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04:13:59
导语:在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远程教育在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受训方信息化设施的基本情况
(1)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培训形式,因其省时间、省经费,效果好,受到受训单位和个人欢迎,但由于要利用网络,因此设施因素很重要。远程教育的手段就是通过网络传输进行,在机器配备方面最好达到一人一机。大学校或者重点中学能达到标准,但一些偏远学校或者较小单位,仍达不到一人一机,网络进校园问题也是存在的。不能保证教师上网时间,网络设置的低配置,都是制约远程教育的发展。
(2)经费支持不能整个满足培训需要
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支持程度高,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相当重视,计划详细安排周密,重视教师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但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一旦遇到设备更新和资金投入,就会使继续教育受阻,变更培训方法和途径,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率打折。
(3)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水平参差不齐
远程教育除了培训每位教师的基础学科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年龄大的教师几乎都没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这给远程培训造成了极大不便;但年轻教师就没什么大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差距很大,需要在培训时间和方式上调整。
2.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教师对继续教育寄予的期望高
教师是远程教育的主体,很多教师都参与过很多各种、各类继续教育,也对培训形式、内容等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对教学单位的要求:基层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从内心对教学单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寄希望学校能支持教师真正得到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也希望从费用、形式上得到更多的支持。
(2)教师期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有很大差别,有的教学管理方式选择为分散管理,对教师要求比较低,给教师的压力也小,让教师有一种放松感。有的教师希望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授课,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放松心情进行远程教育。教师对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基本态度:大致是希望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因为这是现代生活的表现,是很有必要的;网络教育有很多的优点,学习方便、节省开支,培训内容丰富;网络教育存在缺点,答疑困难,不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起来有一些障碍;更希望远程教学的模式能增添教师在线答疑;教师希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也要完全网络化。
3.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远程教育在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的资源相对来说比中小学的资源要少得多,一直以来,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数据比较多也比较齐全,职业院校的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水平较高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而这些人员都是教授级的人物,他们没有时间去专门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制订专门授课计划,即使有一些网络课件也是以前制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二、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实施远程教育的措施及手段
1.科学配置,转变理念
(1)职业院校教师要定准位,树立正确观念
远程教育是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式,除了各方要为这项教育任务提供资源、设备、和服务,主要还要将教师这个主要角色安排好。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很多来自网络等非人因素,但最终实现整体教育结果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表现不积极,那就彻底改变了远程教育初衷,所以要尽快改变远程教育资源的现状,正确引导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理念。
(2)职业院校教师要开阔视野,革新观念
当前,教学媒体的转变和增加,教师已经不仅仅是教材传达者、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拥有多种既能、充满现代思想的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帮助接受培训者转变、建构的协作者和共同操作者。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远程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向教师宣传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培训、教学。
2.制度保障,措施得力,促进教师参与
从国家的高度在推行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机构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职业院校制订了《教学资源接收和使用工作条例》、《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很多培训机构还专门进行了专题培训,做到让教师人人会用、能用、爱用远程教育设备。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要进网络设备、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更要让教师如何利用培训内容整合资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最终用在课堂上。加强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远程教育顺利进行;二是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让教师学以致用。
3.扩大影响,让远程教育资源高效使用
(1)利用各种活动促进远程学习
怎样让教师喜欢使用远程教育,并最终喜欢上这种形式?一是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要活泼,新颖,吸引人,能让教师走进远程教育;二是开展一些评议活动,比如博客比赛,日志评比等;三是拓展农村这个大舞台,农村现实的教育资源比较差,需要大量补充,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适合农村远离教育密集区,不能进行充分交流等存在的弊端。
(2)改变传统观念,让教师走出传统思想
老教师更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融进远程教育是有难度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更多的相关部门,包括老教师自身努力。一是加大投入,为学校配置网络、计算机设备;二是形成专门培训,对老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操作上的培训;三是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慢慢让教师的远程培训走上正轨。
三、展望
职业院校是职业类综合性大学,教师对专业性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尽管远程教育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但在师生交流、面对面互动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远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还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远程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构建终身学习教育,远程教育将会更加普遍和推广。
作者:黄晓东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
1医学院校化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医学院校化学学科特点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医学
院校的化学相关课程,往往作为医学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学生刚刚步入医学殿堂,对于医学知识兴趣很高,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只是对临床专业课充满了兴趣与期待,另外由于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零散,课程枯燥,所需理论不能马上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用性不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较差,从而导致了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厌学。归咎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1]。这些关键就在于化学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在讲授化学理论时,能够引入医学知识,深入细致的阐明医学与化学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接受。目前,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多毕业于各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在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面临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更新知识途径狭窄,医学院校化学教材更新换代周期一般较长,教师周而复始地讲授同一本教材,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又少,结果造成知识结构的萎缩、陈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二是医学知识匮乏,由于化学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所以在讲授化学与医学的联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一些生动的医学例子,自己不理解,只得被迫割舍。
1.2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伴随
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已发生了转变。课堂教学已由单一的板书、挂图、模型,转变为了图片、影像、动画、声音、模型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感官,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3]。尤其是随着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投入少、教学效果明显的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操作软件。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从事化学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培训,仅仅只能满足简单的操作,较为熟练的掌握Office办公软件,但是对于制作课件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等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极其欠缺,尤其是对美国剑桥公司出版的世界最优秀的化学桌面软件ChemOfficeUltra化学辅助系统知之甚少,导致了制作课件水平较低,往往只是板书或教材的搬家,没有体现出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教学课件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4]。
2医学院校化学教师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措施
对于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而言,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专业特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业务素养。
2.1通过自学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医学素养
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化学课程主要有《医学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化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而言,这些课程的化学功底都比较扎实,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却无法与书中渗透的医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这就要求化学教师首先应在吃透所授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查阅医学相关书籍,特别是《生理学》、《生物化学》,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做到言必有据。这样才能保证在讲授的过程中,阐述医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在生命体内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可以查阅一些计算机书籍,系统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化学专业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
2.2通过听课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
化学教师除了听同科老师的课,取长补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重点是系统、全面地听医学课程。这并不是要求化学教师跟班听所有的医学课程,可以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和自己讲授内容直接相关的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等,每学期可以坚持跟班听取一门,以后可以听取其他学科,积少成多,逐步消化,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水平。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自己所授课程有关的精品课程资源,或其他学校教师的授课视频,借鉴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2.3通过继续深造努力提高知识涵养
化学相对于其他医学学科而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但是化学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或者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历[7]。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断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创新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4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化学教师应该边自学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实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给医学专业教师说课,重点说化学教材中所涉及医学的内容,找问题,查漏补缺,严格杜绝讲错医学知识。二是边用边学,使用一系列辅助教学软件,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8]。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推进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悦 黄瑞萍 单位: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所包含的意义
教师通过接受信息技术的教学来提高其获取、处理与创新信息的能力,让广大人民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教学贡献力量而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信息工具来辅助教学,真正让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教师课堂教育中去,让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各项对教学活动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学的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与意识。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另一种角色就是为教学提供工具与资源,其所取得的意义与效果都为教师所认可,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能够有效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将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等不受时空的限制呈现于受训教师面前,为接受培训的教学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环境。并且还能通过广播、电视、CD光盘、计算机或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现有的有线广播、卫星电视等进行开发利用,借助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积极建设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打造计算机培训网与卫星广播相融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质量,扩大受训规模,为开展全员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明显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2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
2.1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处理素质
通过学习与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除此之外,在如今这个“学到老活到老”的社会中,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备条件,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就要与时俱进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而提供能力保障与技术支持,为以后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2.2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包含了丰富的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反映了现实且合理的现代教育理念,例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优化教学理念、发现教学理念,终身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创新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等等。通过学习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能够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虽然说对传统的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却不受陈旧的教育理论所束缚,能树立持续、全面、健康的教育观念,获取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与学习成长规律,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与思想认识基础。
2.3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拟与学习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能够培养教师用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久而久之,教师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而这些能力都是能够让教师的专业有所成长,让教师从“教学”的角色转变为“专家型教师”或“研究性教师”。
2.4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服务教学能力
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课程当中,通过培训者的讲解、示范,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的相互讨论、练习,并对各种新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新型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深入掌握与了解在目前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运用要点及其方式,进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信息素质,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璀璨的舞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效益与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教师,完善我们的教育系统。
3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快速发展,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带来了便利,为了开展教师的高质量、大规模、高效益的全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继续教育应该紧抓这一机遇,一马当先地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邓震江
一、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对检索文献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后续的继续教育问题,很少有文章涉及,职业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发展,才越来越越受到重视,逐渐进入到相关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中的。通过对现有的有关“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检索中我们发现这个标题检索下的文献非常少,而检索“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献研究较多。因此在分别对这两类文献进行研究、比对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中,普遍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如何因地制宜的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职业特色,针对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继续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体育仍然是薄弱环节,针对体育这一特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多数研究都是将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作为对象笼统、概括地进行粗线条的分析探讨。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更多的来源于普通高校,且多数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性的研究,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目前针对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四)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其在学校内的弱势地位使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不受重视,多是为完成任务、应付差事或者是走过场而进行的,既跟不上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发展步伐,又徘徊在职业院校“专业优先”的主阵地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成为个人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建合适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自臻完善。一方面,在满足社会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教师的需求,要按照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培训,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先导。其次,把学历补偿教育和科研能力提高作为重点。第三,以拓展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丰富与充实常见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竞赛规则、裁判法则与赛会组织编排等方面的知识,让教师把握体育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动向和新方法。第四,将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五,确立运动训练竞赛和课外锻炼指导为继续教育的两个要点。第六,将跨学科知识作为继续教育体系的补充内容。结合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进行加强心理学、职业教育学、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明确清醒的认识。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评价与反馈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在实施的过程中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通过过程中或过程后的评价与反馈可以得到及时的了解,根据这些评价与反馈反过来又完善课程的制定与实施,从而达成目标,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齐抓共管,夯实保障体系。
要行之有效的保障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领导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师的发展,而且要付诸切实有效的行动,比如讲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列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序列,或者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确保体育教师适应时展的潮流,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最新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同时学校也要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师的所取所需,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体育教研室积极配合学校制定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进修档案,对体育教师实行轮训制、奖惩制和淘汰制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老师工作倦怠、懒散的习惯,督促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有效发展,不能只依靠体育教师的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领导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作者:黎林飞 李帅 兰淑平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石河子市共13个地州市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合计发放问卷354份,回收354份,回收率100.0%;剔除未作答题目占1/4以上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90.4%。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为:男74人(23.1%)、女246人(76.9%);汉族223(69.7%),少数民族97(30.3%);任教学段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2(6.9%)、181(56.6%)、84(26.2%)、33(10.3%)。2.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新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学历教育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非学历教育情况。其中,第一部分共有10个项目,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教龄、特教教龄、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区、编制、职称和所教年级;第二部分共有6个项目,主要包括:初始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当前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第三部分共有7个项目,主要包括:培训级别、次数、内容、效果、问题、影响与需求。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接受过培训的主试主持实施。为了保证作答的真实性,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自编访谈问卷对新疆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共有60余名特教教师参加了访谈,内容包括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内容、次数、级别、成效、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等。访谈所得信息依据问卷结构进行归类,在后续分析问卷结果时参考访谈内容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研究结果
2.1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现状
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四个年龄段中,人数最多、比例最大是30岁及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达到124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38.8%。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比例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见表1)。对教龄和特教教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龄、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分别有100人和150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31.3%和48.4%,教龄、特教教龄在11-20年以下的教师人数及比例次之。特教教龄在6-10年、11-20年、≥21年段的教师比例均低于教龄在这三个段的教师比例,但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却远远高于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两者的差异达到17.1个百分点(见表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的现状表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有相当比例的特教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这既显示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昭示着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2.2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教育
经统计分析,发现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以高中及中专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129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40.3%;因高学历教师人数较少,在统计分析时将硕士学位教师与本科学历教师合并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这部分教师仅有82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5.63%,其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人。为检验初始学历教师与当前学历教师人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cNemar变化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Z=-12.367,P<0.001,这说明教师们都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检验每种学历教育的人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别对两种学历中的人数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初始学历的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10.43,P<0.01),发现三种学历结构的人数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教师人数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对当前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201.08,P<0.001),结果发现三种学历教师人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人数要显著高于大专、高中、中专学历人数,具体表现为: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变成了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218人,占有效样本的68.1%,和初始学历时的本科学历教师比例(25.63%)相比提高了近43个百分点;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86人,26.88%)和初始学历时的专科学历教师比例(109人,34.0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15人,4.69%)和初始学历时的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40.3%)相比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硕士学位教师有1名,实现了零的突破(见表3)。本研究样本中,获得学历提升的特殊教育教师共有18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8.44%,超过了一半。对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及中专学历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有114人,达到84.4%;大专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和比例次之,有73人,达到67.0%,本科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比例为零(见表4)。通过对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进行相关分析(r=0.602,P<0.001),结果发现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呈显著正相关,即学历越低越接受学历提升教育。在专业类型上,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专业同当前学历专业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始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8.6%(188人)、20.1%(64人)、21.2%(68人),其中教师人数最集中的前五位专业分别是特殊教育(53人,16.7%)、中文(36人,11.2%)、学前教育(21人,6.5%)、信息技术(18人,5.5%)和医学(16人,5.0%)。在接受学历教育、取得当前学历后,教师的专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变为77.2%(247人)、7.1%(23人)和15.6%(50人),教师人数在前五位的专业变成了中文(94人,29.5%)、特殊教育(24人,7.6%)、小学教育(16人,5.0%)、数学(14人,4.4%)和医学(14人,4.4%),普通教育类学历专业(尤其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
2.3特殊教育教师的非学历教育
表5数据显示,本研究样本中,绝大多数的教师(271人,84.69%)都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其中,接受过1-2次教育的教师人数最多,有16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2.19%,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还有4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5.31%。特殊教育教龄也与教师的非学历教育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285,P<0.001),教龄越长接受的非学历教育的次数越多。我们具体分析发现:特教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未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占这部分教师的五分之一,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次数也以1-2次为主(93人,占这部分教师的60%);特教教龄在6年及以上的教师接受3-5及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机会要更多一些(见表5)。经统计分析,发现本研究样本中,接受过自治区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最高(55.3%),接受过国家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次之(20.3%),接受过校级、市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13.8%、10.6%(见表6)。对非学历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229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71.6%)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接受特殊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有130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40.6%。本研究有效样本中,认为自己在非学历教育中收获很多的教师比例最高(205人,64.0%),有24.7%的特教教师认为非学历教育效果一般,有10%的教师感觉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帮助有限或不明显,还有1.3%的教师反映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没有帮助(见表7)。对非学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被特教教师排在前四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192人次,60.0%)、“教育方法偏重于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135人次,42.19%)、“培训次数太少”(124人次,38.75%)和“培训计划一刀切”(81人次,25.31%)(见图1)。还有少量教师认为“培训次数太多(11人次,0.03%)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专业指导”(222人次,69.4%)、“缺乏经费保障”(166人次,51.9%)、“没有充足的时间”(125人次,39.1%)、“缺乏良好的环境”(102人次,31.9%)、“其它”(10人次,3.1%)。在未来的非学历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最迫切希望学习的前五项内容分别为:特殊儿童心理辅导(197人次,61.6%)、康复知识技能(188人次,58.8%)、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153人次,47.8%)、现代教育技术(120人次,37.5%)、学习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118人次,36.88%),特殊教育前沿理论(112人次,35.0%)、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85人次,26.6%)和特教研究方法(67人次,20.9%)排在第六、七、八位(见图2)。
3讨论
3.1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总体成效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资格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先天不足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已由当初的以高中和中师为主(40.31%)转变为目前的以本科为主(68.13%),这一比例和北京市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73.1%)[9]相比虽然还低5个百分点,但和全国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8.4%)[10]相比却已高出近十个百分点。从专业化水平来看,通过非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虽然比较年轻,而且有大量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过来,但84.69%的教师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该比例已基本接近全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90%)[11]。从非学历教育的级别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所接受的非学历教育层次比较高,主要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其中:接受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占到20.3%,超过五分之一,接受自治区级培训的教师占到55.3%,超过一半,这两部分教师加起来比例达到75.6%,该比例远超过全国接受过省级和国家级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15.2%)[1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级别比较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疆充分利用了国家和地方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平台,尤其是“国培计划”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政策和对紧缺薄弱学科的倾斜政策[13],二是新疆自治区出台并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规划,搭建起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专有平台[14]。这表明,国家及新疆自治区政府“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促进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指导和实施责任,对于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
3.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奋进背后的省思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学历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初始学历低的教师比初始学历高的教师学历提升比例大的趋势,其中初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学历提升的比例低到零,致使新疆硕士学位特殊教育教师只有1人,比例仅为0.3%,该比例远低于全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0%)[15]。新疆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高比例与硕士学位以上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比例之间的悬殊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教育奋进的成效,可能更多地源于教师资格达标硬性要求下教师出于对“外炼”的职业资格功利的考虑,但教师“内修品格”的意识却并未被唤醒与激活[16],这显示出学历补偿时代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乏状态下,新疆特殊教育面临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专业自主发展困境。从学历教育的专业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存在着专业发展的迷思。新疆特殊教育教师中,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本来就比较低,只有16.7%,该比例几乎是全国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31.9%)的一半,在经过学历提升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矛盾更加严峻,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降到了7.6%,此比例几乎是全国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21.8%)[17]的三分之一。特殊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引进非师范类及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来缓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资短缺的矛盾本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普通教育专业以弥补职前培养无法涉及的某些缺憾和空白点,也在情理之中,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比例低至7.6%,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迷思,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特殊教育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探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迷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新疆特殊教育基础薄弱,特殊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存在普教化倾向[18];二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迟迟未出台,无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19]。从非学历教育的次数来看,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非学历教育,但还有15.31%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同时,接受过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次数也偏少,超过一半(52.19%)的教师都只培训了1-2次,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比例很小,只有10.94%,该比例远低于全国接受过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46%)[20]。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次数偏少与地(州、市)和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有关,参加过校级和市级培训的教师加起来才仅有24.4%。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在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是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应该并能够包办一切,期望国家和自治区解决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却并不切合实际。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大量的经常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两次的集中培训解决完,需要即时指导。同时,特殊儿童自身的复杂性也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也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21]。此外,忽略地(州、市)及特殊教育学校自己本身的主体作用,也会削弱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的效益。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就发现,部分地州市级政府由于缺乏对特殊教育的责任意识,没有将教师培训与学校建设统筹安排部署,致使多所学校错失了自治区级培训机会。还有部分学校在派出参训教师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不按要求选派教师,使有些教师过度培训,而有些教师又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和市级培训的主体地位不应也不可偏废。
3.3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反思
质量和效益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是继续教育研究领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总体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达到64%,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36%的教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持中立甚至是消极的态度,此外,有69.5%的教师依然认为目前自身专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指导。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级别相对于全国而言比较高,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不甚满意,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师依然感觉当前缺乏专业指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的产生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粗放式教育模式削弱了教育的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这和田寅生等人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2]。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的多元化是源于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本身所带有的变量(背景变量、发展变量和环境变量)[23]的多样化。新疆开展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时,采取的是全国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通用模式,即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24],无法顾及对象变量不同所带来的需求差异,从最初的不分专业的“大一统”特殊教育培训到后来的分专业培训,都属于粗放式培训,在一个培训班中,有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业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教师。教师之间存在太大的异质性,但大家却把解决差异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本身,这就让培训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的社会期待,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部分教师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二是“知与行”的分离削弱了教育的实践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非学历教育内容中,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居于主体,占了71.6%,实践技能占了40.6%。但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类内容却被教师们排在了后几位(“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和“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位),排在前五位的“学习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上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60.0%教师认为培训“结合教学不紧密”,有42.19%教师认为理论培训者“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这表明,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期待与路径选择,培训者似乎看到了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参训者则希望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结果也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在教师教育实践行为中处于一种无力与日趋祛魅的尴尬境地,参训者对于培训者的“话语霸权”和自身的“失语”非常不满,对争取“话语权”充满了渴望。在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培训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走弱现象的产生与它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较量、博弈密切相关,在这场博弈中,特殊教育理论的失利,看似与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工具理性”[25]的追求并无二致,但却也是源于教育实践者面对特殊儿童问题越来越复杂时无力、焦虑、困惑、挫折与挣扎的迫切诉求,同时也源自于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效率的执着追求。因此,再次追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一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26],探寻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路径,促进“知与行”的有效结合,便成为当今特殊教育培训者不能不面对、不能不思考并且不能不去探索的现实问题。
4建议
4.1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
OECD认为,教师职业的持续更新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成教育改革的关键[27]。而和根据社会变迁呼吁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道德感召方式相比,政策因素能够更加持久和稳定地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选择[28]。因此,要使继续教育从理念呼吁层面转向行动、实践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管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从公共政策层面不断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保障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有效地进行继续教育。当然,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政策,它应该配以内在一致的、综合的、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运行,就应着力设计系统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证书制度、津贴制度等,这种制度要关注“职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出“人们对特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从业者,在社会及职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与认同。即,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外在的资源占有、报酬分配及精神上的自我体验等是相辅相成的”[29]。
4.2搭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平台
虽然制度的激励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激励,但由于制度建设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根基,这就使得制度建设本身变得异常复杂。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形成普遍适用的促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还需要很长时间[30]。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基础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微观环境就成为宏观政策的良好替代。因此,学校能否搭建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就成为影响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平台能否搭建起来,又取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即能否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用科学的、人本化的评价和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发展的适度压力和动力,从而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工作与生活的诉求。在校本研修越来越成为普遍诉求的情况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便成为提升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
4.3构建基于教师需求和学习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培训只有与参训老师关注的问题和学习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反思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宏大叙事”倾向,仔细考虑特殊教育教师继续学习的目的、教师学习的特点,然后从教师需要出发,构建需要和学习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从而使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逐步由粗放走向精制、由原生走向优化,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一切师资培训都是理论和实践、激情和成就之间的对话”[31]。但要实现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的有效对话,则需要双方的双重自觉,即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领域的特殊教育教师,都必须重构自身的生存方式,学会相互走近、彼此倾听,形成“视阈融合”、“交叠共识”,然后才能在教育实践的边缘进行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理论交接,在教育理论边沿领域展开实践探究。
作者:张玉红 宿淑华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和特殊教育学院
1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因素
其一,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年轻优质的师资和教学硬件资源集中分布在重点学校和城镇,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家长学生掀起了择校的狂潮,本来就稀少的优质生源流失殆尽,领导、教师们失去信心,心灰意冷;再加上若干年来没有补充年轻教师,没有生机活力,留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因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所以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力和热情不够。
其二,培训内容设置空泛,针对性不强[3]。在第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中,从国家到省市,所确定的内容基本上是纯理论性的,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大多是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基层中小学教师听后觉得云雾难辨,高深莫测,很难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导致基层中小学教师反感和不满。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内容又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纯理论的东西确实少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仅仅围绕上课等技能来设置培训,培训内容又过分“窄化”,上几节作秀课,专家点评了事。表面上看,满足了教师的当前急需,但却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少、侧重于短期实践技术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当前中小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们认为收效不大,因此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其三,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缺乏刚性。一般人身上都有不自觉性和惰性,更何况教学任务重,工资待遇低,很多教师不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去专心学习、认真研究。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刚性的管理措施,继续教育的效果是难以得到保证的。比如业务考试、普通话等级、计算机等级等培训和考试存在旷课、缺课、请人代考、开后门等情况;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们打开电脑中的学习视频后,或去上课、或批改作业、或聊天,甚至还有人玩游戏,时间到了就点击一下,有的还请别人点击,课后的作业、论文也是胡乱摘抄剪贴完成,有的干脆请别人完成,应付了事,目的只要能拿到培训证和学分,根本没看,更不用说专心学习、潜心研究了。其四,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和安排上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只是把组织继续教育当作政绩工程或者形象工程,监管不到位,培训机构的一些领导、教师也只是为完成任务,监督检查不到位,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另外,继续教育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在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时间多安排在假期或周末,教师们周一至周五工作都非常繁重,家里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处理,同时也想利用假期好好休息休息,放松一下。如果占用节假日,教师们首先心里就反感,不情愿,所以节假日的培训也是敷衍应付。尽管假期时间较充足,可是继续教育的时间往往是1~2周就结束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教师学习几门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措施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努力提升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我国在这方面高度重视,从1993起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法》第四章还专门就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这两部法律还很不够,这两部法律只是初步改变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实际操作性并不强。它没有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培训机构的资质、如何考核、培训证的认定办法、如何追究责任等等。为了使教师培训具有自觉性、长期性、强制性、严肃性和实效性,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让继续教育做到真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让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逐步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合理分配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有计划地从师范类学院招聘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以提升领导、教师的信心。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工作方式,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树立“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一切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把赚取政绩的形象工程变成切实为教师服务的惠民工程。必须调整培训方式。“学以致用”“学了管用”是继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有用才是教师们需要的。从培训中学的东西如果真正是教师需要的、实用的,且在教学中确实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们肯定会越学越有劲,人人都会积极投身到学习中来。自然而然就会掀起继续教育的热潮。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常态化的送课下乡活动,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多、潜能生多、问题多等,组织专家、学者、名师等定期送课下乡,现场指导,现场解决问题,现场和教师交流探讨。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送课下乡1次。这种方式才是教师们所喜闻乐见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确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网,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广阔平台,为农村教师提供充足的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模仿、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农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四,改变教师绩效教育的评价机制,实行刚性管理。应打破单一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多与参培教师所在学校联系,充分利用学校行政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档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学校行政人员三位一体,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坚决杜绝开后门、蒙混过关的现象。除了作业、考试、论文外,应重视在职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过程性评价,以及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应及时检查教学后记、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及期末的教育教学效果等。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资格证书的认定等方面严格把关。此外,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奖励和处罚机制,继续教育效果与评优评先晋级及绩效考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确保继续教育的效果。
作者:李学军 单位:水口山中学
一、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心理、人际关系等知识和的掌握,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的内容单一,过分注重提高学历、获取学位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内容教师对能够取得学位、学历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比较热衷,但是对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继续教育内容,往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特别是女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时间紧张,让她们抽出时间接受这类教育则是能推就推。而现实是女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偏窄、职业心理素质不如男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继续教育形式设计存在不足,缺乏能够适应女教师特点的继续教育形式现有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参加脱产、半脱产的学历补偿教育、岗前培训等形式,这都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支撑才能完成。由于女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教师的特殊性,让她们抽出大量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对她们来说确实有实际困难,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她们宁可牺牲自己也乐意将机会留给自己的丈夫,自己承担起服侍老人照顾孩子的重担。所以,如何创新继续教育形式,使之更适合高校女教师的特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校对女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重视不足,支持不够,是阻碍女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因素学校对女教师继续教育支持不够,女教师进修机会少、科研课题少,机会不平等,这些不公平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女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一大障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表明:2006年担任基础课教学的女教师占总数的32.27%,而男性的同一比例为25.76%,高校女教师岗位主要是担任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学。由于基础课和公共课注重教学而非科研,但在职称评定时,主要考虑的是科研而非教学。2007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中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5.68%和24.32%:女性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比例为4.63%,而同比例男教师为5.58%。以上数据说明,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未全面考虑女性工作成果,培训机会存在不公平。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政策对于女教师是不公平的。
二、提高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本文主要探讨学历教育、专业知识进修之外,针对高校女教师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内容,使其职业生涯能够顺利发展。为了使高校女教师更好的克服职业生涯中的障碍,对她们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在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上,开展丰富多样的继续教育1.针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继续教育高校女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职业发展障碍,又称职业生涯阻隔,国外学者围绕职业生涯阻隔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阻隔因素主要由内在和外在阻隔两类构成,动机、自我概念、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等为内在阻隔,主要来源于高校女教师的内心,是她们的心理素质决定的;收入、歧视、角色期待、工作环境等为外在阻隔,主要来源于外部。这些是她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有时阻碍其发展的障碍,就内在阻隔来讲,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她们认识到这些阻隔的存在以及如何克服它们。有研究者通过对上海市21所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女教授中6.9%的人有中度或重度抑郁,21.33%的人有中度或重度焦虑,失眠比例提高,其中40岁以下女教师失眠症超过70%,衰老提前出现,心理甚惑疲劳。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女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高校女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其职业角色,出色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应具备下述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职业角色意识、性别角色心理素质等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智能的发挥,影响到高校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进而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高校要针对这些心理素质,对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心理干预,使她们提高职业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有效提升工作效率。2.针对高校女教师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继续教育由于受女性心理、生理因素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女教师能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女教师教书育人成就大于科研成就。部分女教师习惯于传统、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相对保守,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女教师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值普遍较低。中加合作的“高等教育中妇女的参与”课题组,对分布于各地的几所高校的男、女教师和某高校180位女教师与214位男教师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反映出在每个年龄段上,男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值均高于女教师,与之相对应,其学术成就、职称亦高于女教师。通过对变量的分析,课题组认为高校女教师对工作的较低期待是影响她们参与高等教育的最大因素。因此,作为女教师所在单位的高校,要重视这一女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女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讲座等形式,聘请一些女性的成功人士,让她们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教育和激励女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敢于应对各种挑战,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自觉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坚强职业女性。把坚韧的精神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思想融入教学、科研和家庭中,追踪科技与发展前沿,扩充知识容量,不断调整、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素质。使她们认识到,现代人应该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通过不断学习,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3.针对高校女教师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继续教育高校女教师与一般女性相比,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关系网络是阻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者曾经调查了《财富》1000强公司的首席行政官,47%女性说她们被排除在非正式人际关系网活动之外,这是升迁的一个障碍。高校女教师社会交往圈较窄,使其获取的信息流减少,抑制了其学术信息的获取,不利于女性科研工作的开展。受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封闭、狭隘限制了女性的视野,对外界消息的敏感性和接纳率不高,不能将自己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审视、评价、反省、调整和改变自己,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女教师良好的自我科研学术定位和创造科研学术新成果的可能性,制约了女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导致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不如男教师。所以,建立广泛、融洽的人际网络也是当代高校女教师的必修课。高校应该提供这样的继续教育,是她们掌握一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加女教师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这对女教师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
(二)改进单一的继续教育形式,设计能够适应女教师特点的继续教育形式针对女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教师的特殊性,对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比如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的形式;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展示;特别是接受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可以利用的空余教师时间,灵活掌握。这样,女教师可以选择采取脱产与不脱产、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尝试采用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校提高对女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重视程度,大力支持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女教师进修机会少且与男教师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不仅影响女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必然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关注男女教师继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为她们多提供国内外进修学习机会,特别是针对职称低、教龄短的青年女讲师、女助教的学习、进修与提高。针对女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的现实,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多向女教师倾斜,例如加大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工作量系数,使女教师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类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时,学校可以制定专门的、切实可行的针对女教师继续教育的奖励措施,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继续教育奖励机制,确保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和达到国家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与目标,针对高校女教师的特点,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女性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作为女教师的单位,学校应提高对女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重视程度,制定支持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政策措施。
作者:郭萍刘树艺祖静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一、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观摩课程,开展小组互评,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选取典型的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针对中学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特点的培训教师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因此,担任继续教师的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基本上很难找到既有显著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结合这样的现状,我们只有采用吸收不同特点的培训教师的手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人,第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在生物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第二是在中学担任教师但对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相当了解和颇有研究的教科研人员;第三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中学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学者型教师。这三类培训教师形成互补性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生物教学更深层次的分析,另一方面能结合中学生物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实践性的教育建议。
作者:于伟单位:甘肃省酒泉中学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关于课程概念的认识调查发现,在教师方面,有15%的教师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44.2%的教师知道且基本说出教师的概念,25.6%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2%的教师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教师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教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总体上,“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教师所占比例还较小,“错误说出”和“不知道”课程概念的还占一定的比例。此外,在管理者方面,有23.5%的管理者“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34.1%的管理者“知道且基本说出”课程的概念,24.7%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7%的管理者“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整体上,能够准确认识课程概念的管理者所占比例还较小;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工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工龄的增长,管理者能“够准确说出”或“基本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而“错误说出”或“不知道”的比例在减少。
(二)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调查发现,在教师只方面,有12.2%的教师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5.6%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22.2%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此外,调查还发现,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教师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教师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仍占少部分;在管理者方面,只有29.4%的管理者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0%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10.6%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就是一个概念。此外,随着管理者工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人数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人数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比例很低。
(三)课程的结构调查发现,从层次上看,在德育类模块方面,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占总数的40%,其他的占60%。在开设的课程中,有1门课程(占20%)是重复开设,2门课程是由专家推荐;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方面,教育学共开设32门,教育部推荐课程为23门,占教育学开设总数的71%,另外,有7门课程(占21%)属于专家推荐,培训机构推荐的课程有2门(占6%);在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方面,已开设的14门课程中主要是通识课程,有5门为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占36%),有4门为专家推荐(占29%),另外5门没有标识其来源(占35%);在学科教学模块方面,大部分为国家级课程,省级和县级课程较少。从类型上看,其一,“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大多是人文课程,科技知识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其二,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方面,开设的科目所占比例严重失衡。其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隔离。调查发现,每门科目所开设的具体课程,大多是针对中学的物理所开设,没有与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课程联系的综合课程,更无跨学科课程。
(四)课程的理论性与实用性调查发现,课程建设呈“学科化”特征。活动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与现实状况不一致。在调查对象中,多种期望的教师占较大比例,单方面期望的所占比例较小。在多方面期望中,25.6%的教师期望增强教学能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17.2%的教师期望获得教育的新观念、方法和知识,其他多方面的仅占6.1%;在单方面期望中,12.8%的教师期望解决教育实际问题,10%的教师期望获得教学能力,7.8%的教师期望获得专业知识、5%的教师期望获得科研能力、5%的教师是单位要求和4.4%的教师是职称要求。此外,调查还发现,有5%的教师认为所接受培训的课程实用性非常强,能够很好指导教学实践,有45%的教师认为实用性一般,指导教学实践并不明显,有37.8%的教师认为没有用,不能指导教学实践。可见,教师对现行课程的实用性满意度较低,与他们期望的不一致,这也直接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加强。
(五)课程资源的形式与信息化程度调查发现,“师德”和“班主任”这两个课程模块,课程资源100%来自文本资源;“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教育学课程资源100%来自文本资源,心理学课程资源86%来自文本资源,14%来自多媒体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模块,课程资源83%来自文本资源,17%是多媒体资源;“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86%课程来自文本资源,14%来自多媒体资源;“学科教学”模块,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83%来自文本资源,17%来自多媒体资源。科学的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均为50%。
(六)课程的管理在对课程开发与指导方面,调查发现,81.2%管理人员认为管理机构没有请过专家对课程开发进行指导,只是根据国家、省里推荐或指定的课程安排。在课程的选择性方面,管理或培训机构决定选修课程的选择,而受训教师只能被动接受选修课程,教师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课程落不到实处。所以在这种选课制度中,教师的选课还是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调查发现,53.9%的教师认为自主选择培训课程非常有必要,36.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无所谓和没必要的比例分别为7.2%和2.8%。在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培训或管理机构所做的主要就是静态的课程开设时间、任课专家和教师、受训教师的选择与落实,而对于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管理人员在回答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对课程进行监控这一问题时,有79%的管理者说在正式上课之前,会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大纲和教案撰写等做出较为统一的规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也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课程的满意度。但很少人会提及对授课教师的方案与实际授课状况和质量是否一致性做出监督和检查。
(七)课程的考核及评价机制调查发现,在85位管理人员中,有29.4%的人回答建立了课程评价制度,有42.4%的人说不清楚或不知道,有28.2%的人回答没有指定的评价制度。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仍然重点强调课程考试的成绩,对于过程诸如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增长、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进步等较为忽视。这种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方向和质量。调查发现,课程评价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期末卷面考核、作业考核和考勤考核,而学习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形式缺乏。在调查中发现,有85.9%的管理者认为采用“期末卷面考核+出勤+作业考核”作为最终的评价形式,有14.1%的管理者未做出清晰回答。“期末卷面考核+出勤+作业考核”评价形式与受训教师的回答大体一致。
二、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完善六大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包括师德修养培训课程、学科教学课程、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和人文与科技知识。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模块应强化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适能力;学科教学课程模块应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掌握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补充新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科教学问题的解决研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应帮助教师吸收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了解和掌握新的基本教育教学方法,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模块应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班主任工作模块主要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班主任工作规范,深入学习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升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既要帮助教师扩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人文精神,也要帮助教师扩充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增强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
(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一是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要注意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把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来做。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应包括:用于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资源,因科学技术变革使教师知识与技能更新的课程资源,用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课程资源,以及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课程资源等。二是加强网络和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明确目的教育网络和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相接轨,关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最新成就;另一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受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课程资源的组织形式要针对受教育教师的学习特点,课程资源的学习方式要针对教师岗位实际特点,此外,网络与媒体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实行规范、科学的课程管理一是明确国家、省和县三级在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下放课程管理权限。省级和县一级应制订适合本地的课程计划,组织和审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实施与开发提供服务。要依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性意见和教师的需求、建议,由专家、一线教师、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共同协作制定中期课程规划和年度培训课程计划。课程规划应针对实施的全部课程,涉及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二是注重课程开发环节。既要给予任课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有明确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也要在选用教育部、省级推荐教材的同时,加强与师范院校、兄弟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的资料交流,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有特色的教材、讲义、自学资料和乡土教材,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一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考虑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心理的特点,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维度的方式方法并注重实践性[4]。例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还可以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作用和目的,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二是采用多主体的评价。课程评价的主体应是以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任课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受教育者(受培训教师)以及社会相关人员等为主体,通过多主体对课程实施条件、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使多种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者:杨超徐凤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办
1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涵义
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即立足于教学实践、贯穿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出发点,贯穿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立足于教学实践,指所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对学校教学的实际要有全面准确客观的把握,继续教育培训者要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起深入课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贯穿于教学实践,是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继续教育的进行要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这样,继续教育培训者与中小学教师可以一起深入教学现场,共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氛围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成为一个共同体,他们各自的专业发展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下得到快速提升。如此,就对继续教育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者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反思、研究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他们提供有关的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另一方面,则要求继续教育培训者全面把握教学实践,能够真正指导、帮助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学实践放在第一位,继续教育的培训与问题研究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在培训中接受的理论学习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以便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是说,转向教学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要指向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能力。
2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学校教学实际,借鉴当今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益探索,笔者认为转向实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采取“案例教学与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所谓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成为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一定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此处指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案例教学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案例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案例中,使学员在分析研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获取了蕴涵在案例中的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剖析教学案例的过程对于促进学员反思教学实践精神,并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教育情景中,由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实践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被引入到继续教育领域。教育行动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其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进行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较高层次。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教育理念。
(1)融学习于实践中。
教育行动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批判精神。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是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2)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而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独特的和价值冲突的情景存在于任何已经产生的理论和技术之外,教学与反思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教师的反思过程与教育研究就更进一步地保持了方法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反思实践本身就更有研究的韵味。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就已经具备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这个教师就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了。
3结语
基于对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有着共同的实践理念,两者都强调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的紧密结合,都重视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思、研究教学实践,不断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为造就反思研究型教师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开拓新的思路。
作者:张学敏单位:安阳市第六十二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其继续教育。文章以贵阳市城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贵阳市城乡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在统计分析他们的继续教育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贵州省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这也是从管用一生的传统学校教育向贯穿一生的现代社会化教育转变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环在于加强其继续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辖区内的省、市、县、乡、村级约40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包括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调查总体,向其中2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97.8%。在城乡教师的界定方面,将所在地为省城、地市、县的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学校所在地为乡镇、村的教师划分为乡村教师。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青年(20~29岁)、中年(30~39岁)、壮年(40~49岁)、老年(50~60岁)教师的人数分别为135人、243人、143人和46人;男、女比例约为1.81∶1;拥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人、131人、384人、50人、0人。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涉及5个与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信息,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教法,对继续教育的评估。
二对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贵阳市不同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普遍比较清楚,但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物理视野的认识上,城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3%,城市物理教师中有79.6%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乡村物理教师持这种观点的人占76.7%。另外,在城乡物理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人分别占70.1%和66.5%,认为能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分别占66.5%和54.0%,而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的城乡物理教师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分别占45.5%和40.5%。可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中有更多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在城市教育发达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则对于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主要影响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的认知方面,乡村中学物理教师要略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83.5%,城市教师占80.2%);在对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和能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认知上,城市教师高出乡村教师4.5%(其中乡村教师占73.3%,城市教师占77.8%);对继续教育使人格得到完善的认知上,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出8.3%(其中乡村教师占13.3%,城市教师占21.6%);在对继续教育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59%,城市教师占47.3%);对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6.8%(其中城市教师占14.4%,乡村教师占21.2%)。城乡物理教师这种对于升职和增加工资的要求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教师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城乡物理教师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继续教育没时间的占67.7%,乡村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57.5%;认为学习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的城市教师占10.8%,乡村教师占12.0%;认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教师占7.2%,乡村教师占5.5%。这些数据说明:城市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乡村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继续教育地点远、交通不便。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城乡物理教师目前在继续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的交流手段、设备还不够充实,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的信息交流要略胜于乡村教师(其中,城市教师占54.5%,乡村教师占51.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其中,城市教师占53.9%,乡村教师占47.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城市教师中34.1%的人认为继续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较少,而乡村教师持这种看法的人占48%;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念,如城市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观念陈旧的占30.5%、乡村教师占35.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城市教师只有24%的人缺乏计算机知识,而乡村教师此类知识不足的人占到了30.5%;城市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城市教师认为自己知识老化的占25.7%,乡村教师占20.5%。这些数据说明,乡村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教师更渴望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在城乡物理教师中,有70.1%的城市教师最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乡村教师只占61.5%;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62.7%〔城市〕、58.1%〔乡村〕);乡村教师也较城市教师更需要教学信息搜集与处理的理论(40.3%〔城市〕、37.7%〔乡村〕);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更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44.9%〔城市〕、40.7%〔乡村〕);乡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需要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38.3%〔城市〕、29.3%〔乡村〕)和有关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30%〔城市〕、23.4%〔乡村〕)。调查数据显示,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想学习的课程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3.6个百分点(53.9%〔城市〕、57.5%〔乡村〕);社会科学类知识理论,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4.3个百分点(44.3%〔城市〕、40%〔乡村〕);职业技术类,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高16.9个百分点(23.4%〔城市〕、40.3%〔乡村〕)。可见,城乡物理教师在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3.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城乡物理教师较普遍能够接受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71.5%〔城市〕、67.7%〔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更新(58.7%〔城市〕、66.5%〔乡村〕);教师知识有所拓宽(53.9%〔乡村〕、51%〔城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3.1%〔乡村〕、40.3%〔城市〕);受训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22%〔乡村〕、14.4%〔城市〕)。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乡村物理教师比城市物理教师更加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对贵州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城乡物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持这种看法的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分别为59%、47.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后,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其比例分别为21.2%和14.4%。这些数据在真实地反映出城乡物理教师真实想法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城乡物理教师尤其是乡村物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激发城乡特别是乡村物理教师主动性和热情的关键之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对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对于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因时、因地制宜,有区别地加以处理解决。第一,对城乡物理教师分级、分地区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以城市和乡村为分班标准来开设城市班和乡村班,并分别安排与之相适应、能够满足各自需求的课程。第二,在充分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短训方式。其中,以自学为主,分段集中面授为辅。这种短训每学期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5~7天),最多不能超过两周(15天)。另外,可以利用城市教师离继续教育地点较近之便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组织为期1个月至半学期的物理教师脱产研修班。第三,为减轻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经济负担及克服其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县(市)级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点,以送教上门等形式在双休日开设短训班,组织授课教师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授课。第四,继续教育形式可电教化、多样化。如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或通过考察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也可利用引导教师操作实验,进行案例教学、合作教学或自学辅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其教育投资,改善其继续教学设施。3.对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的相关建议。针对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差异,本文建议:在充分考虑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按需施教。具体而言,对于城乡教师都非常需要的课程,可以开设必修课。如开设解题教学方法研究课,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在解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培训,使其尽快摆脱“题海战”,并引导学生撤出“题海战场”。有区别地安排选修课。如给乡村教师班专门安排开设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类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可采用“菜单式”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供有需求的教师自由选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深刻性”,以提高城乡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目的。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确保为乡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新颖而实用的教学科研资料,不断开设出深受广大城乡物理教师欢迎的好课程。同时,还应按需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满足城乡物理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贵州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区别地加强其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仅供参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为“贵州乡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
作者:金耀辉 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师教育学校
摘要:体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经常说“要从娃娃抓起”,的确无论是文化课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都应该从小学抓起。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从专业素养还是自身教学素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探讨一下为什么体育教师需要继续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现阶段虽然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好,他们的动作很标准、体育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的其他能力(例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却很弱。很多体育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一般只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却遭到忽视。虽然教师自身的体育素质非常好,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吸引学生兴趣,如何管理学生,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从这一方面来讲,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二)教学改革之后,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仅仅是体育,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阶段,面临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三)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也越来越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文化水平、教学能力都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学校音体美这三科是一个教师来教学的,教学的质量很差,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一)学校定期开展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并不深刻,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题类型的会议,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及时传授一些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而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对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对他们渗透最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学习并按照标准来开展教学,这对于体育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二)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一定要采取丰富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肯定会很低,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对教师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的话,那么他们接受起来肯定也会有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首先可以带领他们去一些体育教学比较先进的学校去参观,感受那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来完善自身;其次,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体育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形式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取一部分教师并为他们报名继续教育的课程,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继续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继续教育。举例而言:培训相关人员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对学生说话比较粗鲁等等),针对教师的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教师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并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为什么要关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教师纯粹就是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要把一些运动的要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投入人力、财力来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其实不然,体育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教师具备很高的素质,然而当前许多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都没有达标,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的话,那么教学的效率就很难提升,学生的身体锻炼也不一定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作为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承担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也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就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原因以及教育的措施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作者:王辰 单位:鞍山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任课老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就有效的提升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把握行业技术前沿、掌握理论发展趋势及加强国际交流是有效提升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及扩张教育理念视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企业顶岗实习;教师
1前言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为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非学历阶段、学历补偿阶段、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进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渐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1,2]。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处的阶段及侧重点,采取体验式及委托式的教学模式接触行业技术前沿及理论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交流,是向高职教师传递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体验行业技术前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然而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往往快于职教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对行业技术热点有一定程度的包围,方可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使得学生能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来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体验可有效提升教师对行业前沿趋势特点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指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联络行业内优势企业或前沿单位,为受训教师提供可有效体验行业前沿的培训环境(或是平台)。体验式培训可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甄选前沿项目,并派遣受训教师以项目参与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并适当承担一定工作,来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实施动态,同时了解生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种专业协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术革新点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革新热点,将受训教师派驻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具体企业,近距离接触体验技术革新的跃进。
3感知理论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不仅关注教师在对行业前沿的把握,还需要使其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上有持续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据培训目的,将具体培训工作委托给具备理论优势的相关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为受训教师开展专项项目的培训,可帮助高职教师增进对行业理论发展趋势的了解。例如在理论更新方面,可由组织受训教师不定期的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利用教学科研的单位在理论上优势,使得受训老师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或是接触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强国际交流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交流是本着为受训老师提供国外先进理念为目的,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教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受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或以进修培训方式,了解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方法、职教手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信息)。例如组织受训老师进行国外院校进行研修,深度了解国外职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学科学分认证体系、职业认证体系、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国内讲座论坛方式,聘请国外合作学校选派各专业的精英教师定期到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开设交流讲座,为受训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5结语
总的来说,理论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来满足行业发展对教学要求。而是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对行业技术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论优势单位加强教师对理论发展趋势把握,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继续教育方式。
作者:杨柳 詹芳香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人才。论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实际,分析了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思考
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人才。高素质的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如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随着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批从顶层设计指导到接地气具体实施的职业教育文件,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职院校要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需要“软硬兼施”,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合适漂亮的校园是硬环境,硬件建设要有规模有质量、经费保障要跟上,高效优质的软环境建设,需要一支有先进理念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软环境建设毕竟有异于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只要用钱就可以实现,而以人为核心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就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加大硬件投入挣得发展空间的同时,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1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急迫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任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引进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有一部分老教师教学时间长之后,教学方式、理论知识停留在老一套,适应不了新形势,出现了新人缺经验、老人缺进取的局面。
1.1校内新教师缺实践经验
高职教育要求专任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承担好实践教学任务。因为客观原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招聘进来的教师大部分以刚毕业的学生为主,教学就出现从课堂到课堂照搬,从书本到书本照念,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尴尬。加上教师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分身乏术。
1.2校内老教师缺创新意识
一是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紧张,课堂教学工作量大;二是机制不畅和经费不足,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没有保障;三是教师思想保守,不求改变。老教师知足常乐只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等着退休。
1.3兼职教师缺教学经验
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不足,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队伍不稳定。为了解决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直接找了尚处在实习期的毕业生,一无教学经验,二到岗没有保障,常常一个电话有事请假,便不来上课;有的学校要求严格一点,从企业聘用客座教授,但是这些教授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不足,未能很好发挥效果。
2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因此,高职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要有管理经营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1高职教师考核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不足。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学质量对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采取评价手段就形式多样,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当前评教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监督和约束上,谈不上对教师的促进和帮助。一些学校单纯采取学生评价的方式,汇总学生评价的结果就当成是对老师的评价结果,这样的单纯的评价方式,如果对教师考核严格,就会容易导致教师讨好学生式的教学,不敢得罪学生,做好好老师。如果采用多方评价的手段,引入企业和社会等多个层次的评教,工作繁琐,成本高昂,而且未必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全面客观的判断。二是评价结果的不变性。每次评来评去都是那一批人,都是熟悉的面孔,时间长了,奖励已经成为习惯,得奖的教师对获奖没有奖励的感觉,没获奖的教师心里认为反正自己得不了奖,也差不了那几个钱,没有就没有。这样的评价机制没有发挥出评价的激励效果。三是只评出结果,缺少人性关怀。通过评价结果找出后进分子后,缺少持续跟进的帮助计划。奖罚不当的机制,也就是走走过场、摆摆形式的花架子而已。
2.2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不完善
日本持续改进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书中提出,Kaizen意味着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从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工人。[3]那么一所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也应持续改善提高,但是当前改善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平台不尽如人意。主要有:(1)教师接受培训基础不可行。各高职院校都重视对现有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但是,一方面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广大高职教师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业余时间有限,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保障。(2)培训形式和培训途径不理想。目前继续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脱产教育,但是大规模地进行脱产教育,就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只能找大量兼课人员代课,这不符合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对;二是到有关培训班参加培训,但课堂讲授或者报告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到企业挂职锻炼,但毕竟是短时间的挂职,企业很难安排重要的工作,或者处于商业秘密安全的需要不会安排重要的工作,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四是目前一些继续教育机构都是打着某某协会的幌子来举办,商业化、利益化驱动的培训,效果更是难以保障。(3)培训政策和培训经费不扎实。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覆盖。高职教师的培训资源的不足,容易导致优秀的教师更加优秀,进步慢的教师更加落后,因为培训的机会可能成为管理者的权力,成为关系密切的一种福利。
3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教师才是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说到底高职院校的竞争是人才队伍实力的竞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在争取教育资源中获得优势。如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的精品课、资源共享课等等。每一个项目的获得,既能增加学校的话语权,享受政策的支持,又能为教师带来荣誉的同时为个人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关注教师的企业经历。匹配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职教师培训与考评体系,才是保证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保障。
3.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
教师培养要有新理念,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的发展进步着想。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如制订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认定与培养等内容制度,既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又注重补齐木桶的短板,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加强了对教师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以这些扶持政策为契机,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充分做好自选动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3.2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加强教师职业规划指导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费斯勒(Fessler)教授在观察、访谈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成人发展和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教师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教师生涯低落阶段、教师生涯结束阶段。[4]教师自身的能力对于教育质量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极大提高教师能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也要培养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从而积极投入其中实现不同阶段的需要。通过帮助教师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激发教师发展自我实现的意愿,让其从事教育事业中找到自我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挖掘职业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通过帮助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寻找职业生涯目标,增强教师的自我实现感、归宿感和成就感,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和谐局面。
3.3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途径
为了帮助教师的成长,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过去的只“管”不“帮”的理念。针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为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辅导。对教师成长发展的计划不应是行政命令式的,而应把自主权还给教师,让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老师能够全心投入到活动中。毕竟教师入职时间不同、从教时间不同,在各自专业领域所处的状态、位置不同,对教师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发展项目应该体现出层次化,开展如入职培训,初级教学能力培训,教师领导力培训,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训,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继续教育等等,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4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教师成长数据库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在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中明确提出建立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教师成长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动态记录,通过对教师自身的业务情况、教学工作过程和教学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找出反映和影响教师提高的内容和因素,从而为教师找到需要改善的地方,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持续改善,最终使得教师不断进步,也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认识高职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实施帮助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不同条件,树立服务意识,把主动权还给教师,实现由要教师学到教师主动学的转变,通过教师的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教学创新动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共生存共发展的双赢局面。
作者:邓世文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培训质量,必须注重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改进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作者:李子荣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