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4:56:06
导语:在教育故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角色设计解读认识:功利而浮躁的误会
一个只知道关注技术造型技巧而缺乏注重思想文化素养、甚至只是为了混口饭而学习技术的人,可能创建出有思想内涵的角色吗?只要肯下力气,技术培训很快可以上轨,甚至短时间就能生产华丽炫酷图像;思想文化的培育,却不是一朝一夕可至。把角色设计误会成美术造型,其实是功利心态、功利政策下一种浮躁而粗暴的解读。看看这种功利解读的后果:大量动画制作企业为了赚取政策补贴而做动画,拼命注水拉分钟数,产品粗制滥造……现实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动漫十几年来的努力,产出分钟数早已不止十倍于日本和美国,经济效益却不及人家的零头;文化价值效应呢?能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以形象塑造和叙事为目标的角色设计其实始于故事创作
尽管角色设计一般被用作动漫术语,但是角色以及角色设计(或说人物设定)可不是动漫专用。明确的角色概念源于戏剧,并事实上更早地存在于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最典型莫过于小说创作。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经由故事情节而凸显;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发展又具备推动作用。因此,人物与特定环境下的故事,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二者不可缺一。对于动画,故事始终是主要元素,不管这个动画是真人饰演还是手工绘制又或是数字加工的。好的故事才会诞生成功的角色。一个成功的角色,必有其鲜明的性格形象魅力;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更必有其灵魂、精神、感染力。同样这些角色的性格形象必然是通过其经历故事而显现。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一系列角色,可以用小说、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形象塑造和叙事目的。故事是一样的,区别的只是说故事的语言媒介不同,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艺术魅力不同。也就是说,真正的角色设计从故事创作开始的那一刻就随之开始了。从美日动漫文化来看,漫画和小说为影视动画提供了强大的故事来源。根据日本出版界数据统计,他们2013年播出的动画,源自漫画的有91部(40.4%)、轻小说的有33部(14、6%)、其他(小说、图书、玩具等)有34部(15.1%)。漫画可以被看作是应用了蒙太奇手段的绘本小说形式,好的漫画师是与小说家一样的说故事能手。几米的绘本作品风靡两岸三地,美、法、德、希腊、韩、日、泰国等皆有译本,许多作品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电视剧。读者着迷于几米的画,着迷于几米画中的故事,那些成人的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的宫崎骏,原先是漫画师出身。类似宫崎骏这样兼有作家、编剧或漫画师背景的大导演很多。徐克甚至说:导演是他的兼职,漫画师才是他的主业。的确,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绘制的结合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的影视分镜手稿,何尝不是浓缩的故事漫画绘本?沃卓斯基姐弟(《黑客帝国》、《云图》)、黑泽明(《影子武士》、《乱》)、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这些著名导演,无一不是分镜大师,无一不是说故事的能手。有了故事以后,角色形象也已然存在。至于视觉上的美术造型只是从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的终端呈现。这就是希区柯克经常说的:他的电影还在没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故事创作到最终的视觉呈现过程,才是完整的角色设计。倘使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身兼作家、脚本、导演甚至制片人),故事的原始意念自然可以被完整保留;如果这个过程是由团队协作完成,那么负责视觉造型输出的角色设计工作,同样必须从最初的故事切入,深刻解读,食其味、取其髓,方能成功化其形。一个称职的能够“深刻解读”他人故事的视觉造型师,其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绝不会低;对于不会画画的导演来说,他的视觉造型师应当能如同他的手脚一般把他的想法变成画面构图。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服饰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貌若表面审美造型的角色设计,若是不能让画笔下的角色表情、眼神、发式代替创作者说故事,那就只能是笔尖上的浪费。
三、好的故事:真实、自信而让人信服;自信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艺术的观察、理解、坚持
并非所有的故事都动人。好的故事,必然是当下的真实。真实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让人信服。可以神游、可以穿越,但不论是神游到银河系外还是穿越到过去未来,故事的眼界、情感、思维、价值观,都必然系于当下。经典的故事都是生于当下而得以存于永恒。《功夫熊猫》以古代东方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却依然是“美国人黄皮肤白内容,依然梦工厂原厂路数设定,小人物大块头挫胖子转HERO标准节奏”。有些中国观众“憎恶这种故事类型,好吃懒做者轻易就可本领高强,不作准备恰恰会大获成功;而勤学苦练者都是呆子、都会失败,只能作为陪衬主角红花形象的绿叶存在。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有害的”,这是站在国人“天道酬勤”的角度去理解,殊不知对于教育这件大事,老美真诚地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学霸的潜质,而是向来迷信天分,等待时机成熟。几米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以情感、思绪为墨,藉画笔传达他对大千世界的真实看法。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应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几米的作品不只是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而是呈现了完整的价值观、想法及人生态度。宫崎骏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从《风之谷》、《天空之城》,到后来的《龙猫》、《萤火虫之墓》、《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坚定的脉络,最终成就其在全球动画界无可替代的地位。好的故事,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呈现,必然直接或间接地阐述创作者的面对人生的想法和态度,并籍此而取得其存在的意义。成功的角色,不论是令人爱的,还是令人恨的,又或是令人又爱又恨的,总有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坚持己见”之处。
四、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
都说中国动漫缺乏好创意好想法,其实想法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认识指向上的,如何面对人生、态度的转变、思想的进化,也就是作为文化价值观的存在。第二是技术手段、风格技巧上的标新取异。信息时代,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形象资料,不可谓不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照猫画虎制作一个炫酷的角色外表不难,缺的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故事。角色设计、动画教育应以故事创作为王。好的故事玲琅满目的时候,好的角色设计自然比比皆是。相关的政策、教学、研究,需要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如此,动画教育和产业才会真的兴起。反之,继续补贴数量而非鼓励人格与文化价值的政策导向、继续把角色设计局限在美术造型范畴进行教学和研究,没有独立价值观、没有自主思考、没有开垦未知世界的梦想……再华丽的角色形象、再宏大的动画制作,也只是太监的内裤,脱下来里面什么都没有。
作者:陈传熙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数字故事和教学之间关系有着怎么紧密关系:
在情景教学中要设立一个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清华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数字故事的共情感和意义感是情景教学中具体体现。历史课堂要认真理解和做好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从形象真切,情景真实,意境悠远和立意深刻几个方面惊醒综合把握,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展思维重点,渗透教育情感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并把握好美,思和练的手段能力。社会发展经济法融,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重要发展旋律,所以应用数字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境况,对于历史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图片,声音,动画呈现,内容具体体现很多历史课本知识点,从而对于历史达到非常透彻了解,可以汲取历史智慧,增加历史洞察力。历史课堂的设立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联系生活,借助实物,巧妙设问,扮演角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为历史教学增加生动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数字教学更加重注的是历史故事本身特点,搜集和历史课程相互关联素材进行情景设计,使得历史数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不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数字故事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体现:
历史靴子故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非常巨大作用,他作为一种新型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进行感情和智能多方面投入,使得历史数字故事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决了请教教学中多智能发展不均衡问题,常见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数字故事是将故事各种情景和表演相互完美结合,然后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开发和发展。历史数组故事以文字,十五和音乐等形式为素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制定出富有创造性历史故事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时候能够自己动手,将所学投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深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培养感情,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使用数字教学模式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是一件非常重要学术课题,这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能够很娴熟掌握信息技术,老师要掌握数据,图片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料,不断加强对于学生数字故事教学方式,可以制作非常细致和严谨资料数据库。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应用新教育模式,深化对于历史教学研究,开创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断学习和进步,并且取得非常优异成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王玉欣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近期读过一篇关于怎样对待幼儿故事“诠释”的文章,作者指出,故事教学要帮助幼儿“发现”故事的本意,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解读。我认为。故事虽好,但要慎用。
一是讲故事方法要慎用
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很多孩子丧失了创造力宁愿随大流求稳无过。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独立选择。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只是遵守规则,缺少分辨规则,适应、胜任规则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的秉性,因为过度的求同心理。无意中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孩子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条件。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在给幼年歌德讲故事时,总会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停下。
让他自己去想象创造故事的结局,为一位诗人的诞生奠定了一些条件。事实卜,故事情节本身就是很好的启发工具,启发孩子对不同知觉的感受力。启发孩子的想像、模仿和创造。由此可见。讲述故事并不能是单纯地想让处在情绪中的孩子安静下来,更应该是:孩子在故事中放马驰骋,有所收获。
二是故事的选择要慎重
故事的选择特别应注重对幼儿内心世界的重塑。如针对内向性格的孩子,多讲英雄探险的故事,多讲团队合作制胜的故事。潜意识地告诉孩子集体的好处,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冉如患重病的孩子,由于儿童能力弱小,本身欠缺安全感,所以牛病的孩子更容易心生胆怯、畏惧。可以通过讲英雄类故事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不怕疾病。树寺战胜疾病的勇气。还有一些幼儿面对着父母离异,亲情割裂的悲伤,我们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熊熊的巧克力煎饼》,告诉孩子父母离开但是爱不会中断,还会多出两个人对他给予爱。熊熊的爸爸妈妈被猎人抓走了。熊熊跟着伯伯婶婶牛活,还有堂哥堂妹,但是熊熊仍然觉得寂寞。他对小树拳打脚踢后。躲在小树林哭泣,小树们唱歌安慰他,他发现婶婶在一直安静地陪伴在旁边。刹那间,熊熊突然接受了婶婶和大家的爱,”在熊熊的眼罩,一只一只熊都有了颜色。深棕色的伯伯,棕色里带一点红色的婶婶。还有巧克力色的堂哥和浅咖啡色的堂妹。这是家人美丽的颜色。‘下次,我要自己做巧克力煎饼给大家吃。’熊熊暗自下了决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的周边的留守儿童也是—个特殊的群体。小时候的孩子有了争吵总会说”我告诉我妈妈去“”我告诉我爸爸去“,似乎爸爸妈妈就代表着整个世界。最温馨的I田i面,是夜晚睡觉前,爸爸妈妈坐在孩子的床边,互亲脸颊,互道晚安??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看孩子成长。尤其是农村。爸爸妈妈离开家乡到异地工作,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处在成长期,渴望探知世界。
但是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心理。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接触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于是有少年偷窃等各种犯罪情况的出现,这已经不只是社会治安的问题了。遗憾的是目前很难看到专门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故事。
三是故事的目标设定要慎重
故事是用来引导孩子的,但未必都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故事《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长大了要做个科学家、发明家是大人们同孩子讲得比较多的话,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故事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据医学史上}己载,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发牛的一则故事:一个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这些孩子从废墟中获救。他们说话利索、心态平静......我们这里不再考证从废墟中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14个小孩的真实性,常理下,废墟中获救的孩子说话不会利索、心态也不会平静。因此像这些颠倒事实、违背常理的故事。更应慎用。也许有人会讲。是为了达到某砦教育目的,才用一些善意的谎言。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教育方式会治标不治本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建议教育者不要对孩子说谎,因为一旦被识破,孩子的诚信体系也会受到冲击。长大后也会变成一个爱说谎的人。尤其涉及史实、经典性的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成分。公务员之家
总之,故事以真实的或虚拟的事情作为讲述对象。是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从故事实现教育意义的角度审视,这种文学形式传达的是一种心情,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慎用故事。慎用了它,可以让毫无涉世的孩子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用心编造孩子的世界,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语青向他讲述他所不了解的世界。目的在于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以曾经种植下的真善美之心陪伴他一生,这是我们教育者通过文学形式承载的一份责任。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统一教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一天,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根据调查结果,参与这项实验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品德学科教研人员对漫画故事教材教法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1997年2月11日的《中国教育报》曾以《小学德育新尝试》为题作了专门报道。由中央教科所、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教研室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经过认真评议之后认为:“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课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小学德育教材教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为目的,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教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课题思路新颖,立意明确,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设计规范,对探索小学德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课题借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以漫画、故事的形式设计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内容取材丰富,体例合理,形式新颖直观,趣味性、实用性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新的教材教法把认知、导行、考核结合起来,将外在教育与内在思想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德育过程的一体化,对小学生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全面的、生动的启蒙教育作用,实验效果显著,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漫画故事教材教法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无论如何,利用漫画故事编写德育教材,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是一个有效、有益且可行的改革尝试。这一初步尝试能得到老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道德教育上的新事物,已经可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故事这一新兴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而将数字故事运用于小学德育领域也是学生德育的新方向。以数字故事在德育中的应用为例,对在德育中如何运用数字故事提出了见解并总结了部分成功经验。
关键词:数字故事;德育;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形式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改革者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加以编辑、整合运用多媒体元素开创了故事讲述的新篇章――数字故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德育也面R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将新技术与德育相结合会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此,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学校德育。
我校年青教师占师资的绝大多数,班主任教师35岁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3%。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低龄化必然面对教育经验不足带来的班级管理的困境。在我们对青年班主任的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特别是在与学生交流中由于年纪小,虽然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却往往难以控制界限,造成在班级管理中的困境。而与此同时年轻班主任教育理念新,基本都具有良好的电脑和网络技术素养。我们大胆地将数字故事引入班级日常管理,选择班级进行项目实验。
一、教育名家的数字故事制作
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教育名家灿若群星,我们以教育名家教育故事为切入点,极大地开阔了班主任老师的视野。班主任老师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资料搜索和数字故事的编辑,真正地静下心来感悟教育真谛,通过对教育名家的教育数字故事制作,班主任老师不但从中掌握了数字故事制作的技术更从教育大家身上学会了如何为师。更多的班主任老师开始思索――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二、我的数字故事制作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年青但基本都有三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历,在活动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展了以“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的数字故事创作。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被班主任老师制成了数字故事。在活动阶段反馈中,老师们提到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社会对教育的压力使我们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但是通过个人教育故事数字故事的制作,使大家开始动手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材,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我们往往是被别人感动,今天我们被自己感动。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优秀!”
三、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
我们以往的班会往往是两步式“班干部总结班级情况――班主任总结发言”。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发动师生从网络和各种媒体搜集数字故事或者数字故事素材自己制作数字故事,再将数字故事结合班会主题引入班会。数字故事引入班会丰富了班会课的形式,又将传统的“说教型”班会转化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春雨”。
1.抓住重点时间节点,特别是节日节点利用数字故事展开教育
传统节假日放假前的班会,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老师的老大难。同学们往往由于假期来临的兴奋坐不住,老师又往往有很多假期安排和安全事项要提醒。我们就以此类班会为突破点,制作数字故事并运用于班会。例如,国庆节前《阅兵村的故事》数字故事,短短七分钟的故事展现了阅兵村战士不畏辛苦用青春、汗水谱写的青春之歌。在背景音乐中又运用了军旅励志剧《士兵突击》的主题曲《征服天堂》使广大同学被深深震撼。老师虽然没有再过多强调国庆假期注意事项但节后对家长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假期同学们普遍表现良好。87%的学生和家长就数字故事的内容进行了交流。83%的男同学有了要到部队锻炼的想法。家长们反映“平常就学生学习督促得多,孩子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而这次孩子的主动交流也是他们认识到了――孩子长大了!更多的应该引导孩子人生观的形成。”
2.将数字故事引入励志型主题班会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在班级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发现伴随着学习成绩的分化,学生的日常表现也开始分化。因此,在各班级特别是毕业班中,我们着手将数字故事引入了班会。在此类数字故事的选材中我们往往选用学生心中的明星。例如《你见过凌晨五点的洛杉矶吗》数字故事的创作就是以篮球巨星科比为原型创作的,同时制作引入了NBA日常训练的短视频,让学生看到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同学们认真地观看了数字故事,而班会课的讨论环节更是如火如荼。
无数教育者默默奉献,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只要我们能不忘初心,那就一定会在追寻个人进步的同时和学生共同成长。数字故事变革的是教育者的思路,它只是我们众多教育尝试的沧海一粟,但对于数字故事对德育影响方面的研究,我们只要坚持走下去,一定会走出另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摘 要 高中学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对外界的事物、对学理有自己的认知,行为上有更多的独立性。有的老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可以用讲道理来说服、教育他们。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班主任、任课老师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思品、学理的教育。这并非没有效果,但效果一般或者不能持久。事实上,可以用故事来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以演绎故事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故事 学生 成长 教育生活
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包括言语、行动等)让学生得到发展(包含体悟、记忆)、有起伏变化的事件。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教育生活就是学生因我们的教育不断发展而充满活力、追求梦想的成长记忆(痕迹),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用故事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相比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一、故事的特性
1.趣味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善是美好,而美好能够引起快乐。什么最接近快乐?是故事。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来保护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并使之趋向成熟,这个角色就是故事。与铁面冷酷的道理相比,故事更能接近学生向善的内心,能够打开他们的心扉,故事本身的曲折起伏,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也就更容易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离开学生的自我内化,只是白纸一张。由“趣味”而“接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行动性
高中学生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朝气,他们愿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塑造自己。活动是一种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基本习得方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操作、探索、体验来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智慧。这与课本知识习得是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方式,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类似于价值观的认识并有思维指向的产生。
3.情境性
故事、活动、愿景都具有一定情境性。情境设置是许多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一个环节。情境具有直观性、开放性和感染性等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思维发展。青年学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感染。
二、故事的选择
并非有故事都可以说给学生听,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有起伏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好故事。说故事要运用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信仰,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剪裁组合的故事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以两则故事为例。
《论语・先进》有《侍坐》章,记录着孔子和诸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当曾皙谈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个图景是这样:暮春季节,一般是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孔子带领一群人,有青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来到城南的沂水河畔,游春、烧烤、沐浴,然后再舞雩(祭,祀)台上,风干了长发,最后,一起唱着歌回家了。
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课程要与生活相联系,地方资源有许多适合使用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转变思想,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地方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教育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有一所高中,带着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走出校门,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就是全新的教育生活的演绎,是正在发生的故事。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当这群中学生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时候,正逢该校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学生们看到一群年轻人正躺在草坪上摆造型,拍毕业留影。他们都仰面朝天,谁给他们拍呢?小伙伴们惊呆了:是无人机!学生们不禁感慨:“这就是大学,令人脱胎换骨的大学!”这样一个带有励志式的教育生活一定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说孔子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故事拓展了演绎的空间,那么,莫言的故事则在程度上丰富充实了“教育生活”。莫言在获奖的时候,讲了四个故事:
一是感受最早的事,他失手打碎家里唯一的热水瓶,钻进草垛,一天没有出来。母亲找到他后,摸着他的头,发出长长的叹息。注意,情境是摸着头,叹着息。这是儿时贫穷人家常见的情景,父母亲为生活所累,在面对孩子失手造成的错误与孩子受伤惊恐的表现之间选择宽容,但又不禁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二是最痛苦的事,他亲眼看到母亲被看守麦穗的人打得嘴角出血,长大后,他要报仇,被母亲阻止了。母亲平静地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一个人。”震撼人心的细节是“母亲嘴角出血”与“平静”,在时空的跨度之后,都能被笔者感受到。
三是最深刻的事,中秋节,一个乞丐老人不愿吃红薯,要吃好不容易才吃到的而且每人仅有半碗的水饺,并责问:“你们就这样对待一个老人?”母亲将自己半碗水饺倒给乞丐吃。两难选择在于物质匮乏年代“好不容易吃到的半碗水饺”老乞丐道德绑架的呼喊,母亲一言不发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四是最后悔的事,他和母亲去集市卖白菜,无意中多收了买菜人一毛钱,回来后母亲说:儿子,我真为你丢脸。这次母亲说话了,但话不多,字字落在柔软的心上。
无疑,母亲是莫言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她对莫言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实,这样的故事也同样适合我们的“教育生活”。莫言的故事传递的是善良与宽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做人质朴讲究诚信等。如果将文中的莫言换成容易犯错的我、我们、学生,这个故事同样存在。故事本身是很有魅力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作用在于:一是遴选,遴选那些传达生命之美的故事;二是适当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对象身上讲授;三是践行,用教育表达生命、锻造生命,让生命更加敞亮。
三、故事的讲述
1.用活动来演绎
故事有一定的情节,用活动来体现情节的跌宕起伏,容易给学生留下丰富体验。比如某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红楼梦》、《雷雨》,学生自己润色台词,制作道具,抽时间排练。在数次演练中,无人言厌,相反他们很快乐。高一第一学期,我们发现乡土教育很缺乏,带领学生去枚乘故里、漂母祠、韩信故里、漕运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参观,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对于“运河之都”有了新的理解。
2.用叙事来表达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抓住成长历程的节点,提炼整理成记忆材料,以叙事的方式讲述,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一所高中每年都e行的模范校园人物评选、一年大事回眸、校史馆新材料征集、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等活动。用图片、文本、照片来叙述一起走过的历程,在适当时间,将这些图文展出,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梳理,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成长。叙事化的故事特点在于叙述的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有的是亲自参加的活动,带有倾向性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受到二次教育,感受当时未曾感受的教育意义。
3.用影像来传播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让远距离传输更为便捷,以影像为载体,传播远方的故事可以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地有一所高中,学生跑操松松散散,班主任苦于没有榜样。随后,学校派遣部分班主任去衡水两所中学学习,回来后,几位班主任不约而同在自己年级播放衡水中学、衡水二中跑操的震撼场面,那队列、那排面、那气势,如在眼前,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学有范,行有样。我校每年都会播放“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年度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种植于学生心灵之上,晚会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是正在发生的、叙事是过去发生的、影像传播的是跨时空发生的故事,演绎、表达、传播是学生乐于接纳的方式,用故事来构建教育生活是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当然,故事也有局限,它擅长表达意向、过程和行动,不擅长表达条分缕析的系统化的规则、道理,因而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材的典型性,要用高质量的故事去充实我们的教育生活。
摘 要:童话故事是根据儿童的思维模式及性格特点,采用幻想、拟人、夸张等手法所编写的故事,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童故事不仅拥有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各种生活真理,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前教育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文章指出了学前教育中儿童故事的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发挥方法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充分挖掘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童话故事;作用;方法
童话故事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类型,与小说的写实特征不同,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幻想,故事情节亦虚亦实、如幻似真,儿童的思维在童话故事中不受约束,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童话故事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又高于现实生活,往往能够借助夸张、象征、拟人等变现手法,通过奇幻的故事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传递生活真理和道德观念,能够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为一个明事理、辨是非的人。
一、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
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儿童想象力
童话故事中的故事情节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包含了各种神奇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并且童话中的人物往往拥有超能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其他原本没有生命的各种角色,如小草、小鸟等,也都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当儿童处于奇妙的童话故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与其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心灵互动,使儿童的想象力得到有效激发。
(二)增强儿童记忆力
童话故事往往因情节生动、奇幻,往往能够在儿童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神笔马良》中无所不能的神奇画笔,《龟兔赛跑》中出人意料的比赛结果,《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惊险的历程等,都会在儿童的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儿童通过阅读这些童话故事,不仅能够开拓自身眼界、学习到故事中的道理,还可以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其记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会得到强化提升。
(三)帮助儿童养成良好性格
童话故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角色,并且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各不相同,比如《白雪公主》中善良的七个小矮人、《七色花》中乐于助人的珍妮、《丑小鸭》中积极乐观的丑小鸭、《奥德赛智胜独眼巨人》中的机智勇敢的奥德赛等。这些角色都有着良好的性格品质,能够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起到榜样作用,使儿童在感受童话故事中奇妙世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1]。
(四)培养儿童正确道德观念
童话故事往往可以借助奇异的故事折射现实生活,教会儿童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渔夫和鱼》的故事,一条神奇的金鱼可以帮助渔夫实现三个愿望,但是因为渔夫老婆的贪念,使得他们失去了实现三个愿望的机会,而最终渔夫什么也没有得到。儿童通过这个故事便能够懂得人要学会知足的道理,不可贪得无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学前教育中发挥童话故事作用的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营造童话环境
通过布置童话环境,能够将儿童代入到童话世界中,加深儿童对童话故事的体验。学前教育教师应该结合童话故事情节,围绕着故事主线,在教室内布置一些童话中涉及到的美丽事物,营造一种真实感较强的童话环境,使儿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童话场景中自由想象、交流。比如在学习《三只蝴蝶》的时候,可以布置一些花盆、鲜花、小草、蝴蝶模型等。
(二)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动听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童话故事中的情感,在营造轻松、欢快故事氛围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童话故事的情感体验,进而起到更好的学前教育作用。比如在学习《灰姑娘》时,当阅读到灰姑娘穿着水晶鞋、坐着南瓜车去参加舞会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愉悦、轻松的音乐,让儿童感受到灰姑娘的喜悦之情。
(三)展示童话画面
展示童话画面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教育方法,符合儿童喜欢看图片、看视频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中,老师可以将童话故事中的故事场景制作成色彩鲜明、线条简单的图片,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童话故事片段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利用图片、视频等画面形式将童话故事呈现出来,带给儿童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儿童在看图片、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的道理。
(四)扮演童话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儿童对童话故事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能够充分发挥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在学前教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选取适合角色扮演的童话故事,组织儿童进行角色体验,同时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带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的性格,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童话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儿童对童话的感受和理解。
三、总结
学前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实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营造童话环境、创设音乐情境、展示童话画面、扮演童话角色等方法,可以将童话故事科学、有效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摘 要:故事是那些与经验相关的叙事,也是人们以叙事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故事对于儿童获取语言技能、洞察世界、提升情商、智力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故事;儿童;作用
一、什么是故事
人是生活在故事之中的。故事是人们以叙事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动物,个人和社会无不过着故事化的生活。Jerome Bruner说:“讲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是在故事中展开的。自从人猿揖别之后,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一个异类,在地球上生息、繁衍、发展,人类就在地球这个广阔的舞台上表演起自己的故事来。
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故事,人的生存活动完全变成了有机体的本能反应,人就成了单向度或平面的人。没有故事,人就无从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与其他人加以比较,也就无从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反省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了故事,也就没有了人。加拿大学者康纳利与克莱丁宁认为:“人类是不断叙述故事的有机体,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是故事化地生活着的。”
也就是说,人类是讲故事的生物,其生活是故事化的,他们个别地或集体地过着故事化的生活。所以说,故事是伴随人类而生,与人类的发展纠葛、交织着的一个普遍性概念。从意识经验的角度看,故事是人类经验的一种概括形式,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那些与经验相关的叙事。
二、故事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故事一经产生就具有教育意义,在孩子的世界中,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它帮助孩子认识外部世界以及构筑自己的世界,了解世界上人与人的联系,学会与别人沟通和分享。故事还帮助孩子养成文化的感受,扩充孩子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故事还是一种可以触及每个人内心的神奇,可以控制人的情绪,将人们引领入超越时空的境界。从教育教学意义上来讲,故事是儿童获得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语言技能的基本手段
语言的学习始于婴儿对父母的模仿,但是复杂一些的语言,特别是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结构与逻辑有时需要通过别人的叙事来学习,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儿童语言的获得如同人类语言产生的一个缩影,先是单纯的具有一一对称的符号指称,然后是纯抽象的意义关系指称,而故事正是学习符号意义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模本。通过故事,儿童学会认识世界、描绘世界和表达思想的编码技艺,这是从生物意义的人转向文化或社会意义的人的初步标志。
(二)儿童洞察世界的一条途径
由故事所体现的经验世界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背景知识结构。正如伽达默尔所云:“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与期望。”“更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经验模式中,我们总是把我们的个别经验置于先前的脉络中,以确保它们真的明白易懂;先于任何个别经验,我们的头脑已经预置了一个纲要框架和经验事物的典型形貌。”科尔莱恩・伊盖恩曾说:“儿童从最先所听讲的故事中无论获得什么都会很快的固定下来并作为将来学习的一个模板。”故事的这种经验模式为儿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经验支持,也是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持性条件。
(三)提升儿童情商
故事可点燃儿童的情感体验,使儿童融入另一种情绪生活,进而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情感世界。儿童的情感世界一方面是由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个体之间“当下”时态的情感交流而丰富和成长;另一方面,人们所提供的非现实世界也促进儿童情感世界的发展。故事所呈现的另一时空“他人”的情感历程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参照和另一种体验,有时这种情感体验并不亚于真切的亲历的体验。如果用韦伯关于理解的一个词“神入”来描述儿童对故事的理解,那么儿童对故事的神入理解,首先应是情感的神入。
(四)促进儿童智力成长
这里的智力是指人的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儿童的智力是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直接的相互作用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通俗地讲是直接经验的结果;但是,间接经验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况且在人类的智力演化史中,这种作用逐步增强的。故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儿童的智力成长提供了有意的刺激。而且有些故事本身就是智能型故事,这样的故事具有智能的张力,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自然会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五)利于儿童社会化
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通过语言符号、行为使儿童逐渐接受社会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的过程,换一种说法就是让儿童逐步熟悉、懂得、内化并学会遵守人生游戏规则的过程。故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故事中,无论是人还是物的言行背后都渗透着一定的社会法则和规范以及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学会了遵守社会规范而接人待物,通过内化这些规则、价值观而实现社会化。在故事中儿童学会认识自我、建构社会联系、发展道德观念、塑造人格等,倾听别人的故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从幼儿教育中开展,以此来实现从源头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幼儿教学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获得了广泛重视。社会比较看中的是幼儿教育能够推动幼儿知识的增长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国家比较看中的是,幼儿教育是否能够从源头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当下的幼儿教育,语文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语文教育中展开试验的。目前部分教育人员提出了幼儿故事教学法,理论上来讲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语文知识,告别单纯的模仿,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好的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语文教育;故事教学法
语文是一门艺术,幼师需要引导幼儿对语文所在的魅力进行探索,并最好能使幼儿被这些魅力吸引。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故事教学法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对幼儿的思想健全提供较多帮助。从现有的教学手段来看,幼儿语文教育中还是以传统的讲故事为主,幼儿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很多幼儿都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实际的学习当中未达到家长的理想水平。幼儿语文教学中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此本文主要对幼儿语文教育中的幼儿故事教学法进行讨论。
一、幼儿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故事教学法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故事情节感染力强,且语言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故事能够有效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现阶段的幼儿由于生活条件和饮食条件的改善,自身智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习基础。但是如何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是幼儿故事教学法应用的重点。结合多个地区的教学情况,通过在幼儿语文教学中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能够积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一,故事的讲解是为了让幼儿理解更多的内容,同时积极地向幼儿提问,此时就可以调动幼儿的思维能力,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经过教师的纠正后,幼儿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升。第二,部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此时教师在运用幼儿故事教学法的时候,应注重培养表达能力。如,对一些平常不愿意说话的幼儿,给予较多鼓励和认同,即便是幼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要注重让幼儿敢于提问和回答,避免与其他幼儿的表达能力造成较大差异。
2.幼儿故事教学法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教学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需要有新意和吸引力,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冲动以及主动参与的情绪,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活跃思维,更加具有创造精神。从多方面的信息来看,通过幼儿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故事教学法的内容比较丰富,每天都会对幼儿讲解不同的故事,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活动中加强与小伙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互相帮助,促使幼儿从小就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第二,实施幼儿故事教学法,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心智、爱好来开展,照顾到较多幼儿的实际情况。部分幼儿比较好动,部分幼儿比较好静,通过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可促使好动与好静的幼儿和谐相处,减少冲突,避免在客观上造成不良事件。第三,在开展幼儿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可以注重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告诫幼儿孝敬父母和长辈,这些都可以在故事当中得到较好体现,幼儿也会积极学习。
二、幼儿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1.注重故事书的选择
幼儿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从客观角度来分析,该方法实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幼儿故事教学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故事书的选择,不同的故事反映的内容不同,其实现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故事书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和需求,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为知识灌输提供帮助。如:《有个性的羊》《大脚丫芭蕾舞》等;从《一根羽毛也不能动》《女巫温妮》等故事中,可以让幼儿学会如何去接受别人;在《露鼠与小鸟》《小北极熊系列》等故事中,能够让孩子知道大自然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爱护环境。教师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有效的阅读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之间自己去探讨故事内容,积累语言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对于幼儿语文教学来讲,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现阶段的很多幼儿,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喜欢故事内容,而不是故事所反映的内涵,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知不觉被幼儿同化,表面上寻找大量故事,实际上没有对幼儿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为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今后的重要目的。首先,应积极指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和玩耍中的语文知识,利用自己的语言更好地描绘事物,要对小伙伴有一个正确认知。其次,幼儿在接受幼儿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减少幼儿的抵触兴趣,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每一次目标的实现,都可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积极意义。教师要通过目标学习和故事教学的相结合,促使幼儿巩固正确的学习观念。
3.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不断开展科学锻炼,才能形成阅读习惯。反复历练一定要多说、多读、多写,在达到一定量后,还需要保证质量。幼儿故事教学法的应用,需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找到薄弱环节,通过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同时也使幼儿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为幼儿提供较多的读物。现阶段的幼儿在智力上有了很大提升,倘若继续应用传统的故事教学,并不能较好地完成阅读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幼儿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较多读物,让幼儿自己去选择阅读,结合教师的日常指导,以此来实现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禁止强制性的要求。现今很多幼师都在应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不仅造成了幼儿心理上的恐惧,同时引发了社会的舆论。日后所有的幼师在开展幼儿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以谦和的态度来指导幼儿,否则必须严惩。
本文对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幼儿故事教学法进行讨论,就现阶段的工作来看,多数幼师基本上能够把握幼儿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要点,积极发挥该方法的积极作用,对幼儿产生了较大的积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健全幼儿故事教学法,融入较多的故事和教学手段,实现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巩固我国的幼师语文教学体系。
摘要:教育是人立身社会的根本,所以抓好教育对人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的教育科目,小学英语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为小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今小学英语中以故事为主题的教育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有效地提升英语整体对话和学习的能力,作为提升小学生英语生活水平最有力的教育方法,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育将会成为英语教育的深刻方法。
关键词:浅析 故事 主题 英语
对小学生来说,发展其英语教育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育被逐渐推行并广泛应用,故事性主题的英语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串联思维,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锻炼,形成固定的英语能力。
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世界也在变得越来越小,国际间的联系也在变得越加密切。而英语做为一种国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间,所以加强英语知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英语就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科目。所以英语教育对于学生教育来说十分重要。
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打下更好的英语基础,学习英语势在必行,所以要不断提升英语的重要性,时刻具备强烈的学习英语的热情。随着时展,英语已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或者国际业务之间的往来,英语知识的学习很有必要,英语教育也在中国形成了一股炙热的浪潮。
二、小学英语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和英语关联的事物在迅速滋生,英语开始渐渐地出现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但是随着英语效应的展现,一个观念渐渐形成,那就是学习英语一定要从孩子抓起,让学生有足够学习英语的基础,如此才能让学生全方位发展,让学生有足够的英语能力今后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价值。所以,小学英语出现在了小学课程上,成为小学生必需的课程。在现代化国家只有学好足够的英语知识,才可以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走在时代的前沿,小学英语会一直成为教育事业的重头戏,英语也会成为一个持久的国际性语言。
三、小学英语以故事性为主题的教育模式
小学英语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以故事性为主题的教育模式,因为故事性题材的教育模式可以加强英语知识的整体连贯性,给学生一个有因果关系有发展经过的英语学习,小学英语故事一般讲的都是情节感强烈的故事,故事发生都具备良好的发展过程,有人物、时间、事件还有故事情节,这一切用英语表述出来都会显示出深厚的英语基础,可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另外,学生学习以故事性为主题的英语知识,可以明显的锻炼他们的英语能力,而且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得出小学英语只有在以故事性为主题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的更加顺利。目前,不仅仅是小学英语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英语学习中都以故事性的英语主题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和教授,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是经过实际验证的,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英语学习模式一直伴随着英语发展,可见故事性的英语教学适合英语教学的需要。
四、小学英语故事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而故事性为主题的英语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热爱上英语学习,同时故事性为主题的英语内容讲述了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里面对人物、事情都做了细致化地介绍,用英语对事情的经过发展进行描述;用英语对人物进行描写,对语言进行叙述,这都是故事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所具备的,因此故事性为主题的教育模式深刻的影响着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另外,故事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是对故事的综述,故事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发生着重大的联系,所以故事性的英语教育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英语知识,对英语式的生活充满学习动力,这也就有利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英语的学习,使小学生更加适应于英语学习,使生活更加贴合英语。
五、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展望
小学英语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越来越受重视的英语,加强小学英语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虽然目前以故事性为主题的教育模式深得教育界的青睐,但是针对固有模式,即使再好也应该要发展创新,只有如此才可以使英语教育更加具有可塑性,使英语教育更具光彩。所以,要不断以实践为基础,对小学生英语教育提供创新性的发展路径,可以在以故事性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模式上开发创新,谋求崭新的路径,未来英语教学必定会光芒绽放,取得辉煌的成就。
如今小学英语教学中以故事性为主题的教育模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为了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效应,应该大力支持和发扬以故事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要以创新的态度去开发英语教学,与时俱进,使英语教学不仅仅以故事性为主题,保障一个充备的英语教学。
(责编 张景贤)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结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促使幼儿语言健康发展。而故事教学活动就是语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项语言类活动教学。
【关键词】故事教学;误区;策略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故事教学活动占据了语言课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投入了很高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价值提升度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入关注。而纵观故事教学的现状,我们真正深入分析的话,不得不发现其中的误区存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误区及其原因,并尝试进行调整和反思。
误区一:活动形式的单一性
故事教学活动呈现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小朋友听,部分有点创意的教师会结合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视听效果来达成更好的故事教学的渲染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故事教学的目标达成。而仔细深入分析教师讲、小朋友听这一教学形式,再分析幼儿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三方面:
1.很难持续迎合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吸引而发生明显的转变。教师呈现单一的“师讲生听”的教学形式,很难吸引幼儿的兴趣点,久而久之,幼儿的兴趣会被慢慢的扼杀掉。
2.很难激发幼儿持续的参与度
由于故事呈现的形式是小朋友听老师讲,小朋友需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一个字:听,很多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不再参与其中故事情节的思考与分析,消化与内化的过程,这就直接导致幼儿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持续的延伸和上升,即参与度不够。
3.很难促使幼儿的语言实践
教师讲、小朋友听的故事教学形式一方面在展现教师精湛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却无形的剥夺了小朋友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小朋友一直处在语言应用性思维和训练的大门之外。
策略一:改变故事呈现形式,让幼儿在多形式中活动
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误区,我们教师尝试着改变故事呈现的形式,可以把单纯的语言讲述型的故事呈现形式改编成游戏类、表演类、互动类……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不仅让幼儿深入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更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故事情节的接收、消化、转化的过程,全面提升幼儿语言信息的采集、分析、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故事《拔萝卜》活动,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模式几乎是一样的,那么教师在讲述了一到二个人物出场的场面及相应的对话后,可以提问:“他们还是不能拔萝卜拔出来,这可怎么办呢?该怎么寻求帮助呢?”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留有思考、想象、模拟的空间,激发小朋友的思维。在故事都欣赏完后,可以结合音乐游戏《拔萝卜》,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进行故事中角色的扮演以及相应对话的复习……
误区二:活动评价的缺失性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对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渴求和认可。而在现实的故事教学活动中,却缺失很多应有的评价性形式,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小朋友只是一个接受者、收听者,没有思维和语言的参与,就没有参与效果的反馈,评价性活动不经意的被扼杀了。没有评价,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更深入的思维和兴趣,故事教学的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达成,更失去了故事教学的提升空间。
策略二:注重评价标准和形式,让幼儿在赏识中前行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结合各自故事呈现形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然后充分把握小朋友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并给予小朋友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比如在《乌鸦和狐狸》这个故事情节中,我们就可以用互动问答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比如狐狸夸乌鸦的歌声是森林里最动听的,此时就可以问小朋友,为什么狐狸会这么夸乌鸦吗?乌鸦的声音是不是真的最动听的呢?故事进行到这个环节,后面呈现的过程就还给了小朋友,小朋友不仅要动脑思考狐狸夸乌鸦的原因,还要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转变了成自己的语言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而教师则对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小朋友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一方面肯定他们的积极动脑和发言,一方面引导幼儿的思维,指导幼儿语言的表达技巧。这样类似的评价能最大限度的从内而外的激励了每个小朋友的参与度,提升故事教学的价值。
误区三:活动内容的科学失真性
为了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奇妙性,能更好的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现在很多的幼儿故事采用夸张、虚拟等多种文学修饰,而小朋友的知识与经验很难分析整个故事内容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而这些虚构的、虚拟的、夸张的内容传递给小朋友以后,小朋友很难对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特别是面对小班或者小小班的小朋友,就像《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童话篇中一样,红太狼总是用平板锅打飞灰太狼,而事后灰太狼还是安然无恙,久而久之,很多小朋友会认为平板锅可以打人,而且打好以后不会对被打者造成生命中的伤害。类似的故事会对小朋友造成更多的误解,直接影响小朋友正常的语言认知发展和知识经验的构建。
策略三:巧用延伸活动,让幼儿在思考中获真知
面对这样的客观存在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其他语言价值都比较突出的话,我们必须在故事结束时对部分失真的知识、经验、或科学道理进行纠正,让小朋友通过教师的后续纠正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红太狼用平板锅打飞灰太狼以后,我们就可以反问小朋友,能不能用平板锅打人啊?打好以后会不会真的没事吗?再比如《小红帽》的故事中,小红帽和奶奶都被大灰狼吞到肚子里后还能活着出来吗?等等,类似的追问能让小朋友正确判断故事情节中的虚构部分,让小朋友不会因为故事情节中的失真部分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少年宫幼儿园)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当今历史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读讲历史故事来实现,因为在历史故事中有着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学生在读讲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来自于历史故事中的正能量,从而增加了自身素养。以校报为载体,开辟专门版块刊登历史故事,是实现历史故事教育的一条捷径。
校报是高效益的教育手段。校报具有覆盖面广的优点。学者白川说:“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讲课,听课者仅几十人。校报印数虽然有限,但读者可达千百人,并将教育延伸到课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教育工作,扩大了教育面。”有这一优势,将历史故事教育与校报进行结合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教育工作是严谨的,要实现历史故事教育与校报的结合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素材的选取
教师(或校报编辑)在选取历史故事时要有一定的标准,而不能太过随意性。笔者认为,我们在选取历史故事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首先要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因为校报的读者是学生,我们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其次要适合校报的刊登,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历史故事要精炼,要具有可读性,真是实现它的教育功用。
二、结合的形式
选取历史故事之后,怎样实现这些故事与校报的结合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校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载体,它不单单是历史课堂的延伸,而包括了校园新闻宣传、师生作品、德育熏陶等多个层面。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历史故事与校报的结合,必须开辟一个历史故事专版。
校报的读者多是学生,那么办报者要认真调研,开展问卷调查,去了解学生想读什么样的故事,喜欢什么样的形式。只有得到第一手反馈资料,才能办好校报,结合好历史故事。笔者通过调查,从学生那儿得到以下信息:学生喜读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强于外国的故事,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外国故事学生在接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喜欢形式生动的校报,这一点非常关键,校报必须生动起来,而不能太过死板;学生有参加校报编辑的夙愿,所以我们在办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为了增强两者结合的效果,我们还应适时开展读历史故事征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故事专题讲座等活动,达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笔者现举一例: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唐伯虎潜心学画》这一历史故事就非常适合刊登在校报上,它179字,内容精炼,可读性强。通过这一则故事可以教育学生要谦逊做人,脚踏实地做事,不能骄傲自满,目空一切。
学者宋积新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应该掌握大量书本外的知识。”我们在校报上刊登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同时也希望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让历史故事与校报结合起来,这一尝试是有益的。
摘 要:绘图讲故事一直是幼儿园普遍使用的课程类型之一,边画边讲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绘图讲故事不仅是一种课程类型,还能提高儿童艺术修养,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现阶段的幼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任务重,学习能力弱,缺乏创新思维,这些都严重制约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图讲故事技能的训练从而促进美术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幼儿教师岗位技能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绘图讲故事;技能
绘图讲故事是幼儿园的一门传统课程类型,它以自由便捷的课前准备、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深受幼儿教师的喜爱,成为长盛不衰的幼儿园课程类型。而作为美术基础技能的绘图讲故事,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却未能及时普及。本文立足于《美术》课程,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在绘图讲故事训练的现状,结合幼儿园对绘图讲故事训练的实际要求,提出加强绘图讲故事训练的建议,并结合《幼儿教师口语》的教学情况,综合探讨绘图讲故事训练的方法和策略。
1 绘图讲故事训练的意义和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幼儿园逐步发展壮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大幼儿园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逐渐增强。绘图讲故事作为幼儿园的传统课程,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更高,对幼儿教师进行绘图讲故事训练,一方面对提高幼儿的看、听、说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幼师、学生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儿童文学家松居直认为,图画文学是一种特定的儿童读物形式,其表现的主体以图为主,其画面有着很强的表述性。学生用再创造的方法,把语言和绘画这两种艺术,不失特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所谓绘图讲故事,是指教师利用边画边讲的方式,将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幼儿,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绘图讲故事的教学基础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绘画基础,另一方面是讲故事基础。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材尽管有造型、色彩、简笔画等模块,但缺乏绘画讲故事训练的内容。
2 绘图讲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
(1)绘图讲故事与讲故事的侧重点不同。传统讲故事重点在于“听”,是指幼儿在上课过程中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与教师在讲故事时所表现的态势语相结合,综合上述信息而获得的故事情节认知。绘图讲故事,它以幼师图画为主,以幼师的讲述为辅,整个过程没有文字的出现,用绘图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片段的展示,图画和讲述相互依赖,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捕获故事信息,构成自己对故事的认知。
(2)绘图讲故事与讲故事的表现技巧不同。绘图讲故事依靠幼师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能够运用线条色彩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辅助性的讲述及提问又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思维发育。讲故事主要依靠“话”“表”结合,幼师辅助适当的态势语。讲故事对幼师的绘画功底不做要求,相对较容易。
3 绘图讲故事训练策略
在美术教学中,要学生将老师传授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上课的教育实践,必然要进行两个阶段的转化学习,第一阶段是将书本和老师传授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自己认同的教育观念,第二阶段是将自己认同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的实践教学。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立训练目的。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机械式的模仿与不断重复,学习内容庞杂,导致了幼师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现象出现。其原因有三,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专业化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固化,难有创新,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造成了障碍。其次,学生学习时间过短,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便采取速成策略,忽视了学生绘画基础和创新能力训练。第三,学生的学习内容庞杂,美术课没有持续性,造成学生对新知识没有吸收理解,旧的知识已经迅速遗忘,难有时间巩固练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绘图讲故事的基本流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教学岗位需要。使学生理解绘图讲故事能满足幼儿的阅读欣赏需求,有利于对幼儿进行想象力的启蒙。在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过程中,提升对绘图讲故事的方法的运用。
(2)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加强校园合作。我国教高16号文件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情景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呈现的情景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对于美术教学有着双重意义。情境教学法,即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学生在特定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绘图讲故事训练。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将老师传授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上课的教育实践,在扮演的师幼互动中,扮演幼师的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扮演幼儿的学生能够从扮演者身上学到她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累积,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加强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从一线幼儿园请幼儿教师来学校示范绘图讲故事,能从一线幼教老师的角度给出中肯的建议,其中包括故事的选定、讲述环节的细化、讲述语言的运用等,使学生学习得更加具有目的性,也更加契合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绘图讲故事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础,在美术课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绘图讲故事的训练也应该落实教学目标,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加强校园合作,以切实促进学前教育良性发展,学生掌握绘图讲故事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也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发展语言,并且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然而,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很认真,可是到提问时却有许多幼儿不感兴趣,以至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究其原因,由于长期遵循讲故事、提问、再讲故事、总结含义的僵硬的教学模式,使提问偏于重复故事内容所致,还有在传统的故事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磁带或图片来一遍遍地向幼儿讲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基本上照故事的原文将故事连贯地重讲一遍或学习其中的语言,让幼儿在运用语言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但这样的模式显然不被大部分幼儿所喜爱,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要在故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中进一步的创新。使之更活跃、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故事教学的巨大潜能,提高故事教学的效益。
一、教具的使用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生理特点。3-6岁的幼儿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对于画面生动、情节丰富、声音逼真的故事、图片、影像兴趣浓厚,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具使用的重要地位。科学合理地设计和使用使教具成为了语言活动中孩子兴趣的激发器,大胆表现的舞台和参与的线索。教具的选择和制作要结合教育内容及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典型性、实用性等原则。教具的呈现和收回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加上教师的精彩演绎才能充分发挥教具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习得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平时使用的教具一般是图片、课件、挂图、手偶、故事磁带等。在平时我们可以自己根据活动的需要自己制作教具,比如我们在学习《小船悠悠》的时候我们用废旧材料制作了木偶剧,孩子们也特别的喜欢。并且都很喜欢自己来操作讲述
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爱幻想是孩子的特性,故事《春天的电话》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活动中我以声像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和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所以说课堂教具的准备不单单是我们平时用到的,还需要我们多动脑筋。
二、情景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幼儿特点,给幼儿提供听的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对幼儿训练听的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良好的听的习惯,对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同样对待。教室的摆设、教具等都可作为训练幼儿口语能力的素材,让孩子在训练中提高动手能力,对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语言情境,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有了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内容,而且,这种形式,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故事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幼儿的注意,根据故事教育内容创设环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内容从枯燥无味变得直观形象,这种环境也利于孩子们产生兴趣,例如,中班语言《三只小猪》,这个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但是,如果讲故事时,只是老师讲,幼儿听,那么,让幼儿感受到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己,但是,我们根据故事内容设置上情境,如,用用稻草当草房子、积木当木头盖房子等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情境,不但故事内容掌握得好,重要的是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深深感受到了故事所带来的寓意。比如我们在进行《噼,噼,小鸡出壳了》这节活动时我们设计了大自然的场景,幼儿带有小鸡的头饰,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蛋壳”中出来,边欣赏
一体机中展示的春天的场景边学习故事。使其活动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让幼儿参与进来比让幼儿单单坐在椅子上来听来说受到的效果要增加好几倍。并且幼儿很自然的学会了其中的对话并能够根据情境提示进行仿编。
三、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活动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还要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水平以及对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幼儿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幼儿的兴趣得以保持。在活动进行时,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幼儿注意力,再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新授活动时,教师可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刺激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幼儿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针对中大班的幼儿)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口述,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像力。
四、故事讲述要有技巧
讲故事时教师身体语言的运用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讲故事比读故事更具个性特点,教师可观察幼儿的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如重复和辅以动作等。讲故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和较高的表演才能。
其实,教师只要改变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幼儿参与讲故事,不仅能让听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能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地听故事,为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时,我将故事中的角色
(如猫妈妈、小猫、蜻蜓、蝴蝶等)分别做成一些竖牌材料,在讲故事时,请幼儿上来自选一块牌子,要求讲到哪个角色,拿那块牌子的人就要举起牌子自转一圈。加入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拿牌子的幼儿不得不更认真、仔细地听故事,同时也使下面坐着的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为整个故事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其实,讲故事归根到底还是突出一个“讲”字。优秀的故事,除了情节的趣味性外,还藏着许多美丽的语言。要想感受其中语言的韵味,就要讲故事人充分运用声音的表情。声音也有很多种表情,运用得当的话能带着听者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讲故事,不必拘谨严肃,也不要害羞,可以换换自己的声音、语言,用游戏或扮演的方式。进入故事情节,自然流露人物对话的感觉。说话的声调要有抑杨顿挫、高低起伏、大小快慢、喜怒哀乐,不能像背书,一字一句念出来就好了,必须要有感情融入在内,讲出的故事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例如,该巫婆上场时,用邪恶高八度的声音,轮到小小蚂蚁的戏,则可以用纤细微弱的声音来表现。
除了声音的运用外,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故事讲述的过程之中。比如讲《狼来了》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喊狼来了的时候请幼儿一起用手做喇叭状一起喊狼来了。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五、环境与生活细节的渗透
在活动中进行的故事教学只是短短的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所以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通过环境的布置(情景再现)使幼儿耳须目染,对故事掌握的更加熟练,比如我们这个月进行了,《小猫钓鱼》《三只小猪》《三只蝴蝶》《老鼠嫁女》就可以把教室分为四个角,每个角里针对故事进行环境装饰,制作头饰等表演的道具,这样孩子们可以随时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故事的掌握也更加的深
入了,在进行故事表演的时候对每个故事提出的表演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由易到难。也可以让幼儿对故事中的道理理解的更加透彻。
再者进行故事教学之前我们针对故事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调查。调查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度、对故事中渗透的相关知识做一些铺垫。这样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孩子们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回答问题就会特别的积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体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可见,幼儿语言的发展融合在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随时随地的捕捉培养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大力发展。
语言环境和好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优秀语言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适时训练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要继续重视幼儿语言的教学,结合《纲要》中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孩子想说、敢说,促使幼儿的语言得到更大的发展,使幼儿园语言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