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08:59:01
导语:在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课件制作能力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课的常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量更加丰富、相对粉笔板书更为直观,且集视、听效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传播。音乐课教学应充分遵循这一特性,把声音的输出作为音乐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在课堂上娴熟操作,是每一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这是一个“演示文稿”功能的课件制作软件。在制作音乐课课件时,该软件可以导入文字、课件背景、图片(包括乐谱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且能使其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张幻灯片中的视听素材。它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音乐欣赏等几种常见课型对多媒体课件的需要。
二、乐谱制作能力
音乐教师在常规音乐课教学、音乐节目排练活动中,经常要和乐谱打交道。因此,音乐教师的乐谱制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乐谱,以便教师做示范,这就需要在课件中插入乐谱。在PPT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乐谱,但乐谱需要用专业打谱软件制作,才能以图片的形式导入PPT中。中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会负责组织学校的合唱队、乐队排练及重大节日演出的任务。在这种活动中,乐队总谱不可缺少。或许有些经典作品的乐谱可以从专业乐谱网站下载,但更多情况是教师根据歌曲乐谱自行编配小型乐队总谱。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排练时能有乐队总谱方便视奏,用专业制谱软件制谱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通行的制谱软件根据乐谱类型分为简谱和五线谱两大类。在简谱绘制方面比较出色的有作曲大师、雅乐简谱等;五线谱绘制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多,初级阶段的有Overture,高级阶段的有Sibelius和Finale。以上这些制谱软件都可以对乐曲的调式、节拍、声部、速度等进行设置,完成乐曲音高、节奏型、歌词的输入,以及对乐谱布局的排版和调整。因此,能够使用制谱软件绘制乐谱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会涉及音频编辑方面的工作。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阐述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分段欣赏。切忌采取从头播放到尾,囫囵吞枣式的听赏,特别是像交响曲、奏鸣曲等较大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重复播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欣赏多段体音乐作品时,如A—B—A结构,用音频编辑软件将作品按顺序依次截开,让学生分而听之,去感受前后两段与中间段落的对比。或者在欣赏奏鸣曲式时,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段落分割,让学生分段感受奏鸣曲式的核心内容,然后让学生单独聆听连接部和结束部,通晓奏鸣曲式各个乐章的段落进程,最后全乐章合而听之。以上做法可以加深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大型曲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学校节日文艺汇演的组织工作,晚会演出也需要音频处理方面的工作。在制作歌曲联唱类节目的伴奏带时,需要从网上下载每一首歌曲的伴奏音乐,再利用音频制作软件将其串联起来,完成音响制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频编辑能力。目前常用的音频编辑类软件有AdobeAudition、SoundForge等,大多都支持对WAV、MP3、MPEG、AVI、WMA等多种音频格式的转换和播放,支持剪贴、复制、粘贴、多文件合并和混音等常规处理,支持对音频数据进行扩音、衰弱、淡入、淡出、压限、延迟等特效处理。四、网络音乐信息收集能力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互联网上搜索音乐信息的能力,包括在一些音乐类网站上检索音乐专业知识,从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等音乐搜索引擎上下载音乐作品,或是在优酷和土豆等视频网站上搜索中外音乐名作的演出录像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收集,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自身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这些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课件中的丰富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长远的规划,认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所带来的革新和运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该从在校阶段就熟练掌握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徐杰 陈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能否迅速地、真正地适应企业一线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计算机软件专业在高职各专业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自身独到的特点,因而其教学方法也必须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专业的情况是,理解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能解题,然后将此理解和解题能力应用到工作中去,一切也就基本满足了。并且,对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讲解,往往能结合具体的针对性明显的小例子,以达到使学生透彻掌握之目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则与此大不相同。一是它的许多概念、原理、公式,你是找不到具体的针对性明显的小例子的,也就是说,你不可能通过讲解几个小例子,达到使学生透彻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目的。二是就算学生透彻地掌握了概念、原理、公式,那也只是停留在很粗浅的水平上,因为计算机软件专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复杂思路的构思能力,这种能力是不可能通过理解概念原理来达到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长期地培训磨练。
二、高等职业院校软件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很早,但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办学条件差、教学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都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我国政府越来越大的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规模、质量等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IT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问题是: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以及较严重的滞后等问题。很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而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技能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工作以后进入状态的时间周期较长、不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与特色。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有:部分院校依然沿袭中专的办学模式,甚至照搬本、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大部分院校的师资水平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用缺乏前瞻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脱节;办学经费紧张,导致实习、实训条件较差;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总体偏差,学生的学习热度和刻苦钻研精神较弱,面对新环境与新技术显得束手无策,从给用人单位不好的印象。我们不能扩大在软件方面的教学经费,但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编写适合本院师生的校本教材、努力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此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做点自己的贡献。本文仅写一些本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学工作者要大力加速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们要尽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互动式”、“互助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对《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以讲授为主;《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各种高级语言等课程,以讲授结合上机实习为主;像系统开发等课程最好采用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可以把该课程的主要思想及问题向学生作“引导性”的讲授,然后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或者项目,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查讨论、资料等方式完成任务,以此来感悟和理解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课题,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该门专业课需掌握的知识的目的。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合理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积极鼓励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面具体谈谈几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多程序设计课程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一个个项目,把蕴含该课程知识点的小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终完成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点,通过掌握知识点后了解项目的完成过程。所谓“项目导向”就是教师利用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方法和思想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课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以高职类专业课更为突出。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把它加以灵活的运用,从而做到融会贯通。通过教师设计一些IT项目,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二)“互助式”教学模式
在互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并将知识要点蕴涵在学习模块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模块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精练成一个个实际问题或学习任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完成任务。学生在收到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寻求解决任务方法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寻求解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互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使用的互助方式包括:课程论坛、腾讯QQ群、电子网络教室系统等。
(三)“互动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互动式教学刚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上计算机程序设计。互动式教学是课堂上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学习状态。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问,不断研究探讨中进行,将教师和学生真正放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动、实时交流的互动式教学。上面列举了多种教学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形式的课程考核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科特点比较特殊,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还要能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软件项目中,所以在考核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考试,增加上机编程的考核。考核中还要逐渐减少专业课理论内容,加大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完成项目的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从传统的卷面考试过度到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考核,并逐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考核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理论考试主要针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点知识;上机编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兴编程能力;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团队合作、利用所学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的深化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有利于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提高其就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编者按:在刚去的头三天里,我真的是不想干这份工作。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念头就是不管怎样,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好好做事,人生总得有第一次嘛!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开始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倒茶,如何点菜,嘴巴也开始会说些客套话了。在去的第一周里,酒店里因没有经理管,那些老员工总是欺负我们这些新员工,因为刚刚去什么都不懂啊。我在慢慢的学习的过程中有过苦与累,委屈与耐性是避免不了的。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当时他们所说的苦与累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苦的连走路都差点就要跌倒了,晚上连睡觉都睡不着了,在抱怨着…….每天晚上我都在想着我的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接受我的单位是武汉市江岸区新马路小湖南酒楼,我任职服务员。在这一次实践中,我终于体会到了生活中的苦与乐、痛与累。同时,我也学会了很多以前不懂的东西。
在刚去的头三天里,我真的是不想干这份工作。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念头就是不管怎样,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好好做事,人生总得有第一次嘛!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开始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倒茶,如何点菜,嘴巴也开始会说些客套话了。
慢慢地我开始能接受这份工作。在这个月里,小湖南的员工们由开始的冷眼变成了热情和宽容。我真的感谢他们,使他们让我知道了生活的苦与累,是他们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我虽然能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社会实践,但我还是有很多地方感到不满意。比如说,客人问服务员哪一种菜是用什么做成的,其中又放了什么配料,我总是一头雾水地乱说一通,有时候有的客人总是很为难服务员。通常地,给客人倒茶是我们的职责,但是当我们倒茶时,他偏要喝白开水,作为服务员的我们必须以客人为主。
在去的第一周里,酒店里因没有经理管,那些老员工总是欺负我们这些新员工,因为刚刚去什么都不懂啊。然后,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学着做。最后来了个刘经理,刘经理对我们新员工还是蛮体谅的,总是很有耐心地叫我们怎么做,每一个细节、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慢慢地教了我,每天早上他都要我们所有员工记一遍小湖南的标语:“嘴里甜一点,脑筋活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度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再次便教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服务员要必须记住五声原则:第一看到客人进门要有迎声;第二客人叫喊要有应声;第三服务不周要有歉声;第四客人帮自己的忙要有谢声;第五客人出门要有送声。同时,在厨师们给我们菜谱培训时,我也非常认真地记了下来了。现在,那本菜谱我基本上能背的下来了。
再回首,只觉得刚去的时候,自己像个傻瓜一样,笨手笨脚的,不是把客人的口杯给弄倒就是撞到客人,不是不小心把打火机弄到客人的菜中,就是()把客人的菜弄倒。然而,通过一个月的实践和刘经理教导,我真的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我真的看到了我一直在进步着。我真的很感谢小湖南里的所有员工们,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教会了我,是他们一句一句地提醒了我,是他们一手一脚地把我扶过来的……这期间我也受过不少的委屈,流下了无数次心酸的泪。可是,我还是不停地鼓励自己,这一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学会了东西,有过了一次、两次的经验就行了。但是当他们指责我,责骂我时,尤其是在刚刚去的前一周里我不能容忍的就顶了几句,后来慢慢地熟练了,跟他们的关系就慢慢地越来越好了。但是,慢慢地我也适应了那种生活,没有他们的责骂,我犯的错就会越来越多。然而,作为一名服务员,不受苦受累,不受委屈是假的服务员,我认为这种苦与累就是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吧!
我在慢慢的学习的过程中有过苦与累,委屈与耐性是避免不了的。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当时他们所说的苦与累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苦的连走路都差点就要跌倒了,晚上连睡觉都睡不着了,在抱怨着…….每天晚上我都在想着我的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今天受到的委屈,明天受到的指责,让我无可奈何,心里想着到什么时候这种生活才能结束啊,我何时才能摆脱掉呢?最后,我还是坚持到底了。在这一个月里,我终于学会了宽容大量,对人要讲礼貌,做事要迅速手脚从笨拙变得灵巧了。
我在此衷心的感谢小湖南给了我这一次机会。同时,我也意识到以前老师所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意了。感谢小湖南的所有员工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指责与教导,我真的很感动。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几门核心课程以及该专业学生所必需核心能力的综合分析,揭示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学生将来的实战为教学目标,而不是搞以背概念为主的应试教育。总结出高效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自下而上的教学法和自上而下的教学法。这两大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核心课程;软件开发;综合构思能力;科研;教学
笔者一直认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核心就是两个复杂性和三种能力。两个复杂性是复杂的关系(包括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及多模块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的思路(包括算法思路和复杂系统的工作流程思路)。三种能力是编程构思能力(算法)、大程序的调试掌控能力和系统的构造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能力是编程构思能力(算法)。有了这个能力,其他能力都可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很快得到。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更新快,新知识点层出不穷,但若把握了这个核心,所有新知识均为参考手册。
与其他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的几门主要课程彼此连接非常紧密,孤立地学习和理解各门课程肯定达不到深度要求,但作为初学者,刚开始又不能不孤立地从最基本的概念学起。
为此,笔者借鉴计算机软件专业两种最基本的软件开发方式,提出软件专业教学的两大方式,即自下而上的教学法和自上而下的教学法。前者是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程序语言的基本句型)讲起,先孤立地应对各门课程,在此基础上逐步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对此应多准备一些小例子,哪怕深度不够,能初步说明问题就行。此方法适合于初学者。后者指的是从综合构思一个较大的系统出发,从各门课程的关联和综合运用出发,自上而下,在关联的层面上,在结合复杂构思能力的层面上,达到深入透彻地掌握某门课程具体概念原理之目的。该方法必须始终围绕构思能力来进行,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下面通过几门课程谈谈如何应用这两种方法。
1计算机语言课
计算机专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编程是一种低档次的工作,那是程序员的事,因而学生不重视语言学习和编程。事实上,一个软件最终的产品是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含了系统的分析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思路、编程技巧等全部信息,可以说,熟练掌控程序代码的能力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有精通了一门语言,才能运用、培训和锻炼编程构思能力和大程序的调试掌控能力,并最终实现软件开发。通常,C语言是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学习语言课最关键的是领会程序语言的思维方式,各种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都是相通的。C语言作为首选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并同时兼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优势,特别是C语言的句型和语法现象非常丰富,熟练地掌握了C语言,以后学其他语言就非常容易了[1]。
鉴于C语言是第一门语言课,从低年级开始学,故此课大抵按自下而上的方法教学,以讲解句型为主。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程序语言的思维方式,必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应准备大量的小例子,结合例子讲解句型,并逐步加进较复杂一点的数据结构以及算法思路,从句型层面逐步提高到思路层面。愈快地进入到思路层面上,结合思路讲解句型的运用及其上下文关联,教学效率也就愈高[2]。始终将大量时间拘泥于句型是低效的。
C语言之后还要学其他语言课,此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就应与作为第一门语言课的C语言大不相同了。笔者的经验是,学生在熟练掌握C(含C++)语言,尤其是在透彻领会程序语言的思维方式,以及程序语言的几种句型类别之后,通过直接阅读专家所写的大型高质量程序源代码,是学习第二门计算机语言的最佳方式。当然,学生刚开始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准,但以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作为原则是很重要的。下面以Java语言为例说明。
笔者教Java课的理念是:学生从大一开始学C语言,由于没有什么基础,当然应该从最简单的概念、语法、句型学起,而学Java的学生往往是大二或大三了,他们此时已掌握了程序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编程构思能力,具有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构造方面的知识技能,再从基本句型学起就是低效的。而且,作为一个大的开发平台,Java拥有的类和函数的数目大得惊人,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讲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的方法是教学生如何读懂别人的程序,通过别人程序的总体功能及上下文来推敲理解Java类及其函数的功能及正确用法。即从大到小,由整体理解到推敲出小的细节,而不是相反,这样不仅小的句型掌握了,而且别人的编程技巧也学会了,综合构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先掌握Java最基本的类和函数,能力具备后,他们就可用此方法自学掌握其他Java类和函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锻炼和培养学生较大型程序的调试能力及读懂别人程序的能力,这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开发中的重点难点训导学生,以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实战。软件开发有三个方面最难突破,首先是综合调试大软件的能力。一个大而复杂的软件,由多个小组开发出各个模块,每个小组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集成调试时却问题百出,这时极少有人能掌控整个大软件,把它调试顺畅。再就是bug问题,有些bug非常难解决。然后是性能问题,主要是速度、内存消耗和容量问题。一些高手开发的成熟软件,往往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当优美,但用户可能依然对性能不满意,要求显著改进。
教学目标的高低及正确与否对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希望学生学过Java后,对别人写的数万条以上语句的程序,不要任何文档及注释行,不作任何介绍,硬读源代码,就能将软件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思路全部读通并推出来,而且时间很快,然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就要求学生在数据结构、编程思路方面的功力必须强大。再者,数据库、系统结构及其构思运用能力必须强大,否则不可能从系统的角度把握整个软件。另外,学生必须全面掌握Java本身的结构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的思维逻辑、各种方法技巧,至于Java的句型细节,有了上述条件,根本不需花多大功夫,根据上下文推敲一下就足够了。
再次强调读通别人程序的重要性,它能使你得到一切的一切!
2计算机算法
计算机算法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需要一连串的思维,它们由许多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彼此依序而行,又动态关联。任何疏忽遗漏或一知半解都会导致整个思路的失败。这些正是复杂算法难于理解掌握的根本原因。解决算法问题,最需要的是复杂思路的构思能力,包括思维的多样性、巧妙性和深入性。其中,多样性体现的是想象能力,巧妙性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分,而深入性则是深深地沿一条思维脉络进行下去的能力。这种构思能力需要长时间艰辛的培训,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头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他人的复杂思路,将他人的复杂思路印在脑海里,时间一长,自然会功力大增。
因此,算法教学的关键是首先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算法,然后才能使其将复杂的思路印在脑海里反复回味,以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之效果。因此,教师在讲算法课之前,让学生先作预习是必要的过程。先对要学的算法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有好的效果。其次,抓住关键点实属必要。每个复杂的算法均有几个关键点,攻破了这几个关键点,算法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教学前先将算法分为易、较难和很难几个等次,因材施教。告诉学生要讲的算法属哪个等次,使他们心中有数。容易的可以较快完成。对难的,教师先逐一讲解关键点,然后让学生依据讲解自己看书,去理解这些关键点,然后再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就学生的提问作更具针对性的讲解。一般来说,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基本能理解这些关键点。接着让学生自己将这些关键点串起来,形成思路。最后让学生反复回味思路,并给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经此过程,学生大都能很好地掌握要点。
以一般图搜索算法为例,算法从一个无向图的初始节点开始,寻找距该初始节点路径最短的目标节点以及最短路径[3](该算法为经典基础算法,一般算法教科书均可见到,这里不再赘述)。该算法有一定难度,无论是其思路技巧,还是其文字表述,均堪属经典。学生若能全面掌握此算法,即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算法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步,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一遍整个算法。
第二步,着重强调关键点。关键点一:对每一节点建立从父节点到爷节点等的祖先链,这一祖先链是动态变化的。要求学生理解祖先链,理解其为什么和如何动态变化。关键点二:OPEN节点和CLOSE节点的动态变化过程,必须清晰透彻地理解。OPEN表中已完成展开的节点放入CLOSE表中,此节点以后还有可能从CLOSE表中重回OPEN表中继续展开,且可能不断反复,为什么?
第三步,给学生时间,要求学生透彻理解关键点,并串成清晰的思路。
第四步,要求学生对还不够理解的地方提问。有学生问,既然OPEN表中节点完成展开后移到CLOSE表,以后又反复从CLOSE表移到OPEN表重新做展开,那程序何时能结束?显然这是没理解该算法逐步向最优解迭代的过程,每重复一次,到顶点的路径长度就优化一次,而这种优化不可能无限进行(反问学生“为什么”),最终OPEN表必然为空,程序终止。
第五步,演算一个较复杂的例子。
经过这五步,学生大都反映完全掌握了该算法。
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自己学习算法,在功力尚不强大且又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在遵循上述步骤原则的基础上,最好先用几个小例子或较小规模的输入单步跟踪算法的计算步骤,反复回味整个思路,以达到清晰把握整个思路之目的。即使是功力强大者,这也是攻克复杂算法思路的有效途径。
在算法教学上,笔者注意结合科研上的难点,给学生以引导激励,鼓励学生大胆思索探讨。例如, Hamilton环为著名的NP难问题[5],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切实际,但可以提到,以激励学生。笔者将此问题稍稍改了一下,题目如下。
将具有N个节点的无向连通图(最小度数为2,最大度数为3)的N个节点围成一个圈,我们称它为虚环,因为它可能包含很多断点。希望用多项式实践得到这个虚环。唯一的要求是:虚环里不能包含孤立节点(即某节点与自己两侧的节点都不相连)。
此问题难度不太大,但要完成它也非易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复杂思路的构思能力。
3软件工程课
首先,我们确定软件工程学[7]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一是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步骤、方法;二是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加深协作;三是构思能力的培训(此点为核心)。
要使学生不能仅限于对课本概念和原理文字上的理解,而必须时时面临需要较复杂思路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准备一些适合于课堂讲解的、既短小精悍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例一,大学自动排课系统。输入为:①资源。教室及其容量;每名老师及所能上的课。②每个班。人数及本学期上哪几门课;多少课时。输出为学生、教师以及教室管理员均能方便查询的排课结果。要求同课可合班,尽量少占教室。此系统看似不大,但相当复杂。若学生能在课堂上透彻接受此例子,则意味着显著的收获:①该例子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起运用和强化的作用,如怎样优化使教室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最大的结余,做好此算法相当有难度。②该例子对数据库知识起运用和强化的作用。数据库表设计:为方便起见,可将上课时间作为一个实体,每天8节课,一周5天,共40节课,编号为1至40,可作主键使用。三个方案:①以班级加时间作主键,教室老师课程全部作属性,一个表即能容纳排课结果,另两个方案为两个表。让学生比较到底谁优,在什么条件下优以及为什么优。此外,还有手动调剂功能,人的权限与机器排课权限之争的问题、特殊课程和特殊教师的处理问题、教师课程的平衡问题等,都需要考虑。
例二,打手机的全过程分析设计。含市内、长途、漫游及交叉等多种情况。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通信中心,市内用户的所有数据均存放在此通信中心,手机用户通过分散的基站与通信中心联系,各基站只起中转的作用,不存储数据,而城市间则通过通信中心互联。此例子相当能说明问题:①此例子让学生明白,系统构思与编程构思类似,关键是打通思路,而不是背概念、套框框。②使学生学会将系统构思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的构思结合起来。③使学生明白用户层面的需求与系统分析员层面的需求有本质的不同。本例用户需求非常简单,就是打通手机。而系统分析员的需求分析则要复杂得多。
总之,软件工程课应运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准备几个像样的系统,从系统构思着手,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掌握软件工程各个章节的基本概念,达到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之目的。
4结语
针对专业特点,笔者提出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两大方法: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并通过几门主要课程加以说明。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课教与学的关键点,既可供教学参考,亦可为软件开发人员培训提高功力之借鉴。
摘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与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近几年国家对担负初级软件人才培养重任的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的素质愈加重视。教师培训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要如何保障教师培训的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呢?该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针对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及评价的特殊性及重要性,探讨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结论: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教师培训效果的基本手段,它的建立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需求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扩大。而近几年软件人才尤其是初级软件人才却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担负着初级软件人才培养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亦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70个重点专业之一[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用“软件专业”均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尽快完成初级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于2007年立项,开始调研,并希望构建科学、有效的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软件专业师资培训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1 软件专业及计算机类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分析
软件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分支之一,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成规模的研究。笔者分别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平台,检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相关文章,均未搜索到结果。而检索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其主要代表有:
1)、赵建功 、赵香兰、刘燕等发表的《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 》,[2]他们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评估及巩固四个方面对未来计算机专业培训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2)、岳小婷发表的《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中,[3]分析总结了历届辽宁省高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全方位立体联动师资培训体系;
3)、刘广、王小梅发表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中,[4]以中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为例,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师培训任务和培训方法,探讨了改进培训效果的途径。
这些针对计算机类教师培训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尤其不适用于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讲究时效性的软件专业。
2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战略地位
我国软件产业战略地位是由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软件产业是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软件产业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产业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战略制高点。基于这样的战略地位,振兴软件产业势在必行。
2.2 软件人才结构有待转变
软件产业调整与振兴需人才先行。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限制了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而理想的软件人才构架应为“金字塔”型,即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远高于中、高级软件人才。只有尽快完成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的转变,才能在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竞争能力上与世界软件产业水平缩短距离乃至步入前列。从我国现状看,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学校配合企业对“金字塔”基础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2.3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软件基础人才的重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定位于“金字塔”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担负着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转变的重任。但项目组调研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都与企业及信息化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3.1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师资培训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迅速满足市场对初级软件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应缩短软件专业教育的探索阶段,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监督和控制中职师资培训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质量评价,了解和掌握培训效果,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研究和改进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评估和考核,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这对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软件人才的培养起不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5]
3.2 软件专业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当今市场上,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旧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支持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也越来越先进,所以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讲究时效性。因此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条件乃至培训环境的权重设计上都需因时而异,与时俱进,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软件市场发展的步伐。软件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持,在培训环境中,各种硬件设备的条件制约着培训的效果,而其他专业就少受这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他专业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适用于软件专业。
4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4.1 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并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支持,以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2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07年又接着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还强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并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教师的迫切需求
目前任教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期待高质量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组对中职院校的125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7%的教师表示曾接受过培训,但是接受企业实训实践的仅占17%,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规范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对软件项目的组织和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对软件开发企业采取的主流技术、项目管理方式和岗位配置情况了解很少,不熟悉软件开发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对教师知识欠缺调查的结果显示:74%的教师表示欠缺操作实践实训知识。70%的教师表示有待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在培训效果的认同上,53%的被培训者觉得培训对自身工作有帮助,41%的被培训者认为只有一定的帮助,另外2%的被培训者觉得纯属浪费时间,还有4%的被培训者觉得没有帮助。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教师培训体系混乱,而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仅仅依靠被培训者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感知。而真正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上,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培训评估。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不同时段的跟踪评估,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4.3 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现方案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调查法收集体系中的各层级指标,其调查对象为参加培训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部分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者、负责人等。然后聘请几个专家来商讨量表的构成,再采用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 ,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最后经过反复的研究、修改,确定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构成,以及所分配的权重和分值。在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平台的设计上,可采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关表单,搭建后台数据库,再应用编程语言设计培训评价的平台,实现学员和培训教师都能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中,登录平台为培训效果做出的评价和反馈。
5 总结和展望
为了让软件人才的培养跟上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然而软件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的其他专业,软件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软件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动手实践为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必须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与软件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培养。这就要求软件专业教师培训的形式、方案、内容等都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亦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加大培训环境的比重,强调培训师资的素质与构成的专业性、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的设计等。因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摘要:针对高校传统培养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为理念,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的“四对接”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校企融合的支持平台、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四项建设保障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和产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盛。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后每年对IT人才的需求将突破100万,其中信息、软件、网络管理人才的需求占70%以上,而每年高等院校培养的此类毕业生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兼备信息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是紧缺。
传统高校面向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来的软件类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般企业不得不花6~12个月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何构建面向能力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校计算机软件类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面向能力需求建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尚未有很成功的经验。本文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四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的四项举措。
一、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高校对应用型转型的认识不断提高,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目前,不少高校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支撑培养目标,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1.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与产业能力需求脱节
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类人才设计开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不能较好地胜任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岗位,课程教学体系不能支撑软件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定位上,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基础扎实,轻视能力需求;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固封在传统教室、实验室上课实习,忽视与相关产业、企业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实践课程占比严重不足。
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环节安排、教学方法、实践途径、评价机制、质量保障等与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行业能力要求、技术需求、组织形式、生产过程、质量标准等严重脱节。课程目标没有与岗位技术相关细分能力要求一致;课程内容陈旧,距离当前行业流行软件开发技术距离较远,更没有与生产标准相结合;实践途径、环节安排也很少与实际软件开发过程相结合;评价机制只注重验证性的个人实践结果正确与否,而不是生产性的团队项目测试是否通过。
3.支撑资源平台与专业教学需求脱节
培养应用型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撑,需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需要有与软件生产对接的教学资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外实践基地上,只注重把学生派到企业实习,没有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课程教学的机制,没有引入企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深层次需要,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的实习合作。
二、面向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针对产业需求和传统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需求导向,是以产业、行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兼顾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能力核心,即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即通盘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工学融合,是指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建设课程体系,把计算机软件产业当前生产实际的开发标准、组织形式、流行技术引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2.面向能力需求的“四对接”专业课程w系建设
(1)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全面创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梳理出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即“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在剖析三项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业务流程分析、软件开发、沟通与项目管理三个能力课程群。确定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衔接关系,课程中各知识点的串接,并设置课内实验、独立项目实训、企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从第一、二学年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第三学年综合应用课程到第四学年的行业相关岗位任职的职业素养课程,构建递进式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学分安排方面,大幅提高实践课时和学分。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加上毕业实习等学分占到总学分的40%以上,主要核心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5%以上。
(2)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深化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涵方法。从计算机软件行业岗位实际出发,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服务外包软件开发行业标准中的要求,将相关岗位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和技术标准细化,成为课程教学标准。学生通过“了解标准”“熟悉标准”到“使用标准”三个阶段的教学、训练和实践,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自觉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规范操作。
在教学中,根据典型软件岗位技术需求结合各课程要达到的细分能力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改革。对Java/Net开发工程师、UI设计、web前端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提炼,并通过优化课程教材与实践案例把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强调编码规范、编程习惯等基本职业规范。
(3)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梳理专业课程,以岗位需求的细分能力为目标,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重构由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内实践、独设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假期顶岗实践、专业毕业实习、就业岗位试用等紧密相连的八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校内与校外交替、学习与生产交融,实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综合、从实践到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8门主要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或全部放在企业进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与软件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项目开发实例”以软件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为案例项目,从合同签订、项目启动、设计开发到测试与验收,全程仿真模拟在企业实际操作,无缝对接软件开发实际生产过程。
(4)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基地联盟,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辅导报告、沙龙论坛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设立学生创新研发资助项目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设立创业孵化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支持学生注册公司等形式推进学生创新创业.依托本专业产学研“软件研发中心”及教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机制,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为使教学项目更符合新兴信息产业软件发展方向,对接软件产业市场,选择基地联盟企业关注的、创业前景良好的开发类项目设立为创新创业资助和孵化项目。企业也将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设计和测试等环节直接放在学校,让学生以参加项目组研发和实践的形式参与其中。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设机制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支持平台
为支撑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三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体系所需要的实验、实践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东忠集团服务外包基地,全面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支持平台。
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省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省服务贸易协会、计算机软件企业等高管、专家和学校、专业领导、教授共同组成的学校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过程共管、互惠共赢、共享合作”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共同体――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联盟和实践基地联盟,以“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双赢三益”的新型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
2.依托“千百工程”共建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千人业师”“百业培师”的“千百工程”,建立一支跨越学科、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教学项目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考核;学校教师担任企业项目经理、项目组成T和企业培训师,全程参与项目的研发、业务流程设计、员工培训等工作。团队教学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在校内外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采用团队合作授课、指导和考核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试用阶段,采用企业分配岗位和真实项目,业师全权指导并考核、教师跟踪管理的模式。
3.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技术和能力需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分解课程知识点和技能需求,结合课程学习、实践的特点,构建基于课程案例资源与企业综合项目的“叶一枝一干”案例项目体系,实施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为“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每门专业核心课设计了10~20个案例资源,校企共同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企业提供、双方共同制作了用于综合项目实践课程的“人保会员管理系统”“地铁管理系统”等10个企业大型真实项目,包括各项目的计划书、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书等行业标准文档。在梳理知识、技能和案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4.校企合作共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按照“校企共管、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原则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多维度对学生的软件开发、沟通协调、业务分析、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给予综合评价。构建“校、企、生”多元教学督导机制,对教学过程和状态进行全程监控,通过常规听课、专家评教、企业反馈、教学督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反馈。
经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浙江树人大学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在校学生在、获得国家与省级学生课题、软件著作权、国家与省竞赛奖项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毕业生大部分在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培养了相对高就业率、高专业符合率、高薪水、高企业文化融入度、高职业发展潜力的“五高”应用型软件类人才,企业、学校、家长、学生四方均较为满意。根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届毕业生的数据跟踪调查,学校计算机软件类的毕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6%,85%以上学生入职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省新兴特色专业,浙江树人大学东忠实践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基地被列为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该教学改革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摘要:生产实习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我们采用学生校内实习的模式,以任务驱动式为主,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题的设计,使学生亲身经历软件开发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生产实习 软件
计算机软件专业或软件方向经过二年的专业学习,完成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尽管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还是显得有孤独之感,整个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体会不深。故生产实习显得非常重要。
1生产实习及其必要性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业思想,社会主义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思想工作,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社会检验。
2计算机软件专业生产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软件开发企业在社会上如雨后春笋班出现,学生面临的生产实习环境从想象中可谓十分丰富,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软件企业需要的是成熟的员工,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两者的矛盾导致了学生不能直接面向软件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那么软件生产实习环境的搭建如何实施?其一、引导软件企业项目开发人员进驻校园指导软件生产实习,但实施起来有些不易;其二、搭建校园生产实习环境,它是解决软件专业生产实习的根本
3生产实习环境的搭建
其一、硬件环境的搭建,通过机房建立计算机软件生产实习基地,模仿软件企业开发模式,建立其工作场景,由四至五个计算机构成一个项目开发小组模块。其二、软环境的搭建。首先是具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软件开发团队,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人员作为生产实习的开发顾问。其次,将生产实习学生定位为软件开发项目经理和程序员,并由四至五人成立软件生产实习开发团队。
4生产实习体系建设
软件生产实习其最终目标是解决学生软件开发能力问题,因此制定生产实习内容体系时应考虑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生产实习过程中将解决如下问题:
其一、软件开发生产流程问题。软件从生产到投入使用,要经历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及软件测试及售后维护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生产实习时要考虑软件工程方面的问题。
其二、软件开发工具与技术问题。软件开发过程中,将采用目前社会上的哪种主流技术,使用哪个开发平_,这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其三、数据库技术。根据项目规模采用何种数据库来规划生产实习项目。
综合上述,可采用如下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学:含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
软件开发技术:开发技术、FineUI开发技术。
数据库技术:SQLServer数据库。
5生产实习实施方略
案例:某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三某班级共有40名学生,在上期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实习。
【实习目的】模拟软件公司软件生产流程,开发软件产品。
【硬件条件】40台配置高端的计算机台套,均实现网络连接,且连接上Internet。且以小组方案按5人一组安装形成相对封闭环境。
【师资条件】软件设计师、计算机专业副教授各一名。
现将实施方案规划如下:
5.1实习人员分组
将40名学生分成8小组,每小组5人,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学生能手,充当项目小组长或项目经理,并要求每个小组取一有进取意义的组名。
5.2制定生产实习计划
5.3实施主要目的及要点
任务一至六,主要解决编写软件设计任务书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每一环节编写相应阶段的任务书,知道软件是如何产生、分析设计为一完整产品;任务七主要解决利用技术编制软件产品,强调技术手段;任务八主要利用目前社会主流开发技术编制软件产品,掌握FineUI技术;任务九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所学技能独立开发软件产品。
5.4阶段性成绩考核
生产实习学生的考核分阶段考核,每个任务完成后进行成绩考核,由小组长和指导老师共同完成。考核表如下:
其中,软件工程部分占比30%,项目实训部分占比30%,生产实习项目占比40%,从而汇总得到生产实成绩。
综述之,经过软件生产实习阶段,按上述方案实施,实践证明,达到了企业级的生产实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软件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不少学生经此阶段进入了软件生产相关行业或企业,圆满实现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生产实习的教学大纲要求,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强有力的补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也是越来越庞大和实用,开发软件所采用的技术也是越来越优秀。面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新技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育者门有时候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讲解哪些课程及其课程内容给学生。归根结底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缓慢、课程体系中的有些课程及其课程内容已经淘汰、更不上时代的发展。通过深入调查软件企业及其行业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前提。该文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计算机软件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不仅是计算机硬件配置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带宽越来越大,移动终端越来越流行,甚者包括提供给用户服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也是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方便,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正是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发展,给信息大类下的每个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计算机软件专业分属于信息大类中一个重要的专业类别,自然也不例外。如何使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水平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各大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设计大纲,只有对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时时更新和调整,才有可能维持教学水平,才有可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不同课程按照课程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中是由哪些课程组成,每门课程是由哪些课程内容组成,构成了课程体系研究中的关键。
1.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
通过走访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调研,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如下的几种现象。
1)课程体系中有些课程不符合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些课程与信息技术有联系,但是与软件专业没有联系。
2)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间关系体系不明显,没有体现出课程之间的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这很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及其课程内容已经淘汰过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
从以上的几种现象可以看出,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有的课程体系是根据模块化设计的,有的是根据岗位群设计的等等,几乎每一个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依据一套设计原则,设计出的结果总是顾此失彼。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通过到企业一线去进行参观,考察,调研。了解目前企业开发哪些类型的软件应用系统以及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的市场份额,了解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整个开发和实施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项目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代码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实施等。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类型的软件应用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了解研究工程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点和职业素质,最后研究出适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体系。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根据软件企业和行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采用Java语言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市场份额最高。通过搜索“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结果显示,近三年来Java语言开发比例分别是18.2%,16.7%和21.4%,由此我们确定Java语言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核心语言。计算机软件应用系统主要分为C/S结构和B/S结构,C/S结构和B/S结构各有优缺点,但根据目前流行趋势来看,B/S结构更受客户欢迎,因此我们将选择B/S结构的web软件系统作为研究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重点调研了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web系统的工作过程。掌握了web系统在完成之前经历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系统安装与维护整个工作过程。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下表的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企业调研和网络搜索,了解行业内使用Java语言开发各种web系统采用的最新技术,包括前台框架技术和后台框架技术。当前行业内,在前台框架技术方面,普通浏览页面多采用基于响应式的bootstrap框架,能够做到屏幕自适应效果,在PC和手机上都能够进行方便的浏览页面,省去了过去分别在PC和移动终端上单独设计浏览页面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管理员页面,我们采用easyui jquery框架技术来进行页面设计。在后台框架技术方面,不同的web系统采用不同的框架技术,在诸如ERP企业web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我们采用流行的SSH框架技术进行后台设计,在诸如电商web互联网系统,我们采用流行的SSM框架技术进行后台设计。在构建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我们按照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高级课程的三层架构进行了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具备层次感。之所以要有层次感,使学生在学习时有基础,对技能的掌握能够层层递进,最终能够达到融会贯通。同时在构建过程中,我们不仅确定了课程名称,还确定了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大纲,之所以要确定课程内容大纲,是防止任课老师在授课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后偏离了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如下表所示。
4.结论
只有到企业一线去进行考察、调研,才能掌握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软件项目框架搭建、代码实现所需要的流行技术。根据调研结果,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来分析和构建课程及其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必定可以培养出技术一流,素质一流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该课程体系的部分课程及其课程内容经过我院的件专业试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档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是实用和可行的,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和推广。
摘 要: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完善中向前推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家提出应该加强计算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按照行业需求现状进行相关课程及理论教学,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已有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及策略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实际操作中势必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基本教学工作出发,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行业基本需求作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全面展开各项工作。该文重点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及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剖析,找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法、策略,以保证各高校平稳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软件技术 行业需求 培养策略
经济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推动有密切关系,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国家大力支持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推广,各高校顺应时代需求,广泛开设相关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需要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大力支持,我国各大高校虽然开设计算机软件专业,并有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但是许多企业计算机软件相关岗位依然缺乏相关人才,主要是因为企业所需人才与高校专业培养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1]。该文通过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着重探讨人才培养策略,以尽快解决这种矛盾。
1 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国发展过程较为缓慢,时间较长,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计算机软件行业也在迅猛发展[2]。各高职高专院校顺应求职需要,广泛开设相关专业,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从源头出发,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整体趋势稳步快速发展,但是日益增长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行业需求现状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一方面是大量待业求职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另一方面是寻求高素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的企业单位,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调整教学培养思路,按照该行业相关需求进行相关专业培养,以早日缓解这种现状,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发展步伐。
2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程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多延续常规教学模式,单纯追求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而忽视实际实用技能培训,不仅如此,教材内容陈旧,与新时期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行业需求严重脱节,未能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理论学习相对滞后[3]。在教学方法中,虽然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很多院校普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教师对于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目前所进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法与就业企业所需人才要求逐渐相背离,教材内容未能根据行业需求做及时调整,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面临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的现状。
第二,缺乏优质教师队伍,现有师资综合素质差。现任高职高专院校软件专业教师的多为未经过专业培训任教时间较长的教师,这些教师年龄较大,对于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强,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另一部分任教老师则为大学毕业直接参与到教师队伍中的毕业生,自身缺乏相应软件行业从业经验,缺乏同行业之间生产现状认识,对该行业所需新技术了解程度低,专业技术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第三,学校缺乏软件教学设备,实训条件落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专门计算机实训机房,但是有限的教学设备与大量生源之间致使学生上网、上机时间、实训锻炼机会明显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校有限的资金补给无法满足学生接触行业最新设备,软件教学质量落后,学校现有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 与行业需求现状相符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质量。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普遍存在课程教材落后、更新不及时等情况。教学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与当今最新技术及软件设施明显脱节[4]。为保证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技术,与最新技术相接轨,各高校应实时掌握最新软件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完善教学内容,与各行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准确掌握软件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是学生软件学习主要来源之一,对学生软件知识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紧跟行业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师资队伍建设,与前沿科技相统一,及时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软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技术掌握水平。
第二,完善教学方法及课程大纲。实际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常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及课程大纲,增加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程大纲内容设置,多采用新型教学方式传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计算机软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授课形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内容新奇,这与当今软件技术专业走向相符合。教学过程应该提倡课程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践机会,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团队配合与实践能力,教师课堂形式多样,提倡启发式教学,减少单一传授模式,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制定相应考核标准,锻炼学生实践技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制定的考核标准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教师需要加强责任感,对于考核制度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培养更加优质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为己任[6]。
第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开设多门理论知识课程,实践教育课程虽有涉及,但是并未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导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校情,联合当地优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实训环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将整体理论课程进行有计划调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训体验,增加学生对于该行业的认知与兴趣,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信息继续不断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增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满足日益增长需求,各高职高专院校增设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从而为社会培养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及师资综合素质,尽快掌握新技术新发展以适应当前行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性优质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软件技术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殊性,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训练,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7-02
一、高职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好坏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而目前很多老师设计的实训项目基本都是根据教材上的项目,或者是教师设计的一些小的实训项目,缺乏将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化加工,没有引入企业的实战项目,造成目标模糊化,项目简单化,内容随意化,指导书形式化,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企业参与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成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企业没有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没有参与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更没有好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造成了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校企合作培养的原则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基础,软件技术专业更是如此。软件技术专业由于知识更新快,更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师团队、共建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专业的教学全过程等方式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和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最新知识和最新工具软件等。
2.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条件、实训教师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学校要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方法;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注意要由简入繁,由易至难,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既能体现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为了达到专业教学目标而教什么的问题,学生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通过哪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来进行训练等,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应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更有利于学生实现阶段目标为目的,多设计适合学生知识体系、贴合实际项目开发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以按照“三阶段递进式”的模式来进行构建,即按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三个阶段,按照能力层层递增的方式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完善的实训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制度来保障。
(1)“双师”教学团队的构建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实施的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本专业应构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合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进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或者让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的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提高教师项目实战能力;二是引进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项目经理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项目中进行训练。
(2)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和企业共建软件工作室,工作室应按企业的模式进行运行,应设置总经理、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及市场开发人员等岗位,引真实的项目进工作室,力争将工作室建成集教学、实践、科研和培训“四位一体”的校内软件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四、结论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行业基础技能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一套完善、实用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系主任的高度支持,软件专业教学团队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调研和论证,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努力建设好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实践技能强的软件技术人才,有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摘要:简述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分析考试类别、特点及意义,探讨在本科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开设软件考试辅导课的必要性,并提出教学方法建议。
关键词:软件考试;行业资格考试;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唐兵(1982-),男,湖北麻城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张黎(1981-),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张会福(1970-),男,福建松溪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1软件考试简介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规范软件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技术资格认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软考”)。该考试已经实施了20年,累计参考人数超过200万人。由于其权威性,该考试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IT人才的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满足社会对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该考试已经拓展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的各个领域。
根据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文件(国人部发[2003]39号),计算机软件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取得初级资格证书者可聘任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职务,取得中级资格证书者可聘任工程师职务,取得高级资格者可聘任高级工程师职务。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实施全国统考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因此,此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职称资格考试[1]。
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章的证书。该考试任何级别不设学历、资历报考条件,部分级别已与日本、韩国相应级别的考试互认,考试互认的级别以及互认国家还将进一步扩大。评定中级职称时,可以用此类考试的中高级合格证来代替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中级证书相当于中级职称,高级证书相当于高级职称[2]。
2软件考试特点
近年来,该考试作了很多积极探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试名称、考试内容、专业类别、职业岗位也作了相应调整。目前,考试分5个专业类别: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考试科目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2]:
(1)高级资格:网络规划设计师、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
(2)中级资格: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评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师。
(3)初级资格:信息处理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网页制作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电子商务技术员。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两次考试,通常上半年在5月下旬,下半年在11月上旬。上半年和下半年考试的级别不尽相同。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满分均为75分,各科考试合格标准为45分,但要求两科同时达45分才算合格。单科成绩不予保留,软考通过后,证书长期有效。
3开设软考辅导课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是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官方公布的软考通过率为20%左右,初级科目通过率较高,高级科目通过率最低。省属高校学生多,且学生整体素质低于985和211高校。笔者认为在省属高校中开设中级软考辅导课非常有必要。据统计,中级资格考试中目前报名人数最多的是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软考通过率。笔者所在高校已经开展软考辅导教学实践,将软考辅导当成一门课已将成为趋势[36]。开设中级软考辅导课的意义有:
(1)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省属高校毕业生而言,中级软考合格证书是专业能力的证明,与没有软考合格证书的同学相比有一定优势。部分单位招聘时限看重软考合格证书,录用后待遇也会有所差别。
(2)提升专业技能。以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例,备考中需系统复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网络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综合布线等核心课程。通过复习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3)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备考中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4)帮助学生考研复习。大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课为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综合性强,备考学生可以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考研复习。
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学生考证有相应鼓励措施,如获得中级软考合格证书,可以减免相应的公选课学分,减轻学生公选课学习负担。
4软考辅导课教学
(1)理清考查知识点。软考辅导需引导学生围绕考试大纲复习各知识点,从历届真题中选取典型试题,认真总结题型和出题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软件设计师而言,考点主要为计算机系统知识、程序语言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系统开发和运行、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分析、面向对象技术、标准化和软件知识产权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系。对于网络工程师而言,考点主要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知识、系统开发和运行、标准化和软件知识产权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广域通信网、局域网和城域网、无线通信网、网络互连与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网络管理、网络系统分析分析与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等。
(2)开设软考辅导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为大三学年,考核方式为考查,32~48个学时,每周4~6学时。课程学习结束,要求提交一份软件系统分析报告或网络设计报告。报告紧扣软考考题,突出针对性。对软件设计师而言,可针对某个软件应用系统或网站项目写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结构化分析(主要包含功能描述、数据流图DFD)、数据库分析(主要包含需求分析、以E-R关系图为代表的概念结构设计、以关系模式及主外键为代表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表格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以用例图、序列图、类图、状态图、协作图等为代表的UML建模);对网络工程师而言,可针对某个大型企业进行网络组网设计,写出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物理设备(路由器、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选择、绘制网络拓扑图、电脑IP地址的分配方案、Web/FTP/Email/DNS/DHCP等常用服务器的配置方案。
(3)开发软考教学辅助网站。针对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建立题库系统,将历年真题录入系统,供学生在线学习。网站支持浏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查看标准答案;支持模拟测试,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组成一套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作答,自动评分。
此外,可针对所考查的知识考点进行串讲,讲解历年经典真题,总结题型及解题方法。还可组织较正式的模拟考试,给学生考试体验,比自行模考效果更好。
5结语
本文分析了软件考试的特点,探讨开展软考辅导必要性,提出了开设软考辅导课的教学方法,以对本科高校开展软考辅导提供参考。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变得愈加强大。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图形处理软件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各大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纷纷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课程。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教学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其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强大的功能中图形处理软件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很多便利,能够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当将传统课程与计算机软件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发挥计算机软件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应用计算机软件的智能化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在传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以及绘画演示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需要在上课时备好铅笔、马克笔、曲线板等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而应用计算机软件,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设计手法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替代相当一部分绘画工具,让艺术设计变得更加方便。例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非常快速且方便的改动相关参数,从而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软件,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具体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包装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手绘来对整体形状进行描述,虽然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绘画功底不够,或者绘画过程中在某处的长度没有把握到位,就会导致整体比例失去平衡,并且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绘画,而应用计算机软件,学生只需要在软件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再设计一定的形状,就能够将物体模型设计出来,而且计算机软件还能够对所绘制的模型进行渲染,让模型的整体效果更加接近现实。
应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软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据的精确性,所以在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和艺术设计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相关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绘出符合要求的图形。计算机软件虽然能够通过参数很方便地进行调整,但是这也要求学生对所绘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绘画过程中充分调用自己的思维,然后才能灵活的把握图形的绘制过程。因此,在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很多锻炼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设计元素和材料,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没有过多的限制,从而能够发散自身的思维更好地进行思维创新。另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例如,应用计算机软件,学生能够亲手对模型进行操作,与实际的模型制作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对参数的把握也更加方便,学生还能够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大量绘画练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 落实计算机软件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融合
2.1 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安排
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中,可以用于教学的软件很多,而课时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软件数量平均分配时间,因为每个软件的掌握难度以及实用价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软件特性的前提下,对软件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对于掌握难度较低,实用性较小的软件,可以安排较少的课时,一般不能多于60课时;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则要着重教学,安排更多的课时。例如,3DMAX以及Maya这两个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实用价值也很高,就需要安排大量的课时。同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同类软件的教学,在一类软件中选择实用性最好的一款就可以了,不必将各个软件都教一遍,这样做没有太多的好处,反而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2.2 教师要做好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般来说,硬性的理论知识灌输虽然会让课堂变得乏味,但是能够在很多时候取得一定的效果,毕竟能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然而,对于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的灌输收效甚微,就算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了软件的操作和相关功能,学生依然要自己动手进行软件的操作,否则还是无法熟练掌握软件的用法。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而非一味地理论教学,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体验到软件功能的具体用法。此外,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单调的软件练习与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提起更多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并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实际性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软件设计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3 教师要做好评价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很有天赋,而有些学生则更擅长其他方面。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评价教学,一方面,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强项和薄弱点,对同类的学生进行划分,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并对其薄弱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教学,了解学生对当前阶段软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然后对教学的进度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对当前教学的课时安排达到合理标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并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沟通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解决。同时,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以及充分的肯定,在指出其缺点的同时,肯定其优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软件教学与艺术教学的结合,根据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地安排软件教学的内容,设计并落实科学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蒋昊朋(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院艺术设计学系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摘 要】分析目前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全国软件大赛竞赛平台对促进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优势,并介绍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软件专业 教学 竞赛平台
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目的是为推动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促进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向软件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探讨这一竞赛平台究竟给软件专业教学带来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如何促进专业教学等问题,对专业教学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模块化,连贯性不强
表1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情况表,表中看不出专业课程的教学主线,更看不出学生应该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一方面,第一个学期程序设计基础,第二个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学期C#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占了三个学期,且还开设了不同的语言,导致学生在编程入门基础学习无所适从。第二方面,第二个学期的课程共有4门,学时都差不多,第三个学期除网页动画设计外,其余4门课程学时也差不多,课程杂,体现不出技术主线和学生软件编程知识能力的逐步培养和形成。第三方面,课程模块化,连贯性不强。看不出第二个学期的所学对第三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有什么帮助和知识技能的积累。这样的课程安排违反了学生学习软件编程开发技术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不系统,在实践操作时无从下手,最简单的程序都写不出来。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觉得自己很差,失去学习兴趣,以后上课就开始不听,接着就是听不懂,最后干脆旷课在宿舍玩游戏的恶性循环局面。
表1 软件专业主干课程安排表
(二)缺少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
首先,计算机类专业不像艺术类等其它专业那样具有很强的现场观赏性,没有很多竞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针对软件专业学生举办的竞赛仅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作为国际性大赛,ACM不分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难度比较大,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因此,行业社会就缺少让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自我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其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多,衔接性强,难度大,很难像艺术类等其它专业那样,单独学习完一门课程就可以设计出精美的作品。软件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完很多门课程后,经过不断的动手编程实践,积累一定经验才可能设计开发出相应的程序作品。所以,在专业教学上没有举办过学生作品展,更不用说举办学校层面的作品展。缺少了行业社会和学校两大重要展示平台,学生在学习上很难找到学习成就感。
(三)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缺少对拔尖学生的培养
由于招生政策的问题,高职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补录的学生,在基础和学习能力上与正常录取的学生又有一段差距。而在正常的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面向的是大部分学生,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高度。而后果就是导致少部分拔尖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不能提高并达到自己应有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利用全国软件大赛竞赛平台促进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优势
参加竞赛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较好的解决上述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通过竞赛培训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兼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上就多开设些相对容易掌握的技能课程,让在编程方面可塑性不强的学生能掌握一些其他专业技能,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按竞赛考纲的要求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按竞赛知识技术路线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便可以入门编程,找到编程应用于实际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多方获取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多做多练,积极促进了教学的教学工作,很好的弥补了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二)搭建让学生展示自我技能水平的舞台
以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为契机,首先,在选拔参赛选手时,就建立了一次学校范围内的、让学生自我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机会。在校内设置选拔赛,只有在选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选手才有资格报名参加全国比赛。其次,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再次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大舞台,让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能有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同台竞技,真正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全国同行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看清自我,找出差距。同时也给他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激起学习的热情。看到这个大赛平台给学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促使了教师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学生专业课程作品展。在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给他们布置相应的工程应用项目,然后将作品以多媒体展厅的形式尽可能更开放地展出。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推动精英学生的培养
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是打造一流高职院校的前提,兼顾大部分学生的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精英学生的学习培养需要,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适合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式。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恰好给精英学生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此项竞赛,能额外得到老师的培训指导,进行更多专业的技能训练,同时他们能与来自全国的选手比赛交流,一是方便老师发现自己学校的精英,二是方便学生找到自己与其他选手之间的不足。此外,本大赛有很多知名企业参与,获得大赛全国一等奖的选手会直接被这些知名企业录用,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成为学校的“品牌”毕业生。
三、利用全国软件大赛竞赛平台促进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积极探索学科竞赛模式的创新。以全国软件大赛竞赛组织为切入点,引入更多的学科竞赛,组织更多形式的学科竞赛方式。据调查,扩大招生规模后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喜欢娱乐性强的学科竞赛,不喜欢传统方式的学科竞赛。因此,需要在竞赛形式上下功夫,创新竞赛组织方式,找准学生的参赛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参赛热情。如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举办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创意创业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动画制作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
2.建立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完善的竞赛保障机制,是学生得以安心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前提,是老师安心指导创造佳绩的保障,良好的竞赛保障机制是鼓励学生参加种学科竞赛并取得成绩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有良好的赛项宣传机制,让每位同学务必知晓比赛通知。同时深入学生宿舍宣传,并通过赛前动员会等手段鼓励学生参赛,扩大比赛的参赛人数。其次,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校提供专门的比赛训练场地和训练设备,相关经费和政策支持,使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无后顾之忧。最后,对每次参赛进行经验总结,提高各种比赛的竞争力。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实践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传授通过案例去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将竞赛转化为教学内容。在程序设计等相关的课程里,将竞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立学科竞赛实践训练场所。建立如实践教学创新实训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开放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职业教育者的教学目标。随着各种竞赛体制的完善,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下转第160页)(上接第34页)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平台,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专业建设角度来说,应该参考大赛平台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大赛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专业的对外交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罗云芳(1981- ),男,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编程,计算机教学。
摘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应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努力把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类比法、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互动式、互助式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方法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能否迅速地、真正地适应企业一线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计算机软件专业在高职各专业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自身独到的特点,因而其教学方法也必须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专业的情况是,理解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能解题,然后将此理解和解题能力应用到工作中去,一切也就基本满足了。并且,对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讲解,往往能结合具体的针对性明显的小例子,以达到使学生透彻掌握之目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则与此大不相同。一是它的许多概念、原理、公式,你是找不到具体的针对性明显的小例子的,也就是说,你不可能通过讲解几个小例子,达到使学生透彻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目的。二是就算学生透彻地掌握了概念、原理、公式,那也只是停留在很粗浅的水平上,因为计算机软件专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复杂思路的构思能力,这种能力是不可能通过理解概念原理来达到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长期地培训磨练。
二、高等职业院校软件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很早,但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办学条件差、教学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都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我国政府越来越大的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规模、质量等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IT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问题是: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以及较严重的滞后等问题。很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而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技能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工作以后进入状态的时间周期较长、不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与特色。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有:部分院校依然沿袭中专的办学模式,甚至照搬本、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大部分院校的师资水平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用缺乏前瞻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脱节;办学经费紧张,导致实习、实训条件较差;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总体偏差,学生的学习热度和刻苦钻研精神较弱,面对新环境与新技术显得束手无策,从给用人单位不好的印象。
我们不能扩大在软件方面的教学经费,但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编写适合本院师生的校本教材、努力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此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做点自己的贡献。本文仅写一些本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学工作者要大力加速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们要尽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互动式”、“互助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对《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以讲授为主;《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各种高级语言等课程,以讲授结合上机实习为主;像系统开发等课程最好采用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可以把该课程的主要思想及问题向学生作“引导性”的讲授,然后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或者项目,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查讨论、资料等方式完成任务,以此来感悟和理解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课题,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该门专业课需掌握的知识的目的。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合理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积极鼓励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面具体谈谈几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多程序设计课程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一个个项目,把蕴含该课程知识点的小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终完成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点,通过掌握知识点后了解项目的完成过程。所谓“项目导向”就是教师利用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方法和思想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课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以高职类专业课更为突出。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把它加以灵活的运用,从而做到融会贯通。通过教师设计一些IT项目,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二)“互助式”教学模式
在互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并将知识要点蕴涵在学习模块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模块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精练成一个个实际问题或学习任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完成任务。学生在收到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寻求解决任务方法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寻求解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
互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使用的互助方式包括:课程论坛、腾讯QQ群、电子网络教室系统等。
(三)“互动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互动式教学刚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上计算机程序设计。互动式教学是课堂上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学习状态。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问,不断研究探讨中进行,将教师和学生真正放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动、实时交流的互动式教学。
上面列举了多种教学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形式的课程考核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科特点比较特殊,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还要能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软件项目中,所以在考核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考试,增加上机编程的考核。考核中还要逐渐减少专业课理论内容,加大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完成项目的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从传统的卷面考试过度到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考核,并逐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考核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理论考试主要针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点知识;上机编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兴编程能力;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团队合作、利用所学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的深化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有利于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提高其就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