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9:18:08
导语:在绿色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连续多年加大对农业机械、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的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举办观摩、展示活动,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由于建设成效显著,该中心的基地已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此外,隆平高科国家级玉米种子研发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科研项目巳取得初步成效,这些都为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绿色农业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济源市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梨林镇东部万亩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大略镇寺郎腰村3500亩的大葱种植基地被定为绿色农业防控示范区。健全了市、镇、村三级监测防治体系,成立社会化防治组织100余个,推广应用大型车载植保机械300余台,构建起了“监测预警准确、扑控快速高效、监管规范有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高产示范区全面建设。针对土地流转率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现状,济源市先后建成五龙口玉米万亩高产示范方,积城镇/j、麦万亩高产示范方以及多个千亩方、百亩方’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2.存在的问题
济源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二是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尤为突出的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弓I不进、留不住。三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衔接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3.意见和建议
一要抓好项目实施。持续抓好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大重点工程。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围绕“小麦、玉米、蔬菜”三大产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效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认证、扶持政策协调配套,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二要加强协调沟通。农业技术教学科研工作要根据相关单位的性质、职能来谋划,要定位在全市的层面,加强彼此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信息支撑、数据支撑和平台支撑。三要培养农业科研创新领军人物。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收一批高水平的高级农业专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四要开展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开展综合创新试点。目前,济源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果蔬示范基地和玉米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已经被列为济源市种植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正在通过项目扶持增强其科技含量,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作者:马正国单位:济源市农牧局
1主要成效
2010年起,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开始支持技术培训类项目,围绕基层林技员实用技术、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造林关键技术、森林抚育技术等,共立培训项目14个,省级补助资金460万元,组织培训林农4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科技带头人和林果竹科技示范户,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存在问题和不足
2.1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和推广,通过示范和带动,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力促进绿色江苏建设。从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来看,项目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如新品种引进数量虽多,但精品少,推广力度也不足,杨树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很难打破;困难立地造林的品种及技术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盐碱地造林问题仍很多;品种、技术和模式配套组合的集成力度还需加大,产、学、研、推相结合及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2科技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受全省林业机构设置的影响,各级林业科技管理体系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绝大多数市县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管理的职能处室,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主要由林业处(造林处)等业务处室承担,个别地市甚至由林业站负责科技管理工作,造成了林业站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林业科技管理部门、又是三新工程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的尴尬局面。二是由于基层林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极其薄弱,承担项目的能力总体不足,只好求助于省市科研院校的支持,由此而造成了基层承担单位的项目任务量与资金分配往往极不对等,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2.3实施项目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项目单位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现象存在;有的项目选题创新不强,有的项目贪大求全,品种、技术、模式简单拼凑;有的为申报项目将目标任务无限扩大,而在实施时却大打折扣、无法完成;有的单位对验收查定不重视;有的资金预算不科学、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合理。47第5期王学东等: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3建议措施
3.1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
围绕林业建设重点和主导需求,继续开展林木引种、品种改良、良种选育等常规育种技术研究,加快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品种创新中的应用,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和配套栽培的先进实用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大困难立地造林及健康森林培育模式及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力度,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支撑上力求科技新突破。加大林业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的科技研发,加快良种选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搞好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为全省林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创新林业科技管理方式
建设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理念模式引入到项目管理中,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林业科技项目全程管理,并实现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充实完善林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大技术成熟度高、适合面上推广的林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比例,突出技术集成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覆盖与辐射带动作用,适当兼顾点上单项品种、技术、模式的创新示范与推广。
3.3严格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密不可分,要管好项目就要管好资金。要严格按照《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合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按规定的使用范围合理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3.4明晰项目管理职责
林业三新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管理上必须上下协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要依据项目合同,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和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单位按照进度要求完成各项建设内容,及时发现和帮助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5完善项目执行奖惩机制
强化项目申报的审核工作,真正使实施基础好、技术先进实用、管理规范的项目得以立项。探索建立项目实施的激励机制,对各市和省级单位完成项目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其结果作为今后增加或减少立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对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面广、作用明显的项目,进行滚动支持,把项目基地作为长期的示范基地。对未按合同规定执行,情节严重的项目单位和责任心差,服务意识弱,脱离项目实施的专家,进行通报,并在3a内不得承担和主持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
3.6促进产学研企优势合作
在权力和义务对等的前提下,推进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生产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林业科技推广单位则是技术的实际需求方,通过项目实施为技术成果提供实战舞台,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及时向生产转化,并将生产上的需求反馈到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共同促进全省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王学东 杨艳 管鑫 程祎 单位:江苏省林业局
1.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
绿色科技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能够迅速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进程,治理己经出现的环境污染,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的统一,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成果即绿色农业产品,它在进入消费领域后就成为了绿色农产品消费对象,这对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习惯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科学的生活消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④
2.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现状
2.1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目前来看,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区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还没能向农民提供关于绿色科技方面的指导及有效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农民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含量低,畜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2.2绿色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江西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是很不足的。这首先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至于农业的抗灾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效稳产。其次,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受财力的制约,因此对绿色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在程度还是范围上,都很难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将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投入的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开展。再次,绿色科技资金的缺乏也将抑制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绿色科技的引进和应用。
2.3绿色环保、绿色经营意识薄弱
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有些地方农民大量地围湖造田,导致了湖面缩小,湿地减少,鱼类资源也逐渐地衰退,生物的种类减少、存活率下降。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者,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上长期在稳步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经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绿色经营理念等不良局势,因而导致了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这些都很难与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3.发展绿色科技以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
3.1加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要重视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科技。要积极地搜集绿色信息,进行国内外绿色市场调查。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绿色市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绿色大米的生产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等绿色技术。在生产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态”,重点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
3.2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
政府要逐步加大对鄱阳湖区绿色科技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与相关的科技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要不失时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和创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绿色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3.3提高绿色科技文化素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是绿色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绿色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建立公共绿色教育宣传网络,普及绿色科技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区人民对发展绿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生态农业变成大家自主自觉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该区人民有关绿色科技的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并将有关绿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宣传到位,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等。以绿色科技理念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城镇。
4.结论
总之,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的回归和高级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绿色科技的支撑。因此要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必须要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加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作者:张爱云 张丹 周怡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1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作为有机生命体的我们,水是重要!主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淡水都是不可或缺的组件"淡水资源,有着再生困难,地域局限性等特点,而伴随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些特点就变成了部分地域,甚至世界性的危机"我国也在其中"因而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也成为了我国应对当前淡水资源匾乏的有效措施"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得海水淡化成本渐渐降低,进而将这项技术推向大众"海水淡化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引进并推广这项技术"使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手段,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水分离,得到可供引用的淡水的过程,就叫做海水淡化技术"在海水淡化分离技术预处理过程中,既没有产生任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没有对海洋等生态造成破坏"这也恰恰符合了党中央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因此,使海水淡化过程的化学工艺绿色化,使淡水生产过程中理念的绿色化就显得非常关键了"要将绿色科技的理念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与生产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现代化的化工生产的主流思想"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香精香料的出口,是组成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部分之一"而且香精香料也是日常化工化学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之一"不过,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越演越烈,我国该行业的进出口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出口额度明显下降"在深人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后,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主要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通过加强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要求"
3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既点缀了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文明,又丰富增加了社会耗能渠道,无论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角度看,其作用都不可小窥"但往往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各样废气废物的产生,而在这些废气废物中,有往往含有过量的有毒有害物,不仅会引发各式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了还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又会妨害了社会进步的持续性"因此,克服种种环境污染问题,提倡绿色化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最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作者:朱秀栋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摘要:本文从研发、传播、教育、企业、政策等视角简要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并从政府机制、创新能力、资金投入、传播和创新体制等方面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困境
1我国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研发现状
从我国专业从事农业研究的机构数量来看,现在只有1400多个,比改革开放初期的500来个增长了将近3倍。但是目前存在科研机构仅仅是数量多的问题,机构人员匮乏和重叠,出现了数据上的失真。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国内在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这些投入的增长大部分由政府主导与负责,虽然投入得到了增加,但是总体的情况还是偏低。从国内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制度的角度来分析。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对当前的科研体制尝试进行改革,政府将农来科技创新研究抛向了市场,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1.2传播现状
我国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五层的技术传播系统,主要以农技推广站、种子管理站、土肥技术站、植保技术站为主体。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在以上主体上的关注度、资金投入逐年减少。近几年来,基层县、乡的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机构几乎是名存实亡,人员全部都被抽调开展其他工作,导致了当前技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传播手段、方式、信息内容严重脱离科技前沿与生产需要。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减少,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从业人员流失、人才缺乏、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
1.3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很多高等院校出现了生存压力与忧患,现实逼迫他们向综合性、多学科的大学发展,导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方面资源被挤压。但随着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发展,各农业院校向综合大学迈进的步子也促进了农业科学的整合发展。单就农业高等教育来说,主要还是存在一些学科不健全、机构不完善的情况,而且整体来说缺乏世界性的农学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对于国家重大农业课题的研究和创新结果的产出难以承担。
1.4企业现状
就目前国外对农业科研企业的研究来看,我国主要是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公司在从事农业科研,这些企业能够将较多的人、财、物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来,通过借鉴、吸收、应用的方式能够进行产品的开发。农业发展因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不可控等原因,导致风险资金进入较少,企业生存较为困难,但仍然存在一些人才聚焦度较高、资金密集度大的企业。因为绿色农业的特性,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通常是传统农业的30多倍,这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1.5政策现状
政策方面,主要分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减少农业市场不确定性的法律法规、增加农业收益分配确定性的法律法规、减少制度给科技创新带来不确定性的法律法规。从具体的法律政策来看,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环境保护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科研单位技术转化免营业税》等政策措施。上述政策体现了我国利用科技手段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态度,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2我国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性行为。本会以各个参与主体为角度探讨我国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是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但是目前政府公共机构的创新能力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条件差、激励力度不够大,导致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的吸引力比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机构差很远。而且,我国农业在科技贡献率上一直没有发挥主要作用。
2.2人才资源匮乏
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日益扩大,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从全国来看,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所占比重虽然在增加,各行业的高端人才也开始涉足农业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比重是偏低的。毕竟,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而创新激励又比不上金融等行业,导致了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的吸引力比不上高校、政府等机构。
2.3资金后劲不足
由于绿色农业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的特性,企业收回成本时间周期较长。在人才、信息、营销等方面资金的需求较大,而农业企业想要自行参与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成本压力较大。国家在资金投入、税收征稽、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企业无法获得足够资金进行科技研发,降低了企业的科研动力。
2.4创新体制不畅
由于机制不畅,导致我国出现了科研脱离实际、创新成果无人用、各部门之前无法沟通等问题。目前,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几乎处于封闭状态,科研人员热衷于争取国家课题,撰写脱离实际的论文,为自己评职称增添砝码。而企业在自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不愿意邀请高校、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他们也无法参与。高校获得科研课题之后,企业也无法加入进来共同获得课题经费的支持。农户更是完全被排除在农业科技创新之外,他们只能通过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商业广告获得最新的农业发展技术。
作者:谭腾蛟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科技及相关产业都有极大的发展,诸如化工、电气等产业在内的技术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让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有了极大转变。例如,化工肥料、合成材料以及化石能源等在内的化学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然而,就在这项科技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包括大气污染、生态失衡以及能源紧缺等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人类在推动时展的同时也要对持续化发展提起重视,将化学工程与绿色科技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更大程度平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1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然性
1.1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响应
从理论上而言,经济可以无限量的增长,然而,自然资源存在限度,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当我国不断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推进经济发展,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加大生产成本,反过来对原有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据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时,必须对从长远的发展境况出发,把握关键所在,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观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是通过完善绿色科技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次利用,以此缓解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低排放和高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固性和持续性。
1.2是实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提高了对于绿色科技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科学发展观的契合。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便是资源的持续化供给,这需要人类减缓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快对于再生资源的研发速度,保障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以此达到持续利用性的目的。一旦出现资源过度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断层,不仅会造成经济和科技的倒退,更会影响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和谐关系,直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人们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认识层次,强化对于绿色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再生资源的研发进度,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三者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2.1运用绿色科技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
温室效应是威胁地球生态平衡的一个严重问题,引发包括海平面上升、虫害加剧在内多个连锁反应,加重了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统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对该现象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当时国家并没有对温室效应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化工企业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了严重的危机之下。直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甚至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才真正认识到温室效应。就现阶段我国的情况而言,不少涉及化工产业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绿色生产的问题上,通过对绿色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来改进化工生产,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进行一定的控制。比较常见的一个绿色科技应用过程就是CO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并将生产的碳酸盐运用到随后的化学生产当中去,或是供给学校做相应的实验课程,其涉及的反应公式是:CO2+CaO=CaCO3。不但实现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控制,更对二氧化碳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2.2运用绿色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处理,丰富生活资源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所能运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淡水危机所引发的问题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海水淡化为主的绿色化工技术是现阶段解决这个危机的主要方式,然而,海水淡化技术在推行之初所需的成本较高,难以投入当民用之中去。但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的推进,实施成本逐渐降低,在一些大规模的运用当中逐渐起到了一些作用,而这种技术也不断被各国所引入,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创新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该项技术主要目标便是在利用海水获取淡水资源的同时又不造成环境危害,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利用氢氧化镁实现。而这项物质不仅环保可靠,而且成本低廉,而且操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实验的实践效果让大多数人都十分满意,也显示出了相当的的应用前景。
2.3绿色科技对香料香精生产的改进作用
香精和香料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物质资源,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然而,通过传统工艺来生产这类物质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而难以对产品品质进行保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工艺在技术和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缺陷,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终所生产的香精香料也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据此,相关机构利用绿色科技的理念对香精香料的生产进行了改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降低了包装所带来的材料浪费和污染,最终实现对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以此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3结论
绿色科技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主要是利用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为主导,对化工的生产过程进行改良,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响应。据此,积极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尽量减少化学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化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改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仍旧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情,需要我国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促进绿色化工技术的革新。
作者:尤唱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运用绿色科技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威胁着生态的平衡。而传统的化工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而且由于当时国家针对温室效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化工企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大气层的破坏又无需承担相应责任,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随着南极臭氧层空洞事件的发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开始关注温室效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化工企业都开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断努力的开发新技术,运用绿色科技进行化工生产,改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举例来说,化工企业在生产尿素的时候,通过采用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收集,然后利用一些有效的化学反应,比如说CO2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其化学反应公式是:CO2+Na2O=Na2CO3,然后将反应生成的碳酸盐又运用到相关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去。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解了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对二氧化碳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2运用绿色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处理,丰富生活资源
水作为生命之源,无论是工业生产的发展还是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人类的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十分的匮乏,淡水危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人类开始尝试采用海水淡化的绿色化工技术来缓解淡水危机。海水淡化技术初期的研发应用成本非常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但是,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运用成本也相对降低,于是海水淡化最为一种绿色化工技术不断的传入发展中国家,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随着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应用的不断拓展,海水淡化技术的关键就是绿色化学工业的应用,一方面利用海水获取淡水资源,另一方面又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或者危害。而目前,绿色科技在海水淡化处理中的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将氢氧化镁运用到海水淡化处理中,氢氧化镁不仅环保可靠,而且成本低廉,操作工艺也相对简单,而且不用担心在海水淡化处理过程中产生换进的二次污染,淡化海水的处理效果非常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运用绿色科技进行香料香精的化工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香精香料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和广泛。但是传统的香精香料的生产缺乏安全的质量保障,而且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据相关调查统计,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香精香料的出口受到限制,原因是香精香料中含有的有害杂质严重超标,这些归根结底是由化学生产工艺存在缺陷所导致的,提取材料的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不当使用都会影响香精香料的质量。针对此问题,我国开始拓展绿色科技,将绿色化工技术运用于香精香料的生产中,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包装材料,而且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不断的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严格控制香精香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产品质检。运用绿色科技,不断的研发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进而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料香精,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科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无论是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积极的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并运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去,努力减少化学工程的环境污染,促进化工生产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能源。当然,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配合,在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进步,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促进绿色化工技术的革新。总之,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要始终以“绿色化工生产”为核心,促进绿色科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深入贯彻和发展。
作者:王杲 裘炎 单位:王杲 裘炎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1科技创新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实践
培养一批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红塔集团等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先后开发生产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系列,蒿甲醚组等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较高的生物资源研发及产品的深加工。现在,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植物化学,生物资源的再保护,动物药品的研发,原料生物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生物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建议
2.1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绿色文明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它需要对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利用不能超过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污染排放量不能超过自净系统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科技创新、绿色文明符合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从宣传和倡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着手,环境因素以及生产全过程,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生态设计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节约和多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体系。
2.2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发挥经济、社会、绿色技术为国家带来的产业环境效益,运用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落后传统产业。
2.2.1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工作政府要引导和规划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优惠绿色项目的审批、资金及人员配置,设立绿色技术转让和推广交易中心,建立绿色技术资源信息网络便于交流。
2.2.2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显得尤其重要,融资机制,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足够的人员和资金,绿色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更好。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考虑成本和效益来调整政策,以鼓励有发展前景的绿色技术发挥作用,更要突出“以人为本”。政府通过政策来计划和税收、优惠、扩展等各种行政工具的组合,加强政府采购中鼓励绿色创新产品的应用,也要特别注意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的作用。
2.2.3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科学研究机构是为社会发展成果,技术扩散,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技术评估,创新资源的配置等专业服务组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面对新的绿色技术,科技中介机构传统的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的行业的要求,促进了一批整个系统的科研机构的科技中介机构资格;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是基于科学研究设备和人才优势,建立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为政府决定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过渡机制,同时,开展科技咨询,面向社区的评估活动;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示范和部署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组织,以支持其独立,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应建立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覆盖的成果的政策转变的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包括人员,资金,信息,市场开发等系列服务。
2.2.4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环境成本的经济活动,改变过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免费使用,和社会上的环境代价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改善过程中的经济利益,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和推广。
3结语
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是一种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总是由进行技术创新开始的,同样发展绿色经济也是首先要进行环境科技创新,通过环境科技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科技创新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绿色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活动中的调节作用,倡导绿色经济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组织,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建立制度化的环境科技技术创新机制。以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为目标,改造现有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的非持续性的经济模式,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经济发展体制,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生态化,使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一个绿色经济强国。
作者:车均 梁荣海 崔丰元 张蕾 单位:淄博市环境监测站 鹤岗市环境保护局
研发人员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对企业研发人员激励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乏对研发人员需求的了解和分析;激励形式不合理;绩效考评制度不公平等.缺乏长久战略,行为短期化由担心研发人员经过培训之后跳槽对本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很多企业在人才使用上只注重研发人员对企业当前的所具备的价值,忽视对研发人员的及时有效的培训.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较少为研发人员提供较为长远的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机会,比如技术股权激励.这些短期化行为导致高科技企业留不住人,不能形成多种技术研发的核心团队.对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单一从目前很多高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没有充分考虑研发人员的个体差异和他们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没有对不同类型的研发人员设置不同的激励方式,因而其激励机制缺乏员工基础.不少高科技企业表现为花费巨大资金,物质激励手段不合适,预期的激励效果并没有达到,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很少重视非物质激励,很多企业在短期化的功利心理支配下,往往更重视以成果形式进行考核,绩效考评制度不公平、不完善.
实施绿色激励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激励管理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应该对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投入,有利于员工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充隐形的企业知识资本存量,满足员工不断发展的需要.首先为员工提供健康、和谐、富有竞争力的生活、工作环境,对员工进行情感伦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综合素养,这有利于员工和谐心态的养成,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态环境.其次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员工的成长促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研发人员的自我管理绿色激励管理追求“以人为本”,管理者与员工共享企业信息、鼓励决策分权化、扩大员工参与、向员工授权.凸显企业和员工利益的统一性,依据员工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员工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进行管理.造就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人际和谐、有利于人发展的工作环境,促使员工增强归属感、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有利于杜绝人才资源的浪费“绿色”主张对能源的节约利用,杜绝浪费.绿色激励管理机制相信人才的浪费比能源浪费具有更高的资源成本,所以通过绿色激励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人才的经济的、合理的利用,避免束之高阁、大材小用等浪费现象,将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用.
针对研发人员应采取的绿色激励措施
绿色工作管理激励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多数是为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期待有挑战性的工作,取得较好的科研业绩.企业应该将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的相统一,研发中给予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自主创新、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中给予研发人员广泛的参与权、决策权,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展策略和目标的讨论,商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机会和挑战.给予自主创新权利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内在潜力,给予研发人员广泛的参与权可使研发人员感到归属感,从而明白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绿色薪酬福利激励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是研发人员在商品经济中进行更高层次消费的来源.企业应制定具备外部竞争力及内部公平性的“全面薪酬”制度,坚持以公平、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基准确立薪酬体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晋升制度,辅以效益提成、入股分红、股票期权等多种“外在的薪酬”激励方式.同时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薪酬”形式的奖励价值.比如提供的工作需要的便利工具,提供个人晋升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等[4].绿色职业生涯管理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员工认清自身具备的能力下,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组织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企业为激励每位员工自觉进取的有效管理方式,是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利益相统一的体现.企业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最终目的是让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达到共同进退的局面.绿色培训激励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对研发人员来说,积累、更新知识是保持具有竞争力的知识资本存量和竞争优势的惟一方式.及时有效的培训发展计划可以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人员的研发信心,有利于开阔、提升研发人员素质,增加企业运作效率,从而形成对企业有利的纯技术激励.绿色情感激励企业管理者应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跳出传统的单向控制型思维模式,使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切实培养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归属感,从而营造出一种心态和谐、人态和谐的工作氛围、朋友氛围.如果企业过于注重追求物质方面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无法满足员工的各种绿色需求,即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更无法实现员工的健康持续发展要求,这是造成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孙慧玲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进程,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开拓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策略,得出发展绿色经济要依赖科技的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环境;对策
一、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因此在当今社会“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积极因素,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创新体系中,理论创新是基础,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途径和标志;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中心环节;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1]显然,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环境技术创新就是在工业社会可预期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与技术等新产品或新工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市场的完整过程。环境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减少环境破坏,节约和保护资源,而且还可以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它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的需要。[2]而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最早提出绿色经济的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就是说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能因为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能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运行下去。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枯竭,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帮助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
二、以科技创新带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关系
(一)科技创新为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绿色经济以一种和谐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注重自然和经济和谐发展,把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我们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见,绿色经济是一个技术、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能源严重缺乏,还有洪水肆虐、沙尘遮天、臭氧层空洞等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果一个国家不再有可呼吸的空气、可饮用的食水和肥沃的土壤,那么再富裕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经济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刻不容缓。绿色经济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需要开拓绿色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使资源的再利用有利可图,使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例如,日本开发了一系列称雄世界的低碳绿色技术,使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德国政府同样认为技术创新上能否突破是可再生能源能否高效运作的关键。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能源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绿色工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能力发展相关技术为支撑,只有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绿色经济才可能有效、快速地发展。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自然、经济和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坏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道路”。[3]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和日趋枯竭的资源问题不容乐观,必须要采用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从而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依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它要求传统经济的“向自然宣战”、“利润最大化”,向绿色科技经济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平衡”而转变,而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结合,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推进绿色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三、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对策
(一)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绿色文明追求的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它需要确保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尊重自然能源循环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科技创新、绿色文明符合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4]因此,政府必须要推动科技创新高速度和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保证国家的领导与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将绿色科技为基础的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植,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大力开发绿色科技创新。例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公害或低害的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鼓励各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自产自研降低成本,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制定与完善法律规章制度。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引导绿色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颁布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将生态效益作为立法的目标之一,制定一些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推广有激励作用的政策,并对其新的研发活动及市场秩序进行监督,使绿色科技创新以最适合实际的态势稳步发展。
最后,大力宣传绿色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政府要营造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引导绿色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并通过绿色采购,对公众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政府应优先采购具有生态设计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节约和多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企业建立健全科技研发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区域基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最强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不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提高产业层次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企业的绿色理念和绿色实践活动也影响着市场上绿色产品的供给。企业要真正地将环境友好、节能环保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链接中,才能更好地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企业要设立专门针对绿色科技的研发机构,开展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并大力投入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等等,增强绿色自主创新能力,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责任。企业包揽着从生产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应当保持自身发展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绿色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科技研发体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生产出改善经济和环境的绿色优良产品,这在无形中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尊重人才,增强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
由于科学技术是关于人认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识,而且人的参与程度越高,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然而,在科技创新史来看,人才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例如,大家熟知的力学创始人牛顿、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明人比尔・盖茨等等这些科技成果,无一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并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以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以职业培训为辅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简介:李艺宝(199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 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一是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残留超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有助于提高病虫害防控工作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防治效果,控制重大病虫危害,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三是削弱病虫害抗药性,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园区按照“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园区;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34-03
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行为[1]。绿色防控技术:一是强调农作物健康栽培,从土壤、肥料、水、品种和栽培措施等方面入手,培育健康土壤生态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基础,采用抗性或者耐性品种抵抗病虫害侵染,采用适当的肥、水以及间作、套种等科学栽培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发育的条件,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二是强调病虫害的预防,从生态学入手,改造害虫虫源地和病菌的滋生地,破坏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减少虫源和菌源量,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强调发挥农田生态服务功能,既要重视土壤和田间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要注重田边地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充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控制病虫害发生程度;四是强调生物防治的作用,通过农田生态系统和农艺措施的调整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通过人工增殖和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园区创建于2001年,2002年被确立为省级农业科技园,2010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1 000 hm2,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666.67 hm2,辐射区规划建设面积6 666.67 hm2。园区围绕井冈蜜柚、珍稀楠木、高产油茶、绿色蔬菜、苗木花卉和有机茶叶等全市特色产业,建设了有机茶园、优质葡萄园、井冈蜜柚、特色芦笋、珍稀花卉苗木、蝴蝶兰组织栽培、绿色水稻等示范基地和功能区,产生了很好的基地效应和示范效应。园区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大力应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 设施农业避雨栽培绿色防控技术
设施农业就是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手段,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工厂化程度高、抗灾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其关键作用就是能够解决农业生产包括光、温、水、热、气等气候条件相互匹配的问题,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绿色生态防控农业。
1.1 芦笋无公害设施避雨栽培防控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别名石刁柏,又称龙须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2]。芦笋营养丰富,抗癌防癌、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作用明显,是世界公认的“蔬菜之王”。园区自1999年开始从事芦笋生产和技术研发,经过多年的技术探索,总结出了南方芦笋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芦笋无公害设施高产栽培技术。由于芦笋肉质根系特别发达,呼吸作用旺盛,有显著的耐旱、耐热而不耐涝特点。南方梅雨季节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露地自然栽培种植3~5年后,芦笋根腐病、茎枯病等病害通过化学农药难以控制,容易全园毁灭,造成极大损失。随着园区的建设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不断引进和完善,园区设施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芦笋的设施大棚避雨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芦笋生产少施药或者不用化学农药的目标,并且有效地解决了芦笋在园区栽培病害难以防治、产量和品质不高、几年后露地栽培全园毁灭性的难题,节省了防治成本,保护了生产环境,确保芦笋生产安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园区现有标准化芦笋设施生产示范基地约7 hm2,通过芦笋无公害设施避雨栽培防控技术,每年产量可达22.5 t/hm2左右,均价达12元/kg,产值27万元/hm2以上,年纯收益逾15万元/hm2,取得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由于该项目的显著成效,2008年“南方芦笋无公害设施高产栽培技术试验”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2008年园区芦笋设施栽培基地被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批准为“无公害芦笋种植标准化示范区”。
1.2 葡萄避雨设施栽培防控
葡萄(Vitis vinifera)是一种高效经济作物,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气候影响,南方地区夏季雨水偏多,葡萄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难以根本性控制,导致南方地区葡萄产量、品种和效益不够理想,规模化生产受到限制。葡萄设施避雨栽培措施就是能够有效地解决葡萄生长时期雨水丰沛,病害难以控制的有效办法,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葡萄的安全质量,确保生产出无公害绿色葡萄,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园区葡萄避雨栽培主要采取塑料大棚栽培和覆盖栽培方式,使葡萄株蔓、花果处于避雨状态,从而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园区现有葡萄避雨设施栽培区面积约20 hm2,通过葡萄避雨设施栽培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每年产量可达22.5 t/hm2,年产值逾30万元/hm2的经济效益。通过多年的试验栽培比较,葡萄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比较有以下优点:一是葡萄避雨栽培,能有效地降低园中空气湿度,控制气传病害和水传病害的扩散与流行,明显减轻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减少病害侵染和喷药次数,减轻了葡萄鲜果果面的污染,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喷药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既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葡萄,又可节约农药、人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避雨栽培可以提高坐果率,可增加10%~20%的产量;三是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昼夜温差加大,着色明显优于露地栽培,并可增加果实含糖量,提高品质和提早成熟上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可以克服气候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作用,使叶片、果实完整,叶片的寿命延长,实现明显的二次结果,延长葡萄的采收期达25~30 d,提高生产效益;五是避免葡萄翻袋工作,节约成本和工时,同时减少人工操作对葡萄的伤害,保护果面蜡粉和外观色泽,大大提高葡萄商品性能;六是有效驱避鸟害,减少葡萄烂果,农事操作不受气候条件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等。
2 设施栽培太阳能消毒(除害)防控
土壤环境是栽培健康作物的先决条件,利用太阳热能和设施的密闭环境,提高设施环境温度,处理、灭杀土壤中病菌和害虫,加快土壤微量元素的氧化水解复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设施栽培病虫害发生有如下主要特点[3-4]:一是设施栽培阻隔影响紫外线杀菌强度,通风降湿不畅,连作系数大,种植密度高,肥水条件好,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原菌积累;二是设施栽培冬季保温、夏季遮阳也有利于害虫的安全越冬、越夏,延长害虫发生及危害期;三是在设施栽培中容易发生的灰霉病、菌核病、枯萎病、线虫病、软腐病等主要病害都具有寄主范围广、发生普遍、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四是侵入保护地危害的微型害虫(如蚜虫、蓟马、螨类、烟粉烟粉虱、斑潜蝇等)由于没有雨水冲刷的自然杀虫作用,更易早发、重发,连续用药易产生抗药性,造成严重减产;五是设施栽培中没有雨水冲刷,连续用药更容易产生抗性强的菌种和害虫种类;六是设施栽培中没有雨水冲刷,土壤容易产生盐渍化。
太阳能消毒是一种既省钱效果又好的土壤消毒(除害)防控办法,可以清除土壤中积累的病虫基数和盐渍化,提供符合健康栽培的土壤条件。主要技术措施:在气温较高的7—8月、气温在35 ℃以上的盛夏、在春茬作物采收后高温休闲期,施厩肥22.5~30.0 t/hm2、生石灰1 200~1 500 kg/hm2,全面翻耕做畦,畦宽1.0~1.2 m,沟宽25~30 cm,用薄膜覆盖畦面,沟灌薄水后密闭大棚,在夏日高温强光下闷棚20~30 d。夏季高温强光大棚内白天地表温度可高达65~70 ℃,可以有效地杀灭土壤中各种病虫害和杂草。
3 嫁接技术绿色防控
农作物嫁接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连作重茬障碍,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肥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5]。园区大力推广了果蔬嫁接技术,如西瓜、甜瓜嫁接技术、茄子嫁接技术、井冈山蜜柚嫁接技术、油茶嫁接技术等,年供应嫁接苗木上百万株。由于蔬菜栽培重茬连作较频繁,容易造成土壤环境恶化,土壤中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逐茬增多,瓜果类蔬菜通过嫁接技术,利用砧木品种的根部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病率,植株发病率可降低70%,病情指数降低60%,有效预防了瓜类的枯萎病、茄子的黄萎病。嫁接砧木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于野生或普通栽培的蔬菜品种,嫁接后植株多表现为强生长势,增强了抗逆性,对低温、干旱、潮湿或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提高了蔬菜的产量,一般嫁接后的蔬菜延长结果期,可增产20%以上。
园区积极开展了《嫁接茄引试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利用日本托鲁巴姆砧木嫁接优质长茄品种,有效地预防了茄子的病虫害,秋茄采摘期明显延长,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产量达75 t/hm2,该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
4 生物技术绿色防控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园区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控关键技术。
4.1 生物农药防控技术
园区企业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生物农药企业,天人生态是我国生物农药行业领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农药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二、三等奖逾20个,拥有国家专利逾20项,获得第13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主要生产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无抗药性的绿色环保真菌杀虫、杀菌剂,产品涵盖以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为主和以噻虫啉为辅的八大系列产品逾20个,主要剂型有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水分散粒剂、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和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等。园区作为生物农药产品试验示范基地,在花卉苗木、特色蔬菜、优质果业、生态茶园[6]、绿色水稻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试验示范,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幅降低,使农药残留污染逐渐减少,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又保护了园区农业生态环境。
4.2 以螨治螨防控
为了组织实施“2121”科技创新工程,从2006年开始,园区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20个,确定10个以上科技攻关项目,确保2个项目通过有关部门成果鉴定,建设好1个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园区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创造性,发展绿色高效优质果业,引进了巴士钝绥螨防治果树螨类害虫为害试验研究,组织实施了《柑桔以螨治螨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5 理化诱控
重点推广了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6-7]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5.1 杀虫灯频振诱控技术
频振诱控技术是利用昆虫对不同波长、波段光的趋性进行诱杀的重要物理诱控技术,不仅杀虫谱广,诱虫量大,诱杀成虫效果显著,害虫不产生抗性,对人畜安全,促进田间生态平衡,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园区在果蔬、茶园、花卉苗木、水稻等农业主导产业推广了太阳能和交流电供电式杀虫灯,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5.2 诱板防控
诱虫板诱杀害虫技术是利用害虫对色彩的趋性诱杀的一种物理技术,可以进行虫情监测,园区在蝴蝶兰设施栽培、果蔬栽培、茶园管理等方面应用了该项技术。习性相近的昆虫对某些色彩有相似的趋性,如白粉虱、 蚜虫、斑潜蝇、烟粉虱、小绿叶蝉、黑翅粉虱、黄曲跳甲、绿盲蝽象等多种害虫成虫对黄色敏感,多数蓟马对蓝色特别敏感,对黄色和白色的趋性较强,小菜蛾成虫对绿色敏感性最强[7]。色板诱捕的多是日出性害虫,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结合害虫性诱剂可以提高对标靶诱杀率和防治效果。
5.3 防虫网防控
防虫网是抗拉强度大,具有抗紫外线、抗热、抗风、耐水、耐腐蚀、耐老化等性能和无毒、无味、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黑色防虫网遮光降温效果较好,白色、银灰色防虫网有趋避害虫的作用。园区主要推广应用设施防虫网与膜结合、全网覆盖等形式,通过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切断害虫(成虫)繁殖途径,有效控制菜青虫、菜螟、小菜蛾、蚜虫、跳甲、甜菜夜蛾、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等各类害虫的危害以及预防病毒病传播,达到防虫控病毒病的良好效果,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保护了园区生态环境。
6 生态防控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作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园区在绿色生态防控方面重点推广了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等。在井冈蜜柚园、茶园、葡萄园套种豇豆、绿豆、黄豆、蚕豆、紫云英等豆科类绿肥植物;套种与果树争水争肥矛盾不大、生长期较短的西瓜、辣椒、大蒜、萝卜等蔬菜作物。园区还积极开展了果园间作、套种藿香蓟、薄荷、留兰香等趋避害虫植物试验,有效地抑制了果园红蜘蛛的为害。
果园生草栽培具有很强的生态调节作用:一是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墒、透水性能;二是通过果园地表覆盖杂草,可减少土壤温度变幅,夏季可降低土壤表层温度6~14 ℃,冬季可提高地表温度2~3 ℃,利于促进果树根系生长发育;三是果园生草为天敌种群繁衍创造适宜的环境,增加草蛉、瓢虫、隐翅虫、小花蝽、蜘蛛等天敌种类和数量,对抑制螨类等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对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从而提取总结了其优点,以促进我国其他城市林业观光园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发展规划
1引言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一些地方城市逐渐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城市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身的所在地的特点进行关于林业科技的规划,在发展自身城市的经济基础上也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建设林业观光园时,主要是栽植一些品种优良的树木,同时对城市道路以及绿化设计进行有效地生态规划,在其中建立相关的娱乐服务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发展生态环境,也可以供别人游览。在榆林市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业观光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也保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
2林业观光园的特点
(1)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其中主要是为了保证当地的林业符合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有效统一,同时在生产林业时要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在当地发展林业时也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的平衡能力。
(2)林业观光园将自然景观与当地的文化有效地融合。
(3)林业观光园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域文化。
(4)林业观光园具备着高度的可塑性可以在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时,也将现代社会新的文化有效地体现出来,从而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着本身不可磨灭的可塑性。
(5)林业观光园是将生态化和科学化进行有效的统一,在保护林业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在传统的技术上有效地利用新型技术,以此来提高林业观光园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6)林业观光园可以供人们游玩,从而具备着娱乐性和参与性等特点。
(7)林业观光园具备着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林业观光园是站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从而在此之上建立林业观光园。因此,其在最大程度上具备着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3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的特点
(1)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在建立林业时符合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能力,同时也给当地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存在着经济型和保护性的特点。
(2)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优美的条件下,同时也与周围的山村环境相互统一,将榆林市的独特的地域特色体现出来。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模式体现了统一性特点。
(3)榆林市在建立林业观光园时将自己地方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地方习俗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也将当地的文化全面地体现出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好地融入到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体现了其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
(4)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将当地传统的文化有效地延续和继承,同时也将现代社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林业观光园中,将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整准确地反应出来,体现了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具有进步发展的特点。
(5)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将当地的生态和科学技术有效地统一起来,以保护林业经济为主要目的,运用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的发展。在榆林市现代的林业观光园中将过去的林业技术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将优秀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现代社会节能环保的技术的利用效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榆林市林业经济效益。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存在着高度知识化、专业性的特点。
(6)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可以很好地将休闲体验旅游体现出来,可以让游人在观光园中参加各种休闲活动,也使得游人能够有效地体验到观光园中所包含的乐趣,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也可以学到生态环境中的知识和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技能,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增加林业观光园的发展条件。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体现了参与性和娱乐性特点。
(7)在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通常都是在尊重生态的发展原理以及经济知识的基础上,以生态发展的规律性作为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林业观光园。因此,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王小亚,等: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及规划探析自然与生态
4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的规划发
展探析(1)首先要对榆林市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榆林市属于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具备的特点主要是:榆林市体现了四季鲜明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日差和较短的无霜期,榆林市每年的平均气温在10℃左右,每年的降水量是在400mL左右。在榆林市沙漠-黄土边界的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榆林市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沙漠的治理工作越来越关注。虽然现在沙漠化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存在着让人不可忽视的威胁,尤其是水蚀荒漠化,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当地的沙漠化进行有效的治理。一般荒漠化的出现通常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以及水资源的缺失造成的,这就需要榆林市对城市所在的人口、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所建立的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在规划发展时也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其次要确定榆林市林业观光园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榆林市在建立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时可以将乡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为背景,将生态林业和乡村文化为规划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和规划时,要合理地采用关于生态学、美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林业观光园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另外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林业观光园发展的主要内容,将林业生产和观光游览作为关键功能,从而建立一个集知识、经济、科技、生态以及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的林业观光园。
(3)最后在建立林业观光园时要结合榆林市当地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习俗,建造一个生态农业园。可以选择榆林市的钟家沟、苏庄则等地方,它们远离榆林市中心,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同时也具备着朴实的乡村生活,这些对于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游人去了解乡村生活,认识大自然,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在林业观光园栽种植被时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其他的植被为辅,从而建立林业观光园。榆林市地区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因此在规划林业观光园时可以将榆林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融入当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5结语
随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强烈,我国许多城市都逐渐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我国的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将生态模式很好地体现出来,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对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进行规划时必须将风土人群和文化习俗有效地融合在生态规划中,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特点,规划出优秀的林业生态观光园。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维护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发展战略之后,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令人堪忧。“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于2002年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概括。[1]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至2013年已连续十年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即是其突出表现。笔者认为“三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根本解决农村穷、农民苦的状态。当下,发展农业当首推绿色农业,绿色农业对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具有天然的依赖性,本文以唐山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法规支持。
一、绿色农业概念
绿色农业是区别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高端、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表现出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具体而言,“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的,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应对绿色农业作广义理解,即绿色农业不仅限于种植业,而是广泛覆盖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绿色农业也不应局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应发展为涵括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农业产业链条。
二、唐山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唐山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唐山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绿色农业能够提高唐山市农业竞争力。据统计,在唐山市2011年的5442.4亿元生产总值中,超过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民创造的农业生产总值仅为486.5亿元,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第一产业发展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万元。绿色农业依靠科技力量,推广优良品种和精良技术,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更新农业管理和服务理念,有利于打造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产品,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当前,河北省正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五低一大”的差距和问题,全省将在今后几年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其中即提出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和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作为全省经济强市的唐山务须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县域农业经济,利用唐山市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向京津输送绿色农业产品,吸引京津游客到唐山观光绿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幅提升唐山市农业竞争力。
第二,绿色农业能够改善唐山食品安全状况。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镉超标大米、造假牛羊肉、毒韭菜、毒生姜、爆炸西瓜、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的屡屡出现让群众对日常必需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等基本食材的安全供应感到担心。不安全食品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2012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全国每年有超过2亿人遭受过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的第一大敌。”绿色农业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限制或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药剂和添加剂,严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对提升食品品质,优化食品安全状况具有直接作用。
第三,绿色农业能够优化唐山生态环境。唐山市是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誉,钢铁、煤炭、陶瓷让唐山享誉海内,但这些支柱产业无不与重工业、重污染连襟。去冬今春的雾霾刚刚散去,74城市空气质量对比中“空气最差城市”的头衔又匆匆而至。河北省所提出的的“五低一大”发展瓶颈明确指出我省环境治理压力大,同时也将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作为近期工作“四大攻坚战”之一。绿色农业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学制剂,废物排放率低,其所依附的林地、草地、耕地及水资源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植被、改善景观、抵御环境和生态恶化具有显著功能,在唐山提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为唐山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唐山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建设,为较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唐山市参照上位法陆续出台了《唐山市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条例》、《唐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科技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上述规范性文件在推进唐山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充分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夸夸其谈。[3]唐山市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促进唐山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第一,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初,中央了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唐山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水务局、科技局等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但当前投入与绿色农业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尚存差距。应发挥政策法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补贴、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途径实现对绿色农业的财力支持,满足绿色农业科技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打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为绿色农业大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第二,规范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既然是具有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的高端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就应该在品种选择、过程管理、终端产品方面显示优越性,这就需要明确的技术标准对绿色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如果没有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就无法与其他农业经营模式划清界限,绿色产品也无法从品质与价格上获得保障与认可。再进一步考虑,我们欲将自己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就应该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推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唐山市应出台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以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保障绿色农业朝着专业、正规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绿色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农业大量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正如其他科技成果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唐山市农业露天作业、毗邻生产的传统方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保全和维护,农业先进技术在授权范围内投放后,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易被他人学习和效仿,该种现象大幅度降低了农业先进技术创造者和持有者的经济收益,削弱了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唐山市当前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模式增加了技术使用成本,对于专业性强不易掌握的先进技术接受能力差,使得部分有价值的农业技术不能有效得以利用。无论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是农业科技知识不能充分实现价值,都是对知识产权的践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政策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即明示了(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国家对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持态度。唐山市可将鼓励规模农业作为主要途径,尽快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构建农业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第四,促进科技与绿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技方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研发平台不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一些科技成果含金量不高,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是唐山的薄弱环节。应当承认,当前在唐山市确实存在科技与农业产业脱节的问题,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一线的距离一方面导致研发机构不能全面掌握农业一线科技需求和产业动向,其研究成果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利用率低、经济成效不显著。从国际角度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科技创新超过70%以上的成果来自于农业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我国当前真正依靠农业企业独立承担和实现的科技创新仅占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5%。[4]因此,应通过政策合理引导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使农业科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科技成果“接地气”,促进科技成果与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尽快完善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群众提供放心食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改善唐山市生态环境是唐山市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张卉芳(1980-),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唐山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深化内涵建设的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高校后勤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相协调,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勤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科技后勤 绿色后勤
建设科技后勤、绿色后勤,是高校后勤在新形势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建设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后勤。后勤是校园环境维护、能源消耗和管理的主要单位,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大学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用能总量快速上升,一些高校能源使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以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为突破口,把引入现代科技作为重要手段,对创建节约型校园、绿色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科技后勤
科技后勤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智能监控、智能信息置换。
1.智能服务
从智能服务来看,以人为本、科技先行,是坚实高校信息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重要手段。传统以人管人、以制度管人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手段来加以拓展。
当前高校的智能服务是把单向服务、部门服务发展到整个学校后勤系统的综合服务,以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主要特征。通过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密切了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把虚拟服务和实体服务相结合,把人性化服务和科技化服务相结合,这样不仅有了网络的服务平台,还有实体的服务平台,把人性化服务和科技化的服务相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智能管理
服务和管理是高校后勤基本职能的两个方面,服务是后勤职能的出发点,管理是后勤服务的过程,保障是后勤管理的目标。智能化服务必须以智能化管理为基础,如使用高校食堂仓储软件,它以保质期和质量保证为先导,做了整个仓库的管理,可以使整个仓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3.智能监控
在现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监控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高校后勤应该把智能监控分为三大类型:(1)服务管理的流程监控;(2)服务管理的质量监控;(3)服务管理的安全监控。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对食堂、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生产流程,通过信息采集,服务管理过程关键点监控,确保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智能信息置换
在今天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后勤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今天,学生的生活习惯、经济差异、思想行为,其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现代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来看,了解服务对象、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从被动向主动转换的关键,其中这转换说到底是现在高校后勤管理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必须通过智能信息置换,使师生更了解后勤所做的努力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信息置换主要通过信息综合平台进行双向置换交流,以后高校还可通过无线网络的无线终端信息置换,其必将成为高校后勤了解师生、服务师生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
二 绿色后勤
绿色后勤就是通过现代技术、通过节约能源、环境保护,还师生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饮食成本控制
通过引入节能设备和技术、强化节能管理和节能宣传,在高校饮食工作中将节能管理落实到细节,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伙食成本。饮食中心引入节能燃气灶具、电磁灶、脚踏式和感应式水龙头、LED窗口灯箱、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和清洁生产设备,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加强节能管理,食堂水电气消耗与收入挂钩,提高了职工节能积极性。推行厨房地面无水化工作、区域开闭灯制度等,从细节上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位。
2.节水型园林建设
加强园林绿化节水,通过选取节水型植物、优化植物配置、加强养护管理、采用节水灌溉等方式,减少水资源消耗。高校80%以上的绿地应采取中水浇灌;绿地灌溉均采用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选用多种节水耐旱植物;建设以树木为主,以乔、灌、地被植物组成的复合式立体生态群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灌溉的目的;铺设透水性地砖和草坪砖,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3.校园建设与规划
如果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所以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前端设计,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于学校建设始终。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结合学校多个历史时期建筑并存的实际,综合考虑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需求、水暖电等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引导人流、车流、物流贯通有序。鼓励开展建筑节能研究与示范,建设超低能耗楼等示范性节能建筑。认真贯彻新建建筑节能要求,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探索在新建建筑中引入“绿色建筑”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并且鼓励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三 推进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
1.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实现后勤服务管理现代化,提高服务质量的战略取向
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就是在后勤服务管理中坚持可持续的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清洁生产、高效管理、安全运行、绿色生活、节能环保、合理使用资源。这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多样化生活的需求,加速实现后勤服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绿色大学的必然要求。
2.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降低成本,应对物价上涨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主要依赖廉价密集的劳动力,随着物价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后勤服务实体越来越不堪重负。从目前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趋势依然显著,如何应对这一形势是高校后勤必须破解的难题。纵观世界各国大学后勤服务模式和我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后勤服务必须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根本靠科技、关键在人才。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生产、服务和管理,取代或减少人工,用机械代替人工,用信息技术代替人脑已成为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战略选择。
3.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促进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节约型校园和绿色大学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4.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保证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
校园安全稳定是全社会安全稳定的重点。后勤服务中的学生公寓防火安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校园物业管理区域内设施设备安全等都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安全。高校后勤对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承担着重要责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防、物防、技防”中的“技防”在安全保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安全报警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增加后勤安全工作中的科技含量,能大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对防范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到深化内涵建设的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高校后勤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相协调,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勤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准则。要充分理解科技后勤、绿色后勤的内涵,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和时展的要求,提升后勤改革发展的含金量,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约高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后勤管理与发展方式。准确理解科技后勤的基本内涵,综合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后勤保障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要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后勤工作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服务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展示服务形象。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而化工行业一直都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如何实现化工企业朝着绿色科技化方向发展,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理解及结合化工企业搞污染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的一些环保管理措施,旨在为我国的化工企业实现环保管理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我国的化工企业在环保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关键词】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环保管理
一、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背景
化工材料的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并且所产生的副产品较多,如果化工企业不实行全面的环保管理将会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化工企业通过建设和运用现代的环保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不断的整合,使得企业的的产量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随着我国化工企业在生产能力上的不断提升以及在经济总量上不断的增加,化工企业应该抛弃过去不合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在过去企业一味的注重速度和产出,轻视了效益和对环境的保护,多数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在适应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应该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环境的保护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紧密联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化企业道路,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内涵
建设我国绿色科技的化工企业及加强企业的环保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绿色科技的企业目标,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对企业的人员、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工艺实行全面的环保管理,进而确保现企业走上既与社会相协调又环保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其具体内容就是:弘扬企业“科技、绿色、和谐”的文化和理念,明确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措施,不断地研发环保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做到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控制,在生产结果上进行有效治理,在资源上进行循环利用,对企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做到产品环保化、污染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三、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措施
(一)明确绿色科技的目标
要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目标是很重要的。化工企业走绿色科技化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保是社会的主题,它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生存和发展观念,明确企业走绿色科技的发展目标。既然是要走环保的路线,企业就必须采取节能减排,高产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加大科技创新
依托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日常的生产,明显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加大研发节能环保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新道路。
2.坚持综合治理
以绿色科技和环保管理的理念为核心,实现企业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将环保管理置入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始终坚持综合的环保管理方式,多管齐下,将企业的诟病去除。
3.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是企业不断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环保管的理基础,明确环保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环保管理对企业环境治理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环保管理体系
环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化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环保之路是否能顺利地走下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成立环保委员会落实环保责任;建立环保安全保护部加大企业的安全保护;成立环保评级机构对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进行环保评价;设置风控机制处理各种风险问题。
(三)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企业走环保之路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这可以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些必须的激励机制才能完成。只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激励,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研发绿色科技的环保生产技术和工艺。
四、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化工企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生存。化工行业走环保的道路已是势在必行,这是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改革,在这场改革之中离不开全面的环保管理。
国家体育场 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它的周边草木成荫,百余株常绿乔木、数千株落叶乔木和灌木还有近8万平方米的草坪时常需要灌溉维护。既要为这些绿色植物“解渴”,实现和谐生态,又要兼顾水资源节约,这使奥运主会场的设计者们一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雨洪综合利用工程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个规模庞大的世界级雨洪综合利用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转,充分利用北京雨季带来的大量雨水资源,将赛场及周边区域的雨水收集、净化后,提供给场馆使用。
如果遇到比赛下雨,硕大的“鸟巢”将用“雨水斗”接水。在“鸟巢”的钢结构屋顶密布的网格中,有钢制的天沟,“雨水斗”便暗藏其中。这些雨水斗具有足够的虹吸力,而且还带有加热部件,可以在冬季融化“雨水斗”周边的积雪,再顺利将水排出。
“鸟巢”的地下则有6座地下蓄水池,“雨水斗”和遍布于场馆及周边绿地的收集引流系统可以将雨水汇集至这里,其最大储水能力高达12000立方米。“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的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大小,整个系统的雨水收集面积达22公顷,年回收利用总量约6.7万立方米,设计日净产水量为2000立方米。
通过对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回用,该系统每年节约的水资源足以注满一座9米深的足球场,因而可确保“鸟巢”70%的用水来自于回用水,其中23%则由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提供。经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场馆绿化、赛场用水、空调冷却、道路和汽车清洗,以及洗手间冲洗等,且水质远高于国内中水回用标准。
可以说,雨洪综合利用系统为“鸟巢”打造了优秀的“内部代谢通道”,彰显北京奥运“绿色”与“科技”理念的完美结合。
贴士:纳滤膜技术――“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的核心
回收后的水资源能否实现真正的高效回用,其关键在于净化。“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的核心净化技术应用纳滤膜技术。经过砂滤、超滤、纳滤三重净化步骤,对雨水进行处理再利用。作为膜技术在中国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首个应用案例,“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无疑为国内城市未来的水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国家游泳中心 有个美丽别致的名字――“水立方”。在这个摹写水的建筑中,有着纷繁自由的钢结构,湛蓝的泡泡ETFE膜所蕴含的传统建筑哲学将“水”的优雅与灵动完美地表现出来。“水立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水立方”是能自己“洗脸”的体育馆,独特外膜有很强的自洁性。由于这种材料的摩擦系数很小,尘土不容易粘在上面。即使粘上尘土,只要下点小雨,立刻就能将膜冲洗得干干净净。
“水立方”的节能性不可小觑。进入室内的阳光会形成舒适的温室效应,使冬季保持室内的温暖,节省约30%的能源。此外,“水立方”不仅也有雨水回收系统,还自建了中水站和水晶水循环处理系统,雨水利用率约为76%,处理后回用于水景补水,冷却塔补水。每天9个小时以上的自然光照明,也节省了不少电能。
贴士:ETFE――这种泡泡不简单
“水立方”的设计采用了泡沫理论,建筑外墙分布着3000个不规则的泡泡气枕,这是一种新型的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它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抗压性,充气后,每块膜都能承受一辆汽车的重量,暴雨、冰雹、沙尘暴就更没的说了。而小面积的破损,只要专用胶布就可轻易修复。
在“水立方”外层气枕的内层膜和内层气枕的外层膜上,镀有上亿个密度不等的镀点以控制膜的透光度,解决了阳光直射的问题,减少了阳光带来的热量,两层气枕间的空厢是封闭的,也形成了一个隔热单元。通风也是解决散热问题的一个办法,在游泳中心外围的底部,有一个1米多高的百叶通风口,可以将内外互相连通,通过换气将热量排出,起到降温的效果。而在冬季,百叶通风口将封闭,以保证室内的温度。
国家体育馆 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南临“水立方”,总建筑面积为8089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约1.8万人,在这里将举办体操、手球和蹦床比赛。体育馆穿着特殊的玻璃“衣”――幕墙,幕墙的总面积约为19000平方米,分为明框幕墙、点式幕墙和铝板玻璃三大类,全部采用中空玻璃,具有保温、隔热、防紫外线等作用,保证场馆内人员不受外面气候影响,能正常进行比赛。
在国家体育馆的屋顶和南立面的幕墙中,安装了高级太阳能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世界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体育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由专项线路统一传送到地下一层太阳能发电控制室,经过设备处理转换为电能,再经专用设备并网输送到低压配电系统。这样的安装设计不仅具有为建筑物遮阳、采光、挡雨的维护结构功能,而且还能发电,可以为地下车库与广场提供照明电力,避开了白天电网的用电高峰。
在清除噪音方面,国家体育馆采用国内比较罕见的9层多功能金属复合材料的夹层设计,由水泥板、玻璃棉、防水层、吸隔声材料组成,并在最外层喷涂吸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屋外噪音,解决了目前大多数体育建筑普遍存在的屋面雨点噪声问题,减少对体育馆内的干扰。幕墙中玻璃的空隙充有氧气,也能有效降低噪音的影响。此外,场馆内的空调和制冷设备也进行了专门的消声减噪设计,最大限度为观众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观赛环境,即使室外是倾盆大雨,室内也不会听到任何噪音,提高了体育馆的声学设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