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3 09:17:55

导语:在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生成性教学对策研究

1.基于学生原有水平的原则。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要清晰地看到学生知道了些什么,必须在课堂伊始就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来阐述新的知识,知识生成才会不盲目。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反思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哪些差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来设计,预计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反应和解答。

2.教学相长的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和谐共建、交往共生的过程,笔者认为生成性课堂也要讲究效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掌握经验和方法,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实时的引导。师生交往与对话是促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动力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或是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及时地予以引导与矫正,提升知识生成的质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有个“探究活动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话题“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行探究,从编者的目的来看,学习高中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历史,对于战争史也是如此。让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促使正确的生命观、战争观与和平观自然生成。当然,为了促进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组,让讨论的主题更为明确———“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为了方便讨论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的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在确立讨论的主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先在小组内部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各个小组的观点在讨论中碰撞,生成更为完整的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记录员的工作,最后将学生讨论过程中生成的观点、成果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总结提升。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在时空上的共存,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更是在同一教学主题下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和感悟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出民主、开放的生成氛围,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作者:费飞相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总结报告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 要: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历史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中学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在我国伟大民族的复兴以及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所谓的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十分令人堪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方式和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对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的,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

2、教师人员问题,初中的历史老师多数都不是专业的历史老师,教师资源紧缺。

3、对历史的认识不足,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

二、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变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殖民扩张。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2、多元的教学评价

修订版课标亦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效果,就“要坚持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教师可采用多元的评量方式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如问答、报告、讨论、表演、纸笔测验、行为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学习档案评量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并及时给予学生回馈与指导,从而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学习找到了兴趣和自信,便会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激发教学热情,不断实现自我提高与成长。正如“教学相长”所说,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3、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克服知识难点

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

4、改变教师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教的方式,也要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打着改革的旗号,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都会违背改革的初衷,最终必将导致改革的失败。其次,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先要求的是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抛开多年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手法,添加一些技巧,换汤不换药地改变一些表面现象。这是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为这一段路程,是需要教师重新去探索、去发现的。最后,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不是单靠教师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教师单方面观念的改变,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考虑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最终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改革任务的。

5、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想得到显著提高,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必不可少。在学习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搜集与新内容有关的资料,然后将所有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整理集中,并结合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一道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将远远多于仅仅通过课本所学到的,而且更能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甚至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可能包含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如在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安史之乱”之前的一些资料,这样更能理解到大唐盛世是如何走向衰退的,“安史之乱”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否可以避免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以后的从商从政作参考。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各科教学的衔接问题成为新课程标准关注的重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科从教学内容到思想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初高中承接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那么必然会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双向失败,最终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也会阻碍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为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蒙上阴影。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反映,高一的历史难教也难学,正是因为高一的历史学科面临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很多高一阶段的历史教师对本年级的教学内容十分熟练,但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却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就可能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极大地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构建整体性的历史知识框架产生阻碍,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很多高中生历史成绩始终难以提高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过渡。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现存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制的差异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困境。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与教学目标都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存在很大差异。初中历史教材往往以时间的发展顺序构成历史事件的衔接过程,但是高中历史教材则根据历史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组织编排,因此高中历史教材更具有专题性的倾向。但是这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几乎没有针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分析展开过拓展教学,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专题学习的思路长时间难以驾驭,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由于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初中历史教师更注重对宏观事件展开描述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喜欢针对历史事件进行有声有色的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与综合文化素养。但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师更侧重于对微观历史事件的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常常针对历史事件展开专业的理论性剖析,运用“起因、导火索、过程、结果以及影响作用”的分析流程展开对历史模块的具体解读。初高中历史教师授课的差异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接受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仍然没有转变思维方式,没有快速构建起高中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对接下来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1]。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性基础。如果初三历史教师没有教学衔接意识,没有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渗透,那么学生升入高中后面对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更难的历史思维方法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尤其注重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渗透,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要求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接受能力[2]。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立足初中阶段宏观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以此搭建历史知识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建构起历史内在逻辑性的思维能力,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素质拓展环节,初中v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展开分析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师应采取的策略[3]

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在心理素质方面进行调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进而产生焦虑焦躁的情绪,不仅不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衔接误区,还可能耽误了教学的关键期,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提高和进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针对初高中历史思维模式的衔接展开大量的辅导与训练,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衔接意识,而且要一定程度上关照学生还停留在初中学习阶段的认知模式,通过少量历史事件的宏观讲解逐步向着更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过渡。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刚刚升入高中时,难以驾驭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高中历史学习所必需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下拓展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起历史学科的整体构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疏导学生因学习思路衔接不当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度过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期。

三、结语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整个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初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用大数据提升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当前,大数据已经渗透至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对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历史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有效助推历史教育专业水平。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一场教育培训的全面改革。培训对象正从“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课堂变为线下线上融合的环境;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变为海量的在线资源;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涵盖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领域正在大数据的引领下,紧跟信息现代化的步伐,变革着手段、模式、方法和形式。如微课程、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移动学习等,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培训新模式新策略是一个迫切而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形成了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这种教学观念以应试为核心,忽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摒弃旧的课程、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课程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大数据,对于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大数据能够帮助历史教师转变思维方式,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需要的知识。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思维的特点与法治社会重证据的特点是相通的。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应当重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历史学课应当重视材料,历史教师的职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材料。所以,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以下基本技能:解读材料的信息、获取材料的方法、判断材料的价值与真伪、阐述解释历史用词用语的准确性以及表达的逻辑性等。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同时发挥历史教师自身的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大数据中寻找有助于完成教育目标的材料,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材料,借助大数据去分析材料,拨云见日,寻找正确的答案。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先借助大数据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秦朝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然后,在借助大数据,寻找有关秦朝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情况,继而分析当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宏观把握。

大数据能够大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传统历史学习模式上,学生交上作业,老师需要长达三四天才能反馈给学生。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智能批改系统,通过历史自动批改、内容自动识别、大规模反馈群体计算技术、历史能力诊断分析和基于语言大数据的自然语言计算技术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智能化“秒批”历史作文,解决学生在各类历史考试中写作的短板,平均1.2秒即可对一篇历史作业给出分数、评语和详细的逐句点评。这样,就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用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大数据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并且辐射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将日益显现。其必然能够辅助历史教学,但问题是要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大数据。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技术,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这样才能使数据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大数据时代依然在各行各业发挥其作用,将来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也必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广大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抓住这一大好r机,以互联网为平台,尽早研究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让未来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应认清并顺应这一趋势和由此所带来的挑战,从学生学习出现的新特点和规律出发,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研究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大数据挖掘出学生信息,反思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做一名顺应和引领潮流的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师。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略谈高考背景下历史地图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以“二战”的教学实例为线索,略谈在高考背景下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利用地图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历史概念,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时空观。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育 作用

古人称“左图右史”,历史地图可以收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表述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概念。地图和课文相配合,相辅相成,成为历史教材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对“二战”教育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克服历史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在整体认识“二战”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分析,建立各个历史事件(战争)之间的联系,仅仅依赖教材中的文字性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视听上会呈现出疲劳状态。鉴于此,恰当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最好把地图投影出来),或许学生会对“二战”产生浓厚的兴趣。

历史事件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发展起来。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为直观复杂的形象,因此,叙述的再清楚也不能形成为表现地域空间的图像,所以必须把叙述的史实落实到图面上来,转化成一副历史地图,才能使人清楚,一目了然。例如,“二战”中的阿拉曼战役,文字只能告诉你阿拉曼战役很重要,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等,假设借助教材和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经过阅读教材,得知战役发生的时间、双方的作战军队,在地图上教师强调阿拉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析,而后把总结列出来。其中一组的分析很到位,他们的总结是:“如果此次战役德军胜利,隆美尔的装甲师就会冲过阿拉曼,那接下来是亚历山大港开罗最后是苏伊士运河,接着德军掐断运河,对于盟国来说,绝对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印度等地的物资将无法通过地中海运抵盟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分析同时,做了些补充。阿拉曼战役与二战中的某些著名战役相比,规模和战果并不显赫。然而,衡量一个战役的历史作用,主要以它对战争的总进程和对全局的影响而定。阿拉曼之战的胜败,不仅关系到大英帝国可能遭夭拆而解体,计划中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后东西夹击非洲军的前提能否实施,也关系到北非德军可能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亚,与高加索南下的德军会师于海湾,以致德日法西斯在印度洋会师,而且也关系到苏联与英美的陆路联系能不能保持,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国际反法西斯斗争。那么在讲析时教师不重点说明,突出它的地理位置,怎么让学生从全局来理解此次战役呢?

战争形势图,占了课本历史地图的很大比例,特别是有关“二战”方面的,如:战前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形势、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战中的1939年-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等,并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一一分析,但可以对个别战争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学会用历史地图获取更多历史知识。教材中提供的历史地图,不但直观地反映了教材叙述的历史事实的发生发展,还比较全面地反映宏观的总体形势,如:1943年-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就能对所讲的历史知识,给予学生以整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形势,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的历史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地理环境,自然要素天天都在发生着或迟或早、或隐或现的变化。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性的给予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的观点。本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教学分析完了后,顺便问了学生,你们能在现行世界地图中找到斯大林格勒吗?同学就纳闷了,可也有同学说没有,接着有些同学说现在叫伏尔加格勒,那什么时候改的呢?其中一个同学说,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师问:“是吗?”学生不再那么肯定了。给了学生一个提示,问:“继斯大林之后苏共书记是谁,是谁在苏联全国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那学生醒悟了,应是赫鲁晓夫时期改的,大家鼓掌,并投以赞许的目光。

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加以强调,并与现行地理地图做比较,以便在学生的记忆里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事物发展的观点并克服学习中的死记硬背。教师的教不仅仅限于课本,学生的学不能是静止的,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在高考中通过历史地图考查历史知识

高考是对考生能力全方面的考查,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地图的引入,来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根据地图进行分析,确定知识点,做出判断。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能力。就以最近高考题为例:

1.(2010年全国卷1)2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此题要求学生在识图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图片所示“瓦胡岛”是夏威夷群岛的第三大岛,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在此岛上,图中的南部有标记,由此可知此战事是珍珠港事件,由此排除B和C选项(均是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后战争形势的扭转)。“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了《中立法》,规定可以向交战国出售军火,但购买军火的国家必须交付现款,而且自己负责运输,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军在西线得手后,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同英国结盟,故A发生在珍珠港事件之前。苏德战争和珍珠港事件发生,促成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的联合,因此正确选项是D。

2.(2008年全国卷II)21.下图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

A.1812年B.1914年C.1918年D.1941年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涉及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此题的关键点在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就可以排除A和D选项,那就把时间锁定在1914年-1918年,并认真分析图中的箭头都指向俄国,沙俄遭到了周边国家的进攻,结合一战的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分析,1918年俄国与德国等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苏俄退出一战,因此也导致了英法等国纠集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故正确答案是C。

高考逐渐推广的综合能力测试,在强调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和综合”。考试本来就具有一种激励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被激励起来的状态,加强历史地理的教学,渗透性的给予一些地理知识,激发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以旧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历史地图120余幅(中国古代史30幅地图、中国近现代史40幅、世界近现代史52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经济发展分布图”和“对外关系图”。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在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恰当的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来弥补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的某些不足。

梁启超曾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提升到整个历史之基础的高度。可见,要学好历史,必须懂得当时的地理条件,须借助于表示不同时期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的历史地图,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历史知识的学习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中理解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不仅重要,而且极为必要。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发挥历史课堂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如何发挥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从以往枯燥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上激发兴趣,活跃历史教学气氛;在师生互动上巧设问题,巩固知识要点;在活动组织上资源整合,突破知识难点;在探究学习上立体教学,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课堂高效,开展教育教学,从而有效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发兴趣;巧设问题;资源整合;立体教学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教学名师魏书生就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比如,讲“瓜分狂潮于民族危机”时,电脑演示时局图后,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大家睁开双眼看看这群魔鬼何等猖狂!一只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这就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一只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这就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一只哇哇大叫的癞蛤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这就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一只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慢点吃,有食大家来。’这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一条又长又臭的猪大肠辘辘作响,这就是嗜杀成性的德国;一个张牙舞爪的太阳,拥抱了台湾,又想亲吻福建,这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既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含泪而笑,又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印象。故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心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设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教育家朱熹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审问,在这里主要指激疑、善问。激疑,是不断地就历史教材内容,包括专题、知识点以及具体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质疑;善问,对所有的疑问进行提炼、排列,使之形成历史问题链。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如学习“民主政治的扩展”时,可提问“法国和德国的各自确立的政体是什么?国家权力的中心各在哪里?”“法国和德国政体确立的过程各有何特点?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教学问题,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好地解决教学知识难点。

三、资源整合,突破知识难点

历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各种主题活动引入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活跃教学气氛,拓展教学空间,巩固教学成效。

1.史料补充

高中历史教材所包含的史料较为有限,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此相关的教学史料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汇报交流,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深化教学成效。例如,教学“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代表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如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技术等,通过鲜活的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

2.讨论活动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思想疑惑或是矛盾,因势利导地组织一些辩论活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直面交锋,相互谈论点、摆论据,以事实说话,最终统一观点,而通过充分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与震撼力,学生深刻透彻理解知识难点。

3.拓展课堂

教师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延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知识竞赛、小论文及专题研究活动等,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如“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专门针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果、失败教训等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对比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等,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突破教学知识难点。

四、立体教学,促进全面发展

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以史为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构建“课堂+实践”的立体教学模式,将学生带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增强历史素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充分整合本地区的历史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博物馆、德育基地等,如古田会议纪念场馆、杨成武故居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这些场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净化,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结合校本课程实践活动

每一个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资源,这一点在校本课程之中应该具有直接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利用校本课程中的“福建中央苏区”专题,组织学生拜访老红军,听他们讲过去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三是关注时事热点实践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时事政治与历史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高中生具有敏锐的历史联系现实的眼光,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过去,而且要关注世界时事发展的最新动态。如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成为“热点”。联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引导学生归纳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欧美交往的史实。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非常到位地回顾“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有关重要知识点。这样做,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也符合高考的要求。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将历史知识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会忽视历史学科自身的价值。历史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部分人都有着学历史有什么用的疑问,这一点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多数的中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都缺乏激情与热情,在分文理科时,即便报文科的同学也不见得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在少数的同学是为了逃避数理化,这种现象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关键词】中学教育;历史教育;教学任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环境不断恶化、交际冲突不断加深的问题等等,在这时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历史教育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在现代社会,历史教育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以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和眼光,同时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育有助于人的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1.增加中学生知识储备

历史不是单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密不可分,正确的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把握未来。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在中学时代,学习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领悟到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实际能力。只有在中学时代,学生才会较为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这一阶段也是增加历史知识储备量的良好机会,学生要好好把握这一阶段的学习。

2.促进学生可持续成长

历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包含着人类发展至今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历史知识对人们的影响不仅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储备,更多的是指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课的主要价值不是为学生提供某项谋生的技能,而在于精神方面,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一位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曾说过“历史是生活的老师”,虽然历史对学生的影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也就是说,历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便是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定信仰、丰富精神、发散思维等,这些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加强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1.启迪学生学会借鉴

历史是一种经验史,这种经验史记录了人们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总结前进的路程,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学会借鉴前人的生活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应当怎么做从而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所谓“见贤思齐”,对待古人的长处、优点,我们应当学会借鉴,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品质。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遗忘自己国家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学科是每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机械的熟记那些历史残骸,它有着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意义以及功能,那便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借助这一载体,让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在从中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仅是借鉴过去经验的智慧,还包括革故鼎新的创新智慧。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学习历史学科,便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发展自身,找到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历史的产物,以历史为基础,从对个人的影响来说,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对国家的影响来说,可以帮助国家领导人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国家的决策。

三、历史教育的意义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遇到的都是综合问题,很难依靠某一学科去解决。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和课程综合性、全面性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人才的必备素质,历史学科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在中学中流传着一句话“政、史、地不分家”,这句话可以充分的说明历史与政治、地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易的联系到时事政治,并且地理因素在历史中也可以轻易地被联系起来。通过学习历史使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习者达到知识内在互动的效果,更好地理解国家所提倡的理念,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四、结束语

世界的共同发展,需要国家、民族的相互了解与认同,也需要相互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习俗。中国历史的内涵远比儒家、道教学说丰富的多,最大的作用便是使中学生学会更加理智的去处理相互间的关系、解决遇到的人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学科的地位会逐渐提高,最大化的发挥它的学科价值。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高一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得到重视,而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如何让高一学生学好历史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高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高一学生要想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还要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一学生;历史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就需要在开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能够让学生学好历史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推动教学创新,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积极推动高一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衔接、互动、引导,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成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学习历史的自主性更强。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高一学生都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还存在着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问题,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对此必须在培养兴趣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在课上、课下不断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采取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但从当前一些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很多教师还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表面自己的观点,通过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要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由于需要初高衔接,因而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模式更加适应高一新生,这也是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对此历史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身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对学生历史基础、历史兴趣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教学,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一些进度,同时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历史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待这部分学生跟上来之后再加快一些进度;对于那些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要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再进行一些深入教学。

四、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评价方面下功夫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必须对教学评价做出改革和创新,这需要高中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应当成为提升高一学生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对于高一学生的历史教学评价,要将定量与定性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质量标准,而是要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作为重中之重,不能完全以分数还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完全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效,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体系“新课改”的要求,这是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内容。

通过对高一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高衔接十分重视,特别是由于高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复,因而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优化历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加强,进而使高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历史学科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走向新发展,创设新课堂。高中历史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当前的新形势进行思想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新型课堂。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堂 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思维,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材精髓,转变角色定位,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这是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营造新课堂,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思维能力,运用新颖有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促使课堂变得更具艺术性和生动性。

一、打造高中历史新课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教学观念难以转变,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完成转变,难以接受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仍然运用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的教师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以个人为中心控制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与使用不够灵活,有的需要学习,有的甚至对其排斥。这就导致整个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新教育教学模式的落实与实施。再次,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堂的认识不完整,片面的理解新课堂,将教育教学模式放在“新”上,而忽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部分教师为片面的追求“新”,只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新课堂只是体现在形式上;有的教师则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导致多媒体应用广泛。

二、高中历史新课堂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1、打破定式,更新理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运用落后的说教式教育教学模式,从课堂开始讲到结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讲与学习状态,课堂氛围沉闷、乏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打造新课堂时,在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上,首先应打破定式,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深入理解和内化,然后再贯穿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师生互动主题,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然后一些交流和分享结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时,应鼓励他们敢于发表个人对历史知识的见解与看法,积极开口发言,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2、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教材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与依据,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吃透教材,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精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新教材,不少教师都认为教材中的每一单元就是一个独立模块,其实不然。由于高中历史知识较为宽泛,涉及范围较广,很多知识点都穿插在多个单元主题中,教师在新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正确看待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如,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时,对于“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争议较大,教材中对他的定义是“窃国大盗”。但是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袁世凯的事迹,讲解他创建新式军队,培养大批军事人才;逼迫清帝和平退位,开创中华民国和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等成就,从而让学生正视历史。

3、丰富形式,新颖有效

在高中历史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突出教育教学模式新颖性的同时,还需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不能只丰富教学形式,而忽视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师运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能够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再长期使用固定的几种教学形式,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和渴望。高中历史教师常用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较多,包括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问题教学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的一些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一些重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像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事变等,帮助学生学习,突出教学活动的新颖性与实效性。

4、讲究方法,授人以渔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模式以高考成绩为目标,以考试大纲为核心,教师将复杂纷繁的历史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条框内,然后再将整个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与接受历史知识,教师只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是“读死书”和“死读书”,他们也无法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严重不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则成为参与者与引导者,配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之后,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打造新课堂时,运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与需求,灵活采用多媒体都新型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艺术性

摘要: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历史信息,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授教养,让学生在教授教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体现历史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教师应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仪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2.教学模式进行思辨,创造课堂教学美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通过综合编排处理,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节省了时间,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抛弃各种杂念,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3.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师的新理念

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授教养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授教养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方法教授教养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授教养方法,是新的教育教授教养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现象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进步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xx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

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剖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很多人看来,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实则不然,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很多历史教师在自己的历史教学中,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重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本注入新的活力。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我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剖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我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授教养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现象,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授教养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新时期如何搞好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实,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更好地规划和掌握未来,对于中职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其教学还大多停留于基础部分。因此,老师对于历史课的讲解多是讲述史实,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背诵,对于历史史实背后蕴含的深层内涵涉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较为单一、枯燥的局面。中职学生大多认为历史与今后的工作、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的意义不大,学习历史的动机一般也是对历史上的军事、名人等的兴趣较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搞好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教育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实用性和针对性;运用现代技术

历史学科的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是十分宽广的,具体表现在历史贯通古今史实,包罗万象,时间上横跨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迭,空间上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等范围,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更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那么作为中职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化解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搞好中职历史教育教学呢?

一、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以及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不喜欢读书,对于枯燥乏味、单调死板的历史知识更是没有学习的兴趣。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动力都没有,又何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作为中职历史教师的我们除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有趣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外,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历史课堂,当然游戏内容必须贴近教学进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使历史教学融生动、形象于一体;也可以针对一些历史事件组织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既锻炼了口才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强化了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基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根据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并将不同的历史侧重点作为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以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达・芬奇、梵高等这些传奇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些传奇人物的创作背景,以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不会要求他们掌握过于深奥的内容,而是偏向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内容的传授,以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师教育工作提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的学习材料;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我则会比较偏重古代史,向学生重点讲述文物古迹和著名景点等内容。这样,在中职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授课内容,既突出了中职历史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为中职学校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改进历史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如今的中职历史考核方式,由于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在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闭卷考试,以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当做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评定标准。这种传统、守旧的考核方式是与新课程强调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它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历史水平,而且也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历史教学理念。《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历史教学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做考核学生的方式之一,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当改进历史考核方式,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查,还应该把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列入考核范围,然后建立笔试测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既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甚至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式的语言,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和肯定,从而使他们焕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建立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四、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知识虽然是不变的,但是传授的过程却是可以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使枯燥的知识、复杂的教学内容充满魅力,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中职历史教学必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我们有很多关于历史的影片和纪录片,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讲述课本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克服这个难题,播放关于历史的影片,让画面给学生一个相对直观的感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地理解。多媒体技术不只是在课堂中应用,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运用,从而丰富教学的渠道,拓展教学的内容。

总之,要想更好地教好中职生的历史课,教师的自我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同时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出路在与改革创新,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教育自己,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互联网+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

大数据并非现在才出现。中国东汉时期人口已达6千多万,这显然是一个大数据,但不是今天讨论的大数据。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意指一个超大、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用于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大数据研究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预测未来。

互联网大数据会冲击很多传统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属于传统行业,但教育却承担了决定未来的重任,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我们置身于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给教育、给从事教育的我们重新定位。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现有的知识传授系统和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知识体系的渊博也不再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学生接受知识和更新信息的方式也绝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过程,终将被互联网+时代吞灭。

如果传统课堂还将存在,那它的价值何在?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生将会轻而易举地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他们欠缺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习惯,面对庞杂的知识,鱼龙混杂的信息来源,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甄别。所以,传统课堂的价值之一就是教师应当在其课堂上培养和锻炼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这样下去终将会败给互联网。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设计与教学相关的有质量的话题、课题、演讲、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信息,在传统课堂上尽情发挥,充分思考、充分表达。由此可见,我们不必畏惧互联网,而是要做到有效地将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相结合。

传统高中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资源的主要来源是教参和之前的知识积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根本不允许学生有任何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试教育体制与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束缚。就教师而言,最大的失败就是成为知识的传送带和载体,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个网络环境,教师的这种功能就可以随时被取代。这样看来,现在的教育体制改革其实从根本上讲也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冲击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冲击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身处其中的教师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首先要改变的是教育教学理念,要摒弃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世界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更新自己,才能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下游刃有余。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思维的特点与法治社会重证据的特点是相通的。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应当重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历史学课应当重视材料,历史教师的职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材料。所以,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以下基本技能:解读材料的信息、获取材料的方法、判断材料的价值与真伪、阐述解释历史用词用语的准确性以及表达的逻辑性等。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同时发挥历史教师自身的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大数据中寻找有助于完成教育目标的材料,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材料,原本这任务应该是教师布置,让学生去选择材料、认识材料,然而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学习历史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思维方法如比较、综合、评价的认知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这是实体课堂的价值所在,而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扼杀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往往是我们做比较、我们做总结、我们做评价,之后让学生照抄现成的东西。互联网大数据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云课堂出现,学生如果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更强烈的学习精神和能力,完全可以在云课堂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惜在应试体制之下,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完全可以给学生选择既有助于完成应试教育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好课一起分享。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最大优势就是时时处处实现分享。期待中国教育的划时代进步与转变。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

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为了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师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

(三)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历史上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对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清楚。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有人提出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

(四)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意识。现代社会要求培养符合型人才,注重多维思维的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要求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联系政治、地理、语文等等学科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新时代我国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当前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不完善,要积极借鉴《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多渠道完善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

历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力、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高校历史教育边缘化和实效性不强等困扰着高校教育者,除了机制上内容上的完善,还需要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语”

当前,受到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教学模式及方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历史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更考究的是情商的开发而并非智力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积累、轻品格的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互动,重统一性的考试考核,经历史观的引导与塑造。这表明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不够全面、多元和创新,单一、陈旧、单调的教学方式成为了主流,实践性教学、研讨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用的不多。

例如,在历史教学课堂与讲座中,教学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较少,提问缺乏开放性,缺少对历史问题的透视与分析,这实质上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或知识传输方式,这样的历史教育难以符合新时期活跃的大学生的学习诉求,难以达到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 “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