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责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0 04:18:25

导语:在责任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责任教育论文

责任教育论文:国外高校学生责任教育及启示

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责任教育,从理论上论证了实施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并就中国高校责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西方主要国家责任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公民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应如何实施责任教育呢?笔者有意检索了一下西方主要国家的具体做法,拿来分析一下,对我们有不少启发。

一、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重视责任教育

1、责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学校德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的落实,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并有21条德育准则,其中主要有12条,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

英国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德育目标上也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并开始重视学校德育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教育内容是莱斯特中心负责筛选的"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即:强调对别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和有信用。处理好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行为主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得更详细,对于1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2]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法国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使每个青年具有头脑,从而使他能够独立地重申社会协约,或他认为在需要时能够修改这种协约。"[3]法兰西学院全体教授在向总统提交的正式报告中建议学校不能回避义不容辞的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植学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批判能力"。[4]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着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要求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5]《学校教育法》中还进一步规定:"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在教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应以教授和研究精深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才智、道德及应用能力为目的。"[6]

2、为实施责任教育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创造了一些适合责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论。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7]德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与生具有的"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8]的倾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的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这个方向进行"。[9]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战后美国社会问题增多,特别是60年代的学潮、反战,青年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形成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等,强调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的承担道德责任建立起了联系。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学校德育的发祥地。

其次,创造了一系列适合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受美国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世界主要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责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是当代世界学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立体化的网络。当然,最近,美国高校德育也产生了由全面主义向兼有德目主义的方向发展趋势。

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义和课程主义。它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成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研究网络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在具体方法上,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来达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各国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隐蔽课程也叫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它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是学生本位(中心)课程(the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的变体之一。隐蔽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是所有隐蔽课程的主要构成因素。柯尔柏格认为,德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无论如何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隐蔽课程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桥梁。

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把"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必须教授的3R课程(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2R课程,它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r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种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鼓励道德反省、教育学生关心课外世界等,这些都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有其必然性

1、责任及其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康德把道德责任称为伦理义务,并从人性与人类的目的出发,区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0]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在内容上是自觉的,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所以,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11]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2]

2、责任教育是人的发展本质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3]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这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否定了权利和义务,或者从本质上说,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14]

责任的本质性特点决定了责任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责任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映,反复的反映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责任感既是道德主体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当道德责任升华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感时,社会的道德就会成为道德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体的行动欲望,即道德实践的要求与选择。道德需要和选择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萌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

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校正权利和自由。责任与义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马志尼认为责任能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道德责任既能为社会与人类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化程度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3、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要求

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社会。我们对现代技术系统的结果,"即大规模发生的事情难以考察,强大的事情难以管理,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因此,"出现了把道德责任视为困难的倾向"。[15]因为高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甚至可以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依赖等副面的后果。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民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也即人们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世界的发展为前提,而这种责任要从青年抓起。所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对中国高校德育责任教育的启示

1、中西方高校责任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各有长短。西方主要国家学校德育基础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与其自由的经济社会基础相适应,又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社会的自由。在这里实际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自由与法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以及选择与责任的统一。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则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向学生传输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选择与责任的统一性。这种道德教育有两个好处。

一是学生不仅是在明确自身权利,特别是明白自己对道德具有选择权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自己明确要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

二是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主流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相一致,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不利的一面在于,价值观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享乐主义,道德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代沟问题日益加深。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在青年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不同,我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在学校具体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自省为主要方法,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中国德育的目标体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有着儒家深刻的大一统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这种教育的好处:

一是具有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

二是相对于现实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终极关怀思考,具有了世界性的道德价值。但是也应看到,过分强调传统,缺乏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人的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财富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最大诉求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还没有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平衡点。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该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差异是同各自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的。目前,大家都比较公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民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凭此便认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国好,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我们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是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主要精力不在集中于谋生,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重要追求。西方的传统人文背景、民众的高文化素质以及发达的宗教体系,为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这就为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全面主义(日本是全面主义和德目主义)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从而显示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中国,谋生还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追求,民众的普遍文化水平不仅相对较低,而且还有较大差异。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还不可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尽管我们学校德育付出了劳动,社会的影响还是给予了较多的抵消。

2、中国高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对策

首先,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转变。道德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那么,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是农民。在改革开发以来,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村个人私有制。2001年度,全国共有城乡劳动力中,只有十分之一多的劳动力真正在从事集体经济。其他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私营、中外合资、独资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工作。

因此,我们的社会尽管还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已不再属于集体,而是在肢解了的原来的共同体,使得人们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中国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群体的消亡之中,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6]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17]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德育的思路和做法应当同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要么我们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德育还在用原有的、教育者本人都不认同的道德教条来对学生灌输;要么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影响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高校德育要同社会协调。道德教育说到底是道德实践教育,尽管中国学校德育以德目主义为主,却不妨碍学以致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同社会道德协调,即走学校德育的全面主义道路。要走好这条路,一方面,学校自身要认清社会现实,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就是既要在教育实践上适应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标和道德水平处于社会道德水平的相对高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一致。引导学生选择接受水平较高的并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道德,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来说,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理论教育,也是道德实践教育。不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这些包括道德认知规律、道德需要规律、道德实践规律以及道德教学规律等,在这方面,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要争取改变道德教育的"高大全"形象,即在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越高越好,道德层次的水平越高越好,道德教育的内容越全越好。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德育的地位,科学的确立道德教育的层次,悉心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来实施学校德育。反对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两种倾向。

一是无所事事或无能为力的观点,

二是过高地估计学校德育的作用。

责任教育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大学生责任教育浅谈

一、生态文明的特定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状态。它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时展的要求与进步。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要求我们做到敬畏自然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人类实现物质、文化、政治等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安全的生态环境做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将受到威胁。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人的自觉和自律,它要求人们用可持续的方式从事生产和消费,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要来源于自然,其活动又对大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肩负的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赋予重要使命,更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努力做到用全面、协调的观点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履行人类对自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生态责任的现状

(一)人们思想认识上缺乏生态责任意识

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们错误的价值观、思想有关。“过分重视速度忽视质量,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要经济不要环境”等非理性的、错误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缺乏生态责任意识,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使有些环保观念,也没有自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生态责任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制度规范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人人讲环保、爱生态,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当前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部分人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生态理念,生产生活方式还是单纯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生态文明在法律、规章制度方面还缺乏有效而明确的制约力量,生态管理、监督、惩罚机制还不健全。只有把道德与法制相结合,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三)企业片面追求效益,缺乏生态责任担当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为创造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部分企业为获得更大利益,采用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的巨大浪费,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牢固的生态责任意识,切实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这不仅是生态伦理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政府政策导向偏差,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少政府在利益获取和政绩考核的利诱下,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例如,一些政府领导,在自己执政期间,为了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引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领导的政绩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显现,当生态问题出现的时候,这些政府领导可能已经升迁或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这样一来治理的工作也就无人问津,这样下去必然造成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新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生态文明的实现是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能否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培养负责任公民的主要阵地。提高全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离不开生态教育的开展。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生态责任、环保意识的“责任人”的责任,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责任理念,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教育。这不仅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责任担当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努力。

(一)课程设置上增加生态责任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还乏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意识观念并在实际行动中不能真正履行生态责任。在大学思想理论课上增加生态教育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态知识,让学生主动接受生态教育,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能使生态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加强大学生对于生态责任的理解。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责任教育环境氛围

高校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美丽的校园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更能促进他们爱护校园环境,保护生态的情感责任认同,从而激励学生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刊等舆论工具,宣传有关生态保护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邀请生态环境的专家开展讲座,普及生态科学知识。高校更应该制定有关环保的规范规定,对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奖惩,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刻了解自己在生态文明中应尽的责任,从而更好地爱护环境。学校在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时既要贴近实际,又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校内,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以环保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在丰富学生环保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去践行生态责任。比如,可以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让大学生真正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情,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四)规范管理生态责任教育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强调人的自觉性、自律性,但仅仅靠道德制约还远远不够,只有把生态责任教育内容融入规章制度中,使生态文明责任教育走向制度化,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才能使生态文明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责任培养、管理和监督制约和评价机制。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并对大学生责任进行科学的考核,推动大学生生态责任真正地落实。

作者:杨易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责任教育论文:责任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探讨

责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责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采取重视责任教育,采取措施提高责任教育效果和责任教育质量。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不论是哪一个工作岗位,都会对应聘人员的责任意识有着较高的要求,都要求每一个应聘人员和在岗人员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让学生的独特优势体现更加明显。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让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这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力

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带来了多种文化和思潮的融合和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高校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多元化价值的强烈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责任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个人责任方面表现比较淡漠,因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正确认识责任与理想、义务、能力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现状分析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体系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正在逐步推进。但是责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生对责任教育的积极性较低

学生对责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对责任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感。首先,高校学生对责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感兴趣,认为责任教育的内容比较空泛,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讲大道理、没有实际作用。其次,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方法不认同,认为教育方法比较落后,完全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持有认同感,认为应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责任教育,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对责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高校责任教育过程中,应当从具体的教学入手,分析学生的需求,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责任教育教学中,提高责任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不够重视

教师对责任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界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误解,尽管各大高校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存在极大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只要喊喊口号、宣传政策文件就是教学能力,认为思想政治教师缺乏学术研究能力,这种误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意识淡薄,并且会弱化和忽视责任教育和责任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也不利于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对责任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无法对高校学生的责任认知力、判断力和实践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缺乏责任教育能力。因此,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对责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创新责任教育理念

创新责任教育理念是完善责任教学内容、提升责任教育手段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要从责任教育主体、责任教育价值和责任教育实效等三个方面创新高校责任教育理念。首先,在责任教育主体方面,要抛弃单纯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或者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建立责任教育的主体间性教育观。过去单纯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过于片面的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责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忽视了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主体间性教育观吸取了前两者教育观的优势,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责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过程中,提高责任教育效果。其次,在教育价值理念方面,过去强调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做法会引起学生对责任教育的方案,要对过去一味强调社会价值观的做法进行改进,要注重个人价值观教育在责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改变,也是责任教育本身的内在属性,高校责任教育要建立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型责任教育价值观。最后在教育实效方面,要对过去单一的测评方式进行改进,不能单纯的以考试成绩、出勤率等测评学生的责任教育效果,尽量的对过去定量化的测评方式进行创新,建立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提高教育实效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改进和创新高校责任教育内容

改进和创新高校责任教育内容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责任教育提出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教育教材的综合性和概括性都比较高,加上相对课时比较少,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填鸭”,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对思想政治教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这对责任教育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对责任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命题等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这些相对枯燥的东西进行实际补充,或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形象化这些理论,或是通过鲜活材料丰富这些理论的内在,让这些理论形象、具体。换句话说,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材料进行紧密的结合,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鲜活的事例,都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内涵、敬业精神以及爱国责任意识等等,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素材。其次,教师要注重责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这主要是指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较复杂,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责任教育素材,教师要将一些实时性的、富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信息和材料加入到责任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有利于责任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创新责任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过去照本宣科、理论填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责任教育的要求,这种刻板、枯燥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对高校责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首先,要注重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能够找到开展自我教育的材料。其次,在责任教育中进行探究式教学,通过辩论会、讨论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这儿过程中发挥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当前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选择和探究话题选择,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高校责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重要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校责任教育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从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高校责任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提升高校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判断力和责任实践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朴联友 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意义

摘要:高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扶正“三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更是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为此,就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这一板块进行了相关论述,意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责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

作者:霍雨露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新机遇

1.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文化,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使用便捷,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文化交流的时空距离,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储存能力,事先将责任教育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大餐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类责任教育信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显性责任教育的抵触情绪,又可以弥补现实世界责任教育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

2.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

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责任教育效果:一是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情境式学习。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灵活多变的变现形式结合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责任情感。在体验中感受责任魅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培育健康的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情感内驱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二是变抽象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精心挑选有时代感的鲜活的真实案例,吸引大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真知灼见,消除了因灌输引起的厌烦情绪,增强了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效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教育通常以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导,有关信息呈单向运行,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为大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计划、教育意图以及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责任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责任教育的切身体会、感受及困惑,实现责任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调整责任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在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各种思想、责任观念蜂拥而至、相互交锋,教育者传授的一元责任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理论根基不深厚、社会阅历不丰富、信息素质不全面,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责任认知上发生偏差。更有甚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责任观念,试图影响我国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弱化了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但网络文化的介入,使得教育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文化是多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所有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权威”。“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无权威”的特性,导致教育者中心地位沦陷、权威丧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在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制约,因而可以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甚至发表过激言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现实责任。由于脱离了“熟人”的目光、社会舆论的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极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原本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虚拟的网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颠覆了人类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处于一个失控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新举措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责任观。

责任观,是责任主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分辨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顽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才能准确辨别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是与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责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责任观。责任教育的内容重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通过马克思主义责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自身的历史使命,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服务人类,忠实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的责任。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宽广平台。

在网络文化时代,占领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政治理论课向网络的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创建大学生责任教育专题网站,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教育者将与责任观相关的知识和文件上传到网站,占领网络责任教育新阵地。二是搭建交互学习体验的平台,增强责任教育渗透性。高校利用QQ群、BBS、BLOG等网络工具搭建责任教育交互性学习体验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式平等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可以消除大学生因权威式灌输教育引起的强烈逆反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老师传递的责任信息的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愿意、乐意接受相关责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3.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正面引导力。

首先,事先引导,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定向导航”,掌握主导权。一方面,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策划主题,大力宣传责任教育理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放大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责任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引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健康的舆论导向,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防止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次,事后救助,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扶正祛邪”,掌握主动权。网络文化“去中心、无等级”的特性,注定其不会风平浪静。对于大学生网民中的不良思想、不利苗头,决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及时治疗”,防止事态恶化。强化主流言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4.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导力量,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理论功底深、业务能力强、网络技术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说服力。第二,强化责任行为、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亲和力。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在责任行为方面率先垂范。第三,加强经验交流、提高育人技巧,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灵活性。第四,推进网络培训、提高网络技能,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时代性。教师队伍必须通过网络培训,提高网络技能,才能快速、准确获取丰富的网络信息,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责任教育的时代性;才能熟悉并灵活运用网言网语,增强责任教育的趣味性;才能随时与大学生网络沟通、了解实际思想状况,增强责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优化网络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责任教育氛围。

作者:李金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伦理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加强大学生社会伦理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化、责任观念缺失、责任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校期间意志消沉,情感萎靡;考试作弊、抽烟酗酒、虚荣攀比,整天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以谈恋爱来消磨时光;对于班级、同学、成功和失败都无所谓;对周围的一切都感觉毫无意义,集中呈现出无兴趣、无目标、无所谓、无意义的“四无”价值观念。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对责任意识和价值体系的冲击,又有学校和家庭对社会伦理责任教育引导的欠缺,更与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有关。要想唤醒高校学生的责任心、培养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就必须实施立体化的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策略,这既是高校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课堂教学贯穿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1.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突出社会伦理责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加强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首先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年级、成长需要、时代的变化,深化社会伦理责任教育内容,突出“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回馈责任和职业责任”的知识灌输教育。其次要针对教育内容联系实际少、理论大而空的现象,在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惑,并加以引导。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引起思索。

2.专业课教学要渗透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目前,社会伦理责任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的,但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责任内容的渗透,造成社会伦理责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分离。实践证明:社会伦理责任教育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专业是紧密相连的。各专业教师应把专业的科学性与社会伦理责本文由任教育融合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社会伦理责任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二、增强实践活动引领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1.在校内实习基地中体会社会伦理责任教育。高校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近似真实的客观场景。通过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实行企业化教学,在工作项目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在工作岗位中制定工作项目管理制度等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责任内容,体会责任意识,养成责任习惯。如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仿真工作,实行8小时工作制,严格考核与训练制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领悟责任对个人、企业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责任,实现由“高校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过渡。

2.在顶岗实习中践行社会伦理责任教育。通过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企业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在磨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学习企业的理念和目标,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认同企业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企业也要安排优秀的员工做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言传身教,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关心企业质量的自觉性,养成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工作的规范性,树立诚实守信,质量第一、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向心力。通过实践体验,使大学生在“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角色转换中,形成坚定的责任意志,养成良好的责任习惯,实现由“准职业人”“准社会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三、优秀群体引领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1.以优秀教师的人格来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作为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更要以身示范。信念坚定、业务精湛、尊师爱生、淡泊名利的优秀教师群体正是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催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他们的人格感染着学生,他们的言行让学生真正懂得: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具有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金色的人生。

2.以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影响学生。曾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的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责任铸造了他人的生命之梯,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从河流中救起了落水的儿童,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和无畏诠释了责任的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英雄楷模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人生真谛,发掘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四、环境氛围渲染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1.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为灾区、为贫困儿童捐款”活动、“校园是我家,我爱我家”镜子工程活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演讲比赛、“星级宿舍”评比 、“两地书,母(父)子(女)情”活动等,营造浓浓的责任情,增强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锻炼责任意志,提高责任能力。

2.营造良好的责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在教室、走廊、多媒体教室、实习和实训悬挂国旗、标语等营造氛围;在不同专业的学生区域建立文化长廊,张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警句;在图书馆、各教学楼门厅挂立身镜;在办公楼、学生宿舍区和中心广场放置名人塑像并对其生平进行介绍等,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责任氛围,时刻提醒、鞭策和激励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3.通过媒体,宣传和传播社会伦理责任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院报、橱窗、报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宣传评选“责任标兵”“孝心之星”的动人事迹,进行文明、责任倡导,推动学校文明建设。通过媒体的力量,在广大学生中形成强烈的反响,使学生体验爱心,激发责任心。

五、网络信息引导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先进媒介,以其丰富、开放、时效的特点成为高校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也在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信息的“双刃剑”,要开设一些网络培训来普及网络知识,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提倡文明上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绿色校园网,加强对校园bbs的管理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学校各部门应建立公开的电子信箱,鼓励教师和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和空间,采用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伦理责任的良性发展。

六、量化评比监控社会伦理责任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责任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建立健全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的量化评比监控体系。从制度上设计大学生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顶岗实习等诸多环节的量化评比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成立检查小组,对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责任要求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入学生和班级的量化考核中。对于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反复抓、抓反复”,科学问诊,开出处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树立责任意识。对原来责任心不强但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责任感的进一步巩固。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的社会伦理责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各方只有共同努力,打好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的“组合拳”,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责任教育论文:简析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职责任教育探讨

论文摘要:“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高职院校实施责任教育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优化责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学生的内心中建立责任意识行为,树立责任教育榜样。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责任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如何能办成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在众多的高职院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方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同样也体现在了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上,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以人为本”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责任教育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崭新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竟义。

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责任教育。加强责任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培养学生自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素质。责任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强责任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责任教育研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一、提升环境氛围,提高学生责任感意识

环境可以改变人,但在很大程度却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感觉。大学校园的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地,学生每天都需要面对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风气,优美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丰富的活动对一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还能有助于学生自身责任感的养成。人的责任感同情感是互通的,责任感的养成完全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在校园日常环境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性质来决定。一个没有在责任情感方面有感受的人,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是不可能以负责的情感态度处理事情的。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对校园环境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绿树成荫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可以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的审视自己的言行,具备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二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严谨的校风、扎实的学风,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对于增强学生本人的责任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可校园内的明显场所悬对学生有责任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在学生心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要重视“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丰华正茂的年龄阶段,自身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会经常性的思考有关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高职院校设置的“两课”内容可以完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改革、修正“两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个人价值的体现只有在建立在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基础之上。

二、优化责任教育体系,树立起学生责任感

责任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有关学者又将其定义为: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和回馈责任等新四部分。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教学当中,可以充分结合上述的新老体系内容,以提高责任教育的具体性和实效性。责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首先,责任教育首先要从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开始。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作为社会未来的精英群体,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不仅要对得起父母多年来的养育神之恩,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更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责任教育使学生更进一步领悟到个人、社会、世界的意义内涵,理解“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的真谛。使大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责任教育中逐渐地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感。

其次,要以行为责任和成才责任等责任教育内容为主,使学生真正懂得:要想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佼佼者,必须努力成才,必须树立起远大抱负志向。而成才的前提条件就是就必须具备行为责任意识,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诚信务实教育,鼓励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中养成责任意识行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有成才之心、报国之志。

最后,重点进行回馈责任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回馈责任意识,通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事情是自身建立回馈责任意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三、结实学生实际,改善责任教育方法

在日常的责任教育时,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在责任教育中,教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个人实际接受能力,不尊重学生的选择结果,不把学生的道德学习和个人发展看作是学生自身行为变化过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恶、烦躁甚至逆反情绪,这样的责任意识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在责任教育中应注重具体的教育方法,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以“隐蔽教育”(教育者为实施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为主,在学生心理不设防、主观上乐于接受的状况下,潜移默化将责任教育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形成。实施隐蔽教育方法可以结合具体实际不限形式和样式,如上文提到的环境氛围情景教育。当然,日常的课程教学是最重要的方式,学校可以举办多种活动。如“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主观上学会关心身边的人,更懂得情感上的能够融洽同学关系,增强集体向心力;如:开展“对父母、社会感恩“活动,制定发感谢短信、写感恩信、制订“亲情还债计划”等方式,通过亲情打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能够成为大学生与父母多年来看养育是离不开的,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无形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保持充分发扬民主的风格。有关心理学权威曾发表过相关的研究见解:人们对自己在主观上感兴趣并主动选择参与的活动或者行为,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尽自己所能,想尽办法将其做好,并且能够主动地乐于承担由此所带各种风险和责任,所以,自由度越大,人的责任感越强。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的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时,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可参考空间和回旋余地,在学生中间努力创造一种相互尊重、互相批评、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氛围,借此来增加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调动起学生自身的的责任积极性。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具备对自身所处的生活工作中所遇到各种角色,各种不同见解,解决各种冲突利害关系,平衡各种利益,体会各种责任,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等方面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责任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我国的责任教育开展所遭遇的最大难题是教学成果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以来,多数高职院校在确定自身的责任教育目标时,通常都注重责任教育的统一性和高尚性,而在具体实际教学当中所缺乏行为导向、可操作性以及学生个体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均重视不够,最终,导致责任目标泛泛化,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反映,有关责任教育内容同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差距甚远;多数都停留在讲大道理,没有说服力,不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解决学生的心中困惑和实际。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需求。对于社会中正面的事例可以大加宣扬和剖析,但是对于社会生活存在的不正之风,阴暗面也不能一味的回避,应该坦率、坚决地加以评价和谴责,以帮助学生弄清是非,形成自己的正向思维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责任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客观地辨析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

五、加强教师素质,凸显教师的表率性

教师是高职院校责任教育内容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品德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榜样也意味担负着更多的责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正如上所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将自己不具备东西传递给别人,大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校园,没有踏入过社会,涉世不深,自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单纯。教师是学生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树立人生价值观的一盏明灯。“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教育的同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人格是教育学生前提和基础,自身日常的各种自觉不自觉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有些自己不在意的言行可能会深刻留在学生脑海中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主要体现在自身的爱岗敬业上、对教育的责任心上、对学校教学的务实上、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上,在具体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能够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去,那么,就会产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同化着身边的学生,激发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意识,成为现实教学中的最有效、最生动隐性课程。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执著的事业追求,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负责精神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应该用自己的优良品德,自身端庄的行为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应该用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自身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态度来打动学生。此外,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责任感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具备多方面条件,只靠教师的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生活大学校园的几年时间里,要与身边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学校的每一项管理规定、每一项不同的变化,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都有可能成为责任教育的正面或者反面教材。因此,学校的每一项教学内容、管理规定,无论是教学、服务还是后勤方面的,都应把学生责任感教育因素考虑进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教学到管理,从服务到生活,都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让学生处在校园教育制度管理中,始终都以钦佩的心态来体验和感受责任感教育。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推进大学生责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为高职院校开展责任教育研究指明了指明了方向,也高职院校从传统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转变为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提供办法。

责任教育论文:浅谈对小学生的责任教育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我们的日子也逐渐富裕了,父母陪读、上学接送、不让孩子做家务活……部分家长的过分“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责任感的缺失。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骄傲自满,为我独尊。事实上,小孩子也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家里他是家庭一员,在学校他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小公民,不同的角色赋予了孩子不同的责任。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要做到——该放手就放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它不仅有真、善、美、而且还有假、恶、丑,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这个环境。小学生的模仿力强,周围人、身边事都能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也急需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是;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2、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概刮地说,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包刮;

(1)、对自己负责人

a、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b、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 、对他人负责

(3)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因为一个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可以说,责任感始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孩子犯错,除了改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外,有时对孩子可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让孩子为过错付出一定的辛苦。这可以通过班会、队会进行。如;低年级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学校班队主题活动,如;“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B润童年”等主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对他人负责,就是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等等。这可以通过开展班队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评比活动进行。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包刮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如;值日生劳动、随机地一些集体劳动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班级中的任何一员都有为集体做事的职责和义务。还可以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如“弘扬我老区,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 、“我是一名小导游” 、“当国旗升起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对其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终受益”。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他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与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责任教育论文:高中体育课堂责任教育生态研究

摘 要: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责任教育,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应当抓住课前准备、合作训练、安全防范及思想教育等环节,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责任教育 分析研究

高中生已经接近于成人,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迫在眉睫。调查研究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弱化或缺失的现象。作为一名学生、一名社会成员、一名子女,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他们脑海中还没有形成清晰概念。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高中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使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许多学生的脑海中还有较强的依赖思想,自己思维和行为上的独立性相对不足,责任意识淡漠,学习生活及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责任意识缺乏既表现在生活中缺少担当,没有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员如何维护集体荣誉,如何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又缺乏对青少年一代所承担的责任的清醒认识,特别是站在强大民族、建设国家这样的高度,没有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等,这些方面综合说明对高中生强化责任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二、立足体育学科特点,在课堂环节培养学生责任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体育学科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培养学生责任感,要选准教学环节中的有利契机,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效进行,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在课前准备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体育室外课教学中,课前需要开展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将体育器械从仓库搬到操场,清点所借用体育器材的数量和登记是否符合等。这一项工作往常都是由体育课代表带领学生完成,为了让学生增强责任感,意识到这一项工作是大家的工作,并不是体育课代表和固定几名学生的工作,笔者在课前要求体育课代表排定值班表,明确哪一节课的体育器材由哪一组的学生搬运,同时完善相关手续,形成固定的值班表轮流完成这一项工作,使大家认识到为其他同学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大家应当共同分担这一项工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一小小环节的运用,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具有教育意义。

2.在合作训练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生中许多学生往往以个人为中心,他们习惯大家围着自己转,习惯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对如何帮助他人及自己在集体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则模糊不清。对此,笔者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将学生分为六人小组,明确要求教师示范之后的动作训练由小组进行,各个小组之间要进行训练效果的比赛。这就将教学训练的任务落实到小组这一载体上,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合作训练,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好契机。学生要进行动作规范化训练,有的学生动作规范有的欠缺,此时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就要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主动承担起帮助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关心他人,也是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提高小组的综合成绩而努力,学生作为集体一份子的责任感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责任感都有了显著增强。

3.在安全防范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体育室外课中如果稍不留心就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对此,笔者充分强化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在安全防范检查中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室外课进行一些项目训练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对各方面进行检查,例如场地检查看沙坑中有没有碎砖头,跑道上有没有异物,所用体育器材中有没有损坏的现象。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伤害。要求学生仔细认真检查每一处场地、每一件体育器材,让大家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参与这一项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体育运动中的保护也是重要环节,较典型的是引入拓展训练时开展的信任背摔项目,承担托起任务的学生,每一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都要紧紧拉住手为背摔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这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利契机。

4.在思想教育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要强化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责任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在体育发展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体育兵团频频夺得佳绩的喜人态势,引导学生感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再从这一成果延伸开去,延伸到祖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军事实力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展之强大。同时也要告诫学生,祖国的未来要靠当今青少年一代去接班,你们今天的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就是祖国未来发展强大的有力保障,成功地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情感渗透与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思考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教师在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研究,认真分析责任教育生态,更好地开展探索。一是要将责任意识教育贯穿始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环节或是一节课,要将责任意识教育与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二是要切实激起学生内在的共鸣。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增强责任感,才能真正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受到教育。三是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责任意识教育的深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通过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增强责任感,从而强化责任教育的效果。

责任教育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

摘要:高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扶正“三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更是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为此,就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这一板块进行了相关论述,意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责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

责任教育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探析

摘 要:责任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责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就是指通过使用合理的思想品德教材来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关键词:思想品德;责任教育;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责任意识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人们的责任意识缺乏,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必须重视责任教育。本文从介绍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意义入手,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新课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分成了总目标和分目标。其中总目标就是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责任教育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其次,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现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法律等几个方面,没有专门的责任教育,因此将责任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责任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在新课改制度实施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大多是关于政治责任方面的。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但仍存在责任教育内容不全面的问题。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责任、家庭责任、民族责任等内容,但关于两性交往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环保责任却比较少。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责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案例脱离了实际情况,影响了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些是历史故事,有些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只有一小部分的案例是新故事。这就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效果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来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

1.应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重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到下述几点。(1)应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无论是在制定责任教育目标时,还是在确定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时都应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确保初中生能真正认识到责任教育的意义。(2)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在新课改制度实施以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讲解“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节时,教师应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视频,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变化。(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榜样教育法,在讲解“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14岁女孩雷信媛照顾病重奶奶的故事。主人公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加容易让学生信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育方法。

2.应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

实践活动应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进而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种是社会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提高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教育论文: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如何将责任教育有效发挥,充分服务于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作者鉴于此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责任教育论文: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摘要: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开展责任教育,关系着学生今后的人生。本文就职业中专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责任教育;重要性;原则

中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人生,关系着整个社会。因此,在中学开展责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因而,学校是责任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学更是重中之重。

一、职业中专实施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作为人本身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义务。

1. 责任教育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道德要求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要求: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自己的工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等。君不见日益增多的“毒食品”的出现就是一种对社会、对他人极端不负责的表现。责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尤为重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责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中学开展责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2. 责任教育是无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这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奉献精神首先来自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名言和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无不出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见死不救的现象正是人的责任意识的丧失和无产阶级人生观蜕化的表现。作为社会主义学校,必须以责任教育为基础,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责任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学校是传播和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场所。做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内容,不重视做人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失误,做人与做事教育等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纵观历史,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把做人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分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所承担的传播科技文明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这才使学校这块本是科学与人文共有的领地几乎被科学精神一统天下,人文精神逐渐失去应有的空间。而今,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把学会做人放在了首位,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开展了责任教育,在提倡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同时,强调对人的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以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在责任教育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责任感是一种稳定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在中学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应在遵循青少年心理品质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体现责任教育的基础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实践性、渗透性和理论性原则。

1.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学首先要以完善德育常规为基础,在完善德育常规的基础上构建德育特色,实施责任教育。中学责任教育的开展要在德育工作基本实现德育队伍、内容、载体、环境、评价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责任教育要求,开展责任教育活动,这样才有利于责任教育的深入和更有成效。

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低起点为原则,要求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做起,采用日常化的教育方式,立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实践责任、履行责任,要在学生中开展与责任相关的系列活动来进行,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和责任习惯。

2. 层次性原则

由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个体阅历、受教育层度不同,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也存在不同层次。因此,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最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品德行为实际,按责任教育的高低层次进行分别教育,只有分层次、有重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每个年级以责任教育的总体精神为指导,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活动,让在校学生在逐年、逐个层次地接受责任教育,使责任教育形成层次化和序列化,努力实现使在校学生通过三年或六年的教育和实践,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富有责任感的人的教育目标。

3. 可操作性原则

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全部能力不外乎是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他们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社会的,必须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且,问题的关键是,学校不应也不可能把学生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许多令教育者大惑不解的现象,恰恰是这种“隔离”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我们应当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我们的教育视野中,在推动个体道德进步的同时,实现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中学责任教育应该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是中学做人教育的内容。责任教育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要切实做好责任教育,这关系学生的发展、前途,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责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都负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进步和发展。

责任教育论文:商学院本科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思考

摘要:针对企业声誉颇受质疑的现实困境,探寻商科育人机构应尽之责。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在部分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层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尚未形成体系。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本科阶段建立完善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呼吁在制定商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予以重视,并从课程建设、课外培养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对责任教育渠道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商科人才;本科教育

一、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贫富悬殊等环境和社会问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不计后果的资源投入使得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近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逐渐改观,企业愈加重视构建自身价值观,培育在共性基础上兼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参与公益项目担当社会责任,这不仅是企业家个体德性的体现,也是在公众的关切下政府、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共同促使企业重视长远战略目标的体现。商科院校是各层次商业管理和运营人才的培养摇篮,商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和责任意识对于其今后在企业经营中的决策选择与伦理践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在商科学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对于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得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认知共振。

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学科和专业,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拥有从学士生到博士生的企业社会责任专业,美国CSR教育也通过“牛虻计划”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渗透到商科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界及学术界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目前国内商学院总体的人才培养教育状况来说,尚未形成以研促教的格局,对企业责任教育的重视和建设相对滞后。

商科人才在学历培养途径上主要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等。2014年一项针对全国108所“211工程”大学的调查显示,其中41所大学没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12所大学没有找到课程列表信息,29所大学没有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只有26所大学(24.07%)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相关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涉及4类核心领域: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共15门具体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主要被设置在MBA项目中[Zahid A. Memon,Muhammad AamirObaidKhattak“企业社会责任”在商学及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以中国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8)]。环保部宣教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企业社会责任独立咨询机构“商道纵横”于2014年起共同启动全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重点选取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会员官网收录的20家商学院MBA教育项目进行分析。评估从组织愿景、师资与教研、学生培养、行动倡导四个维度展开,得到的结论是:商学院在MBA层面责任教育教学、课程及认证方面表现较好,但总体情况参差不齐,仍需深入推行[《商学院责任教育现状评估》报告]。2015年这项评估在范围和样本上得到扩大,调研评估了全国238所经济管理类商学院,目前评估结果正处于公示阶段。从现有数据来看,责任教育在商学院本科培养阶段仍显不足。极少数院校在本科阶段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有的学校将企业伦理、商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本科三年级阶段。伦理教育及责任教育在本科教学中已有起步,但相较于商科院校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商科人才的社会需求来说现在的所为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在各层次商科人才培养中,都应尽快引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可以说这一任务任重道远,且十分紧迫。囿于课程时数的限制,商科类高职高专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商业伦理课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依靠其他课程、校园文化以及企业实践间接实施。但是,在商科类本科专业教育层面,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应该得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实习与实践的综合教育网络支持。

三、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渠道探索

1.创新课程设计,建立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综合课程体系。首先,CSR教育既是培养商科学生德商的教育,也是用全新角度看待商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专业素养教育,商科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意识到对于学生培养和学校品牌的有益影响,增加开设商业伦理或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保障授课时数。通过授课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企业公民、利益相关方、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关键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既需要有商科专业背景知识,更需要从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探寻本源,所以学院需要通过进修学习、多学科教学会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其次,商科院校还应将全国高等院校通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该课程是教育部要求国内所有大专院校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基础课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环境、道德实践、法治思维方式、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个人品德等具体教学内容中都能够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再次,商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通用能力需要符合商科专业特点,因此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CSR通用能力的渗透。CSR教育可以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案例研讨中,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启迪学生对CSR理念的潜在认知;还可增设如企业领导哲学、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企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深入领会企业管理者和运营者在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发展市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观念;亦可增设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以适应国际化浪潮,帮助学生具备国际化战略眼光,了解国际企业管理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绝对不是哪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予以全面认识,需要教育团队合作构建责任教育培养网络,形成滋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沃土。

2.丰富课外培养,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CSR教育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的传输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也要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因此,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处处彰显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滋养。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等方式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共话成长;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建议增加对学生企业责任意识的考察,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担责向善;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活动,践行志愿者精神。校园文化的培养不仅从其内容上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其建设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构建未来所属组织的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责任教育在认知和方法上的传承。同时,还应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习实践中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学生CSR认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制定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有效评估学生CSR意识。对于商科学生通用能力项目及内容的考核,应当着眼于未来管理者的角度和执行者层面进行思考。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的培养设计中,实现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课堂内外统一。最终引导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期间,能够基于企业责任视角,灵活运用各项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社会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力能够在校期间“养成”,在工作岗位“体现”。因此,可以通过CSR视域下建立学生社会责任个人档案数据库、制定学生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及离校后校友信息管理中心等方式,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的未来主体,商科学生的管理思维与经营理念对于企业业态发展与商业氛围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商科学生自身商业伦理的素质高低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所属企业文化构建程度与方向,决定着未来所任岗位职责的思考与担当,决定着未来所在企业的工作经营模式乃至行业内风气指向。基于此,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应当在现有研究生教育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前置,在商科教育本科阶段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应尽之责。

责任教育论文:责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我校全方位实施责任教育,从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家校联系、学校与社区等各方面架构了责任教育框架,其中“有效课堂我负责”是进行责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责任教育,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标呢?为此,我校开展了有关责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的探究。

一、明确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细心“三备”:备学情、备教材、备教具,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文本内容制定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总体目标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要求,掌握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关键,以利于责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课文《为人民服务》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学习张思德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学会去维护集体利益。”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责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维护集体利益,对集体负责。又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安全用电》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电压越高越危险”,“触电事故急救”,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这些教材是按照三维目标设计的,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教师在制定责任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责任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责任感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和制定教学目标。明确了责任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范围内有效施教。学生通过长期积累,获得了责任知识、技能和责任情感的提升。

二、利用新课导入进行责任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进行责任渗透,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受到责任教育。例如小学语文新授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学生一下愣住了,思考一阵后纷纷举起小手,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文本教学。这样根据文本的内容先抑后扬的设计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关爱父母”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在开课时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同学们去植树,一共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那么,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团结友爱的意识渗透。可见,新课导入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制定了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后,还要通过恰当的课堂导入活化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责任意识。

三、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责任渗透

教师应当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责任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侧重点。教师梳理出本学科教材渗透责任教育的资源,并努力吃透这些资源,使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成为可能。如下面是小学语文学科责任教育渗透一览表(部分)。

当然,教师进行各学科的责任教育渗透时,是把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责任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态度。

四、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责任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责任渗透不容忽视。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在课堂上展现教师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要认真对待各项工作,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坚持正确的道德观。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健全,学生存在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时,教师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实现教师的“传道”。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必须经常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风。最后,教师在课后要做到用心“三勤”:勤反思、勤批阅、勤补缺,常常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无私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爱的责任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用自身的言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责任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编 杨 春)

责任教育论文:新时期强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

摘 要:大学生是即将走出校园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发展,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是其所接受的教育能发挥作用的内在保障。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不管具备怎样的能力,都很难为社会产生很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出的责任感淡漠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内做好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责任意识;方针策略

一、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光环背后承载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更多的期望,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对他们的专业技能的期许,更是对其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判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具备有一定的责任感。在越来越多的与大学生相关的负面新闻被曝光的当今社会,责任教育一次又一次拉响警报,面对变化不断的社会大环境,高校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做好大学生责任教育,为社会输送不仅专业扎实,还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责任感呈现出的现状

(一)金钱崇拜,功利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金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深刻,被誉为象牙塔的学校也避免不了金钱的渗透。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追求金钱无可厚非,可是他们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滋生出金钱崇拜的思想,功利主义严重,有些学生甚至为了金钱放弃选择学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金钱置于个人道德之上。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仅仅只是追求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完全没想过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功利色彩浓厚,前所未有。

(二)过度自我为中心,责任感淡化

90后、00后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时代的印记更明显的印刻在他们身上,较之老牌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更为严重,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关注自我的感受,忽视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需求,追求个人利益,不愿意付出,对历史、社会交付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以及个人责任都表现得很漠然,个人价值取向发生严重错位。

三、强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一)重视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责任教育

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真正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责任教育更多的需要依靠大学生自我的督促,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去配合、参与,高度依靠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高校开展责任教育需要充分提高学生自身对责任的认识,明确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体角色,激发学生对责任的实际需求,以其内在的需求驱动学生实现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将责任感内化成自身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接受学校的责任教育,主动参与配合。

(二)责任教育内容需要接地气,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教育规律协调

责任教育不仅是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对其接受的道德教育的验证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环境、个人角色都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每个时期对责任教育的要求都呈现不一样的特性。这就要求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责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满足社会需求。

从人的特质来说,人总是对与自身联系紧密的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个人人生价值观在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已经初具雏形,其接触的社会生活对其影响已经形成,换句话说,就是他身上不可避免的体现出社会道德水平。在责任教育中,教育内容需要与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进行协调,超出一定高度,又不过度拔高,做到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责任教育需要遵守道德教育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等教育规律。

(三)借鉴国外高校优秀责任教育经验,对传统有选择性的继承

责任教育是一项全球高校都在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无论是美国“责任公民”的相关理论,还是英国的“做一个情感与情趣上的自律者”的腔调,又或者是德国宣扬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的教育目标,每个学校都有其特色,有我们能够借鉴学习的地方。

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不少关于责任教育的精华内容,无论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又或者是“铁肩担道义”的职业操守,都在宣扬责任意识,这些宝贵财富是无数前辈先人留下的,更是当前责任教育开展的土壤,高效开展责任教育需要对传统文化有选择性的继承。

(四)不断创新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教学方法

1、以理论教学配合案例导入、课堂大讨论等强化学生对责任的认识

责任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地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只能帮助学生认知责任,而想要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好地理解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导入案例,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升华对责任的认识。

2、重视实践教学,建立知行统一、理实一体的融合机制

开展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高校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社会责任养成计划,开发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课程,开展相关技能培训,组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实用、有效的服务。同时强化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将学生学习期间参与社会责任服务活动的情况记入档案。

3、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培养

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现状有针对性的构建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责任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责任担当的理性自觉,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建立健全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的社会大环境。

虽然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但是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改变,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对大学生责任教育提出了要求。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肩负起自身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以责任感督促个体的进步发展,最终才能扛起社会主义这面大旗,履行历史赋予的使命。

责任教育论文:班级责任教育的几点尝试

责任心是对责任教育的最广义概括,它是由责知(责任认知)、责情(责任情感)、责意(责任意志)与责行(责任行为)四个因素构成的一种个性品质。它不是这四个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这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 责任认知是形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对于责任心内涵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责任情感是伴随责任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责任意志是形成责任感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与责任情感一起,在责任心结构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责任认知向责任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与内部动力。责任行为则是责任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是责任心的实践。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

1.以岗位角色为途径,提高学生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包括:了解自己应当完成什么工作?知道自己对这些工作负有什么责任?了解所负责任的重要意义何在?知道为了履行此种职责将要付出哪些代价?对责任的认识乃是构成责任心的基础因素,没有这种认识,责任心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

在初一入学的第一天晨检,我在进行了入学教育之后,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入班"仪式, 每个同学在印有红领巾以及初一(2)班字样为背景的纸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光荣地成为了初一(2)班的一员 ,从今以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班级的形象,"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之后的班级建设我开始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设立了10个班委会成员、17个课代表、12个小组长、1个后勤部长共40个岗位, 每个岗位制定了相对应的管理职责,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及爱好选择3个岗位,我再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调配,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把班级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接着我按不同类型给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扬他们主人翁精神,尽快加入到班级建设当中。同时我还实行轮流值日班长制,每个学生轮流管理班级一天,并告知他们要对当天的出勤、学习、纪律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全权负责,并写成班级随笔,记录班级成长足迹。这样,每个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在这种岗位责任的规范中提高了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认知,历练出良好的岗位责任感。

在学生逐步明确了自己对班集体的责任认知后,我又在班里召开责任主题班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同时还担当着不同的角色,然后进一步学习各种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并将自己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写在责任卡上,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去履行这些职责,从而将他们责任认知从班级层面扩展到各个层次。

2.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处于整个责任心的核心地位,它是人所具有的一定责任认知的一种体验,一个人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符合个体要求或群体利益的工作,他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肯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构成责任心的动力因素,因为责任情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的责任行为。各种活动的举行,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情感,在每一次活动中发掘自己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他们履行责任的热情,从而更多地担负责任行为。

学校每学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是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的良好途径,尤其是第一次集体活动。初一入学不久学校组织了队列广播操比赛,之前我在全班进行动员,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班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号召他们积极为班出力,向全校师生展示我班的最高水平。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之后的练习中都非常认真,虽然练的次数并不多,而两套操也都是刚学不久,但学生们的认真程度让每次练习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全校区第一的好成绩,学生们也非常高兴自己的第一次努力给班级取得了荣誉。也正是第一次集体活动催生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情感,激发了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热情,在接下来的各种比赛中他们几乎都全力以赴。

3.以榜样典范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构成责任心的维持因素,在认真负责地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外在困难,此种或彼种的内心障碍,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而不怕困难、不畏险阻的人们,才能胜利完成任务,切实履行责任。 有了责任认知,激发了责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是由于这种认知的有意识性以及学生的自制力的有限性,使得影响力并不能永久。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唤醒学生责任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志。

在班级教育中可以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老师本身的示范作用。从初一开始,每周一的午检时,我们班在总结上周工作之后,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教育,通过讲述几个名人或楷模的故事, 学习他们突出的优秀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最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使人鼓舞;教师的身教,最让人信服;通过这三种榜样的示范,学生就会无意识地朝着榜样的方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这样无形中就让他们的的责任意志日益得到加强。

4.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促成学生的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心的落实因素,认真负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付诸行动,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这种行为,责任心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在责任心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把责任意识内化为责任情感和意志,并进一步外化为责任行为, 也就是说让学生把责任认识变为实际履行责任的自觉行为。 为此, 可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将责任教育的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指导并促成学生各方面的责任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责任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时还肩负教育的使命,因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教育的责任。我们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才能让责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心灵砝码,一种道德屏障, 最终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