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4:15:47
导语:在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进行外部的市场扩展之外,企业内部也要进行控制,也就是要抓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从而对企业内部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让企业实力增强,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制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企业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定义以及建立的程序和方法作了说明,并且指出了目前我国存在的在审计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供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建立的过程进行一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能力,其中加强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指的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的大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方面,企业业绩的实现等目标,整体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是由从公司决策者,到管理者具体到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进行的一种企业自我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一般是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之外的,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由企业的总负责人直接进行管理,这个企业内部控制部门是由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审计人员组成的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下,按照法定的审计程序,对财务的每项开支以及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发生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准确的审计,并且形成一个独立的报告,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指的是企业自己内部的审计程序,是企业对自身各项情况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各个部门进行内部监督的有效方式。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对各个部门的监督、审计,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项投资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是一项对企业非常有益处的措施。所以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从而保证整个企业的经营安全,但是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都是比较差的,所以本文对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程序和方法
1.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监控企业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够让企业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为了避免因为失误而造成的公司战略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就起到了作用,通过对企业目前的资产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投资战略的全方位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出企业是否能够进行合理的战略规划,因此,从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监督,就可以对企业的潜在战略风险进行接触。并且准确的公司内部信息审计,可以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进一步的管理提供了有用的建议,使企业能够长足的发展下去。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能够让企业避免更多的风险,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着很多风险,只有进行从经营到管理的整个过程的控制,才可以发现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让企业能够规避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在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时是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审的方式进行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进行内部的风险评估,才可以对企业提出合理的意见,降低企业风险损失。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实施时,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人员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公司内部的人员进行整体的了解,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企业筛选人才,并且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者的选择,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批优秀人才。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能够让企业更快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主要是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估,比财务部门更加重视资产和交易的流向,因此对企业的增值减值有更多地判断因素。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不管是在事前对于项目的监控工作,还是在事中对于项目的了解和发现问题,还是对项目结束后进行的总结以及分析,都能提出比较准确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能够做到规范企业的经营流程,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节约企业资源。
2.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1)审计准备阶段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到整个审计过程的合理进行,因此在进行审计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首先,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时,要先对企业的所有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针对每个项目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所以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将要审计的项目制定一个审计计划,并且进行报备,设计好将要审计的项目调查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在合理的审计方案下对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的准备工作应该齐备,才能在审计中尽可能的对项目做充分了解。(2)审计实施阶段在具体的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对即将审计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按步骤进行,有利于审计计划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对于整个项目的合理审计,这就需要实施人员制定具体的审计时间表,并且各个人员都要合理分配,确定需要审计的重点,如果审计方案不适合当下的项目,及时进行修改,其余的要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完成之后,要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确定审计的准确性,并且审计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法规。(3)审计报告阶段在进行了充分的审计之后,就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阶段,审计报告是根据之前的审计调查表,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出具严格的审计报告书,交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并且对审计结果负责。3.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实施最重要的就是审计方法要使用得当,目前对企业进行审计时,采用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几种方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观察法、现场访谈法、资料检查法、穿行测试法。这几种方法通常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将这几种方法相结合,并且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使用不同的组合方法。
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最近几年才启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进行内部审计,所以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就算建立了的企业,也相当于没有,没有起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对企业应有的作用,而且企业也不知该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很多企业的审计人员只是按照一些经验进行操作,非常容易造成舞弊的现象发生,而且也不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审计上面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策略方面的误判。
2.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日前因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制度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疏忽。因为企业内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建立的非常仓促,所以还不能完全具有独立性,因此对企业的很多内部问题无法进行审计,也就无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而且其他部门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支持,领导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审计人员,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对企业的监控作用。
3.企业没有转变思想,内部审计更加重视事后
内部审计的部门往往只是起到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的监控作用,而没有起到参与管理或者是对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监督的作用,并且往往是企业进行了一些决策之后,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对已经进行的决策进行事后监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算事后发现一些违规的行为,也不可能进行及时的制止,所以总体上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增加竞争力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决策和部门进行监控,保证企业进行合理的决策和管理活动,从而能够进行管理经营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世界虽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也应当注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制定更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经营管理意识对维护企业审计良好氛围、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准确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状态而言,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消极态度并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4.企业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缺乏
现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之所以会出现权威性缺乏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第一是在大部分的企业里领导并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位置和其他部门的位置是平等的,有的甚至出现了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位置隶属于别的部门;而有些小规模企业更是压根就没有内部控制审计这个部门。从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的企业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受到了管理体制以及人际关系和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真实、客观、独立和公正的展开工作,这必然会导致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缺乏;第二则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判断,而且这样的行为缺乏法律作为依据,从而导致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降低。
5.企业内部进行审计人员的财务知识和素质不高
现在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已经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检查了,更多的是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并且对企业的一些经营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但是现在的很多审计人员并没有任何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知识,只是凭借一些经验,甚至有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知识不专业,也没有系统的审计知识,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审计智能的工作。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无法对企业的项目进行合格的审计工作,而且现在在计算机领域,也没有出现相应的审计方面的软件,这就使得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只能靠手动输入,也就增加了审计的困难,人员素质缺乏,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机构可以进行人员的培养,所以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就成为企业内部一个比较缺乏的部门。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三、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审计方面的问题,要向企业能够增强实力,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就需要进行一些决策。针对对策的制定应当遵循客观高效的原则。具体表现在首先应当针对企业自身内部的控制审计情况作出整体的把握,明确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选择专业性人员进行分析,作出科学的考量和准确的判断。其次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实际,以实际条件和情况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基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机制,从而确保内部审计的规范性。要注重从业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扮演的工作角色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不断深化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要努力发挥企业管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向智能审计方向的发展。智能审计的应用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中数据的准确性。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领导人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对于企业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在公司内部的权威性,并赋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可以对企业的所有项目进行审计,并且可以进行参与决策,这样就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只是一个空壳,而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将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详细的说明,列出计划表,按照计划进行,并且严格按照国家对于审计的法律规定。制定符合企业进行审计的法律规范,明确审计部门每个人员的职责,并且按照每个人的具体职责进行工作,严格的按照审计程序,对所有的审计项目负责,继续公正的审计,并且及时的对公司的运营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
2.领导要引起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要想顺利工作,企业领导的态度很重要,只有领导真正的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才能够真正的让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董事会领导型或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坚决的进行独立,并且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在整个公司中的作用,对审计人员要进行工作奖励制度,促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来进行审计。定期的对公司所有项目进行审计,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公司的制度缺陷进行及时的指正。
3.转变内部审计观念,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现代审计观念指的是审计不仅仅是针对财务的审计,也不仅仅是制定了决策之后对于事后的审计,而更多地是进行提前控制,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很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但是因为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所以都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失效。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应当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不仅是事后发现问题,而是要对项目整体的从决策开始就行提前的审计,对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对决策起到合理化的建议,为增加企业价值和实现经营目标出谋献策,真正成为管理层的得力助手。
4.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改善内部控制审计的治理效能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解决风险和控制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改善治理的有利方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推动公司的治理结构向着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而且治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值也能够得到改善,它可以改变内部审计的将来。在实际操作中,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采用传递风险和控制信息的方法来协调董事会、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达到改善治理效果的目的。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的都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首席执行官的职能工作向董事会报告,而行政工作是由高级的管理层监管负责,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模式中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层比较少,地位和一般的部门相比较为特殊,这样比较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自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多的公司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极为的重视,为了加强其独立性不管是从部门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以及报告权限等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最大限度的保障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有效的运行。企业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相关的法律和配套的方法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同时应该以书面或者电子存档等方式来保存好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建立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相关资料和相关记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内部控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是具有权威性和可验证性的。公司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法律体系,不仅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在此基础上整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企业要想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就需要引入专门的审计人才,建立一支具有高度审计素质的审计队伍,才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成立的关键,因此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审计知识的学习,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加强学习,提高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充足的审计知识,从而对企业的审计工作能够胜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还应该引进高素质人才,也就是一些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这些人才既懂得会计的法律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能够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部门,培养出属于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以适应现代的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需要。再就是要及时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一些审计方面的软件都要及时的安装,加强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应当考虑到网络的利弊性,应当定时对在审计工作中使用的软件进行杀毒,确定数据的安全性,保护好企业内部资产信息。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监控企业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项投资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是一项对企业非常有益处的措施。所以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从而保证整个企业的经营安全,因此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对于企业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曹笑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摘要: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从其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发展和完善两个阶段。透过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方法
(一)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的控制环境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造就的,包括企业的领导、会计人员和所有员工。
1.提高中小型企业领导的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
要使企业领导明白,正是这种让他们自己感到办起事、花起钱不再那么顺手的制度体系,使得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人在行使权力时多了一份制约、多了一份提醒、多了一道程序,才使企业资产多了一份安全、企业经营决策多了一份谨慎,从而使企业经营少了一份风险,企业目标的实现多了一份保障。
2.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内部控制知识水平
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的主体,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内控知识的高低尤为重要。针对目前中小型企业财会人员存在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所披露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状况,应从加强年度性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管理上抓起,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提高业务水平。而内部控制知识应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学内容,列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各级职称考试之中,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逐步深入到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的心中。
3.加强全体员工道德修养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实效。企业应定期对职工进行内控知识的教育,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再小都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的观念;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
只有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剂良药在中小型企业内深入人心,建立起良好的内控执行环境,才能使广大中小企业在内控的保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二)在中小型企业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1.结合实际,注意构建内控制度的成本收益问题
任何控制都要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从经济角度分析,只有当内控带来的收益大于它所发生的费用成本时,才是值得的。中小企业因规模大小不同,在控制系统上所能承担的费用也不一样。它们不同于大型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就可以较好地发挥控制作用。因此,应在实践中逐步探寻一个内控效果与内控成本的合理结构比例。
2.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
不相容职务指集中于一人办理时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的两项或几项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指对不相容职务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人员来办理。如前所述,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和人员数目的特殊性,无法做到专职专人负责,所以加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增加岗位设置的牵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明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企业财务专用章与法人代表私章由不同人员管理,财务专用章与银行支票应由会计、出纳人员分别保管;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
3.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4.利用外部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加大执法力度,督促中小企业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组织在执业中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的符合性测试而产生的工作结果,了解自己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借此机会获得改进内部控制的机会。
(三)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加强对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
1.“不做假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途径
针对愈演愈烈的全国范围内做假账成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朱镕基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在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内部控制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会计道德自律是靠理念、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要是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以落实,还必须依靠会计道德自律的力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好坏与否,重要的还取决于会计道德自律水准的高低。从此意义上说,逐步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
2.建立健全的资产安全完整维护体系
针对中小型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所暴露的几点弊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1)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作为企业营运的基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运用,对资金的调拨进行严密的权限控制,从而减少资金的流失。中小企业特别要注意对库存现金的控制:核定库存现金限额、不得坐支现金、做到日清日结、严防白条抵库。(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是解决现今中小企业陷入的流动资金紧缺困境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资金运用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定期核定应收账款,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即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做账龄分析,并根据合同等建立一系列的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催款措施,尽快缩短收回账款的时间,防止发生坏账。对已经取得确凿证据后确认的死账、呆账,进行妥善安稳的会计处理。(3)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存货物资,避免大量存货积压在库、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4)灭绝重钱不重物的错误思想,加强对各类财产物资的管理。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物资保管员应定期与会计对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以便对出现的差错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
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3.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有效性控制
加强合规、合法性控制即是确保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能够在合规、合法的状态下开展。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控制即是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确保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动力,逐步摆脱年年亏损的困境。中小型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力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预料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中小型企业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生命线,是确保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浪潮中立稳脚跟的镇海神针。希望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可或缺性,不断建立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让内部控制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产出规模小、人员较少且一般身兼数职、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资金薄弱等因素,使得其管理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或者是将内部控制制度视为一纸空谈,从而使内部控制成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盲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保障。纵观当今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所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因素。中小型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做到专业对口、各司其职。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譬如有的中小企业库存材料的采购人、保管人甚至领用人都是同一人。而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呆在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任人唯亲使得内部控制难以正常开展。
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在所难免。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的会计学历教育还是会计继续教育,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都很浅显而不系统,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也十分缺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的业务知识及新颁布的会计法规的学习,出现账务处理违反新会计法规制度对核算的要求。例如有的中小企业会计档案无专人管理,出纳可以轻易取得以前年度会计资料。这些无疑给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得中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
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一些企业领导“家长式”作风日盛,有的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有的自己花钱,自己签字,自己报销。有些领导认为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办起事没以前那么方便了,花起钱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内部控制制度成了给自己设立的障碍物、绊脚石,自然就只做起了内部控制的表面文章。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一些领导破坏如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者的自身问题,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没有被摆在企业重要的议事安排上。
(三)从内部控制目标上看,在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缺乏有效性
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政部曾组织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59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表明:不少被抽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情况,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大一部分企业及其领导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歪曲财务报表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中小型企业账目不清、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以达到偷逃税金为目的。中小型企业因其规模小、业务量少、交易金额较小等特点,不易引起各检查机关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领导无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强制性,怀着侥幸心理指使会计做假账、报虚数,有的收入甚至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最终以到达偷逃税款的目的。二是以达到粉饰业绩为目的。有些国有中小企业,为了年终向主管机关顺利交差、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报喜不报忧,只好在账目上做手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的假象,蒙混过关。三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会计根本没有会计资格证书,不具备起码的会计基础知识,难免账务处理不出现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资产安全完整系数低。中小型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在资产管理上暴露出很多弊病:(1)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的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帐。(3)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许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4)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3.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我国企业上演了多年的“三国演义”,即1/3企业赢利、1/3企业亏损、另有1/3企业账面基本持平但实际仍属潜亏。企业绩效低下与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虽有经营灵活多变的优势,但在实力、资金及知名度上都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大多难逃亏损的厄运。而在贯彻国家法规制度方面,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经营活动时,更加缺乏合法、合规性。例如对现金的控制只考虑现金收支的量,不考虑现金收支的质,即现金收支活动没有完全在合法状态下进行;对存货的控制只考虑生产对存货的合理需要,不考虑存货在合法状态下流转。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完善和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摘要: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其内容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制度和实施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
0引言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根据公司的内在规律和加强科学管理工作的要求,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本文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谈些浅见。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内部控制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内部控制的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方面监督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另一方面监督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目标取向不同而形成利益冲突。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就是为了获取利润,使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同时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经营者总希望保留一定盈余,扩大生产,甚至可能更关心自己的薪金、声望、地位等。这种利益冲突是内在性的,所有者的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形成法人财产,经营者就可以支配这些财产,如何使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目标使用这些财产,必然要建立一种控制与约束机制。再者,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会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片面的信息误导、蒙骗相关利益人而获利。
1.2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的弊端逐步显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机构设置尚能满足管理的要求,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第一,服务对象不明。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将服务项目对象和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事必导致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的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第二,财会部门不堪重负。应由财务部门负责的的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采用的方法特殊(分析、考核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事项日趋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会计人员兼作财务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质量都会随之下降。第三,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领导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极易导致由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第四,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物流系统,而会计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1.3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缺乏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对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的影响。例如,厂长(经理)交纳的风险抵押金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无法构成约束。多数的国营企业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承担损失。这样的经营管理者当然不会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1.4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有些国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沿袭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模式,即按政企合一的原则来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沟通与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活,协调性差,效率低下。
1.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工作,而不管内部控制的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只强调客观情况,执行中的随意性使内部控制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
所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但在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2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完善竞争机制。不仅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而且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三是要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应充分借鉴。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尤其是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的用来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规避盈利或非盈利组织经营风险、制止虚假会计信息流入社会(包括企业主管部门)等功能要给予充分考虑。
2.2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形势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了,而代之以新的方式。这就迫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程序化控制。它是对计算机这一应用工具进行控制,通过电算化软件的编制,完善内部控制功能,以达到控制的效果,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安全控制等。二是制度化控制。它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包括组织与管理控制、系统日常操作管理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网络安全控制、档案管理控制、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等。
2.3建立和完善披露机制及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披露机制及评价体系,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和检查,看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有何成绩,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执行情况给予奖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2.4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5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企业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2.6强化外部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卓有成效地运行。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摘要: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加快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关键词:电算化内部控制
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加快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广大会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的权威的解释: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我国目前CPA沿用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会计软件的融合性不和谐,有待规范目前,国内外有多家会计软件公司,设计的软件融合性不够好,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惑。各家软件公司的会计软件都是自行开发的,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编程风格各异。而行业内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协议,自然各自为战。
2、用户的认识水平与参与程度不同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不一,会计电算化还远没有达到普及水平。有的用户会计人员连电脑的操作常识也不懂。所以,大多数用户要求参加会计系统的培训,甚至很长时间还不能离开专业人员的帮助。对有的老会计们来说,抵触情绪很大,不配合。有的出于害怕,怕一旦出错,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甚至会给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参与热情不高。相对发达地区,很多会计看到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热情很高,学习的劲头大,应用起来也很快。
3、数据安全与稳定性有待提高手工修改会留有明显痕迹,查证便利,记录具有法律效力。而这些优越性在计算机条件下是不具备的。因为计算机的修改不留任何痕迹,并且难于查证,很难及时发现或防范。若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感染,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而这些问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解决。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1、建立合理、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工作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要把好数据读入关,要有防范会计数据输入错误的逻辑控制功能。要应用好会计电算化,必须把好凭证录入、审核的关口,才可能保证以后不出差错,防患于未然。这一关是看得见、摸得着,比较直观的一个环节,必须细致谨慎。否则,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会有很大水分,从而影响以后的工作。
2、加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鉴于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而又不易留下痕迹,作弊的可能性增大。所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如计算机文档及时的备份、操作密码的设置、杀毒软件的安装,都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以下是具体措施:(1)设定操作人员的权限。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员可分为两类,即专项操作员和系统操作员。专项操作员的权限是只做某一项具体的工作,系统管理员的权利最高,可以设定和更改专项操作员的口令,可查看工作日记等,责任重大。(2)设置工作日记。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和分清操作员责任,系统中对每一步操作都要做好记录。到了月末,把该月的工作日记打印出来,以备查阅。(3)设置口令。只有输入正确的口令,才能进入系统操作。口令最好定期更换,一防泄密。(4)运用钥匙盘。钥匙盘要有专人管理,不能弄坏、丢失或落到非法客户手中。它是一道重要的屏障。3、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财务软件规范协议国家相应部门应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财务软件规范协议,此协议可以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相互转换,以被识别,被处理。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实现不同系统下的数据共享。
4、明确相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会计人员应该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看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序一旦投入使用,绝对不允许修改或删除。为确保程序正常运行和使用,我们应在人员管理上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即系统的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不得上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会计业务人员不能进行系统维护;会计软件保管人员不能由上述人员兼职等。我们应用加密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加密,一定程度上防止非法入侵,修改数据。尤其对有企图的不法分子,更要提防。
5、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各单位应制订有关机房、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出入人员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要严格检查,备案,以便检阅。尤其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是重中之重。为有效防止对会计数据的非法存取、修改、复制等操作,必须要对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对会计数据设置不同的操作权。要有相应权限,才能修改凭证。要记录下操作员名称,修改内容等,以便有据可查。如建立备份制度。一般采用日备份和月备份两种形式,备份盘妥善保管,重点保存。
以上是我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研究,不到之处,请同行指教。总之,随着我国会计各项制度的完善,我相信企业会计工作会越来越好,会真正发挥会计的职能,更好的为企事业服务。
摘要:随着煤炭企业转换经营体制的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是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足,从内部控制的过程对全面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一、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建立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保护煤炭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二)提煤炭企业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国家对煤炭企业的宏观控制
针对煤炭企业,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要求煤炭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煤炭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
(四)提高煤炭企业经营效率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煤炭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煤炭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当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原先的矿务局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煤炭企业集团,并纷纷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公司治理结构,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企业内部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应有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际运作中机构形同虚设。[不悔论文]部分煤炭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企业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决策和经营机构权力交叉,责任不明,难以形成有效制衡。
(二)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
就社会分工来说,企业的基本职责是组织经营产品生产,向国家上缴利税,社会责任应由政府承担,通过国家财政二次分配进行解决,煤炭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等原因和地方政府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的各种摊派层出不穷,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屡禁不止。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大多还在继续履行着地域性的社区稳定职能,承担着社区经济负担的义务。要实现财富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稳定目标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三)内控机制不完善
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煤炭企业大都制定了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但在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许多重要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当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这样在一些重大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难免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四)法人层次过多,职责不清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在煤炭系统内部,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的企业,有的多达五六个层次,这样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无法追究责任。由于层次过多,跨度太大,所以容易失控,使大量的投资资金难以控制,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提高全体员工的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要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出发,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统一的资讯系统。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煤炭企业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煤炭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首先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威胁,轻则造成人员伤害、流血牺牲,重则可能矿毁人亡,造成巨大损失。所以要认真开展全员危险源的辨识,按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要求,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进行;其次煤炭行业同时也属于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内不同层面都会遭遇风险。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一也影响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正常的“SWOT”分析评估制度,寻找自己生存发展的机遇;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而且要体现在日常内部控制过程中。特别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更要加强风险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一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组织成功的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
(五)建立统一的管理资讯系统
一个良好的资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煤炭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资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资讯,并将这些资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安全监控信息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要加强管理信息化的体系建设。
摘要: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正在发展为一种潮流。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概念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民营企业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经济纠纷、财务舞弊案件不断地发生,如何能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重视。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为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颁布了萨班斯法案,我国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都表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正在成为当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实际运行情况看,许多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有很多缺位的地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与大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风险管理,及时防范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风险隐患,以实现企业目标,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
1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它将内部控制框架纳人其中,公司不仅可以借助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他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个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
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的内涵是: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渗透在风险管理组织日常活动中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过程应用于单位内部每个层次和部门,管理者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运行过程的角度看风险。
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包括国有和私营两大部分。据统计,截止2006年,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380万家,他们创造了59.6%的国内生产总值,上缴利税及出口供货额分别占全国的48.2%和66.3%,提供了78%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它的经营发展状况,经济效益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探讨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就是要研究、分析、解决效益和发展中的层层障碍。
2.1 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一般企业都建立了内部规章制度,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建立了企业规章制度就等于做好了内部控制。显然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缺少科学的指导,而且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中存在种种问题。一些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观念淡薄、重经营轻管理。有的甚至认为风险管理仅仅足公司高层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应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的认识。
2.2 企业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难以发挥作用,风险管理缺位
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一些企业机构设置不断变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授权不清,责任不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部门和监事会的内部核查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企业的会计管理十分薄弱,无法提供详细真实的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资源调配和资金成本核算机制,各部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旦发生风险,发生损失,则各部门或人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难以查明。
3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而须从环境及其风险的分析人手。
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决定、销售策略、财务决策等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机制。这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地产、电子科技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不断涌现出很多出色的民营企业名嗓一时,然而经过几年之后又销声匿迹,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这些企业都是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控制机制。若巨人集团考虑到生物工程可能会遭受的风险,就不会将巨人大厦的资金来源孤注一掷于生物工程:若考虑了财务风险,“标王”秦池就不会将自己的身家都投人广告活动。大企业尚且如此,民营企业更经不起这样的投资风险。
国外对风险评估早已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不仅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进行“swot”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这样做,才能将内部控制目标达不成的风险降至最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须经历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一个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测评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
3.1 风险测评系统
(1)岗位或环节风险测评。岗位或环节风险测评是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
(2)企业整体风险测评。资产是企业运行的载体。企业的整体风险最终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测评,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测评的主要指标有;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赢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企业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3.2 风险控制系统
(1)经营业务风险控制系统。在企业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企业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经营水平。
(2)决策风险控制系统。完善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3)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实行统一的财务制度控制,统一核算准则和核算口径,防止“账外账”的存在;实行严格的权责发生制度,对会计账务处理,要实行明确的授权、收支审批制度;实行账务核对的安全控制。
3.3 风险监控系统
一个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应由循序递进的四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为一线岗位监督管理防线。由各项业务工作人员自查自纠。第二道防线为专业监督管理防线。第三道防线是事后监督管理防线。第四道防线是稽核系统的监管防线。
民营企业要完善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措施。首先企业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业务活动主要有: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分析风险管理限额、评估新产品的风险、提供风险教育、与管理机构交涉等。具体来说,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公司所涉及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运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认真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风险管理部门要确定每一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标准,这种标准要能够反映该项业务的风险程度-并以此确定管理者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重新计算、调整各业务盈亏情况,并与会计记录核对。具体而言,企业应做到:
(1)要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内所有岗位特别是直接业务岗位,随时都可能发生风险。应经常开展风险教育,让风险因索和风险环节深入人心,消除风险盲点。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建设要覆盖所有风险因素和风险环节,消除制度盲区。
(3)强化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4)适时调整资产结构,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降低交易费用,加强成本控制。加快公司自身积累,增强公司实力,逐步形成规模效益。
(5)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对风险因素和风险环节要加强研究,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对风险加以化解和防范。
总之,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当代民营企业成功必备的。民营企业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可以帮助管理者将风险控制在既定的可接受的程度内,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避免出现知名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的怪现象。为此,在变幻摸测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风险管理,及时防范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风险隐患,以实现企业目标,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
摘要: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加强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强化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电算化;对策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是利用电算化软件处理日常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进行,很多单位因为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同时我国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仍停留于企业内部应用,实现对手工核算的模仿,或者大谈如何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并融入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都有相当的局限性。所以我国电算化尚需完备,需要不断向深度发展。在电算化实施中,财务数据与业务不能共享,致使财务软件只在财务部门使用,不仅与企业外部信息系统隔绝,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财务部门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
2.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有所削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内容广泛、地理分布广阔、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且花费大。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然而,一些内部牵制措施却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3.会计信息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一是内部人员对原始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虚假。二是磁性介质易受损坏,信息和数据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三是电算化系统遭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等可能导致电算化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给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
4.使用电算化软件存在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开发出售的会计软件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授权、审批、用户身份识别、操作权限控制等功能,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中岗位互相牵制、监督,有效保护会计系统的作用。但许多单位在实际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软件的这些保护功能却形同虚设,系统密码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一旦该单位会计信息网络化公开,不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系统用户无限制地浏览会计信息、控制会计网络系统,更严重的会破坏账务参数设置及科目体系、修改数据库,使系统陷入瘫痪;另一种情况就是各终端用户为了便于工作,相互公开密码,导致会计信息丢失、信息被篡改等严重后果。更有甚者,某些单位违犯规定,或受人员限制,一人兼多个不相容岗位,既授权、作账,又复核、结账。当然,除了操作制度不完善、内部岗位分工不科学、管理权限不严格外,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和玩忽职守也是电算化会计实际使用中面临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会计电算化增加了审计的困难。在电算化系统环境下,审计线索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环境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肉眼看不见的电子数据、文件和磁盘。传统的帐薄、经办人签字、记录、订单、业务操作文书等十分清晰的线索都可能不复存在,过去分散的内部控制现在都集中到信息中心或计算机管理部门进行实施和管理,并且旧的数据和资料在不断的被新的数据资料覆盖,使得审计轨迹被一点点抹去,系统和程序也处于不断改进升级中,其处理时所留下的审计线索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2.会计电算化增加了交易风险。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因为互联网是全球公共网络,并不受任何一个机构所控制,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的途径不是完全确定的。同时,互联网本身并不是绝对安全可靠的环境,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有可能被某些个人、团体或机构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可能因通信繁忙出现延迟,或因其他原因出现中断、停顿或数据不完全、数据错误等情况,从而使交易出现延迟、停顿或中断。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包含但不限于分析、预测性资料,可能出现错误或被误导,网上交易和身份可能会被仿冒,从而增加了交易的风险。
3.会计电算化质量受外界因素影响增加。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传统会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发挥功能的土壤。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时刻,强化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要着重从健全机制,规范流程,提高每个环节的质量入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要建立健全操作管理制度、硬件、软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适合自己单位的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等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已制定的各项制度,并重点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同时,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2.进一步优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良影响,要进一步优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保存,确保会计凭证绝对安全;全套会计电算化系统文档视同会计文档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修改后的若干年;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光)介质或其他介质的措施。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防潮防磁的容器内等;科学规定会计档案的有关权限,如规定查询以前年度的会计档案应经有关人员批准等。
3.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涵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万能的,会计系统是由人来操作的,一个系统是否安全,不但取决于系统本身,更应该注意操作使用人员的素质,未经有效的业务训练和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本身,对系统的安全是一种威胁。各种规章制度也都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加以执行,不然也只是流于形式。会计人员应接受所用系统在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使用管理好自己的口令,定期修改自己的口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起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使拥有知识的人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知识创造财富,留住了解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制度本身是否完善只是一个方面,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4.加强系统维护积极防范风险。比如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网络系统电算化的单位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要安装具有像瑞星、江民、卡巴斯基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防杀毒软件,减少病毒及黑客的侵扰。同时,对软件的升级改造,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取得重大推进后,内部控制缺陷成为近年来内部控制研究的新热点。西方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研究相对滞后。文章对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展望
一、引言
本世纪以来美国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以高管参与为特征的财务舞弊案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监管层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前,各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方面。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这些强制性规范的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判定和修正。国外学者在此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相关成果非常有限。了解国外研究动态对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内部控制缺陷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等四个方面。
(一)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
西方学者主要从公司规模、经营复杂性、会计计量风险、财务状况及内部控制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
1.公司规模。公司规模小增长快更可能存在内控缺陷。bryan 和lilien等分析了《萨班斯法案》404条款颁布后公司的特征,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有实质性漏洞的公司规模小,与他们所在行业应有的水平不匹配。[1](1-26)同样,doyle,ge和mcvay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公司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特
征。[2](32-33)ashbaugh-skaife, collins 和 kinney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规模增长较快。[3](166-192)
2.经营复杂性。defond和raghunandan等的研究发现,财务报告错误与公司的经营表现负相关,公司的经营复杂性越高,子公司数目越多,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大。[4](1-26)ge和mcvay也证实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有运营复杂、发展速度快等特征。[5](137-158)ashbaugh-skaife, collins 和 kinney等认为披露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在公司经营上更加复杂多样,表现在分部较多和国外收入占的比重较
大。[3](166-192)franklin等的检验支持了上述结论。[6](32)
3.会计计量风险。ge和mcvay认为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与公司收益确认政策、期末会计报告程序和会计政策存在缺陷以及不适当的会计调整有关。[5](137-158)franklin等研究表明会计计量及编报的复杂程度等都是影响内控缺陷的决定因素。[6](32)dechow和ge认为,企业存货量大、正在经历兼并或重组,公司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7](290-295)原因是大存货量导致出现存货损失和存货成本计算错误的可能性越大,而兼并重组过程涉及很多不同应计的估计和调整以及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优秀员工的流失,这些都会使得企业会计风险增加,从而内部控制缺陷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4.财务状况。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财务状况一般较差。doyle,ge和mcvay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一般处于财务困境。[2](32-33)ashbaugh-skaife, collins 和 kinney等认为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扭亏为盈和降低退市的风险,其内部控制缺陷出现可能性较大。[3](166)franklin等研究发现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累计盈利能力较低,负债程度较高。[6](32)
5.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对内控系统的投入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andrew j.leone发现较弱的内部控制通常与投入内部控制的资源不足有关。[8](224-237)ashbaugh-skaife, collins 和 kinney等认为小公司拥有的资源有限,其对高级信息系统(例如,erp系统)投资较少,其内部控制相对大公司而言更可能出现问题。[3](188-192)这与将规模小作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特质的学者们观点一致。
(二)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sox法案实施后,内部控制已由自愿性披露演化为强制性披露,而学术界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也成为一股热潮,一般认为内部
制缺陷的披露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内部控制缺陷必须存在;(2)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必须被发现;(3)管理层必须把发现的缺陷披露出来。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有文献一般从企业管理层、事务所特征和财务报告特征等方面研究管理层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动机的影响因素。
1.企业治理与管理方面。heather m.hermanson认为,在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阶段,没有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会乐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区别于其他公司,而强制披露则会使得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在未改善之前也会披露如“内控健全”的报告,以至于削弱了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传递功能。[9]
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看,krishnan检验了1994—2000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128家公司,发现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拥有财会专长的委员越多,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小。[10](675)krishnan 和visvanathan对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当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没有披露缺陷的公司比较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较多,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较少。 [11](73-87)
vic naiker 和 divesh s. sharma研究发现,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委员会中存在隶属于公司的外部审计的前任审计合伙人(afaps)和存在非隶属于公司的外部审计的前任审计合伙人(ufaps)负相关,即审计委员会中若存在afaps和ufaps,则内控缺陷披露的概率会更小,但afaps不会协助管理层规避内控缺陷的披露。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中的afaps和ufaps与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监督有关。[12](559-584) doyle,ge和mcvay对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结构、重要组织变化、投资风险、法律风险、审计风险等都是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13](193-223)
2.事务所特征。deangelo,shu及dye的研究发现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公司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更易于且更有动力发现内部控制缺陷。[14-16]
事务所变更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关键因素。bryan 和lilien等,krishnan 和visvanathan研究发现存在披露内控缺陷的企业通常审计师变更更频繁[1][11]。ashbaugh-skaife等和ettredge等的研究支持上述结论。[3] [17]
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周
洋[31](111-112)证明我国市场对财务报告重述有显著的负面反应,蔡丛光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反应。[32](70)
四、国内外研究简评和展望
通过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浅显,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等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的研究还尚未展开。虽然这与我国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环境相关,但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向,如何摆脱对一些内部控制信息表面上的分析,深刻挖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性缺陷,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正的实质效果,对于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监管层相关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完善公司治理研究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业,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能够保证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
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的改善,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必须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应当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优化道德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企业必须做到: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制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强调团队精神;改变经营风格达到稳健、务实;实行科学、务实的经营管理方式。设置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实行权、责分明的责任制度。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制订良好的用人政策,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及责任会计系统、采用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由于内部控制环境受内部人影响很大,所以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还必须靠国家的外部引导。国家对某些影响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优化如加强董事会的建设等,应通过制定制度或提出指南,引导企业完善;并逐步完善约束、监督管理者的外部机制,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引导管理者自觉提高和完善内部控制。
三、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公司治理如同企业战略一样,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最宽广的层面,公司治理包含了规则、关系、制度和程序,都在这个框架之内由信托当局在公司中行使和控制。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可以设定公司宗旨的结构,并且获得和监测那些宗旨如何表现的手段。在公司治理框架里受托责任和责任的问题经常被谈论。虽然这个言词有一个描写性的内容,但常被注入渴望的感觉,就是为了给予“实践是应该寻求看齐”这么样的一个模型。就此公司治理原则或指南的各种各样的声明、劝告和规定就成了参考。由于利益相关者影响从现代组织的控制中分离,为了代表利益相关者要求减少代办费用和信息非对称性而实施了公司管治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用来监测结果是否与计划符合;并且为了维护或修改组织活动鼓励充分地通知整个组织。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完善公司治理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控制目标一致性;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有利保障。从心全业内部控制基本规则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经营效益和效果,并保证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依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董事和经理层的业绩做出恰当的评价,从而又推动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
改善股权结构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所有者的组成状况及股东大会起到决定作用,并对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的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与内部控制系统之间关系尤为密切,股权结构合理的企业,才具备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可能性,也才可能拥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策略。那么,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所有权多元化,已成为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逐步降低国有股权集中度,是改善股权结构的基础举措。在国家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转向战略领域的精神指导下,处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可逐步将国有股权予以退出,使国有股权集中程度降低、非国有股权增加。一则改变了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一股独大”的状况,以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建立由控股股东、几大大股东及诸多小股东构成的股权结构;二则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参与企业决策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内部临时股东大会应根据董事会提交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决议,须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同时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则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被加以完善,各方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鼓励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是改善股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日本企业内部实施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态不同,我国推行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有自己的特征,但又具备与之相通的作用和机制。对比日本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况,日本大企业股东数量较多,不过单个股东持股率较低,则企业内部并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大股东联合起来方可控制企业的现象非常常见,而我国在原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础上开始推行法人相互持股行为,同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同样亦可与日本企业法人间相互持论文联盟//股,并达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举例来讲,企业可出于保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供应及稳定的产品销路等目的,恰当选取合适的供货伙伴或购货伙伴实行投资决策,以便能够掌握对象企业的一定股份,并在影响其经营过程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具有较为稳定的上下游市场环境。不难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及组合后,我国企业必将迈向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发展之路,即使相互持股的企业所有制并未改变,其所有权也仍由国家掌控,但其治理结构一定会更为合理和完善。
【摘要】 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企业对其加以重视。本文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同行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概述
为了维护经济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保障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完善经济活动的相互协调与控制,企业通过内部分工,产生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有控制职能的一套措施、方法、以及程序体系,同时将其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运作,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与严密的体系,该体系即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企业全体上下全体员工所共同参与以及实施的,它并不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某一部门的事情,而是依靠企业高管层、财务部门,以及其他各部门、员工所共同维护的,是贯穿于企业日常管理运作的全过程控制。伴随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优化内控环境,完善审计监督,不断促进自身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提升,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与持久、健康发展。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有待完善
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尽理想,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对内控执行给予充分重视,思想观念较为淡薄,造成内部控制的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信息阻塞,严重影响着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部分企业没有指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内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企业即使制定出了制度,其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企业管理人员不关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状况,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成为了企业的一纸空文,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
2、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还有很多挑战,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与经营运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风险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如今,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还较为陈旧,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风险管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也成为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财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及时地更新与完善,存在“吃老本”的现象。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财务人员可能受到利益驱使,导致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这都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的。
4、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未能充分履行其应有职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只是把内部审计理解为简单的会计监督,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事前防范职能,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想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就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变时期,应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展开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内控水平的差距,加大对内控工作的学习与研究力度,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调研,找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应对策略。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健全内部体系,完善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是企业展开内控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它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内控环境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工作意识以及自觉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内控环境的影响因素存在诸多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促进企业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一套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现代企业讲求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企业日常管理与运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企业必须完善好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制度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应该切实实施到实际工作当中,切不可使制度成为企业的摆设、流于形式。还可以考虑配套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真正做到有奖有罚,在企业内部一视同仁,以期激励作用的较好发挥。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权责,将责任进行分解与细化,争取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开展。
(2)转变思想,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识。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单单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工作,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共同参与的。企业应该首先加强高管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使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重视起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争取带动企业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
(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也是内控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应该积极培养全体员工的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上下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看作是各部门全员参与的庞大项目来对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教育,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转变思想,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争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每一个员工身上都背负指标,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内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2、进一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现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甚至国家而言都产生着直接影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对于企业的经营与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待自身面临的市场大环境以及风险管控问题,找出应对策略。第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要让高管层以及全体员工都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从意识方面做好风险防范。第二,合理运用资金,由于项目投资存在不确定性,具有一定风险,所以不可将资金集中投放到一个项目当中,做好财务风险的分散,
项目投资前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与研究,做好可行性论证,探讨风险分散策略,降低企业风险。第三,健全企业的财务运行秩序,完善资金运行,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企业的“刀刃”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
财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对企业的管理信息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它也是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企业的财务工作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所需要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与传统方式下的人工操作有所不同,这对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人员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结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财务人员关于会计、财务、税务、经济、网络、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强化会计电算化操作与认识,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使其树立正确的执业道德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财务人员进行自身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4、充分发挥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保障会计资产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监督员工是否按照要求执行内控制度,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内部控制想要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依赖内部审计监督的力量。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行使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进一步调整内审人员的结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力量,促进相关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积极转变审计职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审计力度,并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权限进行适当地强化,例如可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所发现的异常情况的追查权以及处罚权等,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完善自身管理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必须对其加以重视与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资料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维护了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范了企业资产流失,促进了企业管理经营的高效性,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应该积极参考上述提及的各种方法与措施,结合自身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加大管理运作的灵活性,做到具体问题能够具体分析,不断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健全与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随着集团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增加。当前,集团化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营地点缺乏集中性、控制跨度无法减小、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多等,故此,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文章将主要针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
新常态;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集团化企业要取得长期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其缺失和失效问题也暴露无遗,严重阻碍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这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故而,本文将以新常态下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主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探析。
一、新常态下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信息缺乏有效互通
内部控制信息对企业而言,是其各业务真实情况的具体反映,有助于管理阶层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现状,为企业长远发展制定合理发展策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绝非某一部门的职责,更需要企业整体参与其中。因此,企业内部必须做到信息共享,保证各类数据能够无阻流通。但事实上,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来看,由于内部控制乏力,信息管理能力较低等问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并未实现互通,以至于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其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即内部控制的不完善,而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会造成企业内部贪污受贿等问题,最终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最关键的环节是监督工作,通常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包括内外部监督。其中,就内部监督而言,企业管理阶层还缺乏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其监督力度相对较弱,没能专门设置监督审计部门持续性地监督各单位。因此,极易造成部分岗位工作者饱其私囊,或是挪用公款等各种经济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企业财产安全。而就外部监督来说,企业最主要的外部监督主体即社会与政府,这两个监督主体无论职能还是标准均存在差异,以至于监督期间存在脱节或重叠的问题,最终难以有效合理地监督企业。鉴于内外监督乏力,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最终流于形式化。
(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有待完善
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影响极大,若是企业内控环境不够理想,内部控制将很难有序开展,风险管理也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现阶段,就我国集团化企业内控现状来看,或多或少存在内控环境简陋的问题,特别是管理层严重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不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内控机制与风险管理流于形式,进而使得管理无效,难以起到约束企业经营的作用。鉴于企业整体内控意识的匮乏,再加上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毫无科学性、合理性,以至于管理相当混乱,不利于企业高效实施内控,更严重制约着内控体系的完善和运行。同时,企业员工专业性较低也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造成影响,由于员工知识水平低于内控实际要求,现代企业将很难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二、新常态下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策略
(一)优化企业内控环境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企业内控效率低下,风险管理不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即内控环境。鉴于此,企业必须积极完善内控环境:首先,积极增强管理者内控意识。对企业而言要真正实现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防止各种不利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具备足够的意识,才能确保各环节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要结合国家法律规定,积极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其次,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最核心的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其能够在无形中对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产生影响。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实现高效内控的基础,更是改善内控局限性的关键,在企业内控实际中不难发现,往往围绕企业文化建立的内控制度,更具有统一企业与员工价值观,提高内控执行力,以及高效防范经营管理风险的作用。这也表明,企业内控高效实施与优秀企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最后,健全法人治理体系,营造互为制约的控制环境。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的前提是独立设置董事会,相对企业内部董事会而言,独立董事会与企业利益关系较小,能够起到抑制内部舞弊问题的作用。因此,围绕独立董事会实施内部控制,不但能降低成本风险,还能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和内控。
(二)完善内控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层要全面掌握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首先需要完善企业信息沟通机制,这样才能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并且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还能促进企业与员工间的互动交流,使企业内部控制得以更有效合理的实施。总之,企业要全面落实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完善内控信息系统是必然选择。首先,企业对内外部及相关财务或非财务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仔细识别,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高效运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因此,建设内控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其管理系统框架与信息技术实际水平,尽量避免信息系统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同时要保证信息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杜绝舞弊行为等,才能更好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内外部监督乏力。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状来说,加强监督及考核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改进其存在的弊端,使其执行效率最大化提高。因此,企业要积极建立监督机构,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实时评价,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其次,企业除了从整体上监督外,各部门还应定期自检内控执行情况,充分保证内控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此外,企业要规避资本市场的无效运行现状,必须在建立内审机构的同时,不断完善与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各种违规操作行为予以严厉处罚,才能提高内控效率达到防范经营风险的目的。
(四)建立风险管理机构
首先,企业决策层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整体发展来说,决策层的行为无疑是风向标。因此,这就需要决策层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即风险管理在确保企业合法经营、财务报告完整和财产安全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高效服务,保证企业风险控制处于可控范围,且能适应战略目标,并最终实现高效经营。只有决策层充分投入到行动上,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风险管理,进而实现其实际目的。其次,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风险识别评价与防范,充分增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鉴于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及委员会,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条件允许的企业,可直接在董事会内设立委员会,针对性制定、执行和指导监督企业风险管理政策与机构;而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则需积极完善条件后建立委员会,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实施。
三、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现阶段,我国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尚存在许多弊端,如内控管理理念陈旧,内控制度设计缺乏合理性,其执行乏力、管理权集中化等,诸如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内部控制实施效率。为此,要改善企业内控现状,首要是完善企业内控环境,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要重视信息系统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时还要积极更新内控管理理念,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总之,集团化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经营风险,方能真正保证企业财产安全,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成银 单位:江苏万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分析当前形势下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当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施工安装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施工安装类企业乘着经济改革的东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施工安装类企业发展规模日益庞大,企业想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对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建立健全我国施工安装类企业的内控体系任重道远。
二、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意义和作用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施工安装类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差距,增加施工安装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引起重视。首先,内部控制可以规范施工安装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造成企业经营不规范的问题。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对企业内部的运行流程进行监督,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其次,内部控制可以防范施工安装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作为施工安装类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预防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对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评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防范意识,提前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再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员工素质。完善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制度规范员工,帮助职工提高职业道德,激励员工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学习专业技能,使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得到提升。
三、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施工安装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很少有企业专门设立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制定各项控制制度。由于各职能部门考虑的出发点不同,并且平时协调沟通不够深入,造成许多规章制度之间互相冲突的乱象,不能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施工安装类企业对市场风险评估的认识不够,仅仅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作造成企业风险的原因,从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对内部控制产生的风险考虑不周,致使对内控管理和风险评估机制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施工安装类企业的招标投标后,应对承揽项目做及时的调研,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因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从现行状况来着,我国大部分施工安装类企业还不有建立起项目风险评估机制。
(三)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
施工安装类企业设置的审计部门,在权力的使用上不具有独立性,只是隶属于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且存在着人员偏少,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现行的企业审计部门,多以合规性和事后检查为主,无法有效评估内控系统的运行状况,对制度上的缺陷也无能为力。监督检查只是流于形式,导致错误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
四、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安装类企业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公司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经营理念、员工素质等,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同时也是内部控制建立运行的基础。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需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加强对内控的管理。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控考核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内控管理,严格考核部门的内控情况,增强施工安装类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施工安装类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权责问题,职务分离问题,资金授权审批问题,合理内部监督等问题。根据施工安装类企业的特点,应特别重视财产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盘点制度,加强财产物资变动记录,防范财产风险,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内部控制约束的行为对象,应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岗位,落实到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加强内部审计重视协调合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职能归属于审计部门,并设有内控管理岗位,施工安装类企业审计部门与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专业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矛盾。有些企业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实行内审和内控两项工作并行的方式,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经过实践,基本上形成了审计部工作人员既可以做内审也可以做内控,内审和内控相互借鉴促进的局面,从企业的管理角度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控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施工安装类企业要利用自身条件,不断完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覆盖。想要进一步提高施工安装类企业的管理水平,必须从思想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工作,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从企业组织形式上健全机构设置,从人力资源上加大内控人员培养力度。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监督体系
我国施工安装类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风险不断提高为了保证企业项目经营的安全,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已迫在眉睫。施工安装类企业必须从企业自身出发,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识别,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科学有防范措施。内部监督是施工安装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计监督人员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精神,保持高度的独立性,认真执行领导层的决意。然而有些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不能准确发现和评价企业经营状况、项目施工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作者:刘祥龙 钟莹 单位:日照电力实业总公司 日照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石油企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出现问题及重要性
(一)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对财务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的对科研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调整的运用,使得石油企业科研单位各个部门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提升科研工作的公关效率。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对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预算工作和财务工作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财务资金的预算与预测,实现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的目标。所以说,财务管理是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实现财务计划的保障。除此之外,在科研单位的财务控制工作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对加强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整体管理、提升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财务工作出现混乱的状况,有效的降低了科研经费的占用与浪费,沉淀科研资金,避免单位中出现财务腐化的状况,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财务管理工作观念较为落后
石油企业科研单位对财务方面的管理,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死板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过于僵化以及理念过于落后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认知性太差,不能够达到有效的统一。石油企业科研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目标认知不清,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当中不能有效的体现出科学有效的理财理念,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不够认真。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会计管理与核算工作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实施非常的粗浅,对其所编制的制度准确性和深度还有所欠缺,不能真正的做到防范和避开单位内部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二、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研究
要想改变当前我国科研单位对财务管理的现状,在实践当中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更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主要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建立起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科研单位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解决措施,科研单位首先需要从其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提升科研单位内部每一名职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对科研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类和划分。使单位中的员工可以从基本的思想方面去充分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管理,防止出现盲目性的预算、盲目性的购进设备器材以及生成不必要的浪费,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增长以及在效益提升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进而为科研单位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工作上打下了坚固的思想基础。
(二)对财务管理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在我国党中央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的政府部门针对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应当实施分级、分权以及分工的管理和监督的模式,各级单位要根据其本身在财务管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管理的措施和目标以及对科研设备的购进、运用、入账、转让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掌控。
(三)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单位资金活动状况
科研单位中管理体系的设立是其财务管理的根本依据。因此,在思想的改变以及监督体制的完善基础之上,科研单位需要进一步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将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收入账目管理、财务资金增加和减少,采购部门的日常采购以及日常的使用等方面都需要列入到管理体制当中,并对其实施具体和严格的规范,让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充足的依据,更加的规范和真实。
(四)对石油企业科研单位中各部门的职责进行确立
石油企业科研单位首先需要对各个部门财务管理的基本意识进行强化,对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科学明确的分工,由专业人员负责对财务收支的增减,审查以及监督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科研单位内部所形成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形式,可以有效的防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管理盲区。
(五)对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
从财务处理的角度来分析,科研单位要第一时间将单位财务资金实施入账管理,针对单位内部所增加的资金单据要通过管理部门的系统核查,保证所增加的信息和在资产方面的购进和原本的实物相对应。同时,针对科研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结算工作也需要实施相应的规范化措施,运用分类核算的形式,周期性的对科研单位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核查和清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达到对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掌控。
三、结束语
通过对石油企业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科研单位中财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核心,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对我国当前的预算和管理体制进行变更,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前科研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和掌控,为我国石油企业科研单位的长久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作者:张强 陈学玲 李丹红 单位: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
一、内部控制与流程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趋复杂。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企业流程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流程是公司战略、理念、策略和有效内部控制的载体,流程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行为。企业流程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改革,改变企业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流程不闭环等情况,使每个流程可从头至尾由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达到缩短流程周期、节约运作资本的作用。流程管理最终希望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企业流程管理发展现状
流程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并在国外得到了普遍应用。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业务流程,并认识到流程对于企业建立竞争力的价值和关键意义。所谓流程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最终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流程管理思想的最早提出是在泰勒时期,当时被称为:“方法和过程分析”。在这一时期流程管理虽然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流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他们都是面向企业的单个环节而非整个业务流程。到20世纪80代到20世纪末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流程管理已经开始针对流程再造,着重强调战略管理特性,期望通过流程再造来改善流程。21世纪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时期的流程管理主要侧重于流程建模语言和流程管理系统的建立,创建一个集成以往所有流程管理系统的平台。受我国工业基础和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流程管理起步较晚。从80年代的初次引进MRP-II,到MRPII-ERP的应用发展才只有20多年的过程。目前看来我国企业进行的流程管理只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流程管理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而且我国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将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解决问题。
三、流程管理重要性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不少企业经历了初期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例如工作繁忙而效率底、执行率低等管理问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员工首先是组织的一部分,然后参与到流程的关键环节,最后才进行组织分工,这就是造成企业很多工作效率低。流程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实施和组织运作的具体载体和方式,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程管理渗透了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项业务战略的实施都肯定有其有形或无形的相应操作流程。进行流程管理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传统管理理念,减少组织运作过程的冗繁环节并打破部门间原有壁垒,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质量。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的方法。流程管理按照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分为: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再造。
四、流程梳理与分析
“流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需要的一系列动作和步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流程分为战略性流程、经营性流程和辅助性流程。这3种类型的流程适用于大部分的组织,每一类流程都可以细分为一系列的子流程,这些子流程又可以一步一步地细分为更为具体的流程,直到细分到每个员工的工作流程。战略性流程是指组织为了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的流程。包括战略规划、产品或服务开发和发展新流程的那些流程。经营性流程是指组织实施常规职能的流程,例如市场开发(赢得顾客)、服务实施流程(令顾客满意)、售后服务(顾客支持),现金与财产管理流程等。辅助性流程是指那些辅助战略性流程和经营性流程实施的流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流程等。企业战略性目标决定流程的方向。企业的资源(包括组织、技术和企业文化资源)是工作流程运行的支撑力量。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是通过流程进行运转。流程管理是企业从粗放型管理过渡到规范化管理直至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流程化管理可大幅缩短流程周期和降低成本并可改善工作质量和固化企业流程、实现流程自动化、促进团队合作以及优化企业流程,最终实现职能的统一和集中、职能的合并、职能的转换,让企业负责人不用担心有令不行、执行不力,让中层管理人员不用事事请示、相互推诿,让所有的员工懂得企业的所有事务工作分别由谁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标准清楚明了、一目了然,使企业管理标准化和程序化。好的流程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企业资源不足。虽然现在流程管理思想已在企业中普及,并且不乏流程,但却缺少真正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流程。或者有较好的流程,但缺少有效的实施和落地,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企业内部流程流转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审批权限集中,审批人选无备选方案,在项目高峰期时会影响项目整体运行;另因部门间及员工间的工作权责不明晰、缺乏协同,流程之间交互复杂,决策时间长、执行缓慢,导致流程在个别环节停留时间长,影响流程整体效率。在流程设计时,需要将影响因素考虑进去。
五、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特性,使其在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水平不能符合发展的需求,不能为企业发展助力甚至阻碍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而企业内部流程管理中流程管理作为其中的连接点有其重要的价值。实现企业流程管理是企业实施科学性管理转变传统思想的前提,是大幅缩短流程周期和降低成本并改善工作质量和固化企业流程、实现流程自动化、促进团队合作以及优化企业流程的一种手段,最终实现职能的统一和集中、职能的合并、职能的转换。流程优化过程中应确定如下几个因素V优化原因、优化方案、优化实施落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借鉴国外好的经营方式,并且也不乏好的内部流程管理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外因素导致规范执行不彻底或根本无法执行。究其原因往往是在制定初期没有将流程运转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风险提前揭示或考虑进去,就需要在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或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的目的是消除浪费环节,精简冗繁环节,重排不合理环节,弥补缺失环节,最终达到高效流程。流程优化的主要途径是设备更新、材料替代、环节简化和时序调整。大部分流程可以通过流程改造的方法完成优化过程。对于某些效率低下的流程,也可以完全推翻原有流程,运用重新设计的方法获得流程的优化。流程再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于成本、品质、对外服务和时效上达到重大改进。旨在从根本重新而彻底地去分析与设计企业程序,并管理相关的企业变革,以追求绩效,促使企业长期成长。企业再造的重点在于选定对企业经营极为重要的几项企业程序加以重新规划,以求其提高营运之效果。如《企业流程再造》一书中说道“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简单说就是:推动组织战略的实现;提高组织绩效;最终构建流程企业。”流程再造形式选择考虑的三个因素,即再造活动的幅度、广度和深度。幅度的差异是就不同企业的现状而言企业决定采取的优化再造的强烈程度的差异,分为整体重新设计或者局部渐进的优化两种方式。企业选取哪种方式进行优化,取决于每个企业的具体现状即组织的构成和组织内部的关系。流程再造是企业流程管理的核心内容,流程再造决定着企业整个管理是否高效。
六、实现流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流程是管理的终端,所有的管理需要通过流程来实现。那么实现流程管理就变成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企业在进行流程管理时,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流程管理只是流于形式,执行不彻底;企业流程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背离;流程之间缺少连接点等。真正地将企业流程管理思想和实践应用到企业中,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关键点。首先,要做好数据支撑工作。所有管理制度或流程的制定都是以原有的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要想做好流程优化或流程再造,必须收集原有的流程管理的相关信息,已原有数据为支撑了解到原有流程中的障碍环节或阻碍点,在后续的流程管理设计环节规避此类风险。其次,部门分工明确协作合作。基于复杂组织结构和流程规划的部门及员工关系显得交叉复杂,权责划分不清晰,部门等待和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而部门内员工缺乏责任的明晰,“等待领导”“、等待负责人“”无人负责”的情况严重,决策时间长、执行缓慢,导致流程在个别环节停留时间长,影响流程整体效率。这就需要在制定流程时明确部门分工,明确责任人,对于特定条件下产生的问题给出预备的解决方案。再次,健全的管理制度。基于不健全的制度体系架构之上建立起来的业务运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等流程,由于设立之初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随着各自新制度的出台、修订,流程也随之修订,因此出现流程众多(流程的不同版本)的局面,流程相互之间流程冲突、互相抵触、交互重复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问题状况频出。最后,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大多数员工依然目光局限在自身职责和部门权益之上,本位主义明显,在公司内部并未形成真正合作和共赢的文化。动员企业上下都参与到企业的流程管理中来,相互协作,达到共赢。
七、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地内部控制同样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改善。通过企业流程管理日益完善,使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状态,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
作者:吕丽丽 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水电施工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增加水电施工企业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其状态也显得尤为严峻。此外,现今为止很多的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大都是低价中标的形式,这样的做法也使得盈利越来越低。并且,大多数的水电施工企业都是在完成一个工程之后,立刻转到另一项工程中去,因此,之前的工程所遗留下来没有及时处理的问题,也会引起一些不可预知的意外和风险。针对这样的情形,水电施工企业必须要及时地摆正经营理念,在企业经营控制上加大力度,以此来避免企业内部管理的潜在风险。把施工的成本尽量降低,以此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水电施工企业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持续地发展。
(二)加强水电施工企业在财务上的可靠性
会计作为企业中的一个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对内部的管理者提供很多的有关经营管理上的信息,还能够在外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一系列的决策信息。而且,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开展内部控制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控制作为主体的会计所产生的一切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经济业务,如分类、记录、编报以及归集等。水电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较为明显地提高其财务信息管理的可靠性。
(三)在水电施工企业中贯彻执行各项方针及管理制度
一般来讲,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其大多是项目多、人很分散,因此,很多的内部管理方针和经营措施不能够顺利地执行,同时也导致了在新措施或新制度出台后,很难在一线施工地点顺利开展。即使实行,也大都是表里不一。如果水电施工企业对这类现象不采取一定的相关措施来制止,其内部管理就很难顺利地执行下去。所以,要在水电施工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上不断加强,让企业在结合其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地完善岗位管理措施以及规范岗位的责任制度。并且也能逐步建立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工作形式,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和减低不良现象的发生率,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够保证水电施工企业所规定的各项措施与制度完满地贯彻和落实。
(四)降低水电施工企业的成本以及实现其经营目标
水电施工工程一般都是要耗费大量资金的,一旦在其施工过程中对成本控制有放松的现象,就会使大量的资金浪费。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水电施工企业往往会出现胡乱开支的状况,原来只需要少量资金就能完成的工程,却要耗费巨额的资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预算控制,其涉及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通过实施企业的预算控制,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变为项目部和各部门之间、各人以及各个岗位的具体的、实在的行为目标。预算控制也就成为了各部门的一个约束条件,这样从根本上实现水电施工企业的各种经营目标,并且还能对控制企业的项目成本做到有效控制,把资本的最大潜力都发挥出来。另外,合理地安排水电施工企业的物力和财力也能通过其内部控制管理来实现,水电施工企业的服务质量不断地提高,其企业的竞争力量也能够不断增强。
二、增强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措施以及财务风险管理
如前面所描述的,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内部控制管理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企业的改革和新发展都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增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怎样把内部控制的作用在水电施工企业中有效地提高,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在如今的新环境和新形势下,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应提高,水电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经营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水电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范围不全面和制度不健全、实施内部控制的专业人员能力不足、素质较弱、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落后和方法不正确等问题,水电施工企业应该在其财务管理上加强内部控制。关于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如何提高风险的防范水平和财务内部控制,有以下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论是在哪种企业之中,一个新制度或者新措施出台之后,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都会不可规避地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如果水电施工企业要想能够在企业内部真正意义上地建立和实行内部控制,就必须严格参照国家制定的基本规范来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适应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不断提高和加强在执行制度时的效益。建立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从企业的具体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认真、谨慎地研究国家的政策和规范制度,以便于创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水电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变化、持续地过程,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渗透,并能够依照企业的新情况和经营管理的新需求适时改进。在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上,要依据具体的国家制度,实行相应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例如,预算的编制、控制财务风险和不相容岗位制度的创立等。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
之所以水电施工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收益很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直接的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准确。事实上,如果一个制度在实行时,没有得到相关负责人的坚定支持,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的领导人员和负责人都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有力的执行力量。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度,在企业的内部宣传和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教育。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其岗位上发挥能动性。要在内部控制上抓住控制点,对于每一个内部控制的环节增加补偿机制。
三、结束语
社会发展的速度迅猛,在现在的新形势下,水电施工企业要对内部控制在对其财务管理上的作用做到充分认识和了解。并且,对于内部控制要不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对财务风险做到有效控制。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够对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水电施工企业持续地发展。因此,水电施工企业一定要在自己上抓起,积极努力地把财务内部控制做好。
作者:易小涛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成都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信息设备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行业中,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讨论;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审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当中。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不仅方便会计,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优势
1.1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加便捷
目前,会计电算化被广泛应用到会计行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处理会计审计的相关工作时省去了许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烦琐与麻烦,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将资金的变动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即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减轻了工作量,会计审计工作更加便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1.2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审核工作的重点发生转变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处理审计工作时,核对账单明细的工作由相关的软件自行完成,会计审计的审核重点主要是针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记录与审核;而传统的会计审核工作则需要会计人员事事亲为。
2.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理论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广泛应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在技术上、方式上、制度上、管理上都要不断改革完善。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或准则时要考虑周全,例如:企业审计人员的入职资格、内部控制的反馈制度、审计技术、审计方式等。
2.2软件工具的不足甚至落后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审计软件是都很难满足这一标准,软件功能较为单一,其中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只能执行一些常见的数据访问,这就大大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重视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的开发。
2.3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同时也离不开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者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按照审计计划的具体内容开展审计工作,最后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交系统的审计报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很难有效应对。
2.4内部审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是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但目前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形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未发挥到深层次上的作用。这样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2.5审计方法处于被动的局面
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计算机审计的绕过阶段;二是计算机审计的透过阶段;三是计算机审计的利用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停留在第一阶段,存在片面性,缺乏完整性。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其发展。
3.加强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3.1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与准则
传统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审计人员靠手工操作来完成,而现在的审计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有审计软件来完成的,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是严重不符的,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企业新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与准则,让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循,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2积极开发审计软件,推进其商品化发展
在企业开展审计工作时使用的审计软件,其功能不够健全,与当前的企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也是非常需要这种功能其健全的软件,因此,要加大力气开发审计软件,不断推广,使其朝商品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既具有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具有会计审计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信息技术能力等。因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对于新招聘的审计人员,要全面把握其综合素质能力,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帮助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4加快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在改革发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改革与发展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与发展。
作者:陈磊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核算控制管理等模块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剖析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最后就如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监督;流程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提高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点在于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管理,其中包括资金管理、凭证管理以及企业资产管理等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规定各业务办理的操作流程和程序,特别是对企业资产的处理,要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内部制约和牵引机制,从而降低企业财产物资的损毁和盗用,由此可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确保财务管理有效性、财产物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2.企业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会计资料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模块。首先,企业内部控制严格规范、拟定了会计资料的控制措施,例如,会计资料的审核制度,既要一一进行审核,又要对审核结果进行复核、汇总;其次,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遏制弄虚作假行为,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制度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构建不仅能够合理的进行资金调度,增强资金效用的发挥,还能够加强企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从而为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所存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与控制理论欠缺,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首先,财务管理部门是企业运转的核心部门,因此,很多学者在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大型企业,而内部财务控制的相关理论也多是借鉴先进国家,所以,总体看来,既符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内部财务控制要求,又融合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先进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其次,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低下,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控制方面,片面认为实施内部财务控制仅仅隶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各部门的配合度较低,由此致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发展滞后缓慢。
2.内部财务监管机制不到位,内部审核功能弱化企业在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来进行监督,而我国企业进行内部监督的主要手段是成立内部审计系统。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可以汇总为:第一,内部审计制度的普及度较低,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第二,拥有内部审计系统的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内部审计流程和操作缺少规范性,形式主义严重;第三,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现象严重。
3.内部财务控制考核体系不健全,效率偏低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考评内容包括财务手续的齐全性、资金管理的有效性、财务违规的正确处理情况、财务风险规避能力以及内部审计的全面性等等,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时还难以准确考评效果,且效率低下。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要点和策略
1.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理念,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第一,企业内部控制既包括对人、财、物的协调控制,又包括对权、责、利的准确划分,总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涉及的环节、部门较多,因此,需要企业管理层能够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在转变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下达指令,并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予以配合。第二,要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完善考核体系,重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等。
2.加强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管理,优化内部控制整体环境第一,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管机构,但是需要注意内部审计监管机构,要独立于管理层,不受管理层权能限制,因此,可以由董事会成员组成。第二,要及时调整监管手段和方法,监管人员要严格遵循内部财务控制的规范和标准,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
3.重视企业资金的流程管理,健全内部控制考核体系第一,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血液,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化以及审批流程的具体化,重视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固定资产管理而言,其处置的批准人要与执行人相分离;就资金预算管理而言,预算的编制和审批要不相容。此外,还要建立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从而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考核和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考评体系,从而为准确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4.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该积极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从而加强企业自身同外部行业的紧密联系,另外,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的贯彻内部财务控制策略,从而及时反馈、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黄艳 单位:江西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