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3 04:54:01

导语:在中学生论文范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的研究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平常,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探究论文

一、中学生学习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1.中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在最近公布的网络调查报告中,我国网民已达到6.49亿,其中有38.8%的新增网民仍处在受教育的阶段。根据年龄来看,处在10~19岁的网民在总数中已经达到24.1%,网民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中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并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各种活动之中。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辨别能力和对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被网络世界丰富的信息所吸引,在信息活动中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另外,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很容易轻信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并不自觉地传播它们。这不仅对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2.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缺失。

当前,许多中学生没有信息安全意识。首先,学校相关教育缺失导致他们没有了解信息安全知识的机会。其次,信息安全教育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规范、不成熟、许多已开展的活动也都是形式主义,不能真正帮助中学生应对网络环境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后,学生家庭也没有认识到信息不安全的严重后果,家长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受到侵害,或是对他人的信息安全造成侵犯。

二、提升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

1.提升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首先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校本课程,或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应让学生明辨在何时信息安全会受到侵犯,并学着如何规避有可能带来的风险。教师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活动中隐藏的威胁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

2.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集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如编写安全手册、制作微视频、或是在正常教学时使用相关素材等,让学生有充分机会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其次,中学生兴趣比较广泛,可以在第二课堂中渗透信息安全教育。如组建相关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或社区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最后,还可以开展相关知识竞赛、电脑作品竞赛、技能大赛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信息安全活动中来。

3.要充分借助安全机构的力量。

我们现阶段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并不是未雨绸缪。然而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教师不仅要重视信息安全教育的基础问题,也要充分借助安全机构的力量,对于渗透、钓鱼和当前各种网络环境下的热点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及时把相关信息传播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4.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

西塞罗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素养。如:要在及时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安全组件并定时更新、升级;不要将自己与他人的隐私随便泄露;重要账户要使用复杂的密码保护并经常更换;不要盲信各种免费服务、中奖广告;不要打开陌生邮件、短信或网络;尝试无痕使用网络服务;对重要的数据文件进行定期备份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安全风险。

5.师范院校应该重视信息安全教学人才的培养。

从时间上推断,现阶段的在校教师在大学时代很少有接触到信息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学校缺乏相关专业教师,兼任教师难以胜任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安全教学效果很低。而信息安全这门学科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已有部分院校开始逐渐重视信息安全教育,也开设了信息安全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我们呼吁,师范院校应该重视信息安全教育专业的建设,为培养相关专业型人才而努力。

三、结语

作为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安全威胁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许多案例都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导致的。因此,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很有必要。对于中学生来讲,只有明确各种法规、从思想上重视并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才能在网络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和他人的信息不受侵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才能更安全地享受泛网络时代下的各项网络服务。

作者:陈雪林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依据书本,找寻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只知道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可以轻视具体的实践教学而只知道强化书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德教学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作者:徐海梅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中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学生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也影响着信息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生是信息安全未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参与到信息活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这些活动中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如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少年黑客事件,不断涌现,其中很多中学生走上了歧途,成为了信息安全的“建设者”。同时,也有一部分少年黑客在正确的引导下成为了“白帽子”走上了红客道路成为了信息安全的真正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其意义更在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培养后备力量。

二、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1.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使中学生对信息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中参与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群体,应该让每一各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信息活动中涉及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增加到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中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中学生既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参与者,同时在信息活动中也是弱势群体。因此,培养中学生能够辨识信息安全威胁,对于保护青少年和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一是通过向中学生讲解信息活动中出的各种侵害和危害的案例和事件,让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活动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同的威胁存在。二是提高中学生对信息资产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对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等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尽可能的规避信息安全风险。三是通过演示一些信息危害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活动过程中会面临信息安全陷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到信息安全意识。

(二)采用多层次教学模式提高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1.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中学生普遍具有一般的信息安全素养。

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已涉及到了信息安全的内容,一方面从法规层面;另一方面从技能培养上介绍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全体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应对简单的信息安全威胁。所以,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个普及信息安全的教学主阵地,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2.利用第二课堂对中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

通过开设兴趣班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给对信息安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如增加社会工程学入门、破解基础知识、渗透工具使用等课程。使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利用各种比赛进行信息安全的实践,真正提高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随着我国各领域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企业都参与到了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一些高校每年举办的信息安全对抗或网络攻防赛,还有一些企业也周期性举办一些信息安全赛事。其中,一些比赛和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参加,为中学生提供信息安全实践的通道。通过参加比赛,使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安全攻防,信息安全素养得到快速的提高。中学生虽然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但他们中一些对信息安全的敏锐感觉有时却超越专业人士,竞赛和活动可以让一些对信息安全有特质的中学生脱颖而出,这样就可以尽早为我国选拔出信息安全建设的后备力量。国家的重视、企业的参与、学校的教育,都会快速推进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纵观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也许在一开始我们出发的较晚,但到了今天我们却可以迎头赶上,甚至超越我们的对手。作为教育要先行一步,要加强对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中学生的信息安全知素养。为我国信息安全建设的核心人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高洪波 单位:乌海市第四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1.中学生艺术教育内涵及其特点

艺术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中学生艺术教育属于狭义艺术教育的一种,它指的是普通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艺术类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总和,教育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审美发展及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总目标服务。中学生艺术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与实践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技术教育,有其复杂性;需要吸取现有教育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把中学生艺术教育发展推上新台阶。实践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受中学生理论性逻辑思维发展的限制,其艺术教育开展更多地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情感性与体验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验艺术的丰富情感内涵。由于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与体验,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有渗透性和穿透力,影响更为细致。中学生艺术教育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影响理智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成长的统一。

(3)形象性与生动性。

形象性与生动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由于艺术教育活动更为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中学生艺术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艺术意识,使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学生。学生在观赏、聆听、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原有观念、思想会在无意识中被激起、改造和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中学生艺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通过在中学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艺术教育,除利用正常学校课程教学外,教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要注意选拔有艺术天赋、特长的学生进入特长生班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一方面能发挥艺术特长生在学校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考取高校艺术特长生做准备。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中学生艺术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一般传统艺术、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创作,让学生在体验艺术时代性、创新性过程中提高自己。如:组织开展校内艺术作品展,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参加评选和展览,对于获奖的学生要予以奖励,并尽可能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继续钻研、创造,通过更多的努力、锻炼提高艺术素养。

(4)审美与育人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要注重艺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崇尚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让学生通过体验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美,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努力拼搏、进取;将审美教育与育人教育融为一体。

3.结语

综上,中学生艺术教育方式多样,个中优劣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予以不断探索和完善,共同促进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科学开展,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许虹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团体辅导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为依据,结合团体辅导的特点对中学生感恩倾向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教育组的学生相比,感恩团体辅导组学生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后,感恩倾向得分明显提升。这一结果也再次证实了感恩倾向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此次团体辅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感恩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内在感激情绪的产生,从而有效转化为感恩行动。感恩意识作为感恩行为的推动力,对塑造、培养良好的感恩行为十分重要,是此次团体辅导的重点内容。家庭是陪伴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侧重于对家庭成员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感恩行为的训练,如:“我名字的故事”、“假如我是妈妈/爸爸”、“我从哪里来”、“我成长的足迹”等主题活动。结果表明,感恩团体辅导组中96%的学生对此次团体辅导活动感到满意;团体辅导结束后,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近来更加开朗、积极,懂得关心家人;统计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生感恩倾向总分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感恩水平,适用于中学学校教育及教学。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干预时间较短,感恩意识及行为培养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感恩团体辅导,及时观察、评估其效果能够更有效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同时,本次团体辅导侧重于培养对家人的感恩,增加对他人、事物、生命等的感恩教育内容会更加完整,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作者:张睿 宛蓉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1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环境

第一,创设良好的学生集体,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良好的集体氛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学生集体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发展,相互间的辩证统一,强调创设良好的学生集体,以满足并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集体氛围,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都可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之下得到发展。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合理地创设学生集体,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夯实集体目标,也要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在学生共同构建集体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风格、活动方式之下,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其次,以个体发展为主,防止集体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学生在集体中学习、活动,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防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不良的个性发展。

第二,依托多样化的活动,激活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思想情操;参加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等等。与此同时,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不同的作用效果。这就强调,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依托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夯实民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并夯实民主教育,是建立起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学生最为本质的体现,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能动性,还是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需要得到尊重。例如,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度、学生代表会议制度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与思想,肩负起班级及自我的责任,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态度,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培养正确的个性态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等有清楚的认识,并基于自我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方式驾驭现实环境。这种正确个性态度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获得正确的自我观念。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与自我不断认识的特殊时期,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身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的因素,能够正确地分析与识别,进而促使优良的个性品质不断地发展,消极的不良品质等到抑制。只有这样,正确的个性培养,才能落地生根。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获得正确的自我观念,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例如,通过以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作为自我认识的参照,进一步强化对自我的认识。并且,也可以借助课业成绩、实践活动成果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第二,接受自己,防止不良思想的产生。中学生要懂得自尊、自爱,在自我珍惜的良好品德之下,才能更好地积极上进。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断地获取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待自己的缺点方面,学生更能够平静且理性的分析,平衡个性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爱好以及个性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培育学生正确的个性态度,防止产生不良的思想。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断地自我接受与认识,更有助于学生个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全面发展的人。

3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个性培养的有力举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夯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谭永祥 单位: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中学生论文范文:初中学生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论文

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开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下工夫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创设民主、平等、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去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创新并挑战权威,从而形成良好的能够激发全体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要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学贵知疑”,有疑问学问才能进步,教师要对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持支持鼓励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闪光点,并顺势而为加以引导。最后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开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前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课堂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教授了学生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很多,观察、分析、比喻、概括、联想、比较、分类等都是开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联想法两种。

(一)观察法

首先,观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较为常见的观察方法包括顺序观察与对比观察两种。我们提倡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观察,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细微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观察方法,将这些文章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深刻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技巧,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联想法

联想与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语文课《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奇妙景象,作者通过联想,利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出天上街市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美好情怀,将这种联想传递给学生,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在初中教育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法”来设计一系列训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对知识或方法的迁移能力,展现了大脑思维活动的灵活度。在语文课《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联想来描述钱塘湖的春景,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着重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有了疑问才能有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钻研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交流、探讨,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或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对思维过程进行精细检查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对于消化所学知识、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有效地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互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氛围和课堂互动的营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反思并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针对不同的题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思考解题的方法并加以总结归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情绪、思想意志、个性倾向、气质性格等因素。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兴趣的了解和培养,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展示学生作文的优秀之处,可以从作文的立意、情感、结构、描写等角度,具体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这个分析的过程,也正是展示和传递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五、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不断探索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作者:董洁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认识,模仿扮演新角色,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形成一个新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内心又困惑。他们的情绪两级性严重,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识太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他们日益增大的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度变高,心理困惑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出现了许多的滞后或缺陷。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新时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因此必然综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把基础教育引向狭小的死胡同,教育方式陈旧,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会。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情绪加重、自暴自弃等不良因素发生。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给子女太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为了孩子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集中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整个过程以一种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宣传,强制接受。因此,如今的政治教材都力图把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方法教育融为一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它就不能完成其德育任务。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思想课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的哲学常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成政治课的智力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健康心理的知识载体。政治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四、结束语

新时期将中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每一个政治教师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去理解、关爱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平等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让学生在掌握转特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培育,帮助学生提高情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家庭感恩教育论文

一、当前少数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

1.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

中学生自小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但仍然有少部分中学生认为党和国家离他们很远,与他们根本无关。因此,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对付出生命才换来这一切的革命先烈,对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对默默关爱他们成长的社会都缺乏感恩之心。

2.对大自然缺乏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感恩大自然的最好行为就是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但在日常行为表现上,不少中学生还是有不爱护环境,随地抛撒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同学的消费习惯不低碳、浪费资源。这些都是不尊重、不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对大自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二、中学生感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人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其中感恩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目前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选择能力尚弱,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家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私、冷漠、无情的习惯;另一方面,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对感恩之类的德育不重视,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2.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一些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价值观包括感恩观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受当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政府、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其他如感恩教育多被忽视。中学德育课变成了政治知识和道德基本原理的强行灌输,学生只管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就行了。至于这些要求是否真正被中学生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感恩行为,丝毫不被人关心。

三、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

1.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感恩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这种教育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教导,也可以是通过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就要懂得感恩,包括对长辈感恩、对社会感恩、对所有帮过自己的人感恩,这样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培育中学生的感恩观

第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篇目,挖掘其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在讲授《背影》这篇经典作品时,教师就可以突出其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去感染学生;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则更是直接进行感恩教育。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感恩内容,从进入中学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教育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感恩。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个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楼梯、走廊、电子展示板、建筑物等,展示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名人名言和典故,或树立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知恩图报的人物雕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如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前些年,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还是有意义的。

3.社会各界也要创设有利于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

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环境的熏陶也是培育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社会各界要负起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责任。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的宣传要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比如说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或平面媒体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引导中学生学会报恩施恩;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举办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积极寻找感恩道德榜样,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先进事迹,激励中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近几年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对激励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四、结语

总之,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个小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政府、社会到家庭,再到学校教育,都应该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协作,培育学生正确的感恩观。

作者:陈继新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初中学生真情作文教学论文

一、选材料,找典型

初中年纪小,阅历浅,积累的素材本来就不多,一谈作文,材料的缺乏使学生无事可叙、无物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逐渐滋生厌写和怕写的情绪。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一些“范文佳作”,开阔视野,然后立足“亲身经历”,把他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对素材取舍加工提炼,形成文中所需的材料,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要求学生在作文前根据题意的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素材选择。比如《事》这个题目,其范围可谓广也,试想,国事、家事、天下事,苦事、乐事、悲欢事,无一不在其范畴之中。《小事》、《一件小事》、《一件童年小事》、《一件有趣的童年小事》……随着内涵的扩大,外延的缩小,取材的范围也趋于减少,在有限的范围内,选取最能符合题意要求的素材,这便是所谓的“典型”。

二、写真情,抒真情

常言说得好,言为心声。语言是感情的流露,是心灵的展示。为此,行文造句理应本着一个“真”字,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把自己的观点见解融于其中,有感而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不加包装的语言表达他们最切实的心里话,时间长了,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便养成了,他们与老师交谈也直言不讳。记得期中考试结束后,发生了一件让笔者既痛心又欣慰的事。我们班一向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却考得一塌糊涂。有一位女生最近有些反常,笔者担心她因此自暴自弃,便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开导她说:“这次没考好就算了,老师也知道你心里难过。”笔者温和的话却引来了她强烈的回击:“我故意不考好哩!”“为什么?”笔者有些疑惑不解。“你不好!”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笔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笔者对她事事关心,百般呵护。笔者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近乎乞求地说:“既然你发现了就给我指出来,免得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你为什么总是袒护我的缺点,让同学们私下议论,说你是我的干妈?”教室的读书声不知何时停了下来,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关注着这场“舌战”。当时笔者又气又恼,气她不相让,恼她没情面,但转而一想又喜不自胜,这不就是让学生刻意追求的“真情”吗?笔者望着神情恍惚的学生激动地说:“我接收×××的批评,以后我们要向她学习,敢于实话实说……”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笔者加大嗓门,并挥手示意他们停下,说:“现在你们心里是不是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请把笔拿起来,写一下此时的真切感受吧。题目是《老师,我想对你说》。”教室里面鸦雀无声,只听见钢笔写字的沙沙声。虽然他们的话语还很生硬,但字字句句都传出了他们的真情。

三、创设写作情境

创设写作情境就是为学生拓宽写作领域,有目的地增加写作素材,有意识地营造写作氛围,有分寸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兴趣式

兴趣式这种方式先是由事引入,逐层渗透,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和“我愿意说”的转变,最后付诸“我会说”的行动而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上例中的《老师,我想对你说》就是这种情形。

2.问题式

问题式这种方法的步骤是先把题目告诉学生,然后给他们创造收集素材的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他所谓的“岭”与“峰”,赋予同一素材以不同的新意。如学校举行的“春游”、“歌咏比赛”、“颁奖大会”、“观摩课”之类的集体活动,笔者都会引导他们抓住及时尝试的机会。时间长了,他们习惯了,不论大事小事,事后必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多了,便想来上心,说来上口,写来上手。

3.想象、联想式

想象、联想这种方式或由物及物,或由物及理,或由理及情,都是向一点向一线,一线向一面、一面向一体扩展。作文中适当运用此法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并从中阐发情理,揭示文章主题。去年冬天,笔者让学生以“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认真观察,大胆想象。不少学生把古今“咏雪”的名句巧妙地融入文中。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这银装素裹的世界,不禁想起岑参的咏雪名句,进而联想到祖国山河秀丽,到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对学生来说太熟悉太真实不过了。文中他们对雪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对他们不同的看法,笔者都给予了肯定,无疑为他们的写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

四、放手学生唱主角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能力。”我们在评改作文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写的批语,学生无动于衷,上次作文评语上明明写着“没有细节描写,欠生动”,他下篇作文照旧没有细节描写,文章不乏有些平淡无味。作文评改是一项综合性的智能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评改作文,无疑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积累一定的经验,是一种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学生自己评改作文或相互评改,改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改得不好可以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把准症结,从而加强作文评改的指导性和作文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作文效率。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评改中,教师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流于形式,收效不大。学生互改互评,并讲出这样评改的原因,讲出自己或他人的不足。学生自评或互评就是指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走上讲台来“讲”、来“评”、来“改”。“讲”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评”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改”使他们养成了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坚持“讲”、“评”、“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使他们对作文不再怀有恐惧心理而乐于作文。

五、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指导他们细读课文,探索写作的规律,自觉地把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写作中去,在他们自己评改作文中,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最终让差的作文变好,好的作文变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循序渐进的增强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任务重、见效慢的工作。语文教师应该对作文教学予以长期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在作文教学上长期下工夫,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作者:皮天容 单位:贵州省余庆县凉风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教学培养中学生项目管理论文

1项目管理思维的提出

作为从事项目管理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笔者发现,以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项目管理的教学,教学效果相当不理想,因此一般项目管理教学都采用“案例+分析案例+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然而这其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1.1书本中,课件中,教学中出现的案例一般都是针对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实例,而学生们在学习项目管理

这门课时往往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同时由于案例涉及到的专业类型也比较多,如一个经管专业的学生在遇到一个土建项目的管理案例时也会由于专业内容方面的欠缺而缺乏兴趣或理解困难。

1.2虽然大学生将来必将走向社会

但从现在来看,大学也不完全是社会,对于某些案例,学生在理解时会不自觉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不切近生活,不容易接受,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讲授一个大型水利项目或一个大型IPO(首次公开募股)项目会使学生们兴趣不大,理解也有难度。

1.3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学生在课后实际生活学习中

很难主动将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遇到问题,仍然保持原来的思维,使得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不容易实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

2培养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的实施和运用

笔者根据教学经历和思考,将其实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缩小案例范围,鼓励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项目”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很多案例使得同学们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程中的项目案例大多由学生们自己观察,寻找后提供。同时在课堂中注重理论在学生们实际生活学习的体现,培养同学们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即生活中“项目无处不在”,同时“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的思维。

2.2注重案例讨论,让同学们把自己当成“项目经理”,相互成为“客户”

针对生活中,学习中的“项目”,让每个学生成为这些“项目”的“项目经理”,而互相又是这些“项目”的“客户”,即“客户”对“项目经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项目经理”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项目的质量,成本等多方面不断加强管理。而老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一个“咨询者”的作用(对学生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给予解答或对客户提出的要求的解决给予建议和帮助)。如一个学生小组拟开展一个勤工俭学的项目,其他学生针对项目的内容,从“客户”的角度对项目的成员结构、时间安排、勤工俭学内容、资金来源和运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同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疑问“,项目经理”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加强对这个小组项目的管理,使之精益求精。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课余这种项目管理的意识和思维也在不断强化。

2.3大小项目相结合,注重以小见大

在学生们对于生活学习周围的项目进行管理之余,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一些国内外的大型项目,引导同学们发现这些项目与生活中的一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管理。

2.4培养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的实际应用

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一个小组在课余承担了学院一次大型节日晚会的组织工作,学生们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对这次节日晚会进行组织,不但效果令人满意,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工作中很多不容易处理的问题。

3影响项目管理教学中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培养的因素分析

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3.1学生素质

由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具备: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一般管理的知识和相关应用领域的知识,使得这门课本身对学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这门课要求学生在平时多思考,积极参与项目的发现和管理,所以这门课的课堂内容和案例内容必须适度适量,同时注意“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们的这种意识和思维。

3.2课程设置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对这门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合理的开课时间可能会影响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认知和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项目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学校项目管理这门课的学时都较短,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项目管理思维和意识。

3.3教师能力

由于在教学中,对于生活中“项目”的管理,教师作为“咨询者”需要为“项目经理”提供帮助,而如果教师能力有限即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亦无法解决项目小组遇到的问题。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培养这种思维和意识。

4结语

作为国际新兴的一门学科,现代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之一,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的项目管理的意识和思维,使他们养成万事都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理念,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思想领先地位,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带头力量。

作者:陈宣佑 郭德兵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中学生论文范文:初中学生自主行为管理论文

一、对学生的自主行为管理的方法

(一)采用讨论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实现自我教育的途径。基于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努力寻求进行课堂讨论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具体来说,应该针对政治课程的各种不同教学方式,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确保讨论的话题集中于课堂教学,真正让讨论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采用单元穿插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程中的内容旁征博引,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封建社会品德统治,精神束缚”这一节课的内容的时候,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祝福》一文中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进一步将中国封建社会在农民身上束缚的族权、夫权、神权、政权四大绳索归纳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被教师生动的讲课内容所吸引。

(三)采用谈话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所谓谈话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常情况下,谈话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常通过设问的方式,在适当的教学内容处设置适当的设问,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掌握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采用谈话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常见问题与政治课程中的内容实现有机结合,有利于增进学生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会。此外,采用谈话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能够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进行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道德态度。但是,要形成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道德态度,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在课堂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发言。在初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要做一个道德说教者,也不要做一个道德评判者,而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积极大胆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和选择等要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视角和位置来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政治课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进行实地探究的机会。对于课堂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家人询问、向周围人群开展调查工作等等方式来得到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学习政治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对学生的自主行为管理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对学生的自主行为管理的方法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对学生的自主行为管理的方法的研究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会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中学生论文范文:网络信息的中学生德育论文

一、网络信息对中学生德育的冲击

网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虚拟性,它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使中学生的德育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量到质的积累,经历了“知、情、意、行”的循序渐进过程,即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网络信息渗透并影响到中学生德育形成的各个环节。

1.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认识。

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因包含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德育不能及时跟进给予正确引导,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学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环境下,易使他们在网络上寻求慰藉。笔者查看了受调查学生的手机,在随机调查的20位同学中90%的屏幕保护都是网络游戏的画面或动漫画面,其中一位学生屏幕保护上写着“青梅已枯,竹马已老;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显而易见,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认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前文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十分普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虚拟性和便捷性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网络视域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严重受制于网络信息的影响,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孩子因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出现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的现象。《中国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近60%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刷微博”成为学校的流行语。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培养中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强烈受到网络的影响。

道德意志对于实现确定的道德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志非常重要。由于受网络游戏的诱惑和网络信息的引导,加之家长对子女的娇惯和纵容,中学生普遍表现为不愿意吃苦,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喜欢走捷径。笔者在与学生座谈时问及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时,大部分学生回答:去百度一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冲击着中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也是游移不定,让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惧怕器械运动、厌烦长距离耐力跑,而这些训练内容恰恰是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的最好方法之一。网络正在消磨着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如心理学专家所说:“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4.网络信息通过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渗透最终直接作用于道德行为。网络已融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会选择依靠网络,业余时间也主要依托网络来消磨。长时间浸泡在网络中,网络游戏和一些信息会使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界定产生模糊认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缺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语言网络化、动作行为游戏化、头脑思维简单化。德育必须采取适当的应对,这对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十分重要。

二、网络视域下中学生德育的应对

互联网在给中学生德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机遇。相比较网络的自由和丰富多彩,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家庭说教式教育日益引起中学生的厌烦。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德育尤为重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构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

1.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

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兴趣广泛,但同时又易受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在学校,将政治说教式的灌输教育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动漫、微电影、文明小组结对赛等,将中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制作成数码作品,利用班会、团课和午休时间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评选每周、每月文明之星,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为中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把思想品德的课堂内容转化为中学生身边的实际行动,形成道德规范的动力定型,演化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家庭,家长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做子女的良师益友,悉心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不可一味地禁、堵、罚,鼓励子女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知识,对于网络游戏也不可盲目禁止,可以和子女一起选择有利于开发智力又放松身心的游戏进行比赛,这既有利于拉近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又可防止子女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社会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对在网络上散布反动、不良信息者进行法制打击和约束,规范游戏编制者的道德规范,防止中学生接触不良网络游戏。

2.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中学生正处于在校求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至关重要,努力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践行素质教育早已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分数至上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并具体实施于教学全过程。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应富有思想性、针对性和说服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教学方法上,除了前文述之,还需要聚焦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展示自我的价值观念和情趣爱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精湛的讲课艺术和优良的综合素养的师资力量。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统领下的各个环节,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也不容忽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还受到社会各关系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中学生德育在学校教育主导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中学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才能产生德育的强大合力,有效抵御来自于互联网的不良干扰。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赋予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将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时代的内涵注入到其中,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其实效性,要准确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中学生所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门课程中,并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的具体要求。方式方法上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同时还要加强各级部门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价,这样从内容体系、方式方法到基本保障形成有机的网络系统,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杨智勇 单位: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创新教学中的产品设计论文

一、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国内早期的产品专业课程设置,相当一部分是在借鉴和照搬国外的模式和思路,尤其受包豪斯学院的影响,早期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在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成果,用具体的实践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以前曾现场聆听过李乐山教授的讲座,他对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有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加重了创意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诸如头脑风暴、快题设计等,旨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探索全新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的增强和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各高校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和措施。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热强,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工作室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产品设计的乐趣和价值。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采用物业化管理,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达到条件的可以帮助其注册公司,逐步实现收益。

三、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提升综合竞争力

课堂教学主要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全国每所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的设计竞赛活动。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赛的时候非常的有目的性,组织前会认真的筛选,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甄别对待;部分高校会专门跟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训练或课题研究。无论是哪种形式,出发点都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其他高校的师生,对照别人的作品来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再加之现在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给自己增加砝码。

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提前就业

目前全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是“1+2+1”的模式,也就是大一主要是打基础阶段,大二、大三是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阶段,大四主要是毕业创作和毕业实习时间,并且主要的文化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学生通过前两年的系统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掌握,在大三学年可以集中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强化和升华所学理论知识,巩固成果并查找差距和不足。无论是政府组织的,还是企业为征集创意方案而专门开展的设计竞赛,我们都应当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发明累设计,要积极找相关部门申请专利,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设计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从此可以爱上设计。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讲究创新,创新也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仅仅依靠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创新力不足的窘境,除了制度保障和支撑以外,我们还要有实践,要认真思索和探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要敢于和善于用实践检验和补充理论知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永恒命题。

作者:齐铁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中学生论文范文:农村基础教育中学生流失探讨论文

摘要: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流失原因可分为教育外部原因即学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和内部原因(学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

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

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

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

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

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1、继续加大推广素质教育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或教学模式,是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是一种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教育的长期效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且具有实践性。

2、从根本上治理“片追”现象,大幅度地提高初中升学率。比如改革或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尽管这项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有调查显示,这一举措对于调动初中和小学办学的积极性,促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3、深化教育改革,改革单一的课程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课程是教育体制或教育模式的核心,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教育体系。因此,农村教育体系要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单一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六)动员全社会力量。学生流失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影响面极宽的社会问题。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失学问题宣传的力度,以唤起全社会的危机感、使命感,使其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从而为流失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比如现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女童)都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中学生论文范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试析论文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动机又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动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在初中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动机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

一、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充分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学习上失去了兴趣。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习质量。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充分的认识,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只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3.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自然、生动、新奇地引入新课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枯燥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例如:在“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中引入材料以奥运会的相关图片和新闻为切入点。这样既复习旧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笔者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小组抢答竞赛等。笔者发现,每次上活动课时,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苗头。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反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实,学生年纪还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6.及时反馈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7.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动机。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中学生学业评价是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有效地贯彻新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业评价就应遵循整体性、教育性、差异性、动态性及多元性原则。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对学校来说,评价结果有助于学校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而调整学校的课程计划。

第四,对家长来说,评价结果能够使他们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