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4:49:20
导语:在小学生生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大增强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将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氛围,为他们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了。本文通过对通安学区师生信息技术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提高英语教学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生 生活桥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抨击教育脱离生活的呼声愈演愈烈。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难以把生活中的英语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学习,也无法将学习的英语知识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一个具有生命的个体。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从这一个理念出发: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紧紧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而信息技术就是它们之间的桥梁。
从整体看,现在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英语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离,教育并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丧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因此,小学英语教育应先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具体说来,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及运用英语。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适当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尽量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现在小学英语教学提倡的是尽可能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英语,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改过去那种呆板的、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轻松的、愉快的英语学习状态,大胆、大声地开口说英语。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当运用,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与英语密切接触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优化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富有趣味化的、生活化的语言学习中不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运用英语,从而更好地丰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在学生中形成了英语普及活动与提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其中得到了跨文化的充分渗透与熏陶。
3.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的运用,适当地开发具有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校本教材,为我们小学生活化英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极大地优化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结构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英语教师的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适合的学习环境。它既加速了农村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他们对英语认识的深化,又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的记忆和实际应用能力。
1.英语字母的教学。在我们三年级的英语字母教学中,我通过大量的三维动画制作,使这些原本静止的、平面的字母,立刻变成跳动的、立体的画面,并通过“插入”配上合适的声音,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获得了最深刻的印象。
2.英语单词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授girl和boy这两个单词时,我就用Flash来处理。随着英语歌曲Ten little boys响起,一个女孩闪出屏幕,接着女孩的图象逐渐变成了单词“girl”,然后音乐再次响起,一个男孩飞跑上来,当他碰到“girl”这个单词时,画面立刻演变成了单词“boy”。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不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形象地显示了这两个单词的区别。
3.英语句子教学。我在教授英语句型的时候,给每单元设计了Fun Reading的部分。我用这个方法来处理教材,并通过powerpoint把英语句型制成一张张幻灯片。具体操作如下:在电脑屏幕的边上出现图片及句型,并伴随音乐的出现,让学生边听边看,充分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接着让他们边看边读出这些英语句子。最后,我会再次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配音,这是一个从英语知识输入到英语知识输出的阶段,是对知识的完全运用。
4.英语复习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语言点等“旧知”展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再通过提问让学生争先发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英语的热情,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复习上节课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真实运用任务
在小学六年级英语学习写信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编好信的格式,把信的内容放在格式下面,并将之设计成拖动的形式,让学生只要操作鼠标,拖动下面的内容就可以完成信的书写,而后点击“保存”,信便完成了。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灵活、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电脑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学习内容,不仅深化了他们的英语所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适当地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是英语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改进,更重要的是它还对我们英语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只要合理使用,便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部分英语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日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热情大大增加,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师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劳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飞速高涨,许多以前不爱学英语的学生也对英语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只要我们适当地准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便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业成绩上发挥巨大的潜能。
从教数年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来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学生在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应用题数量关系抽象复杂、情节事理相对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知识运用脱离生活实际仍是不争的事实,“教师难教,学生怕学” 的现象普遍存在着,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更是参差不齐,这跟学生的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应加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解答应用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由于受“应试”观念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仍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应用意识、能力及解题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及答案的唯一性,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过强,偏向于对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掌握题型结构,正确列式解答”的理解力要求,使学生在设定的结构中转圈,从而使应用题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却成了训练封闭思维的工具。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材,落实课改新理念,注重解题策略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能力。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我让一位同学生把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再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关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表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由于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感知带来的错误体验。许多教师往往会指着屏幕上被放大很多倍的正方形向学生介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到底1平方厘米有多大?是学生手上的指甲盖那么大小的正方形还是屏幕上一块手绢大的正方形?如果教师此时不加以强调和规范,那么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表象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屏幕上被放大的“1平方厘米”很有可能会成为学生直观感知后的错误经验,形成对后续学习的干扰。因此,在经验获得的初始阶段,应使一些操作活动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正确、清晰的体验,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知。经验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必须为教师所重视,在提供素材、组织操作活动以及课堂提问、归纳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
二、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融合行为与思维操作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如: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做“摸球”实验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出示的盒子里面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数量不相等的球共10个,如果不打开盒子让学生猜摸哪种颜色的球多?于是,学生们各自已探究尝试解决。有的同学用猜的方法,但即因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被同伴否认。也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这种颜色的球多。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
三、在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和提升
在思维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经验,如:归纳、类比、证明经验,等。就一个人的理性而言,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即为思考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相对丰富并善于反思的学生,他的数学直觉自然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如,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要求学生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启发学生联系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进行合情推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尽管学生对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密度”不太了解,但是对于之前学习的商不变规律、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经验,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个数学直觉,那就是在“比”中也存在类似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个结论便是依据类比的经验得出的。因此,教师须将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其本质的异同,将学生发现的每个知识“点”连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牢固的知识“网”。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应用意识教学中得以关注和发展。
总之,越是复杂的学习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其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除了对思考、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经验有所感悟以外,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积累运用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刻不容缓,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社会生活普遍“节奏化”,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实践“教育即生活”。在小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以下几个环节实施:导入:学习过程;知识运用。从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语文,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关健词】生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21世纪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节奏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教学中,既有日常所见的点点滴滴,也有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获得必需的语文”,新的课程理念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语文之美、实践语文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几个环节实施:
1、导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外读物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语文。例如在学习记叙文--这一节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语言结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丰富的语言素材的逻辑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语文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它。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人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另以《抒情文章》为例。上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意境--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勾勒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轮廓。(2).想象---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在头脑中想象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监色的平静的海平面,红色的朝阳。海平面的尽头象是―条直线,红色的太阳象是一个圆。(3).使抽象的语文的生活画面动起来。海鸥在海面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朝阳似乎是为了获得象海鸥般的自由而要冲破层层雾海跃出海平面,离开海平面后徐徐升起……(4).使语文文字更清晰、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太阳刚刚要依依不舍离开海平面的瞬间,海鸥挤身掠过留下一道白线:鲜艳的红太阳上带着白色的丝带……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人与大自然的几种位置关系?再用丰富的文字技巧和大自然优美的环境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新颖的新课标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入的生活画画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语文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贴近生活---很多学生爱上小学语文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语文课好玩确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语文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语文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语文,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语文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语文,不会觉得语文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抒情”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想象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抒情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在学习应用时,通过课堂演示增补了部分学生“厌学”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 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语言丰富是如何产生?”及“每各环节的文字处理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语文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文字重要性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抒情切入,以及生活中的的切身感受是否真正有同感?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白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另外还增加了思考问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问题生活化、通俗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语文的意识。如果能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法,必能很快就会发出感叹: “学语文是一种乐趣!”
3、知识运用重于实践----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寸: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小学的语文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课件”,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学会正确对待各种生活中的自然规律来活动。通过确定学习成绩的提高 ,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人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又如教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来确定每个学生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卖菜有成本,学会如何卖才会有盈利,做好市场调查。还通过把每学期的的课题学习,围绕生活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和研讨。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给我们带来快乐。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有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懂得学生的教育,语文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作为开启孩子人生未来的第一任人类灵魂工程师,让生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小学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语文,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摘要:在实际教育中发现,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私立学校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会生活,能自理。
关键词: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27-02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能更快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私立学校寄宿办学的兴起,其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了条件,但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应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现状
为了能让孩子有个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私立寄宿制学校特色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家长的青睐。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教学有许多好处,有利于统一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有利于解决学生跨省、跨市、跨学区的交通问题,解决父母工作忙,不能照顾子女的难题。同时,学校采用小班授课给学生创造了更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也给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提供了方便。
私立学校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不得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差的。私立学校多数学生家境富裕、娇生惯养,思想上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上还滋长着自私的性格,浪费的坏习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比如说: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还有的小学生甚至连红领巾也要生活老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了……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了一个依赖性强、能力差,做事杂乱无章的"寄生虫"时,他们又如何来适应这个社会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2.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2.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私立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绝大部分学生是由祖辈、亲友或保姆照管,他们一直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意志磨练和独立生活能力。
2.2学校缺少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考试、升学、评价制度等的诸多原因,使学校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强制教育,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2.3学生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缺少反复练习的机会。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段的小学生,在自理时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就无所适从。私立学校贵族化的教学环境,相当数量的教职工为寄宿生的生活服务。
2.4学校、家长的配合与交流的不足。私立学校寄宿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校与家长的配合机会减少,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不足,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的不能在家里得到足够的延伸。
3.私立学校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私立学校应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负责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大致可依照以下几点进行:
3.1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十分轻视孩子在儿童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学会生存的基础,应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精力旺盛而又好奇心十足的阶段,对新奇的事物都有兴趣试试,若此时,家长因为爱心和担心,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阻止,压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表现欲,将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今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不利的。
3.2增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使他们能自发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现在许多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的不够重视,已使小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做的事,别人会帮着做,或者可以不做。因此,家长及学校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小学生灌输生活方面的自理意识。
3.2.1对小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其生活自理意识。教师可结合晨间谈话、品德与生活课、班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意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确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既是客观要求,又是自身需要。此外,也可通过"我能行"、"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等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提高自信心。
3.2.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准备一些不同行为表现的图片或故事片段,让小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小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接着采用明理、导行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3.3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3.3.1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私立学校寄宿制教育的亮点。在课堂中,生活教师可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班主任、任课老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
3.3.2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学校在构思学校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时,必须做到"胸中自有一盘棋",必须遵循"生活管理重于教学管理,生活设计重于教学设计"的原则,引导教师科学地制定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培养计划。
3.3.3拓宽培养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并且拓宽培养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适当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3.4提高私立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私立学校实行全员寄宿制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还是生活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父母般的爱心。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再次,教师工作一定要细心。细心是寄宿制教育的底色,教师要用自己敏锐的眼睛悉心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并给学生做细致的教基本素养、交往能力、实干精神以及公民素养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全新的方式对学习进行组织。
4.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前沿课程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一切都围着教材转。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被限制在教材所确定的框架范围内, 要服从于教材所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教材知识更新较慢,配套资源不足。专业实训条件有限。要想增加课程吸引力,就要想法更新、完善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及时补充素材、收集案例。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创造实习机会。同时,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时效性, 学校可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克服专业课教材偏难偏深,学生吃不消, 学生厌学的情况。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需求编写项目课程,设计岗位任务,在练中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5.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学业成绩考核( 考试) 不应只是一张试卷, 要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应采取通过实际操作、现场完成作业等形式进行考核。积极推进能力评价社会化, 使课程教学和能力考核逐步开放, 并与社会接轨。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改变学生课程选择方法。采用学分制、弹性学制。加强过程监控和目标驱动让学生主动去学、带着目标去学。课堂教学评价应从侧重评 "教"转向侧重评 "学", 应 "以人( 学生) 为本", 要评价学生 "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摘要】在实际教育中发现,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私立学校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会生活,能自理。
【关键词】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能更快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私立学校寄宿办学的兴起,其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了条件,但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应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现状
为了能让孩子有个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私立寄宿制学校特色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家长的青睐。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教学有许多好处,有利于统一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有利于解决学生跨省、跨市、跨学区的交通问题,解决父母工作忙,不能照顾子女的难题。
私立学校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不得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差的。私立学校多数学生家境富裕、娇生惯养,思想上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上还滋长着自私的性格,浪费的坏习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比如说: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还有的小学生甚至连红领巾也要生活老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了......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二、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私立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绝大部分学生是由祖辈、亲友或保姆照管,他们一直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意志磨练和独立生活能力。
2.学校缺少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考试、升学、评价制度等的诸多原因,使学校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强制教育,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3.学生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缺少反复练习的机会。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段的小学生,在自理时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就无所适从。私立学校贵族化的教学环境,相当数量的教职工为寄宿生的生活服务。
三、私立学校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私立学校应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负责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大致可依照以下几点进行:
(一)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十分轻视孩子在儿童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学会生存的基础,应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精力旺盛而又好奇心十足的阶段,对新奇的事物都有兴趣试试,若此时,家长因为爱心和担心,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阻止,压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表现欲,将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今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不利的。
(二)增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及学校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小学生灌输生活方面的自理意识。
1.对小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其生活自理意识。
教师可结合晨间谈话、品德与生活课、班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意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确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既是客观要求,又是自身需要。此外,也可通过"我能行"、"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等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提高自信心。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准备一些不同行为表现的图片或故事片段,让小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小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接着采用明理、导行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私立学校寄宿制教育的亮点。在课堂中,生活教师可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班主任、任课老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
2.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学校在构思学校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时,必须做到"胸中自有一盘棋",必须遵循"生活管理重于教学管理,生活设计重于教学设计"的原则,引导教师科学地制定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培养计划。
(四)提高私立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首先,教师要具备父母般的爱心。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再次,教师工作一定要细心。细心是寄宿制教育的底色,教师要用自己敏锐的眼睛悉心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并给学生做细致的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必须勤奋。私立学校的寄宿制教育,对教师的"勤奋"更是提高了要求,职业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小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了,能对学生施以言传身教,辅以爱心耐心,结合家校同心,培养小学生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导,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没有很好的养成,这对于留守儿童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本文就从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教育实践 留守儿童 良好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被遗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家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教导,学校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只注重留守儿童的分数,从而致使留守儿童缺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使得留守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潼南县太安镇前进小学校是一所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目前在校生80%属于留守儿童。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前进小学在2009年开始从事"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集中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该实验的理论基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课题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作为突破口,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分月对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以及礼仪习惯进行培养,让留守儿童能够适应现代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次试验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及调查法。
1.学校方面
(1)通过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了解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现状。
(2)对一线教师进行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理论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3)让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主动渗透关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根据各阶段留守儿童的心里特点,制作一个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评分标准,教会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技能,并且定期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
(4)教师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5)学校加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影响力,让留守儿童在社会活动当中不断学习。
2.家庭方面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内涵,明确留守儿童进行生活教育的意义。
(2)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做榜样。
(3)进行民主管理,对于留守儿童养成了好的习惯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发现留守儿童不好的习惯,要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
3.社会方面
(1)为学校的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场所。
(2)积极创建一个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社区环境。
三、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学校聘请了大批的专家作为课题小组的指导教授,定期为课题小组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实验,调控实验的进程,最后验收实验的结果,并推广经验等。本次的课题小组实行了"首席主研人员负责制"也就是说,课题组确立一个主研究人员来统领本次的全部课题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的研讨工作,召开各种交流会,研讨会。并且学校将全部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每学期都进行了一个量化的考核记录,并且将记录计入到教师的档案当中。
2.狠抓计划的制订与落实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课题组就召开了主研究人员工作会议,制定了课题组的工作计划,然后学校又组织召开了参加实验教师的工作研讨会议,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不同阶段的任务,然后在由不同的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课题计划,这样就可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3.定期组织教师及家长培训
根据相关的计划,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和安全习惯进行培训,因此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培训之前,学校的研究人员就要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要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的理解相关内容,然后再教导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我校每周一课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的训练,帮助留守儿童了解相关的学习,生活,礼仪知识,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育活动,对于教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探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活动
想要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就要将文明礼仪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得教育的外延不断进行扩展,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同时由于生活教育活动具有有效性,真实性和参与性,所以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几年我们将课堂教育搬到了社会当中,开展了"让座,让路,让食"的"三让"活动,乘坐公共汽车时让老弱病残孕先坐,出入门时,让长辈先行,吃饭时,第一口饭让长辈先吃,让留守儿童们学会将关爱送给身边的人。同时,近两年的时间当中,我校已经有了将近600人次参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为社会文明做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
6.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袋
为了更好的监测实验得到的结果,课题组拟定了一个问卷调查表,通过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一个测评,确定出习惯的等级,并将测评的结果放入到留守儿童的档案当中,为每一个留守儿童记录在测评当中的结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校只是个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在研究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缺陷,所以在拟定评价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缺陷。另外学校组织的生活教育方面的活动还是在校内的偏多,在校外的则比较少,以后要加强校外的活动组织。还有一点就是由于人员不够所以档案资料的缺乏专人进行管理,档案资料的管理流程也并不规范。
提到小学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成绩差呢?难道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而作为任课老师就会觉得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表现和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法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重点对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小学生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都是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与学校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喜欢这个学校吗?他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呢?最终能否让他们在学习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因此,做好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小学生与固有的客观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生活的习惯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习惯,,穿着习惯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学校教育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小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氛围环境,在小学阶段他们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了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应该在生活方面多给一些帮助和关心,去掉不好的习惯和思想,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习惯,好思想。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抓好生活习惯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生活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终生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关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一个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他便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1.1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老师有时也会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例:早上起床,要求学生整好床铺;坚持洗刷;保持家庭卫生等,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则,学生会在你背后说你懒。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呢?如果老师不小心弄脏了地面,也一定要亲自弄干净,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亲和力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个别学生,也不漠视个别学生,这是生活老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活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严肃处理,表现差的学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错,因而在生活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生活老师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例:有的学生平时在班里的表现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在劳动课上可以看到他们很乐意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好,但很好动,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师要言传身教,用心热爱这个宿舍。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生活老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小学生,作为生活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只要你弯弯腰,动动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如果学生不小心丢了纸屑,弄脏了地板,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生活老师要从心底爱学校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别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别人营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干净又安静的生活环境。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1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我想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但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2.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督促学生落实生活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成绩好,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所以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习惯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之上的。
那么怎样抓好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训练呢,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例: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脏,比较懒,身上的衣服不经常换,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早上起来还常常发现床上的零食碎沫,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脾气,换来的会是他们的不服气的表情,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时候还要和他们讲大道理,甚至还要亲自帮他们做事,我想作为学生也会感激你的。时间长了他会意识到你对他的严厉是关心他的,直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步了。因此即要“严”又要“爱”,反反复复,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学生批评。
生活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培养民主的气氛。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注意虚心听取,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师是做人的楷模,既是严格的师长,又是知心的朋友。他们期望生活老师能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能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生活老师在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虚心接受学生的各种意见,必须在尊重、信任、爱护、理解的基础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反过来如果采取讽刺、斥责、惩罚等方式,那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摘 要:生活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整理自己物品、照料自己生活等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每个人应该而且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能力的形成与学习能力、自信心及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这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成长道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能力 生活技能 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生活能力是一届不如一届。而且抗挫能力也是极差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甚至是大学,开学之初,一名学生身后总有几位家长陪同,书包在家长身上背着、行李在家长手中提着,孩子则无所事事,一切由家长代办。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学生仍然处于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下,学校、教师也将学生生活的重心压到学习上,过分地关注重视学习成绩,因此,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依然沉重,考试压力大。更重要的是当今特殊的家庭模式―― 六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待遇,溺爱孩子也便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百般关心、万般呵护,唯一需要孩子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无论是学校还是在家里,都造成孩子们失去了体验生活与社会的机会,身体运动与锻炼普遍不足,生活能力严重缺乏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学生缺乏的生活能力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导致的结果。这些土壤滋生了他们过分依赖别人的心理,这已然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这些可爱孩子们的未来令人堪忧呀!
当今的特殊家庭模式,使得孩子们生活上特别依赖于别人,导致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也特别依赖别人。学习中遇到点难题就停笔,停下思考。张嘴就问,爸爸、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家长水平也高,也毫不犹豫、不假思索,马上帮助孩子解答。孩子这种依赖别人的心理不断滋生,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能力就丧失殆尽。素质教育从何体现?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入社会将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看看社会上成功人士,他们在学校期间,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家长眼中的“优秀”仅仅是学习好的。可走入社会之后,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强与弱的标准是看他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一个只会学习书本而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呢?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生活能力的缺乏导致孩子们自信心不足、受挫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常常听到、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信息,某某地区某学校xxx因某事,跳楼自杀等。而我也常常听到一些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动不动就自杀。媒体也只是挖其偶然因素,大做文章。可有谁究其导致孩子出现这样事件的真正原因呢?其实是孩子的压力大,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是孩子的学习。家长、老师,亲戚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也无非是孩子们的学习。致使孩子们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导致心理畸形,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的家长看到孩子处在这样的生活怪圈中,也无奈。甚至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拼命让孩子学习,要么放任自流。
面对当今中小学学生生活能力严重缺乏,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亟待需要提高他们生活能力。这是社会、学校、及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我们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家长学会示弱,让孩子有机会学会生活;课改已走过十多年的路,学校、教师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素养。大庆市祥阁学校的领导就是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语文、数学、英语都在进行着校本课改。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的学习即三大块―― 基础知识积累、阅读、作文。学好语文是不容易的。然而,祥阁学校在语文海量阅读课改中,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使孩子从大量的课业负担中解脱,从而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同时,祥阁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尊重教育,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祥阁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同步提高,显现出生命的灵动,健康快乐地成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生活实践的舞台,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社会这个大舞台,等待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绽放出最绚烂最夺目的异彩!
摘要: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学生523名,用程灶火等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生活质量不满意检出率17.23% ,影响满意程度的因素主要为单亲家庭、家庭生活不和谐、学校人文环境差、学生学习成绩等。结论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重视父母、教师等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是创造学生良好成长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生活质量;满意度;小学生
6年级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将面临学业中第一次升学考试压力,同时该年龄又处于心理发育青春早期即不稳定时期,其生活质量满意度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相应干预方式提高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这次调查要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六年级班级为单位,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呼和浩特市一所普通小学、一所重点小学、一所农村小学,共计11个班,592名小学生;年龄11~ 13岁,男生327名,女生265名。
1.2 方法 采用程灶火、高北陵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1],共计52个题目,在班主任老师监督下自行完成,由本院教师按问卷评定要求,计算出家庭生活、同伴关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总满意度粗分。将这些粗分换算为满意度分值:低于3分为极不满意,3~4分为不太满意,5~7分满意度一般,7分以上为比较满意。总满意度分值:O~29分极不满意,30~49分不太满意,5O~70分为一般,71~9O分比较满意,>90分很满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92名小学生按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评定结果提示,总体极不满意29人,不太满意73人,合计102人,不满意检出率为17.23% ,其中男61人(18.65%),女42人(15.85%)。一般满意226人(38.18%),比较满意180人(30.41%),很满意83人(14.02%)。生活不满意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学校类型间不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学生生活不满意度无差异(χ2=0.014,p=0.905),二者与农村小学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将生活质量总体满意者作为正常组,不满意者作为异常组,进行两组相关因素对比,其中异常组103人、正常组489人(见表2)。除同伴关系两组无差异外,其他方面如学习成绩、家庭的类型及和谐程度、家庭经济、学校的人文环境在两组的分布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家庭、学校环境及学习成绩对小学生的主观满意度有极显著的差异(P
按儿童心理发展论[4],六年级的学生很在乎学校、老师、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很在意自己在同伴中的表现,这些评价也对自身的自尊、自信产生较大的影响。该阶段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多数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自己感到同学对我友好,被关注,一起玩愉快、老师也喜欢自己、在学校能学到许多东西,做作业,上课很有意思,那么自我评价就良好,喜欢自己、自信性也强,客观生活满意度就高,否则相反。另外,老师、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偏高,与现实情况差距大,这些不被认可也会对他们的自我识别能力、自我评价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不会高。学生对学校人文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学习氛围、老师的品行等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宣扬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良好评价。同时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家长寻求积极的养育方式,让他们在这特殊阶段健康地成长。所以说,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小学生对其生活满意的基础,改善这些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因素对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生活质量不满意检出率高达17.23%,在目前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生存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仍是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政府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强化学校对小学生生理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教师素质,不但要教授学业,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提供帮助。同时要重视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达到回归生活的意义。
一、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生活化
1、引用真实的生活事件,构建课堂教学2、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学习运用语言
二、巧设作业,实现语言生活化的再扩展
1、尝试实践型作业2、尝试创新型的作业3、尝试制作型作业4、尝试合作型作业
三、让英语走向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
1、营造校园英语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拓展使用渠道。
[关键词]:生活化 语言生活化 生活再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达到回归生活的意义。
一、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健康发展,又能在发展中愉快地生活,就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图片、音像资料、报刊文摘中有关个人生活经历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
1、引用真实的生活事件,构建课堂教学
直接将社会生活发生的事与英语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在社会生活真实情境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尽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链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要把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理解的事物以及使用频率较高的英语表达教给学生,不能限于对个别单词的死记硬背,要把所学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原则。
2、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学习运用语言
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在这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探求学习掌握语言的运用,目标是使学习者介入交际活动,进行信息分享、意义商定的交流,实现课程的交际目的。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
⑴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教四年级Module2 Unit1 Go straight on这一单元时,在呈现部分,可以按照扎赉诺尔的某条街道的布局,借助课桌将教室布置成公园、商店、医院、街道等,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情境,教师扮作外地人向路人(学生)问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掌握Where is the park?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等知识。在演练过程中,学会了用英语问路及给他人指路。这样学,学生有亲切感,容易理解掌握新的语言点,练习的时候兴趣浓厚、踊跃参与。
⑵使用韵句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二、巧设作业,实现语言生活化的再扩展
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从作业中取得成就感反作用于课堂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尝试实践型作业
“任务型”教学倡导掌握语言的最终途径是让学生去做事情。当学生积极地参与,有目的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就被掌握了。因此,采访、写观察记录、做调查等作业形式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语言潜能。如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新餐厅要开业了,炊事员想了解一下班里同学爱吃的食物,要求学生设计一份采访记录表,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以及喜爱的食物名称,每人至少采访5个以上的同学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统计的结果制成表格在班内汇报。这道作业贴近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的交际,他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与其他同学沟通了感情,培养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尝试制作型作业
英语学习需要日积月累。语言学习会出现一个沉默期,在此期间学生不愿开口说话,但是他们对所教内容已有所接纳。从量变到质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学生就会开口说话了。因此,可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探究性的作业。如下:
制作贺卡。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的句子,如Happy Women’s Day!等。圣诞节做圣诞卡,并说Merry Christmas!等。并利用This is for you. Thank you. You’re welcome.等进行交际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跨越式中西方文化意识增强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提高其英语书写水平,还能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让英语走向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与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缺少广泛使用英语的社会环境,我们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生活化环境,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教学。
1、营造校园英语环境
校园环境对英语教学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充满英语氛围的教室布置和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得轻松而愉快。
⑴开展“每日一句”,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说的氛围,学生在每日进校门后要在英语检查员那里一一过关,每日一句采取每周考核的形式,英语督导员将考核成绩记入班级,教师根据每日一句内容创编一些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材料。
⑵开设校园英语广播,定期播出,让学生天天能听到英语。内容可设校园新闻、佳作赏析、有奖征答、学习方法介绍、名曲欣赏等。稿件来源和信息反馈可与班级量化评分挂钩,让整个校园弥漫一种浓浓英语味儿。
2、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拓展使用渠道。
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英语教学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交际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言语实践的途径,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母亲节、圣诞节、万圣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学生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在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新颖多变、生动活泼的生活化教学,为英语教学撑起了一片新天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生活教学消除了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弊端,帮助学生克服了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生活化教学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趋于成熟。
提到小学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成绩差呢?难道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而作为任课老师就会觉得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表现和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法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重点对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小学生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都是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与学校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喜欢这个学校吗?他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呢?最终能否让他们在学习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因此,做好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小学生与固有的客观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生活的习惯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习惯,,穿着习惯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学校教育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小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氛围环境,在小学阶段他们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了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应该在生活方面多给一些帮助和关心,去掉不好的习惯和思想,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习惯,好思想。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抓好生活习惯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生活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终生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关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一个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他便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1.1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老师有时也会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例:早上起床,要求学生整好床铺;坚持洗刷;保持家庭卫生等,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则,学生会在你背后说你懒。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呢?如果老师不小心弄脏了地面,也一定要亲自弄干净,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亲和力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个别学生,也不漠视个别学生,这是生活老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活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严肃处理,表现差的学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错,因而在生活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生活老师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例:有的学生平时在班里的表现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在劳动课上可以看到他们很乐意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好,但很好动,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师要言传身教,用心热爱这个宿舍。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生活老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小学生,作为生活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只要你弯弯腰,动动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如果学生不小心丢了纸屑,弄脏了地板,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生活老师要从心底爱学校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别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别人营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干净又安静的生活环境。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1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我想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但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2.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督促学生落实生活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成绩好,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所以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习惯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之上的。
那么怎样抓好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训练呢,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例: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脏,比较懒,身上的衣服不经常换,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早上起来还常常发现床上的零食碎沫,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脾气,换来的会是他们的不服气的表情,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时候还要和他们讲大道理,甚至还要亲自帮他们做事,我想作为学生也会感激你的。时间长了他会意识到你对他的严厉是关心他的,直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步了。因此即要“严”又要“爱”,反反复复,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学生批评。
生活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培养民主的气氛。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注意虚心听取,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师是做人的楷模,既是严格的师长,又是知心的朋友。他们期望生活老师能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能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生活老师在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虚心接受学生的各种意见,必须在尊重、信任、爱护、理解的基础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反过来如果采取讽刺、斥责、惩罚等方式,那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提到小学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成绩差呢?难道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而作为任课老师就会觉得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表现和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法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重点对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小学生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都是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与学校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喜欢这个学校吗?他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呢?最终能否让他们在学习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因此,做好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小学生与固有的客观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生活的习惯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习惯,,穿着习惯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学校教育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小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氛围环境,在小学阶段他们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了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应该在生活方面多给一些帮助和关心,去掉不好的习惯和思想,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习惯,好思想。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抓好生活习惯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生活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终生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关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一个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他便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1.1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老师有时也会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例:早上起床,要求学生整好床铺;坚持洗刷;保持家庭卫生等,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则,学生会在你背后说你懒。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呢?如果老师不小心弄脏了地面,也一定要亲自弄干净,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亲和力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个别学生,也不漠视个别学生,这是生活老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活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严肃处理,表现差的学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错,因而在生活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生活老师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例:有的学生平时在班里的表现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在劳动课上可以看到他们很乐意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好,但很好动,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师要言传身教,用心热爱这个宿舍。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生活老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小学生,作为生活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只要你弯弯腰,动动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如果学生不小心丢了纸屑,弄脏了地板,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生活老师要从心底爱学校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别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别人营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干净又安静的生活环境。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1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我想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但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2.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督促学生落实生活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成绩好,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所以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习惯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之上的。
那么怎样抓好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训练呢,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例: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脏,比较懒,身上的衣服不经常换,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早上起来还常常发现床上的零食碎沫,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脾气,换来的会是他们的不服气的表情,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时候还要和他们讲大道理,甚至还要亲自帮他们做事,我想作为学生也会感激你的。时间长了他会意识到你对他的严厉是关心他的,直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步了。因此即要“严”又要“爱”,反反复复,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学生批评。
生活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培养民主的气氛。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注意虚心听取,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师是做人的楷模,既是严格的师长,又是知心的朋友。他们期望生活老师能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能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生活老师在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虚心接受学生的各种意见,必须在尊重、信任、爱护、理解的基础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反过来如果采取讽刺、斥责、惩罚等方式,那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珠田乡仙溪小学 343999)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作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人活在世上,不能依赖他人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这是生活的最基本常识,也是做人、为人的重要道德践行。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如果连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而需要别人料理,势必给社会和他人增加困难,带来负担。这不仅是个人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欠缺,而且也必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消极影响。可见,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青少年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则是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够使青少年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远大抱负。锻炼自我管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孩子的聪明在指尖,经常动手自理生活还可以使手指变得更加灵巧。手的灵巧,又必然对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生理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增强体质,机体充满活力。总之,生活自理能力,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无疑是新时期不合格的公民。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如居里夫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得自己去找实验室、修实验室,和商人打交道买提炼镭的原料,还要自己点火生炉,进行提炼工作。如果她不具备劳动自理能力,不具备刻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那么,我们今天也就不可能知道居里夫人这个伟大的名字了。没有劳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人类就无法生存。伟大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今天的青少年将肩负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圆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如果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对一些小事毫无办法、束手无策,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一旦离开帮助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只得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混乱不堪,这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因此,教育中小学生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合格公民。
【摘 要】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就是交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生活能力 培养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也就是对孩子生活上的溺爱。近几年,在国家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由于我校地处山区,许多学生只能到学校寄宿。我们学校的寄宿制学生逐年增加,每个班几乎有一半以上是寄宿制学生,所以管理好寄宿制学生的工作是我们全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就是交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穿鞋袜,整理学习用具,会打扫房间,会整理内务,讲究卫生。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与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五岁多,可能在许多的家庭中他们还黏着父母。那么,如何培养这些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呢?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多层次、有条理、循序渐进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示范教育,言传身教
在生活中,小学生做得不好的是叠被子,我们就每人去一间寝室边示范叠被子边讲解,让他们向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然后自己练习。教师还要亲自指导学生如何摆放自己的衣物,毛巾、漱口盅。在安排学生寝室的时候把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搭配住在一起,让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一起洗脸、刷牙、扫地、摆放自己的物品。早上起床后教师就去检查,对于做得不好的及时纠正耐心讲解并。
二 反复练习,形成能力
小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代做。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只能靠自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教师教了,但是过了他们就忘了。如晚上洗脸洗脚。他们经常忘记,所以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早上起床要做的事情是打扫寝室、刷牙、洗脸、叠被子、做早操。教师每天都要督促指导,让他们反复的实践最后记在心里。当他们从一年级读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了。
三 正确评价、形成和谐的集体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出门在外都会遇到困难,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教师就要利用班会、集会、住校生大会等给学生讲清楚,一个寝室的同学就像一家人一样,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一个寝室大家推选一名室长,室长要带领同学每天做好寝室的内务事情,帮助、照顾小同学,不能因为小同学不会做就歧视、欺辱他。学校住校生监管员和宿管员每周五要做好各寝室的内务工作检查评比,让同学们评出优秀的室长和室员。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同学之间相处得更加友善,并让学生领会到团结的重要性。
四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如果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课余时间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这时的学习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他们手里,教师在这时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我们积极探究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以下是我校探索出的四种较有成效的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新模式:
1.阅读式
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要求,指定好阅读的文章,让学生找时间去图书室查阅读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一般用于语文和英语学科。
2.研究式
即教师提出一些能够拓展课本知识且让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做实验,或做社会调查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报告。这种学习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这种模式一般多应用于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以及校本等学科。
3.自讲式
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一些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待上课时在班级上公开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予以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这种模式一般多应用于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等学科。
4.互助式
即在临近考试复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通过抽背、抽考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这种模式一般多应用于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既可以减少管理上的矛盾,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孩子们在寄宿教育中学会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学习效率更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了。
以上做法只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中的冰山一角。总的来说,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许多的方面,也会涉及到许多的因素。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作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人活在世上,不能依赖他人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这是生活的最基本常识,也是做人、为人的重要道德践行。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如果连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而需要别人料理,势必给社会和他人增加困难,带来负担。这不仅是个人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欠缺,而且也必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消极影响。可见,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青少年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则是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够使青少年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远大抱负。锻炼自我管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孩子的聪明在指尖,经常动手自理生活还可以使手指变得更加灵巧。手的灵巧,又必然对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生理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增强体质,机体充满活力。总之,生活自理能力,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无疑是新时期不合格的公民。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如居里夫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得自己去找实验室、修实验室,和商人打交道买提炼镭的原料,还要自己点火生炉,进行提炼工作。如果她不具备劳动自理能力,不具备刻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那么,我们今天也就不可能知道居里夫人这个伟大的名字了。没有劳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人类就无法生存。伟大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今天的青少年将肩负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圆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如果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对一些小事毫无办法、束手无策,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一旦离开帮助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只得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混乱不堪,这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因此,教育中小学生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合格公民。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与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 生活化 知识经验 数学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
不少老师惟“应试而教”,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的课。有的教师只顾埋头讲课,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有的教师教学太刻板,太公式化,像应用题教学,分析就太细,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使得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勾,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与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如果数学课能以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幅度提高,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到店里买东西是孩子们很喜欢做的事情。教学人民币的时候,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好不好?”小朋友一定非常高兴。教师又说:“那我们先来认识人民币。”学生一定学得非常认真。然后,一场购物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我们把数学思想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渗透数学思想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在教学比高矮时,创设这样的一个题目:一个矮个子的同学站在楼梯的上一台阶,另一个高个子的同学站在下一台阶,比比谁高。比高矮的时候就渗透了相对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儿童自己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设计让学生统计本班喜欢打篮球的人数、喜欢踢足球的人数、喜欢打排球的人数,然后再算算他们各占全班人数的比例,再比一比喜欢什么运动的人数最多。学生进行这样的统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觉得非常有意思,积极性一定很高。
五、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手段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有关零的加减法时,设置这样的情境,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是小猴子旁边的盘子里有四个桃,第二幅图是盘子里只有四个桃核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猴子四个桃子全吃了。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4-4=0。多有趣,多直观的教学!教学上我们还可以多用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六、把数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知识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特别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 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作文练习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强化作文练习,在正常的基础训练之外,还应该进行小学生兴趣作文的练习,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生活实践 作文练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练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有说有笑,欢天喜地。但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却是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有机地结合呢?
一、要帮助学生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如我们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让生活切实有效地与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
二、要注重学生生活的多元化
我们不能将学生的生活局限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生活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还有所发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练习中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景可描。比如我们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学生能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加强了作文的练习。
三、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生活中的教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而作文教学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生的生活教育尤为重要,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生活实践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生活中的教学,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作文练习,把生活带进课堂带进作文教学,用心来写作文。
总之,小学生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的教学,我们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这样,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才有趣可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作文练习,为枯燥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写生活的快乐。让我们切实有效地把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凌河小学 山东 安丘 262100)
摘要:如今;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并要多方配合,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以扭转。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策略;成效
1.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家庭中,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个体的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2.1 家校联合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包揽”造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中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予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红领巾,自己洗碗等。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靠家庭、学校共同来完成。我在家长会时结合学校培养的十大好习惯,指导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适应生活的心理。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长辈,简单的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动手。本班的多数家长能积极配合我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达到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
2.2 从正面引导,增强学生自理能力的意识。转变学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增强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是关键。我班召开了一期班会,题目是《爱的启示》。此次班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班会一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篇名为《你如果不想让天鹅死去》的小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于是这群天鹅就跟着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并且是致命的。
讲完故事后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接着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自己在家中能够帮助家长做哪些事情?这些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当谈到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时滔滔不绝,而谈到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时,很多同学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极少数几个能说出来。于是我就让这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在做这些事情时父母的态度,以及做完后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其他学生也去亲身体验一下。
2.3 开展活动巩固学生行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学生,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3.取得的成效
3.1 促进了观念转化和行为变化。一是深化了“教育就是培养能力”的认识;二是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作为品质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完成;三是探索出了“有效方法+持之以恒=能力”的良好培养策略;四是形成了系列有效的培养方法;五是注重培养要坚持“整体性、差异性、一致性”原则,正面引导、坚持训练、抓反复,反复抓,全方位管理,形成好习惯。通过一年的实践训导,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促进了观念的转化和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劳动的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
3.2 增强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正确认识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认知的基础上以行动进行体现。如:午餐时,学生的桌面不在是一片狼籍,动作也是井然有序;学生的书包也是整整齐齐。
3.3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综合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学习上,学生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学生超过了80%;在处事上,多数学生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善始善终、不斤斤计较。孩子们正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习惯迎接充满希望的每一天。
4.应注意的问题
4.1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因此,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不断的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练。
当然,所创设的情境既不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轻易达到,而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这样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达到培养和磨练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
4.2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