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9:24:03
导语:在科技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
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但大致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五个关键要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是企业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科技管理还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作者:张敏单位:川庆钻探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一、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结合密切,它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人才需求,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通过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其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小有赖于它科研水平的发展。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当代科技创新要求,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重视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就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科技管理工作应在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的作用,在科研经费、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监督、指导、实施作用,“其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转。”[1]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必须加快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手段和科技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转型,实现自身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实状况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大多办学时间不长,且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故在科研管理方面难免有着先天不足。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形式粗放。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至今仍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潜在影响,科技管理观念陈旧,手段简单,形式粗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科技管理部门只注重简单的程序化管理,仅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通常展示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接收上级项目申报文件并将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系部,然后等待科研人员前来申报项目或报送各类数据、工作计划,科技人员再把项目材料汇总上报,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等。这是一种浅表性服务和经验式的科研管理模式,它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性,而且组织协调效率低,实际执行能力也很弱。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形式粗放,科研管理工作者与学院教师、科研人员沟通不足,导致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相当部分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为评奖、应付职称而已。他们偏重教学轻科研,即使申请到科研项目也只花少量的时间做一点表面文章;并且只求数量轻视质量,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极尽所能的拉关系走门路,形成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不良风气。
(二)信息网络化程度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开始融入到科研管理领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到信息网络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管理人员运用网络化能力不足。许多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科研管理所涉及的统计学、情报学、概率论等知识;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研管理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统计、归档、资料的查阅和交流的电子化;不能利用信息手段对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和科技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业务处理,以达到提高科技管理效率的目的。二是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健全,没有搭建起相应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网络不健全,不能发挥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应有的优势,不能及时地研究信息,不能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并形成有效的网上信息传递机制,这使得不同地域或者学院之间信息沟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联合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专利、产权保护意识弱。在我国,高职院校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产出基地之一,其成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众多领域,比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权以及其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知识产权等。然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并没能成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强大拥有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知识产权知识了解较少,对专利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他们往往把科研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申请、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结题、鉴定以及报奖上,忽视了专利申请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许多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而盲目,使得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二是科研人员无力承担专利费用。有些高职院校规定专利费用从科研人员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对一些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课题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至使不少科研人员因为难支付以及维持专利费用而放弃了对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三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有些科研人才在调离或辞职时带走科研成果或专利,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给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四)成果产业化少。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推出,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被转化利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在高职院校中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被束之高阁。这使得大量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推进作用。造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未转化的原因诸多:一是许多科研人员研发不是以市场为导向,项目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高职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没有突出专科院校的独特性,科研项目无重点、无特色,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市场定位不准确,科研成果本身不成熟使成果游离于市场边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有些科研成果虽然理论依据充分,在实验室中也能得到有效的验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不方便,不适用于推广应用。二是高职院校对自有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项好的科技成果要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首先要让需方认识和了解。高职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担当各种科技信息的传递媒介,它是各种校企合作会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各种科技成果会、展示会的组织参与者以及充当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工作人员之间的牵线者等。[2](p33-35)他们为科研成果与需求企业之间架起桥梁、连成纽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工作比较重视,管理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意识却比较薄弱,与企业沟通不畅,导致企业对高校有哪些成果不是很清楚,自然就谈不上成果转化。三是科研人员与学院仅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先进性,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作为最终目标。无论是对学院的综合实力评价,还是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晋升考核,都是以篇数,出版专著部数,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为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没有明确要求。受这种考核政策的影响,很多科技人员专注于课题申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奖励的申请,而对科技成果能否走向市场漠不关心。四是企业采用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形成产品要经过小试、中试放大、小批量生产等一系列的实验,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支出,这就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中长期投资。由于企业资金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短期利益,不愿从高职院校购买科技成果,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各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观念,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科技管理政策,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学院科技实力,发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
(一)创新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更新与观念的转变是新时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与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相结合,做到管理规范化,管理目标具体化。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学校科技管理工作相应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灵活地运用于科技管理全过程,并且善于组织协调,做好学校、社会与科研人员的桥梁,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善于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分析科学前沿信息,并作出正确、果断的决策。精细化管理需要依赖于完整、规范的制度,才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高职院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严厉禁止采取剽窃手段或请“”代劳而骗取科研奖励的急功近利行为,提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对于有科研成就的人员,可以采取一定比例的项目津贴作为奖金,或在晋级、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予以量化的鼓励政策。给他们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以实现其人生价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性。有计划地组织和建设合理的科研梯队,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队伍。科研管理部门还要加强项目检查监督,建立创新的动态追踪管理体制,组织同行专家采用定时多媒体汇报和现场查验的方式,集体评议,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评审验收注重评价科技活动本身而不是注重对人的考核评价,要能全面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保障其所取得的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公正性。
(二)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管理模式,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有效手段。[3](p119-120)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各种科技统计软件,对各种科技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科研资源的分享率,实现科研资料的共享化,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便捷的检索服务,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打破学校、专业界限,突破封闭性,形成群体优势,开拓高校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同时,应用最新的数据网络技术,建设好科技管理部门的在线管理系统。对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如立项、审批、研发、鉴定验收、申请奖励或专利,成果转化等及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及时研究信息、技术成果,寻求科研合作对象,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实现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良性流动循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健全院校的信息网络,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信息时代科研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对实现科研管理创新,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专利、产权的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是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层次,增强高职院校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做好知识产权工作,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其次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奖励机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把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性、经济性与法制性结合起来,制定一套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客观要求又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院可设定专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护的具体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对于授权后的专利,学院再予以相应的奖励政策,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奖励资金,并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对专利成果的权重比例,同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防止知识产权因人才的流动而流失。
(四)促进成果转化,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新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加以转化应用,就一文不值。高职院校及科研人员要加强市场观念,以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参加各种会议,走访企业,查阅网上共享资源,来加强信息沟通,了解市场动态及企业的需求,并结合院校专业领域优势来确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研项目,减少科研的盲目性,提高成果的质量,为将来成果转化打好基础。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把本校的各项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各系统、行业间建立大范围的技术成果互联网管理数据库,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种校企合作会议,各种科研推广交流活动,为校企合作发挥好纽带桥梁作用,尽快为科研成果寻找“企业归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将科技成果转化置于战略地位,以成果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核心,制定一套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科技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政策为导向鼓励高校教师重视科研成果推广、转让和产业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各相关院校、企业、政府等的合作,积极开拓技术转移市场。可与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基地,发展自主的高校产业;也可与区域企业建立合作开发的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种形式不仅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还能通过企业的技术设施、运营和市场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打开途径,使科学前沿性的知识成果很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古小琴工作单位: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从集团层面完善下属各子公司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大型集团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成果是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而产生的,且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才能称为有效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应用科技项目的鼓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机制两方面进行考虑。1.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科技项目是为研发企业创新型产品、设备、工艺或服务而开展的一次性科研活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快速、核心手段之一,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大型央企集团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立项积极性不够、项目成果不明显、项目实施效率较低等影响科技项目效果的不良因素。通过完善央企科技项目鼓励机制,提升央企内部或与外部合作科技项目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央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可以通过在央企集团层面建立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角度切入,如《科技项目申请流程》、《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科技项目节点进度管控办法》、《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通过建立涵盖科技项目各个环节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加快科技项目实施进度,提升科技项目研发效率,以推动央企技术创新。2.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即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销售环节投放市场,为企业盈利,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是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提升大型央企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按照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少和科研能力效应大小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用以鼓励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子公司和个人。
二、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国有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发工作,例如,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某些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前技术和高难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其主要为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公共科技产品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实现国家目标而服务。研究性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基地。依托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央企的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一些前沿性的开发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成本,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是高难度和高成本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模式。
1.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央企技术创新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创新性方法。通过搭建实体化的产学研服务交流平台,在协同创新研究院内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对接央企优势产品和优惠政策,采取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通过服务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帮助各方进行突破式发展。并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央企技术升级。通过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与央企各子公司展开技术研究,央企各子公司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展开技术应用研究,并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多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最终将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2.利用信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除了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外,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搭建能够协同创新的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例如,通过微信手段搭建即时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搭建技术、成果、人才即时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共享央企的技术难题、行业前沿技术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良好沟通途径,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央企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良好结合。
三、形成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研制周期过长、产品推出速度过慢等各种问题,在大型央企集团公司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1.建立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可的项目管理体系包含九大部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而大部分央企的科技项目管理都没有涵盖项目管理的完整体系,一般只着重于项目成本管理和时间管理,但对成本和时间的管理也并非按照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只是简单的将科技项目分为开题立项、阶段审查以及评审验收等几部分内容,对项目管理是松散的。在开题立项阶段,只要符合科技项目立项条件并通过专家论证,便可以编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但有些科技项目仅仅只关注了市场技术难题和新产品开发,而没有为央企未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和储备行业领先技术,在短期内能够保持某类技术或产品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长远来看,由于不能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在以后的竞争中会永远处于行业追随者的地位。在阶段审查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以及在财务方面的保障情况,实际的检查力度不足,没有完全达到科技项目跟踪与管控的目的,效果欠佳。评审验收阶段,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研究成果及验收材料内容进行审查,主要评价成果是否按立项合同书指标完成,并没有对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松散和单一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利用央企内部有效资源,建立涵盖九大内容的完整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九大内容贯穿于项目的立项、阶段评审与验收的各个阶段对于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效用,提升央企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科技项目成果的延续性,使科技项目研发过程形成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成果等为企业发展产生持续性效应。科技项目应用评价应在项目完成的半年或应用一年后进行,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效益大小、先进性、竞争力提升水平、知识产权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不同等级的奖项,并对科研团队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奖励,并对好的研究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组织交流,促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
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是对科技成果产生前和产生后各项活动的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研究的过程。科技成果评估过程的有效性是央企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定心丸”,而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有效性的保障条件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央企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央企下属的各子公司内部,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有市场价值,无价值的科技成果不仅浪费了资金成本,还降低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建立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也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应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市场评估指标。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等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批量投入市场,才能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科技成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是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前景,且市场推广前景指标应作为科技成果指标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指标。市场推广前景的量化评价标准可包含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年产值、销售额、利税额等,这些实际的可量化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体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前景,央企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评价下属子公司某项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
2.R&D能力提升评估指标。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不仅包含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其产生过程中所带来的研发(R&D)能力提升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价值,R&D能力是央企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央企未来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是其他影响因素无法比拟的影响,是央企保持长久活力和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央企下属子公司R&D能力的评价标准与通常R&D能力所包含内容类似,一般为科研人员学历构成、科研人员职称结构和专利拥有数等指标。通过R&D能力提升力度评估实现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活动,主要包括评价该项科技成果产生之后所能够培育出的科研人员构成,所能够提升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
五、搭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经过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估,可以确定各子公司内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科技成果,在对于大部分的子公司来说,由于传统机制的流程复杂,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市场推广的速度较慢,通过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在集团层面形成具体的保障制度,搭建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1.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在集团制度层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是央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畅顺通道的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的构建涉及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多个环节,在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需涵盖所有与成果转化相关环节,科技成果首先经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和小批量装机验证,才能大批量投放市场,在生产制度建设上,对于科技成果中新产品的生产构建合理的样机试制制度,对于小批量装机构建合理的产品小批量试装制度,等,都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重要组成。为了保证科技成果投入生产活动之后,能够得到有效产品改进和市场扩张,此时,能够直接获取客户产品体验的售后服务环节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有效制度将售后服务环节获得的有效信息迅速采集,才能促使科技成果有效改进和快速进入下一轮新的科技研发,产生新的科技成果。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保障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科技研发基金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一种良好方式,其可以用于资助或奖励央企内部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别,分别确定资助的形式和资助金额。同时,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可以将科技研发基金这种良好“润滑剂”添加到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这种科技研发基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锦上添花”作用。从科研氛围上拓宽了科研工作发展的道路,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六、结语
企业的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央企这种包含众多子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来说,如何构建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形成有效和完整的科技管理机制,促进央企技术创新高效、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是央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笔者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会对科技管理创新模式在央企内部的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究。
作者:郭健1夏利锋2王绍丽2工作单位: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国际形势
为了竞争的需要,各沿海大国均已制定国家长期海洋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把海洋作为重点突出。总之,制定科学的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的大势所趋和海洋开发的基本走向。未来寻找、探查海洋深处资源,将会对海洋科技仪器、设备等提出更好高要求,这些科技产品不断创新与发展,必然引起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将会成为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东海区域的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海洋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发展。国际上主要沿海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海洋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1.2舟山群岛新区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大陆向大洋延伸发展空间的海上要冲,以海促陆、以海引陆、海陆联动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1.2.1面临机遇
(1)国家海洋战略。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许多年里,海洋经济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1]。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也将会随着全国海洋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盈利啊更大党的机遇[2]。
(2)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改革试验。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国海洋战略空间拓展和经济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舟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舟山富含有丰富的海滩、港湾、海涂湿地等资源,都有利于增强海上能源、海洋矿产、船舶工业等产业实力,提升海岛城镇军民宜居水平,有利于我国打造向太平洋拓展战略空间的国防前哨和海上基地,开发、拓展和保护我国海洋空间和油气、海底多金属结核等海洋战略资源,确保我国包括石油、矿石、煤炭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中转和远洋集装箱物流的安全,确保我国南北连通、江海直达、东出太平洋、南下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另外,舟山要研究制定战略创新产业与国家和长三角科技发展规划对接的思路与对策;要积极参与和衔接长三角区域科技规划的实施,借智、借技、借力发展,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海洋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发展能力;同时,要需求体制创新,加强海陆统筹发展,推进海洋文明建设,建设空间配置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战略指出,要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有利武器。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统筹陆海、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3]。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战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要依据海洋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将新区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中心。对把舟山建设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作为首要目标,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新区的建立,要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大舟山海洋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建设,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要不断发展渔港,海洋旅游等各种产业,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
1.2.2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为全国的第四个新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舟山群岛新区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海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体现新区作为海洋实验区的真正意义,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的主要目标,在探寻海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努力为建设新型的海洋新区而努力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1)要应对海洋开发和海域使用综合管理能力滞后的挑战。浙江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组织进行,存在无序、过度使用海资源的现象。不论是海洋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上,和陆地资源开发,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都比前者大。海洋资源从前期的调查、观测阶段,还是更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利用阶段,对科学和技术合理运用都十分依赖,要不断实施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海洋资源科学管理和开发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在基层管理力量,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基层海洋管理基础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海洋管理体制。近年来,虽然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海洋基础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更所的人已经意识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今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步伐。因此,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机制还应加快与国际法接轨,积极参加国际海洋会议,通过会议不断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后,在海洋管理上,还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我国海域面积十分宽阔,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法效率高的队伍,从而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4]。
(2)要应对海洋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海洋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同时,海洋生物在维护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也具有举足轻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与人类的发展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海洋里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许多磕绊,但是,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又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环境,也没有更多的去进行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如今,海洋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正糟受着巨大的破坏,其中许多破坏正改变着海洋生态群落的结构和组成[5]。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尤其是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污染、围海造地、船舶/航运污染、石油开发、临海产业污染、海洋和海岸工程等将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6]。
(3)要应对海洋产业发展智力科技支撑薄弱因素的挑战。与上海、广东等海洋省市比较,浙江海洋科技力量还是存在较大不足。舟山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来支持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比例在舟山还是较低。适用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目前还是依靠引进,舟山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是较为薄弱。另外,由于发展环境的原因,人才吸引力不足,没有建立相关的人才保障制度或者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起来,浙江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系统水平较低,产业配套不完全等,这也造成了没有足够的科技来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4)海洋产业结构内涵层次较低。近年来,浙江省的海洋产业层次结构渐趋合理,但就以舟山群岛新区来说,其内涵层次依然较低,创新理念,深化内涵,提升层次都亟待完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洋生物药业、海水利用业、深海产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二,目前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海洋传统产业,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第三,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各产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缓慢、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绝对萎缩,而政府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浙江的新兴海洋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增加,发展前景难于乐观。而且浙江对海洋类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政策性倾斜及研究开发投入不高,导致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实在的动力[7]。
2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由1390多个岛屿组成,占拥有港众多湾,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特别是一些关系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海洋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开始往舟山群岛新区聚集,使得舟山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科技与现代海洋产业紧密结合
在舟山的经济中,海洋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标志。舟山新型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舟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舟山科技资源与海洋产业联系非常的紧密,海洋工业、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中,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依托新区丰富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提高海洋生物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牢牢把握新型海洋产业革命趋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围绕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8]。
2.2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综合比较,舟山海洋科技与上海、广东、山东等相关海洋省市较为薄弱,舟山科技发展慢,海洋科技人才稀缺造成了在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前提下没有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目前的舟山海洋产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小,配套条件、资源共享性差和产业链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称为优势产品的更少,尤其是海洋能源开发、船舶工业、港航物流等。多以中低技术为主,高新技术比重较小,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同时,舟山自身开发研制的科技运用在海洋产业中较少,技术依靠引进,人才也依靠引进,自身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因而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的海洋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9]。
2.3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的辐射性
舟山的科技发展是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到的边缘区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海洋性。作为浙江海洋科技的重点城市,舟山地区几乎涵盖了海洋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科技问题,在发展中机遇中,强大海港、航运行业,会带动舟山-宁波港的海港物流业经济发展,并从中带动一大片物流、海港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舟山享受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科技较少,科技力量薄弱,高校和海洋科技研究院较少,舟山海洋科技的辐射范围不大,但对于东海的海洋发展以及未来全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10]。所以,舟山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重要明显的。
3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海洋科技竞争和新区建设需要的背景下,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也是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先行先试”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舟山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舟山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要以支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总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科学素养普遍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使舟山成为浙江省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海洋科教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城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有序推进主要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基本建成科学城空间总体框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集聚众多海洋科技研发孵化机构,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成为浙江省内海洋科技、人才、高新企业的集聚高地和“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中远期,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要提供科技活动者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为创新力量,为科技物品提供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舟山市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的海洋特点构建完善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系统。
3.2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市场的缺陷需要通过政府的科技活动干预与弥补。要使市场能够自由并充分对科技领域发挥作用,政府就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政府只有在市场效率低下或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加强科技干预。另外,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手段应该多样化,要依据市场调控能力的大小,来控制干预程度的强度,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得作用,要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根据舟山独特的管理特点,具体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3.2.1突出海洋重点
要重点抓住以海洋创新为主,优化配置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科技兴海模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示范。3.2.2创新技术结合舟山科技的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2.3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市场在科技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市场失调,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科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3.2.4注重社会服务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要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要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必须处理好舟山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3.2.5海陆统筹发展
舟山海岛众多,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海域发展为空间、海洋资源为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实行港口、滨海滩涂、海岛与海域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海陆统筹、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通过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3.2.6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是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政府间的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肯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便是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当前舟山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项制度没有完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不能明确划分,这里面也包括了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不能够得到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领域介入不同的力量。
4.1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部分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减灾、国防、科学普及,竞争前技术研究等,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因为政府是这些的主体。政府在参与科技管理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充当了消费者角色,因此,政府的作为,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便成为了关键,尤其是可以防止其他外部条件的干扰。政府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因此,舟山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政府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舟山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将创新海洋科技放在第一位,对于主要研究基础研的科技创新,它完全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
4.2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所谓准公共科技领域,是指科技活动中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这样的特性会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政府有必要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也就是在依靠正常秩序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的扶持。现阶段舟山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高科技,关键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和个人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公益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对于以上的相关领域,其特点是外部性强。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作用,应该适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着力扶持海洋科技领域
在未来的舟山科技活动中,海洋科技领域作为重要领域来对待。舟山海洋科技存在高端人才匮乏,先进技术稀缺,制度不完善等不足,而对于舟山群岛新区来说,海洋科技将是舟山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要加快高深技术研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导部门,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的科技竞争的不断激烈和我国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舟山市科技发展的进步,舟山市要依靠海洋的特点,明确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定位和目标,结合舟山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构建并逐步完善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体系。因为现今全国和舟山市的海洋科技能力薄弱,各类海洋科技领域,科技产品和科技活动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机制不完善,供给主客体不明确,使得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难以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程度的大小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
作者:郭力泉崔旺来工作单位:浙江省舟山市科技局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与成因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在人口太多,人均资源极其缺乏的,与技术的重要是谁都清楚的,它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国有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几千年的传统和与此有关的悠久的科举制度,也有最关心、重视教育的民众,中国的父母都会尽一切可能来让自己的子女受最高最好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要“科教兴国”。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不合格的教育和水平较低的科学技术,却还大幅度滑坡,而且出现了教育的下滑降低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下滑降低教育水平这样一种相互的恶性循环。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全面大退步,已经使中国又一次陷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只不过现在是在上落后挨打而已。
虽然中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全面大退步,理应导致中国的经济退步落后,但中国的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原因何在?与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有关。全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指出[1]:中国的情况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成了国家经济的目标和动力。这种单纯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越是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也就愈加迅速。”
本人将在文中讨论中国教育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关键原因,并将指出:中国教育不合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极差的巨大缺陷,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教育几乎是空白;中国教育与科学技术比起八十年代全面大退步的重要原因在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砸教师、科研人员的铁饭碗和引入了降低中国、教育水平的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
在中国的有识之士的眼中,中国的教育很多,如素质教育不足,创新教育不足,如人文教育,如公民教育,等等,本人并非人文、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行家,因此主要讨论科学教育问题,讨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主要讨论中国中小学教育在培育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方面的巨大教育缺陷。
二、中国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极差即创新教育的巨大缺陷,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教育几乎是空白
中国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的巨大缺陷,大多数论者(最著名的是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词语不同而已,以为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缺乏创造性的培养,这是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在教学和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如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考试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创造性的研究却不如美国的学生。学生之所以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学生作业负担、考试负担过重,中国的教育成了考试地狱。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论者都认为:中国的教育的巨大缺陷是只教已有的知识,不教学生创新。因此,现在中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尝试,一般围绕着教学生进行创造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等等。
但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于此。本人从多年研究创造性心的结果出发,既不相信创造力能够被教师教育出来,也不相信“智力开发”等模糊的想法和办法。本人认为创造性成就是科学家等人经过长期、艰辛的研究后自然而然的突破(部分请看我的《论科学创造(全文)》),如何产生这样的突破也就是如何创造,不是教师能够教会学生的。教育能够做好的只是为学生的未来的创造打好基础。
朱清时院士在《生要上质量,出精品》[2]中说:“国外一流大学都在着重培养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直觉或者洞察力,厉以宁教授讲得很好,他讲:‘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都相差很少,但毕业之后或若干年以后相差很远’,我想补充一点,厉先生讲了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这个学生培养出洞察力和对直觉,他就可以寻找好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今后就有后劲;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洞察力和直觉,他对科学没有感觉,只能老师教他什么他学什么,这样的学生今后就没有多少后劲。什么是直觉和洞察力呢?是他的含义非常难解释,杨振宁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讲过这样一个,他说:‘学好别人已经消化好的知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把当时一流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跟自己的品味、直觉和洞察力结合起来,冒出新的方向,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洞察力和直觉是如何形成的呢?杨振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又说:‘同时都走到一类道路上的人,后来所做出的结果往往又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出其基本原因,我觉得就是刚才所讲的直觉和洞察力,而这个直觉和洞察力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和学生,我认为这个人幼年或青年时代,他所接触到的学科、学到知识和他的环境跟培养他洞察能力和直觉很有关系。’这件事情杨振宁先生这样解释还需进一步理解,就是国外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们的办法是在学校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周围都得做研究,学生处在研究气氛中去,看老师如何分析事情、洞察事情、提出新思想,从中悟出一种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洞察力或直觉,这个‘悟’就是传统话顿悟。洞察力和直觉不可能由老师在课堂上写在书上或黑板上。如果培养一步一步行走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种飞跃,那种飞跃只能在很浓厚的研究气氛中才能顿悟培养出来。国外的一流大学都努力做到学校营造出一种很浓厚的研究气氛,具体说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做研究计划让学生从大学阶段就开始有时间接触到科研,让研究生与大学生一起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他们环境,这样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出他们的直觉和洞察力。由此,一个学校要把研究生直觉和洞察力培养好,需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研究气氛,这研究气氛有两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基地,一类是好的教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新思想可以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
笔者之所以大段摘引朱清时的话,因为这是本人所见过的国内讨论创新教育的文章中水平最高的,模糊地判断、猜测到了创新教育的关键:在进行研究、参与研究中培养洞察力、直觉、品味。但由于杨振宁、朱清时缺乏对心、教育学的研究,没能够全面、仔细阐述什么是洞察力、直觉和品味、为什么必须在研究的环境中进行培养,为什么对科学创新如此重要,而且没有区别两种性质的直觉,错误地认为这些要顿悟出来。其实,洞察力、直觉性的评价判断力和品味都是由科学鉴别力决定的,即对自己和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能力(直觉常常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直觉性的创造,一种是直觉性的评价判断)。直觉性的创造我认为是不能够培养出来的,但创造性心理学的争论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打算把本文的基础建立在一个有争议的论点上,宁愿从共同认可的基础出发进行讨论。
毋庸置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创造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钻研才能够作出创造。没有具备这些,不可能作出创新。如果把教育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喜爱(至少不厌恶)钻研,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让学生厌恶这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把这样的教育称为创新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的话,下面将进行的详细分析将说明,中国的教育在广义的创新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
以科学创新为例,如果对科学创新进行仔细的分析,中国教育真正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连现有的存量知识都没有教好,科学研究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或有很大问题。客观地说,中国教育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必须对学生进行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教育,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做科学研究,而且引进了西方的研究性教学,但既没有意识到它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极其重要,也没有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学会做科学研究的步骤,更没有对科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性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协调。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在实验方面的创新就要完成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程序,在方面的创新就要完成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研究、讨论有关理论、实验、经验材料,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程序,这些科学研究程序是任何受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清楚或者了解的简单的常识。但如果仔细分析其中的步骤,在任何一个步骤出错误就会导致科学家的研究失败或成效不大,因此,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创造,学生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懂得什么是科学和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还要知道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也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科学知识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教育、训练。
在科学研究教育的基础上,学生懂得了如何做科学研究,就能够在随后或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鉴别力。品味自然是运用高水平科学鉴别力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从事多年的科学研究后,有些科学家就能够迅速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产生直接的评价判断,这就是直觉性的评价判断。科学家具备高水平科学鉴别力,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作出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现有研究的成功与不足,就能够更准确地预见未来的研究方向,成功了就是具有洞察力,失败了也很少有人苛求,因为科学研究必定会有失败。
所以,仅从科学教育来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科学鉴别力教育都应该进行。中小学教育起码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并且逐步学会科学研究基本功:如查阅、掌握资料,理解知识,学会做科学实验,并且学会讨论实验结果,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并初步了解如何所学到的知识,初步了解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和适应这个世界。到了大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全面掌握科学基本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独立、客观地看待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并适应这个世界。到了研究生(主要是博士)阶段,就要学到高水平的科学鉴别力,如:高水平的学术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怀疑,并具有充分的自信心(例如只要自己的研究是从实际情况或科学实验出发,又是严密的理论逻辑推理得到结果,就应该对自己的成果具有充分的自信),能够独立完成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能够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当然,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往往是博士后时期的训练。
这样的能学生与毕业后的学者能够在必须共同遵守的、程序、学术规范上达成共识,而且对于已经获得的知识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评价态度。
但从这样一个明显的、应该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目标出发,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是很不合格的教育。这样的广义的创新教育,它的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够主动地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客观地进行评价、讨论,钻研、喜爱(至少不厌恶)钻研,直至能够进行创新,也应该是普通的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因此,如果中国现行的教育在广义的创新教育方面连必要的要求都达不到,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那也就是中国教育连必要的要求都达不到,存在着巨大缺陷。
谁都知道:中国的教育除了研究生教育外,根本不在意这些,并且,真正的科学研究教育必须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一直到自己撰写论文。但中国的中小学几乎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最多还看重什么奥林匹克竞赛,而中国的大学,一般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做毕业论文才开始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教育,这样太迟的训练还常常因为学生要找工作而收效甚少。
所以,不足为怪,中国的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已有知识,但不知道这些已有知识是按什么途径、方法产生的以及具体地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作出良好的评价判断,更没有科学鉴别力,那么,学生成了研究者,在需要自己独立、主动地去创新(创造新知识)时,就不能够至少不熟悉如何按照科学研究正常的途径、方法去做研究、创新,更不知道如何对已有的成果作出客观、良好的评价判断,就不能够发现已有成果真正的不足,创造常常是从发现真正的不足开始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研究中无从下手,无法开始创造;这样,研究者同样也不能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作出客观、良好的评价判断,也就不能够客观地评价判断自己偶然产生的新设想(也有一些创造是从偶然的新设想开始的)、所作出的研究的意义如何、缺陷何在,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的水平如何、是否具有重大的进一步研究的潜力等等。这样,研究者就无法将一个有缺陷的设想或研究结果,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扎扎实实的真正的创新,也不能够尽早放弃毫无意义、错误的设想。这一切的情况,就是研究者创造力低下的表现。
结论:科学研究教育是培养科学鉴别力最重要的办法。不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就不具备必要的科学鉴别力,学生和研究者必定创造力低下。
三、欺骗的素质教育口号与逼迫教师搞分数教育的中小学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负担、作业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无法自觉主动地让学生自学扩展知识面,提高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等等,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面等等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但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根本不让或者没有时间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素质,学生的素质比起八十年代是大退步了。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认为[3]: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中国的高考压力并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坏处,而是争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所必定导致的竞争压力。解决办法是开放民办教育,还是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不坏的办法),等等。本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是教育界和媒体发明的能够大肆炒作的假问题。应试教育是一个含义混乱、不正确的概念,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最不坏的考试选拔办法,准确地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
秦晖的看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他也没有看出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创新教育,而在于非常缺乏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培育,几乎把科学当成死的知识来传授,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核心(或者说是狭义的科学素养)当然是科学研究程序、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包括具体化的科学研究的技能,科学的批判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等等。有一句话说:当学生把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有很多的科学知识肯定会被学生忘记,学生学到的技能也会生疏,唯有学生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如何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等还会是学生受到的教育中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达到高水平后的表现,笔者称之为科学鉴别力,杨振宁先生等人称之为洞察力。
学生的科学基础肯定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国人可能还包括杨振宁先生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准确地说,中国的教育连现有的存量知识都没有教好。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非常缺乏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教育。而据黄全愈说,还有其他的资料说,美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很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而且非常看重,一直进行到博士后阶段。美国还制定了高水平、严密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笔者认为:中国必须在中小学就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培养科学研究素养。中国条件好、应试压力不大的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应该能够做到接近美国那样的科学研究教育,因为中小学教育只要做到初步的要求就够了,而且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如科学基本功教育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如何查阅资料,掌握资料,并且学习如何写文章、论文,以及资料引用,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逐步学习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程序、科学基本功,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和知识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是:小学教师受过专科或本科教育,中学教师受过本科或硕士教育。
但中国的中小学中,这些教育几乎全部都没有,大学一般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做毕业论文才开始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教育。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水准与所受过的训练,也达不到要求。这些缺陷是会起作用的。
到了高级层次的硕士、博士等级,这些能够转变成高水平科学研究素养(科学鉴别力)的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就很重要。在科学上,只有新想法,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是不能够被接受为创新的。创造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积累的突破,需要非常扎实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基础。中国的教育是在大学本科毕业时、硕士、博士等级才开始进行美国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连续进行的科学研究基本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等于是重新打科学研究基础。这样,美国杰出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基础扎实,中国杰出学生的科学基础却缺少了重要部分,美国的杰出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与中国的杰出学生相比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科学研究素养方面,如基本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基本功等,美国的杰出学生远远超过中国的杰出学生,而且科学研究素养达到高水平能够转化为在科学创造中非常重要的科学鉴别力。中国学生进入硕士、博士等级,开始进行创造性研究了,却缺乏科学鉴别力,必须重新打科学研究基本功方面的基础(恐怕中国文科的相当多的导师和研究生还没有去做),科学的创造是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基础的,这样,中国杰出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科学研究的基础有重大缺失,在科学研究上的创造力怎么能够与美国的杰出学生相比?因此,中国的教育越到高等级,越没办法和美国比,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小学上,吝啬下来的每一元钱,没有进行的每一项必要的训练,都会在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毕业后的工作阶段需要加倍补偿。
的中学受美国而开始进行的研究性,笔者看了一些资料,发现现有的研究性学习,其它不说,在科学基本功的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资料引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不够,几乎没有,在科学研究方面,读、讨论文献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没有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但中国的各种教育研究杂志,在中国连科学教育ABC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就奢谈、大谈创造教育,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科学教育根本没有把学生的科学基础打好,还起劲地讨论如何进行创造、如何教学生创造;这些杂志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地谈论如何建好空中楼阁而已,这样的中国教育情况,又怎么可能产生爱因斯坦那样高水平的业余研究者?
当然,从接受并鼓励创造的环境这个角度来说,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创新的,虽然口头上都在大叫鼓励创新。但从个人而不是从社会接受并鼓励的环境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不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如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科学素养达到高水平后的科学鉴别力更是欠缺。象中国所独有的“业余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为什么只有中国独有“业余科学家”这种现象?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热爱科学,在科学研究上有创新精神,而中国的科学教育没有教会他们起码的科学研究基本功,不知道怎样做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且导致他们没有起码的科学鉴别力,做出来的“研究结果”不过是漏洞百出而已,自己鉴别不了自己的错误,却自以为是创新或者是重大创新,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悲哀的集中体现而且还在延续。西方发达国家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接受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教育,一般是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而中国的“业余科学家”们,业余的科学爱好者、研究者在非常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努力研究去解决他们不可能解决的,如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我所遇到的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的,他们有“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有“新”见解,但略为一看他们的文章,连现有的知识都没有理解掌握,不懂得科学、不具备起码的科学基本功,有逻辑错误、基本常识错误等业余水平的错误比比皆是,这样,不过是徒然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与精力。
(方舟子的《从“民间科学家”到科学爱好者》中说,“中国之所以盛产这类‘民间科学家’,我觉得跟三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中国上没有科学传统,只有技术传统,而技术问题有时候是靠经验积累和灵机一动就能解决的,让一些国人也觉得科学研究就这么简单。二是中国历来就没有专业性的概念(甚至连的professional一词都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欣赏全才、通才,而不重视乃至鄙视专业人才。三是、时对专家、学术权威的蔑视达到了顶峰,无限夸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至今流毒不浅。”方舟子的看法很有道理,但不是关键原因。)
例如:《发明与革新》2002年第6期第36页发表了郝建宇的《评〈再谈"同时性的相对性"〉》,作者犯了没有理解掌握现有知识,不知道实验是科学依据的常识性错误,他否定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文章中根据大家熟知的爱因斯坦火车路基模型,却首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t1=L/(c+v),和t2=L/(c-v),他给出的公式中的光的速度(c+v)、(c-v)已经违反了通过实验确定的光速不变原理,作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光速不变原理已经被作者在没有实验依据的情况下否定了。通过毫无必要的推理讨论后,郝建宇还自以为正确地得到结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思维实验‘恰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不成立。”[4]
但更糟糕的是,虽然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本人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但也有一些“业余科学家”以自己的错误为正确,自以为是伟大的发现、是中华文明的复兴的标志、狂妄自大地抨击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以及坚持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学家。而且,由于中国的理工科、文科分开的高考的影响,高中就分文科、理工科,而且中国文科水平低,加上一流学生学理工,二流学生学文科,因此训练出来的大学文科生特别缺乏科学素养,更不要说科学鉴别力,偏偏中国的报纸杂志,除方面的专业刊物外,基本上都是文科生担任编辑、记者,当然他们很容易被善于吹嘘、唬人的“业余科学家”迷惑,而且或许因为容易炒作,便进一步推波助澜,而且,有些官员、有些非本专业的科学界人士也因为缺乏科学素养或者缺乏必要的谨慎而被鼓动、影响,支持了这一切。结果,中国出名些的或有名的“业余科学家”,不是妄人,就是骗子。例如著名的“水变油”,如王曼新的磁力使禾本科植物产生根瘤,而且具备共生固氮的能力的所谓“发现”,被中科院院士李庆奎教授和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教授否定后,王曼新便在媒体上大肆攻击他们,等等。
无独有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有中国人民大学学博士学位的韩德强,在他的经济学研究本行里面一样犯了这种太业余的错误。
韩德强在《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5]中说:“做人要讲良心,我们不能吃着人家的,用着人家的,住着人家的,却一天到晚咒骂人家的十八代祖宗,恨不得把人家从坟墓里刨出来鞭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回顾五十年的历史,才能找回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也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新的磨难和挫折。”本人是读了程晓农的文章才知道韩德强的垃圾文章的,什么叫“我们不能吃着人家的,用着人家的,住着人家的,却一天到晚咒骂人家的十八代祖宗,恨不得把人家从坟墓里刨出来鞭尸”?以我非常业余的经济学知识,我都知道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知识分子的的收入是劳动应该获得的报酬,根据西方经济学,劳动参与创造财富,知识分子的的收入也是劳动应该获得的报酬,还有,知识分子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尽自己应尽的批评义务,韩德强的这个错误太业余,被人家指出后不但不收回自己的错误还狡辩。中国如果再出几个韩德强这样的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博士这块金字招牌会被他们自己砸得臭不可闻的。笔者非常担心韩德强这样的情况是中国硕士、博士中出现“业余科学家”现象的开始。
与此有点类似,中国的一些职业学者,没有充分查阅资料、占有资料就进行研究,拿出来的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性的“研究成果”,不足为奇。
研究者缺乏科学研究素养,连必要的、起码的科学鉴别力都没有,自己的研究结果有常识性错误都鉴别不出来,这样的“新思想”、“新理论”能够说是创新吗?当然不可能是创新,而且这样也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创新。
中国的研究生包括在美国的留学生,公认的评价是做创造性的研究不如美国的学生,创新精神不如美国的学生,原因何在?中国的研究生包括在美国的留学生谁不想作出创造?中国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精神,但创造不是想做出来就真能够做出来的,有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不能够作出创造的关键常常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基础缺乏导致的科学鉴别力低。具体地以经济学为例:钱颖一描述过中国经济学留学生进行研究的情况:贪大和无从下手并存,也曾经提到中国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做创造性的研究不如美国的学生的原因是美国的研究生在大学生时就做研究,而且是高水平教授带领着做,中国、俄罗斯的大学却不进行这些教育。但本文前面已经提到,原因远不止如此,美国学生在研究方面的优势是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中国学生在经济学知识方面的优势又不存在,中国学生可能只拥有高考和留学筛选出来、万里挑一的智力优势而已。
创造是从发现不足、错误开始的,这就需要较高的甚至高水平的鉴别力来发现真正的不足,针对真正的不足之处进行创新,并运用鉴别力评价判断自己的结果。但的留学生到了美国,由于缺乏从小学到大学打下的科学研究基本功的基础,在美国开始初步打好科学研究基础了,一般也就只有起码的科学鉴别力,估计除极少数留学生外不会有高水平的鉴别力,这样,要么发现不了真正的不足,做研究就感到无从下手,或许就会被认为缺乏创新精神;要么是雄心超越了科学鉴别力带来的谨慎,还没真正掌握如何做科学研究就想开创一个体系,没走稳就开始跑,结果是难于步入学研究正轨。女留学生则先天地习惯从小开始,反而易于进入研究状态并获得成果。
至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生和经济学家,既无一流教授为他们补打科学研究基础,又无严厉的学术批评,经济学在中国又是显学,有充足的条件让他们出洋相,有的人也就尽情地丢乖现丑,而且有时候还出业余爱好者都能够发现的错误。结果不过是让理工科的研究生看不起文科的研究生。需要经济学素养、科学鉴别力高才能够发现的错误不算在内的情况下,仅我所知道出错误的就有:刘伟,盛洪,汪丁丁,左大培(?),不过还好,他们还没有犯韩德强那种太业余的错误。当然,人免不了犯错误,其中盛洪的表现最不错,有错就改。
虽然本人的在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阐述看上去有些理想化,但美国能够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中国肯定也能够做到。
而且,中国现在由于高校大扩招,高中毕业生平均50%以上的升学率,可供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已经使得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生”,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压力不大了,应该能够全面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了。
但中国大多数的中小学,让学生受到这样的合格的科学教育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它首先需要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实验设备,也就是更多的资金,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谁都知道: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有九年是义务教育,一些论者指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政府至少要做到免收学生学费,但在这一点上,在很多地方中小学学费、杂费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尽的的义务都没有做到,地方上的党和政府组织却有逼迫家长以及他人的交费的权力(一些地方乱收费,变成了天经地义的权利)。这样,在资金上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合格的科学教育吗?
其次,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弱智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在这样的逼迫下,考评标准所要求的成绩对教师的压迫空前残酷,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变成了对普通教师良知的拷问。量化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压迫必定会转移到学生。教师学生都是不得不为了考试成绩教和学,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考试,讲试卷,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但这样肯定是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不合格的教育。在八十年代,教师拿的是铁饭碗,没有这样的负担,而且高考是尖子生的竞争,而现在,高校扩招,中等的学生加入竞争,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别无选择,加上教师的决定性,所以现在学生负担与竞争空前残酷,远远超过八十年代,教育水平相应地也比八十年代大幅度下降。所以,在中国,素质教育只是欺骗人的口号,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的时候,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却最为低下。举个简单例子就够了:八十年代哪个教师会不顾师道尊严去教学生作弊?但现在本人和同事在外县监考高考以及通过教师之间的交谈,已经听到了某些班主任教学生在高考中作弊的事情。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再有问题也没有教师在课堂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作弊情况等远比现在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开始了大滑坡,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走向灭亡!
本人一九八二年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一九八六年起担任中学教师至今,作为一个既经历过高考又已经从教十六年的教师,本人坚决反对上和教师中的流行观点,即认为全国的统一的高考是分数教育的原因,是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是考试地狱、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等等的原因。这观点似是而非,完全错误,因为八十年代的高考对中学生、学校的压力远比现在大:录取机会比现在少,在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利益比现在强很多,高考考试失败后的就业机会比现在少,上级、社会、学生作出评价更容易、压力更大,那时的高考对教师学生的压迫程度、考试地狱程度以及追求分数的程度却远不如现在。
八十年代那时的高考比现在更加“一考定终生”,机会更少,高中毕业生录取率不到20%,甚至更低,而且是尖子生之间的竞争,一旦在高考中出现失误就非常残酷,理科生复读很少能够比应届考试正常发挥的情况考得更好,文科复读略有优势;但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大约是50%甚至更高,学生复读往往能够考到更好的学校。那时的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比现在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包办一切包括分配,不交学费住宿费等等,还有助学金,孩子能够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现在学生要交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等等,不包分配,有可能毕业即失业。那时高考不被高校录取的话高中毕业生就业门路少,而现在就业门路更多。那时和现在的中国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主管机关、家长都十分清楚,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是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八十年代的高考招生数量相对稳定得多,一旦学校高考成绩进步或者退步,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作出评价很容易,评价影响大,压力极大。但这几年高校大扩招使得高中毕业生考取高校的人数连续大幅度增加,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的评价不断面对重新定位,较难作出准确评价,社会、主管机关评价的压力大大降低。因此,与八十年代相比,高考的压力已经大幅度下降,高考获得好成绩的获利剧烈降低,但同时中小学生的负担大幅度提高,考试地狱空前残酷,把中国的分数教育、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等等的原因归咎于高考,岂不是咄咄怪事?!难道中国只有高考压力、考试压力不存在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高考或考试的压力必定会存在的,就算高中毕业生能够象美国那样百分之百升入大学,也必定会有进入一流大学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早就进行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教育,所以,高考、考试压力肯定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的理由。
与八十年代相比较,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唯一的大变化是:不知道哪些自以为是的官员发明并执行了砸教师的铁饭碗和量化考评制度,教师受到过分而且不应该的巨大压力,这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考试地狱、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并且全面大退步的真正原因。
平心而论,如果不考虑至关重要、必须进行的科学研究教育、素质教育,也不考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性、积极性,不考虑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则量化考评制度是有道理的,一般说来,学生的成绩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情况良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紧。这个标准客观而且公平。但这些是不能不考虑的,这样,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量化考评制度就成了导致中国教育水平大幅度降低的制度。
因此,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笔者清楚丰捷等人描述的情况非常正常[6]:据报载,武汉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含泪向家长致歉,曾经使学生各科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的她,本学期因为按照上级规定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使班级综合成绩滑至年级倒数第二名。痛定思痛,她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减负了”。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也明确表示,他们万万不会“减负”,因为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减负”就意味着吞食“双输”的苦果。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仍以考试、升学论成败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推进何其艰难。
因此,徐友渔以下的话语更是可怕的现实[7]:周老师的发言和《教师之友》编辑的调查向我们表明,农村地区的课堂被两大阴影笼罩,这就是:体罚与作弊。我飞快地翻阅着几十张学生对调查采访的回答,每一张都是控诉和呼吁。挨打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老师布置作业有时居然会叫同学抄写同样达到上千遍,写不完就打。除了一般的敲脑袋,还有令人震骇的花样翻新,例如蹲马步、踩冰水,在雪中爬、睁大眼睛看太阳,等等。据周老师介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高达百分之百(本人估计是以30人的考场为单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徐建新注)。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不但默许,而且公开提倡和引导。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道德感,都失去了爱心?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不论是打骂,还是纵容,甚至教唆作弊,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这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而实质上,是老师们不得不为,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策: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于是,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搞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下岗。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把分数和什么“率”搞上去,最后的一着就是考试时作弊,学生会做就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不会做就暗示,甚至教导。学生要高分,老师比学生更要高分。说到底,是那个愚不可及的考核标准要高分。在高分要求的重压下,各种匪夷所思,有悖教育宗旨,甚至伤天伤理的事都发生了。这既是当事者的素质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来自上海的柳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性的话:“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
在这样的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基本功是几乎不能够在中考察并体现的,因此,即使大家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而且即使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教师也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
的管理体制如何做到既能够客观考察教师教学效果,让教师能上能下,有进有出,自由流动,教师有压力、动力又不至于逼迫教师到眼中只有考试分数,这非但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而且目前弱智的改革办法,量化考评制度考评教师业绩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加上各地五花八门的砸铁饭碗的举措,而且有些地方的程序与操作都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还带来了许多更大更麻烦的问题,教师、学生、教育的状况全面恶化(大城市的情况本人不清楚,小县城、中小学情况大致如此)。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只会是很不合格的教育。
但是,如果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教师再培训等做到了这一切,而其它地方做不到,北京、上海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坚强有力的理由抵挡全国范围内高涨的呼声:要求根据高考考分或参加高考考生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分配教育部所属大学的录取名额。这又会强化不平等吗?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如果把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入成本,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仅是投资回报递减,而且越增加时间,所增加的时间得到的回报是亏空越大,是降低学生素质的。教师教、学生学所花费的时间,不过是让学生增加做习题的熟练程度,更加懂得小心地避开考题中的陷阱,更加熟练地辨析那些没有什么意义、陈旧的概念。学生被考试、作业压得疲于奔命,降低了对知识的兴趣、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甚至对知识与思考都产生厌恶感。学生和教师却没有时间去学去教非常重要的事情:主动获取信息,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学会如何评价、判断并作出决断。
中国教育方面的改革,由于没有认识清楚问题之所在,污七八糟的劣化改革不少,如计算机派位等等,这些改革还不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中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考,毫无必要和用处,不是浪费时间,就是让教师抄袭作弊。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计算机培训,不是走过场,就是普遍的作弊。唯一的好处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和官员能够多收钱而已。
中国的中学教育,不可不提的是中国文科的教材太陈旧落后和谎言太多,文科教材中一些教育接近于教学生说谎。例如中国的中学生,的知识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学习哲学,是一种思想格式化,学生在中学、大学应当学习的是与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哲学或者是哲学,而不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
而中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有太多的谎言。因此,中国的文科教材,有太多连教师都不相信的陈腐落后的东西,有太多连教师都非常厌恶的谎言,虽然本人清楚中国的高考最好是不分文理科,因为文理科分开的结果是文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很低下,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很有问题。但如果贻害学生的文科的教材不改变,而且总有少数学生特别适合文科或者理科,加上降低学生负担的考虑,我强烈反对高考不分文理科,认为高考还是文理科分开为好。
教育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但中国的文科教育就是要学生做服从的工具和掌握死板的知识和意识形态观念,而不是首先学到真实有益的知识、能够进行客观的考察等科学基本功和科学精神等等。无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但这样本已落后又大幅度退步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国家、民族还有未来吗?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改弦更张,乌七八糟、一塌糊涂的量化考评制度必须改变。学校教师必须定员定岗。不依据学生考试分数,无大过不得解聘、开除,而且必须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进行。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必须将各个学校的各种信息如以班为单位的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以及教师获奖等情况通报,让学生与家长获得信息,自由选择。这样,普通教师没有了学生考试成绩不高就砸饭碗的压力,却有社会与学校同事之间的压力。这样的压力适中,我预计这会是更好的办法。
中国中小学如果要进行本文所提出的科学研究教育,目前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与水准基本上达不到要求,但也只能够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逐步进步、改变,逐步更换,以及通过再培训的办法来提高水准了。
此外,高考目前还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因此,需要由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看看能否找到良好办法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并运用于高考。实实在在地说,中国各级都很不合格的教育之所以还能够选拔人才,在世界上还有声誉,除了依靠学生、教师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外,就是仰仗中国的高考,是中国相对最公平、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四、逼迫学生花大价钱购买的很不合格产品----大学教育(撰写中)
五、研究生教育----中国教育中相对水平最低下的教育(撰写中)
结语:
中国的教育出了太大的问题了:素质教育的骗人口号叫喊得震天响的同时,中小学教师却被迫只要分数,体罚学生,在考场、课堂上默许甚至公然教学生作弊,学校成了考试地狱,却不培养学生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素养;大家却还傻乎乎地以为是中国高考压力带来的问题。大喊科教兴国的同时,高校大扩招,学生收费大幅度提高,学生家长都难于承受,大学里面行政机关却是更加无比重要、油水丰厚,官员能够不做任何科学研究就当教授;大学教师却抄来抄去拼凑毫无用处的论文、专著,有本事的教师只愿意做研究不愿意教学、应付教学;中国的大学既没能够做好精英教育,又没有做好实用教育,大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好的情况下学到一大堆、实验,差的情况下学习空洞的理论、甚至垃圾而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官员却能够免试成为研究生,中国的研究生普遍需要补打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应该广泛向各个教授学习,博采众长,才能够配得上硕士、博士称号,中国的情况却是研究生成了导师的学徒,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甚至二十多个,研究生大扩招,研究生素质大幅度下降,教育水准大幅度下降,还缺乏必要的研究资金,却要求研究生在缺乏科学研究基础与经验、缺乏研究资金的情况下出成绩,,否则不能毕业,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与博士生比小学生还轻松的现象共存于中国;研究生考试不取消被人诟病的政治考试也就算了,却偏偏取消一门专业课考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退步成了中国教育中相对水平最低下的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在几十年前的中,一些红卫兵造反派学生比野兽还不如,殴打教师、批判教师、毒打教师在地上象狗一样爬、甚至把教师活活打死。中华文明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现在,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在自以为是却实在无知的官员发明并执行的量化考评制度和砸铁饭碗的威逼利诱下,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考场、课堂上默许甚至公然教学生作弊,一些大学教师却抄来抄去拼凑毫无意义的论文、专著,师道、尊严又一次面临荡然无存。这一切却不能够引起教育主管机关的重视与反思,除了国际互联网以外,从媒体上看到的太多的是粉饰太平,歌舞升平。教育水平大滑坡、教师的道德将要面临的大崩溃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教育即将到来的大崩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教育大崩溃,中国还有希望吗?中华文明还有明天吗?中国教育部是干什么的?据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就凭这样很不合格的中国教育,也有资格让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别做白日做梦、痴人说梦了,醒醒!
一、新的形势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订购网络下载现场收集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图一)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每年元旦或春节期间,资料的借阅量比较少,可要求资料全部归库,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对所有的资料(包括备份)实物与电子检索表的纪录进行一对一的清点,确认是否有资料丢失的情况发生。
陈旧资料的淘汰
根据电视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将陈旧资料的淘汰期定为五年、七年或十年不等,淘汰的资料可由技术人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收集保留需要自行保存。淘汰的资料将取消其电子检索表。淘汰资料的范围仅仅限于技术期刊和产品宣传品。
一、新的形势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每年元旦或春节期间,资料的借阅量比较少,可要求资料全部归库,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对所有的资料(包括备份)实物与电子检索表的纪录进行一对一的清点,确认是否有资料丢失的情况发生。
陈旧资料的淘汰
根据电视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将陈旧资料的淘汰期定为五年、七年或十年不等,淘汰的资料可由技术人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收集保留需要自行保存。淘汰的资料将取消其电子检索表。淘汰资料的范围仅仅限于技术期刊和产品宣传品。
新春伊始,全世界防洪减灾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几乎都是怀着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踏进了新世纪的门槛。
回首过去的百年,人类借助工业革命以来蓬勃发展的水利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兴库筑堤,修闸建泵,整治河道,发展水文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工程体系,空前地提高了控制洪水、除害兴利的能力,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然而,受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波动的影响,世纪之交,人类不仅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而且治水这一古老的问题也正在变得更为严峻与复杂。在过去的100年中,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为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突破了种种的制约,使得世界人口爆炸式地从16亿增长到了60亿,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奇迹般地从10%上升到了50%,以往天然调蓄洪水的洪泛区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洪泛区中人口、资产密度急速加大,被认为是全球水灾损失普遍增长的内在因素。严峻的防洪形势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现行有效的防洪手段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20世纪的最后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充分说明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引起了人类更为高度的重视,而且需要全人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在推动自然灾害的研究、防灾意识的普及、减灾体系的完善,新技术在防灾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来自全世界的事实都在表明,就在这10年之中,水灾损失仍在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向更为显著[1]。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水灾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决定了防洪减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也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2]。未来20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种种迹象表明,特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除害兴利,依然是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3-4]。近10年来我国水灾损失剧增的严峻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有防洪体系与全社会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水方略必须作出战略性的重大调整,防洪减灾将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二、新世纪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及防洪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需求与特点
对于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估计:
(1)至新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预计将从13亿增长到16亿,粮食与土地需求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洪水高风险区域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新世纪中,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由30%上升到60%,城市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现代社会中“城市型水患”的防治将日益重要,治理难度与所需的投入将大为增加。
(3)流域中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导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水涨堤高,洪水风险总体上将呈增大的趋势,摆脱“拼实力”治水的窘境,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成为迫切的需要。
(4)现代社会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遭受水灾,影响的范围将远远超出实际受淹的范围,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大大超出直接经济损失,灾后重建负担显著加重。
(5)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将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大洪水,人民将不仅要求确保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且要求大灾之中能够基本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
(6)21世纪初期,我国以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为标志的水危机仍将趋于激化[5];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更为敏感,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利害关系的冲突使得不同治水方案之间可协调的余地大为减少。
(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能力会相应增强。通过加强管理,有望提高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
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表明,世纪之交,我国防洪体系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时期。战略调整的方向是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的规划思路报告》)。
20世纪的防洪是以控制洪水(floodcontrol)为主要目标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水利科技的蓬勃发展。主要江河流域的洪水特性与发生规律,大江大河整治与防洪方略,大型防洪枢纽工程的规划理论、计算方法、施工规范与建造技术,洪水预报调度的理论与技术等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支撑水利科技发展的基础学科以自然科学中的理、工科为主,并显现出学科越分越细的特点。
世纪之交,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floodmanagement)已成为当代社会防洪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防洪减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洪水的管理,涉及到人与自然两大类因素,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公众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洪水是自然现象,当其运动超出一定限度,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和损害时,才成为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所具有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确定了洪水风险的不可消除性与可管理性[6-7]。洪水管理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既包含了哲学理念的层次,又有大量支持技术方面的需求(图1)。
因此,21世纪中,防洪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各有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跨学科的交融。同时,为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服务的信息监测、处理与分析系统,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3新世纪我国防洪减灾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我国各地不同江河洪水特性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恰当把握我国防洪战略调整的时机、方向与力度,围绕新时期治水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推动机制、法规政策、规划体系、技术措施等,需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科技问题。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他们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面临防洪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美国地广人稀,正处于洪泛区被侵蚀的阶段,选择了以强制性洪水保险为导向推动洪泛区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以非工程措施逐步取代工程措施的防洪方针。日本占国土面积10%的洪泛区中聚集了50%的人口与70%的资产,洪水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的特点。在推进综合治水的模式中,推行了以高投入、高技术建设更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增强应急能力为辅的方针。
对我国防洪形势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未来20年仍处于新一轮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急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规划、设计、建造有利于人与自然间良性互动的工程体系。此类工程的特点是满足整体与长远的防洪利益,需要长期坚持,与局部地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的方案相矛盾,往往不是任何局部地区自愿接受的措施,因此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如何建设这种将工程措施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21世纪初摆在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最具有挑战性、最需要与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与建设部门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体制。
洪水风险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在防洪问题上,要么以高投入大幅度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不许洪水再泛滥成灾;要么严格限制洪水风险区的经济发展,即使淹了也没什么损失,都是无风险管理的模式。无风险管理显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通过适宜的工程措施将洪水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结合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将有利于谋求到与自然和谐的治水之路,最终谋求到更具有全局性、更为长远的利益。
洪水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适度处理好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涉及洪水的利害关系。其根本的问题是在治水方面如何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与利益需求的人们寻求到和解、和谐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洪水风险管理的理论就是指导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然而,洪水的风险管理,从基本的概念、基础的方法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至今在我国仍然处于模糊的、探索的、急待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3)研究开发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20世纪中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今后需要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与要求进行完善、配套、改造、更新、巩固与提高。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实际防洪能力的评价、未来系统防洪标准的确定、成本-效益分析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的理论与方法均有待研究。现有防洪工程中病险水库与堤防的除险加固技术与未来城市河流整治技术急需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运行方式迫切需要调整。
例如,大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水库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之后,应急泄洪的风险加大;再如海河流域提出,水库应由过去的“上蓄”改成“上调”,合理安排下泄,既保障下游安全,又使洪水发挥造床、冲沙等作用[8]。但是调多少为合适?调少了于改善环境无补,调多了又不能充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显然,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知识与多样性手段解决的问题。
(4)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
未来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各种防洪体系规划方案与应急反应计划的情景分析技术、洪水风险分析与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情评估技术、防洪优化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将极大地带动各种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防汛指挥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又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现有管理体制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作出调整与改变。例如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封锁现象,对防洪减灾系统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已经构成了致命的障碍。实现社会公益信息的共享,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已经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呼声。
4结语
踏上新世纪的征程,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在防洪减灾领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实事求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建我国更高层次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在新世纪治水方略的探索中,我们须遵循这样的理念:既尊重自然,又合理利用;既尊重历史,又开拓创新;既尊重个性,又能够自律。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取决于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启发青少年认识科学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科学的美好情感,引导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发现、培养自然科学的后备人才和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未来劳动者。我在辅导小学生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题,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探索实践,以“讲究科学,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态度,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都得到加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科技活动要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选题立项是关键。根据本人辅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经验,就如何进行“选题立项”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选题得当,论题新颖。
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他们选题既要有科学性,又是他们力所能及完成的。因此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而且是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题材,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活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去年获得佛山市科学论文二等奖的《大自然冰箱》,是一位学生在乡下外婆家中,见到外婆上午从市场买回来的猪肉吊在水井内,傍晚取出来时好象刚从电冰箱中取出来一样,保鲜效果十分好。她问外婆是什么道理,外婆只说以往都是这样做,说不出为什么,回学校向我提出了水井为什么能保鲜肉和蔬菜的问题。于是我为该生设计了实验方案,要求她利用暑假去外婆家住下,连续一个星期内每日三次观测、记录空气温度和井水温度。从记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空气温度有大幅度的变化,却只能引起井水温度小幅波动,因而井内能保持恒温;而井水的蒸发对周围环境具有致冷作用,可以令井中水面附近的温度比地面气温低10℃左右,保鲜效果正是由此而产生。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制订实验方案——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成功率也比较高。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验,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得到扩展和提高。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向和质量。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是科技活动的义务和责任。我今年开展的课题是《城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收集》,有40多位学生参与了相关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到环卫所调查访问,了解城区每天生活垃圾的数量、收运、处理的情况。
2、到垃圾堆填区实地考察垃圾填埋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向学生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记录一周内家中每天生活垃圾的情况。
4、举行环保专题班会,由学生发表处理垃圾的意见和如何保护环境的建议。
学生参与了这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接触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养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求实作风。这项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进展十分顺利,还在建议栏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三、善于捕捉灵感。
青少年科技活动,选题的范围十分广泛,要使开展的项目既能吸引学生参加,又能在各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决定因素在辅导老师的水平和能力。辅导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线索,加以提炼,发掘出新颖的题材。我女儿的同学给她寄来一封信,因为信箱没有经常开,当她收到信时已是三个月后了。她当时说:“如果信箱中有信件时能自动报讯就不致于发生这件事了!”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在信箱中安装一个有信件放入后能发光或发声的装置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于是提议她向爸爸请教。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做成了《发光指示信箱》的发明创造,并获得了去年佛山市发明创造三等奖。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勤观察,多动脑,这样的“意外”就显得很正常了。
一个成功的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老师,要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卓越的领导意识,执着的开拓意识,严谨的科学意识,才能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活动的领域,就能使活动越办越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1科技管理各阶段工作简介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包括立项、实施、验收到成果的全部过程.
1.1项目可研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可研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经费估算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可研汇报有声幻灯片的制作与上报;科技项目计划简表的填写与上报等.科技项目立项要求按照相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进行,以供电企业的发展重点为重点,不得与本企业发展战略、法规相违背.重点应明确项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成果形式和经费预算等.
1.2项目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任务书的编制与签订;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审查;项目物资和服务采购材料的制作与审查;项目外委合同签订等.实施阶段要求科技管理部门依照上述形成的文件,根据有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及时了解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检查,与项目下达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等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1.3项目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完成全套科技项目验收文档的编制与审查,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审计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的制作,在项目验收材料准备完毕并自查合格后,请示项目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科技项目验收阶段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结题验收事宜,并及时向科技项目管理部门请示,根据科技项目下达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协调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科技项目验收后还需要为科技项目档案归档,具体内容如下.(1)项目实施阶段审批文件、任务书、合同书、重要的会议记录和来往文函,项目(课题)实施方案.科研实验的主要原始记录、源程序、设计文件、图纸和技术工艺、基础资料、计算材料、阶段研究实验报告.(2)验收阶段项目(课题)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论文和专著、测试报告、项目(课题)经费决算、验收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专利文件.(3)与各阶段有关的文件专业会议文件、样品目录、照片、声像材料等.科技项目结项阶段要求档案归档材料全面真实及时.
1.4成果管理阶段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并经过同行专家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重演性和完整性.科技成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成果登记、成果奖励,以及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其中评价是基础,奖励是中心,成果推广与转化是目的.成果管理主要是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的管理,二者紧密相联,科技成果评价为奖励提供支撑,科技奖励是对成果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肯定和认可,这两项工作往往集中在年终年初进行,对管理者来说工作量大、时间短、要求高,因此做好该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地县一级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本单位科技项目验收结果,以及基建、大修、技改等方面形成的科技成果,针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推广意义大的项目,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科技成果鉴定文档的汇总和审查工作,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或报奖申请书、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报告、查新报告、形式审查汇总表等.
2科技管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对立项、实施、验收、结项制定了工作流程,每个阶段设置了组织架构.科技项目执行过程全程包含4个阶段,按照顺序依次为立项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成果管理阶段.为确保流程的正常运行,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抓好项目关键节点的控制,保证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阶段都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对科技项目进行审查,对项目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实施计划及费用概算等进行重点审查,以确保各阶段专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2.1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做好《20××年科技项目储备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储备项目的通知.留给各项目准备可研资料整理的时间为1个月.(2)项目组收到通知后按照可研及简表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经本单位审核通过后,再按要求制作有声PPT并按时上报科技项目管理人员.(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组织项目可研内部审查及修改.一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汇总各项目可研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可研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申报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好可研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二是复审合格后的项目可研材料,各单位科技网络成员在“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上进行申报.同时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
2.2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关于下达20××年科技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的通知,要求项目组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和省公司任务书,留给各项目组准备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准备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服务采购相关文件.(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组织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内部审查及修改,主要是汇总各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必须在一个星期内,修改好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人员.然后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审核后将实施方案转化成PDF格式,下发各县局及直管部门.复审合格后的项目任务书及服务采购材料、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并与省公司签订任务书.由省公司对限额以上的服务采购统一组织招投标.
2.3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年度公司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局项目验收计划通知,然后下发《××××年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按照通知上的时间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并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修改好后再提交科技管理人员.二是汇总各项目验收资料并经审查通过后,组织召开验收会议,项目如通过验收,则出具验收证书.凡是省公司验收项目,应将资料上交省公司,由省公司组织验收.
2.4成果申报阶段
科技成果申报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管理人员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2)项目负责人收到拟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的意见后,按照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管理部门.(3)科技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组,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好的资料再提交科技管理部门;二是汇总各项目资料并经形式审查通过后报成果评价机构或将成果资料报送评奖机构,由成果评价机构组织评审会议或由评奖机构组织评奖.
3结语
近年来,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工作模式保证了对该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按期实现了项目进度目标和资金进度过程的控制,从而保证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楼平徐国华汪卓俊张页赵俊郑城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长兴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德清县供电公司
1传统电网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电网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科技情报获取比较困难。目前的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对外界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缺乏及时了解,造成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还浪费了本就紧张的研究资源。(2)专利信息管理不完善。无论是对内部电力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还是对外的专利检索及保护,都存在严重的时间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审批不及时或所更新的检索信息缺乏时效性。(3)电力故障情报上报不及时。电力故障发生时,其故障信息的上报往往会延迟,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给电网的快速恢复运行带来不利影响。(4)信息交互机制不完善。电网管理经验、电力相关知识以及一些事故案例的信息没能得到充分共享,这不利于电力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给电力科技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困难。
2如何创建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
2.1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
为确保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使所搭建的科技综合管理平台应充分体现其管理高效的特点,首先就应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工作站。工作站应配备高端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能够满足电网企业的多用户并发数量。配备的数据服务器要能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并采用高端容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整个数据存储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的访问需求,采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Internet,确保理论上100%在线功能地实现。最后,还应配备高性能的防火墙以确保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行的安全性,例如经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推荐的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系统等。以上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硬件环境,为确保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2研发应用性强的业务管理软件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用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适应电网企业科技管理业务高度分散的特性,基本达到了科技业务管理的网络化。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门户登陆、电力科技信息检索、专利管理、电力情报编辑、课题协作解决和科技论坛交流等。在科技综合管理平台之上,研发的业务管理软件主要包括门户登陆和检索系统、情报信息的创建和检索系统、专利信息的申报、审批和检索系统、课题和研究协作系统、科技论坛交流、检索和评价系统等。通过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以及管理业务数据库和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了电力故障情报及时通报、电力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公布、企业对内部电力科技专利及时审批、对外部电力科技专利信息及时更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营得以充分交流等。
3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架构
3.1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其中,浏览器对应于系统的表现层;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对应于系统的应用层;数据服务器对应系统的数据层。各层在逻辑上互相分离,通过标准接口和传输信道实现联系,便于后续功能的扩展。在这种体系结构下,系统在逻辑上由四部分组成:客户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3.1.1浏览器
浏览器是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接口。与C/S架构相比,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具有简单易学、易于实现的特点。系统中的客户端软件可以直接采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产品,而主页界面则可以采用Java、VB、C#等语言制作美观、操作性强、动态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浏览器以超文本(HTML)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3.1.2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负责将用户提出的请求与具体应用服务器相连接,使浏览器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可以根不同的客户类型跳转到不同的主页。Web服务器可采用专用的WWW服务器。3.1.3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和维护,其作用是为各种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访问服务,它可以以分布式的形式被布置在多台服务器上,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服务器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平衡负载的目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2应用架构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是一个高效性、安全性、功能可扩充性要求很强的综合管理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互联网和局域网两部分,其中电力科技信息采集和电力科技专利检索等应用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而门户登陆、电力故障情报检索编辑、电力科技专利申报、科技论坛交流等应用服务器设置在局域网,通过用户登录到不同的门户主页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平台从功能组成上可以划分为1个门户和六大应用模块(综合门户、信息检索、专利管理、情报编辑、课题协作和科技论坛),从而形成平台应用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平台功能设计
4.1建立各个部门的资源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必要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资源库。资源库负责追踪并更新国内外电力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一些典型案例,并在用户进行检索时能够及时反馈给用户。这极大地方便了电力工作者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了大量个人在资源查找上所浪费的时间。
4.2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
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就是为广大电力工作者提供一个协作研究课题的平台。这个平台支持任意用户将自己所感兴趣或缺乏合理解决方案的课题到其上,然后通过众多电力工作者的共同研究与交流,得到一个最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题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通过协作交流这一模式提升了参与者的相关电力知识层次。
4.3建立电网管理模式
当前电网企业的科技管理需求要求企业与电网部门深入合作,并对合作项目、电力科技专利、学术研究成果(例如论文)等进行合理管理。而科技管理综合平台则完全能够适应这一需求,它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应用,并对其应用质量进行分析汇总,这不但有效地落实了电网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还对预防腐败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哈晓瑛单位:中铝宁夏能源集团公司
一、知识产权与科技管理
(一)知识产权的含义
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智力劳动过程中,如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由于创造了优秀出色的精神财富得到肯定,从而获得了一种权利。知识产权包含内容广泛,如发明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知识产权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人身权利(亦称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亦称经济权利)。其中,人身权利包括署名权和荣誉权等,不能转让、继承与赠与;财产权利是指发明人获得的经济收益,可以转让、继承与赠与。
(二)科技发明、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1、科技发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科技发明是知识产权的前提与来源,只有创造者参与智力创作活动,并且其创作成果得到肯定,才产生了知识产权。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明最终要走向市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有效的应用,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这个推广的过程又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保障,因此二者密不可分。另外,知识产权肯定了发明创造者的智力劳动,激励了他们创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发明不断更新,层出不穷。
2、科学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本身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对创造的智力成果进行保护的有效手段。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有序。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行政管理相互辅助,扬长避短,从而推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二、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纠纷常见类型
(一)科技成果署名权的纠纷
科技成果产生之后,需要经过鉴定成果、奖励发明、、申请专利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常常由于署名或署名顺序产生纠纷。例如一些单位领导人并未参与某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活动,却执意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便侵犯了发明人的权益,极有可能造成纠纷现象。
(二)职务与非职务发明成果权纠纷
职务与非职务发明成果权纠纷指的是发明成果是属于单位所有还是属于单位职工所有的纠纷。我国有明确的法律对职务技术与非职务技术作出规定,但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职务技术发明与非职务技术发明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三)科技成果在推广和转让过程中存在的纠纷
1、权纠纷
是指因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所发生的纠纷,在知识产权方面一般表现在:未经发明者允许,将他人的成果进行生产与销售,以获取经济效益;或假冒他人的成果,用于不正当的商业竞争。
2、合同纠纷
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中仍存在以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与纠纷,对于这些纠纷,要采用恰当的途径进行有效地解决,例如可以友好协商解决、请求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有效解决,或者诉诸法律,请求人民法院进行解决。
三、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意见
(一)积极依靠法律、仲裁、行政管理等途径有效解决纠纷
当今时代,科技发明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飞快。在科技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纠纷。当合作过程中产生纠纷时,双方或多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得到和平解决。但不能做到友好协商时,各方要积极采用法律手段及时解决。知识产权诉讼包括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知识产权行政诉讼和知识产权刑事诉讼。为此,我国也要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
(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资讯
合作双方在签署合同之前,首先应当做到检索已有文献,调查研究当前的研究成果。这样做有两个优势,一是在了解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再进行科技发明,防止对某一个方面进行多次反复研究,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合作一方在检索并了解文献结果之后,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知情一方无权对结果进行隐瞒。
(三)正式签署合同,明晰责、权、利
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出现的很多法律纠纷都与合作双方责、权、利划分不明确有关。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分别投入科技成果与现金投资,在签署合同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划分,例如对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划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说明等。双方要严格遵守《合同法》,按照法律法规明确双方责、权、利,这将为双方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合作的正常进行,避免产生法律纠纷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四)重视国有无形资产,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国有无形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国要高度重视国有无形资产的价值,重视对国有无形资产的保护,防止流失。单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保护国有无形资产:一是对全体员工加强法制教育。单位要经常对其员工进行法制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制定并实施规章制度。在员工离职、退休期间,规定员工上交相关材料,防止国有无形资产外流。
(五)专利人、诉讼人有效运用科技法律与法规
科技开发合作具有复杂性、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与性质,这对诉讼人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只掌握一些法律皮毛知识与常识的诉讼人决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因此,诉讼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行使自身的权,保证法律讼诉的及时解决。对于专利人来说,不仅需要具备有关科技专利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只有精通二者,才能在专利申请中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予以重视。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面对我国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问题以及各种纠纷现象,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采取恰当措施,不断推动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于向阳单位: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
1掌握激励机制原理是促进科技管理的前提条件
从一定角度说作为高校必须教学、科技发展两手都要抓,而且是两手都要硬。世纪伟人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肩负的是科技管理的责任,就必须思考科技管理的策略,让管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高校科技管理必须以激励为上策,而作为高校科技所管理的特殊群体,首先必须优先思考激励机制原理。我们业已充分发现:在高校科技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开发科技人的潜能,充分调动科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发展学校的主人公工作。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的是:万事都必须考虑其两重性,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讲,如果激励机制掌握得不够科学,实施过程不够又欠艺术,也很有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会制约高校科技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形,作为高校科技管理的机构或者职能部门则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追求科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的有利因素是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全球信息村促使我们能够快速借鉴到他人的资源,有利于我们实现借他山之石攻科技激励之玉的效果。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讲倘若科学引入科技管理的激励方式,并探究适应自身科技人才以及科技活动开展的途径,达到灵活运用激励技巧的效果,则能比较完善地构建高校科技管理的激励模式,比较完美地发挥高校从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化且最优化地提高高校科技工作绩效。
2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是促进科技管理的客观要求
学校科技的发展也在一定层面上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拉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促进学校科技进步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形成乃至完善、完美都必须从学校发展的大局考虑,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施行科技管理的激励性措施应当说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我们可以这样去说,学校的优化发展总凝聚着许许多多有功之臣———科技人员的汗水、心血和智慧,我们要施行的激励就是要达成这样的目的,让那些力已足用、才已足展的科技人员在获取一定激励以后自觉努力地朝着更为顶峰的预期目标奋进。作为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则必须协助学校完善一个充分调动学校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实施的动态组织系统。因此,在平时科技管理的激励方向的制定、激励措施的实施,我们都坚持使得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功能能够起到引导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且十分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尤其注意形成这样的导向,即使得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逐步增强,使得全体科技工作者都能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去进行高效率地工作,去获取更为优秀的创新创造科技成果。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发展既有集体智慧的凝聚,也有充满个性特长的佼佼者的特别智慧。那么我们高校科技激励机制的确立,要注意结合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设置,注意把群体激励与个人激励比较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科学的有效应当体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原则,要注意考察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要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激励方式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多一些积极作用的发挥,努力地少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3注意激励机制的灵活运用是科技管理的实践需要
高校科技激励机制的建立或实施,需站在具体操作层面的人群正确地认识激励理论、科学引入激励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技巧、适当选择激励方法。在激励机制的灵活运用上,我校科技处主要考虑了这样的几个层面。
3.1灵活施以精神动力激励
我们也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从事科技工作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都想早出科研成果,也都想快出成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于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而言,除去自身的努力外,还必须要有一种外在的精神动力,这样的动力也完全可以说必须赖于一定的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都有积极向上、不甘落伍的心理,尤其想要受到管理人员的首肯和同事们的尊重等。鉴于此,在平时的科技管理工作中,我们尤其尊重科技人员,尊重人才也应当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天职。对科技工作者我们尤其需要的精神激励应当是多关注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需求,为他们多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还必须为其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和推广应用的舞台。
3.2巧妙运用稳定激励
时代的发展,势必导致人才的激烈竞争,从而加大了高校人才的流动和不稳定性,这种现象应当说在一般高校的顶尖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极易发生,一些名校经常性地应用一些伎俩不择手段地抢人才,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现象导致我们一般高校似乎变成了流动客栈,经常性的会发生人才奇缺现象,这也给我们以深刻意义的启示。作为科技管理者也要学上一招,那就是比较巧妙地利用激励稳定我们的科研队伍,促使学校的科技人员不至于严重流失。在稳定科技队伍的操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科技人员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觉为集体增光,为单位争荣,争先创优,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于一体,集体利益为先的大好局面。尤其发挥我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凝聚力,影响一般科技工作者,则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学校科技队伍的效果。
3.3合理加强提升激励
一般说来科技工作者从事创新创造的发明性的探究都比较繁忙,他们是无暇顾及自己专业水平尤其是跨学科知识提升的。我们有着不少的科技人才,在本单位基本算不上是拔尖性的人才,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创新创造,当然也就不可能去结出比较丰硕的果实。对于这些同志,我们不能不闻不问,任其碌碌无为。平时的科技管理,我们力求让这些同志得到比较理想的思想和业务水准的提升,经常给他们以继续深造的机会。这对我们学校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在科技研究上,我们的骨干还在一线进行研究,而让这些同志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深造以后,既增加了这些同志发展的后劲,也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后劲。在提升这些同志的时候,我们也适当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学校保护主义,达到保存学校发展实力的目的。在提升科技发展实力的过程当中,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优化学校科研队伍结构。
作者:赵苏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一、当前我矿人才与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把人才与科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形成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使用等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让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名利双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矿井建设发展服务。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矿井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涡北矿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满足@北又好又快永续发展为方向,不断健全完善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全面抓好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新老衔接、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突破一切制约人才成长的观念和障碍。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坚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搞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重视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打开专业技术人才职务层次上升的“快速通道”。注重选拔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以“重担压快步”的方式,加速青年人才的锻炼成长,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铺路搭台,把用事业留人落到实处,促使青年人扎根矿山,在艰苦岗位上加快锻炼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行家。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用好和留住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升人才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分配原则,探索建立宽带薪酬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形式,建立完善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按照成长通道制定各层级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技术、能力、贡献在收入中的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各种福利待遇。三是突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抓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髙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快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重要的岗位、重要的工作上,让他们承担重任,充分发挥潜能,把管理人才打造成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不断吸纳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中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科技攻关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加速聚集的良好局面;加快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由技术带头人和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以“素质、能力、业绩”为核心,建立起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为原则,建立选人用人的监督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建立干部职工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为尺度,建立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五是加大人才培养使用的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以内部实践与外部培训结合,专业培养与全面培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抓好学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髙校继续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抓好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职工多拿特殊工种操作证多学技能。善于挖潜特长,有意识地把各类人才放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磨炼,把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促其学习创新能力和品德素质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按照集团公司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要求,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坚持把“年轻有为、积极上进、品行端正、作风过硬、德才兼备、有群众基础”的人才选拔出来,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以正气引导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矿井的健康发展培育有用人才。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矿井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一是找准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在科技创新上结合矿井实际,找准突破口,紧紧围绕制约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近几年来,把大倾角综采放顶煤开采,提高原煤产量,提高采出率,控制煤炭灰分作为科技攻关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针对煤巷掘进施工中抽冒、自然发火、瓦斯异常等难题进行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综掘新技术,努力提髙单进水平,解决掘进效率低、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难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对掘进工作面爆破的研究,努力提高爆破效率和安全,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二是创新机制,激励创新。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工作出色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引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科技投人上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技项目资金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科技创新的渠道,延伸科技创新的触角,引导更多的职工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之中;推行科技创新目标管理,做到科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做好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技术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切实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是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几年来,始终坚持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为各类人才营造宽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为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的空间,用广阔的事业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帮助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引导广大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摆脱一切影响人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加强对人才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较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好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为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重视人才科技工作,多关心、多过问、多研究,真正把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落到实处。政工部、经营管理部、生产技术部等部门在推动人才科技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职责,强化人才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其他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形成人才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把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塊,作为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为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尽好心、服好务,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广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科技成果,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i加强人文关怀,及时解决各类人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使涡北矿成为科技创新的硅谷、人才聚集的高地、干事创业的乐园。
作者:张磊李若平单位: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涡北煤矿
1.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流程
科技管理的重点是科技项目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每个环节需要做工作流程。让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1.1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管理
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必须做好科技项目的筛选和顶层设计,坚持科技项目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确保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立项活动,并做好科技项目储备。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和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分为科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部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技术攻关、技术现场试验、高技术科业化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有区分、有交叉。项目申请材料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单位组织申报材料的初审活动,技术专家必须认真、公正,确保申报材料符合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定位、符合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要求和科研技术的先进性。审查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对学科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的方向、内容、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查后并提出修改建议。科技管理人员对编写的申请材料按照申请指南等进行形式审查。做到详细了解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的立项政策导向及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理解申报通知,如《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等技术文件,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科研院所自身需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1.2坚持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当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各项目组按照任务书、设计的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活动。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即:自查、互查、单位组织抽查。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定期报告、质量检查、年度的技术总结评估制度,年度部门成果交流、原始资料检查制度。科技管理部位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为项目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环境,为按时完成项目结题起到保证作用。科技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抽查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1.3加强科技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时间的安排,科研项目进入结题阶段。项目结题质量,能反映科研项目水平、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本单位科研水平。能为以后项目的延续研究和申报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成果审查工作。根据工作流程,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项目成果初审,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专家对照项目任务书或设计书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检查。包括: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实验数据等,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需要更为深层次研究的项目,提出继续申报下次课题建议。推动科研项目的延伸和管理水平。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科研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项目评审的基本过程,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评审工作。
2.其它工作管理流程
2.1科研协作合同管理流程
在科技项目整个过程中,外协是一个重要过程。外协包括:科研、实验测试、工程、施工、购买软件、设备加工等。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分为合同书的签订和外拨经费用的过程。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科技研究的工作过程,有为单位、科研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按要求组织好合同的签订活动。合同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2.2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
科技奖项的申报是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每年国家、省、部、局、院和专业协会开展各类的科技奖申报工作,科研院所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申报质量。研奖项申报的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为达到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资质的要求,应开展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认证审核,以促进单位质量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整体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流程见图7。4.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思路科研院所做好科技管理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管理理念、管理结构、工作流程、管理的手段和人。管理理念是单位追求的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效果,采取相适应的管理结构和架构;工作流程和制度好比法律,可以起到强制性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制订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指导员工的行为,制订工作流程是明确自己行为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科研院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管理思路。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专业知识、国家法律法规等等。为了与时俱进、管理创新,管理规范化,搞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第一,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学习新科技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增加遵守法律法规意识。第二,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做合作单位、研究处室、项目组、各部门之间的“调合剂”、“润滑剂”。第三,必须要加强服务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针对单位的实际问题,实现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康艳丽冯卉渠洪杰陶涛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一、文化生产视阈下的科技创新
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分析,科学技术创新集中表现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创新和普及。回顾中西科学技术发展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以电器发明应用为代表的电力革命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演进的历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创新的主体逐步由个体过渡到团体机构,由单一学科领域研究过渡到多学科领域交叉共同研究,主体间相互协作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所使用实验仪器等科学技术工具由简单逐步发展得更为复杂、精密,人类认识和获取自然界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不断演进,由感性直观逐步发展为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复杂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对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体现为多种属性的辩证统一。1.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任何一种科学技术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其他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些,科技创新就可能成为无水之源、猜测臆断。同时,科学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文化资源基础上,对自然事物的规律进行的新探索和创新,正如波普尔所说:“理论是我们自己的发明物,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它们不是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2]165现代西方理论界中,库恩的“范式”理论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在分析科学发展演进时,都体现出科学技术发展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特性。2.个体性与社会化统一。科技创新需要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家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灵感等紧密相关,如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体现出科学创新中科学家自身的鲜明个体性特征。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特别是随着当代科研领域的扩大与深化,科技的研发不仅需要科学家之间的紧密配合,也越来越需要多个科研机构、多个国家政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体现出社会化、全球化的特性。3.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技创新是科学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客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科技生产者在不断探寻未知、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始终探索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也遵循着科技创造生产自身发展演进的规律。当然,科学家进行科技创新不只是追求真理、认识世界,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提高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实现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出科学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二、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历程
1.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科技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先后提出一系列科学判断和重要思想,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科学技术作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提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3]86邓小平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把高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在这一时期先后推出“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展战略举措,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跨越。2.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观点。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500,坚持将增强科技观念、推动科技发展作为大事来抓。在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3.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将科技进步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增强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5],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4.提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继承了我党以往的科技创新思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6],要求科研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三、当代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创新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取得了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1.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长足发展,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一大批前沿科技领域获得突破,科技实力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科技研发体系的不断完善,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突破,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获得大幅跃升。二是科技基础领域研究获得较大发展。国家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措施,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使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2003年至2013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114.3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709.88万次,排在世界第5位[7]。三是科技体制改革成果斐然。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原有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过渡为以开放的市场机制来配置科技资源,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极大增强,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四是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据统计,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随着政府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和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的建立,各类实验室、科研仪器和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条件逐步完备,“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杰出青年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先后实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结构日趋合理。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从1993年颁布实施《科技进步法》开始,由各项科技政策法规组成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同时,科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家间科技合作框架,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正是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同志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任务。2.当代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同时我们应看到,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还不算高,还不是一个科技强国,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各国间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更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基础继续领跑于世界科技变革浪潮,且继续针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政策。由于我国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仍处于后发追赶状态,因此,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面对发达国家科技占优势的压力,且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存在着被继续拉大的可能。另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科技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公众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依然偏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和前沿研究还比较薄弱,不同地区、行业间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水平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亟需提高,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市场转化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与科技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科研机构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科学研究的功利化、行政化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质量有待提升、经费管理使用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优秀人力资源仍显不足,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
四、加快推进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分析
着力增强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目标与要求。要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我们应当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系统、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和扩大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解决我国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应当是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且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9]108改革科技体制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塑造良好人才环境、优化人才比例结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同时,科技体制改革应当不断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相应的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再次,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理顺科技创新中的各种关系,强化政府宏观决策和科研机构、企业的内部管理。另外,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进竞争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对民生的推动作用。2.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一国的科技创新系统从动态过程来看,主要包括科技的创造、推广、转化和普及等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完善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就要求“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推广机制、科技专利保护机制和科技教育普及机制。”[10]310与此同时,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协调处理好一系列矛盾关系:要统筹基础领域研究与前沿科技突破,合理安排资金投入,既要重视对基础研究的积累,又要勇于在关键性应用技术上有所突破;要统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装备平台建设,既突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加快科技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统筹科技创新与现实生产力发展,在组织形态上不断创新,形成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骨干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要统筹高科技领域研发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既要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快我国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型。3.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发展进步最深厚的社会土壤。科技创新文化以创新价值理念为核心,在全社会塑造倡导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鼓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培育科技创新文化,要着力培育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大力提倡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倡开放合作的创新价值观,引导社会尊重个性创造价值,整合个体与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应逐步确立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制度机制,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要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既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又要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允许和保障科技创新的失败;要着力构建科学的科技工作考评机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既要形成科研经费投入保障等物质环境,也要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尊重创新的软环境。4.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相互影响、不断融合,国际合作业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支持我国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性科学计划和工程、担任国际科技组织相关职务,要采取举办重要国际科学会议、签订科技交流协议等多种措施,加强与国外科技人员的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要紧跟科技创新国际化潮流,加强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既注重发掘和利用国际科技教育资源培育我国科技人才,同时注重吸收引进国外科技专家学者,凝聚一批全球科技拔尖人才。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外资先进技术“引进来”的同时,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向国外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项目合作,通过分享国际学术成果和经验为破解我国重大科技难题作出贡献。当然,在国际技术交流中要处理好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必须以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点,与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进而提升我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宁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一、我国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总体现状
(一)我国专利发展总体情况
由图1所示,我国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历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44万件增长到2013年的237.7万件,尤其是在1999年之后,专利申请量呈加速增长的态势;而专利授权量从1985年的138件增长到2013年的131.3万件,尤其在1999年之后,专利授权量也加速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对专利保护的意识正逐步加强,科技创新战略作用日益彰显。图1我国专利历年申请与授权情况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公报整理。
(二)国内商标总体情况
由图2所示,我国商标申请和核准注册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国内商标申请和核准注册数量也是连年递增,从1982年的1.7万件增长到2013年的173.33万件,尤其在1999年之后,商标申请量更是加速攀升。这反映出我国在商标方面的意识正逐步增强。同时,在国外商标申请和核准注册上,据统计,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收到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数量也创历史新高。来自中国企业的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为2,273件,比20,12年增长8.2%,居马德里联盟各国第六位,并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这与我国专利申请的态势比较相似,这反映出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三)其他知识产权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还涵盖了技术标准、版权(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动植物新品种等,但由于统计数据难以找到,因此很难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定量描述。但从定性的角度看,广东在技术标准和计算机软件方面已走在全国其它地区的前面,而上海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优势明显。
二、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创造问题
政府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技术储备力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我国R&D/GDP投入比例虽然逐年增加,但发达国家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是我国的2倍左右,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很大部分研发投入是倾注在基础研究上,而我国大部分研发投入则主要在技术引进及开发上,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程度不够,这客观上导致了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不足,以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2]。企业侧重技术引进,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投入不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费用与消化吸收的费用极不平衡,从消化、吸收占技术引进的比重指标来看,全国仅达0.069,东北的比例更低至0.022。我国由于在技术的二次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够,许多地区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集成创新有一定基础与成绩,但整体上实力还不强。在集成创新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广东的专业镇经济是广东经济的一大特色,虽然其形成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集成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各专业镇的技术创新中心正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带动着各特色产业群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主体不突出。专利意识体现在技术的法权壁垒上,获取国家法权垄断是取得市场优势的前提。企业是专利技术的创新主体,只有企业才更能将技术产品化、商品化,也只有企业才更具备转流实施的条件。而在我国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中,个人占比相当高,普遍高于50%,高达80%以上的也比比皆是[3],而真正应成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所占的比重则十分之低,这样使得本来可以产生大量原创性的发明专利没有产生,本来作为主体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没有成为主角,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我国专利的质量不高。以重庆为列,去年发明专利仅占16%,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高占84%,而发达国家其发明专利通常都超过60%,美国更高达70%。
(二)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应用问题
知识产权市场发育不良,交易不发达。专利、商标的转让和授权许可,版权贸易,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的评估等中介服务都是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主要内容,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技术转让中企业往往不明确交易标的的知识产权归属,造成不少侵权产品流入市场。由于知识产权市场发育不良和中介服务的缺乏,使得在众多的会展上销售或许诺销售侵权产品的现象十分普遍。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及开发等相互协同艰难。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利益分配关系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在技术价值的认识、谈判地位认可以及市场化等方面,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存在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一方面是大部分人的知识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或个人存在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该部分企业利用社会大众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一些直觉,认为专利多的企业乃至其产品的品质相对高,因此故意申请众多低层次的专利,以达到误导消费者的目的。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日趋增多。从我国当前知识产权的总体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质上实行的是弱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侵权行为存在有一定的空间。但侵权行为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得我国能以极低廉的价格提升我国的生产力,但同时对我国的本土科技创新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从长远和动态的角度看,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十分必要。在现实中,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发生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软件行业。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搞“软件园建设”,但却没有一个软件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众多软件企业因侵权的威胁而面临生存危机[4]。
(三)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
知识产权运营与管理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既是投入要素,又是产出品,其在投入产出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产权的发展不仅是创造,其运营与管理更为重要。我国众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到位,在管理上缺少重视。许多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理念比较保守,一些能够申请专利的技术由于没有及时得到保护,造成大量无形资产流失。有的企业拥有一定量的知识产权,但缺乏运转机制,导致知识产权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难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由于知识产权投入巨大,而短期内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再加上管理保护不力,企业对知识产权失去信心,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5]。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低下,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职能转换进展缓慢,往往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管理越位和缺位现象。专利管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缺少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和规章制度,尚未将专利管理纳入研发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一些知识产权具体政策执行不到位。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的顶层设计还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紧缺;相关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难度大。
(四)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集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位,使得许多职务发明变成非职务发明。从我国大部分地区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看,非职务发明通常远高于职务发明,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大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体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位。申请发明专利相对困难,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专利,没有一定的支撑很难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不足。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职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缺乏,加上各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不足,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少,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国内企业集体维权意识不够,行动迟缓。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市场对世界资本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跨国企业纷纷抢占、深化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与控制,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在TRIPS的条款下,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攻城掠地的重要手段,国内企业面对的知识产权纠风不断增多,维权成本高昂使得国内单个企业与跨国集团之间的对抗始终处于被动状态[6],因此,国内企业集体维权变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但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联合维权往往难以落实。
三、政策建议
(一)知识产权创造对策
加大对重点行业知识产权创新活动投入力度,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在源头上保证各区域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以广东为例,对于四大高新技术行业,电子通讯行业优势明显、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对这两个行业应该在保证现有投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使这两个行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医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具有一定的专利优势,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部分,其专利优势增长明显,政府应加大对这两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其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形成更大的专利优势,积极推进这两个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7]。实施重大项目招标,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的核心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招标是广东在科技创新手段上的一个大胆尝试。从广东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引入重大项目招标制度,突破制约广东主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广东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其它区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利用重大科技项目招标这一科技创新手段,进一步提高政府资源的产出效率。将自主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作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评价指标。自主核心技术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技术标准是核心技术的延伸。必须把自主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纳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和验收指标。通过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注重自主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创造和管理,增强产业知识产权优势。加大对技术标准的研发力度,营造良好的技术标准创造环境。拥有核心技术并不代表拥有技术标准。科技部门不但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主体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增大对创新主体在技术标准研发方面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研制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本区域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尽快形成高效、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的技术标准研发机制,探索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机制[8]。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把科技成果、核心技术、专利以标准形式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进行普及。
(二)知识产权应用对策
加速知识产权公共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信息网的互联和整合,让科技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信息,降低科技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技术市场,整合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和物流,拓展技术交易渠道,形成虚拟交易和实体交易的有机结合。规范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监督和审查,采取前置式告知和后置式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运行,即通过设置相应的门槛,取消或减少审批,同时又通过市场监督机制设立后置式监督,取消市场竞争中不规范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主体资格来保证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中介组织体系,构建涵盖技术交易、评估、、财务、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发挥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示范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辐射作用,推进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银行、社会、民间和引进外资等。政府要健全税收、担保、补贴等宏观措施,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市场预期。加快知识产权的转移、扩散平台建设。一是利用自身渠道进行网上交易或组织发明人参加各种展示交流会;二是开办专门的期刊或网站为产权流动搭建平台,为高校和企业等知识产权单位提供沟通平台;三是建立专利申请资助制度,提升专利申请量,建立发明专利费用资助资金,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或属于地方重点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技术,申请专利后给予一定数额的费用补贴;四是对知识产权交易给予税收优惠。
(三)知识产权管理对策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需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结合科技体制与科研机构改革,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宏观管理中,实现对本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统一管理,将知识产权贯穿于整个科研、开发及生产活动全过程,力争创造和依法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9]。重视知识产权的过程管理。包括:建立前期产权归属问题管理制度;技术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论证报告管理制度;研发过程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查制度;研发后技术保密管理制度等。处理好质量、效益和数量的关系。根据协同创新战略,高校、企业、中介和个人之间应协调好技术数量、质量和效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完善成果奖励制度。加强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机制的建设。加大对区域内支柱行业、重点出口行业应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机制的研究,政府通过行业协会或其它方式对该领域的一些重点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或指导,使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通力协作,以集体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来自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权挑战。鼓励企业进行国外专利申请。鼓励区域内企业大力申请国外专利,尤其是国外发明专利,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国外专利申请基金,给申请国外专利的企业提供资助,同时提供指导与咨询服务。
(四)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1.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主要包括:(1)确定重点预警产品(产业)和重点预警企业;(2)确定预警工作的侧重点和内容;(3)引导企业建立预警机构;(4)预警信息反馈与利用。2.加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设(1)加快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首先梳理和完善现有科技政策法规,在立法层面确立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将对知识产权和保护和管理纳入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中考虑,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来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出台《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权责,为落实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政策保障。(2)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知识产权纠纷专业性强,而当前各区域从事知识产权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员较为匮乏,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有专业基础的审判人员。具体工作包括:通过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培养、锻炼执法队伍;加强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管理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公正执法,等等。(3)建立知识产权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预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联席会议要建立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并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召开联络会议,互通情况、交流信息、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在协作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10]。(4)建立行政机关对构成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及时追责制度和机制。结合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合力对知识产权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防范。保护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名牌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5)进一步强化法院执法与行政执法互补的知识产权执法手段。司法保护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公平性、效力的终极性和注重赔偿等优点,但执法时间长、成本较高。行政执法具有灵活性,程序简单、成本低、效率较高,对一些简单的纠纷,许多企业愿意寻求行政保护途径。因此,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执法需要坚持司法与行政执法并举。
作者:石磊单位:重庆大学
1托电公司科技管理体系的涵义
作为国内超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托电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非常急迫的。2010—2013年,托电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责任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作职责,编制了托电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启动了技术创新信息收集平台创建工作,建立了科技成果及论文评审体系,开展了年度科技成果的推荐、评审工作,丰富了科技项目攻关与合作形式。托电公司各级科技管理人员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尤其是在火电机组脱硫、脱硝、空冷、干除渣、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科技人才制订了完善的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科技管理体系在推进托电公司安全生产、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托电公司科技管理体系实践分析
2.1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方式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石。在人才培养方面,托电公司一直注重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人才成长平台的搭建和人才选拔、任用方法的研究,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任用的良性循环机制。(1)建立人才快速成长的流程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按专业、分层次设计各类人员的培训项目和培养目标,确保进入托电公司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达到岗位需求。(2)发挥技术、技能专家的作用。技师和各级专家统一实行“日常积分制”业绩管理,制订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日常考评方案。在培养人才、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针对专家实施“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科技攻关“摘牌”的同时,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3)创新实操培训模式。托电公司建设实操培训中心,开展内部取证,以提高员工安全、操作和检修技能。开展厂内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为发现技术人才搭建平台。(4)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网络办学的优势,采用进校不离岗方式,与相关高校配合,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用函授站、办学点等方式,消除职工在职学习的不便,满足职工层次提升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托电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培养技术、技能,管理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团队的目标。3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称号,42人次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创新科技信息成果收集方式
企业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存在信息滞后、信息来源少、新技术实验数据短缺等劣势,这种劣势将会导致低科研水平的科技项目、改造方案的出现,进而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科研经费、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根据这一情况,自2010年起,托电公司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交流方式,将原有的“现场出现隐患咨询相关院所了解相关资讯”(如图1所示)这一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改变为“主动收集外部科技信息”(如图2所示)。原有信息收集方式存在被动、信息传递迟滞等缺点,创新后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具有数据全面、传递及时的优点。(1)每月收集中国电科院科技快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及其他系统的科技动态,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重大设备厂家及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信息,面向技术人员公开。(2)每年收集系统内及电机工程学会的获奖成果及论文信息。(3)随时收集各种会议资料及外出培训、调研资料。要求每一位外出培训人员提交培训期间学习、调研的资料,并在公司内部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扩大新技术资讯的覆盖范围。(4)积极与主机厂家以及国华、京能等同型机组电厂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对标学习,互相促进;及时在厂内交流大唐集团系统科技创新和先进经验,发挥集约化优势,共享科技进步成果。托电公司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指导专员使用。这些有益信息一方面以OA公告形式对全体技术人员公开,另一面以内部数据库形式存档,方便技术人员随时检索查询。除了创新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外,托电公司还对以往的科技成果、论文、专利收集方式进行了调整,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论文成果申报常态化。截至2014年6月,《一种新型五防挡板》等77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高压试验信息管理系统V1.0》等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取得国家版权局授权。目前,托电公司的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下一步要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不断催生自主创新的动力。
2.3创新科技项目攻关形式
在科技管理体系项目攻关方面,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培养专家为指导思想,通过现存技术难点和专业课题确定科技项目,实行挂牌招标制攻关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攻关项目。科技课题来源如图3所示。对科技课题进行分类,个性问题派专人承担,共性或疑难问题进行网上挂牌招标,由员工自主选取课题摘牌,并提供攻关方案,保证选出的课题有代表性、有研究价值,为整个科技活动指明了方向。项目进行中,按节点进度进行检查,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需提供试验数据、总结报告等材料,归口管理部门和公司专家管理委员会对攻关成果进行审核、确定评定结果,攻关后对形成的论文和成果进行评比、奖励。2013年“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在托电公司正式上线,实现了网上便捷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课题—责任人—闭环—奖励”系统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后评价”[3]方式对科技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科技项目完成及应用一段时间后,对科技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后评价”情况,如果科技项目成果应用情况良好,则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如果应用情况不理想、不如预期或是应用一段时间后技术需要升级,则反馈为新科技需求转换为“攻关课题”,进入新一年的科技工作计划中加以攻关。这样,科技项目管理进入了“滚动”规划状态,使科技项目有了不断论证、开题、立项的良性循环,可以确保每项科技项目“物尽其用”。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使科技经费向解决生产难题倾斜。2011年至今,托电公司科技项目直接资金投入达943万元。经过3年的积累和沉淀,2014年托电公司计划投入726万元共计开展13项科技项目。
2.4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
(1)将高校及科研院所尖端技术与生产实际结合。2013年托电公司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完成《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在线监测系统》,对托电公司机组汽轮器转子不同工况下寿命损耗状况有了准确把握,应用该成果将提高汽轮机转子寿命监测准确性,进而提高整个汽轮机管理水平。(2)与地方科委、科协、行业协会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和理念,提高托电公司科技创新管理能力。(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教授,讲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5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才能使科技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托电公司将科技成果作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成功转化、复制推广、助推托电公司的安全生产作为检验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准。托电公司对多项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全厂10台600MW机组,先后进行了“自动调节与控制系统优化(URO)”“汞在线监测装置”等多个项目的攻关。URO项目运用Ovation控制系统的预测控制和过程模型改进机组负荷响应速率,协调锅炉和汽轮机动态特性,提高负荷响应速度,同时兼顾机组稳定性,单台机组创造了月均47万元(600MW机组)的经济效益。“汞在线监测装置”更作为国家环保部在托电公司的试点项目,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为针对汞问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可靠数据。通过“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一系列环保类成果的转化,几年来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大降低,仅氮氧化物就由改造前的600mg/m3降低至240mg/m3。2013年,托电公司专利技术《汽机高调门十字头止动板》经验证可以极大提高机组高调门可靠性、安全性,目前该技术不仅在兄弟单位中推广转化,并在东方汽轮机厂同型高调门生产中成功应用。
3结束语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安全效益等,提升了托电公司的科技管理水平。自2010年始,托电公司将创新型科技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结合,将科技管理纳入发展规划,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强化管理创新,推进科技创新、鼓励成果转化,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托电公司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燕雨虹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水利科技档案工作在水利科技管理中的作用
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水利部门都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工作对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水利科技档案工作与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相脱离,严重阻碍了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进展。水利科技档案工作中对科技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归档及科技管理归档以后的利用等过程都是水利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开展的步骤,所以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新形势下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现状
新形势下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水利部门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水利档案工作方式比较落后,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水利部门的管理者都没有把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很难将最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运用到水利科技档案工作中。其次是水利科技档案的质量难以做出保证,因为水利科技档案工作与水利科技管理工作曾经处于分离的状态,所以不能对水利科技档案的质量做出保证,例如有些水利科技档案资料较少或者是留存的资料不具有代表性等。还有就是缺少最原始的水利科技档案,目前留存的大多都是复印件,因此不能保证资料的质量。
三、加强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措施
(一)加快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方法,加快水利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软件的建设,及时对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更新,确保水利科技档案管理软件的先进性。其次,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实现水利科技档案资源的共享,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在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首先,相关水利部门应该把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放在水利工程开发的整个阶段当中,与水利工程的开发过程一起进行,明确水利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类的程序,确保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程序化。其次是应该配置专门的水利档案工作小组,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分类收集整理不同时期的水利科技档案,项目的负责人应该积极配合档案工作小组成员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加快速、高效的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
(三)加强对原始资料的保存力度
原始水利科技档案资料是最重要的资料,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人工将一些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在人工录入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所以原始档案资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利科技档案在水利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相关水利部门一定要认识到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实现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这样才能提高水利科技档案工作水平,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促进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作者:伍琳单位: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