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4:50:49
导语:在大学生成长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学校9个学生公寓中进行,每个公寓随机抽10个寝室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二)调研方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走访、网上查询资料等调研方式。问卷调查:组织所有学生干部深入学生寝室发放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每位学生干部发放问卷后,都耐心地等待接受调查的同学,填写完问卷后及时收回。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7份,回收率97.4%。随机走访:组织学生干部在校园内随机访问学生,了解现阶段学生寝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征求他们关于寝室文化建设的意见。网上查询:上网查询有关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资料,结合学校实际调研情况,获取部分有益资料。
二、现阶段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对学生寝室的走访,发现了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自由化现象
在学生寝室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15%的寝室是“被政治遗忘的角落”,在这些寝室里,很难看到一个奋发向上口号,很难听到学生们与时俱进的谈话。有些学生把“除了免费的,我什么都不想”的条幅挂在墙上,一些学生把“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有的甚至自称是“五不主义”,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参与社会工作,不谈论政治问题,不参加任何团体,不想有所建树。在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学习很努力,但是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时,他们谈论时事政治,但是欣赏西方的“民主”、“自由”,追求完全的自我设计。
(二)懒散现象
寝室是班级的基本单位,每个寝室都有寝室长,但是寝室长往往是被迫当选,以应付学校检查,同时,寝室的各项制度也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尤其是,个别寝室存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不良行为传播者,他们消极的人生态度,懒散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其他成员,导致整个寝室慢慢变成集体懒散,缺乏上进心。
(三)“夜沙龙”
每天晚上熄灯后,寝室成员的夜沙龙便开始了。天南海北,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男生、女生等等,成为夜沙龙的流行主题,每晚都得调侃一段才会睡觉。正常这样的交流,是有利于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感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但是往往各寝室的夜沙龙,交流的却是充满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或者是以身边的异性为话题,大肆评论。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谈论的是异性,谈论与性有关话题的比例竟高达22%。这种低俗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寝室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
(四)情爱现象
目前,在校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寝室慢慢成为学生约会的场所,有的同学不管不顾,只要有机会,两人就在寝室亲亲我我,严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虽然很多高校严禁男女生出入异性寝室,但总是有个别人以各种理由混管理二一五•二社会经纬进异性寝室。特别是晚上,女生寝室楼下,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现象更为严重。更有甚者,恋爱双方到校外租房,过起所谓的幸福生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63%的人认为大学里谈恋爱是应该的,恋爱现象的漫延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寝室,因为成员大多数有了对象,暂时单身的学生逐渐被孤立,甚至慢慢成为大家的笑柄,于是他们不得不加入到恋爱大军中,以便适应大环境,有10%的人是因此而谈恋爱的。
(五)情趣现象
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进行适合的娱乐项目,是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心理、保证健康学习生活的必要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有7%的寝室,学生网游成瘾,每天除了睡觉和去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络游戏中,连吃饭都不例外,严重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还有少数寝室,存在赌博现象,扑克、麻将声声四起,每月的生活费变成牌桌上的赌资,而且经常罔顾他人休息,闹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更有个别学生因为赌输,萌生盗窃念头,导致犯罪事件发生。
(六)烹饪现象
曾几何时,寝室烹饪现象蔓延。一方面因为食堂饭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出于改善伙食为目的的做饭现象悄然而起,根据调查,有34%的人由此原因在寝室做饭;还有26%的学生想体验寝室内做饭的乐趣,换一种聚餐的感受而在寝室做饭。如此一来,电磁炉、酒精锅、电饭锅等各显神通,给寝室的卫生、防火安全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还有个别人因为操作不当而受伤或者导致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七)请吃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提供的生活费逐渐增多,各种吃饭聚餐变成常态,尤其是学生之间,被调查的同学中几乎100%地认为请吃现象很正常。同学之间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聚餐的理由,过生日要聚,开学聚,放假前聚,入党了要请客,获得奖励要请客,发补助了要请吃饭等等;AA聚餐必须参加,要不就会被孤立;别人请客后,还要回请,要不就被同学笑话,这种经常性的聚餐,给一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时间长了,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把父母给的血汗钱挥霍一空后,四处借钱,打工还债,影响学业。频频聚餐,还导致酒后打架事件频发,给校园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三、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多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免疫功能不强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思想上免疫功能较弱。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受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教育,仍旧把升学做为孩子的成才标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想,家长也不让孩子有机会参与社会,由此导致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严重缺乏。这些孩子考入大学后,由于大学较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环境,他们明显不能适应,便会出现众多问题。
(二)“抵抗力”较弱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众多西方不良思潮大量涌入,加之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些对于思维活跃,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抵抗力”较弱大学生来说,影响严重,导致其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及负面情绪。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逐利现象严重,某些腐败现象丛生,也导致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但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健全,辨别能力不足,对各种信息的筛选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学习动力缺乏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很多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消极地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接下来学习为了什么,要学些什么,每天都浑浑噩噩,懒懒散散。
(四)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功利性的市场经济,致使一些人产生了唯利是图的狭隘意识。大学生群体成了一些商家的目标市场,学校成为商家赚钱最快的市场,录像厅、台球厅、网吧、美食一条街等,凡是能从学生身上赚钱的项目,重重包围着高校。校园周边的恶劣环境必定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请客、送礼之风日趋严重。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生认为通过请吃请喝可以增进感情交流,协调关系,于是便争先效仿,导致学校氛围越来越功利化。
(六)解除内心矛盾冲突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没有真正成熟,同时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心理存在,往往会引起各种内心冲突。有时为了摆脱和减轻内心冲突,他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发泄自己,夜沙龙、聚餐、喝酒、狂欢、K歌等是大学生普遍采用的发泄方式。
(七)学校硬件条件不足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很多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不足,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一路飙升,学校食堂很难提供经济实惠且价格便宜的饭菜,难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被满足时,学生便会采取聚餐、寝室做饭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构建和谐健康寝室文化的思考
从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中看出,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文化作为全体住校生共同认可的区域性亚文化,有较强的稳固性,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健康、和谐、文明、自律”的高校寝室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全面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一)重视寝室政治文化,完善导向上进功能
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建设具有导向上进功能的寝室文化。首先,要从寝室长身上着手。学生入学后,辅导员在每个寝室的成员中,有意识地挑选政治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寝室长,担负起引导寝室成员思想潮流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组织以寝室为单位,全体成员都能参与的,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如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热点问题沙龙、辩论赛、各类体育竞赛等。其次,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良好的寝室文化,不是靠上级树立的,也不是靠他人赐予的,而是“居民”们自己去创造的。学生干部是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实行者,特别是寝室长,更是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建设寝室文化,一靠有效的管理,二靠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两项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学生干部身上。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凡事都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获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二)发展寝室科技文化,促进增知长才功能
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学校组织开展了众多的学术科技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由于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为集中的地方,寝室有一个成员参与了,获得成绩及奖励后,其他同学便会效仿,以寝室为单位的科技学术活动也慢慢兴起。寝室科技文化,是寝室成员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研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活动既能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学识及见识,又能促进寝室成员之间在交流中相互提高,还能丰富寝室的科技文化氛围,慢慢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目前,以寝室成员合作参与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风气已经形成,并慢慢扩大。
(三)繁荣寝室娱乐文化,提高审美陶冶功能
由于各高校全国范围内招生,每个寝室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地方,风俗、性格、气质、生活体验、审美趣味、文化意识等方面也必然有所不同,但住在同一个寝室,在一起时间长了,必然会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在众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出同一种趋向,也就形成了寝室的娱乐文化。学校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娱乐文化与消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差别,引导大学生开展有品位、与时俱进的寝室文化活动,而不是网络游戏、侃大山、打扑克等低俗的消遣。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寝室文化节活动,如舞蹈、歌曲、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同时可以本着“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综合技能”的原则,以就业市场需要为指向,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摄影大赛、各类体育活动对抗赛、书法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文娱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提升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寝室环境建设,重视寝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和发展,寝室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首先,要把寝室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议程。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其次,要增加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彻底改善寝室硬件环境。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学生居住条件明显下降,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安全稳定以及学校长远发展而言,学校都应加大相应的投入,改善学生寝室条件。最后,要规范和完善寝室管理机构。要成立有学校分管领导挂帅,以学生工作部为主,由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公寓中心等有关领导参加的学生寝室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寝室的日常卫生、制度规范、设施维修、安全保卫及生活服务等管理工作,克服教管脱节、出事相互推诿等弊端。综上,寝室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能够通过文化育人,促进学生通过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同时能够通过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合。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要重视并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成才。
五、结语
寝室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寝室逐渐成为学生相对集中和固定的生活空间。据统计,大学生每天超过60%的时间在寝室里度过,如果不能充分把握这个阵地,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就很难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营造良好的学生寝室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寝室中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将一如继往,不断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切实利用好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发展提高。
作者:王伟 单位:长春大学理学院
一、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社会意识多元化愈来愈明显
如今社会意识多元化、多样化、多变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其中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激进的与守旧的,主流的与边缘的等各种意识相互纠缠不清,这些都让大学生们对社会上的这些意识感到迷惑。
(二)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日益突出
如今我国正处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今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大学生们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但是他们却容易受各种舆论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于“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积蓄力量、激发活力,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将会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新闻传播中的政治舆论较量愈演愈烈
虽然如今世界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影响时间诶和平的因素没有随着发展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新闻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不断的对我国实施新闻渗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了的大事件,一些国外媒体借此机会不断的炒作、抹黑我国,通过各种渠道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等。大学生了解外界的知识只能够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收音机等渠道,一般很少有机会亲身经历,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
(四)新闻报道的界限逐渐模糊
近几年来,新闻传媒领域出现融合的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新闻界限不断的被打破,交流日趋频繁,各种新闻资源已经开始共享,国内的各种新闻报道条款分割的格局也已经被打破,新闻媒体的属地意识也逐渐弱化。同时如今各种媒体相互转发稿件的现象也变得十分普遍。
二、新闻传播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一)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和调整,各种新旧观念不停的交替、冲突。一些人们曾经普遍接受的观念,开始被人们认为是陈旧腐朽的,而原本一些很难以接受的观念,则被冠以“新”、“合时宜”等名而登台亮相,并且开始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各种影响。网络等各种新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后,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快捷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而通过这些新闻信息,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我国原本没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思潮,其中有很多都是西方的各种腐败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他们也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同时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想方设法的给我国的青少年灌输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二)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的趋向于功利化、自我化
新闻报道界限的弱化、政治舆论的交锋,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从而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新闻传播途径的增加,让大学生们可以更加主动积极的获取各种新闻信息,能够对一个新闻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打破权威报道的桎梏。而这些都能够大大的增强大学生们的主体性。但也正因为这样,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与国家提供了机会,他们刻意歪曲事实,错误的引导大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引导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倾向于错误的方向,即更加功利化与自我化。有一些大学生受到各种西方媒体传播的新闻的错误影响,过分的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此外,新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大众,人人都可以有博客,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政治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如此种种,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三、新闻传播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道德素质,指的是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他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一)新闻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网络已经成为新闻转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今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并且增强了大学生们“资源共享”的观念。如今,人们已经可以跨越社会制度、思想体系、阶级特征等来共享各种国际信息。网络的出现强化了人们资源共享的观念。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人们在新闻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用在乎他人的身份地位,每一个人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消除了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种族不同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这种这种集中了集体、群体创造性的群体智慧的高度集中必然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如今面对各种浩瀚如海的新闻信息,大学生们已经已经不再需要“博闻强记”,有更加方便的工具为他们记录各种新闻信息。通过新闻,大学生们可以方便的学习并掌握各种新知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让大学生们无论是在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让他们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捕捉。
新闻界限的淡化,让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交流可能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领域,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抛掉传统的偏见,心平气和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深刻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和未来的生活。新闻传播使得大学生们与世界息息相通,使得大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能够更加快捷、更广泛的了解新闻信息,满足了大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同时在网络上还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议甚至转载等,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广。
(二)新闻传播对大学生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虽然通过其独特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可以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一些正面影响,但是有利也有弊,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如今我国在新闻传播管理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处都有着虚假新闻、新闻盗版、新闻腐败等等各种负面的、不道德的丑行。由于社会经验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都不够成熟,他们不能够很好的去分辨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容易受到新闻传播上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西方新闻对我国的抨击,会让大学生们逐渐的对国家、对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一些新闻也会诱导学生产生“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想。
四、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的新闻素养的培养
新闻素养的内涵相当丰富,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与拓展,主要包括了新闻信息意识与新闻信息伦理道德、新闻信息知识以及新闻信息能力这几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校加大对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新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在校内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2)让地方媒体积极的参与到高校大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之中,地方媒体的参与是对高校大学生新闻素养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媒体其本身具有新闻传播方面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新闻信息;(3)大学生自身必须要主动的增强新闻素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认识到提高新闻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有这样学校与地方媒体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信息辨别能力
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想要获取新闻信息变得十分的方便,没有什么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信息的价值与真假进行分辨。如今的大学生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者不同主体所传递的各种具有不同倾向的思想道德意识,其中有的是精华,但是也有糟粕存在其中,而且有的糟粕新闻信息在经过变换、加工后,变得更加的具有欺骗性、煽动性,让大学生容易受到蛊惑,分辨不出其中的真假。
同时,大学生们接受新闻信息变得更加的多角度,新闻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的隐蔽,更加的主动。他们会将各种获取到的新闻信息、观点等摆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们有可能会良莠不分。因此,学校与各组织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引导学生们正确的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分辨,仔细的分辨这些新闻信息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高国内新闻报道的水准
国外的新闻报道,我们无法进行控制,同时对于国外涌入的各种新闻信息我们也不能够进行控制,那样只能够为国外的新闻媒体抨击我国留下借口。但是我们能够对国内的媒体进行控制,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新闻报道水准与国外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网络新闻出现后,一些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实在很难让人苟同。新闻并不是仅拥有时效性就是合格的,它还需要真实性做支撑。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因此必须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新闻是虚假的,那么通过新闻对外界社会进行了解的大学生,其思想必定会产生错误的观点,进入歧途,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
总之,新闻传播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各界必须对新闻传播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媒体单方面的责任,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独立生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精神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长的意见决定了他们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有些甚至是家长在处理问题,家长怎样引导是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人自出生之日起最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引导着孩子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到了大学阶段,难免就出现了放松。一方面是觉得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学会独自处理问题,要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是在外地学习,离父母较远,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随时看到,在电话或是视频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又是报喜不报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较为模糊。往往家长了解到的是乐观的一面,也就更加放松了教育和督导,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甚至是缺失。
2.家庭教育应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倡注重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活动和成绩好坏成为了反映一个学生是否素质合格的主要参照标准,这样不免有些过于片面,容易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现在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一些刚入学就积极表现或是竞选班干的学生,力求在大学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是参加活动或是对于成绩的过高要求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其心理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高,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纾解,最后的结果甚至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环境因素以外其自身原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深入的接触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使其更加希望在远离家庭的大学校园中获得认可,甚至有些学生与家长存在着沟通障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在家庭教育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大学生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的开展有影响,应该一直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3.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实际上,不是只有小学、初高中教育才需要家长的参与,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的反馈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需互相配合
高校应重视家庭教育,希望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短信或是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多联系,多沟通。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同时,也希望多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学生专业设置、就业等方面的反馈,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意见;希望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心理敏感、有问题学生的情况尤其需要与家长多多交流、沟通,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帮助这些学生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大学生的教育需要高校与家庭形成联动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提高重视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配合。家庭教育需要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作用。把家庭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开展,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胡丽娜 冯雪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一、不要浪费感情
感情是人的幸福源泉,成功的人智商不一定高,但情商可能会很高。情商简单的说就是让别人想帮助你、愿意帮助你,或者为你提出的理想而自觉自愿的奉献。成功的人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幸福的人少不了别人的关爱。比如,所有的父母都想和自己的大学生孩子多打电话、多沟通,虽然沟通时经常唠叨的是冷不冷、热不热、多吃菜、多吃水果等小事,即使说不上几句话,但只要知道孩子一切都好,父母就感觉非常的满足,这也是做父母的一种幸福。帮助和关爱是对等的、互相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成功的人,不但会想、会做,更要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仅仅是为同学抗晕车而买了一次晕车药,你做完这件事情后,你不但帮助了同学,幸福了同学,你也从中感到一种快乐和幸福,因为这证明了你自己能想到如何关心身边的同学。就是这一件小事情,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很多能力,因为做事情之前,要事先用心计划,有具体准备。人生事多如此,预则立,先预则先立,早预则早立,这就是先知先觉。不论和谁相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都要给予恰当的关心。在大学,免不了接触恋爱问题,什么时间恋爱不得而知,但和啥样的人谈恋爱一定要有“先知”。爱情说是单纯,但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热恋中的人,天涯若比邻、不求朝朝暮暮,萝卜白菜也是爱。一旦结婚,任何妻子都不希望丈夫只能给她萝卜白菜,不能给她所期冀的幸福。所以,自己想恋想爱时,选定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生活、事业有益。婚姻对人的一生很重要,和哪种人结婚就是哪种人的生活。大学生青春萌动,都非常重感情,所以应先明确一个标准,在这方面,都应该认真听取父母、师长的看法。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具有让人爱你的资本,“梧桐才得凤凰栖”。
二、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说的“要”
(一)要健康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也是,将来更是。健康包括身体健壮和心灵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生活中时刻要注意安全:出行要注意安全,不乘不安全的交通工具,外出不独行,不安全的地方不进去,不否认歌厅、酒吧会给人带来压力的释放和学习之余的快乐,但是如果去了这样的地方,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在思想中筛选健康与不健康的娱乐内容;饮食要注意安全,不酗酒、不吸烟、不接触,不过多喝饮料,不暴饮暴食,保障蔬菜和水果,保证均衡营养;交友也要注意安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高者做友,与智者为朋会促进自己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滥讲义气,更不能因为要面子讲义气做违法违规的事。
(二)要学习
大而言之,“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而言之,“读书可以使人聪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内涵是永恒的真理。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好学习,要有积极的学习感情投入,才会集中精力和精神,才能做到学习好;学好习需要好的学习品质,才会使学习的结果有成效,才能学习得更好。读书不能读死书,应该边读边思考,经常对比,懂得逆向思考。把知识学活,其实就是用书本上的知识指导自己学会正确思考,把别人思考的成果变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只是从书本上学,还要向他人学,包括向父母、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甚至自己的敌人学习。向他人学习的不只是知识,重要的还有本事,包括做人、处事、经营学业或事业。学习如何保持洁身自律、言谈举止得当、有条不紊打理生活。
(三)要信仰
信仰就是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而且精神信仰和政治信仰相生相栖。精神信仰应有“鸿鹄之志”,也要有“平凡不失斗志”。应有“阳春白雪”,也应有“巷陌小歌”。应要“随遇而安”,也要有“特立独行,闯荡四方”的能力。不管遇到多少不如意的事、经历多少坎坷和挫折,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刚强、学会适应,学会想办法解决,要时刻清楚“会当击水三千里,适者生存”的道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学会沟通,“一个篱笆三个桩”,以趋利避害。政治信仰也是应该有的,真正的政治信仰,得有思考、得有自己的热爱。通过别人讲的主义是枯燥乏味的,因为不是因为主义的虚无,而是因为讲的人虚伪,或是现实与理想有差距。信仰主义应以高尚的情操为准绳,根基是一定要爱国。信仰要自己来选择,当下要紧的是努力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立业为基础。
作者:毛亚娟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一、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的成长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的不成熟特质主要通过就业体现出来。这些不成熟特质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成长问题。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成长问题很多,大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2]。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四)及时最新就业欺诈案例,指引学生安全就业,适应社会就业竞争
针对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屡屡上当受骗这一问题,就业指导课的任课老师应多关注社会新闻,及时利用大学生就业被骗的新闻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鉴于这类新闻较多,课堂教育时间有限,任课教师最好通过加入班级QQ群的方式,通过在群中发帖的方式予以解决。由于传销组织最喜欢诱骗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其中,作为就业指导老师,也应及时有关最新传销骗局,让学生明了传销组织的真正面目。在就业指导课上要向学生讲授有关就业安全防范方面的经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就业过程中提高警惕,有效避免各类就业受骗事件的发生。而且,在就业安全教育中要以防范人身侵害、财物受损、个人信息泄露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对学生开展就业安全教育,能弥补他们的成长缺憾,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具备真知灼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氛围。
作者:陈开江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首先,高校勤工助学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是勤工助学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也是对贫困学生最为有效的经济支持。虽然高校中勤工助学的收入要低于校外勤工助学的工资水平,但是在校内工作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校外上当受骗的可能,对学生的工作性质、安全都有一定的保障,是许多贫困学生的首选。其次,高校勤工助学是锻炼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途径。当下80、90后大学生普遍害怕吃苦,缺乏服务精神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且对父母有依赖思想。因此,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体会到自立自强的真正内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团队中学会面对激烈的竞争,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危机意识。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中勤工助学工作基本以学期为单位,因此,在长期的工作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劳动意识和职业道德。
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以后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再次,高校勤工助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目前,“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与现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息息相关。现在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长辈的宠儿,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父母从不让孩子在念书期间外出打工,这些80、90后的大学生们在父母的温室中念书成长,盲目地认为学历高就应该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对社会的现实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最重要的是,现在多数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把该学的功课学好就够了,至于工作实践是毕业之后的事情。但是从近几年的就业现状来看,用人单位普遍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他们的简历中多了一行简单的工作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勤工助学的实践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提高沟通水平,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使他们提前向职业化的角色转变。例如,音乐学院的学生们都是因为喜爱音乐、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方面有较高水平水平而得以考入音乐学院的,在很多学生的概念里,上大学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练好,将来就能够成名成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内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殊不知对于刚刚踏出校园的青年音乐学子来说,现实社会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随着各大艺术院团改革和艺术类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各大院团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奏员演奏水平高,能演奏多种乐器,越来越多的团体要求演奏员在演奏的同时能够承担一定的幕后工作,像乐务、演出安排等行政类工作,这些工作听起来容易,但如果之前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做起来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在学校中参加过勤工助学工作的同学在这方面则非常有优势。他们读书期间,在学校艺术实践处、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等部门担任学生助理,协助部门的老师组织各类会议、演出,甚至参与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进而在工作过程中使自己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排练、演出等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各个工作领域,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和人脉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这样一专多能的学生往往在毕业时能够得到多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他们的工作经验来自多年的工作实践,而非象征性的短期实践。有过高校勤工助学经历的同学都知道,除了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内容需要实践学习外,工作中许多细小的知识也需要学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乐团急需要复印乐谱排练的时候,复印机突然出现故障,维修人员可能要第二天才能来维修,而全团的人都在等待乐谱,时间就是金钱。在这种时候,在高校有过勤工助学经历的同学可能会凭借自己曾经的工作经验维修复印机。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小事情往往发挥着大作用。
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讲,勤工助学是他们从学校向职场过渡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更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等各类活动,为他们将来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王凤仪工作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摘要] 《我的青春谁做主》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剧集折射出大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过程,解读出沟通与成长这两大主题,成长是沟通的过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剧集现实与观念的价值为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成长、成才观带来了启示,成才是对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成才相比成功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道德的认同,也为高校探索大学生理想、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教育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描述了三个杨家表姐妹从学校毕业后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人生、事业、感情定位的故事,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她们并不满足于长辈们对自己的安排,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道路。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的现实意义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反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人参与,其中“80后”占65%,在校大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70后”占21%;“90后”占5.8%;还有6%为“60后”),12.9%的人表示这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64.1%的人认为从中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影子。调查中34.3%的人表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自己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沟通起来很困难;29.4%的人称自己的父母特别爱攀比,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做比较。也有35.9%的人表示“父母很尊重我,会鼓励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1.3%的人说,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很顺畅,他们很理解自己。有38.4%的人表示父母总将他们的理想意愿寄托在自己身上;20.3%的人感觉自己的使命就是去实现父母没能实现的理想。
(二)剧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的折射作用
《我的青春谁做主》将对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以艺术的方式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对现实的思考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直接的折射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认知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正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知。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矛盾,虽然大部分人都认识到是自身素质不够或者理想定位偏高造成的,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没能正确找准焦点所在,而是强调客观原因,有些甚至明显地令人不能信服。在如何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统一问题上,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理性,或者通过自我调整、与父母沟通等方式降低理想自我以适应现实自我;或者通过艰苦努力以实现理想。但仍有少数同学过于自负,或者听天由命、态度随意、动力不够、韧性欠缺。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现实自我认知的偏差或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给自己制定了背离现实自我真实状况的过高的目标,并且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艰难估计不足,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人物内涵和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成长、成才的观念意义
(一)沟通是成长中的主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剧表达一个对青年人成长、成才观念的阐述。那就是,当前青年学子对待问题十分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坚持自己的认知结果,与长辈的观点背道而驰,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自己的青春究竟应该谁做主?大学生们希望能有他们自己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至少他们的青春的某一段时间要自己做主。但父母们也有他们的观念和见解,想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为大学生们的青春做主。两代人必然就会有碰撞。但答案是什么呢――《我的青春谁做主》包含的精神就是其实谁也做不了主。家长与大学生们之间缺的,也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普遍缺少的东西,就是沟通――一种双向的沟通,更多的是大学生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所以年轻人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与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积极沟通正是这部剧集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之一:成长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们的成长,家长更多的是起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而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要与家长以及外部环境积极沟通,在沟通中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新的成功概念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为大学生们带来的对成长、成才观念发展性的诠释,解读的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成功,传达了一个思想,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成功。过去,今天卖一根油条,将来开了许多个连锁店,这才是人们所谓的“成功”;而在剧集中,今天卖一根油条,明天即使只是比今天多卖了几根油条,但是在多卖的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欢娱,这就是“成功”,这种“成功”享受的是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贯穿了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矛盾,却比成功的结果更为重要。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忘了其实成才是一个目标,是要靠不断成长的过程积累起来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成才,两个“成”字后缀不同的词,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灵秩序,它能校正人的行为和无限制的自由,帮助人类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责任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大学生在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之间保持平衡与大学生成才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关系。它有利于大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自觉完善与提高,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对自身社会价值有所追求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使命意识――即将要由自身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责任的承担是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这些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求知学习、锻炼身体、提高表达与交际等综合素质,实现自我能力的发展。相对当前部分大学生靠“自我发展意识”来激励自身能力发展而言。这是一种更深层、抗挫折、可持续的强大动力。因为前者在思想意识中比后者更多了一层自我发展,或者说个人价值的终极实现必须与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致的清醒认识。
三、对实践《我的青春谁做主》带来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观的现实与观念价值的探索
(一)处理好大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心理世界中,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都是同时存在的。作为价值观形成和存在主体的个人,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存在过程首先是以自我认知的既有结论为前提的,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结果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提高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应 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于自己的成功机会。高估自己,会使人选择那些自己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经受不必要的挫折;低估自己,则会使人丧失进取的热情,不去努力寻求发展,结果使自己发展不顺利。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再次,在心理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达到充分自我接纳的途径有三条:自爱,自尊,完善自己。
2 挖掘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所说的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量。人的潜能大致分为躯体能力和心理能力两大类。在心理能力中,智能和情感是最基本的内容。潜能开发不只是智能的开发,除智能外,人的情感潜能也是极为重要的。
3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
自卑常常导致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如果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发展。新经验的建立过程实质也是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的过程,可以使人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现在部分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在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过于强调自我,社会责任感令人堪忧。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1 帮助大学生解决认识问题
一是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与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也难以健康发展。我们摈弃只言社会而忽视个人的观点,更反对重个人轻社会的自私主义。二是要使大学生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衡量的,不承担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不具备多少社会价值的,因此也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 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御环境冲击的意志力
有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或者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产生徘徊和动摇,做出背离自己认识和思想的行为,出现言行不一致甚至人格的分裂。意志力的锻炼需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把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上升到信念和信仰的层次。二是注意在实际生活或是自己有意创设的情境中有意识地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三是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亲人、他人,关注周围环境、社区的行为习惯。
3 开展自信、自尊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与自尊
自信、自尊是大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两个重要支柱。当前高等教育实行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后,部分成绩不甚优秀的学生进人大学校园;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障碍的学生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缺乏一种自信,对自我评价不高、自我能力不肯定,进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因此,做好大学生的自信、自尊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自尊,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成才是对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成才相比成功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道德的认同。但是,认知并不意味着健康成才观的树立,更不意味着会在学生的实际发展中得到完全的贯彻。要真正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高校通过理想、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确立科学的成长、成才观。
[作者简介]王晶(197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邮电太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近年来军旅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张扬着牺牲奉献、团结合作、奋斗进取的精神;加之故事情节动人,使得许多人深受感染,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在这些作品的积极引导下,进一步完善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作品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块块基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军旅影视文学;大学生;影响
在近几年的影视剧放映中,军旅题材作品可谓一路“军歌嘹亮”,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如《亮剑》《集结号》《士兵突击》《天下兄弟》《我的兄弟叫顺溜》等。这些作品由于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构思的情节感人心魄,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尤其是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这其中也包括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更为喜爱在网上发表帖子来讨论关注的事物,根据互联网上“百度――贴吧”关于以上几部作品讨论情况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8月14日,“百度――贴吧”中讨论《亮剑》的主题有7304个,相关帖子78198个;讨论《集结号》的主题有7756个,相关帖子60563个;讨论《士兵突击》的主题有70296个。相关帖子8653211个;讨论《我的兄弟叫顺溜》的主题有7600个,相关帖子84737个。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反映,这几部作品在互联网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程度很高。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年青一代,大学生渴望新知识的学习,更渴望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和升华。由于大学生处于感性年龄阶段,所以需要更多的外在因素引导,来推动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近代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解放和建设道路上,涌现了许多先进的人物,他们深深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所处环境背景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杰出人物的精神由具体而走向抽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一时还很难理解这些杰出人物背后所折射出的高尚人格魅力。相比之下,众多的军旅题材剧所塑造的一批具有奉献精神、意志顽强,将小我和大我完全融为一体的人物形象更能够吸引大学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人物的成长经历替大学生
指明了走向成功的道路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入伍前由于性格憨直木讷,身边很多人都瞧不起他,甚至他的父亲对他动不动也是以“暴力”相待。入伍后不久,更是由于差强人意的表现,不仅被“发配”到遥远的地方看守靶场,还被同在靶场的战友“冷落”一旁。但是他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实属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最不起眼、最平凡的工作中,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进发了巨大的工作和生活激情,做出了令人自豪的成绩。后来,不论是在钢七连还是在“老A”营,他都立足本职岗位,将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工作训练中去,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士兵。许三多典型地代表了虽然平凡但却不甘于平庸,自卑却时刻不忘自强的社会群体形象。通过许三多的形象折射出了“士兵突击”的含义。虽然角色很平凡,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也即是剧中所说的“有种人,做每件小事时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可有一天,发现他抱的已是参天大树”。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日益突出,大学生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称号早已被现实击得粉碎。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大学生把自己当做普通大众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梦想。但是在学业竞争和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何才能使自己突破竞争、走向成功呢?许三多的成长经历,便给了大学生们最好的答案。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勤学苦练,而不应眼高手低。大学学习的知识大都是基础的知识,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没有可以替代的良方,必须牢牢掌握。其次,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士兵突击”的精神作用在大学生身上,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突击”,“士兵突击”的精神将为大学生的成功指明通向成功的道路。
二、牺牲奉献精神更能涤荡大学生的灵魂
军旅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代表了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勇于吃苦、为了国家的解放和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源于现实,经过作者的加工创作,体现的人物精神又高于现实。较之现实,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事迹也更为感人。比如《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和他的47个兄弟,奉命阻击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经过惨烈的战斗,除谷子地受伤昏迷外,其余全部阵亡。《亮剑》中的李云龙所组建的骑兵连,在被战术优良的日军骑兵联队包围的情况下,明知不敌对手,还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全部壮烈牺牲。再如,反映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作品《士兵突击》,班长史今即将离开深深依恋的军营,当连长问他离开军营前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说,“老说咱保卫首都呀啥玩意儿的,没见过首都啥样儿呀,天安门啦,王府井啦,西单啦,烤鸭啦……”可爱的战士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少许的享受,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的价值观仍然是集体主义的奉献价值观,但难以否认的是,一些消极的思想也夹杂其中,譬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排除这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干扰,作品中塑造的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有力地排斥了这些消极思想。大学生从中不仅感染了强烈的奉献意识。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实之中,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变得更具有爱心和包容之心,对社会更有责任心。例如部分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中断了正常的学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牺牲个人目前的利益,换取祖国的和谐安宁。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选择到基层、到部队、到西部、到农村、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大学生牺牲奉献精神的养成需要更好地加以引导,借助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先进人物的示范感召力量,对于把当代大学生培养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大学生重新诠释了人际关系
《士兵突击》中,提倡的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剧中处处在张扬这种思想,许三多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士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首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班长史今并没有因为他的“笨”和死心眼放弃对他的培养和照顾,他才能够在呵护下成长。其次,在最后的挑选优秀士兵的时候,副班长伍六一身体受伤,许三多恪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背起伍六一艰难走向终点,虽然名次上不 是第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让他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大学校园同样需要提倡“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大学生需要学量的知识,学业压力异常沉重。然而如何缓解压力。如何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团队合作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研究方向等组成若干小团队,然后大家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互动局面。目前,干涉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沉迷网络、心理障碍等等,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成了高校育人环节突出的难题。然而小团队的组建,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要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爱的避风港,受益无穷。
四、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
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斗志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主人公李云龙。该剧的主人公李云龙具有明显的军人战斗意志,哪怕再困难,都能以自己的血性,去战斗到底,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剧中张扬着克服困难、拼搏奋斗的主旋律。令人震叹!大学生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碰到很多问题,比如专业学科知识的复杂性让很多学子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了解研究,导致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不利于专业的学习。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就需要发扬李云龙“亮剑式”的拼搏精神,首先树立不畏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发扬肯吃苦、肯钻研的干劲;再次要锻炼解决困难的思维和方法。克服困难、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在学习中养成之后,对于以后的人生之路至关重要。李云龙的这句话可以改为“面对巨大的困难,明知失败也要毅然面对。即使失败,也要成为一座桥,一架梯。”只有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立;才能在困难中汲取营养,勇于创新。
五、军旅剧中的情感教育
更能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
军旅剧中表达了很多的情感教育,比如重于生命的战友之情,比如《集结号》中谷子地为了让人们铭记这些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生命的战友,不惜到矿山冒死找寻死难战友遗骨;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亮剑》中的李云龙和田雨,虽然教育背景相差悬殊,但在生活中,却能够相互理解,彼此深爱着对方,共同走完人生;大爱无声的父母舐犊之情,《士兵突击》中的三多之父之于三多、成才之父之于成才,时刻挂念参军入伍的儿子,父子深情,溢于剧中;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之情,《天下兄弟》中,刘树作为长子,30多岁,依然未婚,目的是要赡养母亲,好让弟弟安心工作;刘草作为姐姐,为了弟弟能够参军,放弃了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而与好吃懒做的村长之子结婚;刘栋作为弟弟,他深深地爱着哥哥和姐姐,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部队兢兢业业,争取上进,以此来报答哥哥和姐姐。田村作为襁褓中就被军官领养的小弟弟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哥哥刘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鲜血拯救了他的生命。兄弟姐妹亲情在剧中得到充分抒发,感人至深。《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击毙了日军华东侵略军司令,从此也许前途光明,但是他为了替遭日军蹂躏的姐姐报仇,不惜放弃这一切,踏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有弟如此,姐亦何憾。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教育,需要依赖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军旅题材影视剧中所体现的情感,处于作者精心构思的情节之中,对观众的内心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因此能够成为很好的情感补充教育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成长,起到非常好的教育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部分军旅题材影视剧作品,借旧题赋新篇,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作品。诚然,这些作品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些作品无论在情节安排还是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都能与本时期的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大学生艺术接受心理基本相统一,所以大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军旅作品的影响。又因为军旅作品中提倡的不怕牺牲、敢于奉献、团结友爱、勇于进取的精神,张扬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和影响。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文章从热爱高职大学生、呵护高职大学生自尊心等方面,研究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教师;高职大学生;成长;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第32个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本文研究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一、热爱教育事业,做最好的自己
(1)做最负责的老师。教师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仔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真诚地对待每一次谈心,精心地组织每一次活动。尽可能让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备的课是否比昨天更认真,今天上的课是否比昨天更精彩,今天找高职大学生谈心是否比昨天更真诚,今天累积的教育智慧是否比昨天更丰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会仅仅把学校当作工作的地方,更不会把对高职大学生的教育当作自己的包袱。有责任感的教师遇到问题、困难时不会退缩、回避,会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教师要想成为高职大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必须将责任心融进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2)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可以使人更具魅力,可以使人交到更多的朋友,可以在生活中扩大交际圈。而教师是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引路人,要想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自己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命令,学生也会去实行;如果教师自己品行不端正,即使命令了,学生也不会去实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教师自己也要遵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生能以师为镜,对老师心服口服。
(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首先,教师对于教材上的知识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材上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并将最新的知识、科研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并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通俗易懂地展示给学生。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要求,它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造、创新能力。教师不能做一个只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老师,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在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保证自己有“一桶水”“一池水”“长流水”。教师只有拥有横溢的才华、渊博的知识,才能将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热爱高职大学生,诲人不倦
(1)注重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教师应尽量不伤害每一个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心。如班级里有几个很调皮、不听话的学生,上课时总是静不下心来,叫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基本是答非所问或者保持沉默,这个时候如果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他们,他们一般都不会有所悔改,甚至过后还会变本加厉。这时,教师采取的办法是在其他同学上黑板做练习期间,主动走到他们身边,不批评他们之前的错误,反而单独为他们讲解题目,这个时候他们会非常认真,听懂后也会非常高兴。之后的课上,教师还可以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慢慢地,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他们不仅能够认真听课,而且还喜欢上了教师所教的这门课。渴望得到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也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2)科学管理,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么去学。每一门科目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学生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指导高职大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又要关爱、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 要: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把实践育人观和“中国梦”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多个场合论述了实践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的观点,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紧贴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需要,内涵深刻,价值宝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以同志的实践育人观为指导,在深入探讨其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全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方法策略和实施路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实践育人观大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大学生检验真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和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促其从学校成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完善自我有重要意义。同志先后十余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从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侧面论述了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如何在实践中成才,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系列论断构成了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站在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对更新高校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十分宝贵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时间迫切,意义重大。
一、同志实践育人观的时代意义
(一)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的路径指导
青年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如何更新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的“中国梦”有重要意义。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紧扣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视个人发展、轻视社会责任、淡漠国家利益的行为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培育成熟并被全社会积极践行的背景下,为大学生实现自身“成才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一找到了契合点和支撑点,对引领大学生在融入时展中寻找人生坐标,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收获精彩人生意义重大。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的方法指导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向书本学习,忽略向实践学习;重视向专家教师学习,忽略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不良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同志的实践育人观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中国梦”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的宗旨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论述了实践对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重要意义,对引导大学生重视实践、敢于实践,增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是激励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强大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全民就业创业质量,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全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战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强调,大学生既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也要注重深入现实、深入社会,把校园学习和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对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是号召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引领
推动基层发展,特别是推动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和偏远山区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决策,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投身基层,参与社会生产、社会服务及社会调查的初步体验,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体恤民情,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深入实践、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既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又是加快推动基层发展,按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保证;既是引导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号召“大学生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对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起到了强有力的精神引领作用。
(五)为高校转变育人模式和实现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育人模式和发展模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实践育人模式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的客观诉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的传统育人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B的需要,同志的实践育人观为高校进一步契合经济社会需要,更新育人理念,转变育人模式,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二、以同志实践育人观为指导,构建“政府+学校”交互式育人新模式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政府在人才评价、宏观引导、政策支撑、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必须在贯彻落实同志实践育人观的基础上,各履其职、相辅相成、互联互动、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加快推进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政府层面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搭建平台
实践是一种全方位的融入和参与,是亲自动手操作的切身体验,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实践活动无法展开。政府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应树立大众化、普惠式思想,不嗉哟蟛普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为大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实践一条街、“产、学、用”一体化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意设计园等硬件设施建设,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的“加法”和通过校市合作扫清创业路障、降低创业门槛的“减法”有机结合,作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全方位整合和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不断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辟“根据地”,提供场地扶持和市场扶持,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利用政府提供硬件设施的资金和资格门槛(比如减免租金、水电费、物业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提高硬件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让大学生在参与“简单便利”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创业梦”、“就业梦”,进而实现“成才梦”,让社会公共资源和设施真正成为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
2.尽快完善制度、出台政策,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保障、拓展空间
同志实践育人观的系列论述,表明实践育人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如何让实践育人的先进理念在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产生动力、结出成果,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制度完善、政策支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对整个社会实践工作的宏观协调、规范管理,有利于切实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全社会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职能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良好环境。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在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评优评先、考核提拔等方面对参与大学生实践工作的相关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参与社会实践、支持社会实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注重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为大学生参与实践营造氛围,让大学生领悟实践活动的时代价值
政府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大学生把突出个人实践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公益志愿服务的“奉献行”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同志勉励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并以多种形式鼓励高校志愿者,肯定大学生志愿者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正确成长方向,指出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青年大学生是优秀群体的代表,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理应勇敢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托,以献身社会公益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找到坐标,体现价值。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模范和典型,大力营造号召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献身社会公益事业的舆论氛围。
4.延伸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就业创业。
政府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加强与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集聚力量、创造条件,把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业绩考核,让社会各责任主体彻底转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态度和看法,把接受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为一项硬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改变当前“可做可不做”的不良局面,尽最大可能为大学生创设宽松的社会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就业创业。
(二)基于学校层面
1.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深入实践创造条件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贯彻实践育人观就要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在坚持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汇聚资源优势,依托行业背景,明确建设方向,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缩减对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化认识,从而实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熟,在实践中成长的育人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师资培养,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引领和保障
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贯彻落实实践育人观的改革进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指引者和护航者,让实践指导老师把渴望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也能保障大学生在走进社会时自身的安全,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跌跟头”,从而实现大学生由大学校园进入社会的“软着陆”。
3.不断健全和完善实践活动的日常管理和业绩评价体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走向成熟,在融入社会中完善自我、锻炼意识、增强才干,让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放大。应加快研究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整体框架,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实践成果的价值给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探索修改高校管理制度和规章,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工作相结合,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能力业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相结合,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奖励力度,提高大学生和相关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要加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育人理念,高度J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性。要探索改革现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尽快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并尽快编写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教程教材,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把实践课做为一门必修课,规定实践课的学时、学分、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等,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大学生实践课成绩档案,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实践课在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权重。
5.设立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为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充足的经费是大学生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持续开展的有效保证。要尽快改变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经费不足、管理过于分散、用途针对性不强、投入产出比不高等不良状况,划拨设立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大学生实践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成立大学生实践活动专项经费的专门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强对经费使用的论证和管理,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管,建立实践经费的“申请-论证-审批-评价-修正”的多层级、立体化使用制度,最大限度确保经费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让财力投入“花得对、花得值、花得好”。
6.探索修改教学计划,适当加大劳动课比重
近年来,劳动课在部分高校的比重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了不被重视甚至取消的状况,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劳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传承民族优良品德的必然要求。同志也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始,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由此,参加劳动对大学生融入和认识客观世界,参与社会实践,最终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可见一斑。高校应积极探索修改教学计划,适当加大劳动课比重,把劳动课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讲求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劳动课的教育意义,注重加强技能引导,不断丰富劳动形式,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和引领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接收信息量巨大、目的性明确、敢于尝试和挑战等特点,与之相应大学生又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知识的不够体系化、学习目的的相对功利性以及对未来比较迷茫等。针对这些特点与问题,美学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理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养成、品行养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认为,美学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是在高校普遍开设美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并以艺术人文类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实践感性补充。
关键词:美学教育;大学生;成长
美学教育是指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美学相关教育,具有情感性、理论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征。美学教育与通常所说的美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都涵盖审美教育,但是美学教育更偏重于理论学习和对审美现象的抽象总结。比之于审美教育,美学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但是其外延则互相包容。因此,美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认为,美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美学教育研究概述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对于美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边界划分。虽然美育在中国历代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比如儒家一直倡导的乐教以及孔子提到的“兴观群怨”,但是美育的学科概念和界定来自于西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张正江博士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美育发展之路,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美育的探索时期,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教育界开始大力倡导美育的作用[1]。当然这主要指中小学美育,而这段时间的大学美学教育则基本是乏善足陈。
从1984年至今,发表在公开刊物上以“大学生美育”或“大学生美学教育”或“大学生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多达6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大致基于五类研究角度:(1)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如:朱海峰从美学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借助美学理论,增强德育教育的愉悦性[2] ;彭美贵通过对苏中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对大学生思政美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刘玲灵、徐成芳提出要充分发挥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张译元主张以“互联网+教育” 为导向,将美育贯穿其间,开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局面[5];刘艺超则重点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德育中[6]。可以认为,在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和实际操作中,大多
与德育挂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2)艺术教育角度。如:万婷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对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出建议[7];张团燕、李宜芳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8];文媛提出川剧艺术走进校园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的转化,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范畴[9];彭聪提出艺术欣赏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事实上,艺术教育包含文学、艺术等各种审美手段的应用,这也是在美育中作为实践感受类教育最常用的方式。(3)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塑造以及全面发展角度。如:朱磊提出美育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具有深远影响[11];朱晓辉在分析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关系基础上阐释了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吕东春针对大学生审美教育,以具体事例阐释了高校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3];李修超提出审美教育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大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实效,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14]。显然,这是结合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也是美育受到普遍重视的功能之一。(4)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如:丁铮、高秦嫣提到审美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丰富审美情感和个性化审美追求[15];谢美玉从审美意识与生命意识、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审美体验与积极情感的关系谈美育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重要作用[16]。(5)对不同专业类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角度,以及具体课程与美学教育关系角度。如:杨春燕对医学专业学生提出通过美学教育塑造医学生的良好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17];张洋、李贵森从体育教育对审美教育的促进进行阐释[18];杨楠楠基于美学的视角,阐释篮球运动具有的美感,剖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9];鲁艺提出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问题[20]。不管是从学科专业还是从具体课程入手,实际上都是强调美育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从校园文化、传统美育思想、美育家理论研究、实施美学教育的策略等维度进行论述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期发表在公开刊物以“高校美育”或“高校美学教育”或“高校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约1 200余篇,其类别与冠大学生题名的文章相近。显然,从数量上看,着力于大学美学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尤其对比于讨论中小学美育近万篇论文数量的实际情况更是如此。从论文类别看,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对美育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延伸,但是对美学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研究并不深入,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也缺少进一步系统化的梳理,而这种系统性理应建立在大学生成长特点基础上。鉴于此,笔者拟就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P系进行研究。
二、当代大学生特点及其美学教育的引导性
美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从西风东渐到新时期教育方针,都能看到重视美育的呼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受教育者,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受教育者的一些共同特点,在美学教育中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并得到相应的引导。
(一)信息量巨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巨大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度和接收量远胜于之前任何时代。事实上,大学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时代的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烙下的印记格外醒目。
作为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之一,大量自主接受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集成,使大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广度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身在网络时代和影像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猛,传播方式快速高效。新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各种各类知识以图像、精简的文字、网络流行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四处传播,并成为青年人成长的背景,使大学生们显得更为见多识广。除了网络的无所不在,还有交通的便利快捷,使大学生随时都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和体验不同的世界。然而,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微小的一句话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莫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不断延伸的同时,尤其在自主认知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的谱系和来源非常分明,师传授于弟子、弟子受教于师,在书本中探求知识的来源,追根究底,逐渐追寻。但网络时代衍生的快餐文化,使得很多知识不再局限于学院派的探求,而成为铺天盖地的灌输。接受的知识信息变得零碎,不成体系,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知识系统经不起严密推敲和自身思维的逻辑细究。笔者以为,长期在碎片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不做脑力的努力和尝试,必然影响大学生对真正知识体系的接受和思考,也会使部分大学生满足于碎片式的知识结构而不做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育人的根本宗旨。
大学时期的美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小学实施浸润型美学教育的总结,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美学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对美的体验式感受,而应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思维的层面,使大学生能够整体性把握美的表现和特点。事实上,对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既有感性的认知,亦有理论的总结与归类,体现出的是深入把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引导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理论的把握与总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碎片式认知。
(二)目的性明确
目的性明确有时是作为贬义词存在的,往往和一些功利性的行为相联系。但是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目的性明确却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的进步,视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的一种冷静判断,这对于年轻大学生来说殊为不易。青年时期应该为未来的事业和家庭打下基础,而大学阶段对个人生活的这两方面发展都有莫大的影响。
大学四年是初步成年阶段,大学生将独立面对世界和他人,并独立作出选择和判断。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学生目的性明确必然是相对的,对未来事业、家庭生活的迷茫与对未来生涯规划的明确性共存。明确的方向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热衷于做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比如,大学流行的考证热、考级热、考研热,实际上就是增加学习的有用性,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迷茫始终伴随着成长,大学生常常迷茫于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所以在大学阶段很容易追随其他人的步伐,在考研、出国等问题上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同学的影响,在大学中形成一股热潮,而在择业中也比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学生的迷茫其实也带有某种明确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第一个特点相对应,由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非常广阔,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更槎嘌化,也是由于信息的广阔和透明,他们的选择一般不会太盲目,选择中的理性成分日益增多。同时大学生群体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在压力面前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对策也相对明确,这种明确化在进入高考阶段其实已经体现出来。对高校专业的选择,以及选择辅修专业、考级考证等都是大学生面对现实和正视自身的表现,所以大学生对于未来或有迷茫,但在行动中却能够比较明确地知道应对之策。
当然,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目的性明确特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受教育主体目的性过于明确或者目光过于短视就会忽视需要长期性培养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设立的受欢迎程度和被自主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而教育者如果也急功近利,必然会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可见,大学生目的性明确特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展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更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另一方面却又容易使教育者犯急功近利的毛病,这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和平衡。
美育理论认为,美学教育的感受力和情感性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理性的务实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大学之所以被视为象牙塔和被定义为高等学府,原因便在于大学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对个体的精神世界负有引导和充实的职责。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成长压力使得大学教育不得不具有务实的一面,而美学教育的理论深度与精神探求特征则可以引导学生寻求务实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
(三)敢于尝试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成长背景;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眼界较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渴望实现自我价值,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中国学生的视野和眼光也正在与国际接轨,他们有着与父辈和祖辈迥异的人生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更加强烈,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之心,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使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并愿意为了目标而奋斗。与此对应,因为相似的成长背景,大学生固然有着相似的为了目标不断挑战和尝试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多元的世界和青年人自有的自我性,这种自我性会因为独生子女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所以在大学生中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趋向多元,一方面有自我奋斗的意识,对未来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因为多元的世界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导致对未来的一定程度的迷茫和不安。
相对而言,美学教育具有视野广阔等特点,美学教育的视域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层面时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理论认知和感性思考。
三、美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由人才决定,尤其是青年人的素质和才能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知识阶层主力军的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21]。可见,美学教育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方面完全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917 年, 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所做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专题演讲中,把美育提到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那一代学人多有救国救民的启蒙理想,蔡元培亦不例外,他对美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作用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事实上,美学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
(一)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养成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对学校美育课程的要求主要放在艺术类课程上,要求学校大力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是浸润式的教育手段,在全日制教育阶段应该贯穿始终,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熏染。中小学阶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欣赏能力,大学阶段的美育应该在长期熏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美学属于哲学门类,在某些时候又被称之为艺术哲学,对艺术门类及社会生活所引起的美感进行理论性抽象,美学教育在大学的实施,对于大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思考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两次美学大讨论,这两次讨论的重点虽不一样,但是共同特点是参与度非常高,除了文学界和美学界的学者参与其中,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普通人也纷纷发言,对学者的观点进行或反对或支持的评判。这两次美学大讨论除了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以外,也充分说明美学的门槛并不高。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离生活很近,甚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美学范畴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工艺美等就在人们身边,稍微对生活有一些感知能力的人都会对身边的这些常见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人类对美的感知是在‘生命本原’状态被打破以后,在无数个手段与目标的冲突中产生的。对美的追求就是对‘生命本原’的回归,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在‘美’的关照下审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22]。可见,大学进行美学教育很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接受,由于美学学科的理论性和哲学性,大学生在进行美学学习时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体悟式感受,而创新与思考正是大学应该赋予学生的能力。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教育和身边发生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可以与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产生关系,学生从小学习的艺术技能、看的书画、欣赏的戏剧电影、学习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甚至包括数学的对称平衡,都可以从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时代的变迁在生活中如何呈现,亦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天地万物的层层打开模式会为美学研究者和参与者提供无限思索和逻辑推导的空间,把知识的碎片联通成为体系化的知识,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品性养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赞扬希腊人性格的完整性,认为他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近代国家的强制性使人只能发展他身上的某一种力,破坏了近代人身上天性的和谐状态,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因此近代人要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中的完整性[23]。 “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24]。美学教育能够给予个体相对完整的品性养成皆来自于美学本身的特性。
美学是诉诸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学科,与人的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方式审美,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美与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一致的。美学中的艺术美涵盖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华,悲剧与崇高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自然美陶冶我们的性灵,人格美昭示精神的伟大,美与真与善也有着天然的联系,真可以转化为美,美可以进达到善。美学教育把无所不在的碎片式的具象的美展示、梳理、抽象、总结出来,并对受教育者进行展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25]。
可以认为,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品性养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养成大学生冷静观察世界的眼光和在纷繁世界中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判断真善美,面对假丑恶;(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感悟能力,美学的名称本身就含有情感学的意味,美学研究本身就针对人类情感;(3)有助于B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气质,面对现实,不忘初心,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止步;(4)在追寻美的道路上受到启发与熏染,在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和洗礼。“美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 进而塑造协调和谐的人格, 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谐”[26]。
(三)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完善
大学生完善和全面的素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健全心灵。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完善是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本身也孕含审美教育,希望传达给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明确何为高雅的审美观,让学生学会选择美的、诗意的生活。“美育信息传递的立体通道, 保证人生价值信息以形象感情和说理兼并的方式顺利传递, 可使之产生传统思想教育单通道传导后的信息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7]。美学教育也是一种理论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这方面入手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美学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求。
美与善有天生的相关性,通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最终达到一种美的人生境界。“美育具有特殊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作用,这种‘审美感受力’是人的健全素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种‘审美感受力’的人不仅缺少了生活的乐趣,而且在素养上也是不健全的”[28]。美学教育通过发掘社会生活中的美来启迪心灵,并用理论阐明何以为美、何以为丑以及怎样才是美的人生,从而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以其特定的审美陶冶方式和审美教育思维培养大学生,通过健康的艺术欣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自觉追求美的人生境界。并自觉净化心灵,培育高尚的情操。
健全的心灵也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全的心灵是面对社会、拥有幸福生活的保障。健全的心灵意味着健全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面对他人与社会的能力。美学教育特别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其中贯穿感性的感悟与理性的思考,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人,能够使大学生学会用美的情操接触社会生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胸怀。
四、大学美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论,美学教育可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在大学大力推进美学教育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以美学的熏染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和素质培养,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美学教育的初期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效力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目标客观存在,因此,大学美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思维能力和抽象总结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具备思考能力和从表像进入本质的能力。美育的基本属性,即属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正规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明确的课程计划、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事实上,实现美学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开设美学课程,让美学课程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大学生中进行美育的途径很多。美学教育“从美育途径来看, 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中渗透美育;二是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三是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四是举办专家学者的学术讲演讲座;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六是创建优美向上和谐的校园环境;七是通过专业课的教学, 渗透美育,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 鼓励教师积极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受到美的教育”[29]。其中,理论方面可以通过艺术人文类课程予以实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识课程,最大程度地进行素质人文类拓展。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各类竞赛、文艺表演及各种文艺体育活动都可以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引导,并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最适合大学生特点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美学教育方案就是在各类高校开设美学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
目前,美学在很多高校并没有作为通识性课程开设,更没有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美学要么作为专业课为哲学或美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要么在中文艺术类专业开设,对于很多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美学课程尚处于缺失状态。所以,美学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必修课的开设非常必要。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美学课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美学课程重在理论的介绍和梳理,对于审美现象要有所阐释和推导。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具有理论兴趣和热情,但是由于中学课程与大学教育的对接问题,部分学生的理论素养并不高,所以理论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非专业类学生尽可能不深化难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2)在美学教育课程中要加入艺术类内容,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由艺术类老师配合美学教师进行艺术类课程讲授,或者在美学课的整体教学中抽出若干课时由艺术类老师讲授,如美术鉴赏或音乐鉴赏等,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美学课程开设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哲学和美学专业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准;艺术类学生在美学教学过程中着重于美学的艺术哲学展现,用作品说话;中文类及其他人文专业学生在理论阐释上应有所强化;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理论讲授点和知识展示点相结合,把感性和理性认知相结合。(4)美学课程师资的选择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在专业教师的设置上非常用心,也着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但是在面对通识课程时,对教师的配置往往降低要求,甚至让一些在读硕士研究生授课。这些教师在授课经验、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上达不到美学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在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美学课程教师的配备上一定要选择专业教师和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
当然,大学美学教育除了开设美学课程之外,还可以与其他更多的教育形式相结合,甚至与美学相关的很多课程都可以放在人文类通识学科中进行,比如美术、电影、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类课程与美学课程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艺术或艺术鉴赏类通识课可尝试纳入学分。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汤浅泰雄所说:“真知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思考是无法获得的,还要通过身体认知或身体觉悟才能达到。”[30]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美学教育的理论化强化可以形成感性践互补的关系。当然,大学生团队活动也是对美学教育的必要补充。从大学精神角度而言,学生团队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实践课堂的组成部分。
【摘 要】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再现活力,但当前大学生依然就业难,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及综合素质的欠缺是重要原因。社会实践能促进大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弥补不足,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树立起人生奋斗方向和目标;还能在社会实践中把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理论运用于实践,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融入社会,提升自身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专业素养;社会化;正己身;方向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能力建设逐渐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人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理论知识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更是时代背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
1.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忐忐忑忑,直到改革开放才算稳定下来,经过30多年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世界教育强国之列,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社会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还需要我国高校不懈努力。
2.社会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态度
中国社会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一直积极支持的态度,并提供多项支持政策及便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社会各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比如事业单位、企业等提供实习场所、岗位等,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1.对自身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追寻着自身的认知,人的一生都在认知自己当中,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人贵在自知”,知人方能识人,才能明人,知人的途径无非是通过自知和他知。而社会实践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自知;另一方面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人的建议,做到他知。当明白自身不足时,想方设法弥补自身不足,这样人生才能走的更远,更完美。在海目星激光工作的日子里,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做到了空杯低姿态,促M自己能力的提升。
2.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对当下国家的政策、党的方针路线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紧跟党的脚步,国家政策走。
3.促进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将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对社会做出贡献
现实社会中,社会是群体,个人只有融入到社会当中才能发挥应有价值,实现自身价值。而社会实践多是群体性活动,需要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更多的强调“团队精神”,讲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因人而生,因人而灭。那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不够。
2.有些高校在社会实践教育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方面力度不够,多是凭学生自愿原则。
3.社会在对待大学生实践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产学研结合,提供更多实习岗位等。
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设性提议
1.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的教育和支持力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环节,应建设成为一项具有制度化、流程化的思想教育活动,高校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社会实践的教育同时,更要提供有效的支持力度,可以与企业等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合作机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高校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对参与社会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社会要完善社会实践支持体系
社会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给予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包括转变社会观念,欢迎大学生来社会实践;创设相关社会实践机制,获得政策上支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实习场所、岗位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鼓励民众支持等,从而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五、总结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通过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了专业知识的认知,提高了专业素质;空杯低姿态的社会实践学习,提升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确立了未来的奋斗方向目标,为日后正式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更有价值意义
摘 要:近几年,笔者所在的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建设,不断更新理念、完善管理,以提升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支经营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技能素质强的青年大学生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
一、建立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的必要性
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于1971年3月开工建设,经过45年的发展,现拥有13.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丁苯橡胶、7.0万吨/年顺丁橡胶等8套主要生产装置,是我国唯一年产超过40万吨的合成橡胶企业。自2005年始,橡胶厂共招收大中专毕业生71人,其中19人离职,至今仍有28名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一线倒班,这些仍在一线从事操作技能工作的青年大学生均已毕业多年。
(一)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厂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比较自闭、比较矛盾、比较纠结。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长时间在基层一线倒班,对当初的满怀梦想到现在的不满意,对前途感到迷茫。橡胶厂最后一批进厂的青年大学生已经倒班5年,截至目前,倒班青年大学生中年限最长的10年。有的青年大学生肯吃苦,对本岗位技术学习比较精通,但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内心较敏感脆弱。
(二)提高青年大学生队伍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岗位上青年大学生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日益突出。目前,走到管理岗位上的青年大学生,干劲比较足,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但是这部分青年大学生因为多数长期工作在一线,存在着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个别青年大学生工作比较浮躁,不扎实,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需加强培养。
(三)建设青年大学生通道的现实需求
多数大学生都希望走上管理岗位,而一方面随着橡胶厂机构不断改革精简,管理人员大幅压减,管理人员指数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车间大部分管理人员还很年轻,大学生走上管理岗位的机会较少。同时同一批入厂的青年大学生,所学专业不一样,锻炼的基层岗位不同,其发展机会也不均衡,让部分倒班的青年大学生产不平衡的心理。所以,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专业、技能操作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是现实需要,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激发积极性、创造力,让大学生各尽其职、各尽所能。
二、建立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的实践探索
(一)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提升青年大学生培养效果
橡胶厂结合青年大学生特点和岗位需要,立足轮岗,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养活动,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基层车间针对每名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安排轮岗锻炼学习。每个岗位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轮岗后进行严格、全面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真正达到能独立上岗的技能要求后,到下一岗位学习。二是青年大学生在生产技能操作岗位锻炼不少于2年,根据本人考核情况、日常表现及工作需要,通过竞聘或考试等形式,择优选拔到班长、专业技术岗位。
(二)坚持导师带徒规范化,推动企业、青年大学生双发展
近年来,我厂不断完善“导师制”培养模式,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技能专家,帮助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技能。根据青年大学生所学专业,把他们分配到基层单位后,选择专业对口、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熟练、创新能力较强的基层主管领导作主要指导,负责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技能高的技师或班长作为青年大学生的直接导师,负责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坚持激励导向,推进青年大学生培养有序进行
橡胶厂在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建设中,坚持激励导向,栏窠背停使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贴近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项奖励。每年2次组织青年大学生技能考试,对参与技术练兵的青年大学生分4个档次进行奖励,一等奖80元/月,二等奖60元/月,三等奖40元/月,四等奖20元/月,从当月奖金中兑现,每次奖励周期半年。同时,青年大学生练兵考试取得的成绩,将作为竞争上岗、评选先进、选用到管理技术岗位的重要依据。激励岗位成才。厂部规定,基层车间可设置适当数量的后备班长岗位,安排考试成绩优秀、工作表现突出的青年大学生顶岗锻炼。
三、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建设的显著效果
(一)青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在三支队伍建设中表现突出
工作能力、表现比较突出大学生在基层单位担任了管理职务,逐渐锻炼为管理岗位骨干,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5人次获集团公司优秀党员、优秀基层思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人获集团公司“闵恩泽”奖。近年,在集团公司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者,橡胶厂3名青年大学生获得一等奖,1名获得二等奖,1人荣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山东省振兴杯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1人获第2名、1人获第3名,2人还分别获得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二)创新创效成效显著,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橡胶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围绕创新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 创新创效成效显著,每年创效500万元 。课题攻关项目“干燥箱吸附网改型,降低维修费用”成功应用于生产中,每年可节约费用近100万元。同时,青年大学生成长通道的建设,激发了全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生产效率、技经指标持续提高。2016年,橡胶厂生产合成橡胶32.55万吨,总产量占中国石化的28%,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摘要】湖南省教育工委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把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二者相结合,由此产生了成长辅导这种助人方式。大学生成长辅导不是心理咨询,而是一种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集学业、情感、生活以及工作和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助人方式。文章就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辅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成长辅导;技巧;生活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XJKO16CDY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然而,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一定挑战,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迷失,集体意识淡薄,精神世界空虚,行为方式涣散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会毒化社会风气,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我们应当适时提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成长辅导的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注重学生成长辅导技巧
辅导老师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辅导过程中,应当注重技巧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第一,无条件关注高职学生的思想动向。大学生成长辅导涉及学生成长方方面面的内容,无条件关注是所有辅导开始的前提。这里所讲的无条件关注,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无条件的重视和帮助。作为辅导老师,不能只是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尤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基础和保证;关注的形式应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尤其注意要充分运用新媒体这个新载体。
第二,积极倾听。高职院校辅导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倾听这一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灵呼声,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积极倾听要求辅导老师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不再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而是要主动出击,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向辅导老师倾诉自己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三,针对性提问。辅导老师在倾听学生诉说的时候应当采用正确科学的提问方式,充分了解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老师的提问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提问必须委婉含蓄;针对性格较为开朗活泼的学生,提问可以直接明了。
第四,行为疗法。对于一些存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老师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对他们进行辅助治疗。例如对于有焦虑症状的学生,辅导老师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对其进行治疗,首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学生究竟是由于什么导致焦虑,然后将各种焦虑反应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序,最后有系统、有层次地传授学生应对焦虑的方法。
第五,精心设计活动。开展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拉近生生、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辅导老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地接触和了解,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展开。
第六,网络辅导与非网络辅导。基于目前较为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辅导老师应当充分对其进行利用,可以采用网络辅导或者非网络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时间因素进行选择。针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且问题又较为敏感时,辅导老师可以采用网络辅导的形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使辅导效果达到最佳;针对一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老师应当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非网络辅导方式,这种辅导方式更加正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辅导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注重与学生成长辅导内容相结合
成长辅导的内容覆盖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职业规划、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思想提升相结合,指的是与学生党建工作相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引导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先进带后进,从而在全体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念。在学生平时生活与学业发展中,辅导老师也要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对学生加强职业规划和危机应对辅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扰就是对职业规划很迷茫。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使许多未毕业的学生也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担忧起来。辅导老师应当承担起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应当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对于社会、职场的综合认知,对学生进行更加实际的职业规划辅导,尤其是针对一些对就业问题较为迷茫的学生,应当主动和他们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困扰所在,结合自身经验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承担着保护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责任。辅导老师作为高职学校的工作人员、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朋友,更加应当对学生的安全负责。辅导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的辅导,可以通过火灾实际演练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成长辅导,应坚持“六融入”: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日常管理,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融入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辅导应当紧密关注社会生活,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并将核心价值观纳入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通过树立高职学生的生活化理念,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网络文化是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的主流群体,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其信息量庞杂,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予以重视。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摘要]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影响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1.1 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文化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与速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缩短了网络使用者与世界的距离。无线网络的使用及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了新的观点与热点,获取了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能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众多网民进行交流,促进了网络文化的交融。
1.2 多元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既促进了自身向更全面、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又将各种外来文化、科技理念等集合成一座文化宝库,为文化的传承、更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平台。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繁杂多样,既有先进的、健康的信息,也渗入了一些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理念。网络漏洞让不良信息有可乘之机,网络平台信息传播速度也使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对优秀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1.3 交互性
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是指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只能实现单向信息的传播,时间、地域的双重限制使思想文化的传播困难重重。报刊受版面、发行日期的限制,不能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且缺乏时效性。电视、广播没有版面限制,能够实现与观众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也是限制在节目播出的时段。网络文化则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且信息传播是多元交互的。人们的交流、互动不再是单向的、一对一的,可以实现多人共同交流沟通,促进了不同思想、信息的碰撞与交融。人们的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法规、新思维、新看法。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2.1 W络文化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其与社会的交流。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使大学生在书本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也能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各地的人文观念等有所认识,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也了解到了自身的不足。网络平台也能使大学生交到不同领域的朋友,可以将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匿名诉诸网络,缓解情绪,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2)网络文化能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且没有身份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换位思考的习惯,促进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网络文化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2.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2.1 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还未成年,心智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有其两面性。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受控制,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使他们忘记了自己身份和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
2.2.2 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网络世界吸引了无数大学生。借助网络调查,一些大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更乐于与网友交流,而非与自己的同学、师长沟通。这对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极为不利,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更有甚者谈起了网恋,媒体不时报道大学生网恋失踪或遇害的新闻。还有的大学生受网络上的蛊惑,从事非法活动,既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3.1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1.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是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我国高校及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非沉迷于网络世界。
3.1.2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力度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忽略了美好生活的到来是要靠自己去打拼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其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力度。
3.2 促进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社会在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也很激烈,大学生压力很大,很多问题只想在网络上跟陌生人倾诉,但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还使其出现与现实交流障碍、自我迷失等问题。社会各界应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及利用网络,从根源上防范问题的发生。
3.2.2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
(1)制定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校园网络资源管理规章,加强管理。
(2)组织学生学习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律意识。
(3)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监控机制,各部门协同合作,迅速、有力地管控校园网络环境。
摘 要: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把实践育人观和“中国梦”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多个场合论述了实践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的观点,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紧贴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需要,内涵深刻,价值宝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以同志的实践育人观为指导,在深入探讨其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全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方法策略和实施路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实践育人观大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大学生检验真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和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促其从学校成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完善自我有重要意义。同志先后十余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从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侧面论述了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如何在实践中成才,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系列论断构成了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站在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对更新高校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十分宝贵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时间迫切,意义重大。
一、同志实践育人观的时代意义
(一)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的路径指导
青年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如何更新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的“中国梦”有重要意义。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紧扣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视个人发展、轻视社会责任、淡漠国家利益的行为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培育成熟并被全社会积极践行的背景下,为大学生实现自身“成才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一找到了契合点和支撑点,对引领大学生在融入时展中寻找人生坐标,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收获精彩人生意义重大。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的方法指导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向书本学习,忽略向实践学习;重视向专家教师学习,忽略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不良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同志的实践育人观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中国梦”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的宗旨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论述了实践对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重要意义,对引导大学生重视实践、敢于实践,增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是激励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强大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全民就业创业质量,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全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战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强调,大学生既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也要注重深入现实、深入社会,把校园学习和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对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是号召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引领
推动基层发展,特别是推动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和偏远山区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决策,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投身基层,参与社会生产、社会服务及社会调查的初步体验,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体恤民情,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深入实践、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既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又是加快推动基层发展,按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保证;既是引导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号召“大学生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对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起到了强有力的精神引领作用。
(五)为高校转变育人模式和实现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育人模式和发展模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实践育人模式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的客观诉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的传统育人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同志的实践育人观为高校进一步契合经济社会需要,更新育人理念,转变育人模式,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二、以同志实践育人观为指导,构建“政府+学校”交互式育人新模式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政府在人才评价、宏观引导、政策支撑、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必须在贯彻落实同志实践育人观的基础上,各履其职、相辅相成、互联互动、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加快推进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政府层面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搭建平台
实践是一种全方位的融入和参与,是亲自动手操作的切身体验,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实践活动无法展开。政府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应树立大众化、普惠式思想,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为大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实践一条街、“产、学、用”一体化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意设计园等硬件设施建设,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的“加法”和通过校市合作扫清创业路障、降低创业门槛的“减法”有机结合,作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全方位整合和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不断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辟“根据地”,提供场地扶持和市场扶持,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利用政府提供硬件设施的资金和资格门槛(比如减免租金、水电费、物业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提高硬件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让大学生在参与“简单便利”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创业梦”、“就业梦”,进而实现“成才梦”,让社会公共资源和设施真正成为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
2.尽快完善制度、出台政策,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保障、拓展空间
同志实践育人观的系列论述,表明实践育人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如何让实践育人的先进理念在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产生动力、结出成果,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制度完善、政策支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对整个社会实践工作的宏观协调、规范管理,有利于切实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全社会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职能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良好环境。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在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评优评先、考核提拔等方面对参与大学生实践工作的相关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参与社会实践、支持社会实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注重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为大学生参与实践营造氛围,让大学生领悟实践活动的时代价值
政府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大学生把突出个人实践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公益志愿服务的“奉献行”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同志勉励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并以多种形式鼓励高校志愿者,肯定大学生志愿者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正确成长方向,指出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青年大学生是优秀群体的代表,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理应勇敢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托,以献身社会公益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找到坐标,体现价值。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模范和典型,大力营造号召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献身社会公益事业的舆论氛围。
4.延伸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就业创业
政府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加强与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集聚力量、创造条件,把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业绩考核,让社会各责任主体彻底转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态度和看法,把接受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为一项硬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改变当前“可做可不做”的不良局面,尽最大可能为大学生创设宽松的社会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就业创业。
(二)基于学校层面
1.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深入实践创造条件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贯彻实践育人观就要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在坚持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汇聚资源优势,依托行业背景,明确建设方向,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缩减对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化认识,从而实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熟,在实践中成长的育人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师资培养,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引领和保障
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贯彻落实实践育人观的改革进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导师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指引者和护航者,让实践指导老师把渴望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也能保障大学生在走进社会时自身的安全,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跌跟头”,从而实现大学生由大学校园进入社会的“软着陆”。
3.不断健全和完善实践活动的日常管理和业绩评价体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走向成熟,在融入社会中完善自我、锻炼意识、增强才干,让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放大。应加快研究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整体框架,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实践成果的价值给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探索修改高校管理制度和规章,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工作相结合,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能力业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相结合,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奖励力度,提高大学生和相关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要加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育人理念,高度认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性。要探索改革现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尽快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并尽快编写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教程教材,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把实践课做为一门必修课,规定实践课的学时、学分、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等,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大学生实践课成绩档案,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实践课在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权重。
5.设立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为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充足的经费是大学生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持续开展的有效保证。要尽快改变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经费不足、管理过于分散、用途针对性不强、投入产出比不高等不良状况,划拨设立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大学生实践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成立大学生实践活动专项经费的专门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强对经费使用的论证和管理,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管,建立实践经费的“申请-论证-审批-评价-修正”的多层级、立体化使用制度,最大限度_保经费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让财力投入“花得对、花得值、花得好”。
6.探索修改教学计划,适当加大劳动课比重
近年来,劳动课在部分高校的比重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了不被重视甚至取消的状况,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劳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传承民族优良品德的必然要求。同志也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始,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由此,参加劳动对大学生融入和认识客观世界,参与社会实践,最终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可见一斑。高校应积极探索修改教学计划,适当加大劳动课比重,把劳动课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讲求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劳动课的教育意义,注重加强技能引导,不断丰富劳动形式,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和引领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摘 要:对于飞行大学生而言,英语更是仅次于飞行技术的一项专业技能,英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的飞出来。本文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近几年的亲身工作经历中,大量飞行学生因为英语水平差而导致停飞来阐述英语对飞行学生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重塑学习信心。
关键词:英语;飞行大学生;重要性
一、前言
英语是我国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英语的流利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中国民航与国际民航的接轨度越来越高,国家民航局对飞行员的各项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飞行员对民航英语的掌握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的能力,然而,中国民航驾驶员英语水平整体不容乐观。英语基础差,专业英语不过关成为了引发空中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普通大学生英语教育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主要分为一般水平、较高水平和更高水平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水平要求学生一般的英文交际语听懂语速为每分钟 140个单词的英语广播; 能够进行简短演讲,允许少量语法错误;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 个单词; 可以在三十分钟内完成至少 120 字的作文; 英汉互译的速度为每小时 250 个字,整体词汇量是 4800 个单词及 700 个英语词组。较高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且语音语调清晰,语法基本无误; 阅读英语报纸及快速阅读时时间分别控制在每分钟 80 及 120 个单词; 三十分钟内可以完成 160 单词的作文; 英汉互译的速度为每小时 250 个单词,整体词汇量为 6400 个单词和 1200 个词组。更高水平要求学生听懂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运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日常交流; 可以流利的阅读母语为英语国家发行的报纸刊物;能够用英语撰写本专业的论文; 英汉互译的速度为每小时 400 个单词; 整体词汇量为 7600 个单词及 1800 个词组。
三、飞行大学生英语培养要求
对于飞行技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除了需具备普通大学生所具备的英语水平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的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相比普通大学生而言,英语对于飞行大学生而言要重要的多,一个飞行学生要想能顺利的从飞行大学生向飞行员完成蜕变,真正的圆梦蓝天,需过五关斩六将,闯过6个停飞关口,分别是体检关、学业关、执照关、ICAO航线关、纪律作风关以及13小时筛选关,这六个停飞关口中,除了体检关、纪律作风关和13小时筛选关跟英语的学习没有关系以外,其他三个关口都跟英语息息相关,而且这三个关口往往是飞行员停飞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调查统计,发现一次性通过ICAO和航线考试的学生只占总学生人数的10%左右,很多学生航线考了四次还未考过不得以转通航,虽然都是飞行员,然而通航飞行员和运输航空飞行员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待遇都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课学的不好,而是因为航线考试是全英语考的专业知识,有很多学生反反映他们考不过并不是因为专业知识不扎实,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就看不懂英语题,换句话说题目的意思都看不明白,如何通过考试,最终因为航线在规定的4次机会里未考过,按照规定,公司不得不停止其继续进行高性能飞行训练,虽说目前我国民航对ICAO考试不限次数,并且每个月都可以考,但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ICAO4对于绝大不多数飞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噩梦,很多学生因为一直考不过ICAO4,大学读六年甚至七年还不能毕业,最后由于超过了中国民航规定的飞行员培养周期,公司不得不终止其培养合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了降低飞行学生ICAO、航线关的停飞率,将停飞关口前移,减少国家资源浪费,自2016年以来,针对2016级及以后的飞行学生,除了上述六个关口外又增加了一项要求。根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学改革规定,除已要求的课程和执照考试合格外,按照公司要求或学校规定,在规定时间内语言能力测试达不到标准的学生不得进入运输航空整体课程训练,转入其他专业完成大学学业。具体规定如下:由学校负责训练的飞行学生(含外送),在进行初始飞行训练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字化大学英语学习测试系统,成绩达到学校设定的标准者;2、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者;3、参加国家公共英语水平考试获得四级证书(含)以上者;4、⒓友潘伎际裕成绩5.0以上者,5、参加托福考试,成绩45分以上者;6、参加由学校和外方训练学校组织的外送训练选拔,通过测试者。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36个日历月内,不达到上述条款之一者,不得进入运输航空整体课程大纲训练,做中止飞行训练处理。
四、结语
飞行技术专业是我国民航专门人才培养领域最重要的专业,中国民航一直以培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英语熟练、身心健康的高素质职业飞行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前我国飞行员英语水平和民航院校飞行技术专业教学训练现状,中国民航正在民航院校里开展新一轮的飞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其中英语就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科学的教学设置和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飞行员行业的整体英语水平,跟国际接轨,从而提高我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
摘 要:图书馆是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进一步强化读者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图书馆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型 党组织
《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基础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决定了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为服务高校师生的高校图书馆,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足之处
(一)服务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在高校具体化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在这种定势思维下,图书馆对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没有一个自觉的认识,有些图书馆的党组织和党员只是一味凸显党组织的管理职能,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往往延续传统的工作思路,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尤为严重,作为服务部门,其服务意识不够强。
党组织和党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把服务停留在简单的图书借还,对师生在文献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不够;师生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组织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接地气,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二)服务能力不足
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的服务职能总体较好,但根据组织设置的规定,图书馆基础党支部主要工作是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不掌握资源,也没实际权力,组织开展活动需要多层申请把关,服务师生经常有心无力。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服务,服务能力大小、水平高低均取决于党员的素质。部分图书馆党员队伍参差不齐,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欠缺,最为突出的还是高校“轻能力重学术”的现象。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综合能力、党员先进性等方面与服务型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手段不够、服务形式不多、服务基础不牢、服务作风不实等。除此之外,党务工作者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图书馆党组织建设的情况看,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受限于当前的校园组织结构,缺失服务平台。图书馆党组织成员均为教师,师生联系多数仅以简单的图书流通为主要内容,党组织的上下级间的服务平台建设受限制。
服务师生是个系统工程,应包括服务群众、宣传教育、民主管理、激励保障、考核评价等多方内容。师生利益诉求、权利保障渠道不畅通,关怀机制、服务机制亟待完善,缺少服务师生的长效机制。
受到M织机构、经费的限制,难以开展师生的服务活动。经常是出现问题时才去解决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活动要求才去被动落实。局限于政策、资金和多部门协商等问题,难以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服务停留在低层次的慰问、收集反馈意见、改进工作等方面,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撑,一定程度上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大多活动流于形式。在部分“重业务轻党务”的高校图书馆,此现象更为突出。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目标
(一)着眼于转变工作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继而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具体要求,不断深入推进将党的作风建设,使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高校图书馆党组织中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已鲜有成效,但与群众所盼仍有差距,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党员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一是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当中必须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重视态度和责任心,既然选择了,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作风的转变,一靠自觉性,二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两级”施压,以规范其工作作风;三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师生服务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的同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四是要以师生满意为标准检验改进工作作风的成效。
(二)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鲜明的实践性,是高校图书馆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最大特色。基层党组织要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服务型的图书馆党组织对师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动真格,就可能前功尽弃,让师生感到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要抓住和解决师生反响比较大的实际问题。一个部门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要求把所有问题都在一个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所以,必须按照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方案列出的整改内容,区别轻重缓急,抓住影响图书馆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质性问题,集中力量逐项加以解决。
三、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策
(一)以提升服务意识为前提
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应以服务广大师生为主线,以教师学生为本,树立服务理念,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趋向,并逐渐使服务演化为党组织工作中的自觉意识,增强党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
首先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明确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党组织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应始终以服务理念为其思想动力,提升服务积极性及服务质量。服务意识对服务型党组织的实现与完善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服务型党组织串讲的前提和基础。
(二)以健全组织体系为核心
健全党组织体系,不断扩宽服务阵地,扩大工作覆盖面。一要使党组织覆盖到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争取做到全面覆盖。图书馆党支部都比较成熟,但要确保其他工作人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到位的服务。
在抓好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把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将服务骨干培养成党员。
(三)以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
1.拓宽服务平台
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积极探索适应高校特点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拓宽同师生顺畅沟通的平台。积极拓宽工作阵地,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细化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实现服务载体多样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2.建立服务机制
注重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努力建立科学长效、直面需求的服务工作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建立馆长接待日制;设立图书馆学生助理,鼓励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试行了首问首办责任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改进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效率。建立重点工作督办制度,以重要文件、会议纪要或领导批示、指示橐谰荩确定图书馆重点工作督办事项的完成时限,强化对督办事项办理的措施、进度、效果的检查和反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引入了服务的群众评价机制,在验收师生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改成果时,将师生代表纳入了检查验收工作小组,负责对图书馆整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通过一系列做法,服务进一步规范,效能进一步提高。
3.完善保障机制
图书馆党组织还应从经费、时间和场地三方面搞好保障。在经费上有计划、有预算的做好经费使用,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在党费的使用过程中使用公开化、透明化。在时间上,将党员活动读书学习日固定下来,确保图书馆所有党员都有时间开展活动。在场地上,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党史教育,使得学生接受教育有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