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5:34:37
导语: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不自觉地进入其中美妙的境界。例如,我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放上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慢慢走近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享受优美的音乐带给人心灵的愉悦,进而感受诗文独特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又如:我上李煜的《虞美人》这篇课文,先用演唱的形式导课。师生共同哼唱这首词,一起感受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鲜优美的意境之中。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同时,我还引用与课文有关的、新奇或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导课。例:我教必修一散文两篇中的《窗》时,我另外讲了一篇与窗有关的故事,让学生讨论,比较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设计精讲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找出本文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再让学生认真朗读并赏析写景语段,掌握全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明朗起来,学生就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又如:讲授《氓》时,我先给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诗的情节和情感线索,让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揣摩女主人公的心态,分析她的形象。接着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激起学生产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欲望;最后通过提供拓展练习的资料,打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眼界,教给学生探究诗作意旨的方法,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的预定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要设计好能激活学生学习激情的思考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见解,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互相启发、思考,寻求言之有理的答案。例: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者笔下壮丽的祖国河山,领略一代伟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我特地设计了如下问题:1.作者在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2.文章下片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出示思考题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老师点拨。这样既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书本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如: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给学生出了一条讨论题:主人公刘兰芝是怎样的人?这种人能否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讨论就会得出答案:刘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人,但面对封建家长制不去积极反抗,而是消极地以死抗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各抒自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要利用电教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帮助教学,可加大信息容量,扩大知识面,吸引学生,调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把它制成课件,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过程如下:1.新颖的导课:大家知道吗?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而且是“末代诗人”是谁?(徐志摩)他可以把对乡土的难离、故人的难舍写成一首首含着泪、带着笑的离别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2.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及出示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营造抒情的氛围。同时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诗,从而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3.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放录音,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4.出示设计好的思考题,师生一起鉴赏诗歌,激发共鸣。①请同学们找出本文表意象的词,并讨论它们有什么作用?②找出本文的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回答后,我在屏幕上出示诗中意象所组成的美丽画面。这样图文并茂让学生耳目一新,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诗在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瞑》时,我用上幻灯片,生动再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等等。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设计了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我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例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仿《荷塘月色》借景抒情的写法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又如在学完诗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要求学生再与她写的另一首词《武陵春》进行比较赏析。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再如在讲授完《氓》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条作业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赏析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评说具体……。以上的做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总之,语文教学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只要我们教者用心,就能带动学者用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创新,寻找更有活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
内容摘要:成人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应该根据学员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色彩风格的培养,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并建立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关键词:色彩个性化材料技法评价
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成人学员,其教学也更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重复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从事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能力,实践各种色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者色彩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最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
三、引入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对于成人美术教育学员的色彩作品评价,相对较为理性和成熟,应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体验,在具体的色彩训练中拓宽自己色彩的经验和感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为培养学员色彩评价能力,促进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加强学员的色彩评价能力培养,能提高学员的色彩意识,还能培养学员的色彩审美敏感性,发展其感受力和思维力。在色彩作品评价中,可采用学员自评、互评、讨论、阶段性的色彩作品汇报展览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系统。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员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专业基础、工作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员努力的过程就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员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员学习表现色彩的热情,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学员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色彩创造力,保护学员的个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员画的色彩关系对不对,把眼光总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员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升色彩创作能力。
其实,学员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个人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是学员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每个学员的角度上,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员。在色彩呈现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平等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员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员创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通过培养学员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改进色彩教学方法,使学员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培养建立学员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一、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内涵
我国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一直是参考高等学校建筑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所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仅仅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其局部的优化并未带来高职建筑教育的整体优化;近年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建筑教育体系仍未改变。封闭的格局、呆板、僵化的体制,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的惰性状态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不重视实践、缺少交流机会、缺少协作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最优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2)社会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实行"2E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组建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室,形成由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士生、本科生等合理配置的团体,综合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样由设计院的工程师担任设计课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他们把工程设计的体会、经验融人到教学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种由建筑设计院统一组织安排,提供场所和项目,由具有“双师型”特征的团体人员共同指导,面向社会实际工程的实践,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锻炼。
(3)教学硬、软件的支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教学设施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发展中介的教学和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教师队伍这一“软件”建设成为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又一重要支撑。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按比例外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教师任教,优化教师队伍职称构成,建立以老带新体制,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过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水平,逐步建立每位教师以一两门专业教学研究方向为主,多方向拓展的一专多能”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架,充分利用与节约教育、教学资源。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摘要: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教育模式方面仍然处于一个发展过渡的阶段,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则是中职学校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表现。想要“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得更加成功,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必须对教学中的落后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装潢艺术设计
所谓“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各种环境下,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相结合,更好地对理论知识加以深刻理解。
1装潢专业工学结合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装潢艺术设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加,由于装潢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对这方面的教育投入也比较大,所以中职学校装潢艺术设计的教学着重于“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学习型人才。而对于装潢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法,必须遵循对传统的优良方法加以有选择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时代的元素,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装潢艺术设计的发展,其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应通过“工学结合”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职学校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但是在这种新模式的实际运用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对国外教学观念的引进,但是国外与国内在文化上有着一些冲突,对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开展形成了阻碍。在教学当中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只是将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应用,在其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加以很好的运用,再者由于本专业属于一种比较新型的专业,很多学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学经验与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弊病,很多学校甚至只是对美术类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与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由于以上问题的产生,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成功推出一种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国外教学模式的学习本身而言是没错的,但是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不能盲目照搬,特别是德国的工学结合模式,在目前为止还不适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其中一些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帮助我国中职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对其本身的一些教学优势也是一种冲击。中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定位进行分析,完善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仅仅依靠模仿可以实现的,还需要自行研究与创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都有着严格要求。装潢艺术设计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找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3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3.1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装潢艺术教学改革思路
(1)在中职学校对装潢艺术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以进行运用时,可以对其大致的教学方法进行借鉴,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靠自身的实践研究。对于国外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正确认识其中的弊端,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适合的部分并进行一定的改革,和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现状相结合,更好地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服务。(2)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是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的核心。装潢艺术设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能力,比如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工作时,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室内空间加以利用,将美学与实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设计不断提升自己,将设计的思维方式与自身的设计习惯相结合,要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价值。
3.2装潢艺术设计的实践途径
(1)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以往的教学课程,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时代的元素。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提高课程质量着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也是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具体定位,让人才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相一致。并且将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其融入时代特点,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培养出的人才与时代相接轨,迎合现代建设的需要。教学内容也要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可以通过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习中要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依靠课本学习也只能局限于课本,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思维模式,勤学苦思,善于追问,多考虑一些和本行业有关的问题,才能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顶岗式作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同时让学生也将学习与工作更好地相结合。比如学校可以设立装潢艺术设计的工作室或是小公司,依照学校的专业投资而定,让学生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工作,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理论进行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除了分组练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培养,分组作业锻炼的是团队合作能力,而个人练习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3)专业完成质量评估体系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重要支撑。评估标准是多样的,在学校课堂学习中的专业评估带有一定的鼓励性,其目的是出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所考虑,不断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职业方面的能力。而对于专业实训中的评估则是比较严格的,为的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人才评估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必须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入企业评估,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脱离学校的庇佑,确保评估效果更加公平公正。
3.3封闭式学校教育到开放式社会教育的转变
进行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由封闭式的学校教学到开放式的社会教育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中的工作需求相对比,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节奏。根据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找到提高自我的办法并且加以实施,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充当的角色,以及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探索提高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是将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日益增多,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所以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还要根据信息技术而改变,搭建网络教育“云平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开放式教育。用社会岗位实践的教学模式来取代单纯的课本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让教学过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首先是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设定。根据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多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要求进行理解,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实施岗位导向教学。其次是要按照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4结语
装潢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科技、设计潮流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时尚的设计美感。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想要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中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效率,就必须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一套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地与时俱进,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创新性,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郑金土 单位: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
因课题研究需要,也为了解景泰县中专经济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笔者特对甘肃省景泰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心得如下。
一、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教育教学对象多元化
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的教育教学对象有三年制在校学生,也有五年一贯制在校学生(在县级职业中专学习三年,然后进入高职院校深造两年)。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常常担负政府指派的教育教学任务。例如,集体经济培训班、技能鉴定培训班、食品安全培训班、农业技能培训班等,培训对象大多为成年人,有大学生村官、各类学校毕业生回村创业者、打工族、土地流转承包者,以及留守在村的年轻人。
二、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一要研究教学对象,二要研究教材,三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到按需教学。
1.经济专业在校学生就业班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
(1)研究教材。对三年制在校学生就业班要按就业去向教育教学,按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教材要多元化,有国家统编教材,也有乡土教材,更有各类讲座教材(根据本专业有成就的人士来校讲座内容整理的教材)。教师备课要研究教材,和农村集体经济有关的教材杂而多,教师要坚持内容均衡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选择方式,既有精讲教材,也有略讲教材,更有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教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拘一格培养人才。(2)研究学生。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教学。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分类比较多,和农村集体经济有关的专业有交叉性,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尽量按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学生的职业爱好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沟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贴近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更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同时,应避免程式化教学,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坚持立体化、多元化教学。(3)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做到按需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结合起来。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统编教学大纲和校编教学大纲统一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师要以立体化、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教学目标。
2.经济专业“三校生”高考班的多元化教育教学
(1)研究教材。对于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参加“三校生”高考的学生,要以省编教材为主。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例进行教学,使教材内容鲜活、生动起来。(2)研究学生。参加“三校生”高考的学生有升学压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而且基础好,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三校生”高考是对口升学考试,学生参加高考,将来要接受高等教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3)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系统研究教学大纲,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三校生”高考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农村经济类专业,大纲年年有变化,教师的教学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
3.县级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各类短训班的多元化教育教学
(1)研究教材。短训班教材多元化,有国家统编教材,也有乡土教材,更有各类讲座教材(根据本专业有成就的人士来校讲座内容整理的教材),还有文件教材(各级政府下达的培训文件)。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做好调查研究,运用各种各样的案例,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2)研究学生。短训班学生以成人为主,教师要研究成人教育的特点,多和学生互动,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方式,了解成人的学习方式,利用成人理解能力比较强、社会阅历比较广泛、喜欢学以致用的特点,进行实用化教学。(3)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短训班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清晰,例如,景泰职业中专经济专业各类短训班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表格式的,每天的学习目标都非常清楚。这是和经济学专业的学习特点密切相关的。
作者:梁景福 单位:中共景泰县委党校
【摘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通过提供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在21世纪,频繁发生的巨灾给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使防灾减灾成为重点关注话题。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其教学在灾害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则主要从各个方面分析灾害教育教学策略,望给予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因素,灾害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很重视灾害教育,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灾害教育的有效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提高灾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挖掘地理教材知识,合理构建灾害教育体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极力呼吁加强灾害教育,特别是自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新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让学校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章讲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给出了点位图和成灾人口示意图以及中国因灾难死亡牲畜图和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而在教材第30页讲解地震灾害中只单独标识了地震在中国某些区域多发图,并没有标识世界地震多发区域图。本文研究认为如果要提升学生生存和能力和学习地理能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地理教材内容。首先在教材第81页中有关洪水和地震自救、互救方法中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但教材只单纯描述了灾害情况,还可增加自然灾后逃生器材如何使用、逃生方法、逃生路线、逃生措施等。其次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灾害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联系实际情况合理扩充。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内容涉及到地震波,此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引入地震灾害使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时多偏向“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地震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地震后应注意哪些事情?”借助问题延伸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病掌握相应的救助措施,提升学生灾害素养。
二、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应科学合理设计灾害教学,提高灾害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一般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灾害情感教育、灾害知识教育以及灾害技能教育,其教学设计载体素材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地震灾害与防御》一课时,某高中地理教师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地震带分布,在学习此章节内容后能准确口述地震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及列举相应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为通过查看地图寻找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了解地震特点和地震灾害监测与防御,从而掌握有效的避震方法。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讲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梳理正确的灾害观。具体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并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小实验,用手掰断木头感受断裂时的声音和震动,尝试总结发生地震原因。最后通过观察地震带分布,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堂课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三、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
一般灾害都有突发性,灾害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料到,因此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得到,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灾害预案进入应急状态。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突发性意外事件建立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装备、人员、组织、器材等。其内容有:①基本要求;②应急事故预防、应急危险辨识、应急风险评价;③应急控制与指挥;④应急反应机构;⑤疏散与警戒;⑥应急关闭程序等。为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当应急预案出来后要进行相应的演练,加强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或知识讲座,请亲身经历过灾害的人讲述实际感受或邀请交通、消防部门的专家向学生介绍知识,进一步渗透灾害意识。必要时还可进入当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某高中就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宣传防灾知识,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便于学生查阅。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已高度重视地理灾害教育,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模。但在具体教学中仍缺乏灾害演习实践及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影响灾害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不断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作者:李尊宝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摘要:
航海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成功的办学模式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航海高职教学办学模式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航海类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依据航海高职教学特点的分析来促进特色专业高职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着我国高等教育崛起,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航海类教育为例,对其成功的教学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教学借鉴。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航海类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远洋和近洋船舶行业培养一些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航海类教育具有很强的岗位和职业针对性,它的办学模式是由世界航运状况以及航运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一)国际统一的教学培养规格和要求
1978年IMO通过了STCW公约,全称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5年被各缔约国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新的STCW78/95公约诞生。新的公约对航海类教育的教学目标,评估手段,以及教师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公约要求的毕业生。这就对中国的航海类教育提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要求。
(二)按CBE理论制定的各项教学计划
航海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它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强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CBE理论是航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来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岗位特色的教学课程。在航海类教育课程中,占据比重较大的是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课程,这正体现了CBE理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全面高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航海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要求从事航海类教育的教职人员不仅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船员职务证书。航海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上船进行工作,积累经验,并对他们原有的技能实践知识进行巩固更新,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船员职务的晋升考试,获取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还聘请一些企业的高级船员来学校进行任教,这些船员来自一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可以让学生们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实践知识。
(四)独特的职业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航海专业学生要拿到毕业证书除了需要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外,还需要在毕业前参加国家海事局的考试并获得相关船员职位证书,如三管轮适任证书或三副适任证书等。这些证书由国际海事组织承认并全球通用。主修航海专业的在校生必须接受本专业的技能训练,还要通过相关考试来获得航海技能证书。作为一名合格的海船驾驶员必须具备七项技能证书,海船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具备六项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以及职业证书获得与否要以考教分离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受学校的相关专业教育,然后由国家海事局组织进行相关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国家海事局向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这也是世界各地所认可的一种方式。
(五)拥有先进的航海模拟器教学优势
对于评估海员的技能以及航海教学两方面STCW公约特别强调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的重要性。航海类教育具有岗位能力要求高以及岗位特点显著这两大特点,因此航海类教育要把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使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船舶的智能化、大型化以及自动化),想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十分艰难的。在航海技能培训中模拟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模拟器系统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航海技能,具有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例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最近几年,我国不仅集中主要力量来开发航海模拟器,同时还将一些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国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发了独具我国特色的航海模拟器。使用航海模拟器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更有效的体现出了岗位培训的特色,比如岗位培训的实用性、可评价性以及针对性等特点,促进了教学水平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拥有更加稳定的“校船”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航海类教育环节的重中之重。课堂理论教学是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校船是航海院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主要基地,当然也包括模拟器训练。在组织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对校船的使用情况拥有主动权,一般而言,学生要进行长达一学期的实习培训,学校要确保实习保质保量完成。
(七)“三层结构”的先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实现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船员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航海院校的首要任务。依据IS09000标准以及《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建立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支持性文件、质量手册以及程序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使航海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更加规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教职工之间权责明确,大大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核机制以及外部审核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各个受控部分每年都要接受航海院校的评审。评审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不合理的成分,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八)有针对性的职业化教育+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教育
海洋运输船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流动分散、点多、面广,因此船员除了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对航海事业有足够高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是航海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半军事管理体制是我国航海类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和半军事管理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航海类教育教学特点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较为突出的职业课程设置特色
准确的教学定位以及鲜明的职业特色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与要求,为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明确的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以“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主导模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STCW78/95公约》的相关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获取相关证书。这种方式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使课程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以及适应性。高职院校想要使“双证融通”得以实现,就必须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基础与前提。
(三)夯实培养职业能力基础而实施的“能力本位”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十几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航运企业对于高职航海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适任证书的学生,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高职航海类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擅长“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二是实践教学资源充足,三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四是适任评估方法具有科学性及高权威性。第一,“双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产学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到特定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尽力得到行业的支持,实现行业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第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中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落实“双证融通”也同样是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产学结合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获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促使实训基地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实训基地氛围的改善。在为实训基地配置设备的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使基地设备符合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难度、高环境成本的专业,比如港口设备、铁路运输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等,这些专业应该借助仿真技术开发模拟器实训设备以及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环境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训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实训效率的提高。第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模式必须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以普通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有很少的实践机会。想要使这种模式的弊端得以改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设备,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四,改革并创新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主,实现产学结合的评价方法,促进行业评估及学校评估的统一。
作者:孔宪顺 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在很多的方面比以前变得更加的迅速,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体现在我们的面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信息安全,大家对于这方面的意识非常的薄弱,经常会出现错误,面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很好的解决,否则这一方面很难向前发展。更多的培养信息素养、素质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问题也很多,这篇文章针对相关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关键词:
信息安全;信息素养;素质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历史,在信息领域的沟通也是这样的,在初期人们依靠烽火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后来发展不断的向前发展,改编成为了信件,一点点走到了今天。今天的信息化,更多的采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这样更加的方便,节约了信件路上的时间。但是很多的问题也体现在我们的眼前,信息由于快捷呈现一个媒体的形式,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的方面暴露在危险的境地,只有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只有不断的向前,才会对于行业有很大的帮助。
1什么是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和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个方面。一般的安全功能如下:(1)基于口令和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防止非法使用机器;(2)自主和强制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文件;(3)多级权限管理,防止越权操作;(4)存储设备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软盘拷贝和硬盘启动;(5)数据和程序代码加密存储,防止信息被窃。
2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时代的需求,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的很多的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像是,我们平时的网银交易,网购等等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及工资卡、医保卡等等为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但是这些方面怎样保证信息以及财产安全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这些卡如何更好的设置安全密码是我们要做的。调查中表明,这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很大的问题出现的不占少数,从而导致了财产的损失。现在有很多的黑客以及诈骗团伙就是这样针对于安全不严谨的方面进行入手,然后盗取信息。造成了极大地损失,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3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现有的电脑设备和校园网的环境,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教学。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的迅速,面临的问题也将会更加的多,正是因为这样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于今后的成长非常的重要。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请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专家作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报告,通过对国内外的信息安全的事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利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电脑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平时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就信息安全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如在学习计算机有关文件的存储时,每次都要求学生把练习存放在磁盘上,学期结束就以磁盘上的所有作业(数据文件)为依据进行考核。在互联的网络环境下,当学生打开电脑后,他们会发现点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可以看到别的电脑,但有的电脑上的东西他们能访问,而有的电脑因需要输入密码而不能访问。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实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首先意识到信息有安全的问题,进而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需要安全保护,从而让学生自发要求知道如何来保护个人信息,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习惯。
4确定明确教育规章制度
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了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整体上出现的问题就是,不同的学校开展的教育模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未必很适合,使得教育的效率非常的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问题非常的严重,相关的部门应该行动起来,通过实践与调研,针对于实际的教学要求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非常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对于教学质量能够进行很好的评估,对于相关的外界宣传能够有更好的标准。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完成,在经验中不断的进行总结,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5专业教师稀缺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的开展大家的文化教育,对于其他的方面一直不是很关注,在师范类的高等价于中这一方面也不是非常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这方面专职教师非常的少,即使在很多的学校开设了,但是,教师大部分也都是兼职的,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慢慢的很多的学校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进行专业教师的招聘,但是很困难,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非常的少,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即使招聘到了教师,但是,教师对于学校的环境不够了解,也很难发挥效果。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的重要,与此同时,对于学校的竞争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验。怎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难题。一些学校面对于各式各样的问题,总结出了内部培养的模式。这一方面,主要通过聘请专业的讲师,针对于学校现阶段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更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教学的实际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很多的教师因为这项工作是兼职的,在学习的态度方面会有一定的问题,这样就要求相关的领导加以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的开展。学校的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其他学校比拼的过程,经常与其他的兄弟学校进行交流探讨,实地的学习经验,这样对于自身的教学与管理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这方面的专职人员很少,一旦相关的教师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能跳槽,面对于这样的情形,学校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措施,人才的培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以通过加薪升职等模式留住人才。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发展在未来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天的人才战略就是为了教育行业更加的符合时代的需求,只有这样行业才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现阶段我们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解决问题,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今天的教学方式注重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对于学生将来的成绩、做人等方面才回去的更好的效果。上文针对于教学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其发展方式非常的正确,只要我们沿着这样的模式走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刘迎新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通过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我校通信专业建设和发展机遇,发展完善具有军兵种专业特色的育人培养模式。解决因专业总学时压缩与满足部队需求而增加专业实践环节间的矛盾,培养出专业功底扎实、个人技能过硬,且具有较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通信工程人才,为其他工科类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关键词:
通信工程;CDIO;教育模式;专业教学;应用研究
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方法,重课程体系的连贯性、轻课程实验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实验多数为了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缺少考察和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加之实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缺乏,也使得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偏离了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紧跟时展步伐,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最新理论成果、技术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以现代信息科学的视角理解和整合经典的通信理论课程内容,如何提炼具有军兵种专业特色的核心知识体系,并融入和贯彻到课程教学之中,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都是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一、CDIO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1]。“C”是指依据用户要求,综合技术服务、企业战略规划等因素,不断更新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优化和创新;“I”是指任务实现,要把方案设计转化为科技成果;“O”是指成果展示、验证和评估。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抽象概括,是以项目研发至运作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实施背景,以工程操作实践为平台,使学员以主动的、积极的、可操作的、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以实践锻炼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培养大纲是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合作及人际沟通等方面,是在整个企业与社会环境下进行实践运行的过程。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改革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员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二、通信工程专业采用CDIO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企合作及赴部队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实现学校与部队“零距离”,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形成具有军兵种专业特色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通信工程专业采用CDIO教育模式与现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员培养的指挥棒,我们在认真分析和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实施大纲与军队院校对学员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军兵种通信专业自身特点和大学已具备的实际培养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制定出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精湛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对CDIO标准体系的分析,发现其教育目标是[2]:让工程师可以带领课题团队,成功地进行工程系统的概念、设计、执行和运作,旨在创造一个新的整合性教育;在技术基础上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业务知识,培养和教育工程师发展成为新产品、新系统的创造和执行过程中的开发者和领导者,为研究者们灌输对自己工作重要性和策略价值的认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着眼培养部队骨干军官,紧贴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学员对成才的需求,坚持指技融合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军事通信工程为主线,以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知识为支撑,围绕信号与调制、传输与交换、组网与系统构建通信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关注学员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特长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综合育人体系,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培养综合能力为本转变,注重学员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着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军政能力优良、科学文化厚实、专业技术精深、身心素质过硬、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部队通信兵高素质人才。从两者目标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以人为本、面向企业(部队)服务、创新精神等培养目标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完全可以向CDIO的标准靠拢,也就是说在通信工程专业中采用CDIO教育模式与我校现行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2.采用CDIO教育模式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在CDIO的教育理念中,各层次人员素质的培养是融入于总的人才培养框架之内,是以项目开发为牵引,以团队合作为抓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地培养和发展,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按单门课程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整合[3]。CDIO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全面的系统项目工程开发能力、适应团队合作攻关以及系统开发环境的能力,这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该新模式中部分教学大纲的编制直接与部队实际工作要求、保障任务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应。因此,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将会极大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的提升,可操作性极强。近年来,我校通过“三走”模式(走上去、走出去、走下去)实现了对最新通信装备技术前沿发展现状的掌握、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情况的了解、部队用人单位对目标培养的期望;通过邀请同行领域的专家教授及用人单位共同对本专业建设进行了评价考核。在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了原有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内容,理顺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3.基于CDIO的育人培养目标突出了三种能力。基于CDIO育人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了三种能力的培养[4]:(1)全面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员初步具备方案设计、应用调试、通信系统组网的能力;(3)锻炼学员适应团队协作与顺畅地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已有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培养体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事物认知规律及工程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从知识结构的建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理念的树立等方面出发,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狭隘观念,对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重点突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在保持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改革调整,构建了融合实验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每个实验类型均从点和面两个方面进行内容设置,改革和调整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的比重,突出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强调教学过程实施,激发学员创新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员不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地做到“做中学”;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探究的求知欲,使学员带着强烈的兴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新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实施,注重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可以极大地改变学员的厌学情绪;指导学员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对所发现的问题会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教育和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学,激发学员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答疑解惑,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2.注重课程设计规范,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实践环节的设置,注重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强化学员动手能力,突出学员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学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集中精力去完成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实践过程,采取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员能力的综合测评。以CDIO教育理念为导向,基于部队、科研院所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流程[5]如图1所示。
3.建立课程体系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专业评价,根据CDIO教育理念,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建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在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关注教学过程实施,力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增强对学员知识的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科学性教学,着力培养军地共需的通信工程人才。以CDIO教育理念为导向,积极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移动通信原理》为例。在深入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有效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构建了基于三平台的移动通信基本实验体系,即原理级验证实验平台、仿真级创新实验平台、工程级设计实验平台,内容涉及原理验证、关键技术仿真和通信工程系统实训等环节,分步骤、分层次地强化了学员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树立职业导向服务。我校积极利用国内同行企业一流技术和服务,与华为和中兴两家国内顶级ICT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建成了4G移动通信实验室、综合通信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改善了军队院校专业实训及实训教学环境,定期开展新技术、新服务交流,使教员和学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技术,提升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素质。校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运营商及部队储备和提供合格的零距离上岗通信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我校更深远的实践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借鉴CDIO教育理念,创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依据CDIO教育理念,以学员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适应部队需求为导向,以“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单元”为主线,创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在课程主线架构上如何总体把握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安排的考虑、组织形式的设计、讲授方法的融合、学员参与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结合校企合作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让学员更加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为学员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所建模型中,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是一个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用人单位(即部队)的直接参与,需要根据部队的通信保障需求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修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它是一个面向企业、部队和学校的系统工程,需要由企业(通信设备的供应单位)、部队(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基地)共同商讨,参与并辅助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及产学研基地,并由部队根据专业人才标准量化体系对人才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则根据部队提供的评价结果及现代通信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及时补充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能适应部队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现代军事通信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6]。
五、结束语
在分析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企合作及赴部队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实现学校与部队“零距离”,解决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形成具有军兵种专业特色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徐东辉 周辉 杨百龙 康凯 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403教研室 火箭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系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都发生着变化。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一直处于较落后的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使他们的教学理念与学习观念都呈现出了现代化的气息。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转变为最有利于教育的动力,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当务之急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现代化
引言
二十世纪90年代,国务院了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目标:1.在各地各区进行网络的连通。2.在各中、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3.基于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推进。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称之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使用幻灯、电影等多媒体代替原始的口耳相传以及印刷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传播方式更为灵活,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实已属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但也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趋于完善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中越来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投入大量的财力建设电子实验室,还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培训使用其技术。使老师和学生在校园里就可轻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互动。根据云南省昆明市7所高校的调查,几乎100%的高校都能满足师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
(二)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对先进技术的认识都晚于先进地区一步,所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运用计算机播放PPT课件中,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滞后,不能自我突破,仍保留着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转而进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单调、死板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里,主要对入学的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教学仍采用较落后的操作系统(XP)进行讲授,而教学内容不是以所学专业进行区分讲授,以一锅端的方式教学。
(四)教学条件差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顺应潮流更新设备是不可能的。电子产品更新周期短,所以需投入的开销大。所以在高校中,设备使用十年以上那是再平常不过了。(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电子芯片的集成密度会增加一倍,所以每一年半电子产品就会更新换代)。而高校不可能也没有这个条件每18个月进行设备的更新。
(五)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1.教师热衷于传统教学,不愿接受新事物
由于设备条件有限,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一般都是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日新月异变化带来的新技术,不能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和课堂上;大部分时候老师为使用而使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初级的应用阶段,把传统的板书生搬到计算机所播放的PPT。
2.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不深
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得到现代信息一般较滞后,所以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工作很难,而从信息技术角度去开展教学更是难上难。
3.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度不够
许多教师一直以来都封闭在自己专业领域中,以为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专业教师的事,所以不会主动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接受现代信息技术。
4.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过于形式化
每年高校都会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短期培训,但都是过于形式化,一般就培训简单的PPT操作,没有做到针对性、推广性;所有的老师们都集中讲授同样的课程。
5.老师间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
高校老师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授自己的课,互相间进行交流或学习的机会很少,而协同授课或工作那就更不可能。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大家协同进行,通常一门课程制作从创意、内容、美化和集成这些环节都需要老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老师主导演示的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70%,情景模拟、测试型的教学时间占10%;游戏或问答型占5%;而发现学习仅占4%。由此可和,在高校教学中,老师仍占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担任的是播放者的角色,而学生处于被动的观影者;没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缺少之间的互动交流。
(六)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对云南省7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调查从信息意识、信息理论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德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虽然我国在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就提倡学习信息技术基础文化知识,但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各地开展信息技术的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地方在基础教育根本就不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边疆地区的大学生中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明确学习目的、用途,只是为了学分而被动学习。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上上网,聊聊天,导致学生的理论性不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佳,对工作原理的了解也不深入。
2.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
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对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接受的程度势必不同,这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处理、利用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多样性会让学生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有效掌握知识,但也会因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同,这给学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
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利于学生探究和发现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社会、自然,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从中探究科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改变,在以前,由于信息的匮乏,他们无法实现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和开发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边疆地区的学生可以跨时空地获取信息,这样既可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强调教材是学生的主要资源,知识的传递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现在信息的来源靠的是学生自觉的学习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信息技术除了对学生有这些正面的影响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由于更多依赖于技术手段来加强学习者的感官功能,但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在欣赏丰富的教学信息,在使用人机进行交互时,也缺失了多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者在接受包括暴力、恐怖和色情等负面信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侵犯一定的文化形态。这些负面的信息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向前走。现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入了现代信息的步伐中,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把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向前推进一步。
作者:方玉萍 万荣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摘要:
汉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教学任务,但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教学任务,因新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了一定要满足“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其认为学生一定要会写和会认语言文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其还要求教师在这项标准下,要对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是重难点内容,新课改标准对汉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汉字过程中要根绝汉字的部首特点和构字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探究文字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纠正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出现的错字和书写问题。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将汉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读音、想义、看形的汉字学习习惯,同时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改正小学汉字教学中的缺点,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汉字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
1要明确学生为主导的课程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作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只有学好语文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信息,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汉字学习兴趣。
2把握语文的特点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教师应该重视汉语音拼写和汉字书写这两个语文汉字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汉字教学要注意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部首,按照规定的笔顺规则规范写字,引导学生在书写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另外汉字的部首既要对其进行分析,也要注意书写的规范程度,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脱离的情况。
3书写汉字教学
汉字是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语言,是传达和记录想要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性,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要写好字、写规范字,并且具备基本的汉字能力和素养。写字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俗语说“字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写字风格能够体现自己的意志和文化素养,但如今多数小学生的字迹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错别字特别多,其次就是书写潦草不清。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书写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认为书写不重要只要会写就足够了,而且认为书写的好坏跟成绩的关系不大,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不重视书写的美观。另一方面,汉字书写的顺序混乱,主要是因为学习汉字书写的时候对汉字的笔顺规则混淆不清,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笔顺规则的学习,这样才能写出工整的汉字。
4认字教学
认字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递推式教学和区别教学。
4.1递推式教学: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汉字,由汉字本身的含义发音来发挥学生想象力联系到相关的生字,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但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额实际学习情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记忆相关的文字,要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出发,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学生指导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2区别教学:
要抓住相同部首汉字或者相似地方进行区分和辨别,既要发现相同的地方也要强调不同的地方,经过比较之后,需要重点把握不同地方的字形结构以及不同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但是一切区分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为主,否则学生会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并纠正。有些汉字发音相同,所以更容易使得小学生在字义理解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在小学阶段不能正确理解汉字的形、音、义,那么很容易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这些错别字出现是因为小学生对汉字的构字规律不能好好理解,所以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形旁不同意义来区分,尽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另外在讲授一些复杂的汉字时,一定要提醒学生避免出现错误,因小学生天生好动,传统的重复教学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开展汉字教学,并且监督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牢固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才能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教学,需要重视汉字教学,教师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实时更新教学模式,这样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和写作阅读水平。
作者:翁玉馨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一、充分就业的重要性所在
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就业才能符合教育目标,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不然高职教育就将停滞不前,因此涉及高职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充分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一方面能够将高职学生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得的应用,使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还具有积极作用;试想高职学生如果没有就业岗位,处于失业状态,再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和经济来源,那势必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高职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可见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还有保证高职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方法
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充分就业这一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保证,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可谓是事无巨细,不但涉及到高职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更涉及到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因此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充分就业为导向开展班主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始终是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人才为己任的,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过硬,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能优良的专业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市场需要,实现充分就业,因此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围绕着能够让学生充分就业来进行,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开展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像一颗螺丝钉,钉在那里都会熠熠发光。
(二)以充分就业为导向开展班主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工作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还不够,很多高职院校的班主任都是主要的科任教师担当,因此高职班主任在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以充分就业为导向,将专业知识和理论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们,并且要让学生消化和吸收,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理论知识的还有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要让高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因此高职班主任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前要细致的备课,要多搜集一些与专业课程有关的资料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实训和实践,对专业知识理论以及操作技能进行检验等,都会对高职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充分就业为导向延伸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职教育必然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后并不是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束,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继续下去,即便高职学生就业了,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延伸下去,究其原因就是要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择业和就业,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困难,班主任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责任和义务为高职学生提供帮助,能够从思想上、专业知识上、理论上都给学生以指导,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三、结语
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是多方面的,需要高职班主任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良师益友,为高职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终身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武腾 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