉴别力都没有,自己的研究结果有常识性错误都鉴别不出来,这样的“新思想”、“新理论”能够说是创新吗?当然不可能是创新,而且这样也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创新。

中国的研究生包括在美国的留学生,公认的评价是做创造性的研究不如美国的学生,创新精神不如美国的学生,原因何在?中国的研究生包括在美国的留学生谁不想作出创造?中国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精神,但创造不是想做出来就真能够做出来的,有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不能够作出创造的关键常常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基础缺乏导致的科学鉴别力低。具体地以经济学为例:钱颖一描述过中国经济学留学生进行研究的情况:贪大和无从下手并存,也曾经提到中国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做创造性的研究不如美国的学生的原因是美国的研究生在大学生时就做研究,而且是高水平教授带领着做,中国、俄罗斯的大学却不进行这些教育。但本文前面已经提到,原因远不止如此,美国学生在研究方面的优势是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中国学生在经济学知识方面的优势又不存在,中国学生可能只拥有高考和留学筛选出来、万里挑一的智力优势而已。

创造是从发现不足、错误开始的,这就需要较高的甚至高水平的鉴别力来发现真正的不足,针对真正的不足之处进行创新,并运用鉴别力评价判断自己的结果。但的留学生到了美国,由于缺乏从小学到大学打下的科学研究基本功的基础,在美国开始初步打好科学研究基础了,一般也就只有起码的科学鉴别力,估计除极少数留学生外不会有高水平的鉴别力,这样,要么发现不了真正的不足,做研究就感到无从下手,或许就会被认为缺乏创新精神;要么是雄心超越了科学鉴别力带来的谨慎,还没真正掌握如何做科学研究就想开创一个体系,没走稳就开始跑,结果是难于步入学研究正轨。女留学生则先天地习惯从小开始,反而易于进入研究状态并获得成果。

至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生和经济学家,既无一流教授为他们补打科学研究基础,又无严厉的学术批评,经济学在中国又是显学,有充足的条件让他们出洋相,有的人也就尽情地丢乖现丑,而且有时候还出业余爱好者都能够发现的错误。结果不过是让理工科的研究生看不起文科的研究生。需要经济学素养、科学鉴别力高才能够发现的错误不算在内的情况下,仅我所知道出错误的就有:刘伟,盛洪,汪丁丁,左大培(?),不过还好,他们还没有犯韩德强那种太业余的错误。当然,人免不了犯错误,其中盛洪的表现最不错,有错就改。

虽然本人的在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阐述看上去有些理想化,但美国能够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中国肯定也能够做到。

而且,中国现在由于高校大扩招,高中毕业生平均50%以上的升学率,可供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已经使得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生”,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压力不大了,应该能够全面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了。

但中国大多数的中小学,让学生受到这样的合格的科学教育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它首先需要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实验设备,也就是更多的资金,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谁都知道: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有九年是义务教育,一些论者指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政府至少要做到免收学生学费,但在这一点上,在很多地方中小学学费、杂费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尽的的义务都没有做到,地方上的党和政府组织却有逼迫家长以及他人的交费的权力(一些地方乱收费,变成了天经地义的权利)。这样,在资金上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合格的科学教育吗?

其次,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弱智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在这样的逼迫下,考评标准所要求的成绩对教师的压迫空前残酷,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变成了对普通教师良知的拷问。量化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压迫必定会转移到学生。教师学生都是不得不为了考试成绩教和学,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考试,讲试卷,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但这样肯定是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不合格的教育。在八十年代,教师拿的是铁饭碗,没有这样的负担,而且高考是尖子生的竞争,而现在,高校扩招,中等的学生加入竞争,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别无选择,加上教师的决定性,所以现在学生负担与竞争空前残酷,远远超过八十年代,教育水平相应地也比八十年代大幅度下降。所以,在中国,素质教育只是欺骗人的口号,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的时候,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却最为低下。举个简单例子就够了:八十年代哪个教师会不顾师道尊严去教学生作弊?但现在本人和同事在外县监考高考以及通过教师之间的交谈,已经听到了某些班主任教学生在高考中作弊的事情。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再有问题也没有教师在课堂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作弊情况等远比现在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开始了大滑坡,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走向灭亡!

本人一九八二年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一九八六年起担任中学教师至今,作为一个既经历过高考又已经从教十六年的教师,本人坚决反对上和教师中的流行观点,即认为全国的统一的高考是分数教育的原因,是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是考试地狱、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等等的原因。这观点似是而非,完全错误,因为八十年代的高考对中学生、学校的压力远比现在大:录取机会比现在少,在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利益比现在强很多,高考考试失败后的就业机会比现在少,上级、社会、学生作出评价更容易、压力更大,那时的高考对教师学生的压迫程度、考试地狱程度以及追求分数的程度却远不如现在。

八十年代那时的高考比现在更加“一考定终生”,机会更少,高中毕业生录取率不到20%,甚至更低,而且是尖子生之间的竞争,一旦在高考中出现失误就非常残酷,理科生复读很少能够比应届考试正常发挥的情况考得更好,文科复读略有优势;但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大约是50%甚至更高,学生复读往往能够考到更好的学校。那时的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比现在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包办一切包括分配,不交学费住宿费等等,还有助学金,孩子能够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现在学生要交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等等,不包分配,有可能毕业即失业。那时高考不被高校录取的话高中毕业生就业门路少,而现在就业门路更多。那时和现在的中国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主管机关、家长都十分清楚,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是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八十年代的高考招生数量相对稳定得多,一旦学校高考成绩进步或者退步,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作出评价很容易,评价影响大,压力极大。但这几年高校大扩招使得高中毕业生考取高校的人数连续大幅度增加,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的评价不断面对重新定位,较难作出准确评价,社会、主管机关评价的压力大大降低。因此,与八十年代相比,高考的压力已经大幅度下降,高考获得好成绩的获利剧烈降低,但同时中小学生的负担大幅度提高,考试地狱空前残酷,把中国的分数教育、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等等的原因归咎于高考,岂不是咄咄怪事?!难道中国只有高考压力、考试压力不存在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高考或考试的压力必定会存在的,就算高中毕业生能够象美国那样百分之百升入大学,也必定会有进入一流大学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早就进行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教育,所以,高考、考试压力肯定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的理由。

与八十年代相比较,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唯一的大变化是:不知道哪些自以为是的官员发明并执行了砸教师的铁饭碗和量化考评制度,教师受到过分而且不应该的巨大压力,这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考试地狱、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并且全面大退步的真正原因。

平心而论,如果不考虑至关重要、必须进行的科学研究教育、素质教育,也不考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性、积极性,不考虑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则量化考评制度是有道理的,一般说来,学生的成绩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情况良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紧。这个标准客观而且公平。但这些是不能不考虑的,这样,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量化考评制度就成了导致中国教育水平大幅度降低的制度。

因此,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笔者清楚丰捷等人描述的情况非常正常[6]:据报载,武汉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含泪向家长致歉,曾经使学生各科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的她,本学期因为按照上级规定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使班级综合成绩滑至年级倒数第二名。痛定思痛,她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减负了”。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也明确表示,他们万万不会“减负”,因为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减负”就意味着吞食“双输”的苦果。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仍以考试、升学论成败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推进何其艰难。

因此,徐友渔以下的话语更是可怕的现实[7]:周老师的发言和《教师之友》编辑的调查向我们表明,农村地区的课堂被两大阴影笼罩,这就是:体罚与作弊。我飞快地翻阅着几十张学生对调查采访的回答,每一张都是控诉和呼吁。挨打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老师布置作业有时居然会叫同学抄写同样达到上千遍,写不完就打。除了一般的敲脑袋,还有令人震骇的花样翻新,例如蹲马步、踩冰水,在雪中爬、睁大眼睛看太阳,等等。据周老师介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高达百分之百(本人估计是以30人的考场为单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徐建新注)。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不但默许,而且公开提倡和引导。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道德感,都失去了爱心?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不论是打骂,还是纵容,甚至教唆作弊,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这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而实质上,是老师们不得不为,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策: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于是,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搞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下岗。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把分数和什么“率”搞上去,最后的一着就是考试时作弊,学生会做就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不会做就暗示,甚至教导。学生要高分,老师比学生更要高分。说到底,是那个愚不可及的考核标准要高分。在高分要求的重压下,各种匪夷所思,有悖教育宗旨,甚至伤天伤理的事都发生了。这既是当事者的素质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来自上海的柳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性的话:“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

在这样的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基本功是几乎不能够在中考察并体现的,因此,即使大家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而且即使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教师也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

的管理体制如何做到既能够客观考察教师教学效果,让教师能上能下,有进有出,自由流动,教师有压力、动力又不至于逼迫教师到眼中只有考试分数,这非但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而且目前弱智的改革办法,量化考评制度考评教师业绩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加上各地五花八门的砸铁饭碗的举措,而且有些地方的程序与操作都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还带来了许多更大更麻烦的问题,教师、学生、教育的状况全面恶化(大城市的情况本人不清楚,小县城、中小学情况大致如此)。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只会是很不合格的教育。

但是,如果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教师再培训等做到了这一切,而其它地方做不到,北京、上海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坚强有力的理由抵挡全国范围内高涨的呼声:要求根据高考考分或参加高考考生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分配教育部所属大学的录取名额。这又会强化不平等吗?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如果把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入成本,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仅是投资回报递减,而且越增加时间,所增加的时间得到的回报是亏空越大,是降低学生素质的。教师教、学生学所花费的时间,不过是让学生增加做习题的熟练程度,更加懂得小心地避开考题中的陷阱,更加熟练地辨析那些没有什么意义、陈旧的概念。学生被考试、作业压得疲于奔命,降低了对知识的兴趣、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甚至对知识与思考都产生厌恶感。学生和教师却没有时间去学去教非常重要的事情:主动获取信息,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学会如何评价、判断并作出决断。

中国教育方面的改革,由于没有认识清楚问题之所在,污七八糟的劣化改革不少,如计算机派位等等,这些改革还不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中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考,毫无必要和用处,不是浪费时间,就是让教师抄袭作弊。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计算机培训,不是走过场,就是普遍的作弊。唯一的好处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和官员能够多收钱而已。

中国的中学教育,不可不提的是中国文科的教材太陈旧落后和谎言太多,文科教材中一些教育接近于教学生说谎。例如中国的中学生,的知识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学习哲学,是一种思想格式化,学生在中学、大学应当学习的是与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哲学或者是哲学,而不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

而中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有太多的谎言。因此,中国的文科教材,有太多连教师都不相信的陈腐落后的东西,有太多连教师都非常厌恶的谎言,虽然本人清楚中国的高考最好是不分文理科,因为文理科分开的结果是文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很低下,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很有问题。但如果贻害学生的文科的教材不改变,而且总有少数学生特别适合文科或者理科,加上降低学生负担的考虑,我强烈反对高考不分文理科,认为高考还是文理科分开为好。

教育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但中国的文科教育就是要学生做服从的工具和掌握死板的知识和意识形态观念,而不是首先学到真实有益的知识、能够进行客观的考察等科学基本功和科学精神等等。无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但这样本已落后又大幅度退步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国家、民族还有未来吗?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改弦更张,乌七八糟、一塌糊涂的量化考评制度必须改变。学校教师必须定员定岗。不依据学生考试分数,无大过不得解聘、开除,而且必须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进行。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必须将各个学校的各种信息如以班为单位的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以及教师获奖等情况通报,让学生与家长获得信息,自由选择。这样,普通教师没有了学生考试成绩不高就砸饭碗的压力,却有社会与学校同事之间的压力。这样的压力适中,我预计这会是更好的办法。

中国中小学如果要进行本文所提出的科学研究教育,目前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与水准基本上达不到要求,但也只能够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逐步进步、改变,逐步更换,以及通过再培训的办法来提高水准了。

此外,高考目前还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因此,需要由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看看能否找到良好办法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并运用于高考。实实在在地说,中国各级都很不合格的教育之所以还能够选拔人才,在世界上还有声誉,除了依靠学生、教师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外,就是仰仗中国的高考,是中国相对最公平、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四、逼迫学生花大价钱购买的很不合格产品----大学教育(撰写中)

五、研究生教育----中国教育中相对水平最低下的教育(撰写中)

结语:

中国的教育出了太大的问题了:素质教育的骗人口号叫喊得震天响的同时,中小学教师却被迫只要分数,体罚学生,在考场、课堂上默许甚至公然教学生作弊,学校成了考试地狱,却不培养学生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素养;大家却还傻乎乎地以为是中国高考压力带来的问题。大喊科教兴国的同时,高校大扩招,学生收费大幅度提高,学生家长都难于承受,大学里面行政机关却是更加无比重要、油水丰厚,官员能够不做任何科学研究就当教授;大学教师却抄来抄去拼凑毫无用处的论文、专著,有本事的教师只愿意做研究不愿意教学、应付教学;中国的大学既没能够做好精英教育,又没有做好实用教育,大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好的情况下学到一大堆、实验,差的情况下学习空洞的理论、甚至垃圾而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官员却能够免试成为研究生,中国的研究生普遍需要补打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应该广泛向各个教授学习,博采众长,才能够配得上硕士、博士称号,中国的情况却是研究生成了导师的学徒,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甚至二十多个,研究生大扩招,研究生素质大幅度下降,教育水准大幅度下降,还缺乏必要的研究资金,却要求研究生在缺乏科学研究基础与经验、缺乏研究资金的情况下出成绩,,否则不能毕业,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与博士生比小学生还轻松的现象共存于中国;研究生考试不取消被人诟病的政治考试也就算了,却偏偏取消一门专业课考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退步成了中国教育中相对水平最低下的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在几十年前的中,一些红卫兵造反派学生比野兽还不如,殴打教师、批判教师、毒打教师在地上象狗一样爬、甚至把教师活活打死。中华文明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现在,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在自以为是却实在无知的官员发明并执行的量化考评制度和砸铁饭碗的威逼利诱下,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考场、课堂上默许甚至公然教学生作弊,一些大学教师却抄来抄去拼凑毫无意义的论文、专著,师道、尊严又一次面临荡然无存。这一切却不能够引起教育主管机关的重视与反思,除了国际互联网以外,从媒体上看到的太多的是粉饰太平,歌舞升平。教育水平大滑坡、教师的道德将要面临的大崩溃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教育即将到来的大崩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教育大崩溃,中国还有希望吗?中华文明还有明天吗?中国教育部是干什么的?据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就凭这样很不合格的中国教育,也有资格让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别做白日做梦、痴人说梦了,醒醒!

科技与管理论文:关于科技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科技型企业必须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以制度体系赢得人才资源。

论文关键词:企业家 人力资源 报酬激励 制度约束

科技型企业最稀少和缺乏的是人才,关键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企业家的观念、企业家的创造、企业家的价值,这一切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家激励和约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的命运。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对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解决我国的企业家的后颐之忧,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更好的带领企业步入全球一体化新的竞争舞台。

1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1.1报酬激励

报酬激励的核心是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受益与企业的收益挂钩,成为企业剩余资产的部分享有者,从而使股东的目标成为高层职业管理人的目标。报酬激励由基于当期业绩的报酬和基于长期业绩的报酬组成。当期业绩的激励性报酬取决于公司或独立部门的当其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或者市场份额等会计指标。雇用合同中一般都有明确的任期目标,达标者按规定比例提成。根据长期业绩的激励性报酬主要由延期支付的资金、分成、购股权和征赠股等几种形式,一般取决于公司的3年至6年的平均效益,其目的是缓解短期行为,并通过降低决策风险,激励高层管理人员破除因循守旧而积极进取。一旦失败,他们也不用承担直接成本。在国外,报酬随职位递增的速度比较大,高层管理者的实际收入高于普通雇员收入的几十倍,个别情况甚至达到普通工厂工人的上百倍乃至上千倍。

目前我国国有科技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使人与国家股东的目标一致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型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很多的场合下,这一个目标等同于以国家股权利益增值为主,兼顾社会福利目标。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激励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对高层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就必须使他们的收入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盈利、净资产增长等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拉开收入档次。

1.2人力资本增值的激励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家可以分为所有型的企业家和职业型的企业家。所有型企业家拥有全部资产和大部分的资产,所以有足够的动力与压力。职业型企业家没有资产,但是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本对他们而言,实现和增值自己的人力资本是较强的激励。一般来说,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的不好,就意味着经营者人力资本的贬值,甚至会带来失业。企业经营的好,就意味着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实现甚至可以增值。因为,经营成功者在任期满后,会有众多的资产所有者们高薪聘用、委以高职重用。

我国至今仍在较大范围内沿用评价党政干部的办法来评价经理人、任免经理人,不称职的经营者可以平调到别的企业当经理人,还可以平调、上调到党政机关当官员,结果是激励不够,约束没有,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人却留在经营岗位上误事.经营能力或经营天赋较好的人反而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随着我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立完善的经理市场已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促进经理人才的流动,而且还可以给在职的高层管理者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们努力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否则不仅会被他人取代,而且可能造成自身“人力资本”的贬值乃至身败名裂。对经营者的准确评价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都离不开发达的经理市场。

2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2.1股东的约束

股东的约束实际上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股东们通过股东大会等方式,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对董事、监事甚至对经理进行任命和撤换。

2.2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的约束

现代公司都建立起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权力分离、互相监督和制衡的治理机构。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负责监督的机构,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特别是董事和高级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此外,在公司章程中,对高级管理者的职责、全都有明确的界定,约束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2.3市场的约束

其一是股票市场的约束。对股票上市的公众企业,其资本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权利,对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起着一种鞭策和约束作用。其二是人才市场的约束。

2.4被兼并收购约束

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如果经营欠佳,股价下降,股东会抛售股票,公司有可能遭到阻击者的强制收败,高级管理者也因此面临着被收购后失去位置的危险。

2.5银行的约束

银行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每一大公司都有一家和多家银行承担融资和金融业务。其中核心银行可以通过金融业务对关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已经组成各种基金,基金的资产将逐步占到股市资金结构的更高比例,对于经营业绩很差的大公司,基金会施加压力促使高层改组,要求改革。不过债权银行进行约束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不尽相同,债权银行更关注的是还款能力、持续经营的能力。

2.6法律的约束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今后,应更多的运用法律的形式对规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规定经营者违法时应受到的惩罚。在一个市场经济和法制完善的国家里,在公司破产时,除了要依法追究公司经理的渎职行为的责任外,还规定原公司经营者在一定范围内或者永远不得担任经理、董事等职务。

2.7可靠的会计与独立的审计

高层管理者背离股东目标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高层管理者了解的信息比股东多。因此,为避免或减少道德风险,中立的审计机构的作用十分重要。比如,财务报表只有在独立的审计人员确认后才能公布,招股说明书需经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后才能公告。

近年来,科技型企业在探索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方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工效挂钩、年终奖、年薪制等方法。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过度关注当期业绩、行为短期化。国外经验表明,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股票期权等基于长期业绩的报酬机制是有效、长期的激励和约束导向。

科技与管理论文: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6.2 标本来源广、数量多 每天有几千例临床检验和病理标本,来自全省、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病例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医院内检验科无法比拟的。2004年标本总量达到656973例,年测试量超过200万次,年收入6000万元以上。其中,病理标本量处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PCR、分子杂交等基因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优生优育系列诊断等项目的标本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如果计算如此大的标本量和服务项目,为医院节约的设备等成本费用和为病人节约因异地求诊而导致的差旅支出,中心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在数亿元人民币。

总之,随着临床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其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科学管理,科研与科技开发是推动我中心检验技术服务更加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科技与管理论文:谈谈高校科技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保护

谈谈高校科技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保护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声像、图表等各种载体,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起来保管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科学档案真实地记载了科研活动中的科技思想、科技方法和科技经验,具有知识储备功能、依据凭证功能、管理功能、认识功能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主要功能。为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管理、技术交流、经验总结等提供参考,是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劳动成果,也是高校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水平的反映。因此科技档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科技资料具有专业性强、来源渠道分散、载体类型多样、形成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学校科技档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归档率低和归档资料的完整性不高。为此,需要从科技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保护三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高校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一、做好高校科技档案的建立工作

1.科技档案的收集

在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收集并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档案是比较困难的。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认为科研成果是个人的东西,与学校无关,只要自己保管好就行,没有必要向学校管理部门上报登记。这样就使得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难以熟悉掌握教师科研情况,而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就更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在宣传树立档案意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政策进行引导,如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并在每年年终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个人晋级、评优挂钩。考核时要交验成果原件、复印件各一份,原件核对后归还本人,复印件留作建档用。通过采取这种激励性措施,既可以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投入研究工作,又能收集到比较完备、比较齐全的档案资料。

2.科技档案的分类与整理

科技档案可分为教师个人的科技档案和项目的科技档案两类。教师个人科技档案涉及教师历年来发表的各种论文、学术著作、编写的教材、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得的各种奖励以及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等。而项目科技档案则包括从立项到结题所形成的全部材料。为了便于管理和查阅,教师个人科技档案可按单位进行编号,分门别类项目科技档案则以个体的项目来单独立卷,由各项目组专任秘书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协作完成。

3.提升科技档案的归档率

高校科技档案的归档率不高,除开因为一些教师、科研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以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技档案的特点,加之档案管理人员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技资料难以收集,科技档案收集质量不高。针对科技档案意识薄弱观念落后的问题,一是要多利用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和学校网站,加强对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加强与科研人员协调和沟通,让科技工作者树立全局观,将自己的科研工作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科技档案的使用。二是要积极与领导沟通、宣传,挣得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教育,使之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论文联盟//瞻性的思想和观念,主动掌握学校科技工作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二、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

目前各个高校都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和学术氛围,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因此,要实现科技成果个人和学校的共享,科技项目资料的及时归档,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具体包括:

1. 制度化管理

制定相应的制约手段,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建立规范的科技档案负责人制度。在科技项目立项的同时,确定项目负责人为项目档案的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的同时,明确项目档案负责人的职责,确定目标责任。建立并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严格科技档案调阅的审批程序,严禁课题组以外的人员未经允许查阅科技档案,加强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进行科

转贴于论文联盟 //

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还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根据《技术合同法》和《成果转化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细则及奖励政策,保护和提高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确保科技档案的归档率和归档质量。等等。

2.标准化管理

高校科技档案从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其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都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完整,避免漏失。坚持科研立项和档案管理的“四同步”,即下达项目任务的同时同步下达档案工作要求,检查项目进度的同时同步检查科技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总结项目成果的同时同步总结项目档案工作,在申请验收、鉴定科研成果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的同时同步检查科技档案归档情况。

3.现代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的管理模式从传统手工型向现代化智能型转变,计算机的运用是关键。过去找一份文件,少则几分钟,多则可能几小时才能找到,如今只要点击鼠标,输入一两个关键词,几十秒甚至更少时间内就可把所需的有关文件罗列出来供选择,从根本上消除了文件查找难的问题,为利用者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还能够实现收集、整理、编目、统计、利用等业务工作自动化,利用数据库技术在windows 下开发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档案收集、档案检索、档案借阅、打印管理等,它将科技档案工作者从烦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最终促进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除此之外,高校档案部门在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同时,仍需要认真学习并借鉴其他行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如扫描、光盘存储、数据控制、缩微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争取不断实现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技术创新,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创新,逐步提高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高校科技档案的保护工作

对档案材料的归档保护,其意义不仅在于真实地记录发展轨迹和保存历史,更重要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利用。如果只有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也就失去了档案工作的意义。因此,要做好高校档案保护工作,可以从下面两个方向入手:

1.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

长期以来,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部门或领导,在思想观念及认识上,都认为档案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对档案进行管理和保护,利用方面主要是针对行政事务和日常工作上的验证与查核,意识上并不会把档案的利用与保护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考虑,也更不会把科技信息的利用与档案的利用联系起来。在档案的整体工作认识上,无论是高校自身或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考核、评比或评估定级,档案管理保护方面的指标会非常细致、具体和清晰,而利用方面则不会有更多的硬性指标,其考核评价更非常模糊。从实际工作上看这或许是有道理的,因为档案管理和保护是档案部门的核心工作中看得到摸得着的,是职能上的中心工作,而档案的利用方面不仅仅是自身的意愿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档案用户的需求问题。因而在思想观念及认识上就很自然地把档案的利用放在一个不同的位置上。导致学校的科技档案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

2.工作人员素质和配备方面

高校科技档案的收集、归档、保存是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这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息息相关。所以档案部门应配备必要的开发人员、信息和外语专业人员,采取其他专业人才和档案人才并重原则使科技档案工作人才知识互补,以适应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同时,高校的档案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的保密安全、管理保护以及解密利用都是直接的责任人和实际工作者。他们对科技档案及其利用的认识、对科技档案保密与解密、对科技档案的综合利用以及对档案工作制度的执行、供档案用户使用的检索工具的编制及科技档案解密公告等方面,都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成效及工作的好坏必然会对科技档案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现代化的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科技档案信息的收集、开发、传播工作。

高校科技档案工作在高校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各高校应加大科技档案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作为档案管理相关工作者,做好高校档案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提高其在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转贴于论文联盟 //

科技与管理论文:试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与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对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企业薪酬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为解决自身发展和生存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技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了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给科研人员安身立命方面带来的思想变化,意义更是深刻而长远。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

1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所处的环境

1.1外部环境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被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地位受到各级政府更深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财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和条件et趋成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由于农业领域大环境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在课题上项和收人方面的情况有了改观,生存压力得到了缓解,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发展与科技开发的依存度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内部环境

1.2.1科技开发的吸引力减弱 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加之农业科学研究属公益性质,课题上项与市场开发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上科研项目的难度逐渐降低。通过课题经费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所学专业搞研究、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领津贴、补(政策性收入)差额。科学研究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流工作,基于维持和提高生存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开发工作的吸引力自然减弱,部分因为没有课题而被推到开发一线的人员再转到科研队伍已不可避免。

1.2.2工作重点转移与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评价更多的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和科技成果的多少。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原先的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课题、经费和成果为内涵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工作、后勤工作随之被提升到更高层面。而科技开发工作,由于受市场、人才、分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许多单位在全员评聘时,为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大费周折;为避免分类定位和财政经费受影响,更多单位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连科技开发创收的数据都不敢公开,可见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程度。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农业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已离不开科技开发。目前,企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理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薪酬管理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稳定农业科技开发队伍意义重大。

2.1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的比较优势较科研人员而言,开发人员能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为此,科技开发人员付出了专业、论文和职称等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成果的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加大,科技开发企业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优势正逐渐丧失。

2.2事企难分,导致平均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有所加强,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是,事企难分导致的分配干预,使得企业在真正意义上的分配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即便在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国有法人股份较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于农业科研单位职工收入整体平衡考虑,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企业薪酬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产生顾虑,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决策,平均主义倾向难以避免。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大单位、小社会”的管理需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企业薪酬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内、外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企业内部,则更多地同是农业科研单位正式职工的企业经营者、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之间表现为平均薪酬。

2.3报酬激励方式单一

与国内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一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的报酬激励方式较单一,大多仍是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等构成。在福利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的开发人员具有农业科研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退休后按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所以多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教育培训、顾问服务、家属关爱福利和有助于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精神奖励较少。

3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科技开发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开发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已刻不容缓。

3.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内涵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应予的相应回报和答谢,狭义的薪酬仅指可以货币化衡量的部分。广义的薪酬即报酬,可分为外在(物质)报酬和内在(精神)报酬,其包括了企业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基于企业分配主体地位、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而建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工作满意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的具体体现。

3.2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

3.2.1竞争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力薪酬水平,类似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标尺,没有无视劳动力市场标准的所谓“无价人才”。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薪酬水平相一致,是企业薪酬水平保持外部均衡的需要。对一个企业来说,薪酬标准过高,固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但势必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薪酬标准过低,虽然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动性降低。

3.2.2公平性原则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求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要避免骨干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大于工作本身的差距,可适当拉开同等工作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问的差距。但企业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3.2.3多层次目标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支付的依据,考核目标的多层次原则,即smart原则,是判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尺。按照smart原则的要求,作为企业薪酬制度主干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

3.3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

3.3.1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岗位确定是根据已设立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视各部门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职数。岗位评价就是在岗位职数确定的基础上,将部门工作分解、细化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各自工作范畴,结合年度目标进行岗位工作量化。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和相当价值进行评测的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薪酬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问的相对价值,进而纳入薪酬结构的标准程序。

3.3.2薪酬结构的建立薪酬结构是根据企业预期目标,确定薪酬总量,按照薪酬总量进行分类,视各岗位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繁重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合理订立各具体岗位的薪酬量、薪酬种类及比例,并按一定的量化分数确立薪酬等级。在薪酬结构的建立中,要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结合企业实际,将期权激励、晋升制度及家属福利关爱等人性化薪酬方式量化到相应岗位,增加企业职工的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3.3.3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性质、行业范畴、规模、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等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本企业相关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企业薪酬水平货币化提供依据。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检验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区、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从而验证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

3.3.4薪酬标准设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修正、调整企业薪酬体系,将个人薪酬等级货币化,进而确定各岗位薪酬组成的货币量。薪酬标准是薪酬制度的标尺,是企业薪酬制度竞争力、公平性和多目标原则的最终体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水平变化和企业需要,建立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的反馈及调整机制。

3.4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现代薪酬制度的建立,受“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影响,有其自身特殊性,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4.1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要确立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要前提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要本着让更多职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广泛吸收职工参股,扩大其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职工的收入能更好地与企业效益挂钩。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大环境和工作中心的变化,谋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简政放权,削弱行政管理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分配地位。

3.4.2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时,除考虑企业薪酬水平在行业、地区中的竞争力外,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注意企业员工薪酬水平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收入水平的相对平衡,避免差距过大导致的人才单向流动,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3.4.3企业的职工参与在薪酬制度的设计、建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所处的人际环境,广泛征求企业职工建议,加大职工的参与度。这既是管理者的自信心以及对职工的信任体现,又有利于职工报酬的心理价值实现和劳资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

科技与管理论文:浅论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摘 要 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科技与管理论文:关于科技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科技型企业必须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以制度体系赢得人才资源。

论文关键词:企业家 人力资源 报酬激励 制度约束

科技型企业最稀少和缺乏的是人才,关键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企业家的观念、企业家的创造、企业家的价值,这一切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家激励和约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的命运。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对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解决我国的企业家的后颐之忧,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更好的带领企业步入全球一体化新的竞争舞台。

1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1.1报酬激励

报酬激励的核心是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受益与企业的收益挂钩,成为企业剩余资产的部分享有者,从而使股东的目标成为高层职业管理人的目标。报酬激励由基于当期业绩的报酬和基于长期业绩的报酬组成。当期业绩的激励性报酬取决于公司或独立部门的当其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或者市场份额等会计指标。雇用合同中一般都有明确的任期目标,达标者按规定比例提成。根据长期业绩的激励性报酬主要由延期支付的资金、分成、购股权和征赠股等几种形式,一般取决于公司的3年至6年的平均效益,其目的是缓解短期行为,并通过降低决策风险,激励高层管理人员破除因循守旧而积极进取。一旦失败,他们也不用承担直接成本。在国外,报酬随职位递增的速度比较大,高层管理者的实际收入高于普通雇员收入的几十倍,个别情况甚至达到普通工厂工人的上百倍乃至上千倍。

目前我国国有科技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使人与国家股东的目标一致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型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很多的场合下,这一个目标等同于以国家股权利益增值为主,兼顾社会福利目标。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激励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对高层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就必须使他们的收入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盈利、净资产增长等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拉开收入档次。

1.2人力资本增值的激励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家可以分为所有型的企业家和职业型的企业家。所有型企业家拥有全部资产和大部分的资产,所以有足够的动力与压力。职业型企业家没有资产,但是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本对他们而言,实现和增值自己的人力资本是较强的激励。一般来说,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的不好,就意味着经营者人力资本的贬值,甚至会带来失业。企业经营的好,就意味着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实现甚至可以增值。因为,经营成功者在任期满后,会有众多的资产所有者们高薪聘用、委以高职重用。

我国至今仍在较大范围内沿用评价党政干部的办法来评价经理人、任免经理人,不称职的经营者可以平调到别的企业当经理人,还可以平调、上调到党政机关当官员,结果是激励不够,约束没有,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人却留在经营岗位上误事.经营能力或经营天赋较好的人反而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随着我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立完善的经理市场已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促进经理人才的流动,而且还可以给在职的高层管理者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们努力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否则不仅会被他人取代,而且可能造成自身“人力资本”的贬值乃至身败名裂。对经营者的准确评价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都离不开发达的经理市场。

2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2.1股东的约束

股东的约束实际上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股东们通过股东大会等方式,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对董事、监事甚至对经理进行任命和撤换。

2.2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的约束

现代公司都建立起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权力分离、互相监督和制衡的治理机构。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负责监督的机构,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特别是董事和高级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此外,在公司章程中,对高级管理者的职责、全都有明确的界定,约束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2.3市场的约束

其一是股票市场的约束。对股票上市的公众企业,其资本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权利,对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起着一种鞭策和约束作用。其二是人才市场的约束。

2.4被兼并收购约束

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如果经营欠佳,股价下降,股东会抛售股票,公司有可能遭到阻击者的强制收败,高级管理者也因此面临着被收购后失去位置的危险。

2.5银行的约束

银行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每一大公司都有一家和多家银行承担融资和金融业务。其中核心银行可以通过金融业务对关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已经组成各种基金,基金的资产将逐步占到股市资金结构的更高比例,对于经营业绩很差的大公司,基金会施加压力促使高层改组,要求改革。不过债权银行进行约束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不尽相同,债权银行更关注的是还款能力、持续经营的能力。

2.6法律的约束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今后,应更多的运用法律的形式对规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规定经营者违法时应受到的惩罚。在一个市场经济和法制完善的国家里,在公司破产时,除了要依法追究公司经理的渎职行为的责任外,还规定原公司经营者在一定范围内或者永远不得担任经理、董事等职务。

2.7可靠的会计与独立的审计

高层管理者背离股东目标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高层管理者了解的信息比股东多。因此,为避免或减少道德风险,中立的审计机构的作用十分重要。比如,财务报表只有在独立的审计人员确认后才能公布,招股说明书需经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后才能公告。

近年来,科技型企业在探索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方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工效挂钩、年终奖、年薪制等方法。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过度关注当期业绩、行为短期化。国外经验表明,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股票期权等基于长期业绩的报酬机制是有效、长期的激励和约束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