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4 09:46:32

导语:在统计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管理论文

统计管理论文:经编产业统计方法经济管理论文

一、趋势统计方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

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

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

: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

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

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

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三、结语

随着经编产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编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经编服装以及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经编产业资料缺乏以及经编产业研究方法的滞后,我国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对经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经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经编行业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作者:吕镭 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马桥街道办事处统计信息中心

统计管理论文:强化统计医院管理论文

1.目前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统计工作的手段落后

部分医院对于统计工具的更新速度较慢,而且缺乏网络办公的条件,未使用专门的统计工作软件或是使用过于陈旧的软件,根本满足不了医院的统计处理量,甚至有的医院中统计工作者只能进行手工计算与统计,工作效率非常低,导致统计信息效率低且缺乏全面性,若是统计信息中主观性较强,就会存在着数据失真的现象,提供给管理者的参考价值不高,很容易引起管理者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对医院统计工作的重视不足

多数医院的领导缺乏对统计知识的深入了解,无法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看看收入与支出,而不知道一些数据需要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后才能反映出某些真实情况,所以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析报告很难引起管理阶层的重视,长期下来,医院的统计工作将与医院的改革发展脱轨。

1.3医院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医院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多是未经过正规统计专业培训的,有的或许经过一些短期的专业培训,但是大多缺乏相关统计学知识,根本无法掌握一些统计算法与统计公式的运用,甚至不能很好的理解常用报表中的一些统计指标,而且大部分统计人员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缺乏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自身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统计部门不受领导重视,对自身工作失去信心,缺乏工作热情,安于现状,每日只完成固定的日常统计报表工作,而不能更深入的分析工作数据,这都将给医院的统计工作与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强化医院统计工作的措施

2.1改进医院统计工作的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医院统计工作的自动化,随时都能调用医疗信息数据,以保证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统计工作的硬件设施,将医院的历史统计信息输入、整理,并按照相关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的统计管理网络系统,促使医院各部门之间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全面提高医院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推动医院的科学化管理。

2.2深化拓展医院统计工作

深化拓展医院统计工作,要从传统中单一的日常统计报表等常规工作转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拓展统计范围,充分利用统计方法来及时为医院进行科学管理反馈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强化统计信息预测的功能,多提供一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各项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2.3强化医院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从事医院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更高的业务素质,医院统计工作是卫生服务统计中的重要工作,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强化自身素质,全面提高业务层次,科学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不但要强化自身有关统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重对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方针,保证自己统计行为的合法性。另外,作为卫生统计信息人员,除了掌握统计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医护知识与财会知识,掌握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努力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4提高医院管理层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医院统计信息直接服务于医院的管理,是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医院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将统计功能渗透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来,根据医院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讲评,全面掌握各科室的工作质量与进度,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落实医疗计划指标,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咨询与监督职能。

作者:刘忆悔 单位:黑龙江省医院

统计管理论文: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论文

一、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管理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此,必须摸清经济发展及价值规律,以防企业各项活动盲目、主观地开展,导致最终失败,因此,企业经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企业经济研究内容主义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趋势、特征及走向等,对此类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也需收集大量数据、材料,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如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等。由此可知,数理统计为企业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所需数据与资料,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运用数理统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这一过程离不开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质量控制

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每批次产品的质量多多少少都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诸多随机、难以控制的以及突发性可控等因素引发的。若产品生产过程只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则称该过程为统计控制状态,此时其质量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依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知,生产过程以"千分之三"为依据进行质量控制,以便实现事前控制,避免不合格产品出现,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2.产品质量管理

采用质量控制图旨在对生产工序进行监控,确保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产品出现,但是,产品最终检验仍很有必要。对所有产品进行检验是难以实现的,此时,需要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小概率事件原则",采用一次抽样检验对产品合格与否进行推断。

3.管理决策分析

1939年,统计学家瓦尔特首次提出了"决策理论"进行假设检验及参数估计。制定决策四大步骤如下:一是明确决策制定目标;二是找出可行性的方案;三是选择方案;四是对已选方案加以评价。决策分析需要以中心准则--期望值方法为依据,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并按照最优方案加以执行。随着信息咨询公司的大量出现,若决策过程中开展了试验、调查,获取了附加信息,即可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获取后验概率,该概率涵盖了所有经验和方法,并吸收借鉴了试验与调查信息,能够正确加以决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期望效益。

三、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数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企业管理者应加强数理统计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找出生产、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中所隐含的规律,为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江洁静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文化知识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内容

1.1核心层

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指统计价值观、统计宗旨以及统计信念和统计愿景等,核心层是决定统计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统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促进统计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统计工作总有一定的工作目标,统计宗旨正是为统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解决了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如何统计服务的重要问题。统计愿景则提出了全体统计人员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目标和愿望。总体来讲,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1.2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统计理念和统计精神,对统计核心内容具有支撑作用,并使其具体化,更好的实现核心层发展目标。当前,在知识管理普遍应用于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统计事业发展中为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把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来,共同构成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内容。

1.3保障层

统计文化的保障层是指统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行为规范来保障。统计文化的行为规范,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统即统计服务系统、统计指标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教育培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从而为统计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规范支持,保障统计文化核心内容落到实处。

2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统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为了推动现代统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统计文化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与统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2.1坚持制度建设为前提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下,经过不断改革逐渐完善起来的。原先的统计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结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统计管理制度已经逐渐变为扁平的结构,赋予了统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力,并且拉近了与企业领导的距离,增加了统计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领导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知识管理手段在企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2.2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工作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重视和尊重知识型人才,善于吸纳和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人才到统计队伍中来,聘请专业统计人才开展统计文化讲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统计队伍综合实力。其次,建立统计人才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尊重人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在优秀的统计文化熏陶下帮助统计工作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3以学习型文化为导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是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求获得新发展。然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唯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统计文化,让全体统计工作者在学习型统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先进知识学习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统计事业的长久发展,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统计部门要在统计价值观和统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一个激励统计工作者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统计文化,逐渐将学习系统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统计文化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促进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学习型统计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时期发展的知识动力。

2.4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内涵

统计文化是统计工作的核心,统计文化对全体统计工作者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能够激发统计工作者的斗志,挖掘潜质。企业建立优秀的统计文化氛围后,能够带来群体的合作精神、集体智慧以及鲜活的动力等,为统计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另外,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要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在内部创造一种合作、学习、信任和创新精神,把知识作为发展前进的重要资源,与时俱进,推动知识创新和发展,并与其他知识主体共享。因此,统计文化建设要重视丰富和创新,为统计文化创新提供合适的知识管理的环境。

作者:赵飒 单位: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统计管理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论文

1讨论

1.1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卫生统计本身是医院加强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医院强化决策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离不开卫生统计带来的可靠数据,因此,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数家大中型医疗机构调查分析来看,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卫生统计是医院编制年度目标的重要基础编制年度目标任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形式,意义重大,而年度目标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往年统计数据和信息,也即是说卫生统计出的数据对年度指标是否合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各科室、各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1.2卫生统计服务于医院管理管理决策卫生统计直接的“产品”是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既有历史数据,也有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有助于领导层制定长远规划,而实时数据对反映医院此时此刻运行状态,短时间使领导层掌握实时的数据,进而尽可能做出准确决策意义重大。卫生统计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其他任何部门都做不到的,也因此说明卫生统计人员的重要性。

1.1.3卫生统计有助于医院及时调整服务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实时的卫生统计数据,能客观、及时地反映某些服务项目、指标运行状况,如感冒病例数据的增减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感冒病毒的流行趋势和走向,这对针对性进行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医院及时调配人员和药品,避免资源浪费。

1.2当前影响医院卫生统计有效开展的原因

从大中型医疗机构关于开展卫生统计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卫生统计工作实际效果令人不甚满意。该组资料显示,制约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有效的开展的原则中,首位因素是医院重视不够,占90.4%;其次是统计人员专业性差,占66.7%;基于统计形式层面的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受访对象中有一定数量的医院高级管理层,普遍对重视统计力量、统计软硬件配置等认识不够,过度地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扩大硬件规模、引起先进医疗器械、追求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对体现科学管理的卫生统计工作关注不够,许多医院卫生统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统计模式,并未及时向信息化统计方式转变,致使统计效率低下、数据更新滞后,且存在许多的失真风险。医院层面对卫生统计重视不够,导致专门的统计人员统计观念落后,从意识层面忽视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信息的重要性和统计方式的变革缺乏足够的重视,延续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失真面大,并未充分发挥统计在支撑医院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该研究数据显示统计人员专业性问题是仅次于医院重视程度制约统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统计学是一门及其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更是作为统计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而渗透在医院管理中。从教学角度上述,卫生统计并不是一项正门学习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基层工作实践,在实际模式中总结。特别是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基于信息化的卫生统计更是对医院统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考验。但从调查来看,一些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卫生统计人员多系退居二线,或退休返聘的护理人员担任,年龄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总之非专业的统计学人员,很难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卫生统计工作,影响到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问题也较为突出。该组系统计标准、口径问题的比例高达62.6%,提示统计依据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卫生统计涉及医院重点科室和科目,内容众多,如各类报表、符合率、显效与有效率、病死率等。由于统计内容尚无统一的标准,上报的口径不一,导致许多数据的呈现多出自医院内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如治疗显效率,各个医院或主治专家对显效概念有着各自的理解,并无统一权威的标准依据,这一方面导致统计数据可能失真,无法反映实际;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医院或部分科室“合理性”地主观地将标准拉低至自己的限度,从而抬高自身在手术显效率这一指标的水平,完成数据上的达标,获取经营效益和满意考核结果。实际上,上述现象在许多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因为这一层次医院在技术、资源、经营收益等方面压力远甚于大型医院,统计标准、口径混乱情况较为严重。

1.3提升卫生统计水平完善医院管理的措施

1.3.1强化组织引导,提升专业化水平从医院层面组建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由分管副院长领衔,配置专职领导和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形成由垂直领导,专职负责,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的专门机构,强化组织机构上的保障,使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一项重要的管理事项。

1.3.2深入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流转的速度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和服务价值程度。因此,对医院来说,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卫生统计与信息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信息网络对统计工作的支撑作用。从医院层面搭建无缝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统计系统与全院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输网络化,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病案、统计信息化软环境。在信息软件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大大扩充统计对象及范围,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历史信息进行再利用,在短时间内容查询到相似病例诊断情况、手术情况、住院周期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大大缩短了过去传统工作方式下翻阅查找的时间,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也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临床研究人员可借助统计平台搜集、整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可行性论证,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

1.3.3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数据可靠性意识正如前面,统计学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必然要求统计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确保每位统计人员的专业性,才能提升医院整体的卫生统计水平。对统计人员素质而言,除具备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此外,统计人员还应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应了解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实时地统计数据,及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卫生工作中的新问题、新动态,前瞻性地向领导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资料、分析报告。另外,医院还应强化统计人员数据真实意识,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认真研究态度确保每一链条数据的可靠性,最终使呈现出的数据真实、有效,对反映问题和做出决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深度和广度层面的关联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二者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医院必须认识到,卫生统计产生的数据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使医院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与自身经验效益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作者:张永新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统计科

统计管理论文:教育统计主体意识缺失下高校管理论文

一、教育统计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高校的管理的保持高校快速发展的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各种执行要素的变化情况了解和统计,可借助教育统计数据信息来进行相关的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明确,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借以调控和指导后续计划的的执行过程,完善高校的管理。在某一项具体工作完成后,经过运用教育统计的方式对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检测,实现对各个阶段以及整个管理计划的有效评估,登记入案,为高校的后续发展中实施的管理计划进行参考和借鉴,提高高校的管理计划的实施和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益,促进高校管理计划的完善实施。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统计的内容与方法

(1)教育统计的内容及视角存在“内视倾向”

为了推进新时期高校的更好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定的教育统计内容包括了学生信息子集、研究生非学历教育信息子集、学校基本情况子集等12大项的内容,囊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综合来看,统计的内容及相应指标都是从外部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发展,形成了对高校全方位的审视,这也使得所有统计的指标集及指标将限定在高校的内部,脱离了高校所处社会环境与自身发展的联系,使得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统计缺少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及分析等,仅仅是以搜集内部数据为主,像《普通高校基层统计报表》等,其的存在与发本来就是有统计部门等编制的,为了实现上级部门对新时期高校的发展中各种状况进行了解掌握,这种形势下,就使得教育统计并不是基于高校管理及自身事务的需要而实施的,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的用途狭隘化,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及管理意义不大。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视角单一、狭隘,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高校的影响,使得统计指标体系发生了“瘫痪”现象,新时期的教育统计进表现为十几套报表,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统计信息不足”及“严重重复”现象共存,淡漠和忽略了复杂的社会动态和外部环境,而存在着严重的“内视倾向”,遮蔽了高校发展中望向更高处的“眼睛”,不利于高校的更好发展。

(2)总量数据统计静态孤立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具体表现为年底填制统计报表,实现对该年高校运作中指标总量的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这一过程中不涉及往年的历史指标。然后的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将去所采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实施处理,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进行对教育统计数据的汇编和加工,使得对整个数据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报表处理的阶段,究其实质,电子统计数据库仅仅是对纸质统计报表的简单复制。除上述原因外,统计指标历年的数据均是按照不同年份的统计报表登记的,这就使得统计信息中的任意一个报表中的数据指标不具历史延续性,专项调查没有实施和体现出来,使得新时期的教育统计信息所提供和反映的信息相当有限,仅仅是一些孤立、静态的统计数据,仅仅能说明的、是进行统计的当年该校各项指标的数值,但是事物往往是变化发展的,只有经过对各种情况、不同时间段的情况就行比对才能真正意义上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而当前的这种孤立。静态的数据信息统计限额按削弱了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形成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有机结合,也没有进行专项统计与定期调查统计,致使教育统计数据不及时,影响了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客观描述及评价,这种形势下,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统计便失去了信息反馈与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其应当拥有的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统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界定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中,统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的界定是对其在高校管理中作用和地位的有效反映,有的高校的单独设置了信息科,进行学校相关方面的综合统计,如湖南工业大学,由校办调研督办科负责,与其同在一个省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则是由党政办公室综合科负责等,综合分析可发现,没有哪所本科院校的统计人员是专职的,除综合统计工作外,这些高校的工作人员好要负责大量的其他相关工作,并不是将教育统计当做自己的专项工作去做,这样就使得高校统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处高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和监测,这种形势下,就使得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数据的无法进行深加工及深层次侧分析,进而得到的教育统计信息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指导高校进行相关决策等。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新时期的高校对统计人员进行了岗位职责的规定,其中,重点突出其作用是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向教育、统计行政部门提供统计服务,如湖南大学的相关规定是“负责学校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实施统计数据‘建库上网’和电子台账”等,从这些高校对统计人员工作职责的规定中可看出,高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成为了高校统计服务为唯一对象,进而忽略了高校本身的管理机发展,也就是说,当前高校的教育统计淡忘了自我服务,仅仅是限定在纯粹的为他服务方面,这就大幅削弱了教育统计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重点体现了其在发展及实施过程中的客观性及被动性,长此以往,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统计流于形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统而计,局限化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三、缺乏教育统计支撑的现行高校管理

(一)管理的片面化和短视性

当前的高校发展中,服务社会的功能被不断强化,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国家化趋势的发展,使得新时期的中国高校逐渐汇入了全球化的大竞争及大交流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信息化时生了深刻的巨变,进而促使当前高校的面对的着快速变化又纷繁复杂的环境,基于当前高校教育统计的狭隘性和内视性,导致我国高校不能有效、融入和应对外部世界的竞争环境,促使高校的、管理逐渐陷入了片面化及偏见性,中国高校对自身的管理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另一方面,当前教育统计中实施的这种定期、孤立、静态的事后统计,为高校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具有严重的非延续性和滞后性,积极是一些年底的表面数据的统计,试想,一种离开了原有的整个体系和动态时间数列的统计数据,其时效性及决策性意义已丧失殆尽,脱离了新时期高校的动态历史进程,静态孤立的数据信息根本无法“突出”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异常及问题也不能实现真实有效地披露,长此发展下去,必将使高校管理陷入肤浅和短视以及麻痹,对高校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在传统高校管理理念下,主体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是高校教育统计最为缺乏的观念,这就导致了教育统计与高校管理之间关系被割裂的严重现状,二者若即若离,虽说高校领导层管理着教育统计的实施,彼此之间存在着关联的关系,但实际上是游离于高校管理的核心,久而久之,便表现出了高校管理的边缘化的倾向,导致的后果便是加剧了高校管理的片面。麻痹和短视,在实际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实现流水线生产,且大幅圈地造楼,债台高筑,师生配比不合理、图书设施等基本条件不达标、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不顾自身教学水平大量“进口”热点专业等等,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也使得所在学校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现象逐渐严重,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二)高校管理的经验化、制度化和权力化

(1)教育统计下的经验管理

由于当前发展中教育统计提供给高校管理的数据支撑极为有限,这也致使新时期的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当前的管理中,高校领导对高校的各方面管理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来实施,也就是所谓的“经验管理”,这之中提到的经验,不但有个人经验,更有从同行同僚切磋交流得来的经验、从著述文献中得来的经验以及教学方面的前辈传授的经验等,在进行高校管理决策中,高校领导依靠各种总结积累得到的经验作为主要依据,综合而言,经验具有感性和具体的特征,不能摆正符合普遍的理性,使得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方面,经验只能属于过去,但反观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其本身具有先导性和现时性,这种形势下,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过去的经验用于具有现时性和先导性的高校,显然具有一定的风险,表现出“守株待兔”般的高校管理,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建设及发展;其次,基于性质方面考虑,过去发展中总结出的经验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容易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会做出有失公允的管理,套用没有严格周密论证的经验,无法满足新时高校组织复杂及功能多样的要求。

(2)教育统计下的制度管理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度管理是组组织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其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以惩戒作为坚强的后盾,本身形成了强制执行的效力。制度管理以公平公正、快速高效为其主要特点,保证了组织正常有序的运转,进而避免了“人治”的随意性带来的种种弊端。高校在运用制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将管理对象视为可控的静态封闭系统,进而运用自己的职权进行对其的有序化刚性管理,追根究底,制度管理是经验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制度管理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是对高校教育中教师的本质特征及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了忽视,只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人视为被动的工具,进行了对其机械的管理,制造出的是一种“无人的组织”,随着知识分子教师“人”的意识的觉醒,他们会反抗这种制度化管理,质疑这种繁文缛节的制度管理,有的人甚至会愤然辞职,清华大学的陈丹青和北京大学的邹恒甫就是真实的案例。除上述两种管理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模式,、那就是权利管理。其以不容驳辩的行政权力强行决断执行,进行对被管理者行为的规范管理,如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浙江大学大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等。使得这种行政权利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烈,不仅使得高校的教授完全沦为被管理者,就连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等都归属行政机关管理,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自主性,彰显了世俗权利的对学术自由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旁落。

(三)以过程为代价的静态目标管理

新时期的大学管理中,静态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的传统化管理,忽略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将新时期的大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使得被管理者只能按照管理者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活动,其规范性有余,但灵活性不足,且重结果而轻过程,粗放有余而精细不足,久而久之,在组织内部产生了一种惰性,虽达到了管理目标,却是为这个管理的结果付出了超长的代价,影响了新时期高校更快速更完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校统计与高校管理之间存在的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当前的现状,高校在发展缺乏教育统计的有效支撑,暴露了管理中的种种弊端,无视高校内外部复杂性及多变性的情况下,重结果轻过程,造成了新时期高校发展中的停滞不前及倒退现象,分析得出,没有充足的统计信息,即便高校有着科学的管理办法,也不能带领高校走出管理滞后的怪圈,必须合理使用二者,双管齐下,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高校的科学管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谢丽春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工作改革医院管理论文

1统计工作参与医院经济管理改革

在基础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我院将推行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这些管理工作都要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主要流程为:科室成本统计—作业病种成本统计—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统计—全院平均成本计算—病种成本计算。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能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科室的经营状况、行业平均水平、医院资源配置等内部运营信息,同时也了解到如价格是造成目前医院政策性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与医务人员的技术劳作相关的价值全部被严重低估,是调价的重点等外部影响因素,从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成本控制,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对医改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统计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

2.1选人用人公平、公正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及职称动态管理,打破论资排辈的旧的用人体制,根据业务能力可以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在竞争中,通过竞争者的工作数量、工作效率、经济创收等情况的统计数据,系统、准确、客观地反映他在技术、知识、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本绩效,让数字来说话,杜绝了“人情分”、“主观分”,真正体现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用人原则。由此可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以优质的服务、精专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2岗位配置合理、高效

通过对全院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各科室人员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发现有工作负荷不均衡的现象,尤其在护理工作中较为突出。为此,人事科与护理部以科室护理工作量统计数据为依据,制定并实施“护理动态岗”,对忙闲不均的人员进行动态调配,将人力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发挥出人员的效能,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统计工作参与契约化目标责任制管理改革

医院建立了以岗位要素为基础的科主任契约化管理体系,利用科学的统计预测方法,根据行政、临床、医技工作重点制定关键业绩指标(KPI)管理指标,制定出了每个科室年度的效率指标(包括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病床使用率等)、质量指标(包括三日确诊率、抢救成功率、甲级病案率、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等)、服务指标(患者满意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等)、成本指标(包括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物耗比、人均医疗收入等)、创新指标(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数、科研成果)等目标值,对每一个科室完成的情况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明确科主任权责利,进一步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整体目标的顺利达成。

4统计工作参与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医院改变原有以收支结余为基础的绩效分配方案,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保存量激增量”的分配原则,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优质产品产出为核心,与“岗位风险、责任大小、成本控制、工作质量、工作数量、考核结果相关联”,这就更突出了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所有考核数据均来自医院信息系统(HIS)及病历首页的信息,体现了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为绩效核算和分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5统计工作参与医疗管理改革

5.1开展统计信息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除做好常规的月、季、年统计报表外,我们针对深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如单病种专题分析、死亡病案专题分析、交通事故伤收治情况分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分析、住院患者结构分析及门急诊患者结构分析等,为实现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了前提,并为医院管理者准确掌握医疗市场信息提供参考,从而能够及时确立服务主体,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5.2实行全院“一张床”

床位的利用率是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当今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对近2年各病区病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些科室的病床使用受季节、交通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存在病床使用不均衡的现象,为此质控部对相关科室加大了监管力度,结合平均住院日与病床使用率2项指标综合考量病区病床工作效率,年度上报数据显示我院床位平均使用率为85%,通过分析得出,床位使用率最高为普外科,平均在115%以上,而综合科最低,使用率仅为45%,骨科在11月—2月为90%,而7月—9月仅为60%。鉴于以上情况,我院率先在全市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打破科室界限,根据患者需要调配床位,主管医师跟着患者跑,既解决了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又提高了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作者:孙丽娜

统计管理论文:KPI和BSC数据统计企业管理论文

一、煤炭企业常见的数据失真现象

当前进程中的统计工作,统计数据不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往往不配合的实际数字,也有潜在危险的统计失真。其主要理由是:

1,信息失真

煤炭企业内部的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实际销售的工作,作出虚假报告,以达到平衡生产和销售数据,制作单位为了增加计件多报数据,减少损失和增加为使数据了金融部门的利润,地质调查估计,根据收入规模的数据,生产管理部门根据计算的数据,该部通过数据调查正常化的进展,从最后的报告数据失真,自然会引出现。

2,人为因素

统计数据涉及商业或个人利益,特别是在煤炭企业的改制,联系到有关的福利和职业发展和个人荣誉性能分布。为自己着想,单位领导的声誉和推广的地位,一些统计人员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关的统计数据为代价,统计违法屡见不鲜,虚假,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模糊统计的程度。

3,统计,质量不高

在煤炭企业统计人员更换频繁,一些统计学家认为,专业素质不高,基础统计薄弱,基础工作不扎实,数字失真的来源。大部分煤炭企业统计人员除少数专职人员外,大部分兼职的统计员,会计或其他工作为基础,统计补充。

4,基于对贫困统计

煤炭企业集团的一些基层的并不是原来的记录,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和统计核算,并没有统计核算,提交给任意的统计指标,报告中的数据报告统计数据大量数字化的未来有多大真实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痕迹。其次,有提交这种连续性的统计数据让你下一次他报告,或者干脆不报,既不前后统计标准接轨,也不是信息的延续,在检查和没有人负责。

二,统计数据的原则和质量控制方法

1,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1)作为数据质量的核心原则

统计质量控制贯穿整个过程的统计工作。在每个步骤,工作本来应该做检查已发生的时间纠正错误,做层层把关,防止进入下一个工作会议上的错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2)本原则的全面统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人员参加应该是全面的。所有工人的统计数据应该有质量意识,所有主要领域的工作应具体负责实施。对统计数据质量质量是统计工作和很多方面反映质量的许多统计工作涉及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必须依靠全体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决不是一个部门或单纯依靠几个人就能做好,在把握。只有在谈到大家关注的数据质量,我们是高度为数据质量负责,生产出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以消除其形成的错误,从而使反此案,基于案例的结合。这就需要提前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统计数据不能出了问题,然后寻找一个解决方案。质量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全面实施作出客观的关键统计人员的多数席位,在每一项工作落实,使每个工作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使合理的责任分工明确。责任更加明确,数据质量控制更有保证。

(3)依法控制的原则

时时处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依法进行调查登记,获取合法标准的统计数据。

(4)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实施重点控制。对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多增加筛选程序,尽量减少数据质量问题。

(5)定性控制与定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在数据质量控制中,既要进行定性控制,也要进行定量控制,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优的数据质量目标。

三、KPI和BSC在企业综合排序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1、应用的原则

主要的理论是基于KPI的帕累托原则,即“帕累托原则。”的原则,即在特定群体,通常只有少数的重要因素,重要的因素往往不是大多数,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可以控制局面。因此,KPI指标侧重于业务和最关键的成功因素上下,层层分解,从而保证了公司的战略目标。与此相反,平衡计分卡更系统对公司的绩效考核,并与公司战略紧密联系,重点从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战略进行实施。与此同时,该方法提出了战略地图创意概念更清楚地反映联系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

2、评价分析

KPI是一个先决条件,以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是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每年的经营重点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KPI指标。因此,关键绩效指标着眼于当前的经营战略因素的直接影响。平衡计分卡是通过战略地图的四个维度来确定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和对当前企业战略的评估方法下的前提。这平衡计分卡继续实现公司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保证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3、指标体系

显然,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对企业战略上的大电流冲击关心的是相对的关键指标和一些零散的独立,它不提供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与此相反,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战略重点的公司,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标准,操作更可行。

4、操作方法

在操作方法,两者是更为相似,都强调企业战略和目标体系层层分解制定和修订。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和员工还十分关注之间的双向沟通的考试成绩。客观地说,工作人员还强调了发展和进步。然而在实践中,平衡计分卡是也越来越发达实施相应的专用软件。

5、评价目的

在经营实践中,无论是多少,同样的评估结果。这是主要用于员工工资和调整,工作人员考核及晋升,个人素质和能力,部门业绩的改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使用BSC倾向,认为更广泛,即平衡计分卡不仅有助于改善经营业绩,也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效果。

6、KPI和BSC在统计数据中的结合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两者的原则和执行上的应用和系统中的重点不同,但都是该公司的战略出发点,其业务可以共享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在经营实践中,你可以结合这两种优势和综合运用。总体思路可以概括如下: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框架,建立一个企业效绩评价平台,指标体系,是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四个具体提及的KPI的思想尺寸增长指标的发展,选择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战略的KPI目标和上下和通过中所涉及公司,部门和个人在各个层次的评价体系设置方法。这样可避免的平衡和指标,在许多缺陷平衡计分卡的追求,而且也避免了KPI的目标分散,缺乏系统性。同时,综合发挥两个优势,反映了完整的系统,工作重点,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煤炭企业监控统计数据的措施

1、深入统计分析

统计人员应当对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敏锐地发现和预测的领导和有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对原有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特别活动的信息,科学数据预计将增加信息量,增强经济形式预测分析,煤炭企业自觉地把经济管理,经营和管理的煤炭企业提供实用的新措施和新建议。标准是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为统计目的的统计数据的质量,所提出的精度要求,以满足统计目的和精确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要充分调查,市场和用户的统计数据反映系统地收集,了解的实际效果。为了分析过去的主要质量问题的统计数据,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对于反复论证,考虑到实际统计工作,实现水平。

2,加强了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从主观提高数据质量

统计人员的质量直接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目前,煤炭经营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各级统计人员,加上频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未经专业培训,在统计方法统计知识领域缺乏管理是不允许的。这些人显然缺乏经济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在累积叠加的统计数据,而不是更遑论分析统计数据的质量,更不用提对统计提出的意见和统计监测执行情况。煤炭企业可以建立在每一个级别的培训统计外部和内部的实施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机制的支持下,改变统计人员结构,稳定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迅速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

3,加强统计指标的企业制度建设

提高煤炭企业的统计,信息要求和更快的处理速度,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内部和外部网络的煤炭统计,加快计算机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网络技术,使煤炭企业管理决策者把握准确和及时的统计数据。

统计指标的设计是合理的,而且也影响因素之一,对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以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效率,我们必须有投入,详尽的内部和外部的市场信息和输出等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这需要从以前的产品,材料消耗,资金,市场,成本,效益销售,统计输出等扩展业务对象。统计报告用于收集信息,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有关指标统计制度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解释规定应当准确,遵守所有的范围,关联的群体;到统计报表的设计,填充,计算期全面质量管理实施全过程;在充分考虑业务和管理,设计和开发的需要,对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利益。

4,加强质量控制订单数据收集阶段

统计数据收集阶段的错误更是对问题的关键方面的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调查,调查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登记,减少错误的表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模型的统计数据。调查获得的数据,特别注意审查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的统计指标口径明确的范围,方法和时代特征。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资料,进行调整,补充,信息之间的必要考虑是否该数据的可比性一旦发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应核实,以避免质量问题的阶段进入聚合处理信息的比较。

五,加大统计执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来源

企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统计数据不仅限于部门内部的统计信息,但也涉及其他部门,如工业部门的管制机构,工资,投资在基础设施部门的主数据,掌握销售数据,销售部门编号。因此,为了确保系统的统计数字煤炭企业和各部门的工作应通过其口径,范围和时间统一设置提供相应的统计和分析所需的相应的统计责任,明确责任的完整性。统计工作是一个强有力的系统的,全球性和规范工作,这就决定了统计数据必须具有权威性,而且这种权力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理解,敢于使用,统计法,充分利用尚方宝剑,用统计法,以维护统计数据的质量。最后,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督和检查。更高层次的监督检查和组织之间统计局统计部门,通过监督检查,查处虚假统计数据,通过相互制约,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总之,生存,发展的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完整的控制系统的丰富的煤炭企业内容管理,科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信息技术,控制和对市场信息的使用;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根据建立煤炭企业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和统计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根据系统,客观,全面,规范,及时,经济的原则统计,统计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使煤炭企业及时的管理,以获得准确的统计信息。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工作作用与医院管理论文

一、医院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医疗的全过程和医院各服务范围之内,统计工作人员均参与到统计工作之中。而在医院决策和管理工作中,医院会不断对这些统计信息加以运用,即通过反映的信息对医院医疗人员、设备、技术等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制定。例如,医院经常通过门诊、病房、科室的统计报表而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与数量情况;并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病人病发的情况与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医疗资源供应与医疗技术准备工作等。除此之外,医院还会通过全面的统计信息与数据掌握医院科技医疗水平与医疗队伍力量的发展情况,进而为医疗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制定科学决策,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统计信息为医院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医院管理中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有效途径

1.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对医院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成本核算,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能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医院统计信息能为医院成本的划分提供依据,为医院病种的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且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应由统计人员提供相关资料后方可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因此,医院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信息,以此为依据加强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统计信息进行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其成本支出与效益获得的比例,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2.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各要素的科学分配

医院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特点,医院要想利用统计信息为其要素分配提供保证,就必须充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尤其重视数据采集时的准确无误。在医院各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确定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技术标准、科室风险程度及管理标准等,以调动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责任感,按劳分配的同事兼顾公平原则。另外,医院还要根据统计信息与数据改变单一的依靠经济指标来考核科室与个人的管理模式,要增加各科室及个人诊疗人次、科室占用床日、住院人次、年度新业务技术等指标来客观反映各科室及个人的劳动强度、风险及技术水平信息,以此促进医院分配与工作业绩考核科学性的提升。

3.统计工作参与医院决策、分析及计划制订

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始终,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更是医院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基础。为了提高医院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必须强化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与决策中的参与作用,使其参与医院决策、分析与计划制定的环节中。为此,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应该规范其日常工作行为,积极将统计与掌握的门诊量、住院变化情况、诊断质量情况、病房使用情况、医护人员配备情况等医院多种信息与资料在论证后上报给医院领导,使医院领导及时掌握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统计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医院的各项资料进行前后期纵向对比与行业横向对比,找出差距或问题,以此为领导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统计工作参与医院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从以上内容了解到,医院管理是多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医院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行。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规范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统计信息可以验证医院管理行为,对其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医院应该积极发挥统计信息的这一职能。为此,医院统计人员要经常检查和反映医院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日常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关系到决策制定的重点内容如门诊人次、病床使用率、手术人次等经济指标和病人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规范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医院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之,现代医院管理已由经验型管理向着科学型管理方向转变,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应该正视统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并将其作用积极发挥出来。统计工作人员则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善于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并努力发挥其决策、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以此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董丽 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统计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论文

一、统计数据质量概述

企业统计工作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及时。其中,准确是最重要的要求,是统计工作的关键。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和不恰当的调整,对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高度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减少统计数据的差错,做到准确无误、迅速及时,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二、常见的企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由于所列项目的资料搜集不准确、不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准确、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总结出现象变化的规律,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样,不及时就降低了统计信息的有效性。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符合统计内容的要求,数据不能反映指标的原意。

3.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

4.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5.统计分析简单肤浅。

所做的统计分析局限于事后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统计工作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收集信息后没有综合整理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此外,常见的基层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三、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1.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

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正确,认为统计很简单,加减数据的或汇总数据,填几张报表,就完成了全部工作。企业普遍存在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认为会计工作很重要,能帮助企业核算、收支,统计工作显得不那么重要,主要是为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统计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一般首先撤销或合并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但并不了解《统计法》的具体内容,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统计,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随意地填写报表,使报表不符合规范。

2.基础工作较差,统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不准确,填报统计指标比较随意,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这些新企业中,有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及时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更是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3.企业统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与专职人员相比,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也没有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填几张报表应付领导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数据统计方法不正确、不恰当,有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控制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1.正确认识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作用越小管理者就越不重视,越不重视它的作用就越难体现出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不太了解统计工作的内容,或不太清楚统计工作的性质。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企业统计工作可以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科学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根据统计数据制定政策和计划,因此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是脱离实际的幻想,管理者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着手。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很难开展各项工作好。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要加强企业统计,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要。

2.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以预防为主,全员参加控制数据质量。

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安排专人负责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这是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除了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外,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使企业统计资料保持完整、形成系统。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在差错的形成过程中就消灭它,控制数据质量按照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方式运行。

3.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都能运用统计资料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既要满足宏观,又要兼顾微观,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切实可行,删去不必要的内容,力求简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取得好的效果。在宏观方面要满足国家的要求,在微观方面要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详细、具体,以达到市场要求;二是规范性原则。科学设置指标,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规范指标体系,使其统一和符合相关要求;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及时调整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发挥规模的作用,服务于企业决策;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并服务于企业管理和统计部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从而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更新知识,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就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决策层提供参考。因此,应该加强对统计人员业务培训,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应该及时表彰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此外,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不弄虚作假。只有既具备了扎实的业务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学物业管理论文

1.统计学应用在物业管理

统计学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型的管理服务,是融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在服务中完善经营与管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统计亦是物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物业管理统计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大组成部分。统计的目的是探索、认识和掌握客观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统计工作,运用专门的手段,全面,完整的记录,探索,认识和掌握客观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促进和拓展物业管理的内涵,使物业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将根据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物业管理实质工作和实际物业管理工作经验,对统计学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加以探讨。借此提高和推广统计在物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统计和物业管理统计统计既是动词又是一个名词,既是人们的一项活动又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描述。在物业管理中,就是要通过日常物业管理人员对经营,服务,管理中的大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计算,直观的表现出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用以提高和完善物业管理工作的细节。分析对比后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在物业管理统计中,因物业管理的范围相当广泛,工作性质多元化,所以它的研究对象也是包罗万象。涉及了从经营,服务到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对这些日常工作或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揭示物业管理的本质和其规律性。从物业接管,验收开始,统计活动就渗透到每一项物业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才能通过对数据特征和数据关系的研究,为正常物业管理活动提供有效,可靠的佐证。同时,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搜集,以及整理和分析各方面的统计资料,掌握各项工作活动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还可制订出正确的工作应对策略和发展工作计划。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反馈。如此循环往复,物业管理工作才能得到科学有序的发展。

2.统计学应用在房地产

社会经济的运行表现为两种状态,即均衡运行和非均衡运行。经济学上的均衡通常指瓦尔拉斯均衡,其基本假设是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如果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是完备的、通畅的,价格灵敏,价格随供求变化而调整,那么市场上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必然相等,社会经济中的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都不会存在,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经济中很难实现。而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不存在灵敏的价格体系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经济学上的非均衡通常指非瓦尔拉斯均衡,它以更为一般的假设为前提,展开对社会经济的研究,因此研究更具现实性。非均衡计量经济学是在非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为运用非均衡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非均衡状态在房地产市场更为突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20年来始终没有逃出供求总量非均衡的现实。我国房地产市场本身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非均衡问题突出,而且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稳定,应此仅拘泥于一般均衡理论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善的,必须尝试运用非均衡理论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需要指出的是非均衡理论和均衡理论并非对立体,应将两个理论联合起来,均衡是经济运行的目标,非均衡分析是实现均衡目标的有利手段。

根据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对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进行确定,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不仅表现为供求总量的非均衡问题,还表现在市场结构和体系方面;结合统计年鉴的分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设定,明确模型的有关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模拟的最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机制出现了暂时性的失灵,根据非均衡理论,市场调节由价格调节和数量调节共同进行,因此当前的调节主体只能是数量调节,也就是说政府的宏观调控十分重要。通过对结构性非均衡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就单一的房地产市场而言,各种房地产产品、市场的层次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衡,所以在宏观调控时应做到细分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维持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稳定运行。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认为今后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控制供给,尤其控制非住宅产品的供给。那么在宏观调控时究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度,才会使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朝均衡的方向逼近呢?根据模型测算的非均衡度这个指标为我们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基础,结合宏观调控警戒线模型,可以为确定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方面应采取直接调控的方法,即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而我国房地产管理的一些政策和法规为这种类型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当数量调节占主体地位时,政府充当数量调节的主体是注定的事情。

3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运用非均衡理论来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操作,发现我国均衡理论对于暴露市场运行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它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控制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统计管理论文:数据统计处理物流管理论文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基于流程管理理念设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兼容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过程监控、供应商(外委车队)管理和结算管理等业务,全部统计数据集中在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各个操作点输入基础业务数据,并能动态查询。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业务数据从源头进行管理,并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记录,增强了系统中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1.1开发工具选择

系统开发采用数据访问模式(C/S)设计结构,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客户界面采用与数据库有良好关联的PowerBuilder为开发工具,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Oracle是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其本身提供的数据库技术能够满足特大型企业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以及解决数据的安全性等问题。PowerBuilder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提供了和数据库进行关联的非常良好的接口技术,能够用来开发具有个性的用户界面,其本身的功能非常全面、实用。

1.2需求调研分析

1)响应客户需求

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并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工作,尽量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客户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

2)调度管理需求

调度管理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有效控制车辆运行并对车辆进行全面监控。调度管理以路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路单是整个物流运输的核心环节,它贯穿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对订单进行反馈,是结算的依据、成本核算的载体、仓储管理的基础。

3)结算管理需求

结算管理指生产统计对客户、供应商(外委车队)进行收入、支出结算,它以结算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结算单支持开票方变更,可以开票至付款方、托运方或收货方。统计结算员将结算单过账到财务后,可自动打印发票。

4)成本管理需求

成本是指车辆因运行而产生的人、财、物的消耗,将车辆运行的成本归集到单车上,便于对单车进行考核。成本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折旧、保险、养路规费、燃油、轮胎、辅油、辅材、零配件、在外费用、工资等。

1.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针对调研的需求分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开发了基础数据管理、订单中心管理、调度中心管理、结算中心管理、成本中心管理、综合报表等功能模块,其他还有系统管理、现金报销和钢材货位管理辅助功能。

1)基础数据管理

系统采用基础数据统一管理的模式,便于维护。基础数据包括公司共享数据和生产数据两部分。共享数据通过接口从其他模块系统引入,生产数据只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主要的共享数据包括组织信息、车辆信息、车队信息、客户信息;主要的生产数据包括业务类型(物资/作业类型)、运输路线、钢材品种、运价清单、燃油类型、计量单位、司机信息和供应商信息(外委车队)。通过维护基础数据,保证系统最基本数据的正确性和统一性。

2)订单中心管理

订单管理主要是用来承接外部运输订单和固定运输业务。通过接口,将客户的运输提单直接引入到公司系统中,生成运输订单。通过运输订单了解客户的运输需求,细化运输任务,便于调度人员安排运输车辆和货源。订单的设计以给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原则,提供了路线变更服务、改变运输方式服务等。通过订单的状态,有利于控制运输进度。审核状态的订单可开具路单,而草稿和完成状态的订单无法开具路单。物流管理系统中订单管理主要完成的功能。订单的录入、修改、取消;ERP订单自动接收:对于能够与ERP信息系统接口的生产计划来源,通过运输系统和ERP系统接口,自动完成这部分运输订单的数据检验和载入,进入系统后和其他订单一样处理;订单的审核生效:完成订单的确认工作,审核后订单即进入生效状态;订单信息查询:根据订单的相关信息查询具体订单,支持模糊查询;订单列表界面:可按查询条件不同,支持多种模糊查询。

3)调度中心管理

调度中心管理是整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它是通过路单来实现的。路单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运输过程、反馈订单的完成情况、作为结算的依据和财务控制的源头。路单也有草稿、审核和完成三种状态。调度员开具路单时为草稿状态,表示车辆和货源都已准备就绪,可以装车。审核状态表示装车完毕,车辆可以运行。车辆回来后,将运输期间发生的费用录入到路单中去,将路单设置成完成状态,表示1次运输活动结束。路单的状态表示运输活动的不同阶段。只有审核状态的路单才能进行打印;驾驶员必须手持打印的路单才能离开;只有客户签字的路单发生的在外费用才能追加到路单中去。通过状态可以统计车辆的待装时间、运输时间。路单审核后,表示运输活动正式有效,其运量也累加到订单的实际运量中,从而对订单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审核状态的路单可以进行车队产值统计核算,可以作为统计收入和财务支出的依据,也是财务监控业务的基础和源头。路单也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在运输方式上分为直达运输、中转运输、二次运输和无需运输,在收入方式上分转账、现金和内部用车,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各种运输及结算间的难题。

4)结算中心管理

统计结算管理分统计收入结算和统计支出结算。收入结算指为客户运输钢材收取运费形成的财务收入,支出结算指为供应商(外委车队)承运运输任务形成的财务支出。结算单是和客户、供应商进行结算的凭证,其数值取自运输路单。结算单分草稿、审核和过账3种状态。草稿状态的结算单将运输路单引入到结算单(行项目);过账状态的结算单通过接口自动进入财务系统,在财务形成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

5)成本管理和现金报销

成本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或与运输有关的活动产生的费用和消耗。进行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细化管理,将每次运输的收入和成本进行对应,从而得到单车每次运输的大致利润,便于生产分析和财务控制。运输成本主要包括燃油、通行费、住宿费和罚款等;与运输有关的成本包括职工工资、行补和车辆保险费等。

6)综合报表

综合报表是对系统中的数据以报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汇总和展示,主要用来支持业务和辅助管理。统计报表系统提供27个分析报表,主要分业务支持报表和辅助管理报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报表定制。

7)货位管理

货位管理是为仓储业务的开展而设置的,通过定义货位及通过控制中转运输路单和二次运输路单的状态进行入库和出库管理。货位管理能非常直观地了解仓储基地内的货物的类别和数量,较好地解决了运输和仓储间的衔接关系。

8)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为系统管理员进行后台系统设置而开发的,诸如用户界面的组合、用户的定义、用户所属部门、用户权限、页面的定义等,都是通过系统管理完成的。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限管理系统后台设置。

2技术难点整个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技术难点

1)通过订单、路单、结算单的状态,控制运输进度,体现运输的不同阶段

只有特定状态的订单才能开具路单;只有特定状态的路单才能用来结算、归集成本或辅助仓储管理。状态分成草稿、审核、完成(过账)3种。草稿状态代表原始状态,任何内容都可以修改;审核状态代表正式状态,任何内容都不能再修改;完成状态代表1个子流程的结束。子流程之间的数据传递是通过状态进行控制的,只有特定状态的数据才能流转到下一子流程,否则系统不予通过。

2)系统在统计结算管理设计时,区分承运车队和结算车队,其中承运车队是产值的归集组织,结算车队是收入的归集组织,因而从根本上理清了产值和收入之间的钩稽关系。

3)实现了财务、生产统计业务一体化管理

在使用新系统之前,生产统计业务和财务是脱节的。统计业务处理完成后,生成的统计数据需要到财务系统重新录入,在财务系统中再进行二次处理,因此,财务只能被动地接受统计业务产生的数据,而无法对统计业务进行监控。新系统中的数据高度共享,统计和财务使用同一个数据,最后在财务中生成的信息就是从统计的原始数据,即路单中的数据生成的,财务可以追溯原始数据。在路单中增加收货方、付款方,同时增加了开发票方,直接解决了财务的二次处理问题,因此统计结算单过账到财务系统后,可以直接打印发票并进行记账。

3结语

物流管理系统上线运行节省了大量的统计工作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省了办公耗材,年节约成本5万元。公司内外运和客运车辆共计545台车辆,统计人员只有7人,负责单车核算、日清日结、运费结算等工作,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询相关数据,掌握生产信息。随着系统的不断强化和完善,对统计管理的辅助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作者:赵锦玲 单位:济南鲍德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分析与物资管理论文

一、人员岗位调整频繁

企业工作数据分析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会影响原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原始数据是产出统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规范性会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正确性;而完善、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分析统计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物资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和调整工作岗位,直接引发数据存留弊端。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生产实际及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统计分析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库存的物资积压、报废物资及积压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的消耗规律、物资特性、生产经营实际,有效地评价和测试与企业物资采购过程相关的物资管理和核算制度,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机制及体制等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企业物资管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2.促进企业搞好生产建设。在物资管理中运用统计分析,是搞好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同时,收集企业生产的原始数据、编制生产物资统计报表,是企业制定物资储备定额、组织货源、编制物资计划、调配物资的重要依据。3.支撑企业物资管理。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是企业领导作出决策的支撑,也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借助物资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其统计作用、整体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分析的决策、咨询及信息作用,并为企业领导和统计分析工作架起沟通桥梁。4.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资采购管理,还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制定规划、计划、施行宏观调控、决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三、统计分析的前期准备

1.明确物资统计分析的目标、基本要求。物资统计分析要具备一定的及时性、统一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另外,统计分析还应明确分析目的,依据分析目标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并筛选出具备主导作用的数据资料。2.核对统计数据。核对物资统计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关键点,也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方式。企业搜集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填报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原始数据汇总及报表前,统计人员需认真核实和检查统计数据,如果发现上报的资料出现差错,应在上报后的24h内及时处理,不能将错就错或隐瞒错误。3.范围及其有效性。60大类物资的库存、调整、周转、报损、盈亏、暂估入库、消耗及收入等情况,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范畴;而《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也是企业物资统计分析的最原始资料。企业物资数据统计分析的时间节点属于时效性,它也是确保数据统计信息有效的重要条件,否则再完整的数据资料也是徒劳的。4.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物资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收集的数据相结合,不能无依据地罗列数据资料,也不能单纯的围绕数字进行谈论;认真分析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实际生产情况,得出确切而具体的分析结论。

四、物资管理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企业实行物资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多数企业使用《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采集数据资料,所属单位的收入、库存、盈亏、暂估入库、周转、报损等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的范畴。采集、留存原始数据可以规整地反应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其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和范围均需符合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现代化的需求。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指以数据整理为基础,凭借统计运算得出结论,这也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及核心,同时应遵循数据分析的关联性。原始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及范围应符合信息传输及数据处理的现代化需求。例如,企业60类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中:期末库存+消耗=收入+期初库存,相反“期末库存=收入+期初库存-消耗”。3.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汇总、归类的过程。因为收集的数据多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无序的,数据分析统计之前,要依据分析统计的要求及目的核实数据,剔除不真实部分,然后分组列表或者汇总,进而使原始资料系统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以反映数据的初步分布特征。定期分类整理各种统计资料,装订成册后进行归档立卷,保证资料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4.保障原始台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物资统计的原始台账和记录的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晰,数据要真实可靠,从源头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全面审核搜集的数据资料,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以保障统计资料无误。5.显示统计资料。以统计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绘制统计资料,更为系统有序、简洁明了的显示统计资料。

五、结语

企业物资统计分析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培养统计分析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发挥物资管理中统计分析的监督、咨询的重要作用,才能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以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中,需要研究、分析物资统计资料,以掌握企业生产的内在发展规律,通过深化认识和分析,寻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改进措施,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建议,不断提高和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慧铭 单位:新桥煤矿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项目物资管理论文

1强化物资管理的思想,创建正确的意识

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加物资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提升各部门领导、员工等人的节约思想,才能真正在行为动作上有所表现。其次,要在领导集体和各层级员工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节约思想,避免浪费,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思想道德观念。

2具备完善、正确的物资耗费额度

项目工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因此材料的选择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实行一定的手段避免物资管理的失控。首要考虑的就是具备完善、正确的物资耗费额度。落实到工作上就是及时更新和调整物资消耗度,为统计单位经济提供可靠的数据。一般要在总体上对物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施工单位的不同或管理层次的不同等,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截然不同。不管问题出在哪个方面,实施物资上的管理都是重中之重。首先切入点为管理,制定出符合性的方案。但就任何一个施工单位而言,物资管理的目标必然出现在单位发展的总目标中。也可以说,是要把物资管理纳入单位的政策目标管理规划和总体计划中。节约思想也要计入日后管理干部的评价体系,而物资消耗额就成为考核企业的标准。

3统计在冶金企业项目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学为特定的经济制度效力,是一种对社会认知的关键方法。统计工作中因为受到各种元素的限制,使得工作形式表现为横向或纵向,每个统计组并没有针对市场、社会完善、精准、实时、体系地归纳总结自己部门需要的数据信息,仅是完成上级部门要求完成的工作,且主要的统计工作被限制在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展和结果上,并借助有关的统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物资现状进行实时的掌握,有助于日后工作对生产的计划安排、物资管理规划,强化物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1项目工程里的物料资源管理是很重要的,而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是统计信息学的改革优化

统计信息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具体表现是不容置疑地把最终决策者当成人们的首要听从对象,给予全面的物资管理统计数字。具体做法是:一个中心,三个基准点。中心是当前的全方位统计信息,而车间、班级、小组统计是三个基准点,将这些信息在部门内部形成一张信息网,加上与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其它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组建一张融会贯通的整体信息网。举个例子,某一公司使用电脑对公司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管理其文档资料,仓库、采购等部门对基础资料实行统一做账处理,在供应链上下形成整体的物资账目,并于每个月底汇总信息,和公司财务信息联网,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信息的精准和时效,有利于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充分了解其管理态势。

3.2加强统计方面的征询责任

对于一个最终决策人来说,应该做好四点才能策划参订一个完整的统计事件,即调研、规整、分析和设计,这样才能对客观事实有一个规律的认知、理解。决策人需采纳诸多信息资源对即将了解、掌握和待解决的问题充分认知和透彻分析,并把统计学上的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完美联系在一起,全方位、不同角度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合理提出适合的方式方法给决策人选择。

3.3增强统计方面的监管责任

保证在项目工程物料和资金管理时采取全程跟踪和监督,因为公司内外均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显然有很多与最终决策相去甚远的不合理表象,比如因为某个人的原因,使得物料资源压仓,解决办法是在公司季度月报中反馈出来,适时合理使用,消耗滞留库存,加大资金周转,提高物料资源流转,更深层次地增大经济利润。

3.4提高专业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水平

切实保护工程管理人员的统计才能,主动融入公司物料与资金流通管理制度,加强公司内部统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保证这些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整体分析能力。由此观之,公司内部的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自身相关工作方面的能力培养,譬如市场方面的职业技能、公司运营管理方面的技能、电脑办公软件方面的技能,借此增长自身业务修养,扩大眼界。

4结语

全面贯彻物资管理统计在冶金企业项目工程内的关键效益,切实融入当代化公司运营文化制度,建立健全公司统计管理机制,能够将公司物资管理推上更高的阶段,增大公司经济利润,使统计这项工作的优点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特色市场效力。

作者:王儒 单位:唐钢冷轧部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分析与财务管理论文

一、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定期向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报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从而让他们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不断了解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所以,这些数据分析过程需要通过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完成。(1)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而得出的经济指标的财务比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多方面因素,以此来揭示事业单位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比率包括相关比率、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等。首先,相关比率是对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而得出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安排合理以及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构成比率,是指由于事业单位的一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这时指标的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比如说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它反映了在一个周期内,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的重要性。效率比率是财务报表中的费用与所得数据之间的比率,反映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失。综上,比率分析法的计算简单并且直观,但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些缺点,主要是不能够为人们提供财务报表之间关系,这样就很难反映比率与报表之间的联系。(2)比较分析法一般我们也将比较分析法称之为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分析来判断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这样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做好准备。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将同一时期的事业单位相关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得出事业单位与同行之间的差距;而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将事业单位历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将事业单位不同时间段的增减情况表现出来,从而信息的需求者能够按照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共同影响某一指标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测定,用以反应不同因素对经济指标各自的影响程度。通常来说,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四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的找出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但是其缺点就是其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就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2.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统计分析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在财务管理中简单的处理一些财务信息,还应该作为财务分析工作的工具,通过归纳分析数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法得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和风险大小,以此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也方便事业单位管理者规划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分析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2)统计分析为事业单位提供了财务预测和决策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是事业单位的一种规划手段,其结果是财务决策,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主动性。因此,为了达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灵活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利用预测、决策分析等软件,做好基本的财务预测和分析工作,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信息质量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的人员,监督数据的真实性,提高统计分析的数据质量。

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提高统计分析的建议

1.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

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通常来说,进行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和分析统计指标,而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财务信息,其中包括分析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两个部分。所以,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通常是平行进行的,二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单独进行,没有互相交叉的部分,所以对于两者交叉的部分通常会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共同开发统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对财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由此将统计分析系统运用于财务分析中,能够大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使事业单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

2.加强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分工配合

当前,事业单位当中的统计工作常常受到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双重限制,由此没有办法准确和全面的开展统计工作。由此,这就需要充分协调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和配合,这样优势互补才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总体来说,在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而使工作人员不仅熟悉统计工作的财务知识,还熟练掌握统计工作,在职能上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相互渗透,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将统计分析运用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当中,能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还能够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服务。

作者:付瑶 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本溪管理处

统计管理论文:科技指标统计管理论文

一、概况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OECD科技工业司的经济分析与统计处与非成员国是在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方面进行合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统计管理论文:企业统计水平管理论文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统计管理论文:乡镇统计体制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乡镇统计部门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企图通过乡镇统计部门自身力量促使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由非均衡转向均衡不现实,只有垂直管理增加乡镇统计部门的相对福利。与此同时,在客观现实面前,欲理顺县乡(镇)统计体制,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也不现实,而垂直管理更符合客观现实的未来变化趋势。

关键词: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制度变迁垂直管理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WTO和GDDS的加入,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政府统计的整体水平,也使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为此,近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其中大量对策侧重于乡镇统计本身,如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改善乡镇统计人员的待遇、配备先进的统计手段等,这些对策的提出本身没有问题,但欲通过上述对策改变乡镇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局部的,也是暂时的。因为,体制问题是乡镇统计陷入困境的根源,换句话说,乡镇统计面临的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为此,改革现行僵化的县乡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根本出路。然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是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大系统谈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本身意义不大,只有从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运行特征的分析中,才能很好解释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及改革路径。另一方面,理论解释只有与客观现实状况相对接,才能使理论化作行动的指南。

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属于制度的一种,即正式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属于制度变迁问题,而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透视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演进过程可以看出,诱致性变迁占主导性,具体表现为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呈现出随客观环境变化而自然演进的痕迹,如政府统计管理体制随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而变迁,最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当然在特殊时期,也曾出现过强制性变迁的现象,如期间,强行取消各级政府独立的统计组织机构,从而形成政府统计依附计划部门而存在的管理体制。

一、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1、从制度循环阶段看,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非均衡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利益分配在乡镇统计部门与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是从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均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制度变迁都是从效率较低的阶段起步的。因此,制度变迁的周期性,并不是制度简单的轮回,而是由低效率制度向更高效率制度改进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周期性说明了任何一种制度只能适应特定的时代,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如哈耶克所言,相对于复杂的社会演进,个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与此同时,制度周期理论说明制度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一种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该制度创新,使制度达到均衡状态,进而使该制度满足各方的利益(既能够满足极少数利益集团,也能满足大多数利益集团),制度的效率达到新的最大化(相对于原有制度来讲)。

从制度循环的阶段看,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僵滞阶段,即低效率状态,体现为受益最大者是少数集团,即国家统计部门,其次是省、直辖市、区统计部门,最后是市县统计部门,而处于基层的最大利益集团乡镇统计部门几乎没有利益可言。在该体制下,利益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而承担的任务从上往下依次递增,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明显错位。其次,该体制伴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体现为系统内部虚报以及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再次,该体制产生了逆向选择,体现为无需承担较大成本而获取较大利益的虚报以及瞒报行为,使合法行为的统计主体向其靠近,从而使虚报浮夸现象不断蔓延。正如奥尔森所言,一个不好的制度是由于利益不能均衡,不能为整个社会所分享,处于极少数利益集团剥夺大部分人利益的状态。一句话,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在低效率状态。依制度变迁周期理论而言,当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定位,即处于僵滞阶段。具体表现为该制度未能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错位,效率低下。从而为我国县乡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提供了理论线索,即为变目前非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为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

2、为什么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继续存在

为什么一种低效率的制度能够继续存在,按路径依赖理论、公共性解释以及封闭系统解说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对制度的初始选择具有依赖性,即人们一旦选择了一种制度形式,制度的发展就会有自身运行的惯性,从而可能强化一种不好的制度;二是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产品,制度收益的分享相对而言是不排他的,因而大多数人没有积极性去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虽然某一制度不合理,但分摊到个人身上的损害相对较小,于是人们愿意忍受这个不合理的制度,而不去创新一项从整体上讲效益更大的制度;三是尽管人们选择的制度不好,但由让个体去耗费成本,收集信息设计新的制度可能得不偿失;四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制度停滞极易存在。因为与外界的隔绝使制度的优劣缺乏比较,从而使一种不好的制度也能够存在下来。

尽管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上述解释并不全面,但如果撇开该体制受制于我国“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因素之外,上述解释基本符合该体制继续存在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所有的制度(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来自政府,无论个人,还是利益集团寄希望自身利益的改善于政府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期盼好的制度成为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共同愿望,从而强化了对制度选择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思想的影响,包括政府统计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制度收益的分享不具有排他性,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对制度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交流领域狭窄,缺乏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比较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制度创新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小利益集团显然无能为力。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但在制度的安排上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从而延缓了制度创新的进程。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长期存在的作了合理解释:即依赖性、公共性以及封闭性。从而为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找到了具体的路径:加大市场机制在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介入,建立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产权的边界,广泛吸收国外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

3、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制度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演进过程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博弈有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两种。显然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是非零和博弈,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的安排不利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较大受益者),而有利于乡镇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最少利益获得者)。但需要强调的是拥有较大行政权力的政府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同理,市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在与县统计部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依次类推,处于政府统计最高层的国家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因为其行政权力最大。由此可见,要使现行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向均衡性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全面转型将受到权力结构的严重制约,也就是说乡镇统计部门根本无法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获得均衡利益,除非采取集体行动,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乡镇统计部门只有被包容到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的利益集团即县统计部门(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才能获得相对利益的提高。但企图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均包容到拥有最大行政权力、最大利益集团的国家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使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完全均衡并不现实,因为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走逐级均衡的道路比较现实,即首先实现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垂直管理,其次,实现市对县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再次实现省统计部门对市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最后实现国家统计部门对省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县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的现实分析

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导致系统内部缺少了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天然的温床,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承受多方压力(见图一)。

图一乡镇统计压力来源

显然,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欲理顺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无论乡镇统计办设在乡镇何处,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乡镇政府无力消除的。因为,乡镇政府本身就受到多方的压力,而乡镇统计又是各种体制综合压力的承担者。而通过统计事务所来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方法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从长远角度看,仅仅依靠为隶属乡镇企业帮助提供统计数据筹集的经费并不能满足统计事务所所需的经费,而且对乡镇企业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显然不适应。为此,笔者认为,乡镇统计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为:县统计部门对其实施垂直管理。其相关理由如下:

1、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总体趋势,要求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完成

长期以来,由于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为此,理论界有大批学者主张取消乡镇政府,设立乡镇公所。尽管乡镇政府未取消,但是全国范围撤并乡镇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五年共撤并7400多个乡镇,平均每天撤并4个乡镇,而且乡镇政府内设机构普遍减少。乡镇统计组织属于乡镇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乡镇政府改革自然会左右乡镇统计将后的发展。显然,从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企图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充实乡镇统计队伍会越来越困难,因为,减少层级行政组织是改革的总体趋势,取消乡镇政府是历史必然。尽管乡镇统计任务不断增多与乡镇统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但客观环境无法实现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的目标。而解决矛盾的理性的方法就是尽早实现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接管,接管越早,既有利于基层统计活动尽快摆脱困境,更有利于解决基层统计的被动局面。

2、政府统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基层统计定位于县(区)一级

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分布在计生办、农委办、乡企办、乡镇统计办等部门。这不仅导致数出多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而且导致统计力量分散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标准不一;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办无法调度全部乡镇统计资源,也无力统一协调全乡镇统计活动,其结果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一句话,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要实现政府统计标准的统一化以及要消除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调查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是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在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欲在乡镇一级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不现实。而可行的做法是在县一级实施统计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

与此同时,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可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乡镇统计资源乡镇之间自由调配,而且能够集中统一培训,优化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现有统计资源的作用;可以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县统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优化调查内容,减少重复调查;可以在经费、人员方面确保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而抽样调查的全面实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