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6 10:14:25

导语:在人文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文教育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育中领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要求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性境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文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将文化知识、智慧精神和道德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认知和意志。促进学生的个人心理和谐发展,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人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的思想,促进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2.1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的个体潜能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过程。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会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也是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领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跟着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和推广,对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必要。

2.2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将学习内容分化成较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1体育理论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对话”、“反省”等人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将育人的任务融入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的知识,增加使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倡导学生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锻炼的运动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此外,教师在课前应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备课时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在讲课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3.2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实现人本思想的价值。学生的体质是学生体育课学习和锻炼的基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了解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特征,在备课中编制合理的教学任务、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知识、技能的原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较小的课程目标,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小目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在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或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的协作与互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强体质,陶冶了情操,并且自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培养。

3.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给实践课教学打好基础,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体育教学都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实践教学当中,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机械的练习多,理论知识学习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将人文教育知识有机地融入体育理论知识中,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体现人文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时的注意事项

4.1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应以学生为主体

当高职院校将人文主义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争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氛围,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工作,只有这样,融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

4.2必须要尽量提高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在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为了充分提高两者融合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然后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此来制定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方法,从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4.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程度,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偏好来制定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4力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必须要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然后督促教师按照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来向学生传授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尽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5小结

高职体育教师加强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实现人文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增强高职学生的体质,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海君 单位: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1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作者:于宁波 周亚夫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人文教育论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一、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1.1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人的现实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促进人类幸福、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哲学探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自然属性,延伸可理解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养为会生活的社会人。“爱同类”在动物界能够达成共识,这说明爱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羡林认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关系,人生来要学会处理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自我关系。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普罗泰戈拉和笛卡尔的言论震耳发聩,“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强调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倡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

1.2关于人文教育的认识。

基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不尽一致,国情和时代赋予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界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一般说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属性应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掌握语言并学会准确表达和正确交流。这里体现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人是唯一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动物,语言与科学不同,它本身不属于工具,而是人的属性。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证世界,创造文化。其次,关于人生的理解,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罗素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一位哲人对科学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兴趣和对理想的执着,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撑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由此看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需要基于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教学资源对学生予以生活的启蒙。再次,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视人格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应当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的现状。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养、为人态度以及温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衔接

语文课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自身的性质确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务。对语文课程及其性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人文性的有效衔接表现在两个方面:授课方式的人本性与学习内容的人文性。

2.1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

语文老师多从具体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来说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课文的内容很优美,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影响和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的时候觉得课文内容特别丰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启发,人文性是指课文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民族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观道德理念;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2.2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种注重学习过程,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如赵亚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务人生”,教学过程也是服务人生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总之,课程标准里的人文理念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实施,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效达成人文性教学的前提有二:充分理解语文课程里人文精神的含义;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

作者:郭建国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

人文教育论文: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1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沟通技巧

医乃仁术,要求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有仁慈之心,能与患者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战胜疾病。医生发挥医学特长,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而不是医患对立,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所以,在临床理论教学时要重点强调人文关怀,使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如讲授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体征时,患者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板状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能(+),如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应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痛苦的腹部检查,这时的体检越少越好。还有如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有胸廓直接压痛(+)、间接压痛试验(+),如果X线或CT检查已确定有肋骨骨折,此体征可免于检查,以免加重患者痛苦。对医学生应将发病机理讲解清楚,如为什么会发生胸廓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在临床实践教学(实习时)中也应如此。

2师生统一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临床教学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项重要职责。所以,临床教师与基础学院教师不同,他们除了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学观念,收集教学病例和教学资料,以有利于教学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实施床旁教学,亲自带教,因为典型体征很难遇到。如动脉导管未闭特有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类患者大多病情较轻,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向学生示范良好医德风范,言语温和流畅,体现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温馨关爱的风范。

3加强人文教育,尊重患者

临床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例示教、床旁教学、病史采集以及患者体检等,其中很多教学方法需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进行。这样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忽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尊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病情被讨论分析,招致其及家属的不满或反感。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被拒绝示教,这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到影响。所以,带教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选择性格开朗、豁达、病情稳定、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作为示教病例,并先与其沟通,获得理解和配合。在示教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意识,学会感恩,感谢患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

4加强入科前宣教,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时展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学生入科前宣教中加强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从接触临床第一天起,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论是在床边还是临床技能室教学,不论是针对患者还是针对模型,师生都应按照真实患者认真对待。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毕业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在患者身上亲自检查、操作、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握临床技能。我院外科在临床带教和实习时将患者与模型相结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操作尽可能在模型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尽可能通过床旁示教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熟悉医院的学习、工作、人际环境,为成为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文教育,培养良好医德医风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把大部分在患者身上进行的相关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放在模型上进行,其优点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反复操作训练,教师现场点评、示教,这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极具价值。临床技能操作培训主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方式设计,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判断,尽快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掌握更多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为构建良好、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加强学生医德医风培养,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引导其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作者:段明科 孙雁宇 单位:厦门市第二医院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人文教育论文:医学微生物学人文教育论文

1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有文献表明,在我国84所医学院校调查中,显示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量是62学时,仅占所有课时的1.71%。在临床医学专业中,人文社会类课程也仅仅占全部课时的8.85%,当中还有一些课程是任选课。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医学院校相对重视自然科学,而对人文科学不太重视,导致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对教学兴趣不高,没有激情,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教学方法改革等缺乏研究。部分院校的教学计划没有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很少有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填鸭子”式课堂灌输为主。有些课程也只是选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期如此,导致师生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对文人课程觉得可上可不上,逃课现象严重,在课堂看课外书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只是空谈。面对社会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得不到提高。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基础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不是人,但是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研究目的也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的对象是医学生,其走上岗位后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疾病,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医生除了研究疾病外还要了解患者,研究人,懂得有效沟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真正意识到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崇尚“医乃仁术”,这是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概括。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生学医过程中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学习,整个过程中,除了教育好学生基本的医学原理外,重要的就是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的培养和教育,让医学生学会了解患者,有效和患者沟通,学会关心患者,爱护患者,进一步有利于医德的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学科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矛盾的不断激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医生的医德医风要求不断提高。对承担着教育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医学院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医学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各个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科,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总体需要

现代的医学教育除了教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外,还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突出个性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生的需求正发生着转变,原来只是简单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术,到未来需求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复合型人才,除了会看病,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协调和服务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医学人文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其树立新的疾病诊疗观、疾病预防观,提高其的服务和协调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为病人服务。

2.4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

目前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医院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药品的收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不良,导致医患沟通不足;疾病确诊率达不到患者的期望,目前疾病确诊率约为70%,抢救成功率为70%~80%。2.5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思想偏差,医学微生物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把这少部分人转变,同时可以避免新媒体技术对教育内容的极大冲击作用。

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3.1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看其知识水平的高低,还要考虑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医学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视,而事实上,有些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人文素质较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3.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大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展PBL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3.3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讲完就可以了。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不能把自己限制于教师的角色,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做到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医学人文关怀和精神的传递,所以,教师本身要学习领悟医学人文知识和理念,在授课中不单教给学生知识,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教给学生和感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心、关怀别人之心、理解别人之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他们当医生后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3.4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除了第一课堂的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在第二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医学生在浓厚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中,逐渐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在第一课堂教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实践、竞赛和科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知识氛围,对医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医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医生除了有较高的医术外,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生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对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医学生的的医德教育,使其更能胜任医生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同时可以增加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作者:陈锦龙 吕刚 宋婧 张净 杨晓君 单位: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网络课程中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1医学生及医务人员人文教育的不足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系统提出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他率先意识到新科学与旧人文的不匹配,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正在失去平衡。在医患矛盾升级、医务人员被妖魔化的当下,过分强调技术理性、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和人文教育,将会使医学越来越背离其本质。

1.1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不足

据2010年实施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毕业生要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准,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追求,顺畅的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健全的法律观念,完备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等。实际上,医学院校中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与人文相关的专业课课时较少,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形式大多为选修课和阅读、社会实践,开展程度取决于各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缺少统一标准和衡量指标。

1.2医务人员人文教育的不足

目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专业讲座居多,人文培训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对处理医患纠纷的策略了解不多,对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掌握不够。根据医生职业满意度大型调查,近75%的医务人员认为执业中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90%对工作不满意,相当一部分对目前压力和职业发展持担忧态度。网络上疯传的“李芊医生列车助产被认定非法行医”其实是一名医生杜撰的谣言,反映出了医务工作者们的群体焦虑。在对医学科学的艰难认识和实践中,医务人员陷入维护道德修养、职业信仰和精神境界的困境。

2MOOC优势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综合分析Udacity、Coursera、Edx、Udemy、Future-leam等国外较为成熟的MOOC平台,可以梳理出MOOC的基本运行模式。教学开始前,教师课程框架及授课人员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并选择本门课程;教学启动后,教师定期10-20分钟教学视频,配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幻灯,再布置一些扩展阅读和课后作业,有些教师还会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辅导学生学习;教学结束时,MOOC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安排测试,评价学习效果。无论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模式,还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都有力推动了高教教育的普及、优质资源的共享,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与学角色的融合和转换。在医学教学方面,MOOC扩展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场景,延伸了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借助互联网海量存储、便捷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医学教学完成标准化任务后,也能满足个体化的学习需求。

2.1延伸教育功能

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MOOC放大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功效,降低了医务人员乃至大众接受医学知识的门槛和成本,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医学新理论的认同度,对医疗新技术的掌握度,从而助推整个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同时,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维护崇尚知识、法制、生态的现代文明体系,传递、保存、创新已有的医学文化和人文关怀,甚至助推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在个体发展功能方面,MOOC为促进医务人员适应医学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便捷的途径。

2.2拓展教育资源

MOOC诞生短短几年,已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几何式增长。在医学教育中,顶级大师授课、稀缺标本展示、高难度手术演示变成了可无限复制的资源。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点对面传播知识,MOOC中则变成了面对面传授技能,拥有更大决定权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安排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达到理想的目标。

2.3丰富教学手段

MOOC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多采取贯通式编排。设计者在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围绕知识点优化学习路径,以问题导入为牵引,通过设置特定场景,展开话题,引导教学。游戏式、互动式、对话式的MOOC平台可以进一步延伸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ing,PBL),通过设置特殊诊疗场景、引入典型病案、实施同步会诊等方式展示知识点,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体的优势。

2.4实现教学评估与认证

传统医学教育偏重于由表及里的讲授、由师到徒的传承,MOOC与传统教学、网络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延伸了教与学的反馈链条,评估和认证使教学富有更完整的意义。一部分MOOC平台的检测方式结合了机器评价和学生互评,对学员的作业和结业测试打分;一部分MOOC平台借助哈佛、斯坦福等国际顶尖高校的优质资源,MOOC可以在检测后向完成学习的学员授予经过官方认可的学分。

3通过MOOC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设想

医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目前,人类追逐越来越进步的医疗技术,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这其实越来越背离医学的本质。技术再强大也仅是工具,关键看为谁所用、怎样使用。对于医学教育者来说,可以借助MOOC等技术进步的成果,缩小医学人文价值与医疗技术发展的背离。

3.1规范整合资源,拓展共享内容

目前国内的MOOC平台主要有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MOOC中国(//www.mooc.cn)、网易公开课(//open.163.com)等。爱课程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MOOC中国和网易公开课为商业网站推出的非营利性教育项目。检索国外MOOC平台,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占医学、生命科学类课程比例都很低。Udacity未搜索到相关课程,Coursera中有“生命起源”、“基因和精密医学的社会和伦理调整”、“志愿者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计划”、“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Edx中有“美国卫生政策”、“健康与社会”等课程。在爱课程、MOOC中国、网易公开课中,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的公开课分别为6、1、2门,占医学类课程的5.3%、11.1%和50%。纵观国内外的这些课程,真正意义上的MOOC比例不高,尤其是国内课程大部分仅为网络教学,创新内容不多,教学方法有待完善。目前的MOOC课程是各高校自发推荐开设的,建议主管部门动员国内的医学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MOOC平台建设,并挑选国内医学人文领域的优秀专家,讲授科学发展观、哲学与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人文实践等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爱课程网等主流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这既可以缓解医学生人文教育需求和部分院校相关资源不足的矛盾,也可以使优质的人文教育师资发挥出最大化效能。

3.2优化反馈通道,实施个性教导

Coursera等较成熟的MOOC平台要求学生学习前填写学历、兴趣等信息,学习中参与和课程相关的学习社区、讨论论坛,可以借助数据采集,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推荐学习资源;Udacity甚至希望将学习信息提供给雇主,以便多方携手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建议国内的MOOC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注重在课程交流区、论坛中即时搜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课堂反馈,分析汇总出学习规律;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想法和效果,进而及时修订课程架构、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应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于医患矛盾的个体情绪和集体认知,帮助学生缓解执业压力、增强执业应对能力。

3.3延长学习时限,强化行为养成

目前,各类型医学人才培养大纲在人文教育方面,仅针对学历教育作了指导性规定,医务人员工作后接受此类培训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几十年执业中的人文素养大部分来自学校2-5年的人文教育。这一现状距离培养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目标相差太远。所以,翻越高校“围墙”、降低学习门槛的MOOC平台,可能成为对医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执业操守、从业信念等终身教育的理想平台。主管部门应针对医学生、住院医师、中青年骨干医师、高年资医师等各层次医务人员的需求,在MOOC平台开展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人文教育,包括从医患沟通技巧到价值观培育、医学美学、人类学等内容;强制性要求将MOOC纳入继续教育规划,医护人员每年必须修够一定的人文教育学分,完成一定的MOOC人文教育课程才能晋升职称;促使完善学校阶段性成绩和职业生涯全程评价相结合的人文教育模式,通过终身化的人文教育强化医护人员的执业操守、规范执业行为。

3.4增加情景教学,强化实践运用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其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学生们在情景教学、诊疗实践中仔细揣摩,互联网教学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但MOOC平台可以将诊疗室、手术室在课堂上真实还原,大大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针对性,弥补了书本学习较为抽象的劣势。MOOC平台应在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中,展示不同科室诊疗场景及可能发生的人文关怀疏失,邀请医学人文专家逐一介绍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讲授开展临终关怀、绝症安慰的实践经验,邀请癌症康复者、器官移植患者介绍患病的真实感受;在考核阶段,结合标准化机考作答和情景化面试,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患交往技能予以评估,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分娩场景教学中,教师不停地给模拟产妇鼓劲、加油,帮忙擦汗、喂水,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真切感受医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3.5认证学习效果,促进接受认同

浮躁、功利的思潮逐渐充斥教育,人们首先选择学习对自己有利有用的知识。在医学教育中,应加强对人文精神培育的引导,以完善的认证机制确保人文教育不会被忽视和削弱。Udacity、Coursera、Edx等MOOC平台在课程介绍中都有详细的认证信息,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以Coursera中“基因和精密医学的社会和伦理挑战”课程为例,清晰地写明完成学习后可获得教育方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MOOC平台的官方证书。而目前国内MOOC平台的认证率较低,有认证证书的一些课程也仅为网站认证,社会认可度较低。主管部门应联合MOOC平台一同建立起以结业考试、期中作业、论坛讨论、课程反馈、学生互评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该门MOOC学习给予准确评价。同时,参照课堂教学限制MOOC授课的学生人数,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特别是考勤、考评制度,将MOOC学习成绩和已有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体系相连接,结业时给予一定的学分,从政策和操作层面推动MOOC在教育系统被承认,成绩被用人单位所采纳。

作者:檀琳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

人文教育论文: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一、解析人文教育对生物教学的渗透

面对着经济发展飞快,技术与科技不断创新的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迟早会与时展的步伐渐行渐远。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宗旨,所以只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以及金融经济等方面差距较大的中国,只有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所以中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此外,不断发展的科技造成资源的大量开发,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实施人文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可使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接受能力是强于其他阶段的,所以人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

(一)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的原则

1.对于人文教育的研究不能抛弃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环境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印证,从而让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方式有所了解。

2.对自然的尊重以及生存的规律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就行教育时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3.环境是人文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只有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视,学生才会对当地环境有一个明确性的了解,通过对环境状况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水涨船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教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所帮助,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下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个建议。教师要抛弃教学中的陈旧观念,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并不适合,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都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要充分认识与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并且了解它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改变学生的观点与认识,在对高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让其明白一个全面型人才对于社会及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只有自身全面性的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市场里来,从而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感到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生物教育不再枯涩乏味。近年来,不少青少年都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生命的不重视让一幕幕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出现在人们眼中,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反复灌输生命宝贵的理论,还要在教受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一起探索解析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懂得生命无价。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都是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然后再根据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依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做到因材施教。生物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人文教育中存在各种方面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让教师将它融入到我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中,也要将它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去,对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积极的去实践与探索。此外,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中,教师也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去,让人文教育充斥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中都充斥着人文精神。

三、结语

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使人文主义精神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对于学生发展和人才塑造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科学与技术推动着当前世界的发展,生物学技术在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浪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来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国家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李贤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实验中学

人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一、挖掘课文的人文情感,凸显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题材各异,内容丰富,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闪烁着人类智慧和思想光芒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材施教,用特定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与精神,去引导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精神境界上得到提升。

1.传统文化熏陶和意志品质培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经典。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古典文化作品来感受中华民族古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怀与情操。首先,在古代文化经典和学习中,领略古人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方面的思想。如在教《论语》时,让学生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懂得为人处事应心胸坦荡不计个人得失;教《孟子》时让学生领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其次,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古典诗歌,在传统文化熏陶教育中也可将其奉为典范。如笔者教《离骚》,让学生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呼告中感受那份心系庶民百姓的情怀;教《短歌行》,让学生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中明白人生苦短,应珍惜时光,奋发向上。

2.情感的陶冶

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丰富的情感和善良的心灵,人文教育则是需要具体的情感体验来锻炼。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需要将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其在品读这篇篇佳作时,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巴金先生和妻子萧珊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和那个特殊时代给他们造成的伤痛,再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反复品读小狗包弟在与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描写,与作者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从而让作者对已逝的小狗的思念和追悔之情,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怀恋和亏欠之情,一直渗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以学生为中心,内化人文精神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各种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去,力求将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1.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教”与“学”互动性最强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用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摒弃传统乏味、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营造文本情境,让学生亲身体味和感受文本,从而身临其境地走进课文。如在教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节选)时,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类,分组排练话剧,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片段表演。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到了哈姆莱特这个悲剧王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弑兄、娶嫂、篡位的克劳狄斯的阴险狠毒残暴;同样为复仇而丧生的雷欧提斯的感性和冲动。

2.对话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也必不可少。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从不同的学生基础出发,发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看成是共同研究问题的对象,一起探讨问题,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参与教学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如在教《雷雨》这部作品时,对蘩漪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因为传统的看法是蘩漪身上更多体现的是非理性、恶魔性和破坏性,所以这个形象也被多数学生认为是可憎的;但也有一些学生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大胆表白说蘩漪是很值得同情的,她的追求是正常且合乎人性的,她身上其实有着追求幸福、敢于叛逆的美好一面,只是迫于不合时宜的外在环境压力,才导致这种家庭悲剧的发生。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人文素质的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都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1.加强阅读和写作素养

语文教师要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进行阅读和写作。只有阅读的视野宽广了,才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同一类型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比如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祥林嫂死亡的原因,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思想的伟大与深刻,本身就必须大量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了解一代文豪闪现着锐利锋芒的思想火花;从《狂人日记》鲁迅那惊天动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呐喊声中深刻地了解旧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鲁迅先生就是以教育好下一代,重塑新一代的民族性格来实现对这个民族未来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从《示众》中那“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的“鉴赏”杀人场面的看客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势力在国人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对国人的摧残是多么惨无人道。了解作者熟悉作者之后再进行其作品的教学,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将作品丰富的思想灵动地传递给学生。

2.由教学者变成指导者

如果教师一味扮演知识的传教者,那无疑将遏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更应该是“促进者”“协助者”,而不仅仅是“教学者”。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自身品格修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以及思想,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不仅要当学生的老师,也要当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只有语文教师与学生在生活当中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文教育。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思想才会更加深邃,心灵更为丰富。当然,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人文教育,把立足人、关注人、教育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

作者:宋志娟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外国语中学

人文教育论文:大学英语语境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淡化

自有英语等级考试以来,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是衡量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杠杆,同时也对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着较大影响。各个大学在努力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的同时,忽略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国际礼仪、文学鉴赏与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张中载认为,“没有人文教育的学校只不过是技能或职业培训学校,它不是高等教育。”[1]455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和交际的工具,它还构成了人们的意识、思维、情感、人格和价值观。英语教学应该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学科的人文关怀,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的优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在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以及风俗等人文知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能力、知识、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

语境在语言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术语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语言与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从20世纪50年代Firth提出语境除了指“语言环境”外,还指“情景语境”开始,关于语境的研究发展迅速,语境这一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扩展。胡壮麟[2]97-98把语境归为3大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语言语境,指语篇的内部环境,即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情景语境是生成语篇的主要因素,指语篇产生时的环境及周围的情况,即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既离不开情景语境,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在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课堂是其接受语言输入的主要场所。所以,语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不该只是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的传输,而应该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的不同使用功能及其使用环境,在帮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环境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用意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用意的同时,能在情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关于语境的功能,学者们也进行了很多讨论,其基本功能包括解释、制约、协调、转化、创造、补充等。就其解释功能而言,语境能帮助人们对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和言语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这就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比如有些句子省略了某些成分,有些句子存在着歧义,有些句子蕴含着更多的信息等,读者或听者往往可以借助语境的分析获得正确的解释[3]90。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将抽象意义解释为具体的意义;能解释字面意义中的暗含之义;能消除话语中的歧义;能对不合乎逻辑的话语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4]61-62。语言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不能使交际双方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单词和语法孤立的教授,而应该将它们放在句子、段落等具体的语境中去寻求作者或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消除歧义,区分句子意思和说话者意思,并理解句法结构。语境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制约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者的制约与对语言接收者的制约。一方面,语言使用者在生成话语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和交际对象,建立与自己的话语相符,并且能让受话人理解的语境;另一方面,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也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这就涉及到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文化语境,同一概念的词,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的文化内涵,就无法真正理解、解释和运用所学语言。语境的制约功能与文化差异紧密关联,因此,语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

三、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在全民学英语的号召下,由于受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出现越来越多的英语培训学校,甚至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英语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底蕴缺乏;学习的功利心较强;价值观扭曲;情感缺失;心理素质差等等。而英语作为大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有学生人数多、涉及面广、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语言中所蕴含的思维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特点使得它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强化训练、文本的解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激活创新能力、陶冶性情以及感悟人生。正如王亦兵[5]85-87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语言教学可以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发掘其深厚的人文意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人文思想的对比,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补充,而且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此外,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本身也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制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和模式先进,教学设备好,文化和学术环境好等优势。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有意义的。

四、在语境化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

大学英语课堂为强化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英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的重要功能决定了语境对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语言、情景与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在词汇、句子教学中,一个单一的词汇或句子是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而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就会变得具体化、明确化,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并且掌握。如果在这个语境中再加入一定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人文知识的语境中去理解、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子,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增强其人文素质。比如short一词有“短的、矮的”之义,也可指“缺乏、短缺”等。在《创新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里有一个词组“be shortof”,在教授这一词组时,教师可把其放在语境中进行,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can maintain people’s lives?”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Water and food.”老师接着问:“What is decreasing quickly and gradually becomesinsufficient?”学生再次思考并回答:“Water.”老师接着说:“Yes,the world is short of water.And do you know how tosave water?”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并且回答。在这一语境中,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be short of”表示缺乏的含义,并且学会其用法。这样一环扣一环,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逐渐引出目标词汇,也让学生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语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语境,并通过话题讨论、文化比较等各种手段让学生真正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态度。如《创新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讲到婚姻这一话题,作者通过跳舞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婚姻生活的经验总结出在婚姻中只有夫妻双方全心地承诺以及全心全意地付出才能获得幸福。针对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婚姻的理解以及对父母、亲戚的婚姻的观察来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几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丈夫、妻子、老人或小孩,可以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角色,表演出家庭中的常见矛盾,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向观众表现出矛盾的根源、经过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比如有同学表演的是怎样解决婆媳矛盾,这在我国婚姻家庭关系中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最后同学们的总结是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尊重老人,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衡量和考虑问题,只有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样的矛盾。还有同学表演的是跨国婚姻中对于小孩教育的矛盾,在这一表演中充分展现出夫妻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冲突,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学习不同的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和表演,让学生就婚姻这一话题不断地深入,使其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准备。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活动,从处理婚姻生活到尊敬并关爱老人,再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使本课话题得到延伸和扩展。再次,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里面的人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的放矢地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来引导学生,从而给他们树立做学问、做人的正确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人文思想价值,强化文章人格力量。例如《创新大学英语》第二册综合教程中,有这样一个话题Grati-tude。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感恩节就快到了。我就先让学生下去搜集关于感恩节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谈论和学习有关感恩节的来源、习俗等,然后问学生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有没有直接对父母说过“谢谢”之类的话,说明我们要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不只是对自己的父母,对所有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要知道感谢,最后引导学生去挖掘感恩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去了解、思考和探讨,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人文语境,体现了人文教育。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师范”,即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自身便可构成学生的人文语境。

五、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重要表现,在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教育部以及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大学英语范围广、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涵盖中西文化等特点,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外语技能的同时,不断帮助学生吸取人文知识,并感悟蕴涵于人文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境教学正好为人文知识的传输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和感悟人文知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吸收和内化教师所要传达的思想和知识,才能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赵瑶 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论文

1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的综合品质表现为人格,健全的人格的内在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意志素质。此外,健全的人格还可以外化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互帮互助精神。

1.2遵循科学理论

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纲要的,因此,运动人员必须将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指导,认真学习并合理贯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帮助运动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建立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人生目标。

1.3坚实的专业基础

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够在日后的事业中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单位乃至国家做出贡献。除此之外,运动人员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以便更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时展。

1.4开拓创新能力

良好的开拓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意识、思维和能力各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指的是个体具有不断创新欲望和兴趣,并且能够勇于质疑和善于思考。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基于敏锐的洞察力之上所具备的想象力,勇于冲破定势思维上的枷锁而提出全新的见解。一个强大民族想要生生不息其源泉在于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各个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1.5较高的审美修养

审美修养是指个人具备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修养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之后,就能重新正视体育之美。例如体育运动的色彩美、线条美、节奏美、力量美,并在此之间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和谐、崇高、庄重和洒脱,并逐渐在体育训练中认识和达到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2高等体育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2.1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提高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因为教师人文素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务迫在眉睫。首先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政治学习,强化其职业道德,落实教师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无私奉献的教育牺牲精神。其次,专业教师要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基础文化课教师要了解体育文化,只有具备兼学科的知识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更换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自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众所周知,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高等体育院校想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由过去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教育的做法转为注重运动人员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新课程倡导发展性的客观全面评价,体育教练应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对不同阶段的运动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运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并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其在专业方面的技能,也要重视其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协调、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他们一旦退役后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2.3增开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

作为传播、技能、精神的运动人员,其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体育素质。因此,提高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增强其人文性,已成为体育院校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是“重实践,轻理论”,时间训练课占据很大比例,文化理论的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时数仅占体育教学总时数的12%,有的学校甚至更少。当代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的缺失,无法形成一个适合运动人员所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导致很多运动人员在体育发展方面造成极度的不平衡,因此,作为高等体育院校要摒弃旧观念,在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探求平衡,除了培养其拥有优秀的体育技能之外,也不能忽视扎实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运动员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体育院校的文化素质水平。

2.4结合民族精神进行教育工作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格和风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运而生。这种精神哺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了祖国鞠躬尽瘁。而对于运动人员来说,民族精神是支撑其奋勇拼搏的重要信念。因此,体育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该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运动人员只有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下才能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3结语

体育高校中的运动训练专业不同于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运动训练主要是引导运动人员具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掌握专项运动训练的相关能力,并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有关运动训练管理、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的教学效率,塑造出运动人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方面的认识。

作者:闫慧民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微生物专业理论下人文教育论文

一、微生物有没有“宅文化”

信息化和服务型社会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又时常面对着外界各种形式的压力。为此,很多人都有宅在家里的经验,足不出户享受着各种社会服务或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微生物世界中有没有类似的“宅文化”呢?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时,首先引导他们思考:微生物有家吗?什么是微生物的家?对于像风餐露宿的地衣和随波逐流的水生菌等微生物而言,家也许只是个虚无的概念,但对于寄生菌而言,就具体很多。它们可以寄生在任何生物的体内、组织中,甚至细胞内。这类微生物从寄主中源源不断获取营养,规避着外界不利的环境,最终往往导致寄主的衰亡,从而失去了“家”。事物都有两面性,宅文化也是,微生物里有没有益的宅文化呢?相信此时,很多学生都会有答案。当然,课堂讨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活跃的思维,没有最终的答案,往往会步入到更深的知识领域。就像讨论“宅”的微生物,我们都知道享受宅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一直宅在家里,微生物是不是也这样呢?答案自然是是,不少兼性营养的微生物就是如此,腐生和寄生状态时而切换,有些寄生真菌还产生了典型的二型现象,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如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中才会介绍到的。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宅文化不是自闭的,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与外界社会保持联系,那么,宅在寄主内的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有联系吗?当然有,一些昆虫病原真菌在杀死寄主的过程中,会根据某些与寄主种群波动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来判断是否进入到休眠阶段,以此规避可能来临的寄主匮乏期。但它们又是通过何种手段感知外界的环境呢?这就牵涉到细胞生物学、流行学等相关的课程,而且往往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知识就是这样一环接一环,有些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就不了解微生物学与自身专业有何关联。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的课堂讨论,他们至少可以体悟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二、微生物世界的“机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实不然,机器人文化早已在我们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生产车间里的各种机械臂、家居中的扫地机、跳舞机器人,再如开发中的陪宇航员聊天的人形机器人等。它们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还是人们“懒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可能会问,机器人文化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会有吗?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试问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进化而来?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种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些细胞器对于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提供着通用能源ATP、各种养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等。说到这,可能有人不认同,细胞器不像人体里的各种器官吗,怎么会是微生物创造的“机器人”?让我们回想一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诞生,它们是如何成为微生物结构的一部分的。简单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亿年前的地球上,某些个体较大的原核生物将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细胞吞入体内,通过长期驯化将其功能化为细胞器来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力。这个细胞器的演化发生在遥远的前寒武纪,但至今还可以找到诸多证据,包括细胞器膜结构、核糖体结构和基因等来证明其合理性。说到这,是不是对微生物有了肃然起敬之感,这么简单的生物就懂得将那些关键功能“包工”给“机器人”。如此说来,人类的“懒文化”不是我们独有的,而是来源于“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当中有没有作恶的机器人呢?从某个角度来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一种生命形态,有科学家推测病毒的核心就是从原始生命基因组中剥离的一小段基因所构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为微生物无意间制造的微生物“机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讨论到这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将小型微生物“机器化”,我们人类可不可以这样做?其实,人们早就开始利用各种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产生各种能源物质等,但微生物毕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营养,产生代谢物,扩增种群,这些必要的生命活动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安排给它干“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构建微生物“机器人”,让它只做人们设计好的工作呢?这一想法在前几年由海洋微生物学家CraigVenter提出,不过他说的不是微生物机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于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此想法应该还处于凝聚共识的阶段。不知这位科学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过这一研究设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几十亿年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且获得了成功,也为之后高等生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然,伦理上的研究讨论有其必要性,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类关系社会化后,角色分工越发明显,每个人在不同时空中都处于特定角色。每个人清楚地认知和执行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角色,对于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就如学生在大学中做好学习者的角色,在家里为子女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为组织者、参与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当然也存在着“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学过微生物的学生自然了解微生物中还有扮演生产者的蓝细菌和显微藻类,它们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陆地上的植被。当然,作为消费者的微生物也同样重要,要知道从原始生命诞生之后的20亿年时间里,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如今社会职业角色日趋多样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向社会的其他人提供着某种服务,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这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微生物有没有这般细化的分工呢?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么呢?各种各样的营养物、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等。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类群提供着,如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着氮源、产酸菌溶解矿物质释放矿质元素等。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务”,也早已被人类加以利用,例子随处可见。角色特征是不是就只有人类独享了,有的稳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机、有的无私。万千世界充满着各种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这些特征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质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种群密度稳定,而土壤中的发酵性微生物种群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关系中总能找到无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机会主义者“抢食”其他分解菌通过胞外酶分解的有机营养物。讲到这,有没有找到跟自己有点像的微生物呢?

四、结语

思考力和想象力是各类社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锻炼其思考力,扩展其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本文介绍了笔者近年教学中一堂课堂讨论的内容,借由微生物来启迪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由于笔者有限的学识,本中引喻如有不妥,大家可以探讨,同时,分享其中孕育的教学思路才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作者:周湘 林海萍 张昕 张心齐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事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床事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中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教师既是人文影响的形象化身,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致使医学院校人文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类和人文类教师专业素养的互融互通,人文类教师可通过参加医学课程听课加强自身的医学知识的补充,增加人文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对于医学专业教师学校应通过定期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意识与人文践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邀请一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知名医学专家任教或讲学,让广大师生亲身去感受老一辈医学专家的治学思想和高尚医德,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贾颜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

人文教育论文:高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职法律教育困境

通常以为,高职法律教育以培养有一定法律理论基础,具有一定法律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职业定位性、岗位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政法学院及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开始恢复招生,但当时我国有关法律的人才稀少且素质不佳,国家急需在短期内召集并培养大批法律人员来充实司法队伍。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法律教育,教育部、司法部也重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办学”,要求“除了继续巩固大学本科外,应大力发展大专、中专这两个层次”。这些方针给法律教育带来了新契机,各种类型、层次的院校竞相设立法律院系,开设法律专业,形成了多种形式交融,多个层次发展的法律教育景象。从表面上来看,高职法律教育呈现出“空前兴旺、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但在其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困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显示,高职的法律文秘、法律事务专业属于就业“红牌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法律专业的招生,学生开始对法律专业产生了怀疑,不再选择高职法律专业,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取消了法律专业,高职法律教育渐渐有了“没落”的苗头。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与学生在校教育的素质缺失,相关方面知识不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打破困境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法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困境,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的质量,就要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知识性和素质性综合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不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长期培养。塑造人文素养,除了对法律以外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习,还有公平、公正,正义等崇高理念的教育。而在这个人人为了名利而奔波的社会中,培养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有时比单纯的教授技能更加重要,国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

1.法律专业教学对职业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高职法律的专业教学,除了教授了法律专业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法律职业技能。在法律教学中除了一些法律方面框架条例的学习,还有一些案例分析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内容,现实而又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道德的败坏与沉沦,而这种情况恰恰给了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很好的契机,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广泛、新鲜且生动的内容,通过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将人文素养的建设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渐渐养成符合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而高职法律专业作为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追求和期望。职业理想的特性及其与高职人文教育本质上的价值契合,决定了它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并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人文素养对法律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进法律课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影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同时提升法律与人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法律课中,突出育人的主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健康的法律职业素养。对比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注重培养相关的职业法律技能相比,更为科学,全面,与现今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加相符。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结合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素养上的收获,即通过一些直观的案例、反面的教训,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缺乏人文素养而误入歧途的可怕,同时从中感悟出作为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好的遵守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让学生从自我内心出发进行自律和自我修养。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法律职业者,从而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职业人才,以此逐步改善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的分析,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如今的法律高职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课程进行人文教育,还需要在法律教学过程结合职业人文教育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人文性、时效性、多维性和动态性,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模板,引导学生,将学习法律教学的有关知识与提升个人人文素养有机结合。通过这种人文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效结合,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从而逐步解决目前的高职法律教学困境。

作者:李悦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人文教育论文: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在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年轻人文学科教师来教授,缺乏一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很难形成有效而强大的教学合力,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更是空谈。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科和知识结构单一,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瓶颈,更谈不上特色与优势;而人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层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和教授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团队。

3完善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环境的举措

3.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据相关报道,国内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是国外医学院校的25%。由此可见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应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针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辨证法、医学法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计划。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特点,开设“五经”“二史”,中国文化、哲学等文化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总之,中医高等院校应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全面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为了让更多学生真正领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须把最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教学一线。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师,拥有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同时,需有意识把人文知识融于教学内容;而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文老师,应该兼备深厚的中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利于在课程讲授中融汇中医学特点。因此,为了改善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中医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3.3加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医高等院校要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温凉”等独特的中医药元素,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重视中医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舍和技术的建设,明确定位人文文化脉络,打造资源与设备、服务与育人互补的求真实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社会潮流、动态的条件和机会。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3.4审视医患关系,重视临床带教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然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所付的昂贵医疗费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日益恶劣的医疗环境,如何缓和医患关系一直是个焦点。医院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少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急功近利、拿来主义的价值观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现状,使得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所动摇,导致个人人道主义精神淡漠。同时过度的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得医患关系的严重物化。美国特鲁多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时常被大家提及,这从一层面上反映出社会呼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古以来中医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必须以中医临床技术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为前提。真正的人文关怀并不局限在对患者的嘘寒问暖、谈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提高临床疗效,使他们得到“身心”的舒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医院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其中由于临床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的人文素质则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带教老师的言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医德医风的好坏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医疗工作上教导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高校须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中医特色疗法去基层(社区等)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使得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简、便、廉、验。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底蕴和价值导向,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视医德为医生的根本,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新医改的深化和社会的进步迫使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时代要求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还要具有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等高尚人文精神。因此,院校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切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胸怀“大医精诚,厚德济生”的志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合格中医大学生。

作者:左艇 颜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理念下人文教育论文

1.计算机课程中人文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部分教师受以往教育思路的制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能借助于前沿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没有将人文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在教学实践里,只是将提升应试水平放在目标的位置上,而将综合素质放在不重要的地位或忽视,使得人文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难以落实,没有形成可具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信息素质方面出现了高分低能的不利状况。

1.2当前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促使该领域知识的更新也不断加速,这种趋势在计算机方面特别明显。

而相对来看,在计算教学领域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改变,还基本是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办公软件的教学,加上在这方面的教学课时安排不够充分,都造成了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方面都较少,无法和社会对这一专业知识的需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以往固化的教学内容难以和高职专业的其他知识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而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供应有的动力,不利于高职学生在专业道路上的高效前进。

1.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简单。

在计算教学中目前基本上还是讲授法和讲练结合法为主,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导致学生往往只能盲目被动学习,更有甚者会出现对书本、教师权威的过度依赖,而不具备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等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和掌握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在探索和创造方面的水平都较低.同时,学生对已经完成的教学内容无法做到迁移运用,边学边忘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这种教学状况无法发挥课堂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重要地位,目前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一般都采取课外活动来开展,造成了课堂主阵地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1.4教学评价环节过度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不够丰富。

目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在所有的评价中占据了绝对比重,达到了60%,在方式上基本表现为针对理论和技能的考试;而形成性评价占据的比例虽然也达到了40%,但基本上集中以出勤、课堂表现或操作水平为评价对象,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状况。同时,承担该类评价工作的主体基本上局限于教师,造成评价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2.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

2.1推进素质教学队伍建设

教师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来说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是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缺乏强大的教师力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只是依赖于数量较少的名师进行“单兵作战”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真正推动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就一定要逐步形成课程的专业教学团队,以便保证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有效强化,推动高职计算机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明显强化[2]。

2.2应用导向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加上人才新的需求特点,都要求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相应转变。需要按照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成为教学重点,使得信息技术的传递和专业课程的教授融为一体。理论内容需要服从应用的需要,并且以必需和够用作为设置的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安排,也要以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注重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以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来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创新能力的基本机理和主要特点。

2.3采取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安排对于课堂教学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是不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落实人文教育的各项理念,教学方法是不是合适,应用是不是到位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可以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在以往已经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包括大家熟知的案例、情境教学等。教学人员需要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在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巧妙采取能够真正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激发和促进学生拥有更加高涨的学习兴趣。

2.4形成高效激励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围绕教学目标,对照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作为对象,实施评判和衡量活动,并最终形成反映实际的判断结果。这项机制的合理可行,是推动教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影响元素,是保证学生在综合素质上达到预期目标的坚强支撑。而要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工作上体现科学合理性,就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不断落实人文教育理念。为了形成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就应当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明显增加形成性评价,减少过度的终结性评价占据的比例,使得评价的着力点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评判上,将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用于评价的基础,真实衡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能力。

3.推进突出综合素质教学的课堂实践

3.1任务陈述

不管哪种学习,都必然出现于一定的情境环境里,对应的情境会使得相关的学习活动得到良好的激发。在这个环节的工作里,要完成教学之前的合理创设情境的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应利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确定具有直观性的、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性的情境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够明显提升,进而明确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达到的教学标准。在本课程的工作实践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神七问天”视频,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很容易进入到具体的情境里,激发为人民的航天事业做贡献的思想。

3.2案例分析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教学任务,利用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现实案例,引导和带动学生能够立体化展开思考,能够更加自主地对学习中的知识点加以讨论,推动学生在认知结构上逐步充实和优化,从而促使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教学进程里,教师采用一些精美的电子小报作为学习的对象,带领学生运用已初步获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案例对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共同确定完成案例中电子小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定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这一过程里,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在合作分析里最终寻求最合适的解决途径。

3.3任务设计与实现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性环节。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一般情况下可将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组织起来,将相近认知水平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更好地通过共同思考和学习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在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先进的合作意识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神,能够逐步成为创新型的学习主体。在任务分解、遴选素材以及最终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里,教师都要扮演好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撑者的角色,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况,使得小组的讨论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利用合适的引导和激励。

3.4总结和展望

作为“五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在学生提交的作品中找出有新意的展现在所有学生的面前,大家共同讨论和评价。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应当带领大家发现创造性因素,学习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进一步明确学习的创新要求,帮助大家立足于新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序地探索和验证学习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可以确定2~3个有明显特色的小组成果作为演示的对象,带领大家对每一个选中作品的优缺点展开点评,并对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之处进行明确的肯定和表扬,使得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自信心,能够更加有效地展现创新潜能。

4.结语

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上,而要落实人文教育理念,就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能够满足相关教学要求。可以说,要实现人文教育,就要以增强教育教学科学性、提高教学成效为基础[4]。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想有效体现人文教育,需要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积极深化,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当前,应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丰富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水平的提升。

作者:邓秀群 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