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9:26:32
导语:在轨道交通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工学结合专业,传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高端技能人才。
关键词 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2012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1号)中明确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工学结合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城市地铁、城市轻轨企业,从事站务员、票务员、值班员等岗位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环节之一的实践课程,更要遵循这样的要求,把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当成抓手。现结合我院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对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1 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在传统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现行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三中心”问题(即以教材为中心、以大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育模式下实践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为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以校内师资条件为依据。教师能力不具备的实训课程不设,设置了也不做,即使必须开展的项目实训也在教学执行中更改了实训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开设什么样的实践课程。二是课程开设以实训室的设备条件为依据。实训室设备不完整的训练项目不设,即使专业必需的基础性实践课程也不设,造成设备闲置、毕业生的技能短腿问题。
(2)实践课程脱离企业实际。一些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设置,缺少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或是挂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名,实际并未参与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的指导工作。造成实践课程的内容、过程、关键环节脱离企业实际,与岗位技能要求没什么联系。这种不依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的实践课程,即便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训项目,依然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3)实践课程缺少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的执行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实践课程缺少执行标准,一些实训项目仅以大纲代替标准,教师在教学执行中仍可随意变更内容。特别是那些没有行业、企业历练的教师,客观上存在不能按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实施教学模拟问题,修改实践课程模拟内容也属不得已而为之。还有部分受校内实践条件制约、没法按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展实训项目模拟的教师,自主决定修改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转而根据教师自身技能所长开展技能项目训练。
2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因此,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线,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特色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
(1)依托地方行业、企业优势,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职教育是直接贴近当地企业,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需求的高等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内涵的拓展与变化,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为引领,以行业企业的岗位人才技能要求为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行业企业需求,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考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建立起以学历证书为基础,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主体的多证书体系。具体讲就是通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3 对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7年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2012年秋季之前,该专业采用“2.5+0.5”教学模式。之后采用“2+1”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在校内以课堂学习为主并完成相关实训,后一个阶段到企业实习基地开展短训及顶岗实习。
在“2.5+0.5”教学模式下,学生有较长的校内学习时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通识性、基础性课程较多,课时安排较充裕。此外,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很受重视,每学期除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训外,还另外安排三周时间的实训课程。从课时量分配比例看,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约为57:43,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要求。
2012年秋季开始推行“2+1”教学模式改革,压缩学生校内学习时间半年,增加企业基地短训、顶岗实习时间半年。这样的培养方案改变是根本性的,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
随着教学模式的调整,原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执行大纲,也因教学模式的变化带来课程体系、课程名称、课时量增减变化,造成原有的课程标准执行困难。因此必须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受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具体做法是:从原人才培养方案中剔除2~4门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基础课程,调整、合并部分专业课程,充足保证核心课程的课时量,适当压缩其它课程的课时量。
3.2 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改变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在“2+1”教学模式中,我们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减少校内的实训课程,由原来每学期三周实训课程压缩为2周。重点减少单一课程的实训项目,合并若干课程的实训项目,采取多课程综合实训模式处理压缩的校内实训项目,使校内实践教学不致因为压缩了实训学时,学生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二是增加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及顶岗实习时间,重点强化和打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情商开发。
在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我们也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除了采用传统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外,鼓励老师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将实践课程教学由校内移到校外,由课堂移到现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训练项目需要,自主调整教学时间。
3.3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我院过去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根据学生“态度+考勤+技能训练效果(或是技能熟练程度、或是实结报告)”进行评价,以指导教师为主体,缺少多方参与。虽然在成绩评定过程中,设定有态度、考勤、成果多种因素,分别按一定比例分值评定成绩,但其中难免夹杂有指导教师的主观印象,这样的评价机制一直受到诟病。后来,我们邀请企业指导老师加入实践成绩评定,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判权重达到了20%,依然显得不足。学生始终是被动参与,缺乏对自己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的发言权。
从2011年秋季开始,我们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修改了各种参评因素及分值比例,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因素,从而形成了我院实践教学多方评价机制:学生自我评价(20%)+校内指导老师评价(30%)+企业导师评价(30%)。新评价机制的改变,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实习成绩统计和考勤数据统计,自推出新的评价机制2年多来,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出勤率达到了96.8%,实训成绩优良率提高了18.4%,达到了87.6%,指导老师对学生更容易调度管理,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明显提高。
4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总结
我院经过7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特别是近2年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出了我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依据我们对2011、2012、2013届毕业生的跟踪访谈,以及对广州地铁公司、其它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占比72.3%的毕业生认为:第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知识面的培养,但动手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应变能力不足。实践课程忽略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忽略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的培养。占比74.1%的毕业生认为:采用“2+1”教学模式对学生基础知识面和专业知识学习影响不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学习时间虽然缩短了,但基础技能训练没有减少,反而更完善,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总体感觉更好。占比68.7%的毕业生认为: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时间,可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情商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提高工作自信心。
从用人企业2013年对毕业生评价统计数据看,企业对采用“2+1”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满意度,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1%和2.4%,达到了93.4%和94.1%。
以上毕业生和企业对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说明,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获得了毕业生的认可和用人企业的欢迎,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
[摘 要]依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实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同市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密切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资金投入规模仅次于铁路和高速公路。截至2009年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国家最新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高达25个。越来越多的城市争先恐后地进入“地铁时代”,一个新兴的地铁产业已经形成,地铁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地铁建成后运行有八大系统:动力供电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水路消防系统、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电动车组系统和车站设备系统。就地铁的行车组织模式、地铁运营设备类型等具体岗位群而言,将要有如下类别的人才需求:车站运营管理人才;线路调度、控制、计划管理人才;车站及中心各类设备维护、保养人才;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管理专业人才;车辆驾驶、维修、保养人才;线路管理、维护保养人才线路营运规划人才;供电系统专业人才;物业楼宇管理;各类人员教育培训人才;各类客户服务人才。
我院地处沈阳。沈阳地铁规划由11条线组成,整个线网呈“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线网总规模为400公里,目前国际国内的轨道交通,成熟精简的人员编制是每公里轨道平均配置60人,沈阳未来30年规划11条线,运营里程将达到400多公里,人员需求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实作。我院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教学方案时,首先成立了以专业教师、地铁企业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指导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等进行指导。二是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其他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学院参观学习。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北京地铁公司、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岗位的设置、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驾驶与车辆的检修岗位群,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规范和工艺要求,具备较强的乘务前车辆检查、车辆驾驶操作、车辆应急故障处理的岗位能力;具备较强的车辆故障诊断与分析、车辆日检周检月检、车辆检修的岗位技术能力。具有资料查阅、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创新、解决问题策略、制定工作计划、获取信息、判断等方法能力,具备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岗位群第一线从事车辆的驾驶、保养、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车辆检修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创新
方案制定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充分。方案设计体现高职人才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落实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落实“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体现职业标准的引入,明确职业资格名称和等级以及获取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优化,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有明确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学时分配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其中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工学结合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体现和组织。本专业在我院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形势,在成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的选编、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比如,打破技术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为落脚点;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对专业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形成大检修的格局;把岗位技能鉴定纳入常规教学体系;教材采用选编结合,以编为主;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大胆尝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
三、教师队伍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为专业课程教学骨干
师资队伍建设一向是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是评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保护他们进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比如,支持教师的进修、外出学习;要求教师是实验实训项目建设的主体;每学期都要求专业教师到现场参观学习一个月;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给与政策上的支持等等。在建设本院教师的同时,积极外聘现场技术人员,做为专业教师的主体,承担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专业教师以助教的角色出现在课堂。
四、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能与企业实际脱轨,同样需要毕业生就业信息。要把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我院建立了以沈阳地铁运营公司、东北区域内轨道交通企业参加,谋求科研院校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制度,坚持对行业进行定期调研,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瞄准车辆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专业领域内拥有最前沿技术的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了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格局。
与其他专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还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分析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办出体现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符合高职专业发展规律,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的专业。
作者简介
丁洪东(1969―),男,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要:在与合作企业充分合作的条件下,专业建设团队经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主要从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以岗位为导向的模块化串型结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专业从业岗位分析
为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岗位面向和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铁道机车车辆系充分发挥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立足我院与各铁路运输企业数十年的合作基础,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轻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客)等企业现场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明确了专业从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
2.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地面综合监控两个岗位群,根据调研结果,把这两个岗位所必需的所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知识技能和非专业能力素质两部分,如表1所示。
对专业知识技能,根据岗位需要划分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及要求),再根据岗位需要,确定必备的知识技能,如表所示轨道交通车辆司机岗位部分技能要求分析。
二、“以岗位为导向的模块化串型结构”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整个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的专业知识技能,确定两个典型的岗位,再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两个主要的学习模块:轨道车辆司机和地面综合监控。
根据各功能单元的专业知识技能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确定两个二个专业基础必修模块: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机械基础模块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等内容进行整合。电工基础模块将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交流变频技术以及用电安全等整合。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功能单元划分,确定两个典型岗位群通用的五个专业必修的核心模块:轨道车辆总体、车辆转向架、动力装置、操纵控制、制动装置。
根据选定的两个典型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分别确定相应的必修模块:轨道交通车辆司机、轨道交通车辆设备检修与维护。
根据整个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现场实做技能要求,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确定动态实践教学模块和毕业设计(论文)模块。
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企业管理层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特别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行车的关键岗位,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城市的精神风貌,对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在专业教学过程进行关键能力素质的培养,即在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并通过军事训练、公共选修课、党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训练。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行业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提出关于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方法:按照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按照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环境建设实训场所;按照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作业标准组织教学;按照轨道交通企业技术比武活动模式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以期教育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要求、更能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轨道交通;高职生;特点;职业养成教育;方法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轨道交通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具备相当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更是求贤若渴。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给相关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机遇,在效益的驱使下,学校扩大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培养速度,往往就忽视了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然而对轨道交通行业,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一名技术工人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安全和自身的生命安全。所以要使学生毕业进入企业能够干得好,留得住,就不仅仅要使学生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轨道交通行业职业特点
1、组织纪律性强
轨道交通企业管理采用“半军事化”模式,对企业员工有非常高的组织纪律性要求。无论大小管理单元,员工都必须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严格服从生产调度命令。轨道交通企业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企业员工具备很强的组织纪律性是企业能够正常、可靠、安全生产最有力、最基础的保证。
2、技术规范严
轨道交通企业所有技术岗位,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各岗位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完全按照技术规范作业。绝不能出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依照“工作经验”而忽视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
3、安全意识高
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切技术工作都是在满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考虑如何提高运营、如何提高作业效率、如何控制成本等等问题,安全大于一切,是这个行业最鲜明的特色。面对庞大的运输设备,复杂的控制系统,企业员工不仅要在工作中保证自身的安全,更要保证旅客及货物的运输安全。在工作中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因为“也许没事儿”的思想而发生事故。
4、工作环境苦
轨道交通企业绝大部分岗位都在沿线中间站上,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要长时间处露天环境下,在大型运输设备所带来的噪音和粉尘污染中工作。由于轨道交通运输基本都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所以除极端天气以外,员工都必须按时坚持工作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可靠进行。此外像车务专业一线人员上岗夏季昼间再热也要按照规章制度穿长袖工装工作,冬季夜间再冷也要坚持在露天工作;客运专业人员要长时间处在高密度人群中工作。总之,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环境十分苦,作为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要始终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把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视为常态,保质保量进行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1、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经历了12年苦读,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但是他们中的多数是因为自身高考成绩不理想未能进入到本科院校学习,而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并且由于企业人才需求大,学校不断进行扩招,从而入学门槛不断降低,所以学生整体文化基础不高。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都有“已经上大学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心态,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上去,甚至认为专业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
2、个性独立,过于彰显自我
目前在校高职生已经完全是“90后”,这些学生从小就在竞争气氛浓厚的环境下成长,所以现在的学生个性上非常独立,组织纪律性低,对于学校组织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事情十分看重,甚至会认为自己的事情比校纪校规更加重要。同时,因为从小接受竞争式教育,所以始终会保持和周围人竞争的心态,特别乐于表现自我,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团队协作能力很低。
3、成长环境优越,不愿吃苦受累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生活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条件要比父辈好很多,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家中所有长辈疼爱于一身,任何家务都和自己无关,对于自己的一切要求,也都会得到满足。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几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的,那些又苦又累的工作和自己无关,也绝对不会选择去做。
4、专业认识模糊,对职业岗位期望高
近些年来,因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在当初的专业选择上是有一定的盲从性,并没有深入了解将来所要进入的行业相关信息,就业容易和工作稳定成为选择此类专业学习最重要两个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工作时,心理会有较大落差而不能适应工作,导致出现“干不好、留不住”的现象,不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就业。
三、职业养成教育的方法
1、按照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目前高校对学生管理属于柔性管理,侧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刚性要求比较少。虽然柔性管理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但是也会相对缺少纪律性教育,而轨道交通企业基本是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纪律性要求很高,规章规范基本都是刚性要求。所以针对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适当加入一些纪律性教育,多做一些刚性要求的引导,如要求统一制定宿舍内务标准、统一早锻炼时间等并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纪律性意识,让学生在学校就逐渐适应就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将入职后的不适应降到最低。
2、按照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环境建设实训场所
在进行实训场所建设时,通常会考虑实训设备的性能、安全技术规范、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布局,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越的实训环境,但这对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的养成没有任何帮助,学生毕业入职后,在一线工作由于工作条件较差,纷纷吃不消,不是身体坚持不了,就是认为条件太苦而离职。所以在实训场建设时,应该尽量按照现场工作环境设计建设实训场,比如建设信号实训场,就建设在露天环境,让学生在和现场一样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实训。
3、按照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作业标准组织教学
教学中,首先老师须严格按照企业技术作业标准组织教学,反复强调技术作业标准的重要性;其次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实训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标准,一旦在实训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按照作业标准实训,老师须立刻中止学生实训并处以严厉处罚,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对学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考核时,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结果,只要操作过程与技术作业标准有出入,就视为不合格,不存在折中结果,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标准就是安全生产”的职业习惯。
4、按照轨道交通企业技术比武活动模式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轨道交通企业定期会组织技术比武活动,以促进员工保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一模式引入学校,根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育规律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比如在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五学期开展技能竞赛,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能手作为评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评,对竞赛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在就业中优先推荐。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体会轨道交通企业一些有特点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养成好坏对学生入职后能否出色的工作有着较大影响,对其的养成教育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工作环境特点以及轨道交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一切可利用因素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以使学生毕业入职后能后留得住,干得好。
【作者简介】
魏仁辉(1983-)男,陕西西安人,助教,学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和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工作.
【摘 要】阐述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目标、具体内容和创新之处,并提出一些辅助课程设计有效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轨道交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设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轨道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50年,长春市将完成由7条线路组成的放射式线网,其中5条放射线、2条半环线,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8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城区线网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运营里程达256.9公里。与城市形态结构与发展方向相吻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体系。对相关中职学校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因此,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 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 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已滞后。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车辆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由于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中职学校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采取灵活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对接”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由于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本技能训练。校内基地要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建设“双对接”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双对接”实训教学,是指在校内利用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室、轨道车辆检修实训室和轨道车辆电气传动实训室,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实训内容,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实现校内实习与职业要求对接;学生全部到对口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指导学生实习,并通过6-8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考取车辆检修工等岗位操作证,实现顶岗实习与岗位培训对接。
校外基地体现教学性:通过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外基地应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轨道车辆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提供有利条件。
2.教材的合理选用。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3.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规范的管理和质量保障。
①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
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教活动,包括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和学生评教。 通过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
②实践教学的监控
对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审核;对专业所确定的能力及其标准是否明确做出评价;对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提出建议;对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对学生能力考核的组织工作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③教学检查制度
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制度,由教务科实施检查。在学期初进行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查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表、教师授课计划和教师三周备课等教学文件;中期教学检查的内容包括查课堂教学质量、查课程教学的基本文件执行及教研室活动的开展等情况。末期教学检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考试(查)的考务管理、查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查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对教学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反馈给相关教师。
④专业跟踪调查
通过对新生入校成绩分析、综合测试、体检等手段调查新生的素质;通过社会反映来评价毕业生质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了解,以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对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判,反馈社会、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按照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校企联动、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专业课程中对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应保证专任与兼职教师比约为3:1,且其数量与结构应能保证教学组织的优化组合。
生师比:16:1 专兼师比:3:1
专任教师职称比例: 高级/中级/初级 30% / 50% / 20%
双师资格:专业专任教师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系列专业职称证书达到90%以上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硕士以上比例达到80%以上
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摘 要 目前,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但应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岗前基础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增强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定向培养企业的满意度,作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1南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是南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整个项目规划建设8条线路,设计总长度252.1公里,总投资约1500亿元。即便按照2016年年底建成的地铁一号线的里程数32.1公里和2017年建成的地铁二号线37.3公里计算,两者的里程数超过69.4公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法,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至少需要80至100名技能型人才,即便以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每公里50至60人来计算。南宁市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低限度为3000至4000人。未来,南宁地铁设计总长度超过252.1公里,对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总需求将超过20000人。南宁乃至广西地区的地铁人才的缺乏,尤其市建设初期运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考虑到未来全国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高潮的到来,在待遇较高的地区大量招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表现出的矛盾表现为,地铁企业会一方面在“饥不择食”招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或类似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同时,又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到岗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的工作人员。
这种矛盾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岗位的特殊性造成的,就岗位能力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尽管对于地铁企业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受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的影响,并非能够全部达到。
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只有大约2年不到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很难较好地掌握上岗应有的理论知识和进行系统的规章学习。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直接被推向工作岗位,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进入角色,这也让地铁公司对于此类毕业生的招聘热情不高。更加重这个问题的是,在地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人才的培训周期也有被压缩的可能,导致运营管理类的实际能力达不到岗位需求的标准,这也是不少城市的地铁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小事不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内部分地铁公司在招聘时热衷于“挖墙脚”的原因,从其他地铁公司招聘具有1至3年工作经验的运营管理人员实际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一方面有跳槽嫌疑的“熟手”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必然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大量能够吃苦耐劳,懂规章能操作的“新人”进不来,导致原本紧张的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同时这种着重短期的招聘,对于定向培养的高职高专而言则是灾难。
我校作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订单班”的培养学校,本人作为“订单班”的专职辅导员,就如何培养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际,符合地铁公司实际需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做简要阐述。
2强调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成长计划,在职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弱于本科学生,很多学生表示对本专业的《运筹学》之类的基础科目表示学习困难。从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讲来讲,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要明显弱于实践方面。可从在职业教育上,重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职业。在总体上,针对学生的岗位设计,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性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对于某些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将其设计成从事客运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对一般学生来讲,应当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有帮助的课程,例如普通话,口头表达,应用文写作、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内容,或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在学生进入第二年的学习时,应该安排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或类似的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对于岗位的适应性
受部分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放在和专业有关的动手能力上。而应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挖掘学生在体育、文艺、写作、摄影等其他方面的特长,在学校里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能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的社团或组织。同时,学校应该在寒暑假,和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的打工和兼职,并委托学生家长代为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较为灵活,而且是家长管理,风险更小。前提是和家长讲清楚,这种兼职或打工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能力。
从已有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兼职或打工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在从事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比以前相比,这些在暑假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更加能吃苦耐劳和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其他未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岗位适应期间,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比未参加类似活动的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力。
4提前进行学生求职和就业前的各项教育,做好学生离校前的职前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业单位一般是有独立人事部门的单位,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在应聘时会以较高的要求来考核毕业生。因为这些公司理想的招聘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而并非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前,要为学生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求职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个人形象的设计、职业礼仪的培训、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准备工作至少要放在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前完成,这样学生在初步进入社会前就有一定的准备。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立即进入相对较短岗位适应期的岗位进行锻炼,要求立即面对该行业必然的高压力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相对较高的工作压力对于没有很好做好职前准备的人来讲,在表现和成长上都是非常危险的。
在经过了求职环节的增强和一定的职前教育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后,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在面试环节中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大大增加被公司选中的机会。
【摘 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通过不断密切校企合作,在多途径拓展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增加对口实践岗位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全面做好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运行机制
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1 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拉动了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对轨道交通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施工维护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技术水平欠佳而引起的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越来越严重。据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80万人,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到70%~80%。
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无法与之匹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并没有建立起与专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教育体系,没有建成一批专业对口的、装备水平高、特色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随着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对轨道交通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各铁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已不能完全适应,实训设备需要更新,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有待加强。提高四种能力,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和创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1.2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根据轨道交通类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具有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以岗导学”,“以学通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使学生能够达到就业岗位任职要求,最终实现教学与实际岗位的对接。参照引入轨道交通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标准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以是否达到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为核心指标进行考核,要求“学以达标”,最终实现教学与上岗的对接。
2 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建设
2.1 校企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基地
坚持“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求出发,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共享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拓展性、持续性”,校企、校校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轨道交通类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
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结合点,整合职教集团校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建设,制订《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以轨道交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为纽带,以对口培养急需人才、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为结合点,按照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校企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吸收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引企入校,吸收企业文化;植校入企,在企业建立教学点,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等文字制作标牌上墙,并将企业安全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定、岗位职责、操作标准等建设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接铁路企业文化。
2.3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按照轨道交通类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学校建设系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准确专业定位、把握专业方向,使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教师聘用和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实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有力促进校企高新技术共享、师资共享和资源共享。通过“厂中校”的校企双向嵌入,积极寻求校企双方更多的利益结合点,搭建起双向服务与交流的桥梁,促进校企合作良性运行,逐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3 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式需要三个核心要素:明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制度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是引领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指标。制度在本质上是关于权力和利益的规则体系。
3.1 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轨道交通企业岗位特色和稳定的生产任务,可以保证长期连续性生产;
(2)具有较强的技术人员队伍和较先进的生产设备;
(3)具有安全的工作环境;
(4)具有足够的岗位,通过顶岗或轮岗的形式,可以接纳全部或部分实习学生就业。
3.2 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在合作教育中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3.2.1 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厂中校”:一是“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方式,以企业储备未来技术骨干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工学交替的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与轨道交通类企业共建共管“工地课堂”;二是“共建共享、培教结合”方式,学校在企业投入教学设备,提供教学与培训资源,合作建成集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是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功能。
3.2.2 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采用“三路并进”的方式建设“校中厂”:一是采取“自建硬件,合建内涵”方式,引进企业标准、先进技术,新建和改、扩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铁路局、动车段合建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二是采取“筑巢引凤、引厂进校”方式,学校提供场所和主要设备,吸引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员,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三是采取“产教结合、企业运作”方式,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投入资金设备,采用企业管理,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学生参与生产过程,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质。“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是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性功能。
3.2.3 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这是我们采取的最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并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与企业单独管理不同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
3.3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是使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基地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系部教研室和生产区队(车间)具体实施。其管理目标是保证学生获得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及企业现状合理安排调整教学环节,保证现场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总结
按照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合作领域。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服务、项目开发、教材建设、职工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一个专业对口、层次分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不断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养,探索轨道交通类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化建设;在基地设立“教师工作站”,接纳教师进行顶岗锻炼,将“厂中校”打造成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教师掌握新技术的平台。
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结合、易于操作的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与质量监督、保障、调控和评价体系,拓展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了高职学校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轨道交通类专业所在院校实施,对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现阶段,随着各大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愈来愈重要,成为轨道交通人才的来源,而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系的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则需要良性的特殊校园文化基础。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地铁系统的扩建,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也相继进入“城市轨道交通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大规模的轨道交通事业相伴的是轨道交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与此同时,国内轨道交通专业的高职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校园文化基础薄弱,师资队伍不集中,这些都给高职轨道交通系特殊的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带来了严峻问题。
一、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的特殊性
轨道交通专业是伴随着城市地铁和快速铁路轨道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型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突出了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特殊性。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随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流逐渐加大,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人流的均衡发展,以及城市圈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交通是根本出路,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笔者从轨道交通专业的特殊文化背景着手,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特殊校园文化。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高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学风、教风、校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先进的校园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社会服务也起到重要作用,更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笔者认为,在特殊轨道交通专业方向背景下,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实践中应树立独特轨道交通特色意识,并把它变成一种精神。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发掘自身特色所在,发现优势。三轨道交通这个专业和行业优势,在特色专业上投入更多的建设成本,着力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兼优的“双师型”教师,拓展师生的交流,丰富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和精神。
三、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的统一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的内在必要性
随着城市圈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扩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随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产生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任务。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风貌,是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容量、高标准、新技术等一系列特征,决定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树立严谨的职业道德,通过在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校园文化并进行实践,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行业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轨道交通学习氛围,贯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全而发展的学习和实践全过程,引导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大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优秀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建设同行业实践密切关联性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反映了人的理想志向、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渴望成为社会需的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就有必要建设行行业性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是就学生的学习作风建设来讲,归根到底体现为学生的主观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城市轨道交通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中,把抓学风建设,优化行业氛围,丰富师生交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学生的特殊思想教育,通过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与特色、参观实训基地、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特点,充分认识学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思想,把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学生活的全过程,使热爱所学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
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强化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强化学习动机。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必然要求,是城市轨道交通系行业文化背景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在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中,不断优化和丰富校园文化,将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在分析了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元立体交叉,工学交替实施,分层次考核管理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主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高职的实践性定位。这一定位凸显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而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行业内部的中专院校或子弟学校升格而来,实习工作原来由所属企业或部门统管,脱离了行业管理体制之后,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时间、资金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证,造成了实习质量的下滑,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体系。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CO―OP教育宣言》中指出:该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可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为学生积累厚实的准职业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创造办学效益,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人才储备,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赢得政府的支持。[1]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始终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加拿大提出了高职教育三方伙伴关系顶岗实习模式,三方即学生、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占学生整个学习时间的30%;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每个实习岗位进行认可;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不仅仅是观摩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报酬;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企业评估和管理,并受顶岗实习教育管理机构监督,确保学生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2]
澳大利亚VET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以国家行为的VET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资格体系、国家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培训包。三者分别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和培训实施等角度,统一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贯通教育与职业,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起以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度培养企业行业所学的合格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3]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 当前轨道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最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然对企业的运输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一些不安全隐患因素。很多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和效率,不太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重者甚至影响校企合作关系。
2.2 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问题
人身安全是生产安全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无法严格按照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经济制裁和其它处罚,所以人身安全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企业往往远离学校,作为学校方,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紧张,也难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派驻老师进入企业监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致使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真空”。
2.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问题
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陷,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和企业专家由于各自工作的性质,按照以往的实习管理模式,不能做到随时指导学生实践,无法随时监督管理学生,对实习的全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实习质量不高。
3 面向主流企业典型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基于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行车值班员、调度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讨、设计,拟采用加拿大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分阶段、分层次的体制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
3.1 实习单位定位选择主流企业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其就业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标准之间的差距,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就业的专业对口单位,以及所辐射的地区经济区域,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到两家校企合作的主流轨道交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校企双元立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合作关系,互帮互助,打造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3.2 实习岗位定位典型工作岗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性质,确定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OCC调度员为典型工作岗位,在3年的高职人才培养期限里,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转化为实践教学学习情境。
【摘 要】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理念,并分析CDIO模式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 CDIO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保障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多个城市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大。我院根据企业城市轨道交通急需用人的情况,新增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且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其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兴行业,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较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还没有较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所应用的管理理念、列车运行中所采用的新的控制模式、运用的设备与大铁路大有不同。新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有大铁路应具备的信号基础知识外,更需要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理念和维护、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市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教育机构创立的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应用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它把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教师与学生以一定角色主动参与融入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情景环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模式不仅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纲,而且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工作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强、劳动纪律性强、符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信号设备维修养护、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以及工程设计、技术引进、科研开发、试验研究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过程
CDIO理念下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项目分析、知识准备、问题解决、项目搭建和演示以及项目评价反馈的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有机融合工学结合的优势
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领导,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为了不影响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同时要求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只要加强管理,既可以工学结合、顶岗工作,又能结合具体实际完成毕业设计。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设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提高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工学结合的效果,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如企业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情境,并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教学方法的探讨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际教学等,从而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整体设计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基于CDIO 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CDIO模式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根据CDIO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课程群选择不同的现场真实系统设备维护项目,并且按照不同的课程内容把现场项目分解为与之对应的教学项目。
[摘 要]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信信号专业认识实践实习。结合现场设备,采用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手段,讲解信号系统相关室外设备。通过实习学生获得了对本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认识,深化了理论教学成果,认识实践效果显著。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据《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中国只有16万,占不到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其总数的70%。为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才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申请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文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浅谈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认识实践实习。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实习,对本专业涉及的信号系统设备有更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认识实践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实践效果明显。
一、实习对象
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设置的主要专业中,有利用轨道交通设备指挥地铁行车的专业,还有对信号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信号设备良好,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专业。本次认识实践实习对象为大一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学生,安排在第二学期末。认识实习是继课堂教学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在校所学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基本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获得对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依托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采用计轴器,是今年出现的新景象。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计轴器作为轨道电路的替代品,由其构成联锁、闭塞系统,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今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选用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s Based Train Control ,CBTC),作为CBTC系统的后备模式,普遍也采用“计轴器”替代轨道电路,用“计轴器”检测轨道区段有无列车占用。
计轴系统,它主要完成检查区段状态的功能,包含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室外设备有传感器(计轴磁头)和电子连接箱;室内设备有运算器、UPS电源、继电器以及由计算机构成的计轴器主机系统。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由专用计轴电缆相连。
四、总结
体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现场认识实习采用直观教学和最生动的方案,基地里面信号设备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刀真枪地演练,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认识实践实习,学生获得了对本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实习效果显著。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 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文着重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完全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能否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近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创了一条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我院的在合作方面的原则和主要做法是:依靠企业的工作环境优势,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专业的培养,使学校的教学方案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更加符合长春轨道集团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和考核,对人才来进行择优录取。我院在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最具有校企合作特点的突破是双方都签署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运用双发的优势资源,联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
质量。
摘要:地铁模拟驾驶装置能真实地模拟地铁列车在各种运行环境与工况下的运行状况、操纵特性、牵引和制动特性。本文针对广州地铁二号线列车司机操作台,开发出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掌握二号线的列车牵引、惰行、制动等各种工况下全部操纵功能。
关键词:模拟驾驶地铁 课程开发
1地铁模模拟驾驶课程内容
地铁交通目前快速发展,大量的新线开通,对司机驾驶仿真模拟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驾驶从较早的单一功能的模拟培训装置,发展到目前的多人培训、分布式操作、智能考核、培训管理的综合系统。一般地铁模拟驾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具有比较强大的扩展能力,尤其是故障库和客观评价体系能根据最新的运行需求进行调整,主要收集广州地铁的实际案例,加入到课程体系中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面对企业的需求;其次,具备完整的培训功能,将各个训练模块有机地统一,培训、考核、人员纳入统一管理;再次,联系线路基准的3D模型,关注与走车行馆的特性定位,具有强大的模拟情境;第四,便于维护,对于牵引力、电路逻辑等系统采用不同的模块进行处理,较强的司机仿真模拟培训装置的稳定性。除了这些功能之外、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地铁模拟驾驶实训台具备如下具体的功能:1)逼真地模拟地铁列车运行性能,包括牵引、电制动、空气制动、停放制动、操作台指示灯提示、仪表显示、运行监控系统等。能模拟地铁列车各类运行环境,比如线路和车站以及地铁列车运行时的设备工作声、环境噪声、报站声等。2)实现地铁列车操作相关的培训与考核功能。可以对地铁列车学员、司机、车辆检修人员等进行技术培训及考核,采用基于课程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包括出站位置、电网变化、进路变化、沿线信号、乘客数量、故障设置等。3)逼真地模拟各类故障现象。能模拟广州地铁2号线与类车驾驶相关的各类故障、突发事件。能模拟地铁列车电路、电器、牵引、制动系统等故障,并可设置单个故障或同时设置多个故障,故障现象能在司机操作台上的信号灯、仪表以及运行监控屏上得到显示。4)能对故障进行分析、故障处理方面可采用模拟与实际操作硬件实物同时进行。
2 课程开发
为了能在学校的实训室环境下创造出好的实训效果,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上按照如下理念进行。1)综合性,本课程不是一门单一独立课程,前期课程主要有机车电器、机车电机、机车车辆电子技术应用等,同期的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故障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等。2)实战性,始终根据现场培训要求,使用现场要求的操作规范、以及典型故障处理方法。3)自主性,摆脱一般实训项目的被动型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所要求的实训和考核内容
熟悉地铁列车基本运行相关的操作方法、操作规程与操作步骤,包括列车发车准备、列车正常运行、列车开门操作、驾驶技巧、线路熟悉、对标停车、车辆段内行驶、停车线行驶、退行、折返、反相行车等。
熟悉列车运行中故障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处理规程及处理步骤,包括故障的排除以及事故、突发事件和非正常状态的处理等。
能够根据地铁列车原理图,模拟故障现象,并通过软硬件解除故障。模拟和解决司机室操作台和开关设备柜故障。
课程针对第三学年学生,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中实训的方式展开。
3 教学效果和结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熟悉地铁列车驾驶操纵过程,提高动手及操作能力。明确学习任务,进一步掌握车辆驾驶室、室内设备的位置、功用故障分析与处理,对整个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提高整体装置的认知程度,结合地铁公司的培训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使学生普遍感觉可操作性强,记得地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