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11 05:31:02

导语:在大学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教师论文

大学教师论文:试论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的实验构想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 话语标记语 教师课堂话语 实验

论文摘要: 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话语标记语提出了研究的实验构想,提出将着重对于中国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的话语标记,基于调查取样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实验构思,并对实验结果作出推测,为进一步进行实证实验奠定了基础。

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的组织中起着连贯上下文、完善交际技巧的作用。掌握并娴熟地使用话语标记语能够让交流双方达到更加完美的交流程度。语言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更是应注意自己言语的有效力。目前对于话语标记语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多放在学生口语、听力理解、写作的话语标记特点及二语学习者标记和母语学习者标记的对比中,本文的选题新颖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从学生换成了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不同英语专业教师使用话语标记的特点及衔接方式。该课题对于语言教师如何在课堂环境下有效地使用话语标记语,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背景

话语标记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交际能力来说至关重要。话语标记已成为建构功能主义语言模式的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它们不仅可以使得言谈自然并合乎语境,而且表明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萌芽到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大量论文论文集的出现,伴随着话语分析、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的研究亦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推动。80年代中后期是话语标记研究的黄金发展阶段。这段时间无论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还是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都远胜于前。197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创刊,现任主编是jacob l.mey(odense university - denmark)。1986年该杂志首次以特辑形式介绍各国语言中话语标记研究(当时使用的术语是particle)的概况,本期杂志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anna wierzbicka 编辑,专题以“particles”命名。1990年《语用学杂志》正式出版了以“话语标记”为专题的特辑,编辑是j.ostman和j.verschueren。另外,该杂志经常刊登“话语标记”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在话语标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就是georgetown大学的语言学系教授deborah schiffrin 1987年所著《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它根据schiffrin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被公认为是本领域的开山之作。另外一本则鲜为人知得多,那就是现stockholm大学英语系教授britt erman于1986年所著《英语中的一些语用表达法》(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其原因可能是erman采用的术语——“语用表达法”过于笼统化,不利于将之列为独立的主题进行研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erman是首次在考察大量对话实例(由现有语料库抽取)的基础上对此类表达法进行系统描写的。以上两本专著从很大程度上讲是集前一段时间学者们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成果之大成。

有关话语标记与教学领域的结合,国外学者和教师比较早就开始将话语标记研究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一些话语分析教科书中开辟专门章节讨论话语标记如:a.georgakopoulou和d.goutsos的discours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话语分析入门》,1997)等。还有一些论文涉及话语标记在课堂教学(包括讲座)中的作用〔如:c.chaudron和j.richards(1986)〕,和如何对话语标记进行教学〔如:miracle mccarthy (1991)〕。国内学者四年来对于话语标记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有陈新仁(2002)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使用话语标记的情况作了调查;李巧兰(2004)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使用话语标记情况,并得出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话语标记时处于一种语用石化状态;王立非、祝卫华(2005)基于中国学生口语语料库,研究了中国学生和以英语为主语的人使用不同的话语标记,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附加类和强调类话语标记;白娟、贾放(2006)对于外国留学生使用中文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王淑丽(2006)认为在英语听力理解练习中为发展认知和逻辑技能应注意话语标记;韩东红(2007)对于中国学生在英文书信中的话语标记做了定量分析;陈新仁和任育新(2007)证明,由于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过度使用某些话语标记。

目前,在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话语标记的研究状况还属于一块空白。笔者将着重对于中国籍英语语言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的话语标记,基于调查取样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填补这块空白。

二、理论基础

在话语标记的研究领域中,各国学者由于对于话语标记的首要功能认识不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1.以schiffrin,redeker,fraser等英美研究人员为首的“连贯”派;2.以blakemore,jucker等为首的“相关”派。“连贯”派认为语篇最重要的特性是连贯,这也是语篇生成及语篇理解中至关重要的。可以把连贯分成一整套连贯关系,例如一整套将语篇联系在一起的隐含关系,像原因、结果、条件、证据、详述等。“相关”派认为,说话人的头脑里已有一种具体阐释自己话语的选择,同时他也期望听话人能理解并得出这个选择。要得出预先的选择,听话人必须正确地处理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预先设置的上下文。话语标记正是这样一类语言表达方式,可供听话人用来得出说话人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愿。正如blakemore所说(1987:77,1989:21;c.f.rouchoa,1996:3):它们(指话语标记)唯一的功能是通过将上下文的某些特征及其达到的效果具体化,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根据“相关理论”的基本框架——尽量减少信息处理的耗费,话语标记的使用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般来说,相关派的解释力要更强一些。本文也将以相关理论为支撑点证明英语教师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实验研究

1.研究假设

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回答:

1)有经验的中国英语语言教师、经验不足的英语语言教师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语言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话语标记都有哪些?在这些话语标记语当中,哪些在何种情况下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哪些在何种情况下又是教师无意识使用帮助自己衔接上下文的?

2)上述三组教师对于话语标记语使用都有什么特点?

3)通过分析这三组教师的课堂话语标记的使用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学启示?

2.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十五名受试教师,他们都是从本省的几所大学中挑选出来的,根据试验设计,他们被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五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不足五年的,被定位为经验不足的教师。第二组包括五名有经验的英语语言教师。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具备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有海外学习经验。第三组包括五名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他们来中国前有些有教学经验,有些没有,但加上在中国的教学经验平均都有2年的教学经验。第二类型为学生,均为上述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从学生中任意选择出150名参与调查试验。

3.研究工具

为了了解师生对于话语标记语的认识和使用情况,笔者设计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几段师生课堂对话,其中的话语标记语都用黑色粗体显著标出,加深受试对象对话语标记语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包括11个问题,涉及师生对于话语标记语的具体态度。每道问题采用五级量表,从一到五分别代表“非常赞同”、“赞同”、“不确定”、“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然后进行量化分析。

4.研究步骤

4.1数据收集: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到各高校取得教师的同意后,随堂听课录音或在课堂中设置录音工具收集语料后,采用笔录记录下来,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尽量采用相同或相似课程及章节进行记录分析。

4.2数据分析:根据fraser,swan,schiffrin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可分为附加类的、对比性的、列数字类的、列举类的、过渡类的、推理类的、总结性的、因果类的、时间类的等。用统计软件统计出不同职称教师的话语标记倾向,并采用相关分析,判断有无明显差异,并对每个高频话语标记进行分类并进行具体描述,并分析哪些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的,哪些是用于自己需要的时候的。

四、预期结果

不同工作和生活背景的英语语言教师对于话语标记的使用具有明显差异;在不同语境下,话语标记的使用偏好有较大的不同;语言教师的话语标记使用也有较强的石化现象。得出结论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中应强调对语言语用功能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教育也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师论文:试析大学教师教学关键环节行为评价问卷的编制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关键环节 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编制出包含85个题项的《大学教师教学关键环节行为评价问卷》。对两所熹校共26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删减和整理,最终得到包含3个因子(备课、上课、批辅考)共28个题项的问卷。初步编制的问卷各项测量学指标总的表现良好,a系数为0. 9 7 , kmo值为0. 875e

一、引言

在大学的诸多任务或功能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学校能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教师如何把教学工作搞好是一切工作中的重点。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能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确保每位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用这一指标来衡量自己,保证每位教师发扬其优势,加强其弱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高校教学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孟庆茂对marsh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seeq),该问卷包括七个维度:分别是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与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教学管理、功课量/难度。有的在原seeq问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了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也有的完全摒弃已有标准或改造专家标准去评课,而从各自学校学生的视角来归纳出授课教师的评价标准。

但多数评价工具都存在经验指标多、实证指标少,指标体系繁多、科学性准确性差的问题,评价中有的项目尚未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推广应用的信度、效度不够理想。另外,多数研究取样群体均来自重点院校且是小样本,普通高校层次的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较高的尚不多见。基于这种现状,白世国[[4]等人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心理结构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向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包括教师智力、非智力、交往方面特征三维的《高等学校教师行为特征符合度调查问卷》,其中包括适合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或技能训练课教师各好与差四种问卷,共3个维度,即教师的计划和预期、教师的监察调节和控制、教师的反思评估各25项行为特征项目。

本项研究是在高等学校教师行为特征符合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把研究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学的各个关键环节中学生所认定的优秀教师所应该达到的标准。研究的目的是为高校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指明方向,也为学校对教师的检查和管理提供依据,更为学生对老师的选择和评价提供可以借鉴的标准。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一)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教学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评价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思想。

(二)开放式问卷调查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49名某学校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其中,大一13人,大二12人,大三15人,大四14人;男生21人,女生28人)。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教师教学应包括的各关键环节的理解、优秀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应有的表现方面等等。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教学各关键环节的理解一致,即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和考试。另外,每个学生也从自己的体验提出了优秀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应具有的行为表现。

(三)初始问卷的编制

基于学生的意见并参考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参考文献,问卷拟定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和考试五个方面编写题项,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筛选,制定了一份能反映优秀教师教学各关键环节的行为表现的初步“问卷”。初始问卷共85个题项,要求被试用likerts点量表进行评定,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用不同的数字5-1表示。

(四)初始问卷的施测

1.调查被试

采用随机方式从两所高校共抽取被试268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2.31岁((sd=1.46),详见表to

2.材料与程序

使用编制出的有85道题目的初始问卷对268名被试施测。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进行。主试分发问卷后严格按照指示语交代注意事项,且主试均为廊坊师范学院该课题组成员。测试无时间限制,测试完毕及时回收问卷并删除填写不全、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保留有效问卷217份,问卷有效率为81%0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预测问卷进行a系数检验,结果为0.97,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其次,采用kmo (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来分析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aiser给出了一个kmo的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0.8表示适合作因子分析,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不适合。而本研究得到的kmo值为0.875 , bartlett球形检验值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表明本研究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故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统计。采用主成份法(pc)并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3个,解释总变异的67.437 %。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varimax)求出最终的因子负荷矩阵并参考以下标准对项目进行筛选:(1)因素负荷小于0.3 ; (2)共同度小于0.2 ; (3)题项在多个维度上有高负荷;(4)题项与问卷的相关小于0.2,最终得到的28个题项在三个因子上的负荷情况见表2

四、讨论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又回归到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又与其他环节有相关性而无法割裂。从对象上看包括老师和学生,从操作上看包括教和学,从内容上看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影响教学五环节的因素来看有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备课是教学五环节的首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备课要求教师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有整体的认识,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有充分的把握,甚至对学生的秉性、特长和不足有很好的了解,更高一点的要求,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质量的优劣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有效性。

上课是教学五环节的核心,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和体现的过程。如果说备课是战略,那么上课就是战术的具体实施了,上课90分钟必须紧紧围绕备课设定的目标,课堂内容有序推进。上课绝不是背教案,好多环节和内容是生成性的,需要教师的智慧对生成知识和能力及时引导和培养,所以上课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根据双向互动信息的交流,应该科学预留作业巩固已学的知识。

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备课、上课有效性的检验,也是辅导和评价的依据。作业的设置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考量,作业的有效性又是对备课和上课有效性的检测。因此,作业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个别辅导或全体辅导是对前几个环节的拾遗补缺,是对整个教学有效性的完善。个别辅导是以人为本和分层教学的实际运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辅导要及时,注意时效性,辅导要分层对共性问题集中辅导,个性问题个别辅导,特殊学生特别辅导。

评价是前四个环节有效性测评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标准性。出卷既是考核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考量教师是否把握了学科的重心。

多数大学生以及教育学有关理论均揭示出教学的关键应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考试五个基本环节,但最终分析结果却只包含3个因素,似乎与预期构想不一致,但仔细分析题目的内容发现:第一个因素所含题目主要内容是,教师对课程内容娴熟,而且讲授的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另外是能够恰当地举例或理论联系实际,能把深奥的内容讲得浅显易懂,对学生有所帮助和启发。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临时抱佛脚或胡乱拼凑讲授内容显然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第二个因素所含题目主要内容是,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清晰流畅,用词准确,充满激情,板书和图示层次分明,精练整洁,有助于做笔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易于学生接受本学科的知识,并且讲课的时候信心十足。这些行为指标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既有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如语言清晰流畅,用词准确,也有板书或绘图方面的要求,如板书和图示层次分明;另外,也有精神状态方面的要求,如充满自信和激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些行为指标主要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出来,但其反映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个因素所含题目的主要内容是,向老师提问时,能够获得有意义的答案,为学生配置合适的习题,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考试内容能反映课程的重要部分,在作业上所给的反馈很有价值等。这些行为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同时也包含了考试命题,可以把这些题项总结为批辅考,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课后的行为指标。

另外,从三个因素所含题目的数量来看,第二个因子(上课)所含题目量最多,而第一个因子(备课)和第三个因子(批辅考)所含题量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上课这一环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步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这一环节实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课过程的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另外,课后的批辅考工作,也对上课环节起到很好的补充、完善和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同样可以加深其对学生的了解,这样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就可以更好地从学生出发,采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表达方式。

五、结论

第一,高校学生认定的大学优秀教师教学关键环节行为指标体系,包括3个因子和28个题项,3个因子分别是备课(课前)、上课(课中)和批辅考(课后)。

第二,在三个因子中,上课这一因子所占比例最重,但其他两个因子是上课的前提或补充,所以三个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第三,初步编制的问卷各项测量学指标总的表现良好,经过修改可以作为测量大学优秀教师教学各关键环节应达到的行为指标的工具。

大学教师论文:试析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需求差异的调查研究

论文关键词:撇师 教学风格 需求差异 调查

论文摘要:为了解学生时教师教学风格的要求,我们时1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大学生对教学风格在个性上的需求没有差异,而在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就应使教学行为在三个维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一原则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短缺,许多高校为了扩张和追求规模效益往往通过设立附属学院招收议价学生,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就读,如,一本与二本学生同校;二本与三本学生同校;本科生与专科生同校:专科生与成教学生同校。由于师资短缺,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甚至是同一门课,教师为了应付繁忙的教学任务及效益最大化,一般总是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风格进行授课和管理,这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学生而言,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意见大,师生关系不和谐,这也是近些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要改变高校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差异,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管理方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作全面的评估,分析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性条件 “因材施教”中的“材”在教学上有两层含义:第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理特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第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不同,应该按其发展的状况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教学也应该按各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就是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不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与兴趣爱好,不进行分层次或分类指导。这样“一刀切”或“一锅煮”的教学将导致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不到发挥、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因势利一导,扬长避短,培养出具有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学生的需要、个性及非理性因素应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关切。学生的需求,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过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研究应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由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所组成,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教育界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称作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既是教师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的综合反映,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教学风格,并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既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特点,又能反映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使教师明确改善教学效果的方向,所以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性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为了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需求差异,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希望教师做些什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期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什么要求。为此,本研究以“你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要求”、“你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特点”、“你觉得老师上课时应如何讲课?如何对待学生”为题目,设计了一份开放式问卷,对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的3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浙江树人大学07级工商管理本科和专科四个班级的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收集了48条建议和要求。按照简洁、可读、意思明确的原则,初步拟订了一个由42个项目组成的7点式likert量表。其次,用这个量表对06级工商管理专科的40位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对所获数据实施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的三个维度上。根据这一结果,在删除类似的题目后,把剩余题目根据其所反映的教学行为特征,分别归类到反映教学风格的个性、作风和方法的三个分量表中。最后,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缩减题目,制成一个由30个题目构成的《教师教学行为需求度量表》。该量表是一个学生用的自陈量表,由3个维度组成,分别测量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法方面的需求程度,每一个题目采用7点式记分,分值越大表示需求越大,总量表和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分别为0. 7508.0. 8238.0. 5333.0. 5280 0

(二)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0份。其中男性493人,女性557人;文科学生595人,工科学生455人;重点本科学生470人,普通本科学生282人,专科学生 298人;一年级学生384人,二年级学生483人,三年级学生183人。为了比较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本次研究把重点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一、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把普通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三、第四批次录取的学生,普通专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ll. 5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 anova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对 30个题目分别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test和one-way anova分析后发现,各层次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在个性方面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作风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严谨性和维持课堂纪律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教法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多少和讲授的深浅度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3。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的特点,笔者还用上述三个量表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需求列于表4、表5。

四、讨论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理念、态度、作风、方式、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每个教师在实践中均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习惯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学风格虽然种类繁多,但都可以从个性、作风和教法三个维度去刻画。个性维度是反映教师是否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及声音是否洪亮、幽默、富有亲和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作风维度是反映教师对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以及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等不良行为是严格管理还是姑息放任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教法维度反映了教师对授课方法、技巧的处理、选择,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上述三个维度的组合与综合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大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来看,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在个性维度上的需求差异不大,他们大都希望教师性格开朗、热情,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讲课声音洪亮、幽默,情绪饱满。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风维度和教法维度上。

其次,从不同性别的学生看,在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方面的要求,总体上不存在差异。但从“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行为举止稳重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喀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教师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女性为主的学生授课时要尽量注重仪表整洁。在对教师的作风需求上,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另外,可以发现男生更喜欢教师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而女生更希望教师能够以严谨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要求也不同。文科课程一般内容广泛,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信息量大,形象思维。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才、充沛的激情、广博的知识,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学生有更多的人文关爱;理工科课程内容专业、严密,以理论性、程序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精确性强,抽象思维,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教师授课严谨、朴实,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解疑释惑”。同样,由于学科的不同,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一般比理工科学生更活跃,他们更希望有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而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稳重和严谨,他们更希望严格有序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上述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从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教法三个维度去认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学生对教师在个性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异,但对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需求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备教法设计,还要备学生特点和需求,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浅析与回归

摘要: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表现:大学教师注重科研轻视教学;师生关系异化;本职与兼职本末倒置。简要分析了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原因;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大学课堂氛围的伪自由;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最后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方面指出解决教师角色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 异化

当今时代,大学日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从历史的角度和它们现在的核心价值来看,高等学校是教师和学者集中的地方。从运作方式来看,大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教师。”[1]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异化,而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教师角色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回归本位?

概念解读

20世纪中叶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先后提出“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求学术的社会”[2]其作为人类的精神圣地,它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保持其传统的同时,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大学教师作为圣地的守护神,不仅是知识上的先导,也是道德上的楷模。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基认为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新知识的创造者。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文,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本质的偏离、背离甚至否定的趋势和倾向,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意。“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成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3]

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学校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什么是教师角色的异化呢?笔者认为,教师角色的异化是指教师作为一个个体人,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脱离了本职工作,教师本应该是教学的改革者、学生能力的开发者、教育和科学的推动者、学生就业的指导者、“以德治国”的先锋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教师角色与大学使命、教师职责相背离,外化为一种或者多种异己的力量,致使教学发展缓慢,大学课堂缺乏新鲜的血液,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异化等。

二、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表现

(一)部分大学教师注重科研轻视教学

从大学历史发展角度看,教学是大学的原生职能,科研是教学的衍生,社会服务是在这两个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推广,且没有否定教学与科研。[5]教育者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古人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顾名思义,教师是指教书育人的主体,其本职工作是指教书育人的活动,培养人才是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教学科研应该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虽然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包括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评价,但是,在实际评审工作中,职称评定还主要看科研,教学只是作为陪衬。作为教师,职称本应是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一种方式,却无形间使教师异化成一种不断为了“科研而科研”的工具,诸如一稿多投、抄袭刹窃、买书号买版面、搭车挂名、请客送礼拉课题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师生关系异化

1.教师话语霸权

虽然大学中更多注重活跃丰富的课堂组织氛围和学习交流环境,但是大学课堂依然以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大多数时间,有的课堂话语甚至成了教师的“独白“与“自言自语”,课堂交流也常限于对学生提问的形式。教师话语霸权现象,简而言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处于一种单向、失衡的状态,教师话语处于绝对彰显、凌驾一切的权威位置,与之相对应,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受控制和管理的“听者”位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在教师话语霸权的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看做自己观察、认识、控制和管理的客体,对他们进行矫正、塑造、改变、完善,以满足并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远离教师,课堂失去大学应有的气氛。担任着教育者角色的教师和学习者的学生彼此把另一方看做是相对立的客体对象,这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成为相互利用、相互占有、相互控制的“工具”。

2.导师制背景下师生关系

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师徒”关系作为导师,其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单位制度下的“导师制”、高校扩招、部分导师的学术道德低下等原因,目前导师与研究生交往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导师太忙,无暇顾及研究生;(2)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照顾不过来;(3)导师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分别在42.0% 、31.3%和21.9%的师生交往中存在着。[6]突出表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老板制”关系,“老板制”关注的是老板的利益,寻求老板利益最大化,师生关系异化为庸俗的金钱、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导师制”截然不同。

3.师生互动交流机会少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7]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疏远,下课就走人,和学生距离感很强,课下缺乏交流。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者,而不是关心学生成长和了解学生心灵需要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认为,师道不仅是学问之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成长之道;解惑也不仅仅为学业之惑,更应为思想之惑、人生之惑;老师不仅是业师,而且是人师,即人生的导师。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的特征。”[8]

(三)本职与兼职本末倒置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积极的作用无可厚非。如果处理不好教学与兼职工作之间的关系,则兼职也会带来很多弊端。其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兼职过程中,主次不分,将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本末倒置,势必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工作、误人子弟。其二,人才“隐性流失”。如果教师只热衷于社会兼职,则在现有的高校人才资源充裕的表象背后,会出现人才“隐性流失”。第三,如果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到了社会兼职上,对本职工作采取漠不关心,将严重挫伤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则对学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培养。

三、原因

(一)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缺陷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实践表明,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确保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投入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考核评价是关键。针对教师的考核,总结起来有年度考核、科研考核和教学考核等三方面的考核,而教师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有五: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三是教学态度,四是教学效果,五是教书育人。[9]但是目前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有:首先,教师考核内容不全面,教学效果则以学生机械、片面的评教为主要依据,甚至在部分学校,如果学生不评教就不能选课等,缺乏科学性和完备性。其次,考核重数量轻质量,职称评审制度却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师教学考核“科研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可能产生长远影响的精神层面的评价。再有,长期以来,教师评价活动主要被看作是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它的基本职能是“行使权力”和“对教师进行管理”,从而使“组织本身控制系统合法化”。[10]整个评价过程以程序为导向,严格受行政权力的控制。教师本应是高校的主人和主体,但是,在行政本位主义支配下,教师却成了弱势群体。这种教师评价观秉持的是进步性、可控制性等信念,它仅仅把教师看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和手段,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的教师评价观。

(二)大学课堂氛围的伪自由

自由和民主是课堂教育的灵魂,很多学校和教师尊重自由民主的教学原则,大学倡导学术自由,更注重教师的“个性”,学术自由的发挥,一部分教师,尤其教授在学校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堂作为了发挥其学术思想的场所,学生成为了其学术思维以及人生观、价值观表现的听众。由于大学课堂班级容量大,课堂上,学生数量有些可达到几百人,如此大的班级容量,给教学工作带了了困难。一方面,师生互动情况比较差,即使能互动,也无法面面俱到,否则耽误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用于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和心思比较少。课堂教学的乏味,使教室里的后排座位得宠,前排座位遭冷遇,在本应充分锻炼分析思考能力的大学阶段,课堂上却出现学生整体沉默、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三)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市场的需求给教育带来了挑战。教育系统的竞争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竞争在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失去热情和信心,职业倦怠。

新的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冲击着教师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教师遇到严峻的考验,也会出现一些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无所是从的真空状态也会引起主体内心的苦恼、困惑、迷茫、孤独、幻灭和绝望,导致教师的信仰危机,教师的信仰危机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信仰缺失、信仰的吸引力弱化。部分教师,在信仰和利益发生矛盾时选择利益,自我的利益膨胀,唯利是图,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转型时期,旧有道德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失去了约束的作用,新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尚未完全确立,既有的规范和道德对教师的约束力降低,从而会出现教师行为的失范。

四、对策及反思

以上笔者对当今高校教师角色异化现象进行了浅析。黑格尔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异化是实体作为主体的对象化或外在化,异化的克服就是扬弃异化或外在化而返回到自身。[11]笔者认为解决高校教师异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社会方面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几千年以来,教师作为民众之“先生”,具有甘受清贫的高尚品格。各个时期都重视传统的儒教师道观,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与知识相比更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道德转型的时期,由于新的道德体制还不够明确,人们受多种道德规范的影响,道德的评判变得十分模糊,因而需要全方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原有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进行具体细化,对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2.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教师,是人类社会一门古老而特殊的职业,担负着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地位可见一斑。与教师的高地位不相称的是教师较低的待遇。教师的社会声望与实际报酬之间的差距滋生出教师的不公平感和失望,部分年轻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二职业,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要切实的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的压力、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稳定教师的情绪,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防止人才的“隐性流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来。

(二)学校方面

1.完善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解决教师工作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奖励机制,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大的动力。在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中,奖惩是手段,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的。考核激励机制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职称高低、得分多少区评价教师的优劣。考核激励机制应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压力,合理平衡教学与科研,积极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

2.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开展互动式教学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管理并不是要在学生心灵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如果教学不进行课堂管理,那么各种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言行就会蔓延开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对话,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的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试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所做的实验表明,知识持久记忆的情况是:人们一般能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12]因此,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是教师成为多尔界定的“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师自身:认清角色,自我反思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不同,它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其内涵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师德修养的提高。”[13], 为此,教师只有清楚自身角色,不断进行深刻反思,才能有效防止角色异化。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大学教师素质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 大学生成功 大学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迁移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这种要求相适应,我国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9年 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确立了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仍然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传授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基本素质。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的课堂角色也需要转换。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个体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对立面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中国学者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自1999年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关于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献层出不穷。这些文献分别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道德现状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在高等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显然,爱因斯坦所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与生活重新结合,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从传统教育模式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特点以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封闭程度较强;其次,以教材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第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当的是“主演”的角色。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则同时承担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而学生仅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摄取新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充实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推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第二,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开放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发表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便会极大地迸发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的教学权威的角色向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在新问题面前要么囿于成说、墨守成规,要么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最后,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普遍应用于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案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般来讲,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是开放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对自身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最后,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后,还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权威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封闭的规定性角色,不是被放在严格限制的知识环境( 教学、课程、考试等) 中,不再具有预先规定明确的角色规范和行为要求。相反,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结合所授课程重新思考如下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传授方式最有价值?传授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个体接受知识有限性的矛盾?等等。

对经管类本科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也要关注新闻时事,以积累案例素材。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所选的教育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身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所提问题是否为经常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真理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即在对话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此时,教师的课堂角色就由“主演”转换为“导演”,学生就由“观众”转化为“主演”。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形式,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教师由单纯分数的评判者转化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帮助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堂角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之间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好地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转换课堂角色,普及案例教学。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资助。)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及激励研究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激励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本文试图对目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励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提出几点设想。

“师兴则校兴”,好的研究型大学都拥有一批精英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对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目前,青年教师在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在未来竞争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目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励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出几点设想。

一、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不少研究型大学在进行教师引进和聘任时看重应聘者学历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多寡,忽视教学能力;对教师价考核时,将量化的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教学能力很少予以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共同诱导了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总结发现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能力结构比例失调,教学能力存在很大不足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指教师能力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目前研究型青年教师对学科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够很好的提炼所教授课程的整体线路和重难点,对于课堂的组织能力也缺乏,因为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织语言和知识的传达上面,很少有精力能够分散开来组织课堂,这样势必也会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使得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性知识不足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陈利的研究指出目前青年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不足,甚至缺乏。调查显示叫:当前大学教师的主体是非师范岗前培训,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策略。短期内岗前培训只是让一部分教师对条件性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大学教师并未掌握一些与实际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其次,实践性知识不足。这一问题在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缺失,体现在授课知识系统陈旧,较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以及沉闷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上。因为青年教师主要是从理论中来回理论中去,缺乏讲课的生动性和易懂性,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教学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挫的激情和感染力。这种机械刻板的教学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单薄,固守被动的课程接受者的角色,忠实地执行课程,缺乏课程创新和开发的意识,使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淡薄

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进步的基石,是教师成长的捷径。而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树立教学研究的观念。教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的操作。当前一些青年教师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育研究上,不少青年教师仅热衷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对教学实践缺乏思考。

(五)青年教师的教学监控力度缺乏

不少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的监督和控制缺乏应有力度。其,表现在教学活动上,一些青年教师课程教学既缺乏整体计划,对每堂课的教学细节也缺乏应有的全面考虑。其二,表现在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的监控上。青年教师由于面临着许多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例如恋爱、建立家庭、购买房子、赡养父母和抚养孩子等,这些都会分散青年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时也会惰于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再加上缺乏对教学本身的深刻理解,就会缺乏对自身的教学监控。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上。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忽视课堂纪律,也很少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教授的情况缺乏把握而不利于进步的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

(六)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失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科研成果与教学融合不足

研究型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为此,必须建立一支教研结合,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其基本素质包括一流的学术水平,

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较好的教学技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根本区别就是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所以研究型大学中也不例外于“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一些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一些在学术上有建树的教师无心教学,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追求在短期内创造出社会效益,却忽略了本职工作一一教学。

(七)青年教师合作教学能力的缺乏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全班或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小组、小组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乏。教学和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动机淡薄,每个教师、学生只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趋势。教学经验总结在根本上是个体行为,这使它带有了过多的个人经验色彩,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往往既大大降低了成果本身的可靠性和价值,也限制了这些经验的推广。

二、健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激励机制

西方有句名言:“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在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之后,需要从这些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激励方式,从而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更快的成长。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地说,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机制。

(一)完善教学能力业务培训激励机制

1.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

导师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会无形地促进青年教师自我教学特色的形成,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职业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中老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外,还要健全培养的机制,根据特点,选派适合其特质的导师,使之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育科研任务。选派的导师也应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教育教学空间,营造一个和谐的“师徒”关系,双方在宽松的环境中共同进步。

2.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需要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不是轻描淡写,而是要深刻体会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用理论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在培训时,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建立后续跟踪培训的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师发展的需求。

3.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发展所需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具体如:对青年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以及出国深造等,以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满足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从而能够使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平衡教学和科研比重,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标准合理量化,准确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岗位绩效,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在能力,从而完善激励的长效机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完善考评内容。考评体系中可以引入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效果、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使用、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内容,必须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测量和评定。

抓好考评结果反馈。要注意采取灵活办法,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脉搏和工作进展,适时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沟通过程的实施,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由主管领导和教师共同规划未来的工作计划与绩效目标,实现未来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主体能力,又受制于外部价值诱因和条件,评价的科学公允程度及学校整体教学、科研等基本条件都是决定教师需要强度的因素。美国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工作七年后可享受一年学术休假,从事科学研究或著书立说;英国凡有终身职位的教师每六年可一年科研和著述假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虽不可照搬,但为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应该而且尽能积极创造条件,如加大购买先进科研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注重公平的激励机制

首先,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能够缓解青年教师的现实压力。俞文钊[5]研究结果发现,当前青年教师最重视的奖励方式是提高工资与提高职称,其次是奖金和荣誉。

由上图可见,当工作取得成绩时,青年教师更多选择是提高工资和提高职称这两项奖励。从工资和奖金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工资而非奖金。而对于职称这一象征荣誉和地位的东西也看得比较重。

所以管理层应该是了解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给予有效的奖励,这样起到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时,管理层还应该在住房、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等方面合理增加投入,以解除他们的后患之忧,从而能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能力提高上。

(四)建立青年教师自我激励机制

外在的激励机制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的自我激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教师教学责任观的建立对于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性的因素。应该提高青年教师对其教学工作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些工作本身就会使人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并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工作本身就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通过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来提高他们对工作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认识。

大学教师论文:试析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原因介析及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生沉默 提问策略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上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教师提问方式不当的外因。但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活化教材,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策略,学生就会主动打破沉殿,参与课堂。

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保持沉默,不能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语言输人和输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习得目的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教师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是达到此目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原因在于,提问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语言及知识进行的一种言语训练。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打破沉默并积极参与课堂,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重点从教师提问策略的角度,分析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一、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部分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总有些学生上三缄其口。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用说在全班回答问题。许多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回答,缺乏在别人面前讲英语的勇气。

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没有改变填鸭式教学旧观点,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认为课堂老师是主角,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记笔记,只关心考试内容,不重视英语的听说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师提问方式

1.无吸引力的提问。教师提问不恰当,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如果教师提问太难,学生会认为对相关话题知之甚少,没有信心回答问题; 如果问题太简单无趣,学生也没兴趣回答。

2.学生准备时间不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看到学生沉默一两秒后不是另请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直接说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3.提问对象不均衡。英语教师点名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按名单顺序点名提问;随机点名;先点水平一般的,待其回答不出的时候再点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上只点水平较高的学生;哪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就点哪个学生。有研究者调查发现,目前外语教学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方式是“随机点名”,其次是“按名单顺序点名提问”,再次是“基本上只点水平较高的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提问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很少考虑间题难度与学生之间的关联,任意性很大,因此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丧失英语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的机会不均衡,常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差的和害羞的学生感到被忽视。学生越感到被忽视,就越不愿意参与。

4.过多的消极反馈。许多教师习惯于过多地使用消极反馈,即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否严重,教师都要一一纠正。即使他们在提供积极反馈时,也常常是倾向于好学生。所以水平差的学生常常因为害怕给出错误答案受老师批评而沉默不语。

二、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要打破课堂沉默,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策略。那么,英语课堂有哪些提问策略,教师该如何合理使用这些策略提高其教学效果呢?

(一)关注被提问学生的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 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应给予充分重视。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自尊心、学习动机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 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学生由于过度焦虑的干扰而导致问无法解决,这一结果反过来又会降低以后的学习动机,至使他们逃避学习。教师提问不当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在回答提问问题过程的压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用日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对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以点头或其他肢体语言的方式给以肯定。当学生中途中止回答的时候,可以请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最后再让这位同学再次回答。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主观的努力,而不是运气或侥幸。

(二)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相结合,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根据问题内容不同,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课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yes/no问题。这类问题有限定的答案,只要用yes或no就可以回答。参考性问题被称为wh一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知道答案被问者的回答大都是或然的。展示性问题的提问者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而是为了考查被问者是否知道了这个信息,比如语言词语、生活常识等。目前,外语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做答的问题,大部分是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展示性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上很少出现。

参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因此,外语课堂中若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率,能够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教师就需要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发挥其特点。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考虑两类问题的有机结合,比可先用展示性问题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对话,然后再用参考性问题来深化话题讨论。当然,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其次,教师应把握提问内容的难度,对于学生生疏的话题讨论,教师在提问前应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分析并设计提问对象

事实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英语学习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不能利用课堂机会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选取提问对象是使课堂交流活动成功的关键,应给予高度关注,甚至应在课前进行设计,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在选取提问对象时,要优先考虑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不能忽视已经举手的学生,更不能忽视那些从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而此次跃跃欲试的学生。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学生回答,但是问题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水平,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灵活把握等待回答的时间

在英语课堂上,不少老师不愿或懒得提问,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有的同学回答时支支吾吾,会浪费教学时间。实际上,教师此时若能以耐心的态度延长一点等待的时间,加之以适当的暗示,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也即成长的机会,会让我们的教书育人活动充满活力。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对教师的语言输人进行加工,才会让学生有更有效的语言输出。那种看到被问学生困窘就立即放弃,重新点名提问的做法,不仅会伤害被问学生的自尊,挫伤他们的学 习积极性,还会加重全体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失去主动参与、积极回答的信心,放弃对英语学习所作的努力,严重的还会使其集体封闭自己的语言输出,使语言教学无法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提问后,需要等待3一5秒钟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可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充分理解问题,也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思考并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增加语言输出量及其质量。

(六)对提问的反馈策略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反馈也是需要一定策略的,好的反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人到英语交流中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反之,消极的反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

因此,当学生回答提问出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纠正,应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做出不同的反馈:如果不影响交际则不更正;如果影响交际,则提供正确的形式,间接地进行修正。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学生回答中的正确观点进行反馈。所谓反馈,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的反应。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回答中所提供的正确观点,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提问活动的动机和热情。教师在反馈时利用学生的观点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最明确最鲜明的认可,必然会使学生感受到鼓励。为能继续得到教师(包括全体同学)的肯定,在以后的提问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以便寻求到有价值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能得到发展。

三、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上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教师提问方式不当的外因。但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活化教材,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着力创造出与之相关的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就会主动打破沉默,参与课堂。师生之间通过提问等多重教学交际活动而拥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文化知识及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和认知;同时,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衔接,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情感、心理方面上的关注,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学生开阔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定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其外语学习。

大学教师论文:试析由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引发的思考—基于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调查问卷的分析

作者:秦小智 孙宗禹 杨湘清

论文关健词:大学教师 校本培训 调查问卷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南大学2005-2006年度先后举办的两次教师教学培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此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准备情况,探讨了大学教师培训的被关注程度,反思校本教学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改进大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参考对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业已成立了两类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一类是兼有培训基地和组织协调职能的国家、省和区级培训中心,另一类为承担高层次培训任务的重点高校培训中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高校师资培训的压力。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大学教师培训与高校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相互不适应日益凸显。依靠“政府机制”运作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教师培训的需要。逐步享有办学自主权的高校也不愿处于在尴尬的“中间地带”,高校由间接传达政府指令向自身直接管理的职能转变将成为未来高校师资培训的一种趋势。如何建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和培训体制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以所有参加湖南大学首期和第二期教师培训的青年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调查。参培教师主要包括三大来源:最新引进的博(硕)士毕业生,由外校刚刚调人湖南大学的青年教师以及少数自愿参加培训的本校教师。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调查从2005年11月开始至2006年3月完成,先后两次发放问卷,共发放92份问卷,回收87份,回收率94.5700,87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度10000。此次问卷设计了20个选择题和问答题两大题型,其中客观选择题单选19题,多选1题。纵观单选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维度:青年教师的职业准备情况;国家、院系以及青年教师自身对教学培训的关注程度;教学培训内容的反馈及思索。多选题为了解青年教师教学的目标趋向。

二、结论与分析

1.单项选择题的反馈意见按照设计者的整体思路整理在以下三个表中。由表1不难看出,在条件性知识的储备上,42. 98%的被调查对象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有近半数的被调查对象粗略地涉猎过相关知识;有8. 7%的青年教师从来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95. 36%的教师认同教育学、心理学等对实际的教学工作的影响。其中39. 08%的教师认为此类理论知识的作用显著。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实习和演练方面,超过60%的青年教师在高年级学习阶段担任过助教工作。统计表明,仅有不到1/3的青年教师在毕业阶段受到其母校的就业指导。有关大学教学岗位的准人方面,仅有40. 23%的青年教师获取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表2七大问题的设计旨在调查参培教师对政府、学校院系以及他们自身在教师教学培训重视程度方面的看法。数据表明,被调查者对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教师培训计划不甚了解。高达78. 16%的青年教师对近年来政府对教师教学培训给予的关注表示肯定。82. 75%的青年教师赞同教师教学培训以及具体的业务能力培训。在院系对教学能力、业务能力培养以及教师培养方案制定三大指标的衡量上,半数的青年教师肯定了院系为培养新教师所做的努力。

表3主要涉及参培教师对教学培训主要内容所作的反馈。此次教师教学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试讲、教学培训讲座、示范课观摩以及专家指导教学实践等活动。89. 3%的教师对试讲的效果持保留态度。多数教师对教学培训讲座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比较认同。此次教学培训当中,校方、参培教师、学生三方的沟通和交流有待增强。

2.多选题以优秀教师的魅力从何体现设问,结果表明,四项衡量指标—师德、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研究成果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三、参考对策

1.学校与政府合作

(1)增加大学教师职业准备的实践活动。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ff计划,即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组建合作学校小组,并成立指导委员会,由此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及时地统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求职意向,为那些毕业后有意向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实质性的实习教学岗位,为其后续的大学教师职业生涯提供实践场所,使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成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开端。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师进修计划”(ccfdp)就是较为典型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案例,它以社区学院与大学的合作为载体,旨在促进社区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成大学和社区学院的教学经验交流 “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和“社区学院教师进修计划”是在高等学校对新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日趋严格的条件下,美国部分高校为增强研究生教学培训所做的积极尝试。这一举措对于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立和落实大学教师教学岗位有效的准入制度。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职业要求日趋严格。教师职业是以“树人”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国的《教师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基础教育领域已逐渐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新进教师需执证上岗,已在岗的教师需重新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由于大学教师整体上数量不够,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扩招,大学教师在供求上存在很大的缺口。对高校教师的资格准入认证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和管理。此次案例调查中仅有40. 23%的青年教师获取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是个佐证。况且,目前所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并不足以表明青年教师已具备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并借助法律法规的手段,落实高校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把好严实的准入关。

2.学校与院系的分工:教学整体培训和教学能力培养相互结合

校本培训是在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学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培训形式。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学校在整体上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随着高校“学院制”的推行,管理重心往学院转移的目标正在努力实现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繁多,专业划分较细,院系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更详实的把握,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具体业务能力的成长关注更为密切。校本培训宜采用学校整体培训与院系具体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学校对教师进行普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尽早适应教学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院系应承担起对青年教师具体业务能力的培养。引进人才时,院系应考虑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的潜力摆在与科研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院系自身的发展需要和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培养方案;结合校方的“导师制”,在教学梯队中注重青年教师具体的教学能力的逐步培养。

3.校本培训的完善:更新观念、充实内容、形式多样化

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建立在以参培教师为本的观念基础上,突出培训的人本化。校本培训以青年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积极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既是培训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师培训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培训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促进培训成效向教学实践转换的责任人。培训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的中肯意见和良好建议,从参培教师的角度组织和设计培训活动。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应将教师道德的塑造贯穿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始终。师德建设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灵魂。只有在优良师德构建的框架内,在崇高的教育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在教师自我道德的激励和约束下,教师投身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永不衰竭。此次调查中的多项题的结果分析也证明了此道理。同时,由于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校本培训也应更为注重教师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校本培训的内容而言,试讲环节虚拟课堂情境应考虑学生的参与,以利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示范课观摩和老教师随堂指导,应加强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学习和提高;教师培训讲座应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

还应该大力提倡和增加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活动,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主动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判、修正和调整。“一个被赋权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在学习和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乐趣的反思型决策者—在他(她)眼里,学习是一种建构活动,教学是强化与丰富发展的促进性过程。只有促成教师养成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追问和总结,青年教师才能逐步摸索出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结束阶段应设置考核环节:撰写课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研究论文作为理论考核,所教课程评定(包括督导团评估、学生评价等形式)作为实践考核。

教师培训形式应更为灵活,以适应教师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要。建立富有弹性的高校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给予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推进高校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摆脱时空的限制,不拘一格地培训教师。同时,应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扬长避短,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并借助兄弟院校的外在力量,实现教师培训的资源共享。

大学教师论文:谈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内容摘要:大学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授课方法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指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之外应注重发展的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四、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唯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开展得轻松自如。作为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因为大学音乐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演示、示范,将唱法、拉法、弹奏法、吹法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掌握要领。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在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于红梅老师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她拉二胡的力度以及快弓的干净利落,受益匪浅。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音乐教师的命脉,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掌握深厚坚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音乐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总之,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好声乐或器乐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不断地充电,要有锐意进取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从而为祖国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谈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内容摘要:大学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授课方法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指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之外应注重发展的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四、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唯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开展得轻松自如。作为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因为大学音乐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演示、示范,将唱法、拉法、弹奏法、吹法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掌握要领。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在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于红梅老师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她拉二胡的力度以及快弓的干净利落,受益匪浅。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音乐教师的命脉,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掌握深厚坚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音乐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总之,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好声乐或器乐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不断地充电,要有锐意进取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从而为祖国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 改革 教师 学生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涉及的各个因素。本文对大学改革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大学英语改革要顺利进行,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就必须培养独立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争议和讨论颇多。在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对我国英语教育在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范围最广、教育持续时间最长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现行的英语教育效果与其投入是不相称的,它对科技、社科人文等其他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面对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教育部制定并修改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4 年初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全国180 所重点高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内容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通过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修改现有教学大纲,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将现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第三,改革评价系统和四、六级考试办法,将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懂实用为主。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能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一般简单的英语交流、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要顺利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我们就要重视改革中的两个主体因素。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英语教师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要求》的实施,广大教师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此次大学英语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娴熟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1.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转变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2.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方法中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积极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强调学生要由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文化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语言知识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语言材料。

3.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意味着教师要告别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模式,真正进入到用现代教育技术教授英语的时代。基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适应和熟悉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得花时间去学习、去摸索、去演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成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应注意到一个问题:许多中老年教师认为由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的教学一下子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甚至产生“计算机恐惧症”,因而形成了另一种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抵制心理。所以我们应该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4.教师应进一步确立终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强化“学生角色”意识。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进一步确立终生教育的思想,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应不断研读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论水平;同时,要广泛学习了解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外语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主体,也是大学英语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抱怨大学英语枯燥乏味,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说,原来对英语的兴趣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消磨殆尽了,原来掌握的英语知识也逐渐忘却了。总而言之,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也没有学到知识。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

1.长期以来,中国的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他们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遵循老师的指导,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欠缺。往往是离开了教师,他们就不知所措。这种现象要尽快改变,但观念的东西总是根深蒂固的,要逐渐改变。独立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家庭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确定目标,不断做出调整,决定学习进度等。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编导”,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以最有效的途径获取语言信息,提高语言能力。个性化、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计划者、调控者和评估者。

2.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有了重大转变,而且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质的飞跃。 一是更加强调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向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跨文化交流。二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实现个性化教学。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统一进度、按大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界限。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进度分别进行小班授课。这样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三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3.当然,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 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不仅英语水平较其它地区的同学有较大差距,而且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也较弱。 在教学中,要兼顾学生差异,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克服困难,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他们习惯于传统模式中教师对语法及篇章的详细讲解,而新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学习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需要指导。除此之外,四、六级考试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的同时,学生还必须面对传统的四、六级考试的应试准备,四、六级考试的巨大冲击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使他们难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过程。

对学生,既要在管理办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又要以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保障学生学习质量。要探索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大学英语改革中除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教学大纲的调整、教材的选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地展开和完善。况且,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也尚未成熟,一些弊端也会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但是,只要我们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只要我们按语言教学的规律办事,以科学的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实践改革创新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我们便能实现此次改革的既定目标。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力提升

[摘要]新形势下的专用英语(ESP)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外语与其它有关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勇于面对挑战,采取积极主动态度,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并有意识地投入新的知识学习之中,努力实现自身向专业化的转变,着力实现自身的实力提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教学;角色转换;自我提升

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即专用英语,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英语课程。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成了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国内探讨ESP理论与教学的文章日渐增多。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ESP教学。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外语与其它有关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改变,用新的视角看待教学和进行教学,努力改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尽力摸索大学英语教师新的自我定位,向ESP教师转型作出积极的应答,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几千所各类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几千万在校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不同,大学ESP教学“乱象丛生”,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令人堪忧。因此,要实现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宏伟目标,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来讲,都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及个人作出必要的努力。

1解决ESP教学问题的宏观策略

解决ESP教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ESP教学困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作出不懈的努力,更需要相关教师个体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认为首先需要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战略性分析研究,从宏观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部署工作。

(1)明确定位ESP教学性质,并组织专家编写切实可行的ESP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既是ESP教学途径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ESP教学主张的根本保证。教学大纲的制定使ESP教学成为一种教学方针,教师可以按照这种教学方针为某一特定的专业设计相关的英语课程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ESP教学目的更为明确,且具更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明确区分ESP与EGP(通用英语)的不同,使教师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了解英语的语言共核,更有效地使学习者既能接受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能增补明显的专业内涵,从而使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基础得到加强、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并能适时学以致用。

(2)组织专家学者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开发编写科学实用的ESP教材

教材的编写是关键的教学要素,因此,ESP教学大纲确定后,需要调用全国英语专家及各学科英语水平较高的优秀专家之力,编写出能够满足交际性、真实性、长期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材。也可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再根据国内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增减或改编。经过几轮使用后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确保教材能反映专业、学生及未来职业的真实需求。

(3)加大力量,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ESP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ESP教学的顺利开展还要依靠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来实现。因此,要强化ESP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体系,为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转换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立长效的ESP师资培训机制是保障ESP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要制定出ESP师资培训的长远规划及实施细则,并鼓励跨学科合作培养或中短期培训,发挥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而进行(跨国)联合培养。只有这样,英语教学的高标准、高效能、高水平的预期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2大学英语教师个体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许多从事ESP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专家都认为,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用英语(ESP)教学。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udleyEvans和St.John认为,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5种角色:第一,合格的英语教师(teacher);第二,合格的课程设计者与学习资料提供者(coursede-signerandmaterialprovider);第三,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第四,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researcher);第五,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者(evalua-tor)。然而,面对复杂的ESP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是否能担负起这一教学任务?大学英语教师又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以担当起这样多重的角色?本文认为,要成功实现由EGP向ESP教师的角色转换,大学英语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不断夯实自身的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

无论是ESP还是EGP教学,都是一种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活动。所以,为了成功转型为ESP教师,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必须拥有丰富的专用英语词汇储备,熟练掌握专用英语语法、句式、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只有对专用英语的词根、词缀、构词法等词汇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只有熟练掌握专用英语的句法特征、句子结构及语言体裁,才能使ESP教学顺利进行。

(2)要结合个人职业发展与爱好,积极参与专业拓展

将目标内容领域的知识或技巧与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这两者结合起来在一门课中完成,是ESP教学的核心。而ESP教学成功的标志不只是使学生英语口语流畅、语法熟练、考试得高分,更应注重服务于学生的专业需要,使教出来的学生既能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又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ESP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英语教学,教师必须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去专业院系旁听专业知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地跨越专业知识缺乏的障碍。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去职场中培养工作经验、亲历目标语境,使自己的教学接近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3)要了解ESP及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法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ESP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再是单词与语法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对ESP教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对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掌握该专业的教学特点,与专业教师积极交流教学经验,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准备教学方案、共同探讨课堂设计,通过交流教学思想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ESP教学的方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广泛与行业专家合作,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技术,成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为ESP教学提供基础。

(4)要积极开展ESP教学的理论研究,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应该抓住机遇,以“复合型”教师为发展目标,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成为一名教学理论研究者。合格的ESP教师不仅要在某一领域内洞悉专业知识的更新、了解专业知识的发展前沿,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需求、就业情况和行业标准进行ESP课程设计,同时要对英语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法及相关调研课题开展积极的研究,吃透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用理论指导教学,成功实现由EGP向ESP教师的角色转换,并适时使自身的实力得到提升。

3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章写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当前形势下,ESP教学已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及时扩充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准确把握好角色转换从而实现成功转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培养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蒋杏芝 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团体不断递增,很多高校都面临大学生就业指导欠缺及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以及学生的实践培养不到位、政府政策不到位等影响因素。为了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富有专业化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面从资源、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对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并找出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随着现在大学生数量不断膨胀,现在毕业生面临就业与择业处境非常困难,未来的就业情况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既影响着自己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采用何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现在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毋庸置疑,毕业生的就业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及外界环境的帮助,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影响的关键还是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就目前情况,高校教师就业指导队伍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岗前培训不到位、国家支持力度低、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失调、教师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都是影响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的不良因素,无法解决现在就业难的状况。解决这种情况的有效措施就是增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力求在解析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其作用机理。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的落后

(一)岗前培训不到位

就业指导是一份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这份工作的胜任者会对有些人的一生都带来影响。虽然它只是一个新兴职业,但是近年来其发展趋势非常迅猛,不管是在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就业指导的人才供不应求,就业指导课程繁多,它还贯穿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与人类发展相关紧密的学科。它是一门非常全面的学科,既有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有对个体心理能力的培养。从2000年开始,毕业生数量开始增长,大学生刚开始步入社会都会频繁遇到困难并且感到不适应,所以心里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惑。然后就出现了就业指导师资匮乏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遇到问题时没有可以即时询问的教师,这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承受多次失败,失去刚步入社会的干劲和热情,就业指导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数量相差很大,甚至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700名学生,上岗前的培训只能对该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框架,如果真的抛开这个框架,详细来看,却是空的。教师岗前培训总是太少,弊端总能在专业的就业问题中显现得一览无余。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指导教师,就得不怕吃苦,多进行一些培训,多和学生交流,平时注意就业的发展形势,只有肚里有货,才能更好地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就业。

(二)在岗培训不满足岗位需求

就业指导在当今的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士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很多人都需要别人指出一条正确的路。高校毕业生无疑是这类人的代表,刚跨出大学校门,每个毕业生都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现在,中、高级就业咨询师是比较少的,但是需求量却很大,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大量培养。在高校中普遍出现学校管理人员和非专业的人士在短时间内进行集训,而且培训次数也不多,光靠“表皮知识”是明显不够的,短期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对专业就业指导的必修课程内容显得很生疏。学校管理人员和非专业人士应对不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在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上时常遇到困难,只能停滞不前。其根源就是用不专业的知识没办法解决专业深层的问题。

(三)缺乏实践经验

如今上任的就业指导教师水平不是很高,阅历也不够说服别人,还有很多局限性,很多就业指导教师都是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从专家的讲座中学到知识,但这些都是空洞的,不去自己实践那些理论永远都只是别人的。即使教师去参加实践,这种培训方法和培训目标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20%的教师是通过国家的考核获得了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16%的教师是参加了一些短期培训,靠的是岗前猛攻,10%的教师是先上岗再证明,通过就业以后的学术报告、交流经验来证明自己具备就业能力,剩下的教师是听一些讲座来完善自己,让自己阅历丰富。所以,让就业指导教师多参加一些就业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把课本上别人的经验通过实践的方式变为自己的财富,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也能时刻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及通过实践了解来的社会需求进行解决。

二、政府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弱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政府多次强调需要高校加强建设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设,对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希望加快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水平。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求各大高校对应届毕业生继续实行一把手政策,让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深入到就业工作中,时时抓、长期抓,这样才能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稳步持续地进行。高校的领导人员,需要选拔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作为就业指导教师,把就业指导变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即全员进行专业化、信息化的培养。对待工作分配,需要统筹安排,划分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从而确保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地进行。虽然国家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现在对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帮助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把建设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任务全权推给高校。我国在教育资金和教师培训方面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得高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教师团队上举步维艰,影响教师团队的建设。

(二)缺乏配套的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个庞杂的工程,对其进行改革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则是对现有教师团队的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就业改革,改革教师聘用制度,需要更新教师的观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促进教师的竞争力和健全教师的流动机制。在对高校人事制度实施改革的工程汇总方面,高校领导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突出改革中心、逐步实施改革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解决好用人和分配人员的问题,并且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培训,积极有效地转变教职工的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观念,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团队,建造优秀的教师结构。

三、组建富有专业化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改革的重心,那么在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立中,也需要投入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把就业指导课程与现有的高校课程进行结合,逐渐渗入高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中,鼓励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从选修课转变成必修课,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各大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力求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坚持以科学、系统、针对性的原则,大力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稳步建设就业指导团队,从而逐步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积极地奉献于就业指导工作中。

四、提高对教师资源的投资力度

高校各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加大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的资金,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年定期拿出资金作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的经费,主要用于就业指导团队教师的培训和鼓励。在生活方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住房补贴、工作补贴和一些其他的福利待遇等,为就业指导教师从基本的环境中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大大减少指导教师的担忧,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国家需要设定一个专项资金,用来扶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这样可以减轻高校的压力,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各省市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并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实行重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稳步进行。

五、建立健全完整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就业指导教师连续性、持久性地服务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结合基于指导教师本身固有的属性,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工作的时效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行:第一,实行教师上岗培训制度。新来的教师必须在正式上岗前接受专人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教育系统的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等,让新上岗的教师可以初步地了解到就业指导教师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只有取得就业指导教师上岗证书的教师才能持证上岗。第二,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组织学习,积极开展就业研讨会,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分享和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带头作用。第三,定期开展综合性的素质拓展活动。高校积极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就业指导教师报考国际级资格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水平。每年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的教师脱产进修或者出国深造,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对出国深造的教师,应该使得教师积极学习并且带回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第四,在高校之间实行考察交流学习机制。在就业指导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到其他高校实地学习和考察,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教师进修方面,积极组织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校际学习,取长补短。

六、院校内外结合,提高就业教师指导队伍实践经验

校内培训顾名思义是在学校内进行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知识培训、模拟演习、校本训练等,校内培训的优势就是可以借助校园内的资源,综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的专项技能训练,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实践练习。校内就业指导培训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教案解析、优秀教案展示等,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指导素养的提升,避免学习的枯燥。而校外培训则是将学生安排在校园之外,在社会中学习,主要培训方式是在企业进行实际学习、做学者访问,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实际训练。参加各种类型企业的人事招聘,这样的实际体验,能够让就业指导教师切身体会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效地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教师工作的目标性,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能够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实现就业指导的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可行性和效率。

七、结语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的经验都比较欠缺。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结合自己的优势,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总结。另外,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健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认证制度,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建设,尤其是在专业化培训课程的选择方面,要勇敢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需要不断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各种提升技能的资格考试,让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够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借助这些培训,取得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获得就业指导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资格,进而提高职业化指导水平,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沈晶晶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素质培养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教师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遵守校纪校规,讲文明,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表率。热爱教育事业。大学教师应该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远大理想,应坚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的价值观念,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的坚强信念。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要求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仅做好学生知识的导师,更应做好学生人格的导师。首先,大学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遵守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其次,应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形成好的师德和风范,为人师表,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具备教研能力

大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教学工作服务。

1.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大学教师必须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某学科有较深的研究,如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就缺乏从事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这类知识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主干和核心,它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反映一个教师所达到的专业水准。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精”“宽”“新”,“精”是指对自己所教的科目要有充分和准确的理解,不仅熟悉教材、大纲,还对某些内容有专门、精到的研究,能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宽”是指不仅对专业知识要了如指掌,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不拘泥教材,能旁征博引、博采众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新”是指人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可能一次定型,需要在不断学习中自我完善,教师不仅要具备新知识汲取能力,又要能汲取所任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握住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比较准确地预测本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2)具备文理基础知识。

这类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等,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法学、史学、文学艺术、方法论等,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可以给教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使教师具有博古通今、纵览中外的视野和胸怀,形成饱有学识的智者气质。

3)具备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它是教师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对教师形成教学能力起指导作用,而且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这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个方面,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师应掌握大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自觉学习和运用教育科学知识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科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接受的知识,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

2.具有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是在从事教育教学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效能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现就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教学对其教学组织实施能力进行阐述。大学因其科研环境,需要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培养学生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能力,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敢于突破和创新,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是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大学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途径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外,还应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所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用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思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利用自己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或课题,关注实践、现实中的问题。在考核方面,教师不应将视野局限在具体的、确定的考试成绩上,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探究。二是拆除学科间教育的壁垒。大学教师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并能将知识整合起来熟练加以运用,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跟踪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果与研究动态,擅长本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有敏锐的目光,去搜寻、了解、掌握与自己所授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拆除学科间的壁垒,使自己所教专业学科与相关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产生横向联系,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科学、最完整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三是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研讨这种教学方式来连接研究和教学,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展开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研究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技能,将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加信息流量。这需要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掌控课堂全局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对教学实际情境做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师生不仅是在研究中从事教与学的活动,同时也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从事研究。

三、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坚持的原则、信念,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解,是在理性思考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思考和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应当怎样?有什么价值?怎样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已有的教育经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了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重点和途径,否则教学就失去了基本方向。科学研究在大学活动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师生以探讨学问为天职,以追求真理为理想,学术是大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科研精神,融入科研成果并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追求真理,崇尚学术”是大学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终生奋斗的目标,其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认为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也意味着尊重知识,尊重知识的创新,大学历来是学术传播、交流和发展的场所,是创新知识的重要基地。学术活动是大学在社会结构中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大学主要的行为活动,更是实现大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要求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不断取得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人本教育理念”是大学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将教育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活动,从各个环节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大学生在大学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始终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张扬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的权利,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价值观的表达权,尊重学生首创能力和个性发展,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素质教育理念”是大学教师的终极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具体体现在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三个方面。它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内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大学教师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提供给学生在其它环境下不可能得到的科研经验,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并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与研究欲望,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与科研动力,成为思维清晰并能熟练运用交流技能,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四、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模式,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大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大学教师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大学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或是给他多少信息,而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判、探索的精神,使他们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这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究相结合,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引导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要体现科学研究特色。

1.以科研来促进教学。

作为大学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角度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给定已知的答案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是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到教学过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学术领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问题,不仅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2.强调“引导”。

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避免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提倡研讨式的课堂形式,采用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方式,贯彻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在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基础上,与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问题。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设计出适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并能联系新旧知识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依据、展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辨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会给学生以启示引导。

3.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

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着重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打破传统的讲授体系,运用本学科甚至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英语教材及原始信息资料并用英语授课。

作者:杨红荃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摘要: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部分大学教师缺乏对教学的足够重视,教学能力发展动力不足,导致教学有效性不强,学生能力发展不佳等问题。本论文将从教师的个体能动性和大学的发展环境建设出发,寻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以实现教师个体自主发展与大学教学发展生态环境的融合,孕育和谐教学文化,提升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跟随时代的步伐也在快速发展。教师的发展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发展三方面。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和谐发展才能达到教学发展的最高境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很难进步,大学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

一、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引进教师普遍注重应聘者的教育背景,大部分都为国内外高校的博士或更高层次人才,他们都具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也都接受过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但很少有教师接受过系统的高校教学培训。新入职教师参与的岗前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时间与入职时间颠倒,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可免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这使得教师职前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入职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导向,教师也往往无法较多地将精力投入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修炼。因此,高校就存在了高学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充足,教学能力较欠缺,不知道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明显较弱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佳的后果。教学是教师施教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手段,也是学校发展的命脉。美国斯坦福大学原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大学里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重视并促进大学教师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是大学教学回归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之需。

二、大学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策略

在哲学意义上,大学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达到教学能力的真正提升,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内而外地实现自主发展。本文在总结广大教师的成长经验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与判断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提出大学教师个体实现教学能力自主发展需遵循的三项原则。

(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达到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大学教师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文化文明的传播者,除了要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国家和学校现行教育教学政策和规范,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教学特色,了解教育理论知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时代教育技术,准确、及时地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社会与学校环境,这样教师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达到观念、行动与时代的同步发展,教师要做到“三转变”。一是以“教师为主语”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考虑“我”要教什么,而应时刻以“学生”为主语,考虑学情特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知识点,学生是否能参与其中,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升,学生对学习是否有积极性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情绪等;二是以“满堂讲述”转变为“探索创新”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一人唱戏”、“自得其乐”等现象,而不顾及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学习成效。

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如果将“满堂讲述”描述为体力劳动,那么“探索创新”就为脑力劳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变知识点的简单传授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探究,揪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充满活力、智慧与乐趣。三是以注重“终结性评估”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估”。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估。这种静态的评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懈怠,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过关,成绩往往是不能完全反映其学习水平的,并且这种评估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过程评估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将学习过程中各项任务的参与及完成情况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不单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动态的评估方式,将学生成绩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仅能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还能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水平,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过程评估还能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二)勤思好学,主动成长

勤于思考,乐于学习是教师自觉主动提高、完善自己的表现,同时也是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表现。广大教师对于自身专业知识更新、科学研究的追求是保持着高度热情的,而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上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的教学反思热情却不高,或者说部分教师是缺少这方面意识的。教师若缺乏这种自主发展的意识,则教学能力不可能得到突破性或长足发展,外部环境的积极创建与促进也将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教师勤思好学的自主发展意识在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具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勤思好学可表现在“三行动”中。一是向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摒弃浮躁,尊重老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重视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减少自己在教学中走弯路。二是到优秀课堂探宝取经。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技能,以对照弥补自身差距。三是在教学中反思成长。根据学生的反馈、同行的评价以及自我的感知,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逐步提升教学能力。

(三)目标明确,制定规划

教师要有追求、有目标、有努力方向才能实现长效发展。教师制定教学发展规划对自己提出高要求、高标准,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规划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完善与成长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发展规划应当是目标明确、循序渐进的,除了在教师的教学成长阶段和评奖评先等方面做出规划,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能力的发展方面进行计划,这也是实现前者目标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教的能力,而且包括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的能力。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校长HaroldShapiro说“并非教师们没有在教学上花费适当的时间,而在于他们在传授他们熟知并热爱的东西时,过于疏忽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手段把我们的教育努力重新定向到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发现精神上来。”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其最终目标应当是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能力规划时,可遵从“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教育理念,从“三能力”着手。一是教学设计能力,即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的框架和逻辑层次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学目标和步骤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梳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等内容。主要目标是教师要确定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二是教学实施能力,即教师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展现,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表达的自然流畅、教学过程的和谐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等。主要目标是确定教师如何激活知识,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三是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研究能力,是教学质量的理论保障,包括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对教学问题以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与解决。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教与学现象,揭示教与学的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三、构建教学发展生态环境的策略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师的成长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教师自身成长,也需要大学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大学构建和谐统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发展生态环境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全面实现保障。

(一)建立协调完善的制度体系

目前许多大学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科研本位、轻视教学的倾向,教学学术比重非常小。教学与科研本是“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理论意义上,并无轻重之分。但是,由于大学对教师评价制度这一指挥棒的失衡导致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导致了教师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师的教学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学建立协调完善的制度,要由重视对“教师的管理”转变为重视“教师的全面成长”,积极探索以教师发展作为目标的大学综合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引导教师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协调完善的制度要打通职能部门间以及职能部门与院系间的通道,实现把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与各部门和院系当前推进的重点工作以及已有的发展平台紧密结合,凝聚改善教学的合力,进一步完善教学发展一体化平台建设,同时深化对不同教师类别群体的支持与服务,实现以教师为核心的部门、院系协同发展机制建设。

(二)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2011年7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建设30个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随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众多高校成立,虽然根据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和组织搭建不同,中心的具体名称也有所不同,但具体工作几乎都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各项培训与服务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工作,以期大力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一核心,在教育部对各高校的宏观要求之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立足本校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要精心开发培训与服务项目,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全方位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培训与服务项目可从以下但不限于以下几条主线来进行开发:一是教学理论层面,向教师传播教学思想,包括针对特定对象或内容的专项培训项目、关于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学术讲座、对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等;二是教学经验层面,为教师互相学习提供平台,包括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午餐会、主题研讨会、沙龙、名师教学分享会等活动;三是教学实践层面,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包括到优秀课堂听课、教师讲课实练等活动;四是教学特色层面,推动先进教育理念与不同专业教学的融合,包括与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开展特色学术培训与实践活动、与教研室或团队协同开展专业教学研究与发展活动等;五是支持服务层面,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为在教学中有需求和有困惑的教师提供教学咨询、为其他职能部门和学院提供教育教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服务等活动。

(三)创建和谐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现实再生产性的精神生态。和谐的教学文化当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和谐、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教师教学发展与学生学习发展的和谐。和谐教学文化的创建要求教师个人与大学都要与时俱进,构建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新课堂和教学发展生态环境。大学可通过对协调完善制度的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硬件条件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教师用心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潜心研究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由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创建具有现代特性的繁荣大学教学文化。和谐大学教学文化的延续性,必将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深远意义。

四、结语

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教学走内涵与改革之路的关键,也是教师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应然。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个人意识到紧迫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跟上时代步伐,转变观念,抓住外在机遇;需要大学打破常规,创建教学发展生态环境,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个人发展与大学促进的有机融合,孕育和谐教学文化,使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提升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王晓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1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因为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操练而效果不佳。其次,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黑板、粉笔、书等传统教学手段,但教师加课堂的方式依然变化不大,微课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未能大面积的使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第三,大学英语教学班的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接受度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未能真正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还是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背单词,复习笔记的传统方式。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根据张宜、王新等在《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一文中的数据调查显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幽默、开朗、热情的性格、先进、与时俱进的理念,负责任,喜爱且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既是学生尊敬的良师也是学生信赖的益友。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高校扩招的实施,各大高校为了满足增长极快的大学生录取比率的要求,让大量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讲台。虽然一定数量的本科学历大学英语教师基于学校压力、自我发展需求、同辈压力等外因或内因进行了深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依然是本科学历水平。2)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缺少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了解和掌握。3)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在此大背景下,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出现了对教学的懈怠情绪。

2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动力

2.1教师核心能力的意义

“核心能力”这个词是源于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的论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定义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倍显重要。借用商业领域的这个概念,朱超华的《教师核心能力论》提出了教师核心能力这一术语,意指在教师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

2.2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技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是教师掌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方式,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

1)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师德培养。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所教的学科是什么,无论教学的对象是谁,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要做一名称职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胜任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获得学生尊重和喜爱,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中,体现在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品格和个人魅力也将吸引并感化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敬意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英语的兴趣和喜爱,在内因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使其英语学习取得持续的进步。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积极的、充满感召力的良好性格,由此影响甚至转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2)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培养。

首先,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尽快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其次,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直至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后,教师应主动保持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先进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打击,促使其不断进步。

3)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

各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推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策略。从学历上讲,各高校应该规划全面提高学历层次,青年英语教师应在规定年限内取得硕士学位。从专业知识上讲,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其语言能力,即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语音的优美标准,口语的地道流利,广博的词汇量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都应作为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核心能力考核的重点。

3结语

总之,在当前教学背景下,在更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来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才能成为具备核心能力的教师,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作者:邓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