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2:53:09
导语:在供应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反馈效率低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包括库存数据、生产计划和需求变化,这些重要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的环节中,高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需要对所有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但是许多石油企业的供应管理模式多采用分级物资管理模式,一些企业甚至单独设置采购和供应两个部门,这种供应管理模式造成库存管理部门的权力严重分散。石油企业在各级分别设立独立库房、物资供应站点、中心库存,物资从采购到使用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审批过程复杂,效率低下。另外,不同生产点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大、供应周期长的问题。如果采用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有容易造成库存积压现象。
(二)物资储备定额研究不足
从众多的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现状来看,石油企业普遍存在对物资储备定额研究不足的问题。石油企业当的物资供应模式是“被动”的模式,它只根据需求计划安排供应,并没有主动预测物资需求。缺少主动预测物资需求则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单位的实际物资需求,库存管理只能被动的根据需求计划准备和安排物资,以应对需求计划发生变化。因此,这种库存管理只能被动应付,不能积极主动的改善。
(三)供应链的环节间的合作和协调不足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只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维持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缺少合作和协调会造成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资源传递渠道不畅,供应链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的能力会遭到极大的削弱,基于供应链的供需关系也就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另外,物资供应部门与生产部门缺少沟通容易造成物资供应部门采购活动缺少目的性;与技术部门缺少沟通,如果出现技术升级或产品更新,采购的物资技术含量可能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造成材料浪费。最后,如果物资供应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沟通不畅,物资供应部门则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首先,加强物资供应部门和物资需求部门的合作和协调,物资供应部门的工作人员每个季度都需要在生产现场进行办公,依据现场办公所得的数据和信息,准确掌握需求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需求变动情况。其次,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物资消耗数据库,逐渐形成一个由需求计划引导采购和物资供应的库存管理机制。第三,让物资供应部门参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中,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设计两个阶段,不断优化和完善需求建议,提高对采购风险的预见性,以规避和降低风险,减少采购成本。最后,物资供应部门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编制科学的统筹采购计划,并以此作为项目采购的依据。
(二)加强物资储备定额研究
物资储备定额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以金额和品种为依据将物资进行分类,并根据物资的特定进行专用和通分类。如果某种物资属于通用型物资,则可将该物资作为物资储备定额的物质。其次,总结物资消耗的情况。建立储备定额物资的消耗规律模型或消耗定额,统计通用性物质在不同年份或月份的实际消耗量,并选取订货模型。
(三)提高积压物资处理力度
积压物质是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提高积压物资处理能力,缓解库存物资积压问题是绝大所数石油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石油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缓解库存积压。例如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设计、施工和勘探等物资需求部门在选择物质时首选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时间较长的物资。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加强其它企业的联系,将积压的物资调剂给其它单位,实现物资互通有无。如果物资由于技术更新或产品换代造成积压,企业可以加大技术研究力度,积极改造再利用积压物资,保证积压的物资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石油企业要做好供应链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与供应链库存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结构,同时建设信息系统平台,加强与其它石油企业的合作和协调,增强积压库存处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库存管理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作者:杨杨 单位: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物资供销公司仓储管理中心
1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研究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供应链管理是将互联网作为平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它将物资的运输等活动都假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活动并非是在理想状态下运行的,这些都是存在于物流管理范畴之内的,物流管理不受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正常运行。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完善的物流是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在对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进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出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灵活管理,例如:其能够将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整合到一起,进行灵活管理。
2电网物资物流供应管理体系
2.1采购管理
2.1.1战略目标
所谓的采购管理指的是,利用对企业物资进行集成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利用跟踪服务,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企业集约资源、规范管理的物资战略目标。
2.1.2保障措施
1)统一采购策略,实现标准化集中采购企业管理者应该通过对价格的严格监控,对物资采购价格以及原料市场进行跟踪、对比,并且要在不同时期,综合考虑市场供应等方面的因素,确定采购策略,例如:采购方式、价格等。
2)建立规范高效的招投标管理机制企业发展招投标服务,能够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同时引入物资成本测评法,当企业紧急需要物资时,能够灵活的调运物资,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3)实现客观公正的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实现供应商的分级管理,通过记录供应商编码对供应商统一管理,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寻求到长期的合作伙伴,促进供应商对产品的优化和改良,进而更加适应企业生产需要。我们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评估,对其生产产品的实地考察,价格与质量评价,建立完整地评估流程来确保供应商是否能够进行合作;产品反馈记录,对产品使用后的反馈最具有说服力,因此,加强对产品的跟踪反馈,能够增加选择供应商的准确性。
4)组建评标专家组,建立认证、考核机制企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测评专家组,建立并完善招评标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专家组的测评,帮助企业选择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
2.2履约管理
2.2.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主要是确保及时、高效的执行目标,保证物资的按时供应,使各类物资都在企业的掌控范围之内。
2.2.2保障措施
1)完善履约分级管理,建立履约考评机制企业对供应商进行履约分级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责任制管理,要求对应部门要定期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上报,企业物资部根据上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各供应商的履约情况放到网络公众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2)形成电力设备品质控制和设备监造的合同执行机制企业可以实行统一的监造机构和设备质量检测的统一管理,建立测评专家组,定期对设备品质控制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实现信息全网共享,达到服务品质以及承诺品质的跟踪管理目标。
2.3仓储管理
2.3.1战略目标
对企业物流仓储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实行统一的定额,利用多种方式加快物流的调拨速度,对仓储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的降低货物积压量,使企业资金得以流通。
2.3.2保障措施
1)科学的仓库规划方案
企业要对仓库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仓库的位置进行编码,对全网仓库一体化规划,制定统一的仓库管理标准,合理、充分的利用仓库的资源,减少企业成本,推进全网仓库的可持续发展,对仓库进行标准化改造。
2)现代化的仓储管理手段
企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资采取不同的仓储策略,对仓库进行科学规划,利用现代的仓储管理方法,实现对仓库的智能化管理,从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调运物资时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3)事故备品备件管理
企业将物资进行统一编码,有利于企业对物资进行科学化管理,制定备品备件定检等管理办法,加强事故备品的储备,这样为企业能够减少库存资金。
2.4配送管理
准确快捷,满足生产运维要求,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可靠。企业通过建立中心仓库,实现以中心辐射的物资配送方式,对仓储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规划配送路线,完成最快捷的运送。企业在配送服务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根据不同物资的特点,及时调整运送方式,建立信息平台和呼叫中心,统一调动,进而确保优质配送服务。
2.5逆向流管理
2.5.1战略目标
逆向流管理主要是发挥逆向流管理效能,进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企业资金的积压,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5.2保障措施
强化废旧物资回收、保管、处理全过程监督管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旧物资,各个部门要根据旧物资特点对旧物资进行回收,然后对旧物资进行分类,通过企业对旧物资的管理标准,对物资进行拍卖等处理,并将处理废旧物资所得资金报到财务部门,处理废旧物资要遵循安全、环保的原则,避免出现重新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同时,企业要制定闲置物资的处理制度以及流程,做好闲置物资的合理回收等工作,将闲置物资信息放到网络平台上,这样有需要的部门就会申请调用,提高闲置物资的利用率,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闲置物资也是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财务要做好统计,以免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6物资管理制度
物资管理是物流供应链当中重要的环节,只有确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物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物流供应链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并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若想要确立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则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保障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以制度、流程、编码管理和采购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标准。企业物资部是管理物资的重要部门,因此,物资部门要制定能够管理全网物资的制度,通过企业授权,对物资编码进行统一管控,规范物资管理流程。
2)建立统一的装备采购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全网统一的设备采购标准,并且将采购标准纳入到供应商生产制造的标准当中,这样供应商生产的产品就会适应企业的要求。3结论根据上文所述,电力商品与整个社会生产紧密相联,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国要建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从而促进现代物流在电力行业的发展,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为建设统一职能电网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涵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物流服务中心
1方法
1.1人性化管理
在供应室管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通过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管理、工作分配及满足护理人员需求等措施,改善供应室管理工作。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实施前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可以看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实施前,满意4例,占40%;实施后10人满意,占100%。实施前后对比(χ2=5.12,P<0.05)。
2.2实施前后供应室工作差错事件对比实施前,一年内2864供应事件中,出现差错事件154件,占5.4%;实施后一年内2974供应事件中,差错事件45件,占1.5%;组间对比(χ2=5.17,P<0.05)。
3讨论
在供应室管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需以人为本,尊重护理人员的价值,关注人员,转变以往的管理人、控制人模式,向激励人、发展人的方面出发,以此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健康管理。在供应室健康管理工作中,需要全面监管护理人员的健康危险因素,以此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和集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护士长需针对供应室护士的健康状况,设身处地为护士着想,了解护士的身体现状,根据工作难度,尽量改善供应室管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护士的生理需求和健康需求,使护士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保持乐观轻松的情绪积极工作。
(2)日常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有效分类各种物品种类,规范和整理物品,并放置在某一固定位置,作醒目标签。使她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物品。视力不好的护士可因为醒目标志和固定位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易遗忘的工作,可写在提示板上,以免护士忘记。同时要将每日的常规工作做好特殊标记,以便使工作顺利完成。
(3)实施公开管理。在管理工作中,需广泛听取护士的建议,并根据护士的特点,合理控制科室质量,并将护理工作分配到人,使人人参与管理工作中,并让每个人出谋划策,增强护士的责任感,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供应室管理质量。
(4)满足护士的需求。在满足护士的需求中,需加强心理沟通,关心人的角度,疏导和激励护士,护士长要与护士积极沟通交流,尽量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了解和掌握护士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有效管理护士。在工作中,要设身处地的理解护士,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她们的优点,适当表扬,善于倾听她们的心声,尽量做到以德服人。对于繁重的工作,需尽量满足护士的换班和休假需求,并尽量做到真正的关心和体贴。
(5)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护士长要想得到护士真正的尊重与服气,必须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护士长要积极参加培训工作,积极学习供应室工作,虚心向年长护士请教,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组织和协调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出表率作用,在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走在前面,以实际行动赢得护士对自身的尊重,公平处理任何一件事情,尊重护士的利益,并要不断的修正管理工作,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充分得到护士的尊重。
(6)提高管理质量。在供应室管理工作中,需制定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用制度管人,定期开展月总结工作,对每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使护士可有效做到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在实施人性化管理后,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错事件率少于实施前(P<0.05)。由此可见,在医院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可明显提高管理质量,增强工作积极性,应用价值高,值得在医院管理中积极应用。
作者:孟凡香 于悦菊 阎成程 单位:抚松县医院
一、供应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整的供应链是由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三大要素构成,且三大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信息流伴随着物流与资金流双向流通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而资金流与物流呈现出相反的流动方向,三大要素的动态流通是供应链维系的基础。尽管三大要素的流通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供应链各要素的管理过程中却表现出不同步性,典型的便是供应链中的资金管理要么独立于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之外,要么在管理时间上落后于其他两大要素。
二、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目标及预期作用
笔者认为,构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与数据可得性三个原则,科学性是指在构建过程中,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要科学,合理性是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要符合经济业务往来的实际情况,数据可得性是指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要能够准确地获取。而构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目标在于解决好当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三大问题,科学准确地评价供应链资金管理的成果,发现问题,以便提出解决方案。而构建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运行效果做出评价,第二点在于对供应链节点上的各成员资金管理效果做出评价,第三点是对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效果作出评价。
(二)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在分析资金管理时不能机械地只将经济指标包含在内,同时需要包括一些其他指标。基于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预期作用,所以指标选取方面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评价,二是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三是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是指以供应链所包含的业务为视角,分析资金在业务流程中的管理效果,一般包括产销率指标、产需率指标、产品生产周期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4个方面。二是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包括准时交货率指标、成本利润率指标、售后服务满意率、质量合格率指标等4个方面。三是供应链整体经济效益评价,是指对资金在整条供应链中运行所产生的整体收益进行评价,这也是对整个供应链资金管理效果的最直观的评价,包括销售利润率指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总产值增长率指标、利润增长率指标6个方面。
(三)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最终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借助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构建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模型。
三、总结
在评价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可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对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找到供应链企业资金流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和整合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作者:王志龙 单位:湖南开关实业有限公司
1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优化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使收付流程更加合理迅速,减少运营资金的占用比,并能实现系统自动支付。它还使企业可以进行为期比较短的头寸调度,对未来资金流进行预测,给企业提供准确的业务规划参考。此外它是在合作商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和运营资金,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下面将介绍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五大模块以及一大整合平台:
1.1采购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企业内部库存的实时数据,以及与供应商相关的具体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付款折扣和付款期限等。使企业能根据采购预算范围做出合理决策。具体而言,应设立“供应商信息”和“产品信息”子模块。前者是通过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量化标准对供应商进行企业环境评估,并了解其资金运营情况。后者则详细记录各供应商的产品价格种类等信息,以保证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该模块的设置,采购员提交的每一笔订单都会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有所体现,从订单审核到仓库验货的整个过程都由财务部门进行监控。
1.2库存和存货管理模块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库存管理,存货也是构成营运资金的一大组成部分,库存量过高会占用过多的资源,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运作的成本,而库存过少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制约生产,错过交货期,使购货方不满。故该模块必须能及时更新在产品、产成品的数量,以及物料的入库、出库、结存、报废、盘点等方面信息,并合理利用这些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此外,供应链中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牛鞭效应”的产生,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充分合作,实现信息的共享,消除存货上的浪费。
1.3销售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应提供相关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具体客户的信用期限、付款期限。相对于采购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应设立“客户选择”以及“产品售价信息”子模块。在“客户选择”子模块中,对买家的选择应关注其资产总额、现金流量以及偿债能力指标等财务指标。在“产品售价”子模块中,要实时反映产品的需求数量、市场价以及价格走向趋势,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财务供应链管理还要以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为目标,对供应链的投入产出和现金流进行分析与控制。
1.4财务管理模块
该模块应包括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三大子功能模块。成本会计子模块的作用通过成本动因的控制准则、价差控制准则、量差控制准则对每道工序上的料工费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动态的获取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的相关信息,应用费用中心控制标准、利润中心控制标准、资金预算等标准以及部门费用和总额费用控制准则、个人借款限额准则等,对费用与资金的去向进行监控,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各种费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动态财务能力。
1.5动态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
该平台为上述四大模块的载体,与企业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系统无缝集成,采购、入库、付款、生产、销售、出库、收款等信息都能在平台上有所体现,进而将有关的财务信息反映在相应的账簿和报表上,整个流程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合作。另一方面,该平台也是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信息共享的窗口,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总之,动态业务一体化平台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一种高效整合。
2财务指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指标可以系统全面地揭示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企业各部门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经营战略与方案。因此,一些财务指标对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1运营能力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收回应收账款的快慢,如果较多的资金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形成坏账,将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过短则意味着该企业对下游合作商的信用水平要求苛刻。(2)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库存管理水平,管理学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然而零库存会带来诸如生产断档等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转而寻求较高的存货周转率。高的存货周转率意味着库存能够更快的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变现能力和存短期偿债能力。协同式供应链管理可以对存货周转率中反映的问题进一步追溯其动因。(3)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天数。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该数值越高,说明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通过对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管理层可以发现并处置闲置资产以及利用不充分的资产来改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生产外包的方式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2.2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而速动比率是指除去存货等非速动资产后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越高,企业的信用度越好,在与上下游合作商签订购销合同时以及企业融资时更具谈判优势。
2.3获利能力指标
在获利能力指标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指标反映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过低,则企业管理者应反思生产经营中的无效耗费,完善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加大成本审核工作的力度。
3结语
持续增长的业务、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品需求的快速变化要求财务决策应该与供应链管理决策相结合,企业如果不能使其财务规划与供应链协调一致的话,就很难盈利。财务供应链将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信息与财务信息关联起来,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数据化、直观化,同时,各职能部门的参与以及信息化、电子化的手段也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信息录入的工作量。此外,将财务指标运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从结果来追溯问题的动因,也为管理决策提供了一大有力的分析工具。
作者:李昱霖 单位:江南大学
一、供应链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热点分析基本停留在内容分析法上,鲜有学者运用科学计量学对我国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及主流学术领域,为其他学者快速有效地把握供应链管理学科动态提供研究的切入点。
1.关键词词频分析
文章以2010-2014年CNKI收录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供应链”为检索词,检索路径为篇名,除去无关键词、重复检索等文章,获得论文2169篇,共出现关键词4052个。使用SATI对所选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限于篇幅,列出前10个关键词词频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共词分析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或论文中次数的统计,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进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以探索学科的发展,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视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由文章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形成的网络可以称为“共词网络”。文章从关键词共现角度出发,两两统计前100位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由于多值矩阵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局限性,将多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
(1)网络的密度
在无向关系网中,若有n个行动者,那么其中包含的关系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可能值为n(n-1)2,如果该网络中包含的关系数目为m,那么该网络的密度为mn(n-1)2。总体来说,网络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越大。网络密度已经成为社会网络分析中反映节点间的关联性最常用的一种测度,数值越大,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以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为数据源,沿NetworkCohesionDensity路径计算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表明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说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指数之一,反映了每个关键词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第一,度数中心度。行动者的度数中心度可以分为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是用网络中与某节点相连节点的个数来衡量的,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越接近网络的核心。相对中心度是绝对中心度的标准化形式,即绝对中心度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第二,中间中心度。两个不相邻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集合中的其他行动者,特别是在这两个连接路径之间的行动者。该测度反映了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最短的途径)上,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第三,接近中心度。一个点的接近中心度是该点与图中所有其他点的捷径距离之和,与中心点距离最远的行动者也在信息资源、权利、声望以及影响方面最弱。因此,该值越大,说明该点越不是网络的核心点。在具体的网络中心性分析中,如果研究的问题关注交往活动,应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如果研究对交往的控制,应采用中间中心度,若侧重分析相对于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或有效性,应采用接近中心度。基于此,文章使用UCINET分析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截取前10位关键词情况。由以上分析可得,度数中心度前11的关键词中有8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这些词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说明度数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收益共享契约、突发事件与双渠道虽然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由于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在关键词共词网络中获得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在共词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是测量某关键词影响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能力大小。中间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之中有7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说明中间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核心企业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在网络中起到较高的的“中介”作用,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对其他关键词是否共现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
(3)派系分析
“派系”指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完备”即其中任何两个关键词之间都是直接相连,并且不存在任何与派系中所有关键词都关联的其他关键词。在进行派系分析时,为了排除“偶然”现象的发生,剔除了共现次数少于2的关键词,只分析共现次数大于等于2的前30个高频关键词的分派。在UCINET中沿NetworkSubgroupsCliques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分派分析,选择派系最小规模为4,共得派系9个
(4)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这种结构中主要存在两类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和边缘行动者。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网络,可在主对角线上找到高密度的块与低密度的块。“核心”是高密度块,是由一些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边缘”是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低密度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联系较弱。在UCINET中沿NetworkCore/Periphery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核心-边缘分析。核心-边缘分析把共词网络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核心区节点之间的网络密度较大,为0.833,处于该区的关键词共现比较频繁,并拥有着极强的辐射能力。核心区包括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协调、博弈、突发事件、博一、供应链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热点分析基本停留在内容分析法上,鲜有学者运用科学计量学对我国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及主流学术领域,为其他学者快速有效地把握供应链管理学科动态提供研究的切入点。
1.关键词词频分析
文章以2010-2014年CNKI收录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供应链”为检索词,检索路径为篇名,除去无关键词、重复检索等文章,获得论文2169篇,共出现关键词4052个。使用SATI对所选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限于篇幅,列出前10个关键词词频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共词分析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或论文中次数的统计,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进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以探索学科的发展,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视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由文章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形成的网络可以称为“共词网络”。文章从关键词共现角度出发,两两统计前100位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由于多值矩阵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局限性,将多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
(1)网络的密度
在无向关系网中,若有n个行动者,那么其中包含的关系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可能值为n(n-1)2,如果该网络中包含的关系数目为m,那么该网络的密度为mn(n-1)2。总体来说,网络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越大。网络密度已经成为社会网络分析中反映节点间的关联性最常用的一种测度,数值越大,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以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为数据源,沿NetworkCohesionDensity路径计算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表明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说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指数之一,反映了每个关键词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第一,度数中心度。行动者的度数中心度可以分为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是用网络中与某节点相连节点的个数来衡量的,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越接近网络的核心。相对中心度是绝对中心度的标准化形式,即绝对中心度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第二,中间中心度。两个不相邻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集合中的其他行动者,特别是在这两个连接路径之间的行动者。该测度反映了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最短的途径)上,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第三,接近中心度。一个点的接近中心度是该点与图中所有其他点的捷径距离之和,与中心点距离最远的行动者也在信息资源、权利、声望以及影响方面最弱。因此,该值越大,说明该点越不是网络的核心点。在具体的网络中心性分析中,如果研究的问题关注交往活动,应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如果研究对交往的控制,应采用中间中心度,若侧重分析相对于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或有效性,应采用接近中心度。基于此,文章使用UCINET分析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截取前10位关键词情况。由以上分析可得,度数中心度前11的关键词中有8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这些词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说明度数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收益共享契约、突发事件与双渠道虽然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由于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在关键词共词网络中获得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在共词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是测量某关键词影响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能力大小。中间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之中有7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说明中间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核心企业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在网络中起到较高的的“中介”作用,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对其他关键词是否共现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
(3)派系分析
“派系”指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完备”即其中任何两个关键词之间都是直接相连,并且不存在任何与派系中所有关键词都关联的其他关键词。在进行派系分析时,为了排除“偶然”现象的发生,剔除了共现次数少于2的关键词,只分析共现次数大于等于2的前30个高频关键词的分派。在UCINET中沿NetworkSubgroupsCliques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分派分析,选择派系最小规模为4,共得派系9个
(4)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这种结构中主要存在两类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和边缘行动者。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网络,可在主对角线上找到高密度的块与低密度的块。“核心”是高密度块,是由一些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边缘”是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低密度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联系较弱。在UCINET中沿NetworkCore/Periphery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核心-边缘分析。核心-边缘分析把共词网络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核心区节点之间的网络密度较大,为0.833,处于该区的关键词共现比较频繁,并拥有着极强的辐射能力。核心区包括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协调、博弈、突发事件、博弈论、收益共享契约,与度数中心度分析基本一致,其中,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虽然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但其与核心区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低,故排除出核心区域。边缘区的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76,说明此区域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中间区的网络密度为0.243,该区域关键词间的联系较为疏松。
二.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一大主要研究热点。第二,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表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第三,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供应链协调(基于博弈的供应链协调、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供应链突发事件等,并且这些研究热点间关系紧密。第四,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供应链虽未处于核心区域,但二者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较高,亦属于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第五,分派分析表明,供应链回购契约、随机需求(不确定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作者:苟辰楠丁程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弈论、收益共享契约,与度数中心度分析基本一致,其中,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虽然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但其与核心区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低,故排除出核心区域。边缘区的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76,说明此区域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中间区的网络密度为0.243,该区域关键词间的联系较为疏松。
二.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一大主要研究热点。第二,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表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第三,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供应链协调(基于博弈的供应链协调、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供应链突发事件等,并且这些研究热点间关系紧密。第四,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供应链虽未处于核心区域,但二者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较高,亦属于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第五,分派分析表明,供应链回购契约、随机需求(不确定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作者:苟辰楠丁程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1.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部门都积极地将自己的部门进行改造,从而使得自身能够适合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有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并在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基础上发展,产生各种衍生功能,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设计意义。在我国,已产生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公司,专门从事物流管理这一行业,要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就必须事先建设好供应链系统,因为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对企业和客户的联系产生强大的作用,而且对在供应链系统基础下的各种衍生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和收入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建设好物流管理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2.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有目的性的功能,是拥有着复杂的操作性的,不同的链条之间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参与者共同受益的共赢模式也是在当下时展备受推崇的获利模式,因此,随着物流管理因素的逐渐发展壮大,各国也更加注重起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功能了。这也就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的引人注目,使得物流管理更加得被重视。但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其的利用不断加大,从而一些随带的问题便被渐渐的暴露出来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客户所产生的物质要求不仅仅只是仅限于我国的物质条件,人们更加注重国际物流的发展状态,虽然有部分企业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脚步,但是,仍然有一些“古板”的企业,他们沉睡在以往的发展状态中,不知道改变与更新,于是便渐渐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这对其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发展的暂时落后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发展的长期滞后便会导致其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最后被迫退出商业的发展市场,这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结果。
3.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大量的资源便会被白白浪费在不值得运作的生产方面,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客户多样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便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长期滞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懂得更新与改进,不懂得接纳新思想,不敢去接触新事物,于是便与时代隔了一道鸿沟,企业的上下游无法连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客户的售后反馈无法及时传达等等,这些可能会出现在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最终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次,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很多企业仅仅只是注重供应链系统的完善以及物流管理的条例措施的改善,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改进措施,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落后于其他竞争对象,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便会制约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技术的单一也使得企业无法拥有自身的工作优势,与世界的脱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处于劣势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致使企业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发展状态的劣势。
二、促进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改进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人才,紧随时展的脚步。由于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某些地区接受新事物的时间总是会落后于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会导致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被引进,或是引进的成本费用过高而无法负担,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导致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使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却没有适应技术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也是会从根本上导致经济产生不好的效益,因此,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该被作为一个物流管理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想要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想要在这一专业领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就要多多培育创新型人才,积极创造出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专业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立于不败之地,随时关注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积极引进别的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工作职员都自主的接受这些先进的知识、思想,并且建立积极的工作机制,让工作职员们能够自己努力地去探索新世界的领域,积极的奖励机制也是促进职员们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物流管理应用的人才,这也要求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不落后于潮流。
2.创新物流管理功能,促进技术改革。在物流管理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经历了从比较落后的技术发展至先进的技术,然而有些企业随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系统,有的企业却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懂得去更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持续发展起来,如何用智慧的眼光去辨别事物的好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阶段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是处于上升的状态,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物流管理系统被不断地更新和创新,要想在企业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的物流管理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促进技术改革,将陈旧落后的设备淘汰掉,引进新型高端设备,加入信息技术功能,因为信息技术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大信息化程度的建设,增加工作效率,努力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3.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的研究,促进企业发展质的飞跃。虽然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已经被一些学者拿出来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接受新技术的现象,基础设备的落后便使物流管理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阻碍,因此,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努力降低企业的工作成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系统是促进物流管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功能和技术应用,将供应链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联系起来,加强各自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降低工作的风险,做好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基础。然后,将研究延伸到物流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响应客户的要求,提升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的水平,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加以规划,建立员工奖励制度,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物流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客户反馈的反映,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争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尚存,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优势的培养,现阶段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因为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于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中,先进的方面应该继续加以保持,并且不断跟随世界发展的步伐,而在不足的方面就应该加以重视,并且努力寻找办法解决,先抓住主要矛盾,寻找各种途径去解决矛盾,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向上更进一步。
作者:李巍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一、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在现阶段的供应链发展状态下,各个主体之间有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分别提高自己的内部创造力,合作能够增强相互之间配合的默契,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效果。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部门都积极地将自己的部门进行改造,从而使得自身能够适合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有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并在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基础上发展,产生各种衍生功能,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设计意义。在我国,已产生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公司,专门从事物流管理这一行业,要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就必须事先建设好供应链系统,因为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对企业和客户的联系产生强大的作用,而且对在供应链系统基础下的各种衍生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和收入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建设好物流管理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有目的性的功能,是拥有着复杂的操作性的,不同的链条之间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参与者共同受益的共赢模式也是在当下时展备受推崇的获利模式,因此,随着物流管理因素的逐渐发展壮大,各国也更加注重起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功能了。这也就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的引人注目,使得物流管理更加得被重视。但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其的利用不断加大,从而一些随带的问题便被渐渐的暴露出来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客户所产生的物质要求不仅仅只是仅限于我国的物质条件,人们更加注重国际物流的发展状态,虽然有部分企业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脚步,但是,仍然有一些“古板”的企业,他们沉睡在以往的发展状态中,不知道改变与更新,于是便渐渐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这对其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发展的暂时落后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发展的长期滞后便会导致其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最后被迫退出商业的发展市场,这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结果。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大量的资源便会被白白浪费在不值得运作的生产方面,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客户多样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便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长期滞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懂得更新与改进,不懂得接纳新思想,不敢去接触新事物,于是便与时代隔了一道鸿沟,企业的上下游无法连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客户的售后反馈无法及时传达等等,这些可能会出现在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最终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次,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很多企业仅仅只是注重供应链系统的完善以及物流管理的条例措施的改善,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改进措施,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落后于其他竞争对象,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便会制约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技术的单一也使得企业无法拥有自身的工作优势,与世界的脱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处于劣势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致使企业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发展状态的劣势。
二、促进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改进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人才,紧随时展的脚步
由于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某些地区接受新事物的时间总是会落后于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会导致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被引进,或是引进的成本费用过高而无法负担,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导致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使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却没有适应技术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也是会从根本上导致经济产生不好的效益,因此,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该被作为一个物流管理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想要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想要在这一专业领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就要多多培育创新型人才,积极创造出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专业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立于不败之地,随时关注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积极引进别的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工作职员都自主的接受这些先进的知识、思想,并且建立积极的工作机制,让工作职员们能够自己努力地去探索新世界的领域,积极的奖励机制也是促进职员们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物流管理应用的人才,这也要求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不落后于潮流。
2.创新物流管理功能,促进技术改革
在物流管理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经历了从比较落后的技术发展至先进的技术,然而有些企业随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系统,有的企业却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懂得去更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持续发展起来,如何用智慧的眼光去辨别事物的好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阶段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是处于上升的状态,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物流管理系统被不断地更新和创新,要想在企业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的物流管理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促进技术改革,将陈旧落后的设备淘汰掉,引进新型高端设备,加入信息技术功能,因为信息技术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大信息化程度的建设,增加工作效率,努力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3.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的研究
促进企业发展质的飞跃。虽然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已经被一些学者拿出来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接受新技术的现象,基础设备的落后便使物流管理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阻碍,因此,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努力降低企业的工作成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系统是促进物流管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功能和技术应用,将供应链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联系起来,加强各自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降低工作的风险,做好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基础。然后,将研究延伸到物流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响应客户的要求,提升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的水平,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加以规划,建立员工奖励制度,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物流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客户反馈的反映,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争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尚存,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优势的培养,现阶段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因为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于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中,先进的方面应该继续加以保持,并且不断跟随世界发展的步伐,而在不足的方面就应该加以重视,并且努力寻找办法解决,先抓住主要矛盾,寻找各种途径去解决矛盾,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向上更进一步。
作者:李巍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物流发展的阶段
1.1萌芽阶段在20世纪中叶,物流整体处在萌芽阶段,这个时间点上的世界处于特殊的阶段,整体的工业水平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战争催生出来的巨大物品需求,使得从生产到销售在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从到生产厂家采购货物到具体零售批发的整个过程中,浪费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了节约这一部分的开销,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兴起了第三方运输公司,形成了初级的企业物流理念,这是企业物流的萌芽阶段。
1.2内部物流阶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部物流开始出现在世界上,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始通过科学理论去指导企业的运转和经营,不仅如此,企业也开始了生产方式上的转变。不仅开始对营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更加注重生产的成本,这样一来就使得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状况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形式和观念都还只局限在企业的内部,并没有将整个物流过程中的生产制造、采购和销售纳入到系统的管理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各大企业已经开始让物流的作用有所发挥,可是目光还只局限在对产品的销售起到的作用,还没有对物流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1.3供应链物流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物流一直占据着整个商业市场,因为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市场中比拼的关键早已不是传统背景下的企业实体,而演变成了支撑企业实体存在的整个流动链条。只有稳固这一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让这个链条快速扎实地运转起来,企业自身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稳中求胜、独占鳌头。因此,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不再把目光局限在企业这一狭小的范围之中,而是把注意力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企业运转的外部延伸领域。在管理上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处理企业运转和外部链条之间的辩证关系上,认识到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运转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领导者们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从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企业的运转,不再拘泥于原有的界限,无形之中建立了一个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流通链条,使企业运转于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之中。
2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特征
人们常说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整体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降低运营流通的总成本,让两者有机结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以此为企业总体的行动纲领,来协调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订货到货物运输,再到仓库储存,最后到货物装卸,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充分利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预期目标。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决策全局化对物流供应链进行营销管理,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物流运营管理流程,在此之上还囊括了各个企业之间的货物流通整体规划控制,通过相互之间的生意往来,加深企业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互通互信,以此来达到建立产业供应链系统,并从全局的高度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扎实打好每一个环节的基础,细化对每一个流程甚至操作步骤的管理,最终建立起一个衔接紧密、环环相扣、高效敏锐的产业供应链,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2价值最大化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在不断繁荣,各企业的生产力也在逐渐提高,市场中的竞争方式在不断翻新,竞争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再次谈到竞争早已不是原来降低成本和扩大利润的竞争,而是逐渐地将重心转移到了市场的需求。因为企业现在需要做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和销售两点一线的运作方式,而是针对企业生产的动力来源——市场需求,来进行各种方式的关注和刺激,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生产调整。其本质就是,让企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吻合,在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住反馈的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生产,将生产的闲置和浪费降到最低,花费最小的成本满足市场最大的需求,将企业生产的价值最大化。
2.3组织动态化从本质上讲,物流供应链营销管理体系,最终还是以实体企业为核心,服从实体企业的调配和管理,但是这一体系的优越之处就是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通过不同方式来进行不同的有机组合,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使企业的生产最大程度地吻合市场的需求,让这一体系本身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
2.4管理信息化在对整个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程序,内容也十分分散和烦琐,所以,只有将所有的内容和程序都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才能够使得这一管理工程全面有序地运转起来。但是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只有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全程信息化,让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共享,企业才能及时获得信息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得生产计划和营销的方式能够紧跟市场的脚步,从而发挥出系统的作用。
3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物流供应链条的管理已经在战略高度上形成了由供应、分销、零售三大支柱性行业组成的全新模式,发展到今天,这三方商家已经各自承担起各自领域中的职责,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的工作职责却缺乏明确划分,不仅如此,还会因为权利和利益的争端而造成恶性竞争。对物流供应链进行战略性的营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供应链条中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避免不良问题发生,使得竞争更有价值和意义,让每一个这一链条中的成员都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在具体的物流环境中存在着由四种力量做为导向的物流供应链战略营销管理模式。
3.1供应商主导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购物方式几乎被完全取代,在全新的购物理念和购物方式的影响下,很多生产厂家和供应商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销,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将传统的货物流通模式进行了最大化的精简,几乎省略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使得在传统商业模式下生存的分销商无法立足,失去了传统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厂家和供应商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出了全新的货物流通运营模式,做到了生产营销一体化,直接与市场接触,这种全新的货物流通营销模式就是在供应商主导下而形成的。
3.2零售商主导在市场经济的巨大空间中,零售商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着生存空间,它充分利用起被整个物流市场忽略掉的中小型或者微小型厂家,这些厂家自身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和勇气摆脱传统的运营模式,只能通过零售商来达到自己与市场对接的目的,通过零售商使自己的产品流通到市场,这样一来,在厂商获取市场动态降低风险的同时,零售商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利润,形成双赢的局面。
3.3产销联盟主导这一模式由厂商和销售商共同组成,两者通过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来形成独特的完整物流体系,不仅超越了各自的局限,还使市场利润得以均衡分配。
4物流供应链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人们购物理念的变化,传统的物流模式必然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送货上门服务。在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的零售商必然会逐步走向连锁合营的方向,这样一来,在统一的配货规划中,将会形成物流集成的局面,随着连锁规模的不断扩大,甚至会出现货物流通全球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物流运营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并逐步走向规模化。
5结语
缩小上所述,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对物流供应链进行战略性的营销管理,使得组成这一链条的各方利益达到均衡,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有效地降低了物流管理的整体风险,它标志着整个市场环境在逐渐地成熟和进步。
作者:冯希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绩效考核不能代替绩效管理
谈到绩效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考核,尤其是年底的考评,这足以表明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绩效考核与管理概念混淆,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阶段,不能代替绩效管理;其次,绩效考核被简化成了年底的考评或约谈。
我们从很多单位还看到这样的共同现象:
(1)一到年底考核,大部分单位都采取一个文件通知考核时间、地点或印发一些表格。
(2)考核时被考核对象总结一念,领导、同事打分,然后人力资源部汇总打分结果,再不就是员工填一些表格,部门领导写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语,然后交回人力资源部。
(3)年底根据最后一名的情况采取末尾淘汰、轮岗或其它形式的职位变动甚至不动。
(4)考核最后的和第一的未必有待遇的变动。或者就是表格一收等于泥牛入海不知所踪。
如此的考核只是一个报送上级部门开展考评的形式,意义大与不大暂且不谈,但如此的循环是否为管理者的初衷,能否满足发现人才,激励后进,最终实现企业各项目标还有待商榷。以上这些管理中出现的“常态现象”都不利于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虽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但在有效衔接上存在的差距,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短板还是不容乐观的。基层单位是企业管理的执行部门,一个部门的绩效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企业的绩效管理总体水平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实效。发电企业未来的竞争将完成从发电资源配置到企业管理方面的转化,绩效管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看来,这些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对电力企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除脱离本企业实际情况使先进管理活动流于形式外,照搬照套,机械式地使用相关管理方法也使企业在运行中事倍功半。
二、发电企业绩效管理存在一定弊端
一是绩效指标的确定与基层单位的执行力之间存在空隙,制定目标有些不切实际,单纯的绩效考核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绩效考核形式化、简单化。二是由于缺乏日常绩效信息的有效积累和正确评估,绩效考核变成了表格化、形式化,最终绩效考核在各方看来或许会认为是一种偏于主观,较为片面,说服力不强的工具而已。三是考核结果没有真正与奖惩制度、岗位调整等激励机制进行有效衔接。四是将绩效考核聚焦点放在考核本身,绩效考核与绩效体系改进存在脱节现象,造成绩效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中应有的推动作用。这些现象与我们所说的部门小现象其实如出一辙。所以要做好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必须从细节抓起,从企业基层单位做起,让绩效管理通俗化,让每一位管理者都知道绩效管理是他们在基层单位管理中随时可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这样才能保证绩效管理深入基层,收效在企业。当然,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核心部门的绩效管理平台,发挥好人力资源部在绩效考核方面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不能以绩效考核简单取代绩效管理,必须从大方向上把握好企业绩效管理总体目标,要学会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为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扬长避短,实现绩效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最终实现本部门和企业绩效的共同提升。
三、为搞好发电企业长效平衡发展,做好物资供应部门绩效管理工作
提高部门微循环能力,完善企业绩效管理。微循环也就是具体到我们物资供应部门的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物资供应部门如何改进自己绩效管理的工作,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具有本部门特色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计划—绩效实施和考核—考核信息反馈和整理———绩效评价及绩效结果应用———存档。只有形成一整套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形成绩效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先进理念,只有管理者对这种思想有充分的理解,绩效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绩效的提升源于好的绩效计划,绩效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计划制定的及时性与合理性。在制定绩效计划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根据企业的战略经营计划、本部门目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共同分析、探讨员工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应达到的程度、衡量的标准以及工作完成的时限,达成共识并签订绩效合约。绩效计划不仅要使员工清楚地知道工作的努力方向,而且也将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二是绩效考核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并量化本部门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不能简单地以完成或未完成进行考核,应以采购物资的质优、价廉,可靠、安全为前提进行综合评定考核。
2012年6月物资供应部使用大唐集团公司财务一体化系统以来,对原有的采购流程审批和采购费用管理全部实现信息化和微机化,对绩效管理考核内容也被赋于新的含义,对物资采购需求计划的下达与审批流程,对招标、议标、询价、议价、比质、比价等各不同价位、不同总价、不同物资的采购环节、采购方式及采购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尤其以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和在预算费用内才能完成采购任务做为完成采购任务的前提条件。同时结合我厂物资供应部原有管理系统进行采购全过程管控,形成与集团公司一体化系统并存、互补运行的新模式。绩效考核根据当月采购工作量,以廉洁自律30分、供货质量20分、采购价格20分(采购价格的评定,依据市场行情变化进行横向比价、纵向比较的方式进行考核),供货时间10分、售后服务10分和使用部门意见10分,共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打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廉洁自律打分达不到30分,供货质量打分低于20分,全部扣除当月综合奖;其余四项以扣除分值的总和做为扣除综合奖的百分比。对于达到满分的员工则给与300元/月的奖励,全年累计达到1200分以上者,奖励3000元。客观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使绩效管理更加强调量化指标的提取和跟踪并与员工年终评比、外出培训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在本部门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本部门的绩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实现员工和组织的近期与远期战略目标。三是绩效考评必须明确时间周期,以月为考核节点,年为评定终点,周和季为阶段总结节点。四是通过跟踪绩效考核流程的执行情况及员工反馈的问题,采取集思广议的方式及时进行完善与修订,使绩效考核工作继续发挥推动力作用,使各岗位均步入良性循环的最佳工作状态。五是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人员培训、岗位调整、薪酬调整等方面,定期对材料计划和备品计划岗位进行必要的轮换,随着岗位的轮换,要求员工要尽快掌握新岗位的工作特点,适应对本岗位的绩效管理考核。只有当物资供应部门的小微循环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时,发电企业的大循环水平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四、依据准确绩效考核结果,推动个人职业生涯,提拔企业多方人才
绩效管理的艺术性,是发现人才的关键。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部门并不是很重视绩效考核,某种程度上人际关系相对偏重,任用人才时,也并不是通过绩效考核来视察,而是看是否和重要人物或上级或企业有关系。这样选出的人难免不会服众,也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些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企业,整体社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企业要想站稳脚甚至屹立不倒还是需要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准确有效的考核结果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绩效管理业绩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无论从公平还是公正方面讲都会得到企业员工的拥护,这样的人才也真正为企业带来利益。当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依据准确考核结果,那么如何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一,考核方法要科学,采取量化的标准,没有检测体系就会失去公平性。其二,信息必须通畅,考核过后信息反馈必须及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太重视设计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优化操作流程,而没有将考核结果甚至其它一些相关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反馈并提高,最终也不会达到绩效考核的理想状态,也不会真正考核出优秀人才,让员工失去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激情。一方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可能拖延,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得到优秀人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是员工要用业绩说话,强化绩效考核,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推动企业文化深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要求的是利润,为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会尽其所能降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而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但对于个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优秀者薪酬增加,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带来的收益比他实际得到的大得多,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后的人才录用提升,给全体员工做出了一个榜样,工作只要有业绩,付出就会得到回报,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职业生涯中的,起到宣传引领作用,这种实际行动比成千上万的语言作用要大很多,如此循环,一种自身的企业文化逐渐被深入,一个企业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可想而知,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所以看到这样的优点,要求我们强化基础的绩效考核,建立有效的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以此来更好地进行绩效考核,然后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物资供应部门小范围绩效管理,带动发电企业大范围的绩效管理工作的提升,最终一定会为发电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作者:刘月娥单位::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物资供应部
一、什么是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就是供应商在产品的增值、服务和各类信息方面为客户提供的一体化商务活动的行为。优质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不仅能够协调好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减少整个流程中的工作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的销售利润,在竞争的风险中站稳脚跟。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
1.市场的需求影响着物流活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市场是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所以,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同来制定适合于该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另外,在供应链的整个操作流程中,还有一些环节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采购、制造、销售等等。只有充分协调好各个环节,每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市场的销售量,将销售渠道流通化,开创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
2.技术水平在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水平是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也是物流系统运行的保障与基础。在整个物流管理中需要依靠信息的支撑,而技术则能够驱使信息通道更加完善、更加畅通。信息系统在整个物流管理中及时观察市场动向的重任,它能够及时向企业提供有效可靠的消息,以便企业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与对策。这样不仅使得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仓库里的货品积压率。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减少了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3.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外包销售的环节是很重要的,而这就牵扯到第三方的物流。事实上,第三方物流的利用,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轻便。因为第三方物流可以根据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并迅速的做出反应,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第三方物流起到了协调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与整改,同时,第三方物流也为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三、当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现状
1.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虽然出现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之后,但其包含了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用时间作轴。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除了包含传统的物流管理外,还含有管理中的知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在企业的正常管理中,物流是基于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前提下运行的,但物流又是整个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也是联系各个因素的关键环节,物流保证了商品的运输与供应,是市场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后援军。
2.物流管理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今天,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组成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而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又分别主要是销售物流与实物分销。人们在对物流的不断需求中,逐渐对物流提出了安全与效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物流的保管与运输上。在企业的运作中,物流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企业需要高效的运转,需要依赖于物流的高效率与低错误率。在商品的供应阶段,企业需要物流运输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确保商品能够及时供应。另外,在销售阶段,有些商品需要通过物流的方式交到顾客的手中,这样就需要保证物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物流管理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至关重要。
3.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所消费的、所使用的商品也各有不同,市场趋于个性化,导致了企业在运行中,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并准确做出经营转变的决策。在企业的各种决策中,将物流的管理发展成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市场的竞争中,企业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以生产经营为销售主导,并对整个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全面的跟踪与管理。企业只有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才能避免市场的巨大冲击,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供应链一体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要想保证商品流通的及时准确,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转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保证物流的高效运转,关键是企业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管理者准确地对市场的现状做出判断分析,并及时调节自身的战略措施,以优质的产品与贴心的服务来回馈市场。另外,物流企业还需要吸取各家所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虚心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的观念与措施,加强自身的企业综合实力,用强大的企业实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如何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1.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化管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也需要基于信息交互的平台上。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仅仅局限于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属于单纯的货物传递活动,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则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利用便利的信息渠道,即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相应适当的调整,以灵活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
2.物流管理环节的整合。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分工不明确、散漫无章法、只以利润为目的等等问题,而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则需要高度的集成化,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并由企业集成化管理,形成一种跨界式的物流模式,将物流环节简单化,便捷化,以此来适应快节奏的市场需求。
3.信息共享是实现的关键。信息的交互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建设一条畅通及时的信息通道,以准确判断市场的正确走向与风险趋势,来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调整与应对。另外,信息的采集还应该包括产业链中的产品的信息、物流的信息、库存的信息以及销售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应该掌握在企业管理者的手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部署。
六、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是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的科学与灵活,能够将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能够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在市场中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作者:谢喜珍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时代,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能在企业管理中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高科技战略相结合,企业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物流体制,逐渐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物流”和“供应链”如今已成为企业寻求长远发展、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沃尔玛(Wal-Mart)公司是全世界零售业年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的巨头企业,素以精确掌握市场、快速传递商品和最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著称,是著名的“全球500强排行”的冠军。目前沃尔玛在全球十个国家开设了超过5000家商场,员工总数160多万,分布在美国、墨西哥、波多黎各、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中国、韩国、德国和英国10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800多亿美元。本文从现代物流和高科技战略的角度对沃尔玛公司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性意义。
2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
2.1物流的概念美国物流经营全国会议提出:物流是产品从生产线的终点到达消费者的有效移动以及从原材料的供应者到生产线起点的移动这样一种广泛范围的活动,是在制造业和商业中使用的语言,这一活动包括货物输送、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库存管理、工厂或仓库布局、订货处理、市场预测以及对顾客的服务、信息活动。2.2供应链的概念对供应链比较常用的定义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合作企业和部门所组成的网络。该网络的中心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服务对象是产品或最终用户。2.3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降低物流成本,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3沃尔玛的现代物流技术
3.1产销联盟和供应链的构筑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大型生产商宝洁公司和美国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结成了战略联盟,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在实践上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骄绩。宝洁公司与沃尔玛公司之间的产销联盟的一个重大积极作用是彻底打破了当时在美国流通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以双环节为主的多环节流通体制,引进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使产销双方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经营和物流管理系统,使产销都能对应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其结果是有效遏制了滞销品的产生。从此以后,沃尔玛就一直采用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为其全面控制流通成本,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打下了基础。产销联盟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是借助于产销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自动订发货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和交易框架,建立起一对一的长期合作关系;二是通过共同营销的实施,以实现个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2交叉作业技术沃尔玛不仅改变了竞争逻辑,对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了革命性的转变,即引进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从而为压低价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沃尔玛还打破了传统零售行业的存销方式,实行“过站式”物流管理,即统一订货,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当时沃尔玛在它的配送中心应用了交叉作业技术,供货商将货物运到配送中心之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量,对商品进行就地筛选、重新打包。沃尔玛的价格标签和统一产品条形码早已经在供货商那里贴好,货物在配送中心的一侧作业完毕之后,被运送到另一侧,准备送到各个分店。配送中心配备有激光制导的传送带,足有几千米长,货物被成箱地送上传送带。在48小时以内,装箱的商品从一个卸货处运到另一个卸货处,而不在库房里消耗宝贵的时间,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水平。与行业平均值相比,沃尔玛的销售成本降低了2%—3%。
4沃尔玛的高科技战略
沃尔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了产销联盟,进行了有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并实施了严格有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这确保了公司在效率和规模成本方面的最大竞争优势,也保证了公司顺利地扩张。除此之外,先进的信息系统对沃尔玛公司的成长功不可没。沃尔玛公司是第一个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它的信息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公司在此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
4.1沃尔玛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1977年,沃尔玛公司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化配置,实现了客户信息—订货—发货—送货的整体化流程,也实现了公司总部与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及时采集商品销售、存货和订货信息,为公司对复杂配送系统的跟踪和控制提供支持。沃尔玛于1979年建立第一个数据处理和通信中心,在整个公司内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和每天24小时连续通信。
4.2沃尔玛公司的商品条码技术运用沃尔玛公司还配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地利用商品条码技术。1981年,沃尔玛公司开始在几家商店进行试点,在收款台安装读取商品条码的设备,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到80年代末,沃尔玛公司的所有商店和配送中心都装上了电子条码扫描系统。采用商品条码技术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客户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到售出的全过程,及时掌握商品销售和运行信息,加快商品流转速度。利用这套系统,公司在对商品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总计节约了60%左右的人工。商品条码加上便携式扫描仪还可用于控制店内存货水平,方便地记录了商品种类、数量、进价、销售价等信息,使公司能更快地规划库存需求,节约再订货过程所需的时间。
4.3沃尔玛公司的EDI技术运用80年代,沃尔玛公司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该系统又称无纸贸易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同时也使供应商及时精确地掌握其产品销售情况。到1990年,沃尔玛公司已与它的5000余家供应商中的1800家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客户。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自动提示和控制商品存货量,使公司总部能够全面掌握销售情况,合理安排进货结构,及时补充库存和不足,降低存货水平,大大减少了资金成本和库存费用。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交换,沃尔玛1992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所占比例则高达5%—6%。沃尔玛公司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和联机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这些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包括商品规格、款式、颜色等,从发出订单、生产到将货物送达商店,最快的时候甚至不超过10天。现在,沃尔玛公司的计算机跟踪着物流业务的每一环节,如供应商的存货数量、正在运往该公司的在途商品数量等。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沃尔玛公司的物流经理可精确地了解这些信息,从而知道如何使商店的销售与配送中心保持同步、使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保持同步。4.4沃尔玛公司的RFID技术运用目前沃尔玛对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入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旨在监督和跟踪控制每一个产品,控制物流环节中的产品缺失与质量监督。这一技术的应用最初在供应商那里反响很不好,大部分供应商实质是反对采用这一技术的。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在商品包装上贴标签的措施,而是对于整个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性整合,这方面的成本投入与工作方式的转变都是巨大并带有强制性质,所以,2005年1月大约100名供应商开始把贴有RFID标签的货箱和托盘运往得克萨斯州的几个物流中心,这标志着沃尔玛开创了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纪元。2006年1月还有200多名供应商要按要求应用RFID。尽管最初装运范围有限,但这将来会变为一笔大买卖。现在预测沃尔玛的RFID要求带来的结果还为时尚早,十年后事实也许会证明这是重要的一步,就像上世纪沃尔玛在俄亥俄州一家百货店开始的第一次条码扫描的意义一样。沃尔玛总是供应链管理的弄潮者:从条形码的推行,到EDI技术的运用,再到当今作为RFID的主力倡导者。沃尔玛的借鉴意义,不能仅学其表面采用的技术与管理模式,更应注重学习其管理的战略理念。沃尔玛的成功,在于采用了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并将信息技术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可以说,现代物流技术和高科技战略创造了沃尔玛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不灭的神话”。
5结束语
如今网络业最流行一句话:e化的传统企业等于成功。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的IT产业固然是网络经济的先锋,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搭上新经济快车的传统企业才是网络经济的主角。沃尔玛的成功运作,或许可以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三)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效结合(即物联网),通过企业ERP和EDI等系统的有效利用,建立银企管理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产、供、销企业和信息、仓储、物流、资金等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一、近年来公司面临的供应商问题
随着国内管道建设近10多年的高速发展,管道建设管理模式也发生多次变化。目前在建管道工程中,运营单位、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驻现场管理代表、监理单位、EPC单位、分包单位等管理层级多,职责范围交叉。该公司一般作为其母公司承揽EPC项目的采办物流分包单位,执行物资代购服务和中转站建设管理工作。在实际采办工作中,EPC项目部的设备材料进度款拨付节点各异,有的按照工程施工综合进度支付,有的按照业主实际支付的综合进度款比例支付,还有的按照管理节点支付,都不以该公司与供应商买卖合同约定的付款节点为拨付依据,导致公司无法按时履行付款约定,由此将可能造成以下后果:一是有的供应商对该公司提起商业仲裁或诉讼,对公司甚至其母公司信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有的供应商停止继续履约,不再供货或提供技术服务;三是有的供应商在以后的项目报价中提高风险金,造成采购成本上升;四是有的供应商在以后项目交货进度或产品质量方面大打折扣,影响了工程进度,增加了安全风险;五是该公司逐渐失去履约良好的供应商,对其他供应商逐渐失去控制力,造成市场询价成本、签约风险进一步加大;六是某公司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时,既无法利用以往业务积累的信誉,又可能因信誉问题面临国际法律纠纷。
二、公司现阶段的供应商管理策略
目前,该公司在国内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公开招标、谈判采购和询价采购等几种方式进行选商,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按照以下两部分进行。
1.一级集中采购物资方面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专业划分,负责集团公司授权一级采购物资供应商的推荐、准入与考核评价;按授权组建业务范围内的一级采购物资供应商准入、考评专业工作组;参与集团公司战略供应商的推荐和考评。采用日常管理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一级物资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年度考评中,对供应商实行分等级管理,考评合格的分A、B、C3级管理。A、B级供应商为主要采购供应商,其中,A级供应商数量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B级供应商数量控制在总量的15%以内;考评不合格的给予中止交易,取消准入资格的处理。
2.二级采购物资方面
负责地区公司所属二级物资供应商的准入管理和考核管理,然后在集团公司备案。对于二级物资供应商的准入,按照申请推荐、资格预审、准入评审、准入核准、信息录入和准入证发放的程序办理。对于二级物资供应商考核评价,采用日常管理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考评中,对供应商实行分等级管理,考评合格的分A、B、C3级管理。其中,A、B级供应商为主要采购供应商,A级供应商数量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B级供应商数量控制在总量的15%以内,考评不合格的给予中止交易,取消准入资格的处理。综上所述,该公司在具体采购业务中,对一级物资和二级物资不同供应商的准入、考评都是一致的。根据以往项目采购数据统计分析,二级物资供应商货值只占采办预算的30%左右,但二级供应商数量却占项目供应商总数量的70%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对待每种物资供应商都采取同样的考核办法和同样工作精力,投入产出是不成比例的,并且效率也不高,这将造成一定的成本浪费。
三、供应商管理策略问题及解决建议
对于该公司现阶段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建议针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采取差异化准入和考核管理策略,加大对一级物资供应商考核的话语权。对二级物资供应商准入和考评做管理分类,做到重点突出,优化紧密与核心供应商的关系。
1.对一级物资供应商的管理
立足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通信设备、专用电视机供应商的准入、考评管理,加大供应商寻源,拓展供应商渠道。通过引入对企业忠诚度高和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促进供应商之间产品品质和服务的竞争,提升供应商与该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融合,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评要结合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使用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对二级物资供应商的管理
以各项物资预计采购金额占采办预算总额的比例按权重法进行分类,划分为关键、重要和一般3类供应商,其中,关键类供应商预算占比为50%,重要类供应商预算占比为30%,一般类供应商预算占比为20%。对关键类、重要类供应商,建立稳定且优先的关系,为稳定市场份额,可优先考虑预付款、合同进度付款等,做到优质优价。对于一般通用类的技术含量低、竞争充分的物资,定期更新供应商,保持市场充分竞争,做到合理低价。
3.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层次
针对以上二级物资供应商的分类,结合工作中的实际评价指标,可确定准入策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根据评价体系的各层次指标,通过对中贵六标和中缅国内段等国内项目有关采办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并结合专家打分,分别取得关键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1)关键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通过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即可建立战略供应商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供应商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和供应商的效益。(2)重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根据重要物资供应商指标体系数据,即可针对项目中的供应商进行高效合理管控和推荐,确定供应商选择策略,适度引入竞争。结合资信调查情况,从质量、售后服务和价格考核为考核策略,适度淘汰。(3)一般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一般供应商在整个项目的供应商数量上要占到80%以上,但物资采购金额却只占20%左右,根据二八原则,对这部分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只应占到工作总量的20%,因此,对这部分供应商的评价管理着重质量价格考核,定期更新供应商名单,进行末位淘汰。随着该公司母公司承揽工程项目的持续增加和公司自身采办物流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及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公司,该公司更需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广泛实时地进行供应商寻源和供应商数据库更新,保证始终与最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开展合作。
作者:王建顺 赵国来 李雪松 单位: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总公司
一、汽车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供应商在销售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融资企业将在真实贸易背景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供应商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确定应收账款的金额和真实性后,核定质押率,向供应商发放款项,应收到款到期后,核心企业将应付金额支付到金融机构指定的账号。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经销商在采购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该种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预付货款给上游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发货到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并将既定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并一次或分次支付货款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若融资企业违约,核心企业将剩余货物回购,或者金融机构向核心企业索取赔偿额。
(三)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里也可以用在汽车经销商在运营环节的融资需求。存货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接受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借助物流企业的监管,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将所持有的存货质押给金融机构,并将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监管仓库,金融机构给融资企业授信,融资企业通过销售货物获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机构偿还款项,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
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一)融资企业资信风险
应收账款下的融资主体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资企业是否会发生违约对应收账款模式下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与融资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二)核心企业的资信风险
预付账款融资要求核心企业作出回购的承诺,所以核心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回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水平能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证核心企业进行回购,金融机构应考察供应链的运行时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违约情况来考察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四)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
在预付账款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将车辆质押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是影响金融机构风险的要素。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资金规模、历史信用记录、监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
(五)质押车辆监管风险
质押车辆的风险主要在于质押车辆的价值、车辆是否投保和车辆的易损程度。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
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为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要准确的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建立企业数据库是提高准确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业数据库,需要对汽车企业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统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我国汽车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数据积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汽贸企业数据不够完善,不能反映真实的企业信用情况,为此,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丰富汽贸企业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应急系统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风险预警,二是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建立信用风险应急部门,部门要做到整体由供应链金融风险经理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好部员工作,做好融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各部员职能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做好银行、融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沟通与相关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参考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与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三)完善金融机构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资业务流程
完善金融机构的授信管理模式,在授信时秉承审慎性原则,将融资企业授信与项目授信相结合,在融资企业自身授信额度不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给予融资就必须要确保融资交易风险可控。金融机构在审查授信条件时,调整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考虑融资企业资信状况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融资企业的交易对象、合作关系以及在供应链的地位等因素,适当调整企业授信。
作者:赵雨萌 单位:济南大学
一、国内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物资采购管控现状
1.对石化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国内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该集团公司首先实施采购决策权集中,其次,实现采购职能集中。该集团公司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实行“大采购”的模式,实行“一标一议”的采购方式,而且针对战略物资建立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2)面临的管理瓶颈第一,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第二,在国际化经营规模扩大、物资进口量加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第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跟西方优秀跨国集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订单层面的流程“小优化”,还没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三是,还没有分类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KPI。
2.对电力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近年来,国内某大型电力能源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与集约化采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权限体系及流程、物资分类明细以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电缆等通用物资材料、新能源设备实施总包配送管理模式。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总包配送产生的积极地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升了规模采购优势,部分物资采购价格(含配送服务费)低于委托单位自行采购价格的4%到50%。第二,提高了关键战略物资供应保证能力及其剩余战略物资再利用水平。(2)面临的管理瓶颈虽然该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已经成熟,但依旧存在管理的瓶颈:第一,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二,管理幅度过于扁平化。第三,供应链平衡策略没有有效贯彻在采购计划管理中。第四,集团公司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都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
二、分析及建议
1.在集中采购基础上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是必要的(1)只有解决集中采购后续问题,才能维持集中采购效益英国BP石油公司与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没有对供应商的后续管理,战略寻源75%成果会在18个月消失殆尽,具体如图下所示。(2)集中采购之后有必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大型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后,需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将部分管理内容在联盟中内部化,替代部分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做好供应商后续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提高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交易和配送成本,提高其效率。
2.必须确保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业务循环正常(1)必须明确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虚拟企业同盟,良好信用与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高度相关,供应链管理科学性与物资需求计划及预测管理高度相关。因此,需求计划及预测、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是供应链有效的重要条件。(2)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3类核心业务循环正常首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应建立满足动态管理要求的计划与预测机制。其次,进入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必须接受并遵守供应商后续管理规则,维持良好的信用及服务意愿,建立共同交易的支点。最后,供应链是虚拟企业同盟,与物流相伴的就是资金流,必须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基本匹配,避免长期大额拖欠资金,损坏整体信用体系。
3.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专业化机构(1)供应链专业化外包管理存在巨大需求中国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但国际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相比而言,境内供应链管理企业由于更贴近境内企业和国内市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从企业集团层面综合考虑采购与供应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入最大化以及效率3方面因素来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4.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配套的流程与标准(1)企业管理差距主要在于流程与标准一般规定性的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仅限于“道”层面,没有明确程度上的要求,因此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差距就在于流程与标准。(2)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统一组织管理,建立寻源、采购、供应、付款职权分离又相互支撑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其次,依据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效率要求,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第三,维持供应链管理成果,建立统一、可操作的供应商评审和绩效指标。
5.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首先,虽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能确保程序正义与正确,但却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制度。其次,招投标只是战略寻源的方式之一,是采购与供应周期的中间阶段,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
6.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都应与优秀跨国集团对标,及时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别风险,在一般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别和地区风险属性差异,制定差别化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有必要在集中采购及总包配送基础上,进一步遵循供应链管理规律,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供应链专业化服务有较大市场需求,专业化公司应在计划与预测、采购需求定义、战略寻源、供应商管理和配送环节提供充分的增值服务。成熟供应链管理必然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供应链的大数据利用水平、流程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者:董梅单位: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